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29 11:1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实践课的意义

篇1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自创立以来,一直广受争议。国内关于劳动价值论经过多次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劳动创造价值,关于这一结论没有疑议,问题就在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要注意三点:首先是价值的概念;其次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最后是劳动到底是不是唯一源泉。

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虽然经过多年强烈的争论,但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解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劳动首先是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源泉,在这一观点上学者没有形成分歧。不同学者争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即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同,进而在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问题、转形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上产生不同的见解。

一、价值的概念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而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从商品中引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要从以下几个层次分析:其一,这句话说明了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 的,所以不是商品的物品就无从谈起价值。其二,价值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这就说明了如果没有人类劳动的物品也不具有价值。其三,无差别的,说 明价值衡量的是一个共性问题,用共性来衡量区别个性,而这个共性就是人类抽象劳动。其四,马克思说的劳动不只是体力劳动,而是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首先,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脱离了商品,价值就无从谈起。比如农民生产的粮食自己食用而没有拿到市场上出售的部分,这部分粮食就只能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但是如果农民把它拿到市场上销售,并且顺利的被买走,那么它就是商品,就体现出价值。同样的东西,只是因为它有没有拿到市场上出售(即它是不是商品)就决定了他是否具有价值。是否为商品成为物品具有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价值是人类劳动创造的,如果缺乏人类劳动它就不具备价值。自然界中有许多物品有这样的特性。比如,自然界的水,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它就只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但是,一旦由水厂加工,经过处理后的水就具有价值。因为现在水中含有人类劳动。人类的劳动成为物品是否具有价值的又一重要因素。

再次,创造价值的人类劳动是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无差别的劳动,是同一的力量的耗费。创造价值的人类劳动是无差别的,即人类的抽象劳动。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一个物品的有用性,而创造物品的价值的是人类的抽象劳动。这就说明了创造价值的只能是人类抽象劳动,同时也说明了衡量物品是否具有价值的只能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最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脑力劳动为主或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

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和我们日常所说的价值是有差异的,也就是亚当·斯密说的后一种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已将价值的概念讲的很清晰,并以此作为前提开展后面关于具体抽象劳动、社会劳动时间、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等理论。如果非得把我们日常说的价值带进来,这是不符合学说发展的需要。价值是“因商业而形成的第一个范畴”,经济学所知道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既然马克思说的价值是已经定性的,产品作为价值应该是社会劳动的化身。如果我们在理解上非得将其提出更改,得不出马克思所得的结论也是必然的。

二、创造价值的源泉

创造价值的源泉,按马克思的说法只能是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分析中,指出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一个物品如果没有通过人类的劳动,也就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常说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工人出卖了劳动力,但工人投入生产中的是劳动,而根据资本总公式G一W一G可以得出工人的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由于时代的限制,马克思只是列出土地作为资本的代表,而没有能够将现代经济学中常用到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作为一种资本。但这一点已足够说明马克思是重视资本投人对产出的影响,而不是像一些学者误解的那样。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不是说别的要素没有参与价值的创造。别的要素同样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只是形成价值的是劳动,而且也只能是劳动。

这里关键是要区分一个关于财富和价值的概念。马克思关于财富和价值的区分很清楚。创造财富的包括各种生产要素,而创造价值的只能是劳动。经济学自创立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关于财富的讨论。对于这些问题,西方经济学讨论了很久。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到亚当·斯密,到李嘉图,一直到马克思,前后大约经历3幻年时间,主要都是围绕这个间题进行讨论的。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货币,主张贸易以换取金银。重农主义认为农产品就是财富,除农产品以外的都不是财富。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认为,所有的社会生产创造的东西都是财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第一句话就是回答财富问题。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句话也说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就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所有一切都说明了即使和马克思拥有不同观点的人,他们所说的财富和马克思所说的价值都是不同的。他们所说的财富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已将两者很鲜明的区分开来,但是现在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部份人却仍然将二者混淆。而对这两个概念一旦混淆,得出土地、资金也创造价值也就不足为怪了。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的是,马克思把劳动明确地定义为“抽象劳动”,这就扬弃了“劳动一般”在形式上、内涵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而把一切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算在“劳动”范畴之内,保证了范畴使用的彻底性,增强了“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一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没有人类的劳动,什么也无法创造。但是离开了资金,人却可以创造。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只有资本,没有劳动不行。即便是用完全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出某种物品,还是需要付出脑力劳动(管理控制),没有劳动参与,一堆铁矿始终是一堆铁矿,他怎么也不能变为桥梁上需要的钢材。但是,没有资金,只有原材料,我们可以将一块石头加工为工艺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形成新的价值。同样,在没有材料,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只是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却可以创造价值。比如,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来设计出创意策划来,而这一切完全可以在不使用其他要素的前提下得到。创意一旦被采纳,就会得到一笔回报,创意就是商品,同样它具有价值。这就说明离开其他要素,劳动同样可以创造价值。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社会财富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物质。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社会财富是属于使用价值的部分,而不是价值的部分。使用价值财富不同于价值财富,我们必须在真正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财富区别的基础上,深人了解马克思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理论。

