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私范文

时间:2023-04-06 03:0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性自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乔叟说过:“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一种信仰,必须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之后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光芒;一种品质,必须是承受了艰难之后才能真正展示出其高贵。缺少了忠诚,人性便会走进信仰的迷宫。三国时期的审配,是袁绍手下的重臣,他辅佐袁尚,被曹操击败,说服一心想逃命的袁尚,坚守邺城,并多次击退曹操的进攻。最终,他的侄子审荣贪图富贵,投降曹操,邺城失守。审配宁死不降,被斩之时,请求曹操让自己向着北方袁绍的坟墓死去。他的忠诚,表现了他内心的信仰,展示出他精神的高尚。②

人,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场合,不同心情,会让我们表现出不同人格:有亮点,也有瑕疵。生命,是应该包容瑕疵的。雍正,便是一个身有瑕疵的皇帝。或许,我们会因为他为了取得皇位而残害兄弟鄙视他是个小人;或许,我们会因为他大兴文字狱而痛恨他是个暴君;或许,还会有很多或许;可是,我们更清楚,每个人的身后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些印迹。因此,我们应该带着包容的心态去审视他,解读他,给他一个客观的评价。③

当然,面对人性的自私,我们应该拥有博大的胸怀,应该具备悲悯众生的修养,这样,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英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塞缪尔・约翰逊有着耶稣一样的胸怀,自己买下的一块墓地,竟然被他人侵占,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自我解嘲地告诉家人将自己的棺材竖着埋下去,让自己站着死。他的宽容,化解了一场矛盾,也留下了一段佳话。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他那样看淡了生死,看淡了纷争,那么,生活将会展示出一种美好与生动,世界也会表现出一种和谐与温馨。④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有了信仰,我们才能真正超越自己,才能展示人生的风采。⑤

①开头以材料引题,能够开门见山。但引出的观点并不是写作中心,需要修改。

②以乔叟的名言引出对信仰的解读,再以三国时审配的事例进行分析,构思很好。但整个分析并没有完全照应观点,只是从反面证明要忠诚,不自私,不背叛。可适当压缩素材内容,并进一步思考,从而突出主题。

③以雍正帝的事例为素材,突出人性都有亮点与瑕疵,从而表明应该包容瑕疵这一观点。扣题不错,但分析仍不够深刻,可适当润色,使之能够更鲜明地表现写作中心。

④以塞缪尔・约翰逊的事迹,进一步理解话题内涵。素材很典型,分析很透彻,也扣住了论述的中心。结尾处稍微偏题,可适当修改,使之更充分地表现主题。

⑤以马克思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不能全面概括中心,可适当补充。

【修改建议】

文章能够从客观思辨的角度,把握材料内涵,集中论述“宽容人生的自私”这一论题。但在具体论述时,对一些素材的处理不是很到位,或深度不够,中心不突出;或偏离题意,论述不严密。可结合议论文写作“准确鲜明”这一要求,进行适当修改。

【升格策略】

篇2

面部匀称的人更不愿与人合作

根据这项研究,人们惊奇地发现拥有更匀称面部特征的人被认为更加具有吸引力,但却更不愿与人合作,且更倾向于“自私”地专注于他们自己的兴趣。研究人员将这项研究根植于心理学著名的“囚徒困境”行为模型上,在实验室设定的条件下开展这项研究。

“囚徒困境”指的是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们虽然知道彼此合作可带来诸如无罪开释的最佳利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缩短刑期的利益,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原则,但却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囚徒困境”是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的是个人最佳选择而非团体最佳选择。实验中,受试者都被赋予了选择权:做一只“鸽”,和对方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或者做一只“鹰”,也就是说即便在对方选择做“鸽”,双方协作有机会获得更大利益的情况下,依然做出更利己的选择。然后,分析发现,五官较为对称的人大多选择做“鹰”。这些长着更加匀称面孔的人除了比较不愿意与人合作外,也极少期待别人会与他合作。

漂亮的人更易自我满足

研究人员推测,在潜意识的层面上,人们倾向于将面孔匀称等体征作为良好健康状况的标志,相应地,认为拥有这样体征的人更加迷人。研究表明,长着更加匀称面孔的人患有先天疾病的可能性更小,所以也是更好的潜在配偶,这样的人更加容易自我满足,更少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

研究人员也考察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协作水平和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激素常常和攻击相关,暗示了“阿尔法男”――在群体中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老大型”男性――绝不是一个团队的伟大队员。但是作者同时表示这仅是部分的事实,激素有时也可以提升协作行为。他们写道:“有着更高激素水平的受试者并不比其他受试者更不愿协作,他们甚至比激素处于平均水平的受试者更加合作。在一些重要的合作以及不需要获得更多个人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合作依然存在。”

