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9 16: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结合
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明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彻底性的变革并融入了自身教育。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结合各种电子设备应运而生,人们接受的更多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态画面的多媒体信息,“传统”的教育技术概念迅速被“现代”教育技术取代。笔者做为一名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同时是任职学校督导处长管理岗位的管理者,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尽管利用粉笔、黑板、班级授课进行的传统教育,是一种密集型、高效率的教学过程,但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竟争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针对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和多学科、多专业等特点须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运用并不断提高以计算机(投影设备等)为主要设备、以多媒体教学及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为适应现代社会个性化和有特色能力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挑战具有不同风格、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与管理中,既不能抛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基本能力,又要加强和巩固教师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能力。
首先,我们课题组针对近年来多功能大屏投影教室使用多媒体课件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法,得出采用适当的教学媒体进行授课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的结论。同时决不能全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而忽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应当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精炼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最好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允许学生随时浏览,反复学习遇到问题时可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讨论。对此,我们提出: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在教学改革中继续保持其应有的地位。
调查中发现多媒体教学简化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多媒体演示功能,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新的“填鸭式”教学现象——“电灌”:课件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在教学改革中继续保持其应有的地位,其优点和适用性仍是明显的,不能因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或手段而放弃其的优点。通过研究我们需要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应如何在现代信息教学中保持优点。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更真实地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从经验、知识还是阅历等方面,都比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教师是“教”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品格、良好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必须具备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能力,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相应的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在教与学的天平上,达到一种均衡。所谓“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在教师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检验教师课堂教学综合素质,同时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从知识传授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关系上看,传统的讲授法作用依然重要。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有62%的学生希望“由老师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认真听讲”;从某高校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来看,这一比例达到78%。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的教学法还是绝大多数学生欢迎的方式。教育学中指出: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统一体。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现在的文科教科书(例如英语)中的一般性知识占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效果更好,学习效率更高,考试成绩也更理想。对于复杂的概念、性质、评价、操作等,则通过新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但也需要老师作必要的讲授与分析。
其次当今世界正处于向全球信息化过渡的跨世纪时代,全球教育信息化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国际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应紧跟教育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它如何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影响力有多大?我们提出三点:
一是在企业、学校和其它组织中,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学校在建设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时,技术成分应服务于管理体系结构。在管理体系结构中着重落实的是教学与科研管理体系、学生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后勤社会化管理体系等,技术成分体现于支持各体系既耦合又独立自治、通过校园网络规划,成为科学可操作的校园管理网络。
二是将教学资源引入到校园网络中,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全社会共享。高职院校在建设自已学校的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时,应考虑它的社会性,加强远程教学和互动教学功能,通过把精品课作成公开课等方法,达到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构建新型的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即将实训车间做为课堂、再将车间课堂搬上网络)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提高学生获取、分析以及加工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主要是解决目前教师如何制作比较优秀的教学课件的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现代教学设施及技术没有发挥其作用,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制作适合于教学规律的课件,且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职称晋升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也多以传统考试方式为主,缺乏动手操作软件和设备的环节。
