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3-29 18: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经济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经济的利弊

篇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作为新型支付工具的网络虚拟货币在交易范围、使用频率上均呈现出几何级数式的扩张和增长趋势,比特币浪潮一时风靡全球。正当人们热衷于虚拟货币所带来的数字化支付便捷时,其所固有的虚拟性、便利性和跨时空性等特征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都使得虚拟货币存在被犯罪分子利用的可能,成为洗钱犯罪的新型工具。

本文以虚拟货币的市场流动方式为立足点,分析了其在发行与交易环节所蕴含的潜在洗钱风险,阐述了虚拟货币监管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控建议。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虚拟货币的产生和洗钱风险;第二部分概述了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的具体行为模式;第三部分分析了虚拟货币洗钱的监管难点;第四部分提出了虚拟货币反洗钱监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虚拟货币的产生和洗钱风险

网络虚拟货币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当时美国Flooz公司的理念是创造一种在线虚拟流通货币,用以替代信用卡,进而成为在线货币供应商。这种最初形态的虚拟货币在性质上类似于商业代金券。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货币作为一种电子商务的产物得以存续,并向更高级的货币形态发展。比特金、莱特银、无限铜、便士铝等一系列虚拟货币应运而生。目前,全球范围内发行的虚拟货币已达百余种。

对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的外延,学术界向来有着明确的界定。作为现实货币结算工具的电子货币,在外延上,主要包括借记卡、贷记卡、电子票据等货币等价形态。虚拟货币则是在虚拟世界中使用的非真实的货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虚拟游戏币。游戏玩家对游戏币的相互交易构成了虚拟游戏币“金融市场”;2.网络服务商创造的在线虚拟货币。这类货币可以用于消费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特定产品和服务,比如,腾讯公司发行的Q币,它与法币的“汇率”大致为1:1。不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官方渠道仅允许以人民购买虚拟游戏币,后者不得兑换为法定货币;3.网络中介货币。消费者可通过货币交换获得该网络中介货币,比如,比特币,它既可能用于网上金融投资,也可能作为新式货币在生活中使用。一般而言,这种货币转换的好处是,虚拟货币服务商收取的服务费较银行卡直接划转的转账费用略低,并且在跨境交易中不必考虑汇率波动及货币发行当局对外汇的管制等问题。

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鸿沟看似把电子货币及虚拟货币区分得泾渭分明,然而,如果虚拟货币仅仅游走于网络世界,那么它势必无法对现实金融秩序构成威胁,更不可能成为洗钱犯罪的新型犯罪工具。因为《刑法》第191条规定,洗钱罪所掩饰、隐瞒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必须是现实的财产性权益。掩饰、隐瞒虚拟货币不构成刑法意义上的洗钱犯罪。随着虚拟货币国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和国内市场份额的占比扩大,虚拟货币流通方式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单向定向流通向准双向流通的演进。通过地下钱庄、网上交易及非法拍卖网站等隐性兑付渠道,均可能实现准双向间接兑换,进而引发网络用户充值账户风险的杠杆放大、变相黑市货币流通、掠夺央行货币发行权等金融监管体系和秩序的混乱,为虚拟货币互联网洗钱犯罪奠定了行事基础。

二、虚拟货币洗钱的行为模式

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联通,为洗钱犯罪提供了新的犯罪渠道,即通过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的互转进行资金的跨地域转移,或者通过虚拟货币由多账户向单账户的聚集,进行资金的积聚转移。有的网络服务商更是将其与赌博游戏对接,通过“非法资金-游戏筹码-合法资金”的模式将黑钱漂白洗出。

网络用户通过虚拟货币发行平台从虚拟货币服务商处购买虚拟货币后,通常有两种选择:1.通过交易平台的消费、转让或赠予行为,将虚拟货币利益转移至其他账户;2.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不同虚拟货币或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之间的转换。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只能进行以现实货币兑换虚拟货币的定向流通,因此,虚拟货币要想兑换成现实货币只能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国内外关联,一旦洗钱者发现资金不安全,随时可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非法资金隐匿、分散、抽逃、转移,进而实现跨境洗钱的目的。主要的洗钱行为模式包括但不限于:

(一)套现虚拟货币

洗钱者将黑钱换购成虚拟货币,通过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进行“单-单”账户或者“单-多”账户流转,达到在多账户间进行虚拟货币分散和交换的目的,最终将所有账户中的虚拟货币聚集在若干个特定账户中;或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套现;或是将虚拟货币跨境聚集于允许现实货币与虚拟货币双向流通的国家(如韩国),通过虚拟货币发行平台套现法定货币。在虚拟货币发行平台无法实现双向流通的交易市场,通过寻找那些黑市钱庄的“倒爷”,收购所持有的虚拟货币,以此套取法定货币。

(二)赎回虚拟货币

监管部门对于虚拟货币发行环节中现实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单向流通作了原则性的限制规定,但该规定仅适用于消费者和虚拟货币发行人正常交易的情形。在虚拟货币发行人面临破产清算,或者虚拟货币交易合同依法被撤销、解除、宣告无效等特殊情况下,消费者仍有权要求虚拟货币发行人对虚拟货币进行赎回。一旦虚拟货币洗钱者与虚拟货币发行人恶意串通,将黑钱以虚拟货币的形式暂存于虚拟货币发行人处,待风险过后再将双方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予以撤销、解除或宣告无效,即可实现黑钱漂白的目的。

(三)参与赌博游戏

洗钱者往往会选择不禁止网络赌博游戏的境外法域来规避洗钱的法律风险,以为例,如果洗钱者想要将黑钱洗白,可先将这笔钱兑换成虚拟货币,匿名在赌博游戏中同时买双方获胜。那么,无论最终比赛结果如何,洗钱者所投入的一半黑钱都将具有充分的资金来源解释,从而达到将混淆黑白的目的。

三、虚拟货币洗钱的监管难点

在传统经济运行领域,金融机构赋有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殊职责,非金融机构则并不在此限。这种观点可以从BCBS对洗钱的定义中得以体现。BCBS认为,洗钱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可能无意间被利用为犯罪资金的转移或者存储中介,犯罪分子及同伙利用金融系统将资金从一个账户向另一个账户作支付或者转移,以掩盖款项的真实来源和受益所有权关系,或者利用金融系统提供的安全保管服务存放款项”。然而,我国《反洗钱法》却有意突破了对反洗钱职责主体的限定,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和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都是反洗钱活动的监控主体和被监管对象。可见,立法者已经察觉到非金融机构作为监控主体和被监管对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具体而言,虚拟货币反洗钱监管与传统的反洗钱监管具有以下不同之处:一是虚拟货币游离于传统的金融体系外,金融监管措施应对乏力。虚拟货币服务商向来将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和资金流向等视为商业秘密,加之相关信息的不当透露可能涉及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等敏感话题,有关部门通常难以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有效监管;二是虚拟货币的虚拟性特征极大地增强了洗钱行为的隐蔽性。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及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虚拟货币服务商可能随时更新、篡改交易数据,有关部门难以第一时间进行电子取证;三是虚拟货币能够轻易突破时空的限制,将资金转移到全球任何一个不经意的角落,特别是那些明示或默示承认现实货币与虚拟货币双向流通合法的境外法域;四是虚拟货币的交易信息难以有效利用,可疑交易甄别困难,即使技术上能够满足监管要求,在具体贯彻执行时,其结果可能不是因为成本过高而失去经济价值,就是因为甄别数据的工作量太大而失去执行价值。

四、虚拟货币反洗钱监管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虚拟货币所特有的虚拟性、便利性和跨时空性特征,使现行监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虚拟货币市场所固有的缺陷,使对金融监管机制的完善具备了迫切而必要的理由。这些监管措施应同时兼顾防御性管理、保护性管理和合规性管理等多个方面,以此来积极有效地防范虚拟货币的洗钱风险。

