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范文
时间:2024-03-29 16: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建构主义的观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早在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由于长期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巨大影响,使得建构主义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获得人们普遍的重视。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所在。
二、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即是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应被看成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极端建构主义”。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马明先生有一句很生动的比喻: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关于数学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点是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特别是“授予与接受”的观点的直接否定。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即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
三、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belief);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篇2
关键词:高职生 英语学习 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
一、引言
英语学习涉及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外因,是为学好英语提供条件。好的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和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条件。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内因。对于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问题,现代教学论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怎样学”的问题成为了人们的研究对象。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主导思想是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地、主动地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而教师教的策略也是基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基础之上的。为此,当前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历史
严格地说,学习策略并非是新名词。早在两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通过学与思的关系,简述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法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讲“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从一个方面对学习策略作了说明,至今仍有一定意义。(周凤燕,2009)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布鲁纳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但时至今日,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尚无定论。国外学者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2.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
4.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Oxford,1990)
但是,真正意义的学习策略研究只有30几年的历史。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于八九十年代。
总之,迄今为止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形成了一些对语言学习策略的本质、特性、分类其与学习成绩、性别、交际策略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关系的宝贵认识;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的对象和结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缺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针对高职生英语学习进行的较为综合的或系统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由此可见,目前很有必要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迄今为止出现的各种语言学习策略理论和方法为资源,采用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对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形成一个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系统。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下就从“学习的性质”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学习的性质和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对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学习不是简单的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而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顺应要以同化为前提,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因此,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包含着对新知识的分析和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也是对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参见张松涛2002)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或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强调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交流)”: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值得强调的是,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而且还要关注到己有的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经验,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有时甚至需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因此,一方面,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的改造,最终形成特定的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吴庆麟、胡谊2003)。
2.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方式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体系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体系,分别体现在对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本质、特性和分类的较为系统和细致的认识上。
1.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本质和特性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本质和特性内涵自然是非常丰富的,但限于篇幅,只是择其核心内容,简单表述如下。
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是高职生作为“英语意义”(即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建构者,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学习活动中为了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有意识地管理和采用的调控英语学习活动的外部环境情境(特别是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协作的社会环境及各种知识和能力资源环境)以及学习者内部的情感(包括意志)因素和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认知因素的一套观念(理论)、方法和程序。
2.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和体系结构)自然包括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维度,而在同一层面上则根据同一维度进行二到多种类型的划分,这样细化下去,直到描述到一个个具体的策略程序。限于篇幅,这里仅就较高的几个层面上按有限的两个维度(调控的对象是学习活动还是策略本身、调控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外部环境各个方面还是内部各种要素)的分类表述如图一:
图一、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系统
在最高层面上,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是个整体系统,其中潜在的各个策略类型紧密相关、不可分割。
在第二个层面上,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可以按调控的对象是学习活动还是策略本身大致分为两大类型:高职生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和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本身。前者是高职生在其英语学习活动中或前后采用的调控英语学习策略的策略,当然也包括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后者则是他们直接调控学习过程中的内外要素的策略。
在第三个层面上,元(认知)策略可以暂且不再划分。学习策略本身又可以分为外部策略和内部策略两大类型。前者是调控外部环境特别是学习情境(特别是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协作的社会环境及各种知识和能力资源环境交流、协作的社会条件)的策略,因此又可以在第四个层面上划分为交流策略和资源策略。后者是调控学习者内部因素的策略,又可在第四个层面上划分为调控学习者情感(包括意志)因素的情感策略和调控学习者认知因素的认知策略(包括调控各种现有认知结构或图式以便更好地实现同化或顺应的策略)。
这样,到了第四个层面,在第一个层面上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体系就包含了五个类型,即元(认知)策略、交流策略、资源策略、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为了便于区分,特对其各自予以定义:
(1)元(认知)策略:指高职生在其英语学习活动中或前后采用的调控英语学习策略的策略,也包括高职生对英语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