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错误理解的回应

1.关于否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萨伊的三位一体说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价值。中国国内很多经济学者追随萨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不能再适用社会的需要了。其实他们和萨伊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即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的误解。如果能对马克思的价值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就会发现,萨伊所说的共同创造的价值在马克思认为是使用价值,或者直观的说是财富的表现。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付出了劳动却没有得到价值,因此否认劳动价值论。这部分理解的错误就在于对创造的价值本身认识不足。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是说劳动就一定能创造使用价值。劳动创造价值是说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而不是说有劳动就创造价值。这是一个属于正命题成立而反命题不成立的逻辑性推理错误。价值的概念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付出了劳动,但不能使物称为商品,不能实现自在的价值,这不是马克思的错。没有一个物可以是有价值而不是有用物。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就白白耗费了,因此不创造价值。

2关于劳动的理解。关于物化的劳动的误解: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此处说的仍然是劳动,而不是像一些维护马克思理论的学者所认为的将物化的劳动等同于其他要素,于是得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结论。这种认识的错误是将劳动概念扩大化,而事实上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概念已经明确化。

关于脑力劳动的误解: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只是体力劳动,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解。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人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很显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是既包含体力劳动,也包含脑力劳动。

关于复杂劳动的误解:很多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复杂劳动中不再适用。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过复杂劳动的计算。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它的物质内容。可是,那种紧张程度较高、比重较大而超过平均水平的复杂劳动又怎样呢?这种劳动可以折合为压缩了的简单劳动、高次方的简单劳动,例如一个复杂劳动日可以等于三个简单劳动日。这里还不是研究支配这种折合的规律的地方。不过有一点是明白的,就是这种折合事实上在进行:因为,当作交换价值,复杂劳动的生产物在一定比例上就成为简均劳动的生产物的等价物,因而等于这种简单劳动的一定量。这就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复杂劳动中的已经运用,只是没有明确的罗列出一个通用的公式。

3.关于生产力价值论。有人提出生产力价值论,但这没有多大意义,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相类似的。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生产力价值论只是和劳动价值是同义的,是无意义的反复。如果承认价值理论的构建必须坚持生产力决定原理,那么,“基础论”及“劳动一元论”中生产力决定性体现在何处?可以明确地回答,生产力决定体现在劳动上。生产力提高了,技术进步了,生产同样品质或数量的产品,人们的体力劳动减少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原来需要1小时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8小时劳动就可以完成了,这难道不是生产力的进步在劳动上的体现吗?

4.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一些人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怀疑,说其他要素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并不是承认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篇2

现在的小学综合课,基本上是采用了《小学劳动与技术》这本教材。学科教学建议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目标。前者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后者则不断迁移逐渐形成学生的良好技能素养。教育本身的意义是从这两方面不断深入和扩展的。但一般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解读,无论是评价还是考核,往往是对“技能”习得的追求远超于对“体验”的关注,即重“有形呈现”的成果(技能素养的反馈),轻“无形呈现”的学生积极劳动体验。

一、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丰富创造性情感体验

我们要杜绝形式上走捷径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即把形成“作品”的主动过程,变成按着流程,按部就班完成一件手工制品。表面看,是省时高效,但课堂不等同于工厂,追寻的是“过程与结果”的最优化,是学生实实在在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考虑的。如此按老师的操作指示,从源头上剥离了成果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对个性的摧残。那么它课程本身的过程价值又何在?

