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4-03-29 11:1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对策

引言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又是辅助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帮助者之一。因此,帮助交通运输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既是幫助市场经济不断良性发展,又是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面参与到市场运作当中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仅要提高速度,更要重视质量,只有坚持科学的经济管理,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保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1低碳经济视域下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路径探索的意义

低碳经济实质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打造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随着时展变化打造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传递一种自然生态和环保、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公路运输经济之间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扩大发展规模,同时,还应当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注重生态能源的科学利用,减少对大气造成了污染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一方面,紧密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对公路运输系统整体的发展规划进行统筹设计,对相关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化利用进行全面统筹安排,进而有助于不断降低废气污染等排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科学的利用模式,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现低碳运营和低能耗发展,降低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路径探索,也有助于创新发展理念,结合目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制约因素,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统筹生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等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好地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2交通运输行业如何进行经济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想要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国家生产力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就必须积极进行科学的经济管理,以经济管理制度来保证自身的发展质量,并保证自身的发展符合国家前进的方向。因此,如何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就成为了行业内部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此,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2.1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应当坚持以市场经济、经济手段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不能一味地以市场经济或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初期,行业内部一味地以行政手段来管理自身的发展,这样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听从国家的调配,为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服务,但是却不能适应国家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行业应当积极以经济手段,也就是市场调控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不能以行政手段作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首先,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中,政府应当弱化自己的调控地位。例如在一些大型交通项目的建设投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其他行业的招投标制度,加大其他企业的参与力度,弱化政府的参与度。政府虽然具有公共职能,但是在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中一味地以政府的财政投资为主会导致项目审批周期过长,无法真正切实有效地提升项目的完成率,这会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同国家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其次,虽然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应当以市场调节、经济手段为主,但是依旧应当坚持行政手段在经济管理体制中的重要辅助地位。交通运输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之一,因此,它同其他市场行业发展也有所不同,政府也应当在该行业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行政管理地位。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合理的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合规发展、合理竞争和良性竞争。

2.2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要求企业内部应当以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来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有效性和合规性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正常、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减少交通运输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工作也是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科学、合理、高效的预算,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重大建设项目的有效落实,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向前发展。因此,在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不断提升领导层的预算管理意识,加大对于预算管理的关注度,并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培养具有前瞻性的预算管理人员,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在培养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大员工的内外两方面的培养层次。在内部培养中,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座谈会或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不断强调预算管理在员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培养中,企业应当积极聘请具有预算管理意识的员工,保证这些员工作为工作骨干能够为企业的预算管理带来更加科学的改变,能够提升企业整体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企业应当依据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并按照预算方案进行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

2.3政府部门也应当积极发挥在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行政手段的作用

以更加严格的稽查管理来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缺乏对交通运输行业必要的行政管理,将会导致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进而无法提高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坚持以更加严格、科学、高效的稽查管理体制来进行行政管理,使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有重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支持,严厉打击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可能存在的扰乱市场正常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合理性和良性,确保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

篇2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困境;机遇

公路是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一种,如何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当下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公路交通运输的顺利发展,有利于加快资金运转,提高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起到便民的作用。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也为公路交通运输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但公路交通运输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改善。

一、公路交通运输的特点和作用

公路交通运输的特点:第一,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物品不易损耗,运输的速度比较快,相对来说要比较灵活,可以实现点与点之间的运输;第二,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并不太多,所需要的技g含量也低于其他的运输方式;第三,公路交通运输与人们的生活更近。

公路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速发展的公路交通运输业,能够解决人们的货流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带动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除此之外,公路交通运输可将各个地区相连,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公路交通运输的困境

(一)人们对公路交通运输的信任度降低,污染问题要关注

人们越来越关注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面对重大的交通事故和货物运营事故的频发,使得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失去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就显得困难重重,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此来改善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状况。

另外,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我国力求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科学地节约资源。这种形势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于公路交通运输的环保问题。公路交通运输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噪音污染、尾气污染等。因此,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公路交通运输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城乡一体化的公路交通运输受限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公路交通运输在连接城乡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地理形势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受到了限制,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多丘陵山地,部分地区的地势环境很难建设一条公路交通运输道路,其在建设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十分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而当前公路交通运输业正处于资金短缺时期,以至于在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公路交通运输的机遇

