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科普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循环科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循环科普

篇1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特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更具较强的实践性与浓厚的趣味性。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大班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差距较大,而授课步调却无法因人而异,导致“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现象并存。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其次,传统的讲授法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大;一节课40分钟对于学生来说又过于漫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次,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识较多且抽象性较强,不易理解。学生在预习时,只有课本等文本性辅助资料,学生普遍反映看不懂、学不会。最后,图是地理的“语言”,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地理特征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传统教学无法动态、直观地展示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及绘图实操,很多学生不能且不会通过读图和绘图探究各现象之间的联系,只能采用背诵的方式记忆知识,形成抽象而模糊的认识,看图及绘图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且极易丧失学习兴趣,效率低,效果差。

微课的特点和作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当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学校的重视,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热点。运用微课,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定步调,反复地学习和观看微课,直到掌握学习内容。(2)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时间短,且知识重难点突出,条理性强,学生易于记忆和学习。(3)通过观看微课中的视频或动画,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可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和绘制,提升自身的看图、绘图能力。(4)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对重难点的理解会更到位;自学的效率也会提升;课后还可通过复习查漏补缺。

教学案例

水循环的类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高一已经学过。其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说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区别,且能绘制出简单示意图。

微课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flash动画教师讲解水循环的过程教师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列表对比总结三种水循环类型的区别。

本课借助微课,以不同的应用形式开展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如下。

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学生观看微课《水循环的类型》,并通过微课中的练习题自己测试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情况自行调整学习进度,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微课的动态演示有声有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及教学内容的深度。而以前采用学生阅读教科书或者听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在该环节会出现部分学生理解较慢、课堂效率较低、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教师不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如课堂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深度等。

2.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绘制出简单示意图

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水循环的发生环节,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内容。微课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通过“学—绘—评”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并学会绘制水循环图,有效提升读图、绘图的能力。在使用微课前,一般采取“教师讲授,师生一起绘图”来实施该环节。由于水循环的发生环节较多,学生不易记忆,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重复绘图,因此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会绘图。学生的读图、绘图及探究与实操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 列表区别不同类型的水循环

学生分小组探究,重复观看微课。通过再现和回放水循环内容及过程,学生能够在不断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梳理和掌握地理知识结构。这一环节此前一般采取“教师列表,小组讨论总结”的方式实施,学生无法重复观察和对比分析水循环发生环节,不利于对地理知识结构的梳理和掌握。

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的施教对象为高二理科班(7班、8班、15班),高二文科班(18班、23班)的所有学生。其中,7班、8班为理科普通班,15班为理科实验班;18班为文科实验班,23班是文科普通班。我们对这几个班分别以课前看微课、课上看微课、不看微课三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我们采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1. 测试

教师通过包含6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分析题的微练习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了解微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测试成绩见表1。

由表1数据分析:应用微课教学的文科23班与不使用微课教学的文科18班的平均分相差12.6分,而在距此测试最近的一次月考中,文科23班的月考成绩平均分低于文科18班14.33分;应用微课教学的理科7班、8班与不使用微课教学的理科15班的平均分相差31.9分和45.8分,而在距此测试最近的一次月考中,理科7班、8班的月考成绩平均分低于理科15班36.3分和48.1分。从测试成绩的变化可以看出,运用微课教学后,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普通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水平差距都在缩小,由此说明微课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理科15班和文科18班两个实验班的成绩较高,而其余三个普通班,尤其理科普通班8班仅25.7分,这是因为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初始水平差异较大。

2. 问卷调查

在测试后,我们又安排文理科实验班的学生观看了微课视频。为了探究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程度如何、对学生的哪些学习阶段有帮助等问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及分析如下。

由表2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的应用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但对课程学习的帮助一般。理科班,尤其是理科15班的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略高于其他班级。

由表3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适合新课学习以及突破重难点,说明它很适合学生预习及自学。

由表4可见,理科班的学生比较喜欢微课,而文科班学生较喜欢传统教学。这反映出文理班的学生对上课的需求不一样。对文科班学生来说,地理是高考科目,他们更看重的是学习内容,已经学会的内容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合适的教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访谈分析

我们从每个班各选出9人,其中好、中、差程度的学生各3人,就3个与微课相关的问题,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问题1:传统教学和微课教学,哪种方式更有效果?3个理科班的学生均很喜欢微课,尤其是理科实验班。因为他们思维很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且地理不是他们的高考科目,所以喜欢上课轻松、有趣些;这说明微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文科班倾向于二者结合,而实验文科班的学生则倾向于传统授课,他们感觉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更真实,师生能够随时互动,教师会讲到各种知识点的学习方法、考试类型以及做题的思路。对于他们来说,地理是跟高考挂钩的科目,他们考虑的是成绩和会不会做题,他们认为传统教学对学习更有帮助,学习效果更好。这说明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适当进行知识拓展。

问题2:微课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是什么?

学生普遍反映在微课里教师讲课很正统(指语言上)。这可能是由于平时授课时学生能看着教师,感觉亲切。此外,教师上课时可以声情并茂,随时调节课堂气氛,而微课中教师用语则较严肃,所以给人一种不真实感,感觉教师离学生很远。

问题3:你认为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反映微课的优点是: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能增加视觉兴趣;知识表达清晰有条理,简洁易掌握;知识梳理耗时短,不易疲劳,能有效突出重点;看不懂时,可反复观看微视频。传统教学的优点是:知识讲解能更详细、更全面(这可能是因为微课中没有进行知识拓展,给学生造成的误解);学生与教师可以更多地交流、互动,但是记忆不佳,所以更适用于简单、低层次内容的教学。

篇2

关键词:湿地 自然循环过滤系统水体净化生态系统

Abstract: the modern science has sufficient evidence to prove the wetland has many important functions, which relates to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So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is to protect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Wetland ecological system component interactions exist betwee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mutual restriction. The wetland can flood storage and purification and increase the city ground water, climate regulation, except the low pollution and reduce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Qunli District Wetland Park is the them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ife in the wetland animal and plant is the protagonist here, through the design of a variety of el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use, create charming" wetland biological family".

