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1 16:3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唐代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唐代古诗

篇1

古代文学论文论唐代的规范诗学

这里使用的“规范诗学”一语,来自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定义。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1890—1957)在《诗学的定义》一文中指出:“有一种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它表现在规范诗学中。对现有的程序不作客观描述,而是评价、判断它们,并指出某些唯一合理的程序来,这就是规范诗学的任务。规范诗学以教导人们应该如何写文学作品为目的。”① 之所以要借用这样一个说法,是因为它能够较为简捷明确地表达我对唐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特征的把握。唐代诗学的核心就是诗格,所谓“诗格”,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他文类,而出现“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清人沈涛《匏庐诗话·自序》指出:“诗话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则曰品、曰式、曰例、曰格、曰范、曰评,初不以话名也。”② 唐代的诗格(包括部分文格和赋格)虽然颇有散佚,但通考存佚之作,约有六十余种之多③。“格”的意思是法式、标准,所以诗格的含义也就是指做诗的规范。唐代诗格的写作动机不外两方面:一是以便应举,二是以训初学,总括起来,都是“以教导人们应该如何写文学作品为目的”。因此,本文使用“规范诗学”一语来概括唐代诗学的特征。

一、“规范诗学”的形成轨迹

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者,对于隋唐五代一段的历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绍虞先生名之曰“复古期”④,张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⑤,张少康、刘三富先生则名之曰“深入扩展期”⑥。言其“复古”,则以唐人诗学殊乏创新;谓之“中衰”,则以其略无起色;“深入扩展”云云,又混唐宋金元四朝而言。究竟隋唐五代约三百八十年(581—960)间的文学批评价值何在,地位如何,实有待从总体上予以说明并作出切实的分析。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转折。在此之前,文学批评的重心是文学作品要“写什么”,而到了唐代,就转移到文学作品应该“怎么写”。当然,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也并非跳跃式的一蹴而就。下面简略勾勒一下这个转变的轨迹。

文学规范的建立,与文学的自觉程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话题。关于什么是文学的自觉,依我看来,文学是一个多面体,无论认识到其哪一面,都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自觉。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认为说《诗》者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⑦,能说这是对文学 (以《诗》为代表)的特性无所自觉吗?《汉书·艺文志》中专列“诗赋略”,这表明自刘向、歆父子到班固,都认识到诗赋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字著述的特征所在。但其重视的赋,应该具备“恻隐古诗之义”;至于歌诗的意义,也主要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一句话,他们重视的还是“写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看,曹丕《典论·论文》中“诗赋欲丽”的提出,实在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换,因为他所自觉到的文学,是其文学性的一面。不在于其中表现的内容是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诗赋欲丽”的“欲”,假如与“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中的两“宜”一“尚”联系起来,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内在的要求,似乎也含有一种外在规范的意味。所以我认为,唐人“规范诗学”的源头不妨追溯到这里。

唐以前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允推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总术》专讲“文术”之重要,所谓“文术”,就是指作文的法则。其开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笔的区分是对作品文学性的进一步自觉,但刘勰并不完全认同这一提法,他认为这种区分于古无征,“自近代耳”。又对这一说的代表人物颜延之的意见加以批驳,最后说出自己的意见:“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为翰。”⑧ 口头表述者为言,笔墨描述者为翰,这反映了刘勰对于文采的重视。“翰”指翠鸟的羽毛,晋以来常常被用以形容富有文采的作品,这是时代风尚。然而在刘勰看来,用笔墨描写的也并非都堪称作品,强弱优劣的关键即在“研术”。据《文心雕龙·序志》,其书的下篇乃“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涉及文学的创作、批评、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创作论部分,又涉及文学的想象、构思、辞采、剪裁、用典、声律、炼字、对偶等命题,部分建立起文学的写作规范,虽然还不免是笼统的。

