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办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办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

篇1

随着市场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非企业会计的环境发生了三大变化: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民办非营利组织日益壮大。在这种形势下,非企业会计改革势在必行。,我国非企业会计仅限于预算会计的范畴,结构体系不健全,适用范围狭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客观需要。

依据会计主体是否具有营利性,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个分支。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成功“入世”,企业会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但是,非企业财务会计却未能适应其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得到发展。因此,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科学构建非企业会计组织体系成为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基础性。

一、我国非企业会计的现状分析

国际上,非企业会计多体现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我国非企业会计是指预算会计,主要包括财政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国库会计等。这种预算会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沿革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预算会计体系,即分为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两大分支。1998年的预算会计改革后,预算会计体系出现了一些变化:细化了单位预算会计,对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别做出了规定,出台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除此之外,对基本建设单位、社保基金等特殊会计主体和特殊会计事项颁布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制度。

但近年来,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首先,预算会计体系的结构不严谨。预算会计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性差,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不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之间存在矛盾。这就造成预算会计所反映的财政资金、资源的占用和使用等情况不准确,财政预算管理的效果。

其次,预算会计主体的范围不明确。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事业单位组成复杂,其中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具有企业的性质。因此,所有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显然不妥。二是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特别是对民办非营利组织适用何种会计没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断的壮大,已成为继政府组织和企业之后的重要主体,也是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民间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的捐赠,不存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所以民间非营利单位适用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显然不合适。并且由于民办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也不能适用企业会计,这就造成了会计体系上出现空缺。

再次,预算会计的信息不能满足公共财政的管理需要。公共财政顾名思义是为社会、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国家财政,它要求国家财政管理从为政府自我服务转变到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上来。预算会计(政府会计等)作为财政管理的一个途径,也必须从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进行管理为中心上来。目前的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会计报告侧重于对预算收支的反映,忽略了对单位财务状况(包括财政资金、资源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益、效率等)等信息的反映。因此,预算会计与我国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最后,预算会计无法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预算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中来。随着我国参加国际组织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多,特别是政府海外筹资的增加,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对我国政府财政信息更加关注,预算会计作为提供财政信息的重要手段,它的可比性、可理解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于1998年和2001年通过和修订了《财政透明度良好做法守则-原则宣言》和《财政透明度手册》,其核心要求是政府应当定期向公众提供全面并且真实的财政信息,并对公开财政信息的、程序以及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质量进行了具体规范。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在结构体系、制度内容、会计基础、报告体系等众多方面与国际惯例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阻碍了我国政府财政信息的提供和被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认可,难以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

二、构建我国非体系

(一)会计环境的变化对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结构的

纵观会计史,会计环境的变迁往往成为推动会计改革进程的动力。重新构建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首先需要从会计环境入手。在我国影响非企业会计体系结构的几个主要环境因素有:

第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非企业会计中的政府会计有重大影响。政府会计必须适应财政体制的要求,与政府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方式保持一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的建立,对政府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00年后,我国陆续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等,标志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已将重点从财政收入方面转移到财政支出管理方面来。因此,政府会计作为政府支出的重要核算手段,所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政府会计信息的种类需要更加丰富,信息的需要更加细化和精确,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等质量特征需要不断提高。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会计应当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反映政府职能履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情况;2.反映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3.考察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执行情况;4.反映政府采购的情况;5.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6.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7.提供其他政府宏观管理需要的信息。

第二,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非企业会计中事业单位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有重要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与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事业组织体系。对承担政府职能且不宜撤销的事业单位,应转变为政府部门;对公益性事务较少、可以改制为企业的,或者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改革后公益类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主体,这些事业单位性质特点是:非政府也非“ 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和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可以看出,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提供、医疗、科研、文娱、等公共服务,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这一点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与民办非营利组织共同执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提供(1)事业单位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服务提供的成本效益情况;(2)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3)向资金捐赠者提供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4)其他有用信息。同时,事业单位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拨款,这与执行预算的政府组织的特点很相似。因此,事业单位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收支等加以反映。即事业单位作为全国预算执行的一个有机部分,必须提供其财政预算的相关信息。