(一)注重监管法的域外效力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就虚拟货币制定经济立法,也没有出台虚拟货币反洗钱法规,面对虚拟货币洗钱这一潜在犯罪风险,这种立法活动刻不容缓。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在制定相关法律或者监管政策时,应全面考虑国际因素,以此来缓解国际层面的法律冲突问题。在传统的金融监管法中,监管部门只对法域内发生的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对我国法域之外的金融活动行为没有约束力。而虚拟货币却能轻易突破国际金融边际,在此特点的驱动下,虚拟货币发行商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将更愿意将业务活动转移至监管更为宽松的境外法域。如果各国缺乏有效的监管联动,虚拟货币洗钱风险将不断积聚,当危机爆发时,可能通过蝴蝶效应触发地缘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洗钱风险。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时,必须作出通盘的考虑,通过加强双边及多边信息共享和协调监管,最大程度上赢得全球范围内洗钱风险监管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二)健全完善统一的虚拟货币监管平台。现行虚拟货币的发行主体主要是网络服务运营商和网络公司。这种发行主体的行业特殊性,使得虚拟货币市场与古代“钱庄”、“票号”相类似,各家“银票”都有自身的适用范围,并以各自的商业信用做担保。发行对象的分散性和多元化,势必导致监管部门无力顾及所有虚拟货币发行人的现实窘境。在跨市场有效监管机制缺位的情况下,一旦某家或某几家虚拟货币发行商出现币信危机,或者因过量发行导致虚拟货币币值通胀,在现实货币与虚拟货币准双向流通的市场,必将传导并冲击实体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从而为洗钱犯罪留下空隙。

为了规避洗钱风险,有专家指出,虚拟货币应当由金融当局统一监管,由政府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官方的“虚拟世界银行”。事实上,早在1994年,欧洲货币组织就提出只有银行才允许发行电子货币的呼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虽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范围有所扩充,但仍限定在信用机构的范围之内。

我国可以建立以虚拟货币发行机构为枢纽、政府专门监管部门为中心、第三方支付系统为补充的虚拟货币发行交易监管平台,由银行或者其他信用机构担任虚拟货币受托发行的工作,虚拟货币的发行利益仍归网络服务运营商和网络公司,通过法定委托关系的构建实现金融机构反洗钱的重要监控职能。由于网络服务运营商具备虚拟货币利益归属人和委托发行人的双重身份,可以对受托银行或者其他信用机构起到有效监督制约的作用,进一步防范洗钱风险的发生。政府监管部门通过直接介入虚拟货币交易监管从而掌握相关交易信息,为反洗钱风险的防范提供执行依据。虚拟货币发行、管理与经营的三维分置,可以在有效隔断虚拟货币对实体金融冲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网络服务运营商和网络公司的利益。

(三)建立反洗钱风险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由于网络虚拟货币消费者可能会与多个网络服务运营商或网络公司发生交易,因此对这些经营者中属于同一虚拟货币消费者的账户进行实时监测就显得至关重要。该实时监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虚拟货币账户单笔交易或者某时段内的交易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动则予预警,并做好跟踪监测,严防发生洗钱风险;二是对虚拟货币消费者的所有关联账户进行合并监测。一旦发现某时段内出现可疑交易,及时进行预警。这种主动的事中风险控制,有利于监管部门对虚拟货币洗钱风险作出全面、客观、及时的评价和判断。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存款保险;网络经济

1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式总的来说分为两类,即显性存款保险与隐性存款保险。显性存款保险的含义是指满足国家规定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采取强制或者是自愿的原则,集中起来共同构建一个区别于一般保险公司的专门保险机构,每一个加入的存款机构都扮演着投保人的角色,依照规定的费率向这个专门的保险机构缴纳相应的保费,以此来作为存款保险的准备金。在投保的金融机构遭遇经营危险或者是濒临破产倒闭的时,存款保险机构会像一般的保险公司一样,给有危机的金融机构提供救助或者是直接支付部分甚至是全部银行无法支付的款项,从而保护储户的利益,维持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我国在之前一直实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因为我国国有银行背后是国家信用。1993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要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稳定金融秩序。在1997年初的全国金融会议中,提出了要研究和建立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障。从2004年以来,由于银行业的改革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工作也明显加快。在此之前,如果说我国对是否应该建立存款制度存在争议,那么,2004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提出,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己是必然趋势。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并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至此,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终于正式建立并实施了。

2存款保险制度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初探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银行业、金融业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从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有种野蛮生长的感觉,各P2P网贷平台“跑路事件”层出不穷。这种形势下,让存款保险制度以某种形式覆盖互联网金融产品,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3促进多元投资,推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让公众改变了“政府隐形担保,存款无风险”的固有意识,迫使储户对风险和收益有了新的认识,政府不会再为银行的危机“买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从这一角度来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会促使社会大众改变以往把钱放在银行就是非常安全的观念,在理财选择方面,也不会在那么保守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尽管理财产品的收益是高于银行的存款利息的,但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没有很广泛的接受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释放出银行也可能倒闭破产的信号,这让很多人开始转变传统的观念,去开始尝试过去观念里那些有风险的投资。这样看来,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使得一些新兴投资更能被大众所接受。比如P2P,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再加上银行可能倒闭信号的刺激,这就使储户把部分存放在银行的钱拿出来,转投互联网领域的其他投资。

3存款保险制度将加速打破“刚性兑付”思维

以P2P为例,所谓“刚性兑付”,就是指购买的产品或是项目到期以后,P2P平台必须按照之前的承诺给予投资人本金及相应的收益,但如果发生兑付逾期或是出现兑付困难,就要P2P平台来为之来兜底,暂时垫付投资人资金的行为。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把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转嫁到了第三方平台或是担保机构的身上。所谓的“刚性兑付”,只是吸引投资者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思维。我国在2015年年底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里面内容明确说明,要打破“刚性兑付”,P2P网贷平台不能承诺保证本息,只能以信息中介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更新了人们对风险与收益的认识,连银行都有倒闭破产的可能,更何况P2P网贷呢,这就更加速打破“刚性兑付”的思维,让深陷“刚性兑付怪圈”的P2P网贷平台松了一口气,再也不用担心要独自为风险兜底了。

4展望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所讲的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我们所讲的金融“大时代”,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长久以来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已经彻底退出,政府将不会再为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银行经营风险慢慢暴露在公众面前,这就缩小了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差距。储户为了投资收益,会将一部分钱转投互联网金融领域,使银行吸收的一些存款分流到互联网金融领域,这就可能使银行的经营遭受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让银行有了危机意识,从而会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就会加剧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竞争。这样来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会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而银行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以后,可能会放下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积极寻求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刘倩.浅析中国特色存款保险利弊[J].金融经济,2015(06).

[2]陈柳钦.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J].中国保险,2006(03).

篇3

[关键词]新型融资模式;传统融资模式;利弊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147

融资模式的选择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该环节对于企业的融资状况有着直接且关键的影响。企业只有在全面了解各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够就企业的自身实际状况及外部环境因素进行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选择。可见,融资模式的掌握和了解是进行选择的融资模式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新型融资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的相关定义

融资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是指资金从剩余部门流行短缺部门的现象,也称为资金的融通。就进行融资的主体而言,一般有政府、企业、个体三类,但是融资模式的形成一般是由企业为主导。

传统的融资模式与新型融资模式的划分主要是就该融资模式的存在时间、企业的使用率以及占企业融资额的比重三大方面的标准来划分的。可见,传统的融资模式主要是指存在的时间较长、被大多数企业所使用、占企业融资额的比重比较大的融资模式。而存在时间的比较短,尚不为大多数企业所熟悉了解,只被较少的企业所采用、占企业融资额比较小的融资模式为新型融资模式,也通常被称为非传统融资模式、非主流融资模式等。

2传统融资模式的方式及利弊分析

传统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内源融资三大部分。

21债权融资

就债券融资而言,其优点主要有资金成本较低、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筹集资金的速度较快等方面。同时该融资模式存在财务风险较高、借款的限制条款较多、筹资数额受外界环境因素的控制等不利方面。

22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包含股权出让融资、增资扩股融资、产权交易融资、杠杆收购融资等。就股权融资而言,其优点主要有无固定的还本付息期限,能够大量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同时筹集资金的灵活性大等方面。同时该融资模式存在资金成本管理较高及致使企业的控股权分散存在等不利方面。

23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包含留存收益融资、资产管理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存货融资等几大方式。

就内源融资而言,其优点主要在没有任何限制的基础上自主的使用资金,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还款付息方面的压力,对企业的控股权而言也不会致企业的控股权得到稀释。同时该融资模式存在着资金来源渠道有限、获得的企业发展资金数额不足等不利方面。

3新型融资模式的方式及利弊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为更好的顺应经济的发展,在传统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目前我国新型融资模式种类较多,主要有互联网贸易、供应链融资两大模式。