这里,要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技能)的经历和获取新知(技能)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恰恰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我觉得,过程中去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二、改变“重课内轻课外”的教学,养成积极化生活态度

劳技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没有家庭的参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能根据孩子的实际督促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再说,一味地把学生禁锢于狭小的课堂,会严重地制约综合课的开设,因而造成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让教育走出课堂,让社会共同发挥潜在教育功能,可以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让学生对社会引起足够的关注。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积极的人生态度。说到底,即在生活中感触,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体悟。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家庭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特别是一些无以进行课堂实践的内容。比如六下年级《蛋炒饭》一课,课本中知讲到打蛋、配料、放调料等内容,而真正能做好蛋炒饭的诀窍在于控制油量、火候。凭现在的教学设备,学校里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实践。能在课堂上进行个别环节的演示,已属不易。这就要学生回家后进行实践。在家长手把手的指导下,学生的蛋炒饭技术大有长进。通过密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既巩固了教材上所掌握的知识,还主动探索纠正过去做菜时存在的错误方法,帮助家长做一次家务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创意空间。这般的实践,旨在检验内化知识,运用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自我表现,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亲子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改变“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塑造正面性意义价值观

出彩的劳动与技术课,往往以追求新颖的教学形式来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很容易满足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作品,而轻视教材内容的教育意义和潜在价值。其实,该课的德育因素极为广泛,几乎每课都有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这里,教师要开阔视野,从自然社会的多视角,审视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手工操作,如完成某一件作品,尽可能向多个方面渗透,充分发掘其内涵,最大化地达到教育功能。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有意义的价值观。

细究,《劳动与技术》六下年级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有个人劳动、生产劳动、科技小发明三大类。一是以儿童生活、学习为主线的劳动实践。这部分劳动内容以儿童个体为中心,围绕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生活起居等,教给儿童“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干”的道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简单生产劳动。从教学实践看,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是手工劳动,包括纸工、种植、编织等。三是科学小创造。教材中许多的制作材料是我们平时废弃的东西,经过学生的巧妙利用,设计创意小模型,如一张张旧报纸,一个个可乐瓶,学生把它们变成了一条条裙子,一个个花瓶。这项活动不光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意识,还能美化环境,服务生活。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思政课 拓展型实践教学 评价机制

如今社会的发展,更加体现出教学的本质不单单是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将知识与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问题。自2004年起,我国就已经提出了有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2005年又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1]。这两个文件的颁布,就更加强化了我国相关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让大部分本科和高职院校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方式。

一、我国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在生产生活中显得极其重要。只单单拥有片面的书本知识和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今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学生步入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对学生做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更大程度地接受和参与到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中去。而学生也都十分乐意接受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已经认识和承认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常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质量低

就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十分低。众所周知,实践教学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走形式。实践教学一般也都是学校在课程设计上简简单单地提一下,虽然也会牵扯到最后考试成绩以及毕业问题,但是通常情r下实践教学不是主要的考试科目。所以,学生们也会简单地应付一下,而学校或者教师很少会去检查学生的实践教学到底如何。这样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很低的。

(二)常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

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其更好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拥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手段。

但是如今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还是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意识来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工作,学校只是单一地接受学生提交的纸质资料,这样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它会造成学生的惰性思想,学生其实根本就不需要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或者参与也不会十分认真地对待,只需要到最后利用各种方式抄袭一些资料就可以完成任务。而学校对这些根本就不注意,因为对学校来说只要看见学生提供的结果就可以了。

二、造成我国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因[2]

(一)学校本身的组织管理不完善

思政课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也得到教育界以及相关部门的承认。但是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对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生存技能的学习。思政课师生虽然已经认识到其作用,但是还是处在比较低的位置,学校对于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学习都不重视,更何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与其实践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只是简单地提一下,根本没有特别完善的组织规划和管理。

(二)相关制度不健全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在科学的制度下,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但是对如今我国的职业院校而言,根本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尤其是对于实践后期的评价制度,可以说是处于简单、松散的状态中。在学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评价系统,导致了整个实践活动的形式化。评价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意识,然后最终依靠学生给的结果来定义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对于我国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用学生的自主意识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假如学校能够更好地制订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这样自由轻松的实践活动,在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下,肯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职业院校思政课运用拓展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研究

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几个不同的方式,大的方面来讲分为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拓展型实践是课外实践的一种方式,课外实践活动还有其他方式,例如参与活动体验或者是组织访问等。

(一)拓展型课外实践的概述

拓展型的课外实践教学,大概含义是依照职业院校思政课本身课本中的知识理论为基本点,做一些更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假期调查、观阅研究、生产劳动等等[3]。

