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时间:2024-03-29 15: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劳动实践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活动教学 领悟 感悟 交流探究 操练
品德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与活动型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新课程倡导的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说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在“内容标准”部分增加“教学活动建议”,以建议的形式,引导教师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
一、品德课活动教学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小学德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这些活动主要以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主,并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德育课堂始终充盈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
二、德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施
根据活动教学的方式与内容的不同,在德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施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体验领悟式
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景模式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等都是体验类活动。所谓体验领悟,是指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主动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比如打扫卫生、做简单的早点等,并写下自己的劳动体验。上课时,通过学生常接触的场景,将过去能做的、做过的劳动生动地表现出来,意在调动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回忆自己参加劳动的情景,着重谈谈当时劳动的过程。通过这些积累,再让学生认识学校的岗位,进而扩展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使学生明确完成好一项劳动,也要有一个好习惯。接着模拟“三・一班劳动展示会”,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中来,参与到情境中去,展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成果,抒发自身的情感。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劳动的感受更加明确起来,对劳动者的劳动发自内心地尊重、感激,进而明白了劳动是人生美好的品德。
(二)自主感悟式
活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开展活动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学《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看看谁的主意妙”这个环节时,我通过展示不同的教室布置示意图引起学生改善教室环境的兴趣,进而针对自己班级平时教室板报、墙报、卫生等方面问题,引导他们出出主意。在环境的创设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我觉得教室的黑板报应该出得有条有理,不能全画画,也要写上字。”“我想同学们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位,不要到处乱放。”“桌凳要摆放的整整齐齐,乱了要及时整理”……不一会,学生就说出了许多改善意见,他们从主观上明白教室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让它变得更美,而不是用一些不好的习惯去破坏它。这种自主感悟式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真切体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自主感悟式活动主要包括情景模式、讨论、辩论等。
(三)交流探讨式
交流探讨活动包括讨论、评价、报告会、展览、广播、写标语、辩论等。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其中有“谁的功劳大”这样一个故事,通过阅读,我让学生谈谈故事中探子、军师、将军和士兵、樵夫、说客各自做了什么贡献,“如果少了其中一种人,赵国能不能免于灾难?能不能说他们中某一位功劳最大?”在处理这个板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然后紧扣“谁的功劳大”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争辩,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在合作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对合作有新的理解、新的想法。
学会交流,是与人沟通的前提条件,擅长交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而在教学中,交流成为了师生间及生生间互相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
(四)设疑探究式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探究式学习。观察、调查、搜集、整理、辩论会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教学《我不耍赖皮》中“学校中的规则”这一环节时,针对“该不该守规矩”学生展开激烈辩论,有的支持“遵守规矩真麻烦!”有的支持“自己的一点小麻烦,换来的是大家的方便。”对于这两种观点,我始终处于中立状态,让学生充分抒发自己的观点。虽然在短暂的课堂辩论会上未有结果,但每一次的这种设疑探究式学习都给学生留下了一些思考,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热情。课后,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还可以查阅资料、向学者求教等获得正确理解。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五)操练活动式
操练式活动以儿童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为主,如课标中列举到的演练、竞赛、绘制、办报等形式。在教学《我的同学很棒》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好剪刀、纸、彩笔等工具,上课时学生开始制作卡片,卡片内容是“我的同桌真棒”,卡片上不出现同桌的名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最后,进行“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这个活动在动手操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现平时观察中的积累,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所以我们的课堂教育应成为引领学生进入生活的桥梁。扣住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把学生的道德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课堂教学中任何一次活动我们都不能将其一概归为某种活动类型,因为,课堂可能往往既是体验领悟式活动,又有交流探讨式活动的成分,或者几种活动兼而有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状况合理地组织,合理地指导,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第三章.
篇2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与同行们商榷。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猫》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1.你养过猫吗?
2.你长这么大受过委屈吗?
3.你是如何对待委屈的?
