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讨论法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方法讨论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方法讨论法

篇1

主题词:化学教学 讨论式教学方法 应用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有序运动,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受教学的其它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的影响,在教学的诸因素中起到"桥梁"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其中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共同交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讨论的主题大多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也可由学生结合疑难向教师提出。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讨论法常见的有同桌讨论、前后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

一、明确培养目标

对技工学校学生而言,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或生产第一线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若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所有知识,那是痴人说梦!但决不能因此就不向或少向学生传授知识了。相反,在教学中应该尽全力向学生传授尽可能有用的知识,问题是"什么是有用的知识?"我觉得就是我们常说的: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教学效果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上。

二、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就目前大多数技工学生而言不仅仅基础较差,而且学风不好,厌学氛围较浓。为此,若想达到教学预期,只有彻底了解、摸清学生的一系列相关情况(如:学习之目的、想法、兴趣爱好、家庭状况、未来打算等),才能找到教学的接点,做到胸有成竹,对症施教。因此,首先应向班主任了解,其次应经常与学生交流,同时多与各课任教师交换意见,唯其如此,才让我们知道如何备课,如何上课。

三、"吃透"教材

由于教材编写者所依据的是众多学生普遍的特点,并不一定完全适合特定的班级、学生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研析教材时要针对自己学生情况,并结合生产实际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情况,例如,在给学生(制糖专业)讲授《分析化学》课程时,就必须重点了解其与《制糖工艺》、《制糖分析》和《糖蜜酒精生产工艺》特别是与《制糖分析》课程的知识衔接。在制糖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亚硫酸法清净还是碳酸法清净过程中中和PH控制是重中之重,因为其控制的结果直接影响白糖的色值和浊度等质量指标;锅炉用水分析中硬度的是必测项目(EDTA滴定法),因为硬度的高低不仅会影响清净效果还会影响传热效果(设备结垢问题是糖厂一大难题);制糖化学管理分析属分析化学中定量分析范畴等等。只有在把握住重点、难点后,在一定程度上"重组"、"改编"或"增删"其内容,多用实例,认真备课,以便更好的适合于自己的情景。诚然,这样会使备课的工作量加大(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诸如生产工艺及设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等),但惟有如此,教学效果才能提高。

四、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寓"教于"乐",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应因人因事因内容而异。不同教材或相同教材不同的内容教法不一样,相同的内容教法也不一样;不同的对象教法更不能一成不变;不同的时间、地点,教法更需改变。有鉴于此,在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为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改变由教师独揽讲授或个人自学的单向输入知识信息所带来的某些弊端,代之以多向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立体式"教学格局,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虚心、认真和协作精神。当然,讨论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把握讨论的主题,创设一种互相支持、互相评判的氛围,围绕争议的问题启发点拨而不轻易下结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深化讨论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唯其如此,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形成师生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例:《分析化学》§3-6一元酸碱的滴定(视频播放)

一、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HCl溶液

二、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HOAc溶液

1、给出问题

① 何谓滴定突跃?(注意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滴定曲线的变化)。

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若改变滴定剂的浓度和用不同强度的弱酸或弱碱滴定时,注意滴定曲线的变化)。举例说明。

② 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指示剂的变色

范围和滴定突跃范围的交集)。

2、分组(不绝对)

3、酝酿过程

结合视频观看,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组织好解答过程

4、结论给出过程

诚然,结论给出时,方法也不绝对,可以个人解答,可以分组解答,也可以大合唱,百花齐放,异彩分呈;可在座位上解答,也可以到讲台上阐述,自由搏击,海阔天空。当是时,教师已属其中一员,师生浑然一体,而且才会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新的感悟!

5、归纳,共识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课程内容进行知识小结,包括重点、难点以及收获、感悟等等。

又比如在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时,同样可以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市售盐酸中HCl含量不稳定,且常含有杂质,应采用间接法配制,在用基准物质标定,确定其准确浓度。常用无水碳酸钠(Na2CO3)或硼砂(Na2B4O7.10H2O)等基准物质进行标定。其中无水碳酸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故使用前应在180-200℃下干燥2-3h。也可用NaHCO3在270-300℃下干燥1h,经烘干发生分解,转化为Na2CO3,然后放在干燥器中保存。而硼砂(Na2B4O7.10H2O)不易吸水,但易失水,因而要求保存在相对湿度为40%-60%的环境中,以确保其所含的结晶水数量与计算时所用的化学式相符。实验室常用在干燥器底部装入食盐和蔗糖的饱和水溶液的方法,使相对湿度维持在60%。在进行实验时,除常规要求不变外,可以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去验证和探讨:

1、若用已吸收少量水的无水碳酸钠标定HCl溶液的浓度,问所标出的浓度将偏高还是偏低?