第三,市场经济下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对非企业会计体系构建有很大影响。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事业都由国家包揽下来,基本不存在民办非营利组织,因此在我国会计体系中未对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做任何规定。然而,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断壮大,“一方面可以弥补公共财政资金在公共产品投入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因此,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积极的。这就要求非企业会计体系必须包含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笔者认为,民办非营利组织与事业单位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可以共同使用非营利组织会计。但是,从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民办非营利组织不会成为发展社会事业的主要力量,与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相比,无论其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差很多,因此,对于民办非营利组织而言它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更加简单。同时,与事业单位不同,民办非营利组织无财政预算资金来源,它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也不需要反映预算收支等信息。

(二)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的构成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制度;选择

1我国民办高校运用会计制度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均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在实践当中,一些民办高校往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有个别套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这样,就有悖于民办教育资产的资本运作规律。由于民办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就造成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不科学和不规范。导致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难以到位,不利于对民办高校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民办高校如何选择会计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运用对民办高校的意义

2004年8月18日,财政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会〔2004〕7号),该制度的颁布实施,首先,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问题,解决了民办高校适用会计规范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条规定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含义: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以“民间性”和“非营利性”为基本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既可以解决公共财政资金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不足,又可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其次,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新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要求如实和及时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有利于举办者和管理者及时掌握财务状况,实现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民办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其会计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有利于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提升民办高校在社会的诚信度,促进民办高校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

3《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民办高校的操作及运用

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也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制度,要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的特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继续发挥民办高校原有的有效的财务制约机制,实行财务监督机制,厉行节约,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教育成本的核算等优势,结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好账务调整和账务衔接。

3.1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变为权责发生制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种时间基础。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基础,就是确定企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划分原则。这有助于加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运营绩效,有效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如: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一般按学年收取学费,而相关支出却在上一年度预先发生或在下一年度发生,在收付实现制下,以实际收付货币资金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入账时间,造成当期的收支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民办高校当年的收支结余,因此,引进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正确核算教育成本确定民办高校结余的前提条件。

3.2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按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相应地调整

《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中不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值,并且,如果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来源,可能会虚增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等会计信息。而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其可带来未来效益的情况,客观上要求按照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予以核算和报告。这样应将固定资产购入时的历史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入帐,并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折损价值通过计提折旧予以反映,从而提供固定资产现有价值及净资产的真实信息。因此,首先将固定资产支出从以前年度的经费支出调整为资本性的支出,将原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已入以前年度的“事业结余”账,按成本核算的要求予以调整,同时冲减“固定基金”和“事业结余”账。其次,新增“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主要用来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情况,其中“累计折旧”会计科目的明细项目与“固定资产”明细项目相对应,主要是便于各类资产价值的清晰化,将原修购基金的账面金额调整为累计折旧;最后,在固定资产清查后,按期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计入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完成固定资产的账务调整,调账后,净资产总额不变。

3.3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

结合民办高校性质,对各会计要素进行设置和相应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资产类帐户和负债类帐户,按照新会计制度设置账户,分析结转入如相应的帐户;对于净资产类帐户,在“非限制净资产”科目下增加“投入资本”明细会计科目,核算投资者资产投入,以明晰产权;对于收入类帐户,设置“教育事业收入”科目和其他收入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对于支出类账户,设置反映教育成本核算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增加了业务活动成本“会计科目”和“管理费用”会计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账务衔接。

3.4按照新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民安高校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书面报告,新的会计制度要求民办高校编制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十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张报表:(1)资产负债表;(2)业务活动表;(3)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改变原来的会计等式“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编制,使之名副其实,综合反应民办高校财务状况,调整后,会计报表显示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总额与调整前保持一致;编制反映盈亏及其分配的业务活动表,相当于企业的“损益表”,如实反映民办高校的盈亏状况;增加设置现金流量表,真实反映民办高校的现金流量。