1.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都不陌生,也是学生比较了解的拓展型实践教学的一种。它是针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学校所采取的一些使其通过校内劳动来获得经济收入,或者学生自己利用闲暇实践通过校外工作来获取经济收入的一些方式,例如让学生在食堂帮忙收拾碗筷,或者在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让学生打扫教室等。这不仅是学生减轻家庭负担的一种简单方式,也使学生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从而获得报酬,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勤工俭学是学生为了获取收入而参与的劳动,而社会服务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偿劳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一种精神而进行的不需要报酬的奉献活动。这种情况在职业院校也十分常见,一般也都是学生社团或者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例如“三下乡”活动,慰问孤儿院、敬老院等活动。社会服务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拓展型实践活动最大意义是培养学生为大众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

3.假期调查

假期调查的主体是学生,也是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寻找研究调查对象的。学生利用假期,在教师规定的调查范围内,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和状况进行调查考究,从而获得真实具体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得到最实际的研究结果,然后再结合现象和结果,提出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建议。

4.观阅研究

所谓的观阅,其实就是观察阅读相关的、有意义的电影、电视、书籍等,通过对其中出现的状况和问题,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体会,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对祖国以及亲戚朋友、与人交往的各种感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健康的情感,增强自信心、爱国心以及坚强的意志等。

5.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指的就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以及专业课的密切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训、实习中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生产劳动观念结合在一起,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从而得到更多的收益。

(二)职业院校思政课拓展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

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监管评价中得以实现。有一个良好的考评机制,也就意味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让职业院校思政课的拓展型实践教学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不再是走形式,而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它涵盖了整个思政课拓展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1.加强实践的整体性,有制度性的整体考评

@里的整体性指的就是从拓展实践教学的开始到结束,都要有一个完整且完善的制度。首先是学生实践前,学校一定要主动结合相关的学生团委等,为学生更好地参与拓展型实践活动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让学生明确拓展型实践教学的概念,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拓展型实践教学中切实得到好处。其次是在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地通过一些方式,例如结合学生实习单位,或者是通过网络等方式,来切实地关注学生的状况以及当前的实践结果,将这一部分作为最终思政课拓展型实践教学成绩的一步,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在整个过程中遇见的一些突发问题。最后就是在学生整个拓展型实践结束之后,要转变以前的实践结果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方式,要通过组建相应的评价小组,来切实地评价和选定学生的拓展型实践教学结果。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将学生的整个拓展型实践教学过程都作为一个评价的过程,不能只单一的要学生提供最终的结果。学校本身要加大力度,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整个过程都作为评价的基础,这样就可以更大力度地解决学生在实践中不认真或者根本不去实践,到最后只应付结果这样一个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实践教学的作用,切实地将拓展型实践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

2.建立一个奖罚结合的评价机制

社会的进步和学生自身的进步都是在不断的竞争中发生的。而一个良好的奖罚制度,可以更好地刺激职业院校学生投入到思政课的拓展型实践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技能。而在拓展型实践教学中,奖罚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假期社会调查以及观察研究方面来说,其奖罚制度要针对的就是学生后期对于相关问题的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的理论上的成果。学校可以通过组建相关的评委会来进行一系列的筛选,或者通过学生投票的方式等来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好的报告体会,进行通报表扬。第二是对学生在拓展型实践教学中所得出的一系列建议或者可行性的技术革新等,学校可以筛选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或者其他方面有利的建议,对学生进行表扬。如果可能的情况下,对于学生的建议甚至可以结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试用。第三是对于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而言的,这两者虽然有差别,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可以说都是通过劳动来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实践。在这之中,学生有些可能会在小事情上做得特别好,例如说勤工俭学的时候工作努力,同时还积极地干了许多自己职责之外的事情,总是被负责人表扬。或者在社会服务中做了一些无私帮助别人的事情,当事人还赠送锦旗、感谢信等到学校来。这些情况,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奖励。

对这些好的情况,学校都可以给予学生思政课成绩加分的奖励,对那些特别好的,可以在加分的基础上颁发校级证书等,同时对于指导教师也要有相应的加分或者奖励等。反之,对于那些做事应付了事的学生,实践过程中不投入、完全不积极的学生,学校也可以给予一些适当的惩罚,例如要求其重新进行调查实践和重写调查报告,进行第二次拓展型实践活动等,运用奖罚结合的措施,来更好地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拓展型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篇4

【关键词】劳技课堂;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不但要求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劳技课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通过劳技课可以掌握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磨练自己的意志,接触不同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劳技课程的重要意义

劳技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要达到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完成劳技教学的任务。通过劳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思考问题具有深度,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和规律,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抽象度,劳技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可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活动的本质;劳技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包括概括迁移能力、结果的多样灵活、思路的变化、思维起点的灵活等,它反应了人能力和智力的迁移,劳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比如对于一个问题提出的多种解决方法,就是一种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方法。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

