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数学范文

时间:2024-03-29 16: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二课堂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第二课堂数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20-01

摘 要 数学能力重在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它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和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更应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培养; 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重在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它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和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更应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

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如趣味讲座、应用竞赛等。但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活动,都应注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自愿参加与教师动员推荐相结合,个人独立思考与分组研究讨论相结合。

趣味讲座 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开展趣味数学讲座。可以用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吸引学生的注意;以生动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经营、投资、管理中的问题;以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活动涉及的知识点应较容易,突出趣味性,适合全体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课的

数学竞赛 适当组织校内数学基本功大赛、数学应用竞赛、数学 小论文评比等活动,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形成积极向上的良

好风气;另一方面可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获得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发现优秀学生。

数学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知识应用中,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必然促进学生在遇到日常生活、实际情境和其他问题时,试着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第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积累了学习经验和方法,感悟学习的真谛。第三,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学生撰写数学应用小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将数学语言中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图表语言相互转化,从而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第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搜寻、筛选、处理能力和互相合作能力。学生在完成数学应用小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搜寻、处理信息,有些工作需要几个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第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和使用。

篇2

【关键词】高职 成熟教育 第二课堂 教改方案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09-03

【Abstract】The basic point of survey that a group of research fellows, the Research of Problem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Growing up and Ripe, look into light textile and industrial department students’quality, psychology, status of thought in Jiangxi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author find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general university students existence a status of unripe intelligence, then advances a new compose that the idea of “intelligence ripe” as a practical goal of training talented students. Therefore the auth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discus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growing up and ripe educational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al reform construction of scheme. So this text solves this problem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own the “high quality and high skill”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ipe education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al reformist scheme Construction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事关高职教育的生存发展。如何将高职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将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

基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熟问题研究》课题组(下称“课题组”)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到高职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智不够成熟的现象。由此进行成因分析,从而产生了将“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体化为高职大学生“心智成熟”的“成长成熟教育”设想,并对如何实现高职大学生“心智成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成熟教育第二课堂进行了教改方案的构建,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此验证成熟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对高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的实证调查

课题组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400名一、二、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该系学生的原因,是因为该系学生多数是来自农村,且根据平时观察,相对其它各系学生而言,该系学生学风好、心理成熟度略高。这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使用封闭式问题设定问卷,针对学生素质、心理及思想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三项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智不够成熟的现象。

1.学生素质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表1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业务及其它素质(劳技、审美、身体和政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不尽人意,而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素质状况略好。

2.学生心理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表2显示,多数学生在自我评价、适应能力、情绪稳定、智力正常、人际关系、心理行为与年龄的符合程度等方面表现正常,但一部分学生在适应能力、情绪稳定等方面存在问题。

3.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他们渴望成长成才,并且在个性、智力、能力等目标追求上也呈现出差异,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较为强烈,但也存在着部分学生有着一定的自卑与压力感,自我控制力较弱,对个人的就业前景信心不足,甚至害怕就业。

综合以上学生调查情况来看,高职生在思想、道德、人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成熟欠缺。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成因分析

探究高职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的原因,作者认为这既与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有关,也与其家庭、社会及学校教育的外部因素有关。

1.过分溺爱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成熟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长会宠爱孩子。这会导致孩子在独立生活、计划用钱、吃苦耐劳、责任意识、学习动力、与人交流、人际交往以及意志力和挫折感等诸多方面出现危机。特别是高职学生在有了较好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往往生理发育成熟较早,而心理发展则表现为不太成熟。表现为学生怕脏怕累、过分依赖、消费随意、胆小怕事、封闭自己,导致自我意识强、人格健全却会出现障碍等现象。

2.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是构成学生成长成熟负面影响的重要诱因

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潮,往往导致学生对任何事都会从是否对自己有利这个角度出发,很少理会他人的态度和感受,加上自私心态,宽容、理解、谦让、换位思考等建议就较难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对外界有益于心智健康的信息接纳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学生的思想较为功利,健康心理成长较为缓慢。

3.多数学校的教育行为总是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学生德育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这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还会延缓他们的成熟。

比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类学生:他们头脑聪明、能干,但工作却平常,甚至会经常性地出现一些纰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责任感。还有一类学生,无过人之处,但做事目标明确,坚毅果断,由此赢得同伴们的肯定。究其原因也很简单,这类同学对人、对事、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么这两类学生的差异,就是源于我们的家庭及学校缺少责任意识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高职教育。比如我们较少的关注学生的挫折教育,而往往导致的就是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气馁,甚至轻生。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参与竞争和适应竞争的生存与就业能力教育。人人皆知“适者生存”这个生物圈法则,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在面对挫折、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没有应急应变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会起到什么积极影响呢?因此缺失生存教育的高职教育,也将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此外,大学生在恋爱以及性心理、性道德上的不成熟,也要靠心理学科教育的积极引导来转变。

4.个人能力提升与人格健全,是学生心理发展与成熟的关键。

高职生在能力与人格上之所以存在欠缺,一是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缺少引导,而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相关活动也较少开展或者开展得不够有效。二是学生对人格问题的认知深度不够和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足。这就要强化心理健康教学,借助心理健康知识解答与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认识与不足等,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乐观心态,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心智平衡发展,对于个人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心理成熟问题的一个关键。同时,利用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有利于学生心智成熟的相关活动,则是对高职学生成长成熟最好的教育载体形式之一。