篇3

2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在经历过兴起、繁荣、萧条、转型后,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近十年来,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快速增多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和竞争格局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范围逐步扩大,同时出国深造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使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校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滑,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都面临着生源下降甚至倒闭的危机。因此,当下如何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民办高校的一个重大难题。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力量,没有足够的财政拨款,没有可靠的政府援助,只能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来完成校园建设和发展转型等,这就对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民办高校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重视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合理使用和管理资金,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就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其财务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预算管理不到位

民办高校虽然也会有一些政府拨款和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等,但是整体上来讲,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学生学费,仍然属于自收自支性质的资金体系;但是与民营企业相比,民办高校又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非营利组织单位。这种兼具自收自支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使得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很难界定。有的民办高校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甚至只是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和审核等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功能。这就造成员工缺乏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概念,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可能导致效率低下,更别提去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努力,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另外,预算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完整的财务预算,是一个单位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和保障。但目前,还有很多民办高校没有正确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观念和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预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等。但据有关统计,有67.56%①的民办高校都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分析不到位和考核不全面等问题。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不编制预算或者编制的预算不完整;还有一些民办高校虽编制预算,但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这些往往都使得预算的管理变得无效,使得管理层缺乏成本控制的整体概念,造成资金管理的混乱。

(二)一人多岗,管理混乱,职责不清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创始人,具有冒险和创新的精神,他们对市场发展有着独特的眼光,能够在高等教育行业办出自己的特色,但是他们很多没有财务背景,对财务管理也不太熟悉,更不会去注意一些财务岗位的设置。因此,很多民办高校在人员岗位设置上,都会依照最大用人原则,设置一人多岗,一个人承担很多不同职务,这些职务可能是相容的,也可能是不相容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如出纳保管所有印章、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同时,一人多岗,职责较多时,也可能会造成工作内容粗糙,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三)信息化程度较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在我国,有很多民办高校的账务处理都经历过从手工记账向电脑记账的转变,但是也有很多民办高校的账务处理特别简单,整个财务部门信息化程度较低。甚至有的学校为了节省成本而拒绝使用相应的信息系统,这使得财务人员在进行日常报销、学生收费时,还要进行大量的手工核算、手工开票等,浪费了较多时间,降低了办事效率,这既增加了对账的难度,也使得后期的查询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财务人员平均年龄较高,校内工作时间较长,容易思维定势,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也很难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而及时变更处理方法。

三、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与控制现状原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领导层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没有政府的资金力量作为支撑,想要在各大高校林立的教育行业生存下去,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很多民办高校的领导层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1)不重视预算的执行。有些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观念淡薄,没有真正认识到预算管理的意义,往往编制完预算后而不去严格执行,甚至常常出现实际执行与期初预算相差甚远的情况。(2)不重视成本的控制;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有些民办高校只注重招生人数及学费收入,而忽视了招生成本及日常成本的控制,缺乏成本效益观念。(3)不重视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率。课题经费的管理也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对经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定和明确的报销规范,在实际管理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经费使用和研究成果不成正比,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二)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

根据国家政策,事业单位应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办非营利组织应执行民办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制度,民办高校既属于事业单位,也属于非营利组织,因此有的高校对具体执行何种会计制度感到困惑。有的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实行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实际业务处理中,若遇到一些从未处理过的事项时,可借鉴经验也较少。这中间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很多民办高校中的具体会计制度和岗位职责不完整,这使得很多业务在具体会计处理中缺乏可依据的制度和章程,这也是很多问题存在的根源。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决策权大都集中于最高领导层,缺乏全民参与的平台和环境,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一些经济决策与经济研究问题上,财务人员的参与率不高,缺乏主人公感和创新的激情,他们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很少会去主动考虑如何为学校节约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高

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学校领导和员工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认识不多、重视不够,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亦未形成一个全民参与的环境和氛围;(2)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不健全;(3)未设置内部控制相关机构或职位,或者虽设置但形同虚设;(4)缺乏专职的内部控制人员或者专职人员业务技能不熟练。

