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未成年保护法范文
时间:2024-03-29 11:1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修订未成年保护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XX教育关于开展中小学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的活动的通知》通知,更好的学习领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紧紧围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这一主题,xx中学开展了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引导青少年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自觉预防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现将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一.
学校宣传
学校24小时滚动屏显示宣传“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等宣传标语。
二.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及法制知识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加深了教师对新《未成年保护法》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站在对民族兴旺、国家昌盛负责的高度,突出了儿童利益优先化、最大化的特点,它的实施必定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关心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家也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率先学法,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自觉改正一些过去惯用的教育学生的口语和行为,带头做法律的维护者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法、正确用法,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教。
6月25日以来,经学校行政部门研究决定利用职工大会进行全校教师法制知识学习。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否则也将被予以惩处……校领导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认真解读与阐述,要求每位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未成年人优先保护”的理念,营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希望大家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大力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队部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三.加大预防知识教育、预防溺水、防、防骗、防欺凌等教育。
5月以来xx中学进行系列主题教育,特别是6月份校园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排查、安全八桂行、安全活动月等专题活动任务下,重点做好禁毒教育、预防溺水、预防、防拐防骗、防欺凌等专项专题教育,促使全体师生认识到爱护保护生命,特别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xx中学加强控辍力度,确保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此外,xx中学对各班的特殊人群进行统计,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宣传,对留守儿童、孤儿、随工就读、家庭困难儿童给予关怀爱护。通过活动,广大学生也更清楚地了解应该怎样正确地保障自己的权益,避免受到伤害。
四.
篇2
一、校园安全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特殊的重点关注;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青少年要学会自我保护,增强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培养各种实践能力和精神,立志成才;青少年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法律等。
二、中考关于校园安全问题的命题角度
1.为什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保护未成年人安全?
2.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学校、家庭应如何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3.面对可能发生的不法侵害,未成年人应如何做到自我保护?
4.你怎样认识学校安全首次写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请你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善提几点建议等等。笔者建议复习本专题时应注意夯实与本专题有关的基础知识,注意结合近期接连发生的校园恶性伤害事件、校车安全事件,全国各地各级政风迅速行动,采取措施,努力构筑保护校园和学生安全。
例题精讲: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了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12月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中小学校园安全保护工作。对此,某校开展了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主题的活动。
此题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热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题目:
1.请你针对活动主题确定除问卷调查以外的两种活动形式。
2.学校要进行调查问卷,请你设计两个问题。
3.请您分析青少年受到侵害的原因。
4.青少年如何在校园内加强自我保护?
参考答案:
(此题属于开放是题目,答案只要合理都可酌情得分)
1.其他形式可以包括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知识讲座等。
2.设计的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你是否在校园内受到过侵害?你身边是否发生过侵害的事件?你受到侵害后怎么做?你受到过哪些校园内的侵害?等等。
3.警惕性差、社会经验不足等。
篇3
根据区关工委2012年工作意见精神,在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以及有关单位的大力配合下,今年我们镇关工委采用多种形式,做了以下一些工作,现简要作一些总结。
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北京奥运会、贾汪解放60周年等重大事件为契机,充分发挥镇宣讲团、报告团的作用,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入手,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德育素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城市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举止,营造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深厚氛围,开展向身边得到的模范学习,在青少年中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我真各中小学均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黑板报、校园文化、电教设备等进行广泛宣传,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教育。如中信中学开展了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班会,制定了班会活动计划,并由学生自己主持班会,班主任和班级全体同学参加,各位同学结合自己学习的感受谈体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进步成长。又如中心小学开展了正当“校园文明礼仪之星”活动,组织学生从“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入手,要求每天做几件文明事,逐步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带动和感染了周围的人,是文明之风吹遍校园、家庭、社会和各个角落。
三、搞好法制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继续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的做,采用法制教育专场报告会、图画展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广泛深刻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由镇关工委靖主任牵头,联合镇司法、妇联、派出所,分别在汴溏中学、中心中学、新集中学和中心小学举行了四场法制专题报告,把法制教育融入到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形成崇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 1 『 2
总之,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系统工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认真汲取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力争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篇4
一、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的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童属于弱势群体之一,故法律应当对儿童的利益给予最大化保护。“儿童最大利益”保护原则最早是由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确认为保护儿童权利的一项国际性指导原则。该《宣言》指出:儿童(注:特指18岁以下)应受到特别保护,并应通过法律和其他方面而获得各种机会与便利,使其能在健康而正常的状态和自由与尊严的条件下,得到身体、心智、道德、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这一原则后来在若干国际公约和区域性条约中多次得到重申,当前,“最大利益原则”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立法或司法中明确规定了“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普遍被认为是处理子女监护抚养等事宜之唯一最高准则,被作为解释相关法律条文的依据。
儿童最大利益,就是将儿童的利益最大化,包括国家在制定各项政策、处理涉及儿童事务中,均应以儿童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前提。该原则集中体现在《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第1款中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根据本条规定,“最大利益原则”不是最大限度的考虑儿童的利益,也不是优先考虑原则,而是把儿童的最大利益放在“首要”考虑的地位。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儿童利益保护立法的最重要原则。在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立法中,虽然大多数都没有明确规定“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但在有关子女监护权、亲权或父母照顾权以及探视权的行使等方面的规定中都体现了该原则。如《法国民法典》第287条第1款规定:“亲权由父、母双方共同行使。在双方不能协商一致时,或者法官认为所达成的协议违背子女利益时,法官得指定由子女在其处惯常居住的父或母单方行使亲权。”关于亲权的撤销,该法典第427条规定,“父与母,因虐待子女,或者因经常酗酒,明显行为不轨或者有犯罪行为表现,或者因对子女不予照管或引导,使子女的安全、健康与道德品行显然受到危害时,可以在任何刑事判决之外,被完全撤销亲权”。
