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范文
时间:2024-03-29 15:5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视野大学英语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对比研究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22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extbook evalu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Cheng Xiaotang,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s and authentic of five aspects of "new vision" and "new age" compared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views and needs of the user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ry to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comparative study; demand analysis
0 引言
2007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了修改,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学习者能有英语有效的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近几年,各大高校开始了提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的建设,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依据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教学实际需要开发编写。它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卡通和光盘等多种途径,为学习者提供情景化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本研究选择目前高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简称《新视野》)和《新时代交互视听说》(简称《新时代》)进行对比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问题
(1)《新视野》和《新时代》的优缺点对比研究;(2)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需求。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3级本科的150名学生和武汉大学的20名大学英语教师,他们都使用过两套教材中的一套。
1.3 研究工具及步骤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首先,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材的组成部分及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地道性五个方面,对《新视野》和《新时代》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用SPSS对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进行定量分析;对访谈结果并进行定性分析。
2 研究结果讨论
2.1 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指教材对语言、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的认识。通过分析,《新视野》是“主题+功能意念”大纲,整个教材以主题为线索,以组织学习者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表1显示,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有助于四六级考试三个方面,《新时代》的满意度均值都高于《新视野》。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新视野》比《新时代》的均分稍高。这是因为其文化内容较丰富,涵盖习语、风俗、历史、神话等,讲解方式多样,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新时代》则更倾向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文化渗透。
2.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材在内容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具体依据和参照,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新视野》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而《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是交互式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人机交互来完成真实而有意义的交际任务。
2.3 教材内容的编排
选择教学内容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使用的对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这两套教材。
2.3.1 教材内容编排
在内容上,《新视野》和《新时代》都是分为四个级别。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都认为两者难度基本适中。但从访谈的结果看:30%的学生认为《新视野》的第一、二册较容易,第三、四册的难度突然增加(见表2和表3)。
2.3.2 题材选择
教材的题材选择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研究对比了《新视野》和《新时代》的题材选择,发现两者的题材均贴近大学生生活,其中涉及校园生活、自然环境、婚姻家庭、网络科技等题材,两者都包括对话、独白、电影片段、广告等,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
2.3.3 策略学习
策略包含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新视野》偏重于认知策略,在听力技能方面几乎都是认知策略(如笔记、母语迁移等),口语方面是交际策略(固定表达等);而《新时代》的策略更为全面,包括元认知策略(预测、自我管理、选择性注意等),认知策略(重复等)以及社会情感策略(同学合作等),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社会情感等多有裨益。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新时代》在策略学习方面比《新视野》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2.4 语言素材的地道性和真实性
为让学生真正能够接触到真实形象的语言情境,感受真实的英语文化,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理想的视听说素材应该实现地道性和真实性。依据访谈结果,有72%的学生认为《新视野》视频节目中的人物和场景不够真实,人物对话不自然,口语练习的语言不够口语化,较生涩;《新时代》这方面做得稍好,但是有的单元主题反复,比如约36%的学生认为“饭馆吃饭”的话题没有必要在一册书中重复提到。
3 结束语
两套教材各具优点,基本能够实现提高学习者听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结合对比研究,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期望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1)选择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题材,并能从趣味性和思想性等方面考虑,比如说名人讲演、访谈、名著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适当增加相应的语言素材和练习题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3)平台中多提供文化背后隐藏的历史等信息,用新鲜、有用的人文理念感染学生;(4)平台应该提供真实地道的语言素材和情景,让学习者真正感受英语国家真实的生活,学习地道的语言;(5)在平台上增加生生互动的交互活动,让学生能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王大伟.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英美文学 大学英语 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校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前期教育(一、二年级)的必修课。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更为成熟,大学英语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来讲,其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过于偏重,而对语言内涵及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则比价忽视,至此,本文将大学英语与英语文学教学相结合,探讨融合框架下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英语课文展开英美文学学习
就各大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来讲,其所使用的教材均在精心编排及挑选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精品教材,比如当前使用十分广泛且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和外语教学联合出版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本中不仅涉及日常所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同时还具有文化、历史及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不少学作品内容也容括其中,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HIA提及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教师应对课本当中所涉及的此类内容进行敏感把握,将此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及补充,对学生就英语知识以外相应文学知识进行渗透,以此达到培养文学审美兴趣及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单元当中,就提及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描述其由于具有放荡不羁的个性,因此难以融入到上层社会当中,并且朋友和读者还背弃了他。此时教师可对此内容进行扩展,可就王尔德作品的特点及个人背景进行介绍,可形容其为文如其人,他所创作的剧作不仅在审美上独到,且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极具魅力的熏陶下从中还透漏出他内心所存在的尖锐矛盾。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可对王尔德较为经典的童话作品局部片段给与选取,并就其内容等进行深入剖析,对其具有唯美气息的语言风格进行体会,感悟其所著童话内容的简单而又生动,便可对学生的吸引力给与快速抓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
二、点拨学生的英美文学赏析方法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其通常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方面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英美文学史大概发展脉络及特点予以厘清,促使学生在对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学生出现无目的预读作品,或毫无关联的去看待及评价作品。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定期、定时抽出时间将英美文学的大致发展情况进行讲授,比如在古英语时期、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进行讲授,分析这些文学特点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才能造就?英国文学在各个发展时期,其代表人物都有哪些?以及这些人物在具体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所表现出的突出特征又有哪些?通过此种串讲方式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思路更为清晰的情况下去阅读作品,并且还能将文本内容融入到各个大背景当中,并就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当中还能将之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自行找出答案并解决。
三、提高学生课后阅读数量和质量