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思想上要重视———提高财务管理意识,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首先,要重视财务管理,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民办高校的全体财务人员,从领导层到基层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更好地进行日常工作提供指引。其次,要重视预算管理,有效控制各项收支。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民办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民办高校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方针,加强校外交流,多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方案。同时,对预算进行详细分解,将各预算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部门,同时配以合理的奖惩措施,将预算落到实处。最后,要重视财务分析,明确财务工作重点。民办高校的财务人员不仅要重视事前的财务预测,事中的会计核算,更应该重视事后的财务分析。客观准确的财务分析不仅有助于找出财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控制点,还可以为学校领导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决策成本,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二)制度上要完善———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1.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民办高校的财务决策机制通常可以分为董事会决策、管理者决策两个层次。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应该定期召开董事会会议,讨论高校的发展规划、重大投资、建设计划等,并将重大战略思想传达给管理层;管理层则对日常的筹资、运营、投资等具体问题进行决策并具体落实到各部门。民办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对各个决策层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高校的重大决策。2.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社会的巨大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民办高校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认真理顺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及时更新财务制度,优化财务队伍结构,并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学校当好家、理好财。其中,完善财务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岗位职责,形成书面规章,这是进行财务核算和监管的重要依据,是确保各项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另外,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应当不断求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交流平台,鼓励全体教职工对财务工作多提意见,以更好地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

(三)业务上要改进———改进财务工作流程,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目前,有很多民办高校的财务工作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下,业务流程比较繁琐,工作效率比较低下,这些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阻碍着民办高校前进的脚步。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工作者,必须从业务上加以改进,提高信息化程度,尽可能地使用现代电子技术,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简化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另外,民办高校也应当努力实现财务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建立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办事流程制度,既可以为办事人员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引,也可以减少财务人员岗位变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财务工作的连续型和完整性。

(四)监督上要加强———强化高校内部控制,深化内部监督力度

篇4

促进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全面发展

同志们: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民间组织队伍日益壮大,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一支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地位和作用也日渐突出。目前,我市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3200多家(其中市属民办非企业单位282家),专职从业人员6400余人,涉及教育、劳动、科技、体育、文化、卫生、民政、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全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市社会公用事业和服务领域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还不够健全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意识不强,营利化倾向较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组织行为不规范,自律机制不健全,信誉缺失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行为,提高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地位,通过诚信立业、守法经营,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为“平安济南”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和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精神和前一阶段省厅的安排部署,市民政局决定在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开展诚信建设活动。

一、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是新形势下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的社会组织,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自律性是其本质特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要引导他们加强自律建设,打造诚信品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诚信建设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有利于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全面发展。不讲诚信或者诚信度不高,是当前制约民办非企业单位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有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比较薄弱,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有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制观念淡薄,以非营利之名行谋利之实,影响了民间组织的整体声誉;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按章程办事,缺少社会公信力;有的自律与诚信创业的能力不足,以公益服务回报社会的作用不明显,等等。同时,社会对民间组织的性质缺乏认知,对其作用缺乏认可。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同时还有民办非企业单位自身方面的原因。作为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执业群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应该秉承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把自己的执业行为与建立公共道德统一起来,把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与现代信用制度结合起来。从这方面来说,开展诚信建设活动,建立健全诚信体系,不仅是规范和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必然要求,而且对建立整个社会的信用制度,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有利于完善民办非企业单位市场经济行为。现代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主体诚信的发育程度要求也越高。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守市场经济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自律与诚信建设。在质量体系健全的市场,诚信竞争变的越来越重要,有序的市场竞争要依据良好的质量诚信来保证。目前,我市民办非企业单位总体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和问题,个别单位举办活动、广告哗众取宠、弄虚作假,对服务对象没有实实在在的承诺,能力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诚信是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市场行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民办非企业单位只有立足长远,提高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以群众利益为导向,以诚信为立身之本、发展之道,竖起诚信的大旗,打响诚信品牌,才能在公众心目中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民间组织管理方针。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是民间组织的管理方针。在构建和谐社会、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政府逐步把一些管理职能交给民间组织。培育民间组织发展壮大,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民办非企业单位只有适应形势要求,通过诚信建设,才能抓住机遇,不断提升素质和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只有通过诚信建设,向社会公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有关活动信息,增加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透明度,才能为社会各界监督其行为提供前提和条件。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是解决民办非企业单位存在问题的治本之策,有利于把民间组织的管理方针落到实处,逐步建立长效管理的体制。

