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23:2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科普论文

篇1

*7年1月,我会组织五名同学和三名老师代表我区在成都参加了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决赛暨冬令营活动,在化学决赛中,两人获二等奖,三人获三等奖,有四人被北大、清华大学录取。

*7年,在*6年自治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我会有8篇论文上报参评。有五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

*7年开展科普宣传活动:5月,参加了科协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理化所开放日,组织1000多名中小学生参观。组织科技专家进校园、下乡等进行科普宣传、讲座活动,参加人数约*0多人次。

8月、11月、我会组织了部分高中学生化学奥赛培训。参加学生有1000多人次。

*7年8月有7人参加了中国化学会在河南举办的无机化学学术研讨会,投稿3篇。

*7年9月组织了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赛区的竞赛工作。全疆有近3000名高中学生参加了竞赛,他们分布在全疆南、北、东疆十几个地、州、市及兵团。今年是学生参加面最广的一次。经过中国化学会审核,中国科协批准,这次竞赛共有226名同学获奖,其中,一等奖26名,二等奖160名,三等奖40名。组织奖8名,优秀化学辅导老师49名。今年又推荐了五名同学参加明年的全国化学决赛暨冬令营活动。

*7年10月组织我区部分高中化学老师参加了由中国化学会在嘉峪关举办的西部地区高中化学教师培训班。使大家开阔了眼界。

*7年*化学会贾殿赠同志当选*科协第七届委员

*7年10月*化学会副理事长徐剑同志为我市高中化学老师举办了一期如何为学生辅导化学奥赛及化学高考冲刺专题讲座,有*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反映强烈。

*7年组织学术活动4次,参加人数约500人。

*7年新发展会员47人。

*7年12月被中国化学会授予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组织奖。

*7年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7年是我会比较忙录的一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组织会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使学会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会员之家"作用。

二.*8年工作初步安排

1.1月,我会将选拔五名学生参加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决赛,并参加冬令营活动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地点在南京;

2.9月,*化学会承办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赛区)竞赛工作;

3.7、8月份*化学会、*大学拟承办全国无机化学学术研讨会。

4.*化学会将不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各种科普,并请专家做化学科普报告;

5.*化学会配合自治区科协不定期进行其他活动;如:学术活动,科普活动等等。

篇2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中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培养

摘要:中学生的创新理论与时间的研究对于提高整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创新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是指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发明创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培养中学生发明创造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以及文献参考,找出在理论与实践上中学生发明创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并且为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发明创造;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创新与国家的前途以及命运息息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创新型的民族,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近代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等等,这些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将会永远没有进步,只能被淘汰。中学生作为一个民族的新鲜血液,他们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的解读还有实践中的挖掘。

一、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

1.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通过自己固有知识的重新搭配组合,使用不同的方法以及程序对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性思维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昀能体现,其固有的四种基本品质为: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以及精致性。但是从一般评价角度来说更侧重发散思维的维度以及处理问题结果的独特性。

思维的流畅性与独特性是衡量创造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调查发现,从思维的流畅性来说中学男女生的发展曲线都差不多,但是男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不断上升,但在初三到高三基本是停滞的;而女生在初中和高中的前两年发展较快,但是高三有明显下降趋势。但是总体来说男生的创造思维的流畅性高于女生。

从思维的灵活性来看,初中发展缓慢高中发展迅速。男生的灵活性在同时间点上均高于女生。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时达到昀高,之后会逐渐递减。而从精致性上来看,初中阶段缓慢上升,高中几乎不变,男女发展曲线基本相似[1]。

2.影响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父母以及家庭方面对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很重要。根据研究表明,父母的学历水平越高或从事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职业,其子女的创造性思维在灵活性以及独创性方面显着于其他职业的子女;受到较早家庭教育的学生与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在独创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一般生活在郊区以及县城里面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沉思性方面优于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孩子。

学校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般具有好人缘以及威望的学生,他们的独创性高于其他学生;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在灵活性方面高于其他学生;每天睡觉平均七个小时的学生在独创性方面高于睡觉六个小时的学生。其他例如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不很显着。

