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9 11:3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体育健康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体育健康管理制度

篇1

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入学体检和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制度,保证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要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认真整理、分析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要安排好患有疾病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学生和他人健康。尤其是要将不便于从事剧烈运动学生的情况通知班主任(辅导员)和体育教师,以便在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时,班主任(辅导员)和体育教师及时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相应安排,防止学生隐瞒不报病情给自己和他人健康带来隐患。

二、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

要科学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进行每天的学科学习和体育锻炼。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总量(包括自习)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小学生、初中生、高中及大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学生每天从事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基本保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快乐健康成长。

三、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

要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按照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使学生正确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克服惰性,战胜自我,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同时,要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防止平时不锻炼,考试(测试)拼体力的现象发生,帮助学生养成重视平时锻炼的良好习惯。凡体育课缺课达三分之一以上、大课间(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缺勤(次数)达五分之一以上、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只见习不运动(次数)达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得参加体育课考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待补齐体育课课时和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后,准予补考(测)。

篇2

1、教室的门窗必须常年保持完好,任何人不得故意损坏。

2、门窗发现损坏,班主任有责任及时报修,同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教室门的钥匙班级应指定专人保管,门窗每天落实值日生随时关锁好。

4、学生课桌内除放书籍课本、学习用品外,不准存放其他任何贵重物品(如:现金、钱包、首饰、手表、随身听、计算器等)

5、学生不准在教室内追逐打闹,随便搬动课桌、椅。

6、学生不准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更不得用刀具刻划痕迹。

7、教室内不准乱拉私接电源、乱设插座、乱充电。

8、不准学生在无保护措施情况下擅自登高擦洗户外窗玻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化学危险品应设专用安全柜存放,柜外应有明显的危险品标志,并加双锁保险,由两人负责,领用危险品必须按规定执行,以免酿成事故。

2、实验室供电线路的安装必须符合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3、实验室要做好防火、防暴、防触电、防中毒、防创伤等工作,要配备灭火机、砂箱等消防器材及化学实验急救器材等防护用品。

4、实验室要采取防盗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非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仪器保管室内。

5、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实验室安全防护的当然责任者,应随时随地按照本制度进行检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学校领导要经常督促检查。

6、任何人不得私自将有毒物品带出实验室,违者造成后果应负一切经济法律责任。

(三)计算机教室安全管理制度

1、计算机机房是学校重点要害部位,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相关人员安全保卫责任落实。

2、微机房必须安装防盗门窗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须与当地派出所或学校值班室联网,重要软件的存放保险箱。机房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适用的灭火器具,微机工作人员熟知使用方法。

3、严格控制进出人员,不准任何人将陌生人带入微机房操作微机。

4、门窗要定期检查,严禁登录黄色网站,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准私带软盘上机。

5、严禁火种进入微机房,不准在机房内吸烟。

6、学生使用计算机,必须服从老师的指挥,按程序操作。注意爱护公物,防止人为损坏。

7、现有的报警设施应经常检查,下班、节假日要及时接通报警设施电源,发现失灵,及时报修。

7、发现计算机使用电源损坏,要及时报修,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办公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1、各科室教学公用计算机为本科室人员使用,未经管理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动用。

2、任何人不准在教学、办公用计算机上玩游戏、聊天和登录黄色网站。

3、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发表违法或有害国家的议论。

4、做好各微机室防范工作,门窗要有防盗设施并及时关锁。

5、计算机室不准吸烟,更不得使用明火。操作人员离开微机注意及时切断电源。

(五)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采购审批制度,未经单位主管批准,任何部门、个人不得擅自购买剧毒、易燃、易爆物品。

2、严格进出库登记制度,并有专人、专箱(橱)保存,实行两人同时加锁开、关的制度。

3、领用危险品须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实验多余的应及时退还给保管人员入库。

4、使用危险品时要按规范操作使用,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实习。

5、任何个人不准私自收藏、保存危险品,违者由此发生的事故则负全部经济、法律责任。

(五)图书室安全管理制度

1、图书、资料严格编目、登记制度,借出收回账册齐全,不定期检查防盗、防湿、防霉、防鼠害、防虫害、防火等设施是否完好。

2、图书、资料分等级存放,特别贵重书刊的借阅实行校长特批制度,贵重书刊要有专人、专橱收藏,保管人应定期核查。

3、门窗要有防盗设施,离开工作岗位,应随手关好门窗,防止书刊被窃。

4、严禁将火种带入图书、资料室,内部消防器材应摆放明显位置,便于救急使用,平时注意检查,保持性能良好。

5、节日、寒暑假期间应切断内部电源,实行封闭式管理。

6、对现有报警器材定期检查,发现报警失灵应及时报修。

7、电子阅览室是电子设备重地,为维护网络安全,上机者不准私自装卸、删除随机软件。不准自带设备入内连机操作,严禁烟火,不准吸烟,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放射性物品;严禁在可燃物上使用电热器具,电器易发热部位必须做好隔热处理。室内电器设备及线路安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工作人员应都会使用消防器材。下班前认真清查、关闭各终端机,关好门窗,确认安全后方可离开。

