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8 18:2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沈校长认识已有十多年了。虽然谋面不多,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和目标,大家走到一起来了,经常以文会友,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情感,所以虽远犹近,关系甚笃。有些时候为了讨论或研究一个问题,深入一层,更是犹如故友至交。这次认真研读沈著,掩卷三思,觉得有几点感受,说来和作者、和读者朋友,一起交流分享。
就本书的定位,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对现代社区教育转型发展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社区教育管理与运行层面的具体问题,而且希望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从中寻找出社区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籍以促进我国现代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总的看来,这是着眼于基本理论研究,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一项研究成果。
一、着意社区教育基本理论
研究,寻求理论破题
本书中涉及基本理论研究的,大致有社区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本质属性、功能定位、外部关系规律、内部关系规律等一些内容,作者都力求作出自己的理论诠释。
关于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作者把它定位于“社区发展为本”和“居民终身发展为本”两个属性的有机统一体。“如果否定了社区教育以社区发展为本的属性,也就否定了社区教育中‘社’的质的规定性,混淆了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如果否定了社区教育以社区居民终身发展为本的属性,也就否定了社区教育中‘教’的质的规定性,混淆了社区教育与其他社区活动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社区发展本位与人的发展本位作为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区居民的终身发展寓于社区发展之中;社区发展离不开并依赖于社区居民的终身发展。一句话,社区教育的社会(社区)属性与教育属性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融合,即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从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看,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进而实现社区教育从教育主体本位向社会主体本位的转变,是未来社区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这些妙语实属精彩之笔。
在论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的关系时,引入了社会(社区)治理的新理念,对两者的内涵也进行了最新的阐释,并且引用了台湾学者提出的社区营造和社区教育联系融合的做法,指出台湾社区营造的重心走过了一条从造景、造产到造人的转变之路,最终把社区营造的重心放在造人上,而造人的关键就在于社区教育,给人们以启示。
关于社区教育功能定位,在论及非功利和功利的争论时,并没有就事论事,简单地评判是非,而是把这个问题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正确地指出:“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发展水平。”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功利性也是无法避免的,它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动因之一,也是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只有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最终达到非功利性价值的目的。
关于社区教育的规律初探,作者借鉴潘懋元先生关于高等教育学基本规律的研究框架,分别从社区教育的外部关系、内部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规律进行研究。
作者指出社区教育不能不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如果“就教育谈教育”,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作者以上海市的典型案例,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支撑、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以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经济发展制约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时,作者指出不能简单地以经济规律或社会规律来代替社区教育的自身规律,甚至也不能简单地以一般的教育规律来照套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以满足民众需求为目标的新型教育形式,其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民众教育,一种平民化教育,直接为社区民众服务;二是民生教育,以关注民生为目标,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三是民权教育,是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民主。社区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这些论述朴实中肯,可谓一语中的。
在论及社区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时,作者指出需求导向是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要以了解学习需求、掌握需求动态为前提;跟踪调研、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主动引导需求,促进科学发展;最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综上所论,只要是熟悉社区教育的业内同行,就可发现,在社区教育还没有摆上主流教育的位置,在理论还处于很不成熟、众多研究还限于经验总结或泛泛而论的情况下,作者专心致力于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论说了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内容,给我们带了一个潜心研究、深入研究的好头。也启示我们,社区教育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戮力同心,进一步以加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有机结合为路径,推动新时期我国社区教育的广泛深入发展。
二、着重社区教育实践问题
研究,寻求认识飞跃
在《实践论》里指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实践工作者要向理论工作者学习,就要学会理性思考,掌握飞跃的本领。而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通过研究,对实践问题做出理论诠释。我们看一项科研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等)有没有理论价值和社会功能,有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能否紧跟形势,紧跟时代,倾听实践的呼声,总结实践的经验,重视理论提升。沈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适应了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围绕社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转型期遇到的新问题,力求把静态和动态、历史和现状、宏观和微观、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对社区教育实践加以理论概括,以期形成新的理性认识,指导社区教育实践。
作者指出:“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是本书一个基本判断及其立足点。然后紧紧围绕这个新阶段,以社区教育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为主题,分别从社区教育的发展形态、地位作用、体制机制、途径形式、服务对象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社区教育发生的变化,强调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之后,我国社区教育开始从以往的政府单一主体管理,转向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社区学习共同体、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形式、新载体不断涌现,社区教育朝着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社区教育正在从边缘状态向中心地带位移,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本书的研究,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研究为导向。这里的关键是能不能发现真问题,精准地抓住真问题,敢于直面、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总结梳理实践经验。只有基于实践,反思实践,经过理性思考,概括提炼实践,才能达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在这方面,作者长期在一个省级开放教育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兼具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角色于一身,而且勤于学习,勤于调研,勤于思考,思想敏锐,思路开阔,善于捕捉区域的和全国的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实践创新成果。可见,具备了主客观方面的基本条件,从而成就了这项研究。
从本书结构内容分析就可发现,作者把文献研究和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梳理出了关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政策、评估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关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课程开发和管理、数字化学习和社区远程教育、社区老年教育、社区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等社区教育改革发展中碰到的主要问题,都是一些真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对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者勇于直面这些问题,深入研究,做出必要的理论诠释和概括,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
不仅如此,作者致力于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结合起来,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理论应用、解决问题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操作性,重视阐明理论应用的路径、策略、方式、载体,很接地气,指导性很强。
在国外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所谓大理论、中理论、小理论之分,这主要以对事物本质的概括抽象程度高低深浅而定,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发生作用影响和指导辐射的范围大小、领域宽窄之分。大、中、小理论之间,也没有一条鸿沟,小理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可以上升为中理论,再依次上升为大理论。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中,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企图一步到位,搞出一个高大上的大理论,除了极少个案,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通观本书,作者显然不满足或停留于一般性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而是力求理论概括抽象的程度高一些,力求逼近对社区教育规律性的认识,以期更好发挥对社区教育实践科学指导的作用。现在看来,书中涉及基本理论层面的有关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而大部分的理论抽象及阐述,则达到了中理论的深度和高度。
