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节能背景范文

时间:2024-03-29 16: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节能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节能背景

篇1

摘要: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全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话题,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自然也是践行节能减排号召的重要主体。门窗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能源消耗中也占据一定比例,减少由于门窗产生的能量损失,是保障建筑热环境、实现低碳建筑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就建筑节能门窗的设计与施工方面展开简要的探讨和分析。关键词:建筑工程;节能;门窗;设计;施工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能源资源的日益短缺,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各种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被研制出来,且广泛地用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而建筑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所需的建筑技术、设备、材料以及人工等也是其他一般行业所不及的,而外门窗的能源消耗又是建筑工程能耗中的主要部分,对外门窗进行节能设计能够很大程度地减少建筑的能耗,同时也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由于建筑门窗的材料多种多样,而各种材料的节能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深人了解外门窗节能的情况,运用各种门窗材料的节能原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门窗节能方案,并将这种方案切实运用于建筑活动中,会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节能门窗的设计(1)合理设置节能窗的形状门窗的类型将严重影响节能的效果,一般而言固定窗和平开窗的节能办效果要好于推拉窗,因为后两者的窗扇和窗框之间经过橡胶密封后,几乎不留下什么空隙也就不会在玻璃之间形成对流,而推拉窗户在来回的滑动时上下都有较大的空隙,使得窗扇之间的对流非常明显,冷热空气交织造成热量流失。因此在设计节能型门窗时应当首选平开窗或固定窗。(2)合理的窗墙比与门窗朝向一方面,从窗户的传热系数来看,一般比同朝向和同面积的外墙传热系数更高。也就是说,窗户和外墙的比例越大,能量的损耗就越大。那么在建筑设计时,如果能够满足基本的采光与通风要求,应尽量缩小窗户与外墙的比例,以此达到减少消耗、节约能源的目的;另一方面,窗户的能量消耗与其朝向也有关系。例如,窗户朝向南方或北方,则受到的太阳辐射率较高,且接受日照的时间较长,窗户也就获得更多太阳的热量。应该注意到,虽然我国在相关的房屋设计标准中提到了窗墙面积与朝向问题,但是在设计中也要依照建筑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3)门窗遮阳设计遮阳是建筑中最有效、最经济、最能创造舒适环境的一项措施,在建筑节能设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为了达到门窗的节能效果,遮阳设计已经由过去简单的挡板遮阳,过渡到了效果更好的综合遮阳。其中可调节的遮阳板就是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设计,这种遮阳板能够按照不同气候条件、功能要求等进行调节。在人们对于遮阳设计的需要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建筑立面与节能遮阳板一体化是当前门窗设计的趋势,不但要求遮挡强烈阳光的射入,充分发挥节能作用,还要丰富立面,提升建筑的美观性。(4)增强门窗的保温性能在我国一些较为寒冷的地区,如东北,如果使用较大面积的玻璃窗,为了达到室内保温目的,必须注意实施保温处理方法,以免产生“热桥”反应;门窗及幕墙框大多采用金属材料,这些材质的导热系数较大,如果建筑室内外存在较大温差,就需要在门窗和幕墙中加入绝缘材料,避免挂霜或结露,起到保温作用。二、节能门窗的施工(1)施工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建筑门窗施工的基础环节,主要内容是熟悉和了解图纸;首先,在正式安装门窗之前,需要查看洞口的垂直度、平整度等,核对土建人员提供的基准线,确定好安装的步骤,确保各环节之间相互配合,保证安装质量;其次,按照相关技术规范,事先测量各个门窗洞的标高、平面位置等,避免实际施工与图纸存在偏差;一般将高度、宽度等误差控制在10mm范围内,如果超过此范围则不合格,需要整改或返工;再次,结合实际测量的门窗洞口各项数值,做好数据计算和整理工作,根据最终的计算结果确定安装参数;最后,清理门洞、窗洞的灰尘及杂物,准备施工操作。(2)材料的选用1、窗框材料我国常用的门窗窗框的材质有木材、铝合金、塑料和钢材等,各个材质的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木材和塑料的隔热保温性能相对于铝合金和钢材要好,但是经过断热处理的钢材与铝合金再与木材搭配则能很快将窗框的导热系数降下来。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门窗类型,其中包括木质门窗、塑料型门窗、金属型门窗以及复合型门窗等多种形式。木门窗具有十分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由于木材的传热能力较弱,是我国传统门窗最普遍采用的一种门窗类型,但是由于消耗的材料太多,对资源的要求较高,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发生变形的现象,此外还很容易引发巨大的火灾。在现代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不可能花费那么多的木材资源来做隐患频发的门窗结构,而且现在的房屋建筑都比较高,一旦门窗发生火灾会造成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塑料型门窗气密性非常好,隔热保温效果也非常优良,同时也可以做装饰使用,因此在现代节能型门窗建造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塑料型门窗抵抗风吹雨打的能力较差,因此在现代节能建筑中一般通过与金属搭配,制作成塑料复合型材质的门窗,加强了抗风雨的能力。金属型门窗就是钢材和铝合金型材两类,二者隔热保温的效果非常差,但是钢材和铝合金具有良好的稳固性,在现代房屋建筑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需要有结实稳固的门窗搭配,而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对金属门窗进行了隔热保温处理后,已经能非常好地适应节能门窗的要求。复合型门窗就是由多种门窗材质构成的新型门窗窗框,可以集金属材质和非金属材质于一体,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使隔热保温的效果得到全面优化,大幅度的提高门窗的抗压性、气密性和水密性,各种材质之间相互照应可以延长彼此的使用寿命,此外各种材质之间也可以形成一种装饰作用。2、玻璃材料玻璃在门窗中所占的面积为55%-85%,门窗的导热系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玻璃的组合结构及玻璃的物理性能。玻璃材料的透光系数、太阳直射透射率、相对得热以及传热系数指标,对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和采暖空调能耗影响最大,因此,在节能门窗设计上如何利用玻璃材料,做到减少能耗,是制作节能塑料门窗的关键。目前国内几种节能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太阳能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和多功能镀膜玻璃。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是Low-E(低辐射)玻璃,但由于低辐射玻璃膜层强度较差,一般都制成中空玻璃,并在玻璃间充氢气或氦气.从而增加玻璃的节能性能。3、密封材料门窗的缝隙包括三个部分:门窗与墙之间的缝隙、玻璃与门窗框之间的缝隙、开启扇和门窗框之间的缝隙。然而很多住宅的门窗缝隙处理不妥,质量很难保证,节能效果太差。做好密封措施是门窗节能的重要环节。现在主要使用的密封材料是密封膏与密封条,应当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密封材料。(3)门窗扇与五金件的安装完成外墙保温施工之后,就需要安装门窗扇,先在加工厂组装好门窗扇,验收合格后等待安装;在施工现场,由于门窗扇的重量较大,所以需要借助一些运输设备、垂直升降设备等,将安装需要的材料运输到相应楼层;在正式安装之前,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核对组装门窗的数量、检查质量,如果发现不合格,需立即提出并返工,包括较为严重的刮伤、变形等,都要采取处理措施;结合施工图纸的实际要求,严格控制门窗扇的安装过程。门窗框与门窗扇必须相匹配,其中间隙不宜过大,二者在搭接时,要求偏差控制在1mm范围内。最后,所有门窗的附件都要安装到位,确保其牢固性、紧密性,不会出现漏风、漏雨、使用噪音等问题。(4)门窗玻璃的安装玻璃安装是门窗安装的最后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具体安装步骤及要点分析如下:其一,首先将门窗框周围的灰尘处理干净,打发泡剂密封,此时注意需要适当溢出槽口,保证发泡剂的固定效果;完成门窗框的抹灰和养护环节之后,就需要安装门窗的玻璃,搬动玻璃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措施;其二,为了避免在安装玻璃过程中产生硬接触,需要利用塑料垫块垫紧玻璃,将玻璃放入门窗扇预留的镶嵌槽中;其三,玻璃安装到位之后,需要固定、密封处理,此时需要用到密封胶或胶条。将海绵棒插到玻璃槽中,将表面处理干净后打胶;最后,注胶完毕后,可将遗留的保护胶带去掉,做好处理工作,完成门窗的安装。(5)建筑门窗节能工程验收