篇2

周代果实未成熟严禁入市场

古代商品经济虽然不断发展进步,但食品保鲜和储存技术并不发达,大多数蔬菜、水果、生鲜受到时令和地域的限制,流通不广泛,利润也有限,因此利用食品投机牟利的案件很少。

尽管如此,考虑到食品安全关系重大,国家仍然作出特别规定。《礼记》记载了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市场管理的记录:“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

这里所说的“不时”,意思是未成熟。可见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防止未成熟的果实引起食物中毒,从周代开始,国家就严禁它们进入流通市场。

而且,为了杜绝商贩们为牟利而滥杀禽兽鱼鳖,国家还规定,不在狩猎季节和狩猎范围的禽兽鱼鳖也不得在市场上出售。

周代的食品交易内容,大致还是以直接采摘、捕捞的初级农产品为主,因此主要关心的是它们的成熟度。

唐代有毒食品致人死亡所有者被判处绞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食品交易的品种越来越丰富。

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利润,在商品中做手脚,最常见的是酒家在酒中掺水,严重时甚至以水代酒。不过,虽然投机活动并不少见,但危害到人身安全的例子却不多,大多奸商只是在分量和质量上打折扣。但也不排除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盈利,昧着良心出售有害食品,为此法律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唐代杜绝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根据《唐律疏议》可知,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

宋代行会来把质量关

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东京开封的繁华画面,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繁荣。除了专门的酒楼、食店(风味饭店)、肉行、饼店、鱼行之外,还有许多流动商贩,在大街小巷和各大饭店内贩卖小吃、零食。这些小商贩的产品包括点心、干果、下酒菜、新鲜水果、肉脯等等不下百种。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里,则提到了临安的各种食品市场和行会: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鱼行、南猪行、北猪行、蟹行、青果团、柑子团、鲞团。

篇3

唐诗宋词中多少过往的经典与浪漫,织就了我浓浓的古典情怀……

每读唐诗宋词,仿佛自己擎一把雨伞,漫步于湿润的江南,想起那哀怨凄婉的故事,想起那古朴的碎石路,其中必然有一条通向苏堤、通向沈园、通向伤心桥。唐诗宋词,向我的心灵诉说着昔时的风情漫漫,竹影依依,九曲回廊,荷花飘香。展现了那芳草萋萋、重重叠叠,斑驳着“错”与“莫”的断井颓垣。

每读唐诗宋词,仿佛自己提携着玉龙,驰骋于塞北的沙场,想起那为国捐躯的悲壮,想起那血染的黄沙道,其中必然有一条延至楼兰、延至祁连、延至无定河。唐诗宋词,向我的心灵诉说着昔时的烽火连绵,鼓角争鸣,万里河山,刀光剑影。展现了那曾经硝烟弥漫、惊天泣地,埋藏着五千貂锦的旧都古城。

翻开唐诗宋词,就像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而真真切切的梦……

篇4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国古代史课的教学实际,我从政教专业2001级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采用传统的系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了学生自主讲课法、专题讨论法等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生自主讲课法

    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主讲课,与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由于中国古代史课开在第一学年一、二两个学期,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学习过此课程,高中阶段又刚刚学完本课程内容,所以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比较熟悉。在这种背景下,完全采用传统的系统讲授法进行授课,显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突出其“主体”地位,于是,我将 2001 级 1 班 40 名学生分成 10个小组,每小组 4人,利用每次中国古代史课20-30分钟的时间,请一组学生分别到讲台上进行自主讲课1次,一个循环下来需要10周,这样一学年下来,约 3个循环,每个学生大约能讲课3次。其步骤:

    第一次为自由讲,即不限定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

    第二次为限定讲,即限定学生所讲内容必须在中国古代史课的范围内。

    第三次为命题讲,即规定学生所讲内容必须在当堂老师所要讲的内容的前后两章范围内。由于中国古代史课开设一年,上课时间为 33周,每周一次课进行 4人次,三步骤在一学年内实施大约需要 30周,刚好一个周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是为了实现学生的 “主体地位”,但决不能忽视了教师的 “主导地位”,在每一个阶段每一堂课,教师都要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以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真正体现他们的 “主体地位”。

