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融资方式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负债融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负债融资方式

篇1

关键词:基础设施融资方式;权益融资;负债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074-02

融资方式按照融资中产权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内部融资、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内部融资无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筹集,可直接由企业内部自动生成或转移,主要包括提取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权益融资是通过出让所有者权益获得资金,无须还本付息,被视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负债融资是通过负债筹集资金,必须定期还本付息。

一、权益融资方式

1.股票上市融资。股票上市融资属于直接融资方式中的股权融资。发行普通股筹措的资本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没有偿债压力,充分发挥资金杠杠作用;可为债权人提供保障,增强公司的举债能力,分散企业风险。缺点是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无法满足近期资金需求。股票上市融资适用于经营性项目,需要培育企业形成稳定的现金流。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均很发达,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晴雨表,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融资主要靠发行市政债券和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股票融资较少。改革开发后,中国股票市场蓬勃发展,2007年股票融资占银行贷款融资的比例达到了20%左右,中国公用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已经在中国股票市场占有一定的比重,公用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已达100家左右。据不完全统计,仅主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上市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已经在股票市场上融资700多亿元。基础设施上市融资的步伐逐渐加快,现有的基础设施上市融资股票如上海城投控股(600649.SH)、隧道股份(600820.SH)、申通地铁(600834.SH)、重庆路桥 (600106.SH)、渝开发(000514.SZ)、云南城投(600239.SH)等。

2.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吸纳和集中社会闲置资金,直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投资实质上是一种直接股权投资,可私募发行,资金量充足,能够形成长期投资。但需要审批,外部监管严格,投资者约束条件多。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在国外获得了良好的运用和发展,运用较为成功的典型代表是澳大利亚。目前澳大利亚投资基金总量已经超过1.04万亿澳元(大约1 733亿美元),近十五年来的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11%,其中上市基金总量达到2 000亿澳元。中国目前也在努力尝试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但尚未出台有关政策办法,且缺乏具备基础设施投融资运作经验的专业基金管理机构,进展十分缓慢。

二、负债融资方式

1.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融资是负债融资的最主要方式,也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银行贷款属于债权融资,使用灵活,资金充足,适用范围广,但筹资周期短,政府偿债管理体制需要加强和完善,要求信用体制完备。

在发达国家中,融资方式不尽相同。美国和英国为典型的市场主导融资型国家,二者以证券融资为主,银行信贷所占份额比较少。法国、德国、日本是典型的银行主导融资型国家,主要是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比例较小。目前,中国融资体系仍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2008年中国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结构中,股票、国债、企业债占比16.9%,银行贷款占比83.1%,银行贷款融资仍占主导地位。2008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约54 834.3元(基础设施分类按开行标准),按国内银行贷款融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14.73%计算,基础设施投资贷款融资约为8 077.1亿元。

2.市政债券。市政债券可滚动发行,形成长期稳定资金来源融资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期限灵活。但政府偿债管理体制需要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管较为严格。

在发达国家,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现某些政策目标时重要的融资工具。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市政债券发行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其次是加拿大、德国。在美国,1990年以来市政债券的余额占GDP的15%~20%,约占美国全部债务的6%。在其他发达国家,市政债券市场的市场规模及其在满足地方政府资本需求方面的作用虽然无法与美国相比,但很长时间以来,市政债券市场一直是其地方政府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来源之一。

目前,中国市政债券基本上是个空白,中国地方政府还没有开始通过市政债券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但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的一些债券如上海浦东建设债券、济南的供水建设债券,已经与市政债券非常相似。2009年为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的能力,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 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由财政部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自此中国市政债券融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企业债券。企业债券资金成本锁定且较低,偿还周期长,但债券余额不能超过净资产的40%,审批要求复杂。适于地铁、高速公路、世博会、水务、旅游等大型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

发达国家的企业债券市场都十分发达,其中企业债券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交易最为活跃的当属美国。2007 年,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额为3 141 亿美元,占当年GDP 的2.3%,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行额大幅下降。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十分迅速,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债券发行达到创纪录的967亿美元,超过了同期日本的债券发行额(763亿美元)。基础设施方面发行的企业债券逐渐增加,如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公司均发行了城市基础设施企业债券,2009年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公司债券20亿元,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公司债券60亿元。

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方式使承租企业不必依靠贷款融资,能很方便地获得所需的设备,并减少风险损失。融资租赁在资产抵押性融资中用得很普遍,如购买飞机、轮船等,在筹建大型电力、港口、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中也可采用融资租赁模式。

融资租赁是一种世界性的现代融资手段,在国外十分普遍,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融资租赁在设备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率,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30%以上。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融资租赁业务方式后,二十多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来,租赁的优势还远未发挥出来,市场潜力很大。近年来,融资租赁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在中国的基础设施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如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中,上海、广州、长春、武汉等各地正在积极探讨或已经利用融资租赁进行地铁融资建设。一些地方为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和金融创新也专门成立了融资租赁公司,如天津成立了天津渤海租赁有限公司。专业基础设施租赁公司的设立,将助力金融创新,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5.短期融资券。作为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工具,短期融资券具有资金成本低,筹资约束条件较少的特点,可以作为公共项目建设短期资金平衡的备选模式。但这种融资方式仅仅是对整个融资结构的补充,存在短期流动性风险,需要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适于具有良好短期资金流动性的公共项目。

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来看,短期融资券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子市场,在解决绝大多数企业融资需求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货币市场而不可替代。目前,中国短期融资券市场总体发展较快,在货币市场乃至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日渐重要,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短期融资券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获得了迅速发展,许多地方发行了基础设施短期融资券,如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公司、南京市交通集团、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基础设施短期融资券累计均超过了10亿元以上。

6.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发起人资金来源多样化,资产负债表外化;进一步为投资人提供不同投资风险不同收益的金融商品;解决借款人资金来源不足;资金风险得以分散,东道国政府始终保持对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且整个过程涉及的机构较少,可以大大减少各种协议、合作等交易费用。

在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市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端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欧洲是美国以外世界上第二大资产证券化市场。英国一直是欧洲资产证券化的领先国家。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在亚洲日本、韩国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并已经进行了两批试点,第一批两家机构,即国开行和建行,试点额度为150亿;第二批 2007年启动,批准的试点机构数量是六至八家,额度为600亿元。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会加速发展。在基础设施领域,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项目逐渐增多,如2005年东莞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莞深高速公路” 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6亿元,2006年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在13个不同地区的市政道路BT (建设一回购)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4.25亿元。

