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方式

篇1

中国传统文化名词的英语表达方式

样板戏 model opera

地雷战 The Mine Warfare

霸王别姬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群英会 Gathering of Heroes

借东风 East Wind

将相和 General and Premier Make Up

凤阳花鼓 Flower Drum Dance

醒世恒言 Lasting Words to Awaken the World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Butterfly Love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Chamber

桃花扇 The Peach Blossom Fan

儒林外史 The Scholars

京剧 Peking Opera

炎黄子孙 Chinese descent

五行 five elements

观音菩萨 Avalokitesvara

菩萨 Boddhisattva

清真寺 mosque

道士 Taoist

和尚 monk

尼姑 nun

罗汉 arhat

财神爷 the God of Wealth

阎王爷 King of Hell

炉火神 the Fire God

佛经 Buddhist scriptures

七十二般变化 seventy-two different forms

弼马温 the Protector of the Horses

八卦炉 Eight Trigrams Furnace

金 metal

木 wood

水 water

火 fire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实际,对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等学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抛弃传统、忘记根本,就是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增加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基本情况

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为90后,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着相对明显的特征。

(一)价值观偏差和信仰缺失。

90后大学生普遍成长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和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与融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90后大学生在安逸的生活中,存在一定的惰性,尚未形成稳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崇尚个人选择、强调个体意识的90后大学生当中,近1/3的大学生处于无信仰状态。“对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大学生信仰的缺失,对大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奋斗目标,社会的不竭发展造成影响。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缺乏。

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知,对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涵缺乏理解。从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名著的学习和阅读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学习阅读兴趣不高,传承情况不佳,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的看过“四大名著”,对身边的传统艺术和民俗也了解甚少。刚入学的学生中文化品位有西方化的倾向,也证明了传统文化教育阵地的缺失使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

(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不足。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普遍更乐意谈最新的娱乐八卦等非主流文化和西方的流行文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有较高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但往往因为觉得传统文化学习较为枯燥,较难理解或者不够时尚等原因不能主动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大部分学生能够谈到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巨大作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的不断发展也表示出了乐观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

二、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课程设置的边缘化。

在市场经济和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二本以下的普通高校,课程设置越来越倾向于就业导向,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接近市场需求,相应就弱化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大学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忽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除了专业课程之外,接触更多的是外语和计算机,较少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也是造成传统文化课程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内容的附属化。

大部分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列为选修课,作为学生获得课外学分的资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只是作为主要学习课程的配角。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展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指出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比例。

(三)教学形式的简单化。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几乎都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近年来,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班,专门学习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形式也相对丰富,但也是作为一个专业来开展教学工作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只限于课堂教学,尚未安排其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感触也都来源于书本,没有开展体验式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改革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但绝大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属于零散渗透式教学。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就是要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零散渗透式的教学形式,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完善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以立德树人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

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开展立德树人活动的目标相一致。世界各国文化融合日趋增强,文化在增进彼此的交流沟通,增进共识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在高校中普遍开展立德树人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深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在对外交往沟通中实现,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篇3

【关键词】传承;宗法;血缘

结果与分析

1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随着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表现形式主要是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由此衍生的业缘传承和地缘传承是其异化的形式。作为传统武术主要传承方式的师徒制传承和家族式传承,其传承方式的形成深受中国古代宗法观念,宗族血缘意识的影响。思维方式、观念意识贯穿了整个武术传承方式的始终,对未来武术传承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来从事家族技艺的血亲不愿再继续传承家族技艺,血缘传承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家族中人谋求以外的发展,这样就给家族技艺的延续带来了许多局限,因此家族血缘以外的传承方式就不适应技艺传承的需要,这一时期模拟血缘式的传承浮出水面。这种血缘制度传承向家族外延伸形成了师徒制传承这一影响中国百年的传承模式。这其中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对于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形式;二是没有血亲关系,非亲非故的师徒关系。表现在择师授徒,拜师学艺的形式上。

2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与宗法血缘

亲缘核心、尊祖敬宗、家国同构三个名词构成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缩影。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心理学中讲人们的行为活动受心理的支配与影响。古代社会的发展也正遵循这一历史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影响人们了观念意识。私有制一产生,宗法就随之而来了。

