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专业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专业基础知识

篇1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完善,其中《基础统计》课程的教学更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得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整体专业上的研究来看,基础统计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这项课程的正常开展。经过笔者的研究和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发现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有将近90%以上的学校都开设了《基础统计》课程,并且该课程所属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在招生人数和毕业生数量上也一直排在各个专业的前列。同时在这个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更是排在需求量第一的位置。因此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不断进行扩充的时候,怎样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提升,从而使其更好的适应企业中营销的岗位,逐渐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育中最为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统计》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基础统计》课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情况将对这门课程的开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经过笔者对教学的实际调查发现,这么课程的导向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环节中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和实际教学环节进行结合。这就导致实践教学被更多的流于形式,难以正确开展这项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在这种前提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基础统计》课程改革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当前高职院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中《基础统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笔者近年来对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发现,在这项课程体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体系在时间安排上缺乏一定针对性,难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该专业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致使这项专业在开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丧失了其自身具备的特色。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具备明显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学生在完成了一部分的理论知识以后,教师就应该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向印度歌实践性操作或是实习。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较为传统,所以在进行实际实践的过程中都是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这时距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所以在此种背景下进行实践,学生所取得的效果就会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之前的学习效果也将造成不利影响。

实践课程的设置更注重形式,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要求: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课程仅占课时比例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和之前的教学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课程体系在设置之后,教师没有认识到这项课程实践课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是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虽然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和关注,但是很多学校还是会因为实践经验的欠缺或是师资力量的限制等使得实践课程难以有效落实。

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统计》实践教学的今后的改进方向

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统计》的研究和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要想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需要在实际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课程上的创新,针对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基础统计》来说,需要向以下方向进行发展。

在专业知识中得到锻炼和熏陶: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相对来说存在明显的柔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时很难像技能型专业一样技能型手把手教学,所以在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要将专业实践性教学放在学习的首要位置,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情境和实际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专业或是职业环境中得到发展,受到知识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的应对市场环境。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和感悟:在理论的认知规律中曾经提到过,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主要的发展形势。同样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对这一规律进行严格遵守,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不断对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以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成果。由于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谨的过程,因此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把控,相应的对学生展开帮助和指导,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进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

篇2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专业英语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分析了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结合几年来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探索分析,最后得出专业英语应融入几门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单单靠四十几个学时来单独完成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统计学专业;专业英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而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统计专业学生要想获取最新的专业技术信息,必须对专业英语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软件涉及专业知识时能够运用自如,进而成长为学有所长,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一、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能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势对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写,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等方面收集的信息表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能力与基本教学目标及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日益融合,培养视野开阔、专业突出、外语过关的统计学专业人才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而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中开设四十几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远远达不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步推广双语教学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将专业英语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接受语言的影响,把汉语与英语,把英语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如果汉语的专业课先行,后学相应的专业英语,学生感觉学之无味。但如果专业英语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生又如听天书,或感觉深度不够。因此,有必要由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单独开课改为某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2.教材局限性

我校统计学专业是由应用数学学科发展起来的,学生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涉及基础数学、经济学以及概率论等多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概率统计为侧重,同时也需要涵盖高等数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领域。各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同,所用教材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准备教材。但如果我们采取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就比这要容易得多。国外许多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既有严谨的理论,又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子,这些对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都特别有帮助。

3.师资匮乏

统计学专业课程涉及基础数学、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教师如要能胜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好,还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引领学生顺利地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就增加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学校刚刚引进的年轻博士们来说,对于自己专业方向上的英语是非常熟悉的。让他们从事双语教学也不是难事,但如果让他们上好大一统的统计学专业英语课却有相当的难度。

4.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认为是无足轻重并且可以轻松过关的一门课程。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缺乏了解,认为是英语的后续。而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去,利于转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进而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服务。由于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中“费时较多,成效较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进而反映在学生上就是学习效率低、英语应用能力差,这是双语教学中的最大困难。

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建设师资队伍、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善考核方式几方面着手,对统计学双语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二、统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的复杂过程。想要建设好双语教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内容设计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模块中,划分为数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三大板块,在应用知识模块,向学生介绍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以及国际交流的常见用语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教材的选择