篇2

融资平台公司的雏形始于1998年的财政刺激,其中又以重庆摸索出的国有投资模式最为知名。2002年底,重庆市设立了投资平台公司,通过国债注入、规费注入、土地收益权注入、存量资产注入和税收返还等五大方式向八个投资集团注入700多亿元的资本金,以此为平台,先后获得银行2500多亿元授信额度和1000多亿元的实际贷款,主要用于重庆的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重庆近年来全部基础设施总投资额的75%,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重庆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这种模式被世界银行称为“重庆国有投资集团模式”。

在重庆模式的引领和示范下,各地纷纷设立自己的各类融资平台公司,积极从事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客观地说,截止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平台公司的融资规模尚属可控,相关的政府负债也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有一个数据表明,在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的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融资平台真正遍地开花,从省会城市复制到地级市甚至区县一级,融资金额呈几何级数增加则是2009年以后的事。2009年一年,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我国实行了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项目审批和融资条件同时放松。就平台公司而言,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监会在2009年初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受此激励,外加各大银行事实上放松银根和贷款条件,全国范围内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陡增到3000多家(一说是80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负债余额则从1万多亿元增加到6万亿元(也有人说是5万多亿元,还有人估计是11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地方政府缘何如此负债

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面临严峻的发展压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7%,30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2008年,城市化率从30.5%提高到45.7%,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7个百分点。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以各种方式涌入城市,形成了对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巨大需求,地方政府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前几年甚嚣尘上的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其实即为一例。

现行财政与债务管理体制约束下,地方政府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面对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约束。正常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在我国的特殊背景下,以基金、各类收费组成的非税收入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使如此,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依赖常规性的收入来支撑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我国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选择自然是对外借债。但与此同时,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债券,这必然从体制上迫使地方政府另寻出路。

因此,从这两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通过筹建融资平台公司以达到融资和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也可以说是地方政府在现行体制条件下一种天才性的创造。

事实上,融资平台成立之初,有较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如重庆模式下的“三不原则”、“三大平衡”和“三大方式”),加上银行本身的风险防控体系,平台公司运转正常、宏观经济背景向好、资金链不突然中断等的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涉及平台公司、地方财政、金融部门以致于普通储户的连环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尚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但导致融资平台公司从风险可控到风险显著增加的“质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008下半年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放松了的项目审查、贷款审查是平台公司贷款急速增加的背景条件这一年,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仅拿出1.8万亿元,另外的3.2万亿元要由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当时,地方政府甚至响亮地喊出了18万亿元的投资盘子),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压力和速度陡然提高,贷款欲望倍增。与此同时,整个银行体系也放松银根和贷款条件,平台公司获得贷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成倍放大。

地方政府的深度介入众所周知,各类融资平台公司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负债就是政府负债。事实上,各类平台公司从一开始就是地方政府借以融资的工具和载体。一方面,平台公司本身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的,资本金主要由政府注入,运营范围由政府指定;另一方面,平台公司的贷款、还款均是在政府担保下进行,贷款资金的流向、相关项目建设等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甚至当某些融资平台得不到大银行贷款支持时,地方政府就转向自己可以控制的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抽取贷款资源。

银行自身逐利动机下的风险防控松懈以及近期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渐失信心多年以来,各大银行一直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视为“肥肉”,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最初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某项收费权等作为贷款抵押,但后来就有所放松,普遍接受由地方人大、政府出具的所谓“担保函”。同时,对地方政府授意下的平台公司套取信贷资金、改变贷款用途、不提供详细清楚的财务信息等问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预期之上(又特别基于高房价后的高地价以及地方政府的高收入预期)。但去年以来房价一再攀高、社会各界呼吁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声浪提高,在此背景下,银行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信心发生动摇。

各类融资平台公司良莠不齐,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各类违规操作时有所闻早期设立的各类城司,运作较为规范。但近年来,各地、各类平台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其中相当部分缺乏足够的资本金,资产负债率过高(60%-80%之间),管理人才不足,有时连项目也是临时拼凑而成,自然蕴藏巨大风险。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巨额负债可能产生的危害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万众关注的政府融资平台巨额负债问题,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是多主体(政府、银行、企业)联手运作、共同参与的结果,也与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必须明确,从整体上讲,当前巨大的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要转化成现实的风险,还有一个过程和一系列复杂的条件。但无论如何,一旦地方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巨额负债就会转化成巨大风险并波及金融体系和财政体系。据媒体报道,目前各类融资平台公司高达6万亿元的负债中80%为银行贷款,一旦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吃紧,平台公司不能如期偿还贷款,其中的相当部分就会转化为银行的呆坏账,进而影响到整体银行体系的盈利与健康状况。反过来,一旦银行嗅到风险或迫于上级要求,开始收紧新增贷款,催还到期贷款等一系列措施,地方政府马上会就面临严峻的还款压力。对于那些有所积蓄、财力丰沛、经济增长预期尚可的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还款、展期、续约等一系列方式渡过还款高峰,但对于那些本身并无多大增长实力、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一旦宏观政策收紧、银行收缩贷款,就会马上面临还款压力,地方财政将全面吃紧。

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所有地方政府的问题事实上也是中央政府的问题,所有地方政府的负债最后都是中央政府的负债,中央财政承担着“兜底”责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大的风险在于道德风险,即银行、地方政府“倒逼”中央财政为地方政府不加约束的融资,为银行放松监管、一心逐利承担最后的责任。

进一步地,在这一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地方政府已启动的项目因资金跟不上停工而造成的欠薪、失业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总之,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问题涉及到地方政府、银行、中央政府和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确需要在还没有变得不可收拾之前,提前采取措施,化解问题,消弥危机于无形之中。

几点应对思路

对于当前万众瞩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充分估计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损失;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必须理性处置、审慎决策,切莫“墙倒众人推”,人为地将那些潜在、隐性的、或有的风险变成了即期的、确定的风险,以致伤及整个经济体的健康。具体如下:

当务之急是由金融部门启动,摸清贷款平台公司的家底、资产负债、项目运行管理情况等,以利分类处理近期央行这方面已有所动作,政府融资平台的清查工作已被列为地方银监局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各大银行也正在紧急清查相关的贷款状况。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融资平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那些项目经营正常、有明确偿还能力的贷款,勿须太大担忧,宜将主要关注点集中于两类:一类是以土地为抵押的借款,另一类是项目本身不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而由地方政府以信用、担保函、未有具体名目的未来财政收入为空头担保的贷款,对于这两类,银行应当严密监控,敦促地方政府明确还款来源,及时提供财务信息,同时内部要足额计提坏账准备金。

迅速启动地方政府的债务整理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全面清理现有融资平台的债务状况并按项目进行分级,将重点放在那些项目不尽真实,偿还有问题的项目上,从地方财政综合统筹的角度,提出合适的债务整理方案,力争以盈补亏,化解风险。据我们了解,部分城市政府还是做了一些未雨绸缪的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保有着近年的财政盈余,以备包括偿债在内的不时之需。现在需要做的是将这部分隐形偿债资金亮明身份,正式、公开地建立专门的“偿债基金”,并向社会公告以强化各方面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中止某些可以适当收缩的支出项目,调入部分预算调剂金、长期国债资金、本级财政盈余等注入偿债基金,争取滚动几年,逐渐积累还债能力。另一方面,要严肃查处融资平台设立、运行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违法行为,对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平台公司、无项目贷款、挪用信贷资金等情况要严肃查处,切实控制新增债务(据悉,国家审计署已将政府债务的清查情况列为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现状;融资方式;选择;完善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分析

1.上市公司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熟和较为完善,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也较为谨慎,通常情况下都会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来进行融资,即先内部融资,然后再考虑债权融资,最后才会对股权融资进行考虑,这种融资方式的选择较为稳妥,风险性相对较小。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公司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资本利得更为重视,而对现金回报则较为忽略,这样就导致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时,往往会利用较低的融资成本、低于市场利率甚至是恶意零融资成本来进行股权融资。根据一份对上市公司融资统计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远远大于债权融资规模,而且股权融资的增长速度也远远在高于债权融资的增长速度。

2.上市公司负债结构缺乏合理性。对上市公司负债结构进行分析,主要需要对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和资产总额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可以利用公式来进行表示:

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其所反映出来的是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负债率,也可称为上市公司的投资安全系数,其是对投资者对负债偿还保障程度进行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负债总额越高,自有资金负债率则越大,这样债权人所得到的保障则越小,反之则债权人得到的保障越高,当债权人得到的保障越大时,上市公司股东及企业外的第三方则会对上市公司的信心越足,则愿意借款给上市公司。当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处于相等情况时,这是企业的自有资金负债率则处于最佳值。

资产负债率体现的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公司负债总额越少,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公司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资产负债率还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在不断的递减,这也间接的表明了上市公司借款安全程度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想通过银行借款或是发行债券进行融资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

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之受到各种融资方式融资成本差异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往往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融资方式的选择进行优化,在优先对股权融资进行选择的同时,还要适当的降低股权融资的比例,增加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融资结构的优化。特别是上市公司需要增加内源融资比例,这就需要上市公司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有效的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为企业提升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有效的运作企业内部的资本,加快资本的流通速度,确保企业现金流量的增加。通过内源融资由于不需要进行利息、股息的支付,也没有融资费用,这对于降低融资成本十分有利。另外增加外源融资中债券的融资比例,有利于融资风险的降低。

三、完善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途径

1.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目前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实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机制,所以进一步对职业经理人市场进行完善,从而增强经理人之间的竞争,努力提高经理人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为上市公司进行融资,保证公司股东的利益。

2.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场。目前股票市场还存在着内部人控制、虚假信息、操纵市场和价格等一些现象,所以需要加强对股票市场的完善,证监会应完善各种制度和措施来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加大对股票投资者的宣传和教育,强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合理性,确保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机制,由市场来主导股票的价格,从而实现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完善,可能有效的防止上市公司融资的盲目性和非理性,确保上市公司融资策略的理性化。

3.向内源融资方式倾斜。内源融资主要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由于在公司内部进行融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上市公司应充分挖掘内部资金,通过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效益等手段增加留存收益。向内源融资方式倾斜。

4.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家应制定制度,减少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限制,减低发行债券的门槛,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研发新的债券品种,扩大债券上市规模,增强债券流动性和安全性,提高债券平均收益率,吸引投资者投资。最终促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发展前途,同时还会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进行规范,提高上市公司获取利益的能力,确保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利用科学合理的融资方式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形式的规范,首先需要加快其观念的转变,使其尽快树立起清晰的、综合全面的融资观念,确保其融资行为的有计划性,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强化企业内部能力,进行理性化的融资,确保上市公司能够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华云.杨喜梅.上市公司融资研究[J].财会通讯,2010(11).

篇4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着各类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特别是随着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增加。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企业更应发挥主动性,加强财务风险的分析,优化资本结构,针对财务风险的各种成因,努力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企业效益。因此,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就相关防范财务风险的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2202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从创业、成长到成熟阶段,均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等都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从企业发展实践来看,外部环境、市场竞争、技术发展等因素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往往是影响企业发展,甚至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同时,为了正常生产经营、确保可持续发展,企业往往采用股权融资方式和债务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融资方式的选择,又往往产生财务风险。因此,如何强化财务风险预测和分析,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已成为我国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2.1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为股权融资方式和负债融资方式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在筹资时,谋求合理的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并带来较好的盈利,是确定合理资本结构的前提。部分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前,未结合企业未来开展的业务进行合理的资金需求预测,导致筹资规模不合理。部分企业未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股权融资方式和负债融资方式未有效加以利用,导致部分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业务处于快速发展期时,不敢大量采用负债融资方式,筹资数量不足,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产生影响,部分企业又筹资金额过大,负债过多,为企业带来资金支出压力,带来额外的利息负担。

2.2负债融资方式不恰当

企业负债融资方式多种多样,均具有不同的特性。我国企业选择负债融资方式不当、造成财务风险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部分企业错误的估计自身的实力和生产经营状况,采用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一旦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则难以按期偿还债券,由于债券方式的局限,无法参考银行贷款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因此影响企业声誉,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而部分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盲目的采用银行借款方式,而由于限制较多,因此取得资金数额有限,对企业生产经营又造成影响,企业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2.3市场环境变化导致财务风险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同样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如:企业受外部市场需求和其他同行业企业竞争影响,产品出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均对企业财务数据直接产生影响。从企业财务指标来看,产品销量降低、市场占有率下降,企业存货增加,资金使用率下降,资金周转效率降低,直接影响企业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从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受到影响。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当企业外部环境恶化,企业无法有效收回资金,从而难以进行产品改造、优化和升级,又影响企业规模扩张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进一步加剧财务风险,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2.4经营决策不够科学