建筑门窗节能工程验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确保住宅窗墙比的合理性,满足建筑设计要求,二是验收门窗安装的新型玻璃是否符合节能要求,施工是否正确;三是通过检查施工记录、验收资料的方法,落实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节能设计要求,确保建筑门窗的节能保温性能良好。四是检查验收具体的设计文件,性能检测报告,检验建筑门窗是否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是否能够有效阻挡室外冷风的渗透,维持室内温度,减少使用空调等设备造成的能源消耗。参考文献:[1]韩旭.绿色低碳住宅的节能施工技术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13-15.[2]茅新波.浅析门窗的不同形式对节能效果的影响[J].商品混凝土,2013,07:172+174.[3]郭新平.浅析门窗在建筑节能中的控制要点[J].门窗,2012,05:48+50.[4]郭军,郭怀仁.门窗节能在设计、管理与施工环节的落实[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6:193-195.[5]陶尚儒.浅谈建筑物门窗节能设计与施工要点[J].民营科技,2008,09:187.

篇2

关键词:居民自建房、节能、低碳建筑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GDP持续十年以每年超过l0%左右的速度增长,城市建成面积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的年增长率也一直高居于10%左右。查阅美国、日本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国城市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及日本60年代末非常接近。这两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从那时候起,经过了15~20年的时问,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增加了1~1.5倍。之后尽管经济仍持续发展,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基本上不再有大的变化(尽管历经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和历次节能减排运动的努力)。近30年来,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从政府、社会各方面一次次周期性地对建筑节能给予高度关注和巨大的财政资助、立法监管和舆论导向,新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层出不穷,各国还相继出现了不少集成了各种节能技术的低能耗建筑。以上种种都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居民自建房节能与低碳建筑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指引。

2、居民自建房节能减排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水平与当时的美、日基本相同,与现在的美、日相比则只是40%~60%。根据他们走过的历程,如无切实有效的行动,15~20年后很自然地就会达到他们的水平(韩国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经过15年左右的时问,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与人均GDP同步增长,经过了这一飞速发展期后,目前建筑能耗与日本处于完全相同的水平)。中国的城市及乡镇建设在飞速发展,如果20年后城镇建筑存有量增加一倍,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增加一倍,那时候我们的建筑运行总能耗就将与目前的全国商品能源消耗总量相同。无论从能源的来源,能源的运输还是能源转换后的碳排放,我国都不可能承担这样大的能源消耗量!这是因为我们的人口总量太大,国土面积和资源量有限,并且由于发展期的不同,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像美、日那样大规模借助于国外的自然资源了。我们要实现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下,使单位建筑面积实际运行能耗基本上控制在目前水平,或者努力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

