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源泉范文

时间:2024-03-29 16: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艺术的源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艺术的源泉

篇1

    民间文学艺术在国际上通行的术语是folklore,其基本含义是“民众知识,民众传统”。民间文学艺术虽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但是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的特点:第一,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艺术从创作到流传,是无数个体参与的过程。凡符合群体共同意志的个体智力创作就被群体认同和吸收,被群体保存和发展,通过不断模仿、口传心授或其他方式世代相传,最终分辨不出个体的个性,而表现出群体的共性。第二,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习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传承的特性。“群体的创作积淀与个体的传承表现二位一体,正是民间文学艺术创作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特点。”[1](P306)正是这种传承性,使得民间文学艺术在流传过程中,尽管有所变化,但主要内容和精神保持不变,这种相对固定的内容和精神构成了民间文学艺术的特性。第三,民间文学艺术的流传范围通常限定在某一特定地域。由于民间文学艺术流传方式多为口头或行为的模仿,决定了其不可能在广大的地域内传播,而是局限于特定的群体内部,而该群体通常有较为固定的生活地域,因此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地域特征。第四,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变异性。民间文学艺术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群体的智慧结晶,其创作、修改乃至完成并不是一代人的功劳。同时由于其表达形式多为口头与动作,使得民间文学艺术的原貌会因模仿者和传承者的个人表现手法的不同和再创作而多少有些改变。此外,民间文学艺术产生的土壤即群体生活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民间文学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民间文学艺术是“真正活生生的并且仍然处于发展之中的传统东西,而不是过去的记忆”,[2]这种发展变化现在仍在进行并将延续下去。因此,有学者将民间文学艺术称为“永远不可能完成”的创作。[3](P62)由此可见,民间文学艺术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地域某一社会群体主要是某一民族、种族或部落创作的,反映该群体共同意愿、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及心理特征,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传,至今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文学和艺术。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现状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最早是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南美洲等地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首先提出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主张,要求建立一种特殊制度,以防止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不正当利用,尤其是针对外国利用本国民间文学艺术获利却不给予其发源地人民任何回报的利用。这些举措逐渐引起国际方面的关注,在国际公约和区域性条约中亦有所反映。然而,这些立法成果并没有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认同,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体系尚未形成。

    (一)发展中国家

    1966年2月,突尼斯颁布文学和艺术产权法,规定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问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家。继突尼斯之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纷纷通过版权法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这些国家包括:玻利维亚(仅涉及民间音乐,1968年)、智利(1970年)、摩洛哥(1970年)、阿尔及利亚(1973年)、塞内加尔(1973年)、肯尼亚(1975年)、马里(1977年)、布隆迪(1978年)、海牙海岸(即今布基纳法索)(1978年)、几内亚(1980年)等。[3](P5)我国《着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着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尽管这一规定至今仍未出台,但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指明了方向。

    (二)国际公约与区域性条约

    在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努力下,一些国际公约和区域性条约逐渐关注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问题。例如《伯尔尼公约》于1971年修订文本中,将民间文学艺术作为“无作者作品”的一种特例来处理。公约第15条第4款规定:各成员国在书面通知了伯尔尼联盟总干事的前提下,可以给不知作者的、未出版的而又确信其属于本公约成员国之作品的那一部分作品提供法律保护。此外,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班吉协定》,阿拉伯国家缔结的《阿拉伯着作权公约》,安第斯共同体制定的《知识产权共同规范》均对民间文学艺术问题做了规定。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一直把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列为议题,并试图在知识产权领域内为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制定了《突尼斯样本版权法》,规定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条款。1982年,又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条款》。随后,WIPO于2001年成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艺政府间委员会”,在2004年11月召开的第7次会议上,讨论了“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文化表达保护的政策目标和原则草案”和“传统知识保护的政策目标和原则草案”,为尽快达成关于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条约奠定了基础。

    (三)发达国家

    尽管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初具雏形,我们也应看到,这些立法成果并没有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认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除英国和澳大利亚外,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对其进行保护。[4]例如,美国联邦制定法为美国印第安人的有形财产提供了一些保护,然而,却不保护无形的文化财产。并且,美国似乎也不大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5](P85-86)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历来以知识产权保护先驱自居,强力主导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秩序,其不对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不具有合理性,而是要维护其国家利益。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产权国际制度其实是以保护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而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漫长历史积淀的产物,大多为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所拥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还是多数发达国家不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要解决这一矛盾,建立起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体系,必须从协调两者利益出发。

    三、利益平衡基础上寻求国际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工程,在这个领域内的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利用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如果只有发展中国家对其进行保护而发达国家仍然视为公有领域自由使用,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将最终落空。要想在国际领域让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参与进来,共同制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条约,应当按照WTO的基本精神—利益平衡、资源共享并且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适当倾斜,以平衡各国利益,制定出各国都自觉遵守的规则。

