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29 16: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环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环境分析

篇1

论文摘要:奥运体育场馆营梢战略的制定必须基于对内外部营梢环境深入分析,重点解决好以下战略问题:构建什么样的业务结构,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市场,如何进行市场定位等。能否处理好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商业化与公益性的关系、无形资产经营与有形资产经营的关系,将是有效战略管理的关键。建议:建立经营业主联盟以促进业主的协作;加强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体育中介的紧密合作;加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北京奥运会后,“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奥运场馆设施及相关无形资源将如何利用和运营,在北京奥运会前就已成为外界所关注的热点。一年多来,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已经举办了一些名赛(如意大利超级杯赛)、名会(如“魅力中国”夏季音乐会);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日均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在市场化运作的初期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场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对营销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系统、科学、有效的营销战略体系。

一、北京奥运体育场馆面临的营销环境

奥运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而长远目标是在更好地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的基础上,培育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树立场馆的知名品牌,实现场馆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同其他营利组织一样,奥运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必须重视和形成系统、科学的营销战略和经营模式。营销战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营销环境客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营销环境的分析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两部分。其中,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围绕自身资源条件来进行,而外部环境分析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法律及产业竞争环境等方面。从一定时期看,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及其经营业主们面临的营销环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我国体育运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体育运动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提升奥运体育场馆利用率和经营效益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人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不断升级,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行为日益成熟,但我国体育运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仍较低。例如,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足球职业化运动,在初期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足协管理的“错位”、“缺位”和“越位”,使这项极具群众基础的联赛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滞后性,不仅制约了我国体育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而且必然影响到场馆业主和职业俱乐部的合作,限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等。

(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外文化、体育、商业交流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弘扬和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增加了对中国客观、正面的认识,推动了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深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可以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旅游业实行了一次空前的全方位的大型促销,极大提升了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中外文化体育的交流,必将推动中外企业间的商业合作,为奥运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奥运体育场馆经营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场馆经营的灵活性和效率

北京奥运体育场馆的建设大都采用了国际先进的BOT方式,即在场馆的建设中引人民间资本进行建设,场馆建成后,政府允许其享有一段时期的经营权及经营收益,之后政府无偿收回经营权。这种方式将场馆建设和赛后运营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场馆经营的灵活性和效率,但这也决定了不同场馆运营主体基本上是分散的,分属不同的业主,例如,“鸟巢”的业主单位是北京中信联合体,“水立方”的业主单位是北京水立方有限责任公司。这种现状很有可能造成业主无序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在对场馆的商业化改造中,为了获取政府的经费支持,各场馆业主难免不发生竞争。

(四)专业管理人才和大型体育场馆的运作管理经验缺乏

北京奥运体育场馆业主大都缺乏大型体育场馆的运作管理经验,更缺乏国际体育产业运作管理的经验,政府部门有必要为场馆业主搭建国际体育交往的平台,使其较快适应国际体育产业的竞争。长期以来,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主要由退役运动员以及设备维护人员构成,运营管理人员比例少。体育场馆由于缺少“通体育、懂经营、善管理”专业人才,难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北京奥运会后,为了能充分合理利用奥运体育场馆,应尽早实施人才战略规划,大力培育专业管理人才,加强专业化管理团队建设,提高经营业绩和综合效益。

二、北京奥运体育场馆业务结构的构建

奥运场馆经营业主必须在考虑自身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业务结构。“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北京奥运体育场馆拥有的战略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其中有形资源主要指比赛场地及场馆内的商业设施等;无形资源则包括场馆品牌形象、场馆冠名权、场地广告牌经营权,以及广泛深人民心的奥运精神和北京奥运形象等。基于这些资源可以发展体育、演艺、会展、旅游、店铺租赁等服务业以及拍卖场馆冠名权、广告牌使用权等无形资产运营业务,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图1)。但不管是哪一个体育场馆,其核心业务必然是与体育有关的业务,演艺、会展、旅游、店铺租赁是辅助业务,而无形资产经营业务是延伸业务。

(一)体育业务

体育场馆的属性决定了发展体育产业是各大奥运体育场馆经营的支柱。没有体育业务的发展,其他业务很难发展起来。除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并获取一定的门票收人外,场馆业主还应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商品交易等相关业务或交叉业务。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建立与国际体育组织密切合作和与国际体育中介广泛接触的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权;争取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的支持,推动国内重大赛事在本场馆举办;研究制定推动国际体育组织和体育中介入驻场馆的实施方案;促进场馆经营与职业体育赛事的联合;充分利用奥运品牌和会展设施,打造体育商品交易中心。

(二)演艺业务

进行场馆改造,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提高奥运场馆利用率和增加收益。“水立方”的高利用率正是基于演艺业务的发展而实现的,奥运会后该场馆的文艺演出活动几乎没有停止,其中,大型全景芭蕾舞剧《天鹅湖》连续上演51场,大型水幕声光交响音乐会已演出120多场。发展演艺业务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融会世界先进文化为核心,实施赛后体育场馆的改造,建设有特色的艺术中心、影剧院、音乐厅等场馆设施;组织实施奥林匹克文化节、北京国际艺术节、北京电影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形成文艺演出季;促进演艺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三)会展业务

发展会展业务,是提高奥运场馆利用率和增加收益的又一重要途径。对于“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经营业主们来说,发挥北京的文化科技优势、商务优势和首都优势,重点引进学术性、商务性、政务性会议,提升会议服务的档次和水平,是发展会展业的战略方向。此外,业主们还应积极引人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展会,积极创办一批新展会,增强著名展会的根植性;制定、完善会展引进与筛选机制;加强和国际专业会展公司的合作。

(四)旅游业务

可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旅游、体育旅游等业务。为发展旅游产业,场馆经营业主们应积极策划一批旅游与体育赛事、演艺活动、商务会展相融合的项目和活动;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实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指示牌、电脑查询、公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加快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加快完善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建设。

(五)无形资产经营业务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冠名权、豪华包厢、场地广告牌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开发收人是大型体育场馆重要的收人渠道,能否有效开发无形资产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北京奥运场馆经营的成败。但无形资产经营业务必须以其他业务、特别是体育业务为基础,如果体育业务和其他业务搞得不好,不能吸引大众的参与,不能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场馆的媒体功能将得不到充分发挥,冠名权的商业价值也将大大降低。建立科学的冠名企业筛选机制,是开展该项业务的关键。

三、体育场馆经营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并明确市场定位,是奥运体育场馆加强战略管理的又一关键环节。从一年多来的运作情况看,一些场馆以举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或世界著名会展或高端会议为目标,而另外一些场馆则以举办各种层次的体育赛事、会展、会议为目标,换句话说,有的场馆采取了集中性营销战略(如“鸟巢”),而有的场馆采取了差异化的营销战略(如“水立方”)。对于各场馆业主来说,在目标市场选择上存在错位,有助于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选定了目标市场,还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定位解决的是关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树立什么样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问题。因此,市场定位战略关系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北京各大场馆的市场定位(服务特色)都不是很清晰,外界并不清楚业主在追求什么。这种现状不利于场馆竞争优势的培育和长远发展。

场馆经营业主在选择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对自身资源条件进行审视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业主选择的目标市场应有助于自身资源条件的充分利用。经营业主在对自身资源条件进行分析时,不仅要重视比赛场地、商业设施等有形资源,更要重视场馆品牌形象、与职业俱乐部的关系、与国际体育中介组织的关系、体育产业运作经验等无形资源,因为无形资源的作用更大、更长久。从目前情况看,北京奥运场馆经营业主拥有的无形资源情况均不太理想,特别是与职业俱乐部的关系尚未理顺,与国际体育中介组织、国际会展公司的关系尚未建立。这种资源状况决定了走高端路线(举办国际性大型赛事、国际大型会展)在短期内是很难成功的,“鸟巢”的经营现状就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突出体育的中心地位。与其他类型的场馆不同,体育场馆必须立足体育运动,脱离了体育,或者说忽视了民众的健身娱乐需求,各种业务都很难成功开展。譬如,某体育场馆可以利用场地及有关设施举办体育器材展销会、运动服装展销会、体育图书展销会,但如果去举办爆破器材展销会、夏季时装展销会或计算机图书展销会,就可能得不到市场关注和认可。

第三,场馆经营业主在做出市场定位决策时,必须处理好商业化和公益性的关系。商业化是手段,公益性是基础。如果没有了大众的普遍参与,商业活动的开展将失去坚实的基础。因此,业主在积极筹办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举办一些带有公益性的、能够吸引大众广泛参与的活动。

第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弘扬奥运匹克精神、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推动体育运动职业化国际化发展,等等,这些主题都是场馆经营业主进行市场定位很好的选择,但它们叫的都太大或太空,需要细化才能突出经营特色。例如,“弘扬奥运匹克精神”的理念可以细化为发展绿色体育或科技体育,这样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四、进一步推动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的建议

(一)建立经营业主联盟以促进业主的协作

建立北京奥运体育场馆经营业主联盟有以下好处:首先,建立业主联盟可以使场馆从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避免业主的无序竞争及项目的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其次,建立业主联盟有利于体育赛事和其他大型活动的开展。第三,建立业主联盟有利于理顺政府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与社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共创双赢的机制。

(二)加强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

冠名权、豪华包厢、广告牌等无形资产的开发能够给奥运体育场馆带来巨额收人。以鸟巢为例,如果开发冠名权和豪华包厢,每年可能给鸟巢带来近1亿元人民币的收人,这对鸟巢的赛后运营、对奥运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开发、利用冠名权的过程中,经营业主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宣传,让企业认识到场馆冠名权蕴含的巨大广告效应和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围绕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责任感、市场声誉等因素,吸收政府代表、媒体代表、公众代表、职业俱乐部代表、学术代表共同参与,建立冠名企业筛选机制。

