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生;中职英语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为目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一般的意义上,它可以包括心理咨询与辅导,但是以主动的心理预防为主,治病于未病,防范于未然。心理教育不是讲自己的服务局限于一些具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对象,而是面向所有的人,面向所有普通与正常的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职学校教师对中职生的心理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发展来说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现在的中职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中职生的心理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稳定性,具体可表现为:(1)变幻躁动,具有不稳定性;(2)身心失衡,具有不平衡性;(3)渴望独立,具有自主性;(4)充满朝气,具有进取性;(5)文饰内隐,具有闭锁性;(6)逐渐成熟,具有社会性。要让这个时期中职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离不开平时的心理教育。影响中职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这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占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所以在校教师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就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只是德育教师的任务,而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学校全面渗透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在学科教育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指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的心理教育应该以各门学科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一切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心理朝着良性发展。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合心理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英语课堂也是如此。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思考在课堂这如何将需学生掌握的内容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以期达到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双重目标。
二、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所作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从这些标准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有着积极的情绪。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的情绪有十种形式: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根据这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和积极情绪的形式,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活动。
(一) 充分挖掘英语教材所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英语是文科课程,它的教材资源本身就直接或间接地蕴涵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这些素材可以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优化性格、培养爱国情感等的激发作用,能很好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英语课文是英语教学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认知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教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教学中:(1)利用教材,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3)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4)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5)利用教材,激发社会责任感。
(二) 努力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魏书生说:“教育不是命令、训诫、指挥,而是濡染、感召、影响……”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人格魅力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鼓舞力、亲和力、向心力和号召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道德完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必须具备爱心和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有渊博的知识,也需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激励和赞扬学生。
(2)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教育的机构、途径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师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却一直有增无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因为哪怕是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对师生关系(传授、对话和争论)起支持辅助作用。
(3)尽量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促使其体会自我实现的愉悦感,也让学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成败。这样,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体验,其心理素质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1.通过英语语言其自身特有的交际性,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协作的健康心理。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我经常要求学生根据几个对话的内容安排学生创造出自己的对话。这个任务必须是两个人或以上共同完成的,评分的标准主要是看整个集体的表现,而不主要看个人的表现。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必须要配合好,同时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点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在课堂中学生表演他们对话时,因为对话都融入了他们自己的创意,而且有些学生的创意非常有喜剧成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课堂上通常都充满了愉悦的笑声,让学生们在快乐中锻炼了自己的英语口语,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健康心理。
2.通过不同形式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健康的竞争心理。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主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堂上我时不时会给学生一些含有英语成语的句子,在我讲解句子的意思和成语的来历之前,让学生举手竞猜整个句子的意思,每个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的意思时,我都会给予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根据上下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老师给予的都是积极的评价,学生们通常都会很踊跃地参与到竞猜的活动中,当最后猜对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时,那份喜悦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溢于言表的。在竞猜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都动起来了。竞争的形式还可以有朗诵、话剧比赛等等。
3.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健康心理。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的情景。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 “Would you like …?”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教授“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可以设计“天气预报会”。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在这些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与交往。这种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良好的心理习惯,从而有利于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失败的健康心理
在这方面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在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挫折,逐渐形成对失败的正确认识,对于失败有正确的归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不断积累失败经验,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
(四)建立长期的观察、考核过程和完整的评估系统
对于英语这门课程,笔者制定了评价的标准:学生最后的成绩是由“期末成绩+平时的学习态度(老师打分)+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及分数+平时完成作业的分数”的综合情况而定。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事情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重视过程的人往往最后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不要认为期末考试考好了就行了,平时的各方面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说,不要认为自己考试成绩差了就一定比别人差,还可以通过平时其它方面的努力争取加分,其实;平时只要有努力了,最后的成绩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这样,学生们都可以明白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成功也通常不是一瞬间的。
(五)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英语学困生与成绩好的学生一样具有学好英语的愿望和潜能,但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学好英语的潜能未被开发,甚至被压抑。教师应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努力“拯救”学困生:(1)清除自卑厌学情绪,培养学生自信心理。作为教师,要对每一名学生充满爱心,寓爱于教学中,教师尊重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时,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进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勤学。(2)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应当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英语。(3)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为了开发英语学困生学好英语的潜能,教师要重视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使其在和教师、同学打交道时,在处理自己和英语学习的关系上能不断调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不断加强英语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励困难生不断进步。只要学生的心理健康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三、结语
总之,利用英语课堂进行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应是每个英语教师的素养之一,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利用英语学科内容的特点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重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这样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新时代培养健康合格的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慧婷.英语教学课堂素质教育策略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吉红青.中职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职教通讯,2010(2).
