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二课堂的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第二课堂 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其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英语知识获取和英语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但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仅仅在课堂上锻炼是远远不够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是锻炼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之间的桥梁,其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于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从多角度构建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上世纪的欧洲,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且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在相互对话和交流过程中实现英语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采取发现法和探索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多查阅相关资料,大胆创新和提问,并积极努力解决。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得以构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以提高,并且发挥各自在小组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教学主体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累积新知识,并且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确保教学意义的实现。
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第二课堂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
(一)第二课堂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满足我国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包括语言模拟、英文电影赏析、英语口译及笔译等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第二课堂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因此在教学环境选择上,应选择接近真实生活的语言环境。
(二)这一模式的构建要求教师设置正确的问题,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即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避免学生的定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社会体验,要求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模式下完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学赋予语言明确的意义,提出明确的教学主题。总之,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得到提高,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完整。第二课堂的构建对实训课堂和理论基础知识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学生在第二课堂形成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素质能力,为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三)英语第二课堂可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体现在其辩论、演讲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际实现知识结构的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强的学生,而英语自身的特点要求其教学以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主,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不可磨灭。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以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教学内容上还应以第一课堂的内容为基础,对其进行延伸,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智育教育是主要内容,但并非全部内容。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在智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实现两种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增加英语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并将英语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及相关专业相结合。教师应确立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并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英语涉外业务活动和处理日常事务和的机会,以提高其技能。第一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学应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为第二课堂做好铺垫,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基础教学为辅,将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第二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己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提高。第二课堂教学的构建要求教师设置必要的学习情境。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语言能力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语感得以提高,语言受环境的影响,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生的模拟能力同样得到提高,通过活动的参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促进英语能力的提高,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英语作为交际语言,对学生的自学提出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应重视这一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整第二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发挥英语的服务。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构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英语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英语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时,要充分发挥英语的服务。英语第二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学目标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传统的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锻炼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英语第二课堂需要涉及与英语相结合的相关工作和活动,其活动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所需。教师营造相应的活动氛围,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的中英文资料,模拟相应的角色,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最终达到目的。任务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都是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英语解决职业问题。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其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充分提高,将英语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英语第二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英语实践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英语第二课堂构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英语角、英语表演和演讲、英语歌曲比赛等都是常用的第二课堂形式。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内容,使第二课堂成为有机的整体,建立系统的英语第二课堂体系。文章对以能力为本文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第二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占九.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5).
[2]李菁,赵璐.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策略[J].校园英语,2014(32).
[3]付玉梅,樊文霞,郭鹏.高职高专英语教改中英语第二课堂与教师的“角色”[J].考试周刊,2011(53).
