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范文

时间:2024-03-29 16: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

篇1

论文摘要:管理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明确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构成与其分析框架是规范研究中的核心。通过与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类比,从逻辑、范式、类型三维视角建立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与分析框架,从学术创新、学术编撰、学术评价角度阐明了管理学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过程规范、学术表达规范的基本内容、分析规范与特征。

0引言

    近年来,学术规范与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已经受到整个学术界的关注。在对学术规范问题探讨过程中,建立整个学术规范体系、从更高的层面、从更广阔的领域正视学术规范问题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然而,学术规范问题的界定必然涉及学术规范体系。国内史学研究领域似乎对学术规范的问题有较早的介人以及深人的研究。在2002年4月召开的“史学期刊发展研讨会”上,对学术规范体系作了如下陈述:“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它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写作的技术规范等四个方面。学术研究规范包括学术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指导思想、理论方法、选题指向等方面,是学术规范的最深层次;学术道德规范,包括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诚实的研究态度,将把握学术史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等;学术批评规范,是专门就如何开展学术批评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学术写作的技术规范,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是科研成果表述方式的规范化。这是国内基于史学研究对学术规范探索的完整阐述。学术规范的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学术规范导论》《学术规范读本》等对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规范研究规范著作的问世以及《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颁布为标志,奠定了学术规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

    追溯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管理学研究的先驱十分关注管理学的规范研究,已经深人地探索了管理学的范式问题,分析了管理科学规范性研究蕴涵着管理的科学性、逻辑性、结构化及信度、效度评价等内容。应该说,管理学的规范研究有着较好的范式与传统。但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管理研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现象使管理学研究中需要思考管理学规范研究体系的重建问题。本文在目前学术规范研究成果集成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学规范研究的分析框架,阐明管理学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通过逻辑、范式、类型三维视角建立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与分析框架,从学术创新、学术编撰、学术评价角度阐明管理学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过程规范、学术表达规范的基本内容、分析规范的特征。本研究对于推进管理科学的规范研究、建立和完善规范研究体系有重要意义。

1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1.1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分析

1.1.1霍尔(a. d 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

    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 d hall )1969年所提出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为大型工程分析与决策提供了统一的思想方法,在许多对象系统分析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描绘成展示系统工程各项工作内容的三维(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结构图。霍尔三维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这一方法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框架也是解决其他类型的重要参考范式。

1.1.2基于霍尔(a.d 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的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

    显然,比较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与之有许多相近之处。基于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可以从研究维度、各维度的主要内容,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等不同方面对管理学术规范体系进行类比研究。以下是两种体系主要部分的类比,见表。

    由表1的类比可知,管理学学科体系是一个由多元要素组成的具有层次性的系统。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对于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在目标维、阶段维、步骤维、知识维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其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是完全可以用于解决管理学科体系的规范性研究。

1.2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

    一项完整的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首先有众多学术活动主体的参与;其次,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一定在一个特定的学术环境中;再者,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必然有一个从学术活动起始到学术活动结束以及继续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过程。涉及众多要素,由于这些要素各有不同的归属,在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将其要素分为不同的维度。

    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框架是多项完整的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概括和提炼。显然每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都经历一个起始、发展、终结的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坐标中完成的,因而时间维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另一方面,这一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具有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学科规范,即“范式”(paradigm)或“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 ),在这些学科规范的基础上,各学科在长期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术规范即一定学术系统中的逻辑范式。这是学术规范体系中的逻辑范式维。与时间维组成了一定的学术规范体系平面。我们知道,不同的学

科体系所形成的学术规范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按学科的不同形成学术规范体系的另一视界,即学术规范体系的知识维。从而我们看到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框架从三个相互独立的视角表征其规范体系,这些包括方法论逻辑、范式、类型。由于每一个视角表征整体学术规范体系都体现出某种局限性,只有从多维角度能够更全面表征学术规范体系。

    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首先是一个从活动起始、活动进展到活动过程完成几个主要环节,从而体现出持续性、过程性,这是管理科学学术活动所具备的时间维度,这些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体现一定的生命周期。因而这些过程包括问题阐述、研究假设与设计、文献收集与分析、结论与理论阐释。在这里,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规范体现为一定的结构性、一定范围内的程式,这种程式在一般管理科学学术活动范围内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这些包括学术研究道德、研究过程、研究表达三个主要内容,这是学术规范体系的逻辑维,体现学术规范的不同侧面,表明规范的全过程;显然,学术规范体系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中有不同的内容框架。因此,学术规范体系有一重要的侧面即类型维。体现不同学术研究内容对其的影响。这些类型包括:学术创新、学术编撰与学术评价。因此,从三维视角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科学研究规范的内容。

2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从方法论逻辑维、范式维、学术类型维,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涉及内容细化,可得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以下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过程中类型维学术创新、学术编撰、学术评价三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从而确立学术规范体系的一般内容。

2.1管理科学学术创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般管理科学学术创新是指在管理科学学术共同体内的主要学术活动,是以人类知识宝库中增加新的知识元素为目标。其主要是在继承、消化既有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科学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科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承继、结合、开拓的不同过程提出的新论点、新见解、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从而达到丰富和深化人们对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及本质的认识。按照管理科学学术规范的体系框架,管理科学学术创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如表2。

