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保护法范文

时间:2024-03-29 11:1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儿童保护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儿童保护法

篇1

一、组织领导

为强化对防溺水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经研究,成立“xx乡2018年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xx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检查指导防溺水专项工作。

二、工作目标:

以预防溺水教育为目标,以全乡水域为重点,全面清查并彻底消除暑期游泳等安全隐患,杜绝伤亡事故的发生。

三、主要任务

1、加强领导。 各中小学校、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负起统筹、协调、动员、组织、管理等责任,采取综合措施,抓好贯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协作,切实增强全社会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依法监督、社会关爱的联防联动机制。

2、落实监护责任。青少年儿童监护人要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切实负起监护责任,教育青少年儿童不在水边嬉戏玩耍、不在无监护陪伴情况下游泳,预防溺水事故发生,未成年人监护人要对履行法律规定的监护责任作出承诺。

3、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提醒家长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监护和教育。学校要集中开展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做到平日天天讲,上、下午最后一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开展一次安全教育;节假日前反复讲,放假前上一堂预防溺水专题教育讲座;开好防溺水主题班会;为每个班级配备宣传挂图;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展预防溺水工作全覆盖的大家访活动;组织预防溺水和游泳安全知识竞赛;布置预防溺水教育作业;制作知识展板、宣传栏,印发游泳安全宣传册页。广泛、深入地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得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树立预防溺水的安全理念,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

4、建立长效机制 。各村要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各水域权属主体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加强日常巡查。村委会要在暑假期间会同团委、妇联、关工委等进行关于青少年儿童安全教育监护责任的家访。建立假期安全对接机制。建立安全家访机制。学校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在每学期和每年暑假期间开展安全家访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将安全教育宣传工作覆盖到每一位家长。要突出抓好各类考试毕业离校后及暑期等节假日学生脱离学校教育、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监管等薄弱环节,落实监管责任。要认真落实安全保卫制度,特别是节假日的值班保卫制度,各村、校、各单位要坚持领导带班,加强值班力量,值班电话要保证24小时畅通。要实行重大安全事故信息的报告制度,及时如实上报相关信息,不得瞒报、迟报、漏报。如遇突发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妥善处理。各校、各村各单位上报信息要及时、真实、准确。

四、溺水事故发生时的应急预案

1、如果少年儿童因游泳而发生溺水事故,第一个发现者应立即呼救并设法营救,但应当注意保护自己,同时要报告学校和当地村委会或主管单位。

2、学校、村或乡直乡直单位接到少年儿童溺水的报告后,应立即赶往事故现场,组织救援,并立即向乡政府报告,必要时拨打110、120求救。

3、动用一切器材对溺水者进行营救,给溺水者做人工呼吸,尽快救醒溺水者,减少伤亡程度。

4、第一时间通知溺水少年儿童家长。

5、尽快将溺水者转移到附近的医院去治疗。

6、如果发现溺水者死亡,必须马上如实地向乡政府报告,乡政府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死亡情况,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事故后的处理工作。

篇2

2002年,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小学生人身伤害的处理与防范”研究课题组出版的《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小学生没有达到睡眠要求,绝大部分处于临界状态。而初中生的睡眠状况则随年龄增长每况愈下,就平均水平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处于睡眠不足状态。

早在多年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就下发了一系列的规定对学生减负问题作了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有1988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1994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等。在这些通知及意见当中,规定了一些具体的保障措施。例如规定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对于学生家长配合,原则上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课外作业,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要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体育、文娱、科技、劳动和各种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要使学生每天能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等。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下发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往往把提高学生的分数作为直接教育目标,从而直接导致未成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长一般对此也是采取默许甚至配合、支持的态度。除此之外,有的家长还在节假日为学生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在闲暇时间请家庭教师给孩子补课等。学生的睡眠时间不仅没有足够保障,娱乐和休息以及锻炼时间也受到了严重限制。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护,使未成年人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国在新修订的法律中给予了积极关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37条规定:“学校应当保障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0条增加了保障未成年人睡眠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对保障未成年人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这条规定,是一个非常新的条款,不仅将教育主管部门原来的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的文件精神上升为法律层次,而且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娱乐。娱乐同睡眠和体育锻炼一同被规定在法律和相关规定中还是第一次。而且这条规定约束的不仅是学校,还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未成年人享有休闲和娱乐的权利,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提出来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31条规定:“缔约国确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缔约国应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并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在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增加了关于未成年人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贯彻该公约精神的体现,同时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这对于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对学校和家长的建议

学生不能除了睡眠、锻炼就是学习,至少还应该有娱乐,成年人有娱乐的权利,未成年人也应该有娱乐的权利,如果童年时期没有娱乐,会影响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睡眠、锻炼和娱乐时间不足并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对他的生长发育,对他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靠牺牲孩子睡眠、锻炼时间和爱玩的天性学习,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学校、家长应当更新观念,不能仅要求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本身的精神可贵,但是学校和家长应当正确理解它的含义,不能片面要求孩子在童年时期只能一味“吃苦”,否则就违反了科学,违反了教育规律,教育效果也可能达不到学校、父母的期望。学校、父母必须意识到只有保证了孩子的睡眠、娱乐和锻炼,才能保障孩子身心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因此,首先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保障学生休息以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这条规定落到实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强化执法检查,对明显违反规定、仍然布置大量作业或者开办各种补习班的,对学校负责人以及相关责任人要给予处罚。

篇3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总结一

我们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体现欢乐童年的主题,以真正把六一节还给儿童,让儿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为出发点,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称赞。现将我校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本着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号召广大干部教师与贫困儿童手拉手,结成帮扶对子,以各种形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儿童,将片片爱心献给了学生。广大同学也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款帮助贫困的小伙伴,学校共收到学生捐款元。以此为契机,学校设立了助学基金,长年接受来自社会、师生的捐助,达到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

可以说,今年的六、一,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系列活动从研究决策到准备到活动过程,都是以孩子意见为主,广大辅导员老师给予指导,总的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宗旨,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拥有的钥匙。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总结二

为了让社区少年儿童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节日,使少年儿童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社区妇联按照市、区、街道妇儿工委的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社区妇联抓住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有利时机,结合529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4周年,充分发挥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发放计生宣传小知识册,使社区青少年、广大育龄群众和外来流动人口都能了解计生知识,尽可能的扩大宣传面。

二、认真组织开展慰问活动。

为让流动儿童、特困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过一个难忘、快乐的节日,社区妇联分别对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刘潭实验学校(小学部)、江淮中学三所辖区内的学校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困难的学生送去了价值3000余元的学习用品,并给他们每人发放了200元慰问金。通过开展慰问活动,带去了我社区对辖区内少年儿童的节日问候。

三、举办了为了宝宝的健康科学早教行动宣传活动。

社区妇联举办了为了宝宝的健康科学早教行动宣传活动,邀请了社区内0~36个月出生的婴幼儿的家长参加了活动,刘潭实验幼儿园的吴园长为我们带来了一节丰富多彩的课,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家长们更多地了解到早教的重要性和教育目的、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沟通,也得到了许多教育上的理念和经验,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此次活动为孩子与家长、家长与社区、家长与教师搭建起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家庭、幼儿园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

