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2期

[2]张顺堂;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研究热点与选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房勇;杨涛;张超;杨晓光;汪寿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4]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

篇2

管理科学与工程就业方向可以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管理决策、经营策划、信息系统分析与管理、金融分析与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科研工作。

扩展资料

管理科学与工程部分研究方向的就业倾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培训公司、管理软件公司、金融服务业等。在各类公司、银行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维护、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信息咨询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字:管理科学 结构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1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科学,指的是对人类的各项社会以及各领域的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进行组织、控制甚至协调的综合性科学。真正意义上来说,管理科学并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现代软科学或者交叉科学当中的学科群,是各种管理学科的总称。

管理,其实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活动进行有目的的组织、

控制和调节的行为与过程。

2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对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划分,不同的依据,就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撰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就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划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以及实际应用性学科;而将管理科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作为划分依据的话,管理科学又可以被划分为三大基础和三大层次,分别又是:以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以管理基础、智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为层次。数学是管理科学当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等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各种各样决策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最为经常性利用到的则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等;心理学则是用于研究人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的科学,在管理科学体系当中,主要是用来研究人际关系并且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主要依据,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有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等;对于三大层次而言,管理基础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的基础性理论以及基本性的技术,主要囊括了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以及管理史等等学科;职能管理则是把管理基础和特定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像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公共行政管理等等都是很好的证明;战略管理,指的是战略的制定以及相应的实施,一方面,它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作为根本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它还包含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3管理科学的发展重点范围分析

就现在整个管理科学发展的大方向上来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性质上以运筹学为代表的定量性质的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以及行为科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利用相对而言复杂、科学的方法对组织内部的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找组织发展以及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从而使管理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绩效。由此可见管理科学就管理基础和方法上的发展重点范围是:

不确定型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决策的过程当中,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伴随着决策而生的风险性也越来越高。就不确定型的决策问题而言,人类更多的还是依靠现行状况下所掌握的客观事实以及经验来进行决策,其中也不乏存在依据主观的判断力甚至是主观性推理进行的。由此可见,发展数据挖掘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不断地对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更新和技术性实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注重对于人类的判断以及推理过程的研究,做到启发式的学习,以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终极效果。这一过程中,对于非理性因素以及非制度性因素对于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重要。

群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由于有些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带有一定的延展性,所以,使得群决策不仅需要依靠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同的知识甚至经验的人类组合形成相应的群体来进行辅决策,而且需要和与决策影响可能会产生关联的,参与到决策,这就要求有发展性两类群决策理论进行支持:协同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们的目标一致,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利益冲突,只是由于个体间的知识以及经验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意见,通过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就可以逐步,从而达到最优决策;这就对如何把分散性的意见集中起来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达到集体的最优的决策。妥协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并且个体与个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每一个参与决策的个体都能够接受的决策。这就对如何运用合作对策理论找出妥协点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在整个的群决策过程当中,还应该要考虑每一决策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以及各自在决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从而有效防止权威效应以及从众心理造成的最优决策点的漂移。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方面:在决策过程当中,为了得到相对满意的决策结果,一方面,需要依据运筹学等一系列的定量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兼顾信息以及人的行为等定性的变量因素的影响。

宏观性质与微观行为方面:由于复杂科学对于传统性质的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挑战,使得经济不再是市场稳定、供求均衡导致的结果,而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不断调整得到的全新的关系:每一个体根据自身对于未来的预测以及除本身以外的个体的反应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从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适应,从而最终导致了新的经济结构和模式的出现,使得经济的机构、行为以及技术得到不断地更新和重组。

其实,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基础,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相互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组织作用才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性质的推动力。企业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科学研究的大方向。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传统性质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实现股权多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企业管理重点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金字塔的最高层以及首要任务,就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它有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两方面的内容。在企业制定管理战略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其次,需要对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资源进行分析。而在管理的实施过程当中,则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变化情况,适时适量地对管理战略进行微型调整。

