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区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8 18:2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社区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社区教育

篇1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化管理,努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快**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09年—2011年)。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团队精神。营造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身作则的良好校园氛围。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速教师适应岗位步伐,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牢固树立品牌兴校战略,发掘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

5、加强外部联系、内部沟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6、积极联合兄弟学校组建社区教育联盟。

三、具体任务

1、集全校智慧、请教育局、安阳街道领导指导,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全员参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一个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

2、

学校内部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2)发扬主人翁精神,宏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合作,做到有分有合,共创学校优良业绩。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教职工间的合作与交流。

3、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教育,鼓励教师自学、自修,把教师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

(2)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努力创设学习条件,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度和服务水平。

4、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教务处按时进行检查上课、备课、教学组织、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2)大力发展教科研工作,深入社区、课堂,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关于《成人教育学校与社区教学中心联动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探讨研究,实现理论引领实践,提高工作有效性。

5、抓契机、树形象,创品牌、谋发展

(1)抓住**市合格社区学校评估的契机,积极谋划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紧密配合**街道办事处,把我校的社区教育工作水平提

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校成为**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2)大力发展优势项目,成人学历教育已经走下坡路,社区教育正深入人心受到各方关注,要积极打造社区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的品牌。

(3)依托社区教育这一学校优势项目形成辐射,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瑞安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使学校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6、齐心协力、踏实工作,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1)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社区教育工作例会和社区教育年终考核制度。不断开拓社区教育新的思路,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2)组织扩大社区教育志愿者和讲师团队伍,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和就业培训以及健康教育、食品安全、法制教育、妇女维权、外来人口教育、心理咨询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专题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

(4)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宣传、组织、评选活动,配合上级工作要求,在**街道办事处的指

导下,开展辖区内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家庭等的评选活动。

篇2

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我们打破学校的围墙,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和学习来自社会的最真实的经验和认识。广泛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社会养老院,我们开展“尊老、敬老、爱老”活动,组织学生到地区养老院慰问老人,给老人送去大米、鸡蛋水果和资金等。组织学生到消防大队进行消防训练活动,组织学生到素质教育基地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为社区服务的各种服务活动,如三月份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把活动的宣传引向社会,引领学生到社区、街道参加义务劳动,孩子们捡垃圾、搞卫生、擦洗小区健身活动器材等;四月份的缅怀英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到石灰山扫烈士墓,邀请革命老前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五一、六一、教师节、国庆、春节等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熙湖公园或社区文化广场参加文艺演出。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交通安全我知道”、“崇尚科学”、“热爱祖国河山”、“法律法规我遵守”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我们经常邀请社区警署民警、交警等来校作法制报告、安全报告等等。这些教育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资源整合共享中,我校也积极开发自身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学校的硬件设施向社区开放,如无偿为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提供微机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地等供他们开展技能、体育健身等活动,共同组织一些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为社区提供音乐、体育器材并协助社区排练一些大型文艺节目;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放学校多媒体教室放映录像,为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刻制“周弘赏识教育”录像光盘等等,深受社区的欢迎和好评。学校资源的提供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提高了居民们的素养,也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二、自主互动,优势互补

学校、社区的教育资源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选择地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学校和社区的双向互动,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资源利用,从学校角度,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比如,我们邀请有特长的社区居民来学校担任学生兴趣小组辅导员,学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歌咏会等我们都要邀请社区一起参加,学校举行庆祝活动邀请社区和学校的部分家长来校参加或表演,使学生在学习技能或者在欣赏中得到教育。我校举办的《家长月报》每月都无偿发放到学生家长们的手里,同时把这份飘着油墨香气的小报分别送给政府、学校共建机关、单位和社区等处,让全社会了解我校的新气象、办学新理念,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新思维,了解科学育子的新方法、新途径,了解孩子们的个性新发展,同时也争取赢得全社会对学校的关注,为学校的教育出谋划策,指点津迷。有的社区居民和很多学生家长经常为学校的家长月报投递稿件,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开展。社区组织的征文、书画大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实践也锻炼和教育了学生,他们的能力在增强、思想在提高,情操在升华,同时社区也对学校有了一份了解。

三、文明和谐,共同发展

学校社区之间的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造就了文明和谐的环境,并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共建活动中,不仅广大学生在各项社区活动中担当起了重要角色,如慰问五老人员、整治环境、文艺晚会等,也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社区教育的参与中,学生受到良好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的公民意识、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回报社会的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学校的校风建设日见成效,并推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良好的办学声誉在社区中建立。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校资源;开发

一、学校资源是社区教育的主要资源

1.社区教育资源界定及其分布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为了保证社区教育正常进行而需要并可能应用于整个社区教育活动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管理等资源。这些教育资源主要存在于四类组织当中:一是正规学校教育机构,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小学、中学、中专、大专院校;二是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如社区教育委员会(中心)、社区学院(校)等;三是社会教育机构,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体育场、电影院等;四是其他各种拥有教育资源的机构,如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等。

在以上各种具有教育功能的组织中,正规学校机构由于专门化的积累和专业化的事业发展,所拥有的人力、物力、文化、信息、管理等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具有为社区教育服务的巨大潜力。首先,学校具有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学校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他们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校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社区实践活动,使所学向社会延伸,既能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其次,学校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由于国家和政府的长期投资和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学校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供社区教育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验实习基地、体育场馆等。最后,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无形的教育资源不仅对在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也会对社区居民产生潜在的影响。上述这些正是社区短缺资源,纵观国内外社区教育,学校资源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的主导资源。

2.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具有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社区教育专门设施建设滞后、师资匮乏、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学习需求。而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再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显然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社区内各类组织尤其是学校组织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来开展社区教育就成为当前社区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200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

