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物流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29 18:0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物流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炭物流市场分析

篇1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煤炭企业集团对现代物流需要的迫切性,指出了目前煤炭工业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现煤炭企业现代物流管理的途径,必须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上,加强供应链管理,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方式转变。

关键词 现代物流 信息 供应链 途径

煤炭企业物流是一个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构成的物流系统。具体地说,是一个从产品开发准备阶段的材料的采购、运输、验收入库以及储存保管等物流活动到投入生产领域,形成产品以及组织销售等一系列物流实体的运送搬运等动态流转过程。(如下图所示)

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就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使用现代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具体包括物流专业化、管理系统化、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服务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等。

一、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

(一)对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对于企业物流的研究和认识始终不足,缺少物流意识,认识不到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因此,物流管理的自觉性不强、基础工作薄弱,很少探讨煤炭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二)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煤炭企业只有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在其它方面均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仓库布局不合理、物资存放不科学、装卸搬运环节不配套,造成重复搬运,多次作业,不仅效率低,而且损失浪费严重。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中间环节延误以及多角周转使许多企业苦不堪言,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三)物流系统各环节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如供应管理方面,在原申请分配的计划体制被打破后,很多企业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采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方法,有些企业甚至抛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造成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应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普遍落后, 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煤炭企业对现代物流管理需要的迫切性

1.随着煤炭企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需用物资及使用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有:

(1)煤炭生产设备不断更新,安全设施不断改造,科技创新,生产进步,规模扩大;

(2)在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上,机械加工能力提高、任务增大;

(3)产业结构调整,煤炭深加工,商品煤质量不断提高;

(4)非煤产业发展,多经三产、煤炭企业一体化取得较大发展。

由此表现为供应品种和方式上的变化为:

(1)从过去的大批量、少品种向现在的小批量、多品种要求;

(2)临时计划多,要求运作快,物流周期短;

(3)信息快、价格低、效率高;

(4)周转快、资金占压少。这样就必须从过去计划经济粗放式的管理向现代市场经济集约式管理方向发展,现代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必须有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的配套,保证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低成本规模扩张。

2.顺应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随着煤炭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粗放的物流管理模式已不符合新的体制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应尽快建立与现代物流相配套的措施。

3.增加企业利润、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煤炭企业单纯的依靠降低消耗,提高效率赚取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是挖掘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提高企业效益的必经之路。

三、目前煤炭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

1.服务意识不强。有部分职能部门及服务部门不能为基层认真、积极地办事,同时也存在一些基层单位对处在买方市场的物资到货不积极接收,为难对方,影响配送的继续。物流理念及认识落后,对物流重视不够,各级单位领导往往是重生产轻管理,对现代物流在新经济时代中企业生产运营的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墨守成规,缺乏物流的创新精神。

2.企业的体制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不灵活,大锅饭的现象还较严重。配送及运输部门的积极性、效益、速度明显不如社会上的流通、运输单位。提、送一次货物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

3.社会经济秩序、经营秩序不规范。假冒伪劣、无证产品还较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较差。煤炭企业使用材料单位点多面广,偏离中心城市及配送中心较远。

4.为防止“物流腐败”有的单位程序过多过滥、重复设卡,有时为了办一个小的手续,互相扯皮,实际上各不承担责任。物流组织结构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或市场变化的需求,决策及运作时间长,赶不上市场信息变化的节奏,缺乏有力的横向与纵向监督机制。

5.专业技术人才少。作为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及配送人员,既要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又必须同时懂得财务管理、煤炭生产、设备性能、材料质量、技术要求及综合信息技术管理知识。

四、实现煤炭企业集团现代物流管理的途径

1.进行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煤炭企业供应单位多而散,需要材料、配件规格特殊、品种多。随着采掘现代化的不断提高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基层尽早地提出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以自己大的、多品种、多规格库存保证供应,进行物流管理已不行了。要实现现代物流,保证高效、供应及时,同时资金占用少,甚至做到零库存,就必须在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供应链。

(1)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对内要整合煤炭企业各个管理层面,打破目前的各部门独立、信息分散的管理状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体系,减少矿、二级井口供应站的重复库存和人力的重复投入,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连接起来,加速服务单位与使用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和再利用。对外要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进行信息数据处理,市场分析,做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整合和运营。

(2)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思考

①要进行供应品种的细分和整合、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及对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重要性等因素进行品种划分,实行零库存及必要库存管理,实现资金合理占用。加强对物流环节的控制,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考虑进行战略性规划。

②生产、资源“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煤炭企业内及多经三产的加工能力,形成较强的资源优势和供应优势,在生产需要时,可及时利用其产品库存或组织生产配送到位。搞好科学的物资采购决策。采购决策是物资管理中节约增效的首要条件,是物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规范物资管理行为,降低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首先,要根据企业安全生产作业的预期物资投入量来确定物资采购总量,由决策者审批确定后,由物资部门组织采购;其次,建立公开民主的决策制度,避免个人专权行为;再次,加强采购过程监督,积极开展招标采购,杜绝采购中的不正之风;最后严把验收关,杜绝伪劣或质次价高产品入库,并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追究制。

③煤炭营销与物流的有机结合。有很多的煤炭用户同时也是煤炭企业的供应合作者。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进行订货、交货、结算,实现双赢和优势互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集中统一的物流管理体制。煤炭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物流体制设计,改变以往的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进一步改善企业内部的条块分割,保证物流畅通,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管理者,各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实行分级分权管理。杜绝工作中互相扯皮现象。

④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不同地域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供货厂商的合作,实现需要、信息、资源配送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优势,及时完成配送业务。保证少批量、多品种、多规格和煤矿生产对特殊物资的需要。

⑤大力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推广与普及物流管理知识。必须加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力推广与普及有关物流管理的知识,一方面要加大与大中专院校合作,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快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2.向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方式转变发展,为煤炭生产服务。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物流是现代企业制度及现代市场经济兼容的,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企业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达到对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现代物流的目的。

五、结论

煤炭企业物流是一个从产品开发准备阶段的材料的采购、运输、验收入库以及储存保管等物流活动到投入生产领域,形成产品以及组织销售等一系列物流实体的运送搬运等动态流转过程。以上论述了煤炭企业急切需要物流管理的现状,必须尽快借助于第三方物流从逆境中挣脱,迅速实现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程序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喜恩,韩顺钢.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中“降成本、增效益”有效途径浅析.煤炭现代化.2004(4):85-88.

[2]邹光瑞.论煤炭企业集团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的途径.经济师.2003(2):293.

[3]孙宇博.煤炭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探析.中国矿业.2004(11):82-84.

[4]杜钟泉,傅国强.大型煤炭企业物资供应体制改革浅析.煤炭现代化.2001(6):34-35.

[5]孙志伟.煤炭企业物流的特点与物流合理化.物流技术.2001(5):3-4.

[6]濮小金,司志刚.现代物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 煤炭企业 计划管理

1 计划管理概述

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计划是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目标实现途径的策划与安排,计划告诉管理者和执行者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来达到目的,以及由谁来执行这项活动。一般认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五项职能,而计划是其中一项基本和首要职能。

2 加强煤矿企业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煤矿企业投资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生产环节多,具有大规模、大机器生产的特点,和其他制造企业相比,计划的内容和方法有其固有特点。首先,由于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使得各矿成为上级公司成本费用中心,矿级生产经营自相对较小,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计划既是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的依据,又是母系统与子系统共融的结合点;其次,煤矿企业计划的制定主要依据是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一般是生产量、发电量、销售收入等指标,计划管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现代企业处在市场经济时代,高度开放、充满竞争,面对外部日益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计划管理作为基本与首要的管理职能,对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应该受到重视。所以,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加强计划管理十分迫切和必要;如何进行严密、有效的计划管理,是当前煤炭企业不断努力的方向。

3 煤矿企业计划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计划制定依据不充分

从煤矿企业计划编制的一般流程来看,其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上级公司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而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企业在制定计划时只有积极响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生产出产销对路的产品,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缺乏对市场的分析,则会使其制定的计划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很低,从而造成大量煤炭产品的积压。