篇3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 人合性 资合性

起源于德国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公司发展历史中出现时间较晚的公司类型,它是在总结其他公司形式的优缺点并进行吸收改造之后,人为创设的兼具无限公司人合性和股份有限公司资合性的一种新的公司形式,成为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首选。有限责任公司这种人合性与资合性结合了无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但人合性和资合性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合性强调的是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资合性表现为以资本作为公司信用的基础,分析两种特性的不同点,寻求两者结合的连接点,成为缓和矛盾,实现平衡,进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 有限责任公司中人合性与资合性的矛盾表现

(1)资合性强调资本的作用,并不关涉股东与公司的关系,而人合性则强调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赖关系。各国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在人数上都做了最高限额的规定,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在诞生之初便是基于中小企业的模型而构建的,对于有限的资本和促进企业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资金和人的联合发挥出较大的优势作用。但是这种优势仅能在一定的规模之内才能实现最优组合,当企业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有限责任公司的这种双重属性一方面要维持资本的充实与确定,另一方面又要兼顾股东自身的条件与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资本上的膨胀欲望和人的条件上的限制便成为扩大公司规模的一种阻碍。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因负有限责任而往往容易促成投机和欺诈,破坏原有的股东彼此之间的信赖关系,加大了债权人所要面临的道德危险。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也是有限责任公司资合性表现突出的一方面,而正是这种责任的有限性,加上有限责任公司本身股东的人数较少,而且并不像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较强的公开性的特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更容易借由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而串通,或者利用优势地位投机和欺诈以谋求不当利益,从而使债权人的利益遭受损失,形成对股东信赖关系的反噬。

二、 有限责任公司中人合性与资合性平衡的制度设计

(1)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兼具人合性和资合性的特点,但保持公司独立的人格仍是首要因素。在实践当中,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东人格混同或财产混同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混同并非是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与资合性有效融合的表现,而是因为其中一种特性过于强势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人为创造的一种公司类型,股东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当中可能发挥较大作用,但公司仍是以其独立的人格对外承担责任,因此,在公司成立之初,法律对于公司的成立条件便应当突出有限责任公司的独立性。从内部关系上来看,有限责任公司的规模一般较小,股东人数也相对较少,在组织机构上对于完整的公司体系的需求并不像股份有限公司那么强,过于严苛的组织结构的规定可能会无形放大人合性的作用,使得本来应以出资为基础的有限责任公司在运行上开始依赖于管理者上。因此,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要给予这两方面充分的考量,在突出有限责任公司人格独立的同时,予以必要的方便。

(2)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不同,公司的经营管理与公司所有是相分离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这种关系也容易在企业的运行当中滋生破坏信赖关系的因素,导致股东之间对于决策权的争夺。原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表决权一般认定为出资比例决,这种表决方式并未过多的衡量人合性因素在有限责任公司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修改后的公司法第43条和第44条既规定了出资比例决,也规定了可以由公司章程来对公司表决权进行规定,有学者认为第44条的规定仍旧是要求按照出资比例来进行表决,这也是最基础和重要的表决方式,然而新公司法中对于股东的提及已经开始关注到股东本身在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当中的作用,这也是符合世界主流观点的,对于维护有限责任公司内部的稳定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不应仅依靠资本决来进行,还应当适当地考虑股东人数的发挥的作用。

(3)有限责任公司中人合性的要求使得股东在一定程度上退出相对困难,资合性对于股东身份和条件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怎样在维持股东关系稳定,公司资本不变的情况下保证股东退出,成为法律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应在法律上明确股东确实享有退出权,股东在适当的时候退出有限责任公司并非是对人合性的破坏,而正是当股东之间的信赖关系不复存在之时,此时的退出恰恰反映了股东原来对人合性的需求。从世界各国现有的规定来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采取的是一种介于无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的折衷之法,其股权的转让需要经过一定比例的股东同意。当然,股东退出制度并不能仅仅作为公司内部的活动来对待,仍然要考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权益的保护,同时也要符合我国宏观的经济政策和商法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杨来运,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华章[J],2011(28):42。

[2]林咏荣,两岸有限公司法的比较与检讨,转引自:林国全,有限公司法制应修正方向之探讨[J],月旦法学杂志,2002(11):90。

[3]范健,蒋大兴,南京大学法学文库公司法论(上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507。

篇4

[关键词]理性;生存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实践理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71-02

