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基地年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教育基地年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普教育基地年度计划

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用公众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技术。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科普活动,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第四条科普是公益事业,必须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采用市场机制运作方式。

第五条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公众都应当参与和支持科普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保障科普经费,完善科普设施,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审议科普工作的重大政策和发展规划、计划;督促规划、计划和有关工作的落实;协调科普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制定科普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的科普工作。

第八条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应当组织有关学会、协会、研究会开展科普活动,协助制定科普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支持和指导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基层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九条各级宣传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科普工作。

第十条学校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技术发明、竞赛、论文撰写和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十一条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根据各自特点和生产、生活、娱乐、健康以及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广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步增加;加大对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支持力度;扶持农业农村、欠发达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各级财政安排的科普经费,其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制定。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规范完善科普场馆、设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应当建立科普场馆;乡镇、街道(社区)应当设置科普宣传画廊、橱窗、科普活动室等设施。

公共宣传栏和城镇户外广告,应当有科普内容。

有条件的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应当向社会开放,举办科普展览、讲座,提供科技咨询和培训;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旅游景点应当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侵占科普场馆、设施。

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因基本建设和城市改造确需改变功能、用途的,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择地重建。

科普场馆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改作他用的,应当征得主管部门同意,但一般不得超过十日;期满后,使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场馆的功能、用途,不得妨碍开展正常科普活动。

第十五条政府投资设立的科普场馆,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八小时,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科普场馆应当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对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应当优先安排,并给予减免收费的优惠。政府投资设立的科普场馆在科技活动周、科普节、国家法定节假日应当向公众免费开放。

第十六条科普类出版物、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普场馆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类公益活动的门票收入、县级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从境外购买自用科普影视播映权而进口的拷贝和工作带,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应当加强科普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科普组织网络,提高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科普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十八条科普工作者的科普成果,应当作为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工作业绩考核的依据。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应当加强对科普技术、理论研究的组织和指导,扶持科普作品的创作。科技计划应当安排一定的科普研究项目。

承担政府科研项目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应当撰写科普文章,宣传科普知识。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每年五月的第三周为全省科技(科普)活动周。科技(科普)活动周由省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和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系列科技活动。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以科普为名从事伪科学活动的,由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制止,并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有关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三款、第十五条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篇2

一、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制度,探索推进规划管理改革。

结合自治区实际,积极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促进规划实施与管理改革。2012年要在14盟市政府所在地的旗(市、区)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工作,并按照国家试点实施的相关要求,编制试点实施方案,探索规划改革,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旗县、市区规划评估修改工作。通过科学安排规划布局,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完成全区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结合国土资源部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基数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衔接的精神,研究以二调为基数进行规划评估调整的要求,通过开展规划修改途径、修改方式、修改方向等方面的研究,制定功能分区和国家、自治区立项的重点项目依法修改规划的相关文件,满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需求。

二、加大计划指标争取力度,强化计划科学管理。

近期重点要加大同国土资源部的沟通力度,力争2012年国家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下达数在2011年计划数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未利用地计划切实有所倾斜。通过提前预下达年度计划、通过政府明确符合国家立项条件项目在国家层面立项使用国家计划和配合相关处室做好废弃建设用地置换、临时用地管理等工作,提高供地率,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用地需求,缓解用地供需矛盾。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开展增减挂钩试点信息化建设,实现增减挂钩全程监管。鼓励具备增减挂钩条件的地区,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在保障农牧民权益和利益的情况下,申请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促进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缓解计划指标压力。争取增减挂钩指标下达数要在前三年下达总数基础上翻翻,达到2000公顷以上。

三、加强境外勘查基础工作,落实中央境外地勘基金。

积极支持地勘单位开展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矿产资源勘查合作,协调国土资源部尽快建立内蒙古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资金。积极组织我区矿业企业、地勘队伍开展境外风险勘查项目的申报工作,在去年已申请到勘查项目13个,中央境外地勘基金补贴5600万元的基础上,拟2012年申请新增25个项目,中央境外地勘基金补贴在2011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同时,做好境外勘查培训交流、咨询服务搜集与服务等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相关基础工作。