近年来,高校的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似乎越来越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很多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这种主流的背后,对现代教育技术中某些应用,越来越多的抱怨声见诸于各种媒体和大型研讨会场。鉴于此,我们开展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相结合应用研究,特别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对象,目的是进一步掌握高等职业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将各个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整理出来,为其它同类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以便于扬长避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改革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赵丹阳,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22期
[2]安玉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3期
[3]王元安,浅谈现代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J];今传媒;2011年04期
篇2
关键词:移动学习;传统教育;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01-02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的快车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及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有线网咯的普及、3G无线网络的广泛推广及即将到来的4G无线网络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教育领域并深刻地改变影响着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如何广泛应用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并促使移动学习的发展必将成为现今的热点话题。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及优缺点
1.1传统教育的内涵特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传统教学虽然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和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1.2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2.1 专业的教师团队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对象组织开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
1.2.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式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采取面对面的教与学。所谓言传身教,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2.3 系统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自成系统。这种模式的系统性能够教师把知识也构建成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
1.3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足就是“填鸭式”教学,采取教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讲。这种模式遵循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评判、学生答卷、教师评分的基本程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教学的内容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以书本为中心”,强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这就形成了“封闭式”的教学,既脱离了社工作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次,教学过重视于理论知识,而忽略学习过程和方法,忽略了能力培养和发展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因此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抑制了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
2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移动学习的广泛适用
当今社会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移动学习到泛在学习将逐步实现并将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2.1背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无线网络、无线通信技术(3G、4G)的运用为人们生活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根据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3大运营商2011年的财务概要,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达到9.997亿,其中包括1.436亿3G用户。根据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的网民数量达5.13亿人,为世界首位。通信设备的普及,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快速地进行数据地分享与发送。
2.2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在当今教育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借助网络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也日新月异,技术人员及专家将丰富的学习资料上传自网络,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在局限于纸质材料。
目前各个专家对于移动学习还没用共同的定义。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移动学习就是借助网络,利用各种电子设备,无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学习者根据自己需求自愿获取知识。
3 移动学习在现代教学中的利弊
3.1利
3.1.1轻松的学习环境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在严肃的教室中学习,学生通常有一种紧张的情绪。可见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威严。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同处于一间教室,难免产生相互比较学习效果,这也无形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通过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学习。这个地方可以是室内咖啡馆,也可以是户外草坪。这种学习环境是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想象的。
3.1.2 灵活的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的灵活性也是现代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一大贡献。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最佳学习时间有所不一样。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的时间。除了自由调控整块的学习生活时间,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间隙的零散时间加以利用,例如在坐车等车的时间,在排队的时间,只要愿意都可以加以利用。
3.1.3 灵活丰富的学习内容
网络和电子设备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很灵活。有些知识过于系统和复杂,很难整个消化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将这块知识下载,分成无数零散的知识点,随时或反复学习,最终形成知识体系。现代通信技术真得让让地球变成一个村。人们只要借助网络和电子设备,不用走出国门就可随时学习到来自世界知名大学的课程,如耶鲁大学的哲学课,麻神理工大学的音乐课,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课等。中国也在繁荣推广中国语言的背景下,由教育部牵头组织高等院校的名师录制了几千门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随时随地欣赏到名师的风采。给不能到学校学习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比的。