从世界上社区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来看,学校在社区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公立中小学向社区开放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并向成年人、老年人提供多种教育服务;社区学院更是独具特色,融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项职能于一体,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在日本,高中依据住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开办“开放讲座”;大学举办“公开讲座”,将大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教育功能直接开放给社会,提供较高水平的学习机会给一般民众;另外,为了有组织且持续地举办大学开放讲座,许多大学已经设置“终身学习中心”。这些均为我国社区教育开发和利用学校特别是高校的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从我国的社区教育实践来看,各地都在探索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的有效形式。如北京西长安街与各学校合作,将市民文明学校建在中小学,开办社区培训学校和组成长安教育集团,借助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优势开展各种培训。上海的社区教育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为自己服务,如上海的延吉等街道就组织优秀教师组成社区教育讲师团,如德育讲师团、家教讲师团、法制宣传讲师团和科普讲师团等。上海市埔兴街道社区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社区教育专家合作,建立了社区教育专家工作室。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社区教育还有其他多种形式,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随着我国社区教育实践的发展,学校资源将会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智力支持、条件支持、经验支持等方面,更直接、更有效;在培训与文化教育方面更专业化、更有经验。

二、社区教育过程中学校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高等学校被认为是专业教育和精英教育机构,因而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有差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面向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与社会接轨不够紧密,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服务,智力和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延伸不够彻底,其资源的社会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作用需要加强。中小学是社区中常设教育机构,是社区中最正规、最普遍的文化教育中心,与社区建构相依为命、相辅相成。但是学历教育为上和现实升学制度导致学校与社区之间有一堵不好逾越的墙,封闭办学理念严重,很难做到其文明向社区辐射,大门向社区开放。社区民众对学校认识也有不足,认为学校教育与自己生活是两回事,学校是专业教育,自己希望生活教育,差距很大,没有有效结合。

2.社区与学校存在一定的协调难度。社区与学校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学校的经费主要不是直接来自社区,与社区也不存在隶属关系。因此,社区在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时会遇到体制上的障碍,之间的沟通缺乏制度和经验,说明政府的协调功能尚不健全。

3.学校资源有限。我国学校的教育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这是针对在校学生而言的,是相对的。当学校将自身的资源向社区开放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受到了资源的数量、质量、管理水平等的限制。学校只有在不影响其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将其教育资源对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提供直接的服务。这是社区教育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面临的制约性因素。

4.立法和制度建设不够。虽然我国有些法律和政策提到学校应当对社会开放,但是也只是“支持”、“鼓励”,并没有规范的投资渠道、章程和方法,更没有学历沟通和学分银行制度,学校资源向社区延伸也就没有达到“事业化”。

三、学校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社区

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为社区教育服务的思想。使学校依据“不求谁使用,但求在使用”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区开放,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避免社区的重复建设。另外,通过宣传工作,使社区居民改变传统的学校观,形成新的学校观,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的资源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了学校教育发展提高参与意识和支持力度。

2.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作用。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将来社区教育必将成为衡量政府作为的重要指标。政府应继续转变职能,在建设社区教育服务平台方面、建设社区教育组织机构方面和人性关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充分发挥其决策、规划、统筹、协调、监督等应有职能。

3.建立互惠互利的投资模式。社区教育的管理需要建立“区-街-居”模式,教育资源无论进行专门专项开发,还是进行学校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有投资作保证,学校资源需要扩充和补偿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建立互惠互利的投资模式是长久之计。

4.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参与社区教育工作作为各校的责任加以明确,使其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并且加强对学校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经费支持、监督和评价。真正实现面向社会服务职能,“学校为社区所享”,使其在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 学校 家庭 教育 协调 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区对学生的综合影响日趋明显。一直以来,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足够重视,却对社区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重视不够。事实上,社区文化一直影响着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进程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县中小学在特色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果我们在开展社区文化工作时,能充分利用,引领家长关心、支持学生的爱好、特长,让学生与家长都有爱好、都有特长,并能通过这些爱好、特长搭建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家长在共同的爱好和特长中增加默契和交流,应该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捷径之一。因此,我们文化站积极与学校协同,以便能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互补作用。本文是我对"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促进教育相互之间的协调"进行的探索。

1.社区积极配合学校特色活动,营造文化交流氛围

我县很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文化站可以配套开展"亲子诵读"活动。文化站应积极与学校联系,按照教师要求给学生诵读书目,将参考书目配足、配齐图书,向家长和学生开放。让家长了解孩子的阅读内容,增加与子女沟通的机会,营造文化交流氛围。文化站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与子女同读一本书"活动,动员本社区的家长利用空闲时间认真读完一本子女读完的书,然后与子女谈谈心得体会,在平等地交流和对话中,去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亲子读书活动,既促进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灵沟通,又提高了子女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与子女同看一部影视剧"等活动,动员本社区的家长调查摸底,了解孩子们喜欢的影视剧,并与学校联系,号召学生看一部家长喜爱的影视剧,然后,共谈观后感,以消除代沟,增进理解和浓郁文化氛围。