我国是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该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各国政府处理儿童有关问题必须首要考虑的原则。这就为各缔约国政府制定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儿童优先”原则是我国儿童权益保护原则之一。20__年5月22日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__--20__年)》中开篇提出了“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总目标。20__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补了“儿童优先保护”的原则。“儿童优先”原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权利理念。《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儿童法体系中的核心法律,但未成年人保护法规本身的不周延,“儿童优先”原则内容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及因为没有配套措施加以落实,致使这一法律原则在实践中无法执行,造成规范虚置。这就造成该法律原则只是呼吁性规范。“儿童优先”原则在其他法律规范中同样出现尴尬境地。例如《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分割,如协议不成时,由法院依据“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立法将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与母亲的利益或父母的利益并列而给予同等的保护。某些立法规定甚至以父母的利益或意愿作为优先考虑,仍然停留在“父母本位”阶段,如,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3条第1,3项对离婚时确定由何方父母直接抚养子女的优先考虑情形之规定“己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无其他子女,而对方有其他子女的”可优先考虑的因素。很明显,这些判断标准注重的只是父母的愿望和权利,没有体现出“儿童优先”原则,更是与国际法所要求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精神相悖。其次,“儿童优先保护”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不同层次上的儿童利益保护原则。最大利益原则不仅特别强调子女之于父母或其它相关利益的优先地位,而且适用范围更广,如在收养关系中、监护权和教育权的行使中等等;不仅要考虑儿童优先,还要看在优先考虑儿童利益的前提下,怎样做才能保护儿童的最大利益。最大利益在本质上更能体现儿童主体的权利理念。它所涉及的是与儿童有关的一切事务,把解决儿童利益有关的问题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而“儿童优先”原则本质上并未超出父母权利的规制,它只是在父母权利的框架下考虑儿童权利的优先地位。
二、离婚诉讼中儿童的利益保护
现代家庭的婚姻冲突及为追求个人幸福而离婚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但父母离婚导致家庭破裂的最大受害者是孩子。对儿童而言,不仅仅在于家庭是其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对人格的塑造也有着奠基的作用。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化环境对其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年龄越小,父母和家庭的作用越大。据美国学者阿莫托和基思利用文献系统分析法对92个前人的研究(涉及13000个孩子)进行再分析,表明70%的前人研究都发现父母离婚孩子的福利低于生活在结构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国内许多社会研究成果已证实父母离异不仅造成子女经济上的困难,而且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学习成绩、品德行为和生活安排均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心理的创伤难以弥合。
要保护儿童,首要的就是了解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早在1959年的《儿童权利宣言》就指出“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按照《儿童权利公约》的界定,儿童权利多达几十种,如姓名权、国籍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医疗保健权、受父母照料权、娱乐权、闲暇权、隐私权、表达权,参与权等等。《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重视。”参与权指每个儿童有参与家庭、
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儿童有权利就所有影响他们生活的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在我国离婚诉讼中,子女本人既不是其父母离婚中的当事人,也不是案件执行过程中的被执行人,这就意味着他不享有任何执行过程中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同样也不负有任何执行过程中的诉讼义务和实体义务。子女抚养、监护等问题往往处于离婚的从诉地位,即在解决父母离婚问题时对子女抚养、监护等问题附带一并予以处理。也就是说,父母既是离婚诉讼的当事人,又是该案中子女的人。为了尽快从已死亡的婚姻中解脱出来以便另筑爱巢,在经历了财产争夺大战之后而身心俱疲的有些父母很可能对子女问题随意处理。由于我国没有设立未成年子女“诉讼代表人”制度,没有专门代表未成年子女利益的“诉讼代表人”参加诉讼、提供可资法官借鉴的建议,有些法官可能会被动地接受父母对子女的安排方案。在此情形下,无论是处理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监护问题还是探视问题,都有可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
在民法、婚姻法、收养法、少年法、教育法等部门法中确认最大利益原则,以更切实地保护儿童权利。鉴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时存在定义的模糊性,如果给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法官可能轻易将其不确定的想法、怠惰、甚至是偏见带入审理的案件中来,使此原则的实施偏离其宗旨。对此,我国应借鉴英美法国家为法院设定的在决定子女最大利益时,应审酌的影响因素,立法中明确规定“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适用应考虑以下因素:(1)子女的年龄、性别、背景以及相关的其他情况;(2)子女的意愿及情感(应考虑其年龄与认知能力); (3)子女的物质、精神以及教育需要; (4)子女的生活环境改变可能造成的影响;(5)父母一方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人的意愿、对子女的情感及其满足子女需要的能力;(6)法官认为与维护儿童最大利益相关的其他因素。这样立法明文规定了应考虑的基本情形,既使法律更为统一和清晰,防止自由裁量权被滥用,还可指导离婚双方依法处理其监护权行使问题,减少诉争和讼累,有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最大化。
篇5
教师语言暴力,即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底毁、蔑视、嘲笑等侮辱岐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暴力,大多后果一时难以为人们所察觉,且容易为人们所忽视。教师把语言暴力赐予学生,从近期后果看,它会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是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从长期影响看,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伤害学生纯洁的心灵,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理,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二、教师语言暴力的产生的原因:
1、教师素质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素质是一个人综合性的东西,对教师这个群体来讲,你有了学科背景,仅表明你有了掌握教授这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你明白了如何育人的知识和道理,也并不表明你身体力行地付诸于实践,真正地作到为人师表,总之一句话,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2、教育观念陈旧。
应该说存在语言暴力的教师的主观愿望还是好的,都是希望学生学有所成,但是对严师出高徒理解的太偏颇,认为打骂、恶语讥讽才能取得效果,意识不到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摧残,忽视了学生是未成年人,接受不了老师这一教育方法的现实。
3、法律意识淡薄。
教师在实施语言暴力的时候,恐怕只想到的是在教育,而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实施违法行为。新修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两部法律都严令禁止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4、教师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国一个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曾对某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
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分析,教师心理压力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教育体制当中引进的激烈的竞争,比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平均分,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第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他们接受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就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因此而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第三,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三、教师语言暴力的防范
1、加强教师的培训,扎实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瓶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非常容易使人沉溺于旧的方法方式,拒绝接受新鲜事物,有时甚至明知不对但却故意为之。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2、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虽然已经开始得到关注,但还没有从实践层面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调研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危害,弄清症结,找出办法,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减轻教师承担的心理压力,杜绝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保证教师健康的心理。
