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9 18: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班级管理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班级管理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与实践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开展各类班级活动的基本载体。对班级管理来说,班主任是进行班级管理的关键人物,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班级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和管理效度。由此可见,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只有实现班级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和齐备的管理制度,才能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实现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与普通任课教师相比,小学班主任的身份是多重性的,他们既要承担一般的教学任务,将知识和文化传递给学生,又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对班级管理工作直接负责。具体的讲,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重视并挖掘班级内拥有管理能力的学生,因人而异为学生布置适当的班级管理任务,以便于学生能够发挥个人所长,让学生可以广泛的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相关文化、制度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班级活动,为班级凝聚向心力;另一方面,从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的深层含义来讲,成功的班级管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与举止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分析

首先,班级管理方法没有依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对于一、二年级的低龄学生来讲,由于学生比较单纯,班级管理难度相对较低,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手段都比较单一,对于班级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只需要通过批评或者惩罚的方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收效。而在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管理时,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不改变以往的班级管理方法,则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变差,学生厌学、逃学现象的增多,这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一些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其次,班级管理的覆盖面不全,存在一定的不公正问题。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班级管理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德育情况。但受限于个人精力和一些现实情况,班级管理还处于一个两极分化严重的境地,班主任要么关注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要么对那些差生存在歧视,这种带有严重个人喜好和倾向的班级管理方式,没有体现班级管理的公正与公平。

三、创新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班级管理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理解

时至今日,可用于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变得越来越多,得益于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完善。常见的班级管理方式有情感管理、对比管理、奖罚管理、目标管理等。每一种班级管理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比如,情感管理是通过情感来感染和感动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真诚与信任,学生自然就可以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之情,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而这种融洽的师生感情正是做好小学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综合运用多种管理艺术,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特点量身订制班级管理方案,从内心深处多关心与关爱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消除权威管理的负面性影响

小学生的心灵是纯净的,也是比较脆弱的,对于班级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克服:一方面,班主任需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切忌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要用一种中立的态度看待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不仅要对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能有性别、亲疏、好坏之分,更要学会包容学生的缺点,不能简单粗暴地发号班级管理命令,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支持与尊重。另一方面,在遇到班级管理难题时,学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采用积极正面的应对方法,以保护学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妥善处理班级管理中的突发事件,进而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的艺术性。

(三)与家长密切联系,关注学生情感需求

篇2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自身素养;德育渗透

引言

当前仍有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问题上存在弊病,班级管理理念陈旧及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等问题,使管理效果一直未能获得实际性的突破。因此,为了能够发挥出班级管理的优势,班主任理应对小学班级管理体系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以下便是笔者对此的一些看法与实践。

一、提高自身素养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往往会将班主任作为榜样去学习和模仿。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正面,取决于班主任自身素质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提升班级管理效果,班主任务必要从自身综合素养入手,以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为此,班主任要养成良好的内省和反思的习惯,从而意识到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学会倾听,与学生交朋友,使他们敞开心扉,这将有助于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提高班主任自身素养是提升班级管理有效性的基础,班主任只有具备一定的素养,才能去管理学生,才能被学生所认同。为此,在日常管理与生活中,笔者不仅通过网络学习对班主任的基本素养进行了了解,还通过与其他班主任的交流获得了深刻的感悟,从而在循序渐进中促进了自身素养的提高。在班级管理中,笔者不仅做到了身正为范,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使学生对日常行为与规范有了新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对班级制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笔者还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讨论会,并以自己每天到学校的时间及日常行为为例,让学生对班级制度进行了了解,同时引导大家想一想班级制度是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参与到了对班级制度的完善中,这对强化学生的制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重视德育渗透