    采用这种方法教学,虽然课堂教学时间减少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即不必泛泛去讲解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只需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和学术前沿动态以及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而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体现者的学生,其 “主体”的能动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即由过去被动的“听”到现在主动的“讲”,在讲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专题讨论法

    即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专题展开讨论,以完成讨论课教学任务。其步骤:

    (1)准备阶段:课前预习,结合授课内容,由教师在每次课前给学生设置一些参考题目,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参考资料和书目,同时适当点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2)操作阶段:课上参与,由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4 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讨论,教师不再介入,最后每个小组选派1-2名学生对本组的观点进行阐述、归纳、总结。

    (3) 收尾阶段:课后总结,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或参考性的结论,以完成其教学过程。

    这种讨论一个学期大约进行2次左右,一学年 4 次左右,约需要 12 学时。研讨课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需要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或一定的系列后才可以进行,如:农民战争问题、封建中央集权加强问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等等,因此不宜经常进行。一般在第一学期进行1次,第二学期进行2-3次为宜。在三步骤进行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如果过分突出了 “主导”作用,讨论课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过分突出了“主体”作用,讨论课就失去了方向。

    采用专题讨论法后,收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积极性,使师生均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形成互动局面。

    第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修正了部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不良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第三,培养了师范生的各种从师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对 2001 级学生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从学生自主讲课法来看效果显着,一个周期下来,学生的表现由第一轮的紧张,到第二轮的放松,再到第三轮的自然,课堂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材料的组织也越来越有条理、周密、深刻,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自主讲课法也可以说是专题讨论法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问题。

    从专题讨论法来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刚采用这种方法时,学生往往配合不好,许多学生被动发言,缺乏主动性。经过第二次尝试,基本上改变了第一次的被动局面,在讨论课上,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这种气氛影响下,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专题讨论法可以说是学生自主讲课法的化阶段,这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问题。

篇5

既演“大合唱”又善唱“小戏”

陂塘村是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区,念活农业经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为此,在铁山港区的组织下,广大党员干部走出去参观学习,结合本村的实际,制定了既唱“大合唱”、又唱“小戏”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甘蔗、木薯、西瓜等经济作物已成为村里的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马铃薯、辣椒、葡萄、淡水养殖和吨粮田等10大农业基地,培育出了豆角、青瓜、芹菜等特色产业,研发和推广了“青瓜套种豆角”的良法。

精心服务奏和弦

近年来,陂塘村相继建起了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中心、电子技术信息站、科技信息窗、农资代销店,过去产供销三大难一下子迎刃而解。通过网上信息,防城港、钦州的瓜商们纷纷前来采购,“黑美人”西瓜供不应求。2006年以来,科技信息站为农民提供了1300条信息;农资代销店为农民供应了1000多吨肥料、200多吨饲料、2吨农药和薄膜;农副产品流通中心除为村民推销西瓜200多吨外,300多吨木薯、400多吨甘蔗也乘着流通中心的快车驶向各方。

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陂塘村加强农业科普宣传教育,先后协助科技局、农业局及镇农业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深入各自然村开展实用科技咨询和现场示范讲解、科技图书展、优良农产品展等活动,为农村群众送去了简单易学的科技文化快餐。先后组织了西瓜、果蔬、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9期,培训群众达3000多人次,村里还制订了农业发展奖励措施、开展品种对比示范活动。

