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篇1

关键词:紫砂;特色课程

开发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是推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促进社区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此项工作已在宜兴市丁蜀镇化技术学校开展数年,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特色课程主要从开发背景、规划建设、实施过程、多元评价等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教育。

特色课程的开发背景

丁蜀的历史源于陶瓷、兴于陶瓷,它的制陶历史可上溯到6000多年以前,悠久的陶瓷历史,积淀了丁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紫砂文化,独步千年,更是宜兴陶都立足于世界文化殿堂无可替代的文化标志。目前丁蜀镇紫砂从业人员10万余人,这些人大多数文化层次低,大部分为高中以下学历,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学校系统的、正规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普遍是采用师徒口手相传的作坊式授艺方式,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但效率低,而且培养的人才质量不稳定,存在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理论水平低、创新与创造能力不足的现象,这对紫砂陶从业人员的技艺水平提升和地方产业的升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急需通过专业培训来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技能素养。为此,自2003年以来,学校陆续开办了工艺美术中专、大专、本科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现有的陶瓷工艺方面的专业课程大都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与大多数学员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距离,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鉴于此,我们学校近十年来陆续组织本地的紫砂工艺大师、技术骨干和清华美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了《宜兴陶瓷》、《陶瓷工艺美术基础教程》等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希望通过这些课程来满足紫砂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切实提高陶艺创作人员尤其是紫砂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让古老的宜兴陶瓷工艺焕发现代生命力。实践证明,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好地满足了培训的需求,为陶艺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为宜兴市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特色课程的规划建设

如何推进特色课程的规划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有:

1.全面深入的需求调研是课程建设的先决条件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必须以社区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为依据,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为此,在课程建设初期,我们首先对全镇陶艺从业人员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搜集分析有关数据和信息(包括年龄结构、文化基础、技能水平、职称状况、职业素养等),同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意愿与需求,为后续的课程开发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2.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目标设计,才能将实际的教育需求转化为具体教育要求。经过专家研讨、学员座谈等形式,最终我们确定了以传承和弘扬陶瓷紫砂文化、教育培养陶瓷工艺人才、发展壮大陶瓷支柱产业为我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培养陶艺技能、提高学历层次、提升职称级别、培育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

3.实用贴切的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品质取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员是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只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课程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学习者的欢迎,从而取得最终的教学实效。为此,我们在综合前面的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选取了紫砂陶的生产工艺和造型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书法、绘画、图案、素描、茶文化等内容作为我们课程内容的主体,以宜兴紫砂的历史沿革和紫砂艺术鉴赏为辅助,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一体,力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可读可学。

4.优质专业的建设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课程建设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需要有社区教育的相关理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和经验,以及相关行业、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组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型课程建设团队,是搞好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此,在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就精心聘请了由行政领导、高等院校资深教授、行业高工大师、教研人员和本校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整合利用他们各自的专长,发挥团队的优势,借鸡生蛋、借水行舟。

特色课程的实施过程

课程的实施就是指课程的具体执行,它是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的落实、课程成效的取得,都需要通过规范有序的课程实施来实现。

1.规范教学程序

规范有序的教学程序、严格精细的教学过程管理,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在课程实施之前,学校教务处提前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合理分配课时、编制好课程表并提前发放到任课教师和学员手头,通知授课教师提前备课,培训处安排上课教室和实训场地,班主任及时电话通知学员上课时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蹲点课堂,随堂听课,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做好对授课教师的课堂评价工作,学校领导不定期抽查;每次上课结束后,要求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同时利用电话、网络进行答疑辅导。

2.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学员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常规的班级授课积极尝试“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统一,以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成人学习的自主性、力求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学校积极配合丁蜀镇组织科和市人社局专技科,通过采用“精品鉴赏+名师指导+实际操作”等培训模式,为一线的紫砂从业人员搭建了培训、比武、创业、考核等平台。