3.2 计划管理程序不严密,职责分工不清晰

煤矿企业计划管理需要有一个完整、严密的管理程序,将计划的制定、实施、调整、监督检查与考核等内容清晰地反应出来;在程序中明确各环节的审批手续,分清各部门以及各岗位的职责与分工;这样才能使计划管理真正发挥其指导、调节与控制作用。如果企业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程序,各部门与岗位的职责分工也不是特别清晰,则会导致计划管理流程存在漏洞,计划管理工作存在风险。企业管理中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就会造成各部门以及各岗位对计划工作互相推诿,出现计划的某些环节无人管理,出现问题也无从追究的现象。

3.3 计划与其他业务的衔接不紧密

计划管理贯穿在企业的各项业务中,不但能够指导各项业务的进行,还能够对各项业务进行控制以及对业务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从而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及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但是,如果企业其他业务的管理与计划管理不衔接或者衔接不够紧密,就会造成管理过程的不一致,不但发挥不了计划原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阻碍企业经济业务的进行,增加管理成本。由于煤矿企业本身管理的局限性,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一致的管理体系,管理中存在一些计划管理与企业业务不衔接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规范和管理,那么计划管理的作用将无法体现,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章可循,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4 加强煤矿企业计划管理的对策研究

面对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加强计划管理,是煤矿企业立足市场的必然选择。只有创新计划管理机制,强化计划管理职能,狠抓计划落实,严格计划考评,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新发展。

4.1 加强市场分析,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计划管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而市场通过供求、价格等调节机制引导着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向;因此,煤矿企业要加强对市场的分析,考虑市场的需求;建议企业制定计划时除了依据集团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产量进尺等指标外,还要加强对煤炭市场,尤其是地销煤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另外,对于煤炭的路运销售,企业要加强对这部分煤炭销售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根据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结合地销市场预测结果,制定出企业的生产计划,报上级公司批准后执行;等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也可以对整个煤炭市场进行关注和分析,以便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依据。

4.2 完善计划管理程序,明确管理职责分工

计划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首要环节,计划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后续经营活动和其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从源头上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要从企业的首要工作抓起,做好计划管理;通过完善计划管理机制、理顺计划管理程序、明确计划管理职责分工等方法使计划管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经营责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①创新机制是保证。企业应建立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组织体系,作为计划管理的组织保证。首先,成立计划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有关管理制度的审核批准及组织实施;其次,明确各管理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再次,在各职能科室和各基层部门设专职或兼职计划员,积极推进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上下左右信息畅通;最终,形成领导层、管理层与基层单位共同协作,实现计划指标的归口和分级管理,并按计划指标严格考核。②理顺计划管理流程是关键。煤矿企业计划管理流程包括计划的编制、审批、实施、调整、检查、统计、考核等程序。计划的编制是计划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而贯彻、落实和严格考评计划则是计划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工作。清晰的计划制定、实施、调整、统计等程序,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完成工作,减少工作中的差错,积极要求进步。理顺计划管理程序,对计划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并形成约束性较强的制度性文件,不但能够保证计划工作的高效进行,还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运行。

4.3 加强计划管理与其他业务的衔接

加强计划与其他业务的衔接,充分发挥计划的指导与协调作用。

①加强计划与定额的衔接。定额是计划的依据,为了使计划科学合理,企业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准确的定额体系;其次,企业要严格按照定额制定计划,如果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问题,先修订定额,再修改计划,做到计划与定额的一致。②加强计划与预算的衔接。预算要按照计划的生产量、销售收入等指标确定成本费用预算,并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将年度预算层层分解到月,同时月度预算也要与月度计划一一对应,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将月度计划指标与相关消耗定额计算出的预算与分解预算结合,确定最佳的预算金额。③加强计划与统计业务的衔接。为了加强计划与统计工作的衔接,就要加强企业的统计工作。首先,要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从业绩考核机制、管理机制入手,杜绝统计中数据不及时、不准确、时点不统一等问题;其次,要扩宽统计的范围,不仅要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统计,还要积极收集外部信息,如市场的需求信息、客户的反馈信息等,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为企业经营决策和计划管理提供充分依据。

5 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管理仍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科学、合理的计划管理工作,不但能够克服企业生产的盲目性,还能够控制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煤矿企业计划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他企业相比,计划管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煤矿企业更需要加强计划管理,使计划管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从而保证企业经营责任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永山.浅谈市场经济下煤炭企业计划管理观念和模式的转变[J].河北煤炭,2005(4).

[2]张丽.浅谈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编制[J].科技信息,2011(1).

[3]陈国华.煤炭企业生产计划的优化方法[J].煤炭工程,2005(12).

[4]梅易.经营计划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作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6(8).

篇3

关键词:铁路;运输结构;货物运输市场;市场监测;互联互通

按照国家提出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的要求,截至2019年年底,铁路积极进行运输结构调整。在借鉴运输结构调整相关研究[1-3]的基础上,结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运输结构调整调研,分析煤炭、铁矿石、集装箱等品类运输结构调整进展,分析运输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问题,提出铁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对策,为运输结构调整推进提供支撑。

1我国货物运输市场结构现状

1.1货物运输市场分析

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019年471亿t,货物运输周转量199290亿tkm,货物运输总量和货物运输周转量较2018年均有所下降。目前,我国货物运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占比高达75%以上,并保持波动上涨的态势。2017年、2018年公路货运量增幅分别为9.4%和7.4%,2019年受国家运输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下降了约13.2%。铁路货运量2017年之前呈现下降的趋势,2017年降本增效、2018年和2019年运输结构调整等国家政策的影响下,铁路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比重有所提高,分别增长了10.1%,9.2%,7.2%,但占总量比例仍然不到10%,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9年全年,全国铁路累计完成货物发送量43.18亿t,同比增长7.3%,其中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4.4亿t,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8%[4]。尽管运输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交通运输部2019年初在《推进运输结构调整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安排》明确,2019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目标为较2018年的40.25亿t增长3.5亿t,即达43.75亿t。2020年铁路货运增量压力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5]。

1.2铁路运输结构调整分析

(1)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2019年9月,为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解决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清单,并从新线建设规划、专用线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通过简化接轨条件、压缩办理时限、创新运维模式、优化运输服务等方面优化政策环境。(2)发展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运输。货运增量的关键是大宗物资。铁路通过采取加大运力供给、提升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运输成本等措施,完成了《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中“2018年底前,环渤海地区、山东省、长三角地区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集港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的要求,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初见成效。(3)推进铁路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发展多式联运、实现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6]。近年来,铁路部门及企业大力推广应用35t集装箱、45ft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等,研制经济实用的集装箱轻型小型吊具,推进公铁联运驮背运输专用车和运用考核,开通装备许可审批绿色通道,提高运输效率。(4)信息互联互通建设。针对当前多式联运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交换体系不健全、交换标准不统一、公共信息服务能力薄弱、决策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铁路企业积极参与筹建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平台,主动与港口或物流企业开展合作,推进个性化应用开发等相关工作的实施[7]。

1.3运输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1)地方政府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一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有待提高。运输结构调整涉及政府部门、多个运输企业,单纯依靠铁路运输企业难度较大,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协调相关企业。二是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由于运输结构调整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有可能增加企业调整运输结构的运营成本,因而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推动和促进企业积极主动调整运输结构。(2)基础设施配套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运输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能力与运输需求间的不匹配成为制约运输结构调整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港口铁路集疏能力有待提升。“公转铁”要求港口铁路专用线的运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部分港区专用线的线路、调车机、接轨站等基础设施设备陈旧,集疏运能力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货运量。二是港口铁路装卸车设施有待升级。部分港口铁路装卸车设施设备陈旧,设施设备数量和作业效率均不能满足货运需求,成为制约运输结构调整运量任务的瓶颈。三是企业专用线建设和改造升级有待推进。“公转铁”使矿石等大宗货物利用铁路进行疏运至钢厂等企业,部分企业并未建设专用线,导致末端还需要公路的短接驳,增加了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3)铁路运价水平和调整规则竞争力有待加强。铁路运价相对公路竞争力不强,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运输结构调整前港口的集装箱集港主要通过公路集卡,回空时往往运价相对较低,采用铁路疏港时价格竞争力不如公路;二是虽然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后,推行了运价的浮动机制,但是不同浮动比例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流程和手续。目前铁路运价较高的多是小批量、不稳定货源,铁路运价的竞争力仍需提高。(4)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输组织协调有待提高。一是不同运输方式间的组织协调有待提高。目前,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联运运载单元、快速转运设备、专用载运机具等方面还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联运的效率和服务水平;铁路与港口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待提升,铁路现车、装卸车、货物在途、到达预确报以及港口装卸、货物堆存、船舶进出港、船期舱位预定等铁水联运信息尚未实现互联共享。二是铁路系统内组织协调有待提高。港区集疏港的铁路专用线和地方铁路与国铁的干线铁路之间的衔接有待提升;国铁集团系统内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组织协调有待提升。(5)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政策保障力度有待提升。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推进“公转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路运量向铁路和水运转移。但是存在少数地区对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不够,部分政策未能充分落实的情况[8]。

