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危机政策研究专家IrvingLes-terJanis认为政策制定者常常乐忠于“简单快速”这种决策方法,如果客观上,这种判断不正确,那公共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可见,政策制定是政府进行危机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而需要谨慎并系统化地提出一些危机政策制定的有效措施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原则,并根据危机情景的需要,系统化地提出一些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措施。
1国内外学者研究综述
1.1国外学者研究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决策行为和相关方面理论的研究有突出表现,但并未形成体系的研究,主要的代表作有,戴恩斯(1970)的《灾难中的组织行为》,赫尔曼(1972)的《国际危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得到初建,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方面的研究渐渐凸显出来。1989年,IrvingLesterJanis对法人,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的管理者在进行关键的决策时如何避免决定性的错误和保证政策的质量进行了一个综合的分析[1],他认为领导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是重大的,一旦判断错误,结果就是灾难性的。1995年,AlexanderKouzmin等人提出应该设计高效率的系统以抑制很小的失误所导致的结果,因为这些结果能够进行灾难性的扩大,同时一个发展良好的,经过试验的,以及可以可靠地进行类推和模仿的专家系统科学能够被设计出来[2]。21世纪至今,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学者们也越来越关注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过程。2005年,国际著名的应急管理专家ArjenBoin等人提出太多的冲突将会妨碍政策制定的过程,而领导和他的团队在危机决策中意义重大,这些危机团队将会成为机构之间和政府内部的高度复杂的网络关节点,从而应对危机,因此需要激发智力和合作的能力[3]。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研究大多是领导者,团队建设等方面来提出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相应措施,但很少有对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措施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然而其中的很多过程和因素也为本文关于政策制定措施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2国内学者研究情况
我国著名研究管理专家薛澜,张强和钟开斌认为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危机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转型期间的危机问题,同时要把握时机,尽快转变职能,提升危机的应对能力,并且着重强调危机决策的重要性[4];张小明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和指标体系构建的角度,推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5];郭晶莹从暴雪灾害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他认为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期待着政府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进行危机管理[6];
朱正威和吴霞认为危机政策加强预测,分析和判断,揭示各种趋向,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和潜在问题,以便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生较大的偏差和失误,能及时制定出补救和应变措施,尽可能快速地缩小危机破坏范围[7];郭钟辉和杨芳我国应急管理中政策执行存在缺乏强有力的执行组织、社会参与不足、执行手段单一、问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各种综合手段促进政府应急管理中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等等[8]。总而言之,国内学者对于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措施的研究主要从政策制定的信息预警方面,政策执行方面,政策伦理建设方面,法律建设和政府能力提升这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其中,政策伦理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政策制定过程的正当性,政策主体,政策价值倾向等。
2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内涵
对“政策制定”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政策制定从问题的界定到选择方案以及方案合法化的过程,即政策形成,另一种则把政策制定看成是一个过程。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家托马斯•R•戴伊认为研究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通常要考虑在政治体系内发生的一系列行为活动或过程[9]。所以我们从后一种意义上来理解政策制定,即研究政策制定的制定过程,这些过程所涉及的相关行为和活动的参与者,及研究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职能,它是应对危机的中坚力量。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危机进行控制和管治的重要方式,它要求政府联合社会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已有的或者正在组建并且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如危机的信息预警机制,政府危机决策机制,公众公共沟通机制以及内部信息传递机制等,采取合法、合理与合情的手段获取最有效的信息,随后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制定最优的政策,以达到将“危机”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目的,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策制定就是在公共危机情景里,政府及公民通过政策制定应对危机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信息预警而及时的确认问题,采用公共选择模式形成政策方案,最后,通过政策实施与评估,实现政策的意义。
3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原则
3.1公民参与危机政策制定的力度应增强
当今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地区的危机有可能影响其他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更多收到这些危机的影响和危害的仍然是普通公民,而且公民受伤害程度在加大,加之公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20世纪70年,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认为公平是社会机构的第一美德,公民应当拥有这种公平和民主[10],所以,公民应具有更广泛的权力参与到保护自身利益的活动,并且,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个过程中,使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力度增强。
3.2坚持快速决策,并敢于承担风险
现代危机影响程度加深,影响范围扩大,有些时候它的危害面不仅仅表现伤亡人数上,也有可能对政权的稳定性产生威胁,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可能产生影响,所以政策制定者应该快速决策,以免危害扩散,同时要敢于承担风险,由于危机常常来自于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很多时候是突发起来的,事先难以预料,同时现代危机的破坏力增大和破坏内容范围的扩大,因此,在面对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政策制定者要坚持快速决策和敢于承担风险,提高政策制定效率。
3.3坚持危机政策的产出价值优先
20世纪80年代,国际著名政策科学家叶海卡•德罗尔认为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受到两套不同的价值支配,一套是产出方面,即政策对现实的影响方面的价值、目标和要求;另一套则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形式方面[11],我们同意的前一套价值方案,即坚持危机政策的产出价值的原则,因为现代危机很难明确它的起止时间,以及它的破坏范围扩大等,所以,在面对危机时,政府要坚持政策的产出价值优先,也就是政府对危机产生的现实效益优先。
4有效制定危机政策的措施建议
4.1明确政府职能和强化政府责任,是有效制定危机政策的保证
我们认为现在并不是缺少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各国已经拥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在过去发生的危机事件中,这些机构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危机初期,他们对危机信息的感知和查寻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国际危机管理研究专家阿金•伯恩认为很多机构,公共的和私有的,都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探查潜在的危机[3],危机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就是在危机发生之前防止场面失控,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防止场面的进一步失控,以及当发生失控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掌握现场情况,与此同时,在具体政策制定过程中,明确政策的职能和强化政府责任更是制定有效危机政策的保证。
4.2及时接收危机信号和收集危机信息,从而迅速确认问题,是有效制定危机政策的前提
危机可能发生在任何地点,发生在任何时间,只有很少,甚至是没有警号,这并不是说对危机的防御和准备是毫无意义,并且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反,危机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因此,需要加强预防和准备,对危机的预防和准备则为了减少它的破坏性。组织积极接受危机信号和收集危机信息则是确认问题从而应对危机的一个前期的准备,这个属于危机政策制定的一部分。在危机发生前,常常会有一些表示危机即将发生的信号发射出来,这些信号的收集和运用对进行危机管理政策制定者而言,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4.3政府引导公民参与危机政策制定,是有效制定危机政策的需要