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和结构调整方面: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指的是对企业的整体流程、组织结构、管理系统等大方向进行根本性质上的重新建设。就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对企业的管理系统重新进行综合性质的集成化,从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以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依据,组织结构并不仅仅是依据企业领导的个人威信形成的,这其中组织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权力分配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力的综合,才最终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妥协。其实,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在整体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不断进步的。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在相对而言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对外部的、准确的、及时性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决策,从而迅速做出反应,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是自身企业能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管理上的方面:企业发展的竞争,追溯根源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企业开始认识到单纯、过度的强调竞争的企业管理思维的定式化缺陷,为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不断创新以及长远发展,企业开始了管理上的之路——实现管理上的战略联盟关系。

公共管理的产生相对而言,微秒至极。它是在西方国家,管理科学被利用于政府管理后的产物,它近似于行政管理,但又高于行政管理,范围更是远远超过行政管理。管理科学和政治科学的完美结合又导致了政策科学的孕育和发展,它主要是用通过管理科学作为方法,改善整体的政策的制定的体制以及相应的过程。就我们国家而言,一般情况之下都是把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放入软科学的范围之内,而在国内外研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情况之下,就软科学的定义方面,仍然没有办法能够达成共识,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软科学,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质的学科,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复杂型的社会、经济、技术、科技,同时也包括了组织、计划、控制、协调、交流等等许许多多的方面的问题,然而它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给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甚至是不同的层次的、不同性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的依据。由此可见,软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综上所述,对于软科学的研究应当要针对各个决策参与者们所关心的问题所在,从诸如探讨的理论基础、现有的中外经验、整体设计的完整性、实施难易程度的分析等方方面面,对各个决策参与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4小结:

综上所述,制定管理科学的发展的重点范围的根本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根本上科学、有效性的管理我国的社会发展。通俗而言,就是增加管理系统的有序性。通过对管理科学学科的结构以及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重点范围的分析,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管理科学的不断改革以及完善,最终让我们国家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科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达到一个全新的、有序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未来管理的五大趋势[J].管理科学文摘,2000(l).

[2] 乌家培.论管理科学的发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2(6).

[3] 王续混,丁荃.管理科学学科结构及其发展态势[J].学术交流,2001(I).

[4] 郭菊娥,席酉民.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剖析[J].管理学报,2004.17(4).

篇4

关键词:逆向供应链 激励机制 政府激励 研究综述

引言

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全球环境的严重恶化,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国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资源和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逆向供应链为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增值物料和节约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

逆向供应链是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并进行分类、检测、拆解,直到最终处置或由制造商再利用的过程。逆向供应链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物料的单向运作模式,在减少传统供应链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同时,改善企业和整个逆向供应链的绩效,但由于逆向供应链的结构复杂性,其管理难度比正向供应链大,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相互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逆向供应链上的企业在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时,都能从实施逆向供应链中受益,实现逆向供应链链条各环节间的有效衔接和整体协调,成为逆向供应链实施成败与否的关键。

同时,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政府也加强对回收再利用的重视,所以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越来越多地考虑政府的影响。考虑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设计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激励机制的概念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Barnard(1938)指出:组织的本质是团队中的个人具有将个人的努力贡献给一个合作团队的意愿。不恰当的激励意味着淡化或改变组织的目的,导致合作的失败。因而,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为成员提供恰当的激励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对于逆向供应链来说,在逆向供应链企业中,有些成员参与逆向供应链的积极性不强,努力程度不够,丧失进取心,而一个企业就如同人一样,也是有需要、行为、动机和目的,也有心理活动、惰性,因此也需要进行激励。

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内容

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于对价格、订单、声誉、信息等方面的探讨,而大部分文献主要运用契约设计的方法来对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进行协调。

(一)价格激励契约

在逆向供应链环境下,各个企业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供应链利润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所有企业间的均衡。供应链利润的合理分配和适当的价格激励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合理的定价契约可以激励企业选择较优的策略,促进逆向供应链的协调,因此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的绝大部分研究都聚焦在定价契约上。

Rommter(2004)指出在回收渠道中价格可以指导回收策略选择;李枫(2009)认为定价合同(契约)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问题,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均有所增加;邱海永等(2009)分析了回收成本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逆向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定价策略;陈菊红等(2010)在考虑回收品部分可利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制造商如何激励回收商更多地提供回收品的问题,设计了两阶段价格激励契约,该契约在不影响逆向供应链总体收益的前提下,激励了回收商分享逆向供应链上的收益。