三、高职大学生成长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构建

1.成长成熟教育的意义

(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早在1999年,国家教育部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后将“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变更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么,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作者认为可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概念具体转化为“心智成熟”概念。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心智成熟对个体发展的程度进行了界定。尽管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但这个概念对个体发展的程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达到“成熟”,且不违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意,还符合时展的需要。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是界定了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程度进行明确,也就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程度多少没有提出要求。二是心智成熟所具有的内涵更为宽泛和全面。它包括了“德、智、体、美”,且融入了知识、能力、素质要素以及强调的是心理因素,特别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心智成熟的前提依然不能脱离对德的要求,不能离开“智、体、美”这些条件。三是心智成熟的含义更为深厚、具体。“德、智、体、美”的含义只停留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较为肤浅的表层,采用的是设置课程、考核成绩的手段,突出的是对四个主要方面的知识掌握,而对心理以及四者之间的融合与运用要求不够。而心智成熟则是对“德、智、体、美”的深度扩展,更为具体化,它是以活动方式为载体,综合评价为手段,突出的是对“德、智、体、美”的综合运用能力,强调的是心理因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2)成长成熟教育意义。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特别是强调心理的适应、能力的符合、素质的满足,就需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成长成熟教育。因为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拥有高尚职业道德、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建设者。因此,面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成长成熟教育,就具有突出心理素质、突出职业能力的教育作用,以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成长成熟教育的载体

构建成长成熟教育教改方案的最好载体,就是借助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有选择性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实现第一课堂所难以达到的快速成长成熟的预期效果。

3.心智成熟的主要内涵

根据“美国生命教育之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的生命教育理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就是“意味着能和自己,和他人建立起愉快和谐的关系”。而建立起和谐关系,关键在于能否使身体、情感、意志力和智力发展出成熟的品质,也就是使个体在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并达到健康、固化和稳定。以此我们将心智成熟理解为成熟教育,而这可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

4.方案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方案的构建,是按照“身体、情感、意志与思维”和“知识、素质与能力”相融合以及有利于大学生快速、更好地成长成熟的原则,采取分期分类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构建的。

5.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

根据以往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一是缺少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效果、构成要素的理性思考,即缺少对开展什么活动以及什么活动产生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收效,或对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有无影响和有什么影响的思考。二是缺少对活动对象、形式、时间、次数的思考。以至活动开展,始终没有上升到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快速成长成熟的理性高度。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的内容要围绕学生的“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而其构成要素要围绕学生心智成熟所必要的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来组织。对于知识,包括人文知识、心理健康知识、道德法律知识、管理学知识、安全知识、营销知识等,不过,在选取知识时,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侧重;对于素质,主要包括八项素质,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同样,在素质培养上也要有选择的重点,对于能力,主要包括智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信息查询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技能等。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要对“活动对象、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和选择。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即“身心发展是按照年龄顺序进行的”。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上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即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所以就有必要对活动对象进行有效分析,以考虑某项活动的开展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对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就是要依据活动对象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其生理与心理要求的活动形式,以使活动的成效更高。

对于人的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这四个方面,也是有层次关系的。身体为最低层次,情感为第二层次,意志与思维为第三层次。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断然的界限,因此,活动选择与编排可以在层次上做适当的调整。但一定要注意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构建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要对“活动内容、活动成效”进行有效分析。即哪些活动会涉及到“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四个方面,而这些活动会有什么成效,需要训练多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心智趋于成熟这个目标。当然,活动内容的选取必须是具有健康积极意义的,活动时间要适度,活动成效须较好。活动成效应包括活动的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任何一个活动所牵扯的内容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开展一项体育活动,既会涉及到学生肢体相配合的训练以及眼力、听力之间的协调,也会涉及到简单的逻辑思维判断等。这就是说一项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等若干个方面的训练,也会有知识、素质与能力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训练。因此,一项活动不能简单而断然地将其归纳到某一个方面,但可以通过其活动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而粗略地将其归类。

6.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分类

(1)按“身体、情感、意志和思维”分类:以下活动分类只是一个简单并粗略的归类。①涉及学生身体训练的:文艺表演、体育比赛、趣味游戏等活动。②涉及学生情感训练的:心理剧表演、主题教育、朗诵比赛、娱乐活动、书画赛、黑板报、主持人大赛。③涉及学生意志训练的:体育运动、劳动、做某一事务的持久性的体会、感受现实生活挫败与承压的经历总结、坎坷意识教育、军训等。④涉及学生思维训练的:中英文演讲、辩论、讨论、主题班会、讲座、工作总结与表彰会、实习成果汇报会、学习座谈交流会等。

(2)按“素质与能力”分类:①自我意识与仪容仪表素质的训练:各类表演、比赛、主题班会、自我介绍、礼仪主题表演、主持人大赛等。②语言表达与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中英文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主题班会、读书心得征文征稿、广播稿等。③知识运用与智力提升能力的训练:知识竞赛、生活常识比赛、安全知识比赛、读书学习竞赛、模拟招聘等。④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的训练:各类活动的组织策划与举办、常规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等。⑤身体素质与艺术鉴赏能力的训练:体育比赛、运动会、拉歌、文艺汇演、表演秀、作品展示等。⑥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素质的训练:问卷调查、学习、讨论、讲座、干部培训、主题班会、劳育课等。⑦逻辑思维与意志品质素质的训练:演讲赛、辩论赛、军训、劳育课、工作总结与表彰会、工作成果汇报会等。⑧创新能力与动手制作能力的训练:手抄报、设计大赛、技能大赛、寝室与教室文化比赛、烹饪大赛等。

鉴于以上认识,课题组针对轻纺系学生构建了针对性强的成长成熟教育第二课堂教改方案,并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分期分类实施了该方案。经过一年的训练,该系学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学院各类大型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赢得了多数任课教师对该系学生基本素质的好评。

由此,课题组认为,在高职大学生范围内开展心智成熟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特别是对高职大学生的心智成熟将起到极其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雨生、詹姆斯•华特士.生命教育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7

2 姚本先等.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

3 吴力争.试论大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篇3

【关键词】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07-04

“学导课堂”就是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围绕核心问题展开交流,再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选择最适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交流自学成果、提出继学问题,然后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导学活动,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导课堂”的教学程序是先学后导,教学方法是学导融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重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思维的点拨和智慧的启迪。“学导课堂”主要有三种教学范式,具体采用哪一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对象的现实基础与学习能力。

一、尝试――导学――巩固

对于学生已经会的但还不完全理解的内容或者学生已有点会且能够自主学会的内容,教师要退后一步,让学生先尝试、找准起点,可采用“先学后导”的教学策略,教学范式是“尝试――导学――巩固”。

如人教版第七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已经会利用乘法20×4=80计算出80÷20=4,也已经知道80÷20=8÷2=4,但不知道为什么,此类内容可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尝试

揭题:这节课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你能举个例子吗?