31互联网融资

互联网融资是时展的产物,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同传统金融相结合的产物,通常是指以互联网模式运营的金融业务。其产生主要来自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就需求拉动而言主要有银行原有的信贷模式急需进行改革以够满足人们需要的需求、降低成本、信息对称、降低风险等几大方面的需求。就供给推动而言主要有时展所带来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企业对利益追逐两大方面的供给。目前互联网融资模式主要有电商介入互联网融资模式、P2P模式、众筹模式等。

就互联网融资模式而言,其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的优势:首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融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所拥有的平台积累大量的企业数据如企业的销售情况、汇款情况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判断可获得企业信用、还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解决了原有模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次,避免了资金配给。信贷配给主要是指银行为防范风险通过一系列非利率条件将部分企业拒之门外的现象。在互联网融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平台中其数据处理模式难以实现企业的信贷配给,另一方面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是资金供求双方信息的媒介,且其信息公开透明,供方可以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需方进行资金的出借,因此更不存在信贷配给的问题。最后,降低贷款成本。云计算数据技术的运用使资金需求者的相关信息获取的途径更加便捷,这改变了传统信贷模式下的调查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另外,就单笔金融交易的成本而言,网络银行的交易成本较其他途径的交易成本具有显著的优势。除上述几点之外,互联网融资模式较传统融资模式而言,其便捷性是不容置疑的。

就目前的互联网融资模式而言,其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目前通过互联网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主体其一般均是小型的机构如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纯粹的借贷中介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单笔贷款额度的有限性。其次,就目前互联网融资模式的运行环境而言,国家尚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其在运营的过程中其操作本身的合法性、有序性等方面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融资的基础上更加不利于互联网融资模式的健康长远发展。

32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审查整条供应链,在掌握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情况下,借助对核心企业的风险监控,对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方式。在供应链融资方式下,商业银行通过将资金、信用、服务注入产业链,从而能够与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和货物流的整合。其改变了以前对单一企业的关照,动态的关注整条供应链上的经营状况以及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且改变了以前对单一企业授信的方式,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公开授信。同时对于银行而言,其改变了与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化为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等。

就供应链融资模式而言,其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的优点:首先,实现了参与方之间的共赢。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对产业链系统风险及企业在产业链中地位的分析,使得商业银行在全面掌握企业信息的基础上降低了信贷风险,同时也就使信贷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下获得银行融资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其次,使得单笔贷款风险降低。商业银行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为依托,可以客观、全面掌握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经营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评价能够更好的规避贷款风险。最后,加之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对中其他企业进行贷款担保机制的引入,更加分散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

4结论

就目前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实施而言,其具有以下几大方面的现实状况:首先,整体风险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只有依托其自身的能力,对市场中的产业进行良好识别,选择前景好、风险小的行业,从而避免行业整体风险的出现。否则选择行业的失误将导致整体风险的提升。其次,对银行的业务能力更加依赖。商业银行只有在能够在基于产业链的特点基础上提供专业、周到的金融服务,才能够引导该融资模式的协调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罗亮森,刘海东,李东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中国金融,2011(12):11-15

[2] 谢子门当今步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商贸,2013(1):9-11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方向;电子支付;

一、新型的互联网金融融入中国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已经有了许多年的发展,直至2014年其发展达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电子银行及网络信用借款方面发展尤为迅速,普及面也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可以在中国发展的如此迅猛,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传统金融长期受到压抑,市场的需求未能被满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大大弥补了传统的金融的不足之处,传统金融的弊端和压抑也留给了互联网金融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人们比较熟知的互联网金融有支付宝、余额宝、借贷宝等三方软件,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和便捷以及目前网购的热潮只增不减,人民群众对于此类的互联网金融有很大的需求。由于这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像传统金融一样借贷、提供利息、资金存贮,还更加的便捷,对于传统的银行有很大的冲击。目前来说,互联网金融更能够吸取资金,当互联网金融入传统银行相结合之后,就又开辟了金融的新局面,使得我国的市场运作和货币之间搭建了一个高速的桥梁。

互联网金融是顺应市场发展的产物,由于其网络独具的特点,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愈发的热烈。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大数据的运算和对众多信息的分析,对金融行业和市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规划都是可能实现的,这都是传统的金融所无法匹敌的。以往的传统金融,办理手续或者是进行投资需要前往银行或是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金融模式,人们通过电脑、手机,连上网络就能进行操作和资金变动。互联网金融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互联网金融在众筹方面也很有优势,区别于传统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来进行众筹十分便捷且众筹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目前比较著名的几种众筹有天使投资项目,由多个投资方投资小额的资金组成众筹从而去推进一个项目的开展和运作。还有一种众筹是用于公益,例如支付宝等,发起公益众筹,人民群众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求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是时展下的产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无论未来的经济发展如何,互联网金融都一定会在金融、投资、市场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的变化,人们通过网络进行购票,通过网上订票的方式出行、旅游、住宿看演唱会,人们出门不需要再带钱包,一个手机就能满足生活中的支付问题。甚至有很多的商人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目前来看,电商以及跨境电商的相关产业发展十分乐观。互联网金融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未来,互联网经济依旧会发挥很大的效力。

二、创新和合作才是未来发展之道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便捷、高速、适应时代等诸多有点,占据了金融行业的半壁江山,甚至将传统金融推入了绝境。传统金融要如何继续发展下去,如何在于互联网金融如此强盛的时期不被击败,核心在于融合而不是对立。由于互联网金融拥有很多绝对的优势,如果传统金融一味的孤立互联网金融,想必传统金融会一步步走向衰败,想要使得传统经济不被甩出时代的舞台,就应当发现其长处,并将其短处与互联网金融的长处相结合。

尽管互联网经济在人们的生活用运用广泛,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互联网经济的无法承担转账、现金存款等多种传统金融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依托传统金融的支撑。所以,传统金融应当抓住这一特点,银行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转型,将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进行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特色,分析客户源即现有的资料,从而形成一种以互联网为方式、传统银行为基础的新型的商业模式。现在大多银行都可以网络转账,网络直接消费等等。只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同合作,才是发展的可行之路。

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督和管理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它的发展不仅便捷了人民的生活,同时给国家也带来了很大经济效益。为保障互联网金融更好更快速的发展,有必要给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保障互联网金融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所用,首先就要能够提供有力的监管和保护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一旦消费者在互联网金融方面遇到问题,有关部门要提起重视并高效解决问题,当出现互联网犯罪事件时,公安部门要严厉制裁犯罪者并且完善相关的体系,加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安全意识,总而言之,想要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就要将人民的利益和法律的威严放到重要位置。

其实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相对较短,体系相对不够完善,为了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发展建设的更加全面,政府还应当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鼓励相关人员去不断创新和发展互联网金融,使这颗幼苗得到更多创新思维的滋养,茁壮的成长。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定会有利弊两面。上文提到互联网金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再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比较严峻的就是网络诈骗、信息被盗取和网上非法借贷等。近几年来相关的案例数不胜数,我们常常会在新闻报道中看见有人的信息被盗取导致很多的损失,很多的人网络借贷还不起导致自杀或犯罪等等。相关部门要发挥其职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健全这方面的规范和法律。

上文还提到,互联网金融给很多的传统金融带来了压力,行业之间必然会存在竞争,为了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也是为了维护我国金融行业的正常发展,监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防止恶意竞争等事件的发生,同时做好联络和疏通的工作,促进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总结:

互联网金融是随着时展产生的,目前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给传统金融和我国的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促进我国金额的更好更快发展,传统的金融要开始转型并与互联网经济结合成为一个完善的整体,共同的运作。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型产业的控制和监管,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市场的问题同时要加快相关的法律建设,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于健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4(8).

[2]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9).

[3]李东卫.互联网金融:国际经验、风险分析及监管[J].新会计,2014(6).

[4]符瑞武;邢诒俊;颜蕾.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中旬),2013(10).