篇2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堂课素质教育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越发重视,第二课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特别是在远程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二课堂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成为大家用于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拓展知识层面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曾经说过“一流人才不是老师从课堂教出来的。”一流的人才不但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强弱是人才质量高低的直接表现。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建设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在第二课堂中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什么叫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与学校教学不同的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任何一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与教育目标密切相关,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除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种渠道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固基础知识,加深知识的拓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二课堂”的概念是由著名教育家朱九思提出的,其中指出“第二课堂”就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性、知识性、运动性等方面。也可以这么理解,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既定的教学计划的课程叫第一课程,那么在第一课程外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就称为第二课堂,有针对性的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电大学生在实践中“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智能”。
二、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的特点
(一)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专业教育为主
第二课堂和传统上课是完全不同的,它更具有自主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就拿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缙云分校来说,第一课堂的内容、时间、地点是早已确定好的,是要求对应课程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而第二课程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选择到底学习哪种,什么时间学,自由度特别大。如果站在第二课堂的角度上来说,参加的人数越多,氛围越好,组织这些第二课堂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加入进来一起学习,这样开展的第二课堂才有意义。第二课堂的开展是以达到一定目的为指向的,比如统计证培训,培训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统计相关知识、技能,提升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以便更好的找到相关工作,这就是参加第二课堂的目标,也是吸引大家参与进来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活动形式比较灵活
参与第二课堂的主体都是各不相同的,参与培训的目的性也是不同的,就拿统计证培训来说,大致可以将培训的目的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对于“决策层”人员,除了对其进行统计培训思路的梳理,还要着重培养领导者的观念和思路,转变自身角色。而对于“管理层”,不但要提升自己的统计业务能力,还要学会灵活处理上级和下级的各种问题,涉及到公关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操作人员培训的目的性最明显,就是提高统计数据的专业技能。所以第二课程的课堂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在内容侧重点上也是不同的。可以小组为单位,只要小组内大部分学员有时间,就可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甚至可以年级为单位。不管是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活动,事先都要有科学、合理、安全的方案,保证活动效果和目的。
三、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路
(一)做好第二课堂开展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课堂开展之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就拿统计证培训来说,在课程正式开展之前,必须要制定培训计划,其中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的时间安排、地点设定等方面。只有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后期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传授知识
第二课堂虽然和第一课堂有必然的不同,但是很多培训课程依然以老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虽然讲授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第二课堂的效率,必须要注重每个学员的性格细节,对于不同的培训学员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在统计证培训课程中,有些是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的老员工,在统计的业务能力上问题不大,所以对这类型学员主要讲清楚要点和原则即可,不用面面俱到。而对于基层的操作人员来说,不但要讲清楚培训的重点和原则,还要讲清楚每个环节的细节,每一种培训统计业务的计算方式,不然在后期的操作中肯定会遇到问题。
(三)知识内容的知识面尽量拓宽
第二课堂本来就是原有的传统课程基础上加深知识面的拓展,好比统计证培训,统计工作的内容跨度较大,包罗万象,其中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如果在第二课堂中单单只对统计专业知识进行拓展是无法适应社会对该岗位工作的需求的,在熟练掌握统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对金融、税收、会计、心理学、公关学有所涉猎。好比房地产中出现销售收入小于税金金额这种特殊情况,如果在第一季度清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后,房地产企业上年收益情况很好,而当年第一季度却无销售收入,此时报表就会出现税金总额大于销售收入这种情况。处理这种问题的知识已经超过了统计专业知识范畴。
四、总结
总而言之,站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上,由于第二课堂自身具备鲜明的特点,对课程内容和形式上要求较高,所以第二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多琢磨,多积累经验,不断改进第二课堂的教学思路,扮演好教育事业后备军的主要角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兴富.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电大远程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九五”期间中央电大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研究成果及其对开放与远程教育的推进[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1):7-12.
[2]杨清国.湘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IP资源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学分制
一、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课堂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3要求在第一课堂以外参加的社会实践、思想道德、公益服务、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经校团委复核,教务科研部审批后被授予的学分。开展第二课堂学分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广西科技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凡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授予第二课堂学分的范围如下表:
对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经济管理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如下:
大部分经管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还没达到4分的标准,这说明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分的活动,导致认定的学分不够。第二课堂学分4个学分中,“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占了1.4学分,“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占了1.5学分,“社会实践类”占了0.3学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占了0.4学分,“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占了0.4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学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和“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上。结合经管系2011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统计的数据,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类”都是0.3学分,而且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与“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以及“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的学分差距都不大。学生们第二课堂学分的差距主要就在于“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上。大部分学生第二课堂学分不达标就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不够。事实上,“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也是最难获得的。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机会较少;相对来说,经管系开展关于科技类学分的讲座或活动比较少,而且经管系的学生人数是全院里最多的,开展的活动也很难顾及到那么多的同学。因此,大部分同学的“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学分都很难达标,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