随着当前社会对道德素质的普遍要求,德育教育逐渐渗透到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这在班级管理中自然也不例外。当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分数,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班主任应该将德育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要借助班级中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1]。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在管理过程中进行细节渗透;另一方面则是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学生能够理解的行为方式来进行渗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小学生之间免不了发生矛盾,甚至一言不合打起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调节一次矛盾事件的过程中,笔者将学生集合到一起,并引导两位学生分别阐述一下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自己想要怎样的结果。在学生阐述结束后,笔者邀请了几位学生来评判对错。实际上,该事件的起源是一位学生不小心碰掉了另一位学生的文具,但没有进行及时的道歉,于是双方便吵了起来。为了将德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要求学生对当时的场景进行模拟重现,并适当地进行“暂停”,让两位学生想一想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从而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尊重学生个性

由于受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学生生活经历上的不同使他们的个性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很多时候,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会听话照做,并用多种方式压制着学生的个性发挥。实际上,学生的个性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交际,甚至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将重点放在加强自己的管理能力上,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同时,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并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双方的摩擦,并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优化管理[2]。个性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正是由于个性的不同,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笔者非常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帮助学生发挥出个性化的优势。在选班级干部之前,笔者便优先确定了班干部的类别,如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在介绍完各自的职责后,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竞选。在竞选的过程中,笔者采取了投票的方式,以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从竞选过程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进行选择的,这种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仅彰显了学生的自信,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显然,班干部选举便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方式,这对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评价一直引导了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走向,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对于对错的分辨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他们很难对自己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形成正确的认知,而适当的评价则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逐渐明白何为善恶对错。所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去完善评价体系,并能够协调应用否定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的双重方式去发挥评价的优势。但是,班主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带给学生过度的负面性评价,以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相反,班主任应该侧重于学生的积极性表现,使他们更加昂扬向上[3]。完善评价体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各种思想与行为的即时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针对班级中不同的事情,笔者所选择的评价方式也要有所不同。针对小学生的一些坏习惯,如乱丢垃圾、作弊、打架斗殴等行为,笔者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否定性的评价,通过批评让学生了解到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是无法被他人认同的,并且会令喜欢自己的人失望,这种评价方式将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负面强化,促使小学生进行主动改进。针对一些在各个方面有优秀表现的学生,笔者会给予其肯定性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使学生再接再厉。

结语

篇3

对于如何做好小学生班级管理的问题,历来都是教育界相当热门的话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要更加科学、有效。本文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概念、原则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班级管理;小徐班级管理;新课改

班级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组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坚环节,班级管理的效果决定着班级建设的质量,进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新课改强调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改善小学班级管理方式,要求学校的班级管理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更加科学、有效。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作为班级管理者的主角—班主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阶段特征和规定要求,结合本校和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调控、沟通、评价等手段,遵循教育管理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组织班级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指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标志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取代过去以“纯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被动式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革命。新课改体现了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将知识、经验和活动统一于课程中等卖点,并表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生活化和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自主参与原则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而自主意识的一种本能,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作为教育中一个环节的班级管理工作,理所当然应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过程中,首先是唤醒学生非觉醒状态或长期被压抑状态的自主意识,其次是自主意识的发展与壮大,最后是在自主意识的潜在驱动下,使自主参与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

(二)师生平等管理原则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在“师”与“生”和谐基础上,用对话和交往,突破课堂对人的限制,走进对方的教与学活动中,甚至走进对方的思想境界,最终达到和谐的师生局面。

(三)班级全员奖励原则贯彻全面激励原则,要求班主任以及班干部在日常班级管理实务上必须“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作为班主任必须用同样的情况和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决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优异作为标准,以示区别;还必须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制定适当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激励所有班级成员;每一次考试、每一次比赛、每一次班级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四、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教育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成效。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矛盾冲突,还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良好的班级的形成。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做支撑,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以沟通为基础,实现学校互动与师生互动。师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情感上的相互交流,班主任所担任的科目的课堂教学上,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失为一个契机;响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发展水平,也要求教师的主体性不能被弱化,也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加强良好的班风建设首先,一个班集体只有具备明确的集体目标才能激起强大的奋斗方向和动力,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校规和工作需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每学期的班级奋斗目标,使学生明白前进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有序而高效,从而促进班级团结和上进;其次,树立好班主任的威信,要适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班主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指示结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时刻树立起榜样作用。再次,班干部积极配合班主任组织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