2铁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2.1加强组织协调和市场监测

运输结构调整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组织协调政府部门、多个运输企业,铁路企业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摸清运输结构调整的需求,细化铁路货运量增量方案并推进实施,对运输结构调整能力进行有效保障,最大限度提高运输能力和生产效率,兑现增量目标。此外,铁路部门及企业还应研究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铁路运价市场化变动机制,做好市场监测,发挥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货运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采用精细化,差异化策略动态调整。加强铁路货运收费管理,清理无用环节和收费,与全社会物流市场规则有机衔接,有效推动物流成本的降低,从而进一步促进运输结构的有益调整。

2.2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升级

针对运输结构调整出现的基础设施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需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升级。一是铁路企业应对影响港区铁路集疏的瓶颈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港口铁路的集疏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货运量;推进企业专用线建设和改造升级,针对矿石等大宗货物疏运末端“最后一公里”,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加强与省市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接,全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二是政府部门需要加快制定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指导优化专用线设计方案,简化专用线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优化专用线与既有路网接轨流程,提高办理效率,全力为专用线接轨建设提供便利。三是港口部门应对运输结构调整过程口内不同品类货物铁路装卸车情况进行分析,对运量增长稳定但装卸车设施能力不足的设施设备,增加设施设备数量,提高作业效率,消除制约运量增长的瓶颈。

2.3有效提升铁路货运服务质量

在运输结构调整的攻坚战中,铁路企业应努力用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一是补短板。针对部分运能紧张的干支线路和枢纽场站,加快设施建设、运力调配、运输组织优化等工作,通过调整运行图、调整客货列车比例等途径,深入挖掘运输潜力,为铁路运输结构调整增量行动提供可靠的运力保障,确保“公转铁”能“接得了、运得好、可持续”。二是优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水平,提高客户体验。着力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推动铁路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提升全程物流服务水平;针对附加值高、时效性强的白货,研究打造不同种类等级的快运班列体系,满足货主的需要。三是强协同。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货主、物流企业的沟通协调,共同研究“公转铁”举措,提高运力调配和运输组织的针对性、时效性。对于同一家企业到达的原材料和发运的产成品,实施物流总包,通过整体打包、量价捆绑、两端让利等措施,降低客户物流成本,同时增加铁路竞争力,进一步降低企业客户两端物流成本。

2.4推进海铁联运

铁路运输企业应完善路港合作机制,按照“一港一策”的原则,采取多项具体措施加以落实,全力拓展海铁联运市场份额,逐港、逐企制定铁路运输解决方案,努力降低全程物流成本,达到运输能力的提升。通过在运费政策、运营模式、技术创新等层面采取多种措施,有力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的发展。一是给予运费优惠的政策支持;二是开辟无轨站或无水港,将铁路运输网络与港口航线网络组网,以水铁联运模式建设铁路绿色物流通道;三是积极研发铁海联运、铁水联运项目,通过整合公路、铁路、港口、海运等优势资源,将铁路集装箱集港班列纳入基本运行图,固定发到时刻、固定运行径路和编组,保证铁路、海运的运力和时限,配套发到端优质汽运短驳服务等,实现多式联运无缝衔接。铁路运输企业还应因地制宜,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逐企制定铁路运输解决方案,采取多种不同措施,推动煤炭、矿石、钢铁等大型工矿企业提升铁路运量。一是签订运量运能互保协议,实现互惠共赢方面。各铁路局集团公司与辖区内大型工矿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或运量互保协议,客户降低物流成本,铁路增运增收,实现互惠共赢。二是挖掘客户潜在物流需求,全力为战略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可综合采取细分到达车流、优化停时考核、加大堆场能力等手段,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在价格优惠上,享受适度下浮政策;在运费结算上,提供银行承兑支持,进一步加深路企合作。

2.5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互联互通

针对多式联运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交换体系不健全、交换标准不统一,公共信息服务能力薄弱、决策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应积极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互联互通。一是积极参与筹建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平台,主动与港口或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可以通过构建铁路货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优势,推进个性化应用开发,为客户提供需求受理、在线查询、订单实时跟踪、在线评价等增值服务,拓展业务范围,开发敞顶箱和通用箱等专用箱的接取送达业务。二是不断开发扩展铁路货运统功能,上线“铁路物资配送”“物流基地仓配一体化”等功能,进一步完善公铁联运体系建设。三是积极与机场集团公司、航空公司、邮政快递公司等物流示范企业开展合作,成立“铁公空海”多式联运企业联盟,打造多式联运“一体化”平台,探索实施公铁联运“一票制”、“一条龙”综合服务供应链,推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深度融合。四是对于特种货物,应不断加强与特货公司的沟通协调力度,提前掌握保温车计划到达时间,并与企业共享信息,及时组织上货,确保快速装运,减少货物在站停留时间。

篇4

2009年,全县商贸流通工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和省、市商贸流通工作会议要求为指导,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为统领,以“改进结构、服务民生,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优化质态、提升实力”为重点,大力拓展招商领域,在项目建设上求突破;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在服务“三农”上争贡献;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在促进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上做文章;努力搞活商贸流通,在拉动内需上出成效;倾力盘活闲置资产,在保值增值上创效益。充分发挥商贸经济化解危机、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全面达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指标

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亿元,增长16%;

2.实现市场成交额130亿元,增长15%;

3.实现餐饮营业收入10.6亿元,增长25%;

4.培育突破10亿元的市场1~2家,新增5亿元市场2家、亿元市场2家;

5.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创建30家;

6.引入国内外大型知名连锁商贸企业1~2家;

7.完成第二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10家;

8.完成生猪定点屠宰40万头,定点屠宰率99%以上;

9.完成地方粮食储备1.9万吨,食用油储备150吨;

10.完成“五放心”粮店创建5家。

三、重点工作

(一)优化载体,深入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1.不断深化“万村千乡”工程。根据上级规定要求和标准,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村级店,扩大农家店覆盖面,确保农村农家店覆盖面达90%。进一步强化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服务、监管,指导企业完善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商品品种,逐步实现食品全配送,其它日用品统一配送率达50%以上。鼓励“一店多用”,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整合联动,扩大农家店的经营品种和服务范围。对现有农家店要完善设施,改善服务,提升功能,提高城乡同价工业品的比重,进一步拉动和扩大农村消费。

2.扎实做好“家电下乡”工作。从2009年2月1日起,连续四年,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鼓励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家电经营企业积极申报进入全国家电下乡销售网络。在落实好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等四类下乡产品的基础上,按国家要求及时扩大品种和补贴范围。各镇、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大力宣传,精心组织,强化监管,抓实抓好。要指导、督促各定点经销企业积极组织货源,切实做好售后服务,确保广大农民买得放心。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跟踪网络,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要加强审核把关,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通过家电下乡活动,发挥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的引领作用。

3.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和改进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要举措。在2008年已经基本完成10家改造任务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抓好示范推广,全面启动我县2009年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年内首先要抓紧做好少数尚未开业的改造市场的竣工开业,一季度要完成09年10个项目的方案审批,4月份要确保所有项目开工建设;跨年度项目必须在上半年竣工开业。县工商局、商贸办(粮食局)等部门要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市场改造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要积极探索“农超结合”的升级新模式,努力提高我县农贸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各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确保高标准完成全年市场升级改造任务。

