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9 18: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健康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心理健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1.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以及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贡献、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自信、自强、自立、自律、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存在着三个心理问题敏感期。一是新生入校的心理断奶期。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年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心理上有较多的矛盾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等。二是专升本的心理调适期。许多高职学生进校后,不满足现有的专科学历,想继续升本的学习。可是由于他们基础较差,竞争实力不强,在专升本考试中大部分学生落榜,这给高职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三是毕业前的择业期。现在有些企业、机构、单位在选用人才时盲目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再加上毕业生自身专业上的结构性矛盾等原因,使部分高职学生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找到单位的毕业生,有的嫌月工资给的少,有的对岗位不满意;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整天四处奔波,为找单位发愁。在毕业前表现出困惑、茫然、焦躁的情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职学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地段”。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是转制或合并而成的,建校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够丰富,学校大都忙于生存和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又缺乏专业咨询教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致使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而被迫休学、退学以及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件呈上升趋势。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专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培养造就和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关注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及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有较大差异,如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科学、详细地用心理档案记录下学生的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就能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心理素质教育提供连续完善的材料,为进入新的环境帮助新的教育管理人员迅速掌握了解学生并及时实施转换期的心理教育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二、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1.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权,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学校应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及相关档案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建立严格的归档制度,由专人负责保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袋,封面要写请学生姓名、性别、班级、建档日期,并将其编上序号,存放于档案柜中。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能随意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借给他人,如学生自己要看,可在咨询老师的指导、解释下查看。
2.客观真实地设计档案内容。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的设计,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简单的履历表,而是应较完整、准确、系统地记录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应包括:(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等。(2)学生在校表现。包括身体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政治表现等。(3)心理素质及教育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分析、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以及采取的教育、培养建议、心理辅导过程和就业指导等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它记录的是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要随着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应定期测试、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教育、辅导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惑。
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档案管理队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严重缺乏,必须走专兼结合的路子。学校可设2-3名心理咨询师作为专职人员,其主要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心理问题;二是对学校思政教师、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其具备及时处理和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中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和处理。另外,还可聘请社会上的心理医师在中心作兼职教师,他们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他们参与管理,一定能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实力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4.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在校学生,还应关注跟踪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可经常邀请毕业生回校和在校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让毕业生谈谈他们心理成长、成才的经历和感受,同时对老师在学校给于他们的心理教育作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
篇2
一、环境熏陶悟诚信
荀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1],寓教于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养成学生诚信品质的现实路径。因此,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环境优化入手。具体来说,要从空间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首先是空间环境主题化。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要有一个主题思想,即学校的教育哲学,所有的建筑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哲学展开。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整体性是指教学楼、休闲区、操场等要紧扣主题(如“真诚”)设计,使其相互映衬,体现某种追求;连续性是指这个主题要分解在不同的建筑物中,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序列。
其次是自然景观概念化。根据校园原有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对校园景观进行概念化设计,使其与学校的教育哲学相融合。具体而言,校园绿化、水体、长廊、庭院、广场,甚至是一块石头、一个小山丘等的布局都要隐含特定的信息,使其成为一本无言的教科书。设计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即根据原有的自然景观艺术化地建构,将学校办学理念通过自然地景物化出来。二是以人为本,顺应学生。在具体设计时,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心理等进行精心考虑,让小学生能够接受、乐意接受,并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和愉快交流,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感受并接受环境蕴含的思想内涵。
最后是人文景观养育化。校园人文景观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隐含着巨大的养育功能。人文景观主要包括校园雕塑、景观小品两类。校园雕塑是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文化旨趣。景观小品是点睛之笔,一般分为三类:建筑小品,如壁画、亭台、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如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告示设施小品,如校园示意图、告示牌、警示牌等。校园雕塑与景观小品的设计一要符合诚信这个主题;二要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三要位置选择巧安排;四要形式灵活多样,如雕塑可以是诚信名人雕塑、纪念性雕塑、寓意雕塑、装饰性雕塑等。景观小品可以配上提示语,楼道边可以挂一些诚信的名人名言等。