交流:请几位学生举例子,板书其中一个包含除的例子。

尝试:请你列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想想你是怎么算的,看谁想到的方法多。

交流:你是怎么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环节二】导学

提问: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8÷2=4的方法进行计算?谁能结合图来演示一下?

板书:8个十÷2个十=4

尝试:150÷50=?83÷20≈?80÷19≈?

交流: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口算80÷20=?83÷20≈?80÷19≈?时有什么相同点?

讨论:哪些式题在口算时也可以利用80÷20=来进行计算?

讨论:86÷20≈?79÷20≈?71÷20≈?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的哪几种情况?分别怎么计算?

【环节三】巩固

练习:课本第71页做一做1中第一组,你是怎么算的?完成其余部分。

应用:做一个兔笼子需用10米长的铁丝,张大爷买了41米铁丝,一共可以做多少个这样规格的兔笼?为什么?46米呢?59米呢?54米呢?

应用:一辆工程车一次最多可以运20吨大米,现在有59吨大米,一辆工程车至少要运几次?为什么?61吨呢?

又如人教版第十册“小数读写法”,很多学生已经会读写小数,少数学生也已经知道小数部分的数位,小数部分不会读和小数部分数位顺序表不知道的学生则完全可以自主学会,此类内容也可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尝试

揭题:这节课学习“小数读写法”,请你写出看到过的小数,老师可以根据情况补充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自学:先独立读写这些小数,再认真阅读课本第35页和36页,如果发现自己的读写有错误请及时改正。然后想一想“每个小数有哪几部分组成”?

交流:这些小数怎么读写?小数有哪几部分组成?

【环节二】导学

追问:小数怎么读?怎么写?

追问:上面每个小数分别是怎么组成的?还可以怎么表述?

讨论:1001.2002这个小数中,两个1和两个2分别在什么位上?分别表示什么?

【环节三】巩固

读数:6.72、0.058、340.09、508.508

写数:三百点七一、九十九点七九、零点零八九、四万零七十五点六零九

由2个千、5个十和28个0.01组成的数是( )。

说意义:20.04怎么读?怎么组成?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找位置:课本第38页第7题。

写数:用3、5、0、和8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各数。

(1)小于1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大于8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3)0不读出来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二、互学――导学――巩固

对于学生有点会但说得不够清楚的内容或者学生会出错误且很有研究价值的内容,教师可和学生多互动、突出重点,采用“顺学而导”的教学策略,教学范式是“互学――导学――巩固”。

如人教版第九册“方程的意义”,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类似如“++=15,求=?”“×6+10=58,求=?”“+=12、-=4,求和=?”等内容,大概知道什么是方程但说不清楚,此类内容可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互学

揭题:这节课学习“方程”,你认为怎样的是方程?写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

判断:几位学生板书方程,说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交流:你认为什么是方程?

【环节二】导学

讨论:板书x-12、35+65=100、8y240,这些是方程吗?为什么?你能改成方程吗?什么是方程?

尝试:请你根据下面的图各写一个方程。

交流:你是怎么写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追问:第4、5、6小题中除了可以用x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①x-30=12 ②10+b=34 ③x+y=12 ④8+x ⑤6+2y>15 ⑥36-7=29

讨论:其余的分别叫什么?方程是等式吗?是式子吗?方程、等式、式子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幅图表示式子、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

【环节三】巩固

梳理:刚才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看书:阅读课本第62~63页和“你知道吗”。

练习:完成书上做一做。

应用: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1.儿子重x千克,父亲比儿子重60千克,父亲重75千克。

2.一个排球x元,5个排球共230元。

3.水果店有500千克水果,卖了3筐,还剩下335千克。

又如人教版第十册“因数和倍数”,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3×1.2=3.6中3和1.2都叫因数,3.6÷1.2=3中3.6是1.2的3倍、3.6是3的1.2倍。之前出现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跟“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不同的,这些旧经验对学生学习新知会出现负干扰但又很有研究价值,此类内容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互学

揭题:这节课学习“因数和倍数”,知道因数和倍数吗?请举例说明。

交流:让学生结合如1.2×2=2.4和12×2=24这样的两种算式说说各部分名称。

变式:让学生根据上面两个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并说说每个算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比较:2.4÷1.2=2、2.4÷2=1.2和24÷12=2、24÷2=12有什么不同?

【环节二】导学

引导:像24÷12=2、24÷2=12这样的整数除法,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24是12的倍数、12是24的因数,24是2的倍数、2是24的因数。

举例:请你自己写个类似的算式并说一说。

交流:你愿意把自己写的和说的跟大家交流一下?

讨论: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

比较:跟以前学过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

判断:2是因数。应该怎么说?

讨论:24的因数除了2和12外,还有别的吗?还有哪些?怎么找比较好?

练习:找出18的所有因数。

讨论:2的倍数有哪些?怎么找比较好?

练习:找出5的倍数。

比较: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点?

