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9 11:1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现状

篇1

我国社区教育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和需求,经过树立试验区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环境不同,社区教育发展的状态也各不相同。从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来说,大城市、中心城市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中的社区教育,比中小城市、西南和边远地区城市中的社区教育发展得要迅速一些。相对于城市社区教育,我国乡村社区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和边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则更为滞后。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国已经建立的社区教育实验区总数已经达到114个,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从社区教育试验区的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有73个试验区,占总数的64%;中部地区有22个,占19%;西部地区有19个,占17%。而且,多数省、市还确定了省级和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目前,在我国部分城市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发展较好的社区教育典范,这些城市的社区教育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素质而且促进了地区发展。例如,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闸北区、天津市河西区、新山子社区等,这些地区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创新之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成功经验。

二、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发展缺乏权威性的法规支撑

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工作成果丰硕,但至今没有一部社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规,只有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政府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但是其权威性不够。福建省人大制定了终身教育法规,其他诸省至今还只停留在政策文件、章程制度水准上,还没有上升到法规程度。制定社区教育相关的法规政策是保证我国社区教育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社区教育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2.社区教育发展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目前,我国每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都在增加,但是这些教育经费还是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建设和教师工资等方面。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目前还没有设立社区教育的专项经费用于发展社区教育。由于对社区教育的宣传不够,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社区内很多企业、团体和社区民众对社区教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不高,这就造成了社区教育融资渠道少,社区教育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3.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社区教育目前由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在社区教育体系中,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体制中最终端的政府派出部门和管理机构,各级各类上级主管部门都向街道办事处部署本部门的工作任务。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教育种类繁多,同时管理各种教育的科室也很多,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整合与协调。这种纵向管理体制存在如下弊端:(1)由于区级有关部门直接向街道办事处各个相关部门下达任务,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互联系,这种管理体制表现出缺乏统筹、整合和集中。(2)这种管理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启动和推进,强调下级要对上级负责,这就导致下级缺少对于教育发展的主动性。(3)由于街道办事处各个部门分别开展教育活动,各类教育活动的管理方式、范围、目标和力度不能统一,各类教育活动之间缺乏相互联系。(4)在街道办事处开展教育活动时,还表现出各个子系统的封闭性,从而导致街道社区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4.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育人才队伍

很多地区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都表现出缺少专业的社区管理人才和一支适应社区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大部分社区教育工作人员都缺乏社区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他们接受专业教育培训的机会也很少,这就导致他们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表现出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我国社区教育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着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我国社区教育才能获得健康快速地发展。

5.社区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

近几年,在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下,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总数,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超过到一百多个。但是,从试验区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具体反映为:东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建立的试验区多于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城市中树立的试验区远远多于乡村地区建立的试验区。此外,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试验区与非试验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为了统筹我国社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解决不同区域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立法的关注和支持

制定社区教育的法规是发展社区教育的根本保证。国外一些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为了确保社区教育有效开展,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社区教育的立法。例如,丹麦政府就分别在1968年和1978年颁布了《闲暇时间教育法》和《成人社会教育法》;美国政府分别在1862年和1917年制定了《莫雷尔法案》和《史密斯———休斯法》;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日本《教育基本法》第7条的精神,相继出台了《社会教育法》(1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和《博物馆法》(1951年),“三法”的颁布完成了对社区教育主要设施的立法。这些国家都主动以立法为手段,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扫除各种障碍,从而保证社区教育顺利发展。我国应吸取国外社区教育关于法规政策建设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区教育法律法规,使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教育,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地区要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并把社区教育经费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社区内各类企业单位也要认真实施关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并积极开展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对学习者个人回报率较高的培训,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收费。

3.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社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大教育观出发,设立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协调整合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并在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立进行社区教育的实体机构。应该推广“三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四级管理”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实施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民主参与。即在市、区、街道三级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政府主要负责人应该担任委员会的领导。社区内主要机关、团体、各界人士以及政府内的主要委、办、局领导出任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区教育事业的局面。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常设执行机构,代表政府组织并实施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决议事项,协调整合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有关社区教育的工作事宜,并指导下属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业务。

4.培养社区教育的专门人才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应在大学中设置社区教育专业,培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层次的社区教育理论工作者及专业人员,在大学中设立这些专业将会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校内培训、校外讲座等方式对现有社区工作者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其转型为社区教育工作者,从而更好地适应社区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这样我们就可以培养一批社区教育的专门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这些专门人才将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带动社区教育进一步的发展。

5.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试验区的建立

篇2

【关键词】社区 护理健康教育 意义 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74-02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提供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社区健康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代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达到“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目标法人战略性策略的基本途径。

1.2 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社区群众健康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1.3 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社区健康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卫生标语、墙报、专栏、广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方法,从整体上对社区群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其所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高昂的医疗费用投入所产生的费用。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2.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所以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把护理人员作为重要对象。

2.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2.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协作 由于部分政府等职能部门停留在以医疗为主的层面上,“轻健教,重医疗”的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对于健康教育支持力度不大,对于相关设备等投入也不积极。所以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仅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为社区群众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为人民健康服务。

2.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 目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机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目前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们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大部分护理人员中学历层次不高,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现在开设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的应用性科学,社区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教育需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创造条件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林奕,张军.社区健康教育的程序及其运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7):27.