Key words: wetland natural circulation filtration system for water pur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位居哈尔滨城市西部,北衔美丽的松花江,与市行政中心一水相隔;东与城市中心区相邻,西临长岭湖风景旅游区,秉承天籁,自然生态优良。南靠机场高速公路,东接城市快速路二环路,西连环城高速路四环路,规划三环穿行其间,为城市新地标,四面纵横,八方通达,是哈尔滨市最具开发潜力的城市区域。

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群力新区中部,占地面积为30.3万平方米,通过落实到位的技术和独到完善的设计,建设一处集自然保育、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次生态湿地公园。希望将此地段设计成为一个能为湿地动植物提供良好的,能够自我修复、自我循环的自然栖息地,吸引更多的候鸟来次繁衍生息。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城市湿地公园

群力新区湿地公园的主题是生态环境,生活在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是这里的主角,人作为来访者在公园里活动以不干扰动植物为前提,通过对公园的造访,引发人们对于生命、自由和环境的思索。湿地公园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落实到位的技术和独到完善的设计,建设一处集自然保育、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次生态湿地公园。缓解现存自然湿地保护区的压力;成为独特的教育、解释和资源中心;提供环境教育机会和加强公众对重建自然栖息地的了解;

2.1 湿地水循环方式有两种:湿地自然循环过滤系统,人造湿地循环系统。通过不同的手法向人们传达同样的水净化原理。

湿地自然循环过滤系统水源首先进入东南角沉积池,分为两个部分通过堤坝进行控制。大型沉积池接受污水,将发卡、砂砾、塑料等污染物质筛出,填埋,水中留的有机物进行沉积并被耗氧细菌和厌氧细菌分解。沉积池面积8000㎡,平均水深2m。经过沉积的水体流入人造芦苇过滤床。为了完全净化,水源必须在此系统中停留12-14天,在气温低的时候,这个滞留时间需要相对延长。芦苇荡长宽比为3:1,增加过滤效果。在芦苇过滤床中,水源残留的固体物质在水流缓慢流过湿地的前三分之一的时候进行沉积,水中的废物被微生物分解。这些微物生主要是附着于土壤、岩石、植物和池底树叶上的细菌,很少量的废物被植物吸收。据测算,植物吸收的废物仅仅占总量的10%,但是,植物可以吸收重金属物质。芦苇过滤床采用潜流湿地,深度600mm,水力负荷3.3~8.2cm/d。通过芦苇床过滤的水源通过重力作用汇入活水沼泽,这里采用表面流湿地,水力负荷2.4~5.8cm/d。从活水沼泽净化的水进入水质较高的蓄水池中,同时部分水通过泵可以输送到人工湿地的水源中

城市湿地公园按功能及基本保护要求分为湿地生物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服务管理区。

湿地生物重点保护区:位于场地中心偏北部,通过活水沼泽与其他功能分区非人工隔离,区内分为森林湿地、草滩湿地系统和浅水湿地。为不同的生物栖息及繁殖提供安全场所。

湿地生态展示区:围绕在重点保护区的,包括沉淀区、芦苇荡、活水沼泽,泥滩、及周边湿地区,通过丰富的湿地自然景观向人们开展科普教育,了解湿地的水体过滤过程及湿地生物的自然生息状况。

湿地游览活动区:此区域主要位于场地西南部分,以及东侧公园边界。包括西入口的广场、水稻实验田、人造湿地净水展示、植物床群处理系统、展览池塘、户外探索中心、观鸟屋、慢步森林路径等。满足人们休闲、休闲的需求,充分体验湿地公园带给人们的享受。

服务管理区:位于西入口,单体建筑内。包括西入口建筑群,主停车场。满足公园的日常维护和游人的需求,尽量减少对于湿地公园的干扰和管理

2.3现状的合理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国内外的许多重要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都十分重视湿地公园建造中的生态保育和开发。例如香港湿地公园采用了材料循环使用,建筑设备减少干扰,基础采用黏土堤等技术。杭州西溪湿地在设计中保持公园内原有的水网、河道等江南水乡的特色,坚持最小干预,生态优先的原则。

本项目设计中严格保护原有的水域和湿地,严格保护现有的植被,对于场地内形成的低洼湿地与芦苇荡进行合理保护;避免湖底的硬化,保持原有的自然形式;在此基础上丰富乡土物种。

2.4湿地动植物群落

植物配置:为动植物提供一个生息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一个好的自然环境隔离缓冲区植物以高大抗风叶密的速生树种为主。此类植物为本地乡土树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可以短时间内达到设计要求,快速形成景观以及抗风除尘的效果。森林区域主要以耐水湿的植物为主,由乔木、灌木、地被组成,以便给各种生物提供居所。泥滩地主要以耐水湿植物为主。浅水区的植被配置主要以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为主。具有净化水质,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功能,并可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地,充分显露出湖泊湿地原生态特点。但要注意加强管理,阻止杂草和藻类植物的过度生长,避免浅水区的淤积和湖水富营养化。秋季将枯萎的芦苇、香蒲割除并清除杂草。柔性湖岸植被与浅水区的植被配置类似,以芦苇为主。刚柔结合湖岸植物配置要考虑当地条件,依据土壤类型配置植被,如风沙土、草甸土及黑钙土类型的土壤,可配置一些乔木和灌木,林下种植草本植物。平坦地势增大地形的起伏,培土形成若干坡度平缓的岗地,岗地之间形成洼地,岗地和洼地错落起伏,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高处可覆盖客土,栽植丁香、锦鸡儿、紫穗槐等灌木和早熟禾等草本植物。洼地积水形成湿地,配置芦苇、香蒲等植物形成沼泽生态系统。

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将其改造为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等公共绿地形式,将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城市中的湿地公园,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净化空气、为城市生命种群提供得以生存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北方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要以保护性建设为主,减少对生态的干扰,注意季节性湿地的变化,有层次的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篇3

今天的天气真好,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学校组织我们去秋游,看见接送我们的旅游车早已停靠在校道上,很快我们就要到达广东科学中心去探求科学真理了。你想随我们一同去吗?来吧!跟着我们踏上探索之旅吧!