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为核心、父族为主导的文化内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宗法制度。血缘的维系,氏族家长家族制度使得宗法制度由宗法分封制到宗法君主制。形成了两千年来的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

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转变是宗法形成的两个阶段,宗法制是宗族制在政治上的最高体现。氏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组织。宗法制到殷商时期发展到了完善的阶段,宗法离不开宗族,宗族在社会制度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即是整个家族中长族之人,奉家中一人为首;族即是家族中全体有血缘关系的人。尊祖故敬宗,祖宗,祖宗二者是不分家的,宗者尊也。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有大宗,小宗之分。大宗率小宗,小宗领群弟。由此形成了以血缘、宗族、伦理、政治的社会构造体系。

3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发展到现在,又形成了迥异于古代传承方式的特色特点。无论其发展方式为家族式传承、师徒模拟血缘式的传承,还是地缘传承、业缘传承、拳谱传承等等,一直到近代的武馆、武术学校的建立,包括现代学校教育中武术的教习,已经不同于古代的传教模式。但有些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深受过去思维观念方式的影响。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我们要承前启后,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扬做一份贡献。

结论与意义

在对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梳理的过程中,因循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演化,发现各种传承模式的出现与淹没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转变的。探究中国宗法血缘文化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影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在对传统传承方式的研究上我们可以以古为鉴。懂得两种传承模式形成的文化内涵,探究形成其模式的演变形势和过程。对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化包罗万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传统文化与武术技艺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

另一方面:在研究传统传承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面向未来。为武术事业更好的发展探究新的道路,其中就涉及了武术传承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到今天,武术在大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已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传承模式需要新的发展,制约发展因素的一方面需要去除,适合武术技艺传承的有待保留。在此就需要广大武术传承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2-18,25-38

[2]田孝亮.浅论中国的宗法制[J].文化广角,2008(11):59

[3]方国清.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18-21

[4]许结.亲缘核心――中国古代家族――宗法制[J].文化常识,2008(1):115-116

[5]范海彪.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9:120-122

[6]宋海滨.中国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嬗变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9:12-13

[7]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J],体育学刊,2009(2):106―107

[8]王林,赵彩虹.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26-27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创意 工业设计方法 旅游纪念品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逻辑思维、行为方式上因文化差异存在很大差别。“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若离开文化的土壤,设计则将变为无本之木,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纪念品市场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用户对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契合、文化认同需求增强,将文化创意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设计出富含鲜明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创意中存在的问题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及创意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文化的追本溯源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在旅游纪念品设计表达上,部分产品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应用中,表象化严重,重形式而无内涵。

(二)创意元素装饰性大于实用性,创意与旅游纪念品契合点低,牵强的附加影响旅游纪念品整体性。

(三)创意元素多为“初级元素”,缺乏思考与深加工。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套用照搬移植到旅游纪念品上,在提取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多方面的循序渐进。未能先“悟形”、后“延意”、再“传髓”、终“超境”。

(四)设计创意因袭模仿严重、角度单一。在文化体系多元化的今天,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也应采取发展的、辩证的、多元的准则。

(五)设计师与用户间,通过产品所表现的直观可呈现性、可沟通性不足,用户无法立即与产品产生共鸣。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创造性思维阶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思维抽象过程,它能将旅游纪念品实质和内外联系通过一定方式具象呈现。当创造性思维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可以增强消费者记忆辨识度,在旅游地购买旅游纪念品,通常时间紧促,无法充分细致的了解产品,而独特新奇的事物更能激发人们的记忆辨识,产生兴趣;通过创意直观快速的展示,抓住人们感性判断和情感需求,依托创意将体验和互动传递给消费者,产生共鸣,达到提升旅游纪念品特点和人性化的目的;凭借对功能和载体的归纳融合,选择恰当对口的创意,满足用户潜在需求。