(2)交流策略:指高职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与教师和同学等的协作交流机会、维持协作交流以及提高协作交流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比如,主动用英语与他人交谈、想办法克服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并使交流继续进行等。
(3)资源策略:指高职生合理并有效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我国的高职生通常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资源和语言实践的机会相对贫乏,因此拥有善于获得并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的资源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4)情感策略:指高职生调节自己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动机、意志,缓解学习焦虑、进行自我鼓励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的策略。
(5)认知策略:指高职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记忆、储存、检索和组织整理等相关技能和策略,包括在英语学习中对已有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妥善运用策略。
五、结束语
本文着眼于我国高职生英语学习实践,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迄今出现的各种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和方法为资源,采用理论与实证、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对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进行较为综合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arton A. 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y [J].NewYork: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City of New York,1966。
[2]Chamot A.U. et al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 New York: Longman,1999。
[3]Craik F. I. M. & R. S. Lockhart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11: 671-684。
[4]刘津开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猜词能力与外语水平[J].《外语教学》,1999,(3):31-35。
[5]刘振前 肖德法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6]沈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革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97-100。
[7]束定芳、庄智象,2008,《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英语学习
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
但是教育部提出的理论性指导意见,在具体操作中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如:如何培养习惯于依赖教师的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人英语教学中,如何“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这些问题既是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问题,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巫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江西财经大学以教育部外语教学改革精神作为指导,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教学模式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十世纪后期,认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的鼻祖是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LevVygorsky。他们最先提出了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人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概念,从而使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Ausbuld,1964)。随后,这一观点用于解释和探讨语言学习过程。首先,建构主义学习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次,由于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调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不完全决定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和书本的能力,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以及与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RI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通过设计符合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下是一种合作主动的过程。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制作与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给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集成信息的传递加速和改善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愿望,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由于学生在学习的动机、能力、方法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其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阅读方式积累词汇,有的学生通过做习题来记忆词汇,而有的学生更愿意按照词汇表来有序地背诵单词。多媒体课件充分考虑到学生间个体语言习得的差异,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语言场景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电脑及时地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教育专家Moore (1989: 23)说:“真正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和再创造。”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大量模拟现实,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从而突破教育时空的限制,加速学习和生活的融合。大量的语言输人是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如Krashen(1982)所说,只有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可以理解略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即i+1)的语言输人,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网络教学正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输人环境不足而诞生的,反映了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成果事半功倍。如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卡通人物提出问题,有趣的动画效果能解除学生对提问的紧张情绪,让学生自然地参与讨论;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标准的文字以动态的效果一幕幕生动地展开,需要时还可以把一些反映重点和难点的动画有选择地反复观看;利用flash和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动感更强,而且在视屏上打破了习惯的约束,造成新奇感和震撼感,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另外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WWW浏览服务也颇有用武之地:一方面,教师可以用Word将文字和语言素材融人自制的外语教学网页,供学生自由选取,可浅可深,可详可略;另一方面,Internet时空里大量的原版语言和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层面的语言信息。可见,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创造的学习环境里,纯正的语言,精美的画面,随进随出的课件设计,从听觉、视觉、使用便捷等方面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篇4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篇5
关键词:PBL;基于问题式学习;基于项目式学习;软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PBL简述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或称作问题本位学习),由加拿大Barrows教授首创,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创新,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广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很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以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为基础的,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项目)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项目),从而学习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self-directed learning),它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
此方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
(1) 它将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2) 理论先导转变为实践先导,这些问题(项目)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能简单的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套用,而是充分发展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这种能力有效的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在PBL中的责任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顺利地进行。
(4) 激发和支持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因为学习应该是广泛学科或主题的整合,强调社会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