四、积极推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工作的开展。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与财政部门共同做好每年的申报国家、自治区“资金奖励项目”和“示范工程”的遴选、上报和审批工作,重点支持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开展煤炭、稀土、铁矿等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加快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铁及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白云鄂博稀土、铁及铌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好示范基地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成果的评估。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遴选、推荐工作。

六、建立科技应用示范单位。

推动全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将我区世界级、国家级地质公园列为国土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国土资源科技重大需求和创新技术情况的调查工作。利用区域优势,为内蒙古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提供服务。积极配合地勘单位向部争取境外勘查项目经费。

篇3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地处渭河强震带的南段,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有着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历史和地质构造背景。

近年来,我市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工作一起抓,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防震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地震短临预报水平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农村及“城中村”民居基本无抗震设防,城市综合防御能力亟待提高;地震应急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地震工作机构急需完善、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群测群防工作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加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还较淡薄,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仍需加强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备不懈,认真扎实地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做好综合防御工作

(一)搞好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和浐灞河生态区四区管委会要按照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的要求,积极筹备资金开展工作,并于年前完成相应的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基础资料。

(二)建立健全机构组织,确保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各区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贯彻市政发59号、市政发68号和市政发48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好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确保地震监测、预防、宣传、救助和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予以增加。新城、碑林、莲湖、雁塔、阎良等5个区要尽快增加防震减灾人员编制,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三)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震情的综合分析判断与跟踪,努力捕捉前兆信息,完善震情会商制度,有重点、有针对性、科学有效地强化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提高分析预报水平,加强对新资料、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不断提高地震预报的科技含量,夯实防御基础。市黑河工程管理局要在年前完成其余4个测震子台建设,组成黑河水库微震测震系统。

(四)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震部门要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按照中国地震局《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的要求,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新思路,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投入渠道,制定观测员岗位津贴及通讯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五)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工作。市公安、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地震等部门要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要求,认真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六)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要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和监督,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地震、发改委、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与职责,相互配合,确保市抗震设防管理审批职能落到实处,要把抗震设防要求列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及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各区县要加强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检查,依法行政,从源头上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力度。

(七)确保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含水电站),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单位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不符合标准的,要进行抗震加固。对年以前建设工程抗震性能普查成果要综合应用,对年以后新建的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情况,由市建委商市地震局提出意见。地铁项目应建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

(八)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建设、地震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建房抗震管理,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农村建房审批管理之中。各区、县政府要积极推进和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要把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建设与本地区移民、扶贫、“城中村”改造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纳入总体规划,共同推进。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建立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大力推广抗震技术的应用,逐步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状况。

(九)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网络,年前完成我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每个区县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每个乡镇(街道)设立一名宣传员。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因地制宜地强化防震减灾宣传。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中,并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

(十)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机制,落实以事发地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地震应急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及时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和职责,落实应急检查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临震不乱、决策科学、反应迅速、处置有力。

(十一)搞好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区县按照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要求,安排落实资金,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年前,每个区县至少建设一处标志醒目、应急避险设施相对齐全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支社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以提高对地震及有关灾害实施有效救援的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4

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年全市粮食总产208万吨,较年增长4.5%;水果总产458万吨,增长72.8%,其中苹果378万吨,增长74.2%;肉类总产16.5万吨,禽蛋总产8.6万吨,奶类总产62.6万吨,分别增长7.8%、4.9%和55%;蔬菜总产315万吨,增长30.1%。

二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张。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增菜”思路,积极实施粮食安全、绿色果品、畜牧富民、蔬菜增收四大工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渭北绿色苹果和南部时令鲜果产业带,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产业带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以及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产业带。年全市粮食面积630.4万亩,较年减少43万亩;水果面积386万亩,其中苹果303万亩,分别扩大96万亩和84万亩;奶牛存栏19.7万头、生猪存栏155万头,分别增加5.4万头和10万头;蔬菜面积118万亩,扩大16万亩。

