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基本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9 11: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位基本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位基本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基建 管理 核算

2012年12月财政部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自 2013年1月1日施行以来,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其中一大亮点是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这既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又满足了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特殊要求。笔者在基层财政部门从事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工作,通过总结工作实践,对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管理与核算提出如下见解。

一、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要求

(一)财务部门要承担建设项目内控职责

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应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为保证基建数据进“大账”的完整、真实,财务部门要摒弃“纯财务”工作理念,牵头建立建设项目内部控制机制。实务程序一般可划分成6个步骤,一是梳理基建财务活动业务流程;二是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明确业务关键环节;三是根据环境对内部控制的负面影响分析风险点;四是确定风险点并选择应对策略;五是依据策略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六是督促基建和财务人员认真执行,人是最活跃因素,执行是决定性因素。

(二)通过资金管理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新制度规定基建会计核算在单独核算同时,要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单位“大账”。这为事业单位加强基建资金管理、加强建设项目关键环节控制起到了支撑作用。一是建设项目概预算控制。财务部门要参与审核,最好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造价评审,对资金需求进行前期控制。二是建设项目资金和工程价款支付控制。财务部门应当与基建部门及时沟通,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月末要按照新制度要求,及时将基建账务数据并入“在建工程”科目反映。三是竣工决算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了解工程完工情况,定期复核“在建工程”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等科目,以便督促建设单位按规定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切实解决基建投资支出长期挂账,不转增固定资产等问题。

(三)财务人员素质顺应制度改革要求

多数事业单位是基建部门负责项目全程管理,资产交付使用转增固定资产时才转入单位“大账”。造成很多财务人员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知识了解较少。随着新制度全面实施,财务部门被推向项目财务管理前台,财务人员每月都要对基建数据进行分析,并转入单位“大账”。这要求财务人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要加强自身素质。一是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规范制度,财务人员能以此约束自己。二是财务人员要主动学习如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定额、招投标、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知识,便于判断工程预结算审核的正确性,材料用量及各种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要求

(一)体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根据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2013年及以后发生的基建收支均在每月月末登记到基建账和单位“大账”。基建账会计核算要明确服务于单位“大账”,作为“在建工程”项目的明细账。并账过程中,基建部门要认真审核基建数据并做好解释工作。目前并账操作细则尚未出台,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两种模式做账:一是定期汇总登记单位“大账”,基建核算单位根据原始凭证,逐笔登记基建账。月末基建核算部门将基建会计科目发生额及余额汇总后提供给单位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对应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登记到单位“大账”。二是对于基建业务量多的事业单位,也可以逐笔或逐日在单位“大账”登记基建数据。

(二)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两个制度衔接

新制度下基建数据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务中主要是会计科目合并。对此《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中没有详细描述。笔者通过实际工作中理解,将科目合并分为直接合并、调整合并和分析合并三种。

一是基建会计科目中,如“现金”、“固定资产”、“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等科目内涵与事业单位会计相应科目基本一致,可直接并入事业单位账套进行核算。二是基建会计科目中,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科目是成本核算科目,与事业会计科目“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核算说明要求一致;“待处理财产损失”科目核算不能形成投资和产权,与事业会计科目“待处置资产损溢”核算内容相近;“库存设备”、“库存材料”等科目是核算材料物资成本,与事业会计科目“存货”核算内容相近;“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款”科目是核算预付备料款及工程进度款科目,与事业会计科目“预付账款”核算内容相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与事业会计科目“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内容相近。三是如基建科目“交付使用资产”核算已交付或结转单位的各项资产,按照性质应分别并入事业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基建拨款”科目核算的各类基本建设拨款要根据资金性质分析合并,属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预算拨款并入“财政补助收入”;地方主管部门拨款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单位、团体或个人无偿捐赠等并入“其他收入”。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改革 初探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12-0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持续推进中,收到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传统观念、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与达到“建全及完善各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建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事业单位的效能,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同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确定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是用人机制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并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快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明确了改革目标和要求: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形成权责分明、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有法可依;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调整绩效工资的结构,将加快推进其深化改革的进程。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现状

从1992年人事制度分类管理改革开始,在将近15年的逐步变革进程中,传统人事管理已经逐渐转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带来了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新概念,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颁布了各项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建全及完善各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建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事业单位的效能,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岗位设置制度还未完全体现真正的全员岗位聘用制,形成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聘用体制,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问题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是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制定的各项人事管理的法规、措施和规章制度,其中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的聘用、岗位设置、考核、奖惩、培训、工资福利等各项管理规定。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1.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由于事业单位原收入分配方式基本与国家机关一致。受到长期旧有观念的影响,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身份管理概念中,对岗位管理和绩效激励机制的认识不足。在实施岗位设置制度时用人机制首要考虑的还是人员平衡,尤其管理人员依旧是领导提名、组织决定,甚至直接套用旧有身份序列结构,从而导致岗位结构和总量设置不均衡,仍未真正实现岗位聘用制,使绩效制度没有发挥其激励机制。“人治”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法人治理的观念。