(一)创新科学技术,保障公路交通运输效益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越来越快,公路交通运输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在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对公路交通运输的效率、安全性、质量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新时期下,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将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公路交通运输中,有利于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保障其生产质量,使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根据当下的交通需求和实际情况,来调整和优化公路交通运输布局,完善公路交通运输建设,将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放在首位,是新时期下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确保公路交通运输的及时性,推动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公路交通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拓展城市道路网,优化产业结构,可为公路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其社会效益。

(二)城乡结合,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立起交通运输线路,增加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其可以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制定完善的乡村公路运输发展计划,规划城乡公路交通运输线路,以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城乡经济的发展水平,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城乡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明确规模效应的意义。

我国公路运输交通体系除了城市道路之外,也包含了县乡、农村的公路线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可忽视。要从三个方面来巩固公路运输交通体系: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建设系统化的高速公路网,让公路交通运输的结构更完善;其次,要推动乡村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乡村公路硬化工程的开展,从行动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最后,则应当确保公路交通运输主干线的安全性,以为人们的生命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大力发展智能交通运输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各行各业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下,公路交通运输业也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系统。一是可以利用网络、广播等来了解当时的交通状况;二是可以利用传感器、视频等技术来掌握道路上每一个车辆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作为调整交通信号的有效依据。推动公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国建,张玮.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简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2)

[2]王昌盛.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1)

篇3

瑞典(Sweden)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北欧国家,首都斯德哥尔摩,西邻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东边为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瑞典与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于西南通过厄勒海峡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欧第一大国家,64%的国土由森林覆盖,人口密度低,84%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国土面积1.3%的城市里;瑞典为一个现代且自由、民主的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量的生活标准,政府亦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今天,瑞典被视为具有社会自由主义倾向且极力追求平等的国家,二战后大多数时间是左派社会主义政党执政,设立许多社会福利制度,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运输目标以人为本

瑞典交通运输部总体目标就是为全国公民、商贸企业、政府机构和各类社会团体组织提供卓有成效、经济实惠、稳定可靠和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服务。

瑞典政府已经决定2010-2021年期间规划交通运输基础总投资额达到220亿瑞典克朗(SEK),为有史以来瑞典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新高。瑞典交通运输政策总目标必须确保全国各条交通运输线路市场经济功能最佳、各类交通运输模式效率最佳、年年获得经济效益持续攀升、运营安全稳定、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最好、社会公众旅行者和企事业交通运输用户满意度最大。瑞典政府交通运输部于3月的政府议案中再次强调瑞典交通运输政策总体目标不变; 6月,瑞典国会已经讨论通过该交通运输政策,其内容大致为:瑞典境内水、陆、空和地下等任何交通运输系统的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到其无障碍通行功能,其范围包括该系统基础设施质量高超,客货运输能力潜在开发能力强,让全国人民,而不是仅仅少数人方便、安全和满意地使用。交通运输系统应该是男女老少等社会公众沟通来往的公共场所,其环境必须和谐、平等和安全。

重在实施细节

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就是确保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三大质量要素,均必须列于交通运输系统设计规划首要考量范围内,也就是说必须消除人为或自然等因素造成的任何灾难性事故的可能性。这当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瑞典交通运输系统的设计规划者、营造者和经营管理人尽职尽力。瑞典政府交通运输规定从2007-2020年,瑞典道路交通系统事故死亡率降低50%,重伤率降低25%;商业航运和游览船事故伤亡降低50%;铁路和航空交通运输事故伤亡率必须年年有所降低;交通运输行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瑞典全国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节能减排是瑞典交通运输行业目标任务的重中之重,将对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征收温室气体排放税;持续增加发动机排放功能优越的机动车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也必须严格遵循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在税收优惠等方面鼓励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组织,优选节能减排功能最佳的交通运输工具,动员全社会人人高度重视环保功能最佳的绿色交通运输模式,尤其要积极推动多式联运,尽可能把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道路运输货物转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但是规模经济大的水运模式。

瑞典提出绿色交通运输走廊,要求包括持续提供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服务平台;一体化经营管理海陆空多式联运:统一、和谐、透明和创新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国内和国外交通运输网络畅通无阻;不同模式交通运输转乘站和转运枢纽选择地段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瑞典交通运输部门要求减少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提倡使用风力、太阳能、天然气,逐步壮大非柴油或汽油驱动的客货汽车运输队,逐步减少机动车对柴油和汽油等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全民共同参与