总之,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出诚信之声,每一道墙壁透出诚信意蕴,每时每刻散发出诚信之光。
二、课堂引导知诚信
课堂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中主要完成小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一般可以分为显性教导和隐性渗透两种路径。
首先是显性教导。知是行的前提,无知则无行。而关于什么是诚信、诚信包括哪些内容、怎样的言行是诚信的言行、不诚信的言行会给自己和社会造成哪些伤害等知识和规则是无须争辩的公理,因而显性教导是必要的。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学生守则》的学习、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的教学、诚信规范与诚信准则的理解、诚信言行的练习等,促进小学生对诚信感知、理解和记忆。显性教导具有预设性的特点,因而可以系统地、全面地、循序性地开展,使小学生获得系统的诚信知识。
其次是隐性渗透。显性教导有些时候会导致小学生的逆反,因而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运用隐性渗透的方法加以补充。小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隐含有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只要牢记教学的德育价值,那么隐性渗透就会成为常态。例如,小学语文中的《狼来了》《曾子杀猪》《九色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都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明白做人要恪守诚信。自然学科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科学家们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结果。因此,完全可以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等诚信品质。艺术、体育课程中存在诸多比赛和游戏规则,不守规则活动就无法开展,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同时比赛的胜利也会让小学生体验到诚信的快乐。
三、活动强化固诚信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活动中形成的,而小学生天性好动,静态的课堂教导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必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强化。例如,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可以让小学生说说本校、本班诚实守信的好人好事,加深对诚实的认知与理解;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会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增强小学生诚信意识,从而树立诚实守信的信念;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为诚信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道路,游戏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出局,这样学生可以自主地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养成诚信的习惯;搜集或创编诚信歌谣,让小学生在传唱歌谣的过程中内化诚信、践行诚信;诚信故事会、诚信演出活动,引发小学生自省,树立诚信的意识,做到不欺骗、不说谎;诚信宣传活动、诚信签约活动、班级诚信公约制定活动、诚信模范少年评选活动等等,促使小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诚信伴随自己健康成长;诚信日记,则可以帮助小学生反省自身的诚信行为,形成自我控制力。当然,学校还可以举办亲子活动等来增进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信关系的建立。
四、教师示范彰诚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也自然地成为小W生的重要榜样,因此,校园诚信文化的建设,必须特别重视教师示范的重要性。具体要求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是立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有以身立教的觉悟和态度,更要有履行职责的坚持和执著。教师要坚持诚信待人、诚信教学、诚信科研,将诚与信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以诚育诚,以信育信,做诚实守信的道德典范。
其次是立言。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语,努力做到真诚、真实、可信,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欺言以获信。在教学中,教师要言语真诚,与小学生建立真诚的交往关系,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看法和对知识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参与对话,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敢于对现有的知识和权威说“不”。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此外,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言语评价时,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最后是立行。夸美纽斯说:“他应该经常把他们应该模仿的行为的榜样给予他们,应当把自己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榜样。”[3]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小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真伪、善恶、美丑,知道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教师应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身教来验证平日的言教,推动小学生在诚信品质的塑造中由知向行转变。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对自己诚信,真实不自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学生诚信,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诺学生的要求要努力兑现;对家长诚信,尊重家长,经常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对学校诚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学职责,对教学中出现的小差错要勇敢承认并及时纠正,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五、制度约束育诚信
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利益的诱惑和艰难的抉择,单纯依靠个人自觉自律很难保证顺利开展。因此,一定的制度约束显得尤为必要。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各种诚信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双重机制,使全校师生恪守诚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
首先,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德育工作纲领性文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种细则,如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诚信契约、仪式教育制度、争章(诚信少年章)制度等。
其次,规范学校教学制度。学校教学制度是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表现。[4]它既包括师生的行为规则,如教师的资格、职责、工作量、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课间行为、日常行为规范等;也包括学校教学行为的规则,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管理等;还包括教学外部管理的规则,如课程教材管理、学校外部考试等。[5]完善的学校教学制度能够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培育诚信执教、诚信求学的良好风尚,促进校园诚信文化的生成。
最后,细化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职工岗位职责制度、校园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奖惩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完备的学校管理制度依据权责分明的条款对全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行为做出约束和规范,要求人们遵守一定的管理程序,严格履行相应的职责。学校要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将“诚信”作为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制订关于诚信管理的相关条款,明确规定各类人员诚信参与管理、接受公正管理的基本义务和权利。
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种路径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与功能,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因时制宜并根据需要灵活组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92.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80.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00.
[4]李永生.学校效能建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2.