(三)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班干部制度有助于学生掌握社会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对小学生社会性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提升了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时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也从榜样学习、民主监督等过程中受益。班干部制度启蒙了小学生的民主意识,我们可以采取班干部竞争上岗的模式,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在班干部培养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跟踪辅助、以老帮新、开办班队干部学校、启发引导、活动示范等方式,培养小干部的工作责任感、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班主任为主导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首先要设置合理的班级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拼搏能够得以实现,不仅能充满动力,而且可以体验到达成目标的喜悦。其次要善于利用情感激励,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会自动自发地朝着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前行。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情感;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8-01

班级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班主任组织和实施,这就决定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事实证明,班主任的有效班级管理可起到完善学生心理素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培养学生先进思想的重要作用,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理论方法及实践技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班级管理理念不科学

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及详细的班级管理计划是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前提,但仍存在部分班主任管理目标模糊,未能给班级发展制定明确目标。另外,多数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首要任务在于学生行为规范及纪律教育,并未意识到班级管理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这就直接导致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采用“控制”为主的方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学生成绩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班级管理方法仅仅是表面的“管”,而不是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等差异性特征采用人本化的班级管理措施。

2. 班级管理体系不完善

班级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也是目前班主任班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班级管理内容偏差。一般主要通过成绩、纪律、卫生等指标对班级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品性的考虑,进而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侧重于对卫生或纪律的严格要求,而忽视了对品性善良的奖惩。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缺失。少数班主任没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在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没有一个参考标准,增加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随意性,自然也就加大了问题产生的几率。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1. 更新班级管理理念

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生为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在班级制度、目标、方法等方面以学生为本,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而人本化理念的融入不仅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等思想观念。(2)公平公正。班级的管理应该是以班级为整体的,所有学生的成长问题都要考虑,这就要求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差异化的管理方法,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性格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3)重视品性。班级管理过程中绝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卫生、纪律等传统性指标,还要注重学生品性的培养,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4)创新方法。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创新理念的融入是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班主任管理工作得以与时俱进、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说教式管理方式,通过实践、探索、参观、考察、交流、自我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应用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2. 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班主任必须通过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1)班级管理制度要切实可行。以班级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制定和细化班级管理制度相关内容。(2)班级管理制度要公平公正。在班级管理制度的确定过程中,要体现集体智慧,让学生分组讨论起草拟定相关条款,征求班内所有学生的意见,共同讨论制定每一条班规,并将仲裁权也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管理理念。

3. 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一条有效途径,包括班干部对班级的管理和全体学生对班级的管理。班级管理过程中班干部的参与是必不可缺的,班主任不仅要鼓励班干部独立展开班级管理工作,还要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肯定他们的工作细节和工作成效,并强调班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过渡,真正体现人本化管理理念。

三、结束语

篇5

一、加强班风建设

良好班风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结合以往低年级班级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班风建设。

(一)制定班规班纪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班规班纪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在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探讨班级的基本规则,如上课期间不能随便讲话,下课不打闹,文明用语等。需要注意的是,班规班纪一定要具体,如将“认真听讲”转变成“眼睛盯着老师”等。班主任教师没有必要一次性明确所有的规则,可以从最基本的要求入手,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逐渐增加。

在班规班纪制定之初,低年级的学生很难完全执行,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每天利用早读时间,帮助学生明确班规班纪。通过每日不间断的引导,一个学期之后,大部分学生对班规班纪都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

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班主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会活动。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一年级主要开展了“夸夸我的学校”“我爱我班”“找呀找呀找朋友”“告别幼儿园,我是合格的小学生”等班会活动;二年级主要开展了“学习效率我最高”“课外阅读的奥妙”“文明礼让,我是优秀少先队员”等班会活动;三年级主要开展了“大声说出我的优点”等班会活动;除此之外,在父亲节、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倡议学生与父母互换角色,开展“一日父母”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作用,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策划和活动组织过程中,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国际学校,每年在学校都会开展四大节日,即读书节、圣诞节、科体节、艺剧节。依据四大节日,每月学校均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一有利条件下,笔者鼓励本班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活动中。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

