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范文
时间:2023-03-19 05:3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莫言获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此事必有蹊跷!”至于啥蹊跷,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我不知道"高密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有没有这个单位建制?管委会主任范珲是不是政府任命的?如果确实存在,有此人,是他个人信口开河?他说的话能不能代表管委会官方?是不是需要组织批准或者审查?
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是件好事。跟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一样,现在炒得沸沸扬扬,是是非非,上纲上线,各种正面的、反面的甚至攻击性的言论不绝于耳,足可以反映世态百相;不管此奖背后有怎样的原因,不管有怎样的争议或者说法,不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莫言,再说大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码会起到一个关注和反思的作用。值得祝贺!
大众在狂欢,为了莫言,肆无忌惮的消费莫言。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也不甘落后计划投资6。7亿元,种一万亩红高粱。起码说明了一种思路或者姿态,要借助莫言的影响,这个最热的新闻,大打当地名人效应和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的地方啥都没有,都敢挣来抢去胡乱搭建,诸如建什么金瓶梅遗址公园等等,借助《红高粱》,借势"莫言热",造福民生有何不可?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还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
这个思想或者说计划、规划很大。我们最大的质疑不是这个项目名称,而是这个项目资金来源,经营管理,包括收益情况等等。如果市场化运行,那肯定有人会科学预测,即使赔了恐怕管的人不多;关键是如果政府要主导,投资搞,老百姓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纳税人"血汗钱付之东流。
高密市隶属于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莱河和潍河之间。总面积1605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86万人。辖7个镇、3个街道。距省会济南265公里,距潍坊市75公里,距青岛市70公里。这是个县级市,从资金上来看要一下子或者分几年组织、投入6。7亿元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招商的话,我估计,从旅游的角度来看,高密属于"旅游飞地",恐怕难以得到游客认可,取得较好的回报。
我们一些领导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最后往往取得的效果不一定是好的。有时候为了政绩太急于求成。我亲身经历过,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媳妇农村政府为了上规模、搞面积,给每家农户强行贷款种苹果树,过了几年,全被农民自己砍伐,产量不高,套耕麻烦、病虫害严重,现在上了我们的塬,几乎看不到当年的苹果树的影子了。最后这笔帐全记到了老百姓的账上。莫言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就有类似事件的叙述。
借用名人效应,借势新闻热点,搞旅游文化一些产业链延伸,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无可厚非。最近热播的电影《白鹿原》,也想仿照宁夏张贤亮的镇北堡影视城搞一个千里麦浪起伏,祠堂院落古旧的影视主题公园或者景区。巧妙利用名人可以,过度消费名人"莫言"尚需谨慎,投资必有一定风险。但一定要综合考虑,科学谋划,落实到位。全国搞油菜花海的地方不少,婺源、汉中、兴化、荆门、罗平、潼南、门源等等。在搞一片花海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也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以及旅游综合收入合理分配的问题等等。过去,我们种植红高粱是为了生存,现在种植红高粱已经无利可图,高密当地老百姓早已经不种植,看来,如果单靠种植红高粱取得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不太可行,假如要搞成"万亩红高粱"壮景,变成了旅游现代红色农业观光观赏,或许好些。但是,巨额的宣传推广、广告营销、日常管理维护等费用怎么来?固然有电影《红高粱》等文化诱因,有莫言乃至其小说的吸引,但是我觉得一般普通人,或者说大量的游客不会因此而直接去既不是旅游目的地也不是游客集散地的高密旅游消费。
当然,高密的一些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食宿等能否跟上,还有待考虑。
在我看来,从思路上讲,高密种植万亩高粱地,起步是好的;但如何操作成功,正常运转,尚需要充分论证,或许需要三五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但是机遇不可能再来。从旅游的角度看,项目先宣传再逐步建设完善也可,项目一步到位建设完后再大力宣传也可,都有成功的案例。一句话,要因地制宜。因为对高密"种植万亩红高粱"具体项目运作资金、融资等不知,所以不好下结论。
套用一下作家的话,莫言在谈新书《我们的荆轲》中说:"你不可能完美但至少可以追求纯粹。"山东高密"计划投资6。7亿元,种一万亩红高粱",气魄很大,我建议暂时放慢一下脚步,重新审视,不妨从公益的角度出发,从细节着手,全面规划,小处落实,做好胶东文化的点点滴滴。有时候,越小越精巧的东西可能价值更大。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的点滴渗透,世代相传,对一个地方、一个人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或许一件文学作品因为个人审美价值、写作倾向等种种原因不具有"普世性",但是我们政府的每一个项目应该为老百姓考虑并让他们能充分分享。
篇2
【关键词】原文理解 译文表达 批评制度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人们在庆祝的同时思考着莫言获奖的原因,如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加,莫言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但一流的翻译也是个重要因素。著名文学评论人孟庆澍曾说莫言的作品能取得如此的辉煌,能获得外国评委的认可,离不开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在谈到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葛浩文坦言他非常喜欢中文,英文也很好,深刻地了解翻译中的困难与挑战,他的翻译忠实于原著又富于创造性,他勇于挑战翻译中充满的不确定性。