(三)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体育中介的紧密合作

体育业务的健康发展是奥运体育场馆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和保障。而发展体育业务的关键是利用现有体育场馆,不断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可以提高场馆的国际影响力,而且能够带动体育旅游、体育商品交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场馆冠名权的开发利用。而要提高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能性和密度,除了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加强对外宣传外,还应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著名体育中介的紧密合作,促使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世界篮球竞标赛等国际性赛事在北京奥运体育场馆举办。

篇2

关键词: 互联网 商业模式 O2O 大学生创业

一、《恩创者》项目设计与开发行业环境分析

从学生消费情况分析来看,有以下几点直接与该项目设计与开发紧密相关: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相对宽裕;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能力较强;近年来,培训行业由传统的线下实体教室模式向现代化的线上网络模式过渡,即分散的资源向聚集、专业化靠拢;培训行业竞争激烈,传统的培训机构场地、人员等固定费用的支出较大,导致对学生的培训费用较高;职场竞争压力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到提高综合能力迫在眉睫,所以学习投资很有必要;用人企业缺人,需要正规靠谱的第三方推荐机构进行人才推荐。

从行业分析来看,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培训行业,通过借助互联网这个载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便捷、精准地选择参加各种培训来提升自己。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但是现在规模大、有影响力的培训公司屈指可数,所以教育培训行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大部分培训机构定位于中小学市场,很少有培训机构定位于大学生市场,有的话也集中于技能性培训,而“恩创者”是集校园讯息、职业规划技能培训、网上购物、企业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验平台。在校大学生需要这样一个专门针对他们的需求打造的综合服务平台,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捷。

二、《恩创者》项目设计与开发内容

“恩创者”是全国首家运用O2O模式打造的在校大学生互联网体验式就业实训平台。其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线下学生资源进行整合,对接相关企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到企业实训工作,从而更好地让他们明确就业方向、制定职业规划。“恩创者”由“企业对接”、“校园媒体”和“校园淘宝”三大板块组成。“企业对接”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未来就业问题。“恩创者”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内训课程,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课程并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训。此外,学生可通过平台浏览相关企业的最新动态,目的是让他们了解企业后,以企业的用人标准完善自己,毕业后可顺利地进入该公司。“企业对接”优势在于摆脱了企业一线缺人的处境,毕业生可直接到公司上班,缩短了试用期,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培训费用及很好地规避了人才流失问题。“校园媒体”主要是与各高校内校园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恩创者”工作室传媒部门负责收集并集中各高校内新闻、奇闻趣事及校园活动,一方面可以在各高校间宣传我们APP,另一方面各高校的入驻可以带来一定的经费资助。“校园淘宝”主要有百货选购、餐饮住宿、抱团旅游和技能考证等,其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其竞争对手类似淘宝、京东一些网商和实体店等,当然,我们也可以让相关商家入驻我们APP平台,实现互利共赢。

三、《恩创者》项目推广方式及策略

“恩创者”跟合肥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合作,以口号“因触动而改变”在校园内进行巡回演讲,每个院(系)将至少举办两场讲座,讲座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为企业宣传片的播放,企业宣传片涉及的内容包括企业联合创始人的简介、“恩创者”运作模式的简介及未来发展的规划,以及跟“恩创者”签订战略联盟合作关系的企业负责人对“恩创者”的寄语。视频制作的思路和取材以达到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为目的,从而影响更多的学生关注这个平台。第二个板块为“恩创者”推广讲师口述介绍“恩创者”的运作模式及给学生带来的便利服务体验,联合创始人上台分享成长的经历,由上大学到别人企业从普通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短期内做到公司高管,以及后来辞去高薪工作,下海创业的人生感悟,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成长的经历,奋斗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感化更多的学生。第三个板块为“恩创者”用户粉丝代表的个人分享。第四个板块为“恩创者”的工作人员在讲座举办方的鼓动下,让每一个学生扫我们的APP二维码,现场注册。

除此之外,“恩创者”与合肥各大兼职中介公司及招聘网站合作,借助他们的力量帮我们宣传,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喜欢做兼职。搭建我们自己的网站平台、QQ群、微信公共账号、APP等,通过网络渠道宣传我们的课程内容、服务理念,以及相关的对接企业合作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我们。进行线下模式宣传,市场运作这块,公司成立专门的对接部门一方面负责校园宣传这块,更多地运用会销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酒店进行演讲渲染招生。另一方面开发更多的用人企业,跟我们签订战略合作关系,洽谈相关的合作条件,以及让“恩创者”的学员跟企业进行对接工作。

四、结语

从想法的诞生到实际运作,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筹划,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APP开发、市场调研、经费支持、市场宣传、其他具体操作等。在这一系列操作过程中,“恩创者APP”从不成形的雏儿日趋完善。不可避免的是,与其他创业项目一样,“恩创者”在进入市场前同样面临很多阻碍。由于我们的预算经费不足且APP开发成本太高,真正实施起来比较困难;APP框架也不是很健全,商家很难接受和我们合作,而且在推广过程中,因我们的资金不足,达不到预期宣传效果。此外,线上渠道很难集中开发。这一个个问题都等待着创业者解决,APP难以开发,我们将原先复杂的设计程序尽量简单化、优化,并雇佣在校大学生宣传APP,这样既能节省经费支出,又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既然线上渠道难开发,我们可以主要集中在线下,和一些商家合作,入驻APP平台,获取商家和企业的更多投资,从而增加“恩创者”的融资渠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创业前期是非常困难也是非常关键的时候,“恩创者”的建立过程让我意识到创业是多么的艰辛,需要用强大的脑力能量去解决遇到的麻烦。创业是一条极富有挑战的道路,它要求创业者对自己创业项目有执着的决心,对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持久的耐心及对自己创业有很大的信心。

我们将用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创造奇迹。“恩创者”把握时展的有利机遇,依仗专业的研发和运营团队打造一款独一无二的产品,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每一位大学生,让他们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我们也希望与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携手共进,在未来的岁月里,共创辉煌,共享荣耀。

参考文献:

篇3

一、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就《市场营销学》而言,当前的教学理念仍然没有摆脱理论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束缚,重理论知识教学、轻职业技能教育仍然是《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部分教师认为对理论知识的详细阐述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传授为主。然而,对于高职和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高深、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唤起其学习兴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市场营销学》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有的学校甚至还停留在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阶段。稍有进步的学校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却流于形式,不得要领。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仅仅只是起到了原先黑板的作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也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如此种种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方法的单一已成为影响《市场营销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3.教学中缺乏能力培养

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创新能力的高低,然而当前《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受传统影响较大,课程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特别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毕业后,总会感觉“很多营销手段别人运用时效果明显,而当自己照搬照抄时其效果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别人成功的营销手段机械照搬,没有举一反三,更没有创新,缺乏对市场营销原理的实际运用。

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及学生能力培养途径

1.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要做好《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市场营销学》的教育目标,把培养营销人才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加强对学生营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将理论和知识教育作为能力培养的基础,培养技能性人才。

2.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能力模块是教学内容转化为能力的结果,根据营销岗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我们打破了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能力模块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可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两部分,必修内容对应基础能力模块,而选修内容则对应提高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其中必修部分包括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分析、市场调研、市场预测、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选修部分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物流管理、客户管理、市场营销组织、市场营销控制、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及产品推销和特定产品营销策略等内容。根据能力模块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更具灵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能力目标或学生需要选用教学内容。

3.构建模拟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情境教学模式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在对情境的作用已达成共识的今天,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通过对营销工作过程的模拟,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营销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运用到模拟的工作过程中去,实现理论和知识的“无缝链接”。在此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的行动为方法,以教师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模拟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情境教学模式下课堂的组织过程如下。

(1)情境设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不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营销情境模块。例如营销环境分析模块、消费者需求调研模块、企业竞争对手分析模块、新产品开发模块、新产品包装策略模块、新产品定价模块、人员推销模块、营业推广方案模块、广告媒体选择模块、广告诉求分析模块、促销品管理模块、公共关系管理模块、营销渠道设计模块、供应商管理模块、销售报表分析模块,等等。

(2)任务下达。情境课堂上,教师首先应结合本堂课需模拟的情境模块,确定工作内容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并对各小组(每小组6~8人)下达工作任务,明确任务要求和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应代表不同行业中的企业,例如食品生产企业、日用品生产企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服装加工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广告公司、批发商、零售商、商,等等。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了解各类企业营销工作的不同特点。

(3)情境模拟。在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扮演模拟企业的领导者、信息的咨询者、业绩的考核者,学生则更多地扮演企业营销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员工。各小组在接到工作任务后,应明确组内人员分工,收集信息,协同合作,确定解决方案,共同完成此次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工作进程及学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和考评,并对这一期间内学生产生的各种问题、难点给予提示和引导。

4.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在校内建立专业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可分为计算机模拟和参与“组织”模拟。所谓模拟实验室即是以实验室的形式模拟实际企业经营的整个运作过程。学生根据已具备的综合系统知识,如经营、贸易、市场营销、成本会计等各类知识,亲身参与“组织”并进行企业的运营,然后通过经营结果的比较,进行方案评价。模拟实验室是对专业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的最好补充。

另一方面,在校外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在校企合作基地中,我们可开展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专业教学实习可以使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加以运用,从而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及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对毕业实习,高职院校应建立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与合作单位进行长期合作。这样一来,对老师来说,既能使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增加他们在营销实践方面的经验,把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方向,又能通过专业老师与企业营销人员的及时沟通和交流,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则培养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实际的锻炼,学生也会发现自身知识的欠缺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方向。