2.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人员培训不足。事业单位人员归属国家干部,基本参照国家机关人员进行归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本从单位内部调配,因此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是各个单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的,导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人员水平参差不一。人员培训是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事业单位较注重对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方面的培训,相对创新性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培训较少。

3.考核制度单一,激励机制缺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行考核制度相对单一,缺乏长期评价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基本基于年度考核和个人述职等简单考评,考核制度仍然受到人为因素和首因效应等因素的主导,未有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切合其特点进行分类考核,没有形成客观科学综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4.法律法规支撑不足。目前,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而颁布基本政策以文件下发为主,真正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法规较少,内部规章也不健全。导致事业单位在管理中介乎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或者《劳动法》等企业人员的法律规定进行执行,遇到纠纷时,缺乏有效的法定程序,使事业单位往往处于被动位置。

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议

1.增强对人事管理的重视,改变管理理念。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同时兼顾效益的社会服务性组织。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观念上,首先需要从身份管理更新到岗位管理的理念,重视人事管理活动,让人事管理从边缘化的执行性质转化为具有真正管理决策能力的性质。其次借鉴社会非盈利组织的管理经验,引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结合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特征建立符合各个事业单位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转化观念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保障。

2.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定期实行人员培训。任何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具体执行,而让具有创新理念、专业人事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管理人事会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贯彻实施和推行事半功倍。事业单位应定期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并增加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专项培训项目,使事业单位各类人员均衡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思维创新性,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水平是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辅助条件。

3.完善岗位聘用制,建立合理绩效考核机制。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而岗位聘用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是岗位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岗位聘用制度,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对岗位结构和总量进行战略规划,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严格遵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和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符合各类岗位特征,引用科学动态的绩效考核方法,结合短期和长期考核对岗位人员实施人性化的考核和晋升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达到绩效激励作用。

4.及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添加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法律保障,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体系,需要配套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及时颁布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根本保证。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包含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组织,其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因此改革中既要保障公益性和服务又要兼顾其效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是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部分,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改革逐渐深入,将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一个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柴文娟.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4(16)

[2] 竺向阳.从事业单位改革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中外企业家,2013(1)

[3] 张黎阳.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中外企业家,2011(7)

篇3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威信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来源:文秘站 )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威信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 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篇4

(一)甲级卫生室标准

1、房屋建设面积45-60平方米,有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分开的专用房屋。

2、有3名或3名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1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相当于大专学历)或乡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原则要求有一名女乡医。

3、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基本医疗服务,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家庭病床等服务;进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控制、计生指导及疾病康复指导。

4、消毒缸、消毒锅、紫外线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出诊箱、诊查床、药品柜、资料柜、身高体重计、有盖方盘、清创缝合包、各种规格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污物桶、健康宣传版及开展中医药服务有关的拨火罐、银针医疗器具等器械设备齐全、完好,并设有电话。

5、管理制度健全,村卫生室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一体化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妇幼卫生管理制度、卫生制度等上墙悬挂。

6、有门诊登记(保存5年)、处方(保存3年)、传染病登记、收入支出账、药品材料账、固定资产账等齐全并记录完整。有辖区行政区划、人口构成等社会资料,有门诊量、月业务收入、家访统计等基本情况资料。有0-7岁儿童计免卡册、儿童系统管理卡片、孕产妇保健卡册、老年及慢性病人家庭档案等业务资料。

7、人员着装整齐,穿戴隔离衣帽,操作规范熟练、诊疗细致,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病历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未出现过医疗事故。

8、参加并服从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坚持集体性质,与当地卫生院实行统一核算,账目齐全,定期报账。

9、村党支部及村委会支持卫生室工作,群众对卫生室工作满意率达到80%以上。

10、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统一制作的卫生室标牌。

(二)乙级卫生室标准

1、专用房屋面积30平方米以上,诊、疗、观察、药用房可基本分开。

2、有1-2名具备合格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3、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基本医疗服务,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家庭病床等服务;进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控制、计生指导及疾病康复指导。

4、有不少于7种以上的完好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紫外线灯、药品柜、出诊箱、清创缝合包、消毒用品、污物桶等)

5、管理制度健全,村卫生室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一体化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妇幼卫生管理制度、卫生制度等上墙悬挂。