JohnRawls(1971,p.4)认为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作为平等的公民,他们的自由问题应该得到解决,并且得以确定,这些权利应该受到公正的保护,而并不是受政治的讨价还价和社会利益的微积分所支配[9],所以公民有权力参与危机政策制定,涉及公民人身安全和利益的问题的政府层次的商议应该是透明化的。具体的来说,公民参与危机政策制定主要有三个好处:第一,公民参与危机政策的制定,体现正义,公平和民主;第二,公民参与危机政策的制定,政策容易被接受,这样可以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制定力度;第三,公民参与危机政策的制定,政府对公民参与政策的制定进行宏观的把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权威,提高政府的公民力,进一步增强政府的社会满意度。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旅游行业;危机管理;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企业随时都可能遭受各种各样的危机。而旅游企业外部环境更是受多方面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体上分为一般外部环境和行业特殊微观环境两个大块的影响,而一般外部环境一般指的是如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而外部微观环境指的是旅游竞争者、消费者、供应商等关于行业环境方面的。以上这些环境中的变量由于它们之间为非线性关系,这将造成旅游企业系统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哪怕系统的一个初始条件的发生一些小变却,但却可引发很大的行为结果变化。而行业特殊环境主要是因旅游企业特殊性引起的,如一次旅游活动会涉及到多个环节,如“住、食、游、行、购”等,这些环节只有相互之间协调起来,才利于旅游企业经营的顺利展开。所以,旅游企业比其它企业,相对来说更易遭受危机侵害。由上所述,管理好组织的目标且保持内、外环境互动,又能进一步有效地调整环境,增强旅游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理应且必然成为旅游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下将探讨旅游企业应对危机的若干措施。
2 旅游企业应对危机的管理措施
一方面,随着当前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技术知识的快速扩散与交叉渗透,旅游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竞争优势越来越能难得长久地保持,各种危机更是容易发生。另一方面,组织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内部的流程,也规定了各项业务的基本流程, 不同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组织的效果,更是组织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因此旅游企业之间及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才能完成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这体现了其合作性特点。根据一些研究报道某些的大企业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其组织结构无法满足环境变化的需求。综上所述,旅游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充满危机的外部环境,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谋求长远的发展,应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和制度,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下将就此进行详细的探讨。加强企业应对危机的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2.1 建立危机管理制度
由于成立旅游危机管理组织靠常规管理程序无法有效化解,要建立危机预警和应变系统。所以具体的做法是先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再成立旅游危机管理组织。而旅游危机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一般是:全面了解并整理旅游企业危机管理内容相关信息,定期分析企业潜在的危机,及时分析危机发生的概率和危机发生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此为根据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从而要及时做好应对危机的方案,以当危机发生时能实行有效的应对措施,达到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2.2 建立企业危机管理系统
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若发生危机涉及范围比较大。因此有必要建立旅游突发性危机预警系统,而这个系统一般可由四部分组成,即预测预警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风险评价子系统、预警决策子系统。这样,若危机来临或即将来临时,危机预警系统就可给旅游企业快速收集、分析判断、传播、应对措施及反馈的信息,从而使企业能及时、准确、高效且全面地掌握有关危机。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旅游业的信息系统、危机管理体系和预警系统一定要形成制度,且管理上不能松懈,这样预测到可能或将要发现危机,就要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环节和积极地承担危机管理的责任。
2.3 培养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激励意识,最主要是它类似于有效的凝聚剂,它最大的作用是可使企业整体员工在危机来临或即将来临时保持统一思想,将达到临危不乱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培养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和战胜危机的信心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而危机教育早已是当前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可通过将危机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如此一来可加强企业管理者“忧”之感,即“居安思危”。同时也不能忽略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也应使员工牢固树立与企业共同面对危机,并培养其有着承担危机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且通过组织一些适当的培养班,促使员工将危机意识转化成战胜危机的信心。这样无论是企业管理者或企业员工,在这样有着忧之思想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面对危机时将能众志成城。建议条件允许的企业可适当组织一些危机模拟训练,从而整体上提高员工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培养其发挥集体力量共度难关的素质。
2.4 建立旅游企业的保险制度管理措施
当前旅游各环节中的自然灾害、违约责任、法律风险和意外事故等风险越越来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旅游企业在旅游风险分摊和化解的手段和机制,则体现为: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完善不健全,保障范围不宽,投保人数不多。所以,加强旅游企业保险工作的管理,建立及不断完善旅游企业的保险制度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任务。由于旅游企业本身经济条件差别大,但当遇到比较大的风险时还是难以承担的,且要加强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还是要借助一下政府部门的响应及支持,所以旅游企业应呼吁政府给予各项政策支持,特别是财税措施和金融救助这方面的支持。如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旅游局做出了相应的金融救助,实行了向旅行社暂退部分质量保证金的措施,总计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十多亿元,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旅游企业渡过了难关。
2.5 开展危机公关营销管理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危机管理的主要有四方面的途径,即“宣传、沟通、市场研究、安全保障”。而这四者中,沟通是危机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当危机发生或即将来临时,企业要迅快速启动预警系统,且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同时要建立信息和情感沟通渠道,主要包括与战略合作伙伴、旅行商、新闻媒体以及公众;从而开展危机公关营销,有效且及时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细分且透明化危机管理措施、步骤、进度等,以促进社会及公众逐步树立起应对危机的信心;从而有效缓解旅游者对那些产生危机的旅游目的地的恐惧,更为旅游行业的形象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 经济危机 钢铁企业
钢铁行业比其他行业的固有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一旦开工很难停顿下来,投资和产能扩张还会继续发展。今天的中国钢铁企业,到了特别需要强调树立风险意识,实施危机管理的时候了。
一、经济危机条件下钢铁企业面临的风险
1、钢铁企业投资规模过大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给钢铁企业带来了新的腾飞,大量产能项目不停上马建设,钢铁产量每日都创新高。目前在建的钢铁项目总规模达2亿多吨,占现有产能的近60%,投资额是正常年份的4-5倍,2008年底,已经形成钢年生产能力5.2亿吨。说明中国钢铁工业能力近年增长过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2008年的经济危机已经使中国钢铁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价格跌破成本线、大量企业破产倒闭。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
2、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财务现状,从财务结构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大,存在着因负债筹资而引起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或高于企业经营成本的可能性。进入2009年,很多钢铁企业市场销售缩减太大,很难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资金运转。
3、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资金收回风险主要表现为现金风险和应收账款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是促进销售、扩大销量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同时,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直至成为坏账。同时还存在着存货产生的风险。存货从采购、投入生产到收回资金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其保存和周转都会面临风险,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4、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建筑用钢等低档产品生产能力发展迅速,而高档钢材产品还需要大量进口。炼钢企业“散、乱、差”的问题突出。
二、经济危机条件下加强钢铁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经以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均大大增加。但是基于多年的行业服务经验,我们看到不少钢铁企业的风险管理还比较落后,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和体系,还需要大力加强风险管理。