针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依托头脑风暴法、换元思维法、联想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和优选法等方法多元横向的联系产生新的思路,提出新的问题,结合观察阶段整理资料,寻找当前设计的突破点、重点和盲点;将旅游纪念品功能延续与开发放在首位,新功能的使用固然可喜,但旧有功能通过载体变换和改变表现方式,也可达到创新效果;增强创新性联系与组合,结合已有经验,不孤立差异时效环境的条件,强调分析共同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衍生新的思路,这样才能切实做到将创造性思维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中。

(二)分析阶段

旅游纪念品设计主要包含题材、立意、功效、形态、色彩、材质六种元素,它们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任何一处变动都会影响产品整体效果。题材引领设计思路,以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为线索,就是要抓住当地特有文化,反映独创性和高度凝练的人文特征;立意体现旅游纪念品品味层次,必须掌握传统文化审美特点,将立意转化为直观的创意,让消费者找到共鸣和情感归宿,提升产品内涵;功效体现旅游纪念品价值,其中认知功效体现互动性,能够传递旅游地信息,审美功效体现产品美学情趣,实用功效增加产品竞争力,体现价值所在,功效的不同偏重直接影响产品意义;形态作为抓住第一印象的关键,其核心内容是创意推新,通过全新造型的引入或是旧有元素的重新组合,促使消费者提升认可度和激发好奇心;色彩作为最直观的印象,能够有效地满足审美对感官的直接刺激外,还具有提示、象征的意义;材质选择体现地域性,尊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可引入新材料,避免粗制滥造;结合成本,合理使用加工手法,在忠实传统工艺的前提下依托现代技术,既传承以往又创新发展。

(三)解构、组合阶段

本次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采用分析精简选择法。其实施手段是:首先罗列具体方式,包含产品定位、文化创意主题确定、分析三个步骤;其次为分解阶段,进行元素提取;然后引出分析精简选择法进行元素组合;最后为方案筛选。

分析精简选择法是一种先通过大量不同信息分类排列重组,再根据期望目标精简后,最终得到理想方案的设计方法。它的特点是以文化创意贯穿整体设计,通过元素解构组合形成创新。具有针对性强、涉及全面、步骤条理清晰的特点,适合旅游纪念品特色化、人性化、系列化发展。

1.具体方式

明确目标消费者、纪念品功能、技术,结合企业自身形象与文化,针对特有地域性、人文性、情感性、美学性进行产品文化定位。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抓住重点,避免盲点。

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主题需结合产品使用环境、人机伴随关系,集中目标、广泛思考。要满足消费者内心需求,创意与功能恰当融合,文化主题与表现形式协调自然。通过体现产品区分性的选择条件改变,提出各项属性的改进创新方案。

2.分解阶段

分解阶段又称为元素提取阶段,针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主要元素,如:色彩、材质、结构、工艺等可利用之前收集整理后的信息进行提取,结合差异比较法、分解提取法进行元素分类,将所分解的元素以图表形式表现。

3.组合阶段

组合阶段又称为元素构成阶段,通过分解阶段对旅游纪念品元素的整理归类,可选取分解阶段每组单项中的独立元素利用数学排列组合法进行重组。

排列组合结果会产生巨大基数。重组,其本质就是将抽象元素转化整合为具象实物。此过程中旅游纪念品应用的地域特征元素越多,产品与旅游地统一性越高,形象越具象,偏重模仿性越强;反之,产品偏抽象,特征不明显,代表性弱。所以在组合阶段选取元素特征种类和数量上应遵循:

第一,时刻把握旅游纪念品整体性,注重元素间相互关系的衔接,避免“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装饰而装饰”。

第二,对“不可能”元素项剔除时,多思考,分析有无其它路径将其实现。往往达到创新效果正是靠这些“不可能”项发挥作用。

第三,辩证的看待元素组合数量,通过尽量少的元素,交代清楚产品即可,面面俱到反而有可能画蛇添足,“少即是多”。设计点也有主次之分,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元素,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组合,忌畏手畏脚、因袭模仿,无创意。