投资方面,部分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未进行有效的可行性分析,未预测投资可能带来的效益回报,对于投资可能的风险未充分认识,导致盲目投资,使得企业投资难以获得效益,甚至形成损失。如:部分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对投资项目没有细致、系统、周密的调查,进行决策的依据不真实准确,甚至信息失真,导致在进行投资时失误,为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在产品销售方面,部分企业为增加销量,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客户信用情况未进行严格分析和判断,盲目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促销。虽然在账面上增加了营业收入和利润,但是由于债务人长期占用企业资金,使得企业流动资金缺乏,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外部债务。另外,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可能形成呆账,甚至形成坏账损失。

3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建议

3.1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优化资本结构

现代企业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综合利用股权融资方式和负债融资方式,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提高企业效益。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应充分预测企业未来可能的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目标,确定企业资金需求量。同时,在进行资金筹集方式选择时,考虑企业财务杠杆平衡点,当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时,可以考虑采用负债比例较大的筹资方式,增加企业筹资规模,同时,由于利息支出在税前列支,有效降低企业税负。应充分考虑负债结构的合理性,在长短期负债确定和负债取得和归还时间安排方面保持合理性。应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波动周期情况,考虑负债融资方式,避免造成某一时间段的偿债压力或者形成资金闲置现象。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应与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分别融通,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结合,确保短期偿债能力,长期资产应由长期负债来进行融通。结合企业投资计划,对企业未来盈利情况进行预测,考虑现金流量充足,避免企业由于资金断裂形成财务风险。

3.2结合企业长远利益,选择合理负债融资方式

选择融资方式,必须结合企业发展情况,特别是综合考虑企业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从而监督和控制风险,在选择负债融资资方式时应强调合理性,以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融资前,除首先考虑当前的资金需求量外,应同时考虑企业未来的长期利益,强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应对企业发展目标和生产经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采用符合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当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稳定,发展规模稳步扩大时,可以考虑发行企业债券方式,以降低贷款周期,同时降低融资成本。反之可以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即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财务危机,也可以采用谈判、企业债务重组等方式,将负债融资难以偿还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3.3降低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应采取相应手段降低市场风险。例如将市场不确定性加以化解,预测市场的不确定性,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采取多项举措,多途径实现风险分散,化解财务风险。面对外部市场压力,企业可以采用信用保险等方式,就企业某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实施保险,防范企业风险,也可采取非保险机制,例如申请高附加值产品金融支持,从而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又如,将产品以打折的方式出售给相关销售机构,提升企业业绩。企业应建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设立财务风险预警和管理机构,配备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采取常规性的措施,对企业可能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3.4加强投资可行性分析,优化经营决策

应强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建立企业资金管理监控制度,防止资金异常,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应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在决策时,考虑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又充分对投资对象进行调查,为投资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进行参考,防范信息收集不全导致投资失误。一方面,可以指派对业务熟悉、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对被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加强投资过程中的资金监控,实施风险分析和防范。资金监控过程中,应重点对企业流动资金使用情况加以掌握。特别是对于企业应收账款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客户的信用评价,防止为了提高销售量而盲目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从而防范坏账损失。在存货决策过程中,应加强存货管理,采用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确定最优方式采购存货,实施ABC存货管理方式,按照重要性、价值大小等对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分类,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乔洪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6).

[2]李子威.论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

篇5

关键词:现金并购 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

一、现金并购的资金来源及筹资方式

现金并购融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金并购融资按资金的来源不同一般可分为两大类融资方式,即内源融资方式和外源融资方式。内源融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所需资金。但由于并购活动所需的资金数额往往是非常巨大的,而企业内部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利用并购企业的营运资金流进行融资对于并购企业而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般不作为企业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

现金并购中应用较多的融资方式是外源融资,指企业从外边有开辟资金来源,向企业以外的经济主体筹措资金。外源融资作为企业筹集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对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资本的收益具有直接作用。

二、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分析

1.债务性融资风险。采取债务性融资的企业,可能出现不能按时支付利息、到期不能归还本金的风险。另外负债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当投资报酬率高于利率时,就能提高股东的收益。反之,就会降低股东收益,甚至危及股东资本,因此债务性融资还包括使普通股收益变动的风险。债务性融资因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刚性很强,筹资风险最大。

2.普通股融资风险。权益性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故无财务风险。但筹资使用不当,会降低普通股收益,因此存在使股东收益变动的风险。如果完全使用股票进行交易,主要会涉及两个因素。首先是由于股权数额的增加,交易期间可能会引起股东每股盈余被稀释。第二个因素是使用股票交易可能使投资者认为是并购企业的股票价格高于其价值的信号。这两种可能就能解释为什么使用股票融资不如使用债务融资的交易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股票价值更为有利。

3.优先股融资风险。优先股股东对公司的资产与盈余拥有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受偿的权利,并取得固定的股息,具有债券者的特征。在正常经营的环境下,运用优先股筹集长期资金来源不会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而避免财务风险的代价则表现为有限股的股息要在税后利润中支付,从而失去所得税的抵减效应。

三、中国现金并购中融资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1.制定正确的融资决策

要制定正确的融资决策,必须考虑到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和融资后的资本结构的变动,—方面尽量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利益,另—方面又要尽量避免债务资本带来的财务风险。

(1)债务融资方式。采用债务融资方式,很可能导致企业权益负债率过高,使权益资本的风险增大,从而可能会对股票的价格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使得并购企业希望是用债务融资避免股权价值稀释的愿望相违背。因此,在利用债务融资方式时,并购融资企业应当特别重视在杠杆利益发挥与负债比率升高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2)权益融资方式。采用权益性融资方式,由于股权数额的增加,将有可能会导致股权价值被稀释。影响这种情况发生与否的因素主要在于支付给被并购企业股票的数量与这部分股票能为合并后企业增加的盈利的价值比较。另一方面,权益融资中除了要关注EPS与市盈率等指标的影响以外,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企业控制权的分散程度的影响,必须合理设定一个可以放弃的股权数额的限额,以避免控制权又落入他人之手的风险。

