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时间:2024-03-29 16:5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劳动实践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劳动实践感悟

篇1

关键词:感悟;体验;内心感受;道德意志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去感悟,获得道德认知,会理解和掌握得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什么时候学生需要体验、体验的切入点在哪里,采用怎样的体验方式等等,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道德认知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道德知识。当然,体验重在实践,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一、提供“出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允许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合理的意见要采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有什么联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矫治。同时老师也应做相应的反思,并帮助学生矫治“学习错误”的积累,体验“错误”是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受挫的感慨,以及相互竞争的力量。

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实践中体验

教学中对于儿童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可向儿童提供生活素材,通过情境的创设,形成十分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儿童相应的体验,我的做法是:一是回归生活,走出课堂“玩中体验”。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实际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来到教室外面玩一玩,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春天的身影,学生很高兴,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就汇报说,操场上的小草嫩嫩的,柳树上长出了许多小嫩芽,花池里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真美,还看见了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蚂蚁在地上找食物,等等,学生在寻找春天中进一步感受、欣赏春天的美,体验到春天到来的愉快。二是利用实物情境,引发学生“玩中体验”。三是设置特定情境,引导学生“玩中体验”,从中萌生真正的感受和体验。

三、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时,我设计“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爸爸或妈妈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自我服务劳动,如收拾餐桌、洗碗筷、喂小动物等,第二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我引导学生说说劳动的乐趣,交流劳动的经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我学会洗碗筷了。”“老师,我学会钉纽扣了。”“我知道怎样喂小鸡。”……在教学时,我还教学生怎样安全地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四、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体验

如一位教师教学《我的家》这篇课文,现摘录如下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介绍自己的家庭,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1:(上台,介绍家庭的成员、干什么工作,然后举着一张全家人游览摩陀寨的合影照片)我和爸爸、妈妈玩得多开心呀!

(师把照片贴在黑板中间)

生2:(上台,在介绍家庭成员和年龄后又把家人为自己过生日的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我过生日,我多快乐呀!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先让学生充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并利用照片向同学们表达自己对“家”的体会,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开心事或介绍自己一件珍爱的物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体会到“家”的概念,感受并分享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从体验生活的温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关心父母、尊敬长辈。

五、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实物、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如教学《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时,许多学生对家禽家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动物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得并不很多,所以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的电视片或出示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各自特征,感受它们的可爱,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儿童对有关动物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教学参考书.

篇2

按照教育厅关工委《关于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和市关工委开展《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的读书活动要求。根据“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组委会统一部署,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我校利用教师工作群、家长微信群等,认真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在线交流展示、知识问答、朗诵、阅读等活动,把活动落实到各个班级,班级落实到家庭。精心组织,有序落实,在推进活动在过程中,做到以下工作:

一、明确职责

读书活动专题会议由学校关工委主任在QQ群里主持,要求各位班主任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读书活动的教育意义;

2、明确各位班主任在《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的读书活动工作职责;

3、明确读书活动的规范程序,明确有关此次读书活动中所要做的有关工作。

二、安排具体

1、班主任对学生《朗诵读本》提出了相关要求,各班语文老师在班级群里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读用《朗诵读本》。

2、要求学生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好《朗诵读本》里的好故事,将《朗诵读本》里的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3、班主任对劳动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整理房间,参与庭院打扫,并每周帮爸爸妈妈买菜做饭、洗锅刷碗一次,让学生感悟劳动的艰辛与愉悦。

三、倡议引导

篇3

关键词:生活;积累;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93-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标中的这些论述,明确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常遇到这种情况:一提起作文,学生总是愁眉苦脸。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没有让学生养成搜集材料、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

如何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探索。《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只有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才能使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深,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1.走进大自然,为写作“开渠引源”

我们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翠绿的山林田野小鸟叽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田野,收集秋天的落叶,发现昆虫的秘密……在大自然中学生观察、体验、实践,日积月累,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也飞到学生的笔上、纸上,让学生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事,抒不完的情。

2.体验校园学习生活,为写作“建仓筑库”

校园生活是学生习作巨大的素材储备库,也是学生学会习作的实践训练基地。

(1)体验人文环境,感受校园文化。校园的一花一草都彰显着校园人文环境。带领学生细细体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渐入"物我合一"的境界,校园文化也能成为学生写作成果的一大亮点。体验校园人文环境,感受校园文化建设。