(四)加强个别学生教育

每个班级都有暂时在行为习惯上或是学业上落后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与鼓励。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通过个别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较为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可以有效减少师生矛盾,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打造精细化的班级管理平台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均提出“班级精细化管理”这一观点[2].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笔者认为,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因素。

执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以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从而将班主任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而保障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得力的班干部。目前,不少一线教师采取民主选举、定时轮岗等方式选拔班干部。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规范班干部的行为,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此外,以往量化班级管理是以每个学生为单位进行的考核,根据情况进行加减分,这样容易造成部分落后学生自我放弃,班级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3].本学年,笔者尝试以小组为单位(笔者班级共 31 名学生,4~5 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每小组内部推选出组长。小组成立后,每日根据各成员的各项表现进行量化考核。与以往相比,每个学生都被纳入小组进行管理,既降低了教师管理的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的自我放弃。经过一年的实践,笔者发现,采用这一方式进行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班级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反之则会导致学生叛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要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有发现学生优点的能力,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为学生的纵向发展搭建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凤花。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现状及策略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教学方式

小学班级管理过程是有组织有目标的师生互动活动,在学校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农村小学管理模式的好坏,影响教育的最终结果。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提升教师的育人观,促使教师的育人观念不断发展更新,灵活多变,活跃课堂的气氛,使班级呈现新风尚。本文简要阐述了现代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现状

1.农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家长观念发生变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认为孩子的发展不止学习一条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去学校学习不如去培养经商的头脑。家长的错误观点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自身的价值观。

2.社会不断发展,逐渐缩短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异,农村也出现网吧等娱乐场所。小学阶段是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极为渴求的阶段,对新奇事物有极大兴趣,自控力差的学生,被社会上不良风气侵蚀,容易生产一些社会恶习。这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在班级中学习状态。

3.现今农村家庭大多是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所转变,常出现对子女过度溺爱的情况,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无不满足。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依然像在家里一样,老师的认真教导,学生没有认真的去执行。学生没有良好学习态度,给教师教授课程时增加难度。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研究问题

1.教师对班级的管理问题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缺乏目标,仅凭自己的观点管理班级,班级管理缺乏实践性。教师授课以应试为目的,注重考试成绩,轻视思想道德方面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造成班级管理格式化、僵硬化。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挖掘学生潜力,限制了学生发展空间。教师管理只注重当前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注重学生终身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思想教育,导致学生思想素质下降。

2.班级管理忽视能力培养

目前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没有起到管理的作用,教师只注重一些表面的管理,比如学生的出勤率、个人卫生、纪律等管理,这些跟学习关系不大。而学习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往往被忽视,这样造成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出现厌学情绪。教师无法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发展前途。

3.教师没甩掉“权威性”

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向学生大量灌输自己的观念,一切都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对处于学习最佳阶段的小学生而言,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只会循规蹈矩,缺少主观能动性。

4.教师管理方法不合理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对,以批评教育为主,这样对学生刺激很大,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明显,见效快。但这种教育方法的负面影响严重,其对学生的心里造成阴影,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敌视情绪。

5.教师评价学生“单一化”

在班级内,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成为班级中对学生整体好坏的评价,片面的以学习成绩代表一切。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学生犯的错误无法理解,对学生错误的评价,给学生心理造成影响。

三、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实施

1.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教师自身的形象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摆正生活态度,对待学生要和善有风度,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讲话的方式和对学生的要求是否得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最好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进行双向管理,家长与教师合作,才能有效的管理好学生,在农村一些家长的思想观念扭曲,不重视学生学习,教师需要及时跟学生家长交流。现在农村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老师和家长可以随时进行沟通,经过学生和家长的合作努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善于批评和表扬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应该批评和表扬相结合。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心里,渴望得到表扬,适当表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批评是见效最快的促进学习的方式,但是批评要得当。例如,一个性格孤僻的学生,从小父母离异,长期跟随在父亲身边,跟同学关系不好,教师应该及时做好他的思想工作,教师对他的打架等不良行为先给予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错误所在,然后结合他坚强独立的性格特点给予表扬,让他感觉到自身还是有价值的,因此对学习生活充满动力。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学生不断发生变化,教学模式也逐渐改变,对班级的管理模式,教师应做出适应的策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待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耐心、细心和关心。教师自身要不断的学习发展,吸收新文化,创新教育思想,确保班级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巴吾.浅谈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方法[J].读写算,2012(23).