因此他提到许多影响翻译成功的因素,其中决定性因素就是掌握好自己的母语。本文认为典籍翻译应遵循以下路径:
一、理解好原文
典籍作品离我们年代久远,理解原文真实思想常用方法是:各类辞典,专家。而译者本身古文修养的差异直接影响典籍翻译,所以从事典籍外译的工作者一定要与优秀的典籍研究专家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翻译中信、达、雅 或意美、音美、形美 或西方人的动态功能对等等标准。顺便说一下,尤金・奈达之所以把功能对等改为动态功能对等,就是为了强调翻译活动是当地人的活动,功能对等是当地人的功能对等,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所以经典作品的重译是必要的。比如许渊冲和James Legge对于《关雎》的英译。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外译者的译文各有千秋,但根据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当代活动这一理念,James Legge 对原文的理解已落后当代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与理解了,他的译文不能充分表达原诗的内涵。我们知道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人写作常用手段,在《关雎》中这一手法运用非常明显。原作者一开始就用发出“关关”求偶声的雎鸠来兴起或衬托出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个话题。然后又用雎鸠辛苦、费力寻找,采摘与挑选参差荇菜的行为来兴起或衬托君子找不到窈窕淑女的焦虑不安,以及种种追求,取悦窈窕淑女的方法。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应是雄性雎鸠发出的,其目的是得到雌性雎鸠的欢心,同理,君子也要用“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去追求,取悦“窈窕淑女”。
二、表达好原文
一般说来,我们的母语表达能力强于外语表达能力,是因为我们对母语的形式与意义的完美结合更敏感,更能心领神会,所以葛浩文在谈到翻译莫言的小说时说自己的母语掌握得好才算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把外语原文翻译成我们的母语时就更有把握,更能得心应手,许渊冲先生所言的译入语优势才能得到发挥。
谈到中国诗歌的外译,很多译者强调了外译过程中的押韵问题。中国诗歌除了押韵,还有平仄、对仗等特点,这是由汉语自身发音特点决定的,这些语言形式上的东西在其他语言中难以复制。但西方的诗歌因其自身语言的特点,也有其形式美或意义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表现方式,这些东西,如译者不经常阅读与写作,不与本族语这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难以掌握。
如上述的看法有其道理,那么我们在进行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该因素。我们可以聘请相当数量的热爱汉学的西方汉学家来从事这项工作,我们也可和这些汉学家进行合作,共同从事这一工作,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典籍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典籍外译的能力与水平。
三、建立良好的典籍翻译批评制度
不懂原文的普通读者是无法对译文的真实性进行评判的,而译文的真实性是翻译活动的灵魂,所以我们可以说不懂原文的普通读者是无法对译文的质量好坏做出评价的。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做这件事,翻译的质量是没有保障的,那么大家读翻译作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需要一支队伍来建立典籍翻译批评制度,要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念,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不为尊者讳。《诗经》中《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中华文库・诗经》中把杨柳依依翻译成“Fresh and green was the willow”,,但许渊冲先生(2012)评论说,原文“杨柳依依”是不是“清新”或“青新”的意思呢? “杨柳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意思。因此许渊冲先生英译“Willows shed tear”。译文写出了原文所表达的现实情境,解决了中英两种语言不对等的问题。
应当说许先生对《大中华文库・诗经》中《小雅・采薇》译文的批评是中肯的,他也有权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说明,但他的译文仍需别人的评论。我们认为许先生对原诗的理解,原诗中表达的伤感以及表达伤感的这种形式美似乎有些勉强。普通百姓没法反对战争,他只能伤感连年的战争耗掉了他的美好青春,他的大好人生,本节就是描写的这么一个场景,离家时杨柳依依,青春年少,归来时雨雪霏霏,暮气沉沉。这样的伤感才更是普通百姓的伤感。杨柳依依衬托青春年少,雨雪霏霏衬托暮气沉沉。杨柳依依本身没有伤感的意思,相反它还表达一种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weeping willow 体现的是英国人对垂柳的一种审美观,只能说英国人对垂柳的感情与我们不同,不一定有多伤感。在书面语中,“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霏霏”形容雨雪纷飞,他们不仅在语音上构成叠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给人一种动态的美,许先生的译文也没体现出来。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讨论研究,使后来的重译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我们认为在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活动中,这支做翻译批评的专业队伍应由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对中国典籍与典籍翻译有浓厚兴趣的、有志于对外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与学者组成,现在国内许多从事典籍外译的专家、教授如果能承担典籍翻译及批评工作,他们将对中国典籍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典籍英译,中国可算世界一流[J].纵横论译,2006(3):5.
