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媒体运营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新媒体运营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新媒体运营的理解

篇1

新媒体对于企业传播的意义

相对于传统纸媒来说,新媒体具有信息实时、全时空性、去中心化、高互动性、高性价比、多媒体化等优点。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新媒体具体的特性来分析新媒体对于企业传播的意义。(1)时效性强,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企业所要传播的消息传递给大众。众所周知,新闻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在当今风云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可以决定“一切”。企业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一方面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企业的各种实时新闻告诉广大受众,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当某些紧急情况出现,企业在进行危机公关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地向大众进行解释、辟谣等,尽可能地维护企业形象。(2)企业传播的覆盖面增大。由于新媒体具有全时空性,无时间地点限制,不论是作为信息者的企业还是信息接收者的受众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和接收新闻在操作更加的方便和简单的同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被人们看到,这大大增加了企业传播的受众范围,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会随之增加。(3)以人为本,容易获得受众的理解。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和高互动性,企业通过新媒体所传播在网络上的新闻或者其他信息更容易使得接收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理解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接收者也能够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同信息的者也就是企业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新媒体传播的形式更符合受众的需求,并且容易获得受众的理解。(4)性价比高,节约企业成本。企业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主要是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许多新媒体平台注册费用不高甚至免费,而且可以依托一些大V等粉丝量较多的账号进行二次传播,覆盖面也极大。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软硬件消耗的资金都较低,效果也更好。(5)信息展现形式多样化,更加形象,吸引受众。新媒体具有多媒体化的特点,其展现形式多样,不同于传统纸媒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信息,新媒体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来传播信息,因而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在更便于受众接受理解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独特的方式来展现自身的特色,以及举办各种特色活动,有利于借助新媒体手段促进营销,传递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

新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成功应用

上文阐述了新媒体对于企业传播的意义,接下来将要根据实际成功的案例来分析新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应用。(一)钉钉面临低分下架的危机公关。钉钉是阿里巴巴集团专为中国企业打造的免费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主要有组织在线、企业沟通、协同办公等几大核心功能。由于2020年疫情的加重,上至大学高校,下至小学都无法正常开学授课,为此阿里巴巴发起了“在家上课”计划,免费向全国大中小学开放钉钉“在线课堂”,覆盖超过1万所大中小学、500万学生。这样看似好心的举动却热闹了广大学生群体,学生们联合在各大软件商店为钉钉进行差评。这直接导致钉钉评分由4分直降1分左右,企业形象遭到打击的同时,软件也面临下架危机。对此,阿里巴巴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危机公关措施,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在消息发酵之后立刻采取了公关措施,以在短时间内挽回企业的形象,阻止事态的恶化;(2)由于新媒体具有互动性,钉钉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向受众卑微“求饶”,通过各种表情包同受众互动,微博和Bilibili留言互动十分积极;(3)新媒体具有多媒体性,钉钉制作了各种视频,通过有趣的方式,博得受众的开心的同时也得到了受众的理解等。当然,钉钉这次危机公关的成功离不了其公司高超的公关策略,但也不能忽视通过新媒体进行企业传播的这一方式。新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强等优势在此次企业传播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大众汽车的网络体验式营销。2007年5月4日,大众汽车了最新的两款甲壳虫系列车型,首批汽车一共只有20辆,而且均在线销售。网站采用了FLASH技术来推广两款车型,通过网络虚拟驾车进行体验,将动作和声音融入网络虚拟驾驶中,让用户感觉自己如同广告的一部分,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网上试用驾车的不同环境,如高速公路、乡间田野或其他不同场景。此次大众汽车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营销,由于其形式新颖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体验。因为是在网络上,也避免了前往4S店试车的繁琐程序,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节约了成本,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可以进行网络试驾,并且可以直接在网上订购。在开通网络试驾的第一天,浏览量就达到了8万人次,月平均流量高达100万人次,这也为大众网站增加了大量的注册用户,拉拢了大量的潜在消费者。这次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营销不仅为大众汽车开辟了新的营销模式,而且在人们心中树立了新的企业形象,开辟了新的消费者群体,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网络营销。

新媒体在企业传播中存在的弊端

新媒体的应用对于企业的传播有着很大的价值,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新媒体的某些特性也会在不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对企业造成恶劣影响。(1)盲目扩张,粗略运营。某些企业在对新媒体的应用上认为广撒网才有高成果,前期创建众多的企业官方账号,设计众多平台,但后期却不能很好地运营维护,制造出品质低劣的内容给受众,这不但不会帮助企业的宣传反而会破坏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2)缺乏运营能力。新媒体作为当今流行的一种宣传形式,对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企业在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运营管理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就涉足新媒体传播,不仅内容不合格,管理的缺陷也会造成官方账号的错误使用,轻则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重则会对企业形象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公号私用等行为。(3)易受到网络纷杂信息影响,缺乏自身特色。当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新媒体的形式也五花八门,有些企业在进行传播时没有把握好自身的定位,随意内容,蹭热点等,造成与企业宣传的目的相差甚远。(4)公关反应不及时,造成恶劣影响。网络信息发酵速度快,且人心复杂,一时不当的言论都会被扭曲解读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开来。作为一个有着广大受众的企业,企业形象极为重要,网络传播中一时的疏忽就会对形象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出现误会或其他不利的舆论时,企业要第一时间通过恰当的方式回应广大受众,防止被肆意捏造而一发不可收拾。

结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在企业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企业凭借着新媒体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或者化解了公关危机,但同时在不恰当的使用时新媒体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我们在提倡新媒体在企业传播中应用的同时,也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正确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企业传播。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对于新媒体运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引进和培养具有新媒体运营经验的先进人才、注重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注重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企业特色等,让新媒体在企业传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兴军.新媒体在企业新闻传播中的创新应用探究[J].科技传播,2018,10(08):71-73+131.

[2]牛其恒.新媒体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8(14):124-125.

[3]薛志宏.浅谈如何发挥新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学之友,2012(12):152-153.

[4]连锦.突发新闻传播中新媒体的独特作用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20(05):5+22.

篇2

每项职业的存在都是为了解决一个要求某种专业性的难题。驾驶一辆赛车需要特殊训练,因而赛车驾驶者是专业人员。驾驶一辆普通汽车则不要求其驾驶者属于任何职业,因为它足够简单,大多数成年人只要接受一点点训练就能上手了。大多数职业存在是因为某种稀缺资源需要持续的管理: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书架上的书籍,报纸的管理者负责决定哪些内容发到头版。资源的稀缺导致了对专业阶层的需求一一图书馆的数目总是远小于其读者之数,频道总是太少而观众太多。这些情况下,专业人士变成看门人,同时提供和控制有关信息、娱乐、通信或其他短效商品的通道。

将某件事称为一项职业,意味着要去定义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的那些地方。以报纸为例,职业行为不仅受商业规则指导,还应符合一套额外的标准:报纸是什么,报纸应该雇怎样的人和怎样运营,什么是好的新闻,诸如此类。这些标准并非应顾客而是应行业里其他专业人士的要求执行的。任何职业的关键在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一个行当里,成员只是部分地以为公众服务为指针。如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在他的权威著作《官僚体制》中所指出的:“专业人士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从参照群体获得重要的职业性回报,这个群体只接纳有限成员,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正式的专业化教育,并且接受这个群体对于正确行动所定义的守则。”