2、若使硼砂未能保存在相对湿度60%,而是存放在相对湿度30%的容器中,采用该硼砂标定HCl溶液时,问所标定的浓度是偏高还是偏低?

五、小结

我经常自问"在课堂上那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如果仅仅局限于教课本上的那点儿内容,那教师的工作就太简单、轻松了。在如此竞争的社会环境里那真是一种幸福!何谈什么艰辛和危机?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文人骚客著书写文章讴歌赞颂教师呢?因此作为一名技工教育者,面对如此多变的世界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应对之策,教学方法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教师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其责任和义务是什么?教书与育人并重,不仅要教会其如何学习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

2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甘蔗制糖化学管理分析方法

3广东省糖纸工业公司,甘蔗制糖,轻工业出版社,1989第一版

篇2

目前,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形势下,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教学陷入困境,学生对其失去学习兴趣,感到年代久远、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然而,千百年来医疗实践证明,《伤寒论》仍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伤寒论》不是中医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的重复。学习的目的必须突出两点:一是学习张仲景的临床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二是熟悉治疗方法、方剂及其化裁,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方运用能力。

1 《伤寒论》辨证思维特点

《伤寒论》中有明显的病、证、方证层次结构,如疾病可分为伤寒和杂病;太阳病可分为中风证、伤寒证、表郁轻证;中风证分为主证桂枝汤证和兼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阳明病分为阳明燥热证、阳明燥结证等。病证、方证层次结构使辨证能不断深化进行,使论治能击中要害,这是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注意其特殊性,使临证具有灵活性。如原文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伤寒论》还突出了法随证变的指导思想。如运用大承气汤中,有时很果断,有时一试再试,有时用后即止,有时用后再用。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伤寒论》六经辨证建立了6个理想的病证模型,由此把握各种疾病的本质。所谓“六经钤百病”,实际上是病证模型发散思维的结果。

临证时如何辨证论治,通过《伤寒论》的教学,可使学生熟知几种方法,进一步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1.1 排除法

即通过所述与方证无关的阴性症状如“不呕、不渴、无表证”来说明病不在三阳。原文第125条以小便不利、神志无异常情况来排除太阳蓄血的诊断。

1.2 对比法

通过相似症状之间的区别达到精确的辨证。如第14条的桂枝加葛根汤与第31条的葛根汤证,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所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输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输不利,故见“无汗恶风”。同样的“项背强几几”,那么,汗出与否就成为临床正确用药的关键点。再如第93、94、95三条并列,分析3种不假药力而汗出的不同机制。第93条的“冒汗”可责其虚;94条的“战汗”为邪已外解;95条的“自汗”则为卫强荣弱而邪不去。3种汗出进行对比,则引导辨证思维活力自在其中。

1.3 分析法

《伤寒论》常论述在某个共同的前提下几种不同的转归。这个共同前提,可能是原有的症状,也可能是某种治法,但结果会完全不同。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仍是各自的特征性症状。如原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点出太阳病已八九日,至再经之阳明、少阳主气之期,如邪传阳明,则可见大便不利而小便色黄;邪传少阳,则可见喜呕。但现在“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却有“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证,分析其尚属太阳为病。因为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主证之一。而热多寒少,是邪气已微。惟此热多寒少并非经常,只一日二三度发作,更可见正气亦虚,只多在早上阳升,正气欲出,中午阳旺,正气转盛,日晡阳降,邪气欲出之际,引起正邪相争,有如疟状。据此则又可知,荣弱多病从热化,卫闭即不得汗散,所以也是热多寒少之理。此证尚有如下几种转归:一种是脉微见缓象者,则正虽虚而邪已解,故为欲愈;一种是脉微而恶寒甚者,《伤寒论》强调此为阴阳俱虚,即荣卫气血皆伤,而正虚邪逆较重,故不可再施以汗、吐、下的单纯祛邪之治疗,否则,即易导致阳亡阴竭;而最多见的一种是,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红,这是病不欲解,因为卫分犹闭,所以不能得小汗出乃热壅于上之故,且气行皮下而其身必痒。对此,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以和荣,一以开卫,小其剂量,使微汗出而愈。

1.4 归纳法

《伤寒论》善于对疾病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如原文第144、145条对妇人热入血室进行归纳;第282条对少阴病的临床特征归纳阐述。