根据Biggs的理论,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的教学转变,恰恰就是理论教授(演讲)到问题导向的转变,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本质是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性,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PBL的应用在高参与性的学生中最能产生知识价值,其知识价值包括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类推(举一反三)、知识创造及理论建构。图1中“问题解决”与“问题导向”有相同之处,两者都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问题解决”比较及时,可以用现成的资料来解决,不必花费时间做调查、实验,而PBL必须深入地研究。
2PBL的基本操作步骤
事实上,PBL的操作步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同知识领域、不同课程运用PBL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灵活掌握,关键在于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我们的问题就是项目,PBL就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根据Barrows的模型,PBL大致包括以下环节:
(1) 组织小组:在解决项目之前,学生首先要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把班级按项目需要分为几个人数合适的小组。
(2) 提出新项目: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复杂的项目,应该尽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能够吸引学生。在解决项目的开始,学生和教师要对项目解决的目标形成共同的理解。
(3)PBL过程:小组成员集合一起,沟通他们所学的知识,并相互协作,在解决项目过程中,对他们新学习的知识生成新的解决项目的假设,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巩固知识。
(4) 活动汇报: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的成果、结论以及得出成果结论的过程,比如软件架构、算法分析、软件产品、口头报告等。PBL所强调的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项目问题,而且要让他们理解项目框架和问题背后的关系与机制。
(5) 问题(项目)后的反思:为了提炼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学生们要反思项目(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考虑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可以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3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从我国当前计算机软件人才教育的现状来看,软件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层次逐渐显现出偏差与失衡。无论是从培养模式还是从培养内容上看这都无法满足目前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软件协会的报告,只有6%的学生来自于职业技术院校;那么,作为培养软件应用性人才的中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大量的“软件蓝领”来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软件人才需求。
我国的职业学校普遍模仿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教育远远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太多的基础教育往往窒息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2) 教材落后于IT技术发展的前沿,课程讲授脱离软件工程的实际,课程体系设计不是职业化为导向,而是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
(3) 培养层次不清, 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教材、教学大纲基本一致,缺乏梯次性、特色性与实用性;
(4) 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应用实际,教育体制普遍比较落后,每年虽有大量的毕业生应聘软件企业却不能马上投入工作。过分地强调学习、掌握知识却忽视了实践,没有达到知识传播、技能训练和广泛应用的目的。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方面,缺乏一种崭新的观念以及把知识和现实经济相结合的意识。
高职IT教育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站在技术前沿掌握最新技术、熟悉软件工作规范、适应软件行业生产一线需求的软件人才。
4计算机软件教学采用PBL的优势
应试教育偏重理论是目前软件教育的弊端。现在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是原理性的,而不是案例性的。学生求职时,招聘的人问‘你会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学过什么’。显然,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而计算机软件开发所具有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为PBL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另外,软件企业开发往往采用团队开发模式,这恰恰符合PBL的组织模式。
计算机软件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说,软件企业的团队开发模式很容易移植到班级某个小组,借助于网络的互动和软件复制的便利性,使学生体验到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团队中不断的学习和发展。团队学习中的成员是分工协作的,每个成员有自我建构的知识并与其他成员分享,通过学生的交互协作,最终对项目、知识进行整合建构。
软件开发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从填鸭式被动教与学,转化为团队协作式的学习,教师由“Teacher”转化为“Instructor”,对学生予以引导和指导;同时,利用、引用真实的工程项目案例,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培养学员的软能力,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Teaching”到“Training”的过渡。
5计算机软件教学的PBL设计
计算机软件教学的PBL设计模式可以根据学校状况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项目小组的人员分配可以按照同班级单独进行,也可以跨班级、甚至跨专业进行。结合Barrows的模型,PBL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5.1项目情景的设计
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融入一个或者多个大项目中(可以是假设项目,也可以是学校外联的项目等等),其中教师的讲授内容隐含在项目中,学生按自己的专业课程要求和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的模块,重点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利用自己所学内容,自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同时又渗透了项目管理及流程的知识;这些项目大多来源于社会需求,能帮助社会有关企业单位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PBL是基于建构主义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的意义建构,而学习也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工程项目中去建构更有意义的知识。基于建构主义观点,PBL强调积极的学习,通过真正认知去学习和在学习者中间通过社会交往去学习。PBL的开始和进行都是通过项目来驱动的,这些项目往往是结构复杂的、面向过程的,而且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大多数学习主题要反映“真实世界”的问题和真正的认知,设计者应该针对问题开发经验性学习情景。这意味着设计者应描述为学习者或学习小组所解决的问题,以便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教学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设计者应该努力发现导学性活动与经验性活动之间的平衡,必须为每一类问题设想经验性学习情景并加以描述,问题的难度是层级式上升的。
5.2PBL过程设计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团队沟通协作、完成项目。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知识共享与团队学习是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分享中学习、成长。一般情况下,软件企业具有比较严格的职责划分(如:策划师,设计师,操作/支持工程师,程序员,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等),但软件教学可以不必这么严格,应该让学生充分扮演多重角色,达到锻炼目的。
5.3学习者自学环境的创建
PBL的学习,很多项目的解决要靠学生的自学活动,在硬件设备上,我们可以采用校园网或者Internet协作,办公软件的便利和文件传递的方便性极大的提高了协作的效率,另外,可以专门在校园网上开辟一个讨论交流栏目,便于小组团队之间的讨论和小组团队与指导老师的讨论,在计算机环境下,为了避免学生陷入信息的困惑中,我们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在小范围内展示学习内容,并且应用一步一步的入门方法去引导学生;其次在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习者管理他们每天的学习日程;第三,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或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和检查列表给学习者自我检测提供机会。
5.4PBL的评价
PBL的软件教学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项目的推进,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期中期末测验进行检测,自己找出学习目标与知识掌握间的差距,真正的项目成果(软件作品和论文)成为检验效果的重要依据。另外,对于项目研究的成果,学生可以以多种形式放在校园网或者Internet上。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看到不足、启发灵感;另一方面有助于相互的交流和比较,促进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个别或全体同学就小组的学习情况做一下项目评价,以鼓励学生研究不同的方法、探究不同的观点。
6结束语
中国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前景。高职计算机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社会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的应用性人才,尤其是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急切需要大量这样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如何进行高职教育改革、如何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是教育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体现,这也符合当前行业发展的特点。PBL的教学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在第一时间为企业所用,很快加入到大型的软件设计项目中,用统一、规范的语言、代码进行编程。这对中国的软件企业规范化发展,提高中国软件业整体素质水平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PBL软件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 基于问题式学习[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55-60,73.