4.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通过加快农村商贸业态升级,切实改进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一是促进现有知名连锁品牌向镇村、社区四级市场延伸,年内重点推动苏果便利、文峰超市等企业向镇村布点,确保各中心镇有2~3家以上知名连锁企业入驻,规模较大的村不少于1家,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二是加大农村住宿餐饮行业监管力度,针对农村住宿餐饮设施落后,服务较差的现状,督促、引导经营者加大投入,改善落后面貌,提高服务水平,带动农村餐饮消费。三是继续开展“标准化农家店”、“安全示范农家店”创建工作,在认真总结过去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确保村级覆盖率达100%。

5.全面建立“放心粮店”网络。在连续两年开展“五放心粮店”创建,现已完成24家市级店验收认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的标准、要求,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杜绝重授牌、轻管理的现象,把放心粮店的监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着力抓好已授牌单位的经营品种、进货渠道、台账资料等内部管理。同时将“放心粮店”创建工作向各大连锁超市延伸,做到创建“放心店与放心专柜”相结合,力争年内再创建5~6家“放心粮店”,实现镇级全覆盖。

(二)提升结构,促进商贸经济集聚发展

6.打造城中商贸中心。围绕“立足城中发展大商贸”要求,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扩张城区商贸规模,提升业态档次,促进城区商贸中心做大做强。一是突出项目建设,引入知名品牌,立足高品位、高水准,瞄准大品牌,力争年内再引进1~2家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入驻,其中要重点引入1家大型百货业企业;二是抓好业态布局。围绕规划建设中的安达步行街、中大街、恒天新世界等商贸集聚街区,超前介入指导业主做好功能定位、业态布局,突出体现各个街区的不同特色和商业风格,杜绝出现同质化竞争局面;三是升级商贸业态。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加盟、直营经营方式的同时,增加商业街区娱乐、休闲、健身、美容、餐饮等商业元素,优化城中商贸中心业态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快城区商贸中心集聚发展。

7.培育专业特色市场。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县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和安商护商的各项措施,帮助奥华国际装饰城、*批发王、沿海大市场、苏通轻纺城等四大专业特色市场大力开展招商工作。指导沿海大市场按照市场错位发展原则,准确进行功能定位;支持*批发王、苏通轻纺城等专业特色市场加大营销攻势,提高商家入驻率,集聚商流人气,缩短市场培育期,尽快形成有场有市。

8.做强现代物流企业。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在认真做好物流发展规划的同时,按照运输型、仓储型、技术服务型、综合型等不同的物流企业类型,分门别类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全力推进物流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仓储、运输能力,拥有现代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全、配载能力强的综合物流基地,逐步奠定我县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着力培育壮大正元港务煤炭物流中心、南通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加快苏中粮食、棉花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项目建设;整合资源,推进小型物流企业转型并轨,力争培育规模物流企业2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2家。

9.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扶持,不断健全完善城区社会服务网络。一是发展连锁便利店;二是推广家政服务业;三是设立社区便民医疗、修理、寄托等便民服务项目;四是开展旧货收购、二手车交易等新型服务项目。

(三)集聚优势,大力推动粮食产业发展

10.加快项目建设。依托我县传统粮食集散中心优势,全力加快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启动粮食仓储区建设,完成*粮食储备库建设,计划一期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粮食储备仓容4万吨,力争年内完成仓库建设、新仓压仓试验,质检中心、信息中心、器材库等配套设施主体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营。同时做好物流中心交易区、深精加工区的规划、项目包装和招商推介工作。

11.扩大订单收购。指导加工企业完善“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充分掌握粮源,鼓励粮食经营企业大力开展订单收购,搞活粮食购销,提高粮食商品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年内建立基地35万亩,基地收购量达到8万吨。

12.开发精深加工。扶持、指导企业加大投入,在加快技术创新上闯生路、找出路。引进粮食、食品深精加工项目,重点瞄准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引导、促进企业走技术创新的路子,开发生产糙米茶、营养强化米、有机大米以及各种配制米;利用地方禽蛋资源,瞄准引入禽蛋制品的开发项目,生产溶菌酶、蛋黄油、生物柠檬酸钙等,拓宽延长产业链条。

13.拓展外地市场。大力拓展我县品牌大米县外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营销网络,在各大城市建立联销网点,努力扩大我县大米的市场份额,提升我县大米的市场影响力。

14.争创自主品牌。立足我县优质稻谷资源优势,会同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大米统一品牌的培育创建。逐步实现统一选种、药肥科学管理、统一加工工艺和标准,统一产品标识,统一组织产品对外推介,提升*大米的知名度和收益率,有效增加粮农效益。

(四)强化监管,努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15.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依据国家《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商贸企业基础台账,全面实行企业食品经营安全承诺制度,大力推行食品经营索票索证、购销台账、招回退市等措施;严格依照“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原则,加大对全县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16.深入实施“放心肉”工程。以定点屠宰场换发证、标志牌为契机,坚持条件、严格标准,对全县36家定点屠宰点逐一梳理、验收,关闭一批设备简陋、管理落后的屠宰场,逐步过渡到一镇一点;深入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和病害猪肉非法交易”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县镇两级整体联动,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杜绝“病害猪”交易行为;严格规范定点屠宰场内部管理,健全制度,严把“三关”,提高定点场(厂)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做好“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确保出厂肉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肉品市场整顿,组织相关部门、镇,采取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病死肉、无花肉以及各种违规猪肉行为,确保全县人民食肉安全。

17.全面推行酒类溯源制度。进一步做好酒类备案登记工作,确保备案登记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施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督促批发、零售企业建立健全购销台账;开展酒类流通市场监管,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18.不断加大服务行业管理。组织现有餐饮协会、煤炭协会、市场协会正常开展活动,年内再筹建1~2家行业协会。大力提升餐饮服务水平,积极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竞赛活动,推进餐饮行业上档次、上水平。

19.有效规范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加大粮食市场监管力度,努力规范经营行为。一是高质完成清仓查库。全力抓好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高效完成我县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确保一次性通过国家、省、市验收、抽查。二是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抓好两季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品质监管。深入推行流通环节粮食质量监督工作,开展库存粮食品质动态监管。四是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确保公平、公正执法。

20.狠抓有形市场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全县有形市场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与各镇要协调配合,强化全县所有有形市场,以及5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超市、规模以上餐饮宾馆(不含星级以上)的日常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到年初有指导意见、工作计划,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季度有专项整治活动,月度有例会查评。

21.推进“平安企业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商贸企业维稳工作和防范建设的提档升级。各镇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平安商场、平安超市创建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创建措施,加强协调、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组织网络,明确责任,切实排查整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四、具体措施

22.实施规划控制把关。根据全县商业网点规划的规范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加大控制力度。县商贸办(粮食局)要会同县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工商局等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全县商业网点建设的审核把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确保新建商业网点科学合理布局,坚决杜绝同类商业业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

23.强化服务指导功能。强化对商贸企业的服务功能,建立商贸重点企业联系制度,重点做好“五个十佳”企业培育工作,即打造十佳专业市场、十佳商场超市、十佳粮油加工企业、十佳酒店宾馆、十佳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全力打造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强势推进全县商贸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建立健全专门机制,跟踪全县商贸流通领域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千人进千企、帮扶促发展”活动,尽心倾力帮助解决各个联系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24.健全市场监测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县、镇两级商贸流通业的科学监测统计体系。县商贸办(粮食局)要会同统计部门制定信息管理办法和各类统计报表;各镇要明确专门的信息搜集、统计人员;各重点流通企业要落实专职人员开展信息统计工作。定期召开市场分析会,形成全县商贸业动态分析资料,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认真做好国家商务部网上直报工作;开展商贸发展专题调研,提高市场监督能力和水平。