2.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

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视野开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也要致力于研究如何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各类投资银行、并购基金等。

(1)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既包括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等。优化融资结构必须是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将融资风险与成本综合考虑。

(2)以优先债务、从属债务和股权部分形成的倒三角图形可以扼要地说明融资的结构安排。在倒三角的并购融资安排中,最上层为优先债务,第二层为从属债务,最后是优先股和普通股。对于企业来说融资成本由上到下越来越高,而风险由下到上越来越大。因此,不同融资方式所占的比重也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少。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于整个并购融资项目而言是比较稳健的,使得资金成本尽量减少,融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合理确定融资结构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既要将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进行比较,也要对三者分别分析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二是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在这个前提下,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

3.合理规划并购融资的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一般指企业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管理是实现并购融资优化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确定完融资类型后,企业应进一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趋势,运用金融工程技术,通过融资方案专业设计,不断降低融资成本。

4.借鉴杠杆收购融资

尽管杠杆收购具有高风险性,但伴随而来的也是其具有高收益性。它的强势财务杠杆效应,能带来极高的股权回报率,使之成为一种颇为有效的融资方式。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状况的限制,杠杆收购在我国还不具备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并购融资方式还很有限,债务融资仍是主要的方式之一,许多并购融资活动中债务比例都比较高,因此,借鉴杠杆收购融资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辉.股权分置条件下的并购动机与绩效变化之关系.现代财经,2006,(5).

[2]张琰,崔瑛.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规避探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5).

[3]黄丽萍.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分析.财会通讯,2006,(5).

篇6

【关键词】资本结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经济增加值

一、引言

关于企业资本结构,有很多相对成熟的理论,但是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之间的差异较大,甚至截然相反。例如,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的营业收益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中的MM理论就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都是不变的,企业的总价值也是不变的。而净收益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则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

资本结构对于企业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涉及多个方面,这里试图根据我国房地产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利用科学的计量回归模型来研究多种融资方式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由于EVA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所有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包含了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回报,能够综合度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本文在回归分析中使用EVA作为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

二、研究假设

企业资本结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大类。股权融资具有筹集资金可永久使用、无到期日、不需归还、增强企业资本金和举债能力等优点,缺点是资本成本较高。股权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前提,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是通过设立子公司引入外部少数股权资本,还是母公司增加股权自办,不同的股本扩充方式是资本结构战略规划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债权资本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短期融资券、公司债等融资形式。其中,银行贷款是企业债权融资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具有融资速度快、融资成本低、利息成本可以税前抵扣和企业股权不会被稀释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众多企业优先考虑的重要融资方式。不同融资方式各有优劣,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的相互结合,优化资本结构,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从财务角度为企业发展做出努力。据此,给出下面的合理假设。

假设1: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会显著影响企业价值,即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显著影响EVA。

假设2: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不同具体方式也会影响企业价值,即少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长期借款融资会显著影响EVA。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到可利用历史报表数据的限制,文中只研究了具体融资方式中的少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长期借款融资等三种进一步细分的具体融资方式,而没有考虑现实中的其他具体融资方式。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同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执行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于受到新准则执行前后信息披露存在重大差异,文中仅选取了2009-2011年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板块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得到412个样本观测值,剔除B股样本和信息缺失的公司,最后获得129家公司3个年度387个样本。本文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提供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数据处理利用spss13.0。

(二)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提出的两个假设,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分析来检验:样本公司通过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调整资本结构,是否可实现对于企业EVA的影响,影响企业价值。具体的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各变量的定义如下:

EVA—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即净利润+利息支出*(1-所得税率)+(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利息支出为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平均所有者权益和平均负债合计均采用年初数与年末数合计的平均值;平均无息流动负债是由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构成:由于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平均资本成本率参照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中规定,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保持不变的要求,综合样本数据,将房地产行业的平均资本成本率定位4.1%。

X1—股权融资额,是公司年末股东权益总额。

X2—债权融资,是公司年末负债总额。

X11—少数股权融资,是公司年末少数股东权益金融。

X12—母公司股权融资,是公司年末股东权益总额减去年末少数股东权益之后的余额。

X21—债券融资,是公司年末应付债券金融。

X22—银行贷款融资,是公司年末短期借款、年末长期借款金额之和。

X23—是公司负债总额减去公司年末短期借款、年末长期借款、年末应付债券之后的余额。

Ratio—资产负债率,是公司年末负债总额与年末资产总额之比。

模型1用于检验假设1。假设1预测,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价值,企业通过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筹资,调整资本结构,影响EVA。

模型2用来检验假设2。再进一步地具体深入分析,即使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会影响EVA,但是股权融资中又有母公司追加股权资本和引入少数股权资本两种融资方式可以选择,而债权融资中又主要有银行贷款融资,债权融资和无息负债等其他债权融资方式可以选择,故而需要进一步细分具体融资方式又是怎样影响EVA的。假设2预测,对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不同方式选择而言,会有不同的融资效果。

四、回归结果分析及讨论

图一提供了假设1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是检验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股权资本和债券资本筹资,调整资本结构,影响EVA。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股权融资的估计系数为0.128,并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在只有一种股权融资方式的情况下,股权融资会带来EVA的增加。但当有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可供选择时,与债券融资相比,股权融资对EVA的影响仍然显著为正,而债券融资的股息系数为0.041,显然没有股权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大。

图二提供了假设2的回归结果。模型2主要是进一步检验少数股东资本、母公司股东资本、债券筹资、银行贷款和无息负债等具体融资方式对于EVA的影响。有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少数股权的估计系数是0.286,母公司股权融资X12的估计系数是0.130,银行贷款融资X22的估计系数是-0.079,并且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2数据显示,增加少数股权资本融资、增加母公司股权融资和减少银行贷款融资会显著带来EVA的增加。并且,在股权融资中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时,从系数大小上来看,与母公司股权融资相比,少数股权融资对EVA的影响更大,少数股权融资的影响超过了母公司股权融资的影响。在控制了资本结构的影响之后,上述结果不变。需要说明的是,债券融资的回归系数虽然基本为正,但一直不显著,其他债权融资系数基本为正。

总之,根据我国房地产行业129家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利用科学的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方式的选择确实会显著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EVA。第一,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和EV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股权融资对于EVA的影响显著大于债务融资。第二,增加少数股权资本融资和母公司股权资本融资均会增加EVA,但少数股权资本融资的影响更大,这一点可能和房地产行业联系紧密。第三,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不存在资本成本,可以显著增加EVA。

参考文献:

[1]韩传摸,孙青霞.中国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09).