    (一)利益平衡:知识产权立法宗旨

    利益平衡正是知识产权法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核,如果失去这种天平,将走向两个极端,或者极端维护创作者的利益,使其垄断智力成果成为私产,阻断他人继续创作的源泉;或者极端维护公众利益,使之无偿获得智力成果,必然挫伤创作者的创作热情,长此以往将无人创作。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立对信息创造的激励和信息合理分享之间的平衡机制,知识产权法就旨在体现这种利益平衡机制,通过对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在保护创作者的专有权的基础上,平衡作者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最终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例如Trips协议在前言中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紧接着又写道:承认保护知识产权的诸国内制度中被强调的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包括发展目的与技术目的。在第8条中还规定成员国可以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公共利益,并防止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在规定“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权利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的同时,也宣布“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参与社会文化知识,以享受艺术和分享科学的进步与利益”。WIP0于1996年12月通过WCT和WPPT两个条约,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使用以及对表演和唱片的制作和使用有深刻影响的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中有关的版权和邻接权问题,并保护作者(表演者和唱片制作者)的权利与广大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获得信息的利益之间的平衡。我国《着作权法》第1条也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着作权,以及与着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因此,知识产权法是通过立法去确定权利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点,以实现利益平衡的立法宗旨。

篇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创造性地解决了自古以来文艺界颇具争论的问题,特别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问题。弗洛伊德对文艺创作的灵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解析。有史以来,人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灵感的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是文学艺术家灵感的产物。但却没有人能解释文学艺术家的灵感的来源。也就是说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精神分析创立以前,对灵感的解释多少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认为是神灵依附到了诗人和艺术家的体内,把灵感传输给他们,暗中操纵着他们去创作。而弗洛伊德从潜意识的核心—望着手来分析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认为灵感是由无意识的冲动而产生的,创作者就如是做“白日梦”的人,在梦境之中,意识和理智放松了对无意识的控制,灵感就从无意识的状态中突显出来。可以说诗人,艺术家冲动的能量在梦境得不到完全的释放,因此在白天依然要释放这一能量,艺术家储备冲动能量越充足,他创作的欲望也越强。相反通过梦就可以释放这一能量的人,永远也成不了文学,艺术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都有潜力成为艺术家。能量释放的方式有很多种,艺术家们采用艺术创作的途径来释放性能量来达到平衡状态。当一个人不能合理的释放性能量,他们就成为精神病患者。由此可说,艺术家同精神病患者是同一的,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弗洛伊德说过:“想象力的王国被看做是在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进行痛苦过渡间所设立的一块‘自留地’,其目的是给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放弃的本能满足提供一种替代物。艺术家同神经病患者一样,从不能满足的现实中退出而进入这一想象力王国;但是,与神经病患者所不同的是,他知道怎么从这一想象的世界退出,在一次在现实中站稳脚跟。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其功能如同梦一样,是无意识愿望的满足。而且同梦一样,它们也具有妥协的性质,因为他们不得不避免同压抑力量发生任何公开的冲突。”这里弗洛伊德提到了文学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真真来源以及文学艺术家与精神病人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看,弗洛伊德对文学艺术创作过程的解释。首先,文学艺术作家的创作与梦的工作原理相一致,无意识欲望在想象中得到满足,但为了避免压抑,想象必须经过艺术加工,即经过艺术家在构思时所进行的凝缩,移置,象征,润饰等改装的办法和方法,因此可以说,文学艺术作品就带有浪漫色彩,戏剧性,典型性,象征性等艺术效果与价值。艺术作为审美的对象,可以满足人的欲望,带给人以审美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美?弗洛伊德的解释为美根源于性感,也就是说从美的对象身上获得冲动的满足,而美的对象就是性的对象。他说:“唯一可以肯定的便是美是性感情领域的派生物,对美的热爱是目的受到控制的冲动的最好的例子。‘美’和‘吸引’最初都是性对象的特征。”任何可引起性感,有吸引力的人或者物都是性的对象,也是美的对象,即便是变态的性对象也不例外。也就是说,美是针对于人的而言的,撇开去谈美是不现实的。一种事物是否美,要根据它是不是对人的有现实意义。反之,则不具有美的价值。而美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人的欲望却具有相对的恒定性,因此,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冲动的存在,美的对象就一定会改变。美是人的欲望冲动在美的对象上获得的满足,审美是一种享受,是快乐所在或者称之为审美的,它根源于爱的本能,本能,它从美的对象中获得。在弗洛伊德看来,美和美感都来源于冲动,外部事物为什么能成为美的对象,就是因为人的附着于其中。人也在外界的对象中获得冲动的满足,也就是审美的。与其说艺术是无意识的升华,倒不如说艺术是的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冲动是人的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它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快乐也就是快乐原则,它不断的发泄,满足,但由于人类道德,理性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欲望经常受到排挤和压抑,因为它是有悖于人类伦理道德的准则,因此欲望便退缩到无意识当中,焦虑,痛苦也就相伴而生。但这种被压抑的欲望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它往往去寻求别的方法来发泄。累积的能量采用各种补救的方法来使痛苦得以解脱。这种转移是被外界现实所能接受和允许的,同时有能满足被压抑的欲望,这就是所谓的的升华。“性的精力被升华了,也就是说,它抛弃了性的目标,而转向了更为高尚的目标。”弗洛伊德指出,艺术不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满足了人的冲动(被压抑了的望),又符合文明社会的道德,伦理要求,艺术是一种转移,升华。在升华的过程中,人类原始的本能冲动找到了实现的途径与方法。弗洛伊德把文学艺术创作的动机归因为:实现未满足的欲望。其中望满足为起核心。因为人的冲动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导致他郁郁寡欢,为了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他们开始文学艺术创作,以此来得到欲望的满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文学艺术创作纯属人的冲动。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文学艺术家都是梦幻者,他们类似于精神病患者,文学艺术家们的创造活动就是潜意识活动或者叫自由联想,作家创作时更像是处于白日梦之中,跟精神病患者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将堆积在意识层面以下的欲望冲动得到宣泄。文学艺术家通常是性格内向的人,与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相差不远。