瑞典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必须根据瑞典建立在全国、地区和当地三位一体的民主制度制订,着眼于长期规划,任何地方规划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原则,服从于全国交通运输规划,严禁一哄而上盲目乱搞形象工程,任何地方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必须纳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考量,以方便全国交通运输用户为原则,地方与中央可以展开平等协商和对话,共同达成协议,坚决反对以任何理由的交通运输系统地方割据现象的出现。 因此瑞典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严格遵照瑞典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战略规划:

篇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之策。交通运输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中,要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一、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

现代物流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服务产业。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载体,在现代物流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强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交通运输连接采购、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现代物流诸多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运输企业由传统的运输生产向全面提供运输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拓展转型,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增强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实体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体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密切关联到很多重要的实体经济门类,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关联产业发展和创造经济增加值;有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与物流基础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实体经济长久活力的必然要求。现代物流是基于交通运输而又拓展的综合服务。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适应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便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推动生产业提速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深刻认识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制约性因素

“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促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总量规模跨越式增长,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总体得到有效缓解,为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但是,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世界交通运输业发展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

一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亟须加快推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各种运输方式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总体上已经进入结构优化、网络完善、运输服务一体化的集约发展新阶段。但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还不够健全,结构不尽合理,综合运输枢纽建设进展还不快,运输方式之间衔接还不够顺畅,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同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显不足,国家高速公路网尚未建成,国省干线成为薄弱环节,各层次路网间结构还不匹配、功能还不完善。内河水运发展滞后,高等级航道比重较低,港口疏运能力不强。

二是港站枢纽物流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港站枢纽具有仓储、转运、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态的基本特征,具备向物流园区转化的基础优势,也是发展物流园区的重要依托。目前,我国港站枢纽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与物流园区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公路货运站场功能单一,不同运输方式货运枢纽之间、货运枢纽与区域物流园区之间,在规划布局上缺乏统筹和协调。港口及临港物流园区普遍存在外部集疏运不畅,以及临港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

三是运输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有待加强。这些年来,交通运输企业重视转型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有所提高,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运输市场主体分散、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厢式运输、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滞后,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道路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运输效率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四是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还需继续提高。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是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重要支撑。总体上讲,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还不能适应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需要。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功能不强,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

五是促进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尚需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综合运输顶层设计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诚信体系、法规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市场监管力度需要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还需构筑。政策研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待增强,行业统计、标准规范还不适应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工作落实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做好“五个着力”,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夯实基础。

着力提高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一要加强综合运输顶层设计,推进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二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优化网络结构和发挥设施效率,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三要强化综合运输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内河水运发展,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四要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注重综合运输通道与实体经济布局的有机衔接,体现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础支撑作用。五要加快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优品质的运输服务。

着力提升货运枢纽的物流服务水平。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设,优化与主要港口、铁路站场之间的运输组织,加强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统筹公路枢纽、港口、机场、铁路站场及邮政、快递作业枢纽的规划建设。发挥沿海港口货运枢纽优势,建设港口物流园区,支持内河港口与保税园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拓展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延长航运服务产业链,发展航运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和海事仲裁等服务。

着力引导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培育网络辐射广、企业实力强、质量信誉优、集约化水平高的运输组织主体,推进运输服务业向现代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引导和规范货运、无车承运人、邮政和快递企业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一批重点货运企业按照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向全球或区域物流经营人转变。加快农村邮政物流发展。

着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金融工具改造提升交通运输业,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发展。

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产品;监督抽查;跟踪机制;联动机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产品在公路、水路、桥梁、隧道、交通工程设施以及汽车运营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交通运输建设和运营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水路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输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十分必要。产品的质量控制可从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监督抽查、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产品质量标准、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强质量培训教育、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能力等方面来控制。其中,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针对量大面广、质量问题严重的交通运输产品,研究其质量特性和可维护性,评估其不合格对运输安全的危害性,研究其监督抽查跟踪机制,制定具体的跟踪监督抽查的计划和周期,研究建立各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效果,在交通运输产品质量控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交通运输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跟踪机制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并就重点要件联动机制进行论述。

1交通运输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跟踪机制的构成要件

通过对现有跟踪机制包括跟踪监督抽查的计划与周期、跟踪监督抽查实施的方式方法、跟踪监督抽查结果的反馈机制、跟踪监督抽查实施的联动机制的分析,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可以将交通运输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跟踪机制分成以下5个构成要件: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反馈机制、联动机制、处罚机制、社会监督。(1)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建立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定期上报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反应当期突出的质量问题,为日后的跟踪抽查工作提供依据。(2)反馈机制。通过层级之间的信息反馈及被抽查企业对实施监督抽查的检测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来提高监督抽查跟踪机制的工作效率,完善工作制度。(3)联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对不合格通过联动机制,消除消极、被动、单一的协助执行机制,转变为积极、主动、多元的执行模式,强化执行力度,健全监督机制。(4)处罚机制。如何对监督抽查不合格、复查也不合格的生产进行处罚,是整个跟踪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惩戒就没有畏惧。(5)社会监督。对不合格生产企业的曝光及严重质量问题的曝光,扩大监督抽查的影响范围,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形成企业、行政部门、社会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管模式。