篇7

在政府鼓励民间资本注入电力、铁路等大型企业的形势下,2012年,当时的铁道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领域。由此,铁路进入以拓宽多种融资渠道、形成多样融资方式取代过往以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为主的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一、铁路融资原则

基于以上所提到的高资产负债率与银行贷款逐渐谨慎的客观情况,今后铁路融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融资手段应具有可持续操作性,对未来持续融资不会产生制约和给铁路未来的经营造成困难,铁路行业不会产生整体亏损。

(二)低成本原则

在满足规模的前提下,寻求尽可能低的资金成本,使融资总体成本与铁路行业的盈利能力相匹配。

(三)市场化和多元化融资原则

坚持市场化和多元化的融资体制改革方向,大力推进股权融资和其他融资方式的开展,与铁路总体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四)时间原则

债务融资与项目资金需求匹配,尽可能延长还款周期,资金期限中长期为主。

二、铁路融资方式分析

(一)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是铁路主要融资方式之一,主要包括国内银行借款和铁路债券。相对于铁路的盈利能力,资金成本过高将限制铁路的盈利能力,随着还本付息压力的逐渐增大,债务融资应有一个限度。

(1)债务融资规模的确定。负债规模的指标为资产负债率。铁路负债的适度规模,可以通过分析铁路的总资产报酬率水平和资金成本来判断:1)如果铁路总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能够通过举债获得避税优惠。2)铁路总资产报酬率小于负债率但大于负债利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股东利益开始受到侵蚀,逐渐落入债务陷阱。3)铁路总资本报酬率小于负债利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铁路处于亏损状态。

(2)各种债务融资工具的特点。1)国内银行贷款。银行借款是此前铁道部主要的筹资方式,基于彼时铁道部独特的信用资质和国内银行充裕的资金状况,国家开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对铁道部放款的态度十分积极。银行借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债务结构单一,间接融资比重过大;债务成本偏高,负债空间有限,对经营构成一定的压力,信用优势没有在融资成本上体现;存量借款的还款期限较为集中,增量借款的期限不够灵活。2)铁路债券。债券市场正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几年内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铁道部是目前惟一以政府名义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的发行主体,该类债券具备政府信用特征。债券融资可以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公募债券投资者众多,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借款,铁路债券融资空间很大,但受额度限制。私募债券投资者一般为特定机构投资者,资金市场上集中了大量以保险公司为代表的专业投资人,资金非常庞大,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3)债务融资策略。债务融资的总的策略是:以银行贷款和债券为重点,控制总量规模,积极争取大额铁路债券。1)积极争取铁路债券等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2)用较低利率的新债去替换利率较高的老债,降低融资成本。3)争取各种优惠贷款政策。4)积极争取财政贴息,在以往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从而不断摊薄贷款融资成本。5)灵活安排每一笔合同,考虑建设投入期的回报情况,应尽量推后利息偿还的时间,降低附息频率。

(二)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包括公募和私募两类。公募股权融资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私募股权融资主要是铁道部和地方政府、企业集团的合资铁路。尽管目前铁路股权融资数额较小,尚没有成为铁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在工业化时期,股权融资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铁路建设的主要融资方式,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融资方式。

考虑到铁路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等产业特性,铁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大、时间紧以及股票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铁路公募股权融资应采用“存量换增量”的滚动开发方式,即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收购成熟的铁路资产,铁道部实现资产套现,进行自主增量投资。

项目选择的原则:一是与总体改革方向不发生重大冲突。二是坚持运输集中统一调度指挥。三是国铁保持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和相应收益权。四是国铁新一轮上市融资的公司应形象良好,规模要大。五是上市公司应具备持续增长的规划和现实可行性。

(三)内源性融资

自有资金为所有资金来源中铁道部最可控、运用最灵活的部分,资金成本主要体现为机会成本。努力提高自有资金收益率是铁道部一直以来坚持尝试、探索的重要工作。加大自有资金在未来线路建设所需资金中的比重,不但可有效缓解集中筹资的压力,而且对于降低线路建设成本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未来几年内,随着铁路运力的增长,自有资金的总量会随之扩大,全路沉淀资金用于线路建设的自有资金潜力有较大的扩张空间。

(四)其他融资方式

(1)信托。理论上目前铁道部可以通过信托计划获得大规模的资金,但由于信托市场刚刚培育,铁道部目前运用信托计划进行融资可能面临以下不确定性因素:1)主管机关由人民银行变更为银监会,若发行大规模的信托计划,无法把握是否会得到主管机关同意。2)若保险公司等大型机构投资人成为信托计划的主要委托人,由于规模较大,可能需要得到其主管机关的认可。3)如果发行期限较长的信托计划,其实际资金成本可能没有明显优势。铁路信托计划的发展可能要经历一个逐步扩张的过程。

(2)产业基金。在未来几年内也都存在较大突破的可能。在分析资金来源时,需客观、动态的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多种影响因素。对于铁道部而言,一旦政策环境得到改善,筹资容量巨大,即使当前无法大规模地、正式地推出这种筹资方案,也可以先进行局部的、变通的市场尝试。

(3)项目融资。在不改变现有运营模式下,铁道部可依靠其自身特殊信用条件,参照市政类项目建设案例,新线建设中以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每年对投资方补贴率的方式(与具体线路经营状况无关,投资方获得固定回报)进行项目融资。

(4)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区别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新型融资方式,具体的融资方案具有适合个案特点的多样性。国内关于中国方式的资产证券化尝试正在积极推进,在可见的未来,资产证券化将成为国内最具活力的成熟融资方式。

虽然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很快,但是成为国内成熟的融资途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未来将成为主流融资工具之一。而铁路拥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三、融资方式评价

(一)形成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内源性融资三足鼎立的局面

目前铁路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大规模集中建设,在快速完成规模建设、提高规模竞争能力的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完成对铁路线路的结构性布局,努力提高铁路的规模效益并实现结构合理,最终促使铁路整体、长远效益的提高。在未来几年里中国铁路将形成以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铁路建设基金为主,政府直接投资、外资、合资铁路为辅的融资结构。

