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8 18:2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

篇1

(一)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

每个人都想要成功,但没想到成长。成长是艰辛的,但是成长又是每一个人一辈子的任务。这种成长任务的不断累积与变换就构成了生涯发展。大学生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2]。

第一,学习如何生活。新形势下,鉴于“90后”大学生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淡薄等问题,各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生涯教育,促使其形成社会人,敢于拼搏、敢于担当,有一定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第二,学习如何学习。大学生是高校学习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提出与落实对扩大学习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坚持终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专业技能,这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依赖高效的学习方法,优质的教学方法会发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反之则不然;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策略,终生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第三,学习如何生存。生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90后”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父母的过分宠爱、多元文化的杂糅都可能弱化大学生的生存意识[3]。但是生存能力是当今社会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应该重视生存能力的发展,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提高。

第四,学习如何爱。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爱他人,还要学会怎么被人爱。爱他人,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初步具备正确表达爱的情感;被人爱,就是要自尊、自信、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二)有利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对什么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存在较大差异[4]。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作为培养的重点,而是将学生的认知能力或行为发展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以致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生生涯规划观念加速了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有利于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有利于推动大学课程改革

生涯规划意识有利于推动大学课程改革[5]。一方面,大学生生涯规划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单纯以大学生为主,或单纯以教师为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结果是产生一大批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的生涯规划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体系,还可以激活高校课程改革,从而健全高校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轻能力

一是高校教师没有厘清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将这一课程等同于其他理论课程[6]。所以,从课程设置到课程教学,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于这一课程成为专业课程之外的调剂品,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二是许多高校安排非专业教师进行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以致课程教学的特色不明显。由于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有限,再加上实践经验的缺乏,非专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讲解一些理论知识,这些讲解却不会对大学生的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重学习,轻生活

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上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生活。长期以来,高校课程设计还秉承着精英化和专业化原则,突出强调学生在大学期间以专业学习为主,对于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教师在教生涯规划课程时,也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致大学生生活规划与学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7]。

(三)重职业,轻自我

认识自我是选择职业、发展职业的先决条件。现有的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围绕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而展开,突出企事业单位招聘技巧的获得,过分重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融合,而忽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另外,生涯规划课程在职业发展方面又只关注大学生就业,而忽视大学生的创业。

(四)重规划,轻管控

许多高校重视生涯发展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但是这种规划缺乏系统性,这使课程在管理和评估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课程量化标准尚未确立,这制约了生涯发展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课程质量意识不强,建设力度不足,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考核等随意性较大。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思考

(一)转变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将高校生涯规划课程与大学生成长相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是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外部世界、确定职业目标、学会学习的长期过程。所以,高校不仅要做好针对毕业生的短期生涯辅导,还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和管理[8]。二是在设计生涯规划课程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课程设计的价值导向上看,生涯规划课程应该体现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展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就业取向和生活态度[9]。目前,许多高校在设计生涯规划课程时,没有充分注意到课程的思想性,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所要解决的内容,这种思想观念不利于扭转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过分看重行业和就业技巧等不良现象。三是转变功利主义的课程设计理念。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是教育者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社会中发展自己、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然而许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即只对毕业班集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错误的理念不仅不利于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二)完善课程设计的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应运而生,但由于这一课程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许多高校还未能对其加以全面认识,以致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方法陈旧,不能满足课程在新时期下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该本着规范化、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思路,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方法[10]。一是坚持课程设计的本土化和科学化。一方面,应该重点研究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基础,健全课程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生涯发展理论时,也要注重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消化和吸收。因此,高校应该努力建立本土化的生涯发展理论以指导学生认知、生活、就业和学习,推动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二是在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中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时,应该避免纯课程化、纯理论化倾向,而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理论体系应该全面、系统;生涯规划课程又是一门实践课程,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三是在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中要坚持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策性和实用性,但是许多高校将其定位成应急的、临时性课程,并将授课对象局限于毕业班级的学生,而课程内容则倾向于宣传就业创业政策。而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是一门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甚至更长时间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方法也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发展阶段做出适当调整。