三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食生产积极实施渭北压麦扩秋战略,渭北小麦压减20万亩,春播玉米扩大8万亩,全市粮食平均亩产提高34公斤,在面积减少6.4%的情况下总产增长4.5%。果业生产大力推行果园四项关键技术,着力发展中早熟苹果和特色水果,新增优质苹果面积84.5万亩,发展葡萄、石榴、梨、桃等特色水果70万亩,早中晚熟苹果比率由3.7:9.3:87调整为10:15:75,平均优果率达到78%,较年提高13百分点。畜牧生产以奶牛和生猪为重点,以养殖小区(场)建设为核心,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全市建成各类养殖小区(场)350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311个,发展养殖专业村83个,规模养殖率达到40%,较年增加10个百分点。蔬菜生产以“V”字型蔬菜产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全市新增大棚蔬菜8万亩、沿渭清水莲菜3万亩,建成万亩蔬菜专业乡镇28个、千亩专业村117个。

四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家,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4家,建成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5家,初步形成果汁、乳品、粮食、食品、饲料加工以及鲜果、蔬菜物流七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

五是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初步形成了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凭标流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局面。全市累计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3个、有机食品认证苹果产地8500亩、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范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彬州梨和兴平关中黑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六是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快速转型,加快形成跨区域、大规模区域板块经济。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489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10个;建成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6个、一县一业建设县3个。示范村主导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00元。培育形成了“雅虎”大蒜、“井冠”莲菜、“莽塬红”红薯、“苏绘”手织布等一村一品知名品牌。

七是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63.4亿元,比年增加118.07亿元,增长81.2%;农民人均纯收入4206元,比年增加1938元,增长85.4%。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综合分析,我市农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咸阳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种多乱杂问题依然突出,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设施蔬菜和特色产业规模过小,反季节精细菜供应不足;苹果优质率、商品率不高,中早熟品种比例偏小;畜牧业发展缓慢,在大农业中比例偏小,对种植业支撑作用不强。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拉动能力不强;优势农产品在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相对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经营观念落后,管理粗放,缺乏商品生产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先进技术覆盖率和机械化作业率不高。

五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难以有效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难以有效提高。

六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50元,较西安市平均水平低17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9:1,远高于全国3.33:1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时,从农业基础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市农业发展也蕴含着许多优越条件和发展机遇。

(一)特色产业优势突出,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经形成粮、果、畜、菜四大优势支柱产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前列,苹果、蔬菜、奶畜生产规模稳居全省首位,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以上,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二)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推进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市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鲜奶加工能力50万吨,饲料生产能力过百万吨;苹果年加工量140万吨,糕点生产总量3万吨;蔬菜专业市场年交易量300万吨,果品贮藏能力34万吨,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日益壮大,并逐步向集群化、集团化、园区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外向型农业特征突显,为建设现代农业明晰了发展思路。通过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以苹果、辣椒、大蒜等为代表的鲜活农产品和以浓缩苹果汁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品走俏海内外,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外向型、商品化现代农业特征突显,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明晰了发展思路。

(四)“关天”规划启动实施,为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以果业和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领先的城乡协调发展地区。这对处于核心区的咸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为咸阳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咸阳农业必将处于目光聚焦、项目聚集、要素聚合的最前沿。

(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咸阳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为重点,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板块推动,发展区域经济;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着力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走现代化外向型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提升咸阳农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效益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深化结构调整,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板块推进,集群发展原则。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形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知名度。

——坚持依靠科技,集约经营原则。大力推广种植业高产创建、畜牧业规模养殖、果业提质增效、蔬菜设施栽培等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

——坚持龙头带动,产销互动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条。

——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原则。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建立起“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新、富民有强镇”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良好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

——粮食单产提高。201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总产210万吨以上,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