以上讨论的是弗洛伊德运用心理分析对文学艺术活动进行的独到的解析与评述,他的学说不但影响了现代西方文学艺术创作活动,而且对现代西方文学艺术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本人就是一位很有独到见解的文艺批评家,他写下了一系列有关文艺批评的著作,对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他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一文被誉为西方文学艺术领域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石。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文艺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一些观点之上的。

第一,弗洛伊德强调对文学艺术家的无意识动机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确实是十分复杂的。文学家,画家,音乐家,诗人,雕塑家等都在心理的三个层次上,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活动,但他们的创作动机却来自于潜意识层。弗洛伊德《米开朗奇罗的摩西》一文将细枝末节的表象联系起来,从中分析出艺术家创作的深层动机。米开朗奇罗所刻画的其实正是他自己本人,是一个战胜了自己的人,一个超越了自我的人。

第二,弗洛伊德强调对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和欲望的主题分析,强调文学艺术家儿时经历与作品的关系

弗洛伊德强调文学艺术家的早期经历对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他从字里行间,去追寻文学艺术家的儿童经历,探究他们的无意识领域。他分析了达·芬奇,莎士比亚,歌德等名家的文学作品,他认为决定这些文学艺术家创作冲动的,是人类无意识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恋母仇父倾向—俄狄浦斯情节及欲望。例如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中,弗洛伊德从达·芬奇儿童经历分析出达.芬奇的精神特征,从而揭示出达·芬奇作品中“谜一样的微笑”的含义。该微笑再现了作者的被遗弃的母亲特瑞娜的充满激情的微笑。在这中再现中,达、芬奇对自己童年是被母亲抚爱的种种回忆得到了满足。

第三,弗洛伊德强调对文学艺术的宣泄作用的分析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艺术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他的宣泄作用,无论对于文学艺术家,还是对于欣赏者都是如此,它都能使人的本能欲望得以宣泄。整个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便是文学艺术家本能欲望的宣泄过程。

第四,弗洛伊德还强调对幽默的内在动机加以分析

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的著作《开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中,从感情消耗节约的角度来考察幽默。后来在《论幽默》一文中,他提出了幽默是对现实的反叛,“他不仅表示了自我的胜利,而且表示了快乐原则的胜利,快乐原则在这里能够表明自己反对现实环境的严酷性”。

篇3

古希腊建筑与神话(文学艺术)的结合

古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神话是这里特殊印记的文学艺术形式。神永远被具象成了人,具有人的思想和感情,且首先具备人的外形,在神话故事和荷马的诗歌中的神有错综复杂的家族传承关系,有纠葛不清的恩怨情仇,有与凡人一样的皮肉、烦恼,有同人一样的本能,有愤怒、有嫉妒、有。这些神灵与人类的区别只是他们能够长生不死,他们比人类更强壮健美、更生活幸福。古希腊人的本性是热情洋溢而且活泼欢快的,他们从骨子里羡慕神仙那种轻松愉悦的生活,向往着能与神灵共同生活。为了膜拜神灵,寄托自己的愿望,希腊人建造了大量的神庙,可谓是神话这种文学艺术极大促进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发展,神庙建筑的建造本身就是与希腊神话的结合。

古希腊人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源泉,神话中的神都赋予健美的体魄、完美的统领意识,因为古希腊人将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关键,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健美与规律性,庄严与静穆,这都是神话对希腊人思想深邃的影响。希腊人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寄托于神,因此古希腊的建筑就是表达这种人神合一、体现神的精神与意志融合的手段和形式。