二、开展诚信建设活动的几点要求

民政部和省厅把20__年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和各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建设。下面,我谈几点要求: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前一阶段省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召开了全省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建设动员会。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学习省厅和这次会议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周密安排,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合理调配工作力量,切实搞好这次诚信建设活动。市里已成立了由市民政局牵头,教育、劳动、科技、体育、文化、卫生等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希望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调度情况,及时督查指导,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不断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完善机制,规范行为。开展诚信建设就是要求民办非企业单位不断加强自律意识,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提高法律意识、公益素质和管理能力。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要积极自觉地参与到这次诚

信建设活动中来,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己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综合能力。一是要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组织结构,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实行承诺践诺服务,不断提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三是要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各级民政部门要建立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档案,将每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自律情况、经营活动、年检情况、突出事迹以及重大失信事实等全部记录备案,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并按诚信度划分等级,向全社会公布。(三)采取措施,确保实效。一是通过今天动员大会,50家不同行业的市属民办非企业单位向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出倡议,诚信建设活动正式启动。二是广泛动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诚信服务主题活动,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公益活动,回报社会。教育、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积极为下岗职工、残疾人、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文化和职业技能,为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文化、体育类要向社会开放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演出和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科技类要积极宣传科普知识,开展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医疗卫生类要通过义诊、讲座,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社会福利机构,要为困难老人提供帮助,向社会老人开放活动场所,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四)广造舆论,强化宣传。利用多种形式,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和事迹,通过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公众心目中的社会形象和公认度,提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地位,推动这一活动向纵深发展。

(五)规范执法,整顿市场。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违法活动的执法查处力度,依法维护民办非企业单位合法权益,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今年,市民政局已确定,对部分市属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重点对民办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各县(市)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重点和执法方式,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的力度。

篇5

关键词: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困境;解决对策

非政府公共组织,在西方国家多称为第三部门,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在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主要包括官办或民办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及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群团组织、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准行政组织等(汪玉凯,2003)。近年来,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面临着诸多财务困境,如何获取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财务支持,走出财务困境,成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面临的财务困境

当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普遍面临着以下方面的财务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财务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对财务管理的不够重视,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认为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无财可理”的。在财务管理实践上,多数人认为非政府公共组织与企业有着根本的不同,不像企业那样去追求营利,只要能够保证组织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完成组织的社会使命,不必过多考虑资金的有效使用、资本成本、投资组合以及现金流量等因素,非政府公共组织应排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因而也就不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

(二)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这与财务管理在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非常不相称的。同时,财务人员观念比较陈旧,往往习惯于墨守陈规,将主要精力局限在日常琐碎的事务之中,缺乏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时期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无法适应非政府公共组织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需要。

(三)财务的透明度不高

与企业相比,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一般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公布其财务报告,定期接受政府或社会审计的监督。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而导致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财务透明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对组织的信任度,进而阻碍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健康发展。

(四)财务管理的能力较差

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其财务管理水平也比较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创收入的能力较差。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非政府公共组织通过提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等自创收入,以及接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等非自创收入。目前,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并且处于发展初期,相对于企业和政府组织而言,非政府公共组织人员的福利待遇一般也比较低,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由于高素质财务专业人才的匮乏,业务拓展的能力发展因此而严重受限,从而导致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自创收入能力较差,进而导致组织财务困境的加剧。