篇3
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师、学生和体育运动项目四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1)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小学体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学混乱而且松散,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部分小学体育管理制度只是形式和摆设,并未努力去执行,甚至某些学校连体育管理制度都不存在。一些农村小学体育场地杂草丛生,体育器材简陋的仅有垫子、哑铃、篮球、乒乓球、口哨。体育设施极其陈旧、老化,一个学校体育室都没有设定,体育器材就直接放在体育老师的房间内。小学体育制度不健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都如此不完整,更谈不上对学生每天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定期检查、修理和更换,这就导致体育器材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某小学三年级在低单杠练习时,因单杠有点陈旧,固定高度的螺丝有点松动,在做杠上斜身引体时单杠一端突然下滑,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健全,对场地、器材进行定人、定时负责检查,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伤害事故的发生[1]。
(2)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然而大部分小学体育经费来源相当单一,仅靠政府拨款。小学体育经费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教学中所需的体育器材,维修陈旧的体育器材,还有就是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但是一些小学教育经费开支中居然没有体育经费这一项,即使有,也并未专款专用,开支的随意性大,常常被占用。小学体育经费的不足和被占用导致教学所需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老化的体育器材也不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新,体育场地、跑道出现坑坑洼洼,且常年没有维修。体育教师只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利用仅有条件进行体育教学,极易导致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没有及时改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案例层出不穷,如:山东某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正在打篮球时,篮球架突然翻到,学生躲闪不及时,篮板砸中一学生头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所以,必须加大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保障体育经费的落实,提高体育经费的利用效率,确保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
(3)缺乏安全知识教育和对伤害事故的分析总结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小学安全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比如: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多为形式,讲解的内容太多,而实践操作性活动缺乏,甚至有些小学根本没有教学,仅直接把安全教育的书发给学生,让其自学。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机能正在发展,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认知能力都有限,自我防范能力差,所以小学安全教育,特别是体育安全教育尤其重要,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且严格执行。如:1至2年级学生可以从基本的身体活动人手,学习健身的方法,掌握浅易的自我保护的技能,而3至5年级学生可以从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学习健身的安全常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尝试合作与帮助,明白健身、保健和安全等所必备的常识[4]。大部分小学在出现伤害事故后,学校并没有立刻分析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用以避免类似伤害事故的发生。这与教育的宗旨,教师的道德都相违背,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4)学校对于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的学生重视不够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2]目前国内学生长跑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都有出现,猝死往往是因自身疾病所致,如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运动超负荷和感冒等疾病常常是主要诱发因素。所以学校应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非常熟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要区别对待。然而许多学校把入校体检作为一种形式,检查记录完后从不制定进一步的措施,造成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贫乏,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够,教学时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职业态度上,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应该把这份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但是,有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不履行教师的职责,不爱惜自己的工作,在外面做兼职,甚至想要改行。也有部分老师不写教案,凭借自己的经验上课,写教案也是为了评职称完成任务。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故离岗的现象是常有的事,甚至某些教师居然根本不到岗。教师的这种态度使课堂组织散乱,对危险项目教学区没有进行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都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如:2005年某小学乒乓球的授课中,教师安排学生练习时,教师离开岗位到办公室和同事说话,两位学生互相扭打,使一学生后脑勺正好磕在乒乓球台边角,造成重伤。还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较低,师生关系不和谐,经常辱骂和体罚学生,给学生造成精神伤害,给教师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体育教学造成不良后果。
(2)教师基本素养问题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素养、学科技能素养、教学策略素养和教学研究素养。小学体育教师是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并不多,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农村小学,部分体育教师是由运动队退役后和部队退伍后分配到学校的。所以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对学科知识都不了解,更不用说对学科技能和教学研究了。这也导致小学体育教学“流行”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和学生都自由的教学现象。即使某些兼职体育教师工作敬业,也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原理、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体育教师相比也相差甚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严格按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这都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体的各器官不能得到良好的动员以致不能进入工作状态,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负荷大内容练习时发生运动伤害事故。
(3)教师缺乏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
体育教学中有的危险是难以预测的,如学生隐性疾病等。而大部分的危险,体育教师都可以凭借经验预见到,并能加以有效的防范。小学体育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极其缺乏,部分教师始终认为体育课就是教师的“休闲课”和学生的“玩课”,甚至有教师觉得体育课就是副科,可有可无。这些体育老师否定了体育学科的价值和功能,也正是这种随意性和松散性,使他们在体育教学中根本不会对场地、器械进行俭查,对学生的服装进行检查,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服装过细地俭查,甚至连口袋、裤带和鞋带都问一问。不允许身带刀片、硬物和易使身体致伤的东西。北京市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教授的内容是前滚翻,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一名女生被裤兜里装的钩针扎伤小腹,造成重伤。教师在课前应对小学生携带物品做一定的要求和提醒,体育教师对潜在危险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如果体育教师具备对危险的预见能力,那么这起伤害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三)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同时,他们的心理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此时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不仅爱表现而且好胜心也强,多动、调皮、但是自控能力差。在运动中不知疲劳,不知冷热。常常累的大汗淋漓、大喘、咳嗽、面红耳赤[3]。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血管机能尚不完善,如果不节制大运动量,容易导致身体伤害。所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量不能过大。