篇4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环境

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政策的推进给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与电信网、互联网融合互通的机会,这对于在中国广播电视业格局中并不处于“有利地势”的城市广电来说,无疑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但是,由于三网融合涉及资源、技术、服务等环节的交流与共融,以及利益、份额、市场的竞争与博弈,城市广电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微观环境来看,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放使得跨区域传播日益频繁,由此导致城市广播电视的微观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首先,城市广播电视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双重作用的产物,不仅要在中央和省两级广播电视的压力下求生存,而且要在县级广播电视的分割中求发展。其次,面临着其它媒体的激烈竞争,如新兴的都市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报的替代效应最为明显,它们强大的技术优势有力地吸引着城市中的年轻人,导致城市广播电视的需求弹性系数进一步变大。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环境,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优势。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广播电视具有四个主要优势:一是城市广播电视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可以根据地域心理特征和文化价值差异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节目;二是城市广播电视具有排他性的政治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与城市政府的沟通,既能获得大量一手的新闻资讯又能配合政府顺利完成宣传任务;三是城市广播电视的目标受众相对稳定,两者之间贴近性强,能够较好地实现传播活动的交流互动;四是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城市广电若能很好地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将会从技术上实现与受众更为有效的交流,这无疑将增强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其次,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劣势。理论上,城市广播电视是可以和中央、省级广播电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一个重要群体。但实际上,城市广播电视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硬件设备、人才储备、资本运营等各个方面都无法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同日而语。在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大量频道的密集覆盖之下,城市广播电视的生存压力很大。而且,在三网融合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广电也更容易面临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不足问题。

第三,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机会。当前,三网融合技术上的成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传媒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给城市广播电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竞合与共赢成为传媒发展的主题,在今后的战略机遇期里,城市广播电视如果能够积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融合技术,及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节目制作、人才管理、资本运营等方面有所作为,那么,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最后,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威胁。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威胁来自各个方面:一是“天上地下夹攻”,

“天上”是指卫星频道覆盖的电视频道,

“地下”是指省级台或其他贴近城市观众的节目频道等;二是新技术的冲击,节目制作设备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给城市广电系统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三是创意竞争更加激烈,新的构思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四是城市受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行节目制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日益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战略

核心战略。一是内容战略。城市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内容建设能力,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内容建设水平,尤其是在当前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下,终有一天城市广电也将面临自身网络与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内容融合。那时,在技术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竞争的优越性,取决于城市广电对自身的内容建设。自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之后,许多试点城市的广播电视系统积极尝试,在技术上实现融合之后全力开展内容建设。2010年1月19日,深圳广电宣布运营新的媒体平台――“中国时刻”,力求在电脑、电视、手机三个用户终端达到互动,摆脱传统广电单一的传播模式,这不仅在内容的宽度上大于传统媒体,更在新闻时效性等方面快于传统电视。

二是品牌战略。品牌是媒体品质和价值的标识化体现,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的重要标志。打造城市广播电视品牌的关键是建设品牌栏目。打造城市广播电视的品牌栏目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首先,必须对栏目的受众进行定位,并根据受众定位来决定节目的风格和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广告商;其次,根据受众需求,用受众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栏目进行人性化的包装;再次,在栏目的播出时段上要处理好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的关系,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的同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最后,要保持栏目的新颖性,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进而巩固栏目的品牌地位。

三是联合发展战略。走联合发展道路有助于提高媒体整合程度,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制作成本,促进频率专业化和频道专业化,有利于提高传媒的竞争力。青岛、沈阳、成都、西安、厦门、杭州、太原、广州等10个城市电视台就曾以联制联播的方式联合制作了一档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国城市报道》,这是城市广播电视走向联合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实践证明,城市广播电视打破“割据”困境、实行跨地区联合经营已是大势所趋。

竞争战略。一是成本领先战略。广播电视节目是从业人员体力、智力与相关科技设备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典型的精神产品。作为一种复杂劳动的结果,广播电视节目成本中人力成本的含量远远高于一般物质产品。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其定价具有复杂性,再加上许多电台、电视台的节目都是自产自销,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成本管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广播电视节目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如财务制度不强调成本预算、会计制度的收入确定与成本归集脱节、缺乏公认的费用定额标准、缺乏切实有效的责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

实施城市广播电视的成本领先战略。可行的途径是:加强节目成本预算管理、加强节目成本核算控制、加强节目成本分析考核。与此相关,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电台、电视台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人力成本,建立健全专业设备有偿使用制度,降低设备成本。

二是差异化战略。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节目同质化或者简单的模仿都是注定要落后的。创新成功的广播电视节目无一不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结果,而差异化战略的前提在于节目定位。如何给节目以恰当的定位?首先,在传播生态上,要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充分地分析。因为,独特的传播生态环境决定了任何节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个节目的“生态位”,就是其能做什么和宜做什么的结合点。只有良好的传播生态环境作为保证,节目的“生态位”才能处在最佳状态。其次,在媒体特质上,城市广播电视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传播特点,争取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还要重视提高与节目相关的从业者素质状况。最后,在节目本体上,要在对节目内涵、风格、受众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一个关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体现着节目的水准,也决定着节目的生命周期,且要有前瞻性。

成长战略。一是本土化战略。城市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其本土影响力、本土资源和本土文化,这三个优势也决定了本土化战略的内涵。实施本土化战略,实际上就是要努力抓住当地城市受众非常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及相关信息的心理。本土化要求在广播电视服务中做到:第一,改进会议报道,少说套话和空话,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强化城市广播电视新闻的民生意识和平民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第三,根据当地文化和城市受众的需求,打造本土化品牌节目等。

二是人才战略。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人才现状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经济管理和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偏少;整体学历不够高,从业人员学科背景单一;流动性强,人才流失严重。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施城市广播电视的人才战略。首先,在人才选拔上,要规范考核录用程序,合理地设计招聘流程,尽量选择个人发展目标与媒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人才;其次,在人才管理上,要重视从业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还要推行民主管理,让普通员工也能够享有一定的参与决策权;再次,在人才激励上,要设计科学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薪酬待遇、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的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离职管理上,要注重理解和沟通,保持联系,适时提供条件来鼓励优秀离职员工的回归,或者尽量保持伙伴关系。

三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即多样化经营,是一种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快速扩张,实现规模经济。当前,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其多元化经营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盲目地进入其他领域,很容易出现各种经营风险。其结果是,既分散了精力,没有搞好主业,又要承担严重的经济社会责任。因此,坚持以广播影视为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多元化经营,这是实施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正确路径。

政策保障。通过对城市广播电视发展的环境分析可以看到,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要克眼这些障碍,仅靠城市电台、电视台自身是不够的,城市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还有赖于相关的政策支持。

一是完善法律规范,加强传媒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处于滞后状态。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要尽快建立以《新闻法》、《广播电视法》为主体,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传媒产业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调整产业布局,整合城市广电资源。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互利共赢已经成为当代各个媒体产业的共同愿望。要想谋求城市广播电视更大的发展,必须打破广播电视领域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媒体资源。各城市电台、电视台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资源开发、内容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给城市广电带来的巨大技术优势。

三是规范竞争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竞争,因为媒体手中掌握的是公共资源,如果将本应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传播渠道用来为自己谋利,不仅有损媒体形象,更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篇5

关键词:物流服务营销第三方物流策略研究

1物流营销的基本概念

物流营销是物流企业为了有效满足客户物流需求而系统地提供服务概念、服务方案、服务行为并未客户创造利益和价值的过程。物流营销是物流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市场营销的组成部分,是市场营销在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展。物流营销包括物流市场调研、物流市场细分、物流服务设计、目标客户开发、营销计划制定、服务质量控制、营销绩效评估等环节,需要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或计划制定、方案设计。

2物流营销的必要性

一个物流企业只有营销成功,才能吸引客户从而抓住客户拿到订单,进行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服务后续工作。物流营销是企业物流作业的基础,是带动整个物流前行的排头兵。物流营销不是简单的过程,营销决策的正确与否是销售目标完成的关键性指标。第三方物流企业门槛较低,竞争会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取胜的关键因素就是营销手段。物流是要在恰当的时间,把合适质量的商品送到恰当的地点按照恰当的价格交给客户手中,商品的所有权没有转移,但无形的商品也就是物流服务结束了,但营销的目的尚未结束,客户满意是营销的终极目标。

3我国物流企业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物流营销观念滞后

物流是近年来的新兴行业,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都对物流企业进行了规划形成物流园区。这无形中对物流起到了宣传作用但也加强竞争。许多物流服务仅使用较原始的推销观念的传统营销模式。不重视服务质量,只顾眼前得失并无长远规划,品牌宣传与观念远不及传统商品。当今是互联网时代,物流营销方式也存在B2B,B2C的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但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功能也不够完善,因而网上交易量甚少。企业自营的网站功能单一、缺乏特色。

3.2物流营销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物流行业的成立较晚,并无成熟的管理体制,大型物流企业虽有宏观管理与控制模式的观念,但往往监督执行不到位。部分企业不进行宏观管理,实行加盟制,加盟商完全脱离总部管辖,落后偏远地区物流发展落后,制约着物流服务水平与观念,影响整个物流企业形象。管理人员大多来自基层岗位或者跨行跨岗,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技能欠缺,造成整个物流营销团队的素质不高。物流营销人才匮乏,缺乏科学有效的营销意识。做为营销者要牢固树立人才本位思想。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能力是主要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生命载体是人。有人才,就会发财。人才培训是多层次的,包括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每个层次的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企业要对人才除了岗位专业培养外还要注意心里压力疏导、工作热情的激发和企业忠诚度等等。