哲学是理性的事业。纵观西方哲学史,哲学的每一次变革和转向都与理性的命运息息相关。“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种有意识的特殊生命存在,并时刻在“途中”对自己的存在境遇进行着“形上”的追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理性的命运关乎哲学的命运乃至人类的命运。《理性的生存论意蕴》一书正是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人性问题高度对哲学史中的理性展开了一场面向自我的反思和批判。作者在坚持哲学的生存论转向的同时开拓了理性理解的多维视域,用思辨的逻辑、深邃的智慧融化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的抽象理解。从哲学观变革角度对理性进行思考既是对哲学理论立场的前提性批判。又是对哲学立足于人的时代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同时,本书对于推动哲学生存论转向方面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理性的异化与人的生存境遇的外在化

在胡塞尔看来,关于西方文明的危机实为一场人性的危机,人类理性的光芒被实证主义客观性所蒙蔽而遗忘了人的生活世界。理性在成就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主体欲望的同时,却又陷入了“异化”的深渊。正像作者在本书中所提到的那样,理性是一个辩证矛盾体,它有自己的边界和限度。这种限度来自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任何对理性边界的偏离都有可能使“理性精神”变成“理性主义”的霸权。首先,现性主义的狂妄源于工具理性对外部物质世界的盲目自信,而遗忘了对生活世界的“关照”,特别是对人的价值理性进行自觉反思。理性对世界的“谋划”是人类自我意志的主体性表达。它更趋向于对外部欲望的无限扩张。其次、理性化也即意味着世界的世俗化,“使人的精神生活面临着外在化的危机”。工具理性使人类理性在抛弃“形而上”的精神信仰的同时,更关注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使人的独立性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之上。从此,人的价值让位于物的价值,并把物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由于过渡忙碌并劳累于外部物质世界。我们无暇审视我们的精神世界,以至于我们无“家”可归而到处流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的理性被资本逻辑所操纵。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前资本主义的自然关系抽象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形式化逻辑。这种虚拟性的抽象逻辑根本无视人的具体存在而把整个世界简单化为“物”的单一性。此外、从认识论上看,现实世界应是一个具有多元差异性的丰富统一体。哲学的科学化之路曾试图利用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特征去建构一套解释世界的真理性体系。从近代的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到现代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以及逻辑经验主义等都相信理性的绝对确证性。而这条客观化的自然主义之路从本质上看,都无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丰富性,把人类世界抽象为单一的确定性物质世界。无视人类世界的个体差异性和丰富多元性,既是对理性的过度自信也是对人的现实世界的误读。

作者指出哲学是有个性的事业,同样人的理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理性的遭遇告诉我们,人以及人的理性都具有历史发展的有限性。人只能是一个不断趋向“无限”(本体)的有限性存在。所以必须重新开启理性的自觉意识,不能用人的“理性”去代替具有理性的“人”本身。因此。驱除理性的抽象独断统治。使理性面向人的个性存在也成为当性批判的重要维度之一。

二、理性的症结与生存论内涵

从本质上看,理性的症候根源在于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追寻,使哲学成为对世界普遍真理的终极性解释。由于执著于以实体本体论的方式追求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因此形而上学就变成了探索客观本体的知识论或认识论。在古希腊,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对那个“有”即“存在”的理性思考,并且把这种生活看成是面向人的本质的具有合理性的理性生活。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理念型相与个体事物的分离、理智的与可感的分离,认为真正的是者是通过理智对那个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的理念的把捉。从此。作为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哲学所具有求知精神为形成西方哲学探索真理的科学思维精神奠定了基础。随着文艺复兴中人与自然的重新发现。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科学精神,于是开启了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考察。理性的神化也即理性的片面化乃至异化。近性主义强调理性知识的功利化和实用性,强调工具理性在认识和控制外部世界中的力量。这种非对称性的主客二元思维在张扬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在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把具有精神信仰内涵的价值理性和。上帝一步步推到悬崖边上。黑格尔使绝对精神作为“无人身的理性”把“人”当做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外化手段。纯粹客观理性的自我演绎所展示的乐观主义立场终究具有梦幻的色彩。是普遍主义和整体主义对个体意志和情感的无声压抑。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在追求主体自我的同时却又失却自我。也使追求本体的“形而上学”变成了以理性的普遍性为基础的抽象知识体系。因此。西方形而上学对实体本体观的终极追寻虽是理性之问,却把统一于人的生命存在的工具(知识)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了知性的分裂。