2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机制

按照交通运输部部内司局职责分工,科技司负责交通运输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工作,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负责工程质量管理,公路局、水运局负责工程建设,运输司负责车船运输管理,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应用。交通运输产品与这些部内司局和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都有关系,仅靠部科技司的力量是不能全面抓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应建立联动机制,发挥部内司局和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综合作用,齐抓共管,使我部监督抽查工作取得更好的实效。

2.1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机制的作用机制分析

2.1.1国家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机制的作用机制

国家产品质量跟踪监督抽查的联动机制所涉及的部门较多,形成了积极、主动、多元的执行机制,强化了执行力度。所涉及到的部门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方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检测机构、发证机关、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其联动机制的作用机制如表1。

2.1.2适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产品质量跟踪监督抽查的作用机制

通过对国家监督抽查跟踪监督抽查的作用机制的分析,建立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为管理核心的联动机制的作用机制,提出以下适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作用机制,见表2。

2.2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机制的构成要素

2.2.1国家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机制的最新要求

(1)要突出重点产品监管,制定全国联动监督抽查规划和计划。突出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产品监管,结合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和各省实际,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统一规划和计划,每年确定几类重点产品进行全国联动监督抽查,逐步实现国家监督抽查与地方监督抽查的统筹协调和有机融合。明年,针对量大面广、消费者关注的产品,争取每个季度安排一次全国联动抽查。(2)加大对行业和区域问题的后续整治力度,进一步提高联动抽查的有效性。要全面分析解决联动监督抽查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联动监督抽查发现的行业共性质量问题和区域性质量问题,积极向行业和地方政府通报有关情况,共同研究分析,制定全面的整治工作方案,共同推动开展整治工作。要将抽查不合格生产企业列为监管重点,加大监督检查频次,跟踪企业整改效果,督促企业持续保持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和能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对企业开展质量、标准知识的宣贯培训,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工作(3)要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配合与协作。在开展联动监督抽查工作中,从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到组织实施,再到抽查、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都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建立良好沟通合作机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发挥各方作用,深入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共享,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促进行业、区域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2.2.2交通运输行业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机制的构成要素

通过对国家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机制的分析,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提出交通运输行业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机制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内容:(1)监督机制。在抽查结果后,需要部安监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司和地方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整改,严格控制不合格生产企业的整改进度和效果。(2)沟通协调机制。主要是针对监督抽查工作为了更好的加强各单位的联动执行力度,所需建立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各方沟通交通,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3)处罚机制。针对不合格生产企业,各单位联动执行处罚措施。对于复查不合格的生产企业,其产品不得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使用,这项工作就需要部及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执行监督。对于严重质量问题,就需要社会媒体的曝光,增强企业质量意识。

2.3联动机制构成要素的相关性

联动机制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首先,联动跟踪监督抽查的监督机制是对跟踪监督抽查联动执行的一个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其已经涵盖了另外两个构成要素,明确了执行方向,而处罚机制又是联动机制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沟通协调机制则贯穿了整个监督抽查跟踪机制的每一个环节,加强了联动协作单位的工作沟通,提高了整个工作效率。其次,处罚机制侧重于跟踪监督抽查计划的最后阶段,主要是针对如何处罚,谁来执行,多长时间内完成惩处。而沟通协调机制则侧重于跟踪监督抽查中信息的传递和工作中矛盾的处理流程与方式,将像联动跟踪监督抽查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剂,让整个联动机制运行的更快更好更有效。

3结语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 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建设俨然发展成为当前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确保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对社会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交通运输方面,高速公路的使用显得最为直接,所以高速公路路面损耗更为关键。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过程中确保工程力量,严格施工是前提。现阶段,高速公路路面大多以沥青路面为主,具有表面平整、震动性小、耐磨性强、养护维修简单以及噪音低的显著特征。然而,它的缺点在于沥青路面相比较于传统水泥混凝土路面更为复杂,整体结构包括磨耗层、面层上层等。回避缺点,发扬有点,在交通运输建设过程中确保施工质量,有效地发挥沥青路面最大的路用性能应是我们每位公路建设者应尽的一份责任。