就以社区教育的政策研究为例,作者分别从社区教育的政策界定和功能、社区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社区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社区教育的政策制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系统的分析,进而就社区教育的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措施、决策程序、决策思路等,进一步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例如,在论及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思路时,指出确立合理的社区教育政策价值向度,保障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权,追求教育公平正义,服务社会民生和个体全面发展;在论及制定社区教育政策的关键要素时,指出提高社区教育政策的决策水平,构建民主、公开与透明的决策机制,突出教育资源整合的协调机制,明确社区教育政策的分类试点与分步推广。
对于所有这些具有一定深度而又专业的论述,试想作者如果不是兼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于一身,没有勤奋学习、深入思考的严谨作风,没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理论视野,就不可能具备这样的专长和优势,就不可能把研究做到如此深入的程度。正如作者所言:“本章从社区教育的政策文本出发,探析政策的目的、主体,措施的变化规律和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以期确立合理的社区教育政策的价值向度和逐步形成清晰易行的社区教育政策的体系,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政策的决策水平,构建民主、公开与透明的决策机制和完善教育资源整合的协调机制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社区教育同类研究中是属于比较专业的那一种,在深化社区教育研究的征途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着力管理决策理论研
究,寻求科学应对之策
书中涉及社区教育管理决策理论,主要有社区教育治理、政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站在现代治理理论的高度,对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实践作了阶段划分,分析了特点及内在联系,指出了管理体制经由改革创新从管理向治理演化的向度。作者把开展社区教育初期由教育部门直接主导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垂直型治理模式称为“I”模型,把新世纪以来形成政府统筹、以社区教育委员会为基本形式、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称为“Y”模型,并预测今后的社区教育治理,将会注重在政府指导之下形成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社区教育治理的“X”模型。指出对于社区教育多元治理模型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几点内容: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达成多方协同的目标共识;形成利益分享的资源网络;促进社区教育的专业化建设。社区教育治理的发展方向,必将更加关注通过多中心的公共治理格局来提供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公共服务,政府主要在理念引导、规范制度、目标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
在论及社区教育多元主体治理体系构建策略时,作者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搭建信息化平台、探索市场化机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周全的思考,并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最新理念融入分析与破解现实问题的研究之中。
笔者还注意到,作者将社区学习共同体作为社区教育治理的一个重点问题加以论述。书中将社区教育共同体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分为两个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级的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教育治理的一种创新形式与举措纳入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范畴,而且吸取了各地的实践经验,对其内涵与意义、推进策略等作了新的概括。
作者敏锐地指出,近几年来,在一些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和引领下,社区教育不断向社区居民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转型发展,学习社团(学习共同体、学习圈)陆续产生成长,成为社区教育自主学习的主体力量。居民主体、社区自治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广泛的基础性作用,成为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目标共识和愿景追求。进而指出:实现真正的多元参与下的协同治理,需要建立社区教育治理的协商决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以推进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承办社区教育活动的职能向民间组织适当地转移,通过购买服务、经费补贴等办法促进其自治功能的发挥。作者阐明的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维品格。
四、期待继续深入研究,期盼
这项研究日臻完善
关于社区教育本质规律的研究,是一个深层次、高难度的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包括实践、纠错、提升、完善这样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由于社区教育规律的基本矛盾和关系是多维的,故可以从不同范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把握它们的不同关系。因此,书中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例如把社区教育的领导体制、机构队伍、学习资源等方面的要素归入内部关系规律研究,着重研究社区教育发展与社区居民接受教育服务的关系,这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社区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研究的是条件性问题,尚未上升到从本体性问题来探讨社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似觉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社区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研究,本质上主要解决社区教育和人的发展、特别是与社区居民的发展相互关系的本质联系。可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和人的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终身发展、自由发展),社区教育与人的生活(谋生型、发展型、乐生型、享受型),社区教育与人的价值(追求物质生活的利益型人生、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型人生、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型人生、追求回馈奉献社会的服务型人生),从成人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深入加以研究。二是社区教育和底层民众、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关系,以揭示社区教育最具人本性、人文性、全纳性、包容性、普惠性的本质特征,它迥然不同于精英教育,社区教育不是以筛选与淘汰为前提的拔尖教育,而是补短板、促公平的平民教育、草根教育、兜底教育,是不让一个人变差、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教育,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底层民众成人的教育。三是研究教育者与学习者、管理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社区教育学习的生态圈里面,各种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最后作用于社区居民素质的结果、成效。这样处置是否更为符合所谓内部关系规律的研究逻辑。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人的发展不仅和社区教育有关,也和一般教育或其他类型的教育有关。所以,从本研究主题出发,应该更加重视社区教育对人、特别是对社区居民的发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这些作用与影响所能达到的范围与程度,而不能把一般教育或其他类型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误读为社区教育的效果。
在学术研究的语境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理论创新、理论繁荣的根本之策。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论、切磋,都是正常的、必经的过程和路径。这种讨论不一定有对错之分,但可以帮助和促使人们的研究和思考更为缜密,有利于理论走向成熟与完善。
总的看,《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堪称沈教授在我国进入改革发展转型期,深入思考和研究社区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部力作,可喜可贺,希望再接再厉,期待更新佳作问世。
以上所言号称书评,可能作为一种互动讨论的感言更为合适,欢迎作者、读者批评指正。
陈乃林
篇2
2、全局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对班子成员提合理化建议不够主动,在服务意识上有待进一步增习强。
3、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自我满足情绪。在工作作风上有时紧时松现象;工作标准不够高,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上去把网握。
4、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上做得还不够好。虽然能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做到廉洁自律。但有时有利用工作之便公款吃点、喝点的现象。
5、在履行职责,抓落实方面有待加强。有时有履行职责不到位,遇到问题绕道走的现象。开会讲得多、要求的多,主动扑下身子抓落实少。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深刻。主要根源在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牢固。主要症结是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改正不足,把握机遇,创新理念,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在2009年年底之前将存在的问题全部得到整改。
一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同自己的思想观念工作理念结合起来。带头加强理论学习,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有碍科学发展的旧观念,破除因循守旧的老规矩,以创新的观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对单位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团结班子成员一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认真解决。要认真谋划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经常主动地与书记进行沟通协商,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及时研究、协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创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社区工作的内在要求,在破除影响社区工作发展的陈旧观念和落后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履行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发展举措,在积极探索推动社区工作发展的新措施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服务手段,在关注民生、重视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领导方法,在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社区工作的创新能力、优化社区工作发展环境、打造和谐社区方面取得新突破。