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篇6
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为契机,充分发挥镇宣讲团、报告团的作用,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入手,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德育素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城市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举止,营造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深厚氛围,开展向身边得到的模范学习,在青少年中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我真各中小学均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黑板报、校园文化、电教设备等进行广泛宣传,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教育。如中信中学开展了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班会,制定了班会活动计划,并由学生自己主持班会,班主任和班级全体同学参加,各位同学结合自己学习的感受谈体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进步成长。又如中心小学开展了正当“校园文明礼仪之星”活动,组织学生从“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入手,要求每天做几件文明事,逐步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带动和感染了周围的人,是文明之风吹遍校园、家庭、社会和各个角落。
二、按区关工部署,对我真青少年进行了一次素质情况调查。在月中、下旬,我镇关工委分别对中心中学、中心小学、小学、小学这四所学校的五个班级和部分家长,部分老师采用问卷、座谈、访问的方式对部分少年儿童素质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被调查的学生总数为200人,家长30人,教师10人。他们普遍认为目前的素质教育国家重视,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素质教育。为今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青少年理想、道德教育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广大是升级其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搞好法制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继续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的做,采用法制教育专场报告会、图画展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广泛深刻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由镇关工委靖主任牵头,联合镇司法、妇联、派出所,分别在汴溏中学、中心中学、新集中学和中心小学举行了四场法制专题报告,把法制教育融入到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形成崇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7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个人信息;个人数据
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67-03
一、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概况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网络侵权案件,其中用户网络隐私侵权现象已经愈演愈烈,成为被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等都纷纷制定了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相应制度。由于网络隐私权主要是被网上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所承载,因此,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通常是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置于个人信息或数据的保护范围之内。欧盟及其成员国主要采取统一立法的方式来进行规制。欧盟制定了《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和《电子通信资料保护指令》,作为成员国制定相关立法的指南;其成员国多数也制定了适用于本国的统一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行了《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跨境流通指南》和《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指导原则》。亚太经和组织(APEC)在1985年和1995年分别通过了《过境数据流宣言》和《APEC信息基础设施汉城宣言》,2004年又通过了《APEC隐私框架》,即所谓的CBPR规则体系。
美国早在1974年就颁布了《隐私权法》,而如今作为世界上网络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颁行了众多的涉及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典型的如《电子隐私通讯法》、《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报告》、《个人隐私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标识国家战略》、《网络世界中消费者数据隐私:全球数字经济中保护隐私及促进创新的框架》等等,此外还包括一系列相关条例,如《信息自由法》、《金融隐私权法案》、《美国金融改革法》、《有线通讯隐私权法案》、《电视隐私保护法案》、《电话用户保护法案》等[1]。德国则制定有《联邦个人数据保护法》,作为德国联邦法院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功能的基本成文法[2]。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也都制定了专门的可以适用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保护法。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也制定有专门的法律对用户的网络隐私予以保护。
尽管世界各国为保护网络隐私权普遍制定了专门法律,但在权利保护的具体实践方面并不一致。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在立法内容方面各国显示出一定的趋同性,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的共识;而同时在实现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具体方式上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欧盟严格的网络隐私保护模式与美国较为松散的保护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主要源自各国社会发展状况和立法传统的不同。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方式和水平上存在不同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各国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可供我国借鉴。下面我们将对世界各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发现其总的发展趋势。
二、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共性
网络隐私权作为世界各国国内立法和国际合作中保护的重点内容之一已经成为了共识。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地区和国家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具有如下共同点。
(一)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制定大量的专门立法
截止到今天,欧盟、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的成员国多数都制定了本国的信息保护法。根据立法保护的客体范围不同,有的国家使用的是“数据保护法”,如德国、法国、芬兰等;有的国家采用的是“信息保护法”这样的措辞,如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使用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其核心实质具有同一性,都是对信息或者表现为数据形态的信息进行立法保护。使用“数据保护”这种说法的以欧洲国家为主,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还直接使用了“隐私权保护”这样的立法称谓,除美国外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作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俄罗斯,其互联网发展与中国具有相似的特点,都是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俄罗斯在信息立法方面却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1995年俄罗斯就颁行了《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化与信息保护法》,后于2006年重新修订颁行,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保护法》。总之,目前世界上多数大力发展互联网的国家,其中也包括很多互联网发展不如中国的国家,已经制定了专门的信息保护法,运用独立的部门法调整隐私信息保护的法律关系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
(二)注重对商务活动领域中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
互联网的发展为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捷条件,尤其是对推动跨国贸易、跨境交易意义重大,电子商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企业在业务往来过程中会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其中既包括个人用户的信息,也包括其他企业法人的信息,这些信息蕴涵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此外,从整个电商行业掌控的个人信息(含法人)角度来看,这些信息还具有巨大的国家战略价值。电商行业与其关联组织,如其他企业、物流公司、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通常存在复杂的关系,很可能需要共享这些信息,并由此带来信息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保护问题。经合组织曾批准通过《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指导原则》,目的是在于确保消费者网上购物时也可获得不亚于直接由本地商家或邮购购物水平的隐私安全保障。亚太经合组织制定的隐私保护规则更是主要针对电子商务领域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保护。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7年批准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报告》,该报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却反映出美国在电商领域强化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政策导向。
(三)注重对个人数据信息利用行为的规范