(四)方案筛选

本阶段运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评价标准来进行方案筛选,其评价准则为:第一,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包含生理、心理、社会、自我实现四方面;第二,文化创意的体现;第三,地域性、代表性的直观体现;第四,形式美学完整简洁、体现整体性;第五,产品使用效率、适用性,与所在环境的关系;第六,功能、造型、结构三者统一性,产品传递信息与用户的一致性;第七,实际生产情况及企业发展与效益。

通过评价准则和问卷反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加权计算,得分最高方案即为最终设计方案。

三、设计实例

桌上旅游纪念品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不仅可以增添纪念品功能与情趣,还能提升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满足消费者的文化诉求和情感认同。下面以南通旅游纪念品为实例,进行桌上旅游纪念品设计。

(一)创造性思维阶段

创意最直白的理解就是能让用户产生共鸣并为之感动。抓住南通地域性特有元素,以当地传统文化为主轴,寻找突破现有纪念品的思路:需要打破常规,拒绝雷同,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产生兴趣。通过对重点、盲点元素的分析拓展,表现方式的筛选,功能结合载体的融入,确定纪念品创新思路。

(二)分析阶段

通过对消费者问卷调查及企业希望,结合影响因素分析的分析与文化创意主题分析,确定本次创意主题方向为“当地代表性历史人物”,经过对比南通历史人物的影响力、熟识度和可设计性,确定以“秦淮八艳”之一才女董小宛为设计原型。

(三)解构组合阶段

1.分解阶段

对收集的素材,结合差异比较法,分解提取元素,然后归类列表。(图1)

2.组合阶段

在遵循组合阶段三点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目标性的组合。董小宛桌上纪念品色彩不宜艳俗,以白色调为主色,辅色可配以当地特有蓝印花布色和少量其他色彩;材质受造型限制,应选用硬质;结构伴随功能,需要有盛装空间;载体、形状、空间比例三者联系结合文化创意主题,可系列化设计;通过人物形态,传递感受;装饰选取南通当地特色或代表性色彩;意境以董小宛生平才艺出众的表现来传递传统文化创意;由看尽人间百态、体悟世间冷暖的生活细节来诉说情感需求;通过操作,体现功能,产生交互;纪念品小型化,体现便携性。明确目标后,进行排列组合。(图2)

3.筛选阶段

依据旅游纪念品评价标准,进行初选,剔除不实际、不恰当组合,通过问卷调查满意度,进行方案改进。

在修改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权计算,选取得分较高的组合进行深入设计比较,最终选定以“四书五经”中“礼乐诗书”为文化基础,结合董小宛造型与功能的融合为创意的一系列桌上旅游纪念品。(图3)

旅游纪念品思维选择分析方面,通过系统组合与形式组合,将南通旅游资源整理分类,分解转化为当地特征性元素,再运用排列组合方法进行元素重组,产生出“礼乐诗书”桌上办公用品这种新的组合形式。

在文化性需求上,能够展示当地代表性文化元素,满足游客与用户对于文化性的心理、生理需求;在功能性需求上,通过创意将旅游纪念品功能的表现形式予以新颖化、情趣化,能够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操作体验;在审美性需求上,当地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结合,使得纪念品形象富有活力,外形美观讨巧,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能够激发游客与用户的兴趣;在情感性需求上,功能的创意表现,突出人性化关怀,卡通形象富有趣味性,在操作时,旅游纪念品与用户能够良好的进行体验交互;在创意性需求上,通过文化创意的融入,能够加深游客和用户对南通当地文化的了解,形象元素的创意组合会让人产生联想、引起共鸣。

结语

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既可以延续人们的审美情趣又可以满足文化诉求和情感需求,赋予纪念品传承感和张力。针对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进行桌上旅游纪念品设计,并应用此方法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南通特色的桌上旅游纪念品,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曲双为.论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88-191.