4.本文的作者通过三次养猫的经历感悟到了什么?作者感悟到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妄下断言,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
1.谈谈自己养猫和其他动物的感悟是什么。学生说道:通过养猫,我认为人应该有爱心,我曾经养过金鱼,由于太爱它们,一会喂食,一会儿加水,结果没几天鱼就死了。我想这是爱的悲剧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
2.文章中的第三只猫死了,它的死除了作者的错外,它自己有错吗?我们应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学生回答:应该进行自我完善,做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就无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咖啡·茶》中写道: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深圳都市兴起了咖啡屋,挺适合洽谈商务或是谈情说爱等等,但也有人完全是为了满足新鲜感、好奇心,我就是这一类。我看咖啡与茶的结合也是必然的了。结尾又写道:“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得到满足,人们又会不以为然,忘却了曾经的渴望,曾经的憧憬,曾经的洒脱,又着眼于下一个未知的事物,就像是生物链,一直这么循环……”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篇3
周末在不知不觉中来临,心中的激动让我不知所措,我们的目的地是维北社区,贴在社区中的小广告就是我们战斗的对象,我们将以青春的活力对战考验,还给维北社区一个崭新的面貌!
看着一张张顽固分子般的“牛皮癣”,我摇了摇头,顿时失去了信息:“哎!这么多,怎么弄?……”。刚刚还踌躇满志的我面对社区中无处不在的小广告无语了,迟迟不肯与同学们一起劳动。我的心情既纠结又内疚,“只要同学们加油,是很快会干完的!让我们一起还维北一个新的面貌!”,老师的话语如一道春风吹进我的内心,看着老师忙碌的背影,我也捋起袖子,开始和同学们一起奋斗,一起用青春的活力战胜这些污点。
夕阳的光辉透过树枝照到我们身上,将脸上的汗水点缀得亮晶晶,在这个温暖的黄昏,折射出勤劳的光辉。经过两个小时的辛勤奋斗,终于大功告成了,看着我们辛勤的杰作,心里竟有着一份十分强大的成就感,虽然很疲惫,但是我相信,这次实践会使这个周末变得充实、快乐。
活动短暂确如永恒,在实践中,我时刻感受着集体的力量。我的心在燃烧,血液在不停的沸腾,我被这里的一切震撼着。我学会了怎样忍受,学会了怎样坚持,学会了怎样勇敢,学会了怎样自觉……我将饱含信心、满怀毅力地应对生命的各种挑战。
维北的实践虽已伴随着秋风一去无回,但那坚持拼搏的精神却不曾远去,我们将徜徉于学海,知难而进;攀登于书山,披荆斩棘。我将铭记那些点滴,用青春无限的活力点燃梦想,奏响青春的旋律!
篇4
一、生活化是品德教学的基本理念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晰的知道我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挖掘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德育课教材中,有许多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然而,仅仅是书上的榜样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榜样很多离学生太遥远。因此,要多发掘、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因为其就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学生就感到亲切、自然、摹仿性强,就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如在教学《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这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不爱劳动,更不觉得“劳动光荣”,经常会有人逃避做值日生的现象,我让他们找找班中“热爱劳动”的同学,说说这些同学是怎样“热爱劳动”的,并和自己作个对比。此时,生活中的榜样在他们身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质也随之形成。这样教学,学生在理解思想内涵上就容易多了。
三、再现生活,让学生感悟道理
教材的每一个主题内容都是以图画和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主题内容时,就要把图画、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主题内容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如把主题图画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可以把图画、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内容的感悟。如在教学《诚实勇敢的我》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时,可以审编一些“说谎话害处大”和“说真话,人人爱”的故事情境,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例如,让学生表演“狼来了”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故事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中去感悟说谎话害处大,说真话人人爱的道理。
四、切合实际,让课堂贴近生活