形而上学之路既是一条人类理性意识的终极解释之路,又是一条利用理性对人类的生存有限性进行自我拯救之路。作者全面结合了理性发展及其自我批判的历史,指出理性的生存论特质与哲学本体论的内在契合性。认为“本体以及本体论所要表达的其实只是人对自己生存本性的理解,本体论的实质是人的生存论承诺”。可见,作者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并没有一味地迎合现代西方哲学所流行的“本体论终结”基调,而是用辩证的思维去挖掘本体论所具有的自我超越性和终极价值内涵。从词源上看,西方的理性概念在古希腊源出于Logos(逻各斯)和Nous(努斯)这两个词。理性又是“逻各斯”和“努斯”的合体。因此这两种精神的契合表明了理性认识在沟通存在论和价值论统一的桥梁作用。但长期以来形而上学是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姿态予以呈现的。努斯在与其抗争中仍长期处于边缘的地位。然而,用以表征理性的“逻各斯”在古希腊原初语境中最早并不是指理性。而是感性的说话、交谈。因此,无论是努斯精神还是逻各斯精神都内在地隐喻了人的理性是立足于“大地”的形上追寻。只有通过理性的能动性寻求永恒的普遍本体,才能使从根本上把握世界的多变性,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困惑寻求出路。

三、面向现实世界的理性批判

作者立足于哲学基本立场。在对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理性时所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批判的批判”。作者指出。现代哲学的理性批判一方面实现了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另一方面,它所呈现出来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又

使人的存在陷入“生命中不堪之轻”虚无主义之中。在解构理性主义中心地位的同时。却又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倡导价值选择多元化的今天,理性的崇高性和永恒性荡然无存。欲望和意志大行其肆。视听体验和感觉主义的肆虐也让放纵后的心灵无家可归。因此,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存在论转向、非理性主义转向都没能从根本上为理性的合理性开出良方。现代西方哲学在对理性的批判中非但没能从根本上拯救理性的命运,反而使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其根源在于,其在思维方式上仍沿袭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正如否定即肯定一样。后现代主义将“去”“基础主义”、“中心主义”发挥到极致必然也形成一种抽象的意识独断或狂妄。

马克思运用实践辩证思维把理性解释转向“人的感性活动”,完成了实践哲学对意识哲学的革命性超越。首先,马克思的实践理性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具体理性。既要考察人性的一般性,又要考察“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使其对理性的理解在面向具体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思辨性、开放性和超越性。人类的类本性也正是源于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由自在的理性自觉,它也内在地蕴含了理性要面向人具体历史性的生存论承诺。并且。马克思所建立的以实践活动为基点的理性批判是一种现实批判。即通过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出现“劳动异化”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力求使现实世界中的人来摆脱被外部世界所奴役的命运,并最终指向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的理性批判彰显了理性要面对现实世界不断进行自我批判的理论自觉精神。也践行了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到的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观变革承诺。作为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否定理性。马克思的实践理性显示了面向人的生存世界进行自我变革的张力。它不但否定了黑格尔的理性抽象。也否定了费尔巴哈的感性抽象。并且在面向具体生活世界的社会性活动中、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来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至今,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仍是西方民族的一种思维习惯。罗素认为“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他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他的眼界局限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又局限于人类”。vi这就把立足于人类实践的马克思理论排除在哲学范围之外,认为至少是在思维方式上与传统形而上学是不符的。但这恰是马克思把哲学的理性本质和思维方式重新拉回到人类的时代问题与生存世界的根基之上,形成了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因此,从哲学的思维方式转换上理解理性的人本向度以及哲学观变革,也成为深刻理解马克思认识论的价值维度的有效视角。基于“知识论”立场的形上思维表达的是西方人的“外在超越”特性,这与东方民族的“内在超越”思维是两条不同的主体表达路径。但却殊途同归于人及其世界。马克思把这两种思维统一于“感性活动”之上。在对哲学的否定中使哲学再次获得了新生。

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世界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我想,《理性的生存论意蕴》一书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理性精神”回归的呐喊。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把摆脱人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的任务诉诸于人的理性启蒙,对人的自主认识能力进行考察。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说,人类并没有摆脱不成熟的状态,仍然需要对人性自我进行自觉的理性批判。因为只有不断对自我理性进行自觉批判。才能使人不但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庞立生,理性是生存论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

[2]庞立生,理性是生存论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29

[3]庞立生,理性是生存论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9

[4]张一兵,“人”与实际性此在的常人化夷平[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

篇5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朽,反而犹如九十点钟的太阳,焕发着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青春和活力。使我们不得不被孔子这位伟大导师所折服,亦使我们不得不叹服这位导师思想的博大精深。

人性论是儒家自孔子以后分成的两派间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其一派是以孟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流派,另一派是以荀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

一、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据《史记》记载,孟子(约公元前471年――前289年)出生于战国时代的邹国(今山东南部)。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思想被认为和孔子思想最为接近,他的很多学说都是由孔子思想发展而来的。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就包括了孟子人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在当时除他以外还有三种不同的理论:第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第二种观点认为:人性当中有善因,也有恶因。第三种观点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