国际组织在制定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中,非常重视对数据控制者转移数据的限制,因为数据的再次转移很容易造成信息泄漏,给权利人带来损害。但国际组织也注意到,数据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有效流动来实现的,因此在对数据流动限制的同时还要保证其流动的自由。这就是说,对数据流动的限制应该保持在极其必要的范围内。欧盟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中对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其中所谓的敏感信息原则上是禁止处理的,而为履行公共事务或行使公共权力的数据管理人和第三方则有权披露数据信息,基于数据管理人和接受数据的第三方的合法利益的目的也可以披露数据,但这种利益不能超出数据主体的利益、自由和基本权利。亚太经合组织的CBPR框架也对信息的合理使用设定了基本方向,信息的实际控制者在使用个人信息,包括个人信息的转移或披露时,应该考虑信息的性质、收集的背景和信息的预期用途。确定信息使用的目的是否和所陈述的目的相符合,或者是否来源于原来的目的,亦即原来目的的合理延伸。可见,虽然CBPR没有指明哪些信息属于敏感信息,但却明确要求成员国在处理信息时应考虑信息的性质,这无疑是对信息分类的要求。由于CBPR属于建议性质,这种分类目前只能在各个成员国的国内立法中予以体现。
对个人数据信息的利用还涉及到二次利用的问题。二次利用也称加值利用,是指超出收集个人信息的特定目的的使用。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在于个人信息的利用,通常包括按照个人信息收集目的的使用,也包括更为复杂的二次利用。原则上,二次利用是不被法律禁止的,但需要符合正当的使用观念。欧盟对个人信息的二次利用持保守态度。它认为,个人数据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因此,二次利用应当严格受限。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第6条规定,个人数据仅能用于个人同意的目的,或者当事人在个人数据被收集的时候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使用目的。据此可知,欧盟反对没有合法根据的个人数据二次利用。与之相反,美国并不是将个人信息权或隐私权作为基本人权看待,其个人信息立法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个人信息滥用。因此,个人数据的二次利用在美国原则上是得到允许的,这是美国社会对个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态度。根据美国宪法关于隐私的保护规定,既然个人信息是信息主体主动自愿提供的,它就丧失了隐私期待利益,因而不受美国宪法的保护。当然,美国法也要求对敏感个人信息进行二次利用之时,必须获得信息主体书面许可。这体现了对敏感个人信息(如关于儿童的个人信息和治疗吸毒、酗酒的医疗信息)的特别保护,属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特例。可见,在敏感信息的二次利用方面,总的原则是趋于限制的。
(四)注重特殊群体的网络隐私权保护
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保护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同时,一些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特殊人群的隐私保护问题。这里所谓的特殊人群,就是指儿童、消费者、雇员和患者等特定人群。这些特殊群体有的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如未成年的儿童、青少年等;有的是处于特殊的消费领域,如某个行业的消费群体、银行储户、医疗机构的病患等。另外,还有出于工作需要而被掌握个人信息的群体,主要是各行业中的雇员职员等工作人员。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保护水平的逐渐提高,将会出现保护客体的分层化,如出现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的区别对待规则,对特殊群体保护的独立性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以保护儿童隐私权为例,《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美国不仅制定有《隐私权法》,还专门制定了《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该法要求,网络从业者要确实告知其网站上的隐私权政策,并且在搜集13岁以下儿童个人信息前,必须首先获得家长的同意。欧盟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内容分级管理,采取多种方式避免青少年受到来自互联网的伤害。2008年,欧洲议会批准通过了欧盟委员会的第三个网络安全计划,旨在2009年至2013年间加大力度,打造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安全网络环境。总之,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在个人信息与隐私数据保护方面呈现出进一步细化的趋势,这也是保护水平提高的表现。
三、立法模式与监管方式的分野
(一)统一立法与分散立法
在个人信息与隐私数据保护方面,世界各国的立法模式主要有统一立法和分散立法两大类。所谓统一立法,就是指在国内制定专门统一的调整信息保护或隐私保护法律关系的法典。这一类的国家属于多数,几乎大多数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立法模式。欧盟组织虽然曾经大力倡导这种立法模式,但大多数国家采取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与各自的国内法律体系相吻合。采取统一立法模式的主要优点有: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保护在国家内部得到明确化,以法律的形式把个人信息权利确定下来,从而有利于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加以保护;统一立法模式还有利于建立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统一标准,避免了分散立法以及自律规范标准混乱的问题;统一的立法是由权威的立法机关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产生的,是经过专家论证和广泛的社会征集意见,因此更为科学,更容易被公众所遵行。分散立法的典型国家是美国,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旨在强调信息的隐私性保护,采取公、私有别的分散式立法模式,形成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格局。在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制的最大特点是多样性,议会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准则与理念;不同行政部门在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过程中以制定行政规则或决定等方式解释法律所规定的准则;法院则通过个案以判例的形式拓展个人信息保护的领域与力度。美国联邦层面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近40部。美国2012年出台《网络隐私保护框架》,旨在推动联邦立法,并进而制定具有强制力的实施细则,最低限度也要成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3]。不同的立法模式反映出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法律文化背景。大陆法系国家注重权利本身的保护,习惯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成文法的背景致使其一般采取统一立法的模式,而美国则更加看重自由价值,在遵从一般性原则的前提下,多采取体现各个领域意志的管理规范。
(二)统一监管与分散监管
世界各国在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保护监管方面的做法不一,但基本上呈现两大类型,一是统一的监管,一是分散监管。监管方式的不同是由立法模式不同所决定的。采取统一立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通常也采取统一的监管方式,而采取分散立法模式的国家则一般也会采取分散的监管方式。欧盟《数据保护指令》规定各国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来建立控权机制,这些机构在行使授予它们的职权时应当完全独立。除一些国家外,多数欧盟成员国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执行和法律架构,具有统一的国内数据保护法和独立的专员办公室。例如,德国的联邦数据保护与信息自由专员就是德国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自由法律实施的监督机构。而由17名成员组成的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则是法国监督《数据处理、数据文件及个人自由法》实施的独立机构。与此不同,美国采取的是分散监管机制。美国将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收集、储存和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分别置于不同的法律框架内调整,对隐私权的保护划分为公、私两个领域,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在私人领域,主要通过从业者的自我约束和相关协会的监督管理来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安全;在公共领域,则制定大量的单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保护公民隐私权。这样的监管方式对不同领域的隐私权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有效避免了国家立法对个人信息正常流动的过早干预,但在解决争议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
(三)法律规制与行业自律
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行业组织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但行业自律的地位在各国并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偏重于个人隐私权利保护的国家不如主张商业充分发展、公民自由权利至上的国家重视行业自律。这也就是行业自律机制在美国较之欧洲得到更加广泛应用的原因。欧盟成员国并非均排斥行业自律机制,而是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方面更多地是依靠立法,行业自律只是辅手段。而在美国,行业自律成为了调整个人信息保护的主要手段,国家只有在极其必要的情况下才会介入到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中来,这是美国倡导市场自由发展理念的结果之一。美国目前主要的行业自律模式包括建议性的行业指引、网络隐私认证机制和技术保护模式[4]。法律规制与行业自律调整关系的分野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法律传统和社会历史背景不同造成的,但现在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偏重一方容易导致保护的不平衡。如注重法律规制,容易产生调整不及时不灵活的问题,而侧重行业自律机制的,则很容易出现执行与救济无力,对权利主体实质上保护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我国应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特点,既要充分保证数据流动的自由性与市场的活跃,也要保证权利主体的信息安全,尽可能发挥立法与行业组织的各自优势,综合调整好隐私保护的法律关系。笔者较为倾向于以欧盟的调整方式为范本。同时认为,应积极发挥行业自律的规范作用,因为即使制定了有关的信息保护法律,行业自律仍不会因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将其与相关的立法紧密结合,共同发挥规范网络行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华劼.网络时代的隐私权——兼论美国和欧盟网络隐私权保护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法学,2008,(6):9.