4现代营销策略以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

4.1品牌营销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营销有更高、更远的发展目标,优质的民族品牌形象是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根基。中国远洋COSCO、中国外运SINOTRANS、中铁快运CRE、中邮物流CNPL等国内知名的物流品牌与国外的品牌物流企业差距还很大,归因于我国物流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虽技术较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存在很大差距,但我国的物流市场尚未成熟,发展潜力巨大。做好市场定位,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树立与传播卓越的企业文化,加强品牌意识,把品牌做大做强,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物流服务水平的差距。

4.2顾问式营销

汽车行业中销售的有销售顾问,房地产行业中做销售是置业顾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管理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是推销产品和服务,而是充当信息咨询顾问。因为营销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网络系统,营销人员的作用是要借助互联网等各种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各种解决的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劝诱顾客或向顾客推销物流服务。营销人员的形象与专业素养是企业实力的重要表现。企业要定期培训,不断的提高营销顾问的基本素养与专业能力,使其自信从容为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4.3数字营销

数字营销包含了很多互联网营销中的技术与实践,但它的范围要更加广泛,还包括了很多其它不需要互联网的沟通渠道。因此,数字营销的领域就涵盖了一整套元素。如:手机短信/彩信、电视广告、横幅广告以及数字户外广告等。微信营销是手机微信社交软件火热而发展起来的。微信不同于传统媒介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关注度高且灵活。目前是国人使用最广泛的社交软件,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用户通过关注可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物流商可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优拓互动的微信营销,包括微信平台基础内容搭建、微官网开发、营销功能扩展;另外还有微信会员卡以及针对行业不同进行的个性化功能开发。VR/AR虚拟现实相结合体验技术不在是电影、游戏的专宠,现已被应用于众多行业的营销方案中,物流是一种无形的过程服务,整个服务过程客户很少参与,所以对服务的认识与评价会有所偏差。那么VR/AR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物流服务质的提升带来无限可能。

4.4战略性营销

物流服务的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需求往往是个性化的,客户的需求都不尽相同。企业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微观环境分析、SWOT分析制定出自身的营销目标。对于目标客户制定出个性化的营销方案,维系好现有客户的忠诚度,开发挖掘新客户。企业从单向营销转向互动营销,将现代营销管理理念及技术结合物流服务的实际情况开展战略营销,适度“放弃”眼前的利益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

4.5社会营销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改与补充,是一种运用商业营销方式,利用社会公益事件或者运用社会公益价值推广物流企业品牌形象。社会事件或公益主题一向是最吸引媒体和的目标,同时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许多企业把商业运营模式放到公共领域,以此来开展营销活动。社会营销的商业气息不易被人察觉,公众的心里不易构成防线,更容易接受信息。在社会营销中产生的企业往往设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社会责任感,使公众对品牌有信任度与好感,通过媒体的正面宣传更使这种好感发酵,从而达到品牌价值提升的目的。

5结束语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迅猛,物流企业迅速崛起,传统的物流营销模式已满足不了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现代营销模式已被很多行业所关注并运用到商品营销方案中。网络在发展,技术在进步,随着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行业的壮大,地球村的理念逐渐成为现实,选择适合的现代营销方式或营销策略组合方式去迎接世界市场竞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璐婧.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02):15-27.

[2]杜江萍,裴思远.谈文化差异对中美网络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07):23-38.

[3]苗莹莹.新形势下的许可Email营销方法与策略[J].中国商贸,2012(08):56-64.

[4]任海鹰.电子商务下的网络营销渠道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02):95-112.

篇6

风险是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卢曼认为,所谓风险是指“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危害性两个基本特征,当不确定性因素持续恶化,潜在危害性转变为现实危害性时,潜在风险问题就会转化为现实问题。风险也是当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风险问题已经对养老保险制度衍化路径、目标理念以及发展过程等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依据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产生根源的不同,本文将其分为经济性风险因素和社会性风险因素两类。经济性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那些因外部经济环境条件变化而可能对制度产生损伤的因素,包括财政收支失衡风险因素、运营管理风险因素及劳动力市场风险因素等。社会性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社会文化条件变化而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及社会损伤状况产生的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因素、社会流动风险因素及社会转型风险因素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经济性风险因素的分析重点在于“财”或“物”等因素,而对社会性风险的分析则主要是那些与制度实施密切相关的“利益人”,尤其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群体,如农民工群体等。由于风险问题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及隐蔽性等特征,风险后果常常可以预测,因此如能及时对影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甄别并加以防范,就会对现有制度的筹资模式、养老资源配置结构、养老保险机制形成以及公众参与意愿等产生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制度的整体实施效果。

(一)经济性风险因素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风险因素。现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保险制度衍化而来的,最初针对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中具有正式职业身份的人群,实行企业单方缴费制,按照现收现付制模式对账户资金进行运营。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等非正式职业群体的不断加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养老金水平差距较大以及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不明确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养老保险财务风险不断加大。根据蒋云赟等学者的预测,如果维持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不变的话,该体系将很快无法实现代际收支平衡。制度管理与运营风险因素。由于目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尚未完全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权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种属地化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已经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畅,制度运营效率低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回报率整体偏低。201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高达12415.64亿元,但基金权益投资收益率仅有5.54%,养老金投资主要流向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等相对比较保守的领域,导致资金增值保值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在属地化管理模式下,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不顺畅、制度标准分割以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程度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参保人对养老保险各项服务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的满意度水平都很低。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评价体系来衡量的话,在制度覆盖广泛性、可负担性、充足性和公平性等多个方面,现行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二)社会性风险因素

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按照联合国确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中国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将达到2.4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升至17.17%;2050年时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至少将达到30%。人口老龄化水平风险因素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久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较高的老龄化水平将使现有代际间养老资源交换平衡关系发生断裂。维持代际间养老资源交换平衡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保持代际间人口比例的协调性。但是在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形下,代际间人口比例关系正在被打破。2005年中国城镇老年人口赡养率为26.2%,2013年已经上升至33.19%,黑龙江等省份甚至已经高达63.24%,远远超出国际通行的25%赡养代际平衡临界点。如果继续维持当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与缴费比例不变的话,当代人的缴费负担势必会被极大地增加。第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根据马骏等学者的测算,在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203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第三,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将持续下降。如果保持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率水平基本不变的话,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上升将会使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急剧膨胀,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不断加大,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持续下降。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因素。自1980年代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阶层分化状况越来越严重。仇立平将中国现有社会阶层划分为劳动阶级(即工人和农民)、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及管理者阶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了各个阶层在养老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均衡状况,进而使各个阶层在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方面的差别更加显著,导致制度的不公平性更加突出。总体上讲,当前中国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享受着比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退休后可以获得大约相当于原工资水平80~90%左右的退休金,足以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而企业职工退休后仅能获得相当于原工资水平50~70%左右的退休金。由于企业职工的工资基数本来就比较低,因此他们领取的退休金数额也比较低,对很多退休职工来说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很难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这种状况将对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社会流动风险因素。社会流动是指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及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转化。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农业从业者向城市从业者身份的转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字,中国在1982年到2000年的18年间,有大约2.065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亿,2012年末已经超过2.6亿,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有4543万。农民工阶层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因此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农民工等群体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已经成为解决他们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缴费标准较高、缴费期限长等问题,与农民工等非正式职业群体的实际收入状况尚有一定差距,导致大量农民工群体仍然被排除在制度之外,成为游离于正式制度之外的弱势社会群体。社会结构转型风险因素。社会结构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组织方式及关系格局等方面的基本状况。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领域变革的重要内容,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社会心态、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等多个方面。陆学艺等指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受家庭结构小型化及少子女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趋于瓦解。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仅有3.10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少了0.34人,而当年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6139亿。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已经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产生了比较负面的影响。社会化养老保险取代家庭养老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状况下,如何为失去家庭养老保障的人群提供社会化养老保障已经成为当前制度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问题。

二、风险成因分析

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因素产生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制度随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本文对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根源的分析,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以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为主,微观层面主要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为主。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参保职工、企业经营者、政府管理者、社区组织、医院及媒体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依据不同群体与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两类。其中,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参保职工等社会群体,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主要包括社区组织、与制度实施产生间接关系的群体。本文在微观层面的分析中主要选择与制度实施利益关系最为密切、影响范围及程度最为深刻的政府、企业和参保者等群体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养老保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协调性

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诺斯指出,任何制度的产生及发展都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制度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能够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在认知体系及社会认知氛围而对制度的形成产生推动或制约作用,制度规则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适应文化传统进而形成行为规范的过程。当养老保险制度与所处的环境相匹配并且能够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时,制度就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相反,当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不相适应时,制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中国国民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这一模式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大体上是相匹配的,“忠”、“孝”等伦理观念的存在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能够延续的重要文化基础,老年一代对家庭财产分配和处置权的控制是其社会条件,代际间人口比例的基本协调是重要的人口条件。然而,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情形下,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兼容性日渐突出,导致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各种风险问题也不断出现。

(二)政府责任的缺位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和个人短视等外部性问题,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干预显得极为必要。从政治角度来看,政府通过构建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进而维护政权的稳定。从社会角度来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的局面,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从经济角度来看,政府通过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控制能够有效地干预资本市场,调节资本市场规模,进而保持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经济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财政支付责任和运营管理责任两方面。在财政责任方面,政府不仅要承担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兜底责任。由于政府未能及时承担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的巨大成本和个人账户债务问题,导致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报告》的预测,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高达18.3万亿元。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补贴,从2010年的19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526亿元,但是与当前巨大的养老金缺口相比,仍微不足道。在基金运营管理方面,由于政府未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运营规则,导致由各个地方政府所掌握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效率整体偏低。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管理及运营机构,负责对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进行投资运作和托管。由于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方式相对简单,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整体上偏低,政府需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与比例,以此来提高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三)企业的“理性”决策