一、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材料的选择与组成

材料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首要前提条件,所以,确保施工技术的高质量就必须确保施工材料满足沥青路面的施工要求与标准。一般而言,沥青路面主要材料分为四类,即沥青、粗集料、细集料以及填料。沥青是沥青路面的粘合剂,不同路面对沥青选择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浇贯类沥青路面主要选择中等稠度的沥青材料,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的热拌施工技术中,对于较冷地区或季节的高速公路建设主要采用稠度较高的沥青材料,较热地区或季节进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则组要采用稠度较低的沥青材料。首先,粗集料的选择。粗集料有助于保证沥青路面整体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则比较倾向于干燥、洁净以及无风化且耐磨性的颗粒骨料;其次,作为沥青路面承重性能主要物料基础,细骨料尺寸一般小雨5mm,主要以天然砂、人工砂、石屑为主。在施工过程中,细骨料三个基本参数是材料选择的标准,高速公路细骨料的实密度要大于2.5t/m3,砂当量小于60%,坚固度小于12%;最后,填料的选择。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填料一般采用石灰岩、岩浆岩或白云岩等中强基性岩石等增水性石料经磨细而得到的矿粉。矿粉应干燥、洁净、无团粒。另外,石灰、水泥、粉煤灰也可作为填料的一部分使用,但应经实验确定其属于碱性,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力。

二、沥青路面压实工艺与接缝施工处理

上述曾提及,沥青混凝土路面有着很强的耐久性能,这也是它的一种显著特征。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与和压实是两个关键工序,最佳配合比设计的混合料能够确保路面使用性能,而压实过程有利于降低沥青混合料中缝隙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固体颗粒会受到粘弹性介质中的填实和定位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更为有效且十分密实的颗粒排列方式。其次,接缝是高速公里沥青路面施工中存在的一种施工现象,倘若不进行一定的施工处理便会使得交通运输出现障碍。沥青路面接缝分为纵向和横向接缝,纵向接缝包括热接缝和冷接缝,冷接缝在实时第一次只碾压到离前一条摊铺带边缘30厘米处,接着依次移过纵压接缝碾压。而热接缝在施工时碾压第一条摊铺带时要预料30厘米不压,待相邻带碾压时一齐碾压。借助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纵向接缝,而且相比较于横向接缝,纵向接缝在影响汽车道路行驶性能上更有优势。换句话说,横向接缝在前一摊带尽头做成铅锤面,然后捡出接缝处的粗碎石,铲出已铺层面上的散落砼,随之进行二次碾压。

三、沥青路面宽幅施工技术

伴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量和车辆轴载逐渐提高,随之对道路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以及稳定性等要求也在慢慢的提高,力求确保交通运车的畅通和快捷,大量宽路幅、超宽路幅的高标准道路也逐渐列入规划。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多数摊铺机最大宽度仅12米,而一些宽路幅道路的宽度都大于16米,无法一次成型地进行全幅摊铺,拼缝及横坡控制则成为摊铺的重点。

四、沥青路面弯道摊铺技术

沥青弯道摊铺技术是路面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难点,现阶段国内尚未形成一种较为科学的技术系统。而导致弯道摊铺横坡准确性与平整度不能协调的主要原因在于浮动熨平板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在给出的厚度调节信号与沥青混合料松铺层达到相应的厚度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间上的不一致。目前,确保二者达到相对适宜的方法一般有设置摊铺基准时采用平衡梁基准和手动控制横坡输入信号,将坡段切割成几份,接着按照需要和变化来算出相对应的横坡值。在某种情况下,厚度调节误信号会导致铺层厚度变薄,这就得事先适当加厚非超高侧的铺层厚度,同时在变坡摊铺的过程中对非超高侧的铺层厚度进行实地监控,如有需要可以对传感器进行调节以达到控制厚度的目的。铺机转向的过程中应避免一次大幅度的转向,而是应该按照事先画好的方向进行转向。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混乱与失误,在摊铺试验路段前最好制定好相应的施工技术方案,包括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到横坡控制器的每一个具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弯道摊铺的高质量。