篇3
为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加强和规范干部培训工作管理的通知》(办字[~]32号)和区委组织部的要求,加快我局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建工作的发展,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年我局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我局工作中心,提~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以拓宽知识和更新知识为目标,开展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政治理论素质高,掌握现代文化和管理知识,熟悉业务,具有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城建干部队伍。
二、培训工作
(一)完成调训工作。~年度我局将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上级的调训任务。按上级规定的学习时间和目标要求,达到学习目的。
(二)争当学习型干部。局党委将下大力气抓好干部的在职学习,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构建干部终身教育体系,积极营造“人人终身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氛围,全面提高我局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紧紧围绕区委今年内开展的“创争”活动,狠抓争做“六型党员干部”工作。局党委将分期分批对我局的党员干部进行调训。
(三)党务业务培训。今年将举办建设系统党务工作业务培训,提高各支部党务工作人员的党务工作业务水平。
(四)加强执法培训。真对我局执法部门多、行业多的特点,进一步规范各行业的执法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行政许可法》培训。
(五)增强学习理念。除局系统组织集中培训外,各级党员干部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不停的为自己“充电”,才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
(六)提倡学历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干部职工报读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各类专业学历教育,为干部职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部的学历层次,改善专业知识结构。
三、加强领导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社区体育;影响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和社区体育是一个递承关系,大学生毕业后即走向社会,进入社区,所从事的体育活动也从校园体育转变为社会体育、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活动及其组织和指导,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主体活动。为了进一步探讨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与未来社区体育活动的关联,采用文献资料和网络查询,了解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对未来社区体育活动的影响状况,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实践教学的主动创新、教学竞赛、能力培养、效果对比等方式,追踪大学生各个时期参与体育活动、激发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技能、弘扬良好个性、发挥运动特长的状况,采用社区体育工作访谈和大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调研,分析“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与社区体育活动接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逐步完善大学生从个人校园体育能力向组织指导社区体育能力的转换。
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是高校体育与未来社区体育衔接的良好方式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学会体育运动技术,掌握社会体育指导技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必要手段和方法。通过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和体育指导实践,能够增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正确的锻炼方法,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又有利于大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途径、体育技能和目标,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保持体育锻炼效应的连续性,使大学生在举手投足、接人待物、办事处事的行为和活动中,养成品德、知识、能力、态度、心理和体魄等方面优良素质[1],成为优秀的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员。大学生通过学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自觉结合,围绕着专项体育运动项目,培养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观念,将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锻炼大学生健壮体魄的同时,为大学生将来参与社区体育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大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进行有意识、有内容、有方法、有手段的体育锻炼,为将来社区体育培养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技术、技能、方法和体育锻炼的理念,在社区体育教育和健身活动中树立“健康第一”[2]的指导思想,并使这种体育意识和指导思想伴随终身体育运动。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能够与社区体育活动有机融合,尤其是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自主训练与竞赛的组织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学与未来社区体育活动衔接的良好实施方式。能够更好地实施“全面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与健身能力,通过发展个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主动志向,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成为未来社区体育工作优秀的组织和指导人才。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是培养未来社区体育指导人才的有效途径
2.1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培养了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社区体育技能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的培养极其重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各种途径、方法和手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项艰巨的责任。如果高校体育教学仅仅是教会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体能练习的手段,大学生只得到一时之利,而没有真正得到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就难以维持长久。“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活动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然习惯地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互动活动能够兼顾规范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休闲参与或娱乐,大集体或小团体或个人的体育活动等,形成竞赛和休闲、团体和个体、自由和自觉等体育活动多样化管理,有组织和计划的把课外、校外、社会、野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等融入高校体育,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体育的一体化管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3]。这一互动体育活动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自发参与、自主组织、相互指导体育专项训练和竞赛的能力,这种课外体育活动技能正是高校体育向社区体育延伸的良好方式。
2.2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培养了大学生社区体育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大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发地组织和相互指导专项体育项目的训练与比赛,从而提高了对未来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能力,培养大学生勤奋进取、团队精神、谦虚好学、诚信守纪等良好的体育行为。通过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系与发展,从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法和手段对在校大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效果进行强化训练,使大学生建立体育意识,自我养成终身体育观念。通过面向社会“开发行为能力”,使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把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区体育。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与社区体育的紧密联系。并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社区体育活动形式有机连接,拓宽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路与途径,更好地为社区体育服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了高校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并通过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使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进一步向社区体育延伸。“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非常注重课内体育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延伸,“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体现了大学生课余自发性群众体育活动的特色,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个性特征和运动选项,突显了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自选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实用性、终身性等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观念,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组织能力和社区体育指导能力。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能够积极促进未来社区体育的发展