[2] 梁瑞仪. 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的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1(6):15-17.
[3] 温彭年,贾国英.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7-22.
[4] 黄洪. PBL的改进及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8):56-57.
The Study of PBL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Software
SUN Pi-bo1, ZHOU Li-jiang2
(1. Dep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ingdao Hismile College, Qindao 266100, China; 2. Qingdao Ocean shipping Mariners College,
Qingdao 266071, China)
篇6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具有群体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等特点的学前教育形式是( )
A.社区学前教育 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 D.大众传媒教育
2.根据《礼记·内则》,在西周时期学前教育期是指( )
A.6岁以前 B.8岁以前
C.9岁以前 D.10岁以前
3.历最早的托幼机构始建于( )
A.原始社会后期 B.农业社会早期
C.工业社会早期 D.现代社会初期
4.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幼儿教师( )
A.职业的专业化 B.知识的专业化
C.技能的专业化 D.职能的专业化
5.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因而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这是哪种理论主张的幼儿教师观?( )
A.成熟主义 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 D.建构主义
6.实现学前教育价值的条件是学前教育应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必须( )
A.迎合幼儿家长的愿望 B.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满足特殊儿童的的需要 D.遵照传统儿童教育的习惯
7.学前教育阶段更应重视的效益是( )
A.个人精神效益 B.社会精神效益
C.个人经济效益 D.社会经济效益
8.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寓活动于幼儿教育之中 B.寓游戏于幼儿教育之中
C.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 D.寓玩耍于幼儿活动之中
9.托幼机构系统开展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素质的有效途径是( )
A.开期末家长会 B.设家长开放日
C.举办家长学校 D.进行家庭访问
10.认为幼儿教师应当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这是哪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 )
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11.决定幼儿对幼儿园感受和体验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幼儿园领导的工作作风 B.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
C.幼儿园的设备设施 D.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看法
12.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
A.游玩 B.交际
C.活动 D.玩耍
13.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 )
A.专业知识、自身修养和稳定的职业观 B.专业知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儿童观
C.合格学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苦乐观 D.合格学历、自身修养和正确的权利观
14.幼儿园对幼儿提供视觉、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这是什么原则的要求?( )
A.适合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挑战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5.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首先要强调的是( )
A.儿童化 B.教育化
C.安全与卫生 D.绿化和美化
16.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 B.巩固尊师与爱幼的师生交往关系
C.形成完全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便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17.影响师幼关系的关键因素在于( )
A.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行为 B.师幼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C.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D.幼儿园统一的各项活动
18.在幼儿班级这一幼儿集体或幼儿生活、活动共同体中,主要矛盾是( )
A.能力强与弱的矛盾 B.年龄大与小的矛盾
C.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D.男女幼儿间的矛盾
19.幼儿班级生活管理要以什么为出发点?( )
A.幼儿园层次的提高 B.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C.幼儿的发展 D.幼儿家长的要求
20.幼儿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这是哪一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混合班
21.幼儿出现厌食、偏食和肥胖症、遗尿症、梦行症等,说明他存在( )
A.品行方面的行为问题 B.心智方面的行为问题
C.性格方面的行为问题 D.生理方面的行为问题
22.我国《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课程定义倾向于( )
A.课程即学科 B.课程即计划
C.课程即目标 D.课程即经验
23.在课程组织上反对分科教学,提出幼稚园课程的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的是(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4.结构主义提倡的幼儿园课程(模式)是( )
A.开放式课程 B.支架式课程
C.封闭式课程 D.螺旋式课程
25.不确定课程内容,没有固定教材或预定的“教育活动方案”,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以“项目活动”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这是哪一幼儿园课程流派的基本特点?( )
A.蒙台梭利教育法 B.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C.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D.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
26.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标准,但不预定目标,重点在于鼓励儿童探索具有价值的教育领域。这一课程设计理论模式属于( )
A.结构模式 B.认知模式
C.过程模式 D.泰勒模式
27.幼儿园教学活动应当是幼儿教师( )
A.传授幼儿知识、技能和培养行为习惯的活动
B.管教幼儿、督促幼儿学习的活动
C.监视幼儿、按常规开展教学和学习的活动
D.支持、帮助幼儿与幼儿自主学习的统一活动
28.因人施教就是强调( )
A.向每个受教育者实施最适合的教育
B.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实施同一的教育
C.向儿童实施个别教育
D.教育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教育机会平等
29.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展示成果、评价成果四个环节构成,每一环节均由幼儿自己完成,教师只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准备和及时的帮助或指导。这一幼儿教学模式是( )
A.活动模式 B.问题解决模式
C.发现法 D.方案设计法
30.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大面积展开,开展得最有影响的国家是(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32.幼儿行为辅导
33.幼儿园课程设计
34.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选做4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多做的以前4题计分)
35.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36.简述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37.幼儿教师成为专业化的教师有哪些基本途径?