3.1.4 个性化学习
这是一个宣扬个性的年代,教育的最理想目标除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外,最希望还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制度下被束缚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能轻松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合适自己的知识。这样能更好地让不同的学生往各自擅长的方向发展。这种知识的获取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辅助。
3.2 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这种自由移动的学习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地点都是自由控制,学习的系统系就很难得到保证。学生所看到学习到的也只是屏幕上的符号,没有课堂教学的身灵其境,没有交流的学习,缺乏一种生气。而且,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和获取途径的方面,现在课堂上出现一种现象: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都已经从其他渠道获得,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就不屑听老师讲。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冲击,让教师不得从讲书本上具体的知识点,到引导学生如何具备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虽然笔者把这点放在弊端里面,但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也不能不说也是优点。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教学资源来说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国内资源的开发,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国外开发的资源中国学生使用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中国的技术专家需要更多地为中国的教育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我国现今教育模式依然在建立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而移动教学只能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背景),以及各种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如电子杂志、电子书、电子相册等的普及,人们只需要一个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利用无线网络就能互联网上轻松查找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移动学习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今天传统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提供了一种极具希望的解决方案。他改变了人们学习的习惯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在教育领域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二胡教学 传统 现代
二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优胜劣汰的残酷环境能够流传至今,足以见得二胡强大的生命力和受众群体。传统音乐有多方面原因影响,传承沿袭较为困难,而且在传承中易发生变化。二胡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为了继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应将二胡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传统的二胡教育
传统二胡教育也是最基本的二胡教育。基本上由老师单独指导,一对一教学,或者作为兴趣培养艺术普及一个老师教多个学生。从识谱开始,有老师带领,学生都是从对老师的模仿开始接受二胡的教育。时至今日,许多二胡学生从小都是这样学胡的。但是,这样的民间教学或许只是让学生模仿二胡演奏,很少有老师会系统地介绍二胡的起源、发展、二胡的表现力艺术性等等。这些都是要考进音乐学院艺术表演专业或者其他音乐专业才能听到的专业知识,我们基本上遵循着先技术后理论的教学模式。
先技术后理论的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某种方面上确实大大提高了二胡演奏者的水平。但有些情况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就是现在学了十几年二胡的学生,说不清二胡的起源,讲不出老一代二胡艺术家的曲风,不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环境,甚至会把作品和作者搞混。试问这样学习了十几年的二胡都学到了什么?只会演奏学来的曲子,不懂曲子背后的深意,又怎么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这样的演奏有怎么成为真正的演奏。这种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民间二胡教学,就算是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恐怕谁都难逃干系。
二、现代二胡教育
现代二胡教育基本上属于中高等学校进行的艺术教育,民间老师授课暂不赘述。在进入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二胡教育,基本上理论、历史方面的知识是从头学起的。学校会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从头讲述二胡的发展历史,同时介绍名家名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理论教学是必要的,至少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器乐,不至于最后连自己演奏的都是什么都讲不清。
但是,进入高校以后的二胡教学又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指导,美育教育,对实践教学要求有所降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转移到冗沉的理论学习,理论考试,忽略了二胡本身的实践练习。可以说理论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但是只有理论,不做示范的教学,没有实践的检验,学生依旧无法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所以,在二胡的高等教育阶段,还要更多的加强实践教学。
三、传统现代相结合的二胡教育
基于上述关于传统与现代二胡教育的叙述,从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二胡教育需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二胡基础学习阶段,指导老师不应该认为理论学习是以后正规教育的事情,只重演奏技术的培养提高,不涉猎二胡艺术知识的学习。高校的老师也不能把实践学习当做入学考试之前的事情,任由学生在二胡演奏技巧上自由发展,一味地灌输艺术修养艺术知识。虽然这是二胡学习必经的两个阶段,但是不能让两个阶段严重脱节。如果两个阶段的教学严重脱节,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教育不能相辅相成,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疲于应付,最终培养出来的是演奏的高手,而非二胡艺术家。
世界上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个性,这种形态又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中国传统艺术——二胡,是我们华夏大地炎黄子孙从祖祖辈辈的传承中留下的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形态和个性。在中西文化交接与碰撞的社会环境中,二胡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不应区分为进步或者落后的两个对立观念,而是相辅相成,关联发展的一个整体。这些文化史观,学术思想,实际上在二胡艺术发展的今天,在传承、发展、创作上提出了极其深刻的思考。
二胡,这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酷似人声的优美音色和气韵,在中国有着普遍的群众基础,是赋予气质和韵味的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为了让二胡可以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我们必须重视二胡的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注入现代教学,在现代教学中不忘传统教学,踏实地走好二胡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艺术素质;技能的教育;艺术素质功底;艺术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96-01