2、支出管理的能力较差。在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支出管理中,各种支出的界线模糊,经常出现各项支出,相互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在分配各项支出时,不分是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也不分轻重缓急,导致不但重点项目没做好,其他项目也受到了影响;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不讲究资金的有效利用,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使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存在资金利用效率低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3、资金筹措的能力较差。非政府公共组织在筹集资金时,由于组织的特殊性质及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财务人员往往忽视了对各种资金来源渠道、筹资方式及其资本成本的深入分析,因而也就无法结合组织自身的特点以及所筹资金的用途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合理筹集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资金筹措能力较差,导致相当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资金严重不足。

4、投资决策的能力较差。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非营利特征,导致很多人不重视“成本-效益”观念,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往往缺乏对投资项目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有效性进行有效的分析论证;没有把资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忽略了对投资风险的分析、防范和规避;未能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确定投资的规模、期限和领域,一味地贪大求全,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一旦资金供应出现问题,必将严重影响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正常运行。

二、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困境的解决对策

从非政府公共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来增强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财务支持,促使非政府公共组织走出财务困境。

(一)纠正财务认识的误区

非政府公共组织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纠正对财务管理认识上的偏差。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一是要有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观念。在财务管理实践中,要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尽量规避和控制风险,使风险和收益达到较好的均衡。二是要遵循讲求效率的理财原则。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不断追求资源的有效使用,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三是不应排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由于营利性的管理和某些商业手段对提高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大有好处,为了保证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有效经营管理,需要适当地引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

(二)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工作是非政府公共组织所有工作的基础,是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能的保证。非政府公共组织应结合工作实际,确实有效地培养和提升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理财意识,增强参与预测与决策的能力,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能站在加快非政府公共组织改革与发展的高度,能够充分发挥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工作者必须发挥的信息反馈作用、决策咨询作用、管理中心作用。在提升财务人员素质方面,一是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自觉克服“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积极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这是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二是强化财经法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依法设置财务账簿,建立健全组织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坚持原则,依法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对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非政府公共组织必须狠抓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四是加强财务业务培训。搞好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娴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非政府公共组织要结合实际,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并进行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其开拓创新意识,使之适应新时期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的特殊要求,适应非政府公共组织高速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三)提高财务的透明度

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必将促进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以及资源提供者等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管,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效率和公平性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要不断提高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一是要让赞助者、捐赠人、会员充分地了解他们所捐助的资金、资产、交纳的会费等都能被谨慎地,按资源提供者、会员及捐赠意愿使用,并且资金的使用过程都有完整的财务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要求非政府公共组织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主动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政府公共组织向信息使用者源源不断地高质量的信息。三是国家对不按规定信息的组织可给予必要的处罚,甚至可以通过免除非政府公共组织免税权、注销其合法资格的方式进行制裁。

(四)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

非政府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收入与支出的管理筹资与投资的管理。因此,提高非政府各个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不断地扩大自创收入。非政府公共组织要增强自创收入的能力,不断地扩大自创收入并加强管理,是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的方向。在扩大自创收入方面,要有效地管理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运用资源。一是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服务要走出当地的社区,走向更广的全国地区,甚至与世界各地的公民社会组织策略联盟,回应国际性的公共议题,争取更多的资源。二是提升自身服务的品质。通过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获取社会大众的认同与青睐,并不断地创新服务,拓展更多的业务,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士、团体、企业捐助更多的经费和资源。三是加强公共宣传的工作。在信息日益发达的社会,通过舆论和信息引起社会大众对协会组织公共服务事业的注意,争取社会大众的支持,以汇集各地的资源,推动更多的公益活动的开展。

2、有效地加强支出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财务支出是指其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效益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支出分为项目及活动支出和行政支出。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支出不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因此,在支出管理上,一是要按支出的用途分为项目及活动支出和行政支出并分别进行管理。项目及活动支出的管理应当从社会效益出发,通过规划与监督,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效益。二是行政支出的管理应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尽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并科学地规范和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合理安排支出的结构,应当在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项目及活动支出的基础上保证必要的行政支出。