孔子主张贯彻实践“仁、义”,然而对于何以施行却没有过多的提及。孟子的“性善论”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孟子是历史上第一个鲜明系统的提出人性善理论的人。孟子认为人并不是为了什么才施行“仁、义”而是因为人性本善,只要顺其自然的发展下去,不受恶的东西所干扰,他就会自然而然的行“义”。孟子在提出性善论的同时并不否认性也有恶的因素。这点和前面的第二种观点类似,不同之处就在于孟子认为严格来讲那些恶的因素不能称之为人性。所以清代学者陈澧这样说:“孟子所谓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非谓人人之性皆纯善也”。

随后孟子又提出了其“德之四端”学说,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有四善端,分别是“仁、义、礼、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就可以达到“圣”的境界。

二、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在儒家中间,荀子思想与孟子思想是正好针锋相对的。大体来讲我认为孟子可以代表儒家的左翼,而荀子则可以代表儒家的右翼。这样的认识尽管有些过于简单和肤浅。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则更直观易懂,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所著名,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性恶论”的人性论思想的哲学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的“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其最终的结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他并不否定孟子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只是孟子认为成为“尧舜”只要顺应人的天性即可,而荀子则认为成为“尧舜”是因为人有智性,使人的恶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而已。

三、对两种“人性论”思想的看法

在我看来孟子的理论有其荒谬之处,孟子把“仁、义、礼、智”说成人先天就有的这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果说见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仁、义”之性的话,那么敬长、忠君等礼教与智的道德观念则是要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试想在远古茹毛饮血的时代,社会生活及关系非常简单,社会是一种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人类的礼教与智慧是不存在的。只有社会发展了,社会关系变的复杂,思想变的活跃,知识变得丰富之后,社会才产生了礼与智,而人在社会背景熏陶下慢慢学习到了礼和智。所以在纯天性的假设中,由恻隐之心推断出“仁、义、礼、智”未免有些以偏盖全之疑。

关于荀子的“性恶论”我亦觉得其有不妥之处。但我认为荀子的理论比孟子的更切合实际。荀子从人的欲望入手探讨人的本性这点是可取的,因为人的利欲之心是在社会生活中体现的,而人的不满足感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社会当中讨论人的本性比孟子空洞的谈论仁义道德要更有说服力。然而荀子认为人的欲望要求天生就是是恶的,这点我不敢苟同,人的欲望大多都是合理的自然的,“恶”的不应该是欲望本身,而是满足欲望的手段和方式。

结束语:儒家思想对于人性的教导和对政治哲学的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其思想固步自封的一面,晚清中国为什么没有坚船利炮,这与儒家思想长时间对人们思想的统治和禁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哲学及中国哲学一直在走“人为”路线。强调感性的,内在的东西。而这种“内”的没有很好的向“外”去转化。与此同时西方哲学已经开始了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他们走了一条“自然”路线。他们注重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家们还在努力试图用神秘主义理论来解释自然界。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和其一贯的研究风格。纵观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思想不管是儒家还是其他学派,包括宗教在内都更偏重于对个人内在东西的探究,有很多唯心的,形而上的思想。让人感觉其中缺乏逻辑性,经常是空洞的微言大义的说教。这点我们不妨多向西方哲学学习一些逻辑分析方法,让阐述道理的时候更清晰、理性。

篇6

“地球属于谁”选自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中“做一名地球卫士”这一主题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一基本概念。“地球属于谁”这一子课题通过对物种、生物链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不仅属于人类,而且属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各种植物和动物)。我们只有保护好物种的多样性,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生物链知识,理解自然界中不同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

(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以正确态度面对自然界的实际状况。

(3)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以正确态度面对自然界的实际状况,树立保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保持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教学准备

1.搜集和筛选材料

针对材料进行思考,并提出个人观点。请每个小组的学生搜集并筛选有关物种灭绝或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的材料以及人们努力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感人故事,针对这些材料和故事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1)同组学生可先将搜集的材料在小组学生的博客中交流,从中筛选出典型物种和感人故事,并进行小组汇报分析。(2)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本地区的生态状况。

2.教学课件

(1)美丽的地球。(2)遭受破坏的森林、被污染的河流。(3)虚弱、疲惫的地球。(4)动物的墓地。(5)令人深思的数字。(6)食物链图。(7)课文句子。(8)丹顶鹤的故事。(9)瀛洲公园的“人与自然”雕塑。

六、教学过程

1.设景动情,引出课题

(1)教师以美丽地球、美好家园为主题引入新课。

导言:“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美丽行星,是我们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在地球存在的四十多亿年间,动、植物出现了,人类诞生了。其中,动、植物按照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而人类更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地建设家园。就这样,地球变得越发美丽,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演示课件1:在浩瀚的宇宙中,美丽的地球在运行。在地球上,动、植物的分布赫然显现,人类的家园美好呈现。接下来,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日本的富士山、新干线,阿拉伯的输油管线,非洲的原野,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德国的街道,丹麦安徒生的塑像,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新西兰的牛羊,悉尼歌剧院,繁华的纽约,中国的青藏高原、长城,广州的白云山、中山纪念堂,川流不息的长安街,美丽的珠江两岸……总之,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美丽,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