(三)完善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

第一,准确定位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高校教育者应该将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使其同其他必修课程一样进学时、进学分、进计划,及时考核和反思,健全课程建设的机制体制[11]。同时,高校应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使教师在教学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防止出现讲座式、活动式教学形式,以实际行动重新确立生涯规划课程的主体地位。第二,明确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规范课程教学手段和形式,健全课程的评估机制。一方面,我们要深入研究课程的目标体系,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社会认识、职业选择与发展、终身学习结合起来,使目标具体化;另一方面,从全局考虑,完善课程内容,减少政策讲解、单位介绍、面试技巧的摄入,增加职业技能测试、心理素质、交际交往等内容,让大学生参与实践,加强与企业的接触,增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高校应该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大学生,使其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最后,高校应该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即突出强调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0-01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获得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有数年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意义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如何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是各高校仍然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篇部分就是“自我认识”,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对自我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将自我认识与他人、社会的评价相结合,注意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学四年甚至更长远的个人目标,并将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分解,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现自身潜能,同时寻求老师、朋辈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而且可持续。

(三)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学生进入大学,除学习外,对其他方面素质培养,对今后的工作世界一无所知,更别谈如何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了解工作世界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准备进入工作世界的指导。这都有利于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为今后的职业选择作出规划,并结合工作世界的要求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专业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多为辅导员,而辅导员绝大部分并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专业出身,大部分是经历简单培训后上岗,有的甚至并无任何准备就上台授课。因为专业背景不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只能就理论谈理论,而至于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对学生真正的指导意义却难以解释清楚。

(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因为观念上的原因,部分老师备课不认真、上课不积极,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热情,上课只是单纯的为了修完学分。课堂上,老师的理论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很少有机会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缺乏对学生课业的科学评价。同时,受扩招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多为“大课堂”教学,一个老师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老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此外,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这显然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阶段”相冲突。

(三)课程的设置有些脱离实际

职业生涯规划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将大学的象牙塔与社会的大熔炉相连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课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参与的例子比比皆是。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进行灵活对接,致使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甚至脱离实践。

三、改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目前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增加经费投入,尤其注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推动认证体系的建立,逐渐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聚集一批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

(二)合理安排课时

可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将“自我认知”等部分放在大一学年进行,而将与找工作直接相关的探索工作世界等部分放到大三学年进行,这样的课程安排显然比当前各高校的普遍安排要合理一些。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会学生们认识自我,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们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为下一步的找工作做足准备。

(三)革新课程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外,必须引入实践性的课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体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魅力和对其未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不断地发展成熟之中,我们理应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客观看待课程建设所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创新课程内容等方法推动该课程早日实现“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刘荷花.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8(1).

篇3

关键词:大学文化;使命;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李广驰(1992-),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马圣芹(1964-),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山东 青岛 26659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08-02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日益突出,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基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基础和人才源泉。同时,大学以先进的科学文化育人,促进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1]大学文化不同于其他社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如个性、综合性、宽容性、先进性、创新性等。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优秀人才,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大学的文化使命

在当今世界,大学要求生存、求发展、办好学,承担起重大的文化使命,为不断增强国家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作贡献,就必须坚持实施“文化(学术)兴校”的发展战略。[2]大学的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是这所大学立足和发展的根本,是经过一代代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多年积累和传承的文化而积淀起来的。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的文化就是大学的力量,决定着大学的品质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就是它的个性和品格,就是它屹立于大学之林最深层次的支撑点。原清华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各自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大学本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包括专业、学科等建设特色,历经数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就是大学的文化,其鲜明的内涵和底蕴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影响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人、学子和校友,同时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笔者所在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历尽坎坷,自强不息,经过历届领导和师生的传承和创造,积淀了独具特色的科大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不断激励着科大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从一所默默无闻的煤炭中专学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矿业见长、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二、构建大学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建设进程中,大学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其文化使命的重要途径。[4]因此,如何更好地构建大学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人和建设者,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

1.充分发挥高校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的作用

在大学里,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到学生,都对大学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承扬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大学不仅要培养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文化的人。[5]众所周知,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者,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文化育人”的推动者。[6]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始终站在宣传和践行大学文化的最前沿,是大学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直接影响着高校“文化育人”的质量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为此,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师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校实行了导师制、管理干部联系班级制度等,每一个管理干部负责(包括校领导)联系一个班级,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沟通了信息,增强了感情,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以及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也会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一定影响。除了做好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教师通过课外辅导,担任班主任,或利用网络等,与学生多交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方面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因此,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文化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学校应为广大教职员工进修学习、培养等方面创造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安心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永远坚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的理念,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大学文化、培养学生作出更大贡献。

2.创建和谐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方面学校应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图书馆、教学设备、网络设施、校园绿化、校园文化设施等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例如通过校史陈列馆等记载和宣传一代代学人、学子和校友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成就和学术成果等,丰富大学校园文化,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发扬前人光荣传统、继往开来、努力学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优良的校风。