很长的一个定义,但其中两个关键点适用于报纸发行人(还有新闻记者、律师和会计师):一个专业人员学习的方式使他和人群中的大多数区别开来,当考虑怎样完成他的工作时,他关注同行们的评价和客户评价一样多,或者关注前者比后者更多。

一项职业,对于其成员来说,会变成理解他们所处世界的一种方式。专业人士通过同职业内其他成员创造的镜头看世界。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普利策奖的报偿主要在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认可。

很多时候专业评价的内在连贯性是好事情――我们不仅想要高标准的教育和能力,我们还希望这些标准是由同职业其他人士产生和贯彻的,这样一个体系几乎就是对于职业化的定义。不过有时候,职业化观点可能造成不利,阻止了最关键的利益攸关方――恰巧是专业人士自身――理解有关他们职业的重大结构性改变。特别在一个职业基于某种资源稀缺而产生的情况下,比如图书管理员或电视节目制作人,相关职业人士通常是最后发现这种稀缺已经成为过去的人。人更容易理解面临竞争而不是被废弃的前景。

篇3

从媒体经营者的角度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异在于传播平台的革命性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播价值链的颠覆式转换。

技术范式转换与平台价值的重构

新旧媒体之间的革命性变化可以借用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加以解释。

范式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哲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G.多西将范式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理解范式转换的核心意义在于,不同范式之间的人们,虽然面对的客观世界没有变化,但是,不同范式中的各元素结构方式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方式都有了质的变化,用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词语则是“不可通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转变就是一种范式转变,虽然名义上都是媒体,实际上两个媒体的世界已经迥然不同。

库恩将这一思想精彩地表述为:从科学革命中涌现出的常规科学传统,不仅在逻辑上与以前的传统不相容,而且二者往往实际上也是不可通约的;范式的改变使科学家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格式塔转换(革命前科学家世界的鸭子在革命后变成了兔子),科学家在革命后知觉和视觉都发生了变化,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新世界在各处与他们先前所居住的世界彼此不可通约。

生活在不同技术范式中的传播平台使用者也是如此:传统媒体平台的相关各方,包括传统媒体人、受众和广告客户,在面对新媒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不适应期,只不过,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在新媒体人的诱导下从试探到喜欢再到沉迷其中,并逐渐消弭了作为信息接受者和信息生产者的身份差异;广告主也会在新媒体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推广方式,曾经朦胧面对的目标受众现在可以成为精准推送的对象;只有传统媒体人作为旧系统中的主人,对于新平台有着一时难以扭转的思维定势,总想着自己生产的内容在新平台上依然是众人注目的焦点。然而,可怕的是,经过新媒体平台洗礼的受众和广告营销人员,他们对于媒体平台的评价尺度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认为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和平等是理所当然的,品牌和产品营销的精准度应该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可是,对于传统媒体人而言,曾经表现良好的传播平台却难以胜任。

一个案例:默多克的折戟与传统媒体平台运作逻辑的尴尬

传统媒体的转型之难,也许可以从老默多克的新媒体之路上看出端倪。

2011年6月,新闻集团将当初以5.8亿美元收购的MySpace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转手给了在线媒体和广告公司Specific Media。这是在传统媒体商海中所向披靡的默多克在新媒体领域惨败的一个典型个案。实际上,新闻集团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尝试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案例。

解析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之后的一系列操作,也许有助于理解传统媒体人在完全不同的传播平台上,是怎样将传统媒体的平台价值链移植到新媒体平台上,最终落得尴尬收场的:

新闻集团收购了MySpace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其中包括对首页进行频道划分,开辟音乐、视频、游戏、体育、新闻和时尚等频道,主要传播新闻集团自己生产的内容。经过这样的改造,MySpace成了既有门户网站的特征,又有社交网站的影子,同时还掺杂着一些视频网站运营方式的联合体,而这个联合体的核心运营逻辑正是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模式。可以想见,在新闻集团的不懈努力下,MySpace变得越来越像一家传统媒体的运营平台,到2010年10月进行改版时,干脆自我定义为“社会化娱乐网站”。这样,MySpace就完全将工作核心转移到内容上,将自身作为一个传播平台,通过人际互动传播来消费内容。难怪有业内人士评论说,这种通过生产内容吸引流量,再获得广告收入的模式和传统媒体并无二致。

换言之,当在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上,仍然沿袭传统媒体的思路,围绕广告而非用户展开价值链条的时候,网站的性质就彻底从社交类媒体平台转化为传统媒体了。事实上,新闻集团在新媒体平台的价值挖掘上,不仅仅MySpace的改造这一例,其后不久,默多克还曾在美国推出一份iPad电子报纸《The Daily》,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复制纸媒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在英国推出Project Two22项目,以期在这个项目成功之时,利用iPad等平板电脑类的信息终端,传播新闻集团提供的体育和娱乐新闻,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默多克在传统媒体市场上的经营能力是经过时间和多国市场检验的,也就是说,在传统媒体的平台上,整个价值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能为新闻集团带来收益,他通过这个平台积聚受众注意力资源,并通过受众注意力获取广告商的回报,甚至在内容生产环节通过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营销同样获得巨大的品牌和经济收益。所以,在传统媒体平台上他只要生产好受众喜好的内容就可以无往不胜了,可是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情形变了。

在新范式平台上重建传媒价值链条

以平台企业的眼光看待传统媒体就会发现,传统媒体产业属于一种具有显著负外部性的特殊市场,这个市场由广告商、媒体和受众组成。在这个平台上,受众一方对广告持有抵触情绪,甚至在广告达到一定阈值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开,用另外一家媒体替代;而广告商却更愿意在拥有更多忠诚受众的媒体上自己的广告。此时的双边市场呈现出显著的负交叉网络外部性。媒体经营者就必须一边通过生产更具吸引力的内容留住受众,一边控制广告的数量和品质,从而维护平台两边的利益平衡并从中获利。

而在网络传播平台上,如果还是以经营传统媒体平台的思路去经营,就会发现,网络的负外部性特征同样不可逾越,在传播内容上负载广告信息的任何努力都有可能招致受众的反感,最终导致受众的流失并引发传播平台价值的萎缩。但是,换一个思路看网络传播平台,这里不仅是受众接受信息的平台,也是他们生产信息、交流观点、寻求信息和社会关注的平台;而对于传统媒体上的广告商而言,一旦将生硬的广告变成受众主动搜寻的信息,将粗暴的信息推送转变为和谐的兴趣点的交流,将单纯的信息层面上的互动转化为受众价值的分享和积聚,传统意义上的负外部性就有可能转化为正外部性,让链接平台的各方都从中获益。事实上,网络平台上深度挖掘各方需求的专业网站已经有成功的案例。

以上分析想说明的是,传统媒体从一个将受众注意力二次售卖的平台转化为受众信息分享与价值实现的平台,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跃升,甚至可以借用马克思对资本的表述,这是“惊险的一跃”。没有这一跃升,网络平台上的传统媒体人就会显得笨手笨脚,无所施展;实现这一跃升,就有可能得心应手,进入海阔天空的境界。