篇5

根据一月份普华永道公布的市场分析报告来看,2010年中国市场的交易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251宗,总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7%。另据两位名为James C.Chapman和Linlin Li的律师于2月16日公布的一份声称已经过汤森路透证实的市场分析统计显示,2010年,有超过3000笔交易涉及中国企业,总额达1311亿美元。此外,跨境交易总额为80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1.2%。

从各个领域的活跃程度来看,中国表现出了一个新兴市场的强劲动力。这些表现极为活跃的领域并非是并购热门领域,而是推动发展的真正基石――原材料领域。根据上述统计,2010年中国的原材料行业占总比重的24%,随后是能源、电力行业和金融服务业,比重分别为20%和17%。

关注未来发展所需

活跃于中国并购市场的参与者们认为,中国企业如此急切地向外扩张,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世界级的价钱收购世界级的资产,制造世界级的爆炸性新闻。但是,不仅仅只有中国在这样做。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并购部主管Samuel Kim对此解释说:“整个亚太地区的交易活跃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市场,而中国市场又是其中的主角,交易总量超过地区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量是入境并购交易的两倍多。”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之所以如此活跃,要得益于低廉的资本成本和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缩水的资产估值。所以,中国企业才能如此如鱼得水。”至于海外自然资源并购交易,这完全是受到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的需求驱使,而且已经成为了近些年的投资主题。改变的只有所关注的资源种类而已。

此间的经典案例有二。2010年12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斥资约10亿美元,分别以股权并购或债务并购的方式取得了巴西七家输电特许权公司的运营权。美邦律师事务所(Milbank Tweed)香港管理合伙人AnthonyRoot就是这项交易的中方人,他向我们解释了其中的奥妙所在。“我认为这笔交易的成功得益于政策的扶植(国企投资须经政府批准)与提高收益的需求的综合作用,毕竟他们在国内的利润非常低。”

有道是好事成双,正当国家电网为自己在巴西的大手笔沾沾自喜时,它里程碑式的海外并购交易纪录便被中国石油巨头――中国石化71亿美元入股雷普索尔(Repsol YPG SA)巴西子公司的交易刷新了。而正是这些交易,使中国在巴西这个拉美国家的众多贸易伙伴中坐上了头把交椅。

“中国对海外资产的占有欲是永无止境的”,普华永道的大中华区PE业务合伙人鲍德伟(David Brown)声称。“在他们对自然资源表现出强烈欲望的同时,这些中国买家又开始将手伸向了高科技企业。他们只想把先进技术带回国内,将其植入中国的发展土壤。而且,他们现在又对机械与设备制造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汽车制造业也在所难免。”

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看出,这股潮流其实是汇聚八方细流而成的。在雷曼兄弟公司后,他们放弃了华尔街的模式,开始向其他形式转变,Root坦言。他认为,“突然之间,中国意识到原来自己有实力在海外对高层次的目标进行大型投资。例如,当财富基金中司在国际上高调参与各个金融服务领域时,他们其实已经从摩根士丹利那里分得了一大杯羹。此外,中国的石油巨头们纷纷在海外争抢天然气和原油资源,电力企业加大煤炭的收购力度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国际自然资源价格一路攀升的主要原因。”

“而像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的举动倒没有那么直接了。虽然寻找煤炭资源是其投资计划中的一个相关主题,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并不是非常关心。虽然这只是一家电力输送企业,但他们却是中国最大的铜消费企业,这也说明了他们为什么会在全世界搜寻铜矿。“

作为一个中国并购市场的资深参与者,Root表示:“如果是在十年前,人们看到这样的情形,肯定会认为这是私营企业的行径。实际上,这些国有企业的交易与私营企业的行为无异。”

积极谨慎的时代特征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私有企业在这股风潮中无足轻重,实际上它们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几个月前的吉利一沃尔沃并购案了,该交易金额高达13-15亿美元(视其未来决策而定)。据有关报道称,沃尔沃2009年岁入124亿美元,而其税前亏损额为6.53亿美元。揣测其未来计划,吉利并购沃尔沃无非是借其名望在中国市场推销自己的豪华汽车品牌,另则在

欧洲完成生产组装,销往全世界。

但重要的是,吉利购买的不仅仅是沃尔沃的品牌,更有其制造技术、发动机技术、设计技术、营销渠道和令其傲视群雄的基础设施等一整套体系在内。有一种猜测认为,一旦吉利的并购交易能够成功实现,势必激励中国的其他买家,效仿者将络绎不绝。

中国的资金实力并非近几年才具备的,今天的并购风潮已经算是一份”迟来的爱”了。但回想那个“万事俱备,只欠资金”的年代也不过是不久之前。那是合资企业大行其道的时代,中方合作伙伴们可以提供地皮、厂房、设备等等所有除资金以外的资源。正是缺乏资金,才会令FDI(外商直接投资)现象风靡了二十年之久。

除此以外,信心高涨的中国买家们其实对成功管理跨国企业也缺乏经验。加之全球危机给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带来严重打击,使得中国买家们在庆幸海外资产的价格低廉之余又多加了一份谨慎。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糟糕。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他们的腰包都是鼓鼓的,另外还有数不胜数的海内外银行机构都盼望着能与新兴市场的实业家们攀上关系,这也成为了他们坚实的资金后盾。世界经济本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循环过程,何况另有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入境并购再呈佳境

AVCJ的并购数据显示,入境资产并购交易实际上要强于并购海外资产交易,占据了主导地位。2010年,共发生了1688宗入境并购交易,总额1035.83亿美元。相对于总额只有1.096亿美元的1658宗交易而言2009年相比,进步可谓神速。此外,2008年共有1952宗交易完成,总额1208.01亿美元;2007年,2217宗交易,1118.09亿美元;2006年,1467宗,566.21亿美元。

海外并购交易方面,2010年仅有149宗交易,总额361,86亿美元i 2009年,虽有171宗交易,总额却只有322.75亿美元;2008年1 36宗交易,650.03亿美元;2007年虽然交易数量与2008年相仿(134宗),但交易总额却只占其半数(330.7亿美元)。

在过去的三年中,股权交易比例最大的并购案始终为海外并购交易。另从投资领域来看,金融服务领域独占鳌头,其次是运输、物流(含船舶运输)业和资源领域。

普华永道研究公布,由于战略布局需要,很多境外买家(主要是跨国企业)又重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201 0年,此类交易增长了32%,这意味着又回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对此,Anthony Root律师基本同意,“不难发现,大量美国企业正有条不紊地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随后,他又向我们例举了自己正着手的两个案例:一家是可再生能源的原料输出商,目前正向中国市场扩张;另一家是加长豪华轿车的底盘生产商,也同样正准备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都表明跨国企业入华热情仍未退减。”

篇6

【关键词】资源整合;竞合战略;模式;战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065-03

【基金项目】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NJ0515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志运,内蒙古财经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讲师,东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与

ERP应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一、企业竟合战略构建思路

“竞合”观念认为,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凭一个企业的力量(企业内部资源)是无法建立竞争优势的,也无法应对市场竞争,企业只有跳出组织内部,在更大范围内组合资源,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综合优势,进而在竞争中取胜。因此,竞合战略的构建过程,其实就是围绕提高综合竞争优势这个目标,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过程。因此,如何确定资源组合范围及资源组合方式以建立综合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构建竞合战略的核心和精髓。

竞争观念的转变,导致企业的资源构成发生改变。传统的资源划分方法认为,企业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资源,通常分为三类:主要资源,也就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支持性资源,即企业主要资源生产过程中的支持物和使用物,包括原料、设备、资金、技术等;无形资源,主要是战略计划和管理控制。而在竞合观念下,市场(顾客)等企业外部资源成为企业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竞争的重点。而且资源的提供者也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转化,即企业资源的可能来源是企业的关联集团(企业的所有相关成员,包括企业内部组织构成,诸如企业股东、管理人员、员工、股票持有人等和企业外部相关成员,诸如政府、合作者、竞争者、以及社会等等)。