品德课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上课后有写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我就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在学习过年饮食习俗时,我采用了猜谜语(所有的谜语均是上课教师自己编)的游戏,让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刚学会的拼音识字,读懂谜语,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过年饮食的特殊含义。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橘子表示“大吉大利”;吃年糕表示“人们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等。这些普普通通的食物蕴涵着多么丰富的含义,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心愿,预示着来年的幸福。
五、改进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
篇5
一、挖掘乡土资源,在了解珍珠文化过程中丰富道德认知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
渭塘镇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1995年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珍珠宝石城”。几十年来,渭塘的经济发展始终与珍珠息息相关。为此,渭塘渭南小学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充满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校本教材《珍珠文化》为载体,以“知我渭塘、爱我渭塘、扬我渭塘、做渭塘小主人”系列活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珍珠文化”特色体验教育活动和“珍珠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学校在开展“珍珠文化”特色教育过程中,健全了组织网络,成立了“珍珠文化”教育指导小组、领导小组与课题小组,围绕“珍珠文化”协同开展教育活动,并发动全体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通过对做珍珠生意的成功人士的走访、座谈,对珍珠养殖基地的考察、统计,共同编写了校本课程《渭塘珍珠文化》读本,建立起校本课程的教学纲要、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中国珍珠城”,查阅书籍、上网查找、动手制作、举办知识讲座及专题竞赛,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创作出了自己的手工艺品。顾心仪的习作《我与珍珠》荣获了区作文竞赛的一等奖;学生与珍珠工艺品师傅们共同完成的“神舟六号”模型,被选为送给宇航英雄的礼物……就这样,孩子渐渐走近了珍珠,了解了与珍珠相关的内容,也掌握了珍珠加工等一系列的操作技能,进而更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了,也真正体验到了“珍珠文化”――勇于尝试、勤于实践、追求创新、提升自我的深刻内涵。
同时,在对珍珠形成过程的解读和体验中,在对打孔、穿链、磨粉等珍珠饰品的制作和加工珍珠化妆品、药用品的观摩中,孩子们的生活意识得到了加强。珍珠繁殖、养育、加工、销售中,孕育的科学知识,培养了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的意识。对珍珠一生坎坷经历的了解,更让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有了鲜明飞越,意识到了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的重要意义。十佳珍珠娃娃蒲思佳同学曾感慨地说:“想不到珍珠的生长要经过如此艰辛、复杂的历程,长大后,我也要做一颗珍珠,经受住生活的磨难,不断探索,执着追求,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走进社会课堂,在体验珍珠生活过程中培育道德情感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通过活动能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
渭塘实验小学围绕“珍珠文化”开展的教育活动不仅局限于对校本课程文本的解读,更注重实践研究,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区,走上社会,进行珍珠生活的探索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在开发校本读物的同时,着力建设校园“珍珠文化”教育景观和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园内,珍珠喷泉、珍珠展览馆、珍珠手工坊、珍珠文化廊、珍珠文化网络交流平台等阵地琳琅满目;在校园外,两个珍珠生活基地――珍珠湖和中国珍珠(宝石)城为孩子们提供了亲密接触珍珠、亲身体验珍珠生活的大舞台。
孩子们在参观校内外实践基地后,主动调查了珍珠的养殖过程与珍珠经营状况等,通过亲历育蚌、采蚌、采珠等珍珠生活的过程,感受到了珍珠一生的坎坷、圆满与朴实及养珠人劳动的艰辛,培养了对劳动的热爱;通过亲自参与磨粉、打孔、穿珠等珍珠饰品的制作过程,提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勇气;通过亲眼目睹父老乡亲的劳动场景,开展虚拟珍珠经营活动等,感受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业的艰辛、荣耀与激情……正因为有了这种种的内心的真切感受,当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参观团来渭塘渭南小学参观时,听了“小小导游团”的小导游顾冰涵娓娓动听的介绍后,无一不啧啧赞叹。
渐渐地,渐渐地,孩子们在深入体验、直观接触“珍珠文化”的社会大课堂中,感悟着、思考着、情感升华着……
三、拓展实践内容,在提炼珍珠精神过程中提升道德品质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过程。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不断地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