新媒体平台上的传统媒体运营方式重塑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战略应该为其提供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同时也是传统媒体一个全新的价值增长路径。而不仅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寻找一个新的传播通路,扩展其传播市场的影响力。

遗憾的是,现在还有不少传统媒体的经营者和研究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目的就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挽救不断流失的传统媒体的价值,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传统媒体为本,网络平台为用”,于是,见着每一种新型的传播平台都赶紧下手,不管是移动终端还是网络平台,只要有可能,都上。结果是:一些新型的传播渠道总是定格在试验阶段;一些新媒体项目还没上马就已经过时,还有一些复杂的内容传播平台最终成为自娱自乐的小众沟通工具。

在平台范式转换思路的导引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发展战略,就应该以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重塑传统媒体的价值链条为目标,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传统媒体机构的全新增量,以新媒体的运行规律去经营新媒体。在尝试中有失败也有创新,也许暂时还没有收益,但是,抱有这样一种目标的传媒机构,相信自身对于新媒体发展方向的判断,因而有足够的耐心去培育这个全新的增长模式。甚至可以说,追求价值增长全新模式的新媒体战略,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就是要忘记自己的所谓长处,先站在新媒体平台上观察用户的信息消费心理和行为有了怎样的变化,再思考在这样的平台上传统媒体人还可以做些什么价值衍生的工作。

电视媒体与网络环境下视频传播之间的差异很能说明问题。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的一项监测结果表明,传统电视媒体生产的视频内容,如果将时长超过半小时的节目完整地推送到视频网站的页面上,其点击率相对较低;而当推送者将节目内容剪裁为时长5分钟左右的短片时,每一片段的点击率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碎片化的点击行为还会激发他们反过来点击收看长视频的行为。这一现象的启发意义在于: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价值正在被网络平台的展示方式所消解,决定一条视频信息受关注程度的诸因素中,包装、时长等形式化因素很可能被网络用户优先考虑。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放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可以被表述为: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如果没有与网络传播平台相匹配的形式,就难以流传久远。

篇4

对于新媒体这个词汇大家不再陌生,既然是新媒体肯定对应传统的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如今炙手可热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从高大上传统的国字头传统媒体到省市级别的传统媒体多数都发生了质的蜕变,以前传统媒体很吃香也很风光媒体记者有着无冕之王的美誉。可如今随着时代的车轮飞速转动,各行各业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尤其传统的媒体以往的辉煌早已经荡然无存,有的媒体关门歇业有的苟延残喘也有的顺势而为华丽转身。变革是一件好事情,只有变革社会才能持续发展,没有变革就不会进步。物质相对进化论也是如此,谁和趋势为敌谁就自掘坟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时代大潮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他的快捷、迅速、方便、透明、公开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时代,新媒体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媒体除了单纯的宣传报道资讯外更多的承载信誉和品牌的塑造,如今几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平台,至于运营的如何只有自己最清楚。新媒体如何运营好?如何通过新媒体打造品牌?

我是谁、为了谁?

不要惊讶看到这个标题会有点不屑一顾,我是谁在当今各行各业以至于科学界都尚在研究的课题。不要认为这太荒谬太可笑,告诉你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讲多数人多数企业都没有真正弄明白搞清楚。我是谁在新媒体方面可以理解是定位,在定位方面如果出了差错结果就会南辕北辙。说的通俗一点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举个例子,如今只要思维正常精神正常的人和企业不会说自己怎么怎么不好展现给他人的总是自己和自己企业辉煌完美的一面。一个五岁的孩子也知道好坏,也知道别人送他糖果自己会开心。新媒体也是如此我们在运营方面总是绞尽脑汁,例如在产品推广方面展示自己的专业独具匠心,在品牌传播方面塑造的自己和蔼可亲的一面。这一些没有什么不对,在常规的理论上无懈可击。大家多数时候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思维总站在自己立场上,很少或者极少考虑我们自己新媒体定位是什么?即便你是自己公司的微信公共号,你的内容总是像蜗牛一样转不出自己的小圈子,你张口闭口就是你自己家的那点事。请问你的受众群体做如何感想?你虽然是自媒体是企业内部传播平台,你的粉丝即便都是你自己的员工时间久了也会厌倦。好比你是一个国家特一级厨师你老是做一道菜,这道菜是你的绝活。时间久了你的老顾客也会吃腻,如同结婚的一对小夫妻,虽然是郎才女貌可历经七八年光景就会有七年之痒的感觉这也许是视觉疲劳吧。做新媒体也是这个道理,不仅要知道自己是谁,更要明白自己为了谁,知道钢铁怎么炼成的充其量是高级工程师,知道钢铁是怎么炼不成的才是真正的大师。

分享才会快乐

好多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好东西不喜欢分享,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例如你在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即便你们不是同行也不是竞争对手,你是某企业大佬要到某企业参观学习。你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对标学习,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学习就意味你和你的企业已经倒退。问题是你走马观花的学习能学到了什么?好比中国烹饪讲究菜系,这些菜系各有特点各有自己独有的秘诀。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快了,人也浮躁了总想走捷径总想一夜暴富。各种菜系的特点没学到,学的却是快餐短平快治标不治本。另外,就是老师不想真教,学生也抱着投机取巧偷窥武林秘籍的心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文化,这一些绝不是简单就可以复制借鉴而成。你的学习企业也就是你的老师并不是无私奉献,他们通过精美的包装展示给你的是完美无缺和一尘不染的美玉。通过无数个不同的你口耳相传塑造自己的形象,也就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话归主题我们做新媒体不仅要顺势、借势、造势,更要懂得感恩、感谢、和感激,在别人都聪明绝顶的时候我们要做傻子。在别人投机取巧的时候我们要夯实基础把产品做到精益求精,在别人藏着掖着独享武林秘籍的时候我们要无私的分享。能力不及人可以学,品行不及人一切都是零,害人者早晚被人害,助人者迟早有人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站在你所服务粉丝的角度和视角来考虑问题,你就是智者,只有读懂你的粉丝并和你的粉丝互动,才能共识、共鸣、共振、共享。个人微信:yidianchuanmei 信箱:289708910@qq.com

篇5

关键词:电视产业;新媒体;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9-02

以优酷、土豆网为代表的视频网站以及诸如PPS的直播流媒体等,逐渐占据了当前国内市场,电视产业内部潜藏着深层的矛盾。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发展迅速,移动互联又掀。新媒体业态下,电视产业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发展问题

目前业界关于电视产业发展方面探讨,主要是围绕着新兴业务、产业政策影响等问题开展。然而,真正对新媒体下的国内电视产业带来的挑战、机遇表现,对电视产业发展和进步原因分析却比较少。事实上,影响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非资金和技术,也不是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缺陷。对于这些缺陷,其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许曾经是优势和优点,但目前其已构成了国内电视产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1.自身定位不准确