(2)不遵守上课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且注意力易分散。不遵守上课纪律,集合站在队伍中经常互相推拉,防伤害意识薄弱,安全隐患辨别能力也差,却喜欢盲目或冒失地参加活动,这往往是发生运动伤害的重要成因。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前掷实心球),在老师指令下,一组投掷,一组听哨音后再捡回球,有一同学急着冲上前去,结果被一球砸中。这就是典型的不遵守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3)心理素质差或自我保护能力差
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无不妥,但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而有的小学生在突发的情况下,不懂得自我保护或自我保护能力差,这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一大因素。如:某小学五年级一女生在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中,由于心里害怕,双手没支撑器械直接飞身腾越,一脚被山羊绊了一下,结果该同学直接用手支撑导致手臂骨折。如果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并能用自我保护的技能,头脑冷静,在落地时顺势团身滚动,就能减轻受伤程度[4]。
(4)体育运动项目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如果两名学生同时为了争球,在跑动中发生碰撞或身体接触,就很容易撞伤或摔伤。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教学比赛中发生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有的甚至犯规都不是,规则允许的合理接触。有些伤害事故是学校不管怎样谨慎也无法避免的。如:2007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学生王某和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王某在做带球转身动作时,被对方防守队员踢中支撑脚的脚跟部,王某左脚跟腱被踢断。这起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属于意外伤害。而这时学校就不能因噎废食,减少体育活动、拆除容易造成伤害的运动器械,这与素质教育精神相悖。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防范
(一)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体育安全教育要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有清楚的认识,要明确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体育安全意识以及对运动危险的预见能力。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机能水平尚未成熟,个体认知水平低,自我防范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5]。因此,应提高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师,应加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加大小学体育经费投入,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
小学必须要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不仅依靠政府拨款,而且要组织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这样才能加大经费的投入。并且确保体育经费专款专用,有效的利用体育经费。加强对体育设施安全的检查、维修和更新,努力完善体育器材,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使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防范于未然。
(三)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区别对待特异体质学生
由于小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特异体质学生,即使知道,也不能确定自己不能参与某项运动,甚至都清楚,也有可能难以启齿,不敢告知老师。所以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清楚掌握学生是否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教学中安排体育活动时区别对待。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交流,共同保障学生健康。
(四)加大体育教师的引入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
小学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所以必须强化小学体育的师资力量,加大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和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素养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化和专职化。
(五)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技能,消除对运动项目的恐惧心理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防范事故意识薄弱,而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能力有密切的相关。所以,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要细心观察和研究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这样可以积极地消除或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正确的处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
作为教师,发生意外事故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不要因自己的惊慌而贻误时机,教师此时的表现往往左右着事态的发展。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地报告给相关的领导,以便学校及时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随后迅速通知家长,如实说明情况,避免发生误会。后期的安抚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打动家长的心,还可以温暖孩子的心。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氛围;人性化;班干部;活动
一、以大爱之心营造家庭式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大爱之心滋养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用自身的行动带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大爱情怀,让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和大爱之心。在接受班主任管理工作之初,为了让自己尽快地对新生产生真挚的师爱,班主任可以主动营造各种机会与学生们接触、交流。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多给学生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关心的、一句温暖的问候。课间,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和他们聊天、交谈,为他们的高兴而高兴,为他们的烦恼寻找出口。同时,班主任还和家长保持良性而紧密的沟通,寻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帮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可以说,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的是家庭式的班级氛围,是家人般的温暖呵护,不仅师生关系趋于和谐,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就连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起来。
二 、以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带动班级和谐发展