6、有门诊登记(保存5年)、处方(保存3年)、传染病登记、药品账目、儿保及妇保的基本材料。

7、人员着装整齐,穿戴隔离衣帽,操作规范熟练、诊疗细致,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病历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未出现过医疗事故。

8、本村多数干部群众对卫生室工作满意。

9、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统一制作的卫生室标牌。

10、积极参加一体化管理。

(三)、达不到乙级标准,但取得执业资格的卫生室可列为丙级卫生室。无证执业的卫生室由局执法科依法取缔。

二、卫生室级别的评定程序

县卫生局成立评审小组,医政科是村卫生室分级评审的牵头单位,财务科、合医办选派业务熟练、作风正派的同志参与该项工作,指派一名分管业务的副局长靠上抓。评审小组在卫生局的统一指挥领导下开展工作,要经常请示、及时汇报,统一标准,阳光操作。

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架子队;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1-0143-02

1 架子队管理重要意义

要全面落实铁路建设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管理要求,推行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是前提,人员是保障,现场是重点,过程是关键,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现场管理、过程控制”四个方面加强架队子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进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架子队管理能够按照铁路建设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相关要求和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则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质量风险、工期进度风险、投资成本风险、维护稳定风险等发生频率就能降到最低,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控制了架子队管理,可以把施工过程中百分之八十的风险掌控以致杜绝人为的或者是非自然情况风险的发生。确保架子队管理制度建设不流于形式,对工程建设正常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2 架子队组建管理原则

我们的架子队是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的基层作业队伍,要保证架子队的正常施工和管理,必须从架子队的制度建设规范运作开始。

现有的架子队在我们施工单位中基本存在两种组成形式:一是由企业员工组成,号称职工架子队;一是由外部劳务人员组成,号称民工架子队。这两种形式的架子队对于施工单位的架子队管理而言,应该各有利弊。使用何种形式的架子队,对施工单位来说主要是根据施工项目的工期进度、投资效益、地理位置、技术难度等多方面情况决定,按照架子队“管理有效、监控有力、运作高效”的工作原则组建架子队,对制度建设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制定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培训教育制度、日常管理考评制度、岗位职责及上岗制度等,都必须符合上述工作原则。

3 架子队管理与风险控制分析

分析目前的架子队组成结构和制度建设的缺陷不足,可以很好地分析架子队管理和运作的优劣,可以在项目施工起到决定成败的作用。

3.1 职工架子队

职工架子队,在施工项目特点明显、技术难度比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中普遍使用,比如在我标段的架梁工程,大部分都是900吨箱梁架设,运梁和架梁设备都是大型新式机械设备,要求作业人员必须是经过系统技能培训及各级安全教育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这些设备的使用不仅需要有能力、会干活的技术工人操作,还要求这些作业人员必须有着高度责任心,严格按照要求使用设备、保养维护,因为这些大型运架梁设备如果疏忽大意操作失误,造成的安全质量风险对工程项目、对施工企业、对工作人员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隧道工程职工架子队的组建和使用,在施工过程中管理控制、安全质量意识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从现有施工项目情况可以看到,只要是使用职工架子队的分部分项工程,在安全质量风险、工期进度风险、维稳工作风险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效果良好。所以有条件的施工单位在隧道和桥梁工程施工中组建职工架子队进行施工作业,以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

职工架子队存在的不足:现在的铁路工程对作业队伍的设备配备要求非常高,这也就使得职工架子队组建并能进场作业就必须有一定的设备资金投入,只有施工单位负责人能够意识到职工架子队的重要性和风险管理的益处,才会投入资金支持架子队的组建,不然就是职工架子队能够组建,生产和运作也必然打折扣,那就在实际施工生产中流于形式,和民工架子队一样出现各类风险,使控制难度加大。

另外,公司和项目部管理层的部分人员对架子队管理模式的认识还不到位,把架子队管理停留在以前生产队班组的认识,没有按照铁道部及各级相关单位部门下发的关于架子队管理实施办法文件认真执行,没有把现在情况下架子队管理模式和以往管理方式有机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优化和提高。

3.2 民工架子队

民工架子队因为组建快,人员机动,在技术操作简单、建设工期短、分项工程多的必须有劳务分包队伍参与的情况下大量出现,而且这些队伍自带简易设备,给施工承包企业减少了很大部分的设备投入,如果使用的是当地的劳务人员,可以很快地了解熟悉当地的各种情况。

民工架子队的不足:一线操作人员的流动性和操作技能偏低加大了架子队管理的难度,更加大了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难度,现场管理要求有时候无法正常传递,作业人员误解管理人员施工要求,产生安全质量等风险,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另外使用民工架子队如果合同协议有遗漏或歧义,在工程进行到中期或后期,因为工期、资金等各方面原因,民工架子队提出不合理要求,以停工或退场等手段要挟施工单位,导致工期进度风险加大的现象时有发生。