3.改善教学条件

我们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发展壮大实训基地,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充分满足教学需求。现有教育培训大楼,能容纳300多人的多功能厅,五间三层实训工场大楼,可同时为280人提供技能训练和综合考评,还建有配套用房;同时配有多媒体室(多媒体8套)、微机室(电脑90台)、电子白板5块、美术室、图书资料室(藏书8000多册,电子图书6万多册)、五朵金花陈列室、唐贡茶院、茶艺培训室及配有360付泥凳的陶瓷实训工场等等。这些配套的硬件条件的创建,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精选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能否取得良好实施效果的关键。因此我们高薪聘请知名度高、教学能力强的名特优教师和高工、大师作为兼职教师。我们要求专兼职教师备课时做到“五备”,即备学员、备教材、备教法、备项目、备教后感。每请一位兼职教师来校上课,我们总是组织人力跟踪听课,听课后立即进行议课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对相同专业、相同学科的兼职教师,我们建立第一、第二梯队人才信息库和业务档案,通过好中选优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我们还带着专兼职教师经常深入企业,实地考察,深入学员了解实际情况,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特色课程的多元评价

篇2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13年8月20日,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二批优秀乡土课程(读本)申报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编写的《与市民同行――家庭教育读本》荣获二等奖,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谷里街道市民文明礼仪手册》、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与市民同行――健康知识读本》、 淳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珠米飘香》获三等奖,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与市民同行――心理百科》、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礼仪故事集》、《谷里街道市民健康知识手册》等荣获优秀奖。从近年来江宁申报参评的课程来看,江宁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正从无到有,从平庸到打造精品,不断追求卓越。江宁紧紧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全民终身教育的有关精神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要求的契机,不断加大探索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步伐,坚持以地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方便居民学习、让居民愿学、乐学为宗旨,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内全体成员,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同其他各类教育形式一样,课程建设是整个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

1.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构建和谐新社区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终身学习已成必然趋势,而社区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和谐新社区,关键在转变市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江宁正处在产业转型之中,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只有对他们开展系列市民化教育,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型的和谐新江宁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必须从市民群众生活实际出发,按不同需求,开发涵盖职业技能、休闲娱乐、文化素养等各种系列课程,使学员按需所取、按需来学,自觉参加到学习中来。

2.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的需要

促进江宁全面发展,必须先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素质。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培训社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在职新市民的专业技能,改善投资环境;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提高社区新市民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对文化学习的需求;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可以增强新市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丰富社区文化内涵的需要

通过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可以提炼、传承社区的优秀文化,展示、实现多个社区自身的文化优势与文化特色,开发和发展新的文化资源,从而达到以优秀的文化、特色的文化、个性的文化来影响、教育、发展社区成员的目的。

4.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区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社区教育的先行与发展,这是因为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社区良好的人力资源做保障。要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市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自由散漫思想,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及生态意识、文化意识等。要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还应引导和教育社区居民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能、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广泛调查,摸清居民实际学习需求

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学习的需求调查,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要符合居民生活、学习、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课程建设才会有生命力,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才会是美好的。我们在横溪街道和淳化街道社区居民中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在汤山、湖熟、谷里街道与部分村(社区)及企业、事业单位代表召开了场座谈会,在横溪、秣陵街道对100户居民进行了电话咨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愿意参加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休闲娱乐、修心养性的活动;愿意参加一些对生活技巧、生产技能有帮助的培训活动。只不过是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上,需求不同。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座谈会的反馈以及电话回访等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到了下一步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比如针对学生,可以开发跆拳道、武术、书法、绘画、音乐、乐器、舞蹈等课程,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针对青壮年人,可以开发各种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居民就业质量;针对老年人,可以开发时事、健康、安全、书画、摄影、休闲等课程,以促进老年人安享晚年;针对残疾人,可以开发残疾人实用技术课程,以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等;双休日可开发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上班族的闲暇教育以及各种技术、技能的培训,周一到周五可开发老年教育,让老年人在双休日可和家人团聚一下等等。

突出特色,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内容

现在,江宁的社区教育已经由原来成人教育中单一的扫盲发展到涵盖老年教育、青壮年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等等终身教育范畴。社区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讲求实用化。