再谱新曲唱新风

篇6

【关键词】模袋混凝土;质量控制;应用。

1 工程概况

兰溪市是我省18个重点防洪县市之一。“三江口”以上集雨面积1.82万km2,多年平均过境水量166.5亿m3,下游又受富春江电站的尾水顶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是全省重点防洪城市之一。2010年省长吕祖善、副省长葛慧君视察兰溪市防汛工作,指示“全力加快钱塘江干堤农防加固建设,原计划5年完成的农防加固任务用3年时间完成,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兰溪市钱塘江农防加固工程位于兰溪市境内,主要为富春江库区干堤及部分支流回水堤,加固堤线主要分布于兰江、衢江、金华江,加固堤防长70余km。2011年开工建设31.04km,其中有14.3km堤防采用20cm厚模袋混凝土进行堤基护脚、护岸。为此,模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也成为参建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

2 设计要点

2.1 水文地质条件

兰溪地区已建堤防堤基土层为多元结构,主要由Ⅱ1层粉质粘土、Ⅱ2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Ⅱ3层粉细砂和Ⅳ层砂卵砾石和Ⅴ层泥质粉砂岩组成,上部土层基本以松散~稍密实状为主,Ⅱ3层粉细砂渗透系数K=(2.0×10-4~7.1×10-4)cm/s,属中等透水性,Ⅳ层砂卵砾石层渗透系数K=1.9×10-3cm/s为中等~强透水性,部分粘性土盖层较薄或缺失,地势低洼或水塘处,易发生渗漏,存在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当堤基受洪水期高水位的长期浸泡时,对堤基的渗透稳定性影响较大,需进行加固。

2.2 模袋技术指标

模袋是采用合成纤维机织而成双层织物做成的袋子,两层机织布之间每隔20cm有一组拉筋相连,且模袋布应考虑伸缩余量[1],根据本地工程实施经验,基本预留5%的长度余量,每块模袋宽度为6m,根据模袋的长度预留1个混凝土冲灌口。模袋的选择是模袋混凝土应用中的首要条件,根据本工程情况,设计选择无滤水点型编织布模袋。其主要设计技术指标见下表1。

2.3 模袋砼设计断面

设计模袋护坡考虑其防渗效果,采用C20砼,厚20cm,模袋顶(底)平台为1.5m,坡比为1.75,模袋铺设至基岩,模袋长度不一,以实际开挖的基岩高程为准,且模袋砼起止端备4m范围铺设两层,厚度为40cm。

3 模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3.1 现场准备

模袋混凝土施工前都要进行整坡工作,以保证模袋混凝土成品的平整度。整坡平整度允许偏差,水上控制在10cm以内,水下则控制在15cm以内。在兰溪农防加固工程张坑片整坡过程中,基础土方开挖时,发现水下23.30~22.90部分为淤泥,经各方现场踏勘之后,确定予以挖除,并用砂石料进行回填。设计模袋底高程为21.98,但实际基岩面为22.30~22.50,基岩有所抬高,在开挖过程别需注意的是模袋底脚开挖至基岩面后,需将底部强风化的岩石等杂物清理干净,保证模袋底脚无松动岩石及杂物。

兰溪本地采用自拌混凝土泵送施工,现场为保证混凝土施工进展,设置两台350搅拌机同时进行,泵送距离控制在200米以内。

3.2 模袋铺设及固定

模袋按设计要求在工厂进行整片制作,根据本地开挖情况,长度基本在8.5~9.0m之间。铺设前由将卷好的模袋布搬至铺设地点,铺设的顺序为竖直方向由水上至水下、水平方向顺水流方向自上而下进行铺设。其中需注意的是需将模袋两个侧边卷齐,以便在铺设过程中掌握模袋边线的就位位置。为使两片模袋结合紧密,采用人工缝制及钢丝绑扎两种方式结合进行搭接。

在模袋铺设时,需布置钢管定位桩固定。铺设前在现场设置定位桩及拉紧装置,定位桩打设在距模袋1.5米处,其间距宜为1~2米,且每块模袋不少于4根。

3.4 混凝土充灌

模袋混凝土施工采用泵灌法。充灌过程中,混凝土泵管与模袋注料口用铁丝扎牢固,同一灌口的混凝土充灌工作连续进行。模袋充灌顺序采取自下而上逐排口充灌,每排充灌顺序为由模袋搭接的一侧开始向另一侧逐口充灌。因为本工程模袋基岩较高,模袋长度较短,且水深只有1.5m左右,故模袋施工速度比之其他地方较快,且无需潜水员,施工方便。为防止模袋中有多余的空气和水份,采用直径2.5mm空心探针插入模袋进行排放,当模袋浇筑完毕后,人工将表面冲洗干净并及时进行洒水养护。