4 结语

通过上述浅析,我们施工企业在组建架子队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制定架子队六项基本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岗位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实现制度标准化。依据各项制度设置符合规定的架子队构成及主要组成人员名单、劳务用工计划等,保证架子队使用运作按照规范进行。通过架子队制度建设工作,强化过程控制,建立健全架子队管理体系,落实架子队管理责任。

推行架子队管理模式特别是组建和使用职工架子队是施工企业实现“管理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用工规范化”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塑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风采的内在保证,也是强化项目成本管理,兑现合同安全、质量、工期承诺,提高效益的根本

篇6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投资规模的扩大, 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由生产、基建并存逐步转化为将基本建设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热电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热电企业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制度 信息化

一、加强热电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必要性

首先,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热电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具有竞争力,在基本建设阶段必须建立大成本管理的架构,把强化投资效益的财务管理理念覆盖从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开工建设、移交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中,实现基本建设与生产无缝连接。其次,科学理财观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现实要求。科学的理财观是科学发展观在财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基本建设阶段运用科学的理财观,就是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统一到讲科学、求规范、有效率、高效益的理念上来。最后,不断强化提高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执行力的现实需要。制度和流程是需要企业全员来执行,没有执行到位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是虚设的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强化热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执行力,要从制度制定本身到具体制定执行都进行加强,在基本建设阶段,要向全员全过程坚持以效益为宗旨的项目管理模式转变;从强调阶段管理,向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的从基建到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与控制转变,保证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覆盖全员和全过程,切实用过程控制保证管理效果。

二、目前热电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财务管理中最为薄弱的当属其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财务部门、机构和内部人员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其管理职能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企业财务资金的投放管理不严谨,造成资金的过度浪费;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不能全面覆盖整个项目建设的全部过程,对于资金的使用把控不严;没有科学的方法对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预决算的比例悬殊较大;项目落成后无法按时针对竣工项目编制决算报告。

(二)资金管理不规范

资金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对基本建设资金的专户储存和专款专用; 二是不按规定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 三是基本建设企业管理费支出不规范; 四是不按规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

(三)财务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进展缓慢

目前热电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就是控制资金的利用和成本的核算,没有对企业采取全面预算、全面管理的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的内容单一,致使财务管理的方式陈旧。另外,信息化在热点企业进展缓慢,网络资源开发滞后,内部信息没有统一标准,造成无法共享,并且部分热电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所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够,无法实现财务信息对财务管理的保障作用。

(四)概预算编制不规范,“三超”问题严重

所谓的“三超”,即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财管部门没有严格根据可行性报告进行编制概算工作,甚至不少施工单位为能多取得利润虚构过高得设计概算,导致编制的概算远远超过计划; 二是不少企业为能将项目申报立项,或为降低缴税负担,尚未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就大胆上马,人为压缩概算、预算; 三是成本预算与实际投资差别较大,这主要由跨度时间长造成的。

三、加强热电企业加强热电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

应先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因为这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其中,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总而言之,企业必须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进而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严格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基建资金,实行源头控制。具体做法是:第一,要建立资金审查和专户存储制度。凡对投资资金来源不落实, 来源不合理或重复性、低水平建设的项目,财务部门应协同有关职能部门一起,严格控制,计划部门不得下达投资计划。对未经批准擅自上项目的要按违纪处理,严格查处。基建资金应实行专户存储。第二,规范资金拨付程序。财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资金拨付办法来规范资金的拨付。项目建设单位按规定的程序每月向财务部门报送资金计划,用款申请。财务部门应根据批准的投资计划、支出预算、施工进度逐期拨付建设资金,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没有履行完审批手续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财务部门应严格控制付款。第三,建立建设资金监督、检查、考核和奖励制度,将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到收支审计的内容,纳入到领导干部离任经济审计的内容。

(三)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

加大力度普及财务管理信息化, 以财务信息建设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财务信息的高度集中管理;二是建立内外约束机制,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三是畅通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实现集中式的财务管理 四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应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五是财务信息化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贯穿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四)加强概预算管理

加强概预算管理:一是必须建立计划和实施相结合的制度,财务部门应加强同工程项目部门的协调,共同制定投资计划,避免用计划代替预算的情况的发生,建立并实施计划配合预算的约束机制。另外,增加设计概算审查,对工程设计阶段的内容、额度、指标、收费标准进行审核,通过审查来确定基本的投资规模。二是必须把基本建设资金等各项建设资金纳入企业预算管理,宏观调控投资规模和投资总量,不但保证及时到位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合理确定成本预算,而且检查监督支出预算与执行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概预算。