走进科学中心大门,实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行行苍劲有力的中国甲骨文。这甲骨文可难倒了同学们,听老师说,不要说一些专业的考古学家,就是东周时期的古人也只有很少人知道它的意思。

科学中心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现在开放了七个主题展馆,跟着导游姐姐走上楼梯,踏上二楼的地板,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用品与科学的关系来。科学的范围真广:电力学、水系学、物理学、航天技术……

想着想着,我们已经走进了“人与健康”馆。“这是心率测仪”导游姐姐说。我马上站上去,“嗯,你的心率很正常。” “谢谢”我高兴地回答。我继续参观,咦? 为什么饭前饭后不宜运动呢?原来,运动时,血液因心脏加速跳动,挤血加快,血液把废物带上皮肤,胃因供血量减少而减少秒消化量,造成消化不良。为了健康,以后,我一定要提醒自己了。

2008年9月25日21时32分,中国的“神舟七号”发射成功,震撼了全世界。他依靠的是中国的太空技术!翱翔蓝天,九天揽月,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挣脱了地球引力,自由地飞翔于蓝天和太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之梦。我们从西南面的入口进入“飞天之梦”馆,一路北上,再向东走,你会看见一件宇航服。它是一件头盔、手套、上衣和裤子的宇航服珍品。它的隔壁还有一件可供观众试穿拍照的宇航服模型。我马上试穿一下。啊,可重呢!“嘿,豪仔,成了太空人了!”我的伙伴大声喊着。“当然啦,十年后,我也是登月球的太空人了!我自豪的回答。我依依不舍地脱下宇航服,来到一双宇航手套前,带上手套,亲身体验到带上宇航手套操作小物体的难度,进而深深体会到宇航员平时的训练使那么辛苦,宇航员们是那么不怕不怕累的。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绿色家园馆”,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假地球。走进去,一个巨大的球形显示屏幕上,能让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地质历史、地球表面构造和地球的环境现状等内容。我们又来到“地球大循环”,借助移动的光速可以观察到自然界的水循环、碳循环和氨循环等情况。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日益加深,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科学发展的需求。

篇4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75-02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但其中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着实令人担忧: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较为紧张,不愿也不敢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公共场合则更加缺乏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和自信;在课堂交流时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条理不清、重复累赘、前后矛盾等问题;在准确表达科学概念、叙述科学规律、描述实验现象时有较大困难;书面表达时语言缺乏科学性、条理性甚至产生歧义。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情感、体验和欣赏语言深层次的内涵等方面的能力。只有准确地运用语言,才能精准而贴切地呈现所要表达的内容,答题时才能获得更高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1 互助合作交流,开启学生语言智慧之门。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个体独立体验的基础上,在小组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相互探讨,揭示知识规律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多提供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让他们集思广益,集体交流、讨论,并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和文字进行记录、交流,从而开启学生的语言智慧力。

例如: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学中,通过呈现一系列受重力影响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图片,让学生自行归纳重力的方向。结果学生的描述五花八门:“向下”“往下”“垂直”“垂直往下”等等。学生争论得很热闹。最后在教师补充讲解了重力产生的原因,辅以“水平”的定义以及垂直是相对于某个具体的平面而言的知识铺垫后,学生才真正理解竖直的内涵,竖直它只是针对水平而言的,从而准确地理解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真正含义。

在“惯性”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性质”和“作用”的理解混为一团,表达中“受惯性作用”“惯性力”“受惯性”等等经常脱口而出。在教师进一步强调了惯性的概念和惯性是作为物体的性质而非作用这一特点后,再让学生体会自己先前的表述,学生纷纷将其改为“物体有惯性”“物体由于惯性……”,可见,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和表达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2.2 巧设疑问,激发、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疑问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若能适时结合《科学》教材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或者鼓励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抛砖引玉,相互探讨、交流,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发言,从而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提问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悬念式提问:设置一定的悬念,唤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精神。

教学案例:在力的测量时,问“你能用测力计准确测出钩码所受的重力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会”。教师接着说“你们都说会,但我可以肯定,大部分同学的测量方法都有缺陷,你们相信吗?”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发言,描述他们的测量方案。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纠正学生发言中的不妥之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归纳出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

(2)幽默式提问:诙谐生动,调动学生情绪,提振学生注意力。

教学案例:在某次“反射”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突然提问一名正在开小差的学生“某某同学,请问什么是反射?”该同学立刻站了起来但终究不知所问,教师就说“看,这就是典型的反射现象!”。然后引导他回答完这个问题,真可谓一举两得。

(3)争议式提问: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这类问题较易引发热烈的讨论与思考。

教学案例:上脊椎动物时,教师提问“鲫鱼、鲈鱼、鲸鱼、章鱼、娃娃鱼、甲鱼等都是鱼类吗?如果不是,请将它们分别归类。”同学们都积极举手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逐个点评。

(4)假设式提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想象力,发展语言能力。

教学案例:学习了“鸟类”后,教师问"若人也有气囊能进行双重呼吸,那将会怎样?"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的认为有气囊就会飞;有的认为奔跑速度将大幅度提高;有的认为人的体能有限只能维持现状……。

(5)开放式提问: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让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参与讨论,提高语言能力。

教学案例:在学习植物知识前几天,让学生在教室养护几盆植物。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植物吸收的水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家里养的植物经常要白天拿进室内、晚上拿出?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而落叶是枯黄的?家里的花为什么不施肥长不好,多施肥也长不好?为什么很多植物冬天要落叶,而松树却四季常青?为什么有时浇过水,植物反而死了?……问题贴近生活,人人都有话说,个个都与机会,学生的参与面大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提问式教学中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选择合理的提问对象,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求异,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2.3 参悟体会语境,提升学生语言表现力

(1)巧用成语、诗词、歌词形象而生动地解释科学现象。例: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深化参照物及运动的相对性知识;有的学生用“肝胆相照”描述肝、胆的相对位置关系;用“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来分析反射、折射内容;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分析动能和势能;用“画蛇添足”来描述蛇是无足的爬行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2)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还可以促进学生多运用拟人手法来反馈已学知识。例如学习了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后,建议学生用拟人手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既能“洞察秋毫”,又能“高瞻远瞩”,用“近在咫尺”和“远在天涯”来提醒眼睛的观察范围。可近来我家小主人成天让我盯着电脑,不给我休息的时间,我的晶状体被折腾得变了形,不能像以前一样灵活自如了,面前总是“云山雾罩”“月朦胧、鸟朦胧”了,最后只好配了一副凹透镜,这样连鼻子大哥和耳朵小弟也跟着受罪了。这样的总结,形象而生动地总结了课堂教学内容,锤炼了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4 巧妙选用辩题,积累学生语言应变能力。辩论过程可集文化积累、道德素养、知识结构、逻辑思辨、语言艺术、思维品质、整体默契等诸多因素为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的将辩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大幅提升他们的语言技巧和语言应变能力。