2.2管理科学学术编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管理科学学术编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以上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如表3。管理科学学术编撰是指对已有管理学科领域现有成果进行鉴定、评价、综述或总结。其在管理科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中起着展示学术动态、阐明管理科学学术研究趋向、确立本领域学术研究定位的作用。虽然管理科学的创新并没有使学术成果有明显增加,但对学术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学术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目前,管理科学学术成果海量增加、管理科学学术研究的门类与学术形式全面拓展。因而,给学术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更新、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学术成果价值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鉴定、评价、分类,分析其重要程度、应用价值、归属领域,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做出评述,进而进行总结,作为新的知识体系,将更为便捷、更有指导意义提供给使用与研究者。比如多数工具书的编纂也属此类工作,编纂者在文献的梳理过程中,需要对现有全部相关成果进行鉴定和分类,并将它们概括并凝练为简明和完整的文字。显然,这种编撰的过程和结果是重要的学术过程,需要遵循规范的学术研究标准。按照道德规范、过程规范、内涵与表达规范及科学问题设定、设计与假设、文献、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与理论阐述可以对管理科学学术编撰类型作深人的探析,见表3。

2.3管理科学学术评价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是同行学者对评价对象是否符合一定学术标准及符合程度做出权威判断的学术活动。在当今社会不断重视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宏观环境下,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正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管理科学学术视角看,这一领域学术

评价具有界定性、权威性与导向性作用。目前,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效应的主流是积极的。学术评价在学术活动中发挥着鼓励学术创新、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规范和控制学术行为、引导学术研究资源分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术评价“失范”现象,学术评价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在大量的学术评价过程中,出现了学术资源的不合理与不公正分配,学术成果评价的失衡、失准,行政权力、不正当竞争介人学术资源分配过程,因而造成学术质量下降与学术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而污染圣洁的学术殿堂、滋生学术腐败。可见,推进学术评价的规范化是极为重要的。

    管理科学学术评价的主要要素与内容包括学术评价主体与客体、学术评价标准、学术评价过程、学术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1)管理科学学术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学术评价主体指学术评价过程的实施者,主要是针对评价客体所选择的具备一定评价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者对评价对象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评估,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能力及水平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学术共同体、学术组织、个体学者等。学术评价的客体是指学术评价的主要对象,主要涉及国家与组织学术实力、学术规划与计划、学术项目、学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学术成效的评价。

    (2)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标准。学术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客观、公正、公开性。对于从事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主体及学术成果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对于理论成果一般侧重于是否揭示了客观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研究成果所提供的对客观现象更准确、更符合实际的认知结论,表明这些对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

    (3)管理科学学术评价过程。学术评价过程是指学术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与评价实施组织按一定程序规范进行计划、组织与实施,达到评价过程的客观、公开与公正。

    (4)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方法。学术评价方法是指学术评价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应用的具体工具、方法。是评价主体为达到对评价对象的客观公正评价所采取的不同评价方式与评价定式。

    按照学术规范的三维度范式表述,对于学术评价规范,在范式维与方法论逻辑维,其基本内容如表4。

3结论与讨论

篇2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课程体系实质上是课程的组织逻辑,它对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形成学科特色和就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知识需求,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为一体。二是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管理与工程并重,强化工程素质的提升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加强真实项目情景模拟和职业岗位职责训练的实践环节。三是根据学校办学服务定位,坚持“应用型理论教学,工程技术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办出专业特色。四是通过重体系、活模块,围绕完整的工作项目流程组织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构方式。五是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多阶段、多层次、多途径、全过程地了解职业岗位职责和企业生产运营流程,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该课程体系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模拟企业运营环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根据工作项目过程进行课程知识的集成和课程的拓朴结构设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工业工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渗透到相关课程中,从而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强化工程素质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体验式教育课程和教育形式。该课程体系具有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创新体系组成。

1.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初步的工程能力和科技信息能力,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由三个平台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在考虑区域因素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认真研究工业工程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机械加工行业为背景,以知识能力组织为逻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进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分为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创新创业基础四个部分。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材料导论。人文社科基础课程组包括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科学史、体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组包括创造学、创业基础。

(2)学科教育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工程素养和适应性。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的工程素质,掌握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科教育平台由学科教育必修和学科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组成,由机械工程学科、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和工业工程学科三个学科组成。机械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成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管理科学工程课程组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供应链管理、工程统计学、工程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业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概论、标准化工程。

(3)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能力的实现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产品的设计、工艺问题和具备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教育必修和专业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由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组成。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课程组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成本控制、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课程组包括安全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系统工程导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课程组包括新产品开发创新理论、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

2.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创新体系训练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能力,强调企业运营流程、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等职业工作完整性的训练。实践创新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学科专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平台和第二课堂一个模块,共计42周。为了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适应不同企业的环境要求,在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业工程师,构建了基于体验平台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体系。

(1)基础训练平台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强调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基础训练平台由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思政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毕业教育环节组成。

(2)学科专业实践平台训练学生的职业意识、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强调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现代企业认知和企业运营流程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单项角色、各项角色和综合职业角色的体验训练。学科专业实践平台由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规划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环节组成。

(3)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综合实践平台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组成。