古希腊建筑与雕塑艺术的结合

以帕特农神庙为例可以清晰的看到古希腊建筑与雕塑等造型艺术装饰的完美结合。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卫城的最高处被誉为“雅典的王冠”,在雅典的任何一处都可望见其宏伟。本文之所以将帕特农神庙引以例证是因为它是古希腊建筑的纪念碑,代表着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由伊克蒂诺斯和卡利克拉特任建筑师,雕刻巨匠菲迪亚斯负责艺术装饰的设计,建筑气势恢宏不说,神庙的装饰雕刻尤其精美绝伦。

从现存的神庙遗迹分析看:其屋顶是两坡顶,顶部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有悬有精美的高浮雕,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檐壁又采用爱奥尼式的浮雕饰带,东西三角嵋装饰着高浮雕。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通过这些精心设计,使神庙的整个造型更显得坚实雄伟。从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的许多来自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来看,都能猜想到供奉着一尊高达12米的雅典娜女神雕像,装饰雕刻活灵活现而庄严肃穆、宽敞高大且的神庙建筑。

从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女像柱到阿波罗・埃皮鸠里乌斯神庙内的墙壁上装饰的大理石雕板,都说明与雕塑艺术相结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古希腊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结合

古希腊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结合是将人性的生存环境赋予建筑。

希腊人赞美说,人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创造物,因此他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体现在一切艺术形式中。虽然他们受到西亚和埃及文化的影响,但是拒绝屈从于祭祀或暴君的指令,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有保留的,加以吸收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现在古希腊人的环境艺术风格中更是人性化,古希腊的建筑也是融入这种人性化的环境中的。

在古希腊爱琴文明时期中,克里特文化出现的最早,其最大的特征是宫殿的修筑,每个城市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宫廷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例如米诺斯王宫就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这座王宫布置不求对称,出奇智巧体,功能安排合理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之后,克里特文明被迈锡尼取代,迈锡尼文明更加尚武,因此他们开始修建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堡,保卫城堡内的人正常的生活与安全,维护自己和平的生活。之后来自北方的多利亚人和爱奥尼人征服了希腊,他们带来了多利克柱与爱奥尼柱,探索柱式与柱式所形成的的空间环境,并且努力在柱式中实现希腊建筑与环境艺术的单纯、精确、人性与和谐的理想,将一个普通的方盒子建筑通过与人性化的环境艺术相结合升华到了完美的地步,实现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小结

篇4

艺术的第一关键词是投入,投入才有意境,投入的力度深度越大,时间越长久,艺术感就越规范,训练的方法就科学,就越容易取得成功。艺术的第二关键词是意境,意境包括感觉、节奏、韵律、激情、深情、体会、感知、规范、深度、广度、思维、情绪、情感与爱等的综合规范、延伸和科学的训练。如果你想从事文艺事业,就必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与艺术的投入者,全身心的去体会,全力的去实践,感知一切生活与艺术的源泉,投入到无限的艺术生活和创作中去。

艺术是一种积极而又科学的动态,及其表现形式。

艺术是一种自我的、科学的训练。比如,自我的心理、心态、情感、情绪、韵律、思想及精神等等方面的、科学的训练。

演员要熟悉台词,演戏不能太过;导演要有整体的艺术规范感,要有镜头艺术的规范感。

取得表演艺术的最佳训练效果的,最行之有效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照镜子(一天到晚对着镜子不停的进行训练)。然而,更高级的表演是一种精神上的演出(境界),并非完全靠表面。

更高级的表演是一种精神上的演出(境界),并非完全是表面。

艺术需要在实践中取得突飞猛进,然后才能稳定下来。

艺术与爱有很多种,关键看你懂不懂及是否去珍惜。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休息就是相对的工作,工作也是相对的休息。

艺术的目标是学习,是向更高、更强、更好的方向努力奋进,全人类的发展方向也同样是如此。

把艺术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科学的运动与训练,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真正有学问的人,是懂得怎样去保持朋友友谊的人,并有艺术感。

艺术与做人的境界有多高,其人生的成就就能达到多高。

我们写作,或搞文学艺术,起码坚持了应该坚持的东西,传承了应该传承的优良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坚守这个阵地,不然,我们就会越走越远,一直到最后迷失方向。那么,我们需要坚持什么呢?我们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美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前进与倒退,这一些都是相互对立的东西,也是人生的方向问题。我们需要坚持美好、正义与前进的方向,而需要克服丑陋、邪恶与倒退的困难,这样我们就始终在前进,我们的生命就始终有意义,而这,正是我们的艺术生命能够生存下去的价值所在。

我们写作,或搞文学艺术,就是为了传承民族优良传统。

在艺术专业上,修养不到位,级别自然就不到位。

我们无论是搞文艺还是投身政治,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要牺牲个人或家族的许多经济和势力上利益,在动上首先要纯。

想要作一个成功的优秀作家或艺术家,最好不要当官,即便是想当官,也一定要当个清官,否则,自身都不干净了,哪里还有脸面去领导和教育别人。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文艺工作者,既不能谋取权位,也不能为了金钱,否则,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去努力培训自己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并使之不断地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要具备很高的敬业的精神,所创作的作品要能够深深的打动自己与观众,这样子才能走向成功。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敬业精神,当群众演员也一样。

不想庸俗的生命必然活得很精彩,而过于庸俗的人无疑是卑贱的。一个在生活中无比卑贱的人怎么可能能够成为耀眼的明星呢?