1、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是风险管理重要的内部环境,也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和保障,为此钢铁企业要将风险管理工作建设成贯穿于从最高管理层、到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直至相关分子公司的全员运动。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与企业现有管理结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成为每个子公司、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企业应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比如武钢建立了会计报表质量责任制,在此制度下,由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和各成员单位负责人签订会计报表质量控制责任书,明确各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提供的会计报表经审计后为无保留意见类型,要求经国有企业监事会审查没有出现重大资产类和损益类问题。宝钢在完善董事会试点的过程中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并从“发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适度授权、分层决策、有效监控的董事会授权机制”、“建立规范的董事会会议制度和议决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
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始终,其中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重中之中,比如西林钢铁集团公司苗青远董事长认为:钢铁企业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界风险,即环境风险是企业不能控制的,比如宏观调控、市场竞争等,这是避免不了的,另一种是内部风险,即在资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自身的风险,这种风险经过努力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风险。因此,在进行适度宏观调控,规范钢铁市场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尤为重要。企业可以通过科学决策,有效规避资金风险等企业内部风险,可以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等手段来减少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为此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察约束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其次,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再次,加强公司内审职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3、实施企业资金集中管理
我国钢铁企业一般是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众多,资金收入与支出相对分散。为此我们建议实行钢铁企业资金集中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资金结算中心的作用与功能。整合集团公司资金资源,通过账户集中,撤销内部单位在外部银行的账户,减少资金沉淀。其次,降低资金占用,加速货款回笼。借助整体产销信息系统,促进武钢的管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库存管理信息化。最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以美元贷款置换人民币贷款,以企业债券替代金融机构贷款,以短期贷款替代长期贷款等。比如首钢集团在坚持资金集中管理的前提下,一方面进行资金的有效计划与平衡;另一方面根据变化的市场环境,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筹融资方式,使债务结构更合理、资金成本最低。在筹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武钢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间接融资为基础,逐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从而保障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有效地控制了资金支出。
4、大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在任何经济危机形势下,任何企业要如果坚持以下两个不变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万变就一定能够持续发展。第一,坚持提高产品品种、质量的市场适应性不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落实到提高产品品种、质量的市场适应性上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二,坚持降低产品成本不变。降低产品成本是防患价格风险的关键,包括不断降低原料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销售成本等等。有了物美价廉这两条,就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之,钢铁企业的风险管理决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风险管理工作在启动和推进时必须有条不紊,持续改进,持之以恒,不断优化,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忠、叶铭、卿吴:基于策略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研究[J].信息技术,2003(2).
[2] 魏忠、叶铭:基于标准体系的信息安全量化评估工具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3(4).
[3] 刘勇昌:关注和防范钢铁产能过剩的风险[J].冶金管理,2005(10).
篇4
不断完善应急工作服务体系,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区卫健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责,强化监管,落实措施,有效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单位应急管理措施报告资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
单位应急管理措施报告一
按照县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安排及卫计局年度工作计划,我局认真安排布置,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有序开展。现将20xx年上半年卫生应急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按计划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根据卫生工作年度安排及应急办工作要求,结合本系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卫生应急工作计划,并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按时组织实施。各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工作领导重视,专人负责,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有序开展。计划召开贺兰县20xx年卫生应急培训班。
二、及时开展应急工作,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奠定基础。
一是组织开展贺兰县大型活动应急救护保障。20xx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冰钓、航模比赛、环湖健身赛、篮球比赛等体育赛事、春节社火、人社招聘、宣传日、大型活动、清明节祭扫保障等医疗救护保障;高考、中考医疗救护保障;6月15日与县消防中队、县疾控中心与花园社区联合组织开展了反恐应急演练;6月26日参与贺兰县人民政府与银川百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多部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累计出动医护人员171人次,救护车辆65车次。
二是调整补充了应急救援队伍。根据人员情况,各医疗卫生单位均及时对应急小组成员进行了增补,保证各小组成员稳定。
三是及时处置突发疫情,上半年处置突发事件2起,上报疫情预警预测分析2次。
三、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
各医疗卫生单位均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领导带班。节假日,各医疗卫生单位提前上报各单位值班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开启手机,如遇突发事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报告,做好值班交接记录。
四、加强疫情监测,开展突发事件预防预测报告,为科学预防传染病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我县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情况,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汇总分析,及时对我县传染病疫情进行预测,为科学防控传染病疫情提供决策依据。上半年,共完成突发传染病预防预测2次。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继续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预防预测,落实节假日值班制度,科学及时处置突发疫情,为我县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单位应急管理措施报告二
20xx年上半年,市中区卫健局在市卫健委的正确指导下,紧扣国家和省、市卫生应急“十三五”规划的有关精神要求,按照“整合资源、平战结合、注重实效,统筹规划”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区卫生应急工作,通过制定、完善各项卫生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不断完善应急工作服务体系,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区卫健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责,强化监管,落实措施,有效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现将半年来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度地减少或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带来危害,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工作有关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完善工作计划,同时明确责任人,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能力。
二、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卫生应急队伍,提高应急队伍工作人员能力,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机动队下设流调组、消毒组、宣传教育组和物资保障组,配置了应急处置箱,确保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同时设立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卫生应急处置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
根据我区卫生应急工作实际需求,局机关建立了微型消防站,区疾控中心和区医院应急仓库物资储备品种齐全,基本满足我区卫生应急工作需求,同时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各单位开展各类应急演练5次,通过演练,切实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从而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为应急工作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并圆满完成由市中区安委会组织的防汛应急救援大型演练的参演任务。