中小学上手工课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材料无法配备或难以配备。而剪刀、刻刀、红纸等一些材料却容易配置,因此,中小学开展剪纸活动是非常受教师欢迎和家长支持的。有部分老年人还具有这种"剪纸"的能力,比如剪红双喜字、剪窗花、剪鞋样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种社会资源,既能开发好校本课程,又能在学习中增加学生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可谓是一举多得。如果将人物或生活即景等剪纸作品,放到学校橱窗里展出,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修养能力。有些学校开展了制作的手工课,但是每周一两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有些材料和手工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配合,并且学生能和家长坐在家里一起制作,既能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得到言传身教,又能融入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2.社区和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共享,丰富文化内涵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对一些知识教科书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这就得靠其他渠道来补充,而课外读物就是它最好的帮手。暑假、寒假或星期日时,学校的图书馆大多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在家往往易沉迷于电视或网络不能自拔;也有不少学生只读教科书,造成知识面狭窄,每到写作时便感到手足无措。如果家长能主动带领学生到社区图书馆,看看各式各类的书籍,让孩子自己去读书,去感受,则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除了开放社区图书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开放纪念馆、展览馆等,让孩子与家长共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社区的种植园、养殖园等,也可以向学校开放,让学生参观、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学校呢,则可选派生物科的老师进入社区,给家长们讲解动植物生长习性及培育技术;选派信息技术员给家长讲解电脑操作技术等。同时,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区共建活动。学校和社区还可以开展结对仪式,如开展读书月、义务劳动、慰问孤寡老人等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评出社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爱心天使",引导学生争做"文明小公民"等。学校在寒、暑假里可以要求社区干群共同关注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安全,做到无论学生在学校还是在校外,都是有人在关注和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3.搭建社区与学校互动平台,提高文化品位

篇5

【关键词】林芝社区;教学环境;紧密结合

1 林芝地区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非凡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假如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教学环境的内容包括社会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是最轻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一个群体。因此,社会信息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就需要学校、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

2 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2.1 学生对交往的需要: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中地位的非凡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21世纪的人才要求会生存,会发展,会生活,会创造,会交往。因此,班主任除了应创设一个团结的集体,还应扩大学生的交往圈。社区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

2.2 学生对环境的需要: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繁杂、更大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得到有利的发展。

2.3 学生对情感的需要: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四周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现在的孩子并不是首先接受四周人的叮嘱、辅导、说教,而是先考虑四周人对自己的态度。假如这种说教是令人振奋、愉悦、有帮助、有关心感的,他们往往会积极的接受。反之就会消极地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活动。良好的社区教育,能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孩子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和生活。

2.4 学生对求知的需要: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因而,班主任工作应和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求知,这样才能使他们坚强地立足于竞争极强的社会中,适应时代的需要。

3 在林芝地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怎样建立班主任工作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关系至关重要

3,1树立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建立制度保证:很多小学生都明白在学校要成为一名好学生,就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社区中,或许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许由于如今独生子女众多、家长平日的娇生惯养,从而对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不太明白。学生在校内不会毫无顾忌地往地上丢纸屑,而出了校门便会。正如大部分家长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才是最乖、最听话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启发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孩子还必须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制度保证,做到尊老敬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然后带孩子走向社区,参和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应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孩子的熟悉速度是很快的,他们在得到一个正确的熟悉后,便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班主任发现在很多社区中存在着居住在楼房的居民一门关进、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每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愈加淡薄。于是,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摘要:“我们小学生在社区中可以做些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决定按小队或区域等不同单位,组成服务小队、护绿小队等去居民区进行服务,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而且小公民的自豪感情绪也得到满足。

3.2 结合学校和社区,共同策划,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有少先队大队部,社区有学生活动室,但经常各管各,当结合学校和社区,队部和活动室联系,由学生参和社区少先队基地、大队部,共同策划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且为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班主任也可以请居民干部来学校,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诸如“小朋友应为社区争创市级文明小区做贡献”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也可以请居委会干部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小朋友讲述在社区中该怎样做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们懂得学校、社会和社区教育对他们的希望是一致的,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负责,争做强者的意识。

篇6

 

1.社区教育基本描述

 

1.1 社区教育的背景。朗格朗组织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人们在其生命的全过程都需要接受教育,每个居民接受教育的时间不限于学校教育时间,打破了接受教育的时间限制。从区域的角度来看,社区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范围。

 

终身教育理念将终身学习与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的基础。 2007年6月,社区教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中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区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能够为实施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可以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和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它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能否利用社区内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是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一环。只有对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巧妙的整合,合理的使用,才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才能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1.2 教育服务社区的概念。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区为主体,面向社区全体民众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的集合体,是社区全体成员和各种社区力量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一种教育体系;是根据本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成员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并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区内全体成员,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以及文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1.3 社区居民的教育需要。教育需要环境,现在的教育不光是在学校、家庭。他也涉及遍布于我们整个社区。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它的教育基地在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等,是社区教育的永恒追求,也是社区教育的价值所在。例如:三峡平湖社区教育通过在市气象局、博物馆、图书馆、民俗风情馆等单位建立青少年科普基地、农民大学生实训基地,提升了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有利于打破部门限制和区域限制,可以跨行业、跨地区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服务社区居民。这样的教育载体是我们需要的,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创建努力的。

 

2.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途径

 

2.1 社区教育理念。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具有地缘共同体的属性,进而上升为精神共同体范畴,"精神的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或者职业之上的,因此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的"。

 

在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态中,共同的信仰宏观上可以理解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中观上可以理解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即"为了社区居民的共同发展",微观上可以理解为共同的理念,即"资源的合建与共享"。

 

2.1.1 资源的多种性和多元化。资源需要多种性和多元化,所以要求各学科进行资源合建。资源的合建可以理解为合作与共建。在社区教育领域内,合作可以表现为实验项目的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合作、教学化信息平台的合作、基地建设的合作、特色课程建设的合作等。共建可以理解为共同建设,社区教育是全员、全程、全面的大教育,单独靠一个组织无法形成合力。管理学认为:1+1﹥2,就是因为系统整合后,将发挥出大于个体之和的优势和力量。通过合建,既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教学的多元化,将学科之间的贯通达到了最优。

 

2.1.2 各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合建是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结果。各学科不应单独存在,要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要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完善。学科之间可以共享,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理念来源于对每个成员单位付出的回报,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根据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的合作协议,可以共享场地资源、设备资源、信息化资源、课程资源、师资库资源等。每个学科将自己最独有的资源和最独特的资源进行共享,这样教育的合理便由此形成。

 