(六)多媒体教室安全管理制度

1、多媒体教室列入学校安全要害部位,必须安装防盗门窗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须与当地派出所或学校值班室联网,

2、专人管理,计划安排使用,未经领导批准,闲人不得入内。

3、使用计算机应实行登记制度,购入硬、软件严格审批制度、专人负责审查、登记、保存、账册齐全;不得将黄色、有害、国家查禁等不健康的信息输入教学多媒体内。

4、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价值贵重,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学生应服从老师或辅导人员的指挥。

5、人离教室要随手关窗锁门,并注意切断电源,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6、禁止火种带入室内,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八)网络中心安全管理制度

1、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必须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利用联网计算机从事危害学校网及本地局域网服务器、工作站的活动,不得危害或侵入未授权的服务器、工作站。

3、机房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电源防护、防盗、防火、防水、防尘、防震、防静电等工作,必须安装防盗门窗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须与当地派出所或学校值班室联网,防范措施应有效得力。

4、严禁任何人在学校网上使用来历不明或有毒软件。

5、禁止利用校园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利国家安全稳定的信息以及黄色等有害师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6、网管中心的服务器、工作站未经主管部门领导同意,不得借用到校外。

7、主干服务系统发生案件,必须及时报告学校保卫处或公安机关查处。

8、严禁火种进入室内,人离关窗锁门。

(十)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安全制度

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老师组织学生体育活动,要认真检查体育设备,对已损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严禁学生使用,并及时报修并出示警示标志。

2、开展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明活动要领,做好示范、指导以及防护工作,运动前做好各项准备活动。

3、老师不得指导学生开展有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不准离开老师自行开展有危险的活动,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

4、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组织、指导的责任,因组织指导过错造成学生身体伤害事故老师要负责任。

5、不要强行让学生做一些力所不及的运动。

体育教学:

1、任课教师必须在上课时讲清楚运动注意事项,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实行体育用具使用前的安全检查。

2、学生必须遵守课堂常规,按时上课,听从指挥、不迟到早退。

3、上体育课任课教师必须穿运动服、球鞋。

4、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5、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

篇3

1.1竞技水平高,参与文体活动积极性高

体育大学的学生主体是体育专业的学生,经过大量的体育训练以及入学前的体育特长选拔,使得体育学校的学生竞技整体水平较高。由于体育学校的学生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以及竞技能力,因此在学校举行各类文体活动时,这些学生都是文体活动中的主体,他们也很享受在文体活动中受到赞扬、得到认可的感觉。另外,体育学校的学生喜欢参加一些社团,愿意主动组织一些校园活动,例如篮球友谊赛、足球比赛等活动,这些体育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活动中组织、参与,并依靠特长推动活动的进行,保证活动的成功举办,由此可见,体校学生依靠自己的竞技水平较高,参加文体活动积极性高的特点,在活动中起到推动的作用。

1.2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大学的学生主要生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小就开始接受体育教育,对体育项目有着很大的兴趣,最终通过体育专项选拔考试,进入体育学校;另一方面,在初中或是高中学习中,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是学习兴趣欠缺,转学体育项目,通过短时间的训练,提高体育竞技能力,从而入选体育学校。这两方面的学生都有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欠缺,最终导致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另外,学习体育专项的学生体育训练任务较重,学习时间、精力有限,这也是体校学生文化水平欠缺的一个原因。

1.3体育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体育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学习上,体校学生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对自己的要求低,缺乏奋斗的目标,甚至体校学生普遍厌烦学习,对文化课成绩漠不关心。再有,在日常行为习惯上,体校学生普遍存在纪律性差、个性较强,组织观念欠缺的特点;还有法律意识较差,遇事不能三思而后行,做事走极端,甚至脑子里总有武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的观念。另外,自我情绪把控能力差,体育生喜欢挑战,冲劲足,但对于事情认识片面,对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合理,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正是由于这样的急性子,很容易将事情或人际关系处理的更糟。

2针对体校学生的管理策略

2.1注重体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

德育工作的管理是高等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体育学校也不例外,注重加强德育工作的管理不经可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指引正确的道路。首先,体校的管理者以及老师应当了解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计划,并结合合理的方式去实践。要为学生树立爱国观,强化其组织纪律性,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再有,学校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召开德育教育演讲会以及组织德育教育文艺活动等形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一些具有爱国主义、集体观念强的事例,针对体育生出现的相应问题进行教育。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是非观和日常行为规范,老师可以进行细心地讲述,帮助学生分辨事情的对错,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还可以采用班会,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保证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纪律性。

2.2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落实

科学合理的体校管理制度是有效进行学生管理的保障,首先,体校学生既从属于体育教练,又从属于文化课教师,以及教育科等多方面管理,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查找责任时,往往会出现互相推脱的现象,这样就会形成教育管理的盲区,针对这样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再有,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更应该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学校中可以采取树立表扬榜和批评榜,将日常行为规范、组织纪律性较强以及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公布在表扬榜上,为其他学生树立正面的教育榜样,将违纪学生公布批评榜上,并严格处理,不能因其体育成绩优异就姑息,为学生树立反面教材。