四、组织辖区女职工参加体检。

社区妇联联合工会为社区女职工、下属企业女职工办理了市总工会的女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共300多人参加了保险,与市妇幼保健医院联系沟通,组织她们前往妇幼保健医院体检,受到了她们的一致好评。

六一前夕,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关注社区妇女儿童,有效促进了社区妇女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总结三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市各级妇儿工委和成员单位上下同心协力,以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为主线,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突出为儿童健康成长办实事、办好事,开展了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使全市少年儿童度过了一个快乐、健康、有意义的节日。

一、加大宣传,努力营造儿童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5月13日,市妇儿工委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发了《关于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妇儿工委和成员单位结合各单位实际开展六一庆祝活动,在全市营造了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我市妇儿工委成员单位领导非常重视,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大力推广各单位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经验,开展聚焦宣传,努力营造儿童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通过横幅、标语、板报等方式进行宣传,烘托浓烈的节日气氛,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市妇联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感受生活,从耳闻目染中学到课堂中无法汲取的知识,得到做人的教育和启发。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统一。另一方面,向孩子们广泛宣传先人、烈士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六一前夕,组织孩子们瞻仰了东塔岭烈士陵园,聆听烈士的光辉事迹,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

二、关注儿童成长,切实为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篇4

一、把关工协会工作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立以支部副书记朱令泉为名誉会长,以支部组织委员李建民为会长,以实验学校校长辛建武为副会长,以实验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王立莉为常务副会长,社区分管计生、综治、警务、劳保的易秋珍、邢兵初、吴阳泉、詹德银为成员的工作协会。工作协会中有现在职的社区干部、学校行政领导,又以老同志为主体。社区把关工协会工作列入社区德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社区发展规划中,专题规划了关工协会开展的计划和措施,制订了工作职责和措施,并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为关工协会开展活动提供财力、物力保障。老同志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平时工作协会的同志能积极主动与社区配合,重视抓好自身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开展有成效的工作。陈绍银、喻泽华等三位老同志定期到社区给未成年人作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的报告,吴阳泉还是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给学生做法律法规宣传,深受学生欢迎。

二、充分调动关工协工作的积极性,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社区充分尊重老同志,能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对未成年人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关工协成员能以身作则,密切配合。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关工协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青少年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并能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不断增强还需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坚持把爱心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设立了“爱心基金会”,开展了“节省一天零花钱,爱心献给小伙伴”活动,发动学生,向希望工程、灾区人民及边远贫穷地区的失学儿童和身边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献上一份爱心。指导学校组建了“小公民道德建设志愿者”队伍,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誓为社区添光彩”、“老少同植一棵树”、“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活动,有效培养了少年儿童遵纪守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社区的意识。认真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学生着重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每个班级参加了社区指导组织的学法、用法竞赛活动。在关工协的策划下,学校还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图片展、黑板报、橱窗、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篇5

同样,南京的两个可爱又可怜的孩子被活活饿死之后,人们大都指责她们的年轻母亲惨无人道、丧尽人伦!可是,同样是当地的民政部门和派出所,他们在明明知道这两个孩子所处的悲惨境地时又做了些什么呢?民政部门以种种借口不愿收养,派出所的民警仅仅是每10天前往探视一次。这些不能不说是致这两个孩子死亡的一部分原因。

不错,我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我们从这个法律条文里看到的更多是应该如何如何。不客气地说,没有可操作性的法律等于没有甚至不如没有。近期未成年人被侵害事件频发后,民政部开始在北京、石家庄、大连、长春、桂林等20个城市进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研究当家庭监护出现问题时,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该如何及时有效介入。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虽然有相关的法律,但因为不具操作性,所以在如何保护未成年人方面,有关主管部门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上述两起事件给我们以警醒,但相关部门需要的不仅是反思,更需要问责!

一是要向那些法律的制定者问责。虐童事件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美国早在100多年前第一起虐童事件发生之后就出台了相关法律,如今,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儿童保护法案》以及《儿童虐待防止和处罚法》为主要支撑的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提供了强大和极具操作性的法律支持。它们涉及对虐童行为的举报、儿童收养以及对虐童行为的处罚等各个方面。

二是要向有关政府部门问责。在上述两起事件中,民政部门的软弱无力再次暴露无遗。少年儿童在我国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同时这个群体又是相当弱势的,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居然没有一个专门的保护受虐儿童的少年法庭以及相应的官方儿童保护机构,如美国的儿童局、“儿童保护服务处”和德国的青少年局等。如果建立了这样的专门机构,虐童行为就会在法律的支持下被直接干预,被虐儿童就会得到妥善安置,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一个重要瓶颈,即经费问题也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三是要向负有直接责任的公务员问责。这两起事件,充分暴露了包括民政部门、公安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等政府机构在内的一些公务员的不作为。这些人的行为虽然不能说是引爆两起事件的直接责任人,但他们的冷漠甚至冷酷的态度对事件的发生无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是要向当地的人大代表问责。既是人大代表,应该也必须反映当地民众的疾苦,同时对政府和公务员的行政作为进行监督。但在这两起事件中,我们看不到人大代表的身影,他们在哪里?他们的作用在哪里?对于少数公务员的不作为行为,他们为什么不提出质询和问责?他们本是有这个权力的。

篇6

论文关键词 未成年人 权利保护 家庭保护 法律保护

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是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共同义务。当下,造成未成年人权利侵害的几大类棘手问题尚未解决,又有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接踵而来,这使传统的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所重视的“规范-制度”略显无力。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入微,因此家庭保护就立足于补足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国家层面的缺陷。

一、未成年人权利的家庭保护解读

未来社会能够企及的高度有赖于未成年人最终具备何种生存和发展的素质。家庭作为人成长的摇篮和社会化的首属群体,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由家庭对人特有的功能决定的 。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家庭保护。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在家庭中开始了最初的情感交流、人际往来、语言学习、智力开发 并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内化,形成了个人独有的做人做事的格调。因此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未成年人权利家庭保护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忽视

与遗弃不同,对未成年人的忽视并非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故意而为,但在客观上同样造成了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 站在保护未成年人生命权和健康权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在家庭中,自己独自活动或者因好奇心驱使,无意识自身会受到伤害而接触导致的伤害比例很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小学生人身伤害的处理与防范”课题组调查表明 ,在被调查的5000余名学生中,曾经在家中“玩耍中受伤”、“被刀或玻璃等划伤”、“摔伤”的比例均高达50%以上。对于年幼无知、防范意识和自理能力都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因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供不了保障其人身安全的家庭环境,对其照顾不周或缺少必要的教育,未成年人有可能随时发生意外。