现应急物资储备:可视对讲机6部、单兵摄像头2套、360度视角车载指挥系统1套,单兵应急携行防护装备20套,二级防护携行装备8套;有连体防护服、防毒面具等防护设备;有各类医用口罩、医用手套、护目镜、温度计、防护衣物等应急设备;有各类现场采样仪器、采样袋、采样棉等采样设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意物品的使用年限,做到及时更换,并做好日常维护记录保证我区卫生应急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四、加强应急值班制度
局机关和直属各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天有一名领导带班,一名工作人员值班,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保障24小时通讯畅通,值班人员能够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和突发事件记录,及时向领导报告,根据领导的批示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五、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
加强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管理,制定并下发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密切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各类传染病发展趋势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对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及时进行处置,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对疫情报告管理、紧急疫情接报工作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均作出书面记录。
六、宣传教育
3月7日,区卫健局在联勤宾馆组织对辖区医疗机构进行消防安全和卫生应急培训知识讲座,通过培训提高了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在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展板、宣传栏、LED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卫生应急及生活自救常识等,逐步提高社会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传染病、慢性病等健康知识,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应急知识水平。6月16日在万达广场参加了由区安委会组织的安全生产月宣传日活动。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辖区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测。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指挥平台系统,将信息系统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紧密结合,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计划与90医院联合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完善修订现有的各类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提高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确保20xx年全区卫健系统安全无事故。
单位应急管理措施报告三
20xx年,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卫健委的具体指导下,全县卫生应急工作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建立健全了“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卫生应急体系,坚持以“预防为主、分类管理、科学规范、客观实用”的原则,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素质建设,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现将卫生应急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加强对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工作,我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工作任务,不断加强领导,规范设置,体系建立,切实保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建了突发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处置救援队、卫生应急医疗救援队、中毒处置救援队、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处置救援队,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锻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
二、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努力提升卫生应急管理水平。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度地减少或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带来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我局已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对规范指导卫生应急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了预案动态修订机制,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实调整了卫生应急专家组及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进行了调整充实,提高了卫生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实现了卫生应急队伍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卫生应急培训,提升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高各医疗卫生机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能力,我局积极组织各救援队人员和医疗卫生单位公卫科人员180余人开展了应急知识培训,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出现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医疗卫生人员卫生应急专业水平。
四、做好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参照国家及省市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物资储备目录,我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积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每年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储备一定数量的各类防护用品、消杀药械、诊断试剂及耗材、季节性疫苗、检测设备等,加强使用管理,及时补充、更新消耗或失效的救灾防病物资,完善应急物资的调用机制,为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切实做好传染病的应对准备工作,作为自然灾害发生后及传染病流行应急处置专用,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立即启用。今年,我县共投入23万元的应急物资储备。
五、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强化防控措施,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及零报告制度,并明确了各网络直报单位责任人、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每年均组织了相关业务培训。同时,完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明确县疾控中心、卫计监督大队和各乡(镇)卫生院的应急工作职责,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各医院内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发生疫情后能及时进行网络监控,并及时上报;实现了传染病报告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提高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六、加强应急演练,锻炼应急队伍。
为提高我县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强化应对突发事件抢救快速反应能力,9月,在县人民医院开展了食物中毒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医护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县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但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应急资金不足明显。物资应急等基础条件薄弱,救援装备落后,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社会舆论影响和宣传教育等,社会公众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识、自我防护意识,应急处置社会动员机制难以有效开展。
三是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求援能力薄弱,乡(镇)医护人员的不足为应急队伍的建设带来了阻碍,也影响了应急救援力量的充足。
篇5
关键词:机械生产单位;资金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企业资金运作正常化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由于市场经济愈演愈烈,如何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有效预防各种财务风险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资金管理关系着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如何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管理计划的制定工作,将企业内部的各项资金核算工作落实到位是企业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当前机械生产单位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一)财务信息的失真现象普遍