38.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
39.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0.联系实际,谈谈托幼机构在家园(所)合作中应着重做好哪些工作。
41.述评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教育思想及课程理论)。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10分)
篇7
HPS教育是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和奥斯本提出的,就是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缩写为HPS)的有关内容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这一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其理论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史的内容正是对科学结论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历史经过的重现,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2 HPS教学模式
HPS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以下6个环节,如图1所示。
2.1 演示现象
教师可以演示某一自然现象,播放一段视频或讲述一个科学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教师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激起学生利用科学史进行探究的欲望。
2.2 引出观点
教师启发学生就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解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2.3 学习历史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做法是:(1) 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这一现象的思想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2) 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所持的不同观念;(3) 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时代制约性;(4) 按日期和事件简要地总结历史上的研究。
2.4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和科学家提出的各种观点的正确性,并从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① 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② 可以用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假设)。
2.5 展示科学观点和实验检验
由教师讲解当代的科学观念,即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而为学生实现观念转变提供思想基础。这时,教师的讲解增加了学生的认识,实现由原有的错误观念向科学观念的转变。
2.6 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观念。
3 HPS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科学史教育可以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人文性,领悟到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HPS教育模式即是科学史教育的一种模式。
教学案例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3.3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主要包括科学家探索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科学史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两部分内容。其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教学重点,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是教学难点。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充分有效而有序的素材,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3.4 教学过程
(1) 演示现象。
教师活动一:播放实验录像:①台盼蓝染色酵母菌,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活的细胞不着色;②显微注射器将伊红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
学生活动一:明确细胞膜具有重要功能。
设计目的:渗透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欲望。
(2) 探究:循着科学家的足迹研究问题。过程是教师提供情境资料学生构建模型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教师活动二: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有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二: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分子。
设计目的:引入欧文顿以惊人的耐心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工作者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进而能从中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
教师活动三: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加入蛋白酶,细胞膜被分解。这说明膜中还有什么成分?
学生活动三: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分子。
教师活动四:1917年,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分布散乱,经过推挤排列成了单层,而且每个磷脂分子的头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学生活动四:根据朗姆瓦的实验构建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界面上分布的模型。
教师活动五:图片展示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内外都是以水为溶剂的液体。
学生活动五: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结合人体组织细胞内、外环境,猜想并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六: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认为:生物膜为三层统一的静态结构。
学生活动六:根据罗伯特森观察的结果构建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排布方式的模型。
教师活动七: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观察到: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种排布方式。
学生活动七:根据蛋白质的三种存在形式构建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布模型。
教师活动八: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八: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设计目的:上述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渗透以下思想:①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 现代技术对生物学的推动;③ 要勇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④ 生物学每步前进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⑤ 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⑥ 科学需要大胆想象与推理。
教师活动九: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创新中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活动九: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3) 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十: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十:小组讨论,发表见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
设计目的:①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的能力;② 培养学生不断思考探究的热情。
4 HPS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学习与当前的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思维方式和培养科学方法,接受科学精神教育,为原来非人文化的学校科学课程提供了人文化的因素,同时可以构成文、理科学生学习的共同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HPS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知识相结合。
科学家设计的巧妙实验往往令学生赞叹,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科学家和常人一样也会犯错误。
教师把科学史介绍作为生物教学的一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事实上接近科学,设身处地感受以往科学家的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5 教师利用HPS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教师要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生命世界的奥秘。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处入手,层层深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 美育 群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9-02
一、引言
美学教育就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1];美育也是完整人格的教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有助于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2]。
生物是一门充满自然美、和谐美的科学。教师挖掘其中的美学元素,并将其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植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例,采用“享受美―接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式尝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美学教育,希望能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一种课例参考。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1. 设计理念