在演示课件1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渲染气氛、调动情绪,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课件1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并为接下来学习新知识做好情感和认知的铺垫。

教师小结:“地球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共同的美好家园,人类为地球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提问:“同学们,面对这样美丽的地球、美好的家园,你们想到什么?”通过提出问题,教师进一步引发学生美好而自豪的情感;通过回答问题,学生更加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教师通过人们破坏自然环境的诸多卑劣行径和地球生态失衡的种种恶劣后果继续引入新课

导言1:“但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地球上出现了生态失衡的状况……”

演示课件2:人们猎杀动物、砍伐树木的卑劣行径;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在地球上任意妄为,便造成了各种恶劣的自然现象,如土地沙化、河流干涸、洪水泛滥、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田地干裂等。

在演示课件2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和保卫家园的情感;在学习课件2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诸多卑劣行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恶劣后果。一是能让自己以正确态度面对自然界的实际状况,二是使自己树立保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导言2:“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地球上任意妄为。他们无限制地破坏环境,诸如猎杀动物、砍伐树木。如此一来,大自然的和谐被严重破坏了。于是,它还给人类的是:许多动、植物的灭绝,大片森林的消失,河流的干涸,荒漠不断扩大,甚至造成洪水泛滥、沙尘暴和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灾害。”

导言3:“我们美丽的地球虚弱了、疲惫了。”

演示课件3:虚弱而疲惫的地球。

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人类拥有了越来越高的智慧、具备了越来越强的能力之时,一些人认为,人类就是地球的主宰,这种观点你们同意吗?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教师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并顺理成章地引出要讲的新课;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可以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

教师板书课题:地球属于谁。

2.资料交流,体会感悟

教师提问:“同学们,课前要求各小组收集近代地球物种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材料,并在小组的博客上交流。你们能从物种种类、物种特点和物种灭绝原因这三个方面谈谈小组收集到的较为典型的情况吗?”

演示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和博客记录。这种演示是通过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扩大信息量,并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当代物种灭绝的严重程度,从而自主思考、自寻答案。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海珠区的南面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小洲村,那里的万亩果林被人们称作广州的‘市肺’,那里的小桥、流水成为艺术家们的‘世外桃源’。可是有一天,我在瀛洲公园寂静的树林深处,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

演示课件4:动物的墓地。

教师朗读《给人类的一封信》。

演示课件5:令人深思的数字。

教师:“确实是令人深思的数字!”

3.观察思考,建立认识

(1)教师提问并演示课件

提问一:“同学们,面对令人震惊的数字和惊心动魄的事例,你们心中有什么问题或疑虑吗?”

通过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思考问题,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质疑:如果地球上的动、植物都灭绝了,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人类,那么人类还能生存吗?

演示课件6:食物链。

提问二:“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发现这几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既可以让学生观察和了解这几种生物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加强他们对生物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认识。

提问三:“同学们,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吗?”

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已学知识,深入理解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形成认识;通过思考问题,学生将回顾在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相关知识,从而理解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提问四:“科学家是怎么提示我们的?”

演示课件7:课文句子。

教师板书:人,动、植物。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深入体会科学家的提示。

(2)师生小结

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教师做最后的小结:“每一物种都在其特定的食物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每一物种的消失都必然对同在一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物种产生影响。”

教师板书:相互依存、制约。

4.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教师引入丹顶鹤的故事

教师:“令人欣慰的是,人类的进化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越来越多的人为保卫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努力着,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演示课件8:丹顶鹤的故事。

教师在演示课件8的同时讲述丹顶鹤的故事。

通过课件8的演示,教师让学生把听到和收集到的感人故事与自身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爱护地球、保卫家园的情感和愿望;学生通过用心体会感人故事中人物的美好行为和高尚品格,进一步自主地思考,达到情感的升华,并指导自身的实践。

教师板书:爱护、创造生态和谐。

(2)教师提问

提问一:“你们还知道哪些人们为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而作出努力的感人故事吗?你为什么会记住它?”

提问二:“从你讲述的感人故事中,你会联想到什么?”

提问三:“通过学习这一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一说。”

通过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整理所学知识,实现学习目标;通过思考问题,学生重新整理思路,形成新认识,确立新观点。

(3)教师总结

教师板书:共同家园。

演示课件9:瀛洲公园的“人与自然”雕塑。

教师总结:“地球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共同家园。在地球上,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保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因为爱护地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让我们一起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开始,做地球的卫士吧!”