1.5 递进法

遇到棘手的问题、复杂的问题逐步解决。如原文第29条为阴阳两虚、复感外邪之证,误投桂枝汤犯“虚虚之戒”,使证情错综复杂,难以一方兼治,便层层递进,随证治之。

2 《伤寒论》治疗特点

2.1 所载方剂大多至今仍用于临床

《伤寒论》对用药指征的描述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是证用是方,疗效是可重复的。自人类有文明以来,虽然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的机体和疾病斗争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相对稳定,具有极强的可重复性,故药证不变,经方疗效经久不变。

2.2 剂量严格要求

《伤寒论》对方药剂量要求严格精确,主要体现于两方面。①药物的绝对剂量较为精确。其处方剂量大多使用精确的计量单位,如分、两、斤、合、升等,只有少数情况下运用不精确计量单位,如一大把、鸡子大等。②方药相对剂量严格精确化。所谓相对剂量,即指同一方剂中各药剂量比例,如桂枝与芍药等量、桂枝倍芍药,其功能主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3 建议

3.1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学者提出利用“从众心理”和“偶像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是成正比的[1]。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名医的成长史以及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疑难疾病的医案,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伤寒论》是名医成才之路中的重要台阶,从而为学好本门学科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3.2 熟记原文

《伤寒论》全书体现了法随证变、知常达变的思想。学生要“知常”,则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条文,在应用时才能达到信手捻来的境界。实践证明,背诵原文是许多医家达到“知常达变”的捷径。如原文第38条讲了大青龙汤证的典型症状,乃言其常;39条则讲了有可能出现的不典型脉证,乃言其变。通过熟记才能达到胸中有丘壑。

3.3 精研医案,具体运用

《伤寒论》是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是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的桥梁。许多学生对理论、方剂很熟悉,但临证却不会使用。《伤寒论》方药临床运用思路的介绍是《伤寒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首先应讲清方剂的应用指征、理论依据、应用范围、配伍加减等实用技术,然后阐明方剂应用的具体思路,并且应精选研究一些古今医案,在原文方剂的讲解之后,通过医案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应用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从而掌握方剂的使用规律,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3.4 建议学生阅读大量古代文史类作品

《伤寒论》成书距今已有1800多年,阅读古代的文史类作品,一方面可以增进对原著的理解,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另一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医德修养。

3.5 运用优质的教学模式

在中外教育史上,广大教师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实践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创造了许多在不同条件下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精讲-自学-讨论-操作”四结合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伤寒论》的教学。“精讲”即教师不再重复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学科的理论,而是重点突出《伤寒论》的独特之处;“自学”使学生有选择性地、自觉地、愉快地学习;“讨论”是一种师生合作学习,教学相长,产生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操作”是指学生依据所学的原理、概念和事实,独立地从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结晶,学生可通过“操作”——临床实践、实验,学用结合的活动,得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研究证明,“精讲-自学-讨论-操作”四结合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表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总之,教师不仅要把握《伤寒论》这门学科的辨证思维和治疗特点,而且要在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伤寒论》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篇3

(一)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近,由浅入深

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不强,社会知识比较缺乏,经济法本身理论性较强,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很深的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老师在选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开始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和习题,让学生学习,等待学生入门之后,再适当地延伸。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的问题情境、仿真的经验,使法律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机会设身处地地面对案例情境中所引发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个体探究动机,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比如在讲“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中,用王某把钱借给李某,这一现实生活中简单案例,提出谁是法律关系主体,谁是客体,谁是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去探索,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而理解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一是案例的呈现。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案例能促使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中深刻感悟案情,激起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以小品表演案例或现身说法等方式展现案例;也可以采用视频、图片或漫画的形式来呈现案例,也可以用文字叙述案情。展现案例的同时要提出思考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案例的讨论。可以采取分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在讨论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适时给予点拨,这种点拨指导的关键在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启迪。

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案例的实用性。经济法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件,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陈述,同时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好处,达到开放式教学效果。

(三)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技能训练,使枯燥、无生气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与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相比,它有如下特点:1.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转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在模拟法庭训练课上,学生是中心,他们处于律师、法官、检察官或当事人的地位,他们必须设身处地地考虑扮演的角色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同一案件的审理,并全力以赴地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结果,因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姿态是积极主动的,对学习进程的推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则是较次要的和辅的,他们只是素材的提供者而已,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评价。2.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仅涉及法律知识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表演技能和心理素质。模拟法庭就是让学生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情景进行处理案例,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律师等。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效果较好,学生通过辩论、思考,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事务所咨询式教学方法