国内编写的统计学专业方面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基本概念的介绍和理论知识的推导;而国外的优秀教材则具有许多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实例,另外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经典的专业课程在国外一些著名教授的主页上都有相关课程的案例分析资料、授课PPT、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丰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以国外专业英文经典论著为基础,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同时运用查阅网络、资源共享、集中交流等手段选取一些介绍专业前沿领域及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触到学科前沿。英文经典让学生体会原版的表达方式及相应的语言氛围,相关文献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文献严谨的写作规范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逐渐培养起一定的专业素养。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专业课的实际用途,而不是只感觉到空洞的理论。

3.师资建设

目前,我校统计学专业高学历师资还比较匮乏,当然如果想让一些教师去看某一方面的英语文献肯定不成问题,但要系统地用全英文讲授一门专业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引进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或者给予比较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做博士后的机会,在深化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可增加英语氛围的感染。

4.统计软件中的专业英语

统计软件比如SPSS、SAS和Stata中一些英文术语的命名规则。专业软件的菜单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安装英文版的专业软件,如何识别和使用英文版软件菜单。专业软件建模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专业软件后处理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后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进行后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三、教学方法及方式的改革

整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策划,涉及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完成具体细节需要学生参与。

1.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授课的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在语言运用上又与以前的专业课的讲授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学习,而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研讨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视觉的新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重视案例的分析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他们的热情去思考、去品味;能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统计学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其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学习。

3.积极开展课程研讨、互动教学

积极与学生讨论课程的设置问题,多渠道获取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尽快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于他们意见的重视,从而才能更好地支持教学的开展。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课堂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以图表方式给出文章脉络、介绍一些专业背景知识等),也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带来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如专业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另外注重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与学习相关的资源,从而调整部分学生只会利用网络打游戏而不会学习的不良习惯。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成绩加平时(作业及出勤)成绩的方式。要将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平时多一些小型测试,可分单元进行,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也不仅仅是笔试,可以是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测试、翻译能力测试和对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体现评分的公平、公正性,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改进教学方法。

篇3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在课堂上以一些已经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为例,详细讲解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使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减少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减少文章因为统计学问题而被拒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用一些已经发表的、但是有明显统计学错误的论文作为反面教材,给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知道避免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的重要性。另外,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时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切不可误用,对审稿人指出的统计学错误要认真进行修改或答复。

篇4

【关键词】统计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国民经济,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统计数量分析。但是,由于统计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内容比较宽泛,课程设置横跨数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需要比较多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基础知识。使得统计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许多客观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常听到学生反映统计学是枯燥难懂不易学的课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到教学效果,使得教学工作不能达到或则不能完全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下面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际经验对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改革作以下探讨。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 :要学好统计学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掌握哲学、数学、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偏偏数学基础比较差,怕数学,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足:学生没有认识到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现代社会许多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以为统计学是一个专业统计工作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也就在所难免。

(三)教学模式不够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于保证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目前统计学教学主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感觉,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教师使用多媒体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把多媒体强大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让学生体验不到统计解决社会、经济、管理许多方面问题的强大功能,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统计学课时安排少:据了解高职院校统计学的总学时大约在40-70个学时,由于统计学教学课时安排不足,实践内容比较少,如果教师不能较好的使得有限的教学课时,就会使学生不会运用统计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今后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学生统计知识应用能力必然差。

(五)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对整个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个个方面不是都很精通。部分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只是方法介绍、不重视应用。

(六)相关教学设备配备不足: 由于许多原因,教学资源的有限,很多学校统计学课程不能安排上机,教师在各章的讲述中只能用课件讲解,这就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些学校对于统计学的教学软件支持不足,仅仅有EXCEL,而缺乏更加专业的软件,比如EVIEWS、SPSS、STATISTIC、SAS等,这些软件对于学生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七)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刻板教条。

二、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目的是研究数据的内在规律性,指导我们如何搜集、整理客观事物的数量资料及如何用数据去分析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具有复合性、综合性学科。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横向学科也是交叉学科.