篇3

山东财经大学坐落在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财经特色鲜明、综合实力突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学校于2011年7月4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山东经济学院的前身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是财政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建校初期实行部、省共建,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后,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2012年6月9日,山东财经大学正式揭牌成立。2012年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共有4个校区,占地4818亩。现有21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000余人,研究生2100余人。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7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1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艺术和教育等八个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现有16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9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39人,教授、副教授96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89人。教师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19人,全国优秀教师1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4人,博士生导师46人。

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共有各类实验室141个,设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85个。校舍建筑总面积108.2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75.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藏书389万册,中文现刊2786种,外文现刊420种,电子图书171万册,数据库31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和食堂等教学科研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认真贯彻国家与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深入推进“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凝心聚力工程”和“特色名校工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山东省高层次财经人才培养和经济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学校办学类型: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三、专业介绍

(一)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具有创新思维、现代设计理念和突出设计能力的专门设计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媒体、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制作,商业展示设计,会展展示设计及计算机设计创意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艺术设计等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基本造型及色彩感受能力;

3. 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素养、从传统中提取设计元素的能力;

4. 具有独立进行各类平面、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展示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5. 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 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

7.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主要课程:基础造型、色彩基础、图形创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中西方美术史、艺术设计理论、民间美术、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会展视觉传达设计、系统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多媒体设计、城市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装潢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等。

(二)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审美文化素养,掌握艺术品投资、经营、鉴定所需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艺术品投资、鉴定,同时适于金融领域艺术品抵押、保险等业务的需要及相关管理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品鉴定、投资、经营以及金融、抵押、担保、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书画及瓷器、玉器、杂项等艺术品鉴定、投资、经营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熟悉国家有关艺术品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 具有鉴定艺术品主要是书画艺术品的基本能力;

3. 掌握投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担保、抵押、保险等金融业务所需的基本知识;

4. 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5. 了解书画等艺术品市场规律、发展动态;

6. 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

7.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投资学概论、艺术品鉴定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美术史、美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艺术品鉴定实践(书画、瓷器、玉器、铜器、杂项等)、造型艺术基础(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艺术品市场分析、拍卖理论与实践、艺术品投资、市场营销、金融学、保险学、担保法概论、企业管理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够把艺术设计的新理念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既掌握艺术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艺术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又能掌握与数字音视频、动画、网络游戏等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发挥其艺术创造力,从事数字媒体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编创与制作等工作,面向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既具有扎实系统的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2. 具有一定的数字媒体艺术欣赏、艺术设计和艺术创意能力;

3. 接受各类数字图形图像制作设备操作和制作方面基本训练;

4. 掌握数字影像制作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电脑动画与网络游戏设计的关键技术;

5. 能够具备广告设计、产品设计、概念设计、内容制作及质量评价的综合能力;

6.了解和初步掌握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技术;

7.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设计概论、素描基础、数字色彩艺术、计算机图形学、设计美学、美术设计与创意、摄影与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音视频处理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动画原理与设计、网络游戏、影视艺术导论、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数字媒体后期制作、数字媒体新技术与艺术欣赏等。

四、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层次

标准

学制

招生范围

招生计划

艺术文

艺术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山东

40

20

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

本科

四年

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福建、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

40

20

数字媒体艺术

本科

四年

山东

30

10

注: 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考生须参加省美术类统考,我校不组织校考。 美术学专业在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福建、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等10个省份文理科招生计划总数为20人。学费按山东省政府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五、录取原则

艺术成绩合格之后按高考文化成绩排序,分专业按招生计划1:1.5的比例投档,学校按考生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录取时实行志愿清原则。

六、其他

1.山东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是学校合法的普通高考招生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办公楼。招生咨询电话:0531-88596191;81793555;81793666;88525423。

2.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相关信息均由山东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通过学校招生网站向社会。

3.艺术类招生考试由学校纪委监察处全程监督,监督电话:0531-88596235。

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航空院校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行动纲领》从人才新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新布局、课程新体系、思政课程新要求、教学新范式和质量建设新文化等七个方面绘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图谱”,明确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1],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探索建设路径[3]。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专业建设。要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出发,探索文科类专业的融合发展与持续优化[4]。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导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所包含的四个专业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见表1)。截止2021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可招生专业点共计525个,远高于物流工程的141个,采购管理的7个和供应链管理的39个。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专业思政建设不系统。专业思政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从物流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抓一点、不抓全面,抓规划、不抓落实等问题。即便是同类专业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未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规范等体系化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个别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没有抓手、思政建设过于空泛等问题。(2)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点的新批和撤销来看,基本保持平衡。但这也反应出来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处于留与不留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5],同类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专业不能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有效融合,从而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3)专业边界过于明显。从学科属性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传统理念下,各专业往往独立发展、边界明显,物流管理专业与同一学科内部的其它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能够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学科专业之间(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这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平台类课程过少,而专业课过细、过多,达不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同时,管理学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专业边界,实现“管工融合”的跨学科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难点问题。(4)新兴技术融入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岗位需求难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得以满足,传统专业面临着如何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问题。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5)校企协同深度不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未能有效实现OBE理念下的按需培养,产教融合仅停留在企业认知实习和一两周的专业实习,没有能够有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缺乏有效的机制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桥梁,远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德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充分挖掘“航空报国”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用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将航空元素贯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全过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航空物流类系列教材;再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开发航空企业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拓展典型航空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航空精神的内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专业边界。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存在的二元发展问题,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也可以归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无论如何归属,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专业的发展都要互相结合。具体来讲,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首先供应链与运营管理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点建设航空运营与优化学科团队,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航空运营与优化团队,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将学科对航空物流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促进。其次,要充分结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管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航空+”系列课程,将航空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理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专业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所在区域、所属行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避免日趋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紧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业背景优势,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练,形成相较于同类专业的错位优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聚焦航空货运物流,开设“航空物流导论、航空货运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运输规划、民航配载”等特色课程,并与机场、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固的特色实习基地,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将航空货运的知识体系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业物流,在开设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将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航空工业供应链全流程;同时,深化与知名航空企业(如飞机、发动机)的校企协同,联合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4)以新兴技术提升专业能级。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5)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准则和导向[4],而贯彻这一准则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型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优质实践基地,建立院企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学院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会,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跟踪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校外实践任务分配。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从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的路径,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度。