[2] 贺栩栩.比较法上的个人数据信息自决权[J].比较法研究,2013,(2):65.
篇8
关键词:语言暴力;教师;中小学;述评
新修订的《未成年保护法》于2007年6月1号正式实施,该法律明确规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随着新版《未成年保护法》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校园中教师体罚学生的这种行为暴力现象也在逐渐减少,但与之相随的是一些诸如侮辱谩骂、讽刺嘲笑等方式逐渐呈上升的趋势。这种方式被称为语言暴力。它虽不是体罚,但却比体罚更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教师这种语言暴力现象和其导致的后果也常有披露,希望借此让人们对语言暴力这一现象有足够的重视。但即便是这样,教师语言暴力在目前的中小学校园中也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对所搜集的近十年来1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综述,以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为应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概况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对近十年来1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除了河南大学孙彩霞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并辅以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张雪梅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运用了调查法这个研究方法外,其余的13位研究者都是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来研究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问题。
研究视角是社会立法、执教环境这个社会视角、教师自身素质积累与提升这个学校视角和家长监督反馈这个家庭视角相结合。社会视角的文章有《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和《教师课堂暴力浅析》;学校视角的文章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教师课堂暴力浅析》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家庭视角的文章有《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及其对策》、《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和《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由于研究者们在进行问
题研究时所采用的是多视角相结合,所以文章的视角分类也是有交叉的。
从所搜集的15篇文章来看,除了张雪梅所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研究者们的研究路径基本一致。开篇先对语言暴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它的成因和对策。张雪梅的调研报告则是以调研情况和对应的统计图表开篇,然后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内涵研究
对于语言暴力概念的内涵界定,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主要从表现形式、表达途径及形成后果这三方面来进行综合界定的。但桑青松的界定更为科学、全面。他认为,语言暴力是指诉诸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教师语言暴力是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 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1]
(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研究
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们的分析虽然或宽泛或细微,但其观点都基本一致,综合起来有教师自身素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1.教师师德修养缺失。
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快速发展,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元化。这样的大环境,使得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匮乏和缺失,师德素养出现了“知行背离”。[1][4][5][6][11] 在执教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本位的思想占据了主导,甚至会把自己的个人负面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施以语言暴力。除此之外,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当,[2]认为教师就应掌控一切话语权,在师生关系处于绝对的主导者、权威者。
2.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由于生活待遇相对较低,生活节奏较快,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教师普遍心理压力过大。[2][4][13] 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缓解途径,教师便把对学生使用暴力性语言作为一个宣泄压力的出口,以对学生实行语言暴力这种方式来排解自身压力,以此来求得心理的平衡。这也是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关注的一个因素。
3.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与实际的教学不相吻合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5] 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使得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否,以及在校表现的良好与否都与教师的晋升和职称等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屡教屡犯的学生失去耐性,进而采用语言暴力就不足为奇了。[6]同时,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激烈的教育竞争,使得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容易恶言相向,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6]
4.传统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一切言行必须无条件服从,稍有冲撞和冒犯都是大逆不道,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家长也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认为教师的责骂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在这种大的社会期望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也就持续并生长着。
这一点在桑青松的《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和陈燕红的《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都有所提及。
(三)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
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归纳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种种对策,可综合为教师自身方面研究和社会环境方面研究两个大方面:#p#分页标题#e#
1.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在教师的再教育过程中要以德育为重,德育的加强是减少教师语言暴力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2][4]培养教师个性品质的健康。同时,教师应树立对话意识,培养对话精神,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5] 此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还应研究批评的艺术,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共创师生和谐。
2.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健全的心理机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保障之一。要使教师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就应该在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每个老师要上好心理辅导课,并聘请心理老师帮助化解潜在危机。[6]对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呵护方面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5]
3.营造良好的执教环境
良好的执教环境是减少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学校社会要通过政策调控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教环境,引导社会更新教育理念,[4]改善教师聘用机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变应试教育为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4]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规章中,能够看到对教师行为包括语言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但没有明确将禁止语言暴力纳入其中,相关条款亦缺失。在立法遏制教师语言暴力方面,地方法规已先行了一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 23 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不得有侮辱、诽谤、歧视、恐吓、贬损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9]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应更完善外,教师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家长则要依法实行监督机制,[1]对于学生,更应该加强他们权利意识教育,进一步落实依法执教。[4]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已有的研究对将来针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和对策问题的深化和细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相对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弥补和克服这些不足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一)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
研究者们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普遍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只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缺乏将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的研究与相应独立学科的理论间的合理联结。教育科学研究在理论层面首先应该指向教育理论本身,如果没有适当的概念框架,科学研究要么是盲目的,要么是无效的。因此,在今后对此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寻求适合的理论来支撑所进行的研究过程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二)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多采用定性描述分析,只有河南大学孙彩霞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和张雪梅所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采用了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但她们所做的定量研究的调查范围小、样本少,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而且这些定量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描述和比较分析上,假设检验式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细化。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将定性讨论与简单的描述分析提升到更为严格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够
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与深入。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单从某个学科介入研究虽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但也难免存在本学科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融,在突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同时,也应考虑采用经济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四)缺乏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研究
纵观有关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所有文献,每个研究者在进行问题研究时的着眼点都是学生,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谋求学生的利益最大化的。所分析的原因大都是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也大都是如何从教师自身做起。对教师自身的身心、教师的执教环境和当前的教育制度虽然都有所涉及,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还是有所缺失,今后的研究中,可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行性对策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五)深入的个性化研究不足
现有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进行研究的,缺乏分层分类的视角。群体的研究注重了共性,但同时也忽视了群体不同成员的个性。这使得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例如在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可以对于教师的性别、年龄段、教龄、学历和职称做一个分层研究。显然,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语言暴力程度是不同的,暴力的成因和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也是不同的。研究者们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对此问题做出区别性的分析探讨。今后,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可采取分层研究,可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可行性。
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些成果体现了研究者们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思维。但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现象仍然存在,并且,会在将来的一段时期继续存在着。研究者们所分析的原因是否透彻,所提出的对策是否可行,这些仍有待检验和反思。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仍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桑青松.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
[2] 辛学伟.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3] 张雪梅.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J].中国教师,2006,2.