社区既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又是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力发展社区体育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途径[4]。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可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中,能及时反映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效果。高校体育在为社区体育服务的过程中,能时刻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不断适应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这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有利于建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长效发展机制,有利于高校和社区双方共同制定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积极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竞争机制,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形中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有力推进了教学双方质量的提高[5]。利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互动教学方式,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大学生课外各种健身娱乐活动和体育竞赛的组织指导能力,培养大学生勤奋锻炼、主动参与、教学相长、乐于组织、热心指导等良好的体育行为与人际关系,促使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果延伸发展到未来社区体育工作,促使未来社区体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4.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方式应和社区体育活动有机结合,通过相互之间的经常比较,寻找并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有利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尽量适应未来社区体育活动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社区体育中甄别对待不正确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及时进行组织指导,促进未来社区体育的改革发展。
作者:罗明飞 高俊兰 贺春林 单位: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健芝.论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多元结构下的课程特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700.
[2]曾吉,蔡仲林,黄勇前.新旧健康第一思想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01.
[3]贺春林,张雨,李春田等.对新世纪高等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6):37-40.
篇5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吉林市龙潭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各抽取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种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自然抽样的方法各抽取500名就诊患者和50名医务人员。
调查方法: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调查抽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抽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医生进行专题小组访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和业务用房面积进行现场考察;从统计报表、年度总结中查阅相关资料。
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资料采用EXCEL2000建库,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一般描述性统计和X2检验。另外,也对一些资料直接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
结 果
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已经形成,举办的主体呈多元化,以国有卫生服务和企业卫生服务两种模式并存: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个,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9个,分占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42%和58%。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情况:19个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达到标准,达标率为65.5%。5个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达到标准,达标率23.8%。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情况明显好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情况: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设备、检测设备、中医诊疗设备达标率分别为51.7%,48.3%,51.7%,明显高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达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卫生人员状况:在执业医师、中级以上医师、中医师、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五项指标中,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达标率分别为:100%,82.8%,51.7%,89.7%,55.2%,明显高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达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得到了完善,但保健和康复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比薄弱。
双向转诊情况: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2005年的上转情况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较上转的比例偏低;而下转情况要高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企业社区卫生服务相比,国有社区卫生服务下转比例偏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企业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166%,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没有投入。药品收入是社区卫生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有86.2 %的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医保。
群众对企业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为80.6%,明显高于对国有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高低、是否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最终应由社区居民做出评价。企业社区卫生服务以其宽敞的就医环境、齐全的诊疗设备、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以及较为完善的“六位一体”功能,获得了群众较高的满意度,其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手段在城市居民中普及了基本的健康知识,这些都是大多数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现有条件下所不能达到的。
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有其独特的物质基础。其业务用房、各种设备都明显好于国有医院。龙潭区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均是由企业提供的,且无偿使用,29个企业社区服务机构有19个业务用房面积超过了150以上。
而且,拥有较充足的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从业的执业医师比例、中级职称以上医师比例,特别是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数量都明显高于国有社区卫生服务,使其具备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优势。
另外,企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实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保证企业社区服务对象保持相对稳定,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以及社区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 社区居民 健康知识 健康行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6-0029-03
Assess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of some part community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YANG Yi1, JING Lin1, WANG Tian-gui2, HAN Mei2, YANG Lian1, ZHANG Mei1, ZHANG Xue-li1, DING Fu-jun1
(1.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hengdu, Chengdu 611137; 2.Public Health Bureau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Objective:To learn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that Sichuan province implements the national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 items, to accelerate these public health service gradual acquits and real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ine categories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items. Method:429 community residents in 14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7 districts and c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were chosen at the random sample and they were interviewed face to face with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 health education awareness of the subjects was 40.6%.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of the teachers, government staff,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high education people was high. The residents’ health behaviour formation rate was 91.4%.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emale and aged people had highly formation of health behaviour with the awareness of health knowledge. Conclusion:The residents’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has rather big space to raise and enhancing health knowledge is able to form the health behaviour.