篇3

关键词:常州社区教育;艺术类课程;创意作品;开发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在城市,围绕“社区”这一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倡导的“社区教育、学习型社区、学习型街道”等一系列建设工程,日益彰显在当前社会全面进步和变革中极为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2009年5月,为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常州市政府以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这也是江苏省首家市级社区大学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常州社区大学以“让学习成为每位市民的生活方式”为办学理念,形成了“市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纵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教学覆盖面遍及全市各村委、居民社区。2013年2月,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与常州社区大学整合成立常州开放大学进一步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工作,自此,常州社区教育迈入发展快车道[1]。

1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课程分析

常州社区教育现有的课程类型和层次丰富,极大地满足了本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从实施途径看,主要分为3类,一是面授课程,由社区大学及分校选派教师“送教进社区”;二是网络课程,主要依托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为市民免费提供各类在线网络课程;三是电视课程,聘请专业的团队制作成电视教育课程,在常州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每周两讲。从课程内容来看,经过五轮修订主要分为6个大类,包括特色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教育辅导类课程、现代生活类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截至2015年11月,常州开放大学共推出五期共计500门课程。大批量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得益于常州开放大学着手打造的50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及资源研发团队。社区教育课程施行动态管理,具有鲜明的生活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开设哪些课,如何上好这些课,很大程度上由社区居民们说了算。通过比对近两期课程,也发现一些不足。第一,课程受众细分还不到位,老龄化趋势明显。大多数课程说明中面向对象一栏为“社区居民”,而专门针对社区未成年人的仅有12门,针对社区干部的仅有10门,针对社区特定职业人群的仅有5门;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常州社区教育参与度最高的年龄段在50岁以上,中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不高。第二,技能类课程偏少。居民普遍反映理论类课程如常州名人、人际沟通、健康养生等课程较为丰富,而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技术、乐器弹奏、创意作品等数量偏少。第三,休闲娱乐类课程有待扩充。纵观五期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多为体育健身类别,且总体数量偏少,在往后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扩充。

2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创意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产品再生产活动,在社区教育中融入艺术类课程,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更能有效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当前,在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课程中加入艺术类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

2.1师资队伍优良,课程资源丰富

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艺术系和社区大学分校之一的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均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曾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双方联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的条件已经具备。课程教学资源方面,将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甄选出适合社区居民的作重点设计,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既便于操作,又具备艺术价值。

2.2百姓喜闻乐见,艺术课程人气高

从多次在常州市西林、荷花池社区教授创意书签和纸玫瑰制作的情况看,大众反响热烈,纷纷要求增加课程数量和教授内容。通过进一步调研,创意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是简便易操作,一节课结束即可呈现作品,学员获得成就感;二是老少皆宜,可以开发针对青少年的初级制作,也可以推出针对成年人的进阶版。三是取材方便,材料多为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只要有想象力,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2.3休闲娱乐类课程的有力扩充

创意作品制作是艺术类课程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既可以作为一门技能教授,又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更符合变废为宝,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可谓益处很多。有效开发的创意作品制作课程,配以教师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讲解,不但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项新本领,更有希望成为大家口口相传和交流沟通的友谊桥梁。

3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对策及构想

3.1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立足社区原则。社区教育课程及其开发应当立足社区,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和生活质量为宗旨,确立“社区本位”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原则[2]。从本社区的实际状况出发,因地制宜开展课程开发与设计,集中体现社区特色与社区文化。

2)立足个体原则。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教育旨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因此课程内容必然要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体现真实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景;第二,社区教育应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居民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发,统筹安排,合理选择相关课程内容;第三,社区教育的变化更新权在居民,课程的开设与退出,应该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最新的社会话题和时尚潮流,实现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循序渐进原则。由于艺术类学科普遍具备内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开设系列进阶课程。该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先引入初级课程和一般课程,等大部分居民掌握之后,再根据需要拓展到中级甚至高级课程。比对前五期常州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课程目录,从第四期开始才开设“寻访常州先人足迹”、“小学生口才与能力培训”、“走进常州名人”、“创建绿色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等系列课程,且多为并列式内容。后期的课程建设中应多引入递进式的课程和培训内容[3]。

3.2成立课程建设团队

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业务素质强的团队是艺术类课程开发的首要保障条件。根据课程开发原则和常州市开展社区教育的经验传统,拟组建的课程建设团队主要包括:

1)专家教师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艺术系牵头,联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及部分在常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成立专家教师团队,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为目标,完善团队运作的各项制度,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计划,共同负责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工作。

2)课程咨询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牵头,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知名艺术创意企业负责人担任课程咨询团队成员。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将社会和市场最新的技术成果和艺术业态与社区教育有机嫁接,保证社区教育课程持续的生命力和活力。

3)社区开发团队。根据立足社区、立足个体原则和常州市当前的“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成立由“社区学院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基层学校教师”组成的四级社区开发团队。专家教师团队负责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和业务培训,社区开发团队负责提供社区的特色项目,反映普通居民的意见需求。

4)课程评估团队。聘请常州开放大学终身学习指导中心教师、社会艺术专家、居民代表组成课程评估团队,就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作出科学指导和建议,不断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课程基本体系

经过前期调研和西林、荷花池社区等地的试讲,建设团队确定了创意艺术作品制作这一艺术形式。第一批课程分为初级系列课程和进阶系列课程,其中初级课程分为:布艺类、纸艺类、黏土类;进阶系列课程分为:创意绘画类、创意礼品类。

3.4质量评价与动态更新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实现程度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活动构成的。作用包括: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相对价值;预测教育需求;确定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等[4]。艺术类课程的测评因素包括:师生的出勤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课程评估团队要突出社区居民的建议,注重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群众反映较好的课程应做细做靓,争创社区教育精品课程,对于不适宜开设的课程,应该及时改良或替换,确保课程体系的新鲜活力。课程的建设道路没有终点,对于初期推出的两阶段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深化,切实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随着作品种类的增加,将适时筹划社区教育艺术作品展,全面展现常州开放大学社区创意艺术教育的真实成果。不久的将来,团队将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和“常州开放大学特色项目工作室”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力求将社区艺术课程打造成常州终身教育的一道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罗健,徐澄范.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对策思考———以常州市的个案研究为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39-42,57.

[2]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1-13.

[3]王国光.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2):24-27.

篇4

关键词 美国 社区学院 办学特色 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作为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伟大创新,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社区学院的创建迄今约有100年的历史,融大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于一体,被称为“人民的学院”。其良好的办学经验对于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社区学院办学特色

1.1服务社区

美国社区学院始终坚持立足社区、面向社区、服务社区、引领社区的办学目标,既满足了社区居民对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社区学院的设立、专业与课程的设置都与社区密不可分。社区学院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各种继续教育课程。“二战”结束后,美国各州社区学院开设了各种文化课程学习班和职业培训课程班,教学时间一般为星期六、星期天等节假日和晚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是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定。[1]此外,社区学院的设置也十分注重便利性,交通、通讯、服务等条件优越,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及餐厅等是校舍建设的重点。

1.2注重实训

社区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际技能的获得,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实训,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锻炼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供方便。

美国社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社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为学院创造了诸多利益,它既能够解决资金的短缺问题,还能够使学院及时地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及需求,调整自己的办学决策和计划。其中,社区学院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工作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社区学院通过增强自身的培训功能,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承接企业职业培训计划咨询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社区学院就如同企业的培训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1.3学费低廉

美国社区学院面向大众开放,不分高低贫富、财产状况及学历程度等,凡本社区居民均可交费入学,无须入学考试。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费低廉,切实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费比一般4年制的大学低出很多,而与私立的一些名牌大学、常青藤联盟大学相比,其费用只是名牌大学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更能为普通家庭所接受。而且就读社区学院的一部分学费、甚至所有的费用都来自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或民间赞助者的助学金、补助或帮助,为学生减少了后顾之忧。在教学过程中,那些选修自己喜欢的部分课程来进修的学生就只需要对这部分课程付费,无需另加费用。在住宿方面,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住在自己的家里,这种措施的实施也就减少了住宿的开支。