4 施工中存在问题及措施

4.1 堵塞现象

在兰溪农防模袋混凝土施工中,堵塞现象最为常见,特别容易在输送管道及模袋内堵塞,其出现主要原因分析及处理如下:

(1)送料机械老旧。由于施工单位使用的泵送机械一般都比较陈旧,机械基本都已开始老化,零件损坏或上次浇筑后机械内混凝土未清理干净。要求施工队伍在选用机械上,应优先选择新机,在浇筑前应先进行试灌,以确保机械正常使用。

(2)塌落度变化。按照设计要求,塌落度应在18~22cm之间,经过多次试验之后,塌落度22cm时,砼容易离析, 析水量大,造成模袋充灌不饱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塌落度是保证泵送管不堵塞的重要因素。

(3)砼配比不合适。因配比不适,也是导致堵塞的主要原因。本地混凝土配和比为1:0.45:1.73:1.95,由于模袋混凝土和一般的混凝土相比,需要满足泵送和填充的要求,其水泥浆量大,根据现场实际一般占混凝土总量的30%,其砂率控制在0.45~0.50之间,水灰比控制在0.45~0.55之间,细石子(最大颗粒不大于20mm),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在现场已配备料筒,并做上标记,严格按照配比进行拌合。

4.2 鼓胀现象

模袋充灌应控制泵送的压力和流速,泵送压力应介于0.10~0.15MPa之间,充灌速度速度宜控制在9~11m3/h,泵机连续加压泵送3次后应间歇一段时间,待砼在模袋中散开后再继续加压充灌,若加压过快,则会造成模袋鼓包甚至爆裂。在张坑片模袋浇筑过程中,曾发生了一次鼓胀现象,由于拌合机送料人员与现场充灌人员配合不及时,导致了充灌速度过快,模袋内拉绳被拉断,随后现场立即停止充灌,待初凝后对模袋内离析的砼及不合格料进行挖除并清洗干净,之后再重新进行浇筑。严重的鼓胀情况会影响模袋平整度及水上外观,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处理。

5 结语

模袋混凝土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引入我国,其施工简单,无须围堰,可水上水下直接施工,在条件适宜的工程使用,可以起到减少投资和缩短工期的作用,且能够形成大面积的防渗性能好、强度高的混凝土防护岸坡,其外观整齐美观,具有整体性,表面凹凸不平,具有流线形的结构,抗冲性强,防护能力好,可起抗浪减压作用。 该技术在兰溪市堤防加固实践应用,能有效得保护坝脚,处理效果明显,对相应的工程施工,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篇7

不论是前几年高考,还是2016年高考,古代诗歌的选材主流都是唐诗宋词,呈现出平稳态势。近年来全国卷Ⅰ古诗的选材,就足以证明。在2011到2016年的高考中,全国卷Ⅰ选用唐代诗歌3首,宋代诗词3首:2011年选用的是唐代诗歌,2012年选用的是宋代诗歌,2013年选用的是宋代词作,2014年选用的是宋代词作,2015年选用的是唐代诗歌,2016年选用的是唐代诗歌。可以预见,今后高考仍会一如既往,主流选用唐诗宋词。

就作家而言,高考倾向于选用举世闻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但从作品来说,选用的通常是比较陌生的作品。以全国卷Ⅰ的选材为例,2011年选用的是周朴的怀古诗《春日秦国怀古》,2012年选用的是晏几道的羁旅诗《思远人》,2013年选用的是陆游的即事感怀词《鹊桥仙》,2014年选用的是秦观的婉约小令《阮郎归》,2015年选用的是岑参的边塞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6年选用的是李白的写景怀古诗《金陵望汉江》。稍加分析,不难发现:除周朴外,所选作家都是唐宋声名显赫的;所选题材都是考生非常熟悉的,而所选作品都是考生不熟悉的。