当明星首先要有一定的天赋,同时还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凭什么就能当上影视明星呢?

学习表演艺术,仅仅呆在课堂里是不行的,必须要到拍摄现场进行实践,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表演水平。

当演员要有艺术特色与形象,包括气质、身材、身高、面相甚至眼神等都要有艺术的特色与形象,都要包含着一定的艺术成分在里面,都要符合一定的艺术标准与规范才行。

当演员要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从小热爱艺术,且具备一定的基本功。

一个优秀的演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与素养。

当演员的身体素质要好,且具备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当演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与艺术涵养。

当演员要懂艺术、歌唱、音乐、文学、美术、绘画、书法及哲学。懂艺术、歌唱和音乐的演员就能成为影视明星与艺术家;若同时懂艺术、歌唱、音乐、文学、美术、绘画、书法及哲学的演员就可以成为艺术大师。所以,文化水平越高的演员其艺术成就越大,级别就越高。

艺术各有各的特色,一个演员,如果遇到比较适合他特色的作品的话,他就会擦亮耀眼的艺术火花,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就需要等待这样时机出现,或自己去创造这样的机会,但是,自己要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最起码要了解自己的艺术特色,才能做到量身定做,或请人量身打造;如果自己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艺术特色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好演员了。有不少演员请人为自己量身定做了艺术作品而取得了成功,还有不少导演为一些自己非常了解的演员量身打造了作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某某导演为王宝强量身打造了《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及《我的父亲是板凳》等多部作品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让王宝强一举成名,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表演天赋方面,每个演员各有各的特长和特点,比如,有的演员脸部肌肉发达,有着丰富的表情艺术;有的演员动作敏捷,在动作上有艺术;有的演员声音很特别,有特点,在声音上有艺术;还有的演员眼神明亮而又美丽,眼神中存在艺术,总之,一个演员至少要在某一点上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特点、特色、特长与形象才行。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有的人适合演喜剧、悲剧、闹剧而你的却不行呢?为什么有的人适合演好人、坏人、伟人、小人而你却还是不行呢?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这些艺术的天赋、特点、特色、特长与形象,而你却不具备。

作为一个演员,最佳的课堂是在拍摄现场,而并非全部都在教室;而迅速的提高表演水平的最直接和最佳的途径也是在拍摄现场,只有在现场观察别人的表演,做到举一反三,才能逐步的积累起丰富的表演经验,迅速的提高个人的表演知识与艺术水平。为什么许多大明星都是跑龙套出生或从前跑过龙套呢?就是因为他们在拍摄现场呆的时间很长,逐步积累起丰富的表演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为将来的成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有许多人都愿意来跑龙套或作群众演员呢,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篇5

关键词:《亲爱的生活》;文学本源;人;生活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迄今为止出版的小说,多以女性为中心,探索普通女性复杂的心理与情感世界,在冷静、精致的叙事中,给读者带来阅读与心灵的震撼。《亲爱的生活》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本文试从文学的本源视角浅析其中的一个节选。

一、文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人

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而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所谓“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所谓“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一部小说的成功,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是否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就在《亲爱的生活》这本书的短短的一个节选中,我看到一个小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妈妈没有看见爸爸的车从小路上开过来”,而是“一把把我从婴儿车里抱出来”,这就是母亲。当然更为感人的形象是那个疯老女人奈特菲尔德太太,她用预先准备好的斧子吓跑弄错货的送货小伙子,她偷偷翻找“我”的婴儿车,她不慌不忙地绕着我们的房子吓的母亲躲在升降机旁......就是这样一个在小说头半段阴森恐怖的老女人多年后离开了故乡,早就也离开家乡的“我”得知她的消息却是在一份报纸上,她写了一首关于童年的诗,诗中的景象也是我的故乡,度过了她的青春的房子也是我们的房子。故事读到最后,起初的那种恐怖早已荡然无存。谁才是真正的疯人呢,那只是一名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青春的怀念,对于家人的渴望。疯人与正常人又有什么界限呢,共通的却都是对于故乡的深切眷恋。故事到了这里,前后的对比更让我们为纳特菲尔德太太的形象而感动,思乡情就在这样一个老女人的表现中活了起来,这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文学”吧!