课堂学习仅仅是大学生学习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和重要部分,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其也是如此;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针对学生文学思维及意识的培养,也应该在学生课后的自学当中进行渗透。在阅读当中,首要目标就是保证量,在文学作品阅读时还应保证是完整的原著。就美国大学生而言,其在大学期间通常情况下均阅读过十几种甚至更多的经典原著,而相比于中国大学生来讲,后者仅喜欢且习惯于阅读节选,常常仅对著作当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细致阅读,其中较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连一本完整的原著都没有阅读过。阅读量作为一种最为基本且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当对阅读量要求给与放弃,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予以放弃。所以,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阅读,只有在量上得到一定积累,才能对各种条件下所出现的语言障碍进行克服,才能更加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作品。此外,在进行阅读时,不必依据文学史的发展顺序进行阅读,针对时间越远的文学作品,其在阅读时可能就越艰涩,当语言方面的障碍越多,则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言就可能造成挫伤。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适于课外阅读的书目,可以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着手,从简单阅读入门,实现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然后依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及效果,将下阶段的阅读内容进行布置。还可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成果,培养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此种习惯同时还是实现学生回忆巩固有效形式,还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锻炼,活跃学生思维。
四、结语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普遍存在只注重语言技巧的学习,而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却予以忽略。在语言学习当中,文学审美能力对其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还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化内涵进行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所以,将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在课堂中将文学知识进行讲授,在课后就外文原著进行阅读,并于读后进行汇报交流等,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2010年6月笔者对某艺术学院的500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英语学习策略以及如何使用,对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处于无意识状态。在经过一系列英语学习策略训练(尤其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笔者于2011年7月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6份。结果表明: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明显提高。其中88.33的女生、82.679,6的男生知道什么是英语学习策略;对未学的知识有43.33的女生、47.5%的男生会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对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51.67的女生、48.67的男生是经过思考后提出的。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艺术专业的女生更了解英语学习策略,在听力和写作方面更善于运用英语学习策略,而男生在口语和阅读方面更善于运用英语学习策略,对未学的知识更喜欢自主学习,善于总结和运用学习规律;男生喜欢直接提问题,而女生更喜欢思考之后再问问题;男生还会拓展自己的思维,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女生对英语学习方法的掌握多半来源于老师的传授;在课堂上,男生较注重理解,喜欢思考,但不大爱记笔记,喜欢默读,情绪化学习较多;女生普遍能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并在课下进行整理,喜欢课堂讨论和大声朗读,注重课本知识,学习能循序渐进。
二、多媒体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一直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单一,常常使学生厌学。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使教学生动活泼,赋有趣味性0]。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有许多优势,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喜爱。
1.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大学英语多数以大班授课,教学安排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艺术专业学生对英语课的领悟程度不同,反应慢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会感到迷茫,有挫败感。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可重复性和可选择性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艺术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紧张情绪,给他们提供更直观的语言运用实例。多媒体视频能够丰富英语教学形式,活跃英语课堂气氛[3],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多媒体网络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提供比较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采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艺术专业学生能够看到生动形象的视觉背景,听到高质量的英语,有利于他们模仿和学习英语,在课后还可以通过网络外语电台自主地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可以自主查找和选择英语学习资料,或者与外国笔友用Email(电子邮件)进行英语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网络,艺术专业学生可以独自使用英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并感受到使用英语的成就感。
2.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板书和讲解占去大量时间,课堂信息量少。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优秀课件把枯燥的英语学习和语言运用通过计算机跨越时空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能大大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扩大英语课堂信息量,模拟真实的语境,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c4]。
3.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艺术专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容易消失。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采用多媒体手段扩大信息量、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在和谐、合作的英语学习环境下,使艺术专业学生有自主学习英语的愿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自由、宽松的多媒体英语学习环境下,减少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与畏难情绪,打破传统英语课堂枯燥的氛围,这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5]。多媒体英语教学为艺术专业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朝着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化、个性化模式发展,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主完成。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各取所需,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个性化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为艺术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6]。
三、多媒体模式下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探索
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多数艺术专业学生比较有个性,喜欢自我展示和表现。英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展示艺术专业特长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以及在各自专业中英语的交际用途Ⅲ。这样可以从意识层面上纠正艺术专业学生认为“英语对他们没有用”的错误想法。运用多媒体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教改尝试如下:
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检索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并由此产生了更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借助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优势,在主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积极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邛]。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3~5人一组制作PPT课件,并选出代表在多媒体教室演示讲解并进行比赛打分。艺术专业学生荣誉感较强,这样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第一册Unit7TheBattleAgainstAIDS时,对于艾滋病的知识,请三个小组课前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由组长在演示台上播放PPT课件,介绍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以及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远离艾滋病。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讲授相应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针对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在记忆英语词汇方面有困难的情况,笔者在课堂上把自己及他人总结的词汇学习策略和记忆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快速播放给学生,例如拟音记忆法、词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对这些学习策略有了更好的理解和领会,使他们记忆单词不再是难事[7]。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例如,课前给艺术专业学生布置作业: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和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在英语课堂上请学生做五分钟的MorningReport(报告),或以小组形式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真实的英语语境,让学生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3.编写和使用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材。现行的教材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偏大。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8]。因此,灵活选用或编写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某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大学英语采用“2+2”方式,即大学一年级本科学生使用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编写的《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2册);大学二年级时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2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对英语教材的使用做出相应调整,力争做到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例如,针对第1册第4单元的水立方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水元素与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水立方建筑名称之间的关系,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诸多事件,既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又激起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并重视中国文化。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艺术专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到英语知识的同时又了解了更多的艺术知识,凸显了自编教材——《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的“英语+艺术”的编写主旨。