(二)回馈与惩罚激励契约

张翠华等(2006)引进了基于惩罚和奖励的激励函数,提出了由订货量、惩罚成本和奖金三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协同机制,着重研究了订货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商通过调整惩罚成本和奖金使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系统的绩效实现了最优;黄凌等(2009)针对回收处理时间的随机性,引入奖励和惩罚变量,对制造商理想交货时间和交货概率进行了分析;王文宾、达庆利(2008)设计了一个奖惩机制,建立了制造商回收再制造的三个决策模型,并分别比较了三种情形下制造商的决策结果。

(三)甄别激励契约

顾巧论等(2007)运用委托理论建立激励模型,该模型在制造商最大化自身利润的基础上,可使回收商真实地报出自己的运营成本;李芳等(2011)通过研究不对称信息下线性混同契约和线性分离契约的设计,指出线性分离契约能有效识别能力强者和能力弱者回收商,两种类型回收商对两种契约的偏好与各自期望利润有关;李枫等(2009)探讨单一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参与的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定价及协调问题,运用博弈理论及委托-理论在零售商成本为不完全信息下得到两个最优定价合同,并指出定价合同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问题,保证回收市场的稳定性。

(四)收入-费用共享激励契约

孙浩、达庆利(2008)针对回收商和制造商租用设施的两种情况,分析了Stackelberg博弈和集中决策下的逆向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最优决策,运用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协调了逆向供应链;陈菊红等(2009)指出通过设计收入费用共享契约,能够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和废旧产品的回收量,提高制造商、销售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润和消费者的效用,实现Stackelberg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协调;陈彦如等(2011)指出采用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合理选择批发价格和成本分摊比例系数,即可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完美协调,并验证了收入-费用共享契约的有效性。

(五)数量折扣契约

李响等(2008)利用博弈论和优化理论,分别得到了分散式和集中系统下的逆向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证明了批发价合同下的双边际效应在逆向供应链中仍然存在,并运用数量折扣契约对逆向供应链收益进行了协调;王玉燕等(2010)给出了闭环供应链对突发件的最优应对策略,并调整了原来的数量折扣契约,证实了在数量折扣契约下,可以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

还有其他学者也从其他不同方面通过契约设计研究了逆向供应链的激励机制问题,也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

政府参与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激励机制设计的研究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强化,政府对市场运行进行引导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逆向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各个企业只有从参与逆向供应链中获利,才会自觉维护逆向供应链的交易秩序,并且只有对逆向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激励,整个逆向供应链才能充满活力,市场经济活动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因此,在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时,考虑如何运用合理的引导手段,更好地指导企业开展自己的行动,减少不对称信息对市场造成的危害,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企业的利益,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福利,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所以,在不对称信息下,研究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由于起步的时间较短,考虑政府引导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Mitra和Webster(2008)探讨政府的再制造补贴对于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利润的影响,得出补贴由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分享能达到最优的结果;王玉燕等(2008)规划建立政府补贴制造商的两个模型,提出相同的回收率和收益率目标下,支持性比立法性政策需要更多的补贴;Xia Ying(2010)研究了政府不同决策下,价格、回收努力等对企业的影响;王文宾、达庆利(2010)设计4种奖惩机制研究逆向供应链的协调,结果表明奖励机制更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近几年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前提,关注定价和回收商的努力水平等方面,通过制定合同或设置激励机制来实现逆向供应链协调。总体来说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仍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是现有研究主要是单一制造商和单一回收商组成的二级逆向供应链系统,对于多制造商和多回收商参与的二级或三级回收模式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较少,尤其是具有竞争性的多回收商参与的逆向供应链激励问题更具有现实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是目前对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契约的设计多是在单方信息为不对称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双方信息均为不对称信息的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是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政府对于不同企业废品回收进行引导时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问题,而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政府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发挥自己职能作用,因此,研究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问题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arnard C. The Function s of the Executive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2.Rommter Dekker,Moritz Fleischman,Karl Inderfurth. Reverse logistics:quantitative models fo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M].Springer,Berlin,2004