2 郑建启,李翔.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一、梅州地区电力通信网NEC设备网管系统介绍

梅州地区电力通信网NEC SDH系统共设备123套,包括11套U-NODE、110套V-NODE、1套C-NODE和1套600V。覆盖了梅州地区所有局调度中心、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和部分35kV变电站。优化前NEC SDH网管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NEC SDH系统内部网络中,网元与网元之间的带内网管通道(Dcc通道)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讯。网元通过动态路由信息协议版本1(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versinon1,RIPV1)来完成网管通道的建立和连接。NEC SDH网元和Dcc通道的IP地址使用151.151.0.0/16的网段地址;网管服务器使用134.102.16.0/24网段,用于网管服务器与网管工作站之间的通信。即NEC SDH上所有网元与网管服务器之间通过RIPv1协议实现互联互通,网管服务器与每个网元都可以获取全网所有IP地址段的路由(包括网元IP地址段以及网元之间DCC互联的IP地址段)。

图1 梅州地区电力通信网NEC SDH网管系统示意图

二、目前传输网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存在问题

随着梅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元设备数量剧增。维护人员在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中发现因网络引起的问题逐渐增多,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广播风暴容易导致部分网元脱管,特别对于路由表承载信息量较小的600V设备,经常性的发生脱管的现象;2)远程软件加载效率低,网管系统读取网元配置信息、告警信息时耗时比较长;3)主机频繁复位,严重时会影响保护倒换;4)通道堵塞,指示告警丢失或延迟上报,严重时影响业务配置和下载;5)网络管理层次不清晰,导致安全隐患。

2.2原因分析

在网络建成后,每个网元将学习到所有存在在的IP地址,并保存到路由表中,每个IP地址对应一条路由。随着网络的扩容,这个路由表中的路由数量也越来越多,当路由表变得庞大后,一旦网络发生变动(如断缆、割接、扩容等),设备重新寻找路由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广播包在整个网络中传播,甚至造成短暂地网管通道路由信息交换堵塞。

1)告警、性能等信息的传递,会造成管理信息数据流量增大,从而造成管理网络中的关键链路出现拥塞。

2)路由广播信息不断在整个网络中广播,可能造成路由不断重算,每个网元的路由表收敛时间不同,有的收敛时间较长,导致管理网络的拓扑长时间不稳定。

3)当网元不可达时,路由信息会广播到整个网络,让所有网元都知道该网元已经不可达。这一路由信息的扩散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可能在此期间,该网元又变为可达,或者有其它网元又脱网了,这样就会导致整个网络不停的震荡,产生网络风暴。

4)传输网络路由表刷新、接收到的数据包流量过大导致内存不够,产生的中断过于频繁,可能导致主机产生异常复位,影响复用段保护倒换、影响SNCP(子网连接保护)保护倒换、影响TPS(支路保护倒换)倒换、影响配置下发或网元数据下载。

三、优化思路

针对目前的网络拓扑情况,要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重新规划网管通道路由和IP地址分配策略,通过更改网元现有IP地址的方式,将整个网络较平均的分割为两个广播域,每个域内的IP地址同样设计成可以用一个大的IP网段进行汇聚的方式。

两个广播域在对方看来,都汇聚为一条路由,大大地减小了路由表并隔离了广播包。在每个区域内,由于网络本身已经是网格型结构,每个网元都存在两条或多条物理路径将网管信息送回到服务器,就天然地形成了网管通道的迂回路由。同时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分别作为两个区域的汇聚节点,分担了全网的路由负荷并且互为保护,从而极大的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示意图见下图2。

四、网络分割规划

根据网络拓扑的特点,并结合分割后要保证每个网元都具备带内网管通道迂回保护的综合考虑。

以地区归属原则将原传输网网络拓扑平均划分为两个广播域,以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作为两个域的网管通道接入点。连接兴宁片-梅州局U1和梅州局2-梅县片 这两端的网管通道,使两个广播域均形成骨干环+支路的拓扑结构。  

五、对现网的影响

网元的控制层面与承载用户业务的数据层面是完全分离的,前者对后者没有任何影响,控制层面占用的是SDH系统中开销通道的一部分。网管优化主要涉及的工作即是修改网元控制层面上的IP地址,在修改网元IP地址的过程中不会对现有业务照成任何影响。

六、结语

优化改造结束后历经将近一年的,到目前为止,NEC网管系统未出现因网络阻塞和广播风暴引起的网元脱管现象,未发生通道阻塞,指示告警丢失或延迟上报,影响业务配置和下载的情况。