[4] 孙彩霞.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5.#p#分页标题#e#
[5] 付志娟.教师课堂暴力浅析[J].教师教育探索,2008,12.
[6] 陈华安.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7,4.
[7] 曹虹青.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及根源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8] 文清.教师语言暴力源于心理压力[N].北京科技报(健康•心理),2004-02-25(B26).
[9] 朱磊.立法应向教师暴力说不[N].法制日报(立法•人大),2006-02-28.(003).
[10] 韩宏莉.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J].教育探索,2009,1(211).
[11] 陈燕红.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J].教育理论研究,2008,1.
篇9
一、我乡的基本情况
****乡地处*****市北部**公里处,属于半山地区,全乡有***万人,***多户、**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全乡土地总面积***万亩,耕地面积****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亩。我乡有一个宗教管理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副组长及成员共**人。为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我乡设立了统战宗教办公室,一位副书记、一位副乡长及五位工作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我乡宗教活动场所有***所,其中,大清真寺**所,小清真寺***所,在职宗教人士***人,其中,哈提甫**人,助理哈提甫**人。各村设有宗教管理领导小组、宗教办公室,成员共***人,各大、小清真寺均由清真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成员**人。市政协委员,统战委员有**人,每月生活待遇补贴**元。今年计划内朝拜有***人,旅游、探亲与朝拜的有**人。
二、学习、宣传情况
乡党委、人民政府对宗教管理工作认真负责,把宗教管理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紧抓宗教学习、宣传工作。组织宗教人士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同志视察***时讲话精神、关于宗教的三句话、党的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统战宗教会议精神、****同志在自治区统战宗教会议上的讲话、新修订的宪法、两会精神、州市有关文件、集中整治工作有关文件。主要学习对象是我乡政协成员、大清真寺的哈提甫、助理哈提甫、小清真寺的依马木。上半年先后组织学习七次,共***人参加,在各村先后**次组织由各村党支部书记、站(所)负责人、学校校长、机关干部参加的培训班,参加人数达***人。另外,乡党委、人民政府在征得人大、政协委员同意的情况下,与**个村**个宗教人士召开座谈会,对宗教人士进行谈话。我乡还根据婚丧简办精神,层层认真落实,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婚丧简办形成了良好的格局。如:今年上半年我乡就有***对新人按照婚事简办精神举行了婚礼;**村村民*****将原准备为父亲举行乃孜尔的***元钱捐给了****村的贫困户。***村的***将准备为其妻举行乃孜尔的***元钱捐给了***村两个学校的贫困生。
通过组织宗教人士学习,使他们进一步划清了合法、非法宗教的界限,确保了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确保宗教同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宗教事务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加强对宗教人士的管理
我乡有在职宗教人士****人,乡党委和宗教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在职宗教人士的管理,领导他们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与他们进行不定期地座谈,及时了解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宗教人士开展的活动实行跟踪监督,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严格要求哈提甫、助理哈提甫、依马木等宗教人士做好本职工作。严格对外来讲经人员的管理,无论外来人员有多渊博的知识,都不能让出自己的位子,不得私自邀请外来人员讲经。每个在职宗教人士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事,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接受外来人员的指使。宗教管理领导小组认真执行依法办事制度,坚持对在职人员实行“十不准”制度。我乡各清真寺每周五做礼拜时,严格按照《新编卧尔兹演讲集》规定的内容进行。对广大伊斯兰教群众进行伊斯兰教发展史的讲解,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凡是不符合规定的卧尔兹不允许讲。
四、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我乡共有宗教活动场所***个,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民宗委的要求,我乡不断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不许进行违法建设、违法搬迁、违法改建。****上半年各村宗教管理领导小组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要求修建、更新的宗教场所有***个。经乡宗教管理领导小组复查后,认为确属危险、需立即修理的,报经上级负责单位,通过检查批准,对***个宗教场所进行了更新,与施工方签订合同后,对***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修建。乡统战、宗教办公室对修建、更新的宗教场所进行不定期检查,保证宗教场所建设的规模、质量、时间,坚决防止超标准建设。
五、狠抓统战、宗教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全乡统战、宗教工作制度建设,使全乡的各项制度达标,乡、村先后投入***万元制作了制度牌。主要有《清真寺民主领导小组》、《合法宗教与非法宗教的区别》、《“五好”清真寺的标准》、《“五好”宗教人士标准》、《村委会管理宗教场所职责》、《乡统战宗教干事工作职责》、《宗教场所管理制度》、《乡宗教人士情况一览表》等制度牌,并上墙。使宗教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化。同时,设立了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与宗教人士进行座谈工作制度,我乡***个大清真寺,由乡领导干部同其建立联系关系;通过这些制度给各个宗教场所传达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负责各宗教场所的领导干部定期到自己负责的宗教场所察看,通过跟哈提甫、依马木进行座谈,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及时处理各种事情发生,对宗教活动场所实行锁门管理。
六、爱国主义宗教人士定点培训教徒情况
篇10
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2007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9%,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提高了21个百分点。[1]我们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澜沧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调研的结果也显示,基本都达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任务的要求。