[2]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3]汪榕培.说东遨西话《诗经》―从“关雅” 谈起[J].现代外语,1994(4).
[4]汪榕培.《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J].中国翻译,2007(6).
[5]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
[6]许渊冲.再谈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12(4).
篇3
本色就是他的最大特色。
没有拔高自己,也没有自我矮化,他展现的就是他这么一个人,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爱谁谁。他可不会为讨你的欢心而改变自己,更不会因桂冠加冕而自我戏剧化,仿佛真的铁肩担社稷似的。
是大英雄自本色。本色其实很难得。尤其在众人无限的期许与无限的挑剔面前。
莫言以不变应万变:我就这么着了,你能怎么样?我是来领奖的,又不是来拉选票的。难道还要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活吗?让你失望了,那活该。别怪我,在你认识我之前我就这样了。你有更好的演讲稿,那你来讲啊。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我估计他心里还是有点火的。这几个月撒向他的鲜花,没有使他更温柔,但泼向他的口水,反倒使他更坚强了。
其实,作家的定义和角色有很多种,莫言选择了最原始也最基础的一种:讲故事的人。好像挺低调。可把中国故事讲到万众瞩目的诺贝尔领奖台上,就牛了。
潜台词是:许多作家自以为真理在握,自我戏剧化地传道乃至殉道,却连故事都讲不好。基本功都不过硬,最好别自命为作家。
作家还是要拿作品说话的。任何口号都可能随风而逝,文学经典才是铁板钉钉,光靠嘴皮功夫是拿不下来的。
作家可以像上帝一样置身度外地俯视瞬间政治风云(他的参照系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再辉煌或再黑暗的朝代都只能算作插曲),缄口莫言,守口如瓶,保持要么纯个人要么立足于全人类的独立思考。
大作家大诗人的功绩显现在:众生内讧之时,巴比塔土崩瓦解之际,他却独辟蹊径地以个人之神力“建造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的纪念碑”(普希金语),其流传久远一点不逊色于亚力山大的功德碑。
不管怎么说,能看出莫言是个感恩的人,对母亲的感恩,对故乡的感恩,对军艺导师徐怀中的感恩,对改革开放的感恩,甚至对中国小说先驱蒲松龄的感恩,以及对外国先驱马尔克斯与福克纳的感恩。哪怕这些恩情有的只是之于他个人而言的。但一个功成名就后懂得感恩的人,比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人在我眼中更朴实,更有人味儿,也更感人。
昨天晚上记者采访我,问莫言获诺奖对整个中国文学复兴是否有效用?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纯文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居于中国文化的金字塔尖,才造就出莫言等一代新作家及北岛、舒婷等一代新诗人的横空出世。后来,过度的市场化(或者说过度商业化)又使纯文学快变成文化金字塔垫底的了。
篇4
我是一名平民百姓,似乎绝无资格谈论高山仰止的莫言先生和同样高山仰止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当今及其宽容的社会,给了人们极其宽松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鼓起勇气说几句不应景的话,尽管可能会让有的人不高兴,姑且当做丰富饭后谈资的内容吧。
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的第一次。偌大的中国,领土面积和欧洲差不多、而人口却是欧洲的数倍、并且是延续了五千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究其原因,大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一个是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问题,一个是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一个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接纳的问题,还有个问题就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诺奖标榜不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干扰,那绝对是极其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正是在这么多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莫言先生竟然获了该奖,足见其在这个领域的出类拔萃,从而引起人们的欢呼、称赞和祝贺(包括文学层面和政治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过莫言先生作品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在中国,莫言先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的人说,他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他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它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这似乎有一点道理。
任何人绝对不会怀疑莫言先生的睿智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莫言先生的作品有的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尤其是一些获奖作品,被改成电影和电视剧的很少在中国上映,这多多少少对欣赏莫言先生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会留下遗憾,但它却能在西方国家放映并获得了大奖,由此可见,莫言先生的作品是很适合西方人士欣赏口味的,获得此诺奖绝对是在情理之中。莫言先生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且在重要转型期的当下中国,这种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哪一个国家会少呢?也就是说莫言先生写作资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何况莫言先生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也可能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但我还是喜欢一些主旋律的作品,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有几分幼稚和可笑。