2.3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一般体育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资源欠缺,选班主任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学生的管理有待提高。针对这个问题,寻找教师资源便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体校可以适当提高待遇,积极寻找教师,以及加强教师上岗前培训工作,从而来提高体校学生的管理。再有,对于体育学校,应该建立以教练为主,以文化课教师为辅的教育管理模式,体校教练决定了学生的成才和输送,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教练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也比较听从教练的管理。但是,在学生管理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师管理观念,加强教师和教练的沟通与交流,定期开展教练和教师联谊会,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和体育训练情况反馈出来,进而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结语

篇4

“安全问题、管理问题、经费问题”是困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对外开放的三大瓶颈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学校自身主体利益与社会公益性之间的冲突。不同利益方博弈:政府希望不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重复投资就开放,学校希望尽量不开放或者在有利的状况下开放,社会人群希望低价乃至免费使用学校体育场馆及设施等。

(一)安全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缺失、相关管理规定不完善。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缺乏检修,体育器材陈旧、损坏严重,不符合运动使用标准,体育场馆管理者、工作人员不履行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条例,锻炼人群不遵守学校相关体育场馆设施管理规定,未能听从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指导,违反器材使用程序规则及运动常识所造成的人身运动伤害事故及其他危险隐患。

第二,体育活动本身的危险性。

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也可以说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体育就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自从体育产生以来,虽然强身健体及其娱乐自始至终是体育的主要功能,但体育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及潜在危险性,只有适当的控制体育活动的强度与对抗度,熟练的掌握体育运动中的技巧,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降低体育活动中危险性的发生。

第三,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指导人员及医务人员。

社会人员进入学校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指导人员及医疗救护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会造成的伤害。

(二)管理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存在三方面的管理因素: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与监督);管理力度(纠纷问题的处理);管理人员(人员的配备与开支)。

在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情况的调查显示,各学校在开放的管理制度上缺乏统一的规范,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一套管理方案,在开放时间、开放方式、安全规定上存在差异,出现特殊情况时无章可循,造成了管理的压力。在发生伤害事故和财产纠纷时,由于无统一的管理条例和赔偿标准,处理时难以达到统一,导致学校不愿意提供场馆设施开放,损害广大有健身意愿人群的活动利益。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无专项资金,专业体育指导人员和医护人员不到位,是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另一因素。

(三)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包括三方面的因素:经费的来源,经费的使用,经费的监管。经费的来源:当地政府、学校自身、各种社会力量、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和赞助。经费的使用:学校体育场馆资金应当用于学校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及服务人员的报酬,用以保障体育设施的正常运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隶属不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体制、制度等差异。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学校建起了塑胶运动场,并修建了各类运动场馆,场馆的损耗与修缮、日常维护和管理人员工资,已是学校开销中不小的一笔。在国家没有具体出台相关维护补贴的规定前,场馆及设施的维护维修费用及管理人员的费用导致学校经济压力的增加,因此,经费问题也是阻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瓶颈问题。

二、保障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市民进校健身锻炼管理办法》、《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确保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能够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优化管理模式,构建相对科学、客观、统一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评价标准体系。

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丰富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社区、俱乐部等社会资源,开展联合经营和服务外包,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学校的人力资源,还有利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锻炼建立可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建设制度,提升学校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水平。

施行入校活动安全保险制度。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为开放共享设施对开展活动人员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办理商业保险。对开展活动时段发生的因设施和管理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保险费用由政府为主承担”。目前,已有相关保险公司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提供了专项责任险,利用保险手段来解决学校场馆设施开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伤害事故,免去学校场馆设施开放的后顾之忧。

(三)健全资金投入与保障制度

政府方面:国家应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长远规划中,各级政府部门应将开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设立保障和促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专项资金。

学校方面: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走市场运作机制,拓宽经费来源。引进社会力量以承包和合作等方式参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管理,比如由社会实体承包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投资改造体育场馆,既大大改善了学校的体育设施,又让学生和健身大众都从中受益,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学校体育设施管理的经费问题。

篇5

1.1学生体育文化社团的活动管理制度不尽完善规范

目前,一些高校在建立社团组织、培养社团骨干力量、建立活动考评机制和活动组织申报等方面还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由于一些社团组织成立时发起人数和章程不明确、社团审批或备案程序不规范,审批后资质凭证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存在,加上自身建设不完备,往往出现社团内部成员分工不明确、组织结构不健全、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体育文化社团忽视原本健身为首的初忠,而推高娱乐成分,造成主次不分,不能使短期效应和长远规划有效结合,呈现出松散、缺乏组织纪律约束的状态,充满了矛盾和隐患。社团与社团之间则缺乏团结协作,很难产生协同管理效应。究其原因,这与社团学生素质和学校宏观管理不善有关,而更加需要注意的就是学校在管理中的管理缺失是主要原因。首先,学校开展活动的总体思路缺乏,更不必说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活动。其次,缺乏监督机制或监督机制较为松散;高校体育文化社团的双重管理机制也有可能造成分配责任不清,导致监督的缺位。高校体育文化社团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怎样建立、健全体育文化社团的监督机制,防患于未然,是规范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社团发展的必要手段。