例:辩题:电动机与发电机是否相同。

学生A:通过观察直流电动机与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可以看出,电动机与发电机都有磁铁和线圈组成,因此两者相同。

学生B:从以上两幅图可看出,构造有相同之处,还可看出,电动机上有换向器,而发电机的同一部位则是铜滑环。

学生C:不对,直流电动机需要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以维持线圈持续运动,若是交流电动机只能用铜滑环。

学生D:不错,交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都是铜滑环,直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就都是换向器了,它们的构造是相同的。

学生E:我承认电动机和发电机的构造确实非常相像,但我并不认同它们是一样的。电动机图上有电源,而发电机图上则是电流表。这意味着什么?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发电机则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就是本质区别。

大家纷纷赞同学生E的说法,老师正想归纳时,又一个声音响起:“那我们能否把电动机改装成发电机呢?”

学生F:只要把装电源替换成小电灯,用手摇线圈转动,就可将电动机改装成发电机了……

看!一群多么聪明活泼的学生,多么热烈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与升华,学生在争先恐后发表见解时,语言应变能力和应辩能力都得到了积累和提升。

2.5 利用教材配图,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力。加德纳认为,语言能力包括听讲、说话、阅读和写作等四种技能。在科学课本中有大量生动、形象、直观的插图,通过指导学生识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结合图形通过看、想、说的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水循环”的教学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水循环的五个环节,并要求学生思考这五个环节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或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提供的水循环文字说明,充分运用阅读技巧,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展现水循环的过程,并努力在头脑中绘就一幅生动而绚丽的水循环画面,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读图和思维想象能力。

2.6 加强语言文字的锤炼,丰富学生语言分析力。“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读、写、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有计划、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增加积累,从而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语言精准度和表现力。现在,图文并茂的课外书籍以及各种电子媒体很普及,且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读性、实践性大大增强,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方便。我认为学生的阅读可以分三个阶段:

阶段要求作用

课前阅读看清标题,掌握核心,了解教材是如何来说明标题的。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授课同步协调。

课中阅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相应的阅读任务。能让学生抓住重点,将课本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课后阅读精读细研,重点落实,紧紧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自动梳理知识的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让学生的语言更加精炼,表达更加到位。

2.7 注重平时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力。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都会出现一些开放性试题和文字表述性试题,许多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在文字表达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如回答问题时在语言的准确性、系统性、科学性方面,往往顾此失彼、漏洞百出,或表达冗长而不能一语中的等。为减少学生在这些试题上的丢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不同情况,要适时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改变过去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为主的状况,适当增加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小论文式的作业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用所学科学知识分析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及应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要开阔,角度要新颖,但不必长篇大论,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即可。从收回的作业来看,学生回答的角度宽泛而新颖:有从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生产的条件方面进行了阐述的,有结合政治、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稳定物价等方面就中国农业的发展进行论述的。这样的作业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又能提升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收获与体会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教学策略改变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较以前的学生都有明显的提高,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平均每堂课积极举手发言人数增加,课堂气氛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坚持课外阅读的人数均增加了,大多学生愿意参与到合作交流、课堂辩论等教学环节中来,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潜能,发展了思辩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的规范性、科学性大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升。

教学尝试中,笔者有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3.1 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系列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民主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型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讲、愿讲、多讲。②示范性原则:教师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力求幽默富有感染力。③全面性原则: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注意那些学习有困难且语言表达有一定欠缺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3.2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训练中,教师需坚持不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分层次推进,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运用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提升语言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来,以期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探究;学习多样化;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新课程的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多样化”,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核心的位置,而科学探究活动又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成为物理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此问题谈一下我在物理教学中的体会: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终身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首先用贴近学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惊险离奇的故事、简单易行的实验,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物理可亲可近,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在“汽化”一节中的导语中,我首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水”字,过一会儿,“水”字不见了,我问同学们“水”哪里去了。利用这一个小实验将同学们引入“汽化”的教学过程;在“密度”一节的教学中从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泡沫塑料,质量都不相同;而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它们的质量可以使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这样的例子学生们都会感到好像熟悉又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最佳情景。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进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经历了“做”科学的探究过程。又学到了物理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例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两个生活问题:1、百米赛跑怎样判断两个运动员的快慢;2、在平直公路上两辆汽车向前行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呢?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立刻做出回答。接着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如何定性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何定量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把学生带入探究问题的意境中。这时教师把所需的器材(两辆规格不同的电动小汽车)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设计比较两辆小汽车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通过观察讨论后,各小组得出自己的实验结、实验操作步骤,并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就统一了认识:定性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接着教师提出:怎样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学生根据定性研究的结果大胆猜想。教师把需要的实验器材分给学生,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分别得出两小汽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结果证明了猜想是正确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关心社会、关心科技发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正确的科学观和决策能力是未来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紧密联系,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如:热学是气象学的基础,每天各地的天气预报已越来越重要,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学习中了解气象科普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讲自然界水循环时,联系水资源,水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讲物态变化时,补充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物理课程中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学习应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四、开发新课程资源,改变评价方式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探究欲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自然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加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开发新能源》一课,课前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走访,搜集了很多资料、图片,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有的说:“煤、石油越来越少,这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的特点是节约能源没有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还有的说:“以后用太阳能取暖,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路灯。我们学校的楼顶全安装太阳能极板,学校的用电、取暖问题全解决了,可以为学校节约很多的开支,为国家节约很多能源。”这个建议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节课后,学生在“我的创意”中提出:以后有公交车的地方尽量不让家长开车去,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广泛开发新能源,代替汽油,我国有广阔的海域,从海水里分离出氢气作为能源一定很好。这个创意在学校“金点子”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学生以《未来的能源》为主题,开展了主题队会、演讲比赛、黑板报等,节能减排意识在学生的心里扎了根,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探究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激活了学生的科学潜能。