4.运用多媒体技术,采取个性化的英语教学策略。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性格差异,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采取的英语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课堂分组活动时要尽量把不同性格的艺术专业学生分在一组,目的是使学生之间达到性格上的优势互补。利用艺术专业学生性格外向、好表演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课堂互动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学唱英文歌曲、模仿经典英语电影对白等;通过做游戏、小组讨论、演英语剧等活动使艺术专业学生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从而达到英语学习中的取长补短。从做中学,从学中做,掌握、运用英语知识,增强他们的英语学习动力和信心。另外,根据艺术专业的不同方向,英语教学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针对音乐系的学生,要鼓励他们通过多学唱英文经典歌此来提高他们的英语语感和英语听力水平;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注重训练其英语发音和朗读,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五分钟“英语新闻播报”训练,提高他们的双语新闻播报能力;针对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要鼓励他们多进行角色表演、模仿经典英语电影对白和英语戏剧表演的训练,使他们既学习了英语,又训练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做到灵活多变,从而进一步促使艺术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6]。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要善于使用情感策略,激励艺术专业学生努力学习英语。
篇4
翻转课堂实际上“翻转”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授、学习地位,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消化理解,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教学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翻转课堂的内涵、特征、实施现状进行有关的介绍,进而指出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应用措施;文章最后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为例对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学
一、翻转课堂概述
(一)内涵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人类开始步入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应运而生。翻转课堂具体是指通过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授、学生课后学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传递主体的现象,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理念。
(二)特征
1.教师定位转换。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为此教师要在课前准备相应的课程设计,以便于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对学生的学习选择进行干预,在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后还要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核。2.学生身份转换。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前知晓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此他们就要并通过多种渠道预习课堂中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要根据自己课前准备的学习内容,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课后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下一轮的学习任务的学习。3.课堂时间转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课堂实践的转换,将原本课上教学的时间挪到课程开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课堂更像是“一个会议大厅”供学生们交流想法。
(三)实施现状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课堂需要学习的基本教学内容,在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课后学习,但由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课堂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设备是横档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发展面前的又一大难题。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手机、笔记本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相当普及,但高校都普遍缺乏视频录制所需的专门录音室及录制设备,这使得视频课的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在线学习缺乏监管是高校面临的另一重要难题。为此学校要通过研发相应校园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
二、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只是被动地倾听,而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去。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对这一现象的颠覆,翻转课堂的宗旨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前通过资料搜集掌握课堂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在课后结合交流互动与自己掌握的内容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创造。翻转课堂对学生高度参与的要求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有助于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培养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黑猫警长”的角色,不断追赶着学生学习,而学生对老师的感觉也是畏缩、胆怯,生怕在课堂中被要求回答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较为尴尬。而翻转课堂更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来进行互动交流和指导而不是命令式的教学方式、更不是对他们的学习选择进行强制性干扰,在这样的模式下,更有助于师生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改变从前师生之间的尴尬关系,发展互助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由此也使得各地的教育发展状况不尽相同。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课前视频录制、网上视频教学、以及视频、学习资源共享等方式,整合各地不同的教育资源、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相关学习领域的先进知识及科研现状,大大改善了教育不平衡的现状。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翻转课堂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际的英语学习能力,本校是一所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大学,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口语交际方面。翻转课堂教学将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大量的时间与老师、其他同学之间进行英语口语的交流互动,教师也要通过相应的教学设计创设一定的情景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口语互动的环境,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举措
(一)明确师生间的角色转换
师生之间角色定位的转换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此模式下,师生之间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也发生一定的转变。教师要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教学;学生要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学习内容的探讨中来。
(二)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翻转课堂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逐渐被提出和应用的。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YY语音课程以及其他网络信息设备搜集所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同时,要求教师运用视频录制设备进行视频课的提前录制、同时要创新多媒体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师生双方都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模式设计
(一)课前准备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录制15分钟到20分钟的小视频或准备十几页的幻灯片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紧扣实际生活案例提出相应的学习问题指引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讨论。
(二)课堂讨论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学习都放在课前,因此,在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以第四单元HeroesamongUs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设置如WhywasDanielHermandezregardedasahero?以及Whatcanwelearnfromtheinspi-rationstoriesofheroes?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们的合作探讨内容。在小组讨论后邀请小组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分享交流,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学习效果评估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应用必然离不开相应的学习考评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估,通过这种评估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完成学习任务。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评估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课前学生信息知识搜集情况;其次是课堂参与情况;最后是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评价。
参考文献:
[1]杨小晓.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2):68-69.
篇5
关键词:学习策略;听力;课堂教学
1. 引言
听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学习策略理论进行研究,希望提出适合听力教学的方法。
2. 理论背景
学习策略由著名语言家O’Malley 和Chamo提出。它包括三个重要的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通过考虑如何储存和检索信息以解决问题。在培养听力能力方面,它主要涉及听力技巧。
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学习过程及理解的计划,监控和评估。元认知策略对学习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掌握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可辨认和分析用于理解的语言及社会语言提示,可将语言输入与已有的图式知识加以整合,并能有意识地使用已有的中介语系统来控制其语言行为,因此在学习中,能确立学习目标,选取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对学习任务进行组织,计划,敢于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并设法克服困难保证学习的成功。
社交/情感策略包括请求对方澄清问题,自言自语以减轻压力或焦虑等。Krashen(1981)的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处于紧张的情绪中时,“过滤器”会阻碍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并影响学习者对信息的有效解码。
3. 研究问题和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策略使用情况和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如何?
(2)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老师在听力课堂当中应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听力训练?