阅读:认真阅读课本第5~6页,重要内容划一划,空白地方填一填。

【环节三】巩固

判断:课本第7页第5题。

找数:课本第7页第4题。

观察:观察上一题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思考: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三、导学――学导――巩固

对于学生有点了解但了解的不够多的内容或者需要拓展思维的内容,教师要向前一步,为学生作铺垫、化解难点,可采用“为学设导”的教学策略,教学范式是“导学――学导――巩固”。

如人教版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跟之前学过的任何一个立体图形的体积的推导方法都是不同的,除了课前预习过或看到过有关资料的学生知道圆锥体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之外,一般是很难能想到的,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引导,此类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教学范式。

【环节一】导学

揭题: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知道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求的吗?

回忆: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是怎么求的?这些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

讨论:研究圆锥的体积可能会用到什么方法?可能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那样用小正方体拼吗?可能像推导圆柱体积公式那样割补吗?为什么?

讨论:如果要转化的话,把圆锥转化成什么图形比较合适?找怎样一个圆柱?怎么研究两个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呢?

【环节二】学导

猜想:你认为两个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会有怎样的关系?

验证:拿出学具,老师这里有水和沙子,想用哪种验证自己决定。

交流:你是怎么验证的?结果是怎样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验证,证明哪些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正确的结论是怎样的?

讨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多少?多几分之几?如果圆柱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多少?少几分之几?

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解答与交流。

【环节三】巩固

阅读:认真阅读课本第33~34页,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篇4

关键词:第二课堂;数学与物理素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8-03

一、问题缘起

数学与物理类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五类公共基础课(“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物理)之中的两类,无容置疑,数学与物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数学与物理学院除了承担本院数学与物理专业的教学外,很大一部分教学任务是全校各专业大学生的数学与物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2009年底学校召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讨会》,我院对教学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其中,对我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也作了认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其特点有(1)分散性,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有些是团委、学工处组织的,学院内部没有统一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组织和协调;(2)临时性,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每年都开展,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3)无固定经费,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无经费或仅有极少经费支持,导致活动质量差,相关教师与学生缺乏积极性。逐一为每一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十分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4)无监督和评估,无法了解和改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针对上述问题,学院班子进行多次的讨论和研究,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建立数学物理公共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金的报告》。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立了数理学院教学改革基金,每年拨款20万元专款,用于本院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第二课堂是什么

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理解第二课堂的作用、目的和意义。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之外的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各专业培养方案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而第二课堂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专业人才的个性化特长,丰富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和知识多样性,解决特殊性、个性的问题;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规定性、基本性和主体性,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可选择性、深化性和延展性。因此,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作用,对于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数学与物理第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进行第二课堂教改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数学与物理素养。众所周知,数理素养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就地学领域,院士和著名学者都拥有非常扎实的数理素养。这里,所谓数理素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数学与物理知识,它们是已经被理论证明和实践检验的规律、认识和事实,被当今社会广泛使用,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们还是生产力提升、各类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平台之一。(2)数学与物理技能,它们包括作图、计算、推理和交流等基本技能,还包括更为重要的数学建模和物理实验的技能。(3)数学与物理语言,它们是数学与物理的交流工具,具有通用、简洁准确的特性。在物理中广泛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还是数学的载体,它能不受具体国家文字的限制。(4)数学与物理思维,它们包括: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等非形式化的思维。物理更直接研究自然世界,因此,实证思维是物理思维的突出特征。(5)数学与物理意识,指用数学与物理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物理信息和物理属性关系,进而达到运用数理逻辑的观点科学地认识世界。我们大学的第一课堂(专业培养方案)主要传授数学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部分优秀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例如,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交流的技能,物理竞赛和更复杂的物理实验技能)则有赖于第二课堂。一些数理素养,如数理语言、思维和意识需要在大量的训练中培养和完善。第二课堂正是提供这种训练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厚实的数学物理素养,才能成长为真正高水平的理工科人才,才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三、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

为了过去第二课堂无系统组织结构,五固定经费、无监督、无考核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并执行了如下数理学院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见图1)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的建立给学院对第二课堂教学实行统一管理、监督和评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每年各单位进行第二课堂教学项目申报,填写第二课堂教学项目申请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根据各单位教学实际需求和师资情况确定开展项目的数量、内容、经费及项目负责人。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年终进行第二课堂教学项目考核,每个项目负责人都提交相应的项目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申报下一年的第二课堂教学项目。2011年年底,通过对一年来第二课堂的总结,学院对项目设置及经费做出了一些调整,例如删去了“专家、名师门诊”项目,增加了系、部的教学研究项目,单设了各、系部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为了切实发挥教改基金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例如,《关于建立数学物理公共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金的报告》、《加强教学的中心地位,开展数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数理学院教改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数学与物理学院教改立项申请书》、《数学与物理学院教改项目工作计划书》、《数理学院教改立项结题报告》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引导广大教师重视第二课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使得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实现持续化和规范化,保障第二课堂顺利开展。

四、实践的成效与认识

从2010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第二课堂的成绩有一些是短期看不到,例如“高等数学知识团体赛与教学研究”、“数学自主学习与数学开放实验”、“物理自主学习与物理开放实验”、“大学物理知识对抗赛与物理科普周活”、“数理学院学生志愿者学习服务中心”等项目,但有些竞赛类项目,则可以看出成绩。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三年来,我校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2项;湖北省首届数学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我校(7队参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4队参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2010~2012三年共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5项、国家三等奖3项,第二届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8项、国家三等奖11项。

回顾近三年的实践,对我院第二课堂教改有如下几点认识。

1.建立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使我院的第二课堂教学有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第二课堂教改立项,明确了负责人和参与教师。我们认识到有负责任、肯投入精力的教师去开展某项第二课堂教学,是该项活动成效好坏的关键。

2.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过去第二课堂活动的临时性,保障了第二课堂经费的固定性和人员的相对固定性,有利于参与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有利于各个项目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3.建立年终项目结题制度,便于学院宏观上掌握第二课堂教学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整个学院的第二课堂教改实施方案,发扬成绩,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

4.关于评价第二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只看是否获奖或得奖的多少,主要考察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是否到位。

5.关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考察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课堂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大学生实践性学习和深入性学习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物理基本素养以及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条腿走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之路才能迈的更加稳健、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8,(10).