3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典型的“管工”融合专业[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坚持“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专业比较优势,通过融入航空元素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同时,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慧物流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最后,要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3-148.

[5]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与物流学科发展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21(7):174-176,179.

篇5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2-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交叉性新兴学科。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解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正式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5个年头,而这15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信息化变革。一方面,社会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崭新的、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管专业自身的交叉学科性质及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各高校对信管专业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认识。这使得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高校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下,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不到满意的信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却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做其他工作。这一状况反映出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存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信管专业的定位还模糊不清。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从该专业正式产生至今,关于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高校还是秉承1998年专业合并以前的老路来组织信管专业的教学。目前我国的信管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这一状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不清楚自己到底应从事什么职业。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对其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目前很多高校的信管课程设置只不过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等课程的简单堆积和拼凑,很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科学方面的课程,更不要说开设能将这些基础课程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应用课程了。信管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此外,目前各类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如何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这些应用系统也应成为信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第三,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信管专业基础的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都在快速发展变化,而信管专业的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技术和理论,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第四,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信息管理人才缺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立即派上用场的需要,社会普遍抱怨信息管理教育太偏重理论,以致培养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

二、关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扭转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出现的供求失衡局面,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以供同行专家参考指正。

1.明确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及各类信息管理类软件的咨询、实施、设计、开发和销售型企业。所以,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这一需求为依据重新确立信管专业的定位,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了保证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在上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对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各高校恰恰是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歧最大。依据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工作成果,将信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四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三个方面:①管理类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效地实施信息管理就必须要求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企业或组织的功能、业务处理过程、环境、特点和文化等有所了解。可以开设:管理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内容)、业务流程管理等课程。②信息技术类课程。掌握信息技术是成功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信管专业学生必须熟悉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技术、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了解信息技术构造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该类课程要加强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比例,强调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支持作用。这方面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网络基础、软件基础(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③系统与建模类课程:信息组织与管理要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必须应用系统论的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各类信息系统,如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复杂的系统,对它们的分析与设计必须应用“全局优化”系统分析方法。所以,信管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此外,为了在进行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分析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系统理论、系统工程、UML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包括:信息管理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介绍信息的内涵和作用、信息从无序变有序的方法和技术、信息高效处理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可以开设: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管理基础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可分四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信息系统概论,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使用和维护等;第三阶段,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质量保证、成本估算、进度控制、风险分析与管理、文档管理等;第四阶段,典型信息系统原理,介绍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典型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统的工作机理。专业选修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相对于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就显得非常灵活和多样化。可设置一些涉及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新兴的、前沿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Internet中的信息、技术和经营活动”、“移动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案例”、“信息安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SAP系统”、“ORACLE应用基础”、“.NET编程基础”、“J2EE编程基础”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才能获得知识。引导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自己要学习什么,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信管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构建的基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两个途径: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可以重新组织一门《信管专业导论课》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次,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要讲清楚本门课程在信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并且把自学内容也纳入学生成绩考核的范围。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加快信管专业教材建设的步伐。教材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内容散乱落后与缺乏优秀的信管专业系列教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不断地加快信管专业的步伐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信管专业教材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注意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信管专业作为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充分体现在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之中。此外,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要和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在具体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选择迎合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作为教材内容,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现阶段信管专业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应鼓励教师广泛阅读相关的教材,比较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扩充,积累教学素材,为相关专业的教材编写打下基础。

4.强化实践环节。由于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许多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都提出了很高的动手能力要求。此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也决定了信管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信管专业的实践环节可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安排时间让学生进入这些部门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上机时间,设计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实验内容;可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程序或小系统,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第三,由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学生了解这些组织所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统。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信息主管来介绍典型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和当前发展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狠抓实验室建设,构建若干典型信息系统的模拟环境,通过这些系统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征、与人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为学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这些典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利用毕业设计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其知识结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要强调选题的合理性,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一定要覆盖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技术,这样才能起到将所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目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6年开始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我们通过系统分析找到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10年,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开始出现逐年好转的局面,现在信管专业成为一个高薪热门专业。本文是对这些年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新思路。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管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即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一原则不断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33-35.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12):42-43.