3、居民自建房节能减排措施

3.1、强化自建房的规划设计

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工程,同时又受外界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自建房规划及建筑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避免凹地建筑、避风建宅,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空调能耗,而且,在自然状态下,也能取得较好的热舒适性。

3.1.1、选址优化

居民自建房选址时,应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避免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里。凹地建筑不仅不利于夏季自然通风,而且冬季冷气流容易在凹地形成“霜洞”效应和“窝风”现象。

3.1.2、朝向优化

在居住建筑总体布局时,应合理选择建筑朝向。研究表明,结合我们南北东西的地域特性,在一定合理朝向范围内进行居民自建房的建设,可使房屋具有以下节能优势:冬季具有良好的日照,太阳辐射得热较多,可降低冬季采暖能耗;夏季太阳辐射相对较少,可降低夏季空调能耗。如果因为居住区空间环境与景观需要,建筑朝向不在适宜朝向范围内时,外窗宜采用适宜的遮阳措施。

3.1.3、风环境优化

良好的通风能改善室内热环境,居住区内建筑间及其内部应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的纵轴垂直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能够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考虑风气候的影响,建筑的重要朝向应避开不利风向;小区应利用组团阻隔冬季冷风,并组织好夏季自然通风;单体自建房要减少冬季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

3.2、严格控制自建房建筑体形

建筑物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空间上分担的热散失面积越大,能耗就越多,体形越复杂,建筑物能耗越大。研究资料表明:体形系数每增加0.01,热耗量增加2.5%。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降低体形系数是一项减少能耗的有效措施。虽然建筑体形系数越小越好,但是,体形系数同时还与建筑造型、平面布局和采光通风等紧密联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将建筑物能耗指标控制在规定水平,达到节能要求。

3.3、改善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

在围护结构传热能耗中,外墙约占25%左右。由此可见,改善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能够明显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外墙按保温材料所在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外墙、夹芯保温外墙、复合保温等多种,下面主要介绍外墙外保温及夹芯保温。

3.1.1、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系统由粘结层(界面层)、保温层、防护层和饰面层组成(如下图所示)。

外保温能够基本消除热桥的不利影响,防止热桥内表面局部结露;有利于防止或减少保温层内部产生水蒸气凝结;房间的热稳定性好;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大大减少温度应力变化,提高围护结构的耐久性;减少保温材料用量;增加建筑的使用面积;特别适用于既有建筑改造。

3.1.2、夹芯保温

夹芯保温墙指在多道墙板或双层砌体墙的夹层中放置保温材料,或者并不放入保温材料,只是封闭夹层空间形成静止的空气间层,并在里面设置具有较强反射功能的铝箔等。一般以200mm厚砖墙为外页墙,以100mm厚砖墙为内页墙,在两页墙之间的空腔中填充保温材料,如岩棉、EPS板或XPS板、膨胀珍珠岩等(如下图所示)。

两页墙之间用砖拉或钢筋拉结。内外页墙体也可由其他材料构成,包括各种板材等。夹芯保温体系保温层两侧都有所防护,对保温层材料要求不高;保温材料不需要具有特别高的强度;不会受大气侵蚀;不受建筑物室内潮气的侵害。多用于北方寒冷地区。在南方单位面积能耗大、节能要求特别高的自建房也可采用这种保温体系。

4、强化居民自建房节能减排战略全覆盖的政策建议

在强化居民自建房节能减排战略上应从社会文化宣传教育上入手,倡导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起“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做绿色减排的地球人”等提倡生态文明的新文化,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构成文化基础。这件事非常重要,应成为全社会的大事,需要从各级政府开始带头提倡,带头行动,形成风气,发展成新的文化。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浪费,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二者无任何矛盾。扩大内需是为了增加金融的流动性,提高就业率,其核心是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决不是扩大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低效消耗和浪费。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永远是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这样的思路是我们建筑节能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那么当前的建筑节能工作就应该朝这个方向抓起。

一方面是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购物,逐渐形成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就要从实际的能源消耗数据抓起,用能耗数据评价,用能耗数据考核,用能耗数据奖惩。建立起全面清晰的建筑能耗监测统计和管理体系,获取有效的实际数据,这可能是实现“用能耗数据导向”的最主要的基础工作。无法全面切实地获取建筑能耗数据,用数据导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但在数据监测统计系统上的投入可能远比建一两座示范建筑或零能耗建筑重要,也比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某种“节能技术”有效。当真正得到全面有效的建筑能耗数据,并能用这些数据管理和考核实际责任者时,市场就会以十倍百倍的力量推动那些能够真正降低运行能耗的技术、产品和措施进入最恰当的应用场合。

5、结语

总之,建筑能耗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节能技术措施和产品的采用,更取决于运行者科学的运行管理和使用者绿色的行为模式。因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倡居民自建房节能与低碳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晶著.生态建筑与环境研究及案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09.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主编.低碳发展论 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发展

基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导致全球变暖成为世界性问题。目前,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均属于高碳经济状态,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为依据,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势在必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节能减排含义

节能减排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针对狭义而言,节能减排,即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节约,进而达到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的目的。针对狭义而言,节能减排,即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量。其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用电与节约用电以及技术创新和加强组织领导等属于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2低碳经济基本概述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能源发展受生态环境的束缚更加明显。在我国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前提下,低碳经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低碳经济,即坚持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在创新制度与技术的基础上,迫使产业转型,进而开发新能源,达到降低发展能耗的目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构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目前,以低碳经济根本要求为出发点,应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每一环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指标,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合理调配经济结构,保证资源使用率,促使生态文明得以建设。