社会因素也会对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影响。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高于偏远的山区;其次传统观念以及语言的使用也会对其造成很重要的影响。

二、中学生发明创造的理论研究

创造性学习是对整个传统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更新,随着对创造性学习的不断全面解读,不断找到其存在的理论支持。在《创新学习论》中龚春燕阐述了创新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还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学习的核心需求还是一个国家未来需要的人才的首要素质。随后龚春燕又从四个方面对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讲,创新是人的本质所在,不论是哪个国家其发展教育事业的昀高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一切教育发展都需要创新作为支撑,不论在教育的哪个阶段都需要教育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持;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随着当代脑部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更是为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基础。

有一种后现代知识观指出,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在看待学生时不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什么都不懂的认知主体以及匮乏知识需要很长时间去积累的主体,而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并且可以迅速提升的一种主体以及与科学家、教育家一样拥有自己的知识,但是需要不断发展原有知识的人。在对待知识时,教师不应该把知识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的”知识,而应是一种具有价值性与社会性并且可以通过创新去完善扩充的知识[2]。

还有一种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指“通过对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分析,总结出目前以及未来一个阶段中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教育者通过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引导以及启发受教育者潜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出一种文明、和谐、轻松的教育环境,从而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规划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自主性的新型社会主体。核心思想就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在受教育中的学生。对于在受教育中的学生确保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不断学习与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强调学生是主体为一回事,在受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否承认是另一回事。很多的教育者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不会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而是客体,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中学生发明创造的实践应用

中学生在发明创造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个程序,即;观察—想象—设计—绘图—制作—实验。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观察,达尔文曾经说道“我没有过人的机智与理解能力,我唯独有的只是对那些不经意的事物的观察能力。”因此在中学生中进行一些小发明创造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细微的观察。例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蜂巢引起了马拉尔琪的关注,经过不断地观察发现其仰角平均109度28分,锐角平均70度32分,这一发现对于建筑学有很大影响;古代的故事鲁班发明了锯也是在平时不经意间被树叶划破手指而突发奇想;再如莫尼埃从观察树根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混凝土[3]。

在创新过程中联想也是很重要的,从观察到的事物联想到其他相关联的事物。例如:蜂巢墙就是通过深入观察蜂巢而建造出来的;通过袋鼠以及母亲抱孩子的情景发明出了袋鼠衣。

再者就是设计,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通过筛选,去掉那些不能付诸于实践的联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明确目标,分解目标从而形成思路设计方案。

对自己所设计的事物进行绘图制作,在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请教。

作品完成后要经过反复的实验,要有耐心,因为任何东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忽视,从细节做起,才能形成昀有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张广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学习方式

一、中学生创新能力概述

我们可以把创新能力定义为:在有一定目的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开展智力思维,产生出对社会及个人有价值的新奇创新产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产品是否新奇、是否是绝对的创新产品、产品的价值这三点是判断创新能力的标准。创新能力又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广义的创新能力之上的,广义的创新能力的不断地积累与创新之后就是狭义的创新能力。中学生是初级人才培养阶段的基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应该局限于狭义创新能力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方法,以广义的创新能力出发,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潜能,从而为未来实现从广义到狭义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中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主动和成熟,而并不再带有幻想性。比如说中学的物理教学,学生的创新是指中学生对已有物理知识创造性的发现、运用,这样不但表现为对物理问题思考的多样、灵活性,而且也表现为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猜测和假设,并且通过实践加以证明。

2.中学生的思想新奇性

中学时代是一个比较容易激发兴致的年代,中学生看问题是新奇的,对他们而言,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也是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他们对整个问题的提出、过程和结果都是感到新奇的。这就是以学生为个体单位的首次创新,其有意识上的创新思维价值。