3、努力地控制筹资风险。非政府公共组织进行筹资决策时,应做好充分、科学的预测,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努力规避组织的筹资风险。一是在确保业务工作的顺利、健康开展的同时,保证资金量的适度,尽量不多占、枉占甚至浪费宝贵的社会资金。非政府公共组织不应盲目地求大、求全,在进行科学调研和比较分析之后,确需负债的,应结合组织自身实际及偿还能力合理确定负债规模。二是认真分析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及筹资风险大小,权衡利弊,选择既能满足业务发展所需,又能减少资本成本和筹资风险的筹资方式或筹资组合。

4、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完成其社会使命,在进行投资活动时,非政府公共组织要认真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一是把资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严格遵循收益和风险均衡的理财原则。非政府公共组织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投资,都要严格规范管理,尽量规避风险,使收益和风险达到较好的均衡。二是对投资项目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运用科学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计算出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各个财务评价指标,比较不同项目的优劣,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杨红,秦利,安姝敏.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防治与控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盛宏寿.非政府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王红红.“第三部门”财务管理企业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5(6).

4、张彪,向晶晶.构建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提升机制的基本思路[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

篇6

关键词:农村;第三部门;公共物品;供给;对策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仍然存在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农村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给模式中,农村第三部门的力量和作用没有引起重视。农村第三部门是指由农民自发组织,农民自愿参与,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农村社会公益或共益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一切社会组织。农村第三部门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中具有来自农民服务农民的特殊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一、农村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农村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可行性

第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论。市场失灵论认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追求效率,难以实现公平和克服搭便车的现象。市场失灵说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但政府供给农村公共物品只能满足一般农民的偏好,很难满足农民对公共物品多样性的需求。由于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当中的双重失灵,为第三部门参与治理提供了理由。

第二,治理理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公共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称”。俞可平教授认为,所谓的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过程,第三部门的治理功能的实现就是基于政府实现善治的考虑。治理和善治理论也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和农民等多元主体供给公共物品提供了启示,尤其是引入农村第三部门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农村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农村第三部门具有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优势。农村第三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公平性的实现。农村第三部门,组织规模较小,节省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此外,农村第三部门实行平等参与,成员多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志愿精神,有利于提高效率。

第二,农村第三部门具有较强社会资源吸纳的优势。农村第三部门组织具有根植于基层民众的优势,可以深入农村,依靠农村捐赠资金或其他渠道吸收农村闲置的财力、物力。因此,农村第三部门可自行解决部分公共物品的供应,弥补乡镇政府资金短缺的困境。

第三,农村第三部门具有真实表达农民偏好和多样性需求的优势。我国长期采用“自上而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缺失,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失衡。首先农村第三部门的“草根性”具有贴近农村基层民众的优势,农村第三部门的成员在组织内可以通过投票来表达自己的偏好,然后与村委和乡镇政府沟通、协商,真实反映农民的偏好。农村第三部门可以灵活的调整工作人员和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以满足农民对公共物品多样化的需求。

第四,农村第三部门具有社会资本的优势。金太军教授指出,减轻农民负担与提升农民合作能力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农村社会网络中的信任、信誉、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可以在组织或群体的范围内约束搭便车行为;可以降低农民合作摩擦系数和合作交易成本,提高农民合作筹集资金和资本分担;调和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之间的关系,有效克服公共产品的外部性,从而克服集体行动困境。

二、农村第三部门供给公共物品的现状分析

(一)相关法律与政策不完善

首先,我国管理民间组织的法规少。至今还没有一个管理民间组织的“母法”,也缺乏管理民间组织的一般性法律。对于农村第三部门来说可适用的法律更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唯一的针对农村民间组织的法律。其次,法律条款表述不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合作社究竟是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还是合作社法人、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这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法制、税收、体制等环境制约因素。最后,条款不合理。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中有限制同一类组织竞争的条款,不利于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