1.2调整高校体育文化社团干部和成员参与动机

由于社团组织具有的特点是自发地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导致有些社团成员在社团成立时工作热情很高,但一段时间之后便热情消退;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参加体育文化社团随意性较大,新鲜感一过就不再去参加。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活动过于重视,不能正确处理上学科课与参加社团活动的矛盾,热衷于搞交际、标新立异,处理不好学习与社团工作间的矛盾,不仅没有通过社团活动的参加深化课堂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反而有由于参加社团活动,妨碍了学业学习的情况。由于偏离了参加体育文化社团的初衷,结果既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背离了参加体育文化社团的真正目的。高校体育文化社团一般是纳入团委系统管理,其主要是宏观指导,而不指导具体活动。团委等学校组织对社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社团的自发性特点,申请人只要符合社团加入的基本要求和条件,经自己申请或社团人员介绍,都可以很容易地如愿成为社团的主要干部和成员。一旦加入社团,在积极筹备、成立或加入社团过程中,大部分社团干部开展社团工作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责任心,但仍有一小部分社团干部功利,缺乏服务意识,更关注的是自己头上的光环;还有的社团干部不顾大局,小团体意识作祟,在干部交接中不重能力,而重视朋党关系,很容易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而组织涣散,甚至不可持续,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1.3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不畅制约社团发展

社团成员上缴经费,这是经费的主要来源;申请学校社团经费和获得企业赞助等是另外2个来源。由于向学校管理部门申请经费的过程比较繁琐,所耗费时间久,所以申请经费排在第2位。而由于高校体育文化社团社会影响力相当小,所以能够获得企业赞助的经费也很少。在调查中发现,一般的体育文化社团一年的活动经费平均为500元到900元不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经费的多少与某些体育文化社团的运动项目有关。有一定影响力或新兴的运动项目的社团参加的人数多外,还可以向企业求得一些赞助,如篮球、足球、滑轮、定向越野等,所以这类社团经费相对充足,开展的活动次数也较多。在调查中还发现,现在高校体育文化社团面临的2大难题是要支付租赁场地和聘请老师的费用,这2项费用所占的活动经费占了活动经费的大多数,加上向上级申请经费的困难,所以往往社团活动的举办日临近,活动经费还没有着落。

二、体育文化社团管理运行对策分析

2.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种规范

2.1.1要明确社团管理的目的

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社团管理的目的主要是要促进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社团的良性发展,更好地扶持和引导学生社团,激发学生的参与神情,磨砺社团成员的意志,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需要,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要本着积极支持体育文化社团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能对其放任不管的原则,对体育文化社团成立认真审查,认真履行审批手续,注重社团发展的内涵、勇于创新,择优批准。学生社团则首先要提出书面申请,提出社团活动的目标,在申请中明确社团活动的宗旨,制定社团章程,公开项目内容和形式、社团活动的创新着眼点、活动场所、经费使用和负责人落实情况。

2.1.2健全和完善各种社团管理规章制度

要想使社团建设规范就要建立健全的社团规章制度。体育文化社团成立时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如社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工作和例会制度、奖罚制度以及财务使用和管理制度等。学校层面的管理更要深入研究,进一步制定一系列制度,如制定发展会员、社团管理手段、组织会员交流经验、活动报告、实行奖惩等制度。只有从社团和学校管理等层面都健全制度才可以使社团成员群策群力。

2.1.3要加强社团评优自建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文化社团的竞争意识,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促进社团自身建设,促进社团管理和自我服务教育的意识增强,增强社团队伍的实力,学校管理可以制定社团活动的各项评分标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监督,并通过开展各种评优活动,表彰先进、取缔无序等方式,推动各社团结合活动特色承办活动,引导各社团加强自身建设,使学生社团工作步入正轨,社团活动迈向高质量化、高水平化。

2.1.4加强高校对学生体育文化社团的质量管理

学校应鼓励社团参加校内外活动项目申报,充分利用各个社团组织设置的特色和要求,确定社团活动主题,组织交流和考查,互通有无,提高社团管理人员的工作和服务水平。注重在各社团中培养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宣传骨干,以提升社团活动质量。通过对社团活动的全方位宣传,利用网络、社团交流等方式加强各社团间的信息沟通,使社团组织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学校的期望目标,实现学校对社团的有力领导、管理和指导。

2.2增强社团成员的素质,增加活动能力以及适当的奖励制度

2.2.1增强成员素质,提高骨干的培养

由于学生体育文化社团的干部是学生体育文化社团中的号召者和核心力量,体育文化社团要吸收那些品学兼优、组织能力强,并有一定体育专长的优秀学生加入社团,领导社团活动。通过体育文化社团培训、参观考察等活动,对这些社团干部的业务进行培训和考核工作,培养高素质的社团骨干。