3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策略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下,优化节能减排发展策略。其中,主要涉及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3.1法律环境

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宪法的指导下,需适当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律保障。针对现有节能减排法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内容相对较多,缺少指导具体工作的法律,难以满足低碳经济下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需求,导致节能减排工作效率难以提高。针对如何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以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为依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拓宽法律法规涉及面,完善法律框架,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不断细化法律法规,包括《石油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节约能源法》等。

3.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影响,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关键。

3.2.1为完善节能减排的经济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于2013年9月正式颁布,其明确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改善我国空气总体质量提供保障,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在采用有效措施前提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致使更多的高端产品得以开发,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2构建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在完善碳交易机制基础上,研发节能减排新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的优化。与此同时,推动资源性产品开展市场化定价工作,及时掌握资源稀缺状况、环境成本,分析供给关系,采取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减少能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社会环境

在完善节能减排社会环境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多样化形式与手段,加大节能减排政策的宣传,增加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使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到节能减排活动中去。例如,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手机报、报刊、网络等宣传方式,达到宣传效果,促使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以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和公众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宣传机制,将节能减排政策宣传至每一领域,迫使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增加各界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与理解,进而积极配合国家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促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达到统一。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前提下,节能减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指标。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在创新技术与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开发新能源,将节能减排政策深入企业经济发展的每一环节,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张晓芳 单位:芜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贾立江.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低碳建筑,节能减排,能耗,研究进展

1概述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呼声高涨,全世界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和组织正积极开展低碳研究[1-4]。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建筑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概念,通常认为低碳建筑是在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同时,通过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2排放量的建筑。低碳建筑在设计阶段以及全寿命期内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明确要求,其目标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回顾总结低碳建筑的设计原理、研究进展及在国内外的工程应用,探讨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

2技术背景

2.1低碳建筑的内涵

其目标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尽量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低碳建筑的内涵要求建筑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即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碳排放,以减少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此外,低碳建筑还要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实现人类、自然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综上,低碳建筑会在设计阶段制定详细的减排方案,而在建筑的各使用期内会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减少碳排放,其能耗与排放均小于常规建筑。

2.2低碳建筑的特点

总体来说,低碳建筑主要有4个特点: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与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不同,低碳建筑的概念更广,它考虑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将低碳技术作为考量标准之一,尽可能使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优。由于低碳建筑不仅包括建筑自身,还与交通和市政配套等相关,因此,可认为其包含了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相当于它们的进一步延伸。从设计理念上看,除了达到节能的目的,低碳建筑还将提高空气质量、增加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作为设计目标,最终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尽可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低碳建筑研究的深入,其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反而更接近。由此可见,低碳建筑相当于建筑领域的一次新革命,其意义已经远超节能、绿色等目的,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

3低碳建筑在国外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近几十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节能减排相关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政策和法规上看,英国在2007年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承诺了2020年以及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年后,英国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该计划涵盖全国土木、工业等多个领域,表明该国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美国,政府在2003年的政府文件《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中提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率,此外,美国还在各个州采用减税的形式支持低碳建筑的发展;德国在2002年制定了建筑能耗标准《能源节约法》,对国内所有节能材料和设施均作出统一规定和节能要求,新法规可使能耗较之前的规定进一步降低约30%;在日本,节能减排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降低能耗甚至覆盖到节能管理工作中,且政府会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跟踪。除上述国家外,其他欧美国家也有使用一些节能减排手段来建造低碳建筑并与节能减排经验丰富的国家合作。从节能技术上看,英国主要运用常规节能技术和创新节能技术,前者从护结构和新能源利用出发,主要利用节能材料、设施、清洁能源等实现节能减排,后者从智能角度对传统电器进行改造,制造出智能空调、绿色洗衣机、节能灯等;美国、德国等国家则将节能技术划分为建筑本体的节能、建筑设备的节能和建筑热环境的节能,其实质和英国的节能技术划分基本相同。

4低碳建筑在中国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的能耗减排量将比2005年的进一步减少约40%。在政策上,我国当前有两部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此外,国家和地方均颁布了许多法规和鼓励性政策,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强制规定和采取了相应的惩处措施。随着科技发展与深化合作,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主要有以下方面: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这项技术从控制角度出发,能极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2)热泵应用技术。这项技术的实质在于采用少量电能来完成热量的转移,其利用对象为水热源和空气源。如能量桩技术,通过在桩身布置一定数量和长度的地埋管,利用电能循环液从地表流向深层并返回地面,由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层温度较稳定,基于换热条件,夏天可降低循环液的温度,冬天可提高循环液的温度,再辅以空气压缩技术,则可完全实现建筑的制冷和供热,同时保证环境的清洁;3)变频空调技术。这项技术实质在于根据电量负荷变化智能调节送风量,该技术可大幅降低风机动力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此外,空调余热回收技术、热电联产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也已经在建筑中使用[5-8]。

5结语

本文介绍了低碳建筑的研究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工程应用。低碳建筑是一种新兴产业,尽管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但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国家、政府的推动,低碳建筑未来必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GQ,ChenH,ChenZM,etal.Low-carbonbuildingas-sessmentandmulti-scaleinput-outputanalysis[J].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2011,16(1):583-595.