就目前内电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矛盾的产生与解决都涉及到体制方面的深化改革。因历史沿革和发展方面的原因,国内电视机构特别是国有电视台依然保留着传统事业单位的特色和身份,这与其客观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矛盾,以致于主管单位、电视台之间产生了冲突,即“局台之争”。从产业规划和发展层面来讲,虽然国有电视机构担起来公共电视台的身份和角色,但是在市场化、产业化推动下,市场功能不断得以强化。尤其是随着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费不再过分依赖政府财政,仅广告收入就与电视商业属性以及公共定位形成了冲突,而且产生了抵触。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主管部门强调的是电视产业应当而且必须兼顾公益,但在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如何协调和处理二者的差异,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对于电视产业而言,其作为高知识、高投入以及高技术要求的现代产业部门,同时也是智力、资金密集型产业,节目内容的制作与节目传输,无论是运营还是发展,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然而,随着广大观众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节目的观赏性、艺术性要求也应当随之提高,节目的制作与创新都需资金支持。据统计数据显示,央视用于制作节目的人员、运营和设备采购费,每年高达50亿元;而美国的CNN仅用于新闻节目制作和运营的预算就超过了1亿美元,日本的NHK节目制作费用每年超过5000亿日元,英国的BBC节目制作费用占总成本的八成以上。然而,从国有电视过去的性质来看,一直视为事业单位,经营和创新性收入缺乏配套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和有线电视,单一的业务构成和盈利模式,严重制约国内电视行业实力积累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

3.结构难以实现横向优化整合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产业备受质疑,散、杂以及滥等不好的字眼一直充斥着本行业,甚至还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分级建制,搞条块分割或者市场割据。由于部门之间存在着地域、利益之争,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现象非常的普遍,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当前全球资本化时代背景下,国际传媒产业或并购、或重组,资本实力本就薄弱的国内电视产业,经验欠缺、创新意识淡漠、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等一系列的弱点,全部暴露出来。目前电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有两层,即基于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力、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的传播网络。明确界限、分工以及控制优势资源和市场主动的基础上,应当从电视产业的内容生产以及网络传播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并且重点突破。然而,目前国内电视产业结构非常的混乱,难以显示横向的资源优化整合,发展受阻。

二、当前电视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新媒体下的电视产业困境,使其得以快速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行业监管与科学规划

随着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四级办电视以及政事企不分等管理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当前的形式,应当对现有体制进行优化调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共服务以及运营明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政企分离以及管办分开,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电视产业格局。具体而言,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发展规律,在宏观上明确对象、推动目标以及限制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视产业领域的行政干预,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高效、规范和完善的管理方法,准确把握好既定的电视产业发展方向。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电视产业门滥。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实践来看,与其一味地抵御和限制外来竞争,不如大胆创新,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采用放水养鱼的模式推动电视产业快速发展。

篇6

内容与渠道:“波浪式发展”

传媒创造了两种产品,第一种是内容――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等;第二种是受众――消费娱乐和新闻内容的听众、观众、读者。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关于传媒的思考也在发生着变化。“整个世界将会开展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21世纪的主宰。”美国英特尔公司前总裁葛鲁夫曾经如是说。在他看来,传媒产业是一种“影响力经济”,也就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而麦克卢汉也认为媒介所凝聚的受众注意力资源是媒介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

因此,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开始成为传媒业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是,如果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命题本身存在两个根本问题。首先,把传媒业分成内容和渠道两个独立经营的实体来观察,实际上是假定传媒业是一种消费品制造和发行行业,把内容理解为消费产品的制造者,把渠道作为消费产品的发行者。这种假定对于电影、电视剧和专题节目这样的商业音像制成品而言,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对于新闻节目、体育比赛这样的实时节目来说,这样的分解却又是存在问题的。在采用IP技术的互动网络中、在互联网的开放聚合的传播环境下,在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构架中,这种产业结构的概念则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第二,作为整个产业的不同环节,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如果出现了某一个部分“为王”,另一部分“为臣”,则意味着产业中的某一部分在技术、管理、市场或者是体制上取得了优先的地位,而另一部分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发展,“为王”的产业环节将出现“产能过剩”。这对于弱势的产业环节又意味着新的发展空间,直至交换王位,即所谓波浪式的发展。所以,“为王”只是产业发展中的一种暂时现象,是阶段性的。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市场的调节将会促使内容和渠道自身不断地变革和发展,并不断调节内容和渠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新型产业关系将导致内容和渠道的利益都得到优化,使得波浪的峰谷差变小,顺利实现内容和渠道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国际上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恰恰是遵循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的。不可否认,在以广播技术和体制为基础的传媒时代,确实存在内容为王的现象。不过,这种内容为王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好莱坞聚集着全世界最优秀的节目制作团队,掌握着最新的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和全球的娱乐消费品传播渠道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导致娱乐消费品的发行渠道可以从这种关系中获得足够的自身的利益。这种关系保证了内容和渠道的持续发展,也保证了好莱坞财团盈利的持续增长。

新播控平台:跳出传统传媒体制

按照我们的分析,既然内容为王是以广播技术和体制为基础的娱乐消费品制作和发行产业的一种现象,在采用IP技术的互动网络中、在互联网的开放聚合的传播环境下,在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构架下的新型传媒体制里,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已经不再成为一个命题。人们关心的问题当然就应该跳出传统的传媒体制。

改革传统体制的思路有许多种:成立广播电视台,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两种宣传广播方式合二为一是一种,目前国内许多省级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就是基于这种思路的具体实践;把电视台和有线网络分离,将广播电视节日同时发行到有线电视网络、m网络(IPTV),手机电视网络、以及发行到互联网也是一种改革,Comcast、时代华纳等美国有线运营商倡导的“TV Everywhere”或者“N屏合一”则算是这一模式的体现。

实际上,目前的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仍然是在传统的广播体制下对于发行渠道的扩展。我们应当把这种改革看成是在不改变内容制作模式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广播内容制作者和发行渠道之间关系的一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努力,同时作为三网融合、建立全新的互动媒体生产关系的第一步。

笔者曾经多次谈到过,新的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新的技术来支持,无论是用技术掩盖内容还是用内容来屏蔽技术都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而用于优化广播节目内容制作者和发行渠道之间契约关系的技术手段,就应该是我们所说的播控平台。这种播控平台的作用在于打破过去树型的全国广播和全省广播的播出体制和基层一台一网的有线电视传播体制造成的瓶颈,实现内容制作和发行之间的优化,并推动全新的互动媒体产业结构的建立。

《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曾经撰文称,“从技术角度看,Web在向成熟媒体转型时所缺少的是懂媒体的人;同样,从媒体角度看,没有什么人懂技术。”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在新的播控平台的建设上,我们需要注意4点。

首先,我们讨论的播控平台是节目制作者和节目发行渠道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是节日制作者和传播网络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传播网络仅仅是节目发行渠道的资源之一。所以,要使得播控平台真正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工具,让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和电信网络运营商真正具备节目发行渠道的角色是第一位的,这与国家关于三网融合的思路无疑是一致的。

第二,作为实现节目制作者和发行渠道之间新型契约关系的技术平台,应该是双方或者多方共有产权的,这意味着这个平台的投资是来自参加契约的双方或多方的,而这个平台的运营应该独立,方能充分满足这种新型契约关系的需求。

第三,这个播控平台应该具备从单纯优化广播体制下多渠道节目发行的能力到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下聚合内容和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互动传播演进的能力。这意味着这个平台的技术体制必须是以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服务架构为基础的,也只有如此才能顺应全新的传媒体制。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节目;机遇;挑战;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97-03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广播、网络、微博、微信、手机等传播渠道成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且以碎片化、易被受众接受的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等形式,与传统的电视媒体展开全面的市场竞争[1],并给电视节目带来巨大冲击。电视新闻栏目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品牌及战略的角度,整合新闻的内容及传播形式,创立自主的新闻品牌,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创建适应受众审美需求的发展模式。