企业是制度执行的目标对象之一,也是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方及接受方,制度的实施只有在得到企业配合的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首先,企业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既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有利于增加社会声誉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其次,企业通过构建职工退休养老保障机制,有助于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满足职工的多层次需求,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类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利润水平以及职工工资水平差距比较大,基于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不同企业往往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参与制度。对于那些经济效益较好、养老负担较轻的企业,尤其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来说,往往会按照养老保险缴费的最高标准,即按照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而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雇佣较多青壮年劳动力、经济效益较差、养老负担较重的加工制造类中小私营企业来说,因过高的缴费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他们往往会选择按照最低标准,即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60%进行缴费,甚至还会采取少报瞒报职工人数、减少缴费工资基数等方法来降低企业成本,这就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风险互济功能被极大地降低,制度公平性目标受到很大影响。

(四)参保者的逆向选择

企业职工是养老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持续的缴费责任是制度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从长远来看,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有利于以大数法则形式解决职工个体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的养老风险,保障参保者的老年生活质量。但从短期来看,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对其当前利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中国目前确立的企业职工缴费标准为本人基本工资的8%,如果加上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其他社会保险缴费项目,职工个人社会保障综合缴费水平将超过其基本工资的16%,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当前工资收入水平。对于那些工资基数比较低、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的职工来说,当收入水平的降低影响到当前生活质量时,他们往往会通过逃费、减少缴费,或者选择最低缴费标准等方式来规避制度。而那些工资收入比较高、自我保障能力比较强的职工则倾向于选择最高缴费标准来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养老能力,这一逆向选择会导致养老资源分配不公,削弱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能力,降低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加大社会整体的养老风险。

三、风险防范措施及政策建议

总体来讲,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为目标的基本社会制度,较好地反映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目标理念,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企业职工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群体间形成了比较良性的互动关系,能够为企业退休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化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目的论视角来看,通过全面、系统地对影响制度运行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与判断,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制度实施对利益相关者群体如个人、家庭、企业以及社区等所产生的影响,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高政治决策的民主程度。从冲突论视角来讲,由于风险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的分析,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及时发现并识别制度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强化并巩固其正功能,减弱或消除其负功能。就目前而言,政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抗风险能力。

1.强化养老保险资源分配的均等性。

政府要持续扩大制度覆盖范围,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平等参与制度的机会;要不断地缩小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类型企业职工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方面的差距。同时,还要顺应社会转型及社会阶层分化的新形势,适当调整参保条件和缴费标准,将农民工等新的社会群体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围,保障其平等地享有养老资源的权利。

2.尽早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许多发达国家都为企业职工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例如,英国为企业职工建立起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构成的“三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日本建立了“国民年金”与“共济年金”相结合的双层养老保障机制。我们应不断完善现有“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税收优惠政策,以推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强化政府财政和监管责任。

各级政府应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同时,政府应充分拓展养老保险筹资渠道,积极发挥慈善事业、彩票事业等方面的筹资功能,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领域,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并且要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领域。

4.加快养老保险法律规范建设。

要在引导人们的养老行为从伦理道德等非制度性规范向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规范转变的同时,高度重视传统家庭养老等非正式养老方式的功能与作用。加紧颁布《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从法律层面确立老年人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切实维护他们的养老权益。

5.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

篇7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深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种新的商业形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网络营销成为当前十分流行的营销方式,并且受众广泛影响力度大,这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平台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当前电子商务已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企业而言,不得不在面对电子商务的大趋势下作出相应的反映和改变,才能够好的适应互联网经济的新环境,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营销理论分析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即:

产品策略主要是指企业以向目标市场提供各种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产品有关的品种、规格、式样、质量、包装、特色、商标、品牌以及各种服务措施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定价策略主要是指企业以按照市场规律制定价格和变动价格等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定价有关的基本价格、折扣价格、津贴、付款期限、商业信用以及各种定价方法和定价技巧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分销策略主要是指企业以合理地选择分销渠道和组织商品实体流通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分销有关的渠道覆盖面、商品流转环节、中间商、网点设置以及储存运输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促销策略主要是指企业以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促销有关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二、电子商务的运营环境分析

(一)?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科技下的产物,随着不断的发展,电子商务跟我们的生活已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电子商务的影响,淘宝、唯品会、蘑菇街等众多购物平台的出现,让我们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美食方面,不仅实现了外卖配送,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在线订餐,节省排队的时间,并且网络上也有很多食客们的评价,能够帮助我们选择更加受欢迎的餐厅,现代都市生活中,美团、饿了吗等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住的方面现如今买房卖房或者租房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极大地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也提高了效率,外地出差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定酒店,十分方面。出行方面更是非常方面,无论是飞机、火车、大巴等交通出行,现在都可以实现网络订票,节省了很多出行的时间。

(二)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期,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传统的劳动附加值低的生产模式,利润率非常低,经营也比较分散,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经营模式面临转型困境。电子商务是新型的经营模式和理念,摆脱了传统经营中很多弊端,企业发展经营中电子商务的作用也逐渐突出,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电子商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新的发展趋势。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目标,对自身竞争力也是一种提成,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传统经营方式中,企业的市场范围有限,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甚至开拓国际市场。信息时代下,哪个企业能够先一步掌握信息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更加有效的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和客户反馈及时的作出经营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电子商务对企业效率的提高还体现在交易效率和资金流动效率上,传统的商业模式这两个周期都非常长,电子商务模式很好的克服了这些弊端,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在互联网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不仅成为一种商务平台,同时对企业的经营和销售方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模式,给企业营销策略,企业管理等方面都会带来一些新思路,对传统企业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三、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观念转变带来的影响

(一)产品特征发生的变化

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表现在产品方面更为明显,网络营销模式和电子商务交易的不断发展,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在产品细节上作出重要的努力。首先是产品的质量和细节方面,电子商务模式下容易形成口碑效应,一旦企业产品在质量上出现问题,很难再赢得顾客的认可,其销量也会受到重要的影响。其次是用户体验上,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的产品使用体验也非常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使用体验,产品才能够在电商市场上更受欢迎和喜爱,其产品销量也会大幅度上涨。

(二)产品的定价策略方面的变化

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旧产品,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市场,其价格方面的策略也非常关键,当前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天,各种模式也日趋完善,一些电商平台的发展也日渐稳定,但是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电子商务的发展长期以来重视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忽视了电子商务的售前体验与售后服务等建设,在这样的竞争模式下,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了平台建设方面,忽略了电子商务的服务建设。售前体验与售后服务是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电商平台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另外电子商务模式实施的是线上交易,买卖双方不用见面就可以实现交易的进行,这种模式下,商品质量的监管难度增大,以淘宝为例,虽然发展迅速,人们也热衷于淘宝购物,但是近年来淘宝假货问题频出,难以制止。并且售后缺乏有效保障,电子商务平台发生的维权与纠纷一般由平台作为仲裁者进行 责任划分,但是平台并没有参与到买卖双方交易的过程,因此在仲裁过程中很难做到合理公正。此外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一直以来也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从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如何对电子商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也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在电子商务消费模式下,企业针对产品的定价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产品价格的范围公开,消费者在选择过程中可以通过价格对比,同时也可以在企业销售模式中增加讨价和议价部分,重视消费者反馈意见的收集,及时的了解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接受度和存在的疑问,进而才能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好的进行产品定价,产品定价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产品定价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营销策略的选择发生变化

传统企业发展模式下,企业的营销策略更多的是针对企业线下的销售行为进行的,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线上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跟传统营销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企业来说营销模式更加多样和灵活。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在营销策略的选择方面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除了营销方式方面的不同,企业的营销模式也更加灵活,可以以广告、软文、线上销售、免费测评等多种模式进行产品宣传,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来进行产品宣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发展,给企业营销又带来一些新的转变,再节省营销成本的同时,企业产品营销的受众也更加广泛,营销效果比传统模式更加

明显。

四、企业应如何应当市场营销的转变

(一)加强自身实力建设,提高竞争能力

电子商务给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当前市场营销环境发生的变化是企业急需思考的问题。企业想要更好的适应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实力建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先是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改变以往生产管理非制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发展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制定的生产作业标准,实现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企业管理与互联网已经密不可分,传统管理模式向互联网管理模式的转变也已经成为趋势,在生产管理上,计算机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效率的提高等诸多没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如何更好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是需要不断探索的。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不仅能够节省人力成本,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管理事故与工作中的失误。

其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企业财务管理部规范也是制约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是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成本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和应用,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成本会计制度,明确成本费用核算制度,制定规范的成本核算的流程,同时聘请专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人员,同时也应当做好成本费用的预算工作,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特别是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上,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运营资金的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生产采取根据销售量计划生产的模式,采取应收账款的责任到人的模式,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同时,企业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与方法应与时俱进,及时的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为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要加品牌意识重视企业的服务和营销策略,在规范企业管理之后,企业的品牌效应、服务和营销策略成为企业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的保障。企业良好的产品质量是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关键,其次企业售后和服务的不断完善,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加愉悦的购物体验,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口碑。此外企业的品牌效应也非常关键,电子商务时代品牌效应就代表号召力,是企业产品销量的重要保障。另外企业的营销策略也是非常关键的,营销策略是展现企业自身实力和良好服务的关键,只有通过良好的营销策略,才能够让更好的消费者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培养更大的客户群体。