(二)亲职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全社会逐渐深刻认识到家庭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强化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强调“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亲职教育”一词,亲职教育是指引父母“如何扮演角色,调整亲子关系,认真教育子女成器成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是我国仅有的对亲职教育的法律规定。但在实践中,父母对子女有“生杀予夺”大权的传统观念使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职责以及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涉及的内容“无用武之地”,由此可见,这些父母在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层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三、未成年人权利家庭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审视当今我国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状况,突出的问题是父母对未成年人权利的漠视。具体表现为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越位”与“缺位”两种极端倾向。 具体分析如下:

(一)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越位”

1.期望导向有误问题。“中国梦”彰显的是国家情怀和发展蓝图,家庭的“育儿梦”则是父母寄予下一代的厚望。我国的家庭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焦虑。尤其是在城市家庭中,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后,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开始不断地将起跑线前移,除去胎教、3岁前的智力开发不说,3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上各种培训班。这种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揠苗助长的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背负着分数竞争、名校崇拜、满足父母攀比、虚荣心理的反教育现象;此外,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大相径庭的情形也很普遍,如花重金择校,进“尖子班”,该做法忽略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水平,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发展为厌学,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暴力问题。2013年初,15岁的初中女孩因不学习看视频遭父亲训斥,挨父亲巴掌后报警称其父对其使用家庭暴力,民警和家人劝说无果,女孩坚持“让爸爸坐牢”引热议。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1条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很显然,父亲的这一巴掌并未上升到“家庭暴力”的高度,但是我们身边家庭暴力却是现实存在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中表明 ,家庭暴力是少年儿童遇到最多的伤害,在被调查的3508份学生问卷中,分别有59%的孩子在家中挨打,其中3.5%的孩子经常挨打,56.5%的孩子偶尔挨打;有84%的孩子在家里挨过骂。少年儿童在遭受家庭暴力后,9.2%的孩子产生过死的念头,18.1%的孩子想离家出走,8.4%恨不得与父母拼了,还有6%的孩子想长大后找父母算账,只有28.5%的孩子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未成年人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反抗愿望极其强烈,甚至存在自毁的想法来报复施暴者,这种情况令人警醒。

(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缺位”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是当前家庭“缺位”的最主要的表现,以“空巢家庭”、 “单亲家庭”“临时家庭”为例解析:

1.空巢家庭监护职责的缺失。空巢家庭原是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生活,剩下老人独守“空巢” 。在本文中的空巢家庭是指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外出谋生或其他原因,未成年人和老人一起居住的现象。这种现象以“留守儿童”以及服刑人员子女所生活的家庭尤为典型。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不是生育而主要是教育和保护, 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模仿对象、积极的情感互动以及心理支持和道德规范等从而使其留下心理隐患问题、对社会缺乏正确认知、容易出现人格异化等连锁问题。

2. 单亲家庭监护职责的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一律平等。”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基于此,我国的共同监护对以父母责任为出发点,由于父母共同监护责任的缺失,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长期只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容易产生性格的极端或偏离,单亲一方很难尽到双亲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临时家庭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家庭是指生活漂泊不定,男女双方都对未来缺乏信心,在不急着谈婚论嫁的基础上,与他人恋爱甚至同居,怀孕之后要么奉子成婚,更多的是选择放弃。临时家庭直接引发“未婚妈妈”这一现象,成为“弃婴问题”的代名词。近来,我国仿效发达国家建立“婴儿安全岛”以保障低龄未成年人的生命权。然而,今年年初,广州“婴儿安全岛”因超负荷在试点期间被迫叫停。如此一来,低龄未成年人的权利由谁来保障依然是社会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对未成年人权利家庭保护的法律对策

(一)建立未成年人家庭权利侵害的司法救济体系

实体法、程序法和组织法在建立司法救济体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少年司法依附成人模式,并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在相对成熟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刑法》中将未成年人保护这一部分区别开来,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对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调查、起诉、审理等章节查漏补缺,在《刑法》中增设新的以保护未成年人为目的的罪名等。与此同时,可以考虑引入公益诉讼机制作为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补充,着力制定单独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少年法庭法等。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要让立法执法一体化、无缝化。不得不说我国在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二)创新国家干预保护形式

未成年人不仅受家庭关系中监护人与子女间的“私法保护”,同时也受国家关系中国家与公民间的“公法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十二条的规定表明我国对家庭教育有所重视。少年强则国强,家庭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学习应当成为国民的终身教育,国家有必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或委托社会组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如强化对监护人的管理和培训、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工程、搭建互助平台并建立家庭互助组织、加大物质投入有效提供相应硬件设施等等。此外,中央政府可将此类问题的践行情况进行项目化分类,引进考核机制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以便敦促其主动承担相应职责。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公正法治、平安和谐的社会对于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来说意义重大。

(三)切实提高家庭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意识

家庭保护观念的正确转变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动力源泉,家庭保护包括两个方面:家庭指导教育和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父母要着力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教育职责,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有效避免惨剧发生就需要防范于未然,提升未成年人防范意识,有目的地引导或告诫未成年人远离不安全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作为一个明智的学习者。父母应通过提高个人适应社会变化能力和教育能力,不断的自我充实,与未成年人共同成长。随着新形势下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父母法律素养的具备与否尤其重要。父母要有法律意识,懂得如何拿起法律武器在法律框架内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但就目前来看,全民法律素质的提升可以说是我国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篇7

 

从美国伊利诺斯州制定的世界上第一个少年法院法起,少年司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免今已冇百余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历史中世界各国根据n己本国的国情建立各h模式少年司法制度。少年司法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司法制度。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与社会制度的不同,所以很难给现代少年司法制度一个统一的定义。纳国内外学者对少年司法制度的定义主耍冇以下几种具冇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少年司法制度就是规定少年不良行为和保护处分以及对少年违法行为所进行的刑亊诉讼及其教育改造方法的总称。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少年司法制度是指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教育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以及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少年犯罪案件制度。

 

第三种观点认为,少年司法制度就是以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规定的,以少年犯罪为主的少年案件的审理、处置和矫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第四种观点认为,狭义的少年司法制度概念是指处理少年案件的侦杏、起诉、审判、惩罚与矫正的法律制度。广义的少年司法制度还包括少年福利案件、少年保护案件及少年侵权案件的处理制度。

 

上述四种观点是学术观点中比较主要的观点。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少年司法制度卜的定义,笔者认为,少年司法制度是指从预防与保护少年为目的,以少年生理、心串.特征为依据,在市理、处理与矫治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上区别与普通司法制度的特殊司法制度。笔者认为,对少年法制度从广义角度考虑比较适应目前国际上对少年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因为n前从我国某些地区的少年法庭受理的少年案件管辖范围来吞,不仅冇违法犯罪的案件,而且越来越正视对少年侵权案件管辖。

 

二、现代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

 

少年司法制度理论是少年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原则,它贯穿整个少年司法制度中。无论在侦杏、起诉、审理、处罚少年案件,还是在矫治犯罪少年的司法实践过程中,或者在保护少年权益的案件里、或者在少年立法中都应遵循这些理念。

 

(一)国家是少年儿童的最高监护人

 

少年司法制度产生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综观世界各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就会发现由于各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所以各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日趋扩大,各国少年立法、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论也随之而发展和逐渐完善。