高职院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得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相关领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于非统计专业经济与管理类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统计素质,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也就是说统计学教学绝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教育,而是统计素质、统计理念的教育。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统计学中要用到许多高等数学知识,如果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使得统计学的学习增加了许多困难,我们高职学生偏偏都怕数学,所以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要打好基础,学习好数学。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中许多学生还有专升本、专插本的要求更要学好数学。

(二)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统计学课程中公式多、计算多,对于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的财经管理类的学生来说,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对概念和公式不需要死记硬背,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客观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统计思维。

(三)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统计学家,而是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教学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1.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相互交流,这不仅是一种师生交流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感情精神交流。可以根据所讲授知识,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统计调查章节时,可让学生设计与他们自身密切关联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问卷或则调查方案,让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可以更好掌握了统计的相关知识。

2.互动式教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绝不能教师一言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方式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统计学教学效果。

3.案例式教学。我们知道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过程,反过来它又指导统计工作。统计学中有许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比如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抽样推断教学中都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因此可以精心选择与该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许多概念,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统计素质、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统计学教学应改变过去原始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手段, 把统计学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采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统计理论、方法、公式等内容通过幻灯片动画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通过课件讲授统计专业知识的同时介绍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现实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处理软件当数Excel软件,在讲授统计数据汇总、平均指标、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知识时,均可以通过Excel软件来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Excel中专门统计函数的应用;另外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我们还可以调用或链接一些优秀的统计软件(SPSS、SAS、PEMS等)进行教学,其中SPSS统计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分析、图形制作等功能,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也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用工具。可以锻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中安排社会实践

学习统计学,当然目的是要用统计。在教学中,可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作社会实践。例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学习、消费等展开调查,从具体调查对象的确定,样本的如何抽取,方案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资料整理与分析等等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到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六)改进考试方式: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检验学校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一般是在期末只进行一次笔试,其成绩即为该门课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状况。所以统计学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可以尝试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与实践能力考试成绩几方面构成学生的总成绩,其中笔试一般情况最好是开卷,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出勤、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实践能力考试可以采取上机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整理、分析实际资料和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也可以采取实践报告等形式。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统计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翟莉

篇5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带教;效果评估

循证护理(EBN)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护理带教工作之中。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的提高护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通过讨论增强护生对常见问题的记忆,让护生在正式进入临床工作之前掌握循证护理的基本方法[1]。骨科护理有很多特殊的常用护理如牵引的护理,术前术后的护理,长期卧床的护理,换药的护理等,患者痛苦较重,且行动不便,因此护生刚刚接触临床时可能会有较多的疑惑和抵触,因此合理的讲循证护理带入临床带教模式之中,能够快速的将护生的学习能力提升[2]。本文对我校62名护理专业护生的循证护理模式的骨科护理学临床带教进行分析,并做出了效果评估,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带教对象

选取我校09届护理专业的护生124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个62人。两组护生统一进行为时12周(48课时)的基础理论学习并进行考核,实验组平均分数为(83.5±6.9)分,对照组平均分数为(84.1±7.4)分,两组在临床带教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带教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临床带教方法。即传统的骨科病房指导带教,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专业操作的示范和指导等。带教时间为6周(24课时)。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的骨科护理学临床带教。具体带教模式方法为:带教老师针对骨科护理的常见大纲问题及疑难问题寻找合适的病案,通过与护生探讨病案的特殊性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然后布置任务指导护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询方法包括查阅院内图书馆和校内图书馆的书籍、期刊,网上数据库的检索以及老师的咨询等方法。

然后将所查询的资料予以汇总和整理,由带教老师审阅后将护生组织讨论,讨论内容包括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法,最新护理方式以及护理中常遇见问题的解决方案,由带教老师指引讨论方向,并对讨论中的发言予以肯定、指导和总结,并根据护生们就此掌握的骨科护理方式进行实践操作示范和指导[3]。带教时间为6周(24课时)。