1.锻炼坚强意志的形成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在的初中生一般娇生惯养,很少参加劳动,动手能力也比较差,遇到一点困难或是挫折就退缩,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样即使是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会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劳技课经常会需要接触到金属或者木制的东西,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割破手指,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干一会就累了或者是一二次不成功就放弃,是没有办法完成劳技课的任务的,一开始这些没有吃过苦的学生一定会抱怨,打退堂鼓,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就可以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得来不易的成功。

2.训练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非常的大,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都有一些因各种压力没有处理好,而做出伤害他人和自己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处理各种外界因素对自己带来的压力。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仅仅靠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心理素质如果太差就会被自己打败,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好时机,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在劳技课上观察学生的表现,对于那些依赖性比较强,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往往自己无法完成任务,而且会表现出焦躁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及时的开导学生,先设置比较容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信,正确的看待劳动,客观的评价自己,使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技课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完成手动劳动,更重要的是将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现在的学生接触劳动的机会非常少,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和电脑、手机的游戏上,让学生逐渐淡忘了劳动的本质,劳技课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增强集体意识、组织性、纪律性和协作精神,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克服自私自利、自由散漫、怕吃苦的缺点。

教师可以注意设置生动的课前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教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热爱劳动、自愿劳动,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的观念,从现在的用劳动服务自己和他人做起,将来走向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元的思维方式

劳技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用多元的思维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法,并积极的实践。劳技课制作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作品整体的形状和尺寸不进行较大改变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发散思维,提出有新意的构想,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按照自己的设想动手完成制作,为将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实践经验。

5.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初中劳技课堂应坚持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实学、实效、实用的原则,在课堂上让学生多练习,将教材中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一些教师在劳技课堂上过于重视理论的讲解,给学生留出来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少,这样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背离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在理论讲解之后要让学生充足的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师讲解了理论知识,学生会记在脑子里,但是不通过实践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教师要重视实际动手能力。

6.注意其他学科的渗透

劳技的特征就是和多个学科都有交叉,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由点及面的将知识相互串联起来,将学到的知识整合到劳技课堂上,运用知识完成劳动,这样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增强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技能,初中劳技教学的开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峰. 简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兼论劳技教育的定位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04)

篇5

1.电教媒体准备

聋哑学生生活在无声世界,电教媒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迅速性、直观性、感染性和再现性,电教媒体在导入新课、引导启发、示范指导、创设情境、反馈评价等教学环节都有重要作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一些细小、复杂、时间较长示范环节,应用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扩大能见度,还可在节省示范时间。如《缝沙包》一课,在教学一开始先播放一段反映学生玩沙包的热闹场景录象片段来导入新课;缝制过程事先放大摄制成录象,示范时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把整个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同时为学生的作品展示作准备。

2.材料、工具准备

对劳动课来讲,学生带的工具、材料不齐,就不能动手实践。因此要做到:(1)教师应提前一段时间将劳动课用到的材料告诉学生,要学生注意收集准备。(2)对于一些不便于学生自己单独购买的材料如绉纹纸、细铁丝等可由教师用代办费集中购买后分发给学生。(3)配套材料的配备相应减少了教师的准备,但配套材料的配备由于内容筐得过死,只有助于技能方面的提高,而不利于一些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3.教学内容的准备

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注意必须吃透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知识,把理论上的知识转换成技能、技巧,特别是操作演示部分要求准确、指导规范。教师要注重跟教材有关内容的知识、信息方面的收集。只有教师不断收集社会上的有关方面面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体现生活与劳动课把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教师上起课来才能内容丰富,有的放矢,把社会融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体现劳动课的实际社会意义。

4.方法和技能准备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课前必须明确课堂教学所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本课应具备的先决技能,如果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还不具备相应的先决技能,不但会影响本课的教学进程,更不利于学生对新技能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做香袋》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平针法缝香袋的技能,但由于学生没有具备平针法、窜线、打结的一些先决技能,所以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学生缝边能力差、速度慢,缝做的香袋不能抽紧缝线等等。(2)学生方法和技能的准备。如上面《做香袋》一课,需要学生掌握打结、窜线等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技能。(3)教师自身方法和技能准备。教师应了解一些工具的准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教师课前也应做好样品、范作等,通过制作,能提高教师操作的基本功,掌握操作过程中的技能、技巧,了解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发现学生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发现制作中的难点,找到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并有助于教师示范动作规范、熟练;指导到位。再有,聋哑学生的智力比不上正常学生和不能用语言交流,教师更应多做示范。