且经定期应急演练测试,作为广播域1和广播域2汇聚点的梅州局U1和梅州局U2互为网管通道迂回保护的效果良好,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随着网络结构的不断增大,对网管系统的优化工作还要持续开展。

参 考 文 献

篇6

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从网络媒体的兴起,到自媒体的发达,网络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传播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如何规范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提高民众对文化糟粕的辨别能力,都是中华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技术上的优先权,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发展的差距和不平等性,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毁灭害,甚至有一些人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抛弃过去。“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文化侵害是极其危险的,它危机民族文化的独立与自存,甚至有可能动摇民族、。国家的根基。”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只有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传统文化要变成有生命力的文化,必须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主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更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弥补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需要

网络文化构建于网络虚拟传播技术之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共享、个性化、隐匿性等传播特点,网络上自由化思想时有泛滥,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网络的传播特点作掩护,不负责任地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舆论、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入侵。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引进西方网络文化传播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腐朽低俗的思想和观念。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有利于弥补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本位的思想,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往往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播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立足网络这个大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是时代的需要。利用网络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使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展现出中国特色。

(一)利用网站进行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上传播,归根结底是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且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网站是网络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例如:中国孔子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将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目前网络盛行的BBS、博客、社区论坛等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把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植入网络视频中、建立传统文化网络专题栏目等手段,生动形象的向大众传播展示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都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传统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因素。国家级的传统文化数据库有三个主要方面: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数据库、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省、市级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可通过网络与国家级传统文化数据库互联,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出来,以信息形态进入当代知识创新w系,使之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体和平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数据库也可以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通过网络游戏进行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网络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通过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引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宠。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娱乐产品相比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使其传播更迅速,更便捷,交流更容易。一个成功优秀的网络游戏,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游戏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围绕游戏的文化主线构建的。网游的开发需要丰富的素材,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中国网游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利用网络游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

(四)借助手机新媒体进行传播

篇7

首先,学生思想活跃,教育方式不够灵活。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构成来看,他们都处于青春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追逐个性、崇尚新潮、追求时尚的思想,更容易被一些非主流思想引导。传统文化氛围不强,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思想已经“过时”,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乏味、枯燥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过程中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其次,学生接触信息量大,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吸引力不强。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来源广泛,学生现下的娱乐生活中,电视、电脑、手机游戏等一些“新奇特”的方式层出不穷。在学生所接触的庞杂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负面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左右,传统文化的融入显得单薄,对学生而言不具备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众多思政教育者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科学、优良的思想方法、行为指导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思政教育要想切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迎合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体系,深刻影响着民族的精神风貌。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强大的青春活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他们理应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将传统文化中一些经典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处事方式作为自身的思想、行为的引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符合时展要求。

近年来,西方思潮的不断引入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外来思想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例如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不良思想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要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忠烈刚正、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教育高职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进行提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在学生中倡导与时俱进,弘扬现代精神社会中的优良风貌。

三、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者应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在基础课程中引进传统知识,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填充到课堂讲解中,弘扬以仁义礼智信等内容的精神价值观念。用爱国、自强、和谐、友善、团结等优秀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律、诚信、节约等引导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宣传海报等方式,营造氛围,可模仿主流电视台的知识类综艺节目,在校园中举办国学知识大赛、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或者通过校园广播等方式,宣讲传统优秀故事,促进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优良的校级校风建设成为传播优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

在传统文化引入和教育中,力求做到继承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例如,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剪纸、面塑、草编,传统艺术中的瓷器、刺绣、雕塑进行展示;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开办具有历史感、文化感、个性化的创意作品展。通过校内网站等一些传播途径,在学生之间形成诚实友善、勤俭自强的学习氛围,并将传统观念构建成完善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加强传统文化艺术对学生思想作风的引导。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育过于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广大思政教育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互动、交流、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校应积极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如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等课程,加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思想文化中修身养性,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校园实践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十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要求。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职教校园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开展“两化一德”,实行文化育人