1.2.3 评价方法

两组护生在带教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安排的评价和护生操作的考评。通过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护生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情况。对护生实习情况的考核采用基础知识+专业操作考核的方法进行考评。其中基础知识考核内容占60%,操作考核占40%。基础知识考核内容包括大纲内容和循证护理方法考核。

1.2.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护生考试成绩及满意度调查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且P

2 结果

两组各发放调查问卷62份,回收62份,回收率均为100%。其中实验组对课程设计及带教方法的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对课程设计及带教方法的满意度为88.70%。两组对课程设计及带教方法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分)33人,良(80~90分)24人,合格(60~80分)5人,优良率为91.9%;对照组考核成绩优(>90分)27人,良(80~90分)22人,合格(60~80分)12人,不合格(

3 讨论

循证护理(EBN)应用于骨科护理带教工作之中。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的提高护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通过讨论增强护生对常见问题的记忆,让护生在正式进入临床工作之前掌握循证护理的基本方法[4]。针对骨科特殊的护理方式如牵引、刀口,固定术围术期,长期卧床,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对于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循证护理能够让护生快速的掌握骨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课程设计及内容护生们的满意度较高,同时能够让护生掌握循证护理的常用方式方法,对护生长期教育和学习的推动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值得护理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勤,周艳,袁华,等.护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40-41.

[2]张燕琴,张晓岚.骨科护生带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中医,2009,22(1):55-56.

篇6

[关键词]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思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97-02

1 关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基础应包括: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注重融合贯通,指导学生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合理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突出定量分析,即培养学生对各种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能力。良好的定量分析能力,是统计专业学生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出色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捉供信息和进行交流,是发挥统计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对于统计学来说,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是统计学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计算变得简便快捷,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如今,随着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使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信息传递的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统计学的发展不能离开计算机。所以毫无疑问,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程序设计等等。我们也应当扩展课程设置。

(5)在学生已具有一定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统计专业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经济和统计词汇及基本表述方法。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创造一个环境,使学生不因通用英语课程的结束而荒弃英语的学习。另一个方面,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6)了解与经济统计、金融统计、生物统计或社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学科的结合因数据处理和采集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更加重要。就拿统计学与金融工程来说,就属于交叉性学科,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就涉及到了统计数据描述和推测统计学。无论哪个方面,金融工程与统计学都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分析离不开统计,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在中国需求量很大,但是只有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对数量技术要求很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计的知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几乎都需要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据报道,中国本土金融分析师极度缺乏,但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对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培养具有统计专业能力的复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从很大一部分意义上讲将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后,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与所确定研究方向一致,其次要能够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以,不同的研究方向下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有区别的。但无论什么研究方向,其专业课程都应包括以下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自然科学类素质课程。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社会等各方面对统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

3 关于统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了怎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并且决定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2个问题: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在统计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使用与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多媒体以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效,把枯燥、繁杂的内容转化为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篇7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实践项目;分析能力

在高职院校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基本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了解统计基础知识,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具备独立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技能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统计学难学,许多高职院校的统计学老师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如何调动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技能。近年来,围绕着统计学课程,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改革,我校开设统计学课程也有多年,同样碰到了这些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下面笔者就结合我校的教学经验谈谈在经济类专业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经济类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共48学时,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应用能力,即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思想,学会利用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帮助我们作出更有效的决策。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因而在经济学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统计思维,对于学生在今后工作领域中提升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参差不齐,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不高,学习自觉性不高,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统计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同时,大部分统计学教材内容专业性理论性强,没有针对性,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为此就迫使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不背离统计学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要因生制宜,根据高职学生特征,如不喜欢理论教学,感兴趣于动手实践的行为特点,适当的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出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方法。

二、经济类专业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在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思考

1、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

统计学中的概念和数学公式量多,抽象性较强,加上我校生源入学的分数普遍不高,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很多同学一听到统计学就联想到大量的数字计算,先入为主的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的一种延伸,觉得难学、枯燥,甚至出现厌学。据此,我校在统计学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度的提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适当的摒弃或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如重点强调平均思想、平均指标应用,增加统计案例分析、统计调查实践、统计软件操作等实践课时。