一、新媒体的优势及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并且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的优势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新媒体能够满足大众获知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目前,受地域和时空影响,电视新闻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受众对获取信息的时限要求,而新媒体则可以轻易的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2.新媒体具有挖掘信息来源的广泛基础

新媒体的传播者大部分不具备传统媒体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素养,但因为其身份的多种多样,因而具有挖掘高敏感性事件的能力。

3.新媒体使公众话语权得到了保证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由“受众”变成了“参与者”, 新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去,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可以立即对传播信息进行反馈。“媒体”对一般民众不再神秘,如果有兴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某种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探讨问题,甚至引导舆论。新媒体与受众之间没有时空隔离。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电视新闻的话语霸权[1]。

(二)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信息传播无地域限制,而电视的传播(尤其是地面频道)相对地域性限制较强;相比传统电视新闻,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多、更便捷,传播的时效性也更快。

与电视媒体传播中受众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的情况相比,新媒体使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见解,受众具有了接受和传播的双重身份,这种双向的互动性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新媒体的运作是以Web网页为基础,它可以将影像画面或音频单独的制作,从而满足了受众根据个人喜好完全独立进行视听选择诉求。相比而言,电视媒体只是将影像画面和音频简单的编辑,并且传播方式单一,效率低下。

新媒体传播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其传播方式和手段更符合大众的胃口。新媒体所具有娱乐、信息化的传播模式取代了电视传播单一的娱乐和信息传播功能,使得电视的受众逐渐分化,受众群体大量的流失,市场所占份额比重明显失调。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栏目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范围内,起初媒体人对于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以为然。普遍认为这只是人们的类似“Facebook”这类SNS社交网络,或者“MSN”聊天软件之后又一个人际交流的新工具罢了。而当越来越多的事件,如美国NBA总决赛的比赛过程、奥斯卡颁奖礼,甚至于俄罗斯战机被击落等一系列事件,第一时间首先出现在新媒体上时,电视新闻人才意识到了已经有一种新兴的媒体正在迅速崛起并且不断壮大。

时至今日,新媒体已然在新闻活动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日益强盛的环境下,电视新闻栏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电视新闻发展面临的挑战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相比,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以地方电视台为例):

1.电视新闻时效性差

目前,除央视新闻频道可以在理论上,做到随时对新闻事件的进展进行更新报道外,其余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版块,由于受到播出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只能在新闻节目播出前一定时间段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与“自媒体信息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消息,并且还可以对自己之前的消息进行不断的修正,在修正的过程中让自己所的事件更趋于真实”的事实相比,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明显较差。

2.电视新闻的信息源单一

除了来自政府的时政信息之外,许多媒体开通了信息提供热线。虽然有这些措施,并且有对于提供线索人的奖励机制,但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永远都会有所遗漏。而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这样一些“背对脸”(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多点对多点”的交流方式,使得更多、更具体、更为原始的消息源在此汇集。在这一点上,电视台的信息获取广度与新媒体相比要略逊一筹。

3.缺乏信息互动和共享

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交流通常是单向交流。电视新闻一般把受众当作“发射”信息的“靶子”,而且播出时间在一段时间里基本是固定的,受众接受信息完全是一种被动行为。因此,电视新闻根本谈不上与受众的信息交流,共享也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表演。由此可见,传统的电视新闻制播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开始受到影响。目前,新媒体在提供信息的数量、时效方面作用逐步加强,令电视新闻人“老大哥”地位受到挑战。

(二)电视新闻发展机遇

1.电视新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由于电视新闻在新闻线索的获取、新闻素材的采集以及新闻过程中的报批、审核机制健全,整个制播流程严谨,经由此渠道的信息至少要经过三四道核实手续,因而,虚假或者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很难轻易。相比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信息者素质鱼龙混杂,往往在并未对某些事件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就根据自己的猜测和推论自认为真实的结论。电视新闻在信息中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优势就变得更加突出。

2.电视新闻的舆论缓释作用不可替代

电视新闻在阻滞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是政府赋予电视传媒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日益发达和多样化,但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时,民众迫切关心自身的安危和权益,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信息的诉求没有改变。此时,民众如果无法从正当、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就会转而寻求别的信息渠道,通过微信、微博、QQ群发出的流言、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和进一步扩大的空间。而这些不负责任的流言或小道消息,则很有可能进一步加深民众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造成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舆论混乱,甚至导致社会恐慌[2]。对此,政府一般会在事件发生时,通过电视新闻和其他一些主流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公开信息、澄清事实、平息谣言、鼓舞人心”,使电视新闻和其他一些主流媒体在客观上发挥了舆论缓释的作用,充当了“社会舆论的减压阀”。因此说,电视新闻的舆论缓释作用不可替代。

3.专业素养及团队力量无以伦比

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基础上建立的,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都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提高的。由于电视新闻的职业化操作程序和运作规范、专业采编队伍的保障,无论从对新闻事实的深度解读能力,还是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能力而言都是任何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3]。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职业理念、人才目标和专业技能的变革

产品运营的意识是现在媒体人必备的素质。新闻职业理念要改变工业化时代行业内部分工的僵化思维模式,整合内容生产和传播环节,实现从“内容生产者”到“产品运营者”的转型。

新媒体时代记者、编辑与媒体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不再依附于某一单一媒体,他们可以运营自己的新媒体或者手握着具有注意力、能实现商业增值的内容,散布到不同的分发平台上。

“新闻记者需要拥有对数据洞若观火的技能。很多时候,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帮我们锁定有趣的故事。”用数据丰富报道,洞察数据间隐含的联系,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不仅需要传统的社会学和人文学科背景,还需要计算机信息的挖掘、处理能力。眼下传媒业奇缺的是程序员、设计师和会做HTML5、会玩微信的高手,只会写稿的记者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需要。

(二)相互适应,积极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实践

电视新闻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要注意吸收新媒体的成功之处,相互适应,但绝不能丢弃自己所长,更不能失去自我。电视新闻应该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制播技术和实现手段的创新与实践。

1.着力提升受众的视听体验效能

目前情况下,电视语言提供给受众的视听体验始终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传播。如果说新媒体是迅速获取信息的手段,那么电视新闻就应该带给受众真实、具体的视听感受。让电视新闻节目变得让观众喜闻乐见,除了在内容上充实、加强以外,也应该在节目包装和设计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当然首先是电视人自己要满意,因为,无法让设计人员自己满意的电视作品,就无法对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2.重视电视新闻样式的探索与创新

电视新闻之所以会给受众一种沉闷的感觉,源于新闻节目在长久时间内的一成不变。所以在新闻节目样式和播报方式的创新上,也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举措。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应该算是国内媒体中做得比较好的。

(三)用灵活的机制打造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专业队伍

媒体业本质是内容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是队伍,因此,传统电视要发展,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专业队伍十分重要。因此,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想要在这样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与提升。