二、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与实践方法探讨
(一)加强领导,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科学地调整各类小项在第二课堂学分中的比值。
(二)实施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
(三)多开展与经济管理系各专业相关的活动,多开展有关科技类的学分活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第二课堂 英语演讲能力 对策
英语演讲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英语的较高层次要求。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英语尤其是英语演讲能力,不经长期训练和一定的环境熏陶,很难达到流利的水平。
然而,地方院校受教学内容、教学课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诸多因素制约,在第一课堂中较少涉及英语演讲能力训练。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影响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教学内容、计划学时之外展开的以拓展知识层面、培养兴趣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改变,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在其中发挥启发、指导作用。
开设英语演讲第二课堂,有利于创造宽松、自由、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真实意义的语言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目的并不是培养演说家,而旨在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带动其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以及逻辑思维、应变能力的发展,建构创新意识。
二、现状
地方院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经多年发展,其呈现形式日渐丰富,国内许多地方院校普遍采取诸如“欧美国家英语电影赏析”、“英语演讲兴趣小组(团队)”、“校园广播英语节目”、“英语俱乐部”等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院校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院校重视程度不足,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地方院校整体实力有限,其对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开展这一工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尤其是限于学生基础薄弱,地方院校在校外各层次的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中成绩普遍不够理想。这些都导致其对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缺乏热情。
另外,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院校以第二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序开展。具体表现为:第二课堂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经费活动来源不稳定、缺乏对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及参与学生的激励机制等。
(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力量。
对于英语演讲训练这一实践性较强的项目而言,基础再好的学生也需要有一名熟悉和擅长英语演讲的专任教师给予日常指导。
地方院校由于师资规模和师资力量限制,普遍缺乏在英语演讲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较多成果的专任教师。目前,地方院校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多以教学热情较高但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为主,这部分指导教师自身对大学英语演讲训练这一课题也处于摸索之中。
(三)地方院校学生英语演讲基础较弱,积极性不高。
当前的高考制度具有极强的优胜劣汰特点,一般而言通过高考进入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面、学习方法等方面要逊色于重点院校。具体到英语演讲,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口语基础普遍较弱,参加英语演讲竞赛的经验、热情和能力也偏弱。从历年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各省区赛及全国决赛可以看出,表现出色的地方院校选手仍是凤毛麟角。
三、对策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外语水平,尤其是学生英语口语和英语演讲水平。因此,地方院校开展好英语演讲第二课堂,可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未来的竞争力。综合目前地方院校在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逐步加以解决。
(一)注重英语演讲竞赛训练团队的选拔、组建。
地方院校要搞好英语演讲第二课堂,首要的是能吸收到一定数量的对英语演讲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
地方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每学年招新的模式进行全校宣传、选拔,通过校内选拔赛遴选出有一定培养潜力的学生组建英语演讲团队。
在团队组建后,可以为成员开设选修课,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宽中西文化知识面,巩固其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升对中西方文化的鉴赏和比较,以及对大众话题和一般社会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在日常训练模式上,英语演讲第二课堂可以选取成员感兴趣的话题,从让团队成员撰写演讲稿开始,训练成员的基本功。然后进行话题式的英语对话、英语演讲训练,逐步提高成员的英语演讲水平。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管理,在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中推行学分制。
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地方院校提供基本的物质和政策支持。其物质基础包括场所、经费、设施和环境等。从地方院校的实际看,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物质条件的“供”与“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主要表现为:缺乏足够的硬件条件,如经费、实践场所等。同时,在对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在校外竞赛中获奖方面,地方院校的奖励措施和力度还有所不足。
此外,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尝试和推广学分制。鉴于地方院校中学生参与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的热情较弱。为激发学生参与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中的积极性,地方院校可在学生培养方案中为参加英语演讲第二课堂和校外英语演讲竞赛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学分,以此吸引学生参与。
(三)在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中建立导师制。
地方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其英语第二课堂常常处于自发自为、无专人指导的状态,即便有指导教师也多以年轻教师、经验较少的教师为主。地方院校英语演讲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的配置尚未制度化、体系化。这是限制地方院校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地方院校需建立第二课堂活动导师制,通过教改课题申报的模式,吸引有志于该项工作的有经验的专任教师申报、担任指导任务。教务部门对指导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的教师,认可其教学工作量,同时对第二课堂指导工作实行考核,真正从源头上使英语演讲第二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第二课堂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JG2012010112 审批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通过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调查结果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就“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的应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一、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英语这门实践为主的学科,第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同样也可以从教育部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得到印证。《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强调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倡导,引领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综合应用能力从何而来?听说能力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怎样培养?