俗语说得好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还应善于建立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既有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又不乏人情味。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奖惩有度,奖惩有章,奖惩有法。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但是如果一味地要求结果,利用强制手段要求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班主任应多设立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另外,我们的学生处于成长期,教师应懂得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在学生犯错以后,要善于引导学生,而不应仅仅是指责和惩罚,更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一个优秀、融洽的班集体则离不开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在针对不同学生的管理上面,要进行变通,要讲究管理的艺术,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班主任应当以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来带动班级和谐发展,让学生在富有凝聚力的和谐班集体中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三、组建优良的班干部队伍,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班干部,不仅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规章制度的落实者和监督者,更是学生们心中的标杆。班主任应当有效地发挥班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班集体健康向上。
小学生一般都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都渴望能积极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认可。作为班主任,应当善于调动班级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班主任可以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系列班级职务,比如班长、副班长、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值日长、小组长、水长、灯长……小学班主任可以更多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体验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感受,让大家心系集体,甘于为集体付出。同时,实行班级工作“分权”,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
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自信快乐成长
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既做组织者,又做参与者,在活动中既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又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形成良好集体的氛围。在活动中,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团结协作。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寓教育于活动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对激发学生的自信、自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
五、协调统一,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培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将各个影响因素协调起来,才能够让教育的效果更好。而班主任正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间沟通的纽带,能够发挥重大的协调作用,将各个教育体系形成合力,从而推动和谐班集体的构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在学校内部发挥协调作用,积极联系该班的其他学科教师,和他们主动沟通,召集所在班的任课教师定期开会,共同探讨学生的管理问题。同时,班主任还应该推动班委会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实行自治、自理,并让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班集体的建设。此外,班主任还应该不定期与家长沟通,这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状态和问题,从而与家长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三方面的协调工作,对于班主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只有协调统一,才能够促进班级每一位成员个性向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人品、工作态度、教学方法等因素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要启动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进取心,引发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要利用和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鸿苍.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要注重养成教育[J]. 新课程(小学),2013,08:135.
[2]岑德菊. 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研究[J]. 新课程(小学),2013,08:193.
[3]乔金娥. 做好班主任工作 提高班级管理水平[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7:18.
篇5
中国的小学生守则:
1、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 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 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 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 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 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 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别人。
9、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 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美国小学生守则:
1、 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 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 提问时举手。
4、 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 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 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 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 考试不许作弊。
9、 如果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助你。
10、 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写的请假条。
11、 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它原因呆在家里不上学都违规。
12、 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从上面两个小学生守则,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守则每条都很细致,作为小孩的小学生们都能理解并遵照执行,孩子们在遵守守则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细致的思考习惯和言行一致的做事风格。反观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整体来说比较宏观,缺乏具体的实施方式。大人们都没法理解到位,孩子们理解就更为困难,这样的守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同的制度思路,导致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发展途径不一样。
一是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往往是大而空的口号,没法让员工和顾客理解,更难以作为员工的行为准则,所以,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员工的言行中去。如某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实施蓝海战略,实现价值创新。”这样的经营理念有几个管理者和员工能够精准地理解并且做到呢?
二是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是用来指导企业经营的准则,而是用来给社会看的,给顾客看的,压根就没打算自己做到。即,糊弄了事。这导致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理念没有行业特色,更没有企业特色。据有关机构统计,国内企业经营理念雷同率高达80%以上,高校校训的雷同率则达90%以上。
三是由于理念的假大空,导致理念和制度及行为的脱节。理念是理念,制度是制度,言行是言行。理念不能贯彻,或言行不一致,企业的管理显然是不可能到位的。从而使得中国企业的管理成本很高,抵消了由于我们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带来的成本领先优势。管理效率的下降,更使我们的企业丧失了市场竞争优势,缺乏持续发展能力。
篇6
1.专业管理电教仪器的人员少