据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字,截至2005年,云南省有112个县实现“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6%,比200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本课题组所调研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06年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3.81%,辍学率为0.8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1.52%,辍学率为2.48%;“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基本实现了“普九”的目标。现在西双版纳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在云南的第二个调研点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边疆贫困县,总人口47.2万人。澜沧县在2000年实现了“普六”的目标,至2005年底有勐朗、文东、惠民、发展河、富东、雪林、东回7个乡(镇)实现了基本“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36.4%,小学入学率为98.9%;初中净入学率42.9%,毛入学率59.4%。对澜沧县来说,“普九”除了要巩固已有成果,还需要加强初中阶段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介绍,自治区2006年底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9.27%,小学生毕业升学率达到了99.6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8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80.45%,均在西部省区位居第三。本课题组所调研的固原市原州区,2006―2007年度全区有小学适龄人口5009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其中女童为99.7%,回族为99.5%,回族女童为99.4%;初中适龄人口2904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2%,其中女童为97.7%,回族为95.9%,回族女童95.2%;17周岁人口完成率为87.3%;残疾儿童入学率71.6%。[2]“普九”的难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辍学率控制在了国家标准范围之内,其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1%,初中辍学率为2.4%。
一、“普九”中的辍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无论是西南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澜沧县,还是西北的宁夏固原市,“普九”都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评价这些主体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应该说,这些年来,“普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问题仍然不少,在调研中很多行政人员、老师和学生反映,“普九”的数字不完全可靠,教育质量不高,为“普九”欠债很多等,这些问题也多是全国“普九”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辍学问题,特别是初中辍学,已经成为“普九”的瓶颈。在调研地区,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入学率、巩固率都非常高。但初中却出现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特别是在国家级贫困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有经济原因、学生厌学、学生及其家长受教育意识淡薄、办学制度和当地民族风俗等。
1.经济原因:因贫辍学和因富辍学
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而言,辍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特别是在“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实施之前。随着“两免一补”(宁夏部分区域实施的是“三免一补”,即在“两免一补”基础上再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全面推进,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除政府资助外,社会机构和个人的捐资助学也使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重回学校,如澜沧县某民族小学就有“杨秀鹤班”和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女童班”,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金利来集团等也分别对澜沧县的中小学予以资助。但是有些资助只是针对小学生,接受资助的学生到了初中就面临辍学的困境了。如民族小学的“女童班”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学校校长表示:“现在正努力为这些孩子争取资助。如果失去资助,这些学生中将至少有一半上不了初中。”
与此同时,此次调研还发现了辍学的另一个现象――“因富辍学”,尤其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表现明显。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老百姓家里一般都有橡胶园,经济条件较好,通常不至于供不起孩子上学。但是,最近这些年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出现了“读书不如在家里管理橡胶园;一个寨子里孩子上学的家庭比孩子在家里干活的家庭要穷”的现象,因此有些学生“因为家里胶树太多,割不完,所以就不上学了”。另外,在高等教育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今天,在老百姓看来“不包分配,读大专、大学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如一位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大学的门槛低了,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大学不再是跳出农门的途径了。社会风气也不好,找工作主要是走后门,农村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并不容易。这样,他们就觉得读再多书也没用。”
2.学生厌学情绪
除了经济因素外,学生厌学情绪也是他们放弃学业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初中学生。两个调研组都发现,初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少、学校课程内容无法学以致用等,都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
宁夏调研组在访谈中发现,固原市初中毕业生升上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0%~36%之间,考入大学的比例就更少了。在云南调研点,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能考上高中的少,考上大学的更少了,而上了大学就业也比较困难――这一种能够预期的黯淡结果让很多初中的学生失去了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另外,课程无法学以致用,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也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在云南,傣族有句俗语说,(初中毕业生)“干活不如老子,持家不如嫂子”。课程内容与农村的生活脱节的问题严重。当地学校也曾努力过,试着在初中第三年开设如摩托修理等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因此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无法完成,因而试验了两年后放弃。
厌学情绪还来自外界的诱惑。学生进入初中后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社交圈子,比如骑摩托、上网吧、打游戏等对他们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对课外事物的兴趣使得他们不愿意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校的严格、单调与校外世界的精彩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离开学校。
3.家长与学生的受教育意识淡薄
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有老师反映:“我们这儿的小孩特别厌学,主要是家长本身就没有文化,引导得不够。我们这儿有些寨子甚至连一个初中生都没有。”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贫困地区一些家长甚至学生更看重眼前的现实经济利益,希望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因此辍学现象仍然存在。
访谈中很多老师反映:“初中小孩都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了。家长觉得读书是必须有回报的,比如说一份好工作,但目前他们看不到任何实质的好处,学完了也没什么大用,所以就干脆不读了。”有的老师反映,动员学生上学时做家长的工作很难,“有些家长说想孩子,说‘老师’我们和孩子相依为命,你让他上学去,见不到他,我们一家活活拆散。我想他,他也想我们,你给他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话语都是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与认识的真实反映,从而也说明了家长教育观念亟须更新和提高。
就学生本身而言,受教育意识也不强,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有时候成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权宜之计,从而造成了较高的辍学率。在经济贫困的云南省澜沧县山区,一位校长讲到:“学校给学生发生活费、生活用品,都有资助,学生来学校就有吃的,吃饱了就跑回家了。回家过了几天在家吃得不好就又跑回学校,如此反复。青黄不接家里没粮食的时候就都跑到学校来了!”这种现象说明教育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当地学生的普遍重视,而且这也必然导致辍学现象出现反复,不利于“普九”任务的顺利完成。