(二)监管体制有漏洞

第一,政府监管缺位。乡镇政府依然以控制为主,对于农村第三部门缺乏信任。对农村第三部门的监管主要放在了“入口”的管理上,忽视对农村第三部门日常的监督管理。监管手段和技术也很落后,监管效果不理想。第二,社会监督缺位。农村是熟人社会,碍于情面,也缺乏监督意识,起不到监督的作用。社会媒体与舆论对农村第三部门组织缺乏兴趣。第三,自身监督的缺位。从组织内部讲,规章制度不健全,“家长制”现象较为突出,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较大,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三)自身管理能力弱

农村第三部门的自身能力孱弱。其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短缺成为农村第三部门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政权财力紧缩,其中有不少农村第三部门处于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挫伤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二,农村第三部门缺乏人才。农村第三部门的工作人员工资少、待遇低、办公条件差,成员多是兼职,全职人员较少,留不住人。现在的农村的精英进入城市工作的居多,留守农村多是老人、儿童、妇女等,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其三,农村第三部门没有独立人事权。如老年协会这样较大的民间组织,会长通常由退下来的村委领导或乡镇退休的领导担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政府+农民”的结合体。

转贴于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村第三部门规模普遍较小,基本上限于在本村范围内的服务,在内部管理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多数合作组织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纽带,在“能人”效应下建立起来的,在实际运作中以个人威望来维持,甚至仅靠朴素的感情来维系。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规章制度,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农村第三部门内部管理混乱。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农村第三部门内部出现了贪污等腐败行为。由于农村第三部门的官办色彩浓厚,农民一般把农村第三部门视为第二政府,再加上自身的原因,农民对农村第三部门的认同度低。

三、完善农村第三部门供给公共物品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第三部门供给公共物品的外部制度环境

完善农村第三部门的相关法律。我国必须借鉴国外关于第三部门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第三部门的特色,逐步制定和形成配套的、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部管理中国民间组织的母法,鼓励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有关规章,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尽快制定完善有关农村第三部门的分门别类的法规,如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法、农村基金会管理法等。最后,修改现行管理条例之中不合理的条款,明确界定农村第三部门组织的性质和地位。

在政策上加强支持。乡镇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将机构改革中转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适当的交给农村第三部门来承担。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应该提供低息贷款或无偿补贴。对于农村第三部门提供的农村急需的公共物品,应在财政拨款、扶贫基金等方面予以最大支持,扩大农村第三部门的经费来源。要发展农村第三部门,政府部门应该改变过去对农村第三部门严格审批的政策,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程序,让农村第三部门有一个宽松的体制环境。

(二)提升农村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自身能力

提高组织的筹资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一,农村第三部门要建立资金筹集多元化渠道,充分吸收社员和企业的资金;通过教育和宣传,鼓励农民参与和捐赠;积极与政府沟通,通过公关手段获得政府的资金。第二,借鉴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经验,提高农村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能力。农村第三部门要提高福利待遇,使其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加强内部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素质与能力,使农民自己真正能够承担起运作组织的能力。

加强农村第三部门的自律。首先,完善组织章程,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让社员和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偏好,杜绝家长制现象。其次,完善财务制度。农村第三部门组织应该设立专人负责的财务,定期向社员、群众提供用于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收支情况。

(三)构建多元监管体制

政府必须改变监管理念。可以建立为农村第三部门管理协会,独立行使对农村第三部门的监督管理权。采取定期或抽查的方式检查农村第三部门会计账簿,审核用于公共物品的资金运作情况。发动社会监督。一方面农村第三部门必须向社员和村民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保持工作透明和公开,让他们来监督;另一方面社员和村民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对违法违纪的事件和损害集体利益的事件,积极举报、揭发。

(四)大力培育农村社会资本

首先,农村第三部门应该提高公信力和凝聚力,强化自己的公益色彩,大力发扬奉献的精神。其次,积极引导农民在农村集体事物中的合作,提高村民之间的信任水平,如农民合作修水渠。再次,培育农村精英,推动社会资本的积聚。充分挖掘农村社会包括农村第三部门内部的精英,发挥农村精英的号召力和带动的效应,提高合作网络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

[2] 金太军.拓展农民合作能力与减轻农民负担[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