笔者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用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开展教育,以经典润心,以经典修德,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4年,笔者学校架构了“两化一德”德育研究工作思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开展“两化一德”教育,实行文化育人。两化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一课一节”、沈阳市地域文化――形成“一系一品”,一德即公民道德实践教育――实现“一事一议”。通过“两化一德”教育,最终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脉,与沈阳市地域文化接根,与现代化教育接轨,培养学生做到“三主四知”。三主:主动诵读、主动思考、主动践行。四知:知古今变化、知中西异同、知文理源流、知知行统一。多年来,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沈阳日报、沈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承办了省及全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会,并在大会上交流经验。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中的问题

虽然笔者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我们不免有这样的感受: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平面化的倾向,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未能与学校教育目标建立关系,未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只是被动、零碎、填补式、概念化、应景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让学校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处可寻到有章可循、有据所依,从而走出低效的困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目标站在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期待这样三个维度,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教育网络?这需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建立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常态机制,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并与学生的人格培养、行为规范和创新精神、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1.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主要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师资状况、社团活动的类别、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方式几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目前笔者学校主要从建立“书香雅苑”国学教育入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发

传统文化教育面对的主要是课程化问题,一是要搭建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分年段、有选择地梳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二是总结提炼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法;三是开发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目前笔者学校已经开发了校本课程弟子规与职业素养,正在使用。

3.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团活动

要提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积极拓展学生发展自修空间的是社团活动,社团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趣味性,都使得社团成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创建了“艺术体操”“汽车魔方”“街舞”“舞台剧”等社团,这些社团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和辅导方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学校工作。

4.传统文化进校园评价体系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实效性,就要建立纵向校、系、班三级评价,横向学校对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的评价。完善家长与学校、建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制度等,都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园林景观应用

Abstract: as the native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and rich art connotations,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uiding meaning for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Contemporary designers have to choose, le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o find good agreement, mutual integration, spark.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征

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思想、民俗、艺术等,在每个独具特色民族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汇聚而成的社会因素,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在物质媒介和心理结构的作用下代代相传。它普遍是富有民族图案的物质或具备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体现形式。传统文化元素有可视形象和非可视形象两种内容。作为人文思想意向载体的可视形象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和文明,让中国式的审美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在高耸林立的建筑物中,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生活器皿中,这种文化元素都环绕在人们周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下来,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可视形象传统文化。非可视形象传统文化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精神,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作品、等文化类别,指导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1-2】。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园林景观中表达的形式

㈠传统展现式

1.静态元素展现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积淀,在造型和技艺上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不要改造这些文化,因为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它们原生态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足矣。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开设某个类别的中华传统文化专题,专门展示某一类别的文化,例如传统竹雕、根雕、石雕、砖雕、木雕等工艺品,他们的设计手法已经非常纯熟,并极具审美价值,可以当作园林景观中的雕塑小品直接展出。

2.动态元素展现

在特定时间举办民间传统活动,能够短期内增加园林的客流量。此类活动多是当地居民依据自身文化,有组织安排的民间文化传统活动,像舞龙表演、舞狮表演、赛龙舟等等,这种活动通常有时间限制,往往是某个特定时间才能看到。现代园林景观中可以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场地和设施,对应加入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荟萃了多种传统文化,还能够为民间艺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给园林景观增添了一抹富有传统色彩的氛围,成为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㈡现代改良式

传统文化中朴素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审美观和趣味观,让人们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和谐统一,昭示着中华民族豁达的精神世界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经过改良,将这些预示着吉祥的图案应用到园林景观的景墙、小品、雕塑以及建筑中去,在丰富园林景观内容的同时还能够给景观增加内涵,更能够让游客体会到园林景观的亲切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除了可以展现在景墙和雕塑上以外,设计师们完全可以让神话故事中的人们“活”在园林景观当中,可以设置民间生活重现区,游客可以直观地观看古人生活状态,了解生活细节,还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亲手操作,体验过去人们生活的乐趣。

㈢多元共存式

并存式设计手法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特征及特色来相互碰撞、交流,结合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巧妙的设计手法,美妙地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设计方式。设计者要重视现代元素的节奏和模式,更要注意传统文化的气氛、内涵和意境,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物质、精神、行为三方面同时出发才能够达到多元化共存,在继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所处的位置,让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三、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表达的手法