[2]曾小东,黄正芳.社区护理技术现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2):104-105.

[3]高丽丘.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68-70.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 呼和浩特 服务体系

一、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1.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社区管理部门健全,人员配备完整、系统设施完善,各种职能运行正常,但在社区教育工作上,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仅有部分社区的老年大学开设“老年书画班”、科协的“科普班”及部分社区自开的“老年心理健康班”,大多数社区无任何社区教育活动。同时,参加社区教育的群体也非常单一,仅仅是常住社区的老年人。教育内容偏重老年人爱好、需求。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及驻区单位的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先进的社区教育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满足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人员的需求,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完成社区教育。而现阶段的社区教育是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缺乏长远规划、缺乏行之有效的安排。长此以往,不仅社区失去了组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连学员也没有了学习兴趣,社区教育就会陷入停滞、无活力、走形式的状态,无法有效连续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2.社区发展不均衡

呼和浩特市的社区发展极不平衡,新建社区的硬件设施齐全,条件优越,工作人员配备整齐、素质高、工作环境好,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老旧社区的硬件设施落后,工作人员老化、素质相对低,工作条件差,已远不能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部分老社区改造难度很大甚至根本无法完成改造,连最基本的社区职能也不能发挥,就更不用说社区教育了。这样的现实情况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3.社区教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

呼和浩特市各个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需求也各不相同。以政府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高级知识分子等为主要居住对象的社区,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层次较高,以满足精神需求、健康需求为主。而老企业职工、旧城区老住户、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社区,社区教育还停留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层次,多以学习教育知识、就业知识、工作技能为主。因此,在以往开设的社区教育课程里,呼市电大都先调查居民的实际需求,然后安排课程计划、开设课程,较好地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和单位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4.呼和浩特市从事社区教育的主体不明确

虽然从事社区教育是很多机构和单位都能完成的事情,但片段式的、简单的、运动式的教育形式和自行安排教育内容对社区缺少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都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教育突出地表现为:缺乏统一的思路、缺乏统筹的安排、缺乏科学的考察、缺乏有序的组织、缺少有层次的教师、缺少相关机构的支持,所以,各机构和单位就成了敲锣打鼓地组织开幕式,请领导和新闻媒体参加社区教育仪式,以后的教育效果无人负责的运动式社区教育活动,这样的社区教育不是居民真正需要的社区教育。

5.基层社区缺乏积极性

各社区日常事务繁杂琐碎,无暇顾及社区教育,虽然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但由于工作繁忙,经费缺乏、场地匮乏、人员不足而不得不放弃社区教育。同时,社区的工作人员对社区教育的概念也较模糊,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开展社区教育、聘请教师、培训教师及解决社区教育的对接问题。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的现状已成为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社区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对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城市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矛盾,很多矛盾都需要社区教育去进行调和,同时,城市发展也是在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建设中最主要和核心的要素和内容。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要紧密依靠教育来实现,这是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柱。

社区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起点和抓手,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推动着教育的变革。而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特点,可以起到弥补学校教育这方面缺失的作用。

社区教育首先要以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居民素质为目的,切实做好社区需求的教育培训。居民如果想了解政府决策,社区教育就提供“时事及政策讲座”;居民如需要再就业,就会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化培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教育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保障;方便、快捷、就近是社区教育的优势;成本低、见效快、覆盖广是社区教育效率所在。

1.由专门的教育机构组织

呼和浩特市是首府,也是内蒙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聚集地。社区教育是实现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基础之一;社区教育应该面向本社区全体成员,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旨在提高本社区全体成员的人文素质、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是教育与社会的最广泛融合,摆脱教育功能单一化、学校化的狭隘属性的教育。由专业教育机构组织社区教育不仅会提高教育的质量,还会丰富社区教育内容。职业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社区教育的优势,职业学院的专业教师参与教育能解决社区居民获得就业技能的需要、改善生活的需要、陶冶情操的需要。

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大学利用自身网络教育的优势,在呼市建立多处直属电大学习中心,网络已普及并覆盖全市,同时,呼市电大也拥有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起了呼市电大终身学习网,能够通过网络完成社区教育。呼市电大并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教师资源就成为呼市电大社区教育的共享资源,从职院教师中招募志愿者教师,经系统培训后,深入社区进行社区教育。呼市电大从事社区教育已有三年,为社区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入门与辅导操作、合唱团、书法绘画班、婴幼儿行为规范教育、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道德教育等多种社区教育课程。不仅呼市电大在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经验,还能够按社区的需求培训教师定制课程,组织社区教育教学,呼市电大已逐渐成为呼市地区社区教育的主要力量。