事务所咨询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教学法,是指可以参照律师事务所的咨询模式,由学生定期在事务所轮流值班,接待有关人员咨询,或当场处理有关经济法方面的纠纷、争议。

篇4

关键词 非临床专业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分析教学任务

我校医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均开设了《临床医学概论》,由于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均不进入临床,也无需考取临床执业执照。所以很多学生对该门课抱着应付了事,非常没兴趣。面对这种局面,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临床医学概论》课,并对此门可产生兴趣,最终达到我们教学的意义,让学生从中学到临床知识,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一些全面的准备,是我们应该研究探讨的课题。任务驱动法教学法适合操作类课程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的概念

“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具体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思想方法和操作参考。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设计的若干个任务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围绕完成任务展开,边学边用。教学通过教师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归纳总结来完成,达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适合非临床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前已经学习了部分临床专业的基础课程,并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对临床专业已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所以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第三学期已经具备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临床课的能力。另外,《临床医学概论》课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及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身边发现的具体病例设计成“任务”,教给学生去完成,以达到让学生掌握临床基本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策略

1、精选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庞大,包括诊断学、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疾病内容。而课时最多只有72学时。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选择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在第一节课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看学生对哪些感兴趣,将学生感兴趣的病种设计成“任务”。使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可以将“高血压”设计成任务。

2、分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和具体要求后,要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首先让学生分析任务,理清思路。如询问学生身边的亲人有高血压病的吗?怎样的标准我们才能给他(她)做出高血压的诊断?他(她)平时血压高时都有哪些表现?这些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查阅《临床医学概论》内科学的相关理论。其次,高血压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提示学生临床上有关高血压病因的论述。

3、完成任务。这一步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搜集高血压的相关病因及危险因素资料并加以整理,初步形成观点。

4、交流讨论。这一时期,由各小组学生组织讨论、分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没能解决的的问题汇总后向任课教师请求解答或供大家探讨。教师主要是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提供应用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在思路上启发学生,看一看其他学生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之处。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充分发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创新,让学生终身受益。

5、巩固练习。教师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出现问题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课后可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巩固。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在评价学习成效时,应打破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观念,应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即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简单问题的分等排序。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的进步,职能是诊断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和发散思维,从而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方法可采用日常检查法,纸笔测试法和表现性评价法。

日常检查包括课上检查和课下检查。课上检查又包括课堂练习、课堂提问等。其中课堂提问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个水平,即知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推理)、综合(构建、整合)、评价(判断)作为设计问题的参考,对非医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总结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课下检查包括总结(即归纳每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出测试卷等,如可以让学生拓展性的总结高血压病日常保健。

纸笔测试中要注意命题反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的差异,适当拉开档次。如高血压病的测验可选择:高血压病的概念是什么?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分级?高血压的病因有哪些?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哪些?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完成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学生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应得到一个成绩。最后将这几种成绩结合,给出这门课的总成绩。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伦理学;教学方法;刍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43―02

《伦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师范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伦理学学科的特点决定其教学目的不仅是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主要从精选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多样化,完善考核方式方面谈谈在讲授本课程的体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建立起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正确认识,并较为熟练地掌握实用而有效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尝试解决身边的道德问题。

1优化相关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伦理学》课程作为我院传统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个体道德完善,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讲好《伦理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选择一本结构合理,内容含盖面广,不仅反映了《伦理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而且也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的好教材尤为重要通过对我国目前较为权威的伦理学教科书,如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教程》、章海山主编的《伦理学引论》、倪愫襄主编的《伦理学导论》,李春秋主编的《新编伦理学教程》等认真阅读,归纳整合,选择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力求把普遍性与师范性、讲授基本理论观点和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的教材。选用李春秋主编的《新编伦理学教程》。本教材的具体特点是:科学性、新颖性;学术性、通俗性;立足现实、有一定的前瞻性;每章之后设立思考题,实例及分析提示。但是因为《伦理学》课程设置是54课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上篇道德基本理论,下篇社会道德的内化所有章节保留,而对中篇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三章内容合为一个专题讲授。较好地将思想史的叙述与理论问题的展开结合了起来;对道德规范及道德原则的分析突破了以往过于狭隘和政治化的局限,体现了深度的理论分析;授课内容做到了详略得当,保持了较好的延展性和开放性。

2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调整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讲好《伦理学》课,对主讲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教学方法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采取传统的“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单调,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教学方法,讲授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感受道德问题与日常生活的多角度关联,避免了教材过于空洞或单纯理论灌输的缺陷,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和形象起来,并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贴近起来。