[2]韩鹤友,陆冬莲,等.农林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9,(10).

[3]杜其奎,宁连华,周兴和.浅谈数学与数学素质[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篇5

围绕“和谐教育”办学模式的构建这一核心目标,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为指南。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第二课堂课程设置和组织工作,确保第二课堂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如下: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

根据小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开展。1第二课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2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小组主要包括:舞蹈、合唱、书画、电脑、经典诵读、趣味数学、趣味英语、篮球、田径、棋类、鼓号等。

校把学生的经典诵读放在突出位置,3本学期起。并把此项工作延伸到课外。要求语文科组利用全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

三、活动时间:从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中安排一节课(每周四第7节)作为全校第二课堂活动。

四、活动目的与要求:

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各辅导教师要落实点名制度,1加强管理。学校值日行政必须加强巡视检查。每次活动要清点人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让一位学生流失课堂,确保活动质量。班主任老师要协助管理,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各兴趣班进行活动,各兴趣班老师,将缺席学生名单及时上报给巡视行政,巡视行政将记录缺席名单汇总给各班班主任。

让学生做到爱参与,2丰富内涵。班级第二课堂活动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在丰富内涵上下功夫。乐参与,主动参与,力争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必须做到活动内容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3坚持“四性”五定”五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定时间、地点、学生、辅导教师、活动内容,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反思、有成果。

开展文艺、经典诵读、英语、书画、科技等各种展演活动,4成果展示。元旦前后。评出最优秀活动组或个人进行表彰。

按各活动组招收人数,5全员参与。各班根据学生兴趣。尽量将全班学生均衡分配。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并将参加各活动小组的名单用电子文档报体育组备案。6制定方案。第二周各活动小组(含校、班队)拟好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五、各组具体任务:

让学生大胆学、自信学、轻松学,趣味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体现玩中学和学中玩。

培养学生的语感,趣味英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浅显易懂、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并提创学生在校园里用英语简单问候用英语写作。

接受人文精神熏陶,经典诵读: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继续训练书写要领,书画组:书法。提高练习的密度与力度,注重书写的笔顺及结构,真正做到平衡端正、疏密得当、结构严谨、清晰美观,争取在街道以上比赛中获奖。绘画,培养学生审美的素质,重视绘画的基本功训练,重点练习撕纸画、记忆画及想象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

扎实训练基本功,文艺(民乐、舞蹈、合唱、京剧、声乐)培养学生对文娱的兴趣。不断提高表演艺术。

树立他从小掌握科技的信心。电脑:使学生在键盘的敲打声和鼠标的点击声中感受网络时代带来的优越性。

篇6

如何开辟第二课堂。我们的思路是:

一、成立兴趣小组。号召学生自愿参加。引领学生进行活动,最终达到学生自觉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向自己的爱好学科多用功钻研,以求发展。学校牵头成立兴趣领导小组,各科的科任教师就是各兴趣小组的主要负责人。具体可分:语文兴趣小组、数学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物理兴趣小组、化学兴趣小组、历史兴趣小组、地理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的要求是自愿报名参加。学校对这些人也应有要求,有具体的目标任务。比如要求每个兴趣小组的科任教师(主要负责人)至少招收3-5名学生。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前提下开展活动。要有具体的活动方案。兴趣小组要有名称并定活动次数。在活动中注重抓学科特征。并能将其特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把这个第二课堂开辟出来,学校加强领导。予以支持,积极鼓励,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锻炼,每位科任教师能培养出四五名向专业学科发展的尖子学生,让他们能够真正钻进去,陶醉在自己的爱好之中,将这些学生的内在潜能挖掘出来。他们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二、不要侵占师生的正常上课、休息时间。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贵在坚持,培养习惯,形成自然。辅导的_内容,可讲某一知识点,布置点任务,下次检查。但教师必须要有计划。给学生讲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使学生能明确自己如何在这科上向前发展。教师既要会培养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还要给学生指出清晰的道路。让他们沿着这条轨道努力奋进。

三、作报告,办讲座。聆听演讲。调整学生听觉,转换学生听课环境,营造与课堂不同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气氛中的听、写能力。

每个学期请有专长和造诣的专家作几场学术性的报告,举办数次专题讲座。也是开辟第二课堂的主渠道。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融入大课堂,转换视听角度,感受听报告、听讲座、听演讲的韵味。领略不同讲演者的气度、风采,鉴赏专业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领域。放眼知识视野,引领学习方式方法的思路。开发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在大的课堂里。不同的场合上,特别的氛围中聆听、笔记、思考等诸多能力。如果把这些第二课堂的阵地真实地开辟出来,并能牢固地坚持下来,将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 第二课堂 教学体系 可持续发展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教育与社会的接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搞好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打造出一个管理机制健全、活动形式新颖、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鼎力支持、学术风气浓厚、教育效果显著的第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一、高校第二课堂研究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第二课堂进行了研究,但时至今日,针对第二课堂这一概念,尚未出现占据绝对优势的论断。在我国,最早提出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是朱九思先生,他认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1]其后,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第二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国存先生对第二课堂作了如下定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任永方先生基于人才资源开发原理,立足于共赢理念,将第二课堂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他认为,“广义的第二课堂是以大学生成功力建设为纲,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达到毕业生拥有并能够胜任‘打工’、创业、深造等基本综合素质的一个管理过程;狭义的第二课堂是针对‘打工’而言,它是为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追求相关利益者‘共赢’为目标,针对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纰漏,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系统化成长指导和训练,促动他们面向职业自我开发并有效提升职业素质的一个管理过程。”[3]在国外,虽然没有直接的“第二课堂”的称谓,但却有与其意思表述相近的“开放课堂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第二课堂教育理念借鉴了西方开放课堂活动的某些成分。结合已有的文献及论述,笔者将第二课堂的定义作如下概括:第二课堂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需求而单独开设的以实践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促使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