2.社区的大力支持

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才会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才能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社区的工作也好开展。在社区系统中,区属社区办和街道社区办是基层的政府机构,最贴近群众生活、最了解民生、最熟悉居民,所以基层社区办真正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把居民的需求与教育机构沟通,教育机构才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专家定制课程 ,并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改善社区的学习条件,加强网络的全天候使用,免费教育培训、由政府指导和引领,有政策支持,专业教育机构、志愿者的补充会使社区以积极的态度、持久的生命力投入到社区教育中。

3.实效的政策及充足的经费支持

社区教育是一项全民受益的教育,可以丰富全民生活,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传递政府思想。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是社区教育的风向标,引导社区教育的走向。政府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就是社区教育的发展动力。积极鼓励部门机构参与、鼓励群众参与,能够增强社区教育的活力,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社区教育成为群众生活所需的教育。社区教育是解决民生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单靠有积极性的几个机构和部门是无法把社区教育做大、做强的。

社区教育也是一项消耗资金的教育,没有经费来源的社区教育无法持久开展,社区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越早投入、就会越早受益,也会全面提升呼和浩特地区的居民素质及生活质量。

三、综述

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实质就是政府、社区、教育机构的三点共建的模式,缺一不可,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会稳固构建维系社区教育的支点。政府优惠政策与充足经费的支持,社区的有效组织和合作协调,教育机构的专业师资培训辅导,三方共同努力利用社区教育把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居的典范城市。为了全面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近期呼市电大策划并逐步推出“全民有奖网上读书”活动,此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社区办和呼市电大三家联合举办。通过网上和网下两种途径,吸引社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学生参与。该活动设立一二三等奖,答题内容将结合要求市民必须知道和掌握的条文、法规及有关知识。此次活动将会把呼市社区教育活动推向一个崭新的水平。

社区教育必须由政府主导;面向社会不同人群生存和发展的多方面终身学习需要;以本社区居民为对象;内容多元化(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多样化(包括各种活动、面授教学、远程教学等)。经过上下努力,多方合作,使呼和浩特社区教育步入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 发展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5-01

社区健康教育是在指定的地域范围内,主要以家属和患者为主体。通过社区护理计划,或者有目的组织对社区患者以及居民传授必要性的教育,帮助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最终提高其社区的生活质量。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在社区开设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从总体上提高国内社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改善生活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尽最大努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保证社区疾病的早日康复。同时,医院也可以适当的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友好沟通,促进医院和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好的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宣传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保证社区群众的整体疾病预防意识。本文旨在描述国内社区健康服务教育的发展和现状,重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以此为借鉴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更好的为社区群众服务。

1 国内社区健康教育现状

国内社区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从1934年陈志潜起草的“定县乡村教育实验”文章提及到社区服务的概念开始,1936年,由胡安定、邵象伊成立的中国卫生教育社,以及中华健康教育研究会,为当时国内的健康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健康教育的思想开始逐步的成型。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国家开展了家庭病床类型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90年初期,大多数城市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逐渐的起步和成型,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成型将社区健康教育的方向逐步发展成为保健,预防,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医疗以及康复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社区健康教育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国范围内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发展和前进。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分析,国内31个省份均开展了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试点工作,大概有178个试点城市,占全国总面积的75%以上,并在北京,上海等国家一线城市成立了重点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等。

21世纪初期,国家卫生部根据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又颁布了《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基本工作内容》通知书,其要求地区社区健康教育中心的重要任务是保证社区群众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同年,魏荃教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工作经验,对国内的社区健康教育试点城市分析,提出健康教育初步进入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服务体系,但是地域不同导致社区教育服务的难易程度比较大,章莉莎教授等也认为社区教育服务虽然形成了,但是国内的各省市社区服务的规模、形式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投入的力度不同,导致其产生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因为政府部门的大幅度支持和投入,起步比较早,较快的形成了社区护理站,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人群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但是对于国内比较偏远的山区和郊区而言,社区健康教育的认可程度和思想理念的转换就极度的受到质疑,国内各地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良莠不齐。

2 国内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多样,设计到的生活范围比较广,比如说: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活动方式等。社区的卫生服务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的意外事故健康教育;保证社区群众的营养卫生,自我保健,以及孕妇的生殖卫生保健等,环境与健康,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等等;对于年老体弱的人群二而言,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让其保护好自我的健康检查和体检的工作,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调节等等。笔者从事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工作多年,对于社区护理健康的教育,可以从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和体制抓起,参考相关的护理书籍和相关文献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自身做起,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和要求。

对于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教育的方式比较多样化,可以根据需要在社区服务中心张贴教育橱窗展板,进行社区民众科普宣传,普及基本卫生常识,在社区中组织群众进行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频道进行广播和宣传,另外,也可以根据当地具体的社区健康教育条件和生活质量,将社区的教育工作分成群体教育,小组教育,同时,还可以根据社区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电话随访,家庭拜访等方式展开,组织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技术交流会,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社区群众健康教育普查等等。

3 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展望

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如何更好的提高社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服务质量,成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神圣的使命,必须根据自身社区的条件,加强社区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当地的社区教育服务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解决新时期下,健康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出发,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健康教育理论经验和技术,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发展规律,使用现有的手段提高社区的健康教育水准。保证国内社区健康教育事业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社区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让社区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和谐、健康和安定。