篇5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安全;评估;IPV6

2006年9月23日,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联合鉴定小组认定中国新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已经获得成功,并有官员和学者宣布中国将在2008年或2010年全面采用新的互联网协议版本。新一代互联网是建立在若干基础协议之上的,其中最核心是IPV6,即互联网协议第6版,目前广泛使用的是IPV4,即互联网协议第4版。

中国新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的研制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扩大我国急需的网络地址资源、打破美国对网络空间的垄断、提升我国生产业以及高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但何时推广,在多大范围内推广需要做多方面的论证和评估。研制成功仅仅表明技术上的可行性,换代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成本、技术安全问题以及国际谈判和互动问题都不能忽略。本文认为目前鉴定小组的结论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鉴定,应当成立由经济学家、技术专家、知识产权以及国际谈判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对何时推广第二代联网进行综合性的宏观技术评估。

1 版本更新必须考虑经济成本和安全问题

互联网技术是以兼容性和互动性为基础,因此互联网的技术更新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代互联网的采用是国家决策层、信息化城市、网络运营商以及网络用户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互联网基础设施中的相当一部分不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是通过市场运作形成,要计人到网络运营商和信息提供商的成本之中的。新版本的采用将扩大地址空间资源,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网络信息服务领域。但是对于已经处于运行状态并正在成长的服务商来说,更新版本短期内无疑将大大增加其运营成本。所以此举给每个企业带来新商机是不均等的。更新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和市场失灵问题。贸然推广IPV6新版本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会产生安全问题。

1.1 转换期的经济成本问题

首先,现有设备中与IPV4匹配的设备单元如何处理?这种更新会造成现有设备大批量的报废。为了实现终端对终端的通讯能力,用户不得不花费资金和人力来完成转换。如果现行的IPV4版本能够满足基本需求,这将使得国内生产者和用户不愿意投资更新系统。事实上,转换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估计在大部分用户采纳IPV6版本后,IPV4仍然是许多用户的选择,这势必造成两个版本系统同时运作、相互之间的兼容问题。小型用户,如居民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并不需要有自己的网络服务器,转换成本相对较小;而大中型用户,如大公司或政府机构都置有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他们更换系统版本的花费很高。版本转化引发的大规模的专业人员培训和设备测试也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

1.2 转换期的网络安全问题

除了经济成本问题,安全是应当重视的另一个问题。新的互联网协议版本在安全范式上与现行协议版本有巨大的差异,要从目前的中心化的安全结构变成终端对终端的模式。长期而言,随着终端对终端安全机制的使用,网络整体安全会得到改善。因为技术调试和人员对软件和硬件的不熟悉,采用新的协议版本必将造成一段网络安全薄弱期。在采用后的短期内(3~5年)大多数用户会也许会感到其安全性还不如现行的IPV4版本,IPV6的安全漏洞也会比IPV4多。网络上所有的机构,无论是否采用新的版本,都不得不采取新的安全措施来应付由于版本更新带来的网络混乱。

2 网络技术标准不是独立单元技术。必须考虑国际制约和谈判

2.1 开放式技术标准与封闭式技术标准

网络不是一个独立单元技术。它是通过无数个终端机、服务器、路由器都是通过一体化的接口、协议、标准、认证连接而成的。网络技术的规格设定、使用运行甚至更新换代都不能独立完成。

采用新的技术标准一种是开放式的,一种是封闭式的。如果要采用开放式的,必然要通过标准的接口与全球网络合成一体,必然要与主要的技术优先国家以及国家集团进行谈判,获得新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中国的优势只能在谈判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封闭式的新标准也就是在中国国内采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标准,而与全球体系难以接轨。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2 制定技术标准的四个条件

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制定自主的技术标准是中国走向技术强国的必由之路。制定并拥有获得市场认可的技术标准必须具有四个条件:

2.2.1 巨大的产业规模

一个新技术标准的推出,必须要有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巨大的产业规模决定了快速打开并占据市场的能力。如果没有与此标准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的产业规模作为支撑,新标准采用后很快就在国际竞争中消失。

2.2.2 不断增长的技术实力

拥有资金和人才支撑的技术实力是创建技术标准的关键之一。技术标准的制定一定要与技术开发、自主创新相结合,要以自主的知识产权作支撑。离开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2.2.3 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个标准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取决于市场的大小和容量。只有被巨大市场托着的标准才具备与其他标准竞争抗衡和对市场准人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中国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国内市场统一,且拥有世界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潜藏着巨大的用户群。

2.2.4 国际上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

技术标准的采用往往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政治支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即使拥有了市场和制定标准的能力,在它国的压力下也得放弃。中国经济的成长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大大提高。

2.3 围绕技术标准的国际博弈

中国创建自主技术标准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中国在第二代互联网上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能力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新技术标准战略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还必须与国际上的技术先行国家进行包括竞争、谈判、妥协、再竞争等环节的博弈。因此,第二代互联网的技术评估必须考虑与相应的国家、国际组织、国际机构以及其他国家的企业或企业联盟可能产生的竞争、谈判、协商甚至诉讼。国家要在国内推广第二代互联网的同时,做好国际间讨价还价的准备。

3 技术评估的要义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1 技术宏观应用评估的要义

技术评估不是科研产品鉴定。科研产品鉴定要解决的是该产品是否在技术上达到设计要求,产品的创新含量以及产品的可靠性。技术评估是在技术

准备基本完成之后,为了了解技术应用后可能带来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而进行的多领域综合性的推理、评价和判断。技术的宏观应用评估的重点在于考察技术运用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甚至牵涉到国际体系层面。尽管没有统一的评估形式和程序,但评估一定要讲究科学,要根据技术项目的大小、与社会的关联程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以及涉及领域的多少来确定评估的方式和范围。技术评估包含着这样一个意义:技术发明并不一定就造福于社会,不适时的技术运用也会造成巨大的甚至是不可修补的经济损失和负外部效应。美国国会在1972年就通过了《技术评估法案》,来确保技术评估工作的规范,确保技术对社会利益的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影响全局的重大技术推广的决策比关于它的研发的决策更加重要。互联网已经开创了一个新的资源空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政府机构、企业集团、科研教育机构、以及普通消费者从事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工具。协议版本更新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这样一个牵涉社会层面广泛的技术评估的难度和重要性并不亚于对三峡水库工程的评估。

3.2 评估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代互联网的采用将对整个中国以至全球互联网体系产生深远影响。该项技术评估更多的要从宏观层面进行,要科学地确定评估的范围,建立与此项技术推广的利益相关者的数据,预测技术应用给社会、国家、企业和用户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要提出技术修正方案,要提出政府配套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准备。

该项评估工作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评估采用新的技术版本较先前版本的相对收益:测算采用新版本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成本;评估采用新的版本后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对现行互联网的安全进行再评估;比较新版本和现行版本的安全性能;评估换代转型期内的安全隐患;研究转换后的技术互动问题,包括硬件与硬件、软件与硬件、软件与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和适用性;预测转换过程中以及转换后产生的国际经济互动问题;预测转换过程中以及转换后的产生的国际权力互动问题:规划转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提出关于普及的时间、范围以及改良措施的建议。

4 对策建议

建议在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的鉴定小组的基础上,按照以上评估内容进行分工,尽速成立相应的评估小组:

一是分专业领域进行评估。根据需要划分小组及其任务。可以分为技术适用性和兼容性小组、网络安全性小组、经济成本与效益小组、法律和国际谈判小组等。特别注意对安全风险和经济成本的评估。从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产业的竞争能力、国家对外贸易和公共福利角度来衡量新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篇6

[关键词]:物联网 结构 技术

一、物联网概述

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 20 世界两大信息浪潮的开始,网络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地球村的概念逐渐形成。进入到 21 世纪,随着通信技术以及以射频识别为代表的传感技术的兴起,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换显得日益重要。物联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目前仍然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前景相当光明,各国都在大力研究,并且已成为第三次信息浪潮的标志。

二、物联网结构技术带来的挑战

物联网技术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其技术应用会有许多瓶颈。事实上任何一个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带来诸多的问题,物联网技术如同其它技术形势一样,双刃剑效应同样不可避免。在物联网网络中,任何物品包括人类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所有的节点都是透明的。物联网带来了诸如个人隐私、国家安全、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涉及社会道德伦理各个方面。物联网伦理问题比传统的互联网伦理问题要多得多,如果得不到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一)对人主体地位的挑战

物联网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巨大的,几乎可以取代人们所有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人们能够投入更多精力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长期以往,人们对物联网的依赖程度会日益加深,但是一旦物联网受到病毒攻击或者人为恶意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在互联网时期,就有过这样的先例。著名的“千年虫”曾经造成了高达数百亿的损失,并且使得多家公司、证劵交易所出现瘫痪,引发的动乱让全世界都惊叹。作为更高智能化,与人联系更紧密的物联网,一旦出现这样的状况,其破坏性将更加难以想象。