2.2 组织保障。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它的组织形式是联盟。各成员单位是互相独立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资源合建和共享的业务合作关系。但是,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也具有一定的组织目标、组织架构、合作章程、合作协议。这是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保障。

 

2.3 平台建设。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平台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社区教育作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手段和学习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为区域内的学习资源的集合体,数字化平台建设能够提升区域内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我们理应该为社区搭建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平台,使得每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充分利用起这个平台,更好推动全社区人们学习。

 

2.4 卓越教师的教学实施。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卓越教师计划立足于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培养标准、体系等方面有其共性的一面。卓越教师培养既有共性的规律,但更需突出学校的自身特色。

 

要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师有一定的成长规律,需要经历连续性的职前职后教育的学习与磨炼。从教师成长规律出发,教师培养要为未来的卓越教师奠定应变变化、自我更新、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有利于未来教师成为卓越教师的专业习惯,如适应时代变化的学习意识与能力、面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专业决策、有意识运用教育心理理论科学分析有效施教等。

 

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教师专业的灵魂与根本,但教师的实践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它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学术性,支撑教师实践的理论又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形成的。因而,卓越教师培养既不能只强调教学操作技能,又不能脱离实践情境学习理论,要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要处理好单科与全科的关系。卓越教师既要精通所教学科,了解学科学习心理,深谙学科教学法,又要具有促进学生整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因而,卓越教师培养要处理好单科与全科的关系。通识教育、全科型教师已经成为职前教师培养的趋势,但培养全科型教师、加强通识教育不能完全否定主修学科对一名教师的意义。只有这样,未来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关注重心从知识转移到人的成长,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整合各个学科内容,实现学生整体人的发展。

 

我国社区教育专家,中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陈乃林会长认为: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为了实施预期的目标,所实施的相关活动和过程的集合,及其所提供的一种产品或服务。社区教育是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发展。项目可以分为培训项目、实验项目和科研项目。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以上述项目为抓手,共同承担区域内项目的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研究。以项目为推动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发展。准备进一步建立好一个合作机构--区域社区教育合作联盟,搭建好一个平台--区域社区教育合作论坛,开展好一个实验项目--区域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以语文卓越教师为例子,如何做到卓越?作为教师,由于读了几本书而教书,由于教书而要再读几本书;因为爱教书所以爱读书,因为想教好书所以好读书。越教书越知道自己要读书,越读书越知道自己的知识少。于是乎,联系实际、读书自学,学以致用,指导教学,不断创新,构成了教师生命的乐章。教师的教书生活需要常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虽有佳肴,佛食,不只其旨;虽有至道,佛学,不知其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相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虚心地问老师,问朋友,问书本。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生活中最大的乐趣。40多年的人生感悟甚多,但最重要的只有一条,那是快乐地读书。读书使人生更智慧,智慧使人生更美丽。读书成了润泽我的生活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使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愚以为,在现代社会中,读书是一种生活,读书是工作,读书是责任,读书是创新的基础和途径。读书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读书精彩,生活才会精彩;只有成功的读书,才会有成功的生活。

 

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社区教育服务项目

 

3.1 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作文阅读齐头抓。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阅读贯穿于整个语文的始终,好的阅读素养直接决定了你的写作水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因此,阅读和写作应该齐头抓。

 

3.2 从小学音乐学科特点,听唱弹读齐欢乐。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塑造思想道德教育和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小学生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把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于听觉训练与音乐课其它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音乐感觉总是建立在音乐听觉之上的,所以,提高音乐素质应该从音乐听觉的培养开始。因此,听觉训练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必须十分重视,但是音乐听觉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技能,需要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直观性、巩固性等各项教学原则。在听的训练中,也要融入唱、弹、读。琅琅上口的演唱,相得益彰的弹琴,使得音乐课有了新的生命力。要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听、唱的实践中得到巩固,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听、唱的实践获得熟练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从而最终获得音乐感受、鉴赏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这样的音乐课无疑是欢乐的,受学生喜爱的。

 

3.3 从小学美术学科特点,绘画欣赏两不误。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美术知识,更需要一些直观的视觉冲击。它是一门有观赏性的课程。设立一些名人艺术馆,可以多层次的展示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书画艺术等风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协助社区通过自身的网络和渠道收集历史文物、书画艺术作品和名人信息,制作宣传版面和资料册。比如在民间艺术馆中,陈列有原社区介绍版面及作品,有作为校园文化艺术代表的学校文艺活动介绍等等。在各个名人艺术馆中,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作品及作者介绍被陈列出来,供人们参观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推动了人文景点的软件建设,提升了社区文化人的品味。

 

在教授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展示一些名人画家的作品给大家欣赏。真正做到绘画欣赏两不误,从欣赏中发现优点,学习可取之处用于我们的教学和绘画之中。这样会更好促进书画艺术爱好者的交流与学习,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丰富社区人民的业余生活,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当然,我们也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协助,从协助到牵头到政府重点工作,一步步有所作为,也能作为,为社区教育在服务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赢得了尊重和肯定。

 

4.结合社区教育服务需要,编写特色精品教材

 

结合社区学习的需求,课程的整合。人们渴望知识、感悟真善、对美探索,追求理想,熏陶着地方优秀文化艺术。我们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一套课程体系和精品教材,这些课程被入选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特色精品教材是服务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因此社区教育应重视开展社区教育地方文化教材的建设,并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在实践中建设了一批符合该社区发展要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资源。

 

5.结论

 

社区教育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与现实需要的教育形态。它需要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进一步的探索。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构建区域内社区教育共同体,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谐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阳光雨露,它把我枯萎的身子变成了绿色,让我在太阳下茁壮成长。"冬眠的小动物说:"春天是小闹钟,它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伸个懒腰,舒展一下身子,又可以出来活动。"布谷鸟说:"春天是播种机,春天不播种子,冬天哪有果实?"小朋友说:"春天是花仙子,她带着我们去春游、去爬山,花儿竞相开放,把整座山都映红了。"我说:"春天是园丁,一年四季在于春,我们在园丁的辛勤教育下快快长高、长大、长知识。"啊!春天真美丽,我爱春天。