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里都有很多电教仪器设备,却没有对电教仪器管理的专业人员,即使学校安排了这个职位,有相对应的工作人员,也仅仅只限于对电教仪器的了解方面,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真正作用。因此,电教设备的存在失去了意义,导致中小学生只能从课本上汲取知识,缺乏实际操作,难以消化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2.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教育对电教仪器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但也不能忽略对电教仪器的管理,电教仪器对管理的要求很高,需要较为科学的管理系统,然而学校关于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各项操作没有具体规划,容易使电教仪器出现故障,妨碍电教仪器的正常运行。久而久之,电教仪器得不到全面的保养,出现故障也得不到很好的维修,成为中小学电教仪器管理的隐形杀手。
3.对电教仪器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在中小学,大部分学校对电教仪器管理的力度不够,致使电教仪器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且很多教师思想过于陈旧,不愿意与时俱进,仍然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字一句进行板书,一字一句进行讲解,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因为对电教仪器的认识不充分,所以不愿意学习如何操作,更不懂得如何去管理。同样使中小学生对电教仪器不理解,难以操作电教仪器,只能望而生畏。
4.搭配的软硬件设施不一致
在中小学,初期发展的学校,为了使学校尽快正常运行,大量安装了硬件设备,例如,电教仪器在前期就购买完了,后期学校进行运作,一些软件设施与前期的硬件设施不一致,使电教仪器设备成为摆设,难以发挥电教仪器真正的作用。例如,做物理实验时,电线与电压器不符,有可能导致电线与电压器的损坏,还有可能危害学生的健康。
二、中小学电教仪器管理的方法
1.培训教师正确的电教仪器管理知识
在中小学,要想使自己的学校出类拔萃,就要培训专业的电教仪器管理人员。为了使电教仪器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就需在对学生影响深远的教师中选择人员培训,通过培训,老师们发现电教仪器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从而产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教师团队的进步。这样教师团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操作现代的教学仪器,掌握现代教育的要领,引领中小学电教仪器管理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时刻学习,就有可能落后,达不到管理的要求。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被时代淘汰。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电路组成时,使用电教仪器,让学生在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明白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区别。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使用电教仪器,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建立完善的中小学电教仪器管理制度
中小学电教仪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学校领导就要发挥其职能的作用,带头领导,各级领导进行相关分配,共同指导管理制度计划的实施,一步一步进行完善,从而实现电教仪器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学校形成一种管理制度氛围,扩大管理制度在学校的知名度。使教师用上最好的电教仪器。比如,在学习“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利用电压表、无流电表等仪器测试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自己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
3.软硬件设施搭配一致
硬件与软件的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旦失去平衡,电教仪器将难以运转。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一步一步发展电教仪器管理。可以从购买电教仪器入手,考虑到资金运转的问题,可以分阶段购买,每一个阶段使得软硬件设施搭配一致,实现电教仪器的使用价值。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电教资料不仅只有一种途径,例如,通过互联网进行下载,扩大了购买渠道。
三、加强中小学电教仪器管理
增加对电教仪器资金的投入,使电教仪器标准化,这样能更好地对电教仪器进行管理,促使电教仪器管理的应用水平提高。而且学校要建立一个关于电教仪器经费的档案明细,确保电教仪器的使用价值。在中小学,大量电教仪器的使用,使得仪器出现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中小学电教管理。首先,措施要到位,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制度,正确合理地使用电教仪器,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相关操作;其次,落实要到位,把电教仪器的使用和管理做一个考勤表,通过量化提高教师对电教仪器管理的积极性;最后,监督工作要到位,电教仪器管理人员对每一节课仪器的使用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实行教师和学生互相监督,保证电教仪器的正常运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教仪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设备,因此,要想更好地使用电教仪器,就要加强对中小学电教仪器的管理。学校想要通过电教仪器加强对教育的辅助,加深教育,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电教仪器在辅助教学上充分利用,加强硬件软件的共同管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相信电教仪器管理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加强电教仪器的管理,不但是现代化的要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自然也是中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篇7
【关键词】老师安全工作要点素质教育
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学校要让学生随时都是平平安安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安全意识的灌输以及防范技能的培养则是所有教育工作的首要基础,特别是对于没有任何防范能力的小学生而言。
一、安全工作中的思想教育
积极正确的开展安全工作,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所以,在全校范围内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关于安全问题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通过实施科学、高效的方法提高师生对安全思想的认识,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一)细化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是实施和传播安全工作的主要战场,而班主任则是安全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因而细化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是将安全工作具体化。因此,进行有效地安全教育的前提是做好班主任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对于主管老师而言,应该将班主任的培养工作细化,实施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安全教育工作不应该是独立的,通过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将安全教育融入到班级活动中。所以,在考核制度的设定中,应该将班级活动的鉴定参入其中。同时还需要妥善处理考核制度中的主次问题,建立科学、可执行的规范制度,完善班级管理工作。
(二)优化活动育人工作
任何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应该寄托在学校、班级活动中,将抽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从而通过外化的事物影响到小学生思想的发展与形成。针对小学生,应该围绕“安全第一”主题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育人活动,包括主题班会、专题讨论会以及演讲比赛等。在活动中营造一种浓厚的安全意识氛围,同时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协调师生关系,便于安全教育工作的深入进行。将安全教育与学校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文化的无形力量感染学生的言行。
(三)强化督促指导工作
学校安全主管老师在推进安全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督促指导工作的进行,只有保证了监督指导体系的完善才能够保证安全工作在开展推进中的方向性以及目标性。要想让安全教育深深植入到小学的教育体系中,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反馈系统可以随时反馈安全教育成果,从而根据成果判断安全工作开展的方向是否正确,增强了安全工作的目标性。而在制定相关的监督制度时,应该严格把握安全工作的实际状况,并与思想方针进行比对;同时还需要将安全目标与过程监督进行结合,将工作效果与育人方法进行结合。
二、安全工作要点
安全工作是所有工作开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师生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小学生还属于弱势群体,自身不具备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是小学校长的首要责任。