[3]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4):62-66.

[4]梁昌勇,顾东晓.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96-98.

[5]卢志平,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9,(1):4-9.

篇6

【关键词】就业能力;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

0 引言

工业工程集管理科学和工程科学为一身,是一门主要研究工业系统的效率与发展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起源于对于时间和动作的研究,许多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方法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同时工业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运用于实际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工业工程的教学也应该专注于实践教学,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技能,这对于该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还尚属年轻,其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的设置尚不十分完善,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落后于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发展。因此,目前研究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模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研究思路

根据我院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项目小组的讨论,首先形成了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即:

第一,研究企业所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根据就业能力需求,建立能够提升相应能力的课程群,利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按照该课程群的修读逻辑关系建立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体系结构和培养计划;

第三,按照核心课程群的课程设置,讨论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成;按照企业经营过程,设计课程实验体系,划分课程实验模块;

第四,对全部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2 基于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就业,所以项目研究的起点围绕就业展开,通过企业调研找到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能力框架。为了能够科学地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探索,首先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如下三个步骤进行了研究[1]:

(1)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经典模型及其维度和指标,并确定工业工程专业就业能力问卷,为探讨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2)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问卷,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可就业能力初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3)在企业中发放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了知识、通用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其中通用素质包括个人内在素质、分析与领导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工作完成能力,专业素质包括物流和生产系统的分析能力。

3 建立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必须满足课程之间的修读关系,因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构建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1)通过工业工程毕业生的调研已经得到了该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模型结构,在工业工程课程的设置上,将主要采用了标杆分析和模块化建设的思想,从国内知名的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出发,通过前期对该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对我院现有该专业课程体系提出调整建议。

(2)在课程的设置中,参照以上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来明确每一门课程在工业工程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贡献,力求每一门课程都是必须而不多余。按照一般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进行了选择。

(3)由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修读逻辑关系,所以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我们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2]。研究结果表示,该专业的课程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和工程技术相关,一类是和管理理论相关。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识图、管理学、工业工程导论;第二阶段专业课程为AUTOCAD,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三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因工程学;第四阶段专业可称为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制造系统。

(4)最后不可忽视的是还要对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可以建立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功能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功能评估权重值,表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重视基础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各专业制定和评价教学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3]。

4 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环节的构建既要达到工学实践(实验)数据要求的准确性,又要满足管理学要求的柔性,而且还要能够适应不断推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复杂性以及服务性;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到相关高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2)根据学生在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本顺序,尝试建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寒暑假在内的整个四年时间,并把教学中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三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学习阶段和运用阶段。

(3)学习阶段的工业工程各主干及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是以上三阶段中最复杂的,因此我们根据企业建立及生产开发的流程,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首先理顺了各门实践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以此建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使该体系真正能够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出发,实现系统化[4]。

(4)对于各个模块,都有各自不同的构成内容,并在该模块内形成教学系统。由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模块是最为重要,且涉及课程最多,因此我们特别针对该模块分析其内部各项实验的系统关系。

(5)综合课程设计则可以将以上实验模块群应用于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企业,让学生熟悉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并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各管理阶段的应用,我们以工业工程实验所涉及的台钻为基础设备,发散性的对实验群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规划,该课程设计中各项实验内容都对应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5 总结

本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首先分析专业就业能力,其次建立专业课程结构,最后讨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设计,以上步骤为实践性教学改革提出了具有尝试性的新思路。当然,实践性教学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专业发展相并行,这样才能真正为实践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彦,朱雪春,卢荣花.基于企业视角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探索[J].科技信息,2013 (5):10-11.

[2]李国彦,卢荣花.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4):28-30.

篇7

关键词:科研项目;项目管理;工业工程;IE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148-03

1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得作为科技创新重要载体的科研项目数量快速增加。承担科研项目的企业、院校所拥有的资源,如人力、设备、资金、原料等都是有限的,在同一时间内要完成多个项目,资源利用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大都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权责清晰,但是对于部门间信息共享、沟通协调却加大了难度。有限的资源、弱化的协调管理,导致科研项目实施效率不高。要保证科研目标的实现,需要对科研项目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而科学的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门由一系列简单逻辑和步骤组合而成的管理科学。若要将这些逻辑和步骤正确运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形成科技成果,实现科研活动的目标,绝非简单的管理方法所能达到的。将工业工程的管理思想运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可以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科研项目进行运筹管理、计划控制,来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最终更加有效地实现科研

目标。

2 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与技术

在《工业工程术语》标准(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rminology,ANSI Z94,198z)中,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NSI)是这样定义工业工程的:“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鉴定、预测和评价。”同时,ANSI强调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还包括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它是一门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的交叉性学科。

作为一门新型学科综合体,工业工程囊括了各类专业的方法与技术,图1展示了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依靠此技术体系,工业工程师才能将人、设备、物料、信息等资源有效配置、不断改善,实现更有效率的运行,为管理活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证,最终达到系统效益与生产率的优化提高。

图1 工业工程方法与技术体系示意图

台湾清华大学陈茂生教授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图2):专业工程技术(A)和工业工程(B)是 “生产力水桶(D)”上的两个提耳,C是管理。离开工业工程,生产力的潜力和效率都得不到有效开发和