在建构主义中,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每个阶段是下个阶段发生的前提及必要条件,每个阶段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正是体现了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美育的宗旨的也是将人从简单的获取知识到利用知识提升自己素养,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过程,这与皮亚杰提出的量变到质变是相符合的。
2.设计思路
三、“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本节内容建立在种群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群落内部的结构,明白了群落的结构,才能继续研究群落的演替,并且为生态系统各组分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已经了然于胸,但对群落的概念以及群落中各种群的相互关系仍然停留在感性猜想的阶段,不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正向着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明显加强,自学和探究能力也明显增强[4]。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群落概念,识别群落类型,简述垂直结构的分层,阐明垂直结构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尝试沙盘设计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群落结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参与小组活动设计沙盘,培养和发展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的修养,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5. 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大自然本质结构”和“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以及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沙盘的课堂活动的开展[5];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穿插渗透着美学教育;以此为出发点,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1)设计构建概念的逻辑体系。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依次经历对本质结构的粗略了解、形成对本质结构的具象概念、实践制作出本质结构的具体模型、归纳总结出垂直结构最终概念这四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思维框架。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培养。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缺乏兴趣,且很难体会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分组设计沙盘模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材料物品,通过自行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出各自的模型,并以最终的模型给大家直观展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出各自的构思。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动手实践问题的时候,不断发展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3)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与美是相通的。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理解以及审美注意[6]。教师通过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结构的谐调对称,环境的雅致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从美的角度来探索科学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无疑是有益的,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7]。
不足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审美标准不一样,对美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别,所以对大自然的本质结构概念的理解造成了阻碍,也使得后来做出的模型形态各异。学生的审美标准短时间内不容易调整,教师只有从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多多注意,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美的事物,善用教具模型来体现生物学美,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胡正凯.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赵广宇,闵洋,陈亮,谢咏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1):31-33.
[6]蒋莉莉.美术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刘济滨.生物美学初探[J].九江师专学报,1995(5):88-91.
基金项目: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CJF13064 ),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03346,403327)
篇9
A. 课程简述
1、课程性质 2、课程价值
本课程涉及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哲学原理、美学原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课程和教学原理、测量和评价原理等范畴,并结合本专业的特性,介绍音乐教师教育和研究性教师的基本知识。围绕音乐教育这个核心,本课程在多门学科范畴内,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音乐教育的广泛问题给予多角度的阐释。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学会将音乐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纳入上述多种学科的范畴内,运用经过学生融会贯通的这些学科的传统的和现代的观点,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音乐教育的各种问题。它是所有学习音乐教育或有志于了解音乐教育的学生应当牢固掌握的1门重要专业课程。
3、课程目的
(1)总体目的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在从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测量评价、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了解这些范畴的基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掌握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体目标
本课程本着“厘清范畴、形成观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目标原则,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
1、明确本学科涉及的各个基本范畴和相应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掌握本学科各基本范畴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上相关的人物及其研究的对象、思想、方法和结论,构想进1步探究的可能性。
3、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5、了解主要的教育哲学、美学、心理学观点,在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并运用前人和自己的观点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
6、了解主要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7、了解课程的分类、要素和过程,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课程和教学课题。
8、理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工具,了解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际的评价新概念和方法。
9、理解研究型教师的含义,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课题。尝试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10、了解音乐教师教育在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运用这些知识。
4、课程内容
(1)内容选择原则
1、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的定位,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原则为:
(1)现实与历史、教科书与经典原著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本学科的现有范畴和知识,又选择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有关的教育原著,要求学生在浏览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教科书表达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各种观点的历史渊源,以及各种观点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2)系统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又引进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鼓励和敦促学生追踪最新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和方法。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的内容属于理论性质,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又顾及这些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
(4)知识与研究相接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既保证基本的知识,又着重考虑学习的内容能够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2)课程内容与进度
1、课程内容
(1)音乐教育的历史。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4)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自学)。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6)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7)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8)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9)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10)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11)音乐教育研究。
(12)音乐教师教育。
2、教学进度与要求(参考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活动要求参考进度
次序 内容 重点 课外/课内要求
1 音乐教育的历史 历史线索和人物、事件 阅读第1章/项目
2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阅读第2章/项目
3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各派观点的合理和局限 阅读第2章/项目