2.1案例教学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会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

2.2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抓住该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本性及其精神特质,加大案例式教学等实践环节,从而使该门课程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爱学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例举一个医学伦理的案例;某医院器官移植病区住有两位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一位是王某,男,48岁,因多年饮酒导致严重肝硬化;另一位是李某,男,25岁,无业青年,在一次购物时因抓歹徒而致肝脏破裂,生命危在旦夕。现有一肝脏可供移植,两位患者组织配型都符合,但王某能交出手术费,而李某不能。请结合你所学的伦理学知识分析:如何抉择这个肝脏应该先移植给谁?为什么?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从对肝脏移植需要的迫切性上看,李某更需要,因为这属于抢救范围。而对王某来说这不是致命的,可以在等待肝肺的来源。从现实性上看,经济效益是各个医院都重视的问题,要得到医疗服务就得付费,这也是患者的义务。因此,似乎应该给王某进行移植。从伦理上分析,李某年轻,负伤是由于见义勇为所致,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社会对他应该给予回报,医院也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这家医院在经济上不能完全免除李某的医药费,社会各界也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李某得到对其生命迫切需要的肝脏,王某若能主动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本案例将无矛盾可言了。

从法律来说,从医院利益来说应该选择王某.但从道义道德来说应该救见义勇为的李某,这样大家都能见义勇为让大学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好报。

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教师启发思路,讲解要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相互研讨和争鸣。例如在讲授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一节内容时,例举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3美元,惹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并拿出13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是一年后你要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把13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美国总统里根。问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责任有了怎样的理解?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回答有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制约。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个人就应当而且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意志自由的程度决定责任的限度。

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依靠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将图片,文字,声音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完善的课程考评体系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特点,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要求也不相同。要“积极完善考试方法,要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应用以及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根据《伦理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笔者在考核中采取试卷考试、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成绩按比例计算。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比例占65%,撰写小论文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解的深度和学术研究能力,比例占20%,课堂讨论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比例占15%。这种综合性的考试考查方法较好地体现《伦理学》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和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该门课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说教式面孔”,寓德性教育于知识传授中,使知识传授成为活的思想和精神的表达。

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是由于理论问题、概念涉及得太多,恐怕难以在规定的授课时限内完成,这就可能影响这门课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个体道德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再具体化,因为这一部分与青年学生的实际更为相关,若能加强则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成效与启示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以伦理学的眼光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加以审视,从而增强学生的对于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关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充实,充分反映了该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发展;教学方法多样化,有讨论、有案例,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现状,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特别是讨论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与同学交流,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高,也喜欢上这门课,表明该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这表明本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思想上的一些困惑,进而帮助他们深入反思了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学效果良好。但有12%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理论阐释过多”,有59%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的最大优点是贴近生活实际,41%的学生认为引发了他们的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主要缺点是案例分析不够和过于艰深晦涩。由于中西哲学和哲学都还没有开设,而伦理学说到底是一门哲学课程,所以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过于艰深晦涩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在教学中已经提供了不少案例,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期望有更多的案例分析,使有关理论易于被掌握。在教学方法上,有20%的学生建议多进行讨论、让学生上台演讲、参与案例分析等。还有学生建议教师应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等。在关于教书与育人的结合问题上,建议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给学生的立身处事以切实的指导等。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正面感受主要是: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引发了对许多社会现象的理性评价和深入思考;系统化、实用化、由简入难、步步深入的讲授,使一些学生获得了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方法,提高了个人的理论思辨能力,增强了哲学思考能力;讲授应多重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希望伦理学成为生活的指导,教师能够多给学生指点迷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在假期做一或两次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调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柳海民主编.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冯相红.基于素质教育的高师《伦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3).

篇6

1.不同的讨论方法,讨论不同中运用 讨论在幼儿操作前进行,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规则。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如:“让幼儿看看珠子是怎么排列的?”通过这一讨论,就使幼儿懂得了要先找出珠子的排列顺序规律,才能按排列规律接着穿。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掌握操作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

讨论在操作后进行,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有关形体的操作后,讨论形体的特征;在有关数的组成的操作后,讨论数组成的关系等。这些讨论的着眼点,都在于帮助幼儿进行抽象概括,使他们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向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有的讨论是根据操作的进展随机进行的。如:在图形分类的操作中,大多数幼儿是按颜色、形状的标准给图形分类,当发现有人按厚薄标准分类时,便可趁机让幼儿讨论,“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和你们分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扩展幼儿的思路,虽然这种讨论不是列入讨论计划的,但针它对性强,是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一种完善和必要的补充。