另外,在内容安排上弱化数学地位。统计计算公式都较为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更是教学中的难点,所以许多老师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也增加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厌学情绪。我校在教学内容上不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公示的推导和记忆,弱化统计中的数学地位,只需要学生理解统计公示的涵义并加以运用。

2、教学设计方式的建议

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普遍是按顺序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前后章节联系不够,且统计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我校的统计学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取得较不错的效果。即选取生活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项目,并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几个子项目,在每个子项目中引入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再把统计知识点细化渗透到工作任务中。通过项目分解,分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项目中理解有关统计理论知识和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如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可将其分为四个子项目(统计资料收集、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报告),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分阶段的教学。

案例:我校开发的统计学教学设计过程

3、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性

现有的大部分统计学教材没有针对性,缺乏与学生所在专业的紧密联系。因此很多学生抱怨统计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笔者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总结得到的、用来指导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的技术。统计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中心但不可拘泥于教材,要注意将统计知识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通过举例以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在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思考

1、引入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统计学课程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配以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图表,比较直观生动。同时引入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项目的教学,对项目中的统计调查和分析方法进行解析,将统计知识点融汇到各个工作任务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实际生活中的一个课题,模仿“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完成自选项目,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的点评,以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学生的统计知识。

2、强化统计软件的应用,增加统计学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统计分析大部分都是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我们的教学重点也是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在保证统计学知识结构完整的情况下,不再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比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公式较为复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作用,不必要掌握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而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完全可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快速得到,且简单易操作。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笔者建议不需使用SPSS、SAS等软件,选择普及率较高、相对容易学习的EXCEL软件即可。EXCEL软件具有的图表编制、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已足够满足统计分析的需求,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三、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大,又都是理论知识,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很难考出好成绩,而对于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考后知识点忘光光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达到我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需引起教师的思索。我校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中,建议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同样重要。理论部分的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着重于考察学生对统计思想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统计分析技术掌握的程度。比如我校现在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性项目,即结合实际,让学生在课外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工作,并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以此达到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能力的目的,并根据各个任务要求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课程的考核建议由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10%期中考试成绩、30%实践项目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篇8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统计工作;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77-01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会计人员需求量大幅提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解决了会计人员供给不足的问题,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对其需求的会计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主要讨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中的统计学教学问题。

一、背景

中小企业是高职会计人才就业的主渠道,这类企业由于受人员结构不完整的影响,均希望引入的会计人员具有实用性高、一人多用的素质,这与原有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多数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仅有一至两人,统计工作往往也由企业会计人员兼任,而国家对统计从业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统计知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职会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统计学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讲授内容是社会经济统计,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基本知识和统计方法。但无论教材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教学内容不适应差别性需求的问题。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没有结合用人方的需要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1.缺少指导意义较强的与专业结合的统计学教材

高职专业统计学教材结构基本相同,就是按照统计工作的四个步骤统计来展开,但多数教材没有结合专业特征,学生难以将统计思想与自身专业结合应用,所以教材指导意义不强。现有的高职统计学教材包含太多数理统计中的公式以及推导过程,教材可读性较差,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统计的“应用”这一特性。

统计学教材按适用对象不同主要分为统计专业和非统计专业教材,生物、医学、体育等都有大量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统计学教材,但其他专业的统计教材比较匮乏,造成不能将专业和统计方法相结合,从而导致教材的实用性差,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适用于常规统计工作的知识被弱化或者删除。中小企业对统计工作并不重视,加上工资因素,往往选择会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其工作对外包括统计报表填制和报送,对内包括统计表格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由此看来统计报表内容应是高职会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这些内容只在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整理部分的统计表中用极小的篇幅进行描述。

3.缺少统计从业资格考试中部分内容。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和帮助学生获得上岗资格以及工作能力。我国对于统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要求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统计法基础》的内容在教学中均不涉及,降低了学生获得统计从业资格的概率,也削弱了高职会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4.统计素质不足降低了高职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计与统计有很多地方具有相似性,如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指标其实就是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指标分析法进行企业财务分析,高职会计的统计学教学对此部分的教学重视程度及知识迁移度不够,学生难以形成统计思想,从而降低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财务综合分析方面的能力。