(2)参与学校活动,体验校园生活。我校的校训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长的快乐。艺术节大舞台、运动会、主题班会、读书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真是数不胜数。从中开阔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视野,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丰富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收集信息,让学生留心观察每一次活动,并把活动的过程及感受随时记下来,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生活

我校组织学生有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春天,我们组织学生春游横山,游览石臼湖,让学生学写游记;每年"三・八"妇女节,学校开展感恩母亲活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来到横山抗日革命英雄纪念碑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繁花似锦的五月,我们组织中年级学生参观市科技馆。重阳节,我带领学生走进博望镇敬老院,慰问老人们。暑假,我们开展了"读一本好书"活动;寒假期间,我们开展了"寒假生活"活动,学生融入浓浓的年味之中,送灶、贴对联、挂灯笼、拜年、猜灯谜、看花灯……我们还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丰富物产,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教师不适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情感就会从笔尖自然流出。通过开展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为写作采撷灵感

学生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是来自于家庭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家庭里: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亲子对话活动。另外通过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察家庭活动,促使学生关心家庭,关爱亲人,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活动,并让学生写亲情征文。《为妈妈洗脚》等作文感人至深,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篇4

关键词:本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06-01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怎么也亮丽不起来。怎样全面有效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实施,使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逐步走向“常态化”,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

一、选题贴近生活,培养丰富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着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兴趣,注重情感教育与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家乡有一座建于清初的土楼――聚奎楼。这座土楼的规模结构、建筑艺术堪称闽南之冠。这些独特的资源,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校本活动――“家乡的土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们去土楼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体会、感受土楼的建筑艺术,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立足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关注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们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农谚。农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语:“ 云跑东,太阳红。”“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使得学生体会淳朴的“农”味。

3、体验劳动的快乐。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在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亲身体验,用心感受生活。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社会,我们不能局限于学校,而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让学生个性自由飞扬。例如:综合实践课《家乡的土楼》,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子课题:土楼由来调查组、土楼历史调查组,土楼建筑艺术调查组,土楼文化价值探索组等。同学们自由选择活动小组,深入到土楼现场进行采访调查,从生活实际中积累素材。通过亲身的体验、观察、调查,分析等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学会了讨论与合作的方法。

四、课余拓展,感悟生活。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着重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我校区不远有一条小河,以前河水清澈见底,可现在河水发臭发黑,虾儿鱼儿全不见踪影,河面还有很多漂浮物。针对这一现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保护家乡的小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河水污染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和参与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 , 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熟悉各种社会资源,融入社会,感悟生活。

如果学校是一池清水,那么本土生活资源就是浩瀚的大海。知识来源于生活,让教学活动面向本土生活,就能使活动如生活般色彩斑斓、充满乐趣。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但我坚信,有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综合实践教学一定会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篇5

1.留心观察生活

留心观察生活是成就习作本领的第一关。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周围事物往往熟视无睹,而等到写作文时又没东西可写,对此,教师要着力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观察什么呢?① 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比如说校园生活,通过留心观察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课后文体活动和校园环境等,学生会发现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② 观察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像万花筒,五光十色。学生不仅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情,而且还要观察当地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这样才能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2.亲身体验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既是他人生的财富,也是他习作的宝贵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把看似平常的生活变成有意义的生活呢?我认为,需要学生对生活抱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① 积极参与校园生活。如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文体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② 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如家务劳动、邻里交往、上街购物、探亲访友、休闲娱乐等,从中学会劳动,学会与人打交道。③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到福利院、敬老院、医院等地方去探望需要帮助的人,学会帮助他人。④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等形式,接触各种工作岗位的人,让学生亲身去感受社会的发展和人间的冷暖。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精彩。

3.品味感悟生活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如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品味和感悟生活呢?我认为,教师可在课堂上搭建一些平台,让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精彩内容拿出来分享。展示平台的形式主要有:① 多媒体展示。教师可以收集各种适合学生学习和了解的社会信息,将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开拓视野,感悟和品味多姿多彩的生活。② 课前3分钟演讲。教师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每次语文课前让一名学生用3分钟时间上台演讲,演讲的形式不限。学生要做好这3分钟演讲可不容易,平时要经常看书、看报,了解各种时事新闻;上台时还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收集来的资料,谈出自己的感悟。轮流上台,能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大家把自己有感悟的内容拿出来分享,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在交流中感悟了生活,开阔了眼界。