4. 结果和讨论
本研究对大二非英语专业的10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英语听力重要性的认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生听力策略的使用和教师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在课间休息时进行,共发放107份问卷。通过整理,有效问卷共有92份。
4.1听力策略的使用
通过调查发现,100%的学生在听力训练中,会通过已知信息(如,选项中的文字描述等)来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并且所有的学生(100%)都认为这样的预测在听力训练中是必要的。在听力过程中,82%的学生会主动用笔记下一些要点及如时间,数目,年份等细节信息。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认知策略,知道在听力过程中,运用此种听力策略来指导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水平。
4.2 元认知策略的使用
从调查中发现,62%的学生在课后的听力训练中,不会进行自我管理或自我督促,课后的听力训练具有随意性。76%的学生对于上课时未掌握的内容不会进行再次听力。但86%的学生下课后会进行额外地听力训练,并且大部分的听力材料以四级或六级的题型为主。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学生还不能较好地使用元认知策略来进行听力训练。学生的听力训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以过四级或六级为主,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比较随意,没有计划。
4.3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方面,本研究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重点和教师在授课时的讲授和处理方式来进行。通过问卷发现,老师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对听力材料内容的掌握和单词的介绍和解释进行。语法不再是老师听力教学当中的重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处理方式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公布答案,讲解一些语言和语法,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口语训练和介绍听力技巧。对于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75%)表述认同,认为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并且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帮助他们提高听力水平,了解有趣的文化背景知识。但部分学生(25%)认为,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好。其原因有:1. 教材内容过于枯燥。当前,现行教材是新视野听说教材,教学内容与精读课程紧密相扣。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听力训练时,可以降低训练难度,但由于是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所以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失去了新鲜感,让学生失去兴趣。对此,大部分学生建议老师重新选择听力材料,增加听力内容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出可以通过看原版外文电影,听英语歌曲或外台广播来进行听力训练。2. 丰富教学重点。部分学生提议,听说教学不单以听力为主,培养口语能力也是必须的。因此建议老师,可以将听力训练和口语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真正提高听说能力。3. 老师对听力技巧的介绍不够。建议老师介绍听力技巧,并结合四六级考试,进行相关训练。
4.4 英语听力教学建议
针对研究中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 丰富听力内容。课本并不是听力内容的唯一来源。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结合教学要求丰富教学内容,如使用原版的外文电影,纪录片或即时的广播节目(VOA,BBC)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听力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听力课的教学质量;2. 注重听力技巧的介绍和训练。老师应该充分介绍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来指导听力训练,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3. 丰富教学重点。在现行的听说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老师的教学重点偏重于听力训练,而忽视了口语培训。因此,建议老师在教学当中,应把听力和口语相结合,通过听力材料的使用或口语材料的使用来促进口语和听力水平的提高,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5. 结论
听力是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现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本文以英语学习策略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为研究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改进和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有所帮助。(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途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语言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大势所趋。网络自主学习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要求的“信息资源提供”、“情境创设”和“协商会话”等基本要素, 是其它学习环境无法相比的。科技的发展己经进入移动网络时代,移动技术支持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在扩展学习时间和空间、丰富学习交互、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旨在探索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1 自主学习
“学习者自主”这一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Holec(1981:3) 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为“ 能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charge of one’s learning)”。他认为,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自然途径或专门系统的正式学习才能获得的。 徐锦芬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提出了中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涵盖的内容。(1)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2)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3)有效使用学习策略;(4)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5)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1]
相关研究表明,大量利用技术资源的学习者不一定会变得更加自主,学习者能否变得更自主有赖于这些技术的性质和使用方式。在教学中,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与移动网络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系统设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互动性很强的网络交际平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学习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与其他形式学习比较,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2]。
在实践中,移动网络学习主要是基于智能手机,辅助于笔记本电脑。调查表明,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远高于笔记本电脑,同时更便于携带。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随时随地性。学习者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在大多数场所进行学习 2)实时性。丰富的软件,便捷的互联网络,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交流信息,解决疑惑。这两个特点可以说主要是通过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决定的。3)个性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装相应软件,关注浏览所需的内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是由智能手机的可扩展性决定的。[3]
3 移动网络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教师要通过移动网络创建合适的真实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
1)与学生互动,增强师生感情,提升自主学习。
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建立师生课下交流互动空间,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现代网络技术(以博客、微博、QQ及QQ群、电子邮箱、网络硬盘等为主体)使得人们的交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通讯愈来愈平民化。教师在课下要主动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指导生活和学习,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控制学习内容和过程,因此,自主的核心是一种心理机制(Arnold,1999)。教师及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自主学习中起关键作用。英语学习中对情感因素的忽视是造成目前我国英语自主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1]
2)对学习进行指导和监控
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发掘移动网络资源。首先是帮助学生安装、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培训小组长,掌握下载安装一些应用软件,比如QQ,微信,新浪博客,BBC等。在具备了共有软环境后,充分利用这些软件提供的英语学习资源成为重中之重。每个班级建立QQ群,选出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每个学习小组建立讨论组方便活动。组建微信群,开通博客。指导学生添加关注有关大学英语的微信群,关注英语有关的博客,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官方博客,定期推送双语文章,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和话题,分小组展开学习、讨论或辩论。安装BBC手机及类似应用软件后,学生们实时接触地道的英语材料,与时事热点相呼应,大大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增强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也有益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7]。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移动学习特点,对学生开展学习策略指导。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策略的指导,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以培养大学生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实验结果
课题组在2013级的两个自然班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对比实验。实验班级加入了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的指导。对比组则没有。两组学生水平无明显差异。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如表l所示。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英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对比组增长明显,学生每天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平均时间相比实验前也有相应增加。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其使用移动学习的成效。
5)移动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容易分散注意力”。手机上应用程序五花八门,网络上信息繁杂。如果学生自制力差,会使学习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其次是手机配置和上网流量问题。随着智能手机价格和流量资费不断下降,这两个问题可以逐步解决。针对某些学生手机流量不足的问题,号召学生分工合作,通过蓝牙、电脑、U盘、宿舍WIFI、网盘等共享互传资料。
移动网络学习资源还不是特别丰富。移动学习软件应充分考虑移动学习自身的特点和用户群体对移动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移动学习的发展。有些教育组织充已经分考虑到大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如,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第三版)开发了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增加了移动网络的支持,实现了移动学习,这是值得肯定的。
手机屏幕相对偏小,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尤其是阅读方面。电池的续航能力以及长时间使用对于眼睛的损害等方面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3]随着充电宝的出现,电池的续航能力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教师以现代移动联网为平台,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就可以探索出一条新型的教学模式。移动学习不是替代传统基于书本和课堂的大学英语学习方式,它只是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围绕教材,合理开发利用优质移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和开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11;136.