 

这首关于春天的诗歌传递给幼儿很多其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信息,比如告诉她们春天是绿色的,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果实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儿在春天开放,冬眠的动物在春天苏醒………幼儿文学所反映的童心世界是极其广阔的,它们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带给孩子们知识,丰富她们的语言,启迪她们的智慧,启蒙她们的心智等等,因而,可以说启蒙性是创作者在进行幼儿文学创作时最应该注重的特性。

 

显然,幼儿的童心世界与幼儿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只有在认真了解和感受幼儿的童心世界的前提下,结合幼儿独特的心理特征才能创作出适合幼儿阅读,有益于幼儿成长的文学作品。

篇7

一、家访的意义

家访是沟通学校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座桥梁,也是有效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的途径之一;家访是我校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我校的这一举措深受家长的欢迎、学生的喜欢。今年把家访工作作为本学期“教育进社区活动”内容之一。

家访能打破师生隔膜,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环境及教育方法,增进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沟通,通过面对面地真诚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家访时间:

2011年6月11日至6月30日

三、领导小组:

组 长: 赵玉宝

副组长: 周文林、叶梅

组 员: 全体老师

策划人: 付桂红、方敏

协调人: 付桂红、方敏、尹鸿斌

年级协调人:年级组长(负责安排领导参与各班家访)

四、参加人员:

全体领导和老师

五、家访形式;

各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2—3人为一组,班主任为小组长。

六、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6月11日至6月13日)

1.召开年级组组长会议,布置家访事宜。

2.教导处把所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分成小组。

3.年级组组长上报各班家访对象基本情况到大队部。

4.各家访教师准备交谈材料(学校情况、班级情况、学生情况)

第二阶段:(6月13日至6月23日)

1.分组进行家访。

2.做好家访记录工作,写家访的心得或日记进行交流。

第三阶段:(6月24日6月30日)

1.总结表彰。

对于本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老师,真正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师进行表扬,进行经验介绍。

2.整理本次活动的各种文档资料,归类存档。

(1)班主任教师上交班级学生家访记录及心得、日记。

(2)各个年级组组长统计家访人数,和原始记录。

(3)家访后,学校将对家长作进行一次调查,对教师的家访情况进行一次评定。

七、教师家访工作要求

(一)教师家访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确定对象,家访面要求达70%,被家访的学生要有代表性,可以是学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外出务工家庭的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也可以是特长生、优等生、潜力生等。

2.提前与家长预约,定好时间。如因特殊情况确不能见面,必须采取电话或书信方式联系。

3.做好对家访学生近一阶段在学校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4.依据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做好家访目的、家访谈话内容的准备工作。

(二)谈论话题(只供参考)

1.向家长宣传教育法规、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学校课改实验等内容,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向家长宣传学校取得的成绩,听取和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向家长汇报其孩子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表现状况,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想表现、个性特点等。

4.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如经济状况、文化教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等。

5.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达到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工作。

(三)教师家访时,必须遵守以下要求:

1.教师要按照与家长的约定时间,按时家访。

2.教师家访时要衣着大方,态度和蔼、诚恳,对学生的情况要一分为二的与家长进行交流,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鼓励为主,不允许只讲存在问题不讲学生成绩。

3.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积极向家长介绍相应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允许教师只讲问题,不讲方法。

4.教师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通过与家长地沟通,要使家长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

5.教师要虚心、认真听取家长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能当时解答的要及时解答,不能当时解答的要在家访结束后5日内给家长进行答复,决不允许不答复。

6.教师家访不允许接受家长的宴请,不允许接受家长的礼物等。

(四)教师家访结束后,要做到以下要求:

1.教师家访结束后,要把家长反应的问题、建议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2.教师家访结束后,要认真做好家访学生情况记录。

3.家访后要及时把了解到的学生情况,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便各任课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4.教师要跟踪了解学生在家访后各方面的变化、反应,并及时给以相应地教育。

5.教师家访结束后,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篇8

提出该观点是由于以下种种迫切需要摘要:

一、 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非凡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假如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教学环境的内容包括社会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是最轻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一个群体。因此,社会信息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就需要学校、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

二、传统管理模式弊端的改革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如今,我们的管理者─━班主任,经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学生不知如何去管理"。因为以往,班主任对小学生小到扫把如何拿,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得管,并且一厢情愿地让学生服从其布置和布置,唯恐照顾不周。随着社会的发展,班主任再用一种封闭性的观点和办法对学生简单地说"不"和"是"或"可以"和"不可以",收效是甚微的。

既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那么当然需要改革。但这种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创新。因为21世纪的世界主题是知识创新,它是传统教育理念的断裂。(所谓传统教育理念的断裂,是指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要扬弃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教育的几个千年死结。)教育要面向未来,唯有学会创造才是最佳出路。假如我们挖掘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界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那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社区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根本着眼点是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而要想学生全面发展,还必须向社区方向发展。

三、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1、 学生对交往的需要

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中地位的非凡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21世纪的人才要求会生存,会发展,会生活,会创造,会交往。因此,班主任除了应创设一个团结的集体,还应扩大学生的交往圈。社区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

2、 学生对环境的需要

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繁杂、更大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得到有利的发展。

3、 学生对情感的需要

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四周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现在的孩子并不是首先接受四周人的叮嘱、辅导、说教,而是先考虑四周人对自己的态度。假如这种说教是令人振奋、愉悦、有帮助、有关心感的,他们往往会积极的接受。反之就会消极地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活动。良好的社区教育,能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孩子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和生活。