3.李枫,孙浩,达庆利.不完全信息下再制造逆向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

4.邱海永,周晶.不对称信息下逆向供应链定价分析与对策[J].运筹与管理,2009,18(6)

5.陈菊红,张俊.回收品部分可用的逆供应链价格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3)

6.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斌.非对称信息下基于惩罚和奖励的供应链协同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3)

7.黄凌,达庆利,付亚.时间不确定下再利用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5)

8.王文宾,达庆利.奖惩机制下电子类产品制造商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5)

9.顾巧论,陈秋双.不完全信息下逆向供应链中制造商的最优合同[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3)

10.李芳,张伟,刘晋.基于隐藏回收成本信息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1)

11.孙浩,达庆利.随机回收和有限能力下逆向供应链定价及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08,23(6)

12.陈菊红,史成东,郭福利.第三方负责回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契约设计[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2)

13.陈彦如,唐小平,肖钦心.多市场闭环供应链的收入费用共享契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4(2)

14.李响,李勇建,蔡小强.随机回收下的逆向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08,23(6)

15.王玉燕,申亮.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基于数量折扣契约的研究[J].山东经济,2010,11(6)

16.Mitra,S,Webster,petition in remanufacturing 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bsid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1(2)

17.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两个生产商的逆向供应链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4)

18.XiaYing,CHANG Xiang-yun.Pricing Analysis for Remanufacture products with government`s incentive[J].2010 IEEE.

19.王文宾,达庆利.考虑政府引导的电子类产品逆向供应链奖惩机制设计[J].中国管理科学,2010,18(2)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篇6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162-02

作者简介:杨素妨(1979—),女,河南临颍人,百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测量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性,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有一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师范类、财经类院校转型而来的新升本科院校,缺乏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因此该类院校如何科学合理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横跨工程与管理两大学科。工程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既要求从业人员懂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又要求其熟悉工程专业技术知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室主要包含两大类实验室:一是工程技术平台实验室主要包括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二是管理类平台实验室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工程招投标软件。

2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1)工程技术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工程管理是基于工程技术之上的管理,因此工程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的根。工程技术平台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这里面的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均包含了大量的实验。目前国内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校已经普遍具备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等,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对于从师范类、财经类院校转型而来的新升本科院校,缺乏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历史,下面以测量实验室为例,说明实验室如何合理规划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是非测绘类专业,主要了解地形图的测绘方法,正确使用地形图,重点掌握工程放样和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即可,所以测量实验室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出的实验有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全站仪放样、GPS认识等实习项目。根据这些项目需要购买的设备主要有自动安水准仪、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RTK(GPS),对于新升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建议选用国产品牌,RTK建议选用可接收北斗系统频率的设备。一般测量实验3~4个人一组,以一个标准班级50人为例,每种设备可购买13~17台左右可以满足一个标准班级的测量实验需求。建设一个普通测量实验室基本实验设备投入约180万元左右,再加上仪器柜等设备需10万左右,实验室建筑面积需要80平方左右。至于测量机器人等设备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适当购买,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另外力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有电子万能试验机、电子扭转试验机、多功能组合实验台、电阻应变仪等,建筑材料实验的基本设备有水泥测试设备、混凝土实验设备、砂石料实验设备、沥青实验其他设备等。对于经费短缺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需要建设投资高达上亿元的结构试验大厅。

(2)管理类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管理类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系统;另一部分是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是台式电脑包含服务器、教师用机、学生用机。电脑采用工作站,比平时办公用的电脑配置略高,除服务器外,每台工作站单价为8000元左右,可以满足运行CAD等绘图软件。软件系统主要包含操作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和工程招投标软件、AutoCAD绘图软件等。其中工程造价软件有广联达、鲁班、清华斯维尔、PKPM等。该实验室学生用机60台,比一个标准班50人多出10台,建筑面积需要120m2左右。通过以上建设方案可以看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购买仪器设备时首先应保证本科生需要的基础实验设备充足,其次才考虑昂贵的科研实验设备,最后选择比进口设备便宜并且质量有保证的国产品牌。

3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能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望能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静,袁永博.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2):30-32.

[3]郭志涛.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体系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6(3):76-78.