(二)债务融资中,银行借款的主导地位不变

推出准国家信用级的“铁路建设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债券融资的比例,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探索信托、产业基金等融资方式。

(三)股权融资中,公募与私募并举

在客货专线等方面重点发展私募,而公募则着力打造绩优蓝筹上市公司,实现存量换增量、资产套现的目标。

(四)内源性融资是成本最低、成效最为显著的融资方式

自有资金为所有资金来源中铁道部最可控、运用最灵活的部分,加大自有资金在未来线路建设所需资金中的比重,不但可有效缓解集中筹资的压力,而且对于降低线路建设成本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实施建议

(一)发挥铁路建设投资机构的作用

根据《公司法》和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路构造符合法律规范的投资主体,是推进多元化、多渠道融资的必要条件。中国铁路构筑投资主体――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代表铁道部行使出资人代表职能,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负责铁路的投资、控股、参股等符合法律规范的经营行为。

铁路在培育股权融资平台时,作为国家铁路的代表,授权投资机构行使股东的权利,依法推荐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既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规范,也适应了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二)遵循铁路建设的国际惯例,争取国家政策,控制投资成本

控制铁路的建设成本,既是社会资源有效运用的需要,也是推进市场化融资的必然要求。铁路的建设成本,以债务利息、折旧、资本金规模等途径,影响铁路的经营效益,与净资产收益率关联度很高。

鉴于铁路的基础产业特征和建设成本巨大,各国在大规模发展铁路时期,都创造条件控制成本。中央政府和地方通常给予铁路建设者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无偿赠予土地、减免税收等。这些优惠政策能够刺激私人投资的热情,保证私人投资的安全,加快铁路网络的建设速度。对于公益性运输,政府的资助尤为重要。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国有企业,一个“国”字在铁路头顶上,是压力更是一份责任。长期以来,铁路除了要让几十万铁路职工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还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电煤运输关系到国计民生,还有国防、科技等建设物资的运输以及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运输任务,铁路都得放开一切,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排除万难,完成国家下达的运输任务。因此,铁路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补偿等方式,争取可能的优惠,控制铁路建设成本,为持续滚动开发、提升运输竞争力创造条件。

(三)尽快构造融资平台,启动股权融资

通过存量换增量的股权融资方式,铁路将打造多家上市公司作为股权融资平台。选择高运输密度的线路、客货运专线以及专业化公司相对完整、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存量资产率先改制上市,并进行规范经营,树立铁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良好形象,保证铁路公司的再融资能力。

公募股权融资,需要经历法定的时间周期和程序,必须加快步伐,尽快制定出股权融资的方案。

(四)争取设立铁路金融机构

积极争取设立铁路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产业银行,专业运作,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融资和资金管理的力度。

的确,铁路部门目前面临一些困境,但并不是说这困境就成了漫漫长路永无尽头。相信通过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实现多元化融资,铁路就将渐渐走出困境,那时也将实现国家铁路建设和投资者的双赢与利益共享,铁路将继续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为济南铁路局济南西站)

参考文献

[1] 孔文涛.浅议当前铁路建设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8(11).

[2] 熊湘江.我国铁路建设项目投融资渠道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企业债券;银行贷款

一、引言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发展迅速,但整体而言中国的企业融资仍然主要依赖于银行体系为主的债务融资,企业债务融资结构失衡现象严重,主要体现为缺乏足够规模的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务融资过度依赖于银行等,所以,对中国企业的负债融资进行研究仍然是非常迫切的现实课题。

二、企业负债融资方式

企业的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构成了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而负债融资中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构成了企业的主要债务结构。债务融资结构主要指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租赁以及其他债务工具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方式来看,银行贷款一直是最主要的债务融资方式。见表1-1。

表1-1 银行贷款融资额和债券融资额的比较 单位:亿

年份 银行贷款融资额 公司债券融资额

2001 12439.41 147.00

2002 18979.20 325.00

2003 27702.30 358.00

2004 19201.60 327.00

2005 16492.60 2046.50

2006 30594.90 3938.30

2007 36405.60 5058.50

2008 41703.70 8435.40

2009 95940.00 15864.4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1-1可知,尽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持续增长,但银行贷款增长更为迅速,且一直是我国企业最主要的债务融资方式。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依据是融资成本的比较,即选择相对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所以,任何对企业融资成本会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会纳入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权衡中,企业决策者在综合比较和权衡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融资方式选择。

三、公司债券、银行借款融资方式成本对比

(一)公司债券、银行借款融资方式直接成本对比

债券的筹资成本:K1=id*R/(R-fb),其中,R、id分别为筹资额与资金利息;fb为发行费,包括承销、印刷等各项费用,其又可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用c表示如印刷、公告、文件包装等费用,一般与发行额大小无关;而承销等费用假设用aR表示,其比例随发行量的增大而逐步趋小,则债券筹资成本率变为:K1=id/(1-a-C/R)。采用银行贷款融资,其筹资成本主要是企业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及借贷手续费。银行贷款的筹资成本可用公式表示为:K2=id/(1-fbA/R),其中,K2为银行贷款融资成本率;R为筹资额;id借款利率;fbA银行贷款手续费。将两种筹资成本对比,即:Kb/KbA=(1-fbA/R)/(1-a-C/R);一般银行手续费较低,即fbA0,则上式可写成:Kb/KbA=1/(1-a-C/R)或KbA/Kb=1-a-C/R。从上式可以看出,C为固定费用,与债券发行量的关系不大,a为券商承销费率,随R值的增大而减小,所以,R越大,a和C/R越小,K2/K1越大,即债券融资相对银行融资成本更低,筹资规模越大,债券的规模成本节约效应越强。本文选取2011年深沪两市发行债券的12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长期贷款利率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提供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经过EXCEL数据处理,将银行贷款融资成本与债券融资成本差额作为节约成本,融资额为债券的发行额,若存在规模效应,则节约成本会随融资额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增大的幅度是上升的,样本结果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采用债券融资的成本节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完全一致,无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银行贷款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债务融资方式。为什么债券融资成本低,我国的上市公司却选择银行贷款融资呢?通过分析,债务融资成本不仅包含直接成本,还包括一些间接成本,正是由于这些成本的存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把银行贷款作为首选的债务融资方式。