为了不断深入地解读“珍珠文化”,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多方面能力,渭塘实验小学引领孩子们全方位、多渠道地参与、拓展与珍珠相关的活动。除了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外,学校积极拓展实践内容,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研究兴趣,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珍珠的传说”、“珍珠养殖与水资源”、“珍珠与地方经济”、“渭塘珍珠名片打造”、“诚信经商”等,与珍珠相关的小课题研究,引导孩子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对参与活动的孩子进行鼓励、支持和帮助,学校借助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平台扩大孩子间的交流;每学期举办一次“珍珠娃娃大比拼”主题活动;2-3次大规模的“珍珠杯”知识、歌舞活动;“珍珠文化”主题班队活动;珍珠文化主题的绘画、手工、书法和作文比赛。对于获奖同学进行宣传,树立孩子们的荣誉感,这一举动得到了家长们的重视与好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此外,学校还根据珍珠娃评比标准,由各中队推选2名队员进入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年度“珍珠娃娃”评比,精选出10名优秀者作为年度“十佳珍珠娃娃”,并把他们事迹制成宣传册,陈列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孩子们心中树立榜样,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驱动力,引发出一批批的“十佳珍珠娃娃”。
篇6
基层感受核心价值观
第一次进入农民工工棚,给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2011级本科生王阳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艰苦的生活条件,而是这个群体面对艰苦的乐观与向上。
王阳说,在深圳调研时,一个中专毕业的女孩对他说:“到深圳5年,目标就是能在深圳买房,然后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在机场工地上给工友们做饭的大娘已年近50岁,凭自己的劳动供女儿上大学,大娘说:“辛苦啊,但是我很阳光,很满足。”
王阳感慨地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他们乐观勤恳地度过每一天。我们毕业后无论在何种岗位,一样要坚持梦想、不向困难低头,真正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在山西省晋城市与环卫工人同劳动,倾听“环卫工人的中国梦”;新闻与传播学院调研重庆巫溪县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了解“贫困县村民的中国梦”;工业工程系赴四川省成都市华西医院跟踪医生工作全程,写下“一线医生的中国梦”。一位学生说:“在社会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敬业、诚信、友善等十报告中所倡导的价值观。”
实践筑梦“美丽中国”
党的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美丽中国”引起社会共鸣,也引发了环境学院2011级学生、赴内蒙古风电考察支队成员高琰昕的思考。
在乌兰察布市宏基风电场,高琰昕和同学们认识了风场职工、来自呼和浩特的大学毕业生党继平。荒僻的风场和一个个65米高的风机,“长年累月地爬上爬下,维护风机的正常运转”就是党继平和同事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党继平的一番话,让清华学子们佩服:“同学聚会的时候,我总有点儿特别的自豪感——我发的是绿色的电呀!”
“循环经济零距离”是清华大学具有8年历史的专业实践项目。在一批指导老师的参与下,学生们奔赴我国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城市,深入政府部门、工矿企业、工业园区,考察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今年夏天,循环经济支队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对经济园区内乳制品行业上下游和物质流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实地考察其产生的经济、环境效应,并指出乳制品行业产业链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案。
高琰昕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此贡献一份力量。”
凝聚更大“中国梦”
“至今,我们还和那里的人们保持着联系,我希望能把听到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把他们的梦想告诉更多人,他们和我们,都要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清华大学2011级学生樊翔宇说。
参与“我的中国梦”社会实践的清华学子把走访的30多个省份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和梦想,拍成照片、写成文章,在他们开办的名为“中国梦——梦在中国”的网站上进行了集中展示,让身边更多的同学知道,在绵绵的群山,在苍茫的高原,在繁忙的工地,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有许许多多的人,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织就着属于他们、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梦,这个梦中有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向往,有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探索,有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