企业的资源构成决定了竞合战略的构建方式,企业的资源提供者决定了竞合战略的结盟对象。企业竞合战略的构建思路是选择合适的资源提供者在稀缺资源方面的合作。

由于企业竞合战略的构建,主要考虑企业外部相关成员,因此,合作者、竞争者等成为主要的分析因素。

二、企业与合作者的竞合

企业与合作者的竞合主要是企业与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上的相关成员,包括企业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的合作。这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的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的思想就已经有所体现。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加速,与合作者的竞合从内容到实现手段等方面都被注入新的内涵。

早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认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其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供应链管理的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对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的活动进行紧密的协作控制,形成了一个动态联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紧密的功能协调追求多个企业的全局性能优化,客观上也就实现了组织内有更大的效率或价值增值,进而实现联盟利益最大化这个目标。

在新的经济格局和竞争环境下,供应链这一核心问题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一方面,同一个供应链联盟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强调要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每一个企业都集中精力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的、长期控制的、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业务;另一方面,整个供应链联盟围绕联盟利益最大化这个目标,客观分析市场及顾客的个性需求,通过联盟内技术程序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快速重组,优化产品结构,相关企业互相合作,进而提高供求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以及市场供求的调控能力,从而理性、超前、积极、主动地调整行业供应链的组合,及时、快速、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维系顾客关系、减小市场风险,建立供应链综合竞争力,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围绕竞合战略这一主旨,企业可以与产业链的所有成员进行合作,作为制造企业,既可以与供应商、经销商结盟,也可以与物流配送商结盟;不仅可以运用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可以运用在市场营销方面,或者是广告宣传、娱乐传媒上;从目的上看,可以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弥补缺陷,分担风险,或者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等等。

1.企业与设备供应商的合作。企业与设备供应商的合作,这是企业新业务开发和推广的关键环节。与设备供应商的合作包括技术培训、在设备开发方面的交流以及争取设备供应商的买方信贷等等。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包括技术联盟、研发联盟和资本合作。有关这方面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瑞典利乐公司与伊利、光明、三元、蒙牛、娃哈哈、汇源等国内几业及果汁饮料行业巨头的合作。

利乐公司认为他们在中国市场制胜的“法宝”就是在中国市场采用先进的“关键客户管理系统”营销模式:以客户管理为中心,利乐公司的技术设备专家、包装设计人员、市场服务人员甚至财务经理都会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深入生产和市场一线。在设备引进、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市场信息、营销体系构建、新品上市的全过程中积极投入,帮助本地客户发展壮大。正是这种理念,使利乐公司较快融入了国内本土企业中,与他们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2.企业与销售商的合作。有人说,得渠道者得天下,在市场成为企业主要资源的今天,与经销商的合作几乎可以看作是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企业只有与各种类型的分销渠道合作,才能进入市场,占领市场。而且,通过与销售商的合作,不但可以稳固市场份额,培育顾客忠诚度,而且可以获得第一手的市场需求信息,为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捕获灵感。

从我国几个大型乳品企业――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的营销模式看,销售渠道的建立及维护,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生活消费品,这些乳品企业正是因为紧紧把握住了销售环节的管理,才创造了各自的辉煌,在这方面,蒙牛乳业堪称典范,企业在1999年初创之时,没有生产工厂,没有产品,先做营销、品牌,创造了当年销售额7000万元的奇迹。

3.企业与原料提供者的合作。与原料提供者的合作可以使企业实现低成本、及时、快速、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个性

化的产品和服务,进而理性、超前、积极、主动地调整行业供应链的组合,因此与原料提供者的合作同样至关重要。

对于国内大部分加工企业,由于加工企业与原料提供者基本上是一种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买卖关系,由于合同各方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合作关系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工企业必须建立起加工企业与原料提供商之间战略联盟前提下的合理的价格体系。通过这一价格体系,在市场交换中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合理的利润分配与风险承担,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三、企业与同行竞争者的竞合

与同行竞争者之间的竞合,这似乎是个难以理解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竞合战略的精髓,是近年来对竞合模式的一种新突破,与以前的互补性联盟不同,未来会有更多与竞争对手的联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企业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按照竞争模式的演变,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行业内整合的过程,最终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弱势企业被抛入破产的行列。因此,通过与同行竞争者之间的合作竞争可以达到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概括而言,与同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合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创造规模经济,增强企业实力;迅速获得新技术;进入战略市场,扩大市场份额;降低风险;打破贸易壁垒,进入国外市场;获得低成本生产能力,或能充分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达到降低综合成本目的;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因此,与同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合是企业竞合战略的主流。

该种模式下,行业内的竞争者(企业)针对某种稀缺资源,通过并购、重组、联合、战略联盟、协议合作等方式,建立行业内的竞争者之间的合作。

1.研究开发环节的合作。这是国外企业快速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采用得比较多的形式,例如,美国的18家电脑厂商及半导体制造商共同实施一项称之为MCC的计划,它们联合起来研究包括新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第五代电脑,而研究成果将由各主办单位专利使用3年等。这些联盟有利于集结各种资源和各方优势,节省研究成本,缩短研究周期。

对于我国的企业,大多存在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的附加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等问题,对于该方面的合作似乎更为紧迫,从国内的市场竞争现状来看,今后的竞争对手将主要以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为主。因此,区内企业,尤其是大型龙头企业应摒弃前嫌,以战略的眼光思考问题,在研究开发环节强强联合,依据各自的技术优势,走合作创新的路子,不断推出高品质的新产品,大幅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增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生产制造环节的合作。生产制造环节的合作对于合作双方在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有着各自的技术优势的企业合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国内企业,如果能够把不同企业的优势技术合理组合,则产品的竞争力必将得到大幅提高。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A300和A310宽体客机,由德国负责生产机身,英国负责生产机翼,西班牙负责生产尾翼,而在法国总装。这种把欧洲各国飞机制造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的联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销售环节的合作。对于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历来是企业竞争的焦点,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市场和客户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因此企业的大量资金都投入到市场开发环节中,而且对于竞争越激烈的对手,这种耗费就越巨大。可以设想,如果同行业的激烈竞争的双方能够在该环节结盟合作,把用于内战的投入合理配置,转向新市场的开发,则新开发的市场要比以前大得多。这一点可以参照国际市场的一些模式,比如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和日本的NEC合作生产半导体,销往欧洲市场,其目的应该是利用双方的品牌优势扩展市场份额。

销售战略联盟在商业领域的另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特许经营。特许者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如商标、产品、专利和经营技术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可以利用特许者的品牌优势扩大产品销量,而特许者有利于企业销售网点快速低成本增长,这是当前国际流行的一种商业理念,也是合作竞争中的强弱合作的模式。对于国内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在走自我发展道路的同时,应以战略眼光看待知识资源,借助知名企业的品牌优势发展壮大自己,以达到快速扩大企业的规模及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4.合资企业战略联盟。这种形式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间。发达国家的投资者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多是为了利用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资金、品牌和管理等资源优势,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这方面的合作,在我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2003年蒙牛乳业与外资系(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分拆出来的鼎晖投资和英国联邦投资与商联保险合资的英联投资)的合作、上海光明乳业与亚洲达能的合作,另外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等都属于该方面的合作。

与竞争对手的合作,除了企业增强竞合观念是关键外,政府也应该适时制定指导性原则和方法,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四、结论

篇7

宏观环境分析

2015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呈下行趋势,201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0%,较2014年全年下滑0 4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形态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化为消费主导型,商用汽车将逐步由服务投资向服务消费转型,专用车市场结构也随之出现调整(见图1、图2):作为我国公路运输主要载体之一的物流专用车的市场地位愈加稳固;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作业专用车的重要性也会日益凸显;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影响,服务于工程建设,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息息相关的工程专用车市场份额呈现下滑态势。

工程类专用车市场分析

1、市场现状

2015年工程开工率低影响了工程类专用车市场发展。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趋势变化来看,在短期内我国经济发展仍以投资为主,但是随着结构调整,投资占比逐渐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将告别过去高增长的时期,增速逐渐放缓,2015年l~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2014年同期下滑5.8%,各项工程开工率相对较低,其中,公路建设投资增速较2014年同期下滑0.8%,机场投资增速较2014年同期下滑14.8%,而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16.0%。各类工程类专用车出现闲置,购买需求大幅滑落(见图3)。