2.不同的讨论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这是能否发挥讨论的教学功能的重要一环。

2.1 辨别性讨论。常常用于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内容进行比较时。如:用四种颜色的笔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幼儿讨论:“这两种图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教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仔细辨别,从而进一步感知两种图形的特征;进行这种讨论时着眼点不再追求答案,现时在于使幼儿学会比较和积极思考。

2.2 交流性讨论。主要用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的讨论,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扩展幼儿思路,如:把8个圆片等分后讨论:“你把圆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让幼儿说出不同的等分方法。这样幼儿便从讨论中获得了三种不同的等分方法。丰富了知识经验。

2.3 归纳性讨论。它能帮助幼儿归纳操作中的体验,使之条理化,概念化。如:让幼儿将圆片等分后讨论:“哪种分法最少?”通过讨论引导幼儿概括出在等份中,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的数量就越多,分的分数越多,每份的数量就越少的关系。在这里,不能简单的用教师的概括去代替幼儿的概括,否则不利于幼儿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应围绕问题分层设问,引导幼儿深入到份数与数量的关系上,最后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

3.讨论的注意点在具体运用讨论方法时,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要有讨论的基础。对幼儿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讨论是无法开展的。因此,讨论往往是伴随着操作活动展开的,操作规程体验是讨论的基础,幼儿有了一定的感受性认识,才能对要讨论的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也能接受讨论的最终结果。

篇7

【关键词】滑动变阻器;初中物理;工作原理;电流;教学

1.激发兴趣

很多中学生都认为物理科目枯燥无味,但无论学习哪一门知识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展示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首先,学习物理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自然而然少不了实验的过程,滑动变阻器也是如此,需要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结构与工作原理等,特别是讲授实验的原理时,教师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其探索兴趣。

2.夯实基础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只有明确这些概念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其具体的工作原理。滑动变阻器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元件,它可以通过移动滑片的位置来改变自身的电阻,从而起到灵活控制电路的作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分析中并不完全属于一个定值电阻,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变值电阻。在遇到关于滑动变阻器工作原理的考题时,很多学生遇到这类问题往往感觉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究其根本,这些考题都是围绕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与构造来提问的,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滑动变阻器原理的了解和连接方法的掌握情况。对于滑动变阻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2)要求学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以及符号和示意图;

(3)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

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向学生展示滑动变阻器,试图用直观的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种效果往往收效不高,学生并不会因此产生学习兴趣。所以通过教学改革后,本文认为应该采用实物教学加动手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例如,在物理教学课堂上准备好一个滑动变阻器,以及电源、电线、铅笔芯、灯泡、夹子等实验元件。首先让学生能够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始形态,以及最简单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1)。连接好电路后,将滑动变阻器的铜线绑在铅笔芯的一端,另一端可以在铅笔芯上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在电压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利用改变电阻能够改变电流,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通过这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发现铅笔芯连入电路越长,灯泡的亮度则越暗,铅笔芯连入越短,灯泡的亮度则越亮。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立刻讲解实验的原理和“奥妙”,让学生先自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后总结出:灯泡的亮度与铅笔芯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与电阻也成反比的P系,铅笔芯连入电路越长,电阻也就越大,灯泡就会变暗,反之则越亮。

通过左右移动变阻器触头来改变灯泡的亮度一直是多年来物理考试的难点,所以为了打好滑动变阻器这一重点的基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这一实验的具体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直接的懂得其中的原理。其难点在于,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分别是哪两根,并且确定电流经过的线圈是哪一部分的,只有清楚了解整个电路的结构和电流的走向,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正确答案。

另一方面,对于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作用,很多学生也总是找不到方向,满头雾水。对此,需要教师通过实验过程来向学生展示出具体的电阻变化,在准备好电源、点灯、电流表等实验元件后,先将电源关闭,然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到不同的位置,再打开电源,从而发现改变了点灯的亮度和电流的大小。通过反复实验,学生就能够从实验过程中发现滑动变阻器的限流与分压的作用。

3.实际应用

在学生对滑动变阻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还要经常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滑动变阻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知识,能够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滑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有油量表、自动测高仪、电路调节等。电路调节器一般用于电风扇转速,电车变速和台灯亮度调节等。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正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在指导学生通过滑动变阻器来制作模拟调光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灯泡在不同的亮度时,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和电流,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对模拟调光灯进行实测和评估,是否节能?高效?安全性如何?学生通过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后,不仅激发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举一反三,而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动手去做,既可以科学的消除学生对滑动变阻器认识上的误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朝松.巧破滑动变阻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年04期