仅仅是靠每周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大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精力的投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第二课堂中创造更多地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定位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要得到改善,首先就要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及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模式。只有让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状态,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 ;研究发现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切身要求,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建构以获得。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建构英语学习的环境并培养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建构能力,而不应该一味地讲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当学习者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促进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合作学习”理论,渗透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使作为小组成员的学生,可以共享来自教师或同伴的信息资源,组内成员相互依赖的同时并构建个人责任,同时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共同提高。
三、“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很多方面都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促使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是把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个传递人文思想的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融入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特定的个人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其个性发展,而个性的发展又能提高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同时它的反向作用还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1.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大学生在英语第二课堂学习中的状况受到学习习惯的显著影响,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并不是出类拔萃的,对英语学习往往处于自我满足或者糊里糊涂的状态,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大学英语课实施合作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英语学习习惯,加上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习惯。大学时所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往往影响着其将来的生活习惯,因此,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2.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理论中的“学生间合作,师生间合作”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语言学习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过程。面对同一任务组的组员,大家必须团结一致地解决难题,随着成员的不断更换,学生不断地与不同的人合作,促使他们与不同个性的人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教学模式转变的一个过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这个模式的适应、转变,对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理论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思虑周详,制定分阶段、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计划,而不是套用或模仿其它院校的成功模板。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合作学习,还是在课外学习中引入合作学习,都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理的内容形式,并且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第二课堂 职业中学 必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中学第二课堂的开展,有无必要,该如何进行,是否有章可循,值得探讨与研究。
有人说,职业中学的第一课堂就是普通中学的第二课堂,因此,不存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分。但是我认为,他们只说对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职业中学实质的一面,职业中学的本质是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劳动力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使职业中学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单靠第一课堂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职业中学中开设第二课堂,对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横向渗透、纵向深入,历练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技能型、实践型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譬如,一个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倘若能在第二课堂又学会了摄影、绘画、家电维修等知识和技能,那么他就可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绘画技能提高自己专业的发展,在就业中,就具有多种渠道,适应社会的选择。从这个层面来说,职业中学开设第二课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职业中学第二课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多层次、多技能的人才,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个指导思想,结合近几年我校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对职业教育第二课堂的一点看法:
一、职业中学第二课堂的活动方式及内容
1、成立适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小组。如家电维修、护理、书画、礼仪、摄影、烹调、服装、篮球、唱歌、舞蹈等。这些活动集中了一大批有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有利于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使整个学校显得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
2、搭建一个个平台,展示学校技能教育与社团活动的成果。如定期举办各类型竞赛、展览。竞赛内容包括各种专业技能操作比赛、书法、作文、歌咏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大显身手,尽情展现自身素质和才艺,在激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主动联系邀请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学校举办科技讲座或进行操作表演。这将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人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职业中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遵循的"四个坚持"
1、坚持以兴趣为主。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它与第一课堂的不同之处是不能强求学生参加某一项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达到学生热爱学习的目的。
2、坚持实用性、有效性。兴趣活动小组的设立与教学内容要坚持从实用的观点出发,小组的设立既要考虑专业间的相互渗透,又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坚持体现广泛性。职业中学的第二课堂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4、坚持自己动手、主动参与。要让学生通过参加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把动脑与动手、探索与实践、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为使职业中学第二课堂持续有效地开展,还要做到"四有"
1、有组织、有领导。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第二课堂指导小组,对第二课堂进行具体指导和安排。辅导的教师要树立技能意识,注重发展,着眼未来,重视素质教育,要精选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形式,要以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来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效率,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特长的平台。
2、有规章制度、措施、方法等的详细的规则。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奖励机制和运行机制,如对成绩的奖励措施等,要制度化。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表彰奖励。可以将课程安排在课程表上,计算教师的工作量。
3、有目标和计划。辅导老师要制定出教学计划和总体目标,并有实施计划的教方案。要精选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以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来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效率,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舞台。