[2]郭红霞,熊锟,刘占荣.关于大学生英语程移动学习及其兴趣持久度的调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4):81-85.
[3]付星.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08):148-149.
篇7
关键词:听力教材;任务型教学法;编写原则;英语专业
作者简介:戚伟燕(1977-),女,浙江海宁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YCX11202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G2110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33-02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听一直是比较难提高的一项。这与整个听力教学和学习过程密不可分,也与听力教材的选用息息相关。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进行日常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是具有权威性的学习材料。[1]高质量的听力教材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目前,国内对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和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及改革等方面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关于听力教材编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本文试从分析国外听力教材(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Lecture Ready》系列)编写出发,学习其先进理念,用于指导英语专业听力教材的编写。
一、目前听力教材编写和使用情况
目前国内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丰富、更新快。各高校广泛使用的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主要有:《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1世纪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等。这些教材大部分为2004年之后出版或再版,特点鲜明,如教学理念先进、教材体系完备、主题内容丰富、视听说相融合等。
相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材,英语专业听力教材数量有限,更新慢,有再版,但鲜有新教材出版。这一现状很难适应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主要使用的听力教材为:《Listen This Way》(第二版,张民伦主编)、《Listen to This》(第二版,何其莘主编)、《英语听力入门3000》(张民伦主编)、《现代大学英语听力》系列(杨利民主编)、《听力教材》(施心远主编)。这些教材均按照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听力方面的具体要求编写,有利于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体现语言的人文性。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目前使用的听力教材为张民伦主编的《Listen This Way》(第二版)。此套教材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和难度的循序渐进,难易度较适合我校学生。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增加、丰富了关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学习光盘内容,但大部分仍为第一版内容,选材较老,不太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Lecture Ready》编写特点
《Lecture Ready》系列共三册,由San Francisco州立大学的Peg Sarosy和Kathy Sherak编写,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每册各五个主题十个章节,所有听力材料均配有视频和音频,主要针对初、中级水平学习者,以便他们听懂学术讲座、有效进行笔记、成功参与小组讨论,使他们熟悉大学真实课堂的学术氛围、掌握相关语言及技能要求,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本套教材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基础,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结构系统、材料真实、视听结合、侧重听说技能训练。
1.结构系统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法。众多学者曾对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他们在教学的程序上基本达成共识,即任务教学包括三个主要阶段:任务前阶段(pre-task),在这个阶段,教师介绍本单元主题,然后学习者进行活动;任务中阶段(during-task),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一对一或分组进行活动,然后将向全班汇报他们如何完成任务及得出的结论;任务后阶段(post-task),这个阶段强调任务中的一些特殊的语言并进行练习,对学习者在上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反馈。[2]
《Lecture Ready》系列正是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基础,编写结构体现听前、听时、听后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每一环节学习目标明确,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层层推进,结构清晰系统。例如,教材注重听前训练,包括:词汇、对话、讨论等形式。在听正式讲座之前配有相应的听力练习材料,重点在词汇(包括专业词汇和讲座学术词汇)和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前期准备。
2.材料真实、视听结合
每一单元的讲座均为真实场景的视频,并配有音频。演讲者的动作、表情、板书等都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的绝好视觉线索。真实的讲座现场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语境和学术氛围:演讲者自然的语言表达,包括停顿、回述、起句失误、填充词使用、扼要回顾等,都使学生身临其境,避免单调枯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其次,选材虽为学术讲座,十个章节的内容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商务营销、社会科学、大众传媒等。广泛丰富的选材能吸引众多背景各异的学生,利于课堂讨论。这与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须接近真实世界活动的要求一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3.侧重听说技能训练
听前、听时、听后三个环节分别针对不同听说策略的训练。听前活动和练习侧重学生已有图式的激活和新信息的输入,为后面环节做准备。听时环节的策略以预测和笔记为主。听后环节围绕讨论技巧,以输出为主。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有助于听力理解的消化,加深理解和掌握。
此外,本教材练习设计听说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机会,通过完成任务,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真正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提倡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及主动性能力培养的目标。[3]
三、英语专业听力教材编写原则讨论
综上所述,《Lecture Ready》系列教材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基础,自成体系,特点鲜明,不仅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还能使学生熟悉真实学术讲座的氛围,并进行词汇、讲座语言和背景知识的储备,不愧为一套优秀的听说教材。但另一方面,《Lecture Ready》主要针对的是非外语学习者如何听懂讲座、了解大学真实课堂的学术氛围,不能直接用来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教材。但其相关编写理念可为我们借鉴。
束定芳教授等指出,教材编写的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4]这些原则在《Lecture Ready》这套教材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亦与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英语专业听力教材同样需要体现这些原则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首先,听力教材必须体现真实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Helgesen & Brown认为,老师在教授高级阶段听力学习者时应尽量使用真实的听力材料,即那些能够反映真实语境中人们交际活动的听力材料。[5]只有那些具备真实情景和真实语言的听力材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在选材上下功夫,选取真实场景的对话、会话、独白、讲座、新闻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听力理解。而传统的听力教材基本上以文字材料为基础,由教师播放录音,严格控制语速、词汇和句子结构。这样的材料不够真实,缺乏趣味性,与现实交际中的口语差距甚大,比较适合语言初学者,[6]不适用于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另外,听力材料不仅仅只是听,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视听相结合。视频的选用不仅能增强材料的真实性,创造真实语境,还能加强其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听力教材的难度必须循序渐进,有系统性。每册书各个单元的难度以及各册书之间的难度都需要递进式编排,以符合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自然规律。听力材料难度的体现有多种方法,其中Shenamy和Inbar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听力材料进行实验后发现:新闻最难,讲座次之,对话最易。[7]此外,听力材料的语速体现了其难易度。因此,选材可以考虑到不同的题材类型、语速的快慢,各册书各有侧重,体现难度的递进。
再次,听力教材的系统性还体现在输入与输出的相结合。听前、听时、听后三部分目标明确,听前已有信息的激活和新信息的输入、听中的信息输入以及听后讨论的信息输出环环相扣,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加深理解和巩固接收的新信息,还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
可见,教材编写必须以科学的原则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Lecture Ready》这套教材正好为听力教材编写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和理念。
四、总结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就必须有适应学生实际的教材。此外,教材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英语专业听力教材要以英语听力教学目标和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其编写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在符合课程编写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教材内容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们学习国外听力教材的编写理念,取其精华,以任务型教学法指导英语专业听力教材的编写,使教师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并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董明,桂弘.谈谈好教材的标准[J].语言文字应用,2005,(4).