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级管理组织在作出企业发展决策时都是根据财务信息为准的,因此,如果财务信息出现失效和失真情况,就会给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决策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很多机械生产单位面临信息封闭的情况,信息集成度和对称性较低,其原因来自于各方各面,首先是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能有效的将财务信息集成起来,还有的部门甚至私立户头,做小灶,最终致使很多部门的盈余过多,从而出现一系列负面状况,企业各个单位通常会有意瞒报或隐瞒财务信息,更有甚者,个别部门还有人为的截留财务信息,虚设信息孤岛现象,使得决策层很难获取准确的信息。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信息的水平过低,特别是对于大型的机械生产单位来说,企业各个成员分散地较为庞杂,如果管理信息的水平过低就会从时间和空间上限制各成员间的沟通,而企业管理层又很难实时监测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这就给某些部门提供了制造假信息的空子。
(二)混乱的资金管理现象
首先,企业筹集资金的方法不合理,特别是对一些小型的机械生产单位而言,其在筹集资金的环节中通常没有较强的科学分析和预测,无法准确的把我企业资金的缺口和所需资金回收的期限,从而也就无法合理的、正确的选取资金筹措渠道。其次,企业资金在日常运作管理中十分混乱,经常出现大量资金闲置的情况,从而致使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反之,企业资金链条中断使得企业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以上两种情况也是当前机械生产单位在管理资金中经常会遇到的两大问题。第三,企业投资经营人员缺乏理性的判断力,此问题多存在与中小型机械生产单位,因为这类机械生产单位自身的运作规模较小,从而限制了资金筹集渠道的扩展情况,最终导致成本筹集的造价过高,所以这类企业在投资问题上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科学的前提规划,就会造成高投入投资,低收入产出的结果,使得投资项目失礼甚至是导致企业的整个运作陷入到财务危机当中。
二、解决机械生产单位资金管理难题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意识
要想更好的完成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就应该从意识上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去,强化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的成本管理意识,使企业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强化企业管理层的调控意识和监督意识,针对管理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难点和盲点加以处理。其次,应树立正确的资金时间观念,权衡资金时间价值,合理组织和确定资金的组合模式,从而全面提升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节约企业各方面的开销,强化资金利用率。第三,提升财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企业财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应充分体现出控制职能和管理职能,使其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全面推广信息处理技术,强化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水平
财务资金管理的信息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方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应以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为重点和核心,全面推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环节形成健全的成本核对系统,从各个管理环节建立完善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减少繁琐数据的加工程序,从而有效的避免企业各分公司和各部门认为修改财务数据信息的行为发生,真正实现实时管理和实时监控,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和信息延迟问题。
(三)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增强资金管理能力
首先应重点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体制,需重点完善的内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资金预算的管理机制(2)资金筹集的渠道与体制(3)资金的审批制度(4)日常使用资金的限制制度(5)资金的投资管理制度。认真完善上述五方面的资金管理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的所有项目都能够按照相关体制进行操作,严格违章必究体制,严控企业资金的开支和使用情况,确保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全面提高。其次,应强化资金筹措管理工作,应对资金的筹措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将筹措资金的准备工作做好,确保净资金开支最少。再次,应强化日常资金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机构的定期资金考核制度,将企业各部门的有偿使用资金意识提升上来,明确资金的成本控制观念,提升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最后,应将企业投资风险分析与子夜投资回报期限分析工作做好,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过程中应具备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现金流量预算规划工作做好,规避因资金链条中断而导致的各种财务问题的发生,全面强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机械生产单位资金管理工作关系到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并且在企业的经营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全面强化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管理资金的水平,建立健全各种风险的防控机制,制定出完善的资金运作和使用体系,结合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先进的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确保企业资金运作的有序性和正常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榕.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
篇6
关键词: 电力配网;运维管理;现状;措施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逐年提升,电力能源的质量和电力配送运维管理系统的运行效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1]。通过优化电力企业的配电网络结构,更新电力供应设备,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能力,保障了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电力配送运维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于电力资源需求逐渐增大,电力配网的运行压力逐渐变重,电力配网设备的运行资源投入较少,电力设备较为落后,电力配网运维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电力企业的培训不及时,限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严重的影响了电力配送运维管理的正常进行。
二、电力配网运维管理措施
(一)增加员工培训
在电力配网的运维管理过程中,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了配网运维管理的发展。提高员工该的综合能力,改善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员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能力。
1、依据年龄进行培训
在电力企业的员工中,员工的年龄不同,所受到的教育、接触的环境、工作的经验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员工对于培训内容的理解[2]。电力企业可以将45岁为基准进行培训分类,45岁以下的员工要采用理论和实际双管齐下的培训方式,增强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对于45岁以上至55岁之间的员工应该增加现今工作方式的实际操作,增强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55岁以上的员工要进行细致的安全操作监管培训。
2、重点内容培训
在进行员工培训时,要针对重点项目进行员工专业培训,保障员工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术知识,通过专业重点项目培训降低停电频率,增强员工实践操作技能,增加员工素质,提高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更好的找到解决方案。
3、结合教学培训法
在员工培训时,也可以将新员工和老员工进行结合培训,利用老员工传授新员工专业的技术经验,利用新员工带动老员工学习现今的技术知识,达到内部之间共同进步,快速提升电力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3]。
(二)统筹兼顾的管理原则
在电力配送运维管理过程中,想要顺利进行电力运送工作,需要做好提前准备执行预案,坚持统筹兼顾的管理原则,要在系统管理实施方案中细致的规划处具体工作的时间、地点、工作环节,保证所有环节的科学合理性。要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细节考核,严格要求所有工作都从小事做起,严格检查所有工作环节,保障执行预案的完善型,在统筹兼顾的原则指导下有效的实施,促进电力配送运维管理系统顺利运行。
(三)注重细节管理
在电力配送运维管理过程中,所有的细节都会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4]。电力配送运维管理要重视所有工作细节,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将工作进行细化管理,然后将细化的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有效的促进电力配送运维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比如在电力配变设备的运行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员工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电力配变设备管理的责任分配,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杜绝人为原因造成电力配变设备烧毁情况,出现电力配W故障抢修过程中,要进行多区域的小组抢修工作,保障电力配电网络的顺利运行,加强抢修工作的时效性。通过将电力配送运维管理细分化,能够有效保障电力企业供电网络的安全运行。
(四)联动管理
电力配送运维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供电网络的安全性、持续性,电力企业要对市、县等指数配电部门进行联动式管理,在供电设备的维护、运送车辆的安置和工作人员的配置上进行全面积极的配合,有效满足电力配电网络的资源管理。在供电系统班组设置上要满足客观条件,保证班组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面对突发性问题时能够快速寻找解决方案,完善电力配网资源的缺陷,有效提高县市级的电力配送运维管理能力,实现系统化管理,促进我国的供电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电力配送运维管理系统的科学实施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的电力供应系统安全运行,通过科学的管控手段能够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竣, 李昕, 金巍. 探究分析电力配网运维管理的现状及措施[J]. 化工管理, 2016(33):220-220.
[2]孟建雄, 张文渊, 向兵. 探究分析电力配网运维管理的现状及措施[J]. 工业, 2017(1):00207-00207.