现代中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普遍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现代艺术设计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实际电脑信息化处理和操作,而对传统的艺术素质教育开始忽视。在课程安排、资源配置上都是如此。但培养出的人才,却在社会上出现“两难”的窘境,专业的艺术设计公司和企业,大量需求在艺术设计上有功底有创意,同时又有很强信息处理和软件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太倾向于实际电脑信息和软件的操作,艺术创造能力比较差,而企业和艺术设计公司可以直接从机算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聘请更加专行的这样的“人才”,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艺术设计专业没有特色,长此以往,“艺术设计”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消亡”。当然艺术设计教育中同样也存在只注重艺术素质上教育,而不管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倾向,同样也会没有社会效果。因此协调好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所谓的“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是传统的艺术学院教育传承下来的,主要是通过艺术基础训练培养有一定艺术素质和艺术创造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方式。一般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在入学时就注重基础美术,大部分生源来自我们所说的“艺术生”,都有一定美术基础的训练,但要通过更专业的设计训练才能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更强调现代电脑软件的运用和设计,就是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常讲的技能的教育,且有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美术和艺术基础,而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因为要考虑现代设计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如基础课程开设时间太短,素描、色彩等开设的时间一般是一个学期,而许多没有艺术基础的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基础课程只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艺术设计的学生没有扎实的艺术基础,就像一栋大厦的建设没有基础一样,其它的学得再好,终造就不了一栋艺术的大厦。当然,如果只注重对艺术基础的训练,不注重电脑信息和各种软件处理的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也是和现代社会脱轨的。因此我认为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从处理好上述所言的现代艺术设计和传统艺术设计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互关系入手。在实践的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只有先按照现代社会的需求,从人才培训计划入手,先抓好各艺术设计专业的较为扎实的艺术素质教育,又有合理的技能教育,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待各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传统图案 现代元素 基础图案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该专业是培养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主要从事平面设计为主,兼顾环艺设计、网页设计的部分内容的人才。《基础图案》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承担着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但是,由于高职高专的课时相对于本科少,《基础图案》课程的课时也相对较少,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与后续课程接轨,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设计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面是我对高职高专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图案》课程教学的一些探讨。
1、《基础图案》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重技法训练,轻创作思维培养。谈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训练,而训练一词,使人联想到的是技术、技巧、技法、基本功等等。因此,基础课也就逐渐成了技法训练的课程,而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创作能力,那是创作课的事,是高年级的事。没能真正起到基础与创作循序渐进的作用。由于基础课过多注重造型准确、层次丰富、技巧训练、制作精细等,学生的思维空间狭窄,没有创作的欲望和自觉性,因此到高年级时,创作课很难开展。由于创作课开展的困难,大家都是在创作课教学里寻找问题,加强专业课教学,因而基础教学也就经常被轻视了,课时受到削减,形成了过多注重专业设计课的倾向,基础课学时的比例偏少,内容单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平低的教师教基础课,而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造成《基础图案》课程内容单一,停留在技术性训练,没有很好地把文化内涵渗透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教材众多,内容单一。《基础图案》的教材版本较多,不少教材内容散乱,很多教材都停留在技法训练上,内容主要是学生的优秀作品,如果教师仅用教材上课,大致内容是图案的简要概述,写生,变形,设计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的图形、配色等。因而学生甚至是部分教师形成了这种概念:基础图案就是写生变化。
1.3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高职高专学生的造型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较低,如果没有其他借鉴,只靠教材的学生优秀作品赏析,要从写生进入变化造型会相对困难,并且设计出来的作品停留在原形的模仿上。
以上原因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意义显得肤浅和单调。因此,教学应在汲取传统图案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写生与变形,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加强对学生想像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设计水平。
2、“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1 “传统图案”的渗透教学。
传统图案艺术历史悠久,具有传统特性和民族民间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各类艺术门类潜在发展动力。毕加索对于非洲原始民族民间图案的探究引发了立体派,应该说各民族优秀的传统图案装饰文化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质朴的艺术风格;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的威严神秘和凶猛冷酷;汉代画像石形象生动有趣、造型古朴;魏晋南北朝的石窟、飞天图形;唐代的唐三彩、宝相花;清代的青花瓷等,各个时期的图案,无论在器物造型上,还是装饰纹样方面,都呈现多样的风格,无论在运用图案语言方面还是在表情达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还有广为流传的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皮影、蓝印花布等,朴素自然、活泼亲切的民间艺术,以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博大精深,蕴含着完善的图案设计法则,其中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重复等形式法则。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传统图案纹样的学习和临摹,学生通过选择性临摹可以了解各时期图案的特点,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图案构成的规律和法则,通过写生、变形,并根据其形式规律创作出新的图案。设计出具有时代性和个性的图案,学习传统图案不能单纯地拷贝或者简单地挪用,还必须将一定时期的图案放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改造传统图案,让传统图案成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运用中国传统图案艺术中提供的丰富的设计元素,如唐草、祥云等图形,使作品既有传统的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成为现代图案设计的主流。因此,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才能在现代设计思潮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设计出属于我们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现代图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觉识别系统就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案“祥云”。