篇7
一、活动的设计思路新颖
什么是教学“集案”?教学“集案”就是教师将自己在教学实际中感悟最深的教学经验、体会甚至失败的教训,进行反思、提炼、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理性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系列。教学“集案”的形式可以是教学小故事、教学叙事、教学案例等,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经验共享,教学“集案”编写要有三方面内容,背景材料;集案内容;教学“集案”的内容不强调全面性、完整性,但要体现反思性的深刻性与实用性,反映出教师的创造灵感,能给人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功能。
当阳市初中理科高效课堂经典教学“集案”创、说、评研修式培训活动内容安排如下表1所示:
二、活动的研修内容精彩
本次研修培训活动中的重头戏是教学“集案”创、说、评,它的形成是拾于教学实践的“碎片”,这些“碎片”是源自教师个体与同伴的行动,有的内容还是长期困惑教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碎片”正是在研究高效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瓶颈内容,如同科知识串联方法,异科方法同构,中考复习研究,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分化点的防止等内容,教师在拾起这些“碎片”时有针对性地吸收了专家理论与先进学校实际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创”,在“创”的基础之上再“说”,这就是在展示中比较、在比较中碰撞、在碰撞中再思考,即教师在愉悦的思维劳动中学习。“评”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肯定,也是本次研修功能的不停的延伸,其后效更是惊人。这些行动在本次研修中强化了教育理论的支撑,成为教师喜闻乐见的经验实体,在交流与评价中,教师又感悟“同科教学方法梳理”;“异科学习方法融通”,故获得的是教学智慧与科学方法。下面以两则教学“集案”来看教师的智慧劳动成果。
“集案”之一:
背景材料: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磁现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去揭示伪科学。
集案内容:《磁现象》。
游戏材料:小盘一个、硬纸片一张、瓜子一些、一个很薄很小的条形磁铁。
游戏过程:①盘子里装9颗瓜子,展示给学生看清楚,再用硬纸片盖在盘子上。②左手指缝间夹住一块小磁铁,然后让学生“押宝”,猜单双。③若大多数人猜单,就用左手揭开纸板;若大多数人猜双,就用右手去揭开纸板。
游戏做完,学生惊叹 “玩不过庄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相举手,抢着发言。师生一道揭开骗术之迷。
评价:教师应用街头骗局游戏将《磁现象》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亲自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愉快的内化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应用科学的知识去分析揭穿骗局的方法和意识。
“集案”之二:(化学学科)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生在进入化学学习之初,由于知识积累不多以及怕丢面子,所以不会也不敢提问题,我们采取的引导措施和程序是“老师提问学生答;学生自己提问自己答;自己提问别人答;自己提问老师答。”我们对学生提问的层次要求是:首先学会提简单问题,逐步学会提探索性问题,最后能提挑战性问题。表2中的内容是在教“燃烧的条件”时所使用的方法。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我的发现、我的理解、我对知识的归纳或体会”表格,给学生大脑建立方法模型。详情见表2(限于篇幅,仅选第一层次):
从表中的内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是完整的,它概括了燃烧的条件、质量守恒定律、环保等与之相关的知识;从方法角度分析它将“知识——应用”和知识串联对比集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探究,因此是享受学习过程;自己发现或感悟出来的方法,认识不断深刻,而且感受更新切。
三、教师培训的内驱力增强
篇8
秉着“劳动最光荣”和“实践出真知”的精神,“五一”假期里,哈皮也没闲着,而是投身到稿件的海洋里。亲爱的“创粉”们,快来看看哈皮的劳动成果吧!偷偷告诉你们,勤劳的哈皮连下一期的主题都想好了――“六一”到了,你关注过同龄的孩子们吗?你参加过“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吗?寒暑假里,你和你的“手拉手”“结对子”小伙伴“交换家庭”、体验生活了吗?赶快把你的体会写出来吧!来信请寄: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创新作文》编辑部 哈皮记者站(收) 邮编:530023
哈皮侦探虽然既不是福尔摩斯,也不是柯南,却也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不,足不出户的哈皮靠着各地小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有了新发现:“我的老师为了教育同学们不要挥霍浪费,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每个同学通过做家务来挣取100元钱。”于是,扫地、洗碗、倒垃圾成了许多小记者放学后愉快的“工作”。“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你瞧,小记者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爱的心呢!下面,请就跟随哈皮一起,从不同角度挖掘出更多的创意素材吧!