篇6

中等职业学校 法律课程 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在当前的教育大范畴中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他们的教学宗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均是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一切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核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都是以“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己任。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毕业离校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就是我们这些教育者所研究的方向。

具体落实到《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上,笔者认为,应提高《法律基础》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课时比例,提高其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不应出现学生仅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而忽略法律课的学习,形成偏颇,同时,要将法律课的教学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使学生提高学法的积极性、主动性,继而学以致用,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首先,本文伊始已提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离校步入社会之后即将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但我们的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有多少对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用法律武器去维护。例如,学生在未取得毕业证之前用人单位按照实习生对待,同工不同酬,没有“五险一金”,不签订劳动合同。再如,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工伤、意外,往往是用人单位和原学校的推诿责任,受损失的只有学生本人。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相当比例的学生已成为“半法盲”或“法盲”。因此,中职学校学生法律素质欠缺法律意识淡漠已经成为一个裸的社会问题。

其次,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没有形成一贯的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

另外,中职学校的法律课教师基本上由政治课讲师担任,他们的法学理论实践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无法形成有效互动,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章,“填鸭式”教学时有出现,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较为脱节,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较差,教学成效可想而知。

还有,中职学校的法律课程内容包括我国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和劳动法等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法律基础知识,虽在层次上定位于“常识”、“基础”课程,但并非是一般概念的“法律压缩”。教材虽从内容和形式上几经改编,但学校课程设置中课时比例偏低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法系统地将这些知识讲授于学生,学生没能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法律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第二,提高《法律基础》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课时比例,使其与专业课程的课时相当,并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期,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能动性,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中职学校学生在毕业离校后面临就业,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所以我们提高中职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定位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从宏观层面上说,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次,只有如此才能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才能实现以法制教育推进法治社会的形成。法律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通过教育教学促使学生建立明辨是非、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是构建有序社会最主要的手段,凭借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普遍、明确、稳定的社会规范使每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受到法律的约束。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使其行为和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和范围,是社会趋向文明和谐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特征。

另外,只有如此才能够符合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法律教育始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存在着不遵守校纪校规的现象,他们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法律知识,在社会上不违法就行了,校规校纪无关紧要,一般的违纪学校也不能对我怎样,故而出现一些学生学习法律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一个缺乏纪律观念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接受法律观念,因为守纪是守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建立明辨是非、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让每一名学生能够自觉地做到由“他律到自律”,明白平时的守纪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守法修炼过程,这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实质所在。

篇7

要让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对社会、对生活有积极的体验,形成开朗、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乐观向上。这是自己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我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课本中学知、在生活中求知,在知识中生活。其具体做法,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兴趣引入,互动交流,懂得生活

依据《品德与生活》这门新教材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这使我逐步体会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有趣味的课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实生活,熏陶情感,开阔视野。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求知。

二、实际出发,模仿体验,热爱生活

例如,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秋天的收获》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我模仿割稻子、捆稻子、扒玉米、摘果实、摘豆角等各自的动作,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从事的是哪些劳动?学生猜对后,让他们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过这些劳动的?接下来,我让学生纷纷模仿秋天收获时的劳动的样子,让学生猜一猜是在干哪一种活,学生满怀兴趣,分别表演,猜的同学也展开想象,尽力思考。除此之外,我还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编排、演练一些动作,培养锻炼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并在知识中愉快地生活。我还注重扩展他们的想象与思维,设想:再过几年、几十年,在你的家乡还能看到手工劳动的情景吗?让学生描述一下大型联合收割机直收水稻、玉米、黄豆时的情景,教育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通过以上的模仿体验,使学生获得了生活的经验和农村生活的知识。

三、教材为主,观察搜集,尝试生活

在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学生的自身资源充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的内容为主线,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去实践,去观察搜集,提高时效性。《品德与生活》课要强调儿童的直接参与,活动要尽量常态化,同时注重丰富多彩。在内容上,教学活动既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学会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来组织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五课《秋天在哪里》时,我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你用什么办法可以留住秋天?留住秋天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快拿出你们的作品办一个作品展览吧!学生很快动起来,并结合教材内容,想出了许许多多留住秋天的办法。学生口头交流之后,我带他们去大自然中观察,并采集和搜集了一些他们特别喜爱的秋天的各种植物叶子,保存起来。在下一节课时,我指导他们用叶子贴画,用叶子做书签。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验到了去大自然中观察、搜集的快乐,同时也体验了生活的乐趣,并学会了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看到学生们那开心的笑脸,我也特别开心。

篇8

关键词:生命化;生命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育

当前大学生自杀事件在高校中常有发生,生命教育越来越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有三种:(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渗透于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3)开展体验活动(如拓展训练等)及专题讲座。调查研究发现,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存在师资难度和短暂型等缺陷,而专题讲座的内容零散,效果难以持久,所以将生命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是一个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相近与相关性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融合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知识,分担相当大一部分生命教育的任务。那么,在该课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与践行生命教育?