提高。

图2 工业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三者间的关系

3 工业工程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 系统化的思想

所谓系统,是“对客观或抽象的多个对象的性质进行研究,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门学问”。系统化的思想不仅要求对系统内部的静态对象和动态规律进行考察,更强调对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进行分析。系统化地思考问题是工业工程的一个特点,有利于在开发、改造和管理大规模复杂系统时,对其整体行为进行分析和控制。

现行的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三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一个科研项目在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并没有结束,后续还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事后评价和管理。因此,根据工业工程的观点,可以将科研项目的管理看做一个开放式系统,如图3所示。这个系统包含了五个子系统,即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事后评价及成果管理。

图3 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这五个子系统同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经济形势、技术发展等。这些外部因素决定着投资战略,所以在立项阶段,决策者和规划者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体现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中。在实施过程中,执行者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科研计划和目标。比如,在研发一种新型材料时,某种原材料价格上涨了,就需要及时找替代料;若市场对在研项目有更高需求时,项目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变化调整技术指标,研发人员就应考虑是否对产品进行改性或改进工艺,以提升产品性能。在验收和事后评价阶段,外部环境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产生的效益引起波动,因此评价标准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在成果管理阶段,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以及专利申请和保护等工作都要遵循行政审批流程。在项目结题完成后,企业在后续项目规划中,根据外部环境因素,来制定新的投资战略。因此,在项目管理中,不仅要整体考虑这五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应将外部环境因素纳入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之中。

3.2 科学的分析与决策

工业工程在决策与分析技术方面包括了可靠性研究、工程经济学、市场分析与预测等技术。这些技术在项目可靠性分析、经费预算、论证分析、成果验收、成果应用效益分析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科研及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以项目立项阶段为例,由图3可知,该阶段由四个关键步骤组成,包括评审项目建议、可行性论证、商务谈判及签订。这四个步骤是对整个科研项目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技术指标、进度计划、经济效益分析、风险分析以及项目经费预算等内容的反复论证分析,直至合同签订并实施。

3.3 控制与管理

控制管理是工业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包括用于生产计划与控制、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控制。这些控制管理思想融入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3.1 立项论证。严格把关项目立项工作。在立项阶段的各个环节,可以通过专家论证的方式对拟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从前面的内容可知,组织专业人员对整个项目的反复讨论、质疑和分析体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是对研发项目立项的严格控制与管理。

3.3.2 实施过程控制。对项目执行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就如图3中所示,项目管理不仅仅是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而是要严格按照项目进度规划和技术指标管控各个关键节点。项目管理者可以结合组织专家检查的方式对项目进行进度推进、中期验收、结题验收等。除此以外,项目过程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调整项目目标,只有把握项目目标的先进性,才能保证项目成果的实现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通过严格的项目检查与验收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可以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从而有效地实现科研目标。

3.3.3 项目成本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规划不足、花钱大手大脚是经常出现的两个问题。为避免这两种情况出现,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要强化成本预算过程和成本控制过程,即对项目实施全额预算管理。首先,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科研成本预算,预算要详细、充分、准确。然后,由项目管理部会同财务部,亦可邀请同行业专家一起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这样制定出的资金计划可以避免在未来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经费误差。项目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专款专用,每次费用报销有专人对经费的用途、金额、票据进行审核把关,防止经费滥用等违纪行为。

3.3.4 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结题验收并不代表整个项目周期的终点,项目的成果管理才是科研项目的最终目标。只有完成成果的转化,才能体现该项目的真正价值,实现投资者和研发者的利益。因此,科研单位要重视科研成果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对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管控,实行专利及登记审查制度,必须完成“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部-单位负责人”传签流程,才能进行专利申请或。

3.4 重视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工业工程将每一个任务、项目、企业看作一个系统,每个系统所包含的资源可以分为“人、机、料、法、环”五个种类。“人”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人”不仅仅是可利用的资源,更是所有资源的使用者、管理者。项目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人”的智慧、能力与技术。团队建设对于项目的成功实现是至关重要的。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系统思想,可以设计出团队建设模型,如图4所示。团队建设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人员的选择、所必须的专业培训、合理科学的岗位部署以及人员的安全、健康保障等。相同的目标、合理的分工和必要的技术是团队建设的三要素,因此团队建设过程的输入条件有项目目标与计划、技术及管理需求以及分工和纪律。最终形成的项目团队即是一个组织合理、技术过硬的队伍。

图4 团队建设模型

4 结语

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工业工程思想的引入为科研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与工作方法。作者在多个科研项目的管理中,运用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开展工作。系统优化了项目的组织体系,促进了信息均衡与有效沟通,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合理的管控监督机制与科学的团队建设模式,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与成果转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工业工程囊括了各类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本文是对作者在工作中运用的一部分工业工程知识的总结,将更多的工业工程方法与技术融入日常工作中,一定能持续不断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科研成果品质,加快科技创新,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春晖,蒙有为.科研事业单位多项目环境下科

研项目管理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

(23):180-183.

[2] 陈颖姣,何贤.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提升科

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

(24):208-210.

[3] 李松,唐林兵.多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应

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7):26-27.

[4] 李凝.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

技术企业,2009,(3):174-176.