4、 学生对求知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因而,班主任工作应和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求知,这样才能使他们坚强地立足于竞争极强的社会中,适应时代的需要。 四、班主任工作的非凡性需要班主任工作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班主任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者中相对来说工作量较大,班主任极其微小的一言一行有时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学生在校时间究竟有限,还有将近2/3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小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重视四周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光在校内,走出校门也同样。社区教育的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发展,起到优势互补的功能。例如,利用社区力量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供各种辅导或指导。春天─━放风筝的季节到了,我班就联合社区组织了一次怎样制作风筝的活动,学生们在玩玩做做中学会了不少知识。

班主任工作怎样和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一、 树立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建立制度保证

很多小学生都明白在学校要成为一名好学生,就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社区中,或许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许由于如今独生子女众多、家长平日的娇生惯养,从而对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不太明白。学生在校内不会毫无顾忌地往地上丢纸屑,而出了校门便会。正如大部分家长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才是最乖、最听话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启发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孩子还必须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制度保证,做到尊老敬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然后带孩子走向社区,参和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应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孩子的熟悉速度是很快的,他们在得到一个正确的熟悉后,便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班主任发现在很多社区中存在着居住在楼房的居民一门关进、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每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愈加淡薄。于是,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摘要:"我们小学生在社区中可以做些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决定按小队或区域等不同单位,组成服务小队、护绿小队等去居民区进行服务,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而且小公民的自豪感情绪也得到满足。

二、结合学校和社区,共同策划,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校有少先队大队部,社区有学生活动室,但经常各管各,当结合学校和社区,队部和活动室联系,由学生参和社区少先队基地、大队部,共同策划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且为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班主任也可以请居民干部来学校,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诸如"小朋友应为社区争创市级文明小区做贡献"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也可以请居委会干部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小朋友讲述在社区中该怎样做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们懂得学校、社会和社区教育对他们的希望是一致的,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负责,争做强者的意识。

三、共同落实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挖掘闪光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具有创造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年幼好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自己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去尝试、追求,还经常表现出欲罢不能的状态。出于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的考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节假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敢于创造,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让孩子多体验一些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及时从社区了解到反馈信息,表扬其中的好人好事,挖掘出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促其另一面的转变,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我校就在暑假建立了社区学生评价反馈表,开学时学生纷纷介绍了活动情况,社区管理人员表扬了许多好人好事,让很多平时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学生提高了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公民意识、创造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涵盖了大量包括管理类与服务类在内的知识,其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应用性分支学科,将社工、管理、服务三种理念有机地集中于一体。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解决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多的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它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在10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管理人才,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师资力量、教学督导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专业概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是江苏省高校中率先开设该专业的院校,2009年被批准立项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社区、福利机构、物业公司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长者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社区老年服务与管理管理、社区物业服务与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等岗位工作实际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基层物业公司、社会管理机构、社区社会工作站、企事业单位文秘、行政管理岗位、社区服务机构等。10年来,该专业已经与许多国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2012年与万科物业公司签订合同为万科定制培养三届学生。

二、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引入国家社工师与物业管理师相关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中的作用。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置课程开发建设机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工作任务导向型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设计与确定课程体系。

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任务由工作项目组成,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析出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确定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形成项目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职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

在所有课程学时中,实践课程的学时占53%。这也说明专业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安排认知实习、课堂实训、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

(1)认识实习环节,体现在要求学生在参观和了解现场环境及情况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与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标内容以及工作要求。

(2)课堂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将所学专业内容不断融入专项技能训练之中。通过模拟和演练,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

(3)综合实践环节,系统性地将所学的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综合所学的内容和已具备的能力,打造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的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工作方法训练、物管综合能力培训,老年社会服务实训,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关单位,按照实训大纲,进行真实岗位及任务进行训练。目前建有校外实习基地5个,有政府建构,如徐州市局,云龙区民政局;有社区管理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区物业服务机构;大型物业公司,如万科南京物业、徐州金鹰国际物业,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仿真工作情景的展示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接触专业实际工作,提高处理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毕业实践训练环节,在教师和实习机构人员的专业、实践指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掌握与技能性训练,学生可全面结合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专业性问题,编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的东西太多,这就需要明确主导目标,细化具体内容,实现实习的针对性,避免肤浅的通用性认知实习。如社会工作法中,学生的实习过程全部是在固定的专业位置上完成,缺少系统全局性的了解,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由于时间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许多专业操作技能涉及不到,实习目标的设定便难以细化和度量,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将受到很大局限。

(二)实习单位安排不合理

目前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社区居委会,但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使社区居委会缺乏工作积极主动性,而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所以在实习期间,学生的实践任务与其专业要求并不对口,而都是一些通用性的琐碎事务,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

(三)校内实践教学内容薄弱

由于条件所限,社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十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缺乏。例如,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等核心课程都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需要校内实训室的配合,但是目前缺少相应的软件及硬件设施支持,即使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再高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实践课程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地指导。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师范专业教育,缺乏适度的教学经验,更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或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培训,无法有效将专业知识转化到具体的实践中来。

(五)科学地指导水平低下

目标导引的形式单一,没有完善的实践目的与方向。专业教师负担过重,不仅对社会实践全权负责,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法实现系统性的科学引导模式。缺乏专业的实践课程组织机构,在目标、思想和组织上都缺乏系统性的科学引导来详细地计划和安排学生的实践,实践的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

四、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监控体系的建设

教学档案可作为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监控的一种主要手段,这就需要首先撰写和制定出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安排、考核办法、评价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过程中全程跟踪记录相关专业实践内容并进行分析和改进。另外,还可通过建立简明而健全的“质量记录”信息,启用学生教师网上评教系统,对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二)拓宽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基地建设不仅要依靠传统的教学――实习转移机制,还需要更为灵活、多变、和更贴近专业特点的实习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培训的适应性,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行业现状和工作内容。