(二)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物联网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对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IBM 的“智慧地球”的提出,意味着在将来,物联网会让世界万物都能“互联互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地理空间的限制,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高效。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物联网的信息,需要通过远距离无线传输,极容易扰和窃取。

(三)对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挑战

与传统互联网时期信息安全相比,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更加复杂。传统的信息安全主要包含病毒感染、黑客侵犯、垃圾信息等。在物联网阶段,信息存在于感知,传输,应用三个过程中,时刻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在感知这一环节,RFID 的安全性显得十分重要。RIFD 的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和错误信息、伪造信息、攻击传输网络甚至应用中心、RFID 被人恶意跟踪等。在传输的过程中,主要容易受到黑客和病毒对互联网及通信网络的破坏。在应用这个环节主要的问题在于信息中包含大量的私人隐私,这些信息反映了人们偏好和内心需求。

三、物联网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的确定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硬件与软件技术、标识技术、网络体系架构、网络与通信、数据表示与处理、能量技术、安全与隐私技术、网络体系架构、网络通信与通信、数据表示与处理、能量技术、安全与隐私技术。

硬件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等。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硬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技术主要包括中间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对硬件做出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标识技术是建立在已有的技术之上,对各种条码和编码方式进行扩充和应用,使其在物联网领域应用自如,在感知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后续的信息传递和使用的正确性、有效性。

物联网作为下一代新兴网络,物联网体系架构主要有面向服务和语义互操作性两个特点,对物联网各层次(感知层、应用层、网络层)提供良好的协作与服务。在电子标签的编码方面,亦提出了 EPCglobal体系架构,为标识提供了规范与标准。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在无线通信网络、网络动态发现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力争在物联网体系的网络层上实现准确通信,顺畅通信。尤其在无线通信上发展技术水平,为今后的大面积发展物联网,普及物联网提供稳定的根基。数据表示与处理,物联网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要表示与处理,因此这些技术发展即是基础也是重点,可以扩展标记语言和电子商务全球化标准都正在建设与完善当中,数据将成为物联网重要的基础信息。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能量,能量技术主要涉及到能量的采集与存储技术,地球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正在不断的探索发现新的能源,发展更有效的能源采集技术,采集的能量如果能在一段时间内保存起来,将会节省巨大的能源开销,因此能源的存储技术也会作为关键技术在物联网领域中蓬勃发展。作为物联网重要隐患的安全与隐私技术,体现在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各个层次结构,对今后大量的安全需求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安全体系架构也提出了相关的想法和建议。

结论

人类作为物联网最重要的主体,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能够正确认识物联网技术的利弊,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加强物联网伦理道德学习,自觉遵守物联网各项基本法规制度,面对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参考文献:

[1]艾浩军,单志广,张定安,吴余龙.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05

[2]李兴华.产业技术路线图一一广东科技管理创新实践[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3]李雪风,全允恒,谈毅.技术路线图—一种新型技术管理工具[J].科学学研究2011.12

作者简介:

1.任建辉(1979.9—— ),男,河北赞皇,研究生,四川大学,讲师,网络与信息系统,武警警官学院;

篇7

关键词:电商经济;发展历程;特征;现状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51-02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创新,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也非常迅猛,并呈现出很多突出特点。例如,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业态体系并且发展迅猛;零售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竞争越发激烈,平台化趋势日渐显著,市场日渐集中,并开创出一种新型的垄断市场局面;电商平台的地位不断升高,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下电商平台与在网上进行销售的企业之间开创并架构出一种新的市场治理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是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的集中地,主要集中在北京、珠三角、长江三角洲等地,并呈现出日渐集中地趋势;我国跨境电子交易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其发展模式却缺乏成效。

一、我国电商经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在互联网上中国化工信息网拉开了商务服务的序幕,从此开创了我国子商务的正式发端。迄今为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信息化时展的不断进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在历经了很多曲折后仍旧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在2012年时,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就已经突破了8万亿元,成绩仅次于美国,但却已经名列为世界第二大网购市场,从2003年开始,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120%。

从这些年电子商务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创期、快速发展期、创新发展期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电子商务发展的初创期(1997―2002年)

互联网从兴起至今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经过美国网络热潮的推动后,也使得互联网在我国得到全面发展,当当网、阿里巴巴、8848、中国化工网、易趣网、美商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也跟随着网络发展热潮迅速创建,成为了最初几年发展起来的领军人物。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水平在这段时间发展较为落后,使得社会大众对于电子商务这种新兴行业并不认可,对其缺乏一定的信任与了解;同时,电子商务在此期间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互联网泡沫的严重影响,致使很多电商网站的发展呈现举步维艰的态势。虽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处处受阻,但经过了长时期的探索与研究,初创期的电子商务发展经历,已经为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营造了很好的环境与社会舆论。

(二)电子商务发展的快速发展期(2003―2007年)

虽然2003年的“非典”给我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却在此时此刻给电子商务的崛起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时机,一些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与政策都在此阶段迅速的发展起来,如2003年阿里巴巴创建了淘宝网以及随之推出的支付宝。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快速发展期,国家也相继实施了一些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举措,例如,在2004年底通过《电子签名法》与《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明确规定电子支付规范、责任承担、技术措施、安全等规定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2007年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任务与战略在国家政策层面进行了首次确立。

(三)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发展期(2008年至今)

2008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尽管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但我国电子商务贸易额仍然持较高增长速度。除2009年与2010年增长率低于30%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都已经超过这个界线。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发展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网络交易方式的明显特征,物流快递行业与网民数量都在飞速增长,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初步形成了平台化局面。

二、我国电商经济的现状与特征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仍旧保持不断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增长率一直以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到三倍增长,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仍旧保持不断增长态势。尤其是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在2012年就已达到13 110亿元,在2013年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越美国,在世界电子商务大国排行中名列第一。随着电子商务保持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例如,借助“双十一”促销活动,仅1分钟,天猫的交易额就已经达到了1亿元;2分53秒,其交易额就达到了10亿元;截止到活动结束,其交易金额达到了572亿元。天猫双十一一天的净收入则为238亿元,占交易总额的41.6%。

(二)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业态体系并且发展迅猛

通过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分析,现今电子商务服务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不断演变的发展模式。受B2B与B2C的融合影响,信息平台逐渐转变为交易平台。

第二,日渐显著的平台化零售电子商务。大型企业自营网站转变成第三方平台,专注细分市场的垂直型平台,追求全品类覆盖的综合性平台等三种情况,都是零售电子商务平台化的重要表现。

第三,市场日渐集中,平台之间竞争激烈。以京东商城与阿里巴巴为首的第一电子商务企业与其他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逐渐拉开了差距,电子商务竞争局面初步形成。

(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所在区域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地情况较为突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对中国在线销售应用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高于东部地区整体受访企业数量比例,而中、西部地区与其整体相比均占比例较低;经济发达地区是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主要集中地,大多集中在北京、珠三角、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并呈现出日渐集中地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情况发展良好,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以及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受地方政府支持较大,相对环境也比较成熟。

(四)我国跨境电子交易发展势头较好

在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受阻的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子交易却仍保持逆流而上的趋势,在近年来的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在世界跨境电子商务中成为第一大国。为了促进我国跨境电子交易的良好发展,相关部门对促进跨境网上交易都在进行紧锣密鼓的措施完善,提出了很多适用于海关商检、支付结算、物流、平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改变与创新了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例如,网络购物业务与会展相结合、平台化运营、一站式推广等模式的出现,都可以通过在线外贸平台将越来越多地中国制造产品推向国外市场,促使了跨境电子商务纵深发展深度的不断深化。

(五)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演变出新的治理结构

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受B2B与B2C的有机整合、电子商务平台化以及开放平台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几个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在日益的发展中差不多集中了所有的服沼氩品,而提供这些服务与产品的企业都在相同平台中进行交易,这就使得这些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地位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并扮演着企业前台的角色。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些平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环境,他们在这种环境中,不仅会受到来自社会与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还会受到电商平台的规则约束。因此,在电商平台企业展现自身公共监管者的作用时,一种新型而独特的电子商务治理结构演变而来。这种新型而独特的电子商务治理结构,不仅给服务与产品提供商、电商平台、政府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六)我国电商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国为了推动电子商务经济的良好发展,大力倡导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推出更多有效的政策措施。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1年起就将20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多批次地颁发完毕。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就在全国开展了相关促进活动,创设了很多的电子商务试点基地与试点城市,而此年也成为了我国实施电子商务环境举措最为频繁的年份,对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良好发展影响非常大。