第二课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它的内容具有量多、面广、评价难的特点,这使得第二课堂的合理建构举步维艰。许多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但教育效果与活动投入不成正比,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对于第二课堂的研究及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内容设计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轨,活动目标不明确,带有盲目性;第二,研究领域上,停滞于框架的构思,在具体内容上缺乏细化处理,没有对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进行模块化、专业化划分,致使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第三,第二课堂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很难实现规范化管理;第四,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人员建设、制度建设、经费投入、设施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第二课堂的发展,同时也是高校第二课堂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总之,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合理建构离不开教学内容的细化、活动目标的明确、评价体系的健全以及保障机制的完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概念是我国高等院校划分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本科院校,它主要用于区分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归纳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大学的含义,大致可这样表述: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4]因此,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既不能缺乏自信,妄自菲薄,也不能眼高手低,盲目向研究型大学靠拢,而应该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道路。玉溪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办学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研究,立足于玉溪师范学院实际,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构设想。

(一)第二课堂教学结构系统

第二课堂教学结构系统由“三大教学平台、九大教学模块”构成。公共基础教学平台主要从思想道德、人文陶冶、职业体能三大模块展开,以奠定学生基础素质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公共必修部分;从业技能教学平台主要从职前教育、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三大模块展开,以培养学生从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必修部分;专业扩充教学平台主要从文史类、经管类、理工类三大专业模块展开,以扩充专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选修部分。根据九大教学模块的不同,又配以相应的课程,共计33门。具体论述如下:思想道德模块下设国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教育、三生教育、党校教程、团校教程、正德讲坛7门课程;人文陶冶模块下设玉师讲坛、名人讲坛、美育讲坛、名著概论、三笔书法、棋类竞技6门课程;职业体能模块下设体育基础、心理健康2门课程;职前教育模块下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学堂、公共关系、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礼仪讲坛、法律讲坛、未来教师8门课程;科研创新模块下设科学研究、创新意识2门课程;社会实践模块下设志愿服务、暑期实践2门课程;文史类、经管类、理工类专业模块则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分别设置综合演练、信息精英两类课程,共计6门课程。

(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系统

在教学内容层面,依据上一层级中的33门第二课堂课程,分别进行细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现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共计300多项。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精英论坛、时事讲评、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感恩教育、党员论坛、影视展播、礼仪盘点、模拟法庭、庭审观摩、监狱参观、教学试讲、教育实习、志愿者活动、社区挂职、兼职体验、“跳蚤”市场、创办虚拟公司、微电影制作、电子沙盘制作、证书培训、英语模拟社区、英语文化节、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艺术文化节、体育竞技、素质拓展游戏、心灵成长手工坊、职业生涯导航大赛、模拟销售大赛、未来教师素质大赛、 “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ERP沙盘模拟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未来校园”规划大赛、“睿智杯”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模拟招聘大赛等等。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细化,可以进一步明确二课堂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根据第二课堂课程的不同,分别设置相应的课时和学分,并将学分细化为课程学分和创新学分。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以课时换学分为主,其他方式并存的原则,确定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学生修满相应课时即可获得课程学分。在创新学分授予问题上,依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各类实践活动,由专家考评小组根据学生自评、专家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三个要素对活动效果作出综合评定,推出成绩优异者,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对于竞技比赛,将获奖情况作为创新学分的获取依据;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将证书等级作为创新学分的获取依据;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经专家组考核通过后授予创新学分。

(四)第二课堂教学保障系统

1、建立高素质的第二课堂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成败,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高素质教师的引进力度,如针对外语类第二课堂活动,可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同时,对现有师资队伍要进行第二课堂专题培训,让全体教师达成共识、提高技能,进而更好地从事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在教师配置方面,应切实推行第二课堂导师制度,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咨询、辅导平台,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2、建立并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

(1)在组织建设层面,应设置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各级管理机构,各级管理机构下设不同部门,分别负责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

(2)在经费来源和管理层面,首先要坚持自身投入为主,校政企合作为辅,拓宽第二课堂资金引入渠道;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申报、支出、结算机制,将第二课堂经费用到实处。

(3)在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制度层面,首先,要将第二课堂纳入大学生教学管理系统,有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其次,要编写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丛书,用于辅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4)在奖惩制度方面除传统的颁发奖状、荣誉证书等奖励手段外还应设立第二课堂专项奖学金以及第二课堂奖教助学金,前者授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后者授予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学生则采取扣除第二课堂学分、通报批评以及重修第二课堂相关课程等方式作为惩罚手段,同时,将教师的第二课堂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

3、培育优质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运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学生社团极大的支持,同时,要不断创新社团管理机制、培训社团干部、提升社团成员素养,实现学生社团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凸显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育人效果,力求打造一批精品社团和特色社团,通过增加学生社团的育化力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素质的升华。

4、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学生步入职场的敲门砖。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第二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涌入、师资能力参差不齐、培训费用不合理、学校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松散等现状,学校必须制定并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制,依靠师资优势,建立系统的校本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有效遏制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实现培训机构的良性运作及正当竞争,降低学生的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5、建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网站。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因为具有传播及时、沟通便捷、资源共享等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离不开互联网的运用。学校应该开辟专门的第二课堂网站,建构一个系统的第二课堂信息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第二课堂难题,为师生之间、高校之间、校政企之间在第二课堂领域的合作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结束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其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尝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一员,玉溪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308

[2]刘国存.论第二课堂教育[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创新;兴趣;电教化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在新课标的推行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出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这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改变,而且给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挑战。

数学教育一直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与语文相当的基础性重要性的地位。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调整自己,才能适应新课标,而这个调整的成败就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其主导地位,达成预期的目标。