篇7

关键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问题; 措施

为构建和谐社会,国家近年来一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各项基础设施特别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是基本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加强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及时发现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加以解决,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财务管理环境较差。

会计制度是执行财务管理的依据,更是一种约束。一些基本建设单位未制订行之有效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财务监管无章可循,没有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和专职财务人员,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对建设资金没有专款专用,对工程款的支付把关不严。

2、会计核算基础薄弱

会计科目科目设置过于简单。有的单位更是只列拨款收入和拨款支出,将各种投资支出统一以“流水”形式记帐,或者只设置预付工程款、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其他应收款等几个科目,不能满足基建的成本核算需要。有的单位虽然工程早已完工甚至已投入使用,但迟迟不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继续列支经费,增加建设成本;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有的单位将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本单位留成收入而未冲减“待摊投资”, 对于预付施工单位的工程款,在预付的时候在预付工程款科目中核算,在工程计量支付工程款时应予以冲回,而有的单位是在工程完工后才冲回预付工程款,等等。

3、审批程序不规范,支付依据不足。

建设单位工程款的拨付没有按照合同规定条款严格执行按计划拨款、按预算拨款、按基本建设程序拨款、按工程进度拨款,建设单位没有根据合同规定留取规定的质量保证金。在工程价款结算时,超合同部分手续不完善,没有补充合同;支付手续不齐全,没有提供相关的附件;对经费开支报销的发票没有填写收款单位名称,或没注明经济业务内容,或经济业务的实物数量、单价不明晰。甚至一些单位出现白条子作为报销凭证。

4、资金节约意识淡薄,成本控制不严。

一是一些单位认为投资估算、概算只是一个参数,将来时会变化的,因此对项目的前期审查和投资控制不够重视。二是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不严厉,建设单位几乎不必为项目失控承担责任,资金节约意识淡薄,缺乏控制投资的动力,甚至为了自身局部利益,随意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经费支出没有控制在规定划拨的管理费额度内。

二、 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措施

1、健全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按规定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基本建设财务工作;尽可能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建设内容,做好账务设置和账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建设资金进行专款专用;对于计量支付制度,一定要明确规定,要由单位的财务部门掌握建设资金的拨付情况,对工程款的支付进行严格把关。对基本建设活动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存货、各项财产物资及时做好原始记录;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财产物资清查,报送基建财务报表。

2、健全财务机构

基建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财务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基建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水平,更重要的事要了解和熟悉工程建设、工程预算、工程决算的有关知识。要抓好基建财务队伍的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业务培训,逐步推动基建管理信息化进程,更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是他们适应新形势下基建财务管理的需要。

3、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收支的审核

建设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要与计划确定的数额和用途一致。财务部门在支出审核时一要审核资金是否已到位,是否专款专用,建设资金必须用于经批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挤占和挪用;二审核票据是否符合规定,附件是否齐备。如建筑安装工程款、设备款支付时的附件资料包括:合同(协议)、中标通知书、工程进度款支付证书,财政审计部门核定单(尾款结算),重点核查中标价与合同价款是否相符、支付款有无超合同价、支付证书上的价款是否与支付款一致、支付证书上项目法人和监理人员是否已签章、发票上的付款名称是否与基建项目名称一致、合同的订立人、收款人与发票上的收款单位是否一致。政策处理款的附件资料包括:与政策处理对象的合同(协议)、与政策处理包干乡镇(机构)的合同(协议)、重要事项处理的会议记录、处理赔偿的标准以及必要的说明等。在经费支出方面:对会议费报销是否附会议费用审批表、会议文件(通知)、签到单;大额的办公费、打印费、车修车燃费应附详细清单;对需要转账支付的业务,不得用现金支付等。

4、加强成本核算,严格按批准的内容和标准开支。

对建设单位的建设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厉行节约,防止损失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落实资金监管责任人。建设单位的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建设资金管理、使用负责,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审核工程价款结算手续是否完备、结算审批程序是否规范;审核工程结算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防止高估冒算和虚报冒领。对超概算的建设项目,必须经有关机关批准调整概算。二、严格执行建设单位管理费用预决算管理制度。建设单位普遍存在“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现象,为使费用成本控制有一个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基建财务工作标准,以达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从而保证国家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资产流失,建设单位应在批准预算确定的项目和金额范围内使用管理费,不准超支,若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予以追加预算,未经批准擅自或超范围使用管理费的应追加有关人员责任。