搅拌车市场的不景气是工程类专用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1~7月我国水泥产量同比下滑5.3%,受水泥需求降低的影响,在工程类专用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搅拌车销量大幅同比下滑,1~7月净下滑量为12 972辆,占整个工程类专用车市场净下滑量的60.7%。

排放升级的余波还未平息。2014年我国部分区域实施柴油车辆排放升级,工程类专用车市场存在企业产能调整以及消费者提前消费的现象,终端销量基数相对较大。所以l~7月,工程类专用车终端市场销量同比大幅滑落,下滑了42.9%。

2、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用途结构

搅拌车市场地位越加稳固。从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用途结构来看,工程类专用车市场主要是以搅拌车与土建工程类专用车为主,其中搅拌车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其市场份额呈现上升趋势。土建工程类专用车与泵车市场份额呈下滑态势,尤其是泵车市场,在1—7月份,其市场份额出现断崖式下跌,远高于前三年的平均降幅,市场急剧萎缩(见图4)。

3.工程类专用车市场产品结构

中轻微型工程类专用车市场份额上升。由于工程类专用车主要用于短途工地及工地周边混凝土重载运输,所以其车型平台以14 t以上的重型货车为主,其运输工况以重载为主,车货总重超过50t。由于2015年大型项目开工率相对较低,在城镇化的推动下,道路建设维修、城市建设等中小型工程接连开工,所以中轻微型工程类专用车如道路工程类专用车、土建工程类专用车等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但未来工程类专用车市场依然是以重型货车为主(见图5)。

4.工程类专用车市场销量区域分布

工程类专用车销量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或人口众多且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区域。从全国销量区域分布来看,1~7月我国工程类专用车销量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以及华中地区(见图6)。其中华南与华东地区各省市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高,城市集群密布,城市配套建设、道路建设、轨道建设等工程开工率相对较高。而华中地区则是人口众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区、城郊、县乡基础建设,住宅房屋建设等工程开工率相对较高。随着各项工程的开工,必然推动当地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的发展。我国东北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对工程类专用车的需求相对较低,1~7月,各省工程类专用车销量均低于500辆。

5、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竞争格局

1—7月,实现销售的工程类专用车制造企业共计237家,其中销量超过1 000辆的企业仅有6家,销量超过500辆企业共计14家,而销量低于500辆企业共计223家,有105家企业销量不足10台。销量TOP20的企业市场份额为76.5%,其余200余家企业市场份额不足25%。销量前20名企业市场份额优势凸显,而销量排名20名以外企业份额分布相对分散,销量较低从而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整个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十分明晰。

l~7月,受整个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的影响,销量排名前10的企业几乎全部同比下滑,仅南京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销量实现同比提升,其中有5个企业的销量同比下滑幅度超过50%,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量同比下滑65.3%,降幅居首位(见表1)。

工程类专用车市场展望

1、房产投资持续下行态势,未来工程类专用车市场份额呈下滑态势

2014年之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巨大的房屋建设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的发展。从历年市场表现来看,我国工程类专用车市场销量走势与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变化呈正相关。现如今,我国房地产行业正面临着调整与变革。从人口构成来看,中国20-50岁主体置业人群在2014年前后达到峰值,房地产市场将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化,由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平稳发展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住房新开工面积将会呈现下降趋势,而作为建设工具的工程类专用车的需求也将随之降低,工程类专用车市场份额将持续呈下滑态势(见图7)。

2、我国城镇化建设推进,会在小范围内对工程类专用车市场销量形成刺激作用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5.8%,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超过80%),也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中上等收入国家(约60%),根据国际经验可知,城镇化率在30%—70%是城镇化加速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正处于该阶段。预计未来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至2030年,我国将形成32个城市群。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县乡基础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道路建设、轨道建设、机场建设等工程将会相继开工,对因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而导致的相对较低的工程数形成补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程类专用车市场萎缩的局面,在小范围内对工程类专用车市场销量形成刺激作用。

3、国家政策对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的影响

2014年6部委联合《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要求: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据保有量统计,我国2015年需要淘汰搅拌车3 7万辆,随车起重机3.2万辆。该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工程类专用车市场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我国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的重视,尤其是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当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如水泥、钢铁、煤炭、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从而抑制了工程类专用车市场的发展。

4.搅拌车将向标载化与轻量化发展

篇8

关键词:中巴贸易;中国铁矿石供应困境;铁矿石进口方式;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一、中国在铁矿石供给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来,中国和巴西之间的贸易摩擦持续升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在巴西关于铁矿石的进口,使中国的国际铁矿石进口渠道进一步变窄,从而影响了中国这个资源消耗大国的经济稳定与发展。

巴西采取变相措施限制中国从淡水河谷进口铁矿石,是事出有因的。自2000年以来,巴西从中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额度占其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中国加大力度从巴西进口以铁矿石为主的大量资源性商品,所进口的工业制成品额度在进口总额中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关于两国之间贸易互补性的论调逐渐变得软弱无力,因为这种所谓的贸易互补性是以巴西这个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国家沦为资源性商品输出国的悲剧性后果为代价的。这是巴西这个已经成为全球第十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大国所无法容忍的。巴西和中国一样,有着自己的大国梦,它不甘心在经济上沦为中国的附庸。

巴西承认是中国这个经济始终保持较快发展的国家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拯救了它。但短短三年之后,巴西开始审视和衡量自己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结构,统计出来的数字开始让巴西感到不安。巴西的生物能源技术和支线飞机制造世界瞩目,可巴西向中国的出口中,以铁矿石为主的资源性产品在2010年竟达到了83%。于是巴西不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限制从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限制中国在巴西投资矿业。巴西此举目的十分明显,它要改变自己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结构。所以,中国如果继续从巴西进口大量铁矿石的话,则意味着中国也要从巴西进口大量的贴着所谓“MADE IN BRAZIL”标签的工业品。可是,当今“世界工厂”可以在巴西进口的工业品确实少得可怜。

巴西作为中国第二大铁矿石进口国,其采取的一系列变相措施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中国的钢铁制造业。目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以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为铁矿石重点进口国。但是,这三大进口渠道都是不稳定的。巴西就不必再说了,让我们分析一下中澳、中印之间的铁矿石贸易现状。首先,澳大利亚一直警惕来自中国的投资,目的就是要限制向中国出口铁矿石,借以提高铁矿石出口价格。并且就目前形势来看,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收购其较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力拓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收购成功,那么澳大利亚在国际铁矿石定价问题上将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这必将对未来中国的钢铁业产生较大冲击。再者,印度矿石在中国市场所占有的份额已经下降到约15%。印度的理由是,它要首先满足国内对铁矿石的需求,然后再考虑向中国出口铁矿石。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未来对铁矿石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它很有可能在未来加大力度限制向中国出口铁矿石甚至干脆不出口。并且,如果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审视中印两国的关系,就不难发现,印度和中国主要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印度都在暗中制定对策同中国展开较量。因此,印度在今后不会把铁矿石这么重要的战略资源轻易出口到中国。

虽说今年3月份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已初步运行,但三大矿能否加入此平台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事实已经摆在了中国面前,现在的世界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均企图在向中国出口铁矿石的贸易中获得超常规的丰厚利润。本文认为,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始终是由经济利益这个核心点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大国,都不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任何一个国家都想在国际经济力量排名重新洗牌之前变得足够强大。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中国这个国际铁矿石最大买家的自身情况。中国铁矿资源丰而不富,且分布十分不均衡。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仅为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并且其中97.2%为贫矿,富铁矿石仅占2.8%。此外,中国的铁矿开采企业大多是低层次开采,规模小,普遍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但目前中国铁矿石缺口基本维持在6亿吨左右,未来对铁矿石的需求十分旺盛,对外铁矿石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铁矿石有效使用效率的提高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中国必须及早加大力度调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渠道,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国际铁矿石涨价,制定相关政策维护中国钢铁行业的长远利益。