[5] 汪应洛,袁治平.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

[6] 齐二石,汪应洛.中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趋

势[J].工业工程,1999,2(1):1-4.

[7] 钟永光.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0-11.

[8] 穆荣平,连燕华.重大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研究

[J] .科研管理,1997,18(4):68-74.

[9] BOOHER.H.Handbook of Human Systems

篇8

关键词:软件工程;项目教学法;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均开设这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开发的技术和方法,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为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同时,软件工程的研究除计算机软件本身外,还涉及众多其他的领域,如管理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人机工程学等,因此,它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进入新世纪,软件工程已经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组织好软件工程实验性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合格的软件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软件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专业教育、教材与应用需求严重脱节。事实上,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就业市场不需要计算机人才,其根源还是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所致。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虽然有实验教学的要求,但一般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编写软件项目若干设计文档这个单一环节上。然而,由于教育过早和长期的文理分家,导致理工科学生的文档编写是个“软肋”,他们也不感兴趣。此外,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要真正完成软件工程各阶段文档的编写,事实上也没有可能。今天,软件工程教学还面临着计算机学科发展规范所提出的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所带来的客观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2软件工程项目教学法的改革与实践

软件工程强调采用工程化的方式开发和设计软件,要求培养学生能胜任研究、分析、开发、设计、生产、测试、管理、咨询、培训等多种角色,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专业所需的专业能力。随着高校扩招,教学规模迅速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上的缺乏与不足,直接影响了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像软件工程这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没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因此,切实加强软件工程课程的创新与改革至关重要。

按该课程的特点,实验内容包括软件开发的两大方法学的专题训练,即结构化(生命周期学)的方法学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学,以平时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设置一些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利用结构化软件开发技术或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完成对该项目的开发。以项目作为实验环节的主线,随着课程进展布置任务,从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系统分析过程、系统设计过程、软件测试到系统实施,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项目的开发。同时,依据国家《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撰写规范的技术文档。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软件工程教学作了改革与创新的尝试:

(1) 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

把工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全面改革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路,进而形成了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需求。

(2) 设置工程化教学阶段和企业实习阶段。

把工程化素质培养作为学生全培养期中自始至终关注的主线。在工程化教学阶段,一方面独立设置了多门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的学分课程;另一方面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技术等十多门传统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工程化改造,充实工程教学内容,引入实作业。在企业实习阶段,建立跨度为半年的全时制企业实习制度,在著名软件企业中设立实习基地,通过真实的企业氛围和开发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3) 实验课程以平时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设置一些综合实验项目。

随着课程进展布置任务,通过调查研究、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版本升级)及技术文档的编写,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实验内容应覆盖软件工程学科的各个主要环节,覆盖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也要避免“喧宾夺主”,在积极发展实验教育的同时,要保证必要的理论教学水平。必须充分重视和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要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适当的难度。可操作性保证学生都能完成实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学生抄袭的理由,克服实验数据普遍抄袭的弊病;趣味性体现“寓教于乐”,以提高学生完成实验的积极性;而适当的难度有助于激发优秀学生进一步钻研的斗志。

项目来源为教师科研课题、实践基地课题、校内应用课题和自选课题。选题的原则为:新颖、实用和规模适中。新颖代表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技术和应用范畴。实用代表所选题目一定是具体单位或用户要求开发的,而不是由学生随意杜撰和随意想象的,其目的就是保证学生在软件工程实践过程有实际的场景环境(主要包括用户、领域专家和工作环境),这对于高质量的软件工程实践过程具有质的保障。

(4) 软件工程实验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4人。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

(5) 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学校机房的机器应固定下来,并安装好相应的软件,没有特殊情况不应缺席。

(6) 配置开放的实验环境:实验环境是保证实验教学活动和质量的基本条件,对于软件工程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开发不是简单程序设计,而是软件工程全过程的综合性实践,应该建立和配置相应的软件工程实验环境或实验中心。实验环境或实验中心的建设重点要放在软件工程环境和自动化开发工具的配置上。应该清楚,高层次的实验环境应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实验环境还应该是开放性的,这有利于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建立一种项目开发、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效应。

(7)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是项目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质上是一种概念或想法的交流。围绕项目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讨论、辩论和争论。每个学生可以自由的抒发己见、相互启迪、互相借鉴,重点是想法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对软件开发所做的分析设计,并提出自己对该软件开发流程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与切磋,可以按照项目中所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堂发言,进行全体学生的交流。本阶段讨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小组讨论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②按照教学目标,有意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法各阶段所做的具体工作以及进行相关工作的必要性。

为了使分组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项目陈述的事实、观点外,还要谙知项目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学生概括出来。要认真学习研究项目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这要求教师认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希望课堂上发生些什么?如何引导这些情况的发生?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是先得结论再分析,还是相反?并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教师还要依据课程目标、项目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项目中反映的那些重要论题、项目中反映的情况发生的根源、项目中所反映的而学生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8) 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总结归纳是软件工程项目教学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针对每个项目写出学习报告。该报告中包含学生在阅读项目中所得到的具体收获;通过分析与设计软件,提出自己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理论上软件工程概念和项目中的实际是否一一相对应;以及对软件工程仍然存在的困惑。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项目的认识,真正作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项目教学中,师生都要注意角色转换,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将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做一名旁观者,项目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生只有真正地深入项目、体验角色,才会有项目情境的“再现”,项目教学的价值才能被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当监督员,激励启发学生,监督项目分析、讨论情况;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项目中的事实、图表、材料等;可充当主人翁,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可做仲裁,解决各种争端;可充当交警,使讨论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等等。