辅导员所组织、指导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精神彰显活力的平台,是大学文化精神养成的载体。[7]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校友进行专业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专题讲座与研讨,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及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和社会精神。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成长氛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内涵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树立多样化的教育理念,重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8]通过开设公选课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注重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融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讲座、学术报告会、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9]

我校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定了相关奖励措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和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创业大赛、专利产品设计等多项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科研立项、专利申请、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根据学生在各项竞赛和活动取得的成绩进行量化,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在推荐研究生和各项评奖等方面给予优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快了学校的内涵建设。

4.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就业能力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生源不断增加,面对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人才需求矛盾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形势,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能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全面发展。[10]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公选课、专题讲座、培训和举办大赛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让他们及时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状况,并按照国际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兴趣、知识、能力、性格、价值观来合理定位自己,并由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其职业技能。

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帮助他们确定今后的就业方向,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个人发展规划以及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通过大力宣传,让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形势、用人导向、毕业生人数、就业信息网的操作流程和学生在校签约流程,熟练掌握面试技巧。这有助于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调整自身心态,重视自身能力培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对今后个人职业发展有全面的认识,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的知名度和社会竞争力。

三、结语

教育是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是百年大计。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最佳的文化环境。大学把时代精神作为最基本的底蕴,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不负使命和重托,传承和发展大学文化,才能促使高校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庆.大学文化精神构建的支点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43-44.

[2]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1-7,90.

[3]班中考,黄洁.论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传统[J].江苏高教,

2002,(3):65-68.

[4]张发钦,朱其东.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7,(6):16-18.

[5]徐显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3-7.

[6]马速,刘健.新时期学生工作者“文化育人”工作理念探究[J].文化学刊,2009,(4):31-34.

[7]戴艳军,杨波,赵海艳.辅导员肩负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1):6-9.

[8]刘丽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岱宗学刊,2006,(3):79-80.

篇4

关键词 民办高校学生;素质;就业;对策

民办高校(即本三院校)是我国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特殊办学形式。随着我国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普通高校即便是在扩招的情况下也无法满足众多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需求。2002年12月28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促进法中明确指出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发展。虽然民办高校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对其教学质量的质疑却从来没有间断过。那么,民办高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究竟如何呢?如果他们的素质确实落后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它在“两课”的开设上与学校所有本一本二院系是一样的,从总体情况来看,该院的学生都普遍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对国家和党的政策基本持认同态度。不过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待“两课”态度并不是十分认真,不少学生坦诚的说上这类课不太认真听。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关心国家大事的不多,他们会更多地去关注一些比较现实的话题,比较眼前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普遍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乐于进取,愿意创新,但不赞成传统的勤俭节约的金钱观。总的来说,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算差,但是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对事物的甄别能力,过于自我,功利心强等等。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衡量一名学生综合素质最核心的一个部分。社会大众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一直持有怀疑态度。那么事实情况究竟如何?通过访谈以及观察发现,本三学生热爱学习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平时会去图书馆、自习室学习,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并且在他们的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较高,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与此同时,考试挂科、论文抄袭现象也普遍存在,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上还是略有欠缺。网络上一项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中,在学习上出现违规行为的学生呈逐年递增状态,也就是说,民办高校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在普遍意义上有点差,这必然会影响到其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必须从两个方面来看。虽然民办高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上存有不足,但是优秀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出国深造的、考上公务员或研究生的、找到好工作的大有人在,所以要以辩证的眼光公平对待他们。

3.心理素质

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处于一个喜忧参半的情况,他们有很正面很积极的心态,同时也有比较消极的一面。《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分析》中对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出以下两点结果:第一,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注重朋友,相互关心,交往良好,但也有少部分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一些问题和困惑。他们在交往技巧等多方面的不足,需要得到良好的指导,使其人际关系更健康、更和谐,大学生活中更快乐、更轻松。第二,有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能够做到很自信,很舒畅,但有的学生就觉得目前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状况不好,再加上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偏见,他们往往会不自信,甚至有的学生会很自卑。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不容忽视。

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学生是否能健康地成长,民办高校的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其心理难免会受到影响,同时他们自己在心理建设上没有完全做好,就容易导致心理素质问题的出现。

二、民办高校学生素质问题存在的原因

1.生源因素

从宏观角度来讲,进入民办高校读书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本来就不出类拔萃。虽然说不能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名学生的素质,但是高考的分数还是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能得到高分的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水平较高。

2.家庭因素

民办高校的学费较为昂贵,所以进入民办高校读书的学生家庭经济基础较好。从普遍意义上来讲,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会做过多的要求,只要尽力就行,希望他们自由地成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学校教育因素