[2]徐新梅.对一节二轮专题复习课的分析与思考――以变阻器为载体,问题为主线[J].物理教学,2015年10期

[3]占亚保.滑动变阻器在电学实验中2种接法的探讨[J]. 高中数理化,2015年21期

篇8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设计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各种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设计方法更为科学、系统、完善和先进。传统设计方法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必将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推动设计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设计方法种类繁多,而且课时有限,传统的讲解授课模式,教学效果必然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单调,为此应根据《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特点,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应用为主导,适可兼并理论,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多侧面、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知识信息。

1.教学模式的探讨

1.1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比较

传统设计常用的设计方法有理论设计、经验设计和模型试验设计,设计过程是利用经验公式通过大量的手工或计算机计算,对所设计的产品的尺寸参数、性能等计算求解,制作模型样机,对实物样机进行试验分析、研究,有些试验是破坏性的,当通过试验发现缺陷时,又要回头修改设计制作样机,并再用样机试验,只有通过周而复始的设计——试验——设计过程,产品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现代设计设计方法很多:优化设计、虚拟设计、有限元分析,并行设计,设计过程是利用现代设计手段,辅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种虚拟环境中真实地模拟产品的各种特性、工作环境,快速分析各种设计方案,进行对实物样机而言难以进行或根本无法进行的试验,直到获得最优的设计。

通过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代设计的优点和传统设计的弊端,充分认识现代设计的设计过程、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利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1.2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的统一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理论复杂,牵扯的内容深,范围广,本科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多利用现有的、成熟的设计实例,介绍其在产品设计中的使用过程、分析方法,同时兼顾设计理论的要点,使学生即会利用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特点,同时明白设计方法的理论及应用,这样对于设计比较复杂的产品、较深的设计理论,枯燥的设计方法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得得心应手,游刃自由。

1.3多媒体观摩教学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图形、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手段,可以按照教学需要、在诸多媒体元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并呈现出来,同时完成一系列的人机交互式操作,并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4网络教学

建立网上教学平台,以浏览器为用户界面,将课程教学文件、教学研究、学术动态及相关信息上网,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建立教学论坛,充分利用网络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2.1开设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周

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有限,很难做到现代设计理论与应用的综合试验训练,通过开设综合实验周,使学生集中一定时间,利用产品现代设计与开发过程,综合练习、理解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理念、应用和技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充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

2.2现代设计方法与理论课外大赛

采用命题与自主命题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完成某个小产品的设计开发、并进行有关的性能分析。通过举办现代设计课外作品大赛,一是可以普及推广现代设计的应用,还可以增加学生利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融汇理解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3.考试模式的探讨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设计的能力,所以考试命题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笔试测验与产品设计应用大作业综合训练的方式进行。

3.1教师命题上机操作

上课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适合的命题,要求学生利用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在计算机上完成产品的现代设计与分析试验研究;同时为了兼顾更好地、更多地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笔试测验一部分现代设计方法,以更广泛的掌握理解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即采用实际操作与笔试联合考核的方式进行。

3.2设计论文

这种测试方法是把设计的内容、要求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设计,并提交设计分析论文,这种测试方法灵活性强,题目可大可小,也可以因人的能力不同,适合布置设计题目,同时设计题目可以是实际工程上的真题真做,也可以真题假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创造性,在虚拟环境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并议论文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考等环节的模式教学行之有效,可明显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增加教学的可视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使教学过程生动、鲜活、附有节奏感和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参与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

大家好,总书记在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这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十七大报告用了一段话专述教育,她至少有十个闪光点:

1、强调教育公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育机会的公平,即让所有人都享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环境的公平,也就是学校环境、办学条件的公平;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公平,即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每个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都拥有公平的起跑线。

2、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主题。我们一定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去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3、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接见出席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的代表时曾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他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去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4、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最主要的是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如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5、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但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又影响到学龄儿童和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社会群体的融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根据十七大报告要求,今后要优化教育结构,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差距,努力提高教育机会均等程度,走向全面普及高质量的普九。

6、进一步搞好非义务教育。对非义务教育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要求提得非常好,特别是报告中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一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问题。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文化素质的要求必定也会提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地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适时的。二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报告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根据最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我国从1998年开始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短短十年,规模扩大了一倍,毛入学率由原来的9.7%上升到2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2500万人,其中在校生1800万人,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在高等学校扩招的同时,也带来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问题。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等教育一定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必须把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这对于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