 

现代少年司法制度的诞生于美国利诺斯州,可是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的“国家是少年儿童的最高监护人”渊源于古代罗马法的国王亲权学说。该学说强调国家和政府应对全体的少年儿童承担起保护与教育的职责。所谓的“国王亲权”学说是指父母只是一家之主,而国王则是一国之君,他是他的国家和全体臣民的家长。因此,他有责任也有权利保护他的臣民,特别是要保护那些没有能力照管自己及其财产的儿童。这是当时英国法庭大法官管辖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那些没有能力照管自己及财产的未成年人的贵族聘请监护人,以便对少年贵族及其财产予以监护,在公元12、13世纪以后,英国监护法部分地继承由罗马法发展而来的“国王亲权”学说。在15世纪该学说逐渐演变成英国衡平法中关于“国家是少年儿童最高监护人,而不是惩办官吏”的法律理论。依据该理论,国家在家长虐待或遗弃孩子时,有权依据法律处罚家长,剥夺家长对孩子的照管权。在少年司法中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建立少年监护制度,强化国家对少年儿童监护和保护职责。

 

美国在建立少年司法制度时继承了英国监护人制度的理念,基于国家是少年儿童最高监护人理论,需要将监护权委托给父母及家庭进行护理与照管。从社会和国家利益考虑,少年儿童不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因此,家长只是依据国家委托履行自己义务。如果监护人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监护权,国家有权收回监护权自行处理。这一理论的建立,从法律制度上确立未成年人的地位。

 

(二)儿童不能预谋犯罪

 

当代少年司法制度中对少年儿童违法犯罪的审理、处置与矫治制度也是来源于罗马法中的“儿童不可预谋犯罪”的理念。依据该学说,7岁以下的儿童不可能由预谋犯罪的意图。因此,在各国的刑法或少年刑法中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都基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做出了特殊的规定。7岁以上14岁以下的儿童即使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负刑事责任。美国伊利诺斯州少年法庭法中规定,少年实施与成年人同样的犯罪行为,但在审理上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审理方式,如圆桌会议或者商谈会议、讯问口气比较温和;在处置上也区别于成年人,如对少年的处罚要从轻、减轻。总之该理论精神在世界各国的少年立法之中均有所体现。

 

(三)突出以教育、感化为主的教育刑

 

随着对犯罪原因的分析研究的科学化的深入发展,刑事实证学派的理论兴起,主张对待犯罪人应排斥传统的报应主义,从预防犯罪人角度把报应论演变成为社会预防理论,强调对待犯罪人的刑罚处罚不再是报应而是注重对犯罪人的教育与感化,其目的在于预防犯罪人再犯。实证学派的兴起,使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学科角度对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进行研究,并在处罚少年犯方面提出各种矫治措施,如心理矫治、社会矫正。但是无任采取什么措施都重在教育、感化,从有利于少年犯回归社会考虑对其进行洵罚个别化处遇,以利于其再社会化教育。

 

上述三点是当代少年司法制度中主要基本理念,在对少年权益保护案件与少年犯罪刑事案件侦査、起诉、审理、处罚与矫治全过程司法机构都以这些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建立一套适合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三、少年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

 

(一)双向保护原则

 

双向保护原则是少年刑事司法中的重要原则。少年司法是普通刑事司法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职能就是保护社会和保护少年。因此,少年司法机制在运转过程中既要顾及社会保护、社会防卫,又要考虑到少年司法主体的特殊性,少年司法对少年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在少年司法中,将保护少年与保护社会融合到一起,这是少年司法的重要课题。少年司法是从普通司法分离出来的一个部分。它即是普通司法组成一部分,又是独立的司法。因此,它具有普通司法的一般维护社会、保障社会利益的功能,但是又有保护其特殊主体的功能。保护社会与保护少年本是统一任务,但由于犯罪少年的犯罪行为直接侵害了社会利益,社会要保护自己,展开自卫,这种犯罪行为必然会遭到社会打击,所以保护社会与保护少年又成为发展中少年司法一对矛盾。[611985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联合国第七届预防犯罪大会通过的《北京规则》,将双向保护原则确立下来。其基本精神是少年司法应视为是在对所有少年实行社会正义的全面范围内的各国发展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视为有助于保护青少年和维护社会的安宁秩序。双向保护还要求会员国总的社会政策应努力促进少年福利、尽量减少司法干预,对触法少年给予有效、公平、合乎人道的待遇,既保护青少年成长,又维护社会的安宁秩序,达到保护少年与保护社会的统一。

 

(二)刑罚个别化原则

 

刑罚个别化是指割据犯罪的具体情况适用刑罚。该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尤其是法官要根据被告人个人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选用最适合罪犯特点的刑罚,以期达到最好的刑罚效果。少年由于其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殊性,对少年犯的量刑应慎重,一般应针对少年的身心特点,促成他们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个少年成长的生活环境是不尽相同,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考虑各客观因素,如家庭、学校、社区环境等,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处遇方式,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三)最大利益原则(儿童优先原则)

 

联合国《儿童公约》第3条规定的“最大利益”词源渊源于英美法系国家,1959年在《儿童宣言》中将其确认为保护儿童的指导原则。根据公约第3条规定,最大利益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利益原则应作为处理儿童事务的准则;二是如何把握这个准则,为各国的国内法适用该条规定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最大利益标准的特点是纲领性、原则性和平衡性。最大利益标准在中国少年立法中具体体现是儿童优先原则。在中国儿童优先是处理儿童事务的准则,其基本含义是在处理儿童的事务时要优先考虑儿童利益。但是要真正做到最大利益就是要接受儿童也是一个主体的观念。承认儿童是权利主体,而且该主体利益比任何其他群体利益具有优先权。儿童优先原则与最大利益原则标准是有些区别的,尽管中国长期以来有尊老抚幼的传统,但也要尽快树立儿童是权利主体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与国际儿童公约中最大利益原则相一致。尽管少年司法制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则,但笔者认为上述三项原则在少年司法中处于重要地位,所以不仅在少年审判中,还是在保护少年权益方面以及在少年立法和执行刑罚方面都处于重要位子。因此,笔者以为这三项原则是最重要原则。

 

四、中、徳.日少年司法制度比较与分析

 

从1984年上海长宁区少年法院建立第一个少年法庭起,宣告了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诞生。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少年司法制度在侦查、起诉、审判和处罚以及矫治少年犯罪刑事案件方面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少年司法制度。但是同国际少年司法领域中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这套少年司法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因此借鉴与比较其他国家少年司法制度中的先进的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少年司法制度。

 

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早在1908年在科隆就建立了第一个少年法庭,从国际范围看,德国是建立少年司法制度较早的和比较健全的国家之一。日本是我国邻邦,也是大陆法系国家,其少年司法制度建立与发展都比较悠久。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日本政府对少年司法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少年司法体制进一步完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任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法律各方面都需要学习与借鉴他国经验。吸取他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所以通过比较、分析与研究将国外那些对我国有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或有利于我国少年司法健康发展的精华部分来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是很有必要。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三国进行比较分析:

 

(一)少年案件管辖范围

 

1.依据德国少年法院法规定,德国少年法院审理的少年刑事案件是指年满18岁以下的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案件。少年与成年人共同实施的违法案件,如根据普通法律规定,成年人应由普通刑事法庭管辖(《德国少年法院法》第103条第1款第3项)。《德国少年法院法》第105条的规定了对年满18岁以上21岁以下的青年,如其的智力、心理和身体的发育看起来还类似未成年人的青年人或根据其行为的方式、情节或动机,认为属于少年犯罪行为的由少年法院管辖,判处少年刑。德国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主要由其他法院管辖。如果是父母离婚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例如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权问题,过去是由监护法院管辖。现在德国成立了家庭法院,所以这类案件由家庭法院负责。

 

2.日本少年法对少年案件的法院管辖权无任在对人的管辖,还是地域的管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日本少年法》第3条规定,交付家庭裁判所的少年有三类:(1)14岁以上20岁以下的实施刑法所规定犯罪行为的少年;(2)未满14岁的触犯刑罚法令的少年;(3)从品行或环境来看,被认为将来有可能犯罪或触犯法令的少年。这三类少年不仅有犯罪少年、触法少年,还有具有不良品行可能犯罪的少年。另外,日本少年法规定,家庭裁判所还审理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涉及到成年人的少年案件。

 

3.在中国,少年法庭目前管辖的刑事案件主要是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案件。关于少年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不是由少年法庭管辖。少年法庭审理案件主要依据是我国现行的刑法第17条规定以及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9次会议通过《最高入民法院关f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0条规定,少年法庭管辖的少年刑事案件是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案件。

 

4.少年法庭受理的案件范围实际上反映了少年司法制度的管辖范围,象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实际是一种大司法概念,相反中国和德国少年司法管辖的范围较狭窄,不管从人的管辖(从年龄上看)或者从地域的管辖(案件范围)基本上少年司法还未从传统的刑法的影子下走出来。笔者认为,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管辖的范围与德国和中国相比较为广泛。日本的家庭裁判所不仅关注犯罪少年,还负责对触法少年和有可能犯罪少年提前给予预防犯罪措施。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权益被侵害事件,从预防犯罪角度考虑提前采取保护措施。日本少年司法机关所以这样做,主要出十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的保护,达到预防犯罪目的。当然,德国把未成年人权益侵害的案件交给少年福利局处理,而不是由少年法庭来受理,其目的将这类案件在处理上有别于少年犯罪案件。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德国少年司法制度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狭义的审判制度。他们将少年权益保护制度,如监护人制度、儿童福利制度放到民法、社会保障法等其他法律制度中,或者制定单行法律来规范,例如,在公共场所少年保护法等。德国司法部门这样做,虽然与日本有所区别,但是N样达到对少年保护的目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吸取这两国中的适合中国国情部分完善我国少年司法体系,真正目标是预防少年犯罪。

 

(二)少年司法组织机构与司法工作人员

 

1.德国,少年司法机构主要有警察、少年福利局、检察院、少年法院和少年监狱组织机构。德国各州、地区的警察局都分别设置了专职承办少年案件,负责侦查的警察人员。在检察院也冇专门负责进行侦查警察移送少年案件检察人员。根据德国少年法院法规定,少年法院组织冇3种:(1)少年法庭。设1名少年法官,负责处理轻微少年案件(2)少年刑事合议庭,有1名少年专职法官,2名陪审员,其中1名为女性;(3)少年刑事法庭。有3名专职法官和2名陪审员组成,其中1名法官任审判长,主要审理严重的刑事案件。该法庭设在地区法院,具有上诉审法院的职能。另外,德国还设少年法官助理,由社会工作者承担,其的主要任务是在诉讼过程中提出教A'和社会方面意见。德国对少年法官和少年检察官的聘任也是有特殊的要求。德国少年福利局是一个保护、帮助失足少年的福利机构。它是一个处理少年福利事物的执法机构,有权参与少年刑审案件的审理。在诉讼中,该组织工作人员承担少年法官诉讼助理,为法庭提供少年犯罪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背景资料,最后向法官提出对犯罪少年的处理意见。

 

2.日本少年司法机构主要有警察、检察厅、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少年监狱以及自愿者参与更生保护组织。在日本警察署设有专门少年案件的承办人,专门处理少年诉讼案件。检察厅对锷察移送的少年案件进行侦查。日本家庭裁判所是少年司法工作的重要机构,设有3个庭,即少年庭、家庭庭和交通庭。在少年庭工作的人员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法律工作者,具有与地方普通裁判所的法官同等资格。少年鉴别所是依据少年法设立的,由医生、生理、心理、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组成。该机构主要帮助家庭裁判所审理少年案件,负责进行调查执行保护处分,N时也接受一般家庭、学校的委托进行鉴定,以便及早发现和教育问题少年,预防其犯罪。口本少年院是收容由家庭裁判所做出保护处分少年的矫正机构。少年监狱是判处少年刑的少年刑罚执行场所。

 

3.中国少年司法机构主要有公安、检察院、少年法庭、未成年人管教所、社会帮教机构。在中国目前除法院有专门审理少年刑事案件的少年庭外,公安机关和检察院还未有专门人承担少年案件,即没有少年警察和少年检察官。虽然我们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做出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未做到真正落实。在中国由公安机关负责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的侦查。检察院负责对未成年人案件的审杏起诉。目前,全国少年刑事案件基本在少年法庭审理。大多数法院有专门少年法官。

 

目前中国少年审判法庭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专门的少年刑事法庭,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二是少年刑事案件合议庭,即由专人组成的合议庭,审理少年刑事犯罪案件;三是少年案件综合审判庭,即审理少年违法案件,还受理侵害少年合法权益的民事、经济纠纷、行政案件。

 

根据监狱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的刑事执行在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年满18周岁,余刑不超过2年的青年犯仍可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7条规定,对年满16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未成年人、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被判处非监禁刑罚、被判处宣告缓刑、假释的未成年人应当采取有效的帮教措施。

 

从德、日和中国三国少年司法机构设施及其人员比较,可以看出德国与日本少年司法机构不仅专业性很强,各部门之间关系协调,而且工作人员素质很好。尤其是日本少年司法机构设罝叱较合理。中国少年司法机构还处在发展之中。面对少年法庭要不要发展成为综合审判庭一直冇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综合审判庭受案范围的知道思想是要对少年实行全面司法保护,以提下国家对少年的特殊保护的宪法原则。这样做,既能教育挽救犯罪少年,冇能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持另一种观点认为,对综合少年审判庭的建立与发展,要慎重,因为少年审判制度是刑事性的,是为预防、审理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扩大管辖范围要注意。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建立综合型审判庭不符合中国审判制度,缺乏主客观条件。因此,要建立专门少年司法机构冇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专业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培训。虽然我国从事少年司法工作人员专业尜质迫切盂要加强,但是这些工作人员热心自己事业、责任性强。

 

(三)少年审判程序与处罚

 