[2]宋茂蕾.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与教育,2010(03).

篇7

【关键词】工作艺术 ; 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01-01

小学生与其它年龄段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天真好动的特点,人生观与世界观尚未形成。班主任是班级中的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要保证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还要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安全意识薄弱,这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1]现阶段很多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班级管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应该按照合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

一、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体现的艺术性

(一)放权对于班级管理非常重要

新课改倡导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放权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一种重要体现,主要指班主任应对学生适时放松,为学生创建自主发展的平台。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班主任毕竟不能时时刻刻跟在学生身边,不能什么事都去操心,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仅不会帮助学生,还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依赖的心理。班主任首先应选出一个高素质的班干部集体,通过各位班干部领导、带动其他学生,在众多集体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小学班主任应该将管理班级的权利交给学生,模糊班主任的角色,充分将权利下放,由班长总负责,副班长协助班长对班级中的具体事务进行处理,班干部队伍中的其它成员要各司其职,进而形成一种班主任台下指挥,班干部台前理事的管理格局。这样的班级管理格局有益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为学生创建民主、健康的环境

在新形势下,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应该在集体环境中思考怎样有效管理班级。[2]从这个层面来说,学生成绩的有效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的组织与领导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应挑选出利于班级长久发展的班干部集体,在班级中做好带头领导作用,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凝聚力与向心力,从素质准备上与新时期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塑造的关键期,他们对外部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与新鲜感,心理浮动相对较大。班主任应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学生创建公平、民主的环境,促进学生身心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学生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会产生非常大的挫败感,使他们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设置一个有关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评分表,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例如,班主任在每个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中的发言情况以及每周的值日情况都记录下来,将班级中每个月发生的好人好事都记录下来,在每个月从各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鼓励班级中的学生形成一种竞争向上的氛围,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犯一些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关键是能够做到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不应该只看见学生的缺点,应该积极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将思想教育与班级管理相融合

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学生情感上产生的共鸣,将他们错误的观点转变过来,从而改变他们的看法。班级活动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将一些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坚持奋斗是多么的重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心灵教导的进行。[3]

(二)班级干部的选择对班级管理非常重要

班级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之中的榜样,对班级中的凝聚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班干部的选择上,班主任应该格外慎重,选择一些领导能力强、思想进步的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组建一支协作能力非常强的干部队伍,促进班级建设与管理的顺利进行。班主任在选择班级干部时要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方说班级中有的学生非常热爱劳动,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号召能力很强等等,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特长,班主任应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班级干部在刚刚上任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候班主任应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帮助他们树立起作为班级干部的自信。

(三)班级管理应重视对技巧的使用

管理班级是需要一定的艺术的,在班级管理中应坚持民主化和人性化的中心思想,真正尊重学生的自尊。将与家长之间的工作做好。此外,还要不断更新管理链,通过科学的、人性化的手段教育学生。与小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特征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互助、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将会对学生的一生形成重要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充分重视对班级的管理,通过人性化的方式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福军. 做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学生成才[J]. 成才之路,2014,(9).

[2]王洪亮.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网友世界,2014,(2).