民办高校的教育相对来说呈弱化、同化、传统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在民办高校中,教育往往趋向于同化,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相似的课程,同专业不同级的学生所学的内容也是一摸一样,甚至有的老师会用同样的课件连续教很多届学生。除了在教学上,民办高校的管理也是趋于同化,用一样的方法去管理不同的有着鲜活个性的学生。民办独立学院教师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育的过程缺乏开放性和民主性,不少教师上课并不认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老师对本一本二的学生要求严格,对他们却敷衍了事。

三、民办高校学生的素质对其就业的影响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01-03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此,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现状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在认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之前,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就业能力。对于就业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大体上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的内在品质。这是个体维持其人格稳定、表现其人格魅力的心理特质;(2)个体获得工作的能力。这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的基础能力,它表现在个体对雇主所需要或认为的吸引力;(3)个体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个体维持就业稳定必备的能力,它表现在个体能接受、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同事和谐相处等;(4)个体做好工作的能力。这是个体获得就业发展、实现职业领域成功必备的能力,它表现在个体在企业或组织中取得进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职业理想等。就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得到工作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系统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有专家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而国内与国外又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在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软实力则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人文修养和适应能力等。

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第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软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素质差。大学生就业能力软实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人格特征不健全,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轻者对职场产生恐惧,重者则对人生失去意义。这些都是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广泛重视。(2)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有些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缺乏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择业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

第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硬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1)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大学生在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时,发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工作单位很难发挥作用,大部分学生表示难以接受这两者之间产生的落差,面对人际纠葛、就业压力、自我角色的转换无所适从。这些其实说明了:目前的大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缺失,还不能主动地接受这种压力,而只是一味地认为课本知识的无用。(2)专业技能不强。当前,专业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虽然与学校专业的设置有一些关系,但更多的则是大学生重理论、重成绩,忽视技能培养造成的。这样将导致学习与实际相脱节,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二 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软实力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代替的功能。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

理想信念导向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激发动力,指导行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理想信念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准则分析问题、评价事物,选择态度和行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确信不疑的思想,比一般理想对人们的行为的驱动更坚定、更持久、更有力,理想越远大,所产生的精神动力越是强烈而持久。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奋斗目标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导向,它同理想信念有区别也有联系。远大目标实际上就是理想信念,而阶段目标则是理想信念的体现。我国当前人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大学生。

行为规范导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导向,二是法纪规范导向。道德规范导向,是通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习惯的养成,以社会舆论、自觉自律的方式所进行的行为导向,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法纪规范导向则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预防、抑制其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硬实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马克思提到“个人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的和智力的)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指导理论,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促进或带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挖掘内在潜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发功能。所谓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与优势,这是激发人的潜能的基础。其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重点。再次,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高层次。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正确灌输和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规律,在向大学生正面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内化与外化的双向互动,从大学生的自身出发,有效地提高其就业能力。

1.正确的灌输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一,正确的灌输方式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1)正确的灌输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体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新职业观念,帮助其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2)正确的灌输方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首先,充分注重发挥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三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抓好师德与教风建设,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再次,规范管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落实到位;最后,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正确的灌输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而且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就业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大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教育以及“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乐观的精神,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笑对挫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水平,明白挫折的必然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进取、独立、坚韧和顽强的适应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遭受挫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通过适度的自我宣泄、自我慰藉,保持积极的择业心态。

第三,正确的灌输方式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强化、导向、感染等方面。学校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优秀的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时,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就得到了提升。人文氛围是学校的精神底蕴、文化内涵和学术品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为大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学校各种有形、无形的教育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第四,正确的灌输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主要途径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帮助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发展的高度,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个人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从个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个人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2.有效的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一,加强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1)通过自我解剖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在客观的自我解剖中认识自我,既要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又要意识到自我的不足。只有经过客观的自我解剖,才能更好地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较好地脱离自卑和自大的心理误区。(2)通过与他人竞争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个人往往受思维定势、经验水平等影响,很难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大学生自觉地与他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出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弥补不足,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3)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促使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明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拓宽生活范围、打破自我封闭,有利于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是为了认识自我的闪光点,更好地发展自我、挖掘潜能,寻找更好的职业目标。

第二,加强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自我学习,除了广泛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以外,还应开阔眼界,从书本以外获取新知识。大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利用先进媒体资源增加自身的信息量,还可以间接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的心灵,推动大学生自觉认同和模仿,充分发挥榜样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激励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保持学习的前沿性,增强学习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要着力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职业规划做好铺垫。