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因诺贝尔的辉煌成就和诺奖的设立令世界瞩目,一年一度的文学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世界文学随着这支无形“指挥棒”的挥动而起舞,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此世界文学大奖拉开了序幕,开中国之先河,无论怎么说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我们在由衷祝贺莫言先生获奖的同时,更希望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家、特别是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到了那时,中国文学才真正被世界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学才会真正走向辉煌,通过文学,世界人民也才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篇5
现将本小组一学期来的活动和收获以及下学期的安排,公布如下:
1.这学期在全体会员的努力和张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得到了应有的锻炼,自内心有了很到的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同学,与同学交流沟通能力明显提高了。在这个小组里,每个成员间都能亲切的交流沟通,彼此无话不谈。在此,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多元性,异地文化队我们的吸引,我们渴望了解到更多不为所知的新鲜事、有趣的事。因此,在这里我们大家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2.虽然在这里我们有很多新鲜事可以学,但是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每次小组聚会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主人翁意识不强,不能够大方主动的思考、探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组每次聚会都没有太多新鲜内容的原因,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在会前做充分的准备,会后多多了解“演讲”是什么,怎么去演讲。
3.由于我们“专业沙龙”形式转变的需要,以及能狗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小组,学到更多的知识。从下学期起,我们5个兴趣小组将被吸纳为专业沙龙的一部分!而且,由我们提出设计方案,各组提交方案后,被选出来的将作为下一期沙龙的主讲。注意:这回不是由组长一人来完成,而是谁的点子好,就由谁来主讲!主讲人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整理好资料,做好ppt,然后现场讲解。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演讲小组”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即锻炼了大家的勇气,有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改进普通话水平。是个一举多得的机会,所以希望每位会员都能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争取到上台主角爱那个的机会。
4.临近期末考试了,我们小组本学期的活动也告一段落了,希望大家认真复习。祝福大家都有个好成绩,开开心心过暑假!
篇6
大家早上好!
今天作为优秀员工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沉重及复杂,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肯定。很感谢我的同事们平日里在工作中给我的鼓励和协作,以及领导在工作中给我的指导和帮助;公司给了我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工作心得,我很荣幸、也很感谢。
客服员;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让我学到了一些实在的东西,无论喜好、总之、一些对我来说很有益的东西。
《心态决定成败》我觉得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不管能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都将会累积成自身无形的财富,只要用心去做,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而且,每个人赋予它的意义都不相同。任何时候,也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工作起来也会很开心;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做人,去感恩生命的赋予和伟大,用感恩的心去面对社会、生活和工作,去化解工作中的消极与不愉快,用感恩的心把公司的利益放在最前线,乐观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很多方面的收获。
今天,有幸成为优秀员工,我很荣幸,也会以更高的目标来要求自己,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如既往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
篇7
作文题为第7页“本期作文”。
3自我检测
你如何审题?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构思?
你如何选材?