4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阅读第3章/项目
5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各观点与音乐教育价值 阅读第3章/项目
6 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对象与音乐教育 阅读第5章/项目
7 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社会心理影响音乐教育 阅读第6章/项目
8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角度 阅读第7章/项目
9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其他概念与音乐教育 阅读第7章/项目
10 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目标分类学及其运用 阅读第8章/项目
11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 阅读第9章/项目
12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原理与现实的课程改革 阅读第9章/项目
13 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工具、类型、用途、过程、 阅读第10章/项目
14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型教师、方法类别 阅读第11章/项目
15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阅读第11章/项目 17 音乐教师教育 国际比较、音乐教师标准 阅读第12章/项目
18 复习周与考核 研究项目总结 考核/项目
5、课程实施
(1)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为36学时。
(2)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
2、学生课外自读。
3、学生个体/小组课外研究(项目)。
4、学生个体/小组项目演示(课堂)。
5、课堂讨论。
6、网络交流/网络答疑:使用本课程“教学互动”学习论坛和网络互动栏目。
(4)主要教学材料
1、主要教科书(2)刘沛编制(中英文电子对照版本):《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音乐教育教育原理》。
2、同类教科书(2)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4)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详见“教学资源”。
(5)教学条件
1、教师条件
本课程要求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1定积累的教师承担主讲。
2、设备条件
本课程需要使用计算机、投影、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6、课程评价
(1) 评价原则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在阅读、讨论和理解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能够把音乐教育中的问题纳入本课程的相应范畴和专业的思维及语言给予讨论,是否能够主动地运用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解决音乐教育活动的某些实际问题。
(2)本课程的评价性质重在过程评价,而不仅是卷面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地投入属于学生应当自主完成的项目研究、项目展示和观点辩论。本课程还重视“隐含性”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评价与教学的过程自然地融合,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评价标准
1、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的掌握和理解。
2、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基本内容的相关性。
3、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4、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4)评价比例
1、课堂出勤(必须)。
2、项目研究(50%)(平时+期末)。
3、课堂演示(10%)。
4、讨论参与(必须)。
5、试卷考核(40%)。
B. 内容详述1、音乐教育的历史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音乐教育简史。
2、西方音乐教育简史。
考核要求
了解中国和西方音乐教育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以及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教学要点
主要哲学流派的人物和观点,及其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3种基本的哲学观点。
2、3种观点的强点和弱点。
3、哲学观点与教育。
考核要求
了解3种教育哲学观点的形成渊源;理解各自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哲学观点解释音乐教育的实际问题。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教学要点
6种主要的美学观点,及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论证。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6种音乐教育美学观点。
2、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论证。
考核要求
理解不同美学观点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证角度;综合不同的观点,用全面的视角解释、分析和设计具体的音乐教学案例。
4、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教学要点
音乐素质的遗传与习得;社会化;与音乐行为相关的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先天论与后天论。
2、社会化的过程。
3、人类音乐行为。
4、影响音乐行为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
考核要求
理解音乐教育包含的社会学性质,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音乐教育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思考在音乐教育课题中运用社会学原理的可能性。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青少年在群体中的发展心理特征及其对音乐学习尤其是学习内容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象。
2、从众。
3、角色和期待。
4、竞争与合作。
5、领导能力。
6、自信感。
7、态度。
8、创造力。
考核要求
理解在群体环境中,青少年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思考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促进青少年的音乐发展和健康的音乐教育的实施。
6、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和发展观点,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理论观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2、儿童发展(皮亚杰、布鲁纳、加德纳等)。
3、认知过程。
4、学习动机。
5、音乐能力。
考核要求
理解各派心理学观点的立场、角度和方法,结合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和学习中综合运用心理学的不同观点来全面地解释和设计课程与教学。
7、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分类学;目标模式的局限及其拓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育目标分类学。
2、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述。
3、有序的音乐学习理论。
4、目标模式的局限以及其他模式。
考核要求
在理解目标模式和其他模式的基础上,设计音乐教学的任务分析、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
8、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教学要点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的原理,以及现实的课程改革。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和分类模式。
2、课程发展的要素、课程 文件。
3、国际著名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
4、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过程。
考核要求
了解课程的分类、功能、要素,相应的文本逻辑体系。了解国外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以及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和重要的课程文本。思考并表述课程改革现状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9、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工具的工具、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测量的基本知识。
2、测验的类型。
3、音乐教学的传统评估方式。
4、评估方式的更新。
5、教学方案的评价。
6、音乐教师的评价。
考核要求
了解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的工具及其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在自己的发展中运用相册式自我评价的方式。
10、音乐教育研究
教学要点
研究型教师的意义;研究方法的类别、用途;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设计。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研究型教师和研究的价值。
2、研究文献的检索和解读。
3、研究的类型、方法和适用范围。
4、适用于课堂教师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等)。
考核要求
了解研究方法的类型、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在理解主要研究方法的功能基础上,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并体现出1定的研究构思的独特性。
101、教师教育及其发展方向
教学要点
教学专业化;音乐教师标准及其评估的趋势。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师教育专业化及其发展历史。
2、音乐教师教育的国际国内动态。
3、教学的科学、艺术和技术。
篇10
关键词:政治学;实践教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33-02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政治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主要环节。
一、加强政治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1.是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学人才规格需求的需要
当前经济政治状况要求政治专业人才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拥有分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清并顺应时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政治学学科教学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抓,相互促进,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现实政治实践。