4、有物质基础。对于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需要的设备、场地、资金,学校应本着因陋就简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做好学校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类设备设施的供应、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使用价值,以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第二课堂与其他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1、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第二课堂活动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身心愉快,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在搞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对第二课堂认真备好课,做好演示实验。
2、第二课堂与班主任的关系。班主任是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在学生中起纽带作用。班主任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加强组织管理,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活动与学习的能力。还应该多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3、第二课堂与科任老师的关系。要使第二课堂成为精彩的第二课堂,离不开老师引导和安排。大部分科任老师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第二课堂,因此需要科任老师的热情支持。
4、第二课堂与家庭的关系。譬如,烹调小组、服装小组的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了专业理论后,要把理论知识吸收采用,就要多练,动手自己做,但由于学校受到财力和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这就需要家庭的配合和支持,由家长买材料,给学生实验。
篇7
【关键词】第二课堂 ; 高等教育 ; 创新型人才 ;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55-01
可以说,在高等教育当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结合。特别是第二课堂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良好人格的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入人心,在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今天,仍然很难将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彻底除掉,而直接导致很多的高等教育仍然是注重智育而轻德育,注重理论而轻实践,但由于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单独的课堂来建设,使之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
1.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
虽然截止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二课堂仍然不及第一课堂那般成熟,缺乏较为稳定的运作机制和系统的管理化机制以及辅导机制,使得第二课堂如同一盘散沙,由于学生自身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另外第二课堂的各种资源短缺,无法形成系统的合理的资源配置系统,因此第二课堂的内容和运作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规划和统筹。而且学生教育观念的深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教育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如何将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高校的在职人员对第二课堂存在的偏见,记住第二课堂已经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要把第二课堂的建设提到学校建设的首要位置,像抓第一课堂教育一样去抓第二课堂的实践,并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去系统的管理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教学规范起来,重视起来。
2.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据统计,现在普遍的大学生创新素质不高,无法达到企业要求。但是有部分的大学生具有这样的创新意识,但由于在大学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不够,因此也只是空有一番理论,却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来。大学生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很多人都具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却缺乏实践技能;有的大学生实践技能允许,却做起事来缩手缩脚,思维局限。
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只是被动接受。而且在高等教育当中,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没有给学生有进行思维创新的机会,只是一味的去灌输理论思想。虽说高等教育正在改革,但也只是“正在”改革,还没有完全改革过来,只是处于改革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无疑是尴尬的,所以很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下,仍然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3.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1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据调查显示,本科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上与研究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也要求我国的本科院校要加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学习引导,在课堂设置和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教育,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和学习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时刻以学生的学习为准,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引进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知识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3.2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推崇第二课堂并不是说忽视第一课堂,第一课堂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相反的,我们更要利用第一课堂上的宝贵经验,为第二课堂的建设铺路,实际上第二课堂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教学,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以第一课堂为主体,加强第二课堂的管理和教学,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因此二者之间是不存在冲突的。
加大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第二课堂的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让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的环境中走出来,向自主探索型学习转变,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补充,在维持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素质是一个非常含糊的存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换句话说,素质是教不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内在气质。而第二课堂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养成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环境,教育绝非仅仅是课堂教学,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本是不可能的。通过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给学生们一个思想的熏陶过程,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改变。高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规定课程外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将教学搬到教室外,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下而进行的熏陶和感染过程,无疑,这样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推陈出新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因此,第二课堂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出现,是必然的。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人格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第二课堂的存在和运作状态依然是良莠不齐,需要更多的教职人员加入建设第二课堂的队伍中去,成为实践教育的有力保障。另外,保证第二课堂正常运转的同时,也要加大课程的推陈出新,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设置,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提高,为中国的社会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英,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教书育人,2008.1