结束语

总之,在基本建设中,应深刻认识目前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漏洞,才能有效的采取积极对应措施,进而充分发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作用,严格控制建设成本, 减少资金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和基本建设管理水平,以最少的消耗,最省的投资,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资料

(1)乐政(1999)5号.乐清市基本建设项目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篇8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监督;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3202

1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校建设,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意见》同时指出,示范校建设的内容之一是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院校举办者努力提高示范院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教学、实训条件。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投入总量逐年持续增长,各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建设资金量激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筹集资金的渠道与形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不仅仅局限于制度规定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还有越来越多的集资、银行贷款和多方合作出资等方式。资金量的剧增和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凸显了原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种种局限性。因此,为了有效使用基本建设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损失和浪费,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优化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际操作难

(1)基本建设会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却对这种基建资金核算未给予规范。所以长期以来,同样属于一种财政性基建资金,高校自筹的通过学校事业会计核算转入基建账,而财政拨入的却按有关规定直接记入高校基建会计核算,高校事业会计毫无记录;一笔学校自筹基建资金经“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列支转入基建账后,又在基建账中计入收,重复列支。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不仅造成了高校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困惑,也影响了部门预决算报表设计的明晰性。如基建资金单独由基建账核算,导致在建工程及其资金长期游离在高校事业会计之外;有的工程早已交付使用,但因各种原因多年无法入账,使高校资产严重失实。

(2)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方面的混乱性。

由于思路不清,基建账务处理不规范,导致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混乱 如: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拨入基建经费不能按性质归入正确的二级明细科目;发生的基本建设支出,认为都是成本支出随便列在那个科目,不能正确使用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科目、待摊投资不能正确分摊计入各工程项目;同一业务往来账科目使用不一致,造成查账困难。账务处理不正确,使用交付使用资产时不冲销基建拨款;建设单位为施工垫付的施工用水电费在最后的结算中没有扣回;工程价款结算单手续不全也作了记账依据,重复办理结算、重复付款等,导致基建会计核算混乱。

2.2基本建设财务审计监督没形成制度

尽管各示范性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审计部门,审计的内容包括基本建设工程在内的诸如校级预算执行情况、教育经费使用情况、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但是,由于审计部门人员较少(很多示范性高职院校仅有1-2名审计人员),工作量大,而且,仅有的审计人员并没有较深的审计专业背景,某些人员往往还是半路出家,因此,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难以保证,也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基本建设财务审计监督制度。

3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

3.1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这项规定造成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财务管理上出现了“一个高校,两个主体”、“一种资金,两种核算”、“一个单位,两种报表”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了上文所提到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与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方面的混乱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就要解决好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合并问题。

3.1.1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合并

从制度上确立学校是一个会计主体,建立学校统一的会计核算模式;从而完善学校财务报表体系、规范学校财务信息的披露。

(1)会计科目设置。

会计科目的合并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目前示范性高职院校整体财务的各个方面。在保持现有行政事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根据基建财务管理的现实要求增删有关核算基本建设活动的会计科目。如:在收入类项目增设“基本建设拨款”,用以核算和监督财政拨付的基本建设预算内资金;支出类项目增设“基本建设支出”科目,用以核算和监督学校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基建资金和单位自筹基建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各项实际支出。包含归还专用于基建的借入资金和资本化利息费用。删除“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资产类项目增设“在建工程”,用以核算和监督高校进行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成本,也包括需要安装设备的价值。该科目可依据现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设置二级科目“建筑安装工程”、“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

(2)构建合并报表。

合并报表是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关键环节。合并报表收支之间的关系如下:

事业收入+基本建设拨款-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事业转账支出=事业基建结余;

专用基金收入+专用基金转账收入-专用基金支出=专用基金结余;

学校实际总收入=事业收入+基本建设拨款+专用基金收入;

学校实际总支出=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专用基金支出。

3.1.2由财会中介机构审查基本建设项目工作概预决算和分析投资效果

在基本建设项目工作概预决算审查上,对涉及财政投资项目竣工决策的审计,统一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财会中介机构进行,对工程竣工决算的审计意见必须经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财会中介机构确认并出具资产入账通知,建设单位才能以此作为资产入账的凭证;在基本建设投资效果进行分析上,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财会中介机构对基本建设实施全过程会计监督,加强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3.2基本建设财务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

示范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财务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主要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等三个环节的完善。(1)事前监督主要涉及基建立项、合同管理、资金拨付等方面的监督。

首先,学院财务部门要主动抓好基本建设立项源头管理,经常主动向计划部门了解项目申报计划,要求项目单位申报有计划,论证有报告,设计有图纸,资金有来源,并积极参与项目的验标、开标和投标工作;对基建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进行经济评价,通过分析计算项目取得的财务效益和发生的费用,对投资预算表等基础财务报表进行科学分析,归纳管理,并据此判别基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其次,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严密合同内容、标底,履行合同期限、方式、价款结算方式、违约责任。财务人员应掌握合同的全部内容,如工程造价、施工期限、供料内容、结算方式、双方责任等。