3.中学生的独立性

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给予自己独有的解决法式,不是与别人采用相同或雷同的方法,有着自己的见解。中学生的独立性还有例外一个含义,学生可以通过分组沟通,互相进行讨论交流,最终达到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知识为中心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与智力的培养方法不一样,但是可以共同进行发展;中学生创新能力是动静结构的统一,反映了其创新能力的稳定与发展性;创新能力是中学生的一种能力,它的组成要素是多样的,这些因素对中学的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于动力;创新能力的心理结构对于每个年龄层次段的人来说是基本相同的,中学生也不例外,只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创新能力是否可以表现出来并不是创新能力的有无来决定的。

二、联系生活,端正学习态度,轻松面对物理

1.学习心态的调整

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研究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并不是先天不足,相反有的“天资聪慧”,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是因为先在上中学前他们就曾听“过来人”说过:“中学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还有就是中学生他们自己由于不成熟的心理,从而形成了一道屏障;物理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生就失去了对物理的兴趣,有的甚至升级为讨厌物理,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这一尴尬局面。在这样背景下,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针对中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转换工作,帮学生调整好学习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必须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创新意识,树立他们对物理的学习信心。

2.联系生活,科学发展

新大纲提出,“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各种产业部门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全方位的去发展,去自己挖掘相关的学习信息,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动态的同时,可向学生适当地提供前沿领域的专题性科普资料,如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电器使用、生活小常识、城市绿化等,积极培养中学生发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全面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上海一位著名特级教师风趣地讲:“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这句话揭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课堂上应尽量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

1.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好的物理教学应当营造出一种使学生产生矛盾、猜疑和惊奇的情节模式,在这样的问题背景下,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兴趣以及学习意向都推到最高点。我们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教学法,提出一问题,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组长的带领、进行问题的设计研究等,并通过实践来证实他们的方案,最终做出探究报告。最后小组之间互相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对对方的方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等。为使学生能正确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也就是问题情景,让学生可以理性的去思考。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也给教师和学生探索思维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2.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中学物理想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其基础就是学校的研究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发展问题。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都是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包括巧妙的提出问题,创造新奇的问题环境等,这些问题又必须使学生产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是由浅到深。不然的话,讲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挫伤,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应当有以下几个特点: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以点带面;选择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性价值;言简意赅。

四、合理采取措施,改变学习方式

1.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提问要问到点子上,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懂得教育的物理教师一般会把自己演示实验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展示,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优秀的领导作用,除了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程序以外,还应加以点拨,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2.不断地创新学习的方式

要让学习接受者一最快的速度来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与老师的要求等。在中学,需要对课本里面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不断学习各种学习方法。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刚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不一定能及时的适应。所以,我们就应该创造尽可能多的问题来让他们更有效的完成作业形式多样化,并自己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查询相关的信息。老师应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可以研究的对象,例如计算机上学习物理知识、交流物理问题、拓展物理视野、挖掘物理领域的新知识、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推荐一些优秀的物理读物、科幻读物、科普刊物科学、小小爱迪生读物、科学名著等。

五、利用一题多解、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观下的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在物理学习中,一题多解的开放性试题则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个捷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单一思考或习惯性思考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题多解”除了一道题有多种解法的含义外,应该还有一道题有两种以上答案或结论,即开放性答案的含义。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不管是一题多种解法,还是一题多种结论,从整体上看是令人满意的,但就具体每个学生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毕竟每个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但利用它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

[2]胡静.STS视阈下的创新教育――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过程浅探[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

[3]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

篇4

关键词:课堂内外; 科技教育;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29-001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是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新形势下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科技兴趣活动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性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打破校内外“壁垒”,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拓宽渠道,精心设计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在科普周、科技节活动中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等教育活动;学校、班级开展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积极开展科技小设想、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科技小论文的“四小”活动,举办“科技节”,展示一年来师生、学校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科技教育成果。健全网络,建立制度,保证科技教育特色活动正常开展有成效,以此来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关心生态环境、关心社会他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其次在科技教育主题活动中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赋予丰富的科技教育内涵,努力达到科学精神、人文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例如“珍惜生命”、“关注我们的家园――地球”、“节约用水”、“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形成较强的创造型人格心理,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长大为科技创新作贡献的情感。科技教育必须依托社会,实行开放教学,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和条件。充分利用校外雄厚的科技教育力量和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较好地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师资不足的弱点,解决了内容平乏的缺陷。积极开展身边科技小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中专题性、特色性科技活动为研究重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实践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可操作的科技实践活动小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寻求科技辅导员、社区科技人员和学生家长的参与和帮忙,并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其研究成果,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篇5