1.德国少年犯罪行为被发现后,一般先向警察报告,也可向检察官或法官报告。然后绔察受理,并通知当地少年福利局,有少年法官助理开始对少年犯罪情况进行调査。调杏结果向检察官报告。如果需要可以请有关方面专家对少年身心进行检查。检察官接到报告和调査后,可视情况做出提起诉讼、撤除案件等处理的决定。德国检察官处理案件权限比较大。在下述情节下,可撤消少年案件:(1)已采取其他管教措施;(2)少年法庭同意少年先接受其他指令,如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交付一定数额罚款给慈善机构以此来弥补自己造成损失。少年法庭在接到检察官提起诉讼申请书时,如果不同意,可将案件退回给检察官,也可采取非诉讼程序处理案件。少年案件如果提起诉讼,审理气氛也是很温和。法庭审理是不公开进行。

 

德国对少年处置措施是多元化,有非惩罚措施,目的在于改变少年的生活作风和生活环境。如指令、监管和教养。惩罚性措施包括警告、惩戒、拘留。少年刑是最严厉措施。对犯罪少年可判定期刑和不定期刑。少年刑期一般6个月到5年以内,最高刑期不超过10年。法官也可宣告缓刑,考验期由法官视情况而定,一般2年至3年。在考验期内法官可下达有关指令,并将少年置于缓刑官的监督之下。如果少年在缓刑期间表现好,刑期不再执行。根据少年法院法97条规定,如果法官确信,被判刑少年行为已无可非议,且已具备正派品行,少年法官可依据少年监护人或其他人的申请宣布消除前科,取消刑事污点。

 

日本家庭裁判所审理少年案件是以健康地培养少年为宗旨。在审理过程中,关注少年成长社会、家庭和学校背景调查;审理气氛是在温和不公开中进行。对少年处置措施有:(1)保护处分,即交付少年鉴别所保护观察;解送教养院或少年院或委托其他机构教养;(2)福利措施,即移送儿童商谈所。日本法律规定,对未满16岁的少年禁止刑罚。依据少年法规定可对少年判不定期刑,刑期最高为3年;如果刑期最高是5年以上,可缩短到5年,但最高刑不超过10年。少年犯在专门少年监狱执行。

 

3.中国对少年犯罪的案件有警察负责立案与侦查,检察院负责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少年法庭负责审理少年刑事案件审理。在审理中,法院为少年被告指定辩护人,以便确保少年被告辩护权利,审理不公开进行;审理气氛温和关注法律教育。在审理中和审理后都对未成年犯进行教育。如审理认为未成年人有罪,按照刑法有关规定判处刑罚,在量刑时应当从轻减轻,扩大缓刑适用。对于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或免予处罚的未成年犯,少年法庭协助公安机关和其他机构制定帮教措施。

 

对少年犯的刑事执行在未成年人管教所执行。近年来,未成年人管教所对监狱执行进行改革。刑事执行社会化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加强监狱与社会沟通,在执行中根据少年生理、心理的特征进行各种矫正措施。

 

比较德、日、中三国对少年犯罪行为审理程序和处置,可以看出德、日两国在少年法庭审理程序和处置方面比较灵活适合少年心理、生理的特征。处置的方法更注重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与感化。对未成年犯的矫治,重点是预防再犯的可能性。矫治的方法比较科学。我国少年法庭这几年一直在进行改革,在审理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发生变化,如坚持审理中法律教育、少年法庭审理气氛温和、进行圆桌会议等。在对少年犯处罚上也进行不少尝试,如扩大缓刑、社区服务令、暂不起诉等。在对少年犯的矫治方面更加科学化,但是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完善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几点建议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感到,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情况改革现有的少年司法制度,使少年更加处于整体社会的关爱之下健康成长。中国少年司法制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这与我国社会发展分不开。尽管我国政府和司法机关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完善,但是由于起步晚,许多地方还有待完善和建立。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少年司法方面立法

 

通过对外国少年司法制度考察使我们感到,我国少年司法方面立法显得滞后。由于立法问题,在实践中出现司法超越立法非常规做法,如暂不起诉、社区矫正,目前这些措施在我国还未冇法律依据,影响实施的实际效果。所以要加强对实体法的修改,要制定适合少年的实体法。另外,通过近几年少年司法改革实践,有些成功方面可以通过法律形式巩固下来,并进一步地发展。再有,我们在少年立法上不仅要有相应的全国性的法律,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法律。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制定必要的单行专门法规,如少年法院法或少年刑罚执行法。

 

(二)建立与完善少年司法配套体系

 

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笔者认为,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和刑罚执行机构要建立或完善相应少年司法机构,形成配套的少年司法体制。此外,要加强警察、检察官、少年法官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有条件的少年机构,应制定人员轮流培训制度,这样做有利于司法人员知识结构更新,如德国就有这样的培训制度。

 

(三)采取多元化的措施

 

对犯罪少年处罚上从轻,重在教育与矫治,这是世界各国对犯罪少年的处理的原则。对少年犯的处遇区别于成年人,不仅表现在使用刑罚时要从轻减轻,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处罚具体措施上与成年人有区别,所以应当在少年刑罚的种类上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矫治措施,尤其是更多的规定保护措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用经验值得借鉴。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司法改革,我们应加强对刑罚结构改革,特别是少年刑罚改革,多使用非监禁刑,把监禁刑作为最后刑罚手段,扩大缓刑、假释比例适用范围,真正达到预防犯罪目的。

 

(四)加强对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制度研究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许多改革迫切需要司法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对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制度的研究非常重要。我们通过研究比较能够了解国外先进经验和理论以及司法实践,这对当前所进行的改革直接有指导意义。因此,要经常组织专家、学者研究一些司法改革中的热点题目、疑难题目,同时加强与国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边学边改,真正建立起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少年司法制度。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可幸的是,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这方面比我国发展要早和快,我们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做法,完善中国少年司法制度。可是在学习和参照外国经验和做法时,一定要结合本土的情况进行探索。只冇这样才能建立属于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

 

[参考文献]

 

[1]孙谦、黄河.少年司法制度论法制与社会发展。

 

[2]東树华.责少年犯罪与治理[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3]肖建国.中国少年法概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4]桃建龙.长大成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构[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朱胜群编著.少年事件处理法新论[M].北京:三民书局。

 

[6]徐建主编.青少年法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社。

篇8

“成人袭击孩子”案频发

校园、幼儿园喋血案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种形式是“成人袭击孩子”――在成人世界里遇到问题的成人,跑到幼儿园、校园里实施暴力,伤害儿童与学生。

据一项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学校里的学生有36%被抢劫等暴力犯罪侵害过。校园内的暴力侵害不但多发,而且具有隐蔽性,学校和家长往往不是很了解。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大华解释说,当这些犯罪嫌疑人的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是通常所说的遇到挫折了,便会产生外罚性反应。或者攻击社会或者将目标对准使其受挫的某人。

为什么成人世界的矛盾却使孩子成为替罪羊?