[2]李学书,辛敏芳.任务型教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论丛,2008,(2).
[3]龙桃先.从任务型教学法看英专学生综合英语能力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Helgesen,M.,S.Brown.听力教学实用技巧[M].刘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跨文化理论 意识 文化
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1。现阶段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通称的精读课,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精读课成了教师逐字逐句分析词汇语法结构,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局限于语言知识细节的满堂灌。作为交际工具载体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成了枯燥、毫无趣味的死板材料,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这些语言材料。实际上,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不应当仅作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来传授学习,而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传授,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必须联系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理论(Cross-Culturalism)与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解
学界普遍把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1945年发表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跨文化研究的历史不长,但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却可以追溯到原始部族间的通婚(intermarriage)。部族间的通婚不仅促进了部族人口素质的改善,也带来了部族间的文化交流。现代跨文化交际是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大趋势中产生的,是研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并解决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为中心和目的,它综合了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各学科对文化冲突的见解,对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手段、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认识行为等交际要素进行分析,阐释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各交际要素上的差异可能造成交际障碍,合作受阻,交际失败。在日常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一方通常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因此交际成功与否不光受到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语境、交际策略的限制,还受交际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心理、、习俗礼节等制约]2]68-72。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土地的开垦、植物的栽培,后转义为人的身体和精神培养,特别是艺术、道德、天赋的培养。人类学家和哲学家都给文化下过自己的定义。所谓文化,语言学家Douglas H. Brown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这一切大致上为占据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所共有。我们每行一事,无一不隐藏着文化的含义,留下文化的足迹,文化使一群人或一类人与另一群人或一类人区别开来。”[3]11美国文学家Kiluck John则认为“文化是历史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4]327凡此种种理解和观点都没有超越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 B. Taylor)1871年就给文化所下的明确而根本的定义,他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5]79。通而观之,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总和,而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作用于语言的文化因素应该是人们创造的一切的总和,是广义上的文化,它涉及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是个动态的、具有时空维度的概念。相同地区不同时代,相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存在着千差万别,存在着主导“话语”,存在着主导的文化和主导的话语,要想进入其主导文化就必须了解并操纵其主导文化话语。
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必须由语言来传播,而语言本身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这便是语言是作为文化的
一部分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双重性质。六十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理论家们开始摆脱索绪尔(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及结构心理学的长期影响,意识到社会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语言学家拉多(R. Lado)在其《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pecific Approach)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6]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在语言中得到反映。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的民族和社会属性同样也体现在其载体――语言上,即所谓的语言镶嵌在文化中。
因此,为了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为目的而学习掌握一门语言,除了掌握其听说读写译等技巧外,还要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要素。继拉多之后,海姆斯(D. H. Hymes)1972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言语能力不仅包括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是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7],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认为一种语言的习得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客观环境,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和文化直接相关。但是语言学界对这一理论问题没有一致的看法。学界普遍较为接受的是卡纳尔和斯温(Canale & Swain)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法能力(也称语言能力,即linguistic competence,指掌握有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知识)、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关于语用方面的知识,使语言运用得体)、语篇能力(discoursal competence,即掌握和组织连贯的话语而不是孤立的句子的能力)和会话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即运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有效语言交际的能力);要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仅仅掌握语言能力是不够的。使用同样的语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际交流,其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而其中作为交际主体的人却又是作为其文化的具体载体而出现,由他体现出来的文化上的千差万将对交际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秋芳教授1999年提出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包括了前人所讲到的交际能力,还增加了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其中交际能力包括三部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也包括三部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而这三种跨文化能力都要求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相当熟悉,尤其是母语及其文化对于深刻理解外语文化极其重要,应该有它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8]55-120。由于语言教育理论家的努力,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日益为人们重视起来。
二、文化因素在精读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都比较注重语法,不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授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大学生虽然高考成绩不错,但对所学语言涉及和反映的文化所知甚少,这些都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在精读课中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介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紧迫性。以现在几乎每个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参加的四六级考试中的听力测试为例,虽然听力材料中明确地谈到测试题目中的答案,但是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形成听力识别的兴奋点,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1991年6月六级试题中的第16题:
What are you advised to do when you get a wrong number in making a long distance call?
A)Check your number and call again.
B)Tell the operator what has happened.
C)Ask the operator to put you through.
D)Ask the operator what has happened.