(七)良好的企业、行业信息化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化建设脚步在我国各行各业努力下逐渐加快,对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8 754家大中型企业在2011年就已经拥有39 162个企业网站。很多传统行业领域也在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并获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此外,一些农村也利用了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了较为特色的电子商务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电商经济的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将更有助于我们在发展电子商务时趋利避害。必须时刻把握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走向,推动我国电子商务良好发展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2] 解晓源.基于J2EE技术的微商城系统中前台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大学,2016

[3] 付凡成.基于的B2C网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5

篇8

关键词:专车服务;大数据管理;租车市场

一、专车诞生的背景

专车服务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创新出行模式,打车软件运营商提供一个信息平台,车辆主要来源于第三方汽车租赁公司,司机主要来源于劳务派遣公司,用车人通过叫车平台将四者相连达到用车出行的目的。

“专车”这一新生事物出现的背景:

1.租车市场供不应求,民众打车难。政府对传统租车市场的管控已然无法适应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和交通规模,出租车行业的总量管制和准入管制强行抑制了消费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缺口。这种巨大的市场缺口催生了搭载于智能手机APP上的专车服务,专车巧妙地利用社会空闲车辆为民众出行提供便利,让实时用车成为现实。

2.服务经济的衍生,细分市场的产物。传统出租车行业寡头垄断,竞争的择优作用消失,出租车以低质服务也能获取高额利益,广受消费者诟病,民众需要优质且个性化的出行选择,专车定位于中高端群体的细分市场,提供各档次车型,并可异地接送,高效、优质的服务获得市场的认同。

3.“互联网+”思维的实地探索。首先是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奠定了专车平台正常运营的基础,其次是共享经济下的大胆创新,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将闲置车辆资源利用起来,颠覆了传统的出行方式。

专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市场的多样性,满足了部分群众的出行需求,但其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矛盾冲突,在安全性、合法性方面的不确定性都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专车是否会合法化,如何化解行业纠纷,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安全保障,这一系列问题都把互联网专车行业推向十字路口。

二、专车行业的现状分析

1.基于政府的角度。从2014年开始,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道用车,优步用车等互联网专车软件陆续井喷涌入市场,各地政府做出不同回应。一部分城市政府强烈反对,如北京、沈阳、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叫停专车服务,将专车定义为非法运营,交通部门严格实施查处。一部分城市政府持正面态度,以义乌为例,义务出台《出租汽车改革运行方案》,支持发展“专车”新业态,与出租车错位发展,满足乘客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态度出现分歧化的原因,主要是关于专车合法性的争议。一些法律专家认为法律法规没有为评价以四方协议为基础的专车服务的合法性提供明确规范,目前只能考虑其行为的社会效果和法律目的进行法律解释。从宏观角度上看,专车的服务一方面方便了群众出行,强化了行业竞争并且盘活了空闲资源,提供了就业岗位,政府理应支持;另一方面,专车涉嫌影响城市交通,扰乱租车行业秩序,威胁群众安全,加大监管难度,政府应当控制,两者若要平衡并达成一致的口径需要国家统一的法律约束。2015年1月8日,交通运输部明确表态:互联网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交通部门的表态肯定了“专车”的积极性意义,给专车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鼓励,而专车是否能顺势发展,该怎样发展还得依靠于政策的摆向。

2.基于行业的角度。从传统出租车行业角度出发:随着专车陆续占领打车市场,分流出租车客源,已出现天津、郑州、济南、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围堵专车的事件,双方冲突严重时甚至出现砸车的情况,传统出租行业与专车的矛盾日益白热化。传统出租行业半垄断化的体制早就弊端重重,准入歧视违背了社会公正,价格管制影响资源高效配置,高额的利润被出租公司和相关部门赚取。专车的冲击给这个长期封闭的市场带来竞争刺激,因为载客量减少而份子钱不减,司机成为了这场竞争的最大输家,所以才衍生了围堵冲突。专车的发展已经触碰了传统出租行业的利益链,或将遇到行业的抵制也或将成为倒逼传统出租行业改革的杠杆,最终将撬动出租管理体制改革,促使行业有序发展。从专车行业自身出发:专车的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为民众提供多样出行选择,减少让渡成本;二是增加了交易机会,提高闲置车辆运用率,优化资源配置;三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异地接送;四是全程信息可追踪。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行业间恶性竞争,单靠补贴占领市场,缺乏准确定位的生态圈不稳定,其次,司机、车辆素质难保障,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滴滴快的合并后虽率先了互联网专车服务的行业标准《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主动承担作为运营平台的连带责任。然而行业自制缺乏持久的约束作用,新型行业的平衡发展还是需要政府统一的监管。综上两者分析,专车和传统出租车行业要有序发展,共同创造社会价值,就要均衡利益分配,将市场细分化,准确定位各自的市场方向,为乘客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3.基于乘客的角度。目前社会公众对于专车服务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群众支持并享受专车带来的便利,他们注重专车服务的快捷、高效、舒适性,以及偏好于享受打车津贴后的低价出行。另一部分群众对专车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认为专车无法得到有效监管,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对互联网专车业务表示拒绝。目前,乘客对专车叫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低价,用户由于低价因素愿意忽视不确定的安全因素选择专车进行体验。然而,这种低价是专车软件为了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一种市场战略,而非一般情况下的打车价格。一旦专车服务恢复到原始价格,其实是远高于传统的出租车的价格,乘客还愿意花费高额代价享受专车服务,并视安全隐患于不顾吗?答案可能不容乐观,专车公司恐怕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才能得到市场的持续认可。

4.基于专车司机的角度。专车司机是专车服务中的关键部分,专车司机的素质和职业稳定对专车的发展至关重要。从专车司机的职业性质来看,专车司机易进易出。相对普通出租车需要花费数十万购买运营牌照,每月需要向出租车公司缴纳高昂的“份子钱”而言,做一名专车司机只需在专车运营平台注册个人信息,经过相关考核和基本培训之后即可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显然门槛放低了不少。另外由于专车发展之初,各个运营商补贴力度大,司机可根据接单量获取补贴和提成,收入可观。有不少出租车司机跳槽开起专车,也有很多人把专车司机当做兼职副业赚取外快,专车司机流动性大,职业稳定性较低。由于专车的发展尚不明朗,专车司机的职业发展也颇为动荡。目前,随着打车补贴的减少已经有不少专车司机抱怨工资得不到保障,司机的流失将会给专车行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专车司机的素质是保持优质服务的前提,其不像传统出租车行业的驾驶员有行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评估,互联网专车行业对司机缺乏统一的准入要求,素质很难保障。部分企业虽提供了驾驶员准入标准,并存在优胜劣汰制度维持司机素质,但单方面的监管不能避免司机的资质造假问题,为监管提供难度。

三、专车服务发展的方向

专车服务自2014年发展至今,争议从未停止,面对运营车辆驾驶资质的质疑、管理制度不完善,对事故权责划分模糊等问题,新起的专车服务备受挑战。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究专车服务的发展方向,以求在法律监管与商业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以满足整个出行市场需求。

1.依法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专车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打车软件提供的专车服务是当下最时髦的“共享经济”的典型,如今社会面临资源和环境难题,“共享经济”是市场创新,迎合社会需求的产物。“专车”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定制化、个性化用车的市场需求,政府和社会应该包容地看待这一新事物。专车服务目前最大的争议点在于专车车辆和驾驶员的市场准入问题以及权责划分问题。专车服务若要在现有框架下实现合法运营,必须要完善与汽车租赁公司和第三方劳务公司的合作机制,依法明确权责划分,与此同时,完善定价体系,建成完整且有效的管理体系。专车车辆管理宜统一交由具有合法资质的汽车租赁公司统一管理,政府部门通过监管汽车租赁公司来监管专车车辆,司机注册过程涉及所有的身份信息要与相关部门联网查证,确保实名属实。汽车租赁公司应严格审查车辆资质,禁止非法车辆进入,另外还需负责车辆的保险、修理和维护等问题,层层把关,完善整个专车服务体系。专车驾驶员可以通过汽车租赁公司或者具有车辆运营资质的公司以专职或者兼职驾驶员的形式提供,也可以由第三方劳务公司负责提供。针对专车驾驶员的准入标准,相关公司应主动与负责公关交通驾驶员资质审核的有关部门合作,共建一套完整合理的驾驶员准入系统,建立行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和复查体系,从中筛选有驾驶技能达标、无违章行为,有道德有素质的司机。另外,专车平台和劳务派遣公司应共同保障驾驶员的合法权益,完善其薪资标准和福利体系,提高驾驶员的职业稳定性。