篇8

一、小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相对平缓的一个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与耐力以及体内的各生理器官发展平稳,体质逐渐增强,到十二岁,学生的大脑重量与成人相差无几,这为其开始系统地学习奠定了生理基础。从认知方面看,在认知来源上,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从以口头语言、形象实物为主向以书面语言、不以实物伴随的概念为主转变,在认知过程中,已由自然情景中的无意识学习向特定情景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意识学习转变,这种变化促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由日常经验向科学概念转化,由逐个掌握分散的知识向整体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转化。然而尽管如此,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仍是较低的,其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变中,其中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但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的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小学期间,学生的注意力及记忆有很大的发展,但其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三四年级集中25分钟左右,五六年级则在30分钟左右;其记忆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在情感方面,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知识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高及与教师、成人及不同年级学生多层次交往,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始丰富和复杂起来,但因其情绪比较外显,易激动、不深刻、持续时间短,其情感仍具有浅显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在个性方面,随着自我意识及自我评价能力的不断增长,高年级学生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此外,小学生的意志力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仍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行为还缺乏较强的约束力。

小学生所具有的上述天真无邪、对成人的依赖、品格的可塑性及极强的吸收能力等特点,使得小学阶段成为其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若能抓住其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把握教育契机,合理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从而为其今后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励的定义、模式及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拘选⒐奈琛!彼刂式逃既不是灌输或注入,也不是塑造或培养,而是学生以主人的意志在教育的世界中积极发展自己,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启发和激励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显得尤为重要。

1.激励的定义

在心理学中,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他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管理学意义上讲的激励,是指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在管理实践中采用激发和鼓励人们行为动机的方式,促使人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由此可见,激励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模式与理论

在早期内驱力理论基础上,心理学家将需要、内驱力和目标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构成了动力激发的完整过程,其模式如图:

在这个模式中,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内驱力是激励过程最核心的环节,而目标则是激励的终端,激励的过程就是根据目标的达到或未达到再引起新的需要或新的行为循环过程。

在上述激励的基本模式下,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激发动机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围绕满足需要进行研究的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奥德弗的“ERG理论”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着重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心理过程的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主要研究激励目的的行为改造型理论,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归因理论和挫折理论等。然而现实生活中,激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人类行为的诸多方面,罗伯特.豪斯和迪尔综合概括了以上三种理论,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激励理论,从内外激励两个方面揭示了如何提高激励水平。

3.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体现的是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型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实践,是把学生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服从,而是主动地参与,因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近景意义而言,实施激励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促进班级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民主的、活跃的而又富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班级团体,从而推动班级管理实现最优化,促进班级的发展。

就远景意义而言,通过激励机制,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因此,“激励是最好的老师”。

三、激励与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运用激励机制进行班级管理就是要求班主任针对学生实际,依据学生的内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1.实施激励机制的有关原则

激励就是以内外因素影响的方式,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刺激,通过人的需求影响人的动机,从而使人精神振奋,达到影响人的目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对班级管理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按需激励原则。心理需求是人们积极行动的动力源泉,激励的目的就是激活这种心理需求,使之转化为积极的行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指出,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下一步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班级管理者实施激励管理,必须充分了解、科学分析、正确掌握学生的需求,这是搞好班级激励管理的基础条件。学生是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的成员,他们的需求越多,越丰富,固然表明他自身越发展,却也表明他们对外界的依赖性越强。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激励操作只有符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符合不同学生的内在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出发,确定每个人的奋斗目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才是成功的激励机制。