1996年大学毕业后,李湘黔先后在泸溪县白羊溪学校、浦市中学、吉首市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执教物理18年,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

站在三尺讲台上,李湘黔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课堂是民主的,我鼓励学生说真话,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热情。”有时他故意“示弱”,让学生通过“挑毛病”寻找更好的解题思路。相比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会对新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由于执教的学校地处山区,教学资源匮乏,物理教学器材往往不够用,于是李湘黔就借用背篓、扁担、草鞋等生活用具以及拨浪鼓、不倒翁等常见的玩具,挖掘其中隐藏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

在学生看来,“和李老师在一起很快乐,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会觉得自己很能干,富有创意;在生活中,我们又发现李老师讲的知识真的无处不在。”

对于那些在物理学科方面有潜质的学生,李湘黔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组成“物理卓越队”,空闲时间里,大家“并肩战斗”,一起走进实验室,一起编题演练。在备战物理奥赛期间,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他常常为一个题目思考到深夜,甚至抱着书本就睡着了。

李湘黔的心血没有白费,18年来,他所教的学生有一大批考取了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一批批山里娃以优异的成绩走出大山。在历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和学科大赛中,共有200多名学生获奖。2010年,学生邓应科勇夺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竞赛物理金奖,成为当年湖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李湘黔也因此获得“金牌教练员”称号。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李湘黔两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并于2014年转任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教科室主任。

对于从小生活在武陵山区的李湘黔来说,传统民间文化一直吸引着他的目光。

课堂上,他和学生一起挖掘身边的民风民俗,工作之余,他从田野乡间收集大量的农耕用具,体会其中蕴藏的智慧。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他发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释物理学知识,更能让学生接受。如果把全国的这些民间物理现象整理成书,对传统文化和物理教学都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没想到,这件事一做就是十年。直到2013年,李湘黔编写的《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才得以印书出版。全书分为民间生产生活用具、玩具、乐器、游戏、美食、建筑、杂艺七个部分,从文化溯源和物理趣味的角度对近200个民间文化形态进行了有趣、科学的解释。

在编写书中的内容时,只要有条件,李湘黔必定会亲力亲为考察项目。为探寻民间杂艺“上刀山”的文化溯源,他四处打探,终于联系上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专家,得到了权威的解析。为了考察其中的物理趣味,他又专程看了多场演出,请教了5位“上刀山”绝技艺人,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之谈。

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多样,远远超出李湘黔的能力范围,有时他只得借助家人、朋友甚至学生的力量完成取材工作。

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且每个地方的窑洞形式都不一样,在研究“土窑洞”时,李湘黔没有时间一一体验。查找了相关资料后,他整理出一份调查问卷,让去这些地方旅游的朋友按照他的要求间接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之后他再对比资料、汇总研究。

因为这是一本面对青少年的科普读物,李湘黔始终把它的科学性摆在第一位。《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一书中每篇文章平均仅600字,看似简短,但一字一句都经过了大量考究。

在讲述“呼啦圈”的物理学知识时,李湘黔写道:“一般来讲,圈大的比圈小的易转些,质量大的比质量小的易转些。”为了验证这句话,他买了一个呼啦圈反复体验,还邀请家人玩呼啦圈,但由于没有理论依据,他始终不敢轻易下结论。查阅大量资料后,他在权威刊物《力学与实践》上发现了上海交通大学刘延柱教授发表的《呼啦圈的力学》学术论文,经过对比、推敲后,才最终确定。

篇6

一、精选阅读材料,做好阅读笔记

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势,我向学生推荐了《英语沙龙》(English Salon)系列、《中国日报》(China Daily)、《21世纪报》(21st Century)、《中国电视报》外语节目版(TV Guide)等课外英语读物,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开拓题材范围。