(一)实施排查安全隐患
安全无小事,任何事物都可能隐藏着威胁,从而影响到师生学习生活环境。因而在开展安全工作的时候需要做到“事无巨细”,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全校的各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因而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检查制度,除了平日的安全隐患排查以外,还需要组织每个季度的安全全面检查工作。同时还需要设置专门人员负责指定范围的安全管理工作,将全校的安全工作实施责任制,增强安全排查的质量。
(二)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安全工作的开展中,安全管理制度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通过有关制度的制定,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同时,可以根据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违反安全条例的人或事进行处理,增强了学校的纪律性。与此同时,还需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条例,严格执行安全值班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门卫登记制度以及校园巡逻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学校安全教育
有许多的安全事故是人为造成的,特别是小学生,对外界事物还处在一个好奇期。因而,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保证安全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校多组织相关的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对有关安全问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内模拟火灾、地震等危险场面,通过具体演习提高学生应变能力以及自我防护能力。
三、小结
小学生还处在一个成长期,在困难以及灾难的面前还不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学校有责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以及育人工作,才能够实现素质教育方针。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应该在安全工作的开展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在把握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上带领全体师生想着健康发展的道路走去。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校长在进行安全工作时的工作要点,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投入到小学教育中,为我国花朵的成长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常熟”奋斗目标、“虞山镇镇属学校安全检查细则”,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积极性,大力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加强管理,把学校安全工作做细做实,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切实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的安全与健康,努力创造良好稳定的教育环境。
二、工作要点
1、把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及时贯彻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总结阶段性安全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部署下阶段安全工作。
2、认真执行学校制订的“星城小学校园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教师护导值日制度”、
“食堂管理制度”、“饮食卫生制度”、“门卫安全保卫制度”等,使安全工作制度化。
3、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校舍安全、用电安全、设施安全、网络安全、饮水、饮食安全、人身安全等教育。在校内主要结合课堂教学、黑板报、画廊、“红领巾广播”、课外活动和日常的思想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在校外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在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中,通过升国旗仪式、专题性的教育讲座或报告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基础文明教育、法律常识和遵纪守法教育,促进小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工作的意见》、《苏州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我国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
4、经常进行校舍安全自查并作好记录,发现校舍有渗漏、开裂等情况马上向校长汇报,及时请专业人员检查、鉴定,及时维修;对鉴定危险的房屋设施立即停用,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5、每月进行一次校园安全文明检查,保证学校消防设施、水电、活动场所、周边环境、体育设施、大型玩具等没有安全隐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6、发动全校师生注意校舍、设施安全,发现问题立即向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根据报告立即到现场查看,如确有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确保安全。
7、制订“火灾、特发伤害、歹徒袭击、触电、食物中毒”等应急预案。若遇事故发生,在第一时间里向校长报告,向上级部门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应急,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8、经常检查ck报警器是否正常、有效工作,如发现异常即报告110及时维修。
9、坚持教师值班护导制度,值日教师要经常巡视校园,写好值班记载,坚决制止破坏校舍、设施、绿化等现象。中午放学过马路的学生要排队由护导教师护送过马路。
10、特别重视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坚决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2011年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公司法律事务工作计划
2011年综治平安创建年度工作计划秋季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全区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2011学年度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篇9
一、建立科学、规范、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化,日常管理民主化。在新学期两周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行为规范细则。这些制度包括:依班规奖惩制度,主题班会制度,周记日记制度,板报评比制度,值日班长、组长负责制度,班长、组长定期评选制度,请销假制度,定期调整座位制度。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阔学生视野。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关爱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班级行为细则的确立,就是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关爱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农村小学尤为重要(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关爱)。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
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实行值日班长、组长负责制。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值日班长、组长通过演讲竞选的方式 ,由班级成员投票选举产生,规定任期为一个月,明确职责,处理班级日常考勤、纪律、卫生工作。
开好主题班会,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班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主题一般情况下由学生确定,班会主持人、记录人由班主任指定,班会讨论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尽量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发言,各抒己见。通过班会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活动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班主任做出点评,为班级下一步工作打基础。