[2]TuohyP,RoafS,NicolF,etal.Twentyfirstcenturystandardsforthermalcomfort:fosteringlowcarbonbuildingdesignandoperation[J].ArchitecturalScienceReview,2010,53(1):78-86.

[3]OmerAM.Focusonlowcarbontechnologies:Thepositivesolu-tio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8,12(9):2331-2357.

[4]DaGracaCarvalhoM,BonifacioM,DechampsP.Buildingalowcarbonsociety[J].Energy,2011,36(4):1842-1847.

[5]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32(5):79-80.

[6]王崇杰,薛一冰.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J].工程力学,2010,27(S2):42-47.

[7]王俊,王有为,林海燕,等.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29(10):89-92.

篇5

>> 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调整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林业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西部金融业应注意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危机时代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后的中国低碳经济革命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机遇与优势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机遇与对策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旅游的探索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的若干难点与对策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的机遇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也是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媒体的世界眼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C].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IPCC.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国家计委,等.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

[6]江上舟.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和节约增效[J].上海节能,2000,(9).

[7]任奔.健全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的若干建议[J].上海节能,2008,(3).

[8]魏蔚,乔为国.国外促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措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1-05.

[9]上海市经委,发展改革委,统计局.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06.

篇6

关键词:节能技术、节能建筑、低碳、可再生资源利用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本研究基于全球所遇的环境问题以致人们对低碳的关注,以节能技术的应用为目的,减少建筑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以建筑设计中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为认知出发点。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现代文明及技术等等,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许多的危害。如今,人们开始关注低碳,使低碳走入建筑,走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正是地球所需要的。

1.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与节能技术相关,涉及公共建筑中节能问题。在研究中涉及到的方法:从现代社会对低碳关注的背景,了解当下公共建筑的案例;从低碳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来加深对其了解;从节能技术的具体方面,思考如何运用到公共建筑的设计当中。

1.3节能建筑概论

节能建筑是从建筑采暖、制冷、电力等方面的能源使用来讲,侧重物理学的角度;绿色建筑是这一概念的延伸,指建筑本身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比如屋顶、墙体、周围有植被,更加接近自然,对自然的侵扰更少,侧重于生态层面;而低碳建筑是新近流行的一个比较“时尚”的概念,其内涵和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2节能建筑的现状

2.1全球建筑新趋势

由于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能源紧缺等因素,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世界开启了兼具危机与商机的新时代。低碳风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强大的反应,各国均已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为切入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

中国对世界承诺减碳: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而且中国建筑业的代表们也在会议上做出了“主动减少碳排量”的宣言。政府计划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

美国政府计划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能源、节能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

法国环境部除了公布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五十项措施之外,还鼓励在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2.2国外建筑案例

德国斯图加特火车站――外表是密集的贝壳型结构,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建筑的表面积,并利用物理原理实现了自然支撑,节省了大量的混凝土钢筋。站内以往依靠矿物燃料驱动冷暖气供应系统已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储存地球自然冷暖气体的系统,即时采集每天各种温度下的自然空气,输送给站内。空气流动系统经由该结构的风洞和开放式屋顶完成,由此实现了车站的低能耗。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楼高16层、耗资数亿新元的前卫式建筑物,总面积5800多平方米。这座建筑最令人关注的亮点是隐藏其内的符合生态气候、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环保节能设计,因而被誉为“超级节能楼”。选用最佳的建筑朝向和位置,尽量减少热负荷,其外沿大都用玻璃天篷遮盖。整体建筑分割为两个体块,其中一个体块悬于地面之上,使风可以自然流通,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建筑师还在建筑内部采用了一套温控分区系统,为每个区域定制了个性化的气温控制方案。

2.3国内建筑案例

世博轴工程,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超大规模“阳光谷”结构,即六个远看如同上海市花白玉兰的巨型圆锥状结构,自然光透过“阳光谷”玻璃倾泻入地,可满足部分地下空间的采光需求并自然通风,提升地下空间的舒适感,节约大量能源。屋面顶棚采用的索膜结构,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世博轴工程采用的生态设计理念,除了“阳光谷”及下沉式草坡把阳光和绿色引入各层空间,还采用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术,引领当代建筑向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体现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2.4节能建筑技术要求

节能建筑的技术要求包括: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采暖、制冷和照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3可再生资源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

根据节能建筑的理念,选择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3.1太阳能应用

太阳能可用来发电,提供热水,以及为建筑物采暖、供冷和照明。主要应用为光电电池和太阳能集热器。光电电池又称太阳能光电系统,它们安装于新老建筑的立面和屋顶,也可作为建筑立面建筑材料的一部分来使用,即覆层材料光电薄板,其主要特点基本上与有色玻璃相似。它能抵御气候的长期侵蚀;能根据需求特制成不同的尺寸、形状、式样和颜色;也能为室内提供部分采光。安装太阳能光电系统的优点包括:清洁发电;在室内就地发电;无额外场地要求。光电电池的种类很多,可以组装成众多的光电产品,如太阳能站、玻璃薄板、太阳能平板、太阳能瓦片等。

3.2风能应用

风能对于建筑来说,主要是开发附属于建筑的小型或微型风力风电机,发电量从几瓦到20KW。例如,英国诺丁汉郡豪其顿零能耗住房项目安装了一个三相270V,5KW的水平涡轮机,可以供5栋住宅使用。风力涡轮机一般有水平轴涡轮机,螺旋型涡轮机,达里尤斯涡轮机等几种形式,而对于住宅来说,水平轴涡轮机和螺旋型涡轮机是最常见的两种。