参考文献

[1] 景月娟.应用PRECEDE模式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D].山西医科大学 2013,04,34-35

[2] 岳红丽.社区健康促进M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 2012,05,34-36

[3] 王芳华.社区居民对疾病认知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2,34-36

篇5

【关键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形态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承载了城市人口的衣食住行,日趋成熟的社会发展机制使社区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基本载体存在,演变成具有独立特性的实体,毫不夸张的说社区可以看成是人们生活中继工作单位和学校以外的最为稳定的区域。人们在社区内从事相对独立并有一定共性的活动。由于机制和体制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针对校内的青少年、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为主要对象开展进行,而忽略了人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社区及其他特定范围的生活区域,这些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出现了些许空白。时代在变化,“自然人”的社会属性也终将显现出来,这也加速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凸现,针对社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增强实效性等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对社区加强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1 在转型时期加强社区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区域的稳定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激荡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使传统意义上社区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和扩大,如今的社区在功能上不仅涵盖了户口、计生等内容,更增加了如对再就业人口的安置、百姓的业余文化活动、医疗卫生保健、公共资源建设与维护等诸多内容。与此同时,社区也成为典型社会问题的交汇点,社区内活动着大量的离退休老人、农民工、下岗职工、小商贩、无业人员,他们是社区频繁活动主体,左右着社区意识形态的走向,由于社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不完善,使他们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及时有效的疏解人们的情绪波动,是加强社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关键。

1.2 在新形势下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反之,如果在内容、渠道、任务等要素上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只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此以往,将失去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能力,不能为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思想保障。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大胆运用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增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3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引领社会主义思想进驻社区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所在

将社区内的意识形态领地看作是待开垦的土地,如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及时进行,其他不良的、腐朽的思想就会进驻,腐蚀居民的思想。如今的城市人口处在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大环境,居民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果放松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反、唯心主义、反科学、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就会卷土重来。因此,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社区思想阵地、提高居民的素质十分必要。

2 红旗街道大兴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2.1 红旗街道大兴社区现状

红旗街道大兴社区位于文化广场西侧,东起西民主大街西至建设街,南起解放大路北至西中华路。辖区面积0.31平方公里,总人口10,935人,共3665户,党员215名。14岁以下儿童125人;60岁以上老人751人;35岁以下妇女756人。大兴社区党委重视社区教育,着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工作,通过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社区的文明程度。

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红旗街道党工委和大兴社区党委以及社区干部、广大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兴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显著,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的体制又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现代观念相互冲突,东西文化相互激荡,面对正在调整的利益冲突,社区中群众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评判方式都发生着很深的变化。由于大兴社区的暂住人口较多,人口的结构较为复杂,失业问题严重等,使得该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众多问题。

(2)当前的社区工作人员中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少。辖区内一万多居民,但专职的思想教育人员不足10人,通过居民与教育人员的比例明显看出师资力量的薄弱。同时辖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一般,为群众普及深刻的思想知识较为困难。对于居民摸不清、弄不懂的问题和现象,水平不高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存在理解上的困惑。对于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果在普通社区引导和普及,水平一般的工作人员会感到很棘手。部分群众提出尖锐问题,若不能做到客观、良好、公正地把道理阐明,不能令群众信服,就很难达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3 如何改进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关键之一

在当前社会,互联网、多元化思潮不断影响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际方式。社区工作人员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也直接决定了社区居民意识形态正常发展的成败。因此,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十分重要。随着社区管理改革的深化,其职能不断向综合方面发展,以“居委会大妈”为主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所以,应在高校中选取优秀、热心的毕业生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并对这些新成员进行培训,强化其责任感和事业心。

3.2 将科学、完善的社区管理方案,运用于实际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抓住社区内人员构成关键:首先,把握社区管理的规律,统一原有管理机构,形成新力量,增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其次,将教育内容融入对居民的服务中,居民是反映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镜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是否显著,关键在于居民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度,只有居民认可,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真正取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3.3 文化社区的发展是改善的关键,优化社区的文化环境,改善的社区文化氛围是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精神文明活动、优化文化设施等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区思(下转第329页)(上接第153页)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文化设施建设要全面,如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网络学习室等,大力优化社区文化设施并开发新文化设施,丰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4 结语

当代社会,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单一宣传部门的工作,是全党和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要齐抓公管,才能开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清华.也谈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J].探求,2000(5).

[2]厉忠教.试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创造,2000(12).