1.材料选择的广泛性。对我国中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读者面对的读物是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写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微妙地联系在一起。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掌握语言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得多懂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因此,所选阅读材料应注意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要能够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心理、历史、科普、政治等各个领域;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应用、散文等各类文体也都可以综合考虑,多样的体裁能使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英语。

2.材料选择的启迪性。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能力、关注情感、提高素养”的理念。同时,英语同汉语一样,也是承载文化的媒介,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通过学习英语也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厚其精神。因而,教师所选文章一要以“激扬向上、自信人生”为基调,或充满哲理,或充满爱意,或充满遐想,或讴歌生命、和平;二要选择贴近学生自己生活,能够感动和影响他们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坚持做好阅读笔记和摘记。我要求学生每周做好2-3篇阅读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Useful sentences and summary 三部分,通过做阅读笔记,使学生自己发现并学习新单词及有用的句型,逐步扩大词汇量,逐渐提高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坚持做摘记,记录下阅读中碰到的好句子及名人名言、谚语等,并经常诵读。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1.猜测词义,通览全文。阅读中遇到一些生词时,不必为此而停下正在阅读的文章,去查字典,而通过阅读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或者干脆跳过去读下面的内容,让自己的思想跟着文章的脉络、人物的情感及情节发展走。要从上下文的连贯意思来理解全文,采用抓首尾段、找主题句、关键词、落实段落大意、分析长难句、及根据文章逻辑联系猜想、推测内容,通过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猜读(guessing)和细读(careful reading)等技巧来把握文章主题(subject),剖析各个方面(aspects),从而又快又准地获取信息。

2.不同体裁,区别对待。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如记叙文——抓五要素,抓文章线索:when, where, who, what, why;开端—经过——结果。议论文——论证,分论点、论据。说明文——简介、发展、结论。广告类——省略句。

3.限时阅读,提高速度。要求学生以高考阅读速度70W/M的标准,进行扩大视距的训练。阅读时,眼睛每次移动注视的距离先是一个整句,然后过渡到整段,一口气连续读完几个句子,以迅速抓住文章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要求学生阅读时不出声,不回读、指读,训练学生克服先把文字变成声音,再去想它的意思的习惯。阅读后可通过判断题、选择题或问答题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如果正确率能达到70%以上,速度再加快;如果不能,再加强训练。这样反复训练,以增加知识和信息的输入量,训练学生集中思想,迅速抓住文章脉络,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三、及时评价,激发动机

1.课前3分钟,巩固阅读成果。为了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提高听说水平,我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与课外阅读相关的free talk,daily report,retell/summary the material等活动,让学生以表演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2.记录阅读数量和质量,开展成果展示。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足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我要求学生通过填写课外阅读每周记录表来记录、反思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并每月在班级里进行一次评选活动。如评选出本月阅读量最大的学生、本月阅读水平最高的学生、优秀阅读笔记评选等,并给予适当奖励,从而调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7

一、教师和家长要转变观念,给学生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

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们根本没有阅读的自由,只能读语文书及各种作文选,阅读课被教师上成“如何做阅读题”,结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让学生更害怕阅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杰出人物的阅读故事。如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让学生懂得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以自身的读书经历鼓励学生。

1.抓住名著导读的契机,激发阅读兴趣。每一学期,语文课本上都有名著导读,我总是将它们放在第一课时,引导他们品读。学校没有配套的图书,我就自己花钱买了一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读到整本书。使其感受到名著的魅力,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2.在学习节选课文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原著。语文课本上有很多节选课文,为了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我将原著推荐给学生。如在学习《社戏》时,我向学生介绍了鲁迅的《呐喊》,引导他们读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并向学生推荐了鲁迅的散文集、小说、诗歌等。这样,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学习《绿色的蝈蝈》一文,学生被神奇的昆虫世界所吸引,他们渴望了解关于昆虫的更多知识,于是,我将《昆虫记》推荐给学生阅读。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人享用一生的好习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人世间的丰富多彩、科学世界的美丽奇妙。阅读会使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变得广袤而深邃,阅读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将阅读作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制订好每一学期的阅读计划,选择好阅读书目,利用早读和课余时间,每天用半个小时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在周末和寒暑假将时间延长为一个小时。平时,抓住每一个阅读的机会,如街头巷尾的广告、宣传标语、各种产品的说明方法、学校的板报……久而久之,每天读书就成为学生的习惯。