二、题型上,主观与赏析,将一统天下

2016年9套试题中古诗鉴赏的选择题有4道小题,主观表述题有17道小题;能力层级A的有1道小题,能力层级D的有20道小题。按照这种命题走势,今后高考仍将承继该特点,并有所变化:取消选择题,变为全是主观表述题,使主观表述题一统天下;取消能力层级A,改为全是能力层级D,让鉴赏分析金瓯无缺。因为古诗鉴赏,就是要考查鉴赏,考查鉴赏评价,让能力层级达到D。

此外,比较与拓展,将更受关注。因为比较鉴赏,最能表现出鉴赏的重要命意,体现出命题的能力立意;拓展鉴赏,最能创新出鉴赏的命题空间,考查出考生的鉴赏能力。譬如说,全国卷Ⅲ第9题就体现了比较与拓展:“《内宴奉诏作》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无疑,用题内诗《内宴奉诏作》来与题外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对比鉴赏,可有效考查考生比较赏析和牵引力。毫无疑问,从今往后,题内比较将会获得古诗鉴赏的更多关注,题外拓展将会受到青睐。

三、内容上,技巧与情感,将仍是重点

2016年9套试题,没有哪一份试卷,不考查表达技巧。考查思想情感的,除浙江卷、全国卷Ⅱ外,其余各卷也都考查了。可以预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仍是今后高考检测的重中之重。

篇8

古诗词又回到了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会说:“这首诗必考,你们没有好好看《诗词大会》?不要求你们像武才女一样,但是要考的一定要背下来。”

古诗词在教材中

孔子独自站在屋里发呆,他的儿子孔鲤小心翼翼从走廊路过,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怯声回答:“还没有。”“不学诗就不会表达。”孔鲤赶紧跑回去学诗,以提高自己说和写的能力。孔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指出诗所承载的教育、教化功能。

现在社会中,诗的作用被语文教育替代了。作为语文教育重要载体的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语文学科建设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了阶梯状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样。1949年到195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一直未被选中,直到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才有《悯农二首》《桑妇》《田家》等古诗的纳入。初中教材中《唐诗十首》、《词和曲六首》、《木兰诗》等古诗词的编入,才标志着古诗词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其中,《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未必人尽皆知,但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小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指着太阳说:“告诉你,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家后,每次吃饭都会想起剩下的几句。

到2000年之后,《小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每个阶段对古诗词的背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在附录里列出了80篇古诗~背诵篇目。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附录里列出了50首背诵篇目。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诗词70篇,初中阶段背诵古诗词50篇。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及古典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语文教材没有古诗词选编,到现在明确规定篇目,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相比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并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裁,很多学生仅仅是对古诗词的故事背景和影音资料感兴趣。同其他文科类课程一样,古诗词教育受困于考试的要求。毕竟,古诗词在语文考试中占不了多少分。

古诗词在考试中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这是《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的话,常被当作劝学名句。现代语文古诗词考察中,可以认为是“背熟古诗词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考。不信试之。”

现代语文教育对古诗词的考察可以认为是以背诵为主、赏析为辅,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壁垒,其中进士科的地位尤为尊贵。进士考试最初是以六朝时期流行的骈文为主,这种体裁辞藻华丽、内容空洞。考生们于是就搜集历年考试题目,汇编成册,类似我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将它们一一背诵下来,考试的时候只需“搜诀略尽,临时剽窃,窜易首尾”。考生们死记硬背,考试流于形式。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的考察成为了进士录取的主要标准,这也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古诗词的存在方式是阅读,考试的要求是识记,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直接进行名句默写。其次还有理解和综合分析,通过古诗词阅读,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古诗词也就成了现代人了解古代人生活状态的载体。毕竟,现代的主流文学体裁是白话文,古诗词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中,它本身就成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供人赏析。