7、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报告中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招生和质量评价这“三大改革”,能够减轻学生的书包,使我们的基础教育面貌会发生一个很大的转变。

8、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因为和城市教师比较起来,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这是农村学校难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所以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现在看来各级政府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教师素质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10

关键词: 电气工程导论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引言

本世纪初,为适应高校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专业口径大大拓宽的要求,我国高校各相关专业普遍开设了专业导论类课程,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正式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本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全景式的了解,这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导论类课程根据其覆盖面,大致可以分为“学业导论”、“学科导论”、“专业导论”、“课程导论”四个层次,各层次导论课的任务目的不同[1]。《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是我校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总学时为16学时。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大学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中各种行为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与观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搞好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明确表达教学理念是有必要的。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开展教学活动的意义及教学的目标是什么?(2)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3)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客观、科学地评判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怎样?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人性化、人道化,尊重学生和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课程观,使课程由过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引导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主要在于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于对学生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导引。课程内容的组织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综合化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向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发展。

教学要讲效果,同时要讲效率,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掀起数字化教育浪潮。世界各国争相实施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日益重视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角色、教育目标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究其原因,在于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效率高,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

课程考核方式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注重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采用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能力,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时,不是简单地区分学生学得好与差,而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动力和潜能的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发展。为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结合课程的特点,应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即不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而应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2.课程教学实践

2.1教材建设

《电气工程导论》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导性课程,其内容应紧跟相关领域科技的飞速进步,目前出版的教材,其版本的更新速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而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组织了电气工程相关教研室若干位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各自研究领域分别编写了教材的总论、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电力系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测量、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部分的讲义,编写时尽可能采用新材料、参考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材的新颖性和前沿性。讲义着重介绍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涉及的专业面宽,而不涉及过多的理论。除文字形式的讲义教材外,还收集整理了丰富的以现场教学为主的视频教材,以及扩充阅读网络链接地址等,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

2.2课堂教学

随着专业口径的大幅拓宽,作为专业前导课的《电气工程导论》所涵盖的知识也开始广泛。不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现场教学、课堂讨论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按照教学方案,《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由前述编写了教材相关部分的教师各自负责讲解,教学中采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保证了讲课的质量和效率,同学们也能感受到我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听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3案例及现场教学

从2013年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案例及现场教学环节。在学生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后,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发输变电和供配电,设置了电厂、变电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电厂、变电站的构成和基本原理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到案例教学原型电厂、变电站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学习,了解了电气安全、电气生产及系统运行等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案例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升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让学生用一个下午时间写出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报告。

2.4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正是为强化这一教学目标而设立的。课外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等方式,就电气工程感兴趣的领域自选主题,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做好演示PPT幻灯片。小组的选题如“为什么电能会成为能源的主要形式?”、“发电方式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电动汽车是汽车的发展方向吗?”等。各小组制作的PPT幻灯片在讨论课上作为讨论材料,首先由小组每位成员分工合作,对选题进行阐述,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过程,其次由其他小组根据讲述内容提问,进行课堂辩论,教师引导讨论的进行并作必要的点评,最后小组进行讨论后总结。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适当的考核方式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及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依据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综合测评。考核项目分为:①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占15%);②案例及现场学习报告(占15%);③课堂讨论(占30%);④期末考试(占30%);⑤课程学结报告(占10%)几部分。通过这些方面的考核,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积累及总结提高的能力。其中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原因分述如下:课堂讨论要求小组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加工整理并制作PPT幻灯片,在课堂上阐述并进行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同学对小组的贡献率实际上是每位同学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由小组全体成员经过民主评议给出,是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具体体现。这种学生间的互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课程要求掌握的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对电气工程基本问题的认识,这是构建学生电气工程知识体系的基石,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重要的铺垫作用。

结语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共识,但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尚值得探讨。我们在总结我校《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开设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对该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和专业的认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习专业课的期望、对课程的满意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这些都证明了我们对《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成效。

参考文献:

[1]Griva G,Profumo F,Bojoi R,et al.General adaptation law for MRAS high performance sensorless induction motor drives[J].PESC,IEEE 32nd Annual,2001(2):1197-1202.

[2]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黄志武,阳同光,桂卫华,等.一种改进的基于MRAS的速度辨识方法[J].微特电机,2007,(6):32-35.

[4]师黎,陈铁军,李晓媛,等.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黄永安.MATLAB 7.0/Simulink 6.0建模仿真开发与高级工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工程导论课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