2.2.2增强社团的活动能力

社团活动是社团的生命,体育文化社团的功能只有通过活动实现。体育文化社团活动的计划、组织是改进高校体育文化社团工作的主要内容。要经常组织活动,加强社团成员间的交流,不断强化成员的社团整体意识。社团活动的计划和组织要体现层次性,既面向学生,又鼓励少数学生脱颖而出;既要办出自己的体育专业特色,又要在活动形式等方面独树一帜。

2.2.3加强对高校社团及其会员的奖励和惩罚的管理适当奖励,可以增强社团活动的动力。在院校级明星社团评比之外,对于表现好的社团成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并推出最佳社团干部和最佳会员等的评选活动,如吉林大学在取得社团比赛名次时给与适当的学分增加制度。给予长期对社团不起作用的成员适当更换。促进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使之始终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力。

2.3加强对社团经费来源与管理,加强监管力度

2.3.1广开经费来源渠道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社团经费紧张,来源渠道不畅通,因此需要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密切合作,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等方式,在不断扩大体育文化社团对社会影响力的前提下,走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尽可能吸收和利用好社会经费。

2.3.2合理地对经费进行管理

经费是学生体育文化社团开展活动的必要保障,管理不善则会直接影响到社团的发展。合理管理经费包括对学生社团的会员费、自筹经费和学校划拨的管理费的管理。体育文化社团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经费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这样既避免了经费管理的混乱,又可以对社团经费合理使用。

三、结论与建议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管理机制;发展策略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塑造积极乐观心态、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因此,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积极探索相应的发展策略十分必要。

一、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可忽视。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尽快加以解决和完善,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1.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切实有效的制度是行为实施的保障。校园的体育制度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氛围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

校园体育活动由于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类型种类多样,对于学校的宏观调控、组织分工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因而,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文化主体的制度意识,对学生、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保证校园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尽管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一些关于体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但大多是以教学控制为目的,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文化氛围建设上还有所欠缺。

2.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1)体育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众多高校对于体育教师教学的管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评价管理的方式和途径也还集中在对于教学计划、教案的检查以及听课、查课等方面,评教评学也流于表面,学生反馈的信息也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评教的实质作用甚小。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备案方面花的精力不够,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将体育素质水平纳入到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之中。但就目前的体育管理模式来看,形式还十分单一,仅仅都是对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管理和考核,例如,在体育舞蹈课程中,教师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动作熟练程度、节奏感等,在课程的管理中也主要进行这几个方面的训练,对学生的体育精神的培养和思想素质的提升重视不够。

(3)体育文化建设经费不足。近些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剧烈增加,这也使得高校对体育运动器材、运动场地的需求不断加大,设备的维修和更新也需要不少资金。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对于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经费的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制约,高校体育管理和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研究

1.改进并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要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改革完善制度,才能确保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运行,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展。

(1)完善高校的体育课程管理制度。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最基本的方法可以从教学上入手。体育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学生学习体育锻炼方法、体育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课堂这一载体,从教学组织、课堂纪律、教学内容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并在制度的管理下增强体育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

(2) 完善体育课外运动激励机制。每周仅有的体育课程时间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加之体育课堂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限制,既无法适应体育运动的灵活自由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热情和体育锻炼需要。因此,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还依赖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优势特点,组织符合学生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的体育文化活动,并通过提供设施场地、实行激励措施等途径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3)加强对体育类社团的制度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校大学生接触到的体育运动形式越来越多,各类型的体育类社团不断涌现,这类社团也成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社团数量的增加、形式的多样化和规模的扩大化就必然需要一套全面细致的制度来予以管理,可以将学生的体育学业考核、课外学分认定与体育社团挂钩,同时在制度中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以及社团成员纪律要求等,从制度层面上为体育社团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2.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如前文所述,目前许多高校在教育理念、制度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欠缺,加上部分体育教师自身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导致体育课堂在教学内容上空洞单一,组织管理上略为松散。因此,要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还需要从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素质培训和综合考察。同时在评教评学方面予以制度上的保障,对于评教结果的反馈也要确保及时有效,防止评教流于表面。

3.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完善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模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许多高校在体育管理方面的内容还比较单一,都是以课堂管理为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很多高校越来越注意到综合素质考量的重要性,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举措,但是在体育管理和综合素质管理模式上还是缺乏制度性、系统性。因此,高校应当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统筹管理,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拓展素质。在组织过程中注重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使课外活动的进行更为合理有序。

三、结语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一直都是素质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高校体育文化也一直是校园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管理制度不仅要满足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需要,也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管理无论是从管理理念、配套设施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应当不断与时俱进,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更趋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秦 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23―125.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 伤害事故 安全防范体系

在大力建设和谐校园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开始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安全宣传教育的不足和安全管理措施的不到位,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情况仍旧大量存在,这不仅给受伤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了伤害,为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因此,为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可以得到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有必要就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安全防范体系进行建构,还在校师生一个更加优良、安全的体育健身环境。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类型及原因分析

1.学校直接责任事故

当学校的过失行为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时,学校无疑是导致体育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需要承担相应的直接责任。例如,高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不到位,导致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损坏而造成学生受伤的;在校园活动中,高校没有落实相关安全保护措施而造成学生受伤的;在体育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为教师指导错误而造成学生受伤的等。这些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学校是体育伤害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所以通常需要承担体育伤害事故的直接责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体育指导人员素质低下,体育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造成的。