3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软件工程项目教学法已在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全面实施,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几个方面明显具备较强的能力。

客观地说,作为第一次开发实际软件系统的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开发出各方面都达到真正实用要求的系统是难以完成的。实践的意义更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过程,体验各阶段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还有锻炼除技术以外的多方面能力(如需求分析时如何与用户交流、文档写作、成员间的协作与管理,等等),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4结束语

今天,软件工程已经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软件工程的教学面临着计算机学科发展规范所提出的更高质量要求。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端软件人才的严重匮乏,让我们面临新的挑战。软件工程项目教学法改革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1) 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体系应在培养学生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评审与测试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过程管理与控制能力等方面下更多的工夫,作更多的努力。

(2)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系统测试、维护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应在这方面有所准备,有所侧重。

(3) 软件工程教育应当给予学生“工程”的概念,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将科学与工程有效结合,实施技术与管理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郑红. 基于建构主义的软件工程教学方法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10):10-14.

[3] 林松. 高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探讨[J]. 福建电脑,2008(1):33-36.

[4] 林惠强,刘财兴,林丕源.“软件工程”课程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8-11.

[5] 丁琼.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z1):76-80.

篇9

关键词:综合实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73-02

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锐减,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各个国家都想方设法谋求出路,其中不少国家将目光投向海洋,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开发海洋资源,繁荣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把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笔者认为综合实验是典型的、个性特征明显的智力创新活动,它可以通过多种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创新思想、产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综合实验是海洋教育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内容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相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海水中溶解或悬浮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侧边界――河口、海岸带,还有海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等。它的研究内容,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洋军事活动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不但涉及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大气科学以及水文科学,还涉及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法学等。因此,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体系[1]。

(二)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依赖于直接观测。直接观测的资料既为实验和数学研究提供借鉴,又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研究的结果予以验证。第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直接的海洋观测获取到大量的信息资料,但这些信息资料是局部和片断的,只有借助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加工,通过系统功能模拟模型进行研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学科分支越来越细且相互交叉与渗透,趋于综合与整体化研究[2]。

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现状

十几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跟社会整体科技水平和国际海洋科学整体水平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我国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民海洋意识淡薄:“重陆轻海”思想根深蒂固;(2)学历结构不合理:海洋从业人员中,低学历人员比例太大 ,高学历人才缺乏;(3)年龄结构不合理:海洋高端人才老化现象严重,中青年高端人才匮乏;(4)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海洋高新技术专业、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以及品牌专业开设较少,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远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用人机制不合理[3]。

三、综合实验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注重海洋科学基础教育

海洋化学综合实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融合现代最新科学、科技知识,选取时代前沿课题,这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应纵观全局,宏观把控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展开实验项目。综合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对困难与挑战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等[4-6]。

(二)综合实验开展现状

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有时是毁灭性的),进而恶化了全球生态环境。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系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海洋化学综合实验和海洋生物综合实验,对天津近岸海域进行每年一次的环境调查与监测,让学生了解附近海域的状况,分析海域环境是否异常,进而分析异常原因,科学拟定解决对策。指导教师立足于学院现有实验室条件和仪器设备资源,立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宏观把控学生的选题。现以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为例,谈谈综合实验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主要涉及四类实验项目,见表1。

表1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的项目名称及内容

(三)综合实验开展的意义

通过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使学生经历一次海上实习训练,在整个出海过程中学生受到了课堂里无法感受的教育:(1)加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2)相互关心与协作精神。(3)采样需要注意的要领,分为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以及生物样品,如何进行前期准备及预处理等。(4)精心设计采样点的分布,使采集到的样品既有一定的代表性(表层、水深5米、底层或其他),又覆盖一定的海域范围,使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数据处理。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数据,再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看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分析哪种处理方法更合理,哪种表达形式更确切、更直观等。(6)结果讨论。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汇总,看同一站位不同水深的同一检测要素之间的关系,再看不同站位相同水深的同一检测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系统分析各种检测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态,并用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解释,简要探讨其机理。(7)提出应对措施。通过测定数据分析环境因子是否异常,导致异常原因,并进一步拟定应对措施。(8)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系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现象,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海上实习训练,使学生对海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兴致和信心,奠定了服务海洋事业的基础。通过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的开展,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整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7]。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综合实验在平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洋科学综合实验要把握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适时进行更新与完善。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他们对海洋科学专业的理解与热爱,开阔视野,增强应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编写机制灵活、内容新颖、绿色环保、体现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实验教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2]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1.

[3]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4]段晓英,姚天明,杨勇等.巧设综合实验 提升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5]肖建富,高瞻,李桂新.综合性实验的界定与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

[6]卞国庆,魏永前,耿明华等.以人为本的化学综合实验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0).

[7]朱志彪,高山.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收稿日期:2013-09-25

篇10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探讨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双双.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