除定期去对口社区见习、实习外,还要聘请行业专家与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实例教育带动实训项目,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社区工作实践第一线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习,接受真正的“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见习”、“实习”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社区,具备社区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策划,在学生公寓区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最大程度地感受学校这个特殊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使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应用。通过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将学校开发为整体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成为整体型的专业实训室。

(三)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实现校内校外实践互动结合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立,配备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备,设立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模拟室和物业管理模拟室等,促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各种服务场景,熟悉服务流程和专业实践任务,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四)加强对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的培训

加强培训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者培训,派驻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区领域参加锻炼,学习适用的实务操作技能。也可考虑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兼职教师。通过走访省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或者社区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调查他们的实践开展情况,学习经验。

(五)建立有效的模式进行实习督导

形成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专业教师和机构督导相互合作的实习督导机制极其重要,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实习督导模式,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逐步实现。学院可以聘请各方面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利用他们对服务一线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运用他们丰富的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桥梁作用,为学生谋求更广泛的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得到有力的保证。

(六)依靠专业学生社团强化实践训练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依靠专业学生社团,义工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服务社会促动教学。如学生社团在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徐州市民政局、徐州市老龄委开展社会服务,学生通过服务巩固、反思了所学专业知识,合作单位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沈星怡,魏蓉婷.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定位及课程设计的调研报告[J].镇江高专学报,2009(10).

[2]赵坤.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3]曹启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2010(10).

[4]王衍.应用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07).

[5]黄荣英.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专业,2011(02)

篇10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029-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08

1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

人类步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用聊天室和论坛等工具结交朋友、讨论问题、组成社区、网上互动已成为时尚。这为虚拟社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使虚拟学习社区有可能成为人们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理想环境。

所谓“虚拟学习社区”,源于“社区”“虚拟社区”“学习社区”等概念。“社区”就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Howard, 1993)。“虚拟社区”则是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彼此拥有足够的情感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学习社区”又称“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经常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Hof, 1997)。“虚拟学习社区”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相互之间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所组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Wenger, 1997)。其交流工具主要有电子公告板(BBS)、聊天室(Chat Room)、讨论组(Discussion Group)、博客(Blog)、维客(Wiki)等(韩小强,2008)。

虚拟学习社区颠覆了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远程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被广泛用于课堂辅助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的概念源自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为班级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班级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方案、特定的学习方式、特定的教学材料、特定的教学场所、特定的教学时间等等一系列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以班级为教学对象,扩大了教育面,提高了教育效率,规范了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不过,在网络时代,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而虚拟学习社区在很多方面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从而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虚拟学习社区突破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场所和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这个学习媒介,教师与学生只要有一网电脑,就可以在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随时参与到学习社区中,使学习者享有巨大的学习自由。

其次,虚拟学习社区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特定关系,转变了师生的角色。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寻觅者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也从教导者逐渐转换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的地位趋于平等化。

第三,虚拟学习社区转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定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生不再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在知识获取的渠道上和老师处于平等地位,同时社区中的虚拟教师能够二十四小时面对每一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2011)。

第四,虚拟学习社区改进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能够创造出逼真的英语学习情境,达到“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教育部,2011)的要求,让学生与虚拟社区中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教育部,2011)。

第五,虚拟学习社区扩大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材的概念,涵盖“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人的资源,如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和家长资源等”(教育部,2011)。事实上,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即网络社会,使教材的概念拓展到了数字化教材(王进军,2010)。

总之,虚拟学习社区使“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教育部,2011)。

2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就目前而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效率最主要的因素。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优势,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目前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而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人类教育技术史上又一次突破性革命,为解决这一难题贡献了一种选择。事实上,作为20世纪西方教学科学化的结果,“有效教学”的提出和现代教育技术息息相关,它要求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教学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当然,教学效率不是简单地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

从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基础来看,几乎都是现代学习论中的最新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为虚拟学习社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甘永成,2004)。虚拟学习社区能够很好地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虚拟学习社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社会性,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得以产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获得(Bandura, 1977)。虚拟学习社区正是这样提供了一个成员间交互学习、协同合作的场所,有利于学习的发生。

虚拟学习社区第三个理论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情境认知论,认为学习离不开活动,有意义的学习能够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或者说“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强调“实践共同体(社区)”在情境认知与学习中的作用。虚拟学习社区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创设认知情境,利用学习社区中的交互工具创设合作学习情境,通过问答创设问题情境(Brown, 1989)。

虚拟学习社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这就是分布式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它的发生不是孤立的,知识的传递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到学生,而是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认知对象之间以及认知工具之间的意义协商而主动构建的。该理论同样强调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社会交互作用(Cole, 1991)。

国内外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才开始不久,1997年Wenger才提出“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国内研究紧跟着于1998年开始,之后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该方面的研究都呈现出蓬勃之势,然而总体来看,该方面研究还很不充足,尤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研究的就更少了。

3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包含诸多要素,比如网络平台、成员组织、管理方式、学习资源等等。根据这些要素,莞城英文实验学校逐步建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

首先搭建了网络平台。按照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教学设计的要求,学校斥资购建了一流的网络及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起了千兆网,装备了综合电教室、视频演播室、语音电脑室、电子阅览室、网络主控中心、软件制作室等功能室,拉通DDN专线,建成了学校网站,接入东莞教育城域网,同时并入因特网。该虚拟网络平台配置了教学传播功能模块,可支撑网络课件和教师公告的、教学资源的下载、学生作业的上传、教师批改点评作业、成绩统计、作业共享浏览、答疑讨论等各个环节,能够在网络上展开教学活动。