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

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宁在著名的论文《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在这段话中,艺术和艺术家应当反映生活的观点被鲜明地提出来。其次,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说过:“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的确,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尽管所反映的生活并不一定要是真实的,但一定要是有真情实感的。这种反映的生活有可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所反映的情感一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亲爱的生活》所反映的所表达的这样一个思乡的主题就是这样一种真情实感。这种情感贯穿古今,在无数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难以磨灭,展现在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在艾丽丝・门罗的《亲爱的生活》中,在《古诗十九首》的游子呼唤中,在唐诗宋词的深情厚谊中,正是艾丽丝・门罗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表达的感情,才是其最感人之处。

三、人与生活活动的诗意情感关系

如前文所述,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如列宁所说,如所说,在充分肯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后,同时也强调这种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他又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综合起来来看,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反映,但人与生活活动之间是一种诗意情感关系。

在《亲爱的生活》的节选中,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作品作为一部小说本身就是一部艺术作品,而在这部艺术作品中,又包含了奈特菲尔德太太所写的一首诗,作者将它作为一段内容完整的写了出来,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艺术包含艺术的艺术审美处理,这就是人与生活活动的一种诗意情感关系。这首小诗写的感情细腻,温婉动人,以奈特菲尔德太太作为一个疯老太太的形象展现出来更打动人心,而“她说的就是同一片我曾以为归属于我的河滩”。到底是谁的诗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审美处理确实充满诗意。

陆机曾这样描述文学创作过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借助想象的翅膀,人可以遨游于审美的王国,在诗意的世界中流连忘返,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显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3.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濒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际采取了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政府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方式予以抢救,另一方面给予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民间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重要民间文化遗产的名录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赋有的义务。为了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律还应规定:政府给予长期生活在民间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以“民间艺术家”的荣誉;对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该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该艺术的弘扬;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创作和演出。超级秘书网

3.3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治国主编.西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

篇7

司空见惯平凡事,文忠点拨成彩虹。

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在拜读文忠先生的文章,受益匪浅,兴奋之余写了一首小诗献上,略表敬意。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厚重积淀给了文忠先生创作源泉

近几年来,文忠先生在网上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还创办了杂志《苦菜花》十四期。文忠先生还在《草原》《中国当代诗人》《塞外文学》《河套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文章力求含蓄,语言精悍凝炼,不乏佳作。笔者粗略统计算来也有几百万字的作品。这得需要多大的精力和心血呀。这么多的体裁、题材,浩繁的内容,文忠先生是如何写出来的呢?笔者忽地顿悟,那是文忠先生有了厚重的文学积淀,厚重的文学积淀就是文忠先生的创作源泉。

二、厚重积淀给了文忠先生机智和智慧( : )

是厚重积淀给了文忠先生机智和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旁人看来那是踏破铁蹄无觅处的灵感、题材;可在文忠先生这儿,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旁人司空见惯的平凡小事,经文忠先生点拨却能成为彩虹一样放出奇光异彩。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机智。这种智慧、机智来源于哪儿呢?笔者认为还是来源于厚重积淀。是厚重积淀给了文忠先生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某个场景的瞬间、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用手中的笔流畅地表现出来。是厚重积淀给了文忠先生一种文学艺术的眼光,能一眼望穿事物的本质,能一针见血地将问题的真谛叙述出来。笔者在赞叹文忠先生的机智、智慧的同时,更羡慕文忠先生的厚重积淀了。

三、厚重积淀造就了文忠先生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

朴实无华的语言是文忠先生创作的艺术风格。猛看,他的语言象是没怎么雕琢修饰,也没那么多的华丽辞藻。但细细品味起来,却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回味无穷。让我们看文忠先生的一首诗,《父亲的胸怀》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父亲有大海的胸怀。可父亲一辈子没见到过大海。

泥坷垃竟是他的最爱。父亲一生没惊人的壮举。

篇8

一、创新,源于生活

一切艺术贵在创新,换言之,没有创新,艺术就会衰亡,创新乃艺术的生命。然而,这种创新,又以生活为唯一源泉,而不是剧作家的凭空臆造和主观臆断。一切联想、想像、虚构,皆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之根,创新不过是其枝叶与花朵、果实。

编剧的神髓,是“编创”,重在创意,即以生活为原材料,进行加工、重组、创造,形成戏剧材料。“编剧”与“编辑”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编创”,而后者则是“编改”――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改造。显而易见,“编创”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就寸步难行、一无所成;而“编改”则只是“炒剩饭”、“玩花样”,如同魔术一样,不一定以生活为基础。我们不幸地看到,许多剧作家竟脱离生活,以“编改”冒充“编创”,并炒得沸沸扬扬,吹得神乎其神。诸如莎翁名剧《哈姆莱特》的“古典东方版”、现代经典话剧《雷雨》的“古代版”之类,不是“编改”又是什么呢?如此“编剧”,又何谈“编创”二字呢?至于个别人将“编剧”误认为“骗剧”,搞一些严重违背生活规律的玩意儿欺骗观众,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由此观之,创新必须以生活为源泉,戏剧创作要繁荣发展,就必须重新回到生活之根上来。