5.统计应用软件过于专业化。SPSS软件是主流统计分析软件,功能强大,但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适用性不强。首先,SPSS软件价格昂贵且普及度不高;其次,会计工作使用更多的软件是EXCEL;最后,SPSS软件功能对于财务分析效果不理想。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越来越专业化,教学软件的介绍也多数使用SPSS,这不利于增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财务管理综合素质。

三、对策分析

高职教育应该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适应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这一现状,就需要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他们未来的竞争力,那么统计学教学目标必须有所调整和侧重。

1.教材建设。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写具有高职特点、体现专业特色的大纲和教材,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发挥统计学课程的专业基础作用。

2.教学中强化统计报表业务知识。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统计报表知识,为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打下基础。统计报表部分还涉及到统计指标问题,所以统计指标章节的教学也应重点讲解,并联系统计报表内容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教学。

3.教学中补充统计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统计学教学中,在导论部分补充统计法基础知识,介绍统计法主客体、调整对象、基本规定和违法处理等知识,并为学生提出学习和应对资格考试的学习建议,丰富学生职业技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4.教学中突出统计指标内容。教学中,统计指标部分不仅与统计报表密切相关,对学生做好财务分析也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均是使用统计指标分析法来进行的,是会计与统计结合运用的体现,良好统计思想的形成对学生进行财务分析有重要的作用。

5.教学中强化软件实践。EXCEL功能强大且普及率高,学生具备使用基础,作为高职非统计专业教学,EXCEL足够完成基本的统计分析。教学中,应强化EXCEL软件的实践教学,熟练的EXCEL运用对于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和统计工作有重要意义。

高职会计教育应重视企业具体要求,调整统计学教学内容对满足当前用人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自身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满雪东.关于高职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19):48-50.

篇9

关键词:经管专业统计学;跨学科;教学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的科学。当今大数据时代,无论是社会、自然或实验,凡有大量数据的出现,都要用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统计学是高校经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之一。因此提高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任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来自教学第一线、一直从事《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作者长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研究比较感兴趣。另外,作者长期学生评教成绩位于学院前10%,教学改革工作一直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出版过《统计学》理论教材,编写完成《统计学实验指导书》,在该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多的心得体会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对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过程和感受,着重对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其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1关于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常见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其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然而,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较好实现教学目标有所欠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师资队伍导致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两个方面。因此其课程特点决定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宜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经济管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并培养其正确的统计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企业对经济情况或实际问题真实调查得到的数据,以及企业最后采用的相关优化方案或最终决策作为案例素材。因此,就要求任教教师在课前要准备,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与经济管理统计决策相关的案例。显然,就要求教师熟悉并深刻理解案例中有关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各个知识要点。这就要求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背景。而往往很多高校的经管专业负责人,没有意识到该课程鲜明的跨学科性。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往往由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教师来承担。这样的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师资队伍,因为只有单一学科背景导致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1.2任课教师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

大量的教研教改文献强调,经管类涉及的统计学问题应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问题。教学内容应强调其鲜明的专业应用特征,应涉及信息管理、市场研究、质量控制、财务管理、风险投资、预测分析、数据挖掘、科学研究、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等诸多方面。[1]而因为任课教师大多为数学系统计学教师的原因,经管理统计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教学内容主要以数理统计为主,教学过程以统计学公式的推导、统计方法的推理为主,教学中没有着重于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对于经济和管理的应用。