教师板书:做地球卫士。

七、板书设计

做地球卫士

人,动、植物 相互依存、制约

地球属于谁

(共同家园)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激励机制 有效性

引言:

有许多幽默节目戏称21世纪最“贵重”的便是人才,虽然是津津乐道的笑谈,但也是这一个时展的真谛。的确,在21世纪人力资源作为经济领域生产和发展的源动力,已然成为众多经济团体能否保持经济效益持续攀升的重要基础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然成为企业、事业等单位集中管理的对象,特别是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经济体制下的特殊经济团体,在现今改革发展的大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应该作为重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改革。其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就成为推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工作,所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核心作用就成为我们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核心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既然作为引导事业单位员工向着共同发展方向迈进的核心管理机制,那么根据这一点,笔者认为其所表现出来的核心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

作用一,有效的保障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从激励机制的根本来看,它能够促使员工形成相对确定的工作目的,同时对员工确定自身未来发展走向也有着明确的指示。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员工都具有较高的质素,可以说他们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的保证了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效率的攀升。

作用二,有效的优化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激励机制作为针对员工心理需求而使用的管理手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整体配置的优化,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的优化发展。

作用三,有效的约束了事业单位职工的行为。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发展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对于员工的职责意识存在着重要的强化作用,同时,这种意识的建立是透过激励机制的正确引导下激发出来的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员工工作过程中的日常行为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成倍增长。

二、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掣肘表现

根据笔者在上文中的阐述,笔者认为激励机制虽然对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的应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一,激励机制仅在员工主观能动性下降时才被管理者重视起来的现象普遍存在。事业单位作为我国政府机构的一个分支,随着信息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已然掀起了一阵强有力的改革浪潮,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改革前员工所享受到的丰厚福利等在这一阶段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导致许多事业单位的员工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一小部分的员工转投企业单位,这也就使得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方面受到了较大的阻碍,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只有在这种问题已然暴露出其危害性的时候,事业单位才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进行补救。

问题二,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缺乏统一准则的严重现象。在事业单位中,激励机制施行的手段往往单一且不具有一定的准则,并且在许多事业单位存在着激励机制“轮流当家”的现象,这就使得激励机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三,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中缺乏相应的考核依据作辅助。考核结果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管理者准确的发现积极表现的员工,从而使激励机制顺利的在企业中得到有效实施,但是,现今许多事业单位都存在考核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就使得激励机制不能以考核数据作为有效依凭,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

根据对现今我国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普遍现象的综合分析,激励机制并未得到有效实施,没能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薪资制度的科学化建立是保障激励机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我国因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事业单位在激励机制方面一般以精神鼓励为主,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伴随事业单位的改革,物质鼓励的重要地位也渐渐的凸显出来。薪资制度的科学化建立一方面能够实现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中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减少,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精神建设的层次化建立是保障激励机制有效性的主观推动。在事业单位激励机制中物质鼓励推行的加强并不意味着要削弱精神层面的发展,与以往不同的是要想突出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就必须把现有的精神鼓励层次化,也就是针对员工的精神层面进行有效建设,从而使他们了解到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对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能够提供足够的保障和奖励,这也是从主观层面上推动了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的有效实施,是加强其有效性的总体表现。

最后,考核体系的系统化建立是保障激励机制有效性的重要措施。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仅能够帮助事业单位针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还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作为员工工作成效、工作成果最为客观的评价标准,要求考核体系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上,而是要建立起系统化、公平化的具有工作实践意义的全面的、科学的标准。因此考核体系要综合平时考核、全年考核、重点考核、综合考核以及单项考核等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考核结果的权威性,同时其结果作为激励机制实施的重要依据,考核体系系统化的建立无疑是为激励机制有效性实施提供了最安全的保障。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已然看到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矛盾的激化,同时还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方面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优化,使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甚至是经济发展等多角度都得到了有效性的实施与提高,而且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对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层面的推动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因此,我们若想使事业单位在新时期的经济大环境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其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吕平,张国梅.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才智 2010(22)

[2]欧炜.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也谈人力资源管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1)

[3]马庆丰,李连辉.激励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4]何书安,沈莉.浅谈完善我国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应遵循的管理理论[J].才智.2010(06)

篇8

她和他在网络上相遇,聊得投机:她认他做哥哥、他收她为妹妹。

她问:我是你第几个妹妹?

他说:数不过来了。

她15岁,他18岁

她和他交换了手机号,大年三十那天:她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她。

她问:你和女朋友还好吗?

他说:我们很相爱。

她说:娶我的人要用面包房做聘礼。

他说:会有的。

她16岁,他19岁

她中考过后的那个暑假:她失恋了,他又换了个女朋友。

她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在一起?