3.3地热能应用

地热能的利用主要是指利用地下热能进行发电或直接供热。地热能可以就地取材,是一种易为社会接受的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环保能源。主要应用为地源热泵系统,它能够利用这种可再生能源为建筑进行供热制冷。在冬季,以土壤作为热源,驱动热泵为建筑供暖,而在夏季,这个过程正好相反,土壤为热汇,吸收机组制冷循环的放热,同时,这部分排热也可以作为热水系统的热源。另外,地下水、地表水也是可能热源。

3.4生物能应用

生物资源(有机物)可以用来提供热能、发电、制造燃料、化学品和其他产品等。木材,作为最广泛的生物能源,数千年来被用来供热。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农业或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中的有机成分等。这些生物能如今都能又来发电,生产燃料及化学制品等。目前,广泛使用的木材和秸秆主要用于较大规模的供热,尤其是在丹麦和奥地利,而较小规模的应用则主要是热电联产机组。

5结语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建筑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短期看,使用节能减排的一些新技术,将使得项目的建筑成本扩大5%,但是从长远使用来看,将会很大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低碳建筑的成本也会有所降低。作为建筑设计者,要将节能技术贯穿到整个设计的方方面面,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1. 姚润明 《可持续城市与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7

上个月,我“中外对话”的北京同事买了一个菲利普节能灯泡,替换了房间里的普通灯泡。他很满意于自己的选择,虽然花了30元,是普通灯泡价格的10倍以上,但他希望节省能源,过低碳生活。再说,节能灯泡经销商们宣传说,从长远来看,他节省用电所得到的钱,远远超过30元。

但一个月后,他昂贵的灯泡坏了。他一个月中省下的钱,可能还不到3元,是灯泡价格的十分之一。现在他面临一个选择:他还要继续这种昂贵的低碳生活吗?

面对气候问题,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开始呼吁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碳足迹。但在目前的中国,过低碳生活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环保组织忽略了这一现实。

选择低碳生活,需要购买节能的住宅、电器,环保的装修材料、生活用品,不能再以价廉为购物标准。现在的节能环保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大到节能住宅,小到节能灯泡,无不如此。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买普通住宅尚且十分困难,怎么劝说他去购买节能住宅呢?这个“时尚”,我们无法追求,也许这仅仅是富裕阶层的“时尚”。

对于现阶段碳排放不多的普通消费者,责任不是选择低碳生活,而是预防将来的高碳生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这里同样适用。

在中国,低碳生活还缺乏社会服务基础。当收入不菲的你下定决心,准备过一种低碳的生活时,还需要注意,没有人能给你出谋划策,一切都要自己完成。

比如节能住宅。你需要鉴别开发商的住宅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住宅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如何,住宅的既有设施是否节能环保。尽管你可能从书本上学到一些基础知识,但你还是需要运气来保证你不被开发商花哨的宣传迷惑,因为现实中的很多所谓节能建筑并不节能,有时甚至比普通建筑更耗能。

有了节能建筑,你还要给自己补充装修的环保学问,因为你可能不相信装修公司购买的材料。环保材料比较贵,他们也许会趁机揩油。你需要自己挑选保温隔热的地板、合理利用阳光的窗帘、节水的便器、有利于健康的环保漆等等,这些都远非你所长。

最后你要购买高能效的家用电器。中国2005年推行了《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到今年3月1日,包括电磁炉、电热水器在内的21类产品都将被强制纳入该办法的范围,好像这可以帮助你快速鉴别此类产品。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当你将一台带能效标识的洗衣机搬回家,并不能说明你的电器真能够节能。问题出在能效标识无法有效监管上。有了这个漏洞,一些家电企业在标注其产品的能效等级时弄虚作假。由于能效虚标,你可能在享受着低碳生活的乐趣,却排放着高碳。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施工

一、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各项新技术、新工艺水平的持续进步,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的应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已成为现代建筑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和主流发展趋势。而所谓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施工,一般指的就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的应用,在建筑施工中组织好节能等工作,从而使得建筑中的设计与施工乃至使用等诸多阶段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节能化,并以此来进一步推进现代建筑的生态化、节能化和绿色化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这些年来,由于建筑用户的要求和需求水平越来越高,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的应用在我国展开了跨越式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这种综合了材料与工艺乃至建筑结构优化配置于一体的建筑施工模式,不仅给用户带来了舒适安全与节能高效的办公场所以及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广大用户的各种不同要求及其个性化需求。本文首先简要地分析了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对其应对策略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二、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1、社会各界对于低碳建筑的意识还相对淡薄

意识是发展低碳建筑的基础。因而,对于低碳建筑的建设以及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包括低碳建筑的参与主体在内,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设计师、建造师、社区物业管理者、建筑材料供应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等都必须理解,并进行深刻的理解。但是,目前,在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低碳建筑来说,其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更不用提对其具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淡薄的低碳建筑意识和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高耗能、高排放性依然持续在我们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中,这导致我国推行低碳建筑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

2、与低碳建筑相对应的政策和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的建造方面的政策、机制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建筑业低碳建筑还没有发展成熟且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现阶段,治理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多污染结构的节能减排措施是政府政策措施制定的主要方面,致力于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政策还十分缺乏,甚至还没有一定的强制措施来针对一些排碳量较大的建筑能耗大户,同时对于激励低碳排放的企业的政策也依然缺乏,这使得高耗能的建筑企业采取降低碳排放的措施的动力缺乏。