备受恩宠与冷落的诗人们

唐代“以诗取士”,以至于唐代“三百年中能诗者,不啻千余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共收录9225家,3785卷,27万多首诗,4千余万字。在唐宋古诗词的基础上,元、明、清三代虽然文学体裁各有侧重,但也是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在现代古诗词教育中,语文教材作为其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作为其重要的场所,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进行诗词选编,难免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问题。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有些受到语文课的恩宠,有些则遭遇冷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分布就朝代而言,集中分布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几个时期,不涉及两汉和明代。其中唐朝收录35首,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宋朝次之,共收录19首。其余朝代古诗词选编数量较少,而以元曲著名的元代古诗词仅有一首选入。这样的选编似乎印证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刻板印象,给学生以一种诗词只有唐、宋的错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收录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唐、宋两代,共收录68首,占总量的79%,五代诗词最少,仅收录1首。在众多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代诗词作家中,李白、杜甫和苏轼无疑是最受课堂宠爱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三位名家共有32篇作品入选,其中李白最多,有13篇。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白那首《静夜思》。

篇9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古诗英译,人际功能,《静夜思》

 

一、引言

长期以来对于古诗英译的研究,最成功、贡献最大的主要是在诗学的框架下展开,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卓振英和许渊冲。卓振英从古诗英译的原理、方法、心理过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诗英译理论框架;许渊冲则形成了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较严密的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此外,顾正阳[1]、穆诗雄[2]力图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构建古诗英译的理论框架。近年来,又出现了语言学路径的古诗英译研究。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多的当属黄国文,他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建立了一个古诗英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框架,对古诗英译方面进行了较科学而系统的研究。

本文也是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古诗的英译。对于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几种英译文,已经有学者从经验纯理功能(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逻辑功能)[3]、概念功能[4]和语篇功能[5]角度进行了探讨,却没有学者从人际功能来探讨这首诗的英译问题。本文拟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入手,对这首诗的英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分析和看法,同时通过分析来测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二、人际功能概说

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用用语言这种形式来与其他人交往,以此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在这个交往过程当中,人们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古诗英译,同时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看法。在实际的交往中,人们不断交换角色,但是无论角色怎样交换,主要的交际角色只有两个,即“给予”和 “需求”:讲话者可以给予听话者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或告诉其某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向听话者求取某种东西或向其询问某方面的信息。此外,交际中的交换物也分成两类:(1)货物或劳务;(2)信息。胡壮麟等[6]116认为,如果说话者的目的是让听话者为他做某件事情,如“请关上窗子!”或给予他某项物品,如“把盐递给我。”,那么在这一交际过程中所交流的就是货物或劳务。如果说话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话者告诉他某事,如“几点了?”或“你什么时候动身?”,那么这一交际过程中所交流的就是信息。如果把交际角色和交换物这两个变项组合起来,便构成了四个言语功能[7]68-69(Speech roles)。

表1

 

交换物

交际角色

信息

货物或劳务

给予

声明(Statement)

提供(Offer)

需求

篇10

古典诗歌又称作古代诗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旧体诗(旧体诗词),简称旧诗。旧体诗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今天所说的“古诗”,是指古代的自由诗,它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没有限制,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初期的非格律诗都是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骚体诗(楚辞体,杂言)、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乐府诗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南朝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新体诗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沈约。宫体也是新体诗的一种,以女子为中心,咏物、为主,诗风轻佻。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徐、徐陵父子。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形成于唐初,鼎盛于唐代,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格律诗,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八句以上)三种。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倚声、填词、敦煌曲子词。词形成于唐末,成熟繁盛于宋代。词可以和乐而歌,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有固定的词牌和曲子。按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按照风格可分为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和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只有“天净沙”一曲。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鼎盛于元代,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