——果业提质增效。2015年水果规模发展到430万亩,水果总产500万吨,其中苹果330万亩,产量400万吨,优果率达到83%以上。

——畜牧规模扩张。2015年牛存栏47万头,其中奶牛存栏24万头;猪存栏194万头,羊存栏116万只,家禽存栏1041万只。肉类产量20万吨,禽蛋产量10万吨,奶类产量78万吨,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场)800个以上,专业村镇规模养殖比例达到50%以上。

——蔬菜设施栽培。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36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0万亩。

——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家、收入过5亿元企业1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8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农产品流通体系日趋完善。2015年农产品流通企业总数达到100家,流通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无公害蔬菜、水果规模达到80%以上,无公害畜禽规模达到50%以上,农产品标识率70%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农户覆盖率45%以上,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完整的农民合作组织体系。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突破1万元,较末翻一番。

(四)发展思路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年)》、《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3年)》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要围绕一个核心,着力抓好两化,推进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突破,建设十大优势产业带。

——围绕一个核心。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升咸阳农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抓好两化。围绕粮果畜菜主导产业,着力抓好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

——推进三大战略。一是提质增效战略,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畜牧规模扩张和蔬菜设施栽培工程,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方向,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构建跨区域、大范围、集约化支柱产业,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不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龙头带动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外抓招商引资,内抓改造提升,拓展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健全组织链、强化服务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占领市场战略,以市场为核心,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名优产品营销为重点,着力抓好产品推介和产销衔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精品战略,努力提高咸阳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实现五大突破。一是粮食单产实现新突破,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为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空间。二是果菜效益实现新突破,通过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全面提升果业和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效益。三是畜牧养殖规模实现新突破,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转变养殖方式,促进畜牧业规模扩张。四是农产品加工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粮油和肉蛋制品精深加工,开发果脯果干系列产品和净菜加工包装,加快奶制品和果汁产品升级扩能,努力构建农产品大生产、加工大、大流通产业格局。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新突破,按照“生态、绿色、安全”要求,突出源头治理、标准生产、质量检测、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建设十大优势产业带。一是以乾县、泾阳、三原、兴平、武功为核心,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建设南部优质小麦产业带;二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建设以旬邑、淳化、长武、彬县、永寿为核心的为渭北高产春玉米产业带;三是以发展油桃、蜜桃、樱桃等为重点,建设兴平、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中部时令设施水果产业带;四是以发展葡萄、石榴、柿子等为重点,建设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淳化旱腰带特色时令水果产业带;五是以现代果业项目为抓手,建设渭北优质出口苹果产业带;六是依托百万亩设施蔬菜项目,建设南部优质蔬菜产业带;七是加大兴平、武功渭河滩涂地开发力度,建设沿渭百里清水莲菜产业带;八是以光明、银桥、娃哈哈乳品企业为依托,建设关中环线高产奶牛产业带;九是以兴平、武功、乾县和旬邑为重点,建设二百万头生猪产业带;十是以永寿雨润肉牛加工项目为依托,建设北部五县及武功、乾县肉牛肉羊产业带。

四、“十二五”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粮食单产提高工程

按照“良种引路,良法跟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思路,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优化粮食产业结构。稳定南部灌区小麦、玉米生产,调减北部低产小麦面积,扩大春播地膜玉米面积,着力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2015年全市小麦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00万吨以上;玉米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05万吨以上。积极推进良种化进程,加快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引进和繁育,积极推广紧凑型、耐密型玉米高产品种和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15年优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推广比例达到100%。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集中力量、集成技术、集约项目,扎实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一批小麦、玉米百亩核心攻关田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500公斤、夏玉米亩产600公斤、春玉米亩产800公斤、春播地膜玉米亩产900公斤创建目标,推动区域大面积平衡增产。

推广增粮关键技术。积极推广以小麦“四改”和玉米“四改一增一晚”为主要内容的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2015年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小麦种子“三田”建设,实施小麦良种统繁统供,2015年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土壤有机质每年提升0.1—0.2个百分点。加快实施旱作节水示范工程,着力提高渭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新增6亿斤粮食工程。在乾县、泾阳、三原、兴平、武功五县组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农田水利骨干工程、中低产田改造、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农机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五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亿斤。