二、创设浓厚的科学氛围,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努力创设浓厚的科学氛围,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帮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以后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教室里、校园内、一棵棵植物上的简介标牌,著名科学家的画像和他们的传世名言,每周一期的“科普报”、“科学小妙招”、“我的小发明”都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学生们主动了解、关注科学,搜寻积累科学知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学习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例如:学习了《水循环》一课后让学生到工厂、自来水公司去调查走访,了解当前的水资源状况。学生知道了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使大量的淡水受到污染,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要节约用水。学生在“我的金点子”中提出,在家里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洗菜的水浇花,在学校建蓄水窖,收集雨水,用来浇花草树木。学生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而且影响了家长,影响了邻居,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学生从电视、网上、课外读物……获得丰富的科学信息,充实了学生的头脑,增强了学生节能减排的科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

篇7

关键词:湿地景观;现代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湿地景观是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建设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再加上城市大园林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也为湿地景观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城市湿地绿化景观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和谐,使城市的生态保持平衡,以及推动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1 湿地及城市湿地景观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天然的或者人工的水域地带、沼泽地或者泥炭地,带有流动或者静止的水体区域都可以被称为是湿地。湿地都是由于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融合自然、景观、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自然界的生物表现非常丰富,并且种类也很多,因此,湿地可以说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境资本,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意义。由于湿地所处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因此,在这一环境下所形成的湿地生态环境也具有明显的特点。当然这一环境所创造的特殊生境也是丰富多彩的湿地动植物群落生存依附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从生态特征来说,湿地主要具有生物多样性、环境的过渡性、生态平衡的脆弱性、生态系统的双重性以及自然环境的调节性等特征。从动植物群落的组成特点来看,湿地的组成非常丰富,其中不仅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同时还有沼泽植物、盐沼植物、底栖植物、挺生植物、浮游植物和红树植物等。从功能上来说,湿地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游憩功能,同时还具有生态功能以及科教功能等多种功能。从作用上来说,湿地能够调节区域内的小气候,也可以有效维持物种多样性。由此可见,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陆生生境和水生生境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共同作用,创造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生产力的原因所在。

城市湿地现在主要是指分布在各个城市或者城镇的湿地。近年来,我国对城市建设的进程更加关注,城市中湿地环境的建设对城市环境景观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布局,使其更好地为建设全面生态园林城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在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中,湿地的生态功能是利用的一个关键点,但在利用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注意在建设辅助设施的时候,尽可能避免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其最大可能地保持接近于自然景观状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同时还可以将湿地的生态保护功能、旅游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统一在一起,进一步推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体现。

2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生态系统保护原则

湿地景观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保护作用,在设计中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意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两者能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生态功能和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减少人工设施的干扰。二是确保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在设计中,要同步处理和协调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在保证两者自然融合的前提下,确保两者的完整性,避免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除此之外,在湿地景观的建设中为了有效减少城市化进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干扰,还要在湿地与明显的城市界限处设立缓冲保护地带,并积极配合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以维持和保护湿地生态循环体系的自我良性运转。三是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在湿地景观的建设中,要注意避免较大程度地改变生物生存环境,并且还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一步扩大和优化生物的环境空间和生存空间,与此同时,还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侵害。四是充分利用湿地场地条件和天然优势,完善生态系统。

2.2 协调与建设原则

为了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互协调,在设计中要尽可能地模拟自然湿地生境,同时还要全面考虑到湿地环保生态的要求,在生态材料和工艺技术的选择中要以有利于保护环境为标准和基础要求。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湿地景观的观赏功能,在设计中要使建筑设施风格应与湿地内部环境相协调,在局部建筑风格的设计中可以有效融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除此之外,对于开放观光游览的城市湿地:一方面要严格限定湿地中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严格限定其规模和位置,这主要是为了维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2.3 合理利用原则

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这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湿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湿地景观建设之后,一方面要适度开发休闲观光产业,科学、合理地利用其观赏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坏湿地生物圈自然循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正确掌握湿地内栽植物的生态、经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湿地中的水生、陆生及矿产等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各种资源的数量,避免单一资源缺失。

除此之外,湿地景观还具有科教和科研价值,通过开展多种研究探索和发现湿地的文化内涵,并利用研究结果来开展科普活动以及科研活动,使其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发挥湿地景观的教育价值和科普价值等社会功能。

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塑造

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筑中离不开水,水以及其相关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主要特色。自然生态环境下生成的水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依据,在设计中一般根据城市景观的主体思想来设计动态的水景,满足现代城市人对自然的内心渴望,也能为水生植物提供生存环境。

3.1 湿地景观中的水生植物塑造

植物以及其相关因子同样是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主要事物。在植物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物种多样性原则,在植物的选取中尽量选择本土植物,这类植物有更强的适应性,也能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出现的大肆繁殖情况,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目。在植物的搭配中不仅需要保证多样性,还需要注意植物搭配的层次性,采用不同植物色彩的搭配,重视植物层次性搭配,突出景观特点,在植物的搭配中可以采用一些茎叶比较发达的植物阻挡水流,减少污染。在植物的景观布置中,注意平面植物景观配置避免等距离重视,为植物倒影留下位置,一些水生植物根茎会漂浮在水面,也可能扎根在水中,在设计中需要保证整体依然以水作为主体,水生植物不可无限制占领水面,避免各类植物连成一个整体,需要留下空间,在立体设计方面可以体现由浅至深原则,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美感。

3.2 湿地景观中的水景塑造

水景是城市湿地公园必要的景观设置,滨水景观是最重要的位置之一。我国传统园林设计,将各种设置的位置以及材料等都纳入到了景观设计中,增强景观的层次性,提高园林的欣赏价值。驳岸是湿地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隔离带,在设计中需要精心考虑,要求整体驳岸景观的设备及符合水体流动的自然规律,驳岸在形态上一般与水边形成带状结构,尽量保持自然弯曲,提高驳岸的艺术性。驳岸景观设计遵循和谐原则,增强水系的特征。湿地驳岸设计包括自然驳岸和生物工程护岸等,自然护岸常采用植物和山体增强稳定性,贴近自然状态。若是岸坡坡度不稳定,就需要采用生物功能护岸,台阶人工护岸也是常采用的一种形式,适合使用在水流比较急促,坡度较陡的环境中。