2.学校间接责任事故

有些体育伤害事故没有发生在校内,或者单纯发生在学生之间,但是因为学校的某些过失或管理失误,客观上为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或者间接扩大了伤害程度的,学校需要承担间接责任。例如,在体育课上,由于教师管理疏忽,学生中途离开并受伤的情况;由于学校工作人员过失,间接导致学生体育受伤的情况;在校外体育活动中发生体育伤害事故,虽然学校不是主管部门,但是组织管理措施不完善的情况等。对于这些事故,学生自身或其他人员可能是导致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直接责任者,学校不需要承担直接责任,但是往往与学校有关,所以学校需要承担一定的间接责任,并反思自身的过失及在工作中的失误。

3.学校无责任事故

还有一些体育伤害事故,学校没有过错,也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例如,由于地震、台风、雷雨等不可抗力而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体育活动中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学生体质差或疾病复发,学校事先并不知情的;学生因为个人原因在体育活动场所内自伤、自杀的;由于学生严重违纪导致的体育伤害;学生在往返体育活动场所的路上发生交通意外;学生与校外人员有矛盾,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并造成体育伤害等。对于该类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虽然高校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高校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就在于这类体育伤害事故,很多原本就不该发生,如果学校宣传教育和引导措施到位,这类事故可能会被有效控制或避免发生,那样学生就可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体育伤害。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安全防范体系的建构策略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充满青春与活力,所以无论是在体育课内,还是体育课外,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都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但是由于有些大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不强,对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也缺乏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所以大学生极易在体育运动中产生运动损伤。对此,高校要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首先,高校要借助体育课教学这一有利平台,加强大学生对于体育安全的常规教育,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动作的规范性,掌握课前热情和课后整理等技巧,同时对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督促学生遵守体育课堂纪律,做好运动安全方面的防护工作。其次,高校要实现体育安全知识宣传的多元化,如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报等,都可以成为高校开展体育安全教育的主要载体,便于学生从多个渠道获取体育安全知识。再次,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体育安全的专题宣传活动,如举办安全科普知识讲座、发放体育安全宣传知识手册、开设卫生保健选修课等,从而让学生系统掌握体育风险防范、体育急救、突发伤害的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2.建立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

正所谓学生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在当前大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有效管理,需要高校多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因此,学校在开展体育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按照部门职能进行明确分工,建立起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避免当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出现责任划分不明、体育伤害事故得不到及时处理等情况,减少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提高办事效率,这样才能让学生及其家长满意。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建立健全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长责任机制;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保障机制;以后勤部门为主导的体育设施维护监督机制;以教务处为主导的体育教学、训练安全保障机制;以学校安保人员为主导的巡查与协调机制;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导的体育课安全授课机制等。高校只有做到了对体育伤害事故安全责任的明确划分,才能提高各个部门参与体育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形成有效的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管理机制。

3.建立体育伤害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完善高校医疗保障体系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安全防范体系的建构,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实施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把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一切学生管理工作的首位。因此,当面对大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高校必须确保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把握好就诊和治疗的时机,这就需要高校要及时建立和完善体育安全规章制度,在体育课、运动会等关键环节作好突发性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管理预案,对可能出现的体育伤害事故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控制,当事故发生后,要尽可能将其对学生的损伤降到最小。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受伤后的治疗水平,降低学校和学生面对体育伤害事故的经济负担,高校还需要不断完善校医院及医务室的医疗配套设施,鼓励学生购买各类医疗保险,从而尽可能保障学生的健康权利和安全利益,为广大在校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和健身环境。

4.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

有些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常常会因为责任不明、经济赔偿等问题造成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这时候就需要从法律上对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进行界定。首先,立法部门要尝试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快改变过去体育伤害事故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参照性不强方面的局面,从而及时为在校师生提供相应的法律救济。其次,学校在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时,要明确确定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为相关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再次,高校要积极通过完善校园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对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完善制度来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园教育经费中划拨出一部分成立在校学生人身伤害专项保护基金,以社会保险和专项基金的方式合理分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

结 语

总之,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安全防范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校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理念,进一步规范体育教学和竞赛等活动,定期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检修和维护,并加大对大学生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安全健身意识。同时,高校要建立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机制,重视体育风险防范控制和配套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有效降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和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雯、余志武:《云南省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运动》2014年第3期。

[2]张宏伟、虞荣娟:《高校体育活动潜在风险因素的实证研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

[3]于彬:《浅析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年第14期。

篇8

一、特殊学校聋哑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

1.对体育参与的认知度不高

大部分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费时又费力,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还不如多学习基础知识或学习技巧,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聋哑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程度。由此可见,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对于体育参与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且聋哑学生的年龄、性别等不一致,对待体育参与的态度也有所区别。

2.体育参与的动机不一致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聋哑学生中,有80%是男生,其余则是女生,大部分男生因体育活动中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而参与体育活动,女生大多是因为体育参与的生理功能。由此可见,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不一致,也会影响他们参与体育的兴趣,这就需要特殊学校的教师对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进行分析,采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兴趣的手段,才能够实现促进聋哑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3.不喜欢参与体育课的原因