总而言之,沥青混凝土路面是道路建设中常见的一种路面形式,其施工质量与使用寿命可以说是高速公路建设领域最为重要的技术,很多路面早期破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施工工艺与质量管理出现了问题,所以不容小觑。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伴随着沥青道路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其对我国交通运输畅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力求实现路面平整度满足行车舒适的要求,则需从路基施工准备阶段加以重视,每一个参与公路建设施工工程的单位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完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加强施工管理,积极解决早期损害现象,从根本上提高施工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亮、齐凤翔、王绍波.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控制要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3)

[2]刘大鹏、宋春艳、刘云峰.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几点体会[J].林业科技情报.2004年04期

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措施

1 公路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骨干运输方式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形成,使公路运输成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骨干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技术经济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机动灵活,适应个别交通运输用户的需要和具体条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最大优势,服务面深入广大,是最基本的集散运输方式,适应西部开发的基本交通运输需求。(2)直达性最好,在途周转、停滞时间短,运输时间利用充分,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时运输速度在地面运输方式中也是比较快的。是唯一能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的运输方式。

2 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2.1 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2 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2.3 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及的影响。

3 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凡是有人群从事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而且还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3.1正确处理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交通运输工作服务的关系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要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如何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交通运输工作服务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管理和服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管理中寓含着服务,服务中必须加强管理。因此,从全国交通运输工作涉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服务主要也应该分为两大类,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与服务和企业单位的管理与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其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有别于服务型政府机关。我们知道,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它们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不再具有市场的监管功能,而单单是在企业自身运营过程中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运转,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运输企业要把服务作为一个品牌,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获取服务对象生理上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愉悦,使服务对象更加认可该企业,接受更多该企业的服务,从而获得较高的企业利润。因此,运输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都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3.2 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理念,推进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起源以来,就具有一定的管理本能。显而易见,交通运输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不与外界发生联系的系统。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如何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推进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管理协同功能的交通运输大系统。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就是将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或孙子系统以及更小一级系统的功能进行有机、有序、和谐地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发挥大系统的整体优势。因此,交通运输系统能否形成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来决定的。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好的协同效应可以使系统的功能发生放大或倍增;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互相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任何组织和单位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交通运输系统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资金、土地、服务对象等要素,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内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根据哲学观点来看,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系统的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物质环境包括人财物和信息,文化环境作为系统内部文化对创造管理的“协同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一个单位所有员工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等属性的差异,将会引起工作中的不和谐,有损于单位整体目标的实现;造就和谐的机关文化和企业文化,形成文化协同理念,将会有利于机关和企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应该大力开展交通运输系统文化建设,形成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的协同效应。

4 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4.1 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4.2 公路交通运输将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

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部门之一。公路交通运输加速向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融合,不仅是为了面对现有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挑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客户服务的要求。

4.3 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客运市场需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同时,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公路客运营运质量提供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通达能力、运行条件改善的小环境,都对公路客运发展方向提出了战略性转变的要求。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成为现阶段中国公路客运发展战略的主要取向。

参考文献

篇8

结,提出建立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飞速,然而,在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城市交通拥挤,运输秩序混乱,运输结构不合理,内外交通的衔接不顺,多种运输方式的配置不当等,而这些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即管理体制问题,现有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正在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因此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1.交通管理体制的含义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影响着交通运输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关系,是保证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现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统一管理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非常必要。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由管理主体、客体、方法以及环境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改革创新交通运输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从而交通运输畅通,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行交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

2.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平衡发展,重复建设突出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行政主管部门,致使交通运输各部门之间争项目、争投资的现象十分突出,而且还导致重复建设。由于交通各部门缺乏统一规划,致使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海陆空路网布局不合理。

2.2政出多门,机构重叠,管理混乱

一种运输方式往往是两三个部门共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互相推委的现象,效率低下。例如,我们社会上同时存在道路路政、运政、规费稽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公安部门承担)四支执法队伍,这四支执法队伍同时在一个路而执法,由于存在职能交叉,各自对执法职责内容的理解不一致,冲突难免。无利的事,各部门该管的也不去管,互相推睡。有利的事,各部门争着去管,互不相让,各部门执法时经常出现矛盾。而且由于机构设置臃肿,管理人员繁多,经费开支巨大,管理成本太高,同时也加大了广大经营者的负担。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能,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

2.3执法扰民的现象十分突出

同样由于政出多门,在道路执法领域,往往同时存在上述四支执法队伍,使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特别是在进出市区的主干线公路上行驶的货运车辆,经常要多次停车接受不同执法部门的检杳,如可能由于同一原因,先后多次受到处罚,出现重复罚款。