再次,在资金拨付上严格做到前期论证工作不完善不拨款,配套资金不落实不拨款,资金滞留账上不拨款,发现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上有问题不拨款。在拨款前做到看工程进度,看配套资金落实,看资金使用效率。

(2)事中监督是指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督。

首先,财务人员应与专业人员一道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资金拨付和到位情况,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防止挤占、挪用、截留、转借等现象的发生,对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认真审核,以监督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效益。

其次,严把基建支出监督。基本建设支出是指建设单位站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支出,加强支持监督包括:认真、全面、准确地反映各项投资的实际支出,财务部门应对有关基建支出决策及其活动实施监督,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要精打细算,合理节约,严格控制。

(3)事后监督主要是指基建项目竣工阶段的监督。

首先,财务人员要对建设投资成本进行全面考核,重点检查资金使用有无超标现象、有无超投资、有无擅自增加的基建内容、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

其次,在竣工财务决算前认真做好各项清理工作,项目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财务处理、债权债务的清理,做到帐帐相符,帐实帐表相符。

篇9

一、督察原则与方式

1、督察工作以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为核心,与现场管理工作相结合,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切实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实行两级管理督察。一是各分场(厂)对各自所属单位进行督察;二是总场对各分场(厂)进行督察。以各单位内部督察为主,总场定期对各单位的督察情况进行调度。

3、采取专业督察与综合督察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不定时、不定点的全方位督察。

二、督察内容

对各单位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察。主要包括:

1、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主要内容:对集团公司、总场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是否及时进行贯彻落实。包括:贯彻传达情况,根据总场的要求制订的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制度、意见、措施,以及在本单位的实施情况。

2、企业管理情况

是否存在着管理不严、标准不高、管理粗放、随意性大的问题。

3、招(议)标管理

内部招标管理制度情况;对额度以上的物资、设备采购和土建安装等是否进行规范招(议)标;限额以上的招(议)标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招标记录是否齐全。

4、工程项目管理

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情况;项目管理制度制定情况;基建、技改、大修等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额度控制情况;项目是否按期达产达效,是否存在盲目投资造成浪费问题等。

5、应收账款

促销促收措施制度及实施情况;应收账款年度控制额完成情况。

6、原材物料的管理

主要内容:内部关于原材物料的采购、保管、出库、库存定额管理等管理制度的制订、执行情况;闲置物资、清欠物资的管理、串换、变现情况。

7、产成品的库存、销售管理

主要内容:单位产成品的库存、销售管理制度的制订情况,及具体执行情况。

8、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

主要内容:单位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度的制订情况,制度执行情况;是否杜绝了装备的跑、冒、滴、漏现象。

9、人力资源管理

工资定额的控制情况,工资性费用的列支情况,员工及临时工是否按规定雇佣等。

10、现场管理

主要是指生产、办公、生活现场的环境管理。主要内容:现场达到"环境整洁、物流有序"的要求;单位内部建立健全有关部门规章制度情况;内部现场管理开展情况;是否存在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内部现场管理检查、奖惩情况。

11、劳动纪律

主要内容:单位在劳动纪律方面的制度制订情况,单位职工个人遵守劳动纪律情况,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迟到、早退、脱岗、睡岗等),内部监督检查情况。

12、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

是否按照盐场的信息系统管理规定使用。

13、生产经营工作中的其他方面。

三、考核及处罚

督察小组对各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认真进行督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着重查找主观原因,并及时通知该单位限期整改。如发现未按督察组要求进行整改的,通报批评并扣罚主要负责人及单位年(岗)薪。对存在严重违章、违纪和管理混乱的单位,由督察组提出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班子进行调整或诫勉意见,报总场研究后按有关程序处理。

四、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管理督察制度的贯彻实施,总场成立督察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管处,***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其他

1、各单位都要成立相应的由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督察小组,配备督察人员,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督察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督察制度和办法,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

篇10

1.薪酬激励制度不足。当前国家电网公司薪酬制度主要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制,包含技术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津贴等,这几个方面是薪酬制度的构成部分。在当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才薪酬管理方面主要是根据人才的学历,并且基本不会更改。津贴、补贴在技工工龄薪酬的管理中是恒定不变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依据技工所在的岗位和级别来确定他们的薪酬。所以,在同一个岗位,技工的薪酬应该是一样的。在这个固定的薪酬管理制度下,薪酬制度中缺少对员工的激励制度。这就使得员工的工作态度不积极,一直墨守成规,不能更积极更好的进入到工作中。