4.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办学制度的影响
初中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寄宿制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流失的原因。例如,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澜沧县,小学低年级通常每个村寨都有,比较偏远的寨子设有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学生可以在离家比较近的地方上学;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师资、经费等原因,就相对集中,几个村寨设有一所“完小”;到了初中,每个镇只有一所“中心中学”,所有初中生都要到镇上去上学,实行寄宿制。这就加大了学生家庭的经济成本,再加上父母对孩子不放心、学生对家长的依赖等心理因素,很多学生在初中没读几天就放弃了。
5.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
西部少数民族有一些自己的风俗,如拉祜族有早婚早育的风俗,傣族有“缅寺教育”的风俗,这些风俗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普九”。
在拉祜族,一般年纪在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家里就忙着张罗嫁人、生子;或者即使不嫁人,身体发育也使得一些女生不好意思见人。澜沧县是拉祜族的聚居区,女生初中辍学率极高。一位当地的小学校长讲到:“我问她们为什么这么早就辍学了?她们说:老师,我的心是还想继续上学的,但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我再继续读书了。”所以,要使习俗与教育发展得到平衡就必须通过宣传和教育。
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根据宗教习俗,傣家男孩到七八岁就要送入佛寺,既学习傣文,又念经学习佛教经典,从而形成特有的“缅寺教育”。为了与普及义务教育不相冲突,经各方协调,在缅寺中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同时也必须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在对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县的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动员这些孩子上学比较难,对他们的管理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他们白天在学校上学,晚上就去寺庙。晚上睡得很晚,第二天容易迟到,上课打瞌睡。另外,这些学生经常请假,对教学进程有一定的影响。有老师谈到:“如果遇到赶摆、开门节或者关门节,他们就会比较忙,白天都在缅寺待着,不能来上学,就跟老师请假。”这些学生对整个班级的管理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初中毕业后不再升学,因此大多学习动机不强,安于享受、比较懒惰,问题较多。
二、调研地区“普九”问题的政策法律分析
在课题组调研的云南和宁夏两个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基本落实,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说,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国家就已经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九年义务教育予以保障,特别是2005年以来,财政部、教育部相继颁发关于“两免一补”的数个文件,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那么,政策和法律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如何呢?
调查中我们发现,各个学校对于“两免一补”(宁夏是“三免一补”)政策的了解和反映各不相同,有些老师根本就不知道有“两免一补”。而且因为“两免一补”政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免、都补,主要是为了资助贫困农村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所以确定补助的学生标准是重要的问题,但目前没有可操作的统一标准。学校普遍反映“名额是由上面规定的,市里面分给县里面,县里面再分给学校,具体是如何确定的,并不清楚”。现行的一个惯例是,只要是学校名字冠有“某某市”的学校就都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但是事实上,这些学校也有很多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另外,农村学校的哪些学生可以享受,哪些不能享受,校长们也讲不清标准。澜沧县某中心小学校长认为:两免一补的名额有限,大概可以达到60%多一点,但还有一部分是免不了的,所以,就给这些家庭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凭什么这个学生有补助那个学生没有补助?学校的工作很难做。
一个有效的法律实施必须有相应的有效的监管机制,而现有法律缺乏对失学的监管机制。在“普九”中出现的失学问题很大程度上缘于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我们所调研的地区,地方政府比较关注“普九”的各项问题,普九的“三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是每届政府最主要的政绩表现,是与“乌纱帽”紧密结合的一个工程,因此,他们会采取种种奖励或惩罚措施,并且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施加层层压力。而家长,在法律上没有有效的惩治措施的情况下,对儿童失学往往采取了漠视、纵容甚至诱导的态度。如云南省制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父母不送孩子上学,可以对其进行罚款。但问题是乡村干部不是执法部门,没有权力罚款,这样就只有靠一些村规民约来约束父母,村委会会把孩子的入学情况和扶贫的指标挂起钩来,有时候会采取暂扣土地的措施,但这都不是绝对有效的。
在西双版纳地区和澜沧县,如果有学生中途不上学了,通常的程序如下:班主任至少得到学生家里去劝说三次;还是不来就告诉学校,由学校管理者协同村委会的干部一起到家里做工作,但是并没有什么强制措施;如果还不行,就要跟镇政府汇报,镇上领导再做思想工作。做完了,还不来怎么办?一个校长告诉我们:“西双版纳地区曾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如果你不送孩子来学校,一年交800元保证金,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家长能交得出来,绝大部分交不出来。我不交钱,孩子我也不送,这个时候你去抢吗?犯法!你去拖来吧,也是犯法!这种情况下,这种规定等于一张废纸。”
立法和司法同样重要,在我们所调研的地区,也发生过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失学问题的先例。西双版纳州勐罕镇中学的校长表示,以前有过政府去告家长的情况,但是这样做金钱和时间成本太高。即使胜诉了,但是孩子上学的时间已经过了几个月了,强制执行费用也很高。所以还是只有靠学校和老师去做工作,还有村委会做一些工作,尽量劝家长送孩子去读书。他认为应该有一个义务教育入学的强制机制,现在的这套机制很不健全,应该赋予政府更多的强制权力。
通过对两个地区“普九”现状和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普九”目标不会在一朝一夕内达成,政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还必须与当地社会实际、民意、技术手段、合法性等相联系。从政策分析视角来看,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并强调法律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加强法律执行控制和监督,进一步完善法律实施过程。
具体而言,政策法律是比较刚性的制度,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的辍学,可加大国家、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扩大资金来源的范围,包括社会各界的资助,如企业、各种慈善基金会等方式筹款。对于学生厌学情绪和淡漠的受教育意识,刚性的法律可能无法强制性地解决问题,应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通过谈心、劝说和教育等来解决。而对于民族传统风俗与法律的冲突,应当运用法社会学的方法,在尊重民族传统的前提下,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这一切都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讨论少数民族地区理想的法律模型与法律实施方案,制定与当地实际、民族传统相符合的法律制度,加大政府的责任,明确控制辍学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提升家长素质,同时对教育内容进行变革,改变“读书无用”的观念,只有全方位地对义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99%[EB/OL].省略/jrzg/2008-02/25/content_900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