篇8
关键词:第二课堂 现状 问题 建议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20100),共青团丽水学院科研项目(201097)
第二课堂指的是在教学大纲以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总称。广义地讲,第二课堂是包括学校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的,属于大学的一种辅助教育方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旨明确。
调查发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合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加强社会进程,培育竞争和合作意识,健全人格,影响价值观等等。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浙江省内选择了丽水、温州、杭州、嘉兴四地高校在校大学生1500名,年龄在19~23岁之间,其中男生562人作为研究对象。
2.调查方法
将《第二课堂》问卷打印成纸质稿,由组员分赴丽水、温州、杭州、嘉兴四地高校,随机取样,并在告知指导语的情况下,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35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147份,占收回总数的84.96%,无效问卷203份,占收回总数的15.04%。
二、当今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
1.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识情况
由上图可知,只有少数的学生知道何为“第二课堂”,大部分不是很清楚,甚至毫无所知。这有以下几方面造成:
(1)在学生方面,在学校狠抓、紧抓教学质量的环境下,在追求高分的同时,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基本抱着敷衍的态度,不能领会其真谛以及对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有很大帮助,认为第二课堂对自己的发展的帮助效果甚微。
(2)在学校方面,高校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大部分教职工都致力于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开发,遵循“唯课堂教学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狠抓教学质量。在过于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的同时,导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追求及格主义、道德水平较低、拜金主义泛滥和高分低能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对激烈的竞争并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开展第二课堂的同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造成“一哄而上”的局面[2]。
3.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场所
大学可谓是半个社会,大学生不能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高校却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课堂”的重要性,大多数的活动都限制于学校内,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课堂知识不能独立于社会实际,要增加和社会的联系。
4.第二课堂的针对性
第二课堂应该是第一课堂的继续和拓展,是将课堂知识融会到社会实际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的高校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都大同小异,可是各年级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是不同的,就导致第二课堂缺乏针对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就会对自己专业发展效果甚微的第二课堂活动兴致乏乏。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同时不能被专业限制,应该将范围拓宽到各个领域,从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5.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情况
对于社会阅历较浅,知识结构不完善,理论水平欠佳的大学生而言,独自完成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的,此时就需要指导老师的辅助。但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养成依赖,学生还是活动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第二课堂局限于娱乐的局面,推出更多的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
6.现在第二课堂开展的效果
由统计得,大部分大学生觉得第二课堂活动对其帮助效果甚微。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师资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都予以重点倾斜,忽视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认为可有可无也未纳入正规的培养计划。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目的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以娱乐为主,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高校在展开第二课堂时要注意到其本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要在教育思想、方式、手段上彻底的改变,使大学生了解其意义,才能第二课堂目的。
三、对于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建议
第二课堂活动在素质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范围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有针对性的同时不应限制于所学专业,应该将范围拓宽到各个领域,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使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发掘潜能,培养能力,使自己得到锻炼,受到熏陶。
2.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
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才能兼顾到每一位同学,然而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并不意味杂乱无章,而是要注意活动的系列化、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提供知识基础,学以致用。要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为就业奠定基础。
3.培养大学生自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不管在哪个领域,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教师由“台上走到了台下”,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使学习成为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
4.促进第二课堂的健康发展
一般为了使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高校都对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学分,只有拿到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但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避免学生是为了学分才参加活动的。因此,除了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外,还要因材施教,予以学分鼓励,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第二课堂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5.对第二课堂的指导
首先要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和相应的设施,也就是说需要“硬件”的支持。其次要加强学校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力量,使第二课堂井然有序的开展。再次要提高层次,应注意活动的科技含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后要有严格的考核,才能保证其高质量、高品位,起到把关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是体现大学生水平的重要领域。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等学校应对第二课堂进行系统化、规范化,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而推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凯.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03.39(28):138~140.
[2]李勃,俞慧琴.大学生第二课堂刍议[J].天水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2(17):91~94.
[3]盛洁.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7):51~54.
[4]李华,卓光俊.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98~99.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英语教学;第二课堂