一、90%以上的小学生表示喜欢上科学课以及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他们认为动手的效果要好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参加社会实践能提高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成长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在假期组织开展诸如学做家庭小主人、学做小导游、学做小记者、调查当地民俗、力所能及地帮助孤寡老人和“一对一”关心留守儿童等实践活动,小记者们的文章也就有了新的内容:《不一样的零花钱》《我给爸爸妈妈当导游》《非常假期》等。
二、由于场地、实践内容以及年龄等限制,小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难免遭遇到无场地、难操作、没时间保障等尴尬情况。许多假期社会实践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比如让学生调查市场上的新商品,学生最好能与生产方、消费者、销售方直接接触,但实际上商家往往拒绝小学生参与实践,总觉得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虚的、作秀的太多,务实的太少。许多商家宁愿花钱请大学生兼职,也不愿接待免费的小学生“义工”。这让许多小记者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打折”的爱心》《唉,帮倒忙了》《好心遭遇尴尬》等。
三、小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大同小异,而社会实践课需要相对连续的一段时间,这样实践才能完整,体验也才能深刻。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一般是参观、体验、交朋友、走进社区宣传、调研活动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显然是参观、体验类活动,而调研类活动开展得比较少。许多学生一听是上课、调研,就感觉比较枯燥,立即放弃参加,但调研类活动恰恰是最能锻炼各项能力的。这种现象引发了小记者们的思考:《别让爱心迷了路》《下个假期怎么过》《吃一堑,长一智》等。
篇9
1.树立新的美育观
美术是造型艺术,也专指绘画。古往今来,人们对美的解释就有很多种。俄国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即:“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美学家李泽厚说: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形成。新时期我们无产阶级对美的定义认为: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有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造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由此可知:艺术是生产的一种,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审美创造,被加工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反映在艺术家头脑中的映像,也是艺术家本我的重新再现。故新时期的美育观应是:客观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映像,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自我重塑。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高观察能力
中国人历来很重视生活的感悟和观察。王夫子讲:“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槛。”强调了客观生活的重要。刘勰说:“人禀士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强调了情出物生。唐代张璪回答绘画的奥妙时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人郭熙在画论中说:
“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
其对自然美观察的细致,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大山之美在春夏秋冬四时的不同情状。山之美不仅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而且即使在同一季节的不同天气里,它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春花、秋叶、梯田、雁群、大理石等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创作、感悟的素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写生、观察、感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和记录这些美的规律,启发写生进行美的创造,甚至联系文学中的名篇,让学生通过自然现象的感悟,以小见大。写生是为创作打基础。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充分发挥想象力,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对所选的素材进行裁剪和组合。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提高审美感悟能力
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练好基本功的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学会欣赏。善于学习前辈或其他人的长处,扬长避短。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我经常带学生去看画展或上欣赏课。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幅幅大师的精品展现在学生眼前。
希腊化时期雕刻“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那种丰腴典雅,专注宁静的体态神韵,被世人认为是美的化身:“《米洛的可芙罗狄德》以其内在的运动感,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感,从各个不同角度都散发出艺术的光辉,具有永恒的魅力。”
4.巧创情境、教法灵活得当
篇10
种菜
茄子
苦瓜
莴笋
全都耷拉着脑袋
怎么也站不起来
喝口水
快快躺下睡一觉吧
一天
两天
睡个饱
孩子种下的,似乎不是蔬菜,而是托着一个个稚嫩的生命。你再看,长高了的葱,在彭丹小朋友的笔下,是那样亲密无间,那样友爱团结:
葱
一株
两株
三株
肩并肩
头挨头
三棵葱宝宝
都是好朋友
知心的话儿
一直从秀发
讲到了
白头
在这里,孩子们一个月读完13本诗集,两个星期写15首童诗,自己主动打电话邀请老师上下一堂童诗课。是什么让孩子们在短短的时间里爱上阅读、爱上童诗的呢?