篇7

[关键词]管理学 研究范式 反思 新导向 分析

一、范式的内涵及其对于管理学研究的意义

范式指的是长久所形成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规范等,这些是被社会研究全体公认的,关于价值、信仰以及技术三者的总和。它对于管理学研究起到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是制约式的,体现在研究者所选择的范式立场会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也会影响研究的价值和可信度。因此,在管理学研究中采用范式,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缺乏范式,其研究的合理性或受到一定的质疑。

二、当前我国在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选题上,我国管理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文本主义、关门主义和纵向主义。文本主义体现在不注重对问题的实际思考,而是一味延伸西方言论,提出的数据和理论缺乏信服度,影响力不强,语言拖沓,但是实际提炼的科学问题很少。关门主义主要是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涉及的圈子窄,研究者几乎都是在确定研究题目之后闭门研究,导致研究成果具有主观性和不全面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不大。纵向主义则是我国的企业界与学术界之间互动少,因此,其研究缺乏一定的方向,没有企业的支撑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其研究领域不宽。

第二,在选择文献的时候,没有全面了解,因为很多文献具有重复性,交叉现象普遍。年代久远的文献也采用,造成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在研究中没有可信的分析,很多成果都呈现出重复性和倒退性。研究者之间没有互相分享和交流成果,一般不引用同行研究者的资料。在评价成果的问题上,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不利于规范管理成果。

第三,管理学研究缺乏创新性。管理学研究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在研究领域中对于学科设置和专业划分等,其基调都基本一致。高校中所设置的课程和专业雷同现象常见。因此缺乏一种差异化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导致了人才缺乏应有的专业思想和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在进行实践指导时,管理界往往给出共同的基础理论、思想或者基本的语言词汇等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质量低下,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生命力,不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管理学研究中逻辑性不强。主要体现在:研究的成果中没有体现逻辑性。目前我国在管理学研究工作中虽然加强了假设和实证方法的确立,但是在撰写理论从建立到成果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失。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合理技术方法的应用是确保研究成果科学和强逻辑性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中,不注重提出假设和问题、分析文献和理论等的技术方法的应用,只是局限在表面描述和自我主张的境况下,本末倒置前期的简单分析和后期的具体实证,因此,研究的成果不科学。逻辑性不强还体现在注重轻视研究、思考和批判,重视写作、引用和阅读上,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其评论的成果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第五,很多管理学研究虚置哲学基础。因为参与管理学研究涉及到很庞大的研究队伍,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以及博士后,还有比例最大的专业研究人员等,由于在这庞杂的人员队伍中,其基础不一致,且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尤其是哲学基础严重缺失,在这方面基本上是不合格的,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成果中,很多研究都是证明真实性,而缺乏证实伪造性的研究,但是在西方国家,很多研究学者都将精力投放在哲学基础的建立上,学校中的教师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和进行哲学训练,因此,归根到底,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上哲学基础的缺失,实际上也是教育的缺失。

第六,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在应用上也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其分析数据的方法的是否科学合理,缺乏一定的检讨。尤其是一些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往往不注重对研究者所研究项目特点和其技术专长进行考究,而是一味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这种问卷调查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其代表性就值得质疑,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最终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等也存在着较多的缺陷,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在应用时专业性严重缺失。其次,在研究中,没有创建良好的基础数据,或者是数据收集不足,没有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并且没有将事实的思路梳理清楚,导致其应用的不可靠性。最后,在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时,其集成度不高,对案例和经验的应用不注重。

三、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的思考

为了确保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上不断前进,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下,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变现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

首先,研究的主体是研究者,因此,应该首先从研究者入手,研究者需加强对民族利益的关注,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深入调查研究课题,尤其是注重其研究现状和展望,在研究时注重创新。我国的现代化管理是建立在文化及制度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引入西方的言论之前,应该加强对中国社会实际的探讨。在进行研究时,应该紧密联系中国管理实际,得出规律,并对理论进行升华。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学者应该尝试去解决存在的理论或者技术难题,在选题的时候不应一味满足外国企业或者期刊的要求,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做好研究工作。