一、开展大学英语网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网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单靠传统的课堂学习,是远远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需要进行大量的交流与语言实践。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传统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被动地“听”。单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违背了语言的认知规律,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精神。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使人们不断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及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找到了新的方向。而把计算机网络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开展网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对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网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使英语教学达到一种更好的效果。
(二)开展大学英语网络第二课堂的理论依据。开展大学英语网络第二课堂的理论基础是以心理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和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学派所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活动,从而实现意义建构。根据这一理论,学习者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经验去进行意义构建,而不是依靠记忆和背诵教师教授的内容。教师的作用不是对语言进行灌输,而是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是认知的中心和主体。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把计算机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网络来创建语言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互的协作交流中,扩大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体验,从而达到建构语言知识的目的。
(三)大学英语网络第二课堂活动与传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区别。人们通常把在教材及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为第一课堂,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课堂指的是在第一课堂外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传统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多采用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内容丰富,但有其局限性。首先,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多为英语成绩较好、性格外向、胆子大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只是作为观众被动地参与,这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只是单一的活动,无法系统连贯、循序渐进地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大都只是作为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手段。而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其突出的优势,可以大大弥补传统第二课堂活动的不足,具体如下: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人数。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教师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从网络收集信息,并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作业也以电子文件为主。虚拟的网络环境可以塑造新的隐性身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内向的学生消除尴尬和难堪,大胆地参与发言,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二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大学英语网络第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负责设计整个活动的规则及任务,而学生则需要借助网络以及通过网络进行的相互交流来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就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还可以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及交流所用的方式等。三是拓展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论坛等不同的方式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同时,计算机网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涵盖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数量大而且可与他人交互使用。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各种听力材料,观看原版英文电影等。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激发学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大学英语网络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方法。利用网络创设真实“环境”。这里指的“环境”是学习者学习活动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能借助社会互作用,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运用网络环境可以大大增加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体验,促使学习者在网络社会性的交互作用下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另外,利用网络促进“合作”。这里的“合作”指的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与学习伙伴之间、与网络交流者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体现了社会性,是群体共同完成的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构建,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社会性属性。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网络完成第二课堂学习任务时,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搜索网站,查找相关内容,同时还要学会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以第二课堂教学中的为课堂辩论赛做准备为例,教师在网络上向学生具体的任务及要求,学生则须根据要求寻找相关的资料并整理好,在同组间进行讨论,同时在网络上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必要时寻求帮助。最后,学生在充分的准备之后,以口语形式在班级进行交流。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书面及口语表达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合作式学习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习资源的整合、优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促使学生、师生间实现有效地沟通合作,建立了友谊和信任。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笔者对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级入学成绩相近的2个教学班共120名学生进行了试点,这两个班级是两个自然班。试点期间分别对两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为实验班,即应用了计算机网络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即没有开展网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为期一年的试点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及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开展了新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数据略)。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创意人才;第二课堂;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7-02
创意经济时代,创意就是生产力,创意阶层作为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异军突起。新的时代需求和职场生态对于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务实、更加严苛的要求。作为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高校人才培养通道中的第二课堂,在学生应用型创意能力的培育及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在新的人才需求情势下理应受到更多专业建设层面的关照。
一、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目前,高校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普遍面临着创作氛围营造难、实践能力培养难、专业指导团队组建难这三方面的问题。而第二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并解决这些难题。
(一)条框限制少,易于形成轻松高效的创意氛围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主要依靠学生兴趣和自我管理来运作,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开发和深度提升,因而在考评体系、日常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松散,淡化了成文规则的限定,无形中增加了对90后学生的吸引力。
(二)承接课堂教学,深化创意理论与技能的学习
第二课堂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后续演练场,延伸教育链条,同时打破时空及专业、班级等束缚,促成学生组建志同道合的创作圈子,引导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消化、应用、检测及强化课堂所学,提高创意人才专业教育效果。