2.2 “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当代企业形象、标志、品牌、广告、电视、报刊、室内设计、服饰等,都有传统图案的光彩,包括图案、纹饰、构图法则、古朴的风格及思想内涵等。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即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亲切熟悉的造型。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寓意手法等,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来。
“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实现,选取案例要来自多方面,不能局限于某个时期或某个行业。案例的选择也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求知的积极性。例如,上海世博会的各展馆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汇合了世界各地的民族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的相结合。“艳遇中国”的生活用品也是典型的传统与现代结合。
2.3 与专业相结合。
学生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只有把传统图案理论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消化和理解传统图案的精髓。因为是基础课,学生还没有进入专业课学习,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让学生了解图案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好的案例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不需要太多,但能反映出一些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在案例分析中,还应注意配以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背景材料,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
课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理解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设计作业,学会将传统图案及其形式法则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小结。
实践证明,在基础图案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图案”,“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用是十分有效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创新意识,从基础到专业应该是循序渐进,不能将两者分开。因为学生设计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因而一开始就必须站在创意的高度,将完整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告诫学生:要力求避免那种流于表面的所谓技法式的无止境探究,必须善于从美的本质意义的规律性方面去贯通一切感受美的经验。
篇6
一、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越来越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道德素质。在日常体育教学,很多教师仅仅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也有部分体育教师,不知道用何手段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这是辅导员的工作和义务,其实,借助传统文化辅助体育教学,是非常可以改善这个问题的。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训练之前,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弟子规》的相关内容等,因为学习弟子规的好处就是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也是人生最好的交际工具,人无礼而不立,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传统文化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认为体育仅仅是选修课程,只要拿到及格就可以,而高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从人性化角度给学生及格成绩。因此,最近几年,高校体育课堂,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其次,学生自身对目前的运动项目都不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些太极拳、咏春拳等传统项目,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是那些很早就厌恶篮球、足球的学生来说,参加传统运动项目,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2]
3、传统文化能够减轻体育教师负担。随着社会竞争激烈,体育教师面临着更大压力和威胁,尤其是现在物价水平上涨,许多体育教师面临着购房、购车、养家的压力。其次,高校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面临着评职称、晋升等压力,还有撰写论文、搞科研、承担教学等诸多任务,部分高校由于体育教师比较紧缺,经常一名教师担任多门体育课程,使得体育教师的身心压力大。那么,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体育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传统武术项目视频,然后让学生跟着视频去学习传统武术,这时候教师只需要加强纪律的管理即可,因为传统文化可以感召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教师自身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体育教师在其实际教学中,承担着加强学生专业术科训练的工作职责。为了跟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方针,加强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有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例如:加强对《弟子规》等古典名著的学习;其次,在保证日常体育授课之余,可以尝试将《弟子规》的文化内涵渗透到专业术科教学中。最后,高校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国学培训等活动,还可以邀请一些国学大师过来学校召开讲座,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考核制度。总之,从各个方面,加强体育教学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的训练和讲授,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渗透到实际体育教学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给学生播放中国武术的视频,或者给学生们展示各种传统文化的图片,包括练习太极、咏春的图片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还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慢慢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运动的兴趣和道德品质。其次,体育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微课,例如:可以将《弟子规》的主要思想融合到自己的日常教学的PPT中,然后发给学生们,不仅主抓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也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7