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3写作指导
一、 审读材料
材料列举了关于莫言获奖以及随后在社会上刮起的“莫言热”种种纷繁芜杂的现象。对此我们还可以联想、观察到更多与此有关的社会情形,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教育的、文化的、经济的等众多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以理性的思考,作辩证的分析,才能写出有一定独特见解、一定分量的作品。比如材料中提及“热”,“热”的反面是“冷”,可否谈“对‘莫言热’的冷思考”;“莫言文学馆挂牌了”、“作品翻价N倍”、“手稿飙升至百万”,可否谈谈“对‘文学的真正意义’的认识”;“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发?网络上的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我们怎么辨识?怎么理性看待?莫言自己怎么看待、处理这些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观察、思考。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要能抓住一个方面或角度分析出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道理来。
二、 观察、联想、分析类似的社会现象
这段时间,中国的媒体像是炸开了锅一样,把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莫言推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从《新闻联播》到网友吐槽,一时间,莫言成了“同一首歌”中的“我的太阳”。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揭开文学奖谜底的第二天,中国多数媒体的头版位置都给了莫言。网上舆论也出现了“井喷”奇观,将中国的文学激情推向峰顶。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掉得满地都是。北大中文系某位教授以“环球时报”式的口吻宣称:“莫言的得奖其实是中国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还会得到更多的荣誉,甚至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快。他们无疑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海外媒体也将莫言获奖作为热议的焦点。媒体制造的舆论焰火让人萌生这样的感觉:全世界都在围观莫言!在时下各大书店,莫言的书在锋线热销,不少书店已经断货。事先,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莫言能为我们的文化GDP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
好在,莫言很清醒。这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处于文学顶峰的莫言,以乡亲乡土般的朴实彰显他的清醒,这一表现,对当代中国作家、时代青年甚至国人都应当有很深的启发。
三、 从教育的眼光看:纠正语文教育上“快餐式阅读”的偏差
今天的校园,“经典阅读”有荒芜化趋势,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甚至有更丑陋的现象:21世纪是一个文化速食时代,人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品一部作品,更多的是选择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或是玩一玩网络游戏来填充自己的业余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食粮,这是为世界所承认的东西,人们更加愿意去品读莫言,重拾起从前被遗忘的文学。在教育界,校园里再次响起“经典阅读”的声音,一定可以对“浅层阅读”作有效反驳。进而影响到国人的“经典阅读”,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效应。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莫言热是一种正面的现象。如若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已经置若罔闻,不再关心“教育”和“文学”,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嫌弃“穷酸”的文人,那么这将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那我们国家的精神可全都要用速食文化来支撑了。
四、 从文学、文化的眼光看:端正创作态度,弘扬人文精神
莫言获奖,是当代中国文学界一大盛事,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莫大肯定;莫言的作品贴近基层、贴近社会,展现乡土文学的普世价值。他的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代表了当前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作家被虚浮躁动的气息所裹挟,借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能让那些作家或作者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莫言这次获奖是一个契机,或许可以使公众改变对本土文学的轻视态度,激励文学创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一批批文学创作新人。中国当今社会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使人正视中国本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进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五、 用宽容的眼光看: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任何国家的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会掀起全民性的文化狂欢,而诺贝尔奖又是中国人期盼百年之久的荣耀,所以今天的各种反响都在情理之中。诚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在国家的肯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及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差异性,我国一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而今莫言获此殊荣,实现了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梦,也让中国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所以,国人为此狂欢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六、 用冷静的眼光看:任何“热”都需要我们的“冷”思考
“莫言热”是一种情绪,我们也要正确引导。“热”要适度,“热”要有理智。所以,面对“莫言热”,我们更要有冷静的思考。
我们不妨把这次莫言获奖作为认真冷静认识中国文学的一次契机。莫言在这次获奖面前的冷静表现,实际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我们更需要把双脚扎在厚厚的土地上,保持起码的清醒,以便走好下一段旅程。此时此刻,恰恰是我们反思中国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的冷静思考不妨就从莫言开始。我们需要追问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次获奖的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此前对莫言的理解是否存在局限?会不会因莫言的获奖,我们会放大本来不该有的意义?莫言的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何在?西方世界对莫言的认知存在不存在“选择性失明”?他们的解读会不会有“创造性的误读”?他们理解莫言的标准对于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莫言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究竟如何?这些待解的问题也许值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有兴趣的同学去琢磨。
国人表现出非理性的狂欢,从情感的逻辑理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非理性一直绵延下去,由此放大对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意义的认识,甚至放大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宽宥的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莫言热”对社会的浮躁、文化的肤浅、功利化的价值观等作更广泛的针砭,倡导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篇8
在全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很难让人不产生这样的幻觉——莫言要被疯狂消费了。然而,人们吃惊地发现,“莫言效应”并没有持续发酵。在短短10天的时间里,“莫言热”就迅速消退了。这次风暴,仅仅是清理了市面上8万册左右的莫言库存图书而已。
事实上,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这项世界顶级的奖项每年开奖之前,都会引发一轮热潮,而只要出现一丝交集,人们都会兴奋不已。当莫言真的把它带回中国后,现在只能用“冷遇”形容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下的局面?