4.练笔描绘生活

通过留心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和品味感悟生活,学生心中已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思想情感,此时再拿笔来描绘生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对小学生来说,在他们刚开始练习作文时,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谋篇构段的技巧,只需要让他们回忆课文,进行简单的模仿即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领悟作文的章法技巧。另外,在写作内容上,也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限制,让他们把自己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向往和追求,把参加各种活动的感悟和体验写出来即可。让学生对作文有了一定的感悟后,教师再进行写作上的具体指导。对于写得不错的学生作文,教师可以把它们推荐到班级的学习园地、学校的广播站等地方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同学学习和欣赏,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篇6

按照重庆市教工委、关于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好少年特殊教育活动通知精神,关工委开展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的活动的要求,根据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组委会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前后疫情防控的形势,我校利用教师工作群家长微信群等,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在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支持实践、朗读阅读等活动

一明确职责,此项殊活动专题会议由学校关工委。教务处在工作群里面主持,要求各班主任做到三个明确,一明确读书活动的教育意义,二明确各班主任再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的读书活动的工作职责,三,明确读书活动的规范程序,明确有关此项特殊活动中所要做的关于有关工作。

二具体安排班主任对学生的朗诵提出有关要求,各班语文老师在班级群里,微信群里面具体指导学生如何使用。二要求学生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好,读本里面的好故事,将朗读读本里面的好故事做好笔记,三班主任对劳动实践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整理房间,参与庭院打扫,并每周帮爸爸妈妈买菜做饭,洗锅刷碗,让学生感悟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三倡议引导,通过特殊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幸福人生。人间人世间的一切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创造,在家庭里,希望有能力的长辈关心疫情防控,呆在家里的学生,为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二美好生活,创造劳动主题教育。在我校已圆满落幕,但读书活动只是起点,没有终点,我校将在学生中开展多项有益的读书活动,让全体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受益,在读书活动中成长。

劳动是产生一切知识,一切力量一切道德,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迎来了劳动节,这一天,我们一家去美丽的三峡广场公园游玩,蓝蓝的天空和波光粼粼的河水以及姿态优美的白天鹅,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令游客们赞感叹不已,

我们一家人却非常特殊,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塑料袋,一边看着美丽的风景,一边捡拾着周围的垃圾,妈妈意味深长的告诉我,今天是五一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劳动,而这次劳动非常特殊,要捡拾垃圾,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更美好,妈妈这句话深深地感动着我,于是我低头努力地捡拾垃圾,我心里一直在想,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更应该努力劳动,应该美化环境,绿化地球,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干净,夕阳西下,洁白的天空被太阳涂上一层淡红,我们的劳动如同落山的太阳已经结束了。

今后学校将组织开展更多的这类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收到教育,启迪更多的思维,达到健康益智的效果。

篇7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描述、实物演示、游戏活动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也就是说要做好语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只有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我认为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借助实物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直观的实物演示,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的学习。如在一节口语交际课《秋天的礼物》的教学之中,我把稻谷、树叶、豆角、高粱、苹果、棉花等带到课堂上,组织学业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自主实践,然后再通过交流,说出秋天的礼物是什么样儿的,学生交流时,气氛十分热烈,基本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语言生动有趣,富有个性化。最后,我再鼓励学生走进秋天的大自然,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写了出来,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二)借助生活实践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所以语文教学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丰富的生活实践与语文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鲜活起来,使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在教学《请到我家来做客》这节说话课时,课前我设计了“走一走”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抽空到亲戚、朋友家走一走,体验一下做客的滋味。通过这样的实践,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述说着他们的亲身经历,而且说起来言之有物、评起来心中有谱。让整个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了。

(三)模拟生活、创设情景,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贴近生活的交际环境,给学生创造自主活动的空间,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自然的融为一体,使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在活动或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还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充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的让语文教学展示了生活,为语文教学生活化创设了得以实施的天地。