篇6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疔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疔体制的变革、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疾病多样化的改变、慢性病患者的增加等等问题,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社区护理服务将在提高国民健康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社区护理也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疔护理地点更多地从医院病房移向社区和家庭;未来的护理人才也将由在医院工作的专科护士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因此,相应的社区护理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革新也势在必行;中高职护理专业的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巳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开展社区护理教育,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社区护理的教学实训和实习环节,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出适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使护生毕业后很快找到工作,安心的在社区护理基层岗位上为民服务,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核心概念界定

2.1 社区护理学

社区护理学是在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为适应公众的健康需求,在护理实践过程中综合发展而成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学科课程。主要目标是使护生掌握为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目标人群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全科性的服务方法和手段。具体内容包括社区护理程序、家庭健康护理、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老年人保健、社区常见慢性病病人的保健护理等。

2.2 社区护理

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等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和社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疔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是一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它实现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向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增添了新的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范畴,使护理服务从医院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变封闭式的服务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服务。

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主体;服务综合性;服务连续性;服务可及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分散性;服务自主与独立性。

3.社区护理教学和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着力负责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该文件的颁布,对社区护理的教学和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该文件的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实践经验体会,归纳出以下存在问题和差距。

3.1 社区护理教学起步较晚;实践教学体系滞后;教材难以体现社区护理的特点;课堂理论授课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巳经开始将社区护理课程纳入护理教育大纲中。东南亚等国家的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从法律制度的制定及具体的工作实施,也早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开设此课程历史短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单独设置社区护理的专业。从事社区护理教育工作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极其缺乏,多为从事护理学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多为国外教材的翻译版本,部分章节理论性很强,内容却空洞。案例大多是国外所开展的社区护理工作,很多护理服务项目在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开式,使得多数学生认为这些社区护理工作在我国还遥不可及,以后干这行了再学也为时不晚。另外,社区护理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和内容与临床护理、老年护理课程重复,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巳经有所掌握,因缺乏新鲜感而造成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也认为社区护理学的课程难讲。这种不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2 社会和各级政府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政策及财政支持不够;社区护理服务普及率偏低;社区护理人才严重缺乏;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社区护理服务缺少专业特色;社区的卫生服务现状也给社区教学实训和实习以及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社区卫生机构承担。各级政府尚无具体的社区护理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提倡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财力方面支持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另外,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承担起了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角色者等社区护理的功能较少。再加之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社区护理服务又缺少专业特色,使得社区的特色护理开展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工作只能求生存,不能求发展。

4.建议和对策

4.1 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教材和课程体糸;建立以全科护士为主体的社区护理服务专业技术队伍,推动社区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护理教学中把培养适应未来的社区护理人才作为长远的培养目标,在中高职院校开办社区护理专业,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4.2 建立校内社区护理实训场地和校外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家庭,直接参与社区护理工作的设计、实施,加深学生对社区护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社区护理素质。使护生真正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疔护理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边缘性学科转变;工作方式从医院院内护理转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的转变。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07-03

西乡塘区位于广西南宁市市区西北部,区域总面积1 29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共115.62万人口。辖区共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253所,学生人数达105 300多人。近年来,城区党委、政府筹措资金5 000多万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使整个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西乡塘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加快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为其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缺口仍较大

西乡塘区的农村学校中有608个教学班拥有“班班通”设备,占城区学校教学班总数的37.6%;所有学校均安装了宽带网,已经全面实现“校校通”,正逐步实现“班班通”;所有的中学、城市小学及部分农村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占城区学校总数的63.5%。部分学校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教室。计算机数与学生数之比(以下简称“生机比”):中学为10∶1,小学为17∶1。少数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拥有校本资源等。目前,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超过南宁市的平均水平。城区信息技术装备部分数据见表1。

教学软件资源配备情况:中小学拥有数量不多的教学软件资源,比较多的是光盘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这些教学软件资源,一部分是随着各种项目(如“农远”“薄改”项目)等配发下来,部分是学校教师以网上购买等形式购进,教师自主开发的较少,不能满足常规教学使用需求,而且没有进行统一管理,谈不上充分共享。

(二)教师队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近年来,城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注意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基本原理,也有比较强烈的践行信息化教学的愿望。据抽样统计,80%以上的教师能够制作PPT、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检索资源,60%的教师能够利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

(三)应用普及程度较高,但应用率较低

城区教育管理部门注意督促和推进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每年都举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评比活动,要求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积极性。据调查,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覆盖率如下:学科覆盖率接近100%,课堂覆盖率约40%,教师覆盖率为63%,信息化教学设备(每套)周使用率在20课时左右。但是,有80%以上的学校没有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偏低,城市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较为普遍,城区整体应用情况略高于南宁市平均水平。而信息技术在教育科学管理、个性化教育教学、协同化的家校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还是空白。

二、特点及发展情况

(一)城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效比较显著

一是先后争取到中央电教馆部分研究项目落户西乡塘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远程合作学习项目课题、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课题、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 Quest”项目课题、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城区。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优化和提高了城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构和层次。

二是以竞赛促进应用。在选送教师参加自治区、市等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评比活动前,首先举行城区级的评比竞赛,部分学校也相应开展校级评比筛选活动,从而促进学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三是注意开展与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常规化。部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就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展示获奖课例,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经验,研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

(三)政府出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据调查,大多数学校都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自治区级、市级信息化教育培训。近两年,城区组织了40名骨干教师参加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英特尔[?] [R]未来教育”《创新思维技能》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网络培训,组织225名学科教师参加自治区网络联盟“备好课”培训,组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和自治区级设备应用培训等。城区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举办了西乡塘区“英特尔[?] [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普及培训,共培训中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等125名,并通过这些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城市学校明显强于农村学校,同类学校之间差距比较大