其次,在研究时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管理科学和自然、社会等更具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科学实际上都具有一样的性质,是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下进行的,是对当展规律的一种体现。由于学科之间具有较高的共通性,因此,在管理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科的交叉应用,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综合性。例如,在研究区域生态过程中,虽然大部分设计到的是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等的问题,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区域生态的管理是必要的,因此,这就涉及到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和接轨。总的来说,管理学研究应该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集多种思想,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应该注重研究的创新,应该注意到,管理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社会学研究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研究应注重定性定量研究的结合和先后顺序的科学调整,总的来说,工程学的管理科学研究需加强定量分析,注重总结,并更多地注重数学语言的应用;而工商学的管理科学则应该注重在时间的基础上,加强对案例的研究和对试验的观察,并总结出规律。总之,应该用数据来证实事实,以增强其信服度。

四、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中的新导向

首先需掌握科学方法,优化研究成果。把握管理学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更好地创造研究价值。从各种反思来看,我国目前管理学研究存在着各方面的缺失,其研究是多维的、曲折的,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作为研究者,应该掌握以下研究动向,扎实做好研究工作。从优化研究的选题,把握研究前沿,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创新研究路径,注重逻辑性的建立和优化成果的应用等方面,来促进我国的管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urton.I.Confounding Methodology and Method〔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1,22(1):171.

[2]张夏青.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21.

[3]成思危.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2005,(1).

[4]徐警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与范式转换〔J〕.学术论坛.2005,(12):201- 203.

篇8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篇9

关键词:数据结构;Floyd最短路径算法;医院选址;C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80-02

一、引言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类、信息管理类、电子商务、经济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早在1968年,美国一些学校的计算机系就开设《数据结构》课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也开设《数据结构》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者了解数据的计算机外部逻辑结构和计算机内部的存储结构以及相关操作,它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本人认为数据结构学习中的难点包括递归程序的阅读、非线性结构中图和树的相关算法,尤其是图的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的基本应用,学习难点在于:图的存储结构、图中顶点的定位、图中各个顶点的访问方法等。本文试图就图的最短路径算法的学习过程进行探讨。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在图形结构中,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任意的,图中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有可能相邻,如果对图进行操作或者遍历的话,必须先确定图中第一个访问的顶点,才能对其他顶点进行访问(操作),因此,图是一种比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图之所以仍然作为《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内容出现,是因为图的存储结构容易定义和掌握,但是需要通过图的形式化定义及其相关操作来实现具体问题的求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数据结构》的图中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图的运算已经成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比如通过Prim算法或Kruskal算法求最小生成树以构造最低价的通信网;通过关键路径求解确定一个工程中的“关键工程”;通过Dijkstra算法求某个源点到其余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解决物流配送的最短路径选择;通过Floyd算法计算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用于确定设施的选址。本文重点讨论Floyd算法在医院选址问题中的应用。

医院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医院建设的选址必须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如何使群众就医路径较短,是医院选址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患者就医路径最短为切入点,选址问题转化为数据结构图论中的求解最短路径的问题,并采用Floyd算法对最短路径问题进行求解,为医院的选址问题提供定量分析。

二、Floyd算法基础概念

1.图:顶点和连线的集合,G=(V,VR),其中V是图中顶点的有穷非空集合,VR是两个顶点的关系的集合,即图中连线的集合。若VR中顶点对是有序的,则为有向图,否则为无向图。

2.连通图:在无向图或者有向图G=(V,VR)中,若任意两个顶点v,w都能找到一条路径连接v和w,G即为连通图。

3.网:带权值的图称为网。

4.邻接矩阵:表示顶点之间连接关系的矩阵。网的邻接矩阵定义如下:

A[i,j]=w■,(v■,v■)或∈VR∞,其他

三、Floyd算法基本思想

最短路径问题是数据结构图论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这里的最短路径,不仅仅指的是距离的长短,还可以引申为经济费用、时间等广义上的最短。在数据结构中求解网络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典型算法是Floyd算法。

Floyd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带权邻接矩阵出发,若(vi,vj)存在,则存在路径长度D[i][j],但该路径不一定是最短路径,需要进行n次试探。如果存在一个k,且D[i][k]+D[k][j]