根据对某一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调查显示,聋哑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着极大的差别,在所有被调查的聋哑学生中,很多学生对参与体育课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但是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体育课后太累、身体素质较差等原因,使得聋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开始降低,最后变得不喜欢体育课。从多项调查中可以得知,虽然有多种客观因素在影响聋哑学生的体育参与,但以下几种原因是最为明显的:第一,由于聋哑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如正常的学生,其生理条件直接影响了他们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速度,因此在聋哑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之后,他们都会抓紧时间去学习,不想浪费任何可以学习的时间。第二,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倾向性。在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聋哑学生还是有很多自己十分钟爱的体育项目,男生一般喜欢篮球、足球,女生一般喜欢舞蹈、健美操,但在特殊学校体育课实际课程中,女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十分稀少,舞蹈、健美操等根本没有放在体育课程中,且男生喜爱的篮球、足球体育项目,由于资源有限,也无法让每一位聋哑学生都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因此,虽然聋哑学生对体育项目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但由于特殊学校教学条件的有限,使得聋哑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没有被放在体育课程中,自然学生也就没有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

二、特殊学校聋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提高途径

1.完善特殊教育制度

要想提高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兴趣,那么首先应对特殊学校的教育制度进行完善,让特殊学生有更多、更为自由的空间参与体育活动,及时更新《特殊学校教育制度》《特殊学校体育教育课程标准》等相关政策,才有利于接下来体育活动的开展。

2.培养体育参与兴趣

在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分析中,可以得知大多数聋哑学生不是因为自身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体育参与的兴趣而不参与体育活动,但这并不能代表聋哑学生不会参与体育活动,只要特殊学校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就能有效地提高聋哑学生体育参与兴趣。

3.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

为聋哑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需要学校与政府的大力配合,首先要利用体育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让学生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克服自卑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最后要结合聋哑学生的体育爱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对学生的关心

在特殊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关心。首先,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喜爱的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其次,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对于一些平时较为内向的聋哑学生更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才能使其有更高的参与兴趣。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将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充分展现出来,这样就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5.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根据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的体育参与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仍有许多聋哑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或是不喜欢体育活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采用强而有力的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找出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其次,教师应与家长积极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主动走进体育活动的现场,逐步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这样就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实施体育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特殊学校都不会安排太多体育课程,因此在日常早操、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实施体育管理制度,尽量让每一位聋哑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即使只是日常的体育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身体质。首先,特殊学校应规定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早操,且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监督学生的参与程度;其次,学校应多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并购买一些器材供学生使用;最后,教师要多多鼓励女生参与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7.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加大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能使体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首先,特殊学校若有实力可以为学生增添体育器材,那么就可以设置专门的体育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及时更新学生所使用的体育器材;其次,若特殊学校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体育器材的更新,那么则可以与社会各界人士或者慈善组织进行联系;最后,所筹集的一切体育经费,都要经过详细的规划才能够投入使用,且要注意体育硬、软件的兼备,这样才能为学生打造更好的体育参与环境。

综上所述,本文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现状,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找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也能促进聋哑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

“卫生无小事”、“卫生就是窗口”、“卫生就是形象”,这是我校全体师生的共识。良好的卫生状况是保证师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饮食卫生是师生健康的保证,环境卫生则是学校的窗口。我校始终把卫生工作作为学校一项要务,由校长亲自负责卫生工作,并建立了学校卫生防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完善了各项卫生工作制度,制定了卫生防病工作方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活动有记录,年终有总结,我校实行卫生工作责任制,学校与相关部门领导、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签定责任书,并将考评结果列为评选先进和优秀的重要内容,并与月考核挂钩。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几年来,学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仍然把卫生工作列入重点考虑因素,并逐步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2006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730万元不断改善学校卫生条件,投资绿化,进一步优化学校环境,添置卫生设备。教室窗明几净,宽敞明亮,黑板无裂缝,无反光,无眩光,课桌椅符合卫生标准。

结至2010年6月,我校的所有地面全部完成了硬化,塑胶运动场已于2009年投入使用,添置了大批的阳光体育锻炼器材,建设了“希望园”、“桃李园”,建成了室外和室内文化长廊,开辟了班级文化宣传阵地,对教学楼和宿舍楼进行了重新装修,对暖气管道进行了改造,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师宿舍安装了空调,装修了会议室,加装了电子显示屏,改善了办公、住宿、集会和活动条件。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保证了校园安全。按照相关要求更换了符合条件的黑板,全部配备了可调式桌椅,课桌椅分配符合率抽测达到90%,升降式课桌椅配备率达到100%。完成了食堂的改造,装修了餐厅,为师生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建设了师生浴池,配备了饮水设备,方便了师生日常生活。建设了医务室,配有1名专业医务人员,药品及医疗器械齐全,满足了师生一般疾病和小型创伤的救治;配备了专职保洁员4名,建设了楼内和楼外冲水式厕所,建成了垃圾池,配备了垃圾箱,完成了绿化美化工程,使整个校园达到洁净、优美的良好效果。