第三,加强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重要途径。确立自我教育目标,增强自我激励能力。目标像一面旗帜,对大学生的行动起引领作用,目标的实现可以给其带来自信心和自豪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目标的树立和实现,在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信心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激励着下一个目标的树立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能有效地带动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工作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邓晖.大学生就业报告透视:就业观、教育观、用人观都该转了[N].光明日报,2013.6.14

[4]冯刚、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王宁宁.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基于“十二五”规划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1

[6]徐峰.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上海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陈莉.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9)

[8]李爱先等.对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的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9]周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我教育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2009(5)

[10]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6

一、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现代的优化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逐步完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艺术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1]艺术教育一改单一的思想政治说教,利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加以形象的说明,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其内涵。如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单靠政治课上的理论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的,不妨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加以形象概括。如观看爱国主义故事影片,讲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来历,以鉴赏的方式了解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被侵略者掠夺的文化珍宝等。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理解爱国主义思想中的真实故事,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艺术教育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辅助作用。[2]科学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主导地位,艺术作为补充也包涵在其中。因为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便与艺术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们在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证的同时,也在生活质量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如在住房、衣着、家居装修、居住环境、饮食等方面越来越讲究艺术品位,也说明人们在逐步意识到提高生活质量包涵着一定的科学文化及艺术的因素。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这是基础的文化底蕴和长期的社会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去引导人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表达美,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科学的进步都相应地伴随着艺术的发展。如电影、电视的产生和发展,使影视艺术空前繁荣;电子传导使现代化通讯手段突飞猛进。如果说人们用手机互相问候是现代科技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照相机、摄像机进入家庭,人们开着私家车去旅行,用信用卡到机器前取款,无疑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也是艺术化的生活。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的艺术熏陶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调节疲惫的大脑,使之得到较好的休息,然后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学习和工作中。

3.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好的作用。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包括书本知识以外的很多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种潜移默化更具备好的效果,可以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如追星族、明星梦、优越感等,这都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其中,艺术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的一种方式,现代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音乐,更是一种具备现实意义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如在学生中搞即兴演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考察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自信自强意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演讲这一艺术的魅力。不同形式的艺术可以多方面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使学生能够以平和的心理状态来看待世界,以成熟的心理素质来应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盲目崇拜,不盲目乐观。树立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自我意识,积极地投入到火热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作为的人。

二、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就是专业化很强。我国现在的教育领域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专业化”程度很强,而且艺术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互不渗透,缺少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理工类学生对艺术方面的一些常识性的美育欣赏基础概念模糊,艺术类学生对一些科普类常识也漠然不知。鉴于此,全国歌手电视大赛也不得不加试一些生活常识和文史常识的测试,以改变专业选手知识的贫乏。

2.功利目的严重。很多院校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类院校也是如此,这不是为了提高艺术专业以外的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而采取的举措,而是为了扩大招生范围增加学校学费收入。教师能力不足,学生基准不高,社会就业面较窄,从根本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很多考生抱着明星梦而不切实际地投考艺术院校,使艺术院校招生空前火爆。这也是非艺术类院校纷纷前来“凑热闹”的原因。

4.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还有待加强。现阶段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似乎可有可无,如果有也以课外活动居多。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只是存在于娱乐的水平上。简单地说,中小学有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教材,大学的公共课只有政治理论,而艺术类的公共课教材几乎没有。类比来说,艺术同政治一样都是人们生活中永远离不开的话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艺术的话题和现象,包括我们的日常用品甚至衣食住行。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种完善的学科来引导人们对艺术的真正的认识呢?也许艺术这一领域过于庞大一时很难确定一个标准的尺度来规划大学中的公共课教材。但是现在想一想,将来在大中小学里开设一门新的学科《艺术》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现有的音乐、美术等单纯的艺术门类,应该是更丰富更多样的艺术类的百科全书。

三、如何实施艺术教育

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推出相应的艺术教育目标。

1.中等以下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验推广和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应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倡导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高中阶段艺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应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的各个学习领域的自主选择,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艺术方面的认识能力,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艺术理论方面的修养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一点在大学教育中显示出重要的地位。现今的各种媒介中的不同艺术作品的展示纷繁复杂,有些作品对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师要认真引导和培养学生在艺术领域方面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在艺术的熏陶下,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篇7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提升整个民族素质意义重大。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2050年前后成为科技强国。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建设科技强国的担当者,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对我国建成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精神,为切实完成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光荣任务,中国科协与相关部门组织了系列青少年科普活动,如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