(三)拓展学生生活视野,丰富创意来源
生活是创意创作的催化剂和营养剂,对生活深刻独到的体味与感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更能丰盈创意作品内涵。
第二课堂内容丰富,涉及生活各层面,既包括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参与式体验,可帮助学生积淀更多的人生阅历,更为开阔地进行自我认知和专业思辨,从而启迪个人潜能,开拓创意思维。
(四)融通多类关系,提高创意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效率
通过第二课堂的运作,将师生、同学等角色关系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创意实践中不分彼此,平等关联,不断磨合融合,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同时,盘活学院各管理环节,软硬件齐动为创意创作服务,从根本上改善创作环境。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不单单是实践技能的演练平台,更是创意人才全面积淀、综合提升的基础平台。
二、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
如何培养出紧扣业界需求、既上手快又后劲足的专业人才,是这些年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鉴于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第二课堂来构建全创意链条,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打造“厚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失为一种选择。笔者以所在广告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尝试为例,对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的运作思路作如下归纳。
笔者所在广告学专业分为广告(文)与广告(艺)两个方向,分别侧重于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制作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强化了专业方向的区隔,用人才培养目标来引导课程板块搭建,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强化创新教育。同时,90后学生群体在个性特征、信息接触习惯、专业知识接受偏好等方面的新特点也启发并要求我们同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一)第二课堂建设的总体思路
“第二课堂是专业教育平台”这一定位是我们进行第二课堂建设的根本性认知。我们要做的第二课堂不同于学校社团活动,其运作核心是广告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大创意”思路,延展至整个创意链条,搭建起四大平台。
(二)第二课堂四大平台的搭建
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之于广告专业,很容易被片面地局限于对“广告创意”这一环节的过度倚重。但广告活动中涉及创造性的所有环节都可称之为创意,“大创意”观的启用更加契合应用型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因而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我们将创意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四大平台。
1.硬件平台。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对创意想法可行性、审美性、商业性的验证与表现,更加注重在学校这个象牙塔内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桎梏,引入市场视角,用作品说话。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创意热情,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认知自身创意能力,我们申请了广告专业创作室,并采用创作立项的设备管理方法。
(1)申请广告专业创作室。向学院申请专业创作室作为第二课堂运作的主要平台。固定的创作室,一方面便于课下创作项目的指导,开展各项训练活动,并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适时作出调整,提高第二课堂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产生归属感,利于交流,组建相互扶持的创作共同体。
创作室由专业导师组负责日常管理,面对四个年级的在校生开发,采用学生提交创作计划书、导师审核的方式确定最终进入创作室的人员名单。
(2)设备管理。我们使用创作立项的方法来掌握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只有拿出拍摄剧本和详细的拍摄计划,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方可提交设备借用申请。
此外,凡利用学院设备进行创作,都需要提交作品给设备管理室。一来是使学生绷紧信诺这根弦,也从一个侧面强调拍摄计划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创意筛选和执行规划的差异,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2.分享平台。分享平台主要针对专业知识积累薄
弱、创作理念缺乏沟通、学生个人意识较强而合作经验欠缺等问题。依据广告学复合学科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遵循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厚基础、精专业”的指导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知识的储备,广泛涉猎经济、营销、管理、文学、心理学、科技等,凝聚多向智慧,提升作品内涵,增强创意人才发展的后劲。
目前分享平台主要包括广告案例分享、创作讨论会、广告赛事资源库建设。交流主要依托于每周一次的案例分享会、不定期的创作讨论会、随时的电话、飞信、QQ、人人网互动。
3.创作平台。在对应用型创意人才的考量评定中,创作能力是诸多能力的凝聚体现,作品说话、效果说话为公认的准则。正因为此,在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始终把创作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1)发起组建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为掌握学生创作意愿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面向本专业所有在校学生,推出“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由导师组成员担任指导教师。训练小组每个月给定一个广告主题,各小组分别创作,每月末对作品进行集中播映,即时点评。
学生不限年级,只要有创作热情均可自愿报名。报名情况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超过一半的学生报名,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不是学生没有创作热情,而是缺少学生创作平台,第二课堂的缺失及建设不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2)建立严格的创作通行机制。我们虽然十分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创作以提升应用型创意能力,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创意想法全都无条件予以支持。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对于学生创作我们依据“大创意”的理念,将广告创作的每个环节细化,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一步步落实,帮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真正将课堂所学使用起来。
4.批评平台。广告批评包括审美批评和非审美批
评,主要针对学生的创作,包括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每月的命题作业、广告赛事学生参赛作品、学生习作、日常广告创作等。
课堂教学大多将学生创作以作业形式予以布置批改,以分数的形式进行反馈,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点评。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广告批评板块,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作品角度重新认知创意,通过听取大家对作品的理解及评价,了解广告中传者编码与受者解码之间的差异,牢固树立“市场”和“受众”概念。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要点
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的建设需要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平台搭建后的日常维护与创新管理思路会影响到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课堂教学共生共荣
第二课堂的建设不是孤立的,虽然其相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灵活、实践性强等特征,对学生创意实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这并非意味着能过分倚重或片面依托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建设须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构建学生创意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全方位平台,不能厚此薄彼。
(二)第二课堂要“因材施教”
第二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创作的热土,学生创意能力整合塑造的得力助推,针对学生特质、创作项目特质等进行针对性指导,不可把第二课堂当做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更不能把第二课堂当做课堂理论灌输的硬性延伸,让第二课堂也变成了上课。
(三)丰富创意训练素材,强化互动教育
第二课堂对应用型创意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际项目的引入。相对于实验型项目的案例模拟,实战项目能更为有效地刺激学生参与的热忱,更能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意职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第二课堂建设的深入,需要加大与业界的联络,吸纳更多的训练选题,通过人才合作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公益服务平台建设等,让学生切实接触校外社会;同时,甄别创意赛事,辅导学生通过参赛提高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 上一篇:关于民法典的知识
- 下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