KEY WORDS community residents; health knowledge; health behaviour; basic public health serivce
2009年7月由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提出“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同时,提出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
四川省从1998年开始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到2010年底已建成功能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18个(中心387个,站531个),覆盖城市居民2082.9万人。为了解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效果,促进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动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2010年12月我们对四川省7个地级市的居民进行了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抽签法,在四川省内江、雅安、眉山、南充、广安、巴中、达州7个地级市内各抽取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32为居民,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抽取448人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卫生专职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去除不愿接受调查者,实际调查429人,参与率为95.8%。
1.2 方法
调查表采用《四川省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川卫办发(2010)78号,简称“78号文件”]中 “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调查表”。
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有10个问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常见症状、诊断、治疗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判断,满分为15分。得分≥10.5分为“知晓”,<10.5分为“不知晓”。
健康行为形成率包括6个指标,包括吸烟、饮酒、食盐摄入、烟熏制品摄入、体育锻炼和乐观心态的保持,满分为30分。得分≥18分为“健康行为形成”,<18分为“健康行为未形成”。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分析数据,单因素分析包括对定性变量进行χ2检验、对定量变量进行t检验,将单因素分析P<0.20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采取逐步向后的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信息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34.3%,女性占65.7%;文化程度中学、中专及以下者占87.9%;非当地户籍居民占55.7%;个体劳动者和无业人员分别占19.3%和17.7%(表1);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6.8±15.1)岁(表1)。
2.2 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居民健康知识问卷平均为9.3分;健康知识知晓174人,知晓率为40.6%;教师、公务员、军人、管理和销售人员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3.7%,高于其他职业者(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知晓者平均年龄为(46.5±14.6)岁,不知晓者年龄为(47.0±15.4)岁,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居住地无关。控制其他因素,职业为教师、公务员、军人、企业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与其他职业者相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优势比为3.36(95%CI=1.72~6.55),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大专以下相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优势比为4.05(95%CI=1.98~8.31),由此表明职业为教师、公务员、军人、企业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者以及文化程度高者,健康知识知晓率高。
2.3 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居民健康行为平均得分为22.7分;具有健康行为者为392人,健康行为形成率为91.4%。女性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98.6%,男性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7.6%,女性高于男性。32.7%的男性和1.1%的女性既吸烟又饮酒,28.6%的男性和90.1%的女性既不吸烟也不饮酒,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职业为教师、公务员、军人、企业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90.3%,其他职业者为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职业无关。控制其他因素,男性与女性相比,健康行为形成的优势比为0.04(95%CI=0.01~0.12),健康知识知晓与不知晓者相比,健康行为形成的优势比为2.44(95%CI=1.09~5.49),年龄每增加1岁,健康行为形成的优势比为1.03(95%CI=1.00~1.06),也即女性、健康知识知晓者和年龄大者,更容易形成健康行为。
3 讨论
四川省7个地级市社区居民抽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居民健康知识不知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较为稳定者、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高。有文献报道: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居民健康知识水平越高[1]。而四川省部分地区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而且年龄大者理解率也越低[2]。也有资料报道,居民健康教育前年龄和健康知识水平呈反比关系,健康教育后年龄和健康知识水平呈正比关系,文化程度与健康知识水平呈正比关系[3]。本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研究类似。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职业稳定者和文化程度高者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3.3%和12.1%,导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这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现状有关。
虽然调查显示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但是大多数的居民形成了一定的健康行为,尤其是健康知识知晓者、女性和年龄大者。本研究中的女性尽管身处中国西部,但是健康行为形成率和上海女性类似[1],且高于男性。因为绝大多数的女性既不抽烟也不饮酒,女性以家庭健康为重,更容易接受健康教育和主动参与健康体检[2],所以健康行为行为形成率相对比男性更高。中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度高于青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主动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6.9岁,以中老年为主,尽管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但已经形成了健康行为。
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效果的最终评估,应以健康行为形成为标准。依据78号文件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制订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播放影像资料、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栏、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和主题日宣传[4]。本研究显示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社区居民仍然能够保持健康行为,有主动保持健康的意愿,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依据本调查结果,在今后健康教育中,应针对社区居民文化程度不高、职业不稳定等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以相声、小品、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的地点不拘泥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应深入居民小区、甚至菜市场、广场等人群密集、覆盖范围广的区域,教育的内容应通俗易通,避免专业术语等生涩词汇,教会群众“如何保持健康”,即形成健康行为。
通过对已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地区居民调查发现: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健康知识的提高有助于健康行为的形成。由于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导致健康行为不易巩固,职业不稳定者和文化程度低者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高,因此这类人群是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过程中的重点服务对象,对其做好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立新,王良锋,龚,等.上海市嘉定区城乡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46-48.