2.4长途汽车运输管理与公交运输管理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市场经营秩序

我国大部分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出租汽车和长途客运分属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市交通委系统主管长途汽车的管理部门与市建委系统主管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的管理部门之间经常发生管理权冲突。

2.5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由于现行的交通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使交通发展规划建设、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等方而存在自成体系的问题,缺乏互相之间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的机制。地方政府由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计委负责立项,建委负责设计审杳,经委负责技改项目,衔接环节多、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如果一些不需要报国家计委审批、企业自筹资金的项目,改由交通主管部门立项、审杳初步设计,就可以达到减少环节、节省时间、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的效果。

3.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

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依托于管理机构而存在,服务于其管理职能与目标的实现过程,需要以管理规则的形式来确立。设计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所应有的竟争、激励、协调、反馈和监督机制,首先要符合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构模式特点,根据行政管理机构与经营管理机构运作的职能与目标不同而有所侧重。其次要根据各种机制调节对象、作用方式、欲达目标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体系,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良性运作的整体目标。

3.1竞争机制的实现

交通运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要满足市场需求,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市场竟争机制,是促进运输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在完善运输营运活动市场经营规则的同时,加速市场主体的培育,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和地域垄断局而,促使不同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企业参与到综合运输市场中来。利用竟争择优的机制提高交通运输的各项经营效率和水平。竟争的范围包括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竟争,同一运输方式内部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竟争。对于不具各完全市场化竟争条件的行政职能机构与岗位,则可以通过组织机构之间的竟赛评比,人员之间的竟争上岗方式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竟争氛围,促使这些机构或人员不断改进管理手段与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3.2激励机制的实现

激励机制之所以能够存在,原因就在于管理主体自身不同等级需求的不断进化。对于交通运输中的经营企业来讲,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激励企业搞好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给子其“付出”以合理“回报”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机再施以一定经济利益刺激。而对于行政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激励,则要以经济手段刺激为基础,以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为目标。要实现有效激励机制,必须将奖励的正向激励作用与惩罚的负向激励作用结合起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来,将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

3.3协调机制的实现

协调机制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应有的一种自适应机制。协调机制一方而是指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实现子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功能:另一方而还指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中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干预与控制。无论是哪种协调机制,其实现的条件不外乎刚性的手段和柔性的手段两种。所谓刚性手段是指具有强制约束力、协调力的方法,其表现形式有法律手段、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物质技术手段等。管理机构之间及管理机构与运输市场主体之间的协调,一般都涉及经济利益问题,协调部门能否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对协调工作效率至关重要。而所谓柔性手段则是通过信息传递、说服教育,利用感情、心理因素作用来协调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主体的一种方法。因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的协调对象往往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具体管理人员,以情动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可以促使管理人员由被动协调对象变为协调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调动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取得强制手段所不及的效果。

3.4反馈机制的实现

反馈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这一大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反馈机制的建立,从管理体制系统内部来讲,一方而要建立信息反馈的规则与制度,譬如重大事项的请示与报告制度:另一方而要投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譬如运输枢纽和关键节点配置先进实用的视频监控通讯设施,建立市级的交通信息中心,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安全。而从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系统外部来看,其管理对象有各运输经营企业,还有重要一部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过往客人,这些管理对象既是信息的来源,也是信息的载体,投入设施、建立渠道改进管理与服务质量,也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反馈机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庆云.我的交通发展观[J].交通运输系统与信息,2004, 4 (3)

篇9

一、我市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道路运输行业既是面向生产的一个服务性产业,又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行业,对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市的道路运输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内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通班车率已达%,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扎实推进,长途班线遍及个地市;车辆更新加快,中高档豪华空调客车投入使用,出租车行业不断发展;客运站场布局合理,全面改造长途车站,并新建一批乡镇站场;轨道交通得到迅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市的营运车辆已经达到了台,营运客车达到了台,出租车达到了台,轨道交通线路达条,从业人员达到了人,每年上缴税收元,道路运输业的产值,占全市第三产业GDP的%以上。道路运输行业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道路运输业发展很快、成效很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需要改革、队伍综合素质与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客观存在,集中表现为“三个不适应”:

(一)道路运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运输企业管理存在不足,软硬件投入不够,内部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齐全,由其承担的服务质量和运输安全方面的义务难以保证到位。客运市场矛盾比较突出,客运经营权私下易手交易现象时有发生,价格不断上涨,限制了客运结构优化和运输市场按需发展,给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行业稳定埋下了隐患。