(二)果业提质增效工程

按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果畜结合,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有机果业”思路,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提高果品优质率,打造咸阳果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果业提质增效。

扩大优质果园规模。在旱腰带及其以北地区实施退耕扩果、畜牧促果、科教兴果、全民抓果战略,开发荒山荒坡,扩大绿色果品基地规模,每年新栽果树10万亩以上,到2015年,礼泉、乾县、长武、旬邑、淳化、永寿、彬县七个苹果基地县人均果树1.5—2亩,全市建成标准化苹果基地150万亩;在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淳化旱腰带地区发展葡萄、石榴、柿子等特色杂果,2015年建成优质杂果基地75万亩,其中发展加工型葡萄20万亩;在兴平、礼泉、泾阳、三原发展桃、杏等特色时令水果,2015年建成时令水果基地25万亩。

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大力推广果园减密度、改树形、强拉枝、有机肥、标准化、无公害等关键技术,开展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促进绿色有机果业发展,2015年全市苹果优果率达到83%以上。加快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推动果业大县优先发展畜牧业,以畜促果,良性互动,全市建成有机果品示范乡镇9个、生态果园示范村50个、有机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

建设国家级优质出口苹果基地。依托渭北绿色果品基地,按照国家优质出口苹果标准,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完善果品贮藏、加工、运输基础设施,健全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100万亩国家级标准优质苹果出口基地。

建立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加强果树新品种选育和良种苗木繁育,在礼泉扩建果树种苗扩繁圃,在其它果业基地县新建6个200亩的果树种苗扩繁圃,加快果园更新换代。

(三)畜牧规模扩张工程

按照“规模扩张、板块推进、标准化养殖、良种化繁育”思路,以奶业、生猪发展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着力提高产业聚集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畜牧业。

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以良种扩繁场(父母代场)建设为重点,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人工授精网络,新建畜禽良种繁育场50个,2015年畜禽良种繁育场总数达到100个,年生产良种畜禽100万只。积极实施生猪良种繁育工程,在兴平、武功、秦都、渭城、乾县、泾阳、旬邑等县建设存栏600头基础母猪良繁场25个,引进良种母猪1.5万头,发展存栏50头规模养殖户2500户以上。积极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加快良种奶牛扩繁,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群。2015年全市奶牛、羊、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0%和98%以上,三元杂交商品猪比例达到80%以上。

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实施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加快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每年新建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场)10个、500头以上奶牛养殖小区(场)10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20个,2015年奶牛存栏达到24万头。积极推广“果畜沼”、“畜沼菜”养殖模式和发酵床养猪技术,加快生猪专业村建设,每年新建“有一个存栏600头基础母猪繁育场、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50户存栏100头养殖大户”达标万头生猪养殖专业村5个、5000头生猪专业村10个,2015年生猪存栏达到194万头。扶持发展年出栏300头秦川肉牛育肥场和年出栏10头以上养殖大户,形成渭北肉牛养殖集中产区,2015年肉牛存栏达到23万头。以泾阳、三原、淳化、旬邑为重点,发展奶山羊适度规模养殖,培育一批存栏10只以上养殖户,建设一批存栏3000只以上养殖专业村,2015年羊存栏116万只。以渭城、泾阳、三原为重点,扶持发展存栏5000—10000只以上蛋鸡养殖场(户)和出栏10000—20000只以上肉鸡养殖场(户),提高家禽规模化养殖水平,2015年家禽存栏达到1041万只。

推进饲草产业化。积极发展人工种草,推进饲料粮作物生产,初步形成以北部优质牧草、南部专用饲料玉米为主的畜牧饲草产业化格局,力争到2015年,全市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20万亩,秸秆青贮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市县动物疫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加大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力度。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处置能力。建立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蔬菜设施栽培工程