1.对新闻线索来源的扩充和增补

目前,电视新闻线索已经不能单靠政府和新闻热线,微博、微信、网络,甚至于某些报刊上的消息,也应该成为电视编辑记者们获取消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对新闻线索来源的扩充与增补,对于电视编辑记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2.注重对新闻事件主题的把握

电视新闻不能局限于对于某一消息进行的简单传播和描述,这会让那些在微博、微信或网络上浏览过此消息的人感到厌倦。

所以,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解读和讲述才能让电视新闻更具可观赏性。这就需要较高职业素养的记者对事件进行快速的跟进和准确的把握,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事件和消息进行核实和再确认,对其中的新闻点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发掘。同时,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应该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持续性的关注。

3.落实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真实、权威和准确是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赖以生存的优势。电视从业人员,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应该理性分析、整体把握,不能够道听途说,更不能“摆拍”、“演戏”,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坚守电视职业人的操守。

4.改变政策类新闻的播报方式

一般人看电视新闻主要看的是节目对于政策类消息的与解读。因此,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在采编政策类新闻时,不能只是将政府下发的文件进行了基本的阐述,而应该首先把政策理解、吃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电视画面对政策的重点和特征进行解释和说明,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为受众全面、准确的理解政府新出台的政策做些有意义的实际工作。

四、结 语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强烈的冲击,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电视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电视新闻栏目需从战略及品牌发展的角度,转变新闻职业理念,借势媒介融合,发展深度采编,提升媒体公信力,创立自主的新闻品牌;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依据不同类型、不同时段的新闻内容,开展多样化、多类型新闻节目编辑[4],实施多思路的编辑举措,整合新闻的内容及传播形式;用灵活的机制打造和建设一支能够提供优秀内容、懂新媒体的人、熟悉大数据和统计的人专业队伍;发挥优势,技术创新,走专业化道路,变革而非迷失自我,探索而非抬高他人贬损自己,提升自身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创建适应受众审美需求的发展模式。在坚守中前行,一定会在日益变革的技术潮流中找到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创新改革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雯琪.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窗,2011(6).

[2] 李颖.电视新闻与社会危机意识[J].当代电视,2009(3).

篇8

门户变革

在技术驱动力的裹挟之下,媒介形式的更迭轮番来袭,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一路而下。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媒体碎片化,催动着新媒介不断裂变与融合,“新媒体”一再沦为“旧媒体”。即便是网络媒体,从门户到搜索引擎、再到社交媒体,仅入口就早已多样化、碎片化。

从门户全盛时期,到现在的微博、微信、APP等各种移动客户端混杂而生,信息单向度传播的模式彻底被改变,老式门户网站“满足大众一切资讯需求”的使命几近被终结。

近日,多家在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公布了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这其中不乏传统门户网站所属公司,数据显示,新浪、网易、腾讯、凤凰、搜狐五家公司收入都维持了增长,如果仔细探究不难发现,这业绩增长的份额,越来越多是被游戏、社交网络等方面的收入所占据,门户广告的份额逐渐式微。

只是大家还习惯于将这几家公司惯称为——门户网站,其实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偏离着“门户”的轴心。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变成这样:早上一睁开眼睛先拿起手机,在地铁上掏出手机,一边看电视一边刷手机……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上的新鲜资讯足以令你应接不暇,端坐在电脑前浏览门户网站的经历日渐稀疏。

势在必变

在传统门户时代的褪去过程中,新浪的身份显得有点特殊。既是门户全盛时期的典型代表,同时又是新浪微博在2009年开启了中国的微博元年,接下来就是社交网络时代的扑面而来。

其实,在国外,社交网络的大面积兴起要更早一些。经过几年的发展,2012年5月Facebook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今年11月7日,Twitter在纽交所挂牌上市。Facebook上市后,股价曾一度并不尽如人意;Twitter还没有实现盈利,就争着上市……伴随着这两家公司的上市疑云,人们更愿意透视他们各自背后的商业模式,如何将人气兑现,真正收获社交红利?

数字媒体的盈利与变革是注定互相缠绕的两个话题,媒介形式的改变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悬而未决都更让国人聚焦于新浪,前有新浪门户,后有新浪微博,在媒介巨变的潮流之中,置身于风口浪尖的新浪又该如何应对?

在11月初新浪的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得益于门户变革以及微博商业化进展,新浪第三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了22%,至1.846亿美元,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6%,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25%,达到5340万美元。这些数字释放出的信号是:新浪微博业务已经接近盈亏平衡线,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盈利。

漂亮的财报数字与新浪一直以来的自我变革不无关系。

媒体泛化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在网民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网民性质也在改变,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媒体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对于新闻资讯和各类信息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网民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类网络应用,改变着自身的生活方式。今天的网民,已经成长为睿智用户。

面对睿智用户,门户是不是过时了?各种新兴媒体此起彼伏,新浪又怎么看自己呢?

15年来,新浪从未停止改变,从最初的体育论坛,到新闻频道,到综合网站,到门户,到多终端的主流+社会化媒体,随着新浪自身媒介形式的变化,数字营销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2012年新浪推出双平台多终端战略,建立相辅相成的价值。2013年再一次自我突破,全面升级营销平台,满足企业个性化营销,整合优质资源之后,新浪将打破传统与互联网媒体的界限,重新定义数字营销新标准。在新浪首席运营官兼联席总裁杜红看来,通过新浪升级后的媒体平台,企业可以和睿智用户建立多元的联系。

“门户在新浪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但在两年前新浪已经进入双平台多终端时期。新浪已不再是一家门户网站,而门户是新浪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一种媒体形式。从现在到未来,新浪还会始终致力于以媒体为核心,打造和不断完善数字媒体平台,更加立体、丰富、开放。”杜红介绍道。

立体、丰富相对更好理解一些,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杜红这样理解:“是完整和健康的生态系统。新浪媒体平台所建构的生态系统,就是帮助平台上的各方高效地实现媒体价值和商业价值,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及时了解用户的偏好度和热点趋势,同时通过平台的商业系统分享广告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商业利益。我们希望在新浪的数字媒体平台上没有难做的媒体,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是媒体形态中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媒体有展现的机会,媒体的概念在不断宽泛,用户需要的就是媒体,有时企业也是一个媒体。”

“新浪还不完美,未来的新浪数字化媒体世界,还在不断进行探索变革的路上。”

【相关链接】

新浪之“新”

·因为睿智用户即时的多元需要,新浪变得更迅速

今天的新浪变得更迅速,2012年台湾大选,新浪推出了新浪网、微博和移动全终端选情同步播报,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新进展。与台湾中天、东森等四大电视台合作,当天获得底层选票、统计数据,是中国大陆提供最快选票结果的媒体。

·因为睿智用户沟通的需要,新浪变得更近了

今天在新浪和微博上沟通变得更近了,通过微博话题,电视台节目组和参加节目的明星可以作为话题的主持人,迅速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7月12日晚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首播和《快乐男声》20强诞生同时开播,瞬间成为当晚微博大热,3小时内吸引了过千万的微博用户参与讨论。

篇9

关键词:手机报 传播特点 发展趋势

2010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我国的数字化阅读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手机报是人们主要的数字化阅读途径之一。自《中国妇女报》首推“手机报”以来,手机报凭借着传播速度快、随时随地随身接收以及传播功能全面、互动性强等优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传统媒体都纷纷抢滩手机报市场。随着3G技术的普及,手机报更会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快速发展期。