2启示

2.1区域性

区域性体现在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上,即社区学院具有办在社区、依靠社区和服务社区的特点。服务社区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也是其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服务社区就是社区学院立足社区、面向社区,教学、服务和其他各项工作都明确以社区为中心,并以多样化的服务来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2]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学院的建立、专业和课程的设置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上,而不是依据空泛的构思。然而,我国职业院校的建立往往与当地行业企业缺乏密切的联系,专业设置也没有充分考虑区域需求,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故此,各高等职业院校需面向本地区、本区域的社会实际,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设备、技术和信息优势,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2实践性

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所受的训练来解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是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校企合作办学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无疑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3]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逐个加以解决。院校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

2.3开放性

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入学方式上,有意愿进入到社区学院学习的居民不一定具有中学毕业的学历,也不需要进行任何的考试,都可以进入社区学院学习。这种真正面向大众的教育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本就是塑造人、培养人,促进人类的整体进步,为人类发展谋幸福。在我国的考试选拔制度下,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却具有一定的门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都是经过考试选拔筛选之后的“后进生”,家长和社会乃至学生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另外,职业院校因实训过程中各种设备的使用所带来的损耗仍需由学生自己承担。面对这种境况,各级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的作用。

3总结

美国社区学院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改变人才培养方向。我国需在认清本国职业教育现状的条件下,有选择地借鉴其办学经验,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续润华.浅析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9,09:53-55.

篇5

1.社区成人教育能改善社区人文环境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人们不但对富有营养的食品有要求,还对空气、水等生活环境有了要求,人们更需要舒适的生存环境。因此,社区群众需要更为生动化的文化生活,需要更为优秀的精神指引,需要更为高尚的社会情操。社区成人教育通过社区集体的组织,将社区多种资源进行充分调配与整合,为社区成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满足社区群众的各类需求。社区个体人员要依据社区提供的成人教育培训,为自己的个性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培训方法,保证自身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从而提高社区的整体人文环境,推动社会人文环境的建设。

2.社区成人教育强化社区的优化整合

社区的优化整合对于构建温馨和谐与友爱和睦的社区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时期,各类社会利益在快速调整,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日益改变,新型社会的建立一时难以被认同,从而衍生出各种矛盾与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社区必须发挥其基层组织能力、结构能力、教育能力等。一个社区的各类资源与能力的整合程度对社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社区成人教育利用独特的社区整合职能,能够促进社区功能的优化整合、认同优化整合、制度优化整合,促进社会进入统一的优质管理,让社区群众随着社会发展达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保证社会整体协调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良性互动的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要想较好实现社区成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就必须掌握二者之间互为利用的关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1.培养社区成人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社区成人是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的主体,社区成人教育要依据社区成人与社区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使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方式,激发社区成人的学习积极性,以便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对成人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不能依靠外部条件的盲目灌输,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过程。首先,必须充分掌握成人的学习需要,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成人在不同条件下的学习需要,掌握成人学习需要的内容与变化规律。其次,还需要将成人学习制度化,创建一系列成人学习制度,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形成全社区终身学习的氛围。

2.开设适合成人的特色教育课程

开设适合成人的特色教育课程能为社区群众提供多方位的教育机会,能够更贴近社区的实情与需求,是实现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适应社区发展需求的成人教育课程不仅要传输理论知识,还应培养成人的实践能力,既要有社区特色,又要满足成人学习需要。在社区成人教育中,社区发展与个体发展在课程的建设上应当是统一的。对于社区个人来说,使自身修养与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生产活动;对于社区发展来说,使其满足社会生产、经济、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要。

3.创建高素质的社区成人教育工作团队

篇6

【关键词】电大,三位一体,社区教育,策略

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为电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唐山电大通过对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的研究,提出了“三位一体”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并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社区教育工作走在了全省电大系统的前列。本文对该模式的内涵及其必然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义和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电大“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历史必然性

电大“三位一体”办学模式是指将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这三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使其共同促进电大发展的办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 “巩固提升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快推进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社区教育”。在这种模式中,之所以首先强调巩固提升学历继续教育,是因为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电大作为一所成人高校的本质属性,今后,学历教育生源会减少,但需求仍长期存在。电大系统要巩固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阵地,在近期既要巩固办学规模,更要切实提高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在社会上立品牌、树形象。之所以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实现从过去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向学历补偿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转变,这是电大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电大教育服务职能的一个拓展。而社区教育既是非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电大全面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机关和很多单位部门的参与、配合,最能集中体现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发展社区教育。