没有运作能力的书商
莫言获奖早有先兆。2012年5月,北京一家书商精典博维突然买断了莫言在中国内地所有作品,包含新作品及延伸品的出版权。
但是,这家公司显然对“大事件营销”缺乏经验,或是做事不够投入。在半年时间里,没有做本该有的前期策划和包装,当莫言风暴掀起之后,也没有后期铺货和宣传。最终,造成了市场断层,读者消费莫言无从着手。错过了最好的营销时机,“莫言效应”已经很难产生新的高度。
至今,人们只看到这家公司放了一颗“卫星”——精典博维声称,将尽全力推出莫言全集,一共20本书,平均价格在30元左右,平均起印数在30万本左右。以此计算,莫言全集总的起印数将高达600万本,总的理论销售额在1.8亿元左右。
殊不知,莫言作品中销量最好的是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蛙》,只有20万册。在中国图书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局面下,这已堪称“天量”。以当前莫言的号召力,他的图书平均每年的销量大致可维持在20万?30万册。简而言之,精典博维要卖出600万本莫言图书,可能要耗费20年以上的时间。
这也是我们已经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逻辑笑话”:刚刚才说莫言的版税收入买不起一套房子,转眼间他又成了千万富翁——因为参照国内一线作家可拿到10%以上的版税收入,精典博维把未来的理论加印量也算上,莫言终于可以拿到将近3000万元的版税收入了。
然而,这些算的都是“纸上财富”,当不得真,不靠谱。对此,莫言最为清醒。刚刚获奖时,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这次获奖促成的人们重新回归阅读的风气估计一个月就会过去,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都回归到正常。
莫言与读者缺乏互动
在莫言营销中,最大的硬伤是与读者缺乏互动。
莫言获奖后,只发了一条微博,没有回复。10月12日之后,莫言的新浪微博增加了60万粉丝。相比之下,同样获得世界级荣誉,运动员孙杨在拿到奥运金牌之后,他的新浪微博增加了600万粉丝,是莫言的10倍。
目前,莫言的粉丝为188万,孙杨的粉丝为1200万,中国作家首富郭敬明的粉丝为1589万。
莫言微博上的身份认证,除了原有的“作家莫言”,最近新加了一行字:“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还是新浪网的工作人员主动帮莫言加上去的。
身为作家,文字见长,最能引发共鸣。莫言营销中,这些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自然,网络上也没有引发“莫言体”热。假如莫言能够与《红高粱》导演张艺谋、女主角巩俐等进行微博互动,引发的“莫言热”可能会是另外一个级别,参与的网友将是几何式增长。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其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自去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一年内已卖出220万本,版税收入为1100万元。相比之下,莫言的作品还不足以冠为“世界名著”,销量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个佐证,盗版书商并未在这场盛宴中闻风而动,市场反应之冷淡,可以说完全与莫言的诺奖称号不相匹配。
莫言身上少了娱乐元素
当文学作品被拍成影片,常常被认为可提升文学作品15%至30%的销量。
此前,莫言也有多个作品被拍成电影。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2000年,张艺谋相中了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将其改编成电影《幸福时光》;同年,李幼乔将中篇小说《白棉花》拍成同名电影。2004年,霍建起把《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
不难预料,未来影视界将较难掀起莫言小说的改编浪潮。首先,莫言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加上偏向魔幻的叙事风格,并非商业大片喜欢的类型。其次,莫言的作品未改编的只有《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等,数量少。这对“莫言效应”的扩散未能形成助力。
莫言拿诺奖后出镜率偏低,在电视界的流行说法是莫言缺乏娱乐元素,会影响收视效果。不妨做个大胆假设,如果此次诺奖光环加冕在韩寒头上,产生的效应会是如何?以这位媒体宠儿的过往经历看,韩寒获关注程度或将超过莫言10倍以上。
客观而言,莫言的作品缺乏争议性,莫言本人也缺乏争议性,势必大大影响传播价值,使得“莫言效应”不能得到持续攀升,不能得到持续保温。
篇9
粉丝狂欢,舆论沸腾,文学界震动。在对莫言获奖的猜测酝酿了一周、在“中国作家何时能得诺奖”的讨论纠结数年、在诺奖情结发酵了一个世纪之后,中国(中国籍)作家登顶。现在回看,民众对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倒计时般的守望看似数日,实则百年,这巨大的历史跨度和复杂的背景渊源让莫言获奖一事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或可被解读为中国文化自我伸张、获得世界声誉和话语权的象征之一,或可看做中国文坛现代主义探索的成果和胜利。几乎可以预见,肯定会有人重新梳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联性,而巨大的文化产业链将被迅速驱动起来——不管怎样,学界和世俗双双狂欢。