(二)准确的把握市场方向

互联网经济时代,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企业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需要时刻掌握市场动态,才能更好的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把握市场方向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几点,首先是市场敏感度,作为企业要对市场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对行业发展的动态有较为全面的掌握,才能在市场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把握市场发展新方向,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其次是对市场细化的能力,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商品的市场得到进一步的细化,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具备细化市场的能力,针对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准企业自身的定位,精准的锁定企业的客户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竞争主动权。

(三)重视企业之间的合作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转变,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在新形势下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不仅要自身有一定的实力,更要学会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企业寻求合作实现共赢是当前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有效策略。企业自身条件是有限的,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彼此之间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既能够扩大消费群体,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及时的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促进企业的新发展。

(四)加强营销团队的建设

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团队的建设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关键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人才战略,积极的引进优秀的营销人才,培养企业自身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营销能力。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发展,人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现代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有专业的营销知识,还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做出更好的贡献。加强企业营销人才建设有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工作,营销人才的缺失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营销人才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高等教育进行的,在高校教育中不但要重视营销专业的开设,更要根据营销环境的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有具有实践经验的营销人才。此外,对于已经从事电子商务营销工作的人员要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企业应当定期的举行一些电子商务和营销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来说,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企业在员工福利、工作和发展机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想要更好的吸引营销人才,留住人才,就要重视这些方面的改善,为营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较好的薪资待遇,并且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才能给吸引营销人才。

篇8

关键词: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环境禀赋、政策环境、产业结构

在跨国公司开始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纷纷把一些服务环节,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而印度、墨西哥、中国和一些东欧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波兰、捷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则充分发挥本国优势,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主要分为信息技术外包(简称ITO外包)与商业流程外包(简称BPO外包)。传统的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IT行业,近年来,服务外包业务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商业流程外包。目前,承接服务外包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印度、墨西哥、东欧分别是亚洲、北美和欧洲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中心。

一、印度、墨西哥和东欧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环境分析

服务外包产业是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和通信技术深入变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六高、两低、两少”的特点(“六高”即科技含量高、产出高、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高、国际化水平高、出口额高;“两低”即投入低、能耗低;“两少”即环境污染少、占用土地资源少),影响服务外包的因素比较复杂。传统的软件外包的方向和规模,主要取决于一国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状况、一国的政策环境和人力资源,如印度软件外包的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软件产业的支持、宽松的政策和易沟通的廉价劳动力。新兴的商业流程外包,如后台服务(共享服务中心)、前台服务(呼叫中心)等,则更多地取决于一国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等因素。总之,承包国的环境禀赋、政策导向、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和配套设施等条件,都大大地影响着服务发包国对承包国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离岸服务外包的质量和效果。

(一)环境禀赋分析

一国在地理位置、语言和人口等方面的环境禀赋,为其吸引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早期的软件开发外包,处于整个IT行业产业链条中最低端,只是需要东道国公司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和维护工作。因此早期的软件外包,对于技术的要求并不高,更多需要的是大量廉价的便于沟通和管理的劳动力。而印度的环境禀赋正好为这种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作为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印度不仅具备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更关键的是,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使用,使得印度与欧美国家在沟通上更加顺畅。在具备了这些适宜的环境禀赋的条件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软件巨头为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解决技术人员不足而将低端产品的研制环节向海外发包时,印度不仅得到了大量订单,而且利用这个机遇迅速成长,在外包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下,大幅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软件开发外包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位,其著名的软件外包城市班加罗尔也因此被誉为印度的硅谷。同时,印度还充分利用和中国在地理上相邻的优势,对中国展开服务外包业务。2002年,世界第二软件大国印度的萨蒂扬电脑服务公司宣布开展在华业务,并计划五年内在浦东软件园建立软件开发中心。

随着商业流程等服务外包的发展,东欧国家和墨西哥在服务外包中的环境禀赋优势也逐渐凸现出来。首先,在地理上,东欧国家和西欧发达国家地理上相近,而墨西哥与美国接壤,使得发包国外包的成本更低,沟通更加方便。其次是东欧国家和墨西哥具有劳动力优势。例如,波兰拥有3819万人口,其中25岁以下人群占总人口的35%,未来几年将有1400万的年轻人群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波兰劳动力与西欧国家相比,劳动力价格低廉,雇佣一个熟练技工的价格为每小时约3美元(包括社会保险),远低于法国19美元和德国22美元价格水平。

环境禀赋的优势为东欧国际承接服务外包提供了成熟的条件,尤其在呼叫中心市场,显示出了强劲的优势。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长大的年轻人阿勒克西・苏沃洛夫会俄语、英语、爱沙尼亚语和德语,他可以在电话中自如地用这4种语言对话。他的雇主、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TranscomWorldwideSA乐观地相信苏沃洛夫等几千位有着类似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东欧员工将有助于其在欧洲日益增长的呼叫中心市场上取得主导地位。Transcom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和匈牙利设立了呼叫中心,在23个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建立了由42个呼叫中心组成的网络。该公司利用这些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能力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敏感度等优势,提高了运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也使得服务外包在东欧的发展更具影响力。

(二)政策环境分析

1.税收优惠

印度、墨西哥和东欧国家积极制定优惠的政策,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 提供宽松的环境。印度政府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明确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并对从事IT外销的企业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例如,对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所得税实行5年减免5年减半,再投资部分3年减免等优惠。90年代,印度进一步推出“零赋税”政策,出口软件全部免税,对生产的软件产品不征收流转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成本要比中国低30%左右,企业负担基本上是“零税赋”,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承接服务外包的成本优势。目前,印度已占有全球软件外包市场总额的65%以及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总额的46%。财富500强企业中有五分之一在印度设立了研发中心,有220家从印度获得软件支持。印度优惠的税收政策,还吸引了大批的跨国金融机构选择印度作为外包的东道国。(见表1)

2.知识产权保护

欧美软件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欧美商家极为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印度政府加强了对软件产业的管理,积极调整知识产权的条例与政策,制定了版权法来保障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2000年10月,印度的《信息技术法》正式生效,该法对非法传播计算机病毒、复制软件、篡改源文件、伪造电子签名等违法行为都规定了具体的惩治条款。另外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同时,印度还签署了很多有关知识保护的国际协议,严厉打击盗版行为。在这种形势下,印度软件用户的版权意识开始增强,其软件产业的环境更加规范化,使得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信誉,跨国公司在对印度进行软件外包时更加放心。2003年,IBM将其美国本土4000多个编程的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并于2005年进一步扩大了在印度的外包规模。

3.优惠的外资政策

外包企业防范风险的要求决定了企业多区位选址的必然性,在欧美外包企业选择承包对象时,东道国优惠的外资政策不仅可以使发包国从优惠的政策中得到利益和便利,而且可以使发包国感受到承包国的良好态度和重视程度,更有利于增强东道国承包的竞争力。捷克政府为了将捷克建设成中东欧地区的信息和技术中心,在原有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2002年又提出了培训高素质专业人才、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劳动力成本补贴和员工培训补贴等措施,鼓励外资在捷克设立软件开发、科技研发和设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服务中心等。其中一些优惠政策的时限长达十年,旨在为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这些措施效果明显,为捷克参与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IBM、松下、HONEYWELL、爱立信等跨国公司已先后在捷克设立研发中心或者与捷克高校开展研发合作。美国ON Semiconductor公司、FEI公司、AMI Semiconductor, 以及ST Microelectronics和Flextronics Design公司都在捷克开展微电子、半导体和硅晶体等晶片生产加工和科研。ACCENTURE 、PHILIPS、太阳微、LOGICA 、IBM, EDS、惠普等企业都在捷克开展了软件开发、IT服务和客户联系中心等业务。

墨西哥在吸引外包的过程中,也设立了大量的投资和贸易奖励政策,通过税收上的优惠、帮助化解风险、优先发展政策以及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奖励措施,为服务承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美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在墨西哥建立了一个为美国的金融业务进行后台支持的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北美的业务。世界知名的外包公司Genpact也把其大多数的扫描和文件处理工作发包给墨西哥完成。

4.建立科技园区,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近年来,印度、墨西哥和东欧等国家都设立了科技园区,并在这些地区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为服务外包作出了巨大贡献。印度软件出口的70%以上都是来自软件科技园区。该国早在1991年就在班加罗尔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其后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8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技术园区。印度科技园区的建立,对于其电子和软件服务出口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如图1所示)

通过科技园区在税收、土地出让价格和用地规划等方面的特殊优惠,印度的软件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培育了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被誉为印度软件业创始人的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ATA),利用印度的软件科技园优势,在全球47个国家开展IT服务、资产管理、全球咨询等外包业务,涉及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和媒体等多个领域,拥有的员工25%来自其他国家。2005年,塔塔公司的服务外包销售值由2001年的6.9亿美元增长至29.7亿美元,软件出口排名印度第一。

捷克政府也通过建立科技园区来支持服务外包的开展。生物研发业是捷克政府重点扶持的服务外包产业。近年来,捷克政府对相关行业服务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累计已达80亿欧元,初步建成一批先进的科技园区和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科技园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得生物研发行业已成为捷克吸引外资的热点,许多世界知名生物制药企业都在捷克的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企业或研发机构。

(三)产业结构分析

印度、墨西哥和东欧等国家的服务业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后,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都上升到50%左右。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为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印度200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高达54%,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而电子和软件服务业则是其第三产业的主导,这一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度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方向。