1.3指导学生实验、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学习目标是把统计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解决经济管理现象中的实际问题中去,而不仅仅只是理解和掌握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教学过程应恰当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增强学生对统计方法及理论的理解,提高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开设配套的统计学实验及实践课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应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应用各种软件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老师相关能力有如下两方面不足:1)不能正确选择适合于经管学院学生易学能懂的统计软件。一种情况就是把统计专业软件如SPSS或SAS应用于经管学院的实验室,甚至做与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学生同样的实验内容。经管学院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有限,而难以达到实验要求,也导致学生逐渐丧失统计学学习积极性。另一种情况是认为经管学院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差而无法理解专业统计软件的应用,从而无法开展专业的统计学实验,造成实验环节的缺失。2)除了实验,实践环节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自行分组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有关课题,完成问卷设计、统计调查、数据整理、分析,锻炼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2]。而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对于经管类的实际问题并不熟悉更不敏感。即便是有意识地开展了统计学实践活动,但很有可能因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专业知识的匮乏,而在实践过程指导中显得力不从心。

1.4缺乏因材施教

由于各个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的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上实际存在很大不同。在研究型大学里,比较强调统计学概念和方法模型,对具体的应用技术除用于举例以外,不做专门介绍,而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和方法原理可起相对持久的作用,所以要重点学习。比如在很多985年大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将来如何设计一个新的统计学模型,因此课程设置上主要讲解典型的统计学模型,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的相关理论方法,并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熟悉某个具体软件面向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研究型大学的这种模式的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无可厚非,这源于它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问题是这种理念在一般的普通大学里有拷贝的趋势,造成现有不同层次高校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显然很不合适。

2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2.1遴选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

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因为其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即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要求一个老师能把这些综合知识很好地融合到一门课程中去,是很不容易的。然而经管类的统计学课程,又是经管专业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所以信息管理专业统计学的任课教师的遴选,就必须要引起专业负责人足够的重视。选派的任课教师既要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又还需具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学科背景。通常,数学学院的统计学老师,一般不会是本科阶段学习经济管理,而在硕士或博士阶段转学数学统计专业的。相反,在经管学院,本科甚至是硕士阶段学习数学,而后来转为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的老师人数占有一定的比例。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已系统地学过统计学的相关专业课程,并且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多的更新。那么,这些老师就能在具有统计学系统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背景下,紧跟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热点问题,适时更新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完善教师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如若经管学院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统计学课程师资人选人数欠缺,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学习和积累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MOOC中国、雨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自学管理学、经济学、运营管理、ERP等经管学院专业的核心课程。还可以与经管学院的教师一起组建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团队。该团队成员的成员可以由数学学院的统计学教师、经济学专业教师、管理学专业教师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融合,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3教师主动钻研实践环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经管专业的统计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与数学学院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有着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实践环节具有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教师不能机械套用数学学院的实验软件和实验指导书。经管专业的统计学教师应尽力通过自学、访学、进修、交流等方式学习、借鉴、选择适合于本校经管专业学生的实验软件,并恰当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调研、翻转课堂等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此外,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利用已有的学习平台,如在线学习平台网站,记录学生在线上参加的调查问卷,试题练习,考试竞赛等内容,一是便于开设相同课程的老师可不断上传课程学习资料,来丰富这门课程的学习资料;二是方便教师进行课程资料共享,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资源;三是便于跟踪学生学习进展,了解当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为课堂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如何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起到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2.4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统计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为3个学分48课时左右。为了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统计学的相关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运用有关工具解决本专业涉及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开发建设优质的教学内容,包括媒体素材、试题、专业案例、课件、常见问题解答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基于不同专业,加入各个专业最常用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学习。为推进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快速过渡,我们将针对专业特点,对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分配进行调整。在理论讲授和实践环节中,引入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等相关教学手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为帮助同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介绍各自领域常用的、可应用于大型数据分析的相关统计分析软件,重点强调常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深入应用,结合案例式教学,开设提高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参与教师的研究计划,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企业真实项目的专业问题。总之,通过立体化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教学课内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2.5创新学习方式。

积极在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创客空间、开放式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开设有关统计学的项目研究课题、真实的项目分析范例和创新实验项目等,营造统计学的创新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经济管理类方面的科研项目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性,涉及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复杂的主要特征。目前,很多高校经管学院的统计学课程大多是数学学院委派而来的统计学专业任课教师,他们数理统计学知识系统、扎实,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相对欠缺,从而导致对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指导学生实验、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建议专业负责人优先遴选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老师承担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同时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师,应主动完善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钻研实践环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梦觉,龚曙明.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篇10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有效沟通应用在儿科护理体验式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际体验式学习中强调“说中学”“做中学”,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激发、调整、升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和潜能。成为效力更持久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在创设情境模式内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加强与临床工作联系,通过角色体验,体会到患儿及家长的心情,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学会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