[2] 唐娴,廖菁,郑勇,等.四川省双流县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知信行及影响因素调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6):46-48.
[3] 陈晨钟,李智岳,辛堪羊,等.衢江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9):77-79.
篇7
[关键词]工科院校 创业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刘子君(1980-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工学院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叶宗波(1956- ),男,广东化州人,广西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课题“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西部地区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11LX16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61-02
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受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的缺口很大,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有针对性地对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对提高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促进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推进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初期对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1.具有更高尚的道德素质。创业教育突出强调人的守法、诚信等道德素质。西部地区工科院校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做到将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模范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明理、解惑,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使学生在将来的创业和立业的人生旅途中,自觉表现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理想、有诚信的品德,成为一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创业者。
2.具有前瞻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人才观的转变和教育观的革命。这要求西部地区工科院校教师不断探讨和革新教育观念,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社会参与者与变革者。
3.具有综合性的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为适应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教学要求,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综合性的创业知识结构,并了解企业从无到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才能顺利地对大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创业教育。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包括创业态度、创造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同时要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
4.具备创新性的教学艺术和科研学术水平。创业教育教师要在不断提升创业教育研究能力素质的同时,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创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实践活动中,注重创造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提高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再处理、再创造的能力,在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教学创造。
5.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分得过细,许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善,特别是理工科教师普遍缺乏人文科学素养,有些教师缺乏再学习的动力,所以更容易缺少创新的能力。因此,西部地区工科院校的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文理渗透、文理交融,才能为社会培养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6.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创业教育初期,教师没有成熟的经验供学习参考,需要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成长,若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难有作为的。
7.具备了解市场经济和把握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能力。西部地区工科院校的全体教师应尽早了解、熟悉就业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并及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有效地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合理择业,克服就业创业的盲目性,从而使人才资源得以合理配置。
二、目前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师的素质现状
西部地区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高校较为缓慢,这与西部地区高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看做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分离,更没有在创业教师培训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仅仅把创业作为学生就业的一个拓展途径,把创业教育当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
2.创业教育教师严重缺乏。西部地区工科院校不但缺少由优秀校友和成功企业家等组成,能参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指导的兼职教师,更缺乏具有与创业教育相关专业背景或受过专业培训的,能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方案的制订、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和创业实践活动管理、参与教师创业培训和创业课题研究等工作的专职教师。
3.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的构成中,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少量引进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另一部分教师主要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管理类教育的教学口,缺少专业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
篇8
一、分析行业就业现状,确立教学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难,以及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不难发现,原因之一是高职办学与就业市场脱节,毕业生技能准备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为此课题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尝试使用各种新型教育方法,力求提升教育效果和学生的职业技能。
《网页设计与布局》是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在IT行业应用非常广泛,既是一门具体的应用技术,也可作为其他网络应用的重要基础工具,因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课题组的反复教学探索与实践,发现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本课程中能确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教学环节设计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基于网页设计与布局的实际工作过程将教学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教学任务,所有课程内容的安排均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按照“任务展示――操作示范――课堂实践――作品展示――归纳总结”的逐步递进方式进行。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明确学习目的,领会学习内容,掌握操作技能,
(一)“任务展示”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将即将要实现的任务效果先进行展示,要启发提问,以问题的方式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和已往知识会提出自己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出任务,明确要实现的操作和能力目标。
(二)“操作示范”环节。教师通过对任务进行细致分析与操作讲解、进行工作任务仿真示范。在任务的操作示范过程中渗透给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操作示范时都讲解详细,操作要规范,一定要将注意事项及行业规范渗透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工作任务实施规范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三)“课堂实践”环节。淡化理论讲解,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每次课堂实践环节学生都采取分组教学,分组以自愿为原则,但对不太合理的分组,老师参与调解,调解的原则是强弱联合、中中联合,目的是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强弱联合小组由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弱的学生,中中联合小组由两名基础相对中等且水平相当的学生组合,通过两名学生的讨论、切磋,互相促进。在课堂实践环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教师从旁巡回指导,另外有部分基础好、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也被充分发掘、调动,鼓励这些学生参与指导,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作品展示”环节。实践完成后抽取几组学生对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展示,比较各组作品间的优缺点,效果比教师的点评要形象直接且有效。
(五)“归纳总结”环节。学生间进行自评和互评,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师生共同讨论评价各自的优缺点,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又可以激发其积极性。教师点评任务实施情况,教师检查学生实际操作情况,根据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的表现,从工作态度、岗位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做综合点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在评价时,应充分的肯定学生的成绩。
三、教学总结
(一)本课教学过程中,发现老师的困难在于设计一个有驱动力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进行任务操作,每个任务最好是能完整体现本次课的教学要求,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它既要融合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步骤,明确操作规范以适应行业要坟,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层层递进,教出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三)在任务驱动教学中通过设置各种问题,不断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任务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四)学生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五)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自主、创新的动手实践过程。
(六)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问题与不足
(一)还要更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也有缺乏严谨之处,语速有点过快,有些吐字不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任务操作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表达明白,致使少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导致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操作任务与知识间的联系,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尽量抓住一些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讲解。
(四)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分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本次任务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一定让学生记住,并理解其含义,这样避免学生只会操作而说不清楚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
(五)在考核时,有点偏重学生完成的效果,还要多注重同学的表现,让展示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六)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每次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舍弃糟粕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犯同样的错误,取其精华用在以后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24.