二、解决中国铁矿石供应和进口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应切实拓宽铁矿石进口渠道,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降低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以防止国际铁矿石供应巨头集体操纵国际铁矿石价格。不过,实现铁矿石进口多元化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要严格保证铁矿石的质量。失去了质量,所谓的贸易多元化也就失去了意义。首先,中国应积极深化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在俄罗斯的铁矿石进口量。目前的严峻形势必将促使中国选择俄罗斯成为其新的铁矿石核心进口源之一。目前,中国从俄进口铁矿石基本上是通过铁路运输完成的,运输成本比海运要低。不过,随着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陡增,俄铁矿石市场被国内几大冶金公司垄断的趋势日趋明显。事实上,满足本国消费之后,俄罗斯用于出口的铁矿石不到其总产量的20%。所以中国不能指望仅仅以直接进口的方式使俄罗斯成为中国相对稳定的铁矿石进口国。关于中国应采取何种措施,本文会在下一点中提到。其次,中国应积极深化和南非的经济关系,扩大两国经济共识,积极推动南非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贸易,使南非成为中国铁矿石进口的较为稳定的来源地。南非作为世界第四大铁矿石出口国,铁矿石储量居世界第九位,持续开采能力较强。据悉,到2020年,南非铁矿石产量预计将增至1.2~1.24亿吨。因此,南非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前景相对较好。最近,中国积极吸纳南非成为“金砖国家”成员,有利于两国扩大在经济领域的深入交往与合作,从而为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奠定一个较为有利的基础。此外,中国还应积极扩大在伊朗、秘鲁、加拿大、乌克兰等国的铁矿石进口。

第二,中国要加大境外开矿力度,实施矿产资源全球化战略,赋予铁矿石作为战略物资定位的真正含义,这将是中国铁矿石进口战略的着力点和基本点。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要加大从海外的直接进口,还要更多地参与到铁矿石生产大国的本土铁矿石生产企业的运营上来,以各种方式(参股、企业合资、双方签订可行性浮动价格协议等等)促使当地企业加大铁矿石开采量和向中国的出口量。钢铁行业的这种向后一体化,可以使中国的钢铁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原材料短缺、成本受制于供应商的风险,获得相对稳定的铁矿石资源,灵活调整矿石供给,尝试打破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三大矿的行业垄断,提高中国在国际铁矿石定价问题上的话语权。比如,最近四川汉龙矿业已于去年9月份成功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勘探及发展公司(简称SDL)。由此,中国企业成功入主世界第三大未开发铁矿区。SDL拥有非洲喀麦隆境内的世界第三大未开发铁矿石项目――穆巴拉铁矿90%的股权。同年7月15日,汉龙矿业向SDL提出了全资要约收购。目前,穆巴拉铁矿已探明储量28亿吨,潜在资源过百亿吨,可供开发约50年。该项目预计2014年开始生产,产量高达每年5000万吨,排名世界第五。而最具吸引力的是,穆巴拉铁矿的预期运营成本仅有21美元/吨,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同时,中国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向日本学习。资源贫乏而且铁矿石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屡次谈判中接受铁矿石生产商不公平的协议,而且处变不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钢企早已深入到了上游产业的腹地,并形成了一种高效的资源互补机制。根据AME提供的资料,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的铁矿中,8个有日本公司直接参股,至于其余的16个铁矿,日本企业也间接参股;在巴西的22个铁矿中,日本公司同样有参股,其中在巴西淡水河谷中日本钢铁企业持股比例高达15%。所以,日本钢铁企业固然要为矿石的涨价痛苦埋单,但转身又可以从投资的矿山中大笔获利。

第三,积极制定相关对策应对“长协价”的崩溃,提高“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的国际认可程度,减弱中钢协在国际铁矿石议价等方面的政府主导色彩,加强市场化程度。继必和必拓、淡水河谷选择短期协议之后,力拓也宣布正与客户谈判就铁矿石供应价采取季度协议一事。换言之,40多年来执行的“长协基准价格谈判机制”被打破,三大矿将执行新规则,“季度价”将取代“长协价”。所谓“季度价”,即每隔三个月根据现货市场行情调整价格。显然,这一决定遭到了中国钢企的强烈反对。因为一旦采取盯住现货市场行情的定价机制,将大幅推高铁矿石价格,增加原材料采购成本。如此困境之下,中钢协不得不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应对,“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但是,行政色彩浓厚的中钢协推出的价格指数能否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依旧充满变数。然而,本文认为这毕竟是中国应对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的一个积极举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铁矿石的金融化是一个趋势,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的推出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且相对来说,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能够更科学地反映铁矿石价格变化情况,更好为中国钢铁企业和贸易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不过,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的推出只是应对困局的措施之一,中国钢企要彻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绝非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就能完成的,要想改变国内钢铁企业利润微小的不利局面,需要多管齐下。本文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制定和运行过程中的去行政化很重要,这将是消除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隐忧的重点。

第四,中国应该在铁矿石进口问题上实行联盟策略,这里的联盟概念划分为内部联盟和外部联盟。首先,中国应形成国内联盟。中国应该加大力度整合国内钢铁行业,加快实现统一的国内钢铁企业联盟。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由于中国钢铁企业产能的扩张导致了对铁矿石进口量的增加,从而无形之中肢解了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话语权,但深究下去,真正弱化和稀释中国谈判博弈力量的则是中国钢铁行业十分松散的组织结构。中国钢铁企业要想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必须重组产业组织架构,提高行业的整体规模和集中度。其次,中国在国际上应该与铁矿石进口国家尤其是铁矿石进口大国结成战略联盟。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战略联盟已经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进入新市场。与铁矿石进口国家建立战略联盟,是提高我国钢铁企业谈判实力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中国早就和广大非洲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完全可以将这一战略应用到铁矿石贸易中来,增强铁矿石同盟国家在国际铁矿石定价问题上的话语权和整体实力,提高中国与巴西、澳大利亚的议价能力。当然,要建立一个持久稳定的联盟,重要的是达到联盟的均衡,即各方利益均衡时可能达到的收益。联盟能够形成的前提是因为存在着超过单个企业独自行动时所获得的利益。这就需要中国与其他铁矿石进口国家共同制定相关协议,进而达成共识。基于以上因素,本文建议中国应首先积极推动中日韩三国铁矿石联盟的形成,因为三国同为东亚国家且铁矿石进口量巨大,三国在铁矿石进口问题上结盟将有利于中国的铁矿石贸易。

第五,中国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铁矿石储备战略,加速建立铁矿石储备基地。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煤炭和石油储备基地,但铁矿石储备基地的建设迟迟没有眉目,中国建立铁矿石储备基地势在必行。只有中国真正建立起了铁矿石战略储备,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然而,各国的铁矿石资源禀赋是与生俱来的,中国目前的这几个铁矿石进口来源地,无论是它们的铁矿石产量、品位还是价格,在当今国际市场上都具备很大竞争力。如果我们为了实现进口多元化而减少从这些国家的铁矿石进口量,且不说中国能否找到其它的替代进口渠道,即使找到了,其价格、质量也未必符合要求。这样一来,本来是处于减弱风险目的的多元化进口渠道措施反而增大了贸易风险。所以,为了进一步减弱风险,中国应尽早地建立切实可行的铁矿石储备基地。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向日韩等国借鉴经验。在铁矿石储备基地的选址问题上,本文建议中国应首先考虑在宝钢、鞍钢附近建立储备基地,以保证这两大钢企的正常生产与经营,再考虑其它。在储备基地的管理体制上,中国应本着高度集中、机构精干的原则,确定国家铁矿石战略储备的运作与管理体制。此外,中国还应根据国情加强相关立法力度。

当然,中国在真正意义上解决铁矿石进口困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现在已然是加大力度进行铁矿石进口可行性规划的关键时期。本文希望所提建议能够为中国的铁矿石进口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一些帮助,推动处于关键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罗巧云.我国铁矿石贸易现状及对策[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32).

[2]张娟.中国加大投资澳大利亚铁矿石市场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11).

[3]方虹,沈东亮.国际铁矿石价格机制下的中国铁矿石贸易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04).

[4]张宗成,王骏.世界铁矿石的生产与贸易和我国铁矿石供需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2005(09).

[5]王骏,杨波,余子鹏.中国铁矿石供需战略分析[J].经济学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