四、选择阅读书目

阅读也分好阅读和坏阅读。中学生辨别能力不强,阅读要选择好书目。教师要做好引导。

1.选择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更是书中的精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首先推荐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现当代的《骆驼祥子》《家》,国外的《鲁滨孙漂流记》《爱的教育》等等。

2.广泛涉猎。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无论文史哲专著还是文学著作,都应该广泛涉猎,同时兼顾古今中外,不仅要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要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还包括报纸和杂志。如《当代中学生》《中学生月刊》《读者》《青年文摘》等。

五、指导阅读方法

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指导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指导学生写入小册,或载入卡片,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篇8

关键词:科技教育;农村青少年;本地资源;信息化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是社会、国家和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共同需求,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总目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经济的差异,各地区的办学条件、学校设施、师资水平各有不同,可提供科技教育的资源也有差异。大城市的重点中学,资金相对充足,可以借助科研机构、高校等资源开展科技教育。而普通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青少年科技教育相当滞后。其中突出表现在: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认识与具体落实错位;缺乏科技教育或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科技素质偏低甚至没有科技教师;科技教育经费短缺;无活动场所、无足够科技活动时间等因素导致科普教育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科技教育的种子如何在这重重阻力中破土而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积极挖掘学科教学资源,渗透科技创新教育

有的教师抱怨教学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科技教育。其实,科技教育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科教育是基础教育主体,我们应充分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考量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渗透科学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创新意识、科学创新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使学生领会科学本质,热爱科学,乐于科学探索,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以生物教学为例:

1.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其科学态度。如在生物教学中,学习遗传规律时,介绍孟德尔用了8年时间对28000株植物进行杂交实验从而获得遗传规律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对待科学认真钻研、反复论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科学技能。在科学史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假设的能力,并学会用逻辑、想象及基于证据的思维方式来形成并修正科学解释。如,在学习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内容时,可以参考下表的模式进行:

“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教学简表

2.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和探究习惯

初中生物学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课程,可以通过拓展探究教学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可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八个基本步骤进行实践,如下图:

探究教学程序图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内一切可用的科学资源,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从学科学、爱科学到用科学、创造科学的过程,不断提高科学素质。

二、开发利用本土科普资源,拓展课外科技活动

农村学校要寻求科技教育的出路,必须认清形势。虽然农村学校在客观教育条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并非没有优势,关键是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农村具备较为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积极挖掘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做到取长补短,因材施教。要利用好本土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先调查和掌握本地区科普教育资源,然后根据资源分布和特点设计相应的科技活动。

1.科技活动要与本土特色资源相结合

农村地区有自己特色本土资源,以南沙区为例。南沙地区临近珠江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其中有较多具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如,红树林湿地、海蚀地貌、山地、水网等资源;蕉门红番薯、小虎麻虾等名优地方特产;咸潮①、台风等自然现象。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但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还有实际应用价值。利用这些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不但能让广大青少年掌握本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及分布状况,而且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把开发研究的成果编成校本教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更能体现科普教育的特色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一举多得。

篇9

[关键词]义务教育改革;学制年限;语文教材;外语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制年限划分不够合理,语文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外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改革

现今世界各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大体为6至12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较长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则较短些。目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般为9年。其中,前6年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后3年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这种9年义务教育年限学制一般称之为六三学制。我国目前还有很少一部分地区存在着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三年)这两种义务教育学制。六三学制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演变而来的,其间虽然经过小修小补,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学制。解放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已实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学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六三学制进行重大改革。