三、组织活动,预防疾病。

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了减少和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为了进一步做好春季防病工作,专门召开了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会,传达了教育部、市教委和区教委的有关文件,认真领悟了区教委卫生防病紧急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进行动员,要求全体教师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积极行动起来,思想重视,提高认识,努力行使自己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专门召开了全校学生动员会,通过广播、板报、集会、致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了宣传活动,下发了学生发病情况记录表,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学校始终坚持“三操两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家庭护眼按摩操,体育与健康课、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制度,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眼睛保健。同时,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建卡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针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普及科学防病知识,通过校班会、橱窗、板报、广播、发放宣传材料和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加强对流行性疾病和季节传染病的预防,定期对教室和宿舍卫生进行全面清扫,定期消毒,开窗通风,学生的健康防病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无传染病流行,无药物中毒和重大意外伤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四、加强教育,增长知识。

严格保证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教师定期集中分析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教育中的问题,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改进教学方法,学校有专人负责,定期听课、评课,及时分析、及时总结。通过不断探索、更新、实践,我们的健康教育宣传已逐步规范化、示范化,将日常疾病防治知识在与学生互动中有机融合,在尽力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健康课的内涵,适当增加一些生活救治常识和操作技能训练。通过电化教学、观看录像、举办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使学生懂卫生、讲卫生、爱卫生,提高了学生的卫生水平,增强了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五、整洁校园,美化环境。

学校建立了《卫生检查评比办法》、《食堂卫生管理制度》、《校园环境管理制度》、《个人卫生管理制度》、《宿舍卫生管理制度》等,教学楼和宿舍楼设有专职保洁员,每天随时打扫、清理、

擦拭和消毒。班级卫生工作深入开展五项评比,全校每周一第八节课安排卫生大扫除,班级设专人负责消毒和开窗通风;每天早晨及中午安排两次值日。平时,各班级分别专人巡视清洁责任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生会干部按时检查、公布结果,颁发流动红旗,政教处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评比结果与班主任月考核挂钩。办公室、教室、宿舍和清洁区卫生由政教处专人负责检查,与学校年终考核相联系,占相当的比重。几年来,在全校的综合治理下,我校的卫生工作有了明显提升,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六、强化管理,确保安全。

校园食堂饭菜、小卖部经营的食品卫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健康,因此,学校严把食品、原材料采购关,坚持到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原材料,实行了统购和索证制度,由食堂管理人员控制和把关。仓库设专职保管员,严格食品出入库登记制度,仓库及冷藏设备清洁,通风良好,分类放置,分库存放。食品加工设施完备,符合卫生要求。食堂及小卖部工作人员一律持证上岗,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持个人卫生。学生餐厅卫生严格执行卫生清洁制度和消毒制度,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全天保持整洁。

学校“灭四害”小组成员在总务处的领导下,按照区爱卫办统一布署和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学校的工作时间特点,常年有序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等活动,灭害工作,及时做好台帐记录。由于全校灭害性工作和卫生工作有机结合,“四害”密度很大程度地降低,有效杜绝了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氛围

学校体育氛围是体育精神与物质的整合体,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竞技、健身、娱乐、审美、传播文化等多种文化功能为一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积极良好的体育氛围,有利于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营造积极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学校体育不单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还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积极和谐的体育氛围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锻炼的欲望,同时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2、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

合作是体育竞赛的重要特点之一,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运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赛事的组织和裁判工作则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3、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活动。

二、营造积极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的措施

1、营造积极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就必需首先营造积极、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

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和谐、愉快、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好学、乐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是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课内容安排时,注意要与学生的发展、兴趣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学校尽量提供更多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多进行集体性、趣味性、娱乐性、社会性的项目,既锻炼学生体魄,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效果比开多少次大会好得多。

3、领导带头、教师参与,制度保证,师生共同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学校领导、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既可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另外,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多年和学年体育计划,各职能部门共同协作配合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体育老师、班主任的作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类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有跟踪,有记录,有反馈,并都纳入教师和班级的考核之中。体育制度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它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约束学校体育行为,指引学校体育发展方向。要把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学校各阶

段的实际情况,依照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遵循学校体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开展现代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构建的专题研究,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

4、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为师生锻炼创设更好的活动条件

学校体育设施是营造积极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的前提条件。没有场地、器材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只是一句空话。如果几十个学生围着一个篮球球场打球,半天也没轮到一次上场机会,其锻炼积极性慢慢就没有了。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体育设备以保证师生活动的需要,让学生想锻炼有器材有场地。添加器材设施一定要实用,不能光为好看而忽略实用性,有的学校投资几百万搞好一个游泳馆,却整天关闭着;有的学校有很漂亮的体育馆,但一年到头也没几天开放给学生锻炼, 造成资源浪费。

5、鼓励学生成立体育协会/社团,带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开展

学校应大力扶持学生体育协会/社团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体育活动。为学生体育协会/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使广大同学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技能。让指导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性优势,举办各类深受师生喜爱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让大家通过参与,拓展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展示特长,提升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