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管理标准化”思路,以泾阳、三原、秦都、渭城、兴平、武功、彬县、淳化基地县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引导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设施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巩固建设西宝高速和咸宋路沿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V”字型绿色蔬菜长廊;开发建设以彬县、长武、旬邑、淳化为重点的北部绿色蔬菜产业带;加快建设以兴平、武功为重点的渭河北岸百里清水莲菜产业带,形成千亩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区和万亩绿色蔬菜集中生产基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

扩大设施蔬菜规模。积极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在规模基地县建设一批万亩集中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15年设施蔬菜发展到60万亩,清水莲菜发展到10万亩。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基地县各建1个占地100—150亩的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辐射带动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建立种苗繁育体系。推广专业化、标准化育苗技术,推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种苗繁育体系,确保种苗生产和供应,2015年基地县建成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8个、专业化育苗站点200个。

(五)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工程

按照“大(大规模)、高(高水平)、外(外向型)、强(强带动)”要求,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农产品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产业格局。

构建企业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一是以礼泉通达、乾县海升、泾阳怡科、永寿安德利为代表的果汁加工企业群;二是以兴平鲁糖生物、金龙鱼粮油;秦都五德利、渭城佳美面粉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三是以礼泉软香酥、心特软、子祺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业群;四是以三原正大、泾阳新希望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企业群;五是以三原娃哈哈、泾阳光明、乾县银桥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企业群;六是以永寿雨润、乾县广升牧业、三原顺源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企业群;七是以秦都新阳光、泾阳泾云现代、三原惜字恒丰、兴平果菜保鲜为代表的蔬菜物流营销企业群;八是以礼泉溢辉、长武惠远、旬邑川兴为代表的鲜果物流配送企业群。

做大加工企业规模。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做大企业规模。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吸引境外各类资金,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工商企业和冷藏、保温、运输等组织改造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加速本地企业升级膨胀;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创建企业园区,打造企业龙头航母;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加快形成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完成秦稷粮油加工、张裕葡萄加工、广升肉类加工、银桥乳品加工、泾云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50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家。

加快产品精深开发。实施果汁、面粉、乳品、食品糕点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肉类、禽蛋加工企业建设。小麦加工方面,加快开发营养强化粉、饼干面包粉等专用面粉;积极开发面包、饼干、水饺、包子等方便面食产品;加快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玉米加工方面,积极开发专用变性淀粉、玉米淀粉糖、多元醇、乳酸和聚乳酸、淀粉基生物材料等精深产品,加快玉米胚芽、蛋白粉和玉米纤维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玉米主食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和功能食品。果蔬加工方面,加快开发NFC果蔬汁、复合汁和果蔬汁主剂等果蔬汁新产品,积极开发果干、果脯、果粉等新型脱水果蔬产品。肉类加工方面,加快生猪屠宰向肉品精细分割转变,积极开发火腿肠、香肠等精深产品;加快肉牛屠宰分割线建设。乳品加工方面,积极开发应用干酪、益生菌发酵产品、强化婴儿乳粉、免疫活性肽等新型乳制品。

健全物流配送体系。以果菜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建设,重点建设以兴平果菜储销、武功鑫兴商贸为龙头的南部蔬菜储藏企业群,以旬邑川兴、长武惠远、永寿好农夫为龙头的北部果品储藏企业群,加快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上市,2015年果菜储藏能力达到350万吨。以粮油为重点,加强大宗农产品加工物流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兴平希瑞70万吨粮油加工储备中心、秦都秦稷8万吨油脂加工储备中心、三原天思10万吨粮油物流配送中心、乾县长丰17万吨小麦加工物流配送中心,着力建设南部粮油加工物流企业群。积极组建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瞄准大型超市,开展农产品直产直销,减少流通环节,确保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和质量安全;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建立名优农产品经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瞄准本地团体客户,建立长期稳定配送业务,有效推动咸阳农产品进入超市、进入大城市、进入国际市场。

加快批发市场建设。按照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相兼顾、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信息、质量检测、冷链运输、保鲜仓储等基础设施。以鲜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规划建设旬邑、长武、彬县、永寿、淳化果品批发市场,及兴平、武功蔬菜批发市场和兴平、旬邑生猪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咸阳新阳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泾阳云阳蔬菜批发市场、三原惜字恒丰蔬菜批发市场和礼泉西北果品交易中心,2015年建成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70个,年交易额100亿元。