2.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治学教学应该既要提高该专业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为此,政治学教学就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体验政治学学科的基本价值和理论观点,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政治实践,并在政治实践中发现新的理论问题[1]。
3.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目前,政治学大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继续读研深造之外,大部分学生到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或者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和行政管理工作。目前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实践创新能力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必须使政治学学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注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当前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目前缺乏有效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广大教师重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缺乏,更不愿意也没有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而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第二,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功利倾向明显。受当前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掌握,认为考高分和能够考研考证,那才是最重要的,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他们误以为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得到学校的评选表彰,功利倾向明显。为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忽视社会实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和专业结合不紧密。
第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无特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有些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等形式,实践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信息传递模式局限在实践基地向学生单向传递信息,学生的认知信息不能向实践教学基地逆向传递,因此学生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教学模式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创新不够,教学内容往往与大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显得缺乏针对性[2]。
第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际效果不明显,短期行为明显。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大多有名无实。只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建设措施,对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培养一片空白。学校对基地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度不够。
三、在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思考
1.PBL教学法简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根源于杜威的哲学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拉格尔的观点,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质询为导向,以综合化课程为内容,并且通过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它开始于某个“结构混乱”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跳板,学生们获得最少的指导方针和信息去开始他们的学习。他们必须讨论和明确界定这个问题,然后使用一种和科学方法非常类似的程序,努力得出一个解决方案或者结论。
在PBL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促进者和指导者,负责提供资源、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以及当学生们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考。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教师必须对整个过程,有关学生需要的知识、资源意识及资源的获得以及有关设计的知识等,有一种全面彻底的了解。
2.构建基于PBL教学法的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1)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上课时应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譬如在讲到“政治决策”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当地基层民主自治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研讨式与案例式相结合、老师点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将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实践主题。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教师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学情况,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确定若干个社会问题。譬如对“政治决策”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有了讨论,但真正对基层民主决策并不了解,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拟定“基层自治与乡村公共问题”、“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农民权利状况”、“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等多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3)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指导教师将学生按照自主选题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对各组学生进行活动宣传动员和培训,将实践活动主题、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活动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社会调查研究和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创新实践活动,写出分析报告。
(4)各组交流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表自己调查的心得体会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并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在讨论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引导学生的自学讨论向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
(5)指导归纳整合。学生结合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对实践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提高学生政治分析能力和政治敏锐感。
(6)回归见习。学生要讨论交流结束后,再回到调查组织或者单位进行观摩见习和实习,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地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基地的指导教师将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同时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自己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向基地指导教师交流沟通,这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7)组织评价考核。教师进行小结并根据各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学生实践完成情况及基本知识的测试情况进行讲评,作为实践课成绩。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基地指导教师充分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创造条件为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1)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找到学校利益和社会、机构与企业利益的有效契合点,按照校社、校企双赢的思路,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同时加强基地日常管理,指导并规范其实践教学行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满足立体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提高校内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经验丰富热心于教学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训练。
(3)改革课程学习考评制度,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改革和深化政治学课程的考评内容,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论文设计、撰写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性评价,弱化知识记忆型评价[3]。
(4)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PBL实践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要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自觉性,能否充分利用自由支配时间,保证学习质量。所以,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建立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约束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使用PBL教学法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采用该教学法可以提高政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结合国内政治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季丽新.政治学学科本科实践教学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