据罗大华教授分析,袭击孩子案中的罪犯,其行为都具有报复社会的性质。

一些人有一种变态心理,就像苏州小剑桥幼儿园案的杨国柱曾说过“要做一件让人都知道的事情”。同时,学校和幼儿园的防范措施差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使犯罪行为容易得逞。而孩子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弱势,不像成人能够自我保护,容易成为供他人泄私愤的发泄对象。

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说:“过去家长认为荒废的工地、偏僻的地方是犯罪的高发地段,我经过研究后发现,现在反而是上下学的路上、校园里甚至是教室里成为犯罪高发地点。”

孩子的防范意识教育几乎是空白

记者随机问了几个小学的学生,当他们遇到坏人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说:“我要喊救命或者赶紧跑。”

但是这种反应方式在专家看来并不可取。

王大伟说:“现在孩子对犯罪侵害发应的行为模式也令人担忧,有41%、特别是女孩在遭到犯或者暴力攻击的时候,都选择大声呼救。有的时候罪犯并没有想杀人,但是这种高声呼救会引起淤晴杀人,这种情况也很多。”。

目前,学校对孩子的防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几乎是空白领域。

现在中小学对课程的设置划分很细,但是几乎没有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自我防范的课程。虽然有一些法制教育,但是教学内容和形势还是陈旧单一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上课的时候,王大伟自编了一些童谣教给学生:

贼眼左右乱看,手拿报纸雨伞。

男的衣着平凡,女的花枝招展。

较为平安三月三,四月五月往上蹿,

夏季多发案,冬季侵财高峰点。

他认为,如果这样的歌谣孩子会背,孩子可以提高警惕,就可以避免受到侵害。

在英国,警察巡逻的时候会带一个纸做的有核桃大小的小熊,上面写着一句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警察把这个小熊送给孩子,孩子就会知道这句话。

上世纪90年代这句话被引进到中国,前几年有些人还不理解,我们学习五讲四美,为什么让孩子不理人?现在看来这句话已经逐渐被认可,因此对于一些观念也要改变。

中国实行的“听话”教育,使孩子在一些道德规范上有些墨守成规。在对5800个孩子的问卷中,有一个问题:如果对方是犯罪分子你能不能骗他?结果许多孩子说不能。

王大伟说,现在发生在中小学的猥亵罪很多,老师上课猥亵女学生、偷摸,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是在犯罪。

在英国,警察会告诉孩子,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人摸,而在中国缺少这种实用科学的能操作的防范技能。

学校和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告诉大人,他们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吃惊、愤怒、斥责,更不能帮着实施暴力手段。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认为,很多学校强调,自己对学生更多的是承担教育职责,而不是保护职责,于是常忽视学生安全保护工作,即使有相关制度,也形同虚设。她介绍说,学校对少儿进行自护教育在许多国家是非常普及的,从小学到中学都有相关课程,教育内容丰富而实用。

《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条例(草案)》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责任。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等发生的伤害,学校亦不用承担责任。

许多家长对此都很不理解。

家住北京宣武区的许静女士,近来为女儿的事情颇感头疼。女儿乖巧漂亮,因此被校外一些人盯上,总是在放学的时候阻拦她,吓得女儿天天要爸爸接送。

就目前实际的情况来说,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那么出了事该由谁负责?

张雪梅认为,必须以维护青少年的人身免受侵害为宗旨。法律的制定最终要落到校园安全保护的具体制度和可操作性的机制上来,不能是一种形式。而目前的法律对责任主体(学校)在校园伤害案件中的责任规定是不够明确的,而且范围也非常狭窄。

加强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力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王大伟说:“我们做过这样的调查,学校老师知道刑法的只有1%,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占14%,教师的法治意识和知识这么淡薄,就不要说学生了。”

另外,对教职员工任职资格审查不严,也是当前威胁少儿身心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

虽然老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不是校园暴力的最主要实施者,但这类伤害也占了很大比重,并且影响极为恶劣。

张雪梅说,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法都规定,学校有责任保护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而目前的状况是,多数学校、幼儿园“重教学、轻保护”。

由于老师、门卫和一些校内的工作人员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比较信赖他们,所以这些人对孩子实施犯罪,让人防不胜防。

专家建议,教育部门最好在遏制校园暴力方面能制定一个章程,作为考评学校校长和老师的硬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校园应请专业保安

校园安全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2004年,教育部将安全教育列入了工作重点。10月15日,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出整治通知,集中对过去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加以整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10个地区对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进行过调查。在回答“您认为所在学校的哪种制度存在安全隐患”时,被调查的教师和父母,选择“学校门卫制度”的有效人数最高,分别为58.4%、42.6%。

篇9

作为劳动局的一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去揭示、打击这些非法使用童工的企业。

劳动局的职责主要是根据劳动局本身的性质和任务而决定的,它主要是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示和命令,指导和督促下级业务部门实施。根据法律、命令和市人民政府的决议和命令,上级劳动部门的命令和指示,拟制本市劳动工作方面的计划和命令草案,报请市人民政府审核或批准执行。并可以有关本市劳动工作具体措施和指示,监督和指导本市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劳动工作方面的法令、决议、命令和指示。按照有关政策和法规,管理好劳动工资的升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编制和指导企业内部劳动定员,技术工人的培训和认证,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校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劳动保护、职业病的防治、劳动保险、劳动就业、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压力容器的监察、锅炉定点、生产、安装和检验工作,处理全市各部门不能解决的具体劳动工作问题。

劳动局担负起了市人民政府赋予全市劳动工作任务。认真、负责、全面、圆满完成这一工作,是本部门的天职和使命。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但是各类违法用工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用人单位在招工难的环境下促生了非法使用未满16周岁童工的违法行为。为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管理,重点维护童工的合法权益,我局联合了其他的单位和部门进行了以整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打击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在专项检查中,经查实存在违法介绍或使用童工的用人单位及个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严格依法予以行政处理和处罚,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将童工护送回原籍;对无合法证照的乡村小煤窑、小煤矿等企业和家庭作坊,工商行政部门将依法予以取缔和吊销营业执照;对无证照经营者使用童工的,在予以处罚的同时,及时予以取缔;对拐骗童工、强迫童工从事危害劳动,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用人单位有使用未成年工从事有毒有害、繁重体力劳动等行为的,依法予以处罚,并责令改正,这是我市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及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个妇委会的主任,对于打击企业非法使用童工的现象更是责无旁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律、法规,参与有关妇女、儿童规章制度的规定,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是妇委会的一项主要的内容。