[3]孟晓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
[4]邱龙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
篇2
关键词:体育学科.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前言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1 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象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50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 ,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2 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3 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转贴于 4 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 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6 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针对小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咨询是指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只要双方的谈话建立在相互依赖、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他们,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加给予关心帮助。在课外,我们积极地和学生多接触,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也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给他们分析比较,使他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以上是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做法,还在不断地摸索中,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同行们指正,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努力,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的国家栋梁。
7 小结
总之,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8 参考文献
1 何蔚。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心理学探析,1992,(4):34-37
篇3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途径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低,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实效。思品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学生在学业上高度紧张与繁重,加之家庭教育的偏差,以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精神世界却有走向另一面的迹象。调查资料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障碍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并有上升趋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所以,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1.在课程目标方面,思品课更加重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品课的总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分类目标中进一步明确要使学生“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及“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初中思品教材内容广泛,其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做一个自尊的人、做情绪的主人、扬起自信的风帆、做意志坚强的人等,这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比的,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从不同方面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思品课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易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评价方式上更重注学习过程评价,由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客观上减轻了应试压力,从而使老师敢于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非知识的生成与落实,学生也更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突出情感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课的教育目标设定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改变以往主要着眼于“要知道”的知识模式,强调学生多主动观察、多感受体验、多参与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在讨论对话中、在独立思考和理解认同中,从而达到学生“想知道” “要知道” “知道怎么做”的教育效果。
2.以良好课堂心理环境为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允许学生来动摇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
3.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达到心理教育效果。《思想品德》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思品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九年级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等与中学生心理紧密相关的内容。
4.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觉性。要想在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定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 渗透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内涵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在授予学生一定学科知识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受教学活动内在本质所决定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者,而学生在求知和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的所有学科文化知识,只有在学生的筛选、内化的前提下,才能被学生吸收和利用,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还必须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要应对各种考试,这就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挫败感,甚至心理障碍。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教师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更需要教师在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2.受教学活动目标所要求
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和道德品质、促进其人格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质。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应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学活动在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培养的同时,还要完成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策略
1.针对教学活动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教学设计的制定侧重学科渗透。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当前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情意和行为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但也不忽略难点;教学方法则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能够渗透。
(2)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心理辅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优劣表现会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带动课堂良好活跃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实施人性化。考试和考查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以及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
2.针对学生发展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正确归因。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纳为许多种可能的因素,在众多因素当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则会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们保持高度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失败的情况;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缺乏努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归因是非常必要的。
(2)缓解学生学习焦虑。适度的焦虑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过强或过弱的焦虑则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部分学生是属于学习焦虑过度类型。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纠正片面的思维方式,告诉他们暂时的失败不能说明问题,要重新树立自信心,切勿对前途悲观失望。其次,要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后,帮助他们提高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除此以外,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共同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既轻松适宜,又严肃认真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超负荷的学习负担。
四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局限性
1.授课人数的局限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开展各种活动来辅助教学,这就对班级人数有了限制。如果人数太多,教师势必没有充足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时间的局限
由于在学科教学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然会挤占学科教学的时间,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课时不够用,便导致了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计划。
3.客观条件的局限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心理建康教育方面的教学资料和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因此,学科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运用到教学之中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平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实践与研究。
一、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个良策。教师应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九册《分数乘分数》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
师: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1/2×2、1/2×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生:能……
师:看来你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不过,我这里还有几道题(出示1/2×1/4、1/2×1/2、1/2×3/5),你们会不会?