3、低碳建筑应用与发展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建筑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缺乏先进、有效的减缓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仍在走高能耗、高排放之路,这势必带来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实现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发达国家将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这无疑对我国是有利的。但是,发达国家担心向我国提供低碳技术会影响其在低碳技术市场中的竞争力,故不愿意积极主动转让低碳技术。而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相关技术转让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推广。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发展的应对策略

1、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充分挖掘社会各界的低碳建筑意识

在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要发展低碳建筑,就必须充分挖掘出政府部门、建筑施工单位以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这三大主体的主观意识与积极能动性,从总体上提高社会各界的对低碳建筑的觉悟和理解,让人民群众都能够对保护资源、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以及改善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每个人的社会活动与生活习惯中去。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都对其能够予以关注和重视,从而齐心合力为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能量。

2、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一步健全与低碳建筑相关的政策和机制

在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要发展低碳建筑,就应当进一步健全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机制,在政府部门、建筑施工单位以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这三大主体之间形成紧密相连、合作无间的行政、市场以及社会这三大机制,共同加快低碳建筑的应用以及推广的步伐;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健全与上述三大机制相配套的相关政策,努力将这些与低碳建筑相关的政策渗入到其规制性、市场性以及参与性等方方面面,从而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施工发展。

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着力开展低碳建筑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要发展低碳建筑,还应当着力开展与之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首先,就应当集中力量来进行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其次,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建筑低碳材料与低碳设备的研发力度,并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与优化配置,降低运输能耗;再次,还应当努力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等自然手段来减轻碳排放污染;最后,通过对碳排放污染进行实时监控,将其纳入可控的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需求的不断提高,建筑的施工材料与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节能化水平,已经一跃成为了现代建筑品质级别的关键衡量标准,同时,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施工成为了现代建筑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推广。因此,建筑行业的工程师就必须综合把握建筑造型、结构体系、材料设备以及工艺工法等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为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的丰富与个性化的宏伟目标,对建筑施工中的节能化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与研究,从而使我国建筑节能化产业向国际先进水平方向大步迈进。而由于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施工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因此我们更应当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并通过对现代材料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客观现状进行有效结合,把握其应用要点,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并保证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的安全与质量,使得建筑施工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宁. 低碳经济时代建筑施工企业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 [J].福建建筑,2011(02).

[2] 刘荣耀. 低碳经济开启建筑施工新时代 [J]. 施工技术.2010(05)

[3] 董占宝. 低碳经济下的建筑施工 [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0)

[4] 伍晏.周以大. 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J].建筑施工. 2008(11).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校园;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34-02

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全球变暖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的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有资料表明期间的8个极端高温中有7个都发生在最近的三十年。导致这一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于是国际社会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达成了共识,低碳经济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节能减排的社会大背景下,科研活动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高等院校理所当然应发挥其示范作用,于是低碳校园建设必然提上了高校发展的日程。

1低碳校园的含义

所谓低碳校园,就是指在学校的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管理、改善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切实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如节能、节水、节材并保护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低碳校园就是在校园生活中引入低碳理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①认识到低碳生活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高校师生要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②高校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营必须低碳环保、节约资源,尽力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2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意义

2.1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但我国的政府已经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全国树立起统一的低碳价值观、业绩观、执政观和消费观,并且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点。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加入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来,加快低碳校园的建设。同时高校作为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应凭借其特有的人才聚集优势为低碳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凭借其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凭借其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示范效应将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到全社会。因此,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2.2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随着高校的建设规模、学生人数以及耗能设备的快速增长,高校的能源消费开支也迅猛增长。其中包括各种发展性消费、维持运转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并且不合理消费所占的比重较大,形成了高校沉重的经济压力,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经济效益,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有很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低碳校园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举措。由此可见,低碳校园建设既符合学校的利益,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也符合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式的要求。

2.3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是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高等学校最主要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各项技能,还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和低碳生活方式。而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偏重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方式的教育,导致学生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高碳消费,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实现全面的提升。其实,消费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道德问题,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要提倡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大学生是低碳校园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低碳意识、拥有低碳知识和技能、自觉实现低碳行动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还要充分发挥他们宣传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生活知识的作用。

3高校建设低碳校园面临的障碍

3.1制度障碍

低碳校园是一个新生理念,目前成功建设低碳校园的学校不多,可以借鉴的国内外经验缺乏,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即使建立了也很不完善。这种制度障碍不利于建设低碳校园。

3.2理念和行为方式障碍

人们对于任何一个新生理念都有一个逐步了解和接受的过程,低碳校园也是如此。要人们转变理念,改变行为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时间,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大家了解低碳以及低碳和个人生活的关系了,才能为建设低碳校园奠定良好的行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的行为方式的转变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为行为方式是一种习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让大家接受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以时间作为代价。

3.3成本障碍

很多高校领导也意识到低碳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一谈到落实,一想到低碳校园建设的高昂成本就望而却步了。这些成本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本和校园设施建设成本两大部分。研究适用于校园的低碳技术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这些投入不一定就有回报,正因如此,很多高校也没有开始低碳校园建设。即使有了低碳技术,要把这些技术转变成为实际生产力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对原有校园的改造还是新校园的建设都要承担比研究成本高出数倍的建设成本。因此,即使低碳校园建设好之后学校能够通过节能的方式获得收益,很多高校也没有实施这一计划。