2.缺少公平性。各地供电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技工的工作岗位性质基本确定了他们的工资高低,也就是在薪资的发放中技工的岗位价值、职级高低决定了他们的薪酬及奖金。按照这种薪酬的管理模式,基本不会出现薪酬的不公平。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员工工作岗位的大小有的不够真实。这导致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产生抱怨和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积极性大大的减少。

3.绩效管理制度不完整。在供电公司的绩效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重视度不够,很多单位的绩效管理变成了一个形式,不能较好地发挥绩效管理的对员工的积极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才资源管理部门一直奉行着以前落后、较低的管理观念,不能制作出合理稳定的绩效考核度,使得绩效奖金无法发挥作用,使其变成了一个有型无实的制度。

二、完善供电企业薪酬绩效管理的对策

1.岗位价值的科学、合理评估。完善供电公司绩效管理制度,需要相关人员合理、公正的考核员工及其所在岗位的价值,并根据考核的结果重新确定其岗位的价值和级别,让供电公司的绩效薪酬发挥实际作用。此外,相关管理人员要实现岗位的准确性,保证考核的真实、可靠、客观,用最科学的评价考核,确定考核的详细分值、仔细认真的评价出考核的分值部分、评判各个岗位之间的实际价值,为以后的绩效薪酬制度发展奠定可靠、良好的基础。

2.制定完善的全薪酬制度。对于当前供电公司普遍存在的薪酬制度问题,制订完善的薪酬制度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人才积累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主要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将薪酬和绩效管理相结合,制订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1)对于绩效工资的改进和完善,必须依照实际的考核成绩和员工对公司做出的实际贡献的多少来确定他们的绩效奖金,以做多少得多少的工作理念为基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逐步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使其向着积极和对公司有利的方面发展。(2)改善基本工资的提升制度。在各供电公司的发展中,公司不能自主变更技术工位的级别,因此公司必须改进工资的提高制度。那些在平常的工作中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员工,相关人员在对其发放绩效奖金的同时,并且渐渐的增加他们的基本工资,这样一定会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3.绩效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对员工的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成绩,了解员工真实的绩效能力,将他们的绩效评估结果和他们的工资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来评定他们的最终薪资。这就能更好、更合理地发挥出绩效薪资的激励性质。通过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度。另外,绩效管理制度的拟订需多听听员工们的意见,绩效管理人员要多与员工接触和沟通,便能够清楚的了解员工们的真实想法且能及时的发现问题,为后续采用正确合理的应对方法作铺垫。

4.提高薪酬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前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供电公司要定期让管理员工参加技能培训,通过专家讲坛、交流会、座谈会议等一些方法来提高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使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让管理的单一化转化成信息时代需要的多样化。

三、供电公司薪酬与绩效管理的发展措施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的积累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当代企业要发展,就要制定相互合作相互提升的人才发展制度,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员工潜能的开发,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此,供电公司在发展中必须重视每个员工在其岗位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员工的技术和知识实行人员的合理利用,积极发掘员工潜能,为公司制定出合理的发展制度,从而加快推动公司的发展。

2.推动岗位评估系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供电公司员工岗位评估系统要从员工自身的实际出发,注重薪酬管理的基本工作,使其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一,从每个员工岗位的不同性质和其岗位的作用来确定薪酬级别的高低,保证工资的机密性。就算员工在同一个工作位置,也要通过他们的平时工作的表现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轻重来合理划分工资。第二,通过每个员工岗位的类型,合理分配员工的级别和工作类型,给与每个员工不同的分值,促进岗位与薪酬更合理。第三,在一定程度上要让那些技术难度高和复杂的岗位高些。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让个别岗位工资太高,应该把岗位工资和福利待遇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工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制定出一个囊括薪资总额的分发方法与福利待遇等内容的制度。制定出一套公平、容易评价的考核体制,并和工资分配、工作的规划、岗位的调动和定期的学习结合起来,给公司的员工规划出一个科学合理化的工作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绩效考核时,相关人员一定要除去主观性并用最大的努力来减少人为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更要减少个别主管的偏好以保证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客观性。另外需建立较好的激励体制。首先,了解员工的需求,通过总结制定出多样化的激励制度,对于员工的奖励标准也要做到多样化来应对每员工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发展。其次,奖励制度和处罚制度要互相配合,员工工作的正确并具备创新性要给予奖励。对于那些工作能力差的给予一定的处罚,让公司一直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最后,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嘉奖与处罚要做到多样化即通过物质、精神文化等多种不同的激励手段来加以实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