(六)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检验检测为手段,加快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打造“从农田到市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配套的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农业监测、农产品评价“三个体系”,加快制修订粮果畜菜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模式,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市推进战略,加快形成覆盖产地和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完成1个市级检验检测中心、13个县级检验检测站建设、1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及20个大型超市检测室建设,指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地质量安全检测点。

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产地环境整县评估,建立产地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杜绝违禁农(兽)药销售使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指导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标准化生产,健全生产记录档案,推行产品包装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十二五”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产地75个、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0个。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积极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产地“七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进货、统一生产记录、统一产地抽检、统一产地证明、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出具安全有效证件,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推行批发市场“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入市验证备案、统一无证抽检登记、统一规范结算凭证、统一签发合格证,严格执行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退市处理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年开展例行监测3次以上,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七)农业信息化提速工程

按照“多模式、广覆盖、重服务、求实效”要求,以先进、适用、安全、可靠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农业专家系统应用为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益。

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水利、气象、移动、联通、广电等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知识库开发应用为重点,开发建立农作物生产、畜牧生产、土壤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教文献信息等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建立起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农业专家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形成联结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农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三农”。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建设三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即农业决策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全方位提供农业资源信息、科技信息、生产经营信息、政策决策信息,建立健全农业动态监测和农业预警系统。

开展信息服务示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化服务示范站点,开展多层次、多类型信息服务,推动全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到2015年,建成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站5个、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站50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示范点100个。

(八)农民合作社推进工程

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作用,实施示范合作社建设项目,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水平,规范发展,使其成为农产品销售窗口、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农民互助合作脱贫致富桥梁。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为依托,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强化示范引导,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5年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社员总户数达到42万户,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6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60个、“四有”合作社达到1000个,基层合作社覆盖率达到60%。

提升合作社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合作社组建咨询、典型培育、政策落实、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强化合作社服务指导,引导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关系,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36亿元,完成利税2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0亿元。

(九)休闲农业示范工程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积极发展以新农村展示、生态观光、度假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等为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建设兴平沿渭清水莲菜休闲观光、秦渭都市农业休闲观光、礼泉时令水果休闲观光、淳化旬邑红色旅游暨果园休闲观光、乾陵昭陵文物旅游暨农业休闲观光等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着力培育渭城张裕长安酒庄、泾阳北裕休闲农业度假山庄、三原普华玉兔休闲山庄、礼泉袁家关中民俗庄园、旬邑石门山农业庄园五大休闲农业庄园。

五、“十二五”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十二五”是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加快提升咸阳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各级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务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六大转变。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六大转变。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提高品质、占领市场上做文章;二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耕作向科学生产转变,综合运用生物技术、节水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三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由依靠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及多功能协调发展转变,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促进农业经营由分散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五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改善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六是促进农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群,努力建设农业强市。

发展板块经济。坚持市场导向、围绕产业升级,积极培育绿色果品、无公害蔬菜、优质畜禽和民间手工艺开发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按照“集中连片,板块推进”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转型,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65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50个,努力形成集群式、大规模、跨区域一村一品农业经济新板块。

强化典型示范。坚持“把思路抓成典型、把典型提升为模式、让模式产生效益,用效益推动发展”原则,围绕结构调整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建设一批良种统供示范方、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四项关键技术示范园、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示范小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等示范典型,重点培育产业聚集度高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和示范县区。突出典型示范的适用性、高效性和可复制性,使其具备规模上的震撼力、视觉上的冲击力、效益上的说服力和对农民的吸引力,体现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实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提高效益的实用性,真正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示范一点,带动一片的积极作用。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搞好渭河、泾河综合治理,加快亭口水库、东庄水库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每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1万亩,力争到2013年全面完成农田渠系化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完成土壤改良100万亩,中产田地力提高一个等级。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作物重大病虫应急防治队伍建设,每县建立应急防治队5—6支;加快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预警网络中心,建成农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控制站4个;加快市县两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和种子检验室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种子监督检验网络;加快农技区域综合服务站建设,每县建立区域综合站5—7个。