生:(摇头)不会
师:这几道题虽然是新知识,但凭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样可以解答。这样,谁能解答就能得到一份奖品,谁解答了但是解答错了也能得到一份奖品。
……
师:大家有办法了吗?
生1:我觉得……
生2:我觉得应该……
师:说的不错,谁能证明这个猜测的正确性?
生:……
师:好,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颁发奖品“计算法则”。
生:(笑)笑的如此甜美。
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手段,也是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我爱儿童,儿童爱我”就充分说明的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规律。
二、诱发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属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他或推动、促进或抑制、阻碍学习。所以,学习动机历来被教师高度重视。少年时就曾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令人刮目相看。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内心产生一种发力状态“内驱力”;外界提供一定的对象,使内心的力量指向这个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界——老师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便能够充实,学习结果也有盼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学生都说画过圆,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觉得画圆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这时,老师嘴角一转——
师: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画一个圆?
学生“啊”了一下开始操作……拼命想要画出来。(这个动机很单纯,却很适合本课需要。)
生1:……
生2:……
方法还真多。有的甚至拿出了看家本领——素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小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因此,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中介,来引导学生探究,以此达成目标。
三、提供尝试的机会,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片段——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求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这儿还有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挺快,你们想知道吗?
生:老师,你先别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想想看。
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自己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合作完成。你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也是值得表扬的。
(教室里十分安静,有的在计算,有的在冥思苦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并转身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1:我们发现……
生2:我们发现……
师:我也发现一个比例就和你们发现的不一样。随手在黑板上写4:5=5:6。
生:老师,你举的例子是错误的……
师:你们真是太会学习了,太细心了,我也要向你们学习。
生:真诚地笑了……
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和经历充沛地重振其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四、化解学习活动的心理困扰
篇6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深入展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对人格、创造性、人际关系和人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因素,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才能实现和完善人生的意义,同时他们认为学校要培养的必须是心理健康、人格和谐发展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教育管理者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发掘学生的潜能。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然而这个板块对于教学工作紧张的中学校来讲,只能充其“量”,却不能保证“质”。这是深深困扰着教师及德育管理者的难题。如今,学科教育改善了这一窘境,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使学校管理能保质保量。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不再是雪泥鸿爪。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新事物为自己获取某些不正当的利益。
日前,四川某中学一名高中生想推迟开学,竟然把网上扫黄打黑的图片用修图软件改成该校校长的照片,谎称校长被抓……他们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人难望其项背,但同学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还不够全面,容易产生错误的、偏激的思想。
如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家境优渥,从小备受宠爱,习惯以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标准去衡量他人,肯定自己否认他人,缺乏宽容和理解的精神,表现出一种纠缠于琐碎是非的狭隘,其自身情绪也显得很灰暗;同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有考试焦虑及人际交往焦虑等不良情绪,逃避现实,不能正视自我,等等。
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比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紧张的亲子关系、不稳定的家庭因素,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
篇7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立足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坚持正面教育,杜绝不良刺激
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学生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在课堂上即使个别学生有违纪现象,也是不动声色或用眼光、姿势加以暗示、制止,绝不能动不动将学生赶出教室。不轻易向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告状,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习、纪律差的学生,必要的批评也要有,但要慎重选择批评方法,避免产生对立情绪。批评学生不宜采用“疾风暴雨”式,也不一定“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批评也应在微笑中进行,如“春风化雨”、似“涓涓清泉”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切忌使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刺激学生,也要避免阴阳怪气的言辞讽刺挖苦学生,而要讲道理、析利弊,调动自我改正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使学生会学,就是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订计划、预习、记笔记、课后复习等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还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及教育、心理规律,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地利用时间,不仅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介绍,也要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因人指导。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要讲清本学科知识对未来的重要性,将远景近景效益客观地分析给学生,通过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愉快地学好该学科。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注重能力培养