图1 债券融资的规模效应

(二)公司债券、银行借款融资方式的间接成本对比

1.企业债券融资的信息成本

必要的信息披露有利于竞争对手,这是选择债券融资的一个不利因素,即信息成本。企业要成功融资,就要对债权人披露相关的企业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都要求资金需求者提供相关的信息,都会造成信息成本的产生,但企业债券的信息生产成本比银行贷款大。因为银行贷款要求的信息披露一般仅限于贷款银行知晓,而企业债券发行要求的公开性使得外部投资者甚至企业竞争者都能获取企业的信息,这显然对于那些保护信息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企业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出于对企业信息的保护,很多公司在选择负债融资的方式时会偏向银行贷款而不是企业债券。

2.企业债券融资的时间成本

严格的审批和繁琐的发行手续都是造成时间成本的原因。《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②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期末净资产额的40%,金融类公司的累计公司债券余额按金融企业的有关规定计算;③公司的生产经营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募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④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平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⑤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等。此外,债券的发行必须依照下列程序进行:股东大会作出决议;保荐人保荐并向证监会申报;等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正是由于企业债券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繁琐的发行手续增加了发债企业的时间成本,所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负债融资方式的选择自然以银行贷款为主。

3.企业债券融资的破产成本

当企业的债务面值总额接近或大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时,企业面临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其涉及的破产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有:①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发生纠纷,会使破产期限延长,在此期间产生的资产破损贬值;②破产过程中支付给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机构的费用。间接成本有:①企业破产导致其商业信用发生危机,被催交欠款、拖延付款的情况日益严重,被迫低价变卖资产、停工停产造成的损失;②财务困境中的借款成本会更高;③企业破产后采取债务重组方式将增加管理成本。我国银行作为债权人不能给管理者带来经营压力,国有上市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关系上的不清晰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企业的破产成本。相反,如果企业采用债券融资,在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而不能还本负息时会面临破产清算的困境。这样就使得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考虑负债融资的方式时优先选择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不用担心破产成本效应。

四、建议

(一)加强国有上市公司和银行间的独立性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与上市公司的国家控股是债务融资软约束的根源,也是我国上市公司选择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债(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8页)务融资约束机制的硬化要求出发,需要加快银行产权体制改革。工行、中行和建行都已经上市,产权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济主体仍有差距,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仍然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地方政府。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仍应加快,使其与国有上市公司真正成为各自独立的市场实体。

(二)减少行政控制,加快债券市场化进程

2008年国家发改委新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规定企业债发行可以实行核准制,并且可以减少核准环节、简化程序,向市场化的发行监管方式靠拢。2007年,证监会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中规定公司债券的发行不再实行审批制,而是实行核准制,使其发行审核程序得到简化。从这些改革举措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发行监管已经向市场化监管体制迈进,逐步减少行政控制。由于对发行人进行实质性审核,并不能极大程度的降低市场风险,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大力培育成熟、稳健的投资者,促使投资者进行理性判断和投资。根据市场的发展进程和投资者的成熟程度,监管部门可以逐渐放宽监管标准,做好市场监督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将最终判断权和买卖债券的自由选择权交还给投资者。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融资 资本结构

一、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综述

现代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首选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以债务融资为先,而把股权融资作为最后的选择。其理由是:内源融资无须花费融资成本,不存在还本付息与分红派息问题,是最理想的融资方式,如果内源融资能基本上或大部分满足需要,则企业的融资成本很低,融资成本低,则意味着企业盈利水平提高。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逐步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的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该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再当该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上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投资。

二、最佳资本结构

1.融资总收益大于融资总成本。企业进行融资,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融资后的收益如何?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一般来说,在不考虑融资风险成本时,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他主要包括:融资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费用、利息成本、融资后的资金占用费用,以及融资时支付的其他费用。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哪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另外,在选择银行融资时,要充分考虑各银行间不同的信贷政策,选择对中小企业最为有利、最为优惠的银行。因此,只有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

2.力求最佳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筹资决策的目标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以求得企业价值最大化,达到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相对于负债资金来说,我们把自有资金和股权基金统称为权益资金。因此,资本结构的选择也就是对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在整个资金比重中的权衡,以确定本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1)资本结构的衡量指标。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但不同因素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力度的差别是很大的,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资本结构,而衡量资本结构好坏的指标一般用财务杠杆利益。财务杠杆利益是指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要想取得理想的财务杠杆利益,保持企业较好的资本结构,可以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降低企业负债利率两个方面来达到目的。

(2)最佳资本结构。由于负债会给企业带来双重影响,适度负债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和税收利益,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但过度的负债又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利益之间的利弊关系,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所谓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使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确定自己的最佳资本结构: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EBIT-EPS分析法)。利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进行的分析,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息税前利润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决策原则:当预计的EBIT高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EBIT时,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利润;当预计的EBIT低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EBIT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利润。但该方法的不足是没有考虑风险的影响。比较企业资金成本和企业价值。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只有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的增长才会直接导致股价的上升,实际上是经常随着每股收益的增长风险也加大。如果每股收益的增长不足以补偿风险增加所需要的报酬,尽管每股收益增加,股价仍然会下降,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在此资本结构下企业总价值最大,并且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企业总价值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

三、选择融资方式和资本结构时应考虑的因素

1.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企业在筹集资金时,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运转。

篇10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版权所有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我国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但是,在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的作用仍是重要的。除非股票市场的价格能够准确的反映企业目前的价值和未来投资的信息,否则,通过股票市场来监督企业可能带来更多的信息干扰。例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效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可以人为的提高股票的价格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

企业为了一定的项目融资,银行考虑的是该投资项目产生收益的可能性,而股东的股票所反映的,却是整个企业的价值,在银行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激励约束下,银行不用借助于股票的价格,,只需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就可以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股票市场的价格能正确的反映企业的信息,他们也就不存在什么显著的区别,否则,就只有在资本使用上的效率差别了。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价格在反映企业的信息方面是比较脆弱,股票价格中包含更多的是投机性的因素,而另一方面,银行较之于过去,已经更为注重贷款的质量。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任何一种融资方式的积极作用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的不完善,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不确定性,使得处于不同经济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应该适用于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企业化程度较高,效益较好的企业而言,通过银行和股票市场来筹集资金这两种方式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而对于低效率的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改善其治理结构。就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情况而言,它对改善效率差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且给股票市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太大。同时,考虑到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从而有助于一些社会知名度小,风险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可以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融资问题。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