如何对六三学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也就是说,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由3年延长为5年。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有利于儿童和少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年龄段的学生就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其分别进行教育管理。一般来说,6至10岁为儿童时期,10至15岁为少年时期。在四五学制中,若小学生6岁入学,则小学生年龄段就与儿童时期一致,初中学生年龄段就与少年时期一致。而在六三学制中,上述这两者显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学制比六三学制更有利于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这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在四五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即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初中教育阶段。从而保证了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实行四五学制有其组织依据。现行的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阶段原先是分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和两年制高级小学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小学教育阶段之所以不像中学教育阶段那样平均分成两个三年制教育阶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阶段,必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小学四、五年级分界线是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年龄段的分界线,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考虑到将四年制初级小学教育阶段改革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同时将两年制高级小学教育阶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合并为五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并将五年制初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因而这样形成的四五学制就必然有其组织依据。

若将现行的六三学制改革为未来的四五学制,则有如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由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较小,因而在本区域小学学校的布局就较为合理。但是该区域内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愿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故而本区域内的小学最好能实行小班教学。若原来的六三学制继续保持不变,则普遍实行小班教学后就会导致同一小学的教学班级大量增加,这就会大大加重了原小学各方面的负担。若将小学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原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分流到初中去。则同一小学在原有的条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学班的数量,也就有条件普遍实行小班教学,这就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同时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学校规模要扩大很多。但是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财政状况普遍较好,办学资金较充裕,可满足其初中扩大办学规模的经费需要。

二是有利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形成合理办学规模。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了形成合理办学规模,因而很有必要缩小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学教学点。若将小学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压缩到4年,则同样多的资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学教学点,从而可满足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合理办学规模要求。

二、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语文是人们学习百科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历来都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文学性。语文之所以能作为中小学课程的主科是因为其工具性和实用性而非其文学性的缘故。虽然语文课历来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语文课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语文课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教材范文要选用科普作品而不选用文学作品方面的改革)。现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可合并为另外一门新的副科。

(一)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小学生年龄正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其学习的课程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理需要来安排。由于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须要使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小学毕业生能掌握至少3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理解日常生活内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选用的作品应该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识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不选用文学知识而选用科普知识,一是因为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社会阅历浅,不易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即使能背诵许多诗文,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而科普知识很贴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别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为文学作品内容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不利于处在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而科普知识则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信息,小学生思想就好像一张白纸那样纯洁且可塑性又极强,因而从小就给小学生灌输科普知识则很有利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二)初中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10至15岁年龄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语文课学习也应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来安排。初中语文改革目标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即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体型演变、简化汉字表、简繁汉字对照表、常用汉字总表、汉语常用语词表、异形词整理表、汉语语法、汉语修辞、汉语工具书使用等知识。现代汉语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记述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四种文体的写作技能知识。初中语文教材选用范文也应由文学作品改革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识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普及知识。语文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要将文学知识改革为科普知识也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使其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缘故。同时,可将现初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内容合在一起,另外作为一门新的科目,不妨称之为文古科,文古课只作为副科。

三、外语课教学方式改革

外语是我们学习外国发达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人文科学知识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语课是技能型科目,教学难度大,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国小学初中的外语教学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因而现行的外语课教学方式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外语教学要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初中外语教学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半双语教学就是指非外语课教学要渗透一部分外语教学内容。

(一)小学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小学外语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即小学毕业生应具有最简单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水平,小学应从一年级开设外语课。小学外语教学应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即学生不接触外语书面文字,只通过情景教学,以听说认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应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学习外语,可通过模仿、操练、记忆等方式学习外语。特别地可利用儿童模仿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唱歌、跳舞、游戏、对话、朗诵、简易戏剧和体育活动等形式,寓外语学习于娱乐之中。小学生毕业后的外语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这时进入初中再学习外语书面文字用语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初中外语教学水平,可考虑在我国初中非外语课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即让每一门非外语课都负担一部分外语教学任务,从而可大大改善外语教学语言环境条件。如何实现半双语教学方式,可初步设想如下:

1对于初中所有非外语课来说,各科的课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对应的双语印刷出来。这样就可使学生每见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联想到其对应的那句外文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间对应的书面翻译能力。同时,初中一年级所有非外语科课文中的外文单词都要注入相应的读音音标,这样又可使学生每见到一个外文单词都能念出其读音来,每见到一句外文都能说出其对应的那句外语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2对于非外语科来说,根据各科授课时间长短,可规定每科都要教授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单词100至500个和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口语20至100句。教师可在课堂上用外语致开场白和作自我介绍,可用外语板书有关本科内容的专业术语(例如数理化学科中内容的定义、定律、公理、定理、推论、结论、命题、公式、方程等专业术语),也可以用外语来解释本学科专业术语,还可以用外语来念一段本学科课文,也还可以在每堂课教会学生一两句有关本学科的外语口语。这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极大地扩展其接触外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改善了外语学习环境,也就可大大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

篇10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素质;中学生

大部分人都认为图书馆所实施的教育功能仅仅是学校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却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图书馆的检索和阅读,可以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图书馆对提高中学生素质的促进作用

1.1有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中学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更迎合了中学生活泼的个性,他们可以不受束缚,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求进行阅读。素质教育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发挥它知识宝库功能的机遇,而图书馆对学生的教育又促进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图书馆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图书室的学科图书和背景资料为中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和感性知识提供了便利。尤其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学生通过到图书馆阅读查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从而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大意,写出阅读笔记,述评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阅读的同时,图书馆教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使学生从中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课作为一项课外活动,可以长期开展下去,并为每个学生建立阅读档案,对其借阅次数、本数,写书评的篇数、质量进行记录和统计,为任课老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1.2有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信息素质教育都存在缺憾,而中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更是一片空白,这是中学图书馆界的一大失误。而且不仅仅是学生,老师也缺乏这种意识和素质,这对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图书馆作为相对系统的资源体系,是来源学生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知识或信息的搜集、选择、加工、整理、,利用、重组的专业机构,通过图书馆专业人员的辅导,文摘及工具书检索运用,学会各种文献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掌握积累整理资料的方法,尤其是通过网络资料检索了解网络中搜索引擎的使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的能力,特别是具备操纵联网终端,阅读,提取,吸收,存储信息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为将来更大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学生们可以通过图书馆宽而泛的学习来弥补课堂教学窄而深的弊端。图书馆工作者可以相应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围绕某些主题,积累相关资料,让中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材料的阅读、对比,在课堂上展开充分讨论来获取知识;或配合教学进度,重点向学生推荐既有启发性又能深化课堂学习的书刊资料,通过对这些书刊资料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堂,促使学生认真听讲,同时课内没能得到满足的地方,也可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寻找答案。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建立的“文学社”“读书兴趣小组”“各种研究小组”等学生团体,利用课余生活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作为研究的起点,研究各种问题撰写小论文,做一些小发明小实验,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中学图书馆需要加强的工作

2.1学校领导应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国家教育委员会早于1991年颁发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明确规定:“图书馆(室)是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服务的机构。”“校长应直接领导本校图书馆(室)。图书馆(室)负责人应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工作人员应具备中等以上的文化程度和基本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因此,图书馆的发展和搞好图书馆工作离不开校领导的支持和拔地而扶植。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在资金、人员、场地、设备上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并通过校领导来组织实施各项活动。

2.2增加投入经费,重视图书馆的硬件建设

学校应改善图书馆的物质条件,改善图书馆的馆舍环境,更新陈旧的设备,提供充足的桌椅,窗明几净,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进行阅读。尤其是网络阅览室的建设应该加强。另外应使用计算机对藏书进行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新载体,除了印刷品外,还出现了光盘、磁盘等非印刷型载体,而这些载体需要通过一定的设备才能使用,若不增加设备,这些新型载体就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加强现代化的手段吸引更多的读者。

2.3配备充足的专业人员

中学图书馆要配备合理的专业图书情报人员,充分发挥图书馆管理员的专业才能,尤其要给予管理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避免现时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因要管理业务以外的杂务而造成的人才浪费。同时应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尤其是信息化的利用能力。

2.4收集学科及教学特色资料,促进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