“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是国内首例以科技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夏令营活动,在暑假期间开展,组织全国5000名左右热爱科学的高中学生参加,活动时间7天。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由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在40所全国重点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展,该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和合理开放重点高校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鼓励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营活动以校内校外结合方式安排,内容包括:高校名师科普讲座和对话交流,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进展和名师成长成才经历,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魅力;参观高校内体现前沿科技进展的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等。与高校大学生或学生社团进行科技文化交流;高校特色科技实践活动;在高校内住宿、就餐、参观,体验高校生活,感受大学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参观高校所在城市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参观高校所在城市的科技场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或企业;游览高校所在城市内的著名历史文化景点等。

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启动仪式暨北京地区科学营开营仪式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代表41所承办高校宣读《高校倡议书》,向全国高校发出倡议。倡议书提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整体科学素质,决定着我国长远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要把培养造就肩负国家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责任的后备科技人才,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使命,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与普及,凝聚、吸引广大青少年立志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事业。

倡议书指出,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发挥高校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积极、主动、义务地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普及,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是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形式,也是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体现。

41所承办高校共同向全国所有的高校发出了倡议,并作出践行科普责任、弘扬科学精神、放飞科学梦想、传播科技新知、创新科普形式等承诺。

与院士面对面

——大连理工大学分营活动侧记

2012年7月17日上午,辽宁科学营的全体营员来到研教楼报告厅听取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众托院士的“创新型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主题讲座。王院士虽已年过八旬,但其矍铄的精神、精辟的阐述、铿锵的话语震撼了在场所有营员。

在讲座中,王院士就如何更好地把国学与创新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在应试教育中的创新能力等当前青年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们提出的怎样抓住有效的学习时间高效学习,怎样避免类似“磨洋工”的现象出现,激发自己在学习中的动力等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并提出同学们要具备的综合素质:顽强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创造兴趣,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手脑并用的动手能力,全面的组织协调能力。

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的周择誉同学说:“听了王院士的讲座让我对创新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见解,特别是王院士讲解的向知识经济国家努力这部分使我深受启发,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要发展,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成长为一种创新性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李俊楠同学表示自己曾经认为创新这个词离他们很遥远,但是听过了王院士的讲座,她才发现,它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她表示将把王院士提出的创新要有三心,即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融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体验先进技术

——东南大学分营活动侧记

篇8

【关键词】数学文化 社区文化 协同发展 战略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3-JSJYYB-09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JKGHD-0349);2014年度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2014]37号)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51-02

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人们对各种知识获得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普通高校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应是地方文化教育的摇篮,更应是全民素质教育的导师与助手。当代大学生不仅仅只将知识停留在书本,而全面应该融入社会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竞争力的加剧,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1.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1 普通民众对数学的表面认识

数学虽然是人们接触的最早的学科之一,但普通民众对数学的认识一般都只停留在表面,绝大多数的人给数学贴上了“难学”、“难懂”这样的标签。很多学生也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等而畏惧数学,诸多家长更担心孩子的数学知识会影响将来的升学,从而使得各种数学辅导班应运而生。数学也成了学生、家长们眼中最难学的课程典型。

1.2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发展需要

大学数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数学文化课程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学文化课、开展了数学文化活动,但仅限于对学校教育的普及,普通民众――这一重要的群体被彻底的忽视了。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4个大字。并强调,数学的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一个国家强盛的衡量标准是掌握数学的程度。因此,向他们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必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果。

1.3 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专业教育,而他们最终会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回赠于社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得到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

1.4 基于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状况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单一、实习时间过短、创新点缺乏等,实习整体陷入空虚、乏力的困境,接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所以亟待转型与变革,走进社区将是一条新的途径,也为建立“大实习”观,多层次的实习目标体系的提供有力支撑。

1.5基于国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要求

普通民众文化的缺失,将会导致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下降,而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又决定着他们必将对下一代的学习方向、思想认识、专业选择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向他们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必将带来良好的链锁反应。况且,现代城市、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日趋规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以“社区数学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其它社区科学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意义

2.1 教育实习模式多样化

传统意义下的教育实习通常是让学生到中小学校讲好课、改好作业,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很多实习学校给予学生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很少,从而未能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而走进社区,通过实践、教育实习使学生在组织班级活动、与家长和同事沟通交流、与学生互动以及讲课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使实习模式打破传统,不拘泥于中小学校的课堂,而是让学生主动进入中小学校、住宅区,即可脱离课堂在户外进行,又可依托课堂开办社区讲堂。从而改变教育实习模式古板单一的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2.2 教育实习功能多元化

在教育实习原始功能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如:在讲授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在师范技能锻炼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活动策划,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交往能力;通过活动组织,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活动主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等。增加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服务意识进入实习学校或社区,更容易让合作单位接收实习生,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2.3 社区文化建设优质化