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既能增加学科教学本身的内涵,又扩充了心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可一举多得。如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学科中的科学家,在教学中将他们的人和事介绍给学生,根据他们的事迹特点,创设情境,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情操和高尚品质。在各学科中既有心理教育的渗透,又有方法的引导,更有榜样的示范,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极好的途径。一般来说,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科学的开发利用。所以,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懂得科学用脑,有意的指导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条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课程,力求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四、搞好考试指导
有些学生一遇考试会情绪波动,甚至忧心忡忡,产生考试“焦虑症”。教师要搞好学生考前指导,教育学生不管何种考试都要“沉着应战”,考试时不要急于答题,要坐下来先稳定情绪、放松神经,待心态平衡后再统览试卷,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易后难或先多分后少分逐步作答,答完后再认真检查,找出问题及时修改。通过循循善诱的考前心理辅导,让焦虑严重学生的焦虑症状得以缓解,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得到适宜水平,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健康心理。
五、改革作业评语
改革传统中的作业评语,关注心灵,使评语富有鼓舞人心的感彩,能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有一个学生粗心大意已成习惯,每次作业总出问题,屡屡批评,均不奏效。这次老师给他写下了这样一则评语:“这次作业,虽然你又有错题,但老师特别看重你这次作业,因为你在做题时运用了新方法,比老师做的更简捷。能大胆探索,真了不起!在全校长袍比赛中你拿了第一名,你制作的生物裱褙荣获了全县一等奖,老师真高兴。但更高兴的是你在平时训练中的顽强毅力和制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将来干什么都会非常出色……”从此这个学生变了,变得勤学好问,作业再也没有出现过错题。富有情感的寥寥数语,胜过屡屡“良药”“忠言”。尊重学生,在作业中因人而异给以切合实际的评语,对不足指明方向,对于闪光点给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得到安慰和鼓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
六、搞好学科活动
篇8
关键词: 学科教学 渗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指在完成学科课程本身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采用的办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间、地点等灵活把握和安排。常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激趣法、激励法、问题法、角色扮演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自我教育法、情境教学法等。关键是所用方法要恰到好处,没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感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本文介绍五种方法。
一、激趣法
有人说:“教无‘趣’,课不易‘活’,学不易‘动’;巧于‘激趣’,善于把握,则‘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激趣法顾名思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领悟、发现、创造的方法。常用的有组织教学激趣法、导语激趣法、音像激趣法、实验激趣法、比赛游戏激趣法等。魏书生总结了“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他从组织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板书;注意教态;说话语音变化;引导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请学生猜测教师;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请学生说、读、写;组织学习竞争;多和学生商量;施加喜欢上课的意念这十三方面激趣,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
《论语六则》这课的导语魏书生老师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资料来源: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二、激励法
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激励指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法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魏书生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他就来劲了。我就这么点本事,把人家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我总是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三、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姜老师在教学高中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考虑到学生阅历不够、涉世浅,分析、观察、判断能力不成熟,选用了“你来当家长”作为中心问题,并设置了以下问题:“如果你是一家之主,在月收入6000元的条件下设计一份家庭月消费计划。”然后,结合学生的计划对问题进一步细化:“哪些因素对你的设计产生了影响?你怎样看待这些影响因素?需要修改你的计划吗?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对你以后的消费有指导意义吗?”这一教学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懂得了日常消费都有什么样的限制因素,让他们学会理智地消费,学会生活。这样,整个教学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角色扮演法
角色指一种社会身份(或“位置”或“地位”或“职务”),如校长、教师、学生、丈夫、妻子,等等。这些角色都有社会或组织规定的特定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通常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较明确、固定。因而,有时教学显得呆板,只有一个“模式”。其实,师生扮演的角色可随教学情境适当变化,从一个角色变为另一个角色。这样,教学会显得多样、灵活、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启发式教学。请看下面两段教学片段:
角色互换
――林老师教“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林老师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定义时,由于成功地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师生角色
上课前,林老师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纸片,让他们用带来的剪刀剪出许多任意三角形后,再让他们用量角器量出自己剪的三角形中的各个角的度数,并用铅笔标在各角上。然后林老师向学生“挑战”。
2.师生角色互换
“现在你们来当老师,我来当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你面前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位学生站起来试探虚实:“60°,60°。”林老师毫不犹豫地答道:“60°”;又一位站起来投石问路:“90°,30°?”林老师从容不迫地回答:“还是60°”;又一位追问:“15°”……学生考不倒老师,有的学生大为诧异,有的学生却不屑地说:“我也会。”
3.角色还原
于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倒了过来……林老师也考不倒学生。林老师故作惊奇地问:“考不倒的秘诀在哪里呢?”