手机报的实现形式

手机报是指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①手机报可以分为短信手机报、WAP手机报和彩信手机报三种形式。

1.短信:可通过短信点播或短信定制,这是最早的传播方式。

2.彩信: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不过由于容量有限,所以彩信版手机报的新闻是以新闻摘要或缩编的形式出现。

3.WAP方式:用户既可以在WAP专设的手机报频道在线阅读,也可以通过链接选择订阅。与彩信版相比,WAP版的手机报不仅收看方便,而且自由度也较高。

手机报的媒介特性

和传统报纸相比,手机报有其鲜明的特色:

信息传播时效性强。传统的报纸用户必须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通过新闻纸接收新闻信息,而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使用起来比报纸、电视、电脑要便捷许多。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在国内任何地方都能接收到手机报。所以,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时候,手机报具有强大的即时能力。它可以实现事件的动态传播,并且时刻跟进,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手机报凭借独特的快速传播优势,抢先新闻资讯。用最新鲜、最热门的信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手机报可以保存在手机里,用户可以选择即时收看还是推迟再看,即使手机关机了,但是开机后,手机报还会送到用户的手机中。

与用户的即时互动性。手机报还提高了新闻信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实现了信息传播流程的影响反馈。传统媒体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不能够与受众进行即时有效的互动,从而影响了传播效果。手机报的编读互动可以带动读者订阅数和反馈率的提升,也可以为手机报提供新闻线索,培养新闻评论员,增加新闻观点。手机报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视频和照片等方式参与互动。例如“两会”期间,新华网与中国移动联手推出的《两会手机报特刊》,其中“亿万手机读者向总理提问,为总理分忧”活动收到了数十万条短信,扩大了报道覆盖面,引起广泛讨论和重视。在吸引用户参与的同时,也增加了手机报的亲和力。在日本福岛地震海啸期间,多家手机报为此开辟了用户交流祝福短信平台,通过手机报传送爱心和关怀。许多手机报读者表示支援抗震救灾,转发了很多感人短信。这也增加了信息的“二次传播”,使受众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个性化定制服务。传统报纸属于大众媒体,要面对的是大众化的读者。其传播的方式是“一对多”,往往在内容上是以量取胜。而手机报由于个性化要求,提供的是“一对一”的服务,这样可以做到个性化的分类订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发送短信或登录相关网站,订阅不同类型的信息。例如《大学生手机报》、《青年报(农村版)》等。手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定制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手机报,有了更多的选择。

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手机报是以数据包的形式发给用户的,这个数据包包括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元素,信息容量较大。这样,用户不仅可通过多种形式更深刻地理解新闻,体会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全方位感受,既调动了受众的视听器官,又实现了新闻的多维阅读。受众阅读这样的“多维新闻”要比单纯地看纸质新闻生动、有趣得多。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使得大家对于这样的新闻显得充满兴趣和热情。

现阶段手机报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虽然手机报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专业人才缺乏、盈利模式单一、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只有妥善加以解决,才能促进手机报的健康发展。

内容缺乏深度。目前,手机报的内容大多是从各大新闻网站、报纸上摘抄标题和简要内容,虽然信息来源较广泛,但缺乏原创性的内容。如果再缺乏专业的采编人员,这就必然导致手机报内容缺乏创新性。相比于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深度报道、系列报道,手机报的内容容量小、手机屏幕小,导致信息承载量受到限制,往往会造成内容无法详尽地阐述和新闻背景缺失,可能会使受众对新闻事件认识不清,不能满足用户对多种信息的需求,他们就会选择其他媒体,从而导致手机报目标群体的流失。

盈利模式单一。从手机报的现状来看,手机报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盈利:一是对定制用户收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由于手机屏幕一般只能显示100个左右的汉字,一份手机报的内容一般只有7000~10000字的图文信息,包含20多条400字左右的新闻内容后,已经没有足够的广告空间,因而手机报本身广告不多,现阶段主要依靠第一种盈利模式。普通手机报的订阅资费一般是5~40元/月,这包括服务商和报社之间的分成,如果单单凭借每个月的订阅费来维持运营是十分困难的。并且3G版的手机报对WAP浏览网站的用户收取流量费用,因此用户比较排斥在手机报中植入广告。

法律监管缺失。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手机报的管理遇到了许多问题。有些手机报的发行者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虚假、未经核实的信息,降低了手机报的可信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手机报的管理定位上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电信部门认为,手机报是通过手机以短信、彩信和WAP方式传播的,属于电信的增值业务,而电信增值业务只需要取得电信增值业务的许可证即可。而新闻出版单位认为,对手机报的定位应该首先考虑它的社会功能,它新闻、传递信息,理应归属于政府新闻出版部门。因此,对于手机报的监管,要加强打击不健康的、内容制作粗劣的手机报,这些需要尽快制定相关管理法规。

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建立良好的运营模式

从目前手机的保有量和使用人群来看,今后手机将会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手机报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机报的功能会日趋强大。

建立健康有效的手机报运营模式。手机报业务的发展成功与否,建立健康良好的运营模式是关键。按照手机报发行者的不同,手机报可以分为媒体发起模式和电信运营商发起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媒体发起模式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的编写,但媒体一般不具备相应的SP资质;电信运营商发起模式在于渠道和技术优势,但电信运营商不擅长或未被授权进行新闻内容的采编。因此手机报需要产业链各方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培育市场,电信运营商和新闻媒体需要紧密合作来促进手机报的发展。从各自的优势来看,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可以与掌握着优势内容资源的新闻媒体组成战略联盟,一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手机报服务。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建立用户数据库,深入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开发受众人群的商业价值。基于新媒体开发的战略联盟,不仅是电信业与新闻媒体在手机报市场中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最佳途径,而且也是双方在以手机报为依托的转型战略中的双赢选择。

组建传播队伍,开展特色业务。在这个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下,“内容为王”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竞争手段。手机报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采编队伍、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优势改变传统发稿习惯。在内容上,要争取创新、自给自足,还要彰显个性化和独特性,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首先,应该将手机报容量小的缺点变为优势,让文章的编排尽量显得短小精悍、简洁明了。文章的标题、导读、内容都要体现这种特色,不追求新闻广度,而变为探索新闻的深度。其次,在面对主要专题的时候还应该制作特色专刊,比如“两会”专题报道、世博专题报道等。再次,结合自身的媒介特点和受众定位,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利用多媒体优势,创建自己的品牌,以品牌吸引客户。

加强分众化与个性化菜单定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不同职业的人群存在消费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细分受众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潜在市场,使传媒产品适销对路。但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目前媒介同质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因此媒介必须借助创新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受众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的准确定位,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要对主流受众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消费特征、认知模式、心理需求等诸多要素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有准确定位才能确定手机报的发展方向和风格。针对不同的目标用户发展个性化服务,让读者自己选择内容、版式、色彩、发送时间等,根据读者兴趣、职业的不同进行信息分类,推出新闻、体育、娱乐、文化、生活、财经等形式,避免“千人一面”。