百年以来被评价为有资格获奖的中国作家不止一位,但莫言终被选中。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源于他是一位能稳稳走在钢丝上的写作者。这条钢丝不仅存在于作品先锋性和可读性、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也存在于作家本人对思想自由的追寻和对意识形态的友好之间。莫言的作品被评论者评价为颠覆“官办历史”“新历史叙事”,这是他作品境界的重要支撑,隐含着文学自由与思想自由的巨大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要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必定力有不逮。但不能控制这股力量,以便使它与官方文化达成和解,莫言也无法获得现在这种“双重认定”的局面。若干在莫言之前与诺贝尔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么乐观的结果。
……
篇10
社会各界的追捧,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让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一时风光无限,也让国内图书市场掀起了一场购销热潮。不论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莫言的书籍均被抢购一空,甚至出现了连续数日断货的现象,网上一本号称有着莫言亲笔签名的图书更是叫出了10万元的天价。莫言电子书的点击量也是直线飙升,如《蛙》、《生死疲劳》的单日点击量已超过100万次,点击率增加10倍以上。
莫言作品一夜间“洛阳纸贵”,引起了出版商的重视,竞相推出了各种版本的莫言书籍,据统计,市面上不同版本的莫言图书多达几十种。就连国外许多出版社也纷纷寻找莫言作品版权人,欲抢先出版其作品。
出版市场掀起的“莫言热”,让版权方又是欢喜又是忧:一方面,各种图书出版、影视改编等相关版权合作应接不暇,能赚个盆满钵满;另一方面,盗版侵权行为也是“扎堆”而来,除盗版图书、电子书外,连一些出版社也未经授权出版莫言作品。针对版权混乱的现状,在10月22日召开的莫言版权公告会上,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表示,其拥有莫言所有作品的版权包括电子版权、海外推荐权等,此外作家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拥有莫言部分作品的版权。故要求其他出版社和网站停止有关侵权行为。
毫无疑问,莫言获奖后带动的文化热潮,为版权市场注入了极大的能量,激活了国内文化产业,尤其是莫言版权方将莫言作品的出版权、数字版权、影视改编权等打包运作的“全版权”模式,值得同行借鉴。然而,“莫言热”中出现的不和谐之音,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多年来,国人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期盼就如同中国文化与国际社会间隔的一张窗户纸,如今莫言的获奖已将这张窗户纸捅破,反映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逐步认同和肯定,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音乐人、电影人也会分别捧回格莱美奖和奥斯卡奖。可以说,莫言得奖对于旨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来说无异于一针强心剂,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难得契机。
古话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良机面前,更需要把握机遇的本领。获奖仅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肯定,只有借助成熟的版权运作机制,通过系统地分析、策划和执行,将优秀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影响力、商业价值完美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其全部价值,才是文化产业的实质所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目标之一。
由此可见,以图书、音乐、影视、动漫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其核心在于版权。一个健康的市场秩序和版权保护环境是产业繁荣与发展的关键。混乱的版权市场不仅会损害作者和版权方的利益,危害整个民族的创新力,甚至会由于盗版泛滥而在国际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最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走出去产生巨大伤害。莫言版权方当前的境遇正验证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