篇7
【关键词】护理现状 护理文化 和谐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26-02
1 和谐护理发展的相关因素
1.1 和谐护理建设现状。目前,在和谐护理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护理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严重不相适应。人类的疾病日益增多,重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但是,护士人数严重短缺:每千人口护士为一人,在全世界倒数第三;护理队伍整体学历不高,中专生仍唱主角,高等护理教育仅占27.55%;护士工作职责模糊,护士具体工作没有明确规定,护理管理方法仍以经验型为主、技术型为主,缺乏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新型的护患关系尚未建立,病人对护士的认同度过低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过高;护士主体地位偏低,护理价值为得到充分尊重;护理改革滞后及相应的护理法规不健全,护理投诉、护理纠纷的处理脱离临床及现实生活等诸多实际问题。
1.2 和谐护理的具体内涵。构建和谐护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文化工程。和谐护理的文化意蕴,主要包括护理主体和谐(护士自身的和谐)、客体和谐、和谐的护理文化环境、和谐的护理文化管理、和谐的护理制度文化、和谐的护理文化教育等等。诸多要素说明,构建和谐护理面临着主观上的文化认同问题、客观上的文化参与问题、历史上的文化传承问题、现实中的文化整合问题。
2构建和谐护理的措施
2.1 必须遵循和谐护理的文化宗旨 即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为根本。和谐护理的文化意蕴要求护理主体必须履行应尽的文化责任,以及相关的护理行业学会、主管部门尤其是政府必须承担在协调主体与客体关系中应尽的文化义务,以确保和谐的护患关系科学健康的运行,彰显中国特色的护理事业的文化魅力。
2.2 注重主体和谐即自身的和谐或者叫和谐身心关系。和谐主题的建立需要从本体论上重新理解身心关系。要求护士个体必须对先进的护理文化的认同,秉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如果护士一味的追求世俗功利,必然导致高尚的情感缺失,表现为浮躁感、恍惚感、游离感,必然导致护理队伍人心不稳,护理人员大量流失。如果护士内心的文化世界是悖论的,那么必然导致护士职业情感枯竭,职业倦怠指日可待。
护理工作面对的是人,面对的是由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环境等多层面交织组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整体的人,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以理解、尊重、关爱为核心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护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时刻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的维护、人格和尊严的关注,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
2.3 注重客体和谐 即护理服务对象额需求与护理服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或者说,护理服务对象因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而产生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客体和谐受其自身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心理定势等诸多因素影响。“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应该是充分体现病人享有人文关怀的权利。
2.4 注重主客体关系和谐 即护士与病人的关系融洽,建立起以人为本、和谐尊重的亲情关系。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医学科学的基本矛盾中,护患双方应该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护患双方在和谐的氛围中联合起来,共同与病魔斗争,是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本质特征。从护理层面讲,和谐护理主要意味着护患关系的和谐。
如何建立护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的、自然的、亲切的人性化服务,秉承护理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形成良好的呵护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风尚和道德观念,走出现代人面临的自然与精神的双重危机,必由之路在于培养一种以和谐精神为核心的新文化,形成一个独立的又与社会和谐理念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护理文化。因此,在现代护理工作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护理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这是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形象,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精神源泉。
3 和谐护理的具体体现
3.1 和谐的护理文化管理科学发展观要求秉承人性化的护理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化人与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和谐的护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文化是依靠传承的,人文关怀是依赖传递的。但是,护理管理者的文化确实令许多护士失望。由于护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护士的主体性缺失,必然导致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主体性缺失。突出的表现为管理者过分注重单位经济利益,忽视护士的经济利益,护士待遇严重不公;过分迷信护理技术,把人视为机器,忽视护士作为“人”的主体的存在;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将护理的人力成本和必要的物质成本
一减再减。虽然和谐的管理制度不等于平均主义,允许差别存在,但差别或者差距应当被控制在护士能够接受和公平容许的限度内,体现医院制度对护士产生的制度文化的积极影响。
3.2 和谐的护理制度文化现行的护理制度上的制度缺陷、法律空缺、文化缺失,直接制约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管理文化角色的缺失。让文化为中国的护理注入灵魂,让法律法规为中国的护理保驾护航,政府应该履行责任、有所作为。
护理主管部门的文化淡漠。突出表现在引进国外护理模式是没有全面系统科学地与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文化相融合。文化移植没有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国外护理文化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的文化休克。例如护理理念与护理程序严重不匹配,护理程序中文化要素被弱化,技术操作被过度强化。
为了形成和谐的护理制度文化,政府部门应加快护理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应加快完善我国的《护士法》,进一步明确政府、医疗单位及相关组织在维护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实现依法治护,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复兴中国特色的护理事业。
3.3 和谐的护理文化教育护理学作为一个学科,不能只有操作性的技术层面的,更要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文化内涵。让所有的护士享有“仁者爱人”的护理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反此病追问:护理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护理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护理是技术的,还是文化的?护理的核心是什么?与其说护理是科学,还不如说是人学;与其说医学模式是生物――社会――心理的,不如说医学模式是生物――文化的。
4 构建和谐氛围的临床实践
病室里人际情感往往容易倾向消极,这是患者因疾病产生烦恼,一遇不顺眼举动,就会发怒,产生对抗情绪而导致低疗效,患者只有在和谐情感气氛环境中疗效最佳。构建和谐的护理氛围便尤为重要。
4.1 构建和谐护理氛围的具体实践方法①病房管理。应做到组织管理科学化,工作制度化、操作常规化、陈设规范化的病房管。②个人管理。护士在病房管理中怎样才能创设一种令人满意的情境呢?这首先应考虑到护士个人情况,优势与劣势,认清患者对护士的希望要求,尽量做到护患心心相印。③人与人之间关系析管理。护士的大量时间是在从事大量的护理工作同患者及其他护士相互协调中度过的,其协调的关键是交往。有效的护理应设计和传递有效的信息上,哪些交往方式较为有效?在护理过程中双向交往比单向交往更有效,因为双向交往过程中患者与护士交谈有助于疏通情感,创设温暖如春的气氛。
4.2 构建和谐氛围的护理准则谦逊与体贴是和谐的情感气氛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患者对护士有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到护理效果,优秀护士关于凭借众多的知识理解患者的病态心理行为,避免与之发生不必要的人为争吵,造成思想抵触,影响治疗里程o
篇8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维修;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要想更好地得到发展和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对外要提高自己的优秀专业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对内要抓好各项管理工作,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也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只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技能水平,才能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施工任务。
一、机械设备管理维修现状及常见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各种大众小企业都多沿用了前苏联的周期计划维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期大、小检”,这种周期性计划维修是属于预防维修的范畴,可以在保证设备完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大多数企业的信赖,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别的多元化使得机械的运营更加的复杂化,这就为机械工艺性能和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引起的设备维修也不能只依靠预防维修来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科研的风向将“状态维修”的理论引入了我国,其不仅达到了预防的目的,而且又避免了过剩维修,节约了人力资源,比周期维修更加先进。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缺少系统科学的核算方法 施工企业要想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必须要建立完整的管理机构和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指定各级管理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的重要保障。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统计与核算模式,造成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技术功能和维修保养都不能客观和详细的检测与记录,设备各项技术指标不能直观的体现,使设备日常保养、日常维护和成本核算等统计工作陷入被动,很难施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机械设备的选型不配套