一、坚持以人为本,融洽师生关系

新课标的颁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汲取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从以往的被动的数学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学习。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传递信息、交换信息的双向过程。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上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只有做到对学生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才能够放平自己的位置,使师生达到民主的关系,达到以情促知、以知融情、情知交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兴趣

需要是动机最原始的源泉,而动机则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直接推动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成为学生的内部驱动力,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数学教学中要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还能在积极、活跃、轻松的气氛中达到汲取知识的目的,从而让学生更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数学学习的需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激发想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了新课标的目标之一,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科目,如果不能把抽象的东西用形象化的语言或者图像来表述,学生就很难明白,数学教学的效果也会不佳。虽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空间系统观念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借助大量的感性材料,比如一些实例,图表和图像,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把抽象化的东西形象化,然后再将已经被形象化的东西传输给学生,学生在经过大脑的思考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把形象的知识再抽象化,在头脑中自己组建,形成系统的知识。在这两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造各种情景,给予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提问,起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电教化手段的恰当合理使用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应用性的技术也开始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跳出课本,培养发散思维,激发想象思维,帮助学习有关的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数学的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课标下,教师的地位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在新课标下,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注意电教化手段的恰当合理使用。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将这些方法合理地融合起来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才能达成新课程标准赋予数学的教学使命。

五、积极开展中学数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动机,应该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动机的激发主要应该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我们不能否认学校内的第一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但是第一课堂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数学的运用性、实践性就没有第二课堂那么广阔。要真正提高数学质量,实现有效地激发学生动机就应该让学生到第二课堂去实践、去锻炼。在数学第二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实践呢?(1)提高学生对数学第二课堂的认识。“认识高于一切。”要让中学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去锻炼。(2)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篇9

关键词:第二课堂;非计算机专业;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52-0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on computer majors in the daily teaching of the comput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non computer major students in learning computer knowledge, which leads to the creation of computer vision courses of the second class, explain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offering computer courses for non computer majors in the second class,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way and as the final method, cultiva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strong sense of professionalism and adap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ability, high student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and pave the way.

Key words: the second class; non computer majors; laboratory

1 第二n堂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加强,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工作情境的创设者、尝试点拨的引导者、知识反馈的调整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索,自主学习,发现新知识。计算机课程第二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好,为学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第二课堂,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丰富,技能得到了加强,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实习及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其创新精神,培养其实践能力。计算机第二课堂教学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后备人才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推动学校信息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而且为学生提供获取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途径,使得学生的学习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局限性

2.1 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学生在中学时已经对计算机中的基本硬件和软件平台有所了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新硬件,新设备,新程序,新平台的涌现,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新平台和新硬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软件和硬件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应用、主要办公软件的操作,了解网络的构成和原理、信息的安全与防护等等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完整和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能站在信息技术的宏观层面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但教学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而且课程的课时量较少,无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演示。

2.2 通过网络平台学习

网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另一个方面,由于其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定,只需电脑和网络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但现今网络视频内容繁杂,且教学进程缓慢,大多数学生缺少一定的自觉性,无法持之以恒的学习。加上大多数网络的教学视频,无法实时的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只学网络课程中的一部分或者课程开头的内容,能真正坚持系统学习的学生不多。

2.3 作为自身兴趣爱好学习

当学生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存在时,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大,对知识的学习更为专业也更为系统,而且计算机基础涉及的知识包含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可能对于任课教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计算机知识,对于这样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有很大的打击,同时任课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较大。

3 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第二课堂的意义

1)加强专业间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与渗透,促进教育思想的更新。

通过给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类的第二课堂,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的背景下,给予非专业学生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和技能;另外能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思考并实践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手段更好的服务本专业,更好的提升专业工作的效率。使专业间能够相互交叉,融合,相辅相成。

2)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重点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

实验室作为学生课堂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的主战场,在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实验室,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是衡量其效率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二课堂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行跨专业的信息技术训练,配合参加计算机类职业技能比赛。

当前,信息技术类的职业技能比赛的题目内容涉及的内容较广,单单一个专业的学生无法完成竞赛的所有题目,因此参赛选手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而且比赛内容是真正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在比赛中还需要选手之间相互协调和默契配合。因此在不同专业学生的挑选上既要考虑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利用第二课堂,可以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解职业技能比赛相关情况,熟悉比赛设备、流程、分工和具体题目,选拔出优秀的非计算机专业选手参加比赛。

4)提升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增加d趣点,促进学生创新创强。

第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偏重理论,动手实践较少,学生学习较为枯燥;课时不多,无法将学生需掌握知识技能一一传授给学生。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第二课堂,主要是补齐第一课堂的教学短板,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提升其计算机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利用所学来为以后的创新创强铺平道路,打好基础。

5)增强任课教师的跨专业运用能力

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中,不仅需要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结合运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任课的教师无形之中增加了压力,不仅要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运用和教授做到游刃有余,更需要对非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解,如何在这些专业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技能,使两者更好的结合,才是一个任课教师的需要做的工作。

4 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第二课堂的方法

1)拓展和延伸第一课堂知识内容,加强动手操作训练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和第一课堂的衔接,适当地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深化和提高,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范围,结合学生的专业领域知识能有效率的提高,并能利用信息技术独立的完成自身专业的工作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改进教学内容设计,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要点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结合学生专业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强化专业间的交叉,促进专业间的融合。

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可以引入社团、专家参与第二课程开展,利用讲座等形式讲解与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提高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运用的实践能力。

3)增加专业知识,融合专业课程实际应用

在开设第二课堂前,首先了解上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就业方向,通过对专业的深入了解,为更好地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到专业中去打好基础。其次以专业为切入点,找出能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效率或者创新专业工作的部分。最后结合这些内容选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保证不同专业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机结合。

4)增强实验室管理,保证良好教学秩序

实验室不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对于实验室的高效利用与开发,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提升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而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在保证日常的教学秩序情况下,利用实验室开设硬件展示和大规模的软件演示等第二课堂内容,一方面可以让隐藏在幕后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去,真正体会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艰辛,从而在以后的实验室学习中能更好地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维护实验室环境卫生。

5)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教授计算机基础的老师可能有这种体会,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每个人平等的提升自我的一个可能性,因此在课堂上有时学生对新技术或者新硬件的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可能比老师还好。所以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技术设备支撑,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师资的保障。在任课教师的培养上,不仅需要教师自身通过自学和钻研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同时还需要学校能在跨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加大投入。

计算机类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既适合了学生知识程度,增加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又联系了实际应用,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还结合了实验室建设和技能竞赛的需求,全方位的将学生,教师和实验室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在信息技术领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莲.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意义[J].才智,2013(34):11-12.