将高等文化知识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或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能够提升社区文化的层次;同时,使高等文化知识贫民化、生活化,实现“高校-社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也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通了“高校--中小学”的连接通道,弥补中小学在数学文化教育上的缺失,丰富了中小学校的数学课堂。

3.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

3.1 开展“数学文化进社区” 活动

开展高等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区优质、高层文化建设。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在 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数学文化节”活动,旨在传播数学文化,普及数学知识,挖掘数学之美,弘扬数学精神,特别从2012年起新增“数学文化进中学、数学文化进社区”两种活动形式,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社区居民的好评。为普通大众提供人之平台,提高基本素质。

3.2 建立长期优质合作机制

以“数学文化节”活动为依托,建立长期优质合作机制,举办社区图片展、社区影音播放、开展系列游艺活动、举办数学文化讲堂等。并让高校树立系统人才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市场、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3.3 建立功能多元化的实习模式

增强大学生实习的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的高师教育实习模式,促进教育实习的有效性,真正成为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平台。以此为契机,为社区提供必要的家教服务、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种优势资源(学生、专业知识、先进的理念等),让大学教师、大学生走进社区,加大高等专业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实现大学与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协同发展,提升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4.结束语

普通民众文化素养的匮乏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功利性教育理念的驱使下,使得人们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从而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价值。通过数学文化走进社区,加强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从而改变大学生当前高等教育的单一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创高师教育实践新途径,为全民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鹿华.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J].时代报告,2012(6):438

[2]陈志强.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09.02:142

[3]吴隆基.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体育资源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2

[4]杨娜 高春风.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8:189-190

篇9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就业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Enhance the Competition Strategy of Vocational Graduate Employment

SONG Na

(School of Advanced Vocational Technology,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nshan, Liaoning 114000)

Abstract Now, market advantage of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as a high-level shortages talent has ceased to exist. How to tak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makes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achieve the employment becomes the prior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key of this paper is through analysis the employment of the graduates, proposed to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proposed new way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毕业生较之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劣势,在就业危机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如何切实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前的一个中心工作。

1 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对此,大量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Fuguate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①国内学者班正昌则将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细化为敬业精神、事业心、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吃苦耐劳和实干精神、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②学者赵志川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在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及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效地提供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能力。③

综合以上观点,所谓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作为高职毕业生的竞争主体通过对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有效整合,在就业市场上形成的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和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具体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由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一系列外部条件的总和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2 高职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2.1 弱势的学历文凭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学历和学位信号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显。毕业生接受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个有效凭证,而高职高专学生手中的文凭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便成了“弱势”的代名词,很多高职生在应聘的第一关便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与成功失之交臂。

2.2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由于大部分毕业生没有真正接触社会,缺乏对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往往顾虑重重,表现出恐惧、急躁、自卑、孤傲等消极的态度。很多人甚至对未来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认真思考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将来在哪些领域发展,心理冲突越大。

2.3 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当代大学生延续着“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憧憬未来生活的美好,却疏忽了残酷的就业现实。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正确评估自己,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功利化倾向严重,一味追求高薪、体面、稳定的工作,工作不求脚踏实地,盲目攀比。这种错误的自我定位,导致了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错过了原本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影响了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3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1 关注市场需求,创办具有高职特色的品牌专业

要培养具备就业竞争力的高校人才,一定要紧密掌握市场信息,灵活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全面组建行业专家团队对市场环境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准确分析地区经济及行业发展趋势,在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行业产业结构、市场及人才需求的论证与定位,理性构建以经济发展为主导,适应产业发展特点、具有行业特色和社会效益的专业。同时,高职院校应以改革为先导,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打造适合自己的品牌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突出高职特色,重点建设一批办学条件好、产学研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努力营造一种“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办学氛围,增进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多层次发展的综合人才

当今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考察,并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作为衡量一个优秀员工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其具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倡导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其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职业的热爱,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综合素质,使毕业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3.3 推动产学结合,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落脚点,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训练,把产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切入点,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开拓课堂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会,力争达到教与学的完美衔接。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主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及时了解到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让自身在实际动手中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升。

3.4 完善就业指导,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选才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应以入学教育为起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符合自身专业背景和个人实际需求的职业理想,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积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培训服务机构,积极建立一支优秀的就业指导人才队伍。把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指导作为就业指导的重点,在就业指导精品课上下功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新就业观念,“走出去,请进来”创立学生实践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策划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注释

① Mel Fugate, Blake E Ashforth・Employability. The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