周记是学生与班主任沟通的桥梁。认真批阅学生周记,掌握学情动态,了解学生心理,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生活学习中的难题。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写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更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提升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定期调整座位,关注学生视力健康。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智力的重要时期, 定期调整座位,有利于学生视力的良性发展;定期调整座位,还有利于不同性格之间的同学增进了解,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同桌关系,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阔学生视野。通过板报评比,依据班规细则,严格奖惩。板报制作,为课外兴趣小组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二、探索“5+2=?”教育理念
搞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展教育阵地,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家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家访是学校、家长、学生联系的纽带。由于农村家庭文化层次的特殊化,在家访时应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观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行为。其次,还应适时召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和任课教师有说不完的话,用这种谈话方式,老师会及时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取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效果,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5+2=?”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了5天,效果非常好,可是在家休息了2天以后,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差不多都忘记了,这种现象是农村小学生的真实写照。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家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由于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班主任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进行家访,多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学会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并要求家长经常与班主任联系,让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其次,在开家长会时,班主任不要一味自己讲,而是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并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
破解隔代教育难题,及时通过手机、网络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学生父母;鼓励爷爷奶奶对学生“言传身教”“关怀不溺爱”“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走出棍棒教育误区”;针对条件比较好的家庭,鼓励家长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增长知识。
三、探索教育新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探索习惯教学法,“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萨克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习” “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相信我们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课前充分准备、上课认真倾听、善于发言、敢于质疑的品质。作业方面,培养学生端正书写、打草稿、认真审题、检查的良好习惯。
四、用心关爱学生,增强学生幸福感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把爱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把爱献给他人。以爱为核心进行班级管理,能让班级充满友爱、活力和阳光。班级管理回归爱,尤其要注重细节。当前,农村小学逐渐向半寄宿制、寄宿制过渡,班主任跟随校车接送同学,照顾学生食宿。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班主任投入情感。因而,班主任必须巧妙的利用班级管理艺术,形成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友爱的合力,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篇10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首先,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就学校领导而言,对小学体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管理上,就很多小学体育管理制度而言,只是一种摆设与形式,根本就没有发挥管理制度应有的作用。其次,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包括以下几种方式: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以及社会资助。但在我国很多小学,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政府的拨款,而这些所得的经费大多用于购买新的体育器材、维修旧的体育器材以及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有些小学经费开支中甚至没有涉及体育经费这一项,即使有,部分学校也没有专款专用,而是随意地开支;最后,学校方面缺少对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全,甚至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未能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与整改总结。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总体学科素养不高。
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的,由于这些教师在体育素养上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容易出现因教师的不专业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情况。
1.教师自身传授技术动作不规范,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受伤。
如在短距离跑时,学生脚后跟跺地跑,导致小学生脚部的受伤;跳箱和跳山羊时,因为小学生的上肢力量弱同时又没有掌握踏跳与推手的时机,难以获得一定的腾起高度,导致身体绊在器械上跌倒;在做技巧前、后滚翻动作时,因头部位置不正,团身不好,造成颈椎挫伤等。
2.教师对体育活动的组织不够科学。
教学中,教师对危险性较大的教学内容,如做低单杠、支撑跳跃等练习时,缺乏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投掷课时,由于教师的疏忽,学生对面站立,之间距离不够,造成学生被器材砸伤的伤害事故;另外,由于课的准备部分时间不够或流于形式,没有使学生承担主要练习的身体部位得到有效的活动,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后续活动中发生意外。
二、小学体育教学发生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体育安全教育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不管是生理、心理等都还不够成熟,就个体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缺乏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或者是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为此,学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特别是体育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体育安全常识,分析活动要旨以及对伤害事故的规避,增强小学生的预防能力,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教师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教师标准的动作示范是学生模仿与练习的榜样。体育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动作的重点、难点,示范动作要坚持课前预习,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规范的动作表象。另外,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安全要有所预见,对于哪些练习易出危险,要提前做好分析,从而合理选择组织教法。在教学中,每节课都应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选择有实效的准备活动,以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中还要健全各种安全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的作用,帮助其他学生做好各项防护工作。教学中运动量要注意由低到高,并在运动量较大的练习之后安排适当的放松运动。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要防止学生中暑;在冬季寒 冷的情况下,注意准备部分可适当拉长,并提醒学生在运动后保暖。
- 上一篇:超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 下一篇:小学班级管理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