以《华西都市报》所属的《华西手机报》为例,它分为手机报短信版、彩信版、WAP版和IVR版四种。短信版的《华西手机报》;彩信版系列分为精华版、体育娱乐版、楼市淘宝版和全网版;WAP版系列有移动梦网《华西手机报》专区和时尚移动博客;IVR版也已经和移动、电信合作推出便民信息。不同版本的手机报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华西手机报》的分众定位不仅准确而且全面、清晰。正因为如此,《华西手机报》的受众也一直在稳定增长。

更新广告类型及投放技巧。首先,面对手机报容量小和受众相对集中的特点,广告投放应该聚焦在“精”与“准”上。对于定制特定手机报的人群投放与之相关的广告。例如,在《大学生手机报》中可以加入书店打折、电影公映、求职招聘等内容;在《农业手机报》中可以加入优质种子、先进农业设备的广告。

其次,根据手机报用户的区域性来投放相应的广告。例如,根据手机用户所在的城市投放与该城市相关的商场、饭店、娱乐机构的最新动态消息,这样的广告避免了用户的反感和排斥,提高了广告的有效性。

最后是增值服务:贴近用户需求。手机报不仅要降低受众资讯消费的时间成本,而且要依靠便携性打造特色,增加内容产品的功能收益,切实贴近用户的需求。比如在“餐饮服务”中推出“特色餐馆”、“订餐服务”,在“生活导航”中推出订购车票、宾馆等服务。还可以提供交通预警信息定制服务,当遇到暴雨或大雪等恶劣天气或交通堵塞时,及时发送预警信息。

手机报作为新兴媒体,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报会有一套成熟的商业运行方式,并且以其强大的优势影响更多的受众。

注 释:

①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节目;新媒体;传播;策略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电视台是少数民族节目的主要传播载体,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进步,电视台也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因此需要将其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通过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宣传,利用互联网开设官方微信微博等账号,进行节目的与宣传,增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最大程度提升自身的传播力以及影响力,加强了少数民族节目传播的效果,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一、少数民族节目与新媒体结合的发展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电视台的引导力

少数民族当地电视台作为主要的宣传媒体,对于当地政策以及少数民族特色节目的宣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利于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而通过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前传统媒体的限制性,以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及时性,增强了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面以及覆盖面。同时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可以快速的把握主导阵地,而不同平台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少数民族节目的宣传进行加工优化,将其转化为平台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分众化传播的效果。除此之外新媒体的良好互动性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公众号、直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促进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快速的通过平台为用户提供帮助,解决用户的问题,也能够反向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单向传播的弊端,及时的进行调整与改进,扩大电视媒体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与引导力,促进少数民族节目的快速传播与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节目的宣传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的宣传工作大部分是依靠电视台节目的形式,而要想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节目的发展,就要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提升电视台节目的宣传力度。首先新媒体平台可以延伸对外宣传的长效性,信息传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传统媒体有效的互补,也能够随时对其进行更新与互动,增强用户信息接收的丰富程度,也能够通过少数民族节目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更加有效的扩大了少数民族节目宣传的力度,展现了优秀的宣传效果,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与互动。

(三)增强少数民族当地电视台的竞争力

在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与新媒体对于传统电视节目的宣传有着很大程度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经营理念也较为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足,导致电视媒体营收能力差,除此之外一部分电视媒体还要承担少数民族节目的汉语宣传制作,更是增加了节目制作成本。通过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逐渐进行电视台的转型,不断的积累传播经验,结合少数民族当地的资源优势,创造更加适合自己本土化民生化以及特色化的少数民族节目,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少数民族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运营资金不足,人才稀缺,节目形式单一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电视节目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很多节目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很多外界环境以及条件的限制,导致电视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出现问题,运营资金也存在不足的现象,很难培养与招聘到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很难做到财政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就导致电视台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长期形式单一、表演内容也缺乏创新,都无法吸引观众的兴趣,也不利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

(二)运营管理模式落后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的电视台的管理体制仍然采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没有及时的进行改变与更新,很容易导致电视台的人才招聘受到限制,低薪酬小平台等原因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也缺乏工作积极性,如果不加以创新与改革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时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并且没有将资金用到节目的改善以及内容的创新方面,造成少数民族节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以及风俗的传播。二、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节目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有效策略(一)利用本土地域特色对节目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少数民地地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因此要想进一步利用新媒体进行节目的传播,就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本土地域的优势,制作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电视节目,通过强大的互动作用,加速少数民族节目的推广。在少数民族节目的创作与创新过程中,需要结合当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原有的节目形式进行改革,体现出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展现出独特性、差异性以及亲和性,让本地居民能够找到共鸣,也能够让其他地区的人们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了解的欲望,打造出更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节目品牌,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推广。比如目前的很多移动社交平台传播,包括了微博微信QQ等不同的平台,都可以对传统的节目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推广,借助为传播实现人机互动、口碑传播,能够让少数民族节目更加快速直观与用户见面,同时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通过交流裂变形成良好的传播趋势,生产优质的节目内容,引爆社交话题,从而增加受众群体,实现有效传播,从而提高少数民族节目的播放效果,推动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二)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平与质量,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传播理念的多元化发展,电视节目的受众也逐渐开始产生了变化。因此提高节目创作队伍的人才素养,是保证少数民族节目有效传播的必要基础,通过加大对于节目采编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节目人员的工作方式,丰富节目人员对于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对于节目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提升工作人员对于节目的采编、拍摄、剪辑以及互联网应用等多项技能,确保少数民族节目能够正常的表演与录制,打造优质精良的少数民族节目内容。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工作人员与观众互动交流的技巧,通过分析观众的心理动态,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行调整与改变,寻找更加直接快速的方式进行节目的展现,拓宽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渠道,加强传播深入,使少数民族节目的播出更加具有专业性与特色性,获得更多观众的喜欢与肯定,从而加强新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三)主动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交流互动

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改变单一的播放形式,通过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根据互联网用户的兴趣与需求,进行定点的播放与传播,同时制作出更加符合大众口味但极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节目,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行观看,提高少数民族节目在互联网上的播放量以及点击率。众所周知,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媒体之一,很多的用户都通过移动直播软件进行节目的观看,由于网络直播具有良好的及时性以及互动性,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与享受,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推动上少数民族节目的发展与进步。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直播进行节目的宣传与推广,与各地的网络用户进行实时互动、线上交流,通过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激发人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了解的欲望,展示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加深大众对于少数民族节目的理解与认同,实现有效的互动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少数民族节目相关的资讯以及动态,增加少数民族节目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同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对少数民族节目进行宣传与推广,开设直播互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了个人知名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推广,吸引用户对少数民族节目的关注度,有效的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于推广,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节目推广形式与载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这就导致了少数民主节目播放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通过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于节目的采编、拍摄、剪辑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开设直播,增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增强少数民族节目的播放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开设微博公众号等官方账号,及时进行更新与宣传,加强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力度与传播效果,为节目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少数民族节目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支晓亮、石嘉杨、达仓:《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电视媒体全媒体转型意义研究———以电视台全媒体转型为例》,《西部广播电视》2020年第6期

[2]王璐:《论新媒体时代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发展》,《贵州民族报》2020-09-08(B03)

[3]何春:《融媒体环境中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发展方向分析》,《记者观察》2019年第29期

[4]罗浩、邹伯涵:《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新方式———以赫哲族鱼皮艺术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