四、实例应用

(一)医院选址问题建模

现假设给定n个村庄之间的交通图,现在要从这n个村庄中选择一个村庄建一所医院,要求离医院最远的村庄到医院的路程最短。

上述问题中,可将地理信息中的交通网络抽象为数学模型,以顶点表示村庄,以连线表示村庄之间的道路,因此交通图转化为由有限顶点和有限条边组成的无向图,图中顶点之间的关系由权值表示,定义权矩阵为前述网的带权邻接矩阵,wij的值为村庄之间的道路距离。这样医院选址问题就转化为在全部顶点之间最短距离的最大值中寻找最小值的问题,按照Floyd算法进行运算。

(二)医院选址算法示例

1.假设有6个村庄,村庄v0、v1之间道路距离为12,v0、v2为3,v0、v4为9,v0、v5为10,v1、v3为2,v1、v4为6,v2、v3为2,v2、v5为6,v3、v4为4,v3、v5为7,v4、v5为4。将6个村庄作为顶点,有直接道路的村庄之间连线,顶点之间的边所对应的权值为村庄之间的道路距离。

2.按照上文的算法,建立带权邻接矩阵D0。

3.第一次迭代,插入v0后计算最短路径,即两点之间可以有一个中间点的最短路径,D1[i][j]=min{D0[i][j],D0[i]+D0[j]}。

4.第二次迭代,插入v1,D2[i][j]=min{D1[i][j],D1[i]+D1[j]},在D1的基础上构建D2。

5.第三次迭代,插入v2,D3[i][j]=min{D2[i][j],D2[i]+D2[j]},在D2的基础上构建D3。

6.第四次迭代,插入v3,D4[i][j]=min{D3[i][j],D3[i]+D3[j]},在D3的基础上构建D4。

7.第五次迭代,插入v4,D5[i][j]=min{D4[i][j],D4[i]+D4[j]},在D4的基础上构建D5。

8.第六次迭代,插入v5,D6[i][j]=min{D5[i][j],D5[i]+D5[j]},在D5的基础上构建D6,D6就是最后求得的最短距离矩阵。

9.以各个顶点为源点的最短距离的最大值maxdis={9,9,6,7,9,9},min{maxdis[i]}=6,对应顶点为v2,因此本例的最终医院选址为v2村庄。

(三)选址算法的C语言实现

1.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表示。

#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最大顶点个数

#define INF 100000 //代替∞

vexs; //顶点向量,用于存储顶点名称

arcs; //邻接矩阵

typedef int VRType;

typedef int VertexType;

//图的邻接矩阵存储表示

typedef struct

{

VRType adj;

}AdjMatrix;

typedef struct

{

VertexType vexs; //顶点向量,用于存储顶点的信息(名称)

AdjMatrix arcs;

int vexnum,arcnum; //顶点数和弧数

}MGraph;

typedef int DistancMatrix; //距离矩阵

2.主要算法。

void shortesPath_Floyd(MGraph G, DistancMatrix * D)

{

?摇for(v=0;v

for(w=0;w

(*D)[v][w]=G.arcs[v][w].adj;

for(u=0;u

for(v=0;v

for(w=0;w

if((*D)[v][u]+(*D)[u][w]

?摇 ?摇?摇(*D)[v][w]=(*D)[v][u]+(*D)[u][w];//更新最短距离

}

void compare(MGraphG,DistancMatrixD)

{

?摇 for(i=0;i

?摇{

maxdis[i]=0;

for(j=0;j

if(maxdis[i]!=INF&&maxdis[i]

{

maxdis[i]=D[i][j];

maxi[i]=G.vexs[i];

}

}

for(i=0;i

if(maxdis[i]>maxdis[i+1]) //比较maxdis中的最小值,mini为医院选址

{

min=maxdis[i+1];

mini=maxi[i+1];

}

}

五、结论

实际应用中,医院选址问题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可以设置权值为各项耗费总值。本文运用Floyd算法将医院选址问题进行了量化,并采用C语言实现,在实际的设施合理选择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除了选址问题,物流配送的路线选择、旅游中最短路线的设计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算法设计。在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合理的数学模型,然后设计一个解决该模型的算法,最后进行编程、测试得到最终解答。

参考文献:

[1]陈燕,曹妍,贾红雨.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王军,王伟,公长春.基于多因素评价法下的社区医院投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A):3143-3144.