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中需要注意水质的维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利用水循环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在景观设计方面可以采用喷泉的形式增加水的流动性。针对人工湿地一般采用预沉淀池的方式有效去除掉较大悬浮颗粒。道路交通设置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基本设置,在设计中需要包括游步道、桥等,结合公园的整体景观进行设计,保证游客能够感受到公园内的自然生态之美。

篇8

一、创意引课,趣味横生——推开交际之门

1. 动态引课,趣味盎然。六年级上册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A. Let’s talk中,重点学习水循环的表达,内容比较抽象,是英语与自然学科的渗透整合,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会使英语学习变成枯燥的知识讲解,还容易使学生理解错误。我先利用“Let’s try”部分引出主句型:“Where does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然后用课件呈现卡通视频“雨的自述”,这一下子把学生们吸引住了,纷纷展开讨论。此时我再播放网络教育视频“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易化了对科普知识的讲解,为学生接下来的交际活动做了铺垫。

2. 故弄玄虚,引人入胜。高年级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点,把一些对话内容多而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对话,设计成零散的、看似无关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通过想象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情景。如五年级上册Unit 5 “My New Room” B. Let’s talk,难点是正确表达房间里的物品及位置。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几何图形(如图1),学生们非常兴奋:“Eyes! Computer! Ball!...”我把这些几何图形逐渐变成对话中John的房间(如图2),带领学生感知并学习方位的表达方法。

二、巧妙设计,突破难点——解决交际之惑

1. 自主参与,引导思考。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A. Let’s talk,重点句型是“What do you have for...?I have...”并与“What would you like for...? I’d like...”进行区别。课件展示时间为12:30,我装作很饿的样子示范:“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学生A:“I’d like some tomatoes.”我把准备的食物小卡片递给该学生,再让学生两人一组用此句型进行问答,并把自己想要吃的食物小卡片整齐排在桌上,经过模拟点餐活动后,我请全班一起拿起食物小卡片做出吃的动作。课件再展示时间1:00,我摸摸肚子装作很饱的样子说:“Oh, It’s 1:00, I’m full now! I have eggplant and mutton for lunch today.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此时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再用“What do you have for...?I have...”句型进行问答。然后我指着两个句型问:“What are the differences?”学生展开讨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What would you like for..?还没吃,想吃。What do you have for...?已经吃了!”

2. 多感官刺激,有效探索。“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听说”只需涉及对话材料的表面信息,初步感知对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给学生一个听的方向,从而有说的动力。可以通过师生问答,也可以把对话里的句子打印并剪下来,并加上一些没有的句子。学生们特别喜欢挑战,面对一堆杂乱无章的纸条,他们会想方设法地猜对话的顺序,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自己排得对不对,争先恐后地抢答。如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B. Let’s talk(如图3).

“读写”即阅读理解对话,深入探讨话题。向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合理推断才能得出答案,既要关注语篇边缘信息,又要关注语篇骨架。此外,对话中一些容易混淆的词,如you/ your, they are/ there are, What can you do?我都通过“读写”攻破。如五年级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A. Let’s talk (图4),Unit 6“In A Nature Park” A. Let’s talk(图5),我先让学生读读PPT的对话和红色单词,然后要求学生听录音选出正确的单词,课件动态展示错的单词退出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最后全班齐读完成后的对话。

三、小组合作,活化课堂——脚踏交际之路

1. 小组练读,增加知识储备。只有在高密度的可理解性的输入下才能让学生产生相对多量的输出。练读,就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可以个人读、同桌对话读、师生对话读、齐读、四人小组读。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每四人一组,固定各个小组站的位置,每到这个环节,学生们都非常积极活跃,给对话加上相应的动作,或合理增加一些句子,这足以证明学生们已经理解对话内容,直到能脱离书本,小组内自由流畅地面对面对话,优生帮助后进生纠正错音,为课后到小组长处读、默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天按时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贴纸,一周内如果所有小组都能按时完成,奖励一个“小愿望”,小愿望由全班共同商量后向我提出,如减少作业、看电影、发表扬信、让父母买小礼物等等。有了这个动力,一下课,大部分学生就组织起四人小组读了。

2. 设信息差,提高知识内在转化。四人小组练读后,语言形式的操练转为语言内容的操练,学生的认知逐步从知识外部特征转向知识内在的联系,它不仅是机械性操练的提高和升华,更是实现交际性操练的前提条件。可利用课本上的Let’s find out和Make a survey制造信息差,让交流成为必需。如六年级下册Unit 4 “My Holiday” B. Let’s talk中,重点是用where、what、how询问对方过去的事,我将 Let’s talk旁的插图与Let’s find out有效结合起来,做成三个采访表,把表格随机发给学生,每一张提供的信息都不同,形式了信息差,而不断消除信息差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3. 创编对话,加强知识内化。

(1)对话续编。如五年级下册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B. Let’s talk,对话内容是Chen Jie接到Nina阿姨给她妈妈的电话,我趁机启发学生联想、猜测妈妈和Nina阿姨的对话。有的学生编出了阿姨约妈妈逛街的对话,并约好时间、地点等等,对“What are you doing? I’m...Where do we meet?”等重点句型进行了准确恰当的运用。

(2)对话创编。如五年级下册Unit 6 “A Field Trip” B. Let’s talk,对话内容是Wu Yifan和Miss White讨论同学们郊游中正在做的事情。此时我呈现突然下雨的动态课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语言支架和关键词句,改编新的对话。关键词句包括raining, in the small house,under a big tree, catching butterflies等。

四、大胆交流,快乐展示——焕发交际之魅

四人小组创编完对话后,我让他们进行对话表演,其余小组必须认真聆听,并根据Content、Tone and Pronunciation、Role Playing、Collective Effect等方面,小组内共同讨论并给予评价和建议,最高分组为本节课最佳表演小组,每人加5分,分数将计入期末的平时成绩内。刚开始实施活动比较耗时,但实施几次后,学生们掌握了技巧,评分快而公正,课堂气氛好而有效。