他说:等我们都单身的时候。

7月29号那天

他问:你有几个哥哥?

她说:10个里9个是表哥。

他问:剩下的是谁?

她说:你是我最后一个哥哥。

他说:做我的女朋友吧!

她说:好,等我到18岁,和你见面。

她17岁,他20岁

她和他打电话:爱情,在渐渐发酵……

她问:你爱我吗?

他说:我爱你。

他问:爱不爱我?

她说:爱你。

她问:你会让我哭吗?

他说:就哭一次,以后都是快乐。

她18岁,他21岁

她和他见面了:她长得不美,却可爱;他长得不帅,却阳光。

她问:你能爱我多久?

他说:到我不能爱你为止。

她问:那是什么时候?

他说:死亡。

她问:我会有面包房吗?

他说:会有的。

她19岁,他22岁

她和他的爱情很好,慢慢长芽:她把自己托付给了他,他小心地要了她。

她问:你会娶我吗?

他说:会,我只娶你一个!

她问:我会有面包房吗?

他说:会有的。

她20岁,他23岁

她和他向父母抗争:她告诉父母——我是他的女人;他告诉父母——她是我的女人。

她问:我们会成功吗?

他说:会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挡我们相爱。

她问:我们谁先死?

他说:你,你要为我在地下暖被窝。

她有些难过。

他说:我不想你因我哭泣,所以,你先死。

她21岁,他24岁

她和他的爱情终于开花:她收到了他的面包房,他为她下了聘。

结婚前夕

她问:为什么娶我?

他说:为我暖被窝。

新婚那天,他喝多酒进错了新房,愧疚不已……她却笑笑,说不会放在心里。

她问:我们会不会离婚?

他说:不会,就像面包房不会关门。

她问:我们什么时候要宝宝?

他说:再过两年。

她偎他怀里睡觉,他紧紧地抱着她。

她23岁,他26岁

她和他的爱情终于结果:龙凤胎。她的身材却走了样。

她问:很难看吗?

他说:没有,依旧好看。

她不再偎在他怀里睡觉:怕他嫌她胖;他却在她睡熟后抱紧她:怕她伤心,说他不爱她。

醒后,她哭了……

她30岁,他33岁

她和他的家庭很圆满:两个孩子活泼开朗,他们也相爱如初。

她问:这种生活能持续多久?

他说:死亡。

她问:面包房还能持续多久?

他说:永远。

她37岁,他40岁

她和他的生活很好:感情很好,孩子孝顺。可皱纹却爬上了额头

她问:我老了,是不是难看了?

他说:没有我老,比我好看。

她问:面包房快不行了吧?

他说:我的工资可以养活我们一家。

她57岁,他60岁

她和他的爱情变成的甜水,淡却散发着香气。孩子们都已长大,他们都老了。

她问:面包房终于存活了。

他说:是啊,孩子们都长大了。

她不知道,他和孩子们用工资维持着面包房,因为她的病,太重了……

她58岁,他61岁

他问:你只因我哭过一次,对吗?

她说:在你面前,只有一次;不在你面前,很多次。

她说:我要走了,我要去下面给你暖被窝了……

他说:我知道,等我,不许喝孟婆汤。

她说:别着急下来,下面很冷,需要很多年去暖好被子。

他说:我们可以一起暖被窝。

她说:知道,不许再走错新房,上错床……

她闭上了眼睛,他哭了:她一直在乎新婚当天的那件事,他更加愧疚……

他81岁

他躺在病床上,手中拿着她的照片:他想她了……

他说:我要去找你了,20年了,被窝应该暖好了……

他说:我没有续弦,我只爱你一个……

他说:我不会走错新房了……

他说:我要下去了,等我……

他静静地闭上眼睛,嘴角带着一丝微笑:因为他看见她了。

听见她说:被子里很暖和,下来吧!

篇9

1、引人入胜

释义: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引人进入佳境,形容亲身来到某种境地。

出处: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2、心驰神往

释义: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出处:《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3、引人注目

释义: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 引起人们的注意。

4、备受瞩目

篇10

1、韧性就是英雄在受到眩晕、减速、嘲讽、沉默、禁锢等不良状态的时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减免,把这个所有减免属性称之为韧性”。

2、韧性可以减少被控制的时间,1点韧性可以减少1%的不良状态时间。最常见的是抵抗之靴有35韧性,相当于可以减少35%控制效果。假设被敌方控制的效果是1秒,如果有抵抗之靴可减少0.35秒,相当于实际被控制的时间是0.65秒。

3、另外还需要注意,韧性属性是唯一属性,也就是韧性是不能叠加的,所以出个抵抗之靴就够了,但是韧性和和英雄自己的技能叠加,这个可根据英雄技能效果使用。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