二、灵感,源于生活

当然,从生活到艺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号,这其中有一个复杂、艰苦的升华、再造的创作过程,即在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而剧作家的创作灵感又起着火种的巨大作用。

然而,灵感虽然属于创作者自身思维形式范畴,即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新意象、新点子的思维形式。文艺创作与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灵感。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但是,灵感并不是神秘之物,更不是天外来物,它同样来源于生活,即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是剧作家扎根生活的活土之中,冥思苦想、长期寻觅,艰苦探索,“踏破铁鞋”之后的不期而遇、偶然所得。灵感虽来于“蓦然回首”之时,但背后是长期大量的生活积累。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美学》第一卷第36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鲁班经历过生活中被树叶拉破的启发,发明了铁锯;影片《自有后来人》的剧作家在寒夜中发现了巡道工的信号灯,才有了后来的《红灯记》。可见,生活是灵感之母。如果说,灵感是引发戏剧创作原子弹爆炸的“铀”的话,那么生活就是大量的“铀矿”。

由此观之,灵感也源生活,戏剧创作要繁荣发展,也必须重新回到生活之根上来。

三、悟性,源于生活

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 保护

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民间艺术的传承都是师徒传承,口传心授,鲜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培养人才。而如今,保护民间艺术刻不容缓,蓬勃发展的高等艺术教育却是极好的契机,高等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保护民间艺术。

艺术的教育功能与艺术教育的发展

艺术具有审美价值,亦有教育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对语言文字尊崇文以载道。如唐代柳冕《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中说:“夫文章者,本于教化,发于情性。本于教化,尧舜之道也;发于情性,圣人之言也。”①对绘画类造型艺术也强调存鉴戒的作用。如三国时期曹植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②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③他把绘画的功能提到新的高度。

古代的艺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与现代的艺术教育有很大差别。中国艺术教育开始于近代。一般认为清末的工艺教育是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开始,、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陈之佛等人是中国第一批现代艺术教育家,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当下,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十余年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规模惊人。高等艺术教育包括很多层次的院校,除了专门的艺术院校之外,还在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单科大学等学校下设很多艺术类、设计类的二级学院,从2007年之后,全国每年招收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校都有一千多所,每年录取的艺术类考生都在50万人左右,可见中国当下艺术教育的巨大影响。

民间艺术及其发展现状

从古至今,民间艺术一直是俗文化的象征。古代因为社会等级因素,将下层百姓创造的艺术称为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紧贴老百姓社会生活的文化艺术形式,渗透在百姓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消费方式的变迁,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走向衰败乃至消亡。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物质文化的发展,而任由精神文化的没落。自20世纪后半期至今,社会各界都号召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以期民俗文化的延续,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民艺学家张道一倡导建立“民艺学”专门研究民间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性质与定位、功能与作用、流传与传承、类型与风格等,强调民间艺术是“母性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间艺术虽然表现得粗糙一些、单纯一些,没有宫廷艺术那样富丽堂皇,也没有文人艺术那样精细雅致,但民间艺术更鲜活、更质朴、更淳厚,更富有生命力。她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础”。④

民间艺术的保护光靠创作者自身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多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基本上靠师徒传承或者家族传承,基本上没有学校教育传承。这使得民众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工程,需要各界的助力。而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机构无疑可以提供十分有效的保护途径,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1903-2002年)先生早在1986年“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上就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保护,希望“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我国民间文化史和民间文化学的研究工作,并及时公布此类研究成果;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民间文化的讲座,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⑥很显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之中。两个概念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很大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于民间艺术之中,它们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近十余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冯骥才的带领下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作出巨大努力,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民间艺术保护”的观念。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确,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在保护民间艺术方面应该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高等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方法

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在高等艺术教育院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和讲座,讲民间艺术引入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普及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强化民间艺术保护意识。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广义来说,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等,狭义来说一般指造型艺术,如皮影、泥塑、年画、农民画、剪纸、面塑、糖画、风筝、刺绣、印染、玩具、木偶、戏曲表演等内容。这些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艺术与设计类院校加入合理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将会直接启发艺术创作或者设计创意。其实现代艺术的很多创作手法都是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正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的那样“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⑦