一、对象与方法

以2013级普通护理专业6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该班分为试验班(33人)和对照班(36人),每班分为5个组,一组6~7人,设组长1名,负责教学任务的组内分配。由同一名教师进行讲授,使用相同教材。试验班与对照班均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其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单元设置编写病例,由于护生尚未接触临床,课前护生负责收集病历,课下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整理,确定病例后模拟临床场景,让护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分析感悟体验,制定处理对策,并系统实施。试验班增加角色互换,在每个病例中设置医生1人,护士2人,患儿1人,患者家属2~3人,由护生模仿医护患三方,每次变换不同角色,引进标准化病人的同时,针对儿科护理对象特殊性,引进标准化病人家属,不同家属代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学生自由发挥,侧重护生与家属沟通。课程全部结束期末考试,并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二、结果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结果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1.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为三部分:理论基础知识,包括A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共50分;病例分析题20分,考核学生整体护理能力;实验30分,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与整体思维。实验考试与理论基础知识、病例分析部分阅卷由同一名教师完成。实验班、对照班理论基础分别为41.72±5.63和42.15±3.12,病例分析分别为13.71±3.73和14.12±4.21,实验分别为24.28±4.22和20.15±3.09,两个班级的理论基础、病例分析、实验的P值分别为0.125、0.072、0.013。

两班在理论基础知识部分、病例分析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因此两班在理论基础知识、病例分析部分成绩没有明显区别。实验成绩P值0.013<0.05,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试验班的实验成绩高于对照班。

2.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为三点记分制选择题。发放调查问卷69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有效回收率为97.1%。问卷调查结果为:情景设置有趣实验班、对照班分别得分2.15±0.62和2.13±0.57,P值为0.125;课堂演练针对性强、贴近实际实验班、对照班分别得分2.22±0.52和2.21±0.27,P值为0.157;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班、对照班分别得分1.71±0.64和1.74±0.27,P值为0.10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验班、对照班分别得分2.13±0.56和2.16±0.66,P值为0.097;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实验班、对照班分别得分2.23±0.52和2.02±0.47,P值为0.015。

调查结果看出,两班在情景设置有趣、课堂演练针对性强、贴近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等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课堂教学气氛和效果明显改善、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患儿及家属感受、注意保护患儿隐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应用有效沟通的体验式教学有助于这些方面的提高。

三、讨论

护理专业不仅仅是一门医学专业,更是一门人文专业,要求学生必须以人为前提,关心人,理解人。儿科护理学作为特殊护理专业,小儿自身特点及现代家庭对小儿患病的重视,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做到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在临床工作中做好沟通工作。

1.有效沟通对于在体验式教学中提高护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加入有效沟通的体验式教学相较于传统体验式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方面并未显示明显优势,但在实验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说明加入有效沟通的方式不仅锻炼护生的沟通能力,在与患儿及患儿家属交流过程中强化了技能的操作,规范了相关的技能操作标准。

2.有效沟通对在体验式教学中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的影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加入有效沟通的体验式教学相较于传统体验式教学在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和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有明显优势。分析其原因,传统体验式教学由于每次情景的设定的类似,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心理,而有效沟通的加入,让情景再现既相似又不同,吸引了护生注意力,增加护生对该环节的期待值,情景模拟平台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护生不同的沟通方法,这样能激发护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护生的学习热情。

3.有效沟通对在体验式教学中培养护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需要理解患者感受,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护士的每一次工作都是使患者身心达到完美状态的道德观念实践。通过有效沟通在体验式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护生在理解患儿及家属感受、注意保护患儿隐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护生作为不同的角色来看待护理工作,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是无法真正做到在实际工作中与患儿及家属建立起理解信任。因此,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人文关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