及时激励原则。《礼记・学记》论施教的方法,讲道:“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段名言,强调教育和激励必须讲究针对性和及时性,才能收到预期的实效。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度为80%,滞后激励的有效度仅为2%,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善于抓住最佳的激励时机,让学生在当时的情景中得到激励,及时对学生平时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通常最佳的激励时机主要有: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时(新到一所学校或班级),取得新的成绩或在某方面取得成功时,对某种需求有着强烈愿望时,对过失有悔过之意时,遇事犯难、举棋不定时,处于某种生理或心理困境时等。掌握激励控制的最佳时机,是激励控制艺术的内在要求。教师选择最佳时机对学生实行激励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级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是相互依存的。激励所采用的手段都是从学生自身的目标和需要出发的,而学生之所以能从班级的成长中得到其所需并发展是因为班级目标的实现。在应用激励机制时,应当建立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正相关关系,让所有学生看到,班级的奋斗目标实现了,自身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奖惩相结合原则。奖励是一种正强化激励,它是指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并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保持。惩罚也是一种激励,它是从负强化角度约束人们改变消极和错误的思想行为,以重新唤起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在实际班级管理活动中,必须将奖惩结合。在运用奖惩激励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应当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当不得不使用惩罚方式时,一定要循循善诱,就事论事,告知具体的原因,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并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即将惩罚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于性格外向、有些自傲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对其实施惩罚激励时,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度”,既要防止惩罚程度过轻,学生没有将错误放在心上,又要避免惩罚过度,导致学生表现出消极退缩或带有发泄性质的攻击性的行为,均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物质是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重视其他方面的需要,如,期望得到他人、组织和社会的尊重、重视、认可等,这就是精神激励。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没有适当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就没有基础,学生的积极性难以长期保持;没有精神激励,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物质激励就得不到升华和发展,不可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认为,物质及精神的激励都属于“外在激励”,它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而人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及从中得到的快乐”,即“内在激励”,对人具有根本性的激励作用。麦格雷戈曾说,外在激励的管理思想好似牛顿的力学观点,把人们视为静止的物体,只有依靠外力才能移动,而人是有机体,有内在动力,运用内在激励,可以得到更强的动力。因此,必须将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有机结合,通过外在激励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2.实施激励机制的方法与手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其发展需求,把握教育时机,区别不同的对象,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同伴卓越的表现中,汲取营养,接受强有力的正向刺激,引导他们寻求更高更新的目标,从而把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坚实有效的激励效应。实施激励机制的方法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目标激励法。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指导学生的行动,使学生的需要与学校、班集体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期望理论认为,人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一目标的情况下,他的行动才会得到充分的激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这一公式表明:一个人把目标价值看得越重,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被激励的程度就越强。目标的制定,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适度性,正确的做法是让目标在班级中反复讨论,达成共识。班主任应善于引导学生制定目标,使班级形成由小目标到大目标,由近景目标到远景目标的目标系统。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时,一方面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有崇高的远景目标;另一方面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确定近景目标,不要盲目攀高,以更好地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

职务激励法。职务激励即责任激励,就是让学生担任适当的职务,承担相应的责任,激发他们为其在班级中担任的角色而努力,并从中获得成就感。给龙以深水,而非误陷浅滩;给虎以深山,而非逼入平地。在班级管理中应使“虎龙”各尽其能,各展其技。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表现欲的心理特征,可采取班干部轮值制的方式来优化班级管理。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从而锻炼、发现、考察班干部苗子,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强化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每个学生自发地进行换位思考,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推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情感激励法。常言说,“感人心者莫乎情”,“没有学生心灵的唤醒,没有学生精神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他们的情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班级管理中,应一视同仁,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经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当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对自己关心爱护的时候,就能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情绪。一旦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会自觉地朝着班级奋斗目标前进。

信任激励法。信任是人与人相处的剂。刘备“三顾茅庐”力请诸葛亮显示出一个“诚”字,魏征从谏如流得益于唐太宗的一个“信”字。信任激励是基本激励方式,它可以加速个体自信心爆发,而从某种角度上讲,自信比努力对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班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振,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体现在班级管理与活动中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上,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荣誉激励法。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荣誉激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将个人荣誉建立在班级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评比标准。除对取得进步的学生实施物质奖励外,还应给以精神鼓励。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作为一种信息反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公正性、及时性及艺术性,此外还应注意鼓励形式的多样性,口头的与书面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反而会胜过喋喋不休的说教,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

榜样激励法。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榜样,往往能使学生在仿效中得到激励。榜样激励具有可感性、可知性、可见性、可行性的特点,说服力强,号召力大,能够起到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作用。首先,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其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每个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素质、爱生敬I,使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是“认真”“诚实”“进取”,并以此去感染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引导全班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也要善于发现、把握身边的榜样,于细微见精神,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的事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还要引导同学们辩证地看待榜样,防止机械的、形式主义的模仿;最后还要关心榜样的成长,使之不断提高、进步。