篇9

现代人都是向往自然的城市动物,一半大脑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既定程序性的日常生活,另一半大脑又对城市所有的舒适和奢华恋恋不舍。世人都道自然好,只有城市离不了。怎么办?没关系,那就在城郊开辟出一大片的自然来,搁进所有的舒适便利,让人们不用远奔天涯海角,不用放弃城市的安逸,而收获山青水绿,与自然无间亲近。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早已经学会了纵容人们各种各样的任性。深圳东部华侨城,就是这种纵容的产物。

叛离天涯海角,在城市里度假

出了深圳市区,只消一小时车程,就是大梅沙了。东部华侨城,在此占地近9平方公里,开出一片别样天地,专供城市动物们的休闲度假。

怡人的风景是一个度假区的首备要素。而久居深圳的人对深圳的自然景观大多都不会抱太多期望。于是但凡一提到度假,即使不远远的走去马尔代夫,至少也要是巴松错那样能够让市侩都变成哲学家的所在。但深圳人的日程是何等繁忙,要在城市动物们的生活里安插下一个远遁的假期,那是要提前很久进行计划,并且很可能要以炒掉老板作为代价的。花个三两日,在城市里度假,就要现实可行得多了。以这样的标准看来,深圳东部华侨城,虽然没有什么世界自然奇观,却也是山明水秀使人心情愉悦的。

大侠谷生态公园是深圳东部华侨城的风景集中地,俯瞰深圳东部黄金海岸线,以“中国海滨第一瀑布”为第一卖点。进得东部华侨城大门,沿林荫通道步行几分钟,就可以见到这个宽300米、水流落差42米的瀑布了。瀑布虽是人工打造,却与四周山谷景色浑然相融,宛然一体天成。其震撼人心的飞瀑之姿,很是让人印象深刻。

山地景色中,缆车自也是不可缺少的。世界首创双坡山地开放式观光缆车,在深谷高山的景致中穿梭,不是严重畏高症的人,都可一试。而云中部落则是大侠谷最值得流连之处。在海拔480米的整个园区的制高点上,可总揽全园风光的最佳观景台,入目的风景绝非别处可比。云中风车,云中漫步观景带,“登峰造极”观景平台,自然之眼观光塔,云中餐厅都是美景浪漫的绝佳诠释。

海洋之心是大侠谷内的海洋文化主题演绎地。茂密的椰树林、水清沙幼的海滩、风姿绰约的海岛风情,以及海洋广场、室内水公园、图腾广场等项目和一流的国际主题水上表演。天街则以地下酒窖体验区等展示着极具特色的世界红酒文化。天街上空是长120米、宽12米的LED屏幕,环绕立体声和高清视频以及变幻莫测的虚幻场景,为广大游客营造出步移景换的精彩旅程。海布伦宫发现之旅,则以未来地球生态为主题,虚拟生态环境已严重破坏,各地发生各类毁灭性灾难,虽惊险刺激,却也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

心耽于文化的城市动物,则不可错过中西交汇的茶溪谷。竹径的清幽,足以让现代的城市动物们领略到唐时王维诗画中的禅意。而三洲茶园每年4月会举办采茶节,亲采茶芽,再到茶翁古镇里跟着师傅们学着自己炒茶,如此到口的一杯清茶,自是别有一番风味。另外,这里还有鲜花成海的湿地花园,以及洋溢着欧式浪漫的茵特拉根小镇,都极具风格。

高尔夫的热衷者则一定会迷上这里的云海谷。两个18洞的山地球场和高尔夫练习场,有着绝丽风光,可供畅快挥杆。

这里甚至还有宝寺庄严。华兴寺就座落在东部华侨城的观音座莲山,香火络绎。现代城市生活有太多太多的“舍不下”与“求不得”,听佛家一句智偈之言,或许便可打破迷障,从此顺水顺风。

酒店是城市动物们度假生活里的重头戏。很多人正是因为离不开奢华的酒店,才离不开城市生活。而这里的主题酒店群落,完全打消城市动物们的这一顾虑。这是国内首个主题酒店群落。瑞士文化主题的茵特拉根酒店,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南中国壮美的山海景观完美结合,打造出一个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水文化主题的大侠谷瀑布酒店,隐藏在大瀑布和巨岩之间,将海洋、红酒、太空统统装进客房,包括啤工厂、太空主题餐厅、全日咖啡厅、宴会演绎厅等主题区,既可将壮观的大侠谷瀑布收入眼帘,也可沉醉于海菲德红酒小镇。现代艺术主题的云海谷房车酒店,位于2.5平方公里郊野体育公园内,收尽东部华侨城独有的湖光山色、云海奇观,将概念客房与豪华房车、静与动完美结合,最好地诠释了“自由”或“肆意”。佛禅文化主题的华兴寺檀越酒店,将“禅宗”理念纳入酒店的设计构思,创造空灵、简朴的禅意空间。无论喜好为何的人,在东部华侨城,都可以各取所需。

度假别墅在城市动物度假概念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天麓别墅区,号称山海写就,由世界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首次在中国实践,2008年荣膺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最佳社区”。

城市动物的度假又怎么可以少了声色绚烂光影班驳的演出?《天禅》、《水秀》、《天音梵乐》、《岁月如歌》、《茵特拉根大巡游》,都是东部华侨城独家打造的艺术表演,同时餍适城市动物们的感官和文化需求。

人与自然,造就生态度假

东部华侨城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生态探险等主题为一体,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境保护部,联合授予为大型综合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它在生态环保方面,做出了亮眼的成绩。

气象站和环境监测站对项目内大气、水质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环境参数的变化,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保障。水土保持和林业研究站,对山体、溪流、林木和自然灾害进行评估、改造和利用,对边坡进行绿化种植复绿工程,实现生态绿色景观与水土保持的结合。

能源方面的环保运用也是可圈可点。景区利用太阳热能为监控系统每天24小时不间断供电,白天产生的多余电能可以输入到蓄电池,晚上可利用电网作为补充。水能发电站实现了水库蓄水与水能发电的结合。云中风车作为一项独特景观的同时,更是实在的近万平米的风力发电站群,能有效的利用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补充景区用电。景区还实行热回收利用,充分利用空调余热制热、空气热源泵等节能环保制热技术和设施,经系统高效集热处理后用于酒店、水疗等项目的热水热源。