4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思路

4.1建立低碳责任制度,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评价学校领导业绩的指标体系

一所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效果关键是看这所学校的领导的重视程度,只有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评价学校领导业绩的指标体系,才能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专门成立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把低碳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具体的低碳校园建设规划,并且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的狠抓落实,建立年初有目标、年底有考核的低碳责任制度,及时进行奖惩,促使学校各部门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定。

4.2建设节能基础设施,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设节能基础设施是高校建设低碳校园工作的重点。高校应该在新建或者是改造校园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贯彻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科学合理的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园功能布局,统一并网管理校园内的配套设施,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低碳排放量、高科技含量的园林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校园。具体来说,在建设低碳校园的时候,高校应该在采暖、制冷、电力等方面的能源使用上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比如说太阳能、地热能等。教学大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校园建筑应该尽可能使用节能灯、LED等低能耗产品。在校园内还可以采用节水系统,使用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3推行低碳理念教育,弘扬低碳校园文化

为了建设好低碳校园,学校应该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推行低碳理念教育,弘扬低碳校园文化。首先,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讲座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低碳经济、低碳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比如辩论赛、低碳知识抢答赛等,促进师生对低碳理念的理解。最后,学校还可以开出有关低碳经济的全校性选修课,利用课堂来传授低碳知识,强化低碳理念。

4.4设立“绿色基金”,推动低碳校园建设

资金匮乏是低碳校园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国外的经验,设立“绿色基金”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设立基金可以解决巨大的研发成本和建设成本,还可以用基金借贷的方式加强资金管理和审核,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基金的设立还有利于吸引人气、激活项目、盘活资源。

总之,低碳校园的建设面临重重困境,但是考虑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低碳校园建设迫在眉睫。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应马上着手进行低碳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

[2] 王红曼,张方译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校园创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2)

[3] 闫铭,王伟低碳校园建设研究[J].理论观察,2010(6)

篇10

关键词:低碳旅游 概念质疑 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4-02

地表与大气温度的上升,70%~80%是由于大气中CO2增加所造成[1]。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同年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也对低碳旅游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基于这些概念,本文指出尚待商榷的地方,并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初浅探讨。

1 低碳旅游概念质疑

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

学者们多是从旅游业或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等角度阐述低碳旅游。例如,石培华、吴普、冯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2];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3]。第一个定义是从旅游业角度进行解释;后一定义,是站在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别。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是一个人到一个其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所进行的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1993,WTO国际会议)[4];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5]。作为旅游的一大类别,低碳旅游主体理应是游客。

(2)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

目前,大多数学者给低碳旅游贴上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的标签,例如,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6];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态[7];董观志、龙茜(2011)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8]。

笔者认为,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是科学和符合实践常识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质和目标相同,都是环保旅游,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欠严谨。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表现在:生态旅游倡导资源的原真性,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追求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绿色旅游崇尚环保与健康,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低碳旅游强调碳的低排放量,可量化,且需要技术支持。此外,虽然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在主张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方面具一致性,但是绿色旅游除了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较为具体的一面外,还具有抽象的属性,如“以人为本”、重视游客的满意度。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具可操作性。

2 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与内涵探讨

针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和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两大问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如下: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践行低碳行为的旅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低碳旅游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旅游的异地性、短暂性、休闲性、愉悦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相关旅游功能,低碳旅游理应具备,基于此,概念中并未展开赘述。同时低碳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践行节能、环保行为或在碳交易机制形成后,进行碳补偿、碳抵消活动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生活理念。

(2)低碳旅游产生具有特殊的背景。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9]。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全球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在积极付诸行动。目前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低碳旅游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成为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3)低碳旅游具有良好的衍生价值。基于低碳经济“以更低的碳排放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核心发展理念,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低碳旅游所衍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首先,碳排放量降低以后,能源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显著降低,旅游业单位成本的产出效益更优。其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更大程度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成本仅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但却可以避免将来每年相当于GDP的5%~20%的经济损失[10]。②社会文化效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倡导人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能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通过推行低碳旅游,既可以提升国内游客整体素质、增加国内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理解,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③环境效益。目前,整个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了5%~14%。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报告显示,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11]。低碳旅游,会从根本上缓解相关问题,从而使环境得到优化,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4)低碳旅游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低碳旅游受诸于以下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①人们的低碳消费认知和心理因素。目前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不容乐观,同时,不少学者发现公众在实施低碳化消费行为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另一心理障碍为从众心理。②低碳技术因素。低碳旅游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做支撑。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离不开低碳技术,旅游景区和饭店的高排放、高能耗领域设备需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低碳旅游,得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能、太阳能、有机能等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供电、供暖和作燃料,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建筑材料等等。目前,低碳技术虽有一定基础和较成功的案例,但整体上存在短板。③实践中,存在低碳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国际上,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2010年12月联合国坎昆会议和2011年4月联合国曼谷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把气候谈判作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武器,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12]。国内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制约低碳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行业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所提出,其发展因一定因素制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低碳旅游拥有的良好衍生价值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低碳消费观念的日益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外界约束力(如监管者、政策等)的增强,低碳旅游将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持续发展下去。无容置疑,这一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只有各利益主体付诸行动,低碳旅游才会逐步推广与深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荣楼,王玮,尹斌.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24,129-210.

[2] 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19.

[3]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4]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52-98.

[6]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514-155.

[7]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1):17-21.

[8] 董观志,龙茜.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1(3):152-155.

[9]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0] 刑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