民主参与激励法。民主参与激励是指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发挥班会的作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班级重大决策和学习目标的制定,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和思想上与班级患难与共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教师要发挥班会、团支部、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通过班会讨论审议班级重大议题或方案,让全班同学参与班级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班主任要慎之又慎,应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扬民主,充分讨论,做到班务公开,增强透明度。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当家做主的民利,也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观念,从而推进班级的民主管理,促使班级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创新;教育;思维;培养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意味着在今天这个科技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根本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

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二)积极创设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三)提倡学生的质疑。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提倡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三点:一是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二是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本质特点就是独创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求异思维是一切创造之源。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创造空间,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三是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煅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总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可.创新思维培养方法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

篇10

【关键词】小学 班级管理 精细化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75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木单位,而班级管理则是学校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功能与效果。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自然也适用于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其实学校的管理比其他行业的管理更需要细节的精心设计,因为学校的管理小单是要面对活生生的人,更为重要而且特别的是这些人都是需要呵护的未成年人。所以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务必小能粗放式地对待孩子、管理班级,一定要时时、事事从细节上精心管理班级。

一、何谓班级“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念。而现代管理学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所谓班级“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一改过往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着眼细处,管理上实事求是,强调“精”与“细”,要求每件事都要“精心”,都要做得“细致”,着力打造精品建设,实现班级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教师从“班级文化建设”为思想引领、“班级公约”为行动指南、“班级分工表”为细化管理、“班级评分表”为评价手段这四大方而开展班级的“精细化”管理。这样一系列的班级管理制度思路清晰,有利于小学生按部就班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同时责任具体到人,保证了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这样一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管理思路,使得广大小学教师找到了班级管理的具体可行方法,一改班主任事事要管的局而,切实减轻了广大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二、班级管理精细化的措施

(一)建立精细化的学生跟踪档案

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之初,必须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份详细的档案。档案要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自我评价栏、小组评价栏、教师评价栏、每次考试成绩栏、违纪栏、表现突出栏等,要求以一个学年为界,以每一个学期的期中、期末为节点,如实记录学生这一段时问的种种表现。这种给班级学生建立详细档案的做法小但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而且可以督促学生自律、自省,有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小学生是非常愿意表现的,当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被记录卜来的时候,无疑这个档案就变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星光大道”,这就会形成学生争相表现的局而,这样班级管理起来就轻松多了。

(二)师生情感交流,便于精细化管理

交流是情感的基础,有了交流才会有情感,有感悟,有教育。只有用心走近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学生成为朋友,去爱他们每一个人,他们才会尊重我,喜欢我,理解我。这样才会使每一个学生更愿意去融入别班级,热爱班级。在学习中,老师应当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如: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游戏;利用放学时间和学生一起沟通学习中或家庭中的困难,和学生谈心,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学生打架了,老师应该静下心来了解情况,从学生双方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我可以与学生一起融人我们的班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自己管理了班级,有了自觉性,而与我的感情也更加深刻。

(三)细化评价万案,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制定了《班级量化管理细则》,用夺红花的形式,体现在班级的评价夺分园地内。每位学生名字后面都有两朵小红花,每朵花的分值是20分,学生的基础分是40分。如果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出色,就加上1分,用“√”的形式记录;如果学生出现过错,屡教不改,就减掉一分,用“X”的形式记录。当得满20分时,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发给学生一张绿卡,再发给一封教师亲笔写o家长的表扬信;当被扣满20分时,就会取下一朵小红花,罚一张红卡,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反映给家长。对于得花较多的学生,学期末给予物质奖励,并在家长座谈会上进行表彰。

(四)班委会精细化分工做好助手

班委会选拔是每一位班主任开学伊始必须要做的,我认为组建班委会也不能随意,需要注意几个细节。首先是注意人选,班主任不要急于做出选择,可以观察一周再组建一个临时班委,随着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渐深,可以逐渐调整人员,要让他们都能胜任自己的岗位,这样才能起到班主任小助手的作用。其次要注意分工细致,甚至每一天的分工都要明确,不能让学生有界限不清的问题。其三班主任要选定学习小组的组长,并明确其职责。小组学习方式实施之初,班主任要逐步指导学生,尤其要专门培训各个学习小组长,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自觉学习。

(五)“精细化”更需要“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