篇10

关键词: 学校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优化途径

环境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环境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最直接、最深入的联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显著,它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场所,更是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是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良好的学校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外部条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学校环境具有导向、渗透、规范和示范四种重要功能,对大学生的发展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学校环境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学校教育工作者总是依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创造和建设校园环境,而这些环境中承载丰富的教育信息。在科技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可以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多彩,而其中正确、积极和科学的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同样的作用,也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校园环境幽美雅致,能够使大学生心情舒畅,从而逐渐培养其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张贴的名言警句和悬挂的名人画像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正面能量,激励其不断积极进取。

(二)学校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

学校的积极向上的风气和思想,学校内部的舆论机制和竞争机制,不仅能够感染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使大学生产生无穷的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树立思想,塑造行为。积极健康的学校环境以其凝聚力给予大学生强烈的归属感,使其自愿与学校融为一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大学生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相互协作,自觉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另外,作为学校的一员,这种向心力使大学生不仅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且校外能够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从而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校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高校是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其学校结构更严密,文化氛围更浓,文化特色更显著,因而与其他环境因素相比,学校环境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对其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校环境以自身具有的无形的力量对内部成员产生压力,它对大学生的制约和影响虽然是间接的却十分有效。比如,图书馆中安静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明白这里是学习的地方,便会自觉安静地看书学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则会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自觉爱护校园环境。

二、学校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环境建设从整体上看还是积极向上的,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重视物质环境的营造,忽视文化环境的建设。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使得部分高校把注意力集中在扩大招生规模之上,而不用心治学,盲目追求校园物质环境的大而美工程,却忽视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我国处在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更为激烈,学校文化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冲击,加上高校对这一方面的忽视,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二)人际关系环境不理想,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产生交际压力以致不能自如地与人进行交往活动,而学校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涉及室友关系、同窗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问题及男女同学交往问题等,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学习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人做更多的交流,这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一些高校没有对此引起重视,忽视了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引导。另外,学校管理在某些层面上没有以人为本,背离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信念,具有功利化倾向,如高校后勤体制改革使一些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部门逐渐社会化、市场化。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环境的途径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环境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尤为重要。我们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特点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一)加强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

舒适和谐的学校物质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加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途径。首先,要合理规划校园整体环境,学校建筑工程要与校园整体风格相协调,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地理风情,并与学校的历史文化发展相融合,对于校园的自然景观应展现其自然整洁之美,做好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其次,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实用性,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既要有美丽的景观,又要积极营造充足的教学和科研氛围,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既要注重景色方面的优雅别致,更要注重体现科技气息和文化特征。同时,高校也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和医疗设施,使大学生更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归属感。

(二)加强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性力量,它以自身特有的潜在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校园环境的核心要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着力点。

1.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文艺比赛、科技大赛等活动,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技能,使之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从而激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学校应当支持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予以指导,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种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活动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对其具有直接影响。高校首先应当制定一整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涉及日常作息时间和各项管理规定等;其次,宿舍管理队伍应该逐步提高素质和水平,更好地发挥督促作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发展;最后,积极鼓励支持大学生自我管理,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先进个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3.重视学校形象建设。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学校形象,组织一些能够体现时代特点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其次,充分调动高校师生群体从事科研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科研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科技实力塑造良好的形象。

4.加强学校领导、部门的作风建设和教师教风师风建设。高校各级领导和部门既要增强自身的行政水平和能力,又要提高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教师、学生的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服务意识;教师作为和学生联系最亲密的群体,其专业知识、道德情操、精神境界乃至平时的言谈举止都对学生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三)加强学校制度环境的建设。

学校制度是学校各项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建立权责明确、赏罚分明的人事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校园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学校教学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学校的评估体系,既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科研成果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品德行为等全方位的评价。另外,还要完善学校的心理辅导制度,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积极对学校成员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促进每个人健康和谐发展。

(四)加强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这种教育手段不再单纯地以课堂为唯一载体,它的交流方式更加直接、方便和快捷,信息量更丰富,效果更明显。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高校要重视并积极支持网络平台的建设,努力构建一个信息丰富、民主自由、互动性强的校园网络,如校园BBS等。学校可以安排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对这个网络平台进行常规管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引导其做出正确的行为。

2.学校应积极发挥网络聊天工具的功能,把它作为新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由于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喜欢并且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而对网络交流平台比较热衷,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紧跟其步伐,多利用聊天工具与大学生交流沟通,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手段的使用和建设。高校在把校园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的同时,也要积极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要努力消除腐朽文化的渗透,同时要保证信息自由,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倡导文明上网、合法上网。

参考文献:

[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Z].人民网,2005-01-19.

[5]岳金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6]谷桂玲.论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