针对青少年在平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特点,我市在管理上狠下功夫,以预防为主,避免“亡羊补牢”。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有:完善劳动合同管理。狠抓劳动合同签订率,要求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以合同、制度等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监察投诉(举报)接待平台,健全劳动监察网络。重点做好投诉(举报)热线电话接听工作以及接待室的来人来访接待工作,确保工作日全天的来电来访接待工作;完善监察队伍四级网络建设。确保以最快的速度发现侵权行为,以最高的效率解决问题。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信息制度。其一是针对建筑工地密集型劳动力、未成年人较多的特点,我市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在全县建筑工地设立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工程在开工前建设方和承建方均按施工合同总价款的一部分交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通过实施制定适用于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专用劳动合同书,实行月支付、季结算工资支付方式,有效遏制近几年出现的建筑企业欠薪频发势头,在我市建筑领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外来农民工特别是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获得制度的保障。其二是通过充分发挥部门通力协作的作用,重点对服装、制鞋、竹制品加工等青少年工使用较多的企业予以监控和管理,督促企业依法对青少年开展体检和遵守相关未成年人保护规定的维权活动。近年,我市根据全县用工实际聘用了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为劳动监察监督员,以此监督和促进该县劳动监察工作更好地与服务相结合,切实维护劳动者尤其外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这一举措进一步增强了该县劳动监察网络的力量,完善了劳动保障监察联动制度。在处理危害青少年合法权益案件时总是从重从快,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虽然我市在严厉打击企业非法使用童工的现象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还是有不足之处。根据群众的反映和我个人的走访发行还有以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用工管理比较规范,没有发现使用童工现象。但是部分个体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用工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用工不到劳动部门办理手续,存在私招乱雇现象。加之这些行业用工流动性大,期限较短,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二、少数少年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家庭困难,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大,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所以出现轻学现象,忽略了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要着重加强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营造全社会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制氛围。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用工管理,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优质服务,严格把好入口关。同时,要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力度,严历打击用人单位的私招乱雇和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核发营业执照和办理工商年检时应将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纳入审核内容,如发现用工不规范或存在违法使用童工行为则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和年检合格证。

(四)公安部门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加强对暂住人口的管理,掌握辖区内暂住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的就业情况,对违法使用童工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五)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实施依法治教,积极创造办学条件,使更多的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保护其合法权益,使其健康成长。

篇10

4.知道拨打电话“119”可以请求消防队灭火。

情感:

感到玩火触电危险,愿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行为:

1.不玩火,防触电。

2.不做危险的事情,遵守有关安全规定。

3.会拨打电话“119”报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热爱生命”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全人类的共同传统。中国古代先人舜曾明确提出:生命是普天之下万物万事最为宝贵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荀子在《礼记》中提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惧善,人道毕矣。”这也是在强调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古人甚至把爱惜生命与“孝”联系起来。古代《孝经》中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热爱生命是一种传统道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最宝贵的,应当爱惜。我们国家近年来制定了青少年保护法,强化对青少年的保护。对少年儿童来说,生活中一旦发生事故,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往往是他们。如果少年儿童自己不注意安全,不清楚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做一些危险的事,那么造成事故,受到伤害的首先是他们。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青少年受到伤害的意外事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到伤害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教材是一、二年级“热爱生命”教育中的一项内容,主要是教育学生学习自我保护,注意安全,不玩火,防触电,防止受到伤害。

本课教材是根据生活中的一件真事改编的。由于这件事发生在学生同龄人身上,甚至他们自己也干过类似的事,这就利于学生体验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学习相应的知识,实践行为要求。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人们听到“救火”的喊声,一面救火,一面拨打电话报警。第二部分,讲述火灾使人们受到很大损失。第三部分,讲述火灾发生的原因。

教法建议

1.“不玩火”强调不能够玩火,无论怎样玩火,都不允许。而“防触电”讲防止触电,注意用电安全,不能使学生对电器产生恐惧心理,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好分寸。

2.老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搜集与本课教育相关的资料,以使教学中适当引用。如“想一想”栏目中仅设计了四种情境,生活中还有不少不安全的因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3.对“防触电”的教育内容,教师可根据学校附近的情况,学生的生活情况,补充一些内容。如,农村的电动农机具、旷野的高压线的安全问题等。

教学设计示例

十二不玩火防触电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要防止受到伤害。

2.知道玩火容易造成火灾,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损失和人员伤亡。

3.知道触电会直接威胁人的生命。

4.知道拨打电话“119”可请求消防队灭火。

情感:

感到玩火、触电危险,愿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行为:

1.不玩火、防触电。

2.不做危险的事情,遵守有关安全规定。

3.会拨打电话“119”报警。

教学重点:

1 知道玩火容易造成火灾,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损失和人员伤亡。

2知道触电会直接威胁人的生命。

教学难点:使学生愿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挂图1张。

2.课文录音带,补充内容录音带。

3.课文后面几个栏目插图的幻灯片。

4.指导行为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放录音:消防车警笛声。

2.提问;听到消防车发出的警笛声,你会想到发生了什么事情?遇到火灾,应拨打什么电话?

二、学文明理。

1.过渡语:遇到火灾时,要拨打“119”报警电话,请求消防队来灭火。消防队员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火灾现场,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前几天,有一个村子发生了火灾。你们看,这就是火灾现场图。同学们边看图,边听录音介绍,再想一想:火灾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出示课文挂图,放课文录音。

3.提问:

(1)火灾是怎么引起的?

板书:玩火

(2)这场火灾给村民带来哪些危害?

(3)消防队长说:“如果不是早发现、早报警,造成的损失会更大。”火继续烧下去,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

(4)小结:由于玩火引起火灾,不仅烧毁了大家辛苦种植的芦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到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多危险呀!

4.提问:

由于玩火引起火灾的几个孩子为什么低垂着头哭泣,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结:你们说得很好。消防员叔叔也是这样对他们说的。

齐读消防队长的话。

板书:不

5.教师举补充事例。

火利用得好能为人类造福,为人类服务。如果随便玩火或防火意识不强,火就会对我们进行严酷的惩罚。例如:大兴安岭发生火灾是因一个工人扔在树林中一个没熄灭的烟头引起的,大片森林被烧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长成材的森林被毁之一旦。有一次北京的隆福商场由于管理人员对防火工作不重视,引起火灾后没有灭火设备,耽误救火时间,隆福商场几乎被大火无情地吞没了。如今虽重新翻建了,但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人由于过失引起火灾,不懂采取措施救护,而葬身火海,惨不忍睹。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我们要有防火意识,随时注意防止发生火灾,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6.出示幻灯:“议一议”栏目内容。

(1)小明家中失火,他应该怎么做?

(2)李阿姨看见某公司的大楼失火,她应该怎么做?

7.出示幻灯“听一听”栏目内容:电工叔叔的话。

(1)不要用铁丝捅电线插座。

提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2)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提问:如果在 电线附近放风筝,会发生什么事?有什么危险?

(3)小结:电工叔叔告诉我们这些话,是让我们防触电。

板书:防触电

8.讨论: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1)如果家里电线断了,能不能用手摸,为什么?

(2)雷雨天能不能在大树下避雨?为什么?

(3)提问:不玩火、防触电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好处?

板书:保护自己

保障安全

三、联系实例,导行。

放录像,请同学补充录像内容。

1.小明在十几层高的阳台上,登着凳子冲楼下喊:“喂,等我一会儿。”有什么危险?

2.煤气灶上的水开了,不停地冒着热气,你应该怎么做?注意些什么?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不玩火、防触电的道理,今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十二不玩火防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