1.基础建设差异比较大。目前,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计算机教室、没有实现“班班通”,少数学校还没有配备多媒体电教室,与装备先进的学校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较大的反差。

2.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差异比较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推进学校、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形式是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据调查,城区教育局等管理部门除积极争取名额派送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级、市级的培训学习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基于这样的培训架构,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直接参加自治区、市、城区的脱产培训学习,只能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或者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可以说,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基本由校本培训的质量所决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质量有较大差别,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应用水平差异比较大。部分学校由于校领导、教师的应用意识不强,资源少等原因,在常规教学中很少应用信息技术。此外,部分城市学校对相关设备的使用仅仅停留在粗放型应用层面上,用于应付参赛、公开课、接待课等现象比较普遍。而有的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高,并屡屡在全市、全区、全国甚至国际大赛中获奖。两者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资源建设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领域。资源建设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没有树立起资源建设的意识和观念,基本没有开展资源建设的构思和实际举措。即使是一些应用信息技术有一定成效的学校,也由于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资源管理,致使数量有限的资源散落在为数不多的比较热衷于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教师手上,谈不上充分共享,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应用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变为质量优势

西乡塘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运用的积极性和普及程度,相比其他县区明显要好。教师参加全国、全区、全市的各项应用评比活动,获奖的数量、档次也明显领先于其他县区。据调查统计,一半以上的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支持教学活动,但是这种应用基本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投影环境代替板书等。而类似Webquest、PBL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新技术深度整合的应用并不多见,应用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教师在观念上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未能将信息化教学理论转变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应用技能,综合反映在教育质量上优势不明显。

(四)部分骨干学校未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西乡塘区拥有几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南宁市乃至广西都属于领先的学校。但是,近年来部分学校没有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信息化教育优势,不但自身的发展速度不如一般学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常规应用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效,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五)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系统性不强

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自治区、市、城区各级教育技术部门都开展过多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是,这些培训的目标更侧重于现实性、实用性和阶段性,缺少系统性和发展性设计。因此,往往培训后没有多久,教师就会发现所掌握的技术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或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我发展的系统性目标。

(六)没有建立起基本的激励机制

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针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或激励机制,缺少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部分学校只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提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不具体,更谈不上系统。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奖励制度中没有体现激励作用,学校管理体系中缺少具体的管理要求、使用目标要求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七)各种信息化教学设施缺乏后续支持

1.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普遍没有后续技术支持。中小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维修技术人员,学校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维护多数是依托基本的售后服务,在“三包”服务期结束后,设备出故障基本上是信息技术教师或其他后勤人员负责修理,设备修复率低、效果不理想,不少设备因为维护不恰当、不及时而闲置待修,最终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没有落实后续运维经费。西乡塘区的中小学校目前拥有的“班班通”设备大多数还比较新,但正常使用的损耗会很快显现,并将在两年后出现高峰。如投影机灯泡的更换等,此类正常损耗维护费用将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此外,计算机教室的更新维护、人员培训等,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现有设备的正常使用,最终影响城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四、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目前还有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缺乏长远投资的魄力。因此,必须让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政府要建立起稳定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机制,促进应用

1.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应该把城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行政(基教、人事、计财、督导)、教研、电教、乡镇(片区)和学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年度职责考评内容,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体系。

2.学校建立常规应用的目标管理要求和激励机制。一是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培训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明确每学期的培训次数,每次培训的内容等。二是提出资源贡献要求,促进校本资源建设。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为学校贡献3~5个所任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课件,同时建立教师提供课件(资源)的鉴别体系和机制,逐步提高校本资源建设的质量。三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形式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是轮流上观摩课、集体备课、校内评比等。四是根据学校装备及资源拥有量等实际情况,规定(课堂、教师)应用的覆盖率。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可以有所区别,共同目标是提高设备使用率。五是对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要体现针对性,标准要适当高于常规同类项目的奖励标准,让奖励能很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六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对信息化教学拓展应用遇到的问题、难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科研不要太在意最终“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重点是追求研究过程中教师队伍理念的转变、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及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样板,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

1.建智能化校园试点。“十二五”期间,在城区内选择1~2所合适的学校,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适当倾斜,尝试建立智能化校园,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学环境、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形成特色明显、技术先进、应用创新、效果显著的智能化校园示范学校。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西乡塘区有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比较好的学校,可让一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或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学校,与几所相对落后的学校,结成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姊妹学校,形成部分强校带一批弱校的架构,促进城乡学校的整体发展。

3.加强对骨干学校的管理,敦促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城区教育管理部门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原来挂名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示范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目标要求,明确实验、示范、辐射的具体内容和责任,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促进其不断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尝试建立初步的资源共享体系。选一两个乡镇(片区)作为试点,启动城区的资源建设工程。一是建立乡镇或片区级的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由于个别学校自己开发、收集、购买教学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乡镇、片区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共建共享一个资源库。如本乡镇(片区)有6所学校,则每所学校在规定时间内负责建1个年级的教学资源,各学校完成建设任务后集中在一起,并以约定的方式实行共享。二是以城区为单位建立共享资源。城区可以通过举办课件资源制作评比、优质课大赛、收集各乡镇(片区)资源库的优秀作品等方式,建立城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再反哺乡镇中的其他学校。