二、社区教育在电大“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中的战略意义

(一)社区教育是历史为电大提供的一次实现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社区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必然会获得政府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必然要组建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教育机构,而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电大具有开展社区工作的巨大优势,只要主动研究,占领先机,就能占领这块极具潜力和价值的阵地。

(二)从事社区教育是基层电大对接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四大任务之一;“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是国家开放大学赋予地方学院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从事社区教育是基层电大对接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履行未来开放大学学院职能的题中之义。

(三)从事社区教育是确保电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电大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开展社区教育,可以扩大电大的社会影响、提高电大社会地位、拓展电大教育服务的辐射范围和功能,是保持电大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电大“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下社区教育推进策略

(一)加强与当地政府联系的策略

政府是社区教育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政府的支持,电大就很难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电大应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加强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的联系,促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发展社区教育的政策。为了实施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策略,唐山电大利用全市合理化建议活动、市政协会议、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电大优势开展社区教育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赢得了上级领导的支持。

(二)加强组织建设的策略

1、调整内部机构设置,成立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职能处室。唐山电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抽调20名精兵强将,组建了社区教育学院办公室、资源建设处、活动指导处三个部门,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为学校各项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发挥电大系统优势,建立辐射全市城乡的四级社区教育组织网络。所谓四级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就是全市依托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唐山社区教育学院和唐山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唐山市社区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唐山市社区教育网站建设、资源建设、社区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和评估检查等;各县(市)区依托电大分校成立唐山社区教育学院分院和县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乡镇(街道)依托乡镇成人学校或其他机构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各村和社区依托村民中心或市民中心建立村民学校或市民学校,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3、由点到面的典型带动策略――“431”社区教育组织建设计划。由于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社区教育只能采取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策略。

(三)加强队伍建设的策略

社区教育队伍,包括社区教育管理者、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唐山电大把学习、培训和交流作为提高社区教育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有效提高了社区教育管理者和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此外,学校还制定了《唐山市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办法》,形成了5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

(上接297页)人力资源。

(四)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远教平台和网络资源建设的策略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辐射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的社区教育,推广数字化学习,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唐山电大以远程教育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为重点,以资源的引进、应用、开发为载体,以提升为全市社区教育服务水平为基本落脚点,大力加强现代远程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2011年5月开通了唐山社区教育网(后更名为唐山终身教育网),并不断进行网站的优化升级;加入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采用自建、购买、交换等多条途径丰富网络资源,提高了服务全市居民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校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唐山市开平区于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

(五)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

唐山电大制定了《唐山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根据“特色性、可读性、趣味性、系列化”原则,重点打造一批优质、特色课程,明确了社区教育课程及特色课程建设基本标准、审批程序、社区教育课程管理机构及工作职责和评审奖励办法等,对优质特色课程给予较高金额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单位建设特色课程的积极性。从社区教育学院成立至今,已组织有关人员编印了家庭教育系列、文化涵养与文体休闲系列、公民法制教育系列、农业实用技术系列四大系列社区教育读本12部,印刷1.2万册,向社区居民免费赠阅。

(六)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的策略

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实现大教育、大文化、大宣传、大培训的有机渗透和融合,全方位地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和谐社会构建、文明城市创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涵。

自2012年起,学校在每年一次的全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唐山市先后被国家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领导小组授予“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成功组织奖”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此外,学校还着手社团建设,组建了唐山社区教育学院合唱团、舞蹈队、太极队等,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搭建良好的平台,社区教育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形式日趋多样。

(七)加强社区教育研究能力建设的策略

为推动社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从全市实际出发,每年《唐山市社区教育研究课题指南》,并于2013年制定了《唐山市社区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对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科研经费管理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全市社区教育系统围绕社区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教育与文化繁荣发展、社区教育体制创新、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社会团体培育和管理、学习型组织创建、数字化社区建设、社区老年教育等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部分课题在市社科联立项并结题,部分课题获得省电大重点课题立项,实现了社区教育工作与课题研究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80-02