根据印度电子及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统计年鉴(2005-2006)上公布的数据,印度电子和软件业2005年的产量为423.45亿美元,是2000年的2.9倍,而且年增长率都在13%以上。与此同时,印度承接的BPO/ITES(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and IT Enabled Service)业务2005年的数量为67.8亿美元,是2000年的2.8倍,年增长率除了2002年的负值外,都在30%以上。 从图2可以看出,2000-2005年间,印度电子和软件业的增长趋势和BPO/ITES的增长趋势是一致的。

与东欧国家一样,墨西哥也是由于第三产业在国家GDP中占有绝对优势而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墨西哥的服务业占GDP的68%,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占了全国人口的60%,这一数据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程度都很接近。墨西哥服务业的优势,使得跨国公司对其进行外包所需的服务部门和服务结构非常成熟,结合其在地理上的特点,使得墨西哥的服务承包对美洲国家非常具备吸引力,墨西哥也因此成为北美的外包中心。翰威特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美国的财务金融公司虽很多选择印度和中国,但有61%的公司考虑就近选择墨西哥作为服务外包基地。

二、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环境分析

尽管目前世界上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最多的是亚洲,但是由于中国承接离岸服务起步比较晚,所以至今规模仍不够大。2005年,虽然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以1.45万亿美元的水平居全球第三位,但是服务贸易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的数据显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下,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一状况导致中国的服务外包发展也比较滞后,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出口的总量仅为全球的2.3%。所以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服务外包是落后于印度、东欧等国家的。

面临这种服务外包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迫切性,开始积极推动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目前,上海、广东和辽宁等地的服务外包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6年10月23日,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授牌仪式。上海、深圳、成都、西安和大连成为中国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尽管目前中国在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中暂时处于劣势,但是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跨国公司对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信心越来越足。据科尼尔公司对各国吸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国仅次于印度而排在第二位,其中中国对跨国公司吸引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人力资源。而世界著名的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则指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可能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中心,并成为远东服务外包的核心承接者。

(一)环境禀赋分析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海陆兼备,可以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供良好的交通和物流环境。更关键的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可以为跨国公司的服务转移提供坚实的劳动力支持。 据估计,中国每年就有1950万人需要就业,而未来十年,伴随经济增长, 我国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仅在675- 1031万之间。这一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在中国展开服务外包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中国的发展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亚洲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跨国公司来华展开离岸服务外包,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母国和中国的比较优势,而且可以借此机会更进一步展开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联系,充分发展其在亚洲的业务和经济地位,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印度和英国历史上的渊源,其法制系统和社会体制与欧美国家更加接近,欧美的外包商更容易适应印度的环境。而中国由于制度和观念上与欧美国家的差异相对较大,而且英语的交流能力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时存在劣势。

(二)政策环境分析

中国政府关注服务外包的发展。2006年,商务部已经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在今后的三到五年内建设10个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推动100家跨国公司将其部分的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同时培养1000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大型企业,全方位的接纳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在此工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主体,在支持外资进入、综合协调、宏观指导以及软件园服务体系建设发挥重要的扶持作用,在人员培训、投资促进网络建设、环境改善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

尽管中国在政策导向上已经确立了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性,但是配套政策上的行动仍不够。最突出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目前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大,盗版软件和影碟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中的国际形象。另外,中国虽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科技园区,但是在发展模式、运营机制、服务功能和生活环境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产业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我国目前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长开始转变为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比重自1978年至199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自1985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是,第一产业15.2%,第二产业52.9,第三产业31.9% 。

尽管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日趋提高,但是受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关注得更多的仍然是制造业,对服务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受制造业竞争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服务业大多将低价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重价而不够重质,缺乏对服务客户消费心理的把握。而在承接离岸服务外包领域,客户的满意程度是衡量服务承包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国际化程度低,缺乏国际化的服务意识和经验等状况,使得中国吸收服务外包的数量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三、印度、墨西哥和东欧国家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一)弥补环境禀赋方面的不足

中国在发挥劳动力丰裕优势的同时,应该重视劳动力的培养和培训。目前应当着重以高等院校为平台,努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英语水平高、文化交流能力和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广大的服务承包企业来说,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国际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化培训,建立起企业内部激励培养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使中国承接外包领域的人才国际化程度得以提高。

在外包国的选择上,应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以及邻近的其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地理上邻近、文化上相通的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以推动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 同时还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在和印度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印度的先进经验,将中国服务外包的档次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弥补在服务外包相关政策上的不足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首先,中国政府要着手从整体上提高中国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并培养出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管理人才。其次,制定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及其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关保证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到实处。最后,中国应该着眼于培养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来获据得竞争优势。

在科技园区的建设方面,中国政府要学习印度等国的经验,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在大连、上海、深圳、成都、西安等首批5家基地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示范基地,按照国际水准建设网络通信等硬件基础设施,在财税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重点支持,局部形成适宜服务外包发展的大环境。同时,还要引导地方政府结合各自有利的环境条件,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园区,在充分发挥地方灵活性的同时,使各地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利用。

(三)在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同时,提高服务业水平

目前,中国要抓住国际上生产制造基地和服务环节向中国转移的契机,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服务业规范有序的发展,提高服务业水平,为吸引服务外包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同时要制定完善的产业规划和促进政策,优先发展一批在服务业方面占优势城市的服务承包,形成良好的带动机制。在服务业内部,最关键的是要转变我国服务承包企业的经营理念,树立鲜明的服务意识,改变价格竞争策略,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后盾。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的优势,促进跨国公司参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学习国际服务行业的管理经验,真正地做到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

总之,我国应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作用,抓住机遇,以提高服务外包的数量和质量为导向,充分利用中国的相关资源,通过鼓励服务承包企业的自我进步,来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国别贸易环境投资报告2005》,人民出版社,2006年。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4 The Shift Towards Service》,2004 。

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

周文彬:服务外包在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9期。

何骏: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和建议,《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童有好:中印软件产业比较及中国发展机会分析,《China Information Review》,2006.年第6期。

唐鹏其:印度外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

篇9

[关键词]人才;中介机构;竞争;成功;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09-02

1 人才中介机构的基本业务和作用

1.1 人才中介机构的产品与其定义

(1)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主要是指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目的是要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人事。人事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人事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是指拥有合法执业资格的人才中介机构受企事业单位委托或个人委托而完成相关人事事务的一种契约服务关系。

(3)人事外包。人事外包又称人力资源外包(Human Resource Outsourcing,HRO),是指由服务提供商提供通常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人事外包服务提供商通过与企业签订服务合约,为企业提供特定的人力资源服务并收取服务费。

(4)人才派遣。人才派遣又称人才租赁、人力派遣、劳动派遣、劳务派遣等,是指由派遣机构与受派遣人(派遣雇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据派遣合同将其派至要派机构(市级用人单位或者派遣雇员直接为其劳动服务的单位),在要派机构管理、约束、支配下从事劳动的一种新型劳资形态和用人方式。

(5)人才培训。人才培训是指人才中介机构为使人才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增强人才的市场竞争能力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人才资源管理活动。

(6)人才招聘。人才中介机构开展人才招聘业务,就是接受用人单位的委托,代替用人单位招聘符合要求人才的过程。人才中介机构可以运用互联网络、平面媒体、现场招聘会、猎头等各种招聘途径提供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的服务。

1.2 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

(1)提供人才供求的平台。人才中介机构是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两者之间的桥梁。人才中介机构按照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中介机构向市场人才供求信息,将不同市场主体联系起来,使市场活动有秩序地展开,从而形成了一个人才资源市场供求的平台。

(2)构造人才市场。第一,从人才市场的运转来看,人才的自由流动是人才市场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人才中介机构有单个组织或个人不能拥有的信息网络、技术能力,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法律的监督下,对于提高交易效率、维持市场秩序、保障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人才中介机构不仅仅是一个中介机构组织,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机构。

(3)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人才中介机构作为人才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自身的经营活动来融通、调节人才供求,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国内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现状

2.1 人才中介机构的数量繁多,专业化程度差,种类不齐全

我国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处于初期粗放式服务阶段。人才中介机构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地、各行业,服务于各类人才的市场网络。虽然人才中介机构数量众多,但是仍然处于初期粗放型增长状态,大多专业化程度普遍较差,专业技术落后,功能单一,服务质量低下。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

2.2 人才中介机构的产品多元化,业务面广,但业务不精不细

目前,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已经从单一的人才招聘会服务,转变为人事外包、人才派遣、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事咨询等多元发展的格局。很多公司的业务包罗万象,什么业务都做,但没有自己的优势,没有自己的特长。很多中介机构还依赖于会展业和传媒业的运营形式,简单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交流的场所或信息,而没有为其提供咨询指导,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等专业服务,并不完全具备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的特征。

2.3 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低、水平低

人才中介机构的设立条件以及业务的规范程度各地参差不齐,总体看,中介服务新机构多、新成员多,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偏低,加上市场法制化管理力度不够,因此无论中介服务的质量、效果和法制化,还是道德性的自律都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内在质量,也有的成为市场管理中的突出矛盾。

3 国内人才中介机构竞争环境分析

3.1 国外猎头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来势凶猛

国际人才中介机构多种多样,在各类国际人才中介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以营利为目的、以高级人才为主要对象的跨国人才中介机构,也就是国际猎头公司。一个成功的国际猎头公司,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套人才网络系统;有充实高效的人才库,一个需求可以有几个乃至几十个人选,可以在整个网络内共享信息资源,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客户展示出来;有一支咨询专家队伍,这样公司不仅可以回答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可以向客户提供各种建议,同时可以保证为客户提供最恰当的人选。由于国内人才服务业起点较低,自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高端业务留下空当,正好给了国外猎头公司一个预期收益的巨大市场。