水处理方面,东部华侨城有总占地面积近10万平米人工湿地,采用国际最新的三级水质处理技术,为三洲田水库提供了天然生态过滤网。10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每日可进行3500立方的污水处理量,分解后的水作为中水循环利用于景区植物的灌溉。

篇10

1 早期准确诊断与治疗方法

1.1 早期诊断 尽管青光眼病是一种顽固性致盲疾病,但还是可以治疗的,良好的治疗效果有赖于对青光眼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1],因为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就诊,才能阻断对视神经进一步的损害,而大大推迟青光眼病的进展,从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1.1 病史叙述要清楚 如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出现的时间和经过有无诱因,是否伴有虹视、恶心;是否有家族史;是否在其他医院就诊;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是否用药,用药后的病情变化;以往视力如何;是否戴眼镜,戴镜视力是多少;是否有外伤、手术史;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这样才有助于医生理清头绪,抓住重点,节省时间,做更有针对性地检查。

1.1.2 充分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检查 青光眼的确诊需要一系列检查结果的支持,而完成这些检查比较繁琐费时,初查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应认真、耐心地听说明、看示教,这样才能较迅速、准确地完成各项检查,使检查结果更可靠。例如:连续多日测眼压、每日多次测眼压或24 h眼压监测,眼压1次不正常均不能确诊或排除青光眼。再如:前房角镜的检查对青光眼诊断及分型很有意义,检查时应保持身体安稳,头位不要移动,按医生要求转动眼球,以全面了解前房角情况等。

1.1.3 妥善保管病历及检查报告医疗文件 对已诊断的病历或检查报告应妥善保存好,这对复查以及其他医生诊疗具有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医生进行跟踪随访,判断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及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

1.2 治疗方法 青光眼的治疗有药物、激光、手术三种方法。主要治疗措施是应用药物降低眼压后施行手术[1]。选择什么方法治疗,应仔细倾听医生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决定。

1.2.1 正确使用抗青光眼药物 几乎所有的青光眼患者都要使用青光眼药物,正确、合理使用青光眼药物是控制青光眼的重要环节之一[1]:(1)患者要按医嘱用药,切不可漏用、随意用,更不能加用其他药物,以免误导产生不良后果,使医生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般说来,抗青光眼药首选一种针对性强的试用,如控制眼压满意维持使用,反之,加用和另选一种药物仍无效,应选择激光或手术治疗。(2)选择抗青光眼药物时以最少药量,产生最好效果,毒副作用最低为原则,不要盲目开“好药”,用药前应向医生说明是否有心血管、肝、肾疾病和结石病等。

1.2.2 激光治疗 此疗法需要专用设备,治疗前应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按医嘱用药;治疗时应盯好固视灯,保持眼位稳定,尽力避免眼球突然转动,以防激光误伤非靶眼组织;治疗后按医嘱测量眼压及眼部检查[1]。

1.2.3 手术方法 抗青光眼手术是在眼球上进行,其目的是沟通前后房,解除瞳孔阻滞或使房水经特别通道(人造通道)流向眼外,达到降低眼压目的[1]。主要方法有两种:(1)小梁切除术是抗青光眼手术中最常用术式。方法:滤过过强者采用巩膜瓣加固缝合;结膜切口渗透者采用结膜修补术;脉络膜脱离者采用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注水等[2]。(2)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良好。方法:术前30 min常规散瞳。表麻或球后麻醉,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宽3.2 mm,撕囊镊作环形撕囊,直径约5 mm,不超过6 mm,囊袋内原位拦截劈裂法对晶状体核行超声乳化吸除,囊袋内植入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术后常规给予典必殊眼液点眼,对于有虹膜渗出病例给予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 mg,同时用美多丽散瞳[3]。

2 针对住院患者及家属有计划、有目的实施健康教育

2.1 入院后健康教育 (1)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观察患者面目表情,指导病人自我调整心态,使之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激动,有效预防青光眼急性发作;(2)询问患者睡眠情况,主动介绍睡眠法,预防患者由于睡眠较差导致眼压过高;(3)告之患者不宜暴饮,一般一次引水量最好不超过300 ml,以免由于大量饮水使房水形成过多而致眼压升高[4];(4)不在光线过暗地方停留过久;(5)衣领、腰带不宜系结过紧,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减少由于颈静脉回流受阻,致房水循环障碍引起眼压升高。

2.2 术前健康教育 (1)通过图片讲解,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宣传折页、健康教育处方等大众传播材料,让患者及家属初步了解青光眼病因、病理以及为什么要实行手术治疗;(2)讲解手术基本步骤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3)讲解术前剪睫毛的必要性,并于手术前一日下午实施;(4)聘请已手术成功的患者与之交谈,以消除恐惧心理[4]。

2.3 术后健康教育 (1)术后24 h伤口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服用止痛剂可以缓解,如不能或术后2~3天又出现剧烈眼部疼痛应立即报告医生;(2)术后包扎双眼卧床休息1~2天,避免过多剧烈运动;(3)宜进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品,以保证营养物质供给,提高组织修复力;(4)多吃水果等富含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5)不宜吃骨头等需力嚼食物,不宜吸烟、喝酒,禁饮浓茶、辛辣等食品,以免引起呛咳和牵拉伤口,导致伤口出血[4]。

2.4 出院时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时反复讲解注意事项:(1)保持乐观,避免情绪激动;(2)饮水少量多次;(3)工作、学习环境不宜过暗,不宜过度用眼及从事夜间工作和特殊职业;(4)生活规律,劳逸适度,保证睡眠;(5)坚持按摩眼球,坚持按时吃药;(6)定期门诊复查,出现眼痛、眼胀及时复诊等[4]。并发放“青光眼病人健康教育卡”,在眼部疾患允许情况下将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发至患者手中,满足他们对青光眼病防治科普知识的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仅医治了众多青光眼病患者,为其减轻了痛苦,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人际与大众传播方式,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密切了医患关系。我院青光眼病区始终以住院患者及家属为干预对象,医护人员在整体化护理进程中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有效促进病人康复,取得显著成果,达到了提高病人生命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育良,高玉萍.眼病调养与护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70-77.

2 王成利.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中华眼耳鼻喉科杂志,2005,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