仔细分析世界各国的基础美术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省编教材篇次少,无法满足每周两课时的美术教学,教师只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美术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来自生活、家庭、社会,甚至更大的范围。美术教师应善于从各种教育资源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立足多元的文化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教育资源,从宽阔的认识出发思考有效的实施。

一、开发与利用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

“发现和挖掘蕴含在人们生活中的美术课程要素,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是我国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美丽的田野、劳动的人们、可爱的动物等都是我们美术课程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周边的各种文化氛围使得学校的社区资源开发更趋丰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文化与体育设施,以及其他教育信息手段作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请专家、学者定期到学校举行专题讲座,或直接、间接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还可以利用社区所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把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中拥有的美术名作、文物、美术文献资料与具有特色的建筑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跟影院、艺术团体、少年宫、艺术科研部门携手,开展多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使美术课程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和不断的丰富,使教育思路更为宽广,学生视野得到扩展。在农村,可以挖掘当地有特色的乡土资源,如树叶拼贴、草编系列、布贴画、纸艺、木工艺制作、泥塑、版画、剪纸等,通过美术教师的内化,设计成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又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课例和教学案例。

二、开发与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将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各领域的课题或跨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达到有限的时间内认识美术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的目的。”美术教师应充分将当地城市和周边的文化设施、建筑、园林、民宅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现代化城市的环境艺术、公共雕塑、现代建筑、公共设施和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作为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特别要注意把当地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教学内容开发,设计教学课程,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考虑。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能给学生以审美的体验与感受,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标志的识别与设计的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标志的搜集整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通过对标志的分析、整理、归类,获得标志的相关知识,掌握标志设计的原则方法,使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开发与利用艺术场所资源

“在‘开放的学校’观念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育跨越课堂教学的界限,走出校门,与社区携手,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以及更为广阔的自然、人文资源,并配合社区活动,保护与美化社区环境、参与社区规划,为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工作室、工艺商店、艺术工作坊等都是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的一项内容。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

对艺术家工作室的采访不仅能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而且能直接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诞生过程。参观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的艺术工作坊(如陶艺作坊)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制作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能使学生增加艺术知识、感受传统艺术文化。

例如,在《剪纸――走进民间美术》的课上,笔者带领学生参观我镇剪纸艺人的工作室,了解剪纸的艺术特色,并邀请剪纸艺人到学校讲解示范剪纸的工具、剪纸刻法、构图方法、造型手段、操作流程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民间艺术的内涵,引发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家乡乡土文化的美好情感,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四、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资源

新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来划分内容领域,增设了“综合・探索”的领域。这一学习领域的范围被界定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要实施“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就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应根据学校的有利条件进行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鼓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动态以及与美术有关的信息。美术教师也可以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出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利用学校的网络功能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学习并制作个人美术网页或班级、学校的美术网页,开展学生间、学校间、省市间甚至国际的学生作品交流。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成果,与其他国家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者、艺术家等进行多方面的研讨。

总的来说,农村教师只有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开设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才能为学校特色的形成以及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适性;社区教育;课程

社区教育是以当地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促进社区建设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课程,是根据社区教育的需求,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目的而设置的有计划的学习方案。它是社区教育活动的载体,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

“适性”,简单地说就是适应对象的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适应社区需求、适应居民需求”也就成为必然。

可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课程的成熟和规范,目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建设的进程依然缓慢,课程的建设依然薄弱。比如社区课程的师资来源狭窄,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缺失适合的教学形式等等。

下面以我社区教育课程《西甜瓜的栽培与管理》的建设为例,我们来看看横溪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

树立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适性”理念

1.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横溪街道有着悠久的西瓜的种植历史,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已成为南京市西瓜主产地之一。当时,西瓜种植零散,管理粗放,西瓜品种也以传统的大型瓜种为主。由于当时西瓜种植技术的缺乏,经常因大面积的病虫害而减产。西瓜上市后,辛苦的瓜农们常拉着瓜在南京城内东跑西窜;遇到雨天,只好到安德门瓜站贱卖,有些甚至只能烂在田里。所以,经济效益并不高,农民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了脱贫致富,农民急需西瓜品种的更新换代,急需种植新品种西瓜的技术支持。