对什么样的工程进行施工,进行什么样类型的施工,选择什么型号的机械设备。对于工程建设而言,工程会选定合适的机械的型号。机械型号的确定需要对工程进行实地考查,或是在依据与工程有关的重要资料。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并非如此,很多工程选购机械设备时,并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即使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也会由于工程之间的冲突,或是企业自身设备的缺少,不能将为工程提供配套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造型的不配套,不但会对机械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坏,还会影响施工效率,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机械设备的使用不合理
现代机械设备的使用技术复杂,因此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尤其是一些危险性较高,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设备更是如此。然而,很多机械设备使用人员不具有操作技能能力,“赶鸭上架”,边学习边使用的情况很普遍。除此之外,很多工程施工人员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会使机械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不但没有必要的保养,甚至出现了损坏也不及时的进行维修,违章操作、违规操作比比皆是。机械设备在这种不规范的使用情况下,发生损坏是必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四)机械设备的维修不及时
机械设备的合理管理应是定期保养,在保养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的进行维修,将维修进行在事前。然而,工程上很多机械使用人员的机械保养意识淡薄,没有事前预防的使用习惯,设备的故障及磨损现象出现较大的状况才会被发现,才会进行维修,没有履行及时发现、重点预防、及时修理的维修过程,使人力、物力、财力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除此之外,机械设备的维修还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些机械部件维修后还可以使用,但一些工人为了维修的方便会直接的换新构件,随意报废、随意丢弃的现象严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机械设备的维修方式
(一)周期性维修
周期性维修又被称为计划维修,它是一种被动型的维修方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已经掌握磨损规律的机械设备。在进行周期性维修时,维修人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设备的运行情况(机械设备因购买的时间、品牌等因素,会存在优劣之分,相同的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也会存在区别)、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设备工作环境以及保养工作等。
(二)事后维修
事后抢修又被称为抢修,它是设备出现故障后,或者是设备的性能、精准度发生明显下降时而进行的非计划性的维修。该维修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行的状态。
(三)状态维修
是一种以机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为基准的主动性维修方式。该维修方式通常依靠各种检测手段、设备和人的主观经验,并根据维修人员对设备的日常检查状况、状态检测等变化,及时地发现设备出现故障的预兆,提前做好维修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维修时间维护,从而降低突发故障的可能性,保持设备长期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三、设备管理维修有效措施
(一)规范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制度先行。对于数量较大,机械设备调动频繁的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很难实现机械设备的高水平有序管理的。机械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械入库与出库登记、机械检修与维修记录、机械使用时间记录、机械负责人记录等。同时要将机械的使用与使用人员相联系,建立严格的机械负责制,用来约束机械操作者的行为,提醒使用者对机械进行保护与正确的使用。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的机械进行统一管理,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确定机械的种类、数量及型号等。对于特种专用设备而言,更是要合格的组织机械的进场、对机械技术性能及状态进行记录与深入了解,保证不影响施工进度与质量。
(二)加强智力投资,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技能
施工机械的发展从最初的机械驱动到现在发展成液压驱动,不断地更新换代,其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搞技术、高性能的现代化施工机械,对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加强各类人员技术,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具有高科技水平的设备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建立专业机械化施工队伍和维修班子的办法稳定机构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激励和培养一支人员稳定、技术精良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符合施工企业设备管理市场的需求。
(三)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
安装设备必须按照技术说明书或规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进行,安装的全过程所有数据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安装完毕要严格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移交使用。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说话、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同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实行日常与定期维护保养相结合,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注油、干燥、防锈等技术处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磨损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四)注重机械设备的维修
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维修,就可以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机械设备的维修应对定期检查为基础,以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为根本,以合理的维修管理为保障。作为设备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是不容忽视的。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工作,坚持预防维修和维护保养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强化部分机械设备的重点部位的维修工作,科学制定机械设备的维修时间和频率,这些都能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有效降低机械设备的维修费用和故障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机务维修;维修差错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维修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务维修质量。但应注意的是,机务维修工作中难以避免地会有各种人为差错产生,再加上飞行量及维修负荷的逐步增大,维修差错的发生率及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加强机务维修管理工作,推动我国民航产业的健康发展。
1.机务维修差错的内涵及类型
维修差错指的是机务维修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维修工作人员做出偏离维修要求的操作行为,并带来不良后果的无意识行为。就维修差错管理而言,不同的维修差错,其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维修差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遗漏、替代、添加等错误。其中,多数维修差错均属于遗漏错误。
产生维修差错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方面:①心理原因。在维修过程时,维修人员的操作容易受到各种内、外条件的影响,例如,情绪、责任感、训练、工作态度等,而“责任感差、业务水平低、违章操作”均属于心理原因;②生理及体力原因。由于人容易出现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这些都容易导致维修差错;③病理原因。若维修人员工作过程中患病,此时,由于人体机能下降,因而引发维修差错。
2.机务维修差错管理分析
2.1当前常用管理技术分析
目前,机务维修差错管理方法包括维修人员的选拔、业务培训及复训等,执行的是执照及适航证制、质量监控、审计等。虽然此类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维修质量,但仍有12%左右的安全事故同机务维修差错相关,主要原因是管理技术仍存在局限性。例如,过于重视已发生事故,忽略了安全隐患的防范;事故发生后将原因归结于粗心、态度及责任感不强等方面,过于依赖培训。管理技术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灵敏性、前瞻性及主动预测性,因而限制了机务维修工作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人为差错研究的逐步深入,各种新型差错管理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例如,基于维修差错分析框架的编码系统,极大地增强了其应用效力。
2.2维修差错诊断程序
维修差错诊断程序(MEDA)是以Reason模型为基础开发的,针对的是已经产生的维修差错,注重对引起差错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属于一种事后诊断及分析技术。MEDA主要遵循如下原则:①多数维修差错均非故意的。传统差错调查强调确认责任在谁,并施以惩罚,而非调查差错成因,而MEDA注重的是分析过程,而非某个人,同时,制订相应的措施对诱发差错的因素进行控制;②差错诱因来自多个方面,既包括安全隐患,也包括安全隐患的直线管理及组织隐患;③可对差错进行管理,加强组织及直线管理,对于防范安全事故具有积极作用。