[2]陈海洲.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1.
作者简介
篇9
9月14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出席中国水运报、中国水运杂志2011年全国记者(通联)站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高宏峰强调,长期以来,中国水运报、中国水运杂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交通水运行业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对此部党组充分肯定。他表示,部党组将继续关心支持中国水运报刊的改革与发展,并希望报刊继续坚持正确的办报办刊方向,发挥行业舆论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推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宏峰指出,多年来,中国水运报、中国水运杂志作为交通运输部主管的行业重要报刊和交通运输新闻宣传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积极宣传部党组决策、解读政策法规,大力弘扬交通运输的政府形象、行业精神和行业职工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并在正确引导舆论、服务中心工作以及行业重大会议、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大先进典型等宣传报道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行业舆论的主渠道作用,在社会、在行业、在基层、在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根据中央、国办《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和中央有关规定,包括水运报刊在内的交通运输部主管非时政类报刊将全部转企改制。高宏峰强调,行业媒体在交通运输新闻宣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维护好我们交通运输行业的、始终衷心为我们行业发展鼓与呼的行业媒体,并保障它们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当前,中国水运报刊转企改制工作即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但是,无论中国水运报刊体制怎么改,部党组都将继续关心支持中国水运报刊的改革与发展。改制之后,中国水运报刊必须坚持部党组的领导,作为交通水运行业舆论主阵地的性质不变;必须以水运为中心,服务交通水运行业的功能不变;必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不变。希望改制后的中国水运报刊,在谋划新发展、提升竞争力、打造现代传媒集团的同时,继续发挥行业舆论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高宏峰要求,中国水运报刊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谐意识,紧密围绕行业中心工作,主动科学引导行业舆论、服务行业发展。要加强对交通运输热点问题的研究分析,大力宣传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和成效经验,努力营造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要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坚持“三贴近”原则上下功夫,用创新视角、创新题材、创新手法来实现“三贴近”;要加强新闻宣传组织策划,在增强新闻敏感性和策划意识上下功夫,特别要策划并富有成效地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高宏峰还强调,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积极践行“三个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难题,更需要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舆论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社会宣传的力度,使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行业,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篇10
一、社区教育发展中的阻抗因素分析
我国社区教育与国外社区教育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质量,还是发展规模、成熟程度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差距,必须对阻碍自身发展的各种因素有清醒的认识。
(一)观念落后令社区教育启动缓慢、发展乏力
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教育与社区的结合,是教育突破传统界域,实现教育与社会全面整合的新尝试。面对新型教育范式,个体与群体的观念并未从封闭、僵化、刻板的定势中解放出来。一些领导并没有真正重视社区教育,仍囿于单位本位主义,视社区教育事务为分外或边缘事,抱着听从、服从安排的心态敷衍塞责。同时,上至官员下至民众普遍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许多人仍以群众运动式的观念来理解、推动社区教育,视之为政府发力的一项新运动。多数人对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向、模式、途径等认识不清,要么简单地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新办或改办一批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机构,要么认为社区教育就是高校、企业、政府相应机构合力搞一些教育活动,将社区教育等同于活动,或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个大杂烩,汇集了各种培训、居民生活、娱乐的教育大拼盘。显然,各色人等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观念意识亟待接受新的洗礼。在社区教育实验探索阶段,没有领导的重视,社区教育就难以真正启动;没有观念更新,没有主体意识的觉醒,社区教育必然后继乏力。
(二)政策法规缺失令社区教育发展保障不力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整合与支持,没有相应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只靠行政命令,或由教育行政部门来牵头推动,就会存在整合统筹不力、部门推诿、各自为政、人去政息的问题。尽管教育部出台了一些政策,也着力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有关社区教育的法规,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关社区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普遍匮乏,因此,目前社区教育仍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社区教育作为有别于传统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新型教育范式,在探索起步阶段,更需要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的扶持与引导,无论是资金投入、人力调用,还是管理执行的权责分配,都离不开政策法规的引领。
(三)社区教育管理混乱令社区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整体而言,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不利于社区教育各方力量的整合与发力。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机构往往依靠行政权力以群众运动式的方式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这种方式常常导致社区教育流于形式,工作表面化、短期化;二是社区教育政出多门、管理较为混乱。社区教育的内容涉及各个部门,比如武装部负责社区的国防教育、法制办负责社区的普法教育等,从而不可避免地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三是社区教育管理权责主体不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及分工不明晰,容易互相推诿、扯皮。尽管上海、江苏等地适应社区教育发展设立了主管教育机构,但教育部门在整个政府权力架构中边缘化,且社区工作的直接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各不相属,因此,社区教育往往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也往往流于形式。
(四)投入不足、资源匮乏令社区教育发展动力欠缺
教育部颁布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区(县、市)财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标准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并落实到位;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但实际上,除个别发达地区政府投入经费较有保障外,全国能达到该标准要求的城区并不多。总的来说,社区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人均经费较低、总体效率不高、地区差异显著、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等,种种不足使社区教育发展乏力。社区教育发展除受制于资金瓶颈外,还受制于社区教育资源匮乏,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社区基础更是薄弱。一些基层社区整体发展水平低,各级各类学校稀缺或辐射不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不多;有些基层社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可发掘的用于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稀缺;有些社区的场馆建设、硬件设施等基础薄弱,这些都增加了基层社区教育发展的难度。社区教育离开了财力的支持,没有了资源的依托,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动力。
(五)队伍建设不力令社区教育发展欠缺活力
目前,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主要涉及四个队伍:社区教育管理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研究者队伍。从整体上说,社区教育队伍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变动大、不稳定、规模小,很难保证长期、稳定、规范的开展工作。社区教育涉及的人员大多是兼任或临时分担社区教育事务,专职人员少,力量严重不足。并且,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缺乏规范要求,难以统筹规划、建设和培养。当前作为城市社区教育的具体承担者、推动者——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薄弱、不完善,必然导致社区教育缺乏推动力,更谈不上发展活力与后劲。