一、应用讲解法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体育课既需要体育教师来直观的展示动作,同时也需要向学生们讲解动作的要领和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技巧等,因此教师的语言讲解非常重要。
(一)讲解法的逻辑原理
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语言法就是讲解法。讲解法是对教学内容、任务和练习方法进行直接陈述,让学生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讲解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是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从实际教学来看,虽然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在使用讲解法进行教学,但是因为表达能力的差异效果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导致不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问,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省事、省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我省初中体育会考测试项目的设置:一分钟跳绳、30米足球绕杆、立定跳远、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男子1000m(女子800m)五个考试科目,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法讲解,既繁琐又费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既简单明了,又直截了当,比如:
1.初三中考项目中的足球30m运球绕杆,利用现代多媒体使学生先感知运球绕杆的完整动作,再用传统语言法分解、分层教学;
2.男子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分析单杠的引体向上动作时,要抓住向上时卜颖过单杠的水平面,卜杆时两臂伸直是关键;讲解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用传统的语言法可能花费的时问会很多,而利用好多媒体就能够把复杂的、短暂的动作进行慢放或者分解,这样学生特别是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来了解所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同时,创设教学环境,以动静相结合,声像合一,也能够避免因为教师单一语言讲解造成的枯燥感,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讲解法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带有一定的灌输性质,抹杀了学生的勤学好问的天性,师生之问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合力,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提问法的逻辑原理
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模仿能力强,但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有效交流来实现的,提问就是非常好的手段。在体育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设问,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清况,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启发学生更加深刻的思维,使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投掷铅球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0而不是450足球传球给跑动队友为什么要预设一个提前位置?弯道跑时躯干为什么要内倾?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去指导练习的实践,这对建立正确的结论,去指导练习的实践,对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积极作用。
(三)比喻法的逻辑原理
比喻法是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联想对象,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形象思维联想,以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促进体育知识的掌握和动作技能形成的一种语言方法。
例如:将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比喻成“猫捕麻雀”,艺术体操中波浪起伏,麦浪滚滚,分吹杨柳款款摆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形象生动的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有助于掌握技术动作。
二、正确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
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问完成的动作看清楚,这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篇8
【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01-01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既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又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流派的概念。这里我们所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和两种不同的教育流派。
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称之为的“传统教育”。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发难,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的划分,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称之为“传统教育”,把以自己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称之为“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从此便开始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论争。下面我们分别来谈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1从思想上来区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1.1“传统教育”指西方近代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德育是全部教育的核心,必须贯彻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他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就是以五种道德观念(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培养“真正善良”、安分守已、惟命是听、既不怀疑现存社会秩序又能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完全符合五种道德观念要求的人。但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于教学。教学的最高、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他把整个教育过程分作三个组成部分:管理、教学和教育。三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教学居于教育之前,而管理又摆在教学、教育之前。他认为儿童生来就有“盲目冲动的种子”、“不可驯服的烈性”,它驱使儿童不守纪律,扰乱成年人的计划,若不从小加以“管理”,可能会形成“的倾向”,干扰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其道德性格与知识体系的形成。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如强迫作业、威吓、监督、惩罚等,同时提出要以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方法。教学问题是赫尔巴特全部教育理论的中心问题。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教学”的原则,也就是说,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善行,培养有道德的人。这和他的总的教育目的完全一致。
1.2“现代教育”指的是一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了‘静听’准备的”,“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