2.3关键事故评估技术
关键事故评估技术是以数理统计及心理学为依据,遵循抽样原理,采用随机抽样从总体中选出不安全行为资料,作为样本,用以评估总体的安全性,并对易诱发安全事故的行为进行分析。若将诱发维修差错的安全隐患编制成表,即可对维修人员的行为进行分析。
2.4事故预知训练
事故预制训练是以维修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为对象,以维修班组为组织形式,进行安全训练的开展,以便操作者更好地识别和预知事故,进而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事故预知训练包括四大步骤:首先,从维修现状中找出不安全的因素,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其次,从多种因素中找出最关键的一项;再次,针对不安全因素,提出具体的防范对策;最后,利用实践找出可行性措施,并将其作为管理目标。训练时应做好记录,作为活动的技术成果及培训材料。
2.5采用安全评价检查单
安全评价检查单主要用于对某个对象的安全情况进行评价,以及时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由于多数危险人员都了解检查单,因而较其他方法更易被接受,可根据需求进行各类检查单的制订,例如,针对操作环境、工作卡及操作工具等的检查单。采用设计良好的检查单,更易发现待检对象是否存在危险因素。
2.6工程安全健康管理
这是一种新型差错管理技术,其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及主动性,能够识别诱发差错的因素。此技术强调监控的实时性,针对可能引发差错的因素进行匿名评分,并对其进行修正。因此,此技术若实施得当,可有效降低机务维修差错发生率。
3.机务维修差错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3.1由被动性管理朝着主动性管理转变
当前,我国机务维修差错管理仍较为被动,差错管理多为事后管理,且多数是在差错引起一定程度的安全事故后,才进行调查、分析和控制,因而管理过程十分被动,很难预见潜在隐患,导致维修差错难以预防。随着管理理念的逐步转变,新型安全管理模式为维修差错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而要实现主动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对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并制定防范措施。例如,差错报告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差错信息的收集,而企业内、外安全审计便于企业全面掌握安全管理态势。
3.2由经验型管理朝着数据型管理转变
我国机务维修差错管理目前仍以经验型管理为主,即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管理的模式。由于工作量及复杂程度的逐步上升,此种基于经验的差错管理方式的弊端也逐步凸显。因此,为了确保民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维修差错管理势必逐步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优化操作环境及作业程序,机务维修差错管理逐步由经验型转变为数据型,从而对安全态势进行明确的分析和预测。
3.3由个人朝着组织转变
当前维修差错管理过于注重个人绩效,而忽略了组织团体绩效,但实际维修过程多数都以班组形式进行维修的,因此,班组间的沟通、配合、分配任务等因素对于个人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未来维修差错管理将更加注重团体组织,而非个人,因此,不能再单纯的强调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而应注重提高团队总体绩效,以更好地减少维修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家忠,张侃.航空维修差错分析及其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 46-49
篇10
关键词:会计档案管理;意义;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operational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the various institutions are more and more standardized, more and more systems, gradually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health. Public institution accounting archives are formed in the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for operational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the instit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rol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accounting archiv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accounting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accounting archives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a simple discussion. Keywords: accounting document management;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G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会计档案作为事业单位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对于以后经济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会计资源的储备中心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不断开展,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信息数量
大量增加。为了更好的利用会计信息、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会计资源的储备中心。以往的会计档案大多分散在各个部门或者个人手中,影响会计档案价值的实现,而有效的开展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集中管理会计信息、建立会计信息储备中心、实现会计信息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有利于保护会计信息,防治信息泄露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没有实行统一管理时,由于档案比较分散,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且档案意识不强,容易发生会计信息泄露的情况,从而给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和财产损失。而对会计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就减少了会计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
3. 有利于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档案管理的情况,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能够使财务部门参照各种会计信息,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促进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同时,所有的会计档案资料集中放置在档案室进行管理也减少了对人员的占用,符合精简节约原则。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措施
1. 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的管理水平,因此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充足的专业管理知识,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单位内部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更好的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2.各级领导要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很多领导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将其摆在次要的位置。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间接经济价值,以及对单位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因此,必须要加强各级领导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认识,加大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全体人员的会计档案管理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往的会计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不仅管理较为繁杂,而且查阅起来也费时费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子档案成为了可能,大大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方便了使用者的查询,逐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事业单位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会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4. 建立和健全会计档案的管理机制,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首先,要完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把具体工作和责任落实到个人,并进行定期考核,对于工作突出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给予警告,端正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会计档案信息的查阅制度,对查阅会计信息的人员进行登记并进行监督,避免有人私自修改、删除、或者拷贝会计信息,造成信息泄露。同时,还要对会计档案信息进行备份,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时会计信息的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在电子档案占据比重越来越大的今天,由于计算机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操作不当或感染病毒,就可能使信息无法找回,因此必需要保存好原始纸质档案。
三、总结
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事业单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共同努力有效促进对会计档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郝嫩月.进一步加强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探讨[J]. 商场现代化. 2008(17)
- 上一篇:民办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
- 下一篇:担保公司财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