推进生态家园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菜”四位一体和果园五配套模式,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年建成户用沼气池2万口,发展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50个。大力推广养殖场大型沼气“一池三建”模式,实现沼气发酵池建设与畜禽粪便预处理、沼气利用和沼肥利用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年建成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5个。加快“三沼”综合利用,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和改厨,着力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

(三)加大农业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要高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新增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预算的60%以上、土地出让收益和耕地占用税收入的80%以上用于统筹城乡发展。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市场开发,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工作,各县市区也要设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要认真落实中省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和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农业信贷投放量要占到当年信贷总量的70%以上。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积极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鼓励组建涉农金融租赁公司,为“三农”客户提供大型农机具和成套设备租赁服务。吸引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增设农村基层网点,扩大“三农”融资。按照尊重农民物权原则,允许农民以房屋、果园、林木、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作抵押,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设立农民工创业贷款、特色产业贷款、“一村一品”贷款、设施农业贷款、农业集约化经营贷款、龙头企业扶持贷款等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贷款种类,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投放量,积极发展联户贷款,解决农民信贷难题。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逐步扩大保险品种和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协同推进、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四)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

强化品牌培育。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包装销售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代表咸阳形象、市场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在全省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知名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建设,积极推进苹果、蔬菜、畜禽产品绿色、有机认证,组织开展国家级优质出口苹果认证,推动咸阳优势农产品走向超市,走向大城市,走向国际市场。

培育营销主体。加快农产品个体经营户、贩运大户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农产品大流通;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贸易经营知识培训,增强企业应对市场能力;加大营销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经营实力;开展强强联合,组建大型营销企业集团,全市每年新增农产品流通企业5家,2015年农产品流通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有实力企业境外创建营销实体,建立咸阳农产品销售“直通车”;成立咸阳农产品出口企业协会,加强行业指导,维护企业权益,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开拓国内外市场。按照“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原则,积极开展农产品宣传促销,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活动,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专场宣传促销,组织举办当地优势农产品产销衔接活动,提高域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依托大型网站,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建立优势农产品展示中心,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加快建立大宗农产品期货贸易机制,支持做大小麦、玉米期货贸易,积极推进苹果、猪肉、蔬菜期货贸易。瞄准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扩大国际贸易份额,推动大宗农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逐步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营销总量,苹果、蔬菜、粮油等优势农产品年出口量达到10万吨以上。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咸??杨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开展市校合作,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试点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和研发,自主培育玉米新品种2—3个、双低油菜新品种2—3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经费必须达到科技经费总量的1/3,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创新科技服务手段。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农业技术人才领办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向公益与经营相结合转变,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分期分批开展种养大户、运销专业户、农村经纪人、农村经济能人和企业经营者专业培训,强化经营管理能力。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重点,多渠道、式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以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平台,实施农民科技培训“111”工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年完成县级师资培训300人次、村级骨干2000人次、农户明白人6万人次,力争达到一县一支师资队伍、一村一名技术骨干、一户一名生产明白人。

创建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创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展示窗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博览园。重点建设三原雁北优质粮食示范园、礼泉白村现代果业示范园、兴平来祁寨设施油桃示范园、礼泉昭陵红提葡萄示范园、乾县广升现代牧业示范园、三原正大现代养鸡示范园、泾阳云阳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旬邑太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永寿雨润食品加工示范园、武功苏绘手工艺开发示范园等十大现代农业园区。

(六)推进土地集约经营

严格耕地保护政策。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分解任务,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快土地复垦开发,确保耕地占一补一、占补平衡。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推行土地依法流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转让、转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机构和工商企业投资创办农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开展“代耕代种”。鼓励以村组为单位,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统一经营,2015年全市流转土地占到耕地面积30%以上。

(七)加强农业综合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