(二)道路运输服务水平与全市人民群众要求不适应。目前,我市运输行业普遍存在从业门槛低、资格要求不高的问题,且从业人员多为个体私营户,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客观存在重效益轻服务的思想,运输市场中仍存在竞争无序、经营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致使旅客和货主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市场经营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三)道路运输安全形势与构建平安交通要求不适应。集中表现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管理人员的到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规范、不完善等。

三、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相关规划

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宁波市交通运输发展将进入一个历史转型期,即从各种运输方式由各自独立发展向综合性发展转变;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从传统技术向现代信息化技术转变。为此,确定我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战略部署,突出轨道交通大发展,发展综合运输,构建城乡一体化道路客运体系,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交通运输与经济平衡发展,统筹交通运输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交通运输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统筹城际、城乡、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2、坚持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主线,交通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3、坚持综合发展。要切实强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总体效率和效益,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协调、协同”。

4、坚持创新发展。要努力推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交通运输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兴交、人才强交”。

5、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交通,努力提高交通运输效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交通运输行业。

(三)总体目标

至2015年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综合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2020年基本实现我市交通运输现代化奠定基础。

四、“十二五”道路运输发展政策和建议

道路运输市场点多线长面广,行业管理错综复杂,因此,既要分析当前形势,以发展的眼光解决运输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重视行业管理长效机制的形成,确保我市运输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高运输生产力。城市轨道交通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和环保的优势,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土地合理利用,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带动城市综合发展,促进城市群的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是中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出台政策规划,多方筹资筹建轨道交通,掀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大幅提升运输生产力。

(二)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努力发展综合运输。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是转变运输经济增长方式,做大做强运输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从管理机制入手,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力量大办运输、办大运输,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倡导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经营,彻底扭转道路运输业多、小、散、弱的局面。在运输组织结构方面,积极推行高速快客、超长线路实行集团化、公营化,其他线路、维修、检测、驾校等经营方式多元化。在运力结构调整方面,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客运以高级客车为主,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货物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进程。

(三)加强道路运输站场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道路客运体系。围绕加强城乡道路运输站场建设,采取多元化筹资的方式,大力建立“国家投资、社会集资、群众捐资、企业出资、银行贷款”的投资体系,并给以适当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客货运站场。同时,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原则,切实做好客运站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彻底解决我市客货运输站场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

篇10

【关键词】交通运输;档案;利用;信息化;利用率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是档案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档案作用和价值的主要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就能充分利用档案的潜在价值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摆在广大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具体问题。研究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有效利用,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意识

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档案作为一种特有的信息资源,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工作管理人员要做好档案的利用服务,应牢固树立档案利用服务意识。档案利用服务意识的提高,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转变企业档案管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保管轻利用”的观念,把档案工作的管理由“以保管为主”转变到“以利用为主”,转变到保管与利用相结合的轨道上来;二是要牢固树立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是体现在利用服务上的观念,正确认识档案利用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三是要树立档案的经济价值观。将档案利用与道路交通运输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紧紧围绕服务的中心工作,开展好服务利用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开发档案资源,为档案利用创造条件

档案管理者不仅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守护者,更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者、传播者。积极开发档案资源,为档案利用创造条件,首先要完整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否则会直接影响对档案的利用。档案管理者在收集开发道路交通运输档案时,要注重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成套性,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其次是对档案信息编研开发。主动进行档案的编研工作,不仅是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有效方式,也是提供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一种措施。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了解和掌握用户的利用需求,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档案进行综合研究,编辑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科技含量二次、三次档案信息文献,为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档案利用率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档案工作服务于企业的直接体现。要搞好档案的利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因此,搞好创新服务,对提高档案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首先,道路交通运输档案人员要转变档案管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保管、轻利用”的观念,把档案工作的管理,由“以保管为主”转变到“以利用为主”。其次,道路交通运输档案人员应该主动地适应利用者的需要,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档案资料利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预测,以积极主动的服务方式实现档案利用的提高。

(二)参与服务和跟踪服务。道路交通运输档案人员要总结、归纳和分析各种数据的利用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做好追踪服务。追踪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到底在哪些方面提供了服务,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哪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在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进而为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进一步开发,促进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利用,提高档案利用率提供依据。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源开发利用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高质量快速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创造优越的条件,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以及档案信息的传递技术,使档案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大力开发和科学合理、有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为现实,也可以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打下基础。积极、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地传递信息,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主要途径。档案部门要使计算机进入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领域,加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配备复印机和简易印刷器械,实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全程现代化。

五、做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人员,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二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技能;三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各种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