一、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生命化的教育”,它将个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尊严与价值的生命,从而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关注生命的自由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让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并进而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与德育的目标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秉承“生命化”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理念最终会通过教育与教学方法来体现。

1.“问题中心法”教学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生命教育的理念实质上是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包括教师所持的平等的态度、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尊重、对个体人格的尊重等。

教师的任务,不是将某个所谓“正确”的观点灌输甚至是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倾听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声音,然后以平等的态度探讨、引导,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会涉及种种社会现象的剖析,可以将这些讨论置于课堂之上,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思辨,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同所有人分享。老师的角色在于辅助、引导,而不是斥责、纠正。这样,学生更能够抛开顾虑充分地思考、大胆地发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都有获得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2.“小组协作式学习”鼓励学生课外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按照个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将其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同时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标。

将课程内容同社会现实相融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会使他们的生命获得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小组协作式学习”主要体现在该课的道德实践环节中,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生自由分成4~8人的小组,每组确定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小组自由选择或自行确定道德实践的选题。除选题外,小组需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实践计划,并将其形成书面材料交由老师备案。

小组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查或实践之后,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汇报时需做PPT。汇报后老师或其他同学可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汇报人所在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回答。调查报告的分数由每组选出的“评委”进行打分,各“评委”的平均成绩即为最终得分。

在这种小组协作的形式中,教师只起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学会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方式,学会将自己的利益融于社会的利益;另外,小组协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际沟通的平台,增加了他们人际交流的机会,锻炼了他们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使他们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人是情感与理智兼具的动物,生命教育的理念重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情感的力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通了学生感性与理性的通道。这样到达学生大脑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情感体验产生的真实的感受。

二、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以呈现,后者的教育目标包含着前者的部分教育目标,用生命教育的视角去剖析道德教育的问题,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1.珍惜生命之美好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植物的生命。而这正是学生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品德教育中如果能真正树立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一些道德问题便也可以迎刃而解。

2.担起生命之责任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品德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个体责任感的养成,这一点同生命教育的要义不谋而合。爱国、爱情与人生、道德、公德,无不是对个体责任感的要求,因此,这些章节的学习,实际上是关于个体对生命责任的探讨。

3.体现生命之价值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要想让生命绽放出异彩,必定要寻求人生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而这正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更好更具体地说明生命教育与德育在教学上的融合,特提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贯穿生命教育的部分教案:

生命是什么?一个人的生命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讲授:生命具有丰富的层次。

与其他生命存在相比,人的生命更加绚烂多彩。它既遵循生物体共同的运行机理和规律,有生有死,又在后来的社会化进程中反映出巨大差异。人的生命,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第一层次: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人的自然生命具有动物性、本能性、功利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它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基础,是人的一切高级生命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人的其他生命形式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层次: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

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形而下的肉体享受,是对于自身的物质、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人在实现自己肉体生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意识的萌生、精神的关注和价值的指导,那么它就仅仅停留在动物的生命层次,而不成其为人的生命。正是有了精神生命的存在,才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有了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人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角色。人的生命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中展开的,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经由社会规范后的高级形态。

第三层次:超越生命

人类与动物区别最大的地方也许就在有超越性精神生命了,包括人之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等。人之精神生命最大的特征即在其“超越性”。

将自然生命视为生命的全部,导致对生命的虚度或漠视。

社会性生命与超越性生命的存在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生命的意义。

由此,我们便可以在死亡面前寻获人生意义之所在:既然我们的生命不仅存在于现在,还可以存在于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也必须好好地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创造价值,让人生精彩绝伦,以使我们的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在自然生命终结之后,还能得到更好地、永远地延续。这便是关于人在死亡导致的虚无性面前寻找生命意义何在的答案,这也是我们需要人生奋斗的根本理由之一。

结合上面所说的生命的内涵,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没有劳动能力且需要人照顾的婴儿或者病人,有没有人生的意义?第二个问题:金钱或权力是否可以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1)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因为生命的丰富性,个体生来就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出生看生命的意义:个体生命的诞生就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巧合与机遇。