2.处理好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益分配,准确定位。传统出租行业属于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的一部分,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环节,专车目前出现的价格战给传统出租行业带来了冲击,但是从长远角度看,两种侧重点并不同。传统出租行业为所有民众随机出行提供了选择,出租车的价格、数量、服务质量管制都相对完善,是一种价格合理的大众化打车方式。但是随着城市人口剧增,交通压力增大等等问题的出现,出租车的“随机供给”不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出现了空间资源占用少,经济成本较低,信息遍布广的专车服务,以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中高端客户个性化出行需求。从长远看,专车服务是无法代替出租车行业的,与之相反,互联网专车服务应与传统出租车行业并行,发展出更个性化,更高端的租车服务,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针对互联网转车服务其特有的O2O平台特点,专车软件平台可以适度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社区生态系统,以专车服务作为线索,为消费者提供餐饮,酒店,观光等生活信息指导以及适度优惠,吸引本无需出行的潜在消费者使用专车出行。同时,专车服务相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所提供的车辆档次更高,服务人员更专业。专车软件平台亦可以利用此种优势,与机场、高端酒店、大型企业等有商务用车需求且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用户达成长期合作,弥补国内高端租车市场的空白。

3.依标准建立有章可循的服务规程。目前,专车司机的服务标准不统一,行业应共同建立司机淘汰制度,禁止不合格的司机进入市场。专车在运营过程中,具有信息可追溯的优势,企业应完善对司机评分的监督,鼓励用户对驾驶员进行评分,然后通过数据客观评判,淘汰素质低,不守诚信的司机。另外对软件存在的安全漏洞要及时补正,并建立相关的安全漏洞风险预警机制,严格维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并向用户普及互联网下的信息安全知识,共同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结语

互联网专车服务,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种新兴的交通服务运营模式。新事物的产生总会带来利益纠纷和社会争议,但不能因为存在争议而否认其存在的价值,专车对于出行方式上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共享经济下的资源有效配置,为资源紧缺的社会如何分配利用资源带来启示。只要政府积极参与监管,共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起行业秩序,其在服务质量、速度、成本以及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势必会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优秀的公共交通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种服务模式的利弊,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才能令这个行业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篇9

【关键词】互联网+ 消费理念 消费行为 消费金融

一、引言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向市场注入了活力,加快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广大群众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捷。同时,为了响应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号召,普惠金融政策已经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尤其是为了促进国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金融模式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消费金融公司、消费分期服务平台、银行和大型电商等都在创新消费金融模式,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普惠金融政策致力于将金融服务惠及到经济社会中的每个群体,其中,大学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对象。据统计数据研究表明,2015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全国在校的大学生约为3千万人左右,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千亿元。对大学生用户信用消费习惯的探索与培养,便成为各大机构趋之若鹜的追逐点。同时,随着家庭环境的日益改善和“独生子女”特殊的一代,又加上当代90后大学生追崇潮流、勇于挑战新鲜事物的个性,大学生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强,各种消费平台多样化的销售策略和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促进大学生消费总量的增长。

在“互联网+”的经济浪潮推动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剖析是消费金融领域研究的大势所趋。在目前已有的大学生消费金融模式下挖掘尚需发展的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模式,推动校园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互联网+校园经济“的双向共赢。

二、大学生对消费金融认知程度的统计分析

作为“90后”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追崇潮流、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对旅游、时尚、购物、娱乐等具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享受当下的心态驱使大学生消费欲望的增强。同时,他们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特殊一代,传统的电脑基本完全被便携式智能手机和附加的各种APP所取代,手机依赖度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机不离手”。移动终端上的各种APP软件都为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实现创造条件,如:天猫、京东、微信支付、支付宝等,还有金融机构推出的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大学生融e购,还有电商平台推出的大学生分期乐、桔子理财等消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消费金融平台和特色化服务无疑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增添了色彩,而且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阶段,也会延伸到他们初入职场、步入社会的阶段,消费欲望也会跟着增强,尤其是在资金有限但需求增多的情况,消费金融无疑是为其提供便捷的手段。

为了充分地了解当今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的高校大学生为例,以抽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选取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保定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五所高等院校为调研对象,一共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370份,其中343份具有有效性,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2.7%。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的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

(一)持有保守型消费态度的大学生比重偏多

根据大学生是否愿意超前消费,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类:保守型消费和超前型消费,前者指消费量力而行,根据手头资金是否宽裕来决定消费,后者指消费欲望较强,即使入不敷出也会选择继续消费,消费更加随意性。在本次调研的343名大学生中,62%的大学生持有保守型消费态度,根据手头资金情况来决定消费,消费水平不会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38%的大学生的消费更为开放,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消费,秉着“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倾向于超前消费。并且,持有超前型消费态度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白条支付等分期消费产品满足自己的多样化需求。

(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多样化特征

本次调研中的343名大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包括刚入学的大学生,也包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研,发现以下几点:一是消费范围比较广,涵盖服装、化妆品、饮食、娱乐、旅游几大领域,并且对服装和化妆品的需求更多,饮食倾向于AA付款,旅游偏好于短途自助穷游方式;二是消费途径更倾向网络消费,对实体消费依赖程度降低,特别是在电商发起的重要节日活动中,大学生消费欲望更加强烈,超前消费态度更加凸显;三是消费支付方式更倾向于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不管是实体店消费还是网络消费,大学生不再依赖于现金支付,更倾向于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的快速付款方式;四是付款方式上一次性付清和分期付款所占比例基本持平,一部分大学生为了使手头资金较为灵活宽裕,即使手头上有可支配资金,也倾向于采取分期付款方式满足其消费需求。

(三)大学生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比较高

对于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校园白条、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e校园APP、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等针对大学生设计的消费金融产品,所调查的大学生基本都听说过,对这些产品有所了解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9.55%,占比较高,而对于这些产品都没听说过的大学生仅占10.45%。由此说明大学生作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关注度较高。进一步深入调查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的具体使用情况,发现70.65%的学生使用过这些消费金融产品,特别是蚂蚁花呗、校园白条、趣分期等认可度较高的产品,对于新推出的消费金融产品或者客户群比较少的消费金融产品,大学生还是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一般不会使用。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群体是时尚潮流的追寻者,是重享受重消费的一代新新人类,是引领消费的重要群体,是将“互联网+校园经济”的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点的主力军。根据大学生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等个体特征,发展大学生消费金融、促进校园经济发展势在必得。

三、消费金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潜力和阻力

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号召下,消费金融领域的发掘与扩展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不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民办公司还是互联网行业的领军者,都纷纷把眼光转向了这一广阔的领域,抢占商机。特别是伴随着大学生消费群体购买力的日益增强,购买意识的逐步改变,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形式逐步得到了他们的青睐和肯定。互联网金融在校园经济发展的根基比较扎实稳固,大学生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可程度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充分说明消费金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值得深入发掘与创新。

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局限在在校期间,也会延伸到融入社会、步入职场阶段。当大学生初入职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他们在房屋租赁、购置房产、装修、购置车辆、出国旅游等大型项目的信用消费上也存在旺盛的需求。如果他们借助在校期间通过消费金融平台上积攒的优良信誉,那么他们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提高,更有利于他们消费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因而,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会凭借其稳固的客户群体基础以及无限的提升空间而不断的得以扩展和壮大。

在一个新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制约其向前发展。大学生群体创造的商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这也使得一些非法、不合规的消费金融平台鱼目混珠,打着各种幌子扰乱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秩序。这些消费金融平台运营的资格不够明确,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门槛低、约束少,部分平台企业背景信息、产品信息以及费率信息水平的透明度都有待提升,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资金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在大学生这一领域尚属空白,大学生收入来源单一、还款能力有限、信用数据不充分、信用资料容易造假等问题都会导致违约风险发生。因此,不管是源自消费金融平台或产品自身的问题,还是源自大学生群体个人信用的问题,都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和约束,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保障大学生消费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消费金融的有序发展,需要金融监管和产品创新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尽快健全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群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消费金融环境,同时也要约束大学生的恶性消费行为、加强大学生信用风险防范与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质量、扩展领域。下文中,为有效推进大学生消费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三点对策。