(四)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

篇8

【关键词】吉林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项目】本文为吉林省社科联立项资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09-1.5

新世纪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开始注重艺术教育,但从整个国民的艺术教育上看,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社会音乐教育为主的一个新兴的教育市场。社会音乐教育是指除国家及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开设的音乐教学课程以外,由社会力量办学等个人从事课外音乐相关教育工作及相关活动的教学模式。由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往往被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所忽视,但恰恰是社会音乐教育却承载着我们国家大多数教育机构所没有能够达到并实现的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社会音乐教育更是我们吉林地区目前急待需要关注和大力倡导发展的领域。

一、吉林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况

主要教学的内容及范围:

吉林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试唱乐理(音乐素养)、声乐(通俗、民歌、美声)、民族乐器演奏(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西洋乐器演奏(钢琴、小提琴、单簧管、萨克斯、打击乐等)。

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工作的人员基本情况。人员分布情况,高校、艺术团体(馆)、中等专业学校及中小学、退伍军人、民间艺人、高校毕业生。

专业素质,高校教师及艺术团体演职人员由于长期从事专业演奏、演唱,从而使他们在专业技能水平、教学能力水平、对音乐知识的全面性及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上等方面整体专业素质相对较高。

社会音乐教育的对象。(1)学龄前儿童(2)中小学生(3)高中生及中等专业学校学生(4)成年人。

二、吉林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主要类型

大致可分为普及教育、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娱乐教育等四类。

吉林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以普及音乐教育为主,主要承担全地区大多数青少年、儿童掌握简单乐理知识及器乐基本演奏、声乐基础演唱的培训工作;以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娱乐教育为辅,充实目的性比较明确的教育方向和内容,是普及教育的有力延伸和拓展,是顺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三、教材

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一直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往往与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类型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教师、学生、以及不同专业的需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且还有一部分为授课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由此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表现在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

如何才能改变教材选择和使用的混乱现状呢?教师驾驭教材能力依据教育类型和培养方向,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教材。教材的分类与教材的横向比较和研究。教材间的合理搭配、补充和应用。教师应能够很好的运用不同类型、层次、水平和不同时期的教材,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教学中,对教材错误选择对教学的不良影响。如:幼儿阶段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儿歌,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

四、吉林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师资结构层次不合理。一方面经济环境相对较差,很难吸引外来人才,同时也很难留住本地人才,使得吉林地区的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师资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只有一少部分专业素质能力较强的师资力量,却很难满足本地区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能力急待提高,由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受经济利益驱使谎报所学专业和毕业院校,甚至有一部分根本未受过高等音乐教育仍然以虚假信息忽悠学生及家长,并吹嘘自己的业务能力很强,夸大自己真实的业务水平,使很多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及家长真假难辨,延误了最佳的学习时机,使得很多原本有着较好素质的学生因此未能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不能够再有机会接受高等音乐教育,成为音乐专门人才,此问题相对比较突出。

吉林地区社会音乐教育教学门类不均衡(畸形),主要表现在所开设的课程以声乐及器乐教学所占极大,而乐队指挥、合唱指挥、音乐创作、音乐作品赏析等音乐理论方面的教学几乎为零,其中在器乐教学中西洋乐器为主,其中键盘乐器居多,民族器乐的教学相对薄弱,其中只有古筝一枝独秀。原因很简单,多数家长觉得简单好学就让孩子学了,没有详细认真地思考,还有就是较强的从众心理。这种不均衡造成接受教育的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内容上过分单一,缺少多元化的音乐教学,从而使其在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及演奏上受到很大制约,使学生内在的音乐修养极其匮乏,同时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古语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学形式和方法过于陈旧,绝大部分教师都延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成中还保持着一种“老师怎么学的就怎么教”,“老师学的是什么就教学生学什么”。这种单一的、简陋的教学形式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死板的、教条的教学形式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够科学合理地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素质和条件,来因材施教。

买方市场趋势,所谓的买方市场是指教师根据市场需求(一是指社会热点或流行的某种乐器,二是指家长及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来决定,教师开展何等音乐教学门类及运用何等音乐教学方法的利益驱使。