第二,高等艺术教育院校可以为民间艺术保护培养专门的人才。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一直走在前列。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民间美术系,培养从事民间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专门人才。1994年,又在民间美术系基础上成立民间美术研究室。2002年,以民间美术研究室为基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4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美术史论系的基础上成立文化遗产学系,隶属人文学院,包括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美术考古、书画鉴定、书画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等五个专业方向。中央美术学院的例子值得我们去推广。除了这种长期专业教育之外,还可以开设短期的民间艺术培训班,教会学生相关的民间艺术知识和实践,让其考取一定的资质认证,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各地美术学院其实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便利性,完全可以把艺术教育和当地的民间艺术保护结合到一起。如天津美术学院可以研究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等当地民间艺术,西安美术学院可以研究凤翔泥塑、安塞剪纸、关中皮影等民间艺术。

第三,加强民间艺术的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民间艺术在历史上是很少有文人专门为此著书立说的,其传承仅仅依靠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有关民间艺术的知识也不被社会重视。在媒体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教材建设,以扩大民间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的重视。对于学校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方面的教材配合相关的民间艺术课程,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对民间艺术的科学研究方面,除了综合性的民间艺术研究之外,还应该加强地区性的民间艺术研究,可以从民间艺术的起源、历史、社会学意义、民俗学意义、艺术特征、保护与传承、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去进行深入研究。从文化部网站可知,自2007年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的评审由两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课题类别和资助力度也进行大幅增加,有利于高校和有关机构进行更多的民间艺术研究,也取得很多研究成果。略举几例:如2010年结项的《传统手工艺生态化保护策略及管理规范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结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抢救、保护与研究――丝路及运河沿线会馆建筑艺术设计与装饰的人文内涵探析》(安阳师范学院)……这些高校艺术类科研项目的研究都丰富了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第四,加强建设艺术院校的专题美术馆、博物馆。在艺术类院校建设主题性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将有效地促进民间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也直接促进民间艺术对艺术师生艺术创作的启发。博物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将物态的民间艺术存放在展厅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公众的参与互动,切实地发生社会影响。保护民间艺术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活态传承”,但博物馆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北京服装学院于2000年建成民族服饰博物馆,集收藏、科研、教学、展示于一体,收藏上万件民族民间服饰,还设有供公众学习、了解民族服饰传统技艺、互动交流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笔者所在的西安美术学院于2003年建成西部美术馆,成为展示学院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窗口,还兼有对外文化交流的社会责任。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博物馆出现在高等艺术院校之中,这不仅能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还能促进民间艺术对艺术创作的互动,扩大高等艺术院校在社会上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影响力。

结语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需要社会各界去努力。从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看,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可以给民间艺术提供良好的收藏和展示平台,也可以促生艺术创作的灵感。我们需要加强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这件事任重而道远。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在路上。

注释:

①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②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1.

③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53.

④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43.

⑤李绵璐.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4.

⑥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篇10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创新路径

一、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意义

1.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是社会主义建设价值体系构建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于构成社会的成员的生产生活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为指导思想、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体现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的战略任务。

2.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和谐文化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之目标,和谐文化是社会的精神食粮。在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群众的利益与愿望。和谐社会是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整合与传播效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因而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地位举足重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是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源泉,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国人民的一致愿望。”群众文化的提高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表现,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是一个思想、观念、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并存。因此努力增强群众文化创新建设,是巩固发展和谐社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二、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着眼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群众文化起源于民族民间文艺。劳动者创造了文化,劳动产生了艺术。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深深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之中。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候,它的文艺形式从原始歌舞发展到实用艺术,文化艺术活动由自娱扩展到娱人。在奴隶社会,不仅乐舞、工艺美术及各种技艺不断发展,而且随着民间祭祀、庶民歌舞及民间诗歌的兴起,形成了与统治阶级宫廷文化相对立的传统民间文化,即群众文化。由此可见,民族民间文艺是群众文化的源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文件,没有任何命令,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中秋节吃月饼盼团圆:相声、京剧为很多人耳熟能详,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从中得到最充分的佐证。可以说民族民间文化像一个磁场,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三、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由文化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群众文化反映道德实践,推动道德进步,道德又为群众文化灌注生气,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前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振奋,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前进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首先,要增加文化设施的投入,给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环境,提供硬件设施;要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最重要的是以街道文化站为龙头,抓好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本街道辖区社区文化活动,把扶持社区文化活动室与创建社区文明大院结合起来。政府要将文化、科技等部门联合起来,下大力气,共同投入到社区文化阵地的建设中去,使其在社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次,培养群众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群众文化要想发展,必须有一支责任心强和专业技术高的专、兼职文化工作队伍。要把群文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群众文化的四基建设(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基本活动方式)结合起来,抓好群众文化的软件建设,使其在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学艺术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群众文化要始终以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群文事业发展的总任务和总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文学艺术创作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一定要体现先进文化,反映社会风貌和群众的喜怒哀乐,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的既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又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以培训、展览、文艺演出及法律知识竞赛的形式,表现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先进的群众文化去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

四、结语

群众文化发展对于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和相关公益性质的部门对于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相关知识的引导,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明,更显示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国家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守勇.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