2“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注重点是完全相反的对立面
2.1“传统教育”的注重点包括: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让学生注意积累知识、考试答案标准唯一?、训练学生收敛性思维、教师提供结论性结果、培养知识生产者、培养学生全面平行发展、对学生讲传统规范等等。“传统教育”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
2.2“现代教育”的重点包括: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让学生注意提炼知识、考试设想众多答案、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提供过程性教学、培养知识产生者、培养学生单项突破能力、对学生讲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等等。“现代教育”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而现代教育派把学生比做“太阳”,把教师比做围绕太阳转的“地球”。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同时也都是片面的。
总之,两种教育派别在历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思想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它们,将二者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科学地运用教育规律,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60
篇9
【关键词】乡村教育 变迁 传统 动因 展现形式
中国乡村的教育出现变迁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主要是近代以来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碰撞造成的。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内涵,着重讲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碰撞是如何展现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
一、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内涵和它们的特质来初步探讨我国农村教育的变迁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中的“传统”和“现代”两个概念并不是绝对严格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传统往往被认为某个地区一直以来传承的含义,而现代更多的指的是创新的内容。下面对这两者进行简单的论述。
首先简单的说明一下传统的含义,传统就是某些集群的成员在一些象征意义上达成共识的文化基素,这些文化基素让人们产生集体感和归属感,经过长时间的传承成为这一集群的人们共同的认识和行为的价值基础。经过很多次重复后,不管它是否合理是否落后,都会支配着它所在集群的集体生活。在遇到毁灭性的干扰之前,它会一代代的传下去,生生不息。
其次是现代的含义,刚开始只是时间的不同,后来经过发展成为一个可以进行价值判断的概念,“现代”的含义成为了现代性,它的宗旨是使社会走向世俗并且摆脱神性和幻想,使人类获得幸福并且展现人类的尊严和才智。 中国的乡村教育变迁过程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展开的,很早以前中国已经开始这个方面的变化,只是近代以后才真正的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中国农村教育变迁的影响
上面简单的对影响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传统”与“现代”两个概念进行了描述,下面从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对中国教育乡村教育的变迁的过程影响的具体表征进行描述。
碰撞的点与面的描述,现代性是与传统相对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通过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来影响教育的,它主要是利用影响教育者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来影响乡村的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乡村的教育主要是以德、智统一的教学论和教师观等为基本特征的,这些都与现代性的根本要求有冲突,这种冲突构成了两者碰撞的点与面。具体而论,首先是现代性以人为中心观念导致乡村教育目的的转变,中国教育一直以来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虽然也有人定胜天等类似的说法,但是中国主要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向来注重道德的完善而轻视物质的探求,看重群体的观念而轻视个人的价值,注重整体思维,并且具有法古、崇古和注重权威的观念。因此人作为个体在中国的教育中是被忽视的,被认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现代性却以人类中心为主要观念,把人置于万物之上,我们的传统告诉我们“德”“礼”至高无上,而现代更要求的是“理性”“智性”。现代性一旦被作为教育目的得到认同后,对我国的乡村教育的传承是很大的挑战。
第一,进步的现代主义否定我国乡村教育的内容,进步的思想在时间上的直线性和文化观上的统一性直接否定了我国乡村教育中传承的已有的物质方面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否定了其在知识价值等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内容。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性认为中国传统作为“过去”最终会被打入“野蛮”的死牢。在这种观念下很多传统的文化都被视为封建残余遭人遗弃,最终影响到乡村教育的内容。
第二,传统与现代冲撞的结果对中国乡村教育的影响。近代以来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传统都无不被现代所打败,相应的传统文化也渐渐的被现代文化所取代,但是中国的传统有其固有的优势,因此最终结果是在接受西方的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性进行融合,寻求自身的适应性和发展,中国乡村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不断地转变,既保留着传统中的合理部分,也不完全屏蔽现代的冲击,寻求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各自自身的特性在不断的被人们接受,从而影响着中国乡村的教育变迁。中国的乡村教育的变迁实际上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进行的,两者有其自身的严谨性和被人们接受的度。严谨性主要是在体制方面,人们的接受度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两方面的冲突的感受中呈现的。最终人们的理解和对两者的处理决定着两者交锋的结果及其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长时间的延续,自成系统,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开放的加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强烈冲击。传统的尊儒等思想近代以来开始被视为封建余孽,而西方的现代性却被推崇起来。正如近代以来众多学者的批判一样,这加速了西化的过程。随着西方观念的传入,我国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乡村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私塾到接受各种外来的学校组织和教育观念,再到现当代的学校体制,这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变迁最直接的转化和变迁。
三、结语
中国的传统教育存在了几千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现代观念也有其被需求性,但是我国的乡村教育不可能与西方完全的融合,必须继承传统教育中的合理部分,这既包括思想文化也包括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同样我国的乡村教育也不能完全与现代教育脱节,所以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合理性的基础上尽量吸收来自外界的能够丰富自身的营养因素,这样在接受以往教训的同时使我国的传统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启政. 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揉搓.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