虽然听力短文最后一段明确指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call the operator and explain what happened”, 却有将近一半的考生未能选对正确答案B)。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也许是他们缺乏这一特定的背景知识,不知道在美国打长途电话遇到困难时可以向长途台接线员(operator)求助而形成听力理解上的障碍。有20%成绩较好的考生误选A),显然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回答问题[9]16。诚然,如果考生的听力能足够好,听懂语言材料并答对问题也许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如果考生掌握了这一背景知识,即使听的能力一般也能够听懂并完成试题。其实,老师如果在上课时(如外教社《大学英语听力》第二册第三课接打对方付费电话)稍微增加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自信地选出答案,不必瞎猜。
三、利用一切机会创设课堂语言环境,传授社会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也可能利用一切机会融社会文化背景于教学之中,因为学生在中学时期打下的良好语言基础可以帮助教师部分地从枯燥繁琐的语法讲解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具有丰富文化蕴含(culture-loaded)的词语、句子和情景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构成和运用、句子的含义和课文语篇。
词语是语言的构成要素。自从有文字以来,语言(表现为词汇)成了记载人类生活、传播人类智慧的载体。就以最常见的breakfast为例,恐怕大学生当中知道其构成及含义的并不多。breakfast是由break(打破)和fast(斋戒)构成的,因为每天的第一餐打破了前一天晚上至第二天早上就餐前不吃不喝的斋戒状态,因此,这一顿就是breakfast(早餐)。了解了这些,这个单词比乍学之时的一个个毫无意义的字母好记多了。在讲到motel(汽车旅馆),drive-in等词的时候便可适当介绍美国的汽车文化。motel由motor(汽车)+hotel(旅馆)构成,指设在公路两旁不仅提供自己开车的旅客住宿,还提供汽车“住宿”的车库或停车场的路边旅店;而drive-in则指顾客无需下车即可得到服务,如drive-in restaurant或fast-food drive-in(“免下车”餐馆或快餐店),drive-in movie/cinema(“免下车”电影/电影院),drive-in banks(“免下车”银行)。这样,让学生既了解了文化,又了解了构词法,增加了词汇学习的乐趣。
当然,教师不仅能在词汇上做文章,还可以利用课文来营造英语氛围。教师在积极调动学生用英语介绍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之后,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外教社《大学英语》第一册中Unit Five: 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和Unit Seven: The Sampler都是从不同角度表现西方社会庆祝圣诞节的动人故事,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所知介绍西方国家庆祝这一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补充疏漏之处,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侧重点。如果有了老师的周密指导和悉心介绍,学生得到的就不仅是全面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还有对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的了解。
事实上,诸多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将文化视角作为其选材的原则之一。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就选编有不少异域文化气息浓郁的课文,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的Time-Conscious Americans,第三单元的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等;而外教社的《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每册都包括有两至三个单元英语国家社会生活的课文,如第三册的Changes in the Way We Live,Civil-Rights Heroes,Security 等等。教师们完全可以在讲解语言知识、培养交际技能的同时很方便有效地给学生传授点点滴滴的文化背景信息。
四、运用各种媒介,加强课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有效地使社会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英语的教与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培养在课内外都把语言放到文化整体当中来学习的意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将中西方人际交往中诸多方面的差异融合到教学中,还应该经常关注世界时事以及由此带来的语言新变化;翻阅时代感强的有关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风土人情、历史和宗教等的书籍、报刊、杂志以便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不断了解其文化生活动态,向学生不断介绍新知识,推荐新书目,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调动其主动性,引导他们重视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幻灯、录像,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向他们推荐易读、易懂的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书报杂志,如《英美概况》、《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Background to Britain, Background to the US, English Salon, English World等等,让学生多看课外读物,浏览英文网页,订阅英文报刊;组织中外文化差异专题讲座、英语角、英语周或英语晚会等,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创设多样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大视野,加强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社会文化素养来促进英语的学习,而通过令广大学生头疼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成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金惠康.论跨文化交际翻译[J].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1999.
[3]鄢小凤.论影响交际教学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1/2000.
[4]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5]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 省略/report/list.hcam.
[7] 省略/file_post/display/read.php
篇9
1、学生基础薄弱
据调查,百分之六十的高职学生都面临着英语薄弱、缺乏兴趣的现状。造成学生学习英语基础差异有许多种因素,例如:中学的教育背景、英语学习基础以及个人语言学习天赋不同等。高职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有个别学生甚至只会拼写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会拼写、会念的英文单词寥寥无几。对于此类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自然只是僵硬、呆板地接受,有些人甚至从心底里对其排斥,在教师眼里极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是难于接受和理解的。还有些学生在高中时已经放弃学习英语,即使老师再努力,教学效果甚微。同时,据调查,由于部分学生在高中时高考没有听力测试,他们大部分是都疏忽听力练习而投入到语法等练习中,现在对他们来说听力就更是难上加难。
2、听力教材形式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
目前,我们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一直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听说教程》,这本教材听力素材多,内容涉及面广,分类全。根据本人授课体会,该套教材比较适合希望循序渐进的学习者使用。但对话型课文较少,对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较差。同时教材比较老,对于希望学习了解最新西方社会生活情况的学生来说,不大适合长期使用。在英语听力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也非常单调乏味:听录音、做练习、对答案、讲解听力原文,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事倍功半。
3、听力教学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英语检测方法。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教师主要还是看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如何来判断学生是否懂了目标材料。这种单纯从题目出发的检测容易让学生形成投机和碰运气的心态,对于材料的困惑之处只要和题目无关就毫不关心,这样实际上就没能起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的效果。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高职英语听力教学
1、打好语音基础
好的英语发音对听力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语音知识指音素的发音,它包括:弱化、连读、重音、节奏、语调等内容。在调查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发音上有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对听力素材的理解。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复习音标,同时要去学生将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句型、课文大声模仿并跟着磁带朗读。
2、选好听力材料
听力材料的质量和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多选取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通俗易懂且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作为学生的听力材料。在听力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把握难易程度,太难的材料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的材料又没有什么挑战性,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因此,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此外,听力材料还应该提供足够多的信息,那些纯粹对话型的材料不应当多用,最好教师能适当增加一些学生专业有关的文章作为听力材料,这样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的英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会逐渐提高。除了听力材料的选择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听说结合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听力,如采取辩论的形式,每个学生都参与辩论,就某个固定话题发表自身看法,这样既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又能让学生听别人怎么说英语,进而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等。
3、营造听力环境