(四)引导感悟真情、体验生活、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在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见到了学生写作中许多屡见不鲜的弊病:很多学生作文里写到助人为乐就是让座;写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写老师带病工作等。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孩子们没有走向真实的生活,没有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缺乏对真情的感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真情,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如有位学生在双休日帮父母看照小店有了有关诚信方面的体验。于是他在习作中这样写道:“一个孩子打完我家的公用电话缺了五角钱,他向我保证一定会来还的,可一天过去了他没来、两天过去了他仍没有来,就在我妈责怪我轻信别人的时候,那个孩子出现了,他还了五角钱。由此,让我明白了诚信其实是一种双向的真诚与信任。”多么深刻的体会啊!所以,我认为教师只要多向学生创造机会,多提倡学生去感悟生活,多鼓励学生去描述生活中的感受,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生命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习作。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观。

二、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一)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二)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新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三)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篇8

【关键词】三生教育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学渗透家校合作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一味地追求高分、高升学率,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和生动的探究体验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理智训练所代替,忽视了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进而随意编排自己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习惯上,追风逐潮、自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在理想信念上,方向迷失,缺乏远大理想;在品行修养上,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性格特征上,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而这些小小的偏差有时会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甚至会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中生目前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关注其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对其进行引导已显得刻不容缓。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实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学开展“三生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适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情境,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尊重别人,感受生命的美好,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让我们教育的意义更深刻、更深远。

1.三生教育”的概念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地说,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劳动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渠道

2.1创设丰富主题活动,感悟生命价值。“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主的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效果,重在实践和体验。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实践和空间,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利用机会,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三生教育”。如,五月份我们围绕着“感恩”主题进行“三生教育”活动,通过开主题班会、朗诵有关感恩的诗歌、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进行感恩回报,在“母亲节”为伟大的母亲送一份礼物,做一件小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感恩”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和要求。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从他人那里领受到的关爱,并从内心里感谢他人、回报社会的意愿和行为,让学生在感知生命的同时,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每周开设一节“三生教育”课,一个学年下来就可以进行十多个主题的“三生教育”活动。当然每节的主题,可以在参与学校统一制定的主题活动的同时,根据班级的情况自行选择和组织,以便加强“三生教育”主题活动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中学生青春期的成长特点,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出发,开展过健康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和防震减灾演练等灵活、有效、多样的以学生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探究,使“三生教育”落到实处。

篇9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 教学措施

1 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 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篇10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培养合格学生

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身体素质、行为养成、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学校主体性、系统性的功能,抓好德育工作落实。应从以几方面入手:

1.坚持贯彻“三观”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自身就是一个道德机构。学校德育工作是奠定学生“三观”的基础工程。因此,学校可利用德育课、班队会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科学理论的灌输,占领思想阵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他们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把自己的成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懂得自己肩负着历史重任,是跨世纪的人才。

2.采取多种方式,注重培养良好习惯。作为学校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根本,从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三轻轻”、“三随手”、“三个不”、“四个一”等等。这样从小处着眼,不仅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树立了正确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着父母、邻居和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通过活动,相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除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外,还可以抓住契机,通过各项活动进行教育。如进行大扫除,公益劳动,让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继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利用各种参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和历史,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多途径帮助少年儿童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开展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把体验收获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从而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养成良好品德

家庭是一个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初形成的“第一课堂”。在家庭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作为一个家长最为明智的选择。

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做到:

1.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提高家长素质。学校要切实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学校”名符其实。要定期开办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培训,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要研究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家教知识,改革家长会模式,借助家长委员会的沟通力量,以“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研讨会”为主要形式,增强家教科研氛围;倡导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尊老爱幼、待人处事、工作态度和人生观方面为孩子做好表率;倡导家长妥善处理家庭矛盾、感情问题,不要因此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创伤;倡导家长与孩子沟通情感,爱而不宠,严而适度,正确引导。 转贴于

2.以“家校联系卡”为纽带,推进家校合作。要利用“家校联系卡”拉近家庭和学校的距离,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成长的脉膊,为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大课堂。学校应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

1.确定校外素质教育基地,激活外部教育功能。要认真开掘本地区优良的民族传统、革命传统、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社会信息(包括法制、纪律、社会公德等)、学科教材等方面的德育因素,加以整合,用以开展对学生经常性、针对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及个性特长的发展。要把校外辅导员请进校园,让他们给校园注入新的血液,感受时展的铿锵脚步。

2.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要利用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请他们与周边学校联系,缔结友好学校,实现地区、校际等资源整合与交流,从兄弟校身上吸取自身发展需要的“养分”服务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