其次是以学校英语学科为中心成立了社区成员组织,所有英语老师担任社区组长并作为社区核心成员,各班英语课代表及英语成绩较好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组成各小组核心成员,随着社区学习活动的开展,普通学生作为社区成员加入到社区中,根据角色划分、权限划分、评价措施等对成员进行管理,各成员采用多重互动方式进行交互活动。

第三是配置了大量英语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各成员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的现成资源,比如网络上直接下载的英语教学课件、视频、flash等资源,其中大量该类资源来自于VCM新课改主题资源平台和东莞市英语教研网;二是通过对获取的资源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形成的改编资源,比如收集整理“三学苑”“一百亿”以及其他学校或教育资源网的优秀英语学习资源,根据学校英语教学需求进行适当增添删减,然后进入学校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三是自行开发的英语教学资源,主要是根据英语课堂教学需要而录制、拍摄、制作的动画、歌曲、flash等教学辅助资源。比如为了模拟“restaurant”的真实场景,学校英语教师专门赴莞城区“红色庄园西餐厅”拍摄了西方用餐的礼仪及用语。此外,该类资源还包括英语教师们制作的PPT和flash课件以及编写的优秀教案、英语习题和试卷等。到目前为止,学校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具有的资源统计如下:

第四是交互工具的选择。为了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互,学校虚拟英语学习社区提供了两种类型的交互工具。第一种是异步类交互工具,主要是电子邮件和BBS,前者主要用于社区成员间发送、接收资料作业等,后者内嵌在社区网络平台中作为其中一个功能模块,用于社区成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和建议。第二种是同步类交互工具,也就是即时信息工具比如MSN和QQ,学校主要采用QQ工具,有时候也采用NetMeeting用于小组即时学习和交流。

4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运作

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搭建完毕之后,对师生进行了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于英语教师,首先进行了校本培训,包括虚拟社区环境下信息的摄取、查询、组织处理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有动画制作、视频剪制、图像处理、声音及音乐的录制等教学课件的前期素材制作技能和利用校园网资料库上传及下载资源等技术能力。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外出听课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实际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生,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课,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网络查询、基础文档制作、电子文稿、幻灯片制作等技术,使他们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虚拟社区环境下自主进行个人与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网络资源上各种平台的操作方式,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

培训完毕之后,英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学生们进行了引导。每个学期,英语教师都要根据各年级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制订详尽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作业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指标等,具体到词汇、语法、句型、交际功能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虚拟学习社区之中,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制订英语教学目标的时候,顺应当代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以英语为主,融入了大量自然、音乐、科学、品德、社会、劳动、体育、美术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接下来就是虚拟学习社区上的互动学习。学校采用多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综合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包括虚拟课堂授课、虚拟答疑、网络公告、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组、网络讨论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不仅教师可以提供学习资料,学生也可以向大家推荐资料并提供下载。

学校虚拟学习社区下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会话课和阅读课中。以会话课为例,由于英语课文多以对话形式呈现,这些对话贴近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把课堂教学模拟成一个真实场景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切性。虚拟学习社区正好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且极具交互性的英语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语言输入,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具体而言,在英语会话课教学中依托英语虚拟学习社区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形象直观法:利用虚拟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物体和动作,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供学生学习使用。(2)趣味游戏法:借助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的虚拟情境,开展趣味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扮演相关角色或完成一定的任务来体验和习得语言。(3)试误学习法: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创设各种情境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练习对话交流,尝试学习,通过尝试、纠正、再尝试再纠正,在同伴咨询和教师咨询中获得完美的表现。(4)暗示学习法: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创设的各种情境,在活动中融入大量的语言对话,使学生在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规模接触英语,做到无意识英语学习,产生想用英语对话的冲动。

就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小学英语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以会话课为例,可以分为四大步骤。(1)预设目标,形成主题。在进行教学之前,英语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特点,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从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资源库选择丰富的教学资源,确保大容量、高频率的语言输入。这些资源都是按照连续和相关的原则进行整合,形成系列性的主题,围绕某个主题将语言交际贯穿始终。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热身活动,如歌曲、游戏、猜谜、头脑风暴等活动,激活大脑、开启思维、调动学习热情,且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降低新知难度,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2)活动引领,创设情境。会话教学离不开情境,而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开展语言活动。在会话课教学中,英语教师借助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交际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体验、感知、交流与实践,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知识深化,展示提升。在会话课教学中,教师会利用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资源,播放游戏、歌曲、chant等让学生在玩中巩固句型,不仅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放松。教师还会根据教材中的对话示例,创设适当的新语境,设计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4)监测过程,反馈效果。在会话课教学中,网络为教师有效实现学习过程的检测以及学习效果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的中介条件。通过运用虚拟学习社区,英语教师可以随意调出所需课件、录像、歌曲、flash、练习题等,及时、客观、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邮件、论坛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批改作业、收集整理反馈信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5 . 虚拟学习社区背景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

近几年来,通过对虚拟学习社区下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校英语教师与学生在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和虚拟社区进行交流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得以加强。

教师们不再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英语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由于虚拟学习社区“改变了信息的社会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祝智庭,2002),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指导的重要工具。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家校远距离、长时间间隔的关系变为随时随地沟通的关系。网络信息技术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丰富了传统的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方式,使师生、家校之间增加了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

虚拟学习社区是一种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建构了一个真正自主互动的学习社区,学生互动的对象主要是学习软件和学习社区中的其他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在对互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和研究上。学习可以不再受时间、地点、校园的限制。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领域,如何以英语学科为中心建构多重交互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M].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7.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 32-42.

Cole, M.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s[C]. In L. Resnick, J. Levine & S. Behrend (Eds.),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

Hof, R. D., Browder, S., Elstrom, P. Internet Communities[J]. Business Week, 1997(5).

Howard R.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 London: MIT Press, 1993.

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韩小强.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特征分析[J].科技广场,2008(6).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