[2]卜令瑞,李娜.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1(56):164-165.

[3]苏航.高职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及组织方式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17(4):52-53.

[4]徐畅.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9):54-55.

[5]孙咏梅;李敏;周明红.基于第二课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4(18)24,40-42.

篇10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理论支撑

一、前言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DST)又称为复杂理论,混乱理论,协作理论,无秩序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理论。虽然它在发展研究领域中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主要强调事件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系统内各元素间的关系。动态系统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国外才刚刚兴起,国内至今尚无人涉足(沈昌洪、吕敏,2008)。动态系统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它提供了一种在复杂背景中研究发展现象的方法,强调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心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研究,因此,在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另外,该方法还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诸多现象解释上的不足。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该理论将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一种富有解释力的工具。

二、英语第二课堂研究概述

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教学组织形式。关于英语二课活动的研究一直受到英语教学者的重视。朱晓梅(2008)、邓琪(2007)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论的角度,提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冯海云、尹晓琴(2007)讨论了网络作为新技术、新工具进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若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则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李嵩岳(2006)、刘岩(2004)、王金梅(2002)对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可行性、组织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马颍、杨少双(2001)认为由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交际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模式难以实现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所以,有必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作以有益的补充,从而通过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孙丽君(1987)、支良瑞(1992)、葛利友、王传金(1994)、卜玉坤、李晓光(1996)、刘彩霞(1999)鉴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裨益,所以都竭力呼吁和重视二课活动的教学实践。纵观二十多年的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大部分学者提出了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课堂具有促进作用,并探讨了基于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第二课堂开展的方法和组织形式。这些方法和经验的积累无疑为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仅有少数学者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了理据性的剖析。究其原因,在于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形式丰富,涉及面广;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是多元的、非线性的,又很难对参与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和考核。基于上述原因,有些高校重视第二课堂教学是因为实践告诉他们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有些高校一直认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参与与否无碍学生发展,因为没有人能说清楚第二课堂到底有多少好处或好在哪里。

三、动态理论对英语第二课堂的诠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指导思想理论的理论依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文件对教师职业作了如下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思想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鼓舞。”

建构主义理论似乎让我们有足够的理论支撑第二课堂实践的开展。因为英语第二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丰富题材和机会。但建构主义理论并没有把学习者的个体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也无法解释无数看似无序的学习方法、个体差异、组织形式等最后能形成有序的结构,即最后学习者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这点来说动态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动态系统理论中主要包括两大理论,即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和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其中自组织理论系统是一组理论的总称①。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现在无机界也存在着与有机生命界和人类社会相同的自组织现象,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共同演化规律:无论是无机系统,还是有机生命系统,或社会和社会经济系统,在远离平衡的开放条件下,内部存在的微小涨落通过非线性关系放大至巨涨落,巨涨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稳定下来,都可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1]耗散机构理论构成了自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石。

为进一步对动态系统理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我们不妨来看看Huokazu Yoshikawa和JoAnn Hsueh[2]对动态理论的理解。他们把动态系统理论归结为四个中心假设:

(1)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改变的;

(2)人类发展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日益复杂化,并非像封闭系统一样在既定均衡和非均衡状态之间摆动;

(3)系统变化体现在其内部的各个参数内;

(4)系统内没有一个发展状态或阶段是静止的。

根据上述描述和理解,我们可以运用此理论对英语第二课堂作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诠释。我们可以把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看作一个系统,学生每个个体与外部环境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改变的。学生处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信息交流和学习,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能力。这种新知识和新能力的掌握就是对自我平衡的打破和超越。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个体的内在变化(包括好与坏的变化即“涨落”)。这种变化就是学生取得优秀或不良成绩的内部诱因。英语第二课堂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环境,即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话剧表演、英语演讲、电影欣赏、歌曲比赛、词汇竞赛、话题讨论、专题报道、DV制作、英语晚会等活动,即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学生作为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系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学生的变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本保证。学生之间与系统中其他要素间,如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发展的根本保证。这里所谓的非线性,指的是非二体间的对称作用,而是多体间的非对称作用。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习的收获有多有少,参与的程度也有深浅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往往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而且一旦有机会,每个学生就都会积极投入其中。活动中各种要素最终使学生个体的能力得以发展和知识得到提高,即最终形成所谓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四、结语

语言学习具有非线性特征,相对英语第二课堂来说,课堂学习环境在与外部环境相隔离的、相对孤立、相对封闭状态下,是很难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只有在开放状态下,系统才有可能通过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获取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理论界呼吁了很久,英语教学工作者也为之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根据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的考察和教学体验,由于英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一方面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各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一种奢望。而第二课堂的实践恰好弥补了课堂教学遗憾,因此,学生在这片天空里可以自由地翱翔。

注释:

①自组织理论包括普利高津(I. Prigogine,1969)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 Harken,1973)创立的协同学、艾根(M. Eigen, 1979)创立的超循环理论等。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6:71,72.

[2]Hirokazu Yoshikawa and JoAnn Hsueh. Child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Toward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November/December 2001, Volume72, Number :1887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