篇10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怎样让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大国,现代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现代实行的教育制度是否可以承担起这个沉重的的使命?答案当然是不行的。因此,在此之前,中国加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力度,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在含义。伴随着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的改革为中心和制度创新教育为重点的课程改革也被摆上台面。从我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让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成长,学生的生活和科学世界的整合,寻求学生创造个性化校园文化来看,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公民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在教育界的崛起。
关键词:现代教育 公民构建 有机结合
一、现代教育的含义
要想弄清楚现代教育的概念,我们就必须先领会教育的意义。古代中国没有教育这个说法,教和育有着不同的意思,教是教化,育是指培养自己的孩子,使其从善。中国喜欢从品德培养来讲明教育的意义。在现代化的前提下,现代教育理念它经常是与传统教育相违抗的。对于现代教育的定义,在教育范畴有不一样的观念。一个是在时间的维度上,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分为古代和现代社会,因此,教育也相应地被分为古代与现代教育。当代教育的受教育者们被教育者教化成顺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现代社会活动的人。其他的一个是在性质的维度上,将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指的是西方教育历史上的两个流派,即传统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广义的传统的教育是历史的继承并广为流传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的教育系统;广义的现代教育是与当代生产,当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匹配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仅仅认为现代教育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一个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紧密联系,被其推进和制约着的教育体系。将这些教育的含义整合,其实现代教育是与传统教育的产物,收到现代化影响而形成,现代教育与现代政治制度、社会体系的设计密切相关,作为现代的社会体系中的成员,现代教育让现代人类开发和利用人自身和社会自然的能力达到了不可置信的水平。
二、公民社会的含义
公民社会是一个相关学科范畴出现的比较多的词汇。公民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概念。在近代社会之前,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经过区分,
公民社会中的现代意义开始呈现。在本文中,就是在现代的公民社会前提下对现代教育和公民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公民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来说,确定的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是十分关键的。
三、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建构的联系
现代化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扩展中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推动,致使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有着独特的含义。公民社会的建设是被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的,现代教育在中间起到十分关键的效果,是公民社会里不可或缺的成分。它和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一起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设,它对培养公民意识、维护社会秩序、确立公民身份发挥着不同凡响的作用。现代教育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中一个特别的体系。在现代化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特殊的联系。 (1)、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必要前提
在工业革命以前,市民社会与国家整合,社会没有独立性,而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某个水平时,公民社会开始形成,是以公民社会具有现代化的气质。当公民社会以一个独立的形象出现时,表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出现了裂纹,传统社会的秩序和系统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崩溃和重组,每个公民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个体,这种主体性很大程度的激发了他们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形成了,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了多样性。如何保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团结,近现代思想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功能。教育是公民社会的一个主要成分,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十分明显。
(2)、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不断发展的保证
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现代公民社会在开始出现之时,就和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作为同样具备现代化气息的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现代教育一直围绕着公民社会的需求在实施。现代公民社会经历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从国家政治和公民社会的统一整合中分离开来,形成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社会,第二步是公民社从私人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公共领域的奠基。公民社会离开国家政治社会和私人领域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现代气息的领域,它会经历重新建设的过程。现代教育的现代性同样跟随着公民社会的现代化,使现代教育在个体社会化和知识权利合法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对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以,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安全系统,它并不是在物质方面保证公民社会的持续,而是要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来保障公民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新的世纪刚刚开始,人类面对的制度创新的变化,社会的变迁,甚至学校教育模式的改进,这是一场绝不可能快速解决的改革,而是一场长期且艰辛的战斗,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在建构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到,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建构主义理论对传统的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形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育制度的合理性问题提出了质疑。虽然一些流派研究建构主义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他们观点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能够互补,但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构建主义对学者和老师的要求是需要勇气,但也必须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相一致的方式从事相关研究。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实践探究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拒绝任何机械快速的模式,避免走老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