童诗,走向“希望的田野”
这所村小名叫逸夫小学,学校有一个由花坛改成的菜园,往年,孩子们种瓜种豆,包饺子、过花生节,乐在其中;今年,学校在璧山区教委构建的“宜生德育”课程体系引领下, 从“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生成”校本个性课程板块,结合学校“爱”的主题,选择“生命”领域,融入“希望的田野”校本课程,从菜园入手,尝试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途径。
自上而下的体系建构,引起了农村学校的极大兴趣与满腔热情,对于我这个“宜生德育”体系建构的执笔者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结合自己对童诗的热情,志愿担任童诗老师,把菜园当作教材,引导孩子们在种菜之后,用童诗来呵护生命,记录蔬菜的成长,寻找“真爱生命”核心素养在农村学校落地的力量。
菜园的开园仪式,学校把开发了童诗课程的消息告诉了孩子们,准备在五、六年级招募第一批学员, 来自五、六年级的10个孩子,自愿报名,组成了学校的童诗社团。
课堂,从“0”开始
童诗第一课,我和孩子们都从“0”起步,我没有教过儿童诗写作课,孩子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儿童诗。于是,我没有直接教孩子们写,而是从读开始,从品开始,我把带去的13本童诗分给孩子们,一人一本。先读目录,从喜欢的题目开启诗集;然后浏览整首诗,从最喜欢的一句诗开始分享;接着整书寻觅,寻找最让人心动的诗句、最让人回味的小诗。读名家的童诗,让孩子们很自然地感受到,原来童诗是那么亲切、自然,那么有趣儿、有味儿。
最后,我给孩子们分享我自己写的童诗,《黄桷树》《重庆的雪》《雪后的树》《北方的树》《霾来了》,一首首童诗,带给孩子们的,不是单纯的诗句,而是我的生活,我们共处的世界。黄桷树是孩子们随时可见的,重庆今年的这场大雪让孩子们记忆犹新,霾和北方的树是和孩子们分享我去年12月出差北京,经历两次霾红色预警和看到北方的感受。我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就是我们生活的再现,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童诗――就在我们身边。我还告诉他们,去年一年,我读了70余本诗集,读诗,也是读生活,很轻松,很有趣。
下课的时候,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心里痒痒的。”“想读更多儿童诗!”“我也想写!”我知道,孩子们开始从“0”走向了“1”,童诗,已经在心里种下了种子。于是,我把从家里带去的童诗编上序号,每个孩子认领一本,指定一定孩子作为交换站,读完了就去换另一本。
“读―品―仿―创―评” 逐步成为课堂基本形态。其中,“读”――不仅是读童诗,也读生活;读名家的诗,也读老师的诗,读自己的诗;读种菜的经历,读菜的来历,读菜的拔节,读出问题,读出趣味儿,读出诗意。
课时,由孩子们决定
“曾老师,我是李健美,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来呀?”
“谢谢你!乖乖,说说你是怎么想我的呀?”
“这两个星期我写了15首诗。你带来的13本诗集我全部读完了!”
“啊!太棒了!我回来就来看你们,还给你们带了北京和深圳的特产呢!”
“特产可以不要!你早点儿回来就好啦!!”
出差以来,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听着还并不能辨出名字的声音,我的眼眶有些发热,喉咙也有些发紧,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以这样的节奏来想我,连续两周出差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老师,我想你了!”――这是我们约定的上课铃声。当然,这铃声不是随便拉响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拉铃――一是读完了一本我带去的诗集,二是动笔写了写自己想说的话(不管它算不算童诗),二者有其一,都可以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想我了,我就赶往学校上下一堂课。课堂,完全建立在孩子们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的基础上,上不上课,全由孩子们做主!
课程,在实践中丰满
课程目标:开发“希望的田野”――“儿童诗”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从读儿童诗到读其他课外书,逐步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用“童诗”记录蔬菜的成长过程,激发兴趣、启迪智慧、激励自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真爱生命、感悟鉴赏的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童诗欣赏课程、童诗写作课程、童诗评讲课程、与学科结合的相关课程。构建了童诗写作、童诗欣赏、童诗点评系列微课程。
课程评价:分为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
个人评价是对个人基于劳动实践之后的阅读实践、创作实践的自我评价,有阅读有创作可以向老师提出上下一堂课的申请。
教师评价是对童诗语句、语意、构思、诗意的评价,对好诗点赞,同时推荐到学校展出。
学校评价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童诗园”,广播站开设“童诗园”,展播优秀童诗;定期用展板展示“童诗园”优秀作品;定期利用升旗仪式评选“校园诗人”和“阅读之星”。
社会评价是学校向璧山的诗刊《金剑山》推荐优秀作品,并将向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诗作。全国著名的诗人雪野慕名来到学校,看孩子们写体现蔬菜成长的童诗,听孩子们读诗,高度赞扬农味儿童诗课程和孩子们用童诗记录蔬菜成长的独特视角,还给孩子们签名赠诗,并愿意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