3.2 国内各机构纷纷加快了进入市场的步伐

由于现在人才服务业务层次大众化、客户资源共有化、现有品牌脆弱、预期收益较高、进入壁垒较低等特点,国内具有资本实力的组织和个人势必关注该领域。

3.3 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市场机构的竞争,会促使服务的深化和专业化

可以预见,各种专业化的猎头公司、人才招聘公司、人才派遣公司、企业经营者人才公司、人事咨询公司、人才培训机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职业咨询调查公司、市场工资调查公司等多种人才市场组织形式会有长足的发展。

3.4 资源整合是人才服务业的突出特点

市场供需两个主体任何一方不到位都将极大影响中介服务的成效。人才服务业的供应机构,特别是高等院校和职业技能学校,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招生问题,而扩招又使毕业生、学校面临更大的就业困难。比较人才市场竞争经营实力的同时,要看到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即他们的服务开发动向或市场转移动向。通过收集业界动态,辨析竞争的变化格局,有目的地调整业务取向,以在后续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4 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竞争成功关键因素

4.1 正确服务理念

人才中介机构的业务类型主要包括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人才交流、人才评价、人才培训、人才派遣、人才推荐以及人事等项目。所有这些项目的本质是服务,它向社会提供的既不是人才劳动力也不是一般商品,而是服务。人才市场中介机构是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中介服务及其他服务的专营或兼营组织,在产业划分中也把其划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因此,人才中介机构应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合作伙伴关系”为目标,把服务、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员参与,倾听客户的心声,把握市场脉搏,力求做到同时满足用户眼前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的目标。大力推进服务的标准化,把提供服务当做一个品牌、一个产品来实现。规范服务的质量、功能、标准及其生产能力、生产规范等要素,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多渠道、规范化和人性化服务。

4.2 专业化的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一条龙的服务

人才市场中介机构是为人才和企业提供服务的。而人才是高层次的劳动力,具有极其复杂性和隐含性,而且用人单位环境的不同和人才个性差异也决定了人才发挥作用的高低,有时非要等到人才使用后方能得到评价。人才的复杂性和人才交换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人才中介产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需要受过专业教育与培训、拥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因此,当前人才中介机构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引进专业化的服务方法,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同时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

4.3 人员素质高,服务规范化

人才中介机构是为高层次的人才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组织。人才劳动力交换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和获取人才和企业的全面信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必定影响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影响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自建网站;内容集成;自主学习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式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革新.由教师牵头,进行项目分组由学生进行电子商务的网站建设,这种结合了理论和实践,并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新型教学方式,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尝试.

1自建网站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分析

1.1高校教育决定了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大学里教师教学都是引导式为主,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大学是系统学习专业性知识的时期,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学生想要获得充足的知识,光是靠着课堂时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自己课下去积累.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稂莠不齐,甚至网上有很多知识是自相矛盾的,这就给学生选择知识进行自主学习造成了难度,如果有一个平台能够提供给学生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并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样的组织学习方法,因为考虑到了实践的需求,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为以后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积累和检验,省去了参加社会实习的时间.

1.2拉式教育,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能一刀切的进行填鸭式教育,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那种把知识推给学生的传统教育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学生更加需要一种推拉互动式的教育方式.而网络的普及,让学生们在选择知识获取方式上更加的自由,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去追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当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网站建设,提供给了别人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会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从而形成螺旋式的进步.在满足别人知识获取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别人所提供的知识,明白自己的不足,补足自己的弱势,形成集体的共同进步.

1.3教学内容集成化

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集成化,所谓的集成化,就是相关的知识都能够接触到,形成体系,而不是割裂的分别去学习每一样知识.以往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负责自己的课程,学生们学习以后,要自己进行消化和贯通,然后各门知识自己进行衔接,很难进行集成化.而自建网站式学习方式,可以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进行统一的集中,可以分类目进行集成,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电子商务专业的多种专业知识,甚至可以把建站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工具进行理论化总结,详细阐述每一个过程,使之形成集成化知识,当其他同学需要的时候,可以在网站上直接下载获取.由于分工的不同,这样的集成化知识就会积累的很多,在知识交流和取长补短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1.4学生学习随地化随着通信工具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大量使用,学生们上网非常的方便,在知识获取上就显得更加的容易,只要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学习.网站是自己建设的,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可以随时进后台就行实施,当然这个部分只是限于自己本人负责的内容,让学生的想法和实践融为一体,不再是单纯的想想而已.

2自建网站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2.1理论基础探讨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会系统的学习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也包括网络营销和管理学的内容.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是足够的,因为所有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最终所面向和使用的工具一定是和网络相关的,不然不足以从事相关工作,基于此,在理论上的知识保证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每个人的理论知识的侧重点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应用的重点,哪些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更为宽广,这就需要把学生们各自掌握的知识进行集中,成立几人为单位的小组,以弥补个人知识不足的状况.

2.2网站建设能力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站建设和维护能力是专业所需,也是以后进行工作的基本条件,所以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该是具备基本的网站建设能力的.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必要的网站建设课程如:asp、Dreamweaver、frontpage等都会有所涉猎.同时,进行优化的工具如Photoshop等也会系统的进行学习,可以说,每个合格的学生,都能独立的进行网站建设和编辑维护.同理论知识一样,可能学生的特点不同,能力有高低,兴趣点不同,那就可以按照网站的分类项目的需求,各自分工,完成不同的工作.

2.3网站建设和维护环境分析

在网站环节,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服务器和校园网进行网站,这样即使不使用internet也可以进行登录,从而维护和学习.现在基本各个高校的校园网都很完善,网站就变得很容易.如果有条件,可以租用外部空间,把网站到外网上面去,随时随地都可以登录,这对于移动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移动式的学习更加有力.而维护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基本都会配备电脑,即使是课下,也有充足的条件进行网站的建设和维护.

3网站建设过程

3.1教师牵头

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最重要的,可是在网站策划和总体构建上需要教师的牵头和统一协调.每个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整体的概念.教师的经验更丰富,知识更加系统,所以由教师牵头,设定框架,然后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和任务分派,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参与者都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把自己负责的任务做到最优.这种类似流水化的方式,能大大的提高效率,返工的事件变少.同时,因为是教师牵头和统一把控,就不会出现在网站建设中出现重复和遗漏的地方,为以后的网站维护和扩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2分组完成,知识集中化

网站可以按照分类项目组织,几个学生一组负责一个项目,集中精力做好本项目的工作,收集项目组织的知识,动手完成项目建设,精益求精.各自完成本组负责的项目工作,分别添加到网站上,并要求使用统一的风格和色调,让整个网站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网页.同时,为了能够使整个网站各处相连,需要教师或者指定的同学专人负责,在各个板块和项目间协调,做好超链接,让整个网站的知识逐渐通过不同的链接紧密的链接在一起,成为集中化、系统化的知识,以供学习的同学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各个板块和项目独立,项目之间又互有联系,专业知识相互穿插,更利于学习.

3.3轮换板块

自建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网站基本建设完成以后,各板块和项目需要不断的增补调整,工作量不是很大,多数都是查遗补缺,因为各个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可以使用不同小组进行板块轮动的方式,让别的组做增补和维护.这样,既可以突破知识局限,又可以使轮动小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和薄弱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4网站开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网站建成以后,对外开放,有专门的用于反馈的页面,听取别人的建议或者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调整,所有知识可以面对能够访问的人,供访问者查询、学习,成为一个专业的知识集中地.理论学习之外,可以逐步增加一些宣传和推广的内容,可以是网站的推广,也可以是外界的需求信息,比如娱乐、快餐和学校活动等等,逐步从理论向实践过渡.因为参与的学生会很多,可以形成跳蚤市场,互通所需.实践的逐步引入,会更加激发参与者的兴趣,可以进一步形成联动效应,学生们会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来加强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使得理论和实践能不断的印证,促进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

3.5知识型网站逐步过渡到销售型网站

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在于,知识能够转化为实践的效益,能够指导实践的行为.在形成知识型网站以后,要向实践性型网站过渡,使网站的社会化程度更高,最终能够形成面向社会的销售网站.知识型网站建成以后,因为参与建设的同学往往很多,连带效应下,可以使得在形成跳蚤市场以后,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形成简单的销售市场.同时,不断的对网站的进行网站宣传,加强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由跳蚤市场再过渡到销售型网站.销售对象开始的时候是校园学生,类似于网上校园超市.销售可以作为专业建设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毕业设计代替社会实习.由系部提供场地作为仓库,统一进货,销售分工,仓管、接单、送货、补货、财务、上架等专人负责.网站在实践中逐步成熟,就可以像社会推广,增加销售商品的种类,提供社会销售,如果运营的好,还可以给一些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可以成为以后学生的参考.

4结论和建议

自建网站式的学习无疑是符合时代潮流和教育方向的,随着各高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高校和社会需求的接轨迫在眉睫,理论知识必须能更很好的转化为工作能力,而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网站建设,进而学习和推向社会,势必让一批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可是,这种学习方法对教师和配套设施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师生的高度配合,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专业和学校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否则,很多环节的工作可能都无法开展.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看到,电商时代的到来,人才需求的大势所趋,呼唤搞笑进行积极地教学改革,而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并不复杂却卓有成效,未来的前景十分的乐观!

参考文献:

〔1〕张新民,郑力,梁战平,曹咏梅.网站建设中的信息组织与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3).

〔2〕郑秀琴,诸葛理绣.网站建设的一般原则及网站推广技巧[J].网络新媒体技术,2005(2).

〔3〕赵晓静.浅谈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的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9).

〔4〕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11(3).

〔5〕赵鹏.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研究[J].山西大学,2007-4-1.

〔6〕张雪蕾,魏青山.高校机构知识库网络影响力研究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