一方面,教师一味地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所学音乐的具体需要,合理地开展教学,往往以学生及家长喜欢的流行歌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取悦学生家长,同时更是以虚假的教学成果,作为教学能力及水平的高度体现。另一方面,不论生源素质如何,到底是否适合所学音乐哪一具体学科,都谎称非常适合、具有很高素质、条件很好等。“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社会音乐教育可以使人民群众远离低俗文化和过度娱乐,有利于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师队伍现状 队伍建设 思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教育正处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积极进行改革的时代,中国高校体育正处在世纪交替的时代转折点。在此关键时刻,高校体育教师也肩负着重大的世纪重担和使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未来的人才要有敏锐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身心。如何使高校教师跟上改革的步伐,担当起历史的重任,迎接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挑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区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对我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我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体育教师思想观念陈旧。谈到“思想观念”,我们不得不谈一下深深扎根在体育教师头脑中的“单纯技术”的观点,这一观念的形成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时期“兵式体操”的兴起是在中国屡遭侵略丧权失地的情况下,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在只注重“尖子”“选手”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传习运动技能的能力备受重视,这种传习运动技艺为主的思想教育,一直影响着我们体育教师。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七次改革,虽然每次改革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看一看我区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又有多大呢?五六十年代上课的模式,我们这一代的体育教师仍在沿用。虽然每一次改革都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思想观念转变的又有几人,即使是改用了新的教学模式,也没能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又回到老样子。

我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缓慢严重影响了我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被人们看作是知识的象征,而受到人们的尊重,没有知识不能称之为“师”,故知识是教师赖以为本的基础,其专业知识水平又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教育对象的素质。建国60多年来,我区在调整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区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在新的世纪里,学校体育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观念更加重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健康教育深入人心,要求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能力也应有所改变,在走访了区内几所大学后所得到的结果令人担忧,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其次在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我区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知识的广度都不能够真正的适应体育改革的需要。

(三)体育教师的“身教”问题。“身教”主要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体育教师一般来说都比较热情、豪放、开朗、充满活力,与学生接触多,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也有一些体育教师忽视了“身教”这一问题,他们有的不修边幅,服装不整,有的行为放荡,举止不羁,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说起话来骂骂咧咧,口带脏字,叼着一支烟,四处游逛,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四)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新时代的体育教育已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动作重复,而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育,因此体育教师的科研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今天,体育教师科研的基本功是体育教师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区有些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许多教师又很少看一些学术前沿的书籍,虽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但不能够及时的研究,解决问题。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要进一步更新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体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计划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完成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把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视为具有丰富内涵和教育规律的完整系统,及时改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将终身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全面发展的预定教育目标。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体育课程不再满足于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身体锻炼,而且还将如营养问题、运动损伤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等有关知识,加到体育课程中,使体育课程教学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我区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要求。

(三)加强自身形象的确立。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对于学生,教师自身、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都是至关重要的。新的教育形式、教育体系下我们体育教师的形象也要有新的变化,体育教师形象是一种榜样、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境界的观点,体育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一个合格体育教师成长的必然过程,也是一个优秀体育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更是我们学校体育、校园文化生活发展的基石。

(四)加强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虽然体育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具有开放性与动态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这门课是一门简单的“玩”课。体育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钻研和解决问题。体育教师的科学实践与科学研究,创造出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体育教师只有依靠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才能在信息化和教学化的现代社会,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我区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向科学研究型人才转变才能不断适应未来的教育。

四、结论

通过客观的分析,我区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我们发现我区高校教师队伍的问题和差距,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在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和我区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区高校教师队伍,更好的为我区高校体育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0年,研究人员先后对靖远、景泰、会宁、平川等县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相对滞后,其主要表现为:

1.硬件设备不足,设施利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都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协助下,县、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等信息化教学设备,但学校计算机人均占有率相对较低,即使教师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因此仍无法做到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开展。另外,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铺展还未到位,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尽管网络平台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可师生却因为没有有效途径而无法吸纳、接收这些资源。

2.对现代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学校教师,甚至校领导以及一些基层教育领导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认为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学校的一种包装,可以起到吸引生源的效应。他们认为,如果全面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他们仅仅对信息化设备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建设,却没有制订出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有效措施,信息化设备成了橱窗里的展览品,以至于农村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3.实用的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应配备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然而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软件多是面向城市教育的,找不到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再加上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较少或配置低下,教师无法及时得到最新的教学信息,因此很多多媒体素材都需要教师自己开发,不仅耗时耗力,课件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些客观因素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大多只能局限于传统教材。

4.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农村学校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严重短缺,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师比例尤其低,具备信息化综合建设能力的人才几乎没有。而且由于师资配备率低,教师课时多、任务重,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糜滩乡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学校拥有信息化设备,由于师资力量配备的问题,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仍然很低。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建设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其次,通过相应政策,采取多种策略,吸引企业或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投资或者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性发展;再次,学校根据经费情况,分年度、有计划地购置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增大信息化设备的覆盖面。

2.引导教师找出差距,学会求知,逐步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师素质的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的自身发展;其次,广大教师应加强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掌握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改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从而促使农村信息化教学从量的积累逐渐到质的飞跃。

3.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应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投入,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后盾何谈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优质建设?其次,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成立一支专门负责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管理的队伍,统筹规划,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分门别类、综合整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库素材建设,避免重复建设,促使教学资源库建设能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设置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切合实际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库是十分必要的。

4.分层培训,逐步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组织业务熟练的专业人员,以讲座、多媒体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针对年龄大、接受能力差的老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应用技术培训,如开、关机的基本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简单资源的下载及修改等;针对年轻教师要提高标准,在熟练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要求掌握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

总之,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信息化教育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面对这些难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正确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农村信息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