学生的兴趣就是英文电影融入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优势之一。许多英语优秀的学生都认为:看英文原声电影不仅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同时还能无形中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听力教学可以尝试用英文电影来营造一个好的听力环境。好的英文电影有很多,比如阿甘正传、勇敢的心、魂断蓝桥等等,这些电影不仅仅是一个个英文故事,它们往往还能给我们予心灵的启迪。在听力教学中运用这些电影,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的语言就不至于显得空洞而苍白。同时学生在听和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英语国家的人文风情和日常表达,这种自然的表达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收和掌握,同时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的听力练习谁能不积极参与呢?当然,在英文电影的选择上,教师应当选择一些比较经典,同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启示的电影,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赏析电影之前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明确应当从这部电影里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将娱乐性、教育性和听力培养融合在一起。
4、培养听力学习策略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制约因素;教学策略
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几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听力是英语学习中最集中的语言技能之一,同时也是难点。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里夫斯(W.M.Rivers)和坦伯利(M.S.Temperly)的统计,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所占比例为45%,列于听说读写各语言活动之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力技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听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知识的吸收,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制约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给出来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制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其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情绪,一定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学生在中学的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只为了考试而勉强应付。这些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会感到词汇量贫乏,语速太快,因听不懂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并产生焦虑情绪或者厌烦情绪。引起这种情绪的可能原因有:生词太多学生确实听不懂:生词少但语速太快而听不清楚:对听力材料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管是何种原因,都会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对英语听力失去兴趣。
(二)相关背景知识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听力材料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应的了解,必然会影响听力理解的效果。由于听者缺乏相关的常识和各科的基础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被曲解或者干脆就听不懂。不知道讲话内容。2)在收听到专业性较强的英语时,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感到如听天书。
(三)语音因素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小学开设英语课开始一直到大学,几乎没有受过系统的英语语音、语调方面的专门训练,缺乏相关知识和技巧,对于英语的重音和节奏规律知之甚少,很多学生甚至不能准确无误地将一个单词或者某些音标的读音发出来,更别提听力材料中所涉及的重读、弱读、连读、失去爆破、英美音的区别等等现象了。
(四)词汇因素
在英语听力的学习中,制约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中词汇量列于第一位。词汇量不足,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生词或词义不熟的词的几率就高,这种情况会妨碍学生对整个句子乃至整段材料的理解。
(五)听力理解技巧因素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听力练习时因不能听懂所听到的内容,或者在考试当中抓不住所听要点从而不能很好的答题,他们通常将这些问题的根源简单地归纳为词汇量不够或者听的量还不够多,这些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主要原因,听不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对一些基本听力技巧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例如:根据上下文猜测字词的技巧,听力过程中抓取关键词,及时进行笔记记录等等。
(六)听力教学因素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一般院校开设的大学英语平均为每周4学时,而听力课时只能占到其中的1/3个学时,听力的训练由于时间的限制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听力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讲单词—听录音—对答案”,形式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对于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采取视,听,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尽管目前很多学校已经采用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但是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听力课堂模式,教师播放录音或者光盘,核对听力答案:学生在下面听录音,记答案,师生间缺少互动与交流,学生感觉乏味无趣。改变这种死板沉闷的教学模式,真正达到视、听、和说、看、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而且教师应该采用生动、鲜活、时代气息强的听说材料,比如穿插经典的电影片段,欣赏优美的英文歌曲,关注时事性强的新闻报道,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这些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并乐于参与的内容与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愉快地接受听说技能练习,并且会积极参与到其中。听和说的结合构成口语交际。所以教师应该多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练习听说,特别是在听完听力材料之后,要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对所听材料进行简短讨论或总结,从而达到“以听带说,听说并进”的效果。听说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方法指导者,活动组织者,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组织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特点、难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才能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并在参与中锻炼英语听说的能力与技能。当然,教师应该适时地对于学生在英语表达时所出现的语音、语调及词汇运用、语言组织方面的不足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改善提高。
(二)创造学生听说语言环境
对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中国人来说,母语环境阻碍着英语学习者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保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语言环境的创造:
1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
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有限,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是非常必要的。最初教学的时候不能用全英教学,因为起初学生会听不懂,假设一开始就全英教学的话,不但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应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词语及简单的句型表达,或者英汉相结合。一段时间后学生适应了习惯了。再过渡到全英教学。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用英语表达,用英语思维,切不可养成用汉语思维英语表达的习惯。
2课外时间的利用
学生对于课外时间利用较少,即使有人利用课外时间练习听说,也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听说材料和可以与之交谈的同伴,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课外时间并进行相应的指导。比如鼓励学生定期参加英语角以及在宿舍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用英语交谈,或者举办各类英语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练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改善学校广播的内容,增加一些英语新闻,英文歌曲及电影录音剪辑等,寓教于乐。总之,尽可能让学生融进英语的氛围中。
(三)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及方法
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学习方法与策略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主观能动性较差。
1加强词汇学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词汇也无法进行语言学习。学生的听力词汇量不同于阅读词汇量,它小于阅读词汇量,原因是学生在阅读时运用了语音、语意和拼写储存系统,而在听时只运用了语音和语意储存系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词汇看得懂却听不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学习”,即把词汇的学习融入到以听为主,说,读、写、译相结合的综合技能的学习。强化记忆词汇的音、形、义及用法。
2学会做笔记
在听力过程中为了防止遗忘一些重要信息,学生要善于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用符号、图示等迅速记录要点,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年代和关键词等,以便提高听力效果。另外在听力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生字词,可以根据其发音记录下来,并查字典,这样不但有助于理解听力材料,还起到了扩大词汇量的作用。
3加强短期记忆能力的锻炼
听力是通过视觉器官快速获取有声语言信息的过程,不管是做听力选择题还是听写训练,凭借的都是短期记忆。因此帮助学生锻炼根据听觉获取信息并迅速作答,这样的准确率较高。
- 上一篇:高新企业认证审计报告
- 下一篇: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