[3]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晓东.算法设计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赵丽娜,李慧.基于Floyd最短路径算法的教材中心选址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40-42.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06-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一般说来,交叉学科总是通过若干不同的传统领域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衔接处产生的[1]。交叉学科的定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应用性实践教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接轨,是办学的特色所在,也是专业的定位所在。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1998年7月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统一归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代码为110102),成为《目录》中“11管理学”门类的二级类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之下的4个专业之一[2]。本专业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要求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信息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组织实施的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必须开设一定量的实践课程,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现状分析

随着信管专业的发展,每个设立本专业的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背景不同,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对专业内容和专业范围的理解也有差异,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差异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砌。在实践体系方面,各校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为依托,以软件开发类型的实验为主。有时在多个实验中,虽然具体的实验题目不同、使用的开发工具不同,但是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来说,并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将当前同类院校信管专业实践课程进行综合比较,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实践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各校的信管专业在实践类课程设置甚至在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差别。加之整合过程中的简单照搬照抄,使实践教学缺乏清晰的层次和主体结构。但实际上对同一个专业来说,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设置主体的实践课程结构,主干课程部分不应有太大差异。

2.实践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陈旧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些课程中实用的软件版本过低,或者干脆是已经被淘汰的工具,使学生学习后步入工作岗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实践授课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距离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和教师的知识能力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

3.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慢,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信管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紧密,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不但是社会企业中的人才要求,更是高校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不关注同行业发展的动态,只埋头于讲台,势必造成教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先被淘汰,然后自身逐渐也被淘汰的结果。

4.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目前同类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常见问题,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实验多以验证型为主,缺乏综合型实验以及相配套的实验体系,导致实验效果不好[3]。

5.实践课内容缺乏创新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都是由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完成题目的细节,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企业应用环境。所以在实验环节的设计上,要注重实验情境的真实性,让学生尽早熟悉实际企业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并学习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的问题,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具有系统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更好地与实践教学无缝融合,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信管专业要想突出应用性的特点,就必须把二者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通过实践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等传授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去创造、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1.从专业定位分析能力结构。从专业定位中可以看出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在实际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把这一能力分解成多个具体的专业能力,如下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包括五个部分:管理信息开发能力、管理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分析了信管专业的能力结构,对应的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也应该与能力要求相适应。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每个具体的能力对应一组课程,这组课程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完成相应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归纳为:一个目标和三条线构成一个体系。具体见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2所示。一个目标就是一个大的专业作品,整合了所有的专业知识能力,是整个课程体系系统的实践成果;而三条线是四大能力要求的相应实践课程设置,分别是计算机类实践课程体系、管理类实践课程体系和综合类实践课程体系。以三条线为依托,作为基础能力实现专业最终要求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其中的综合类实践课程环节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在适合的软件开发环境中完成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

2.与社会多层次需求接轨的培养模式。信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这只是一个大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是不同的。那么,在学生准备就业前,就可以先注意当前不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共性的和特殊性的都要关注。前者是对行业而言的,就毕业生进入社会前在学校已经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达到的能力和目标,而后者是毕业生在就业前就自身关注的单位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自我提高,当然也可以通过实践综合教学帮助完成。

3.开设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建设学科,而这些学科在实践应用领域都与信息技术有相当部分的交叉,这部分就可以作为信管专业的实践课程和研究内容开展,以体现专业的特色教学。因此专业培养体系中,必须要加强重点学科相关知识的培养,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尤其是系统软件模拟等相关特色课程。

4.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新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建立在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而其平台就是先进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在功能构造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应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图表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教学材料,构造一个功能齐全的专业教学实验教学系统,并根据专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实验硬件及软件设备[5]。

5.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信息科学是当今发展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及开发工具无时无刻不在迅速发展与变化,从而导致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和调整才能适应它的发展。一个知识内容结构陈旧的教师,很难想象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作为专业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对专业的发展要求,才能够在课堂中有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得以完善。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上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的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才是专业长期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灵敏.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翟丹妮,黄卫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10).

[4]罗嗣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