4.师生角色互换
“请考不倒的学生来当当老师”。有位考不倒的“学生”翻开书,指着定义自豪地回答:“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些感到惊诧的学生都恍然大悟。
5.角色还原
接着,林老师又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
起(如图 合成180°)。这么一剪一猜一拼,学生对这个定
义就记牢了。
林老师创设的“师生角色――角色互换――角色还原――角色互换――角色还原”的教学情境,是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极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他们通过当“老师”或“学生”,对所学新知识产生“悱”、“愤”状态,在关键时刻(“挑战”之时和互相“考不倒”之机),林老师不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析疑解惑,顺藤摸瓜,得出结论――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从而学生掌握了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内角定义等一系列系统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林老师把角色理论应用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由生疑――质疑――解疑组成,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值得借鉴、推荐和探讨。
五、故事法
让美丽的故事走向课堂。有经验的老师很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热辐射
一位物理教师在讲“热辐射”时讲了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的冰层封住归路,挖、炸、锯、砍等“武力”办法使尽,结果冰层岿然不动。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船长突然想起以前读过的富兰克林的实验日记,于是便让船员把煤灰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烟灰铺在冰层上。阳光照来,冰竟然奇迹般地融化了。煤灰和烟灰为什么有这般神奇之功呢?
通过叙述这故事,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语文、数学,还是上中学开始了解的物理、化学,所有课本知识都或多或少蕴含一个个小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演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讲台上的教师能不能将它有机穿课堂当中,给学生以智慧和启迪。但是,有一点请注意:我们只是穿插故事,并不是在课堂上纯粹讲故事,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听了一个故事,却没搞明白你想讲什么知识,可就得不偿失了!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在演绎一系列“故事”,或者说通过一系列故事,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一步步拉进,课堂教学才能有声有色地展开。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之间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
参考文献:
[1]汪宏涛.让课堂焕发生机――例谈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J].教学月刊(教学管理),2015(6):60.
篇9
一、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人际关系过程。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意味着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它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使用训斥、羞辱等强制手段推行自己的意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有利于师生情感交融,爱是核心。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取得心灵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用一定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支配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影响。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机制。正效应的互动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心态;反之,就会产生负效应。
“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在没有笑脸的老师面前,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中免不了会有批评,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我们平等地、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能使批评变得温和有善意,犹如春风化甘雨,变得委婉而智慧;犹如青橄榄,苦过之后格外甜美。
二、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春风化雨润禾苗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又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质疑,教师自身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面对所有学生;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一个智慧的头脑引领每一位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感染每一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模仿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而教师则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任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楷模作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之中。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个性影响、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人格。
三、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团体开展心理活动
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感染。如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和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心理状态。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相当重要,做好心理工作,预防学生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不少适用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各科教材都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和寓意。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心育内容,从课堂实际出发,积极渗透。
3.个别辅导
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和训练,这是对学生心理活动影响最大,当然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订辅导方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与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是不完整的。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优良的环境,各自发挥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实现机会。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而精彩时,教师可以让大家给他鼓掌或提出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错误时,教师应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指出错误原因,说明再努力一下就可以答好。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地期待他们都能成为胜者。赏识、支持、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的秘诀。教师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正强化,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评价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随时调整,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就能够得到满足,学生在讨论交流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一部分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述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总结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背景,参与的人物等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商汤灭亡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善于挖掘历史素材,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很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些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对历史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很多有着勤俭节约品质的人物,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人物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借助历史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坚强意志和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抗挫折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历史教材中有岳飞和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鞠躬尽瘁,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之下,健康的心理品质就会得到培养,学生就会为了国家的和谐发展而积极努力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