(2)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劳动和贡献才是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为什么说劳动和贡献是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

首先,劳动和贡献充实着我们的实体生命。劳动是我们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其次,劳动和贡献充实着关系性生命。你从劳动中获得了社会和社会成员的尊重;你通过劳动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你的痕迹,即便你死后,这些痕迹依然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劳动和贡献是唯一能够同时满足人的全部生命需求的衡量标准。

可见,对“生命”的剖析,使得本章的讲授更加深刻。

教学实践证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贯穿生命教育,同该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并不冲突,相反,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德育更深入学生的内心,更加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内化、人格的成长。

篇9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结如下:

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以点带面,拓宽教育范围。

2、有劳动基地,各班主任要继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3、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爸妈的小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一块开心农场,各班有一块种植地,开展劳动竞赛。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本学期学生的纸工作品有二幅被选为大运会纪念作品。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班级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如每天包干区清洁和保洁进行被评比。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篇10

关键词 学情 学法 教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Design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ice"

GAO Changqing, LIU Qinghua

(Hubei Gong'an Nanzha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5)

Abstract Intuitive demonstration method, situational experience method and activities teaching methods, the design focus on the study method, let the students' explore independently, active participation to the entire thought process of knowledge formation, and strive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tively and pleasant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improve their cognitive leve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learning situation; learning method; teaching method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前承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后启“价格变动的影响” ,无论从教材体系的编排,还是从知识特点、能力培养来看,都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1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常见因素;②理解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③理解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④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⑤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供求影响价格”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清问题本质的能力。②在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热点及生活体验,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②通过学习“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劳动价值论),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精神。

2 教材重难点确定

三个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供求关系,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3 教学过程及教法设计

3.1 导入新课(2分钟)运用直观演示法,采用视频导入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一样,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 “豆你玩” , “蒜你狠” , “姜你军”是近一段时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词汇,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物价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寓政治课教学于视听实际,有利于激感,开启心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3.2 进行新课(35分钟)

3.2.1 供求影响价格

这部分是教材重点,通过前面导入新课的例子――“豆你玩”进一步延伸,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给学生2~3分钟时间看书,分组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探究活动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材料相关机构分析的绿豆价格变化的原因。

探究材料一:过去几年绿豆价格不高,加之绿豆等杂粮杂豆的补贴不如主粮,农民种植绿豆的积极性下降,同时由于中国城镇化进度加快,城市郊区的种植面积也受到影响,中国绿豆种植面积在2004年达到90万公顷的顶点后,随后逐年下滑,至今只有约80万公顷。而2009年东北地区又恰好出现严重旱情,绿豆种植区域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减产面积普遍在50%左右,仅为74万吨,创下10年来的新低。绿豆脱销的背后,也暗藏着一股绿豆养生热潮。随着国家调控干预,天气转凉,新绿豆上市,其价格必然回落。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影响绿豆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两分钟)?这些因素通过改变什么改变绿豆的价格?然后请每组代表发言。

师生共议:影响绿豆价格的原因(生产条件、气候、文化、政策、时间),这些因素最后通过改变供求状况影响绿豆价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问,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概念。 (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1页)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绿豆价格的因素过程中,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思考: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大家思考一下,绿豆的价格可不可能高于人参的价格?为什么?

3.2.2 价值决定价格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商品价值量需要学生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而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意义,重点放在“意义”。为此设置了本课的第二个探究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探究活动二】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探究材料二,随即抛出三个问题。

探究材料二:假定1小时劳动1元钱,张三种植一斤绿豆需要4小时,李四种植一斤绿豆需要6小时,王五种植一斤绿豆需要8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

①绿豆的价格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在上述情况下,对谁的经营活动更有利?

③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怎么做?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2分钟,请每组代表发言。

师生共议: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正因为如此,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继续对绿豆价格进行分析,其中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设置的,而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则是针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的。用层层深入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突破重点,节约时间的作用,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思考:为什么最新款的苹果iPhone 4价格也没有刚出来时的大哥大价格高?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这部分是教材的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比较分析的表格,给学生2~3分钟时间看书,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填表,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最后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出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

【探究活动三】

同类知识点通过表格分析比较,易于系统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及时反馈了学习效果,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由“事实如此”,向“原来如此”转变。

3.2.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新课标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弱化,对其讲解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回顾,对等价交换的解释,来阐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再利用价格波动线,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3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