二、应对社区教育发展阻抗因素的策略
我国社区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再加之上述阻抗因素的长期存在,社区教育的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如何消解这些阻抗因素对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成为我们优先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消除认识误区
消除认识误区、打破思维定势、转变观念,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予以重视,扩大宣传影响。领导及具体执行者的正确认知是社区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只有掌握公权力及行政资源的政府官员高度重视基层社区教育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中的作用,社区教育才会真正得以推动。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认识误区 。可以通过专门的社区教育网站及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来宣传社区教育的理论、实践动态、国内外信息等;举办各种活动扩散影响,如通过会议、讲座、文体活动等宣传社区教育知识;二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宣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全民教育、社区教育等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应有意识地将这些理念植入到每个学生内心深处;三是采取各种方式,转变领导及民众观念。要积极引导他们从制度化教育的狭隘教育观转变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的大教育观;从教育与社会的割裂观转变到教育与社会的整合观;从重经济、轻教育的旧观念转向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和谐共生的观念。同时,还要摒弃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急于求成观、群众运动观、活动等同观等,要树立发展观、系统观、协调观、地域不平衡观、复杂思维观等。
(二)加快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
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顺利发展的强力指引和有效保障,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实验探索期,更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首先,应加快终身教育法的立法工作。终身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为公民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会为社区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因为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实现载体。其次,加快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在系统总结各地社区教育实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章程、条例或规定进行修正、调整和充实,进而形成、制定地方和国家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第三,结合实际,强化政策制定、引领工作。社区教育的发展起步阶段离不开国家、部门、地方政策的扶持与引导。尤其是,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更需要具体有别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分类指导。
(三)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注意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的顺应变化
作为社区教育的探路者,各地社区教育实验区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地域发展不平衡,多数基层社区资源积淀浅薄,还需探索具体有别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是处于社区教育实验初创阶段的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以发动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上海经验值得学习,上海市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囊括了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教委主任等,这样强力的组织机构能在全市层面统整社区教育各方力量,推进力比较强;二是在当地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终身教育(含社区教育)的管理机构,作为负责当地社区教育具体事务的教育主管部门,该机构需整合此前分散于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社区教育职能;三是健全基层机构。可在每一个社区设置基层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的社区教育工作及统筹协调事务;也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设立社区学院,以此为依托,承担社区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四是筹组社区教育区域联合委员会,实现跨社区的资源共享、共建、共进。该委员会由所在区域的政府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专业团体等相关领导组成;五是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体积极性。社区教育实验探索阶段,需借助党政机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但社区教育发展越趋向成熟,越需要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在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中,需要注意这个发展趋势。
(四)加大投入,盘活资源,加快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和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加大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一是政府要从制度上明确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各地财政预算,经费额度、增长比例都要明确,并且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到位;二是各级政府根据当地财政收支情况,在不低于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标准的情况下,制定当地社区教育人均经费标准,经济发达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三是注重社区教育经费的拨付与监管,对经费的使用应加强追踪调查,评估经费的落实与投放效率;四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除政府财政拨款外,应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贤达等投资社区教育事业。其次,盘活现有资源,开发新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一是摸清本社区内外的各种社会资源,盘活现有资源,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深度挖掘现有资源潜力,拓展其功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三是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完善社区教育公共学习平台,建立省级社区教育在线学习中心,实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兴办社区学院及各种场馆,为社区教育提供新资源。
(五)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多元构成、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队伍。一是构建整体素质高、进取心强的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通过引进、招聘、培养等方式,吸纳专业水平高的社区教育人才,将他们充实到社区学院、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社区教育机构中;二是建立比较稳定的社区教育兼职队伍,可通过政策鼓励,选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才,以及一些愿发挥余热的离退休干部、老教师、老专家等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三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档案,给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创造奉献平台;四是高校着力培养社区教育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要注意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水平,不能为图方便,大量充斥老弱病残人员,削弱队伍活力,消减社区教育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迮仍瑶.发展社区教育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3):34~36
[2]简吉梅,郑淮.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1):16~24
[3]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43~148
[4]孙铁民.推进我国社区教育事业:问题与建议.党政干部论坛,2008(3):26~27
[5]刘冬枝.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09(14):329~330
- 上一篇:学校社区教育
- 下一篇:科研经费专项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