㈠旧物新材

采用现代先进材料仿建传统文化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很多仿古建筑采用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玻璃、复合材料等现代材质代替传统材料,轻松避免了旧式材料不耐用、易老化等问题。

㈡化繁为简

精简传统文化或选用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造景,这种方式在抓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时,对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整理和提炼,打造更加精湛的造型。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无需完全照搬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缩减人力开支。用经过提炼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运用借代手法,营造出超凡的效果。这种方式在现代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比比皆是。

㈢打散重构

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设计方法,又可叫做分解重构,它打破了固有特征的限制,设计人员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审美法则,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拆分,再重新将不同元素整合到一起,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特殊形式,给人一种视觉冲击的效果,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时,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材料和形式,要将突破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㈣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是在现代园林景观当中,设计者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文化的形态和结构融入到新的景观中来,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意义,让这些元素融合现代人的生活,获取新的生命力,为打造特色园林景观和传统文化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传统器皿、乐器等都富有独特的气质和造型,能够为景观设计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素材,这些元素一旦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定会成为吸引眼球的特色园林景观,更不乏趣味性。

结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营造更加富有韵味的园林景观是当代设计师们努力探讨的问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并加以利用,结合现代园林景观和创新的设计理念,使二者紧密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温军鹰.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J].时代文学,2008(6):125-126

[2] 韩雪.浅谈中国园林的意境美[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0):136-137

篇10

(一)明确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小学教育逐渐偏离了最根本的“育人”的教育目的,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逐渐明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能够使学校和家长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也能够使教师们体会到教书育人的自豪感;学校也会因为学生的成长而更加坚定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帮助教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特征,但学校教育是教师面对多个学生的集体型教育,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进行教育的主要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因此受限制,很多要求学生保持纪律的教学规则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的开拓和创新。

(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以“礼”为基础,以“德”为主线,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养成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里的违背校规行为明显少了,学生们在行为举止方面也更加得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为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增多显得更加和谐,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就此建立起来。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的方式

(一)从教育管理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的主要规则,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就必须先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入手。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专门的“读经”“讲史”课程,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师、学生都重视的必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对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采办加强管理,不准统一购买或变相发动学生购买教材,学校和教师必须从本校小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从本校最为有利的课程资源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编写出轻松易读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另外,学校还应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进行课程结构的重组和教师岗位的多样化安排,进行教师培训,使在校任职的每名教师,都能够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二)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要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例如,将班级作为单位,通过布置教室,适当地创设传统文化的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思想家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警句墨宝;在黑板报上开辟“今日传统文化”专栏,以“文学知识——传统文化展现”为主要的模式,每天更换传统文化宣传内容,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各科教师也应该重视在教学语言使用和教学内容导入方面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语言情境和学习情境,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和学生分享一个传统文化小故事,也可以在美术和音乐教学内容导入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优美的古代音乐作品,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浓厚,还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个人品行修养是指导个体发展的重点内容。展现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就意味着德育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范本,因此,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是可行的。例如,以“三礼”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基本的仪态教育、仪表教育和礼仪教育,如礼貌用语、礼貌的肢体语言、发型、着装、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之间的礼仪以及公德心、爱心、孝心等。“三礼”教育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进行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正效果最好,在德育教育日趋结构化的小学教育中,“三礼”教育的实施能够填补德育教育的漏洞,为学生的行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模板。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教师作为教学责任人自身的素质提高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过父母,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权威他人”,因而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力——小学教师,其群体本身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们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二)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而不是强制学习众多的国学典籍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很好的学习教材,因此很多学校以“读经”作为主要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方式,久而久之,读经教育必然会陷入“课堂教育”的怪圈,一遍遍的朗读和背诵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使学生心生厌烦。因此,即便是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史教育课程,也不该采用强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式的教育。

(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礼仪,也有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修养,无论是艺术文化方面,还是生活习俗方面,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主线。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重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不单单从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文化教育角度进行渗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渗透性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