(一)细分产品和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目前,许多消费金融平台针对大学生推出的分期付款产品主要包括数码产品、旅游购物、衣物服饰等,还是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其他诉求。随着竞争的加剧,可以推出学费缴纳、驾校、证书培训、出国培训等多种分期付款服务,对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全方位服务。同时,注重消费金融产品的趣味性和社交性,充分认识到社交互动对拓展用户、增强用户粘性的重要意义,借助微信平台和腾讯交友平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交友和人际关系特点增加产品的用户参与度。总之,随着大学生消费金融平台的不断增多,仅靠放宽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是不够的,创新产品、提高产品吸引力和可获性才是在同类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二)推陈出新、在竞争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已有的大W生消费金融产品,如阿里的蚂蚁花呗、京东的校园白条、工行的工银融e购、趣分期等,可以进一步挖掘尚未发现的大学生消费领域,完善消费金融产品的品种,提高核心竞争力。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电商平台一方面可以积极借鉴成熟的消费金融产品模式,以更加优惠的产品服务、更具特色化的产品来抢占市场空白,吸引大学生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合作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以增加贷款额度、减低贷款利率、多样化还款期限的方式来增强消费金融平台的市场竞争力。

(三)从校园经济延伸至毕业后市场,增加用户粘性

针对大学生这类群体具备极大的发展性的特点,以有趣的产品推广手段和便捷的产品服务帮助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和认识到校园消费金融,提高其认可度,并以渗入性的推广为消费金融产品的连续运营创造条件。这一时期属于培育小规模使用者的基础时期,而发掘大学生群体并促使其成为忠实度较高的核心用户是确保获得长远利益的重点所在。从事该领域的银行、电商平台或其它机构应当将大学生这一人群当作主要的客户,推行多样化消费金融服务,深入挖掘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凭借方便、快捷、廉价且成效显著的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忠实度,增加用户粘性,为毕业市场的扩展创造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杰.消费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调查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9).

[2]陈丽婷.消费金融拓展大学生市场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6(21).

[3]陈思博,李厚锐,田新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研究[J].浙江学刊.2016(02).

[4]郭琳娜.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产品发展现状、原因及利弊分析[J].中国市场.2015(16).

[5]孟庆t.基于普惠金融的大学生消费模式的现状与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5(05).

[6]朱琳.大学生消费信贷的互联网衍生及其规制逻辑[J].金融发展研究.2016(07).

篇10

关键词:专车;共享经济;出租车;安全

一、 出租车的冬天来了吗?

2015年1月4日,沈阳数千辆出租车集体罢运,造成节后首个工作日不少上班族打不到车的现象。9日至10日,南京多个区域发生打砸出租车、殴打司机、阻挠出租车正常运营的情况,打砸事件起因是从8日开始的南京出租车停运事件。12日,济南出现部分出租车停运,同一天,成都出租车集体罢工,排长龙绵延千米。各个城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导火线均是出租车司机不满近来迅速崛起的专车服务。尽管出租车联合抵制专车的同业竞争,也不能阻挡来势汹汹的专车。2月14日,也就是西方的情人节,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联姻,两大专车软件公司正式宣布合并。接踵而至的事件和或褒或贬的评论将专车服务一次又一次地推上了风口浪尖。专车和出租车难道真的是水火不容?正处在市场培育、用户习惯养成阶段的专车服务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全国多个省会城市接连发生的出租车停运事件。表面上看,是出租车抵制专车分食出租车司机的“奶酪”,但实际上,是触碰到了出租车垄断经营的体制。

二、 专车的理论基础―共享经济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是专车发展的理论基础。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共享经济”列为“十大改变世界的创意”之一。所谓“共享经济”,也叫“分享经济”,指能够让商品、服务、数据以及才能等有共享渠道的经济社会体系。“共享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那时学者们就已经对汽车共享进行了研究。2010年,这种经济模式在雷切尔・布茨曼的专著《我的就是你的:协同消费的崛起》中,也被称为“协同消费”。雷切尔・布茨指出由于人们越来越不满市场将其作为机械的消费者来对待,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私有价值,共享性而非独占性,持久耐用性而非新奇性。“共享经济”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书中,她把“协同消费”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再分配市场,比如二手交易市场;第二种是协作生活方式,这是对类似金钱,技术和时间等资源的分享,比如工作间的共享;第三种是产品服务系统,当某种产品服务你的时候,你相应地付费但是不必永久拥有这种产品,比如租车网、房屋短租网。“共享经济”允许人们分享资源,而不影响她们自身的生活。其逻辑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带给我们的实用价值和切身体验。“共享经济”的优点显而易见:成本低、浪费少。共享经济颠覆了企业所有与个人消费的产业模式,使每个人都可以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成创造者。

共享经济可以降低某项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成本。共享经济的去工业化和去中心化降低了产品供给的成本,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共享经济有了规模效应。闲置的车源如果从理论上已经是沉没成本时,汽车拥有者通过专车网络平台出租,让闲置的资源物尽其用,既降低了单次使用的成本,又增加了收入。共享经济通过合理配置闲置资源,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同时形成了新的供需产业链。

三、 专车的安全保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专车以个性化的服务、无底线的补贴等优势在市场中迅速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乘客对此喜闻乐见,但专车作为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法律问题。

尽管易到、滴滴、快的等互联网专车公司在对外解释运营模式时,都给出以互联网公司作为信息服务平台,汽车租赁公司提供车辆,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提供驾驶员的“三方合作模式”,但私家车混迹其中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然而,私家车并不具有运营资格。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未取得运营资格却擅自从事非法运营的车辆,与黑车的性质无差,是应当被取缔的。但是,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专车公司对车源的控制并不严格,现在依旧有很多私家车浑水摸鱼。而租赁公司的车与私家车所提供的保险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各不相同,然而这恰恰关系到乘客的切身利益。

专车,你安全吗?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专车无资格购买客运保险。那么乘坐专车发生交通意外,乘客的利益如何保障呢?保险专家表示,乘客的利益是否能得到保障,关键看该车有没有购买乘客附加险。但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若私家车参与专车运营发生交通意外时,即便是购买了乘客附加险,经查实,其是以营运为目的,比如借专车平台“拉活儿”,那么乘客所遭遇的伤亡,保险公司也有权拒赔,最后只能向肇事方和租赁公司进行索赔。

当然,专车公司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乘客的安全,比如:选择与保险合作的方式成立赔付基金,或者为客户提供免费出险产品等,即用户在下单成功之后,手机会收到专车发来的短信,称“专车保障意外险为乘客提供用车全程的保险”,短信里还有保单号。但是,一些乘客提出质疑,用户仅有一条短信订单作为凭证,而车子行驶的路线和时间记录大多保存在专车公司的系统里,如遇交通意外,需要高额赔付,付诸法律程序时,乘客仍会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专车服务作为新生事物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目前专车的运营模式、保险机制、等各方面并不完善,甚至某些行为故意避开法律的监管,打了法律的球。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仅依靠传统的出租车客运模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放开性的特征。专车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也反应了整个出租车行业存在的缺陷,如出租车的垄断,以及高额的份子钱。因此,对待专车,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它。专车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一方面是因为专车服务处于我国法律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专车服务映射了我国行政管理与市场的脱轨。

交通运输部于2014年11月27日、2015年1月8日两度表明态度,对专车服务将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和包容市场创新。交通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移动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对于满足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推动市场资源配置,缓解出行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政府正努力把“简政放权”激发经济活力的承诺落实到实处,顺应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鼓励创新,而不是为了保护暂时的局部利益而对“专车服务”围追堵截。政府应调整自己的管理形式与新的商业模式的相适应。“专车”的风靡,或可成为撬动传统出租车管理体系改革的杠杆,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激活行业向竞争有序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濯缨.“专车”的身份与生意[J].齐鲁周刊,2015,(05).

[2] 管克江.“共享经济”悄然改变消费模式[N].人民日报, 2013-03-28.

[3] Botsman, R., & Rogers,R.(2009). What’s Mine is Yours[M].ON: Harper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