2.街道经济转型的需要

横溪街道过去一直是单一种植粮食为主的贫穷的小乡镇,虽然也有一部分农民种植西瓜,但由于缺乏技术、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效益并不高。街道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研,认为必须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遂决定以横溪西甜瓜种植为突破口,以横溪的特色农业拉动农业旅游的发展。要逐步把横溪打造成为市、区农业特色旅游街镇,这就需要大批适应街道产业调整的劳动者,因而针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3.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突破口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横溪的社区教育一直没有适合本地区的教材,社区教育也只是今天开个讲座,明天搞个活动而已。为了使横溪的社区教育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实施教育富民工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配合街道生态农业建设,急需要进行与之需求相适应的课程。那么,突破口在哪里?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开发西瓜栽培新品种,推广西瓜栽培新技术。

横溪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

横溪社区教育中心课程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在区教育局、街道办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在广大瓜农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各项课程建设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

1.教材的编写

社区教育中心首先通过走访,搜集瓜农们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训,然后会同农科院、街道科协及种植大户组成教材编写队伍,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多次研讨论证后,创编了培训教材《西甜瓜的栽培与管理》,并向瓜农免费发放。教材注重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突出服务和沟通意识,强化实践技能,通俗易懂,在当地瓜农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2.师资的落实

社区教育中心根据《西甜瓜的栽培与管理》这一乡土课程内容安排了专门的培训教师。首先,依托横溪本地长期种瓜的“土专家”瓜农为日常顾问。其次,聘请省、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南京市教育局“讲师团”的专家、教授和街道农服中心农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技术教员。第三,成立既符合学历和专业要求,又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厚实的实践经验的街道级讲师团。保证《西甜瓜的栽培与管理》课程的师资队伍的稳定。

3.教材的监控

社区教育中心安排本校教师担任跟踪员,适时进行搜集材料,补充课程内容,及时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总结。如:每次授课结束后,教师们都要与参加培训的瓜农们进行互动交流,询问他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还经常到田间地头去实地参观考察交流,并及时将瓜农们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然后教师们再次进行交流总结,并对课程内容及时修改补充。

通过对《西甜瓜的栽培与管理》课程的学习,现在横溪农民的西瓜种植与栽培技术在不断地提高,新品种也在不断推广,西瓜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很多西瓜在田间地头就被买走了,极大地推动了横溪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了横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对街道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9

关键词:社区学院;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

1.引言

随着中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区教育在促成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越加广泛的体现,并已成为推进新世纪中国社区建设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他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文化教育特征。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到2020年要达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目标。开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活动,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为宗旨;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传统学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开辟多种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满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团队、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使教育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区学院的兴起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社会化与社会学习化双向互动进程的重要措施。在全民普遍参与的情况下将会显著提升社会公民整体素质。社区学院在中国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还有待我们结合地区具体情况不断地认识与建设,天桥社区分院也处于社区分院蓬勃发展的潮流中,在发展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2.社区学院的界定与发展现状

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他是以区属成人高等学校为主体,整合区内电大分校、职业学校、老龄大学、成人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组建而成的,其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保留独立法人地位,相对独立办学。从我国教育体系的划分来看,社区学院总体上应该属于非全日制教育,应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

社区学院的主要办学职能是面向全区居民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承担对地区社区教育的研究、教育教学指导、课程教材开发和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等工作职能。

社区学院最早出现在美国,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社区学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进入新世纪,社区教育受到了教育部和地方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社区学院建设力度不断增强,相当多的地区建立了社区学院。

目前,北京市18个区县基本建立起了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住社区文明市民学校三级社区教育培训模式,而建立社区学院的区县一般把社区学院定位于本区县开阵社区教育的龙头。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社区学院基本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方面是学历教育的功能,举办专科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是非学历教育功能,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技能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讲座等。社区各种年龄和各种职业以及离退休和没有职业居民的教育需求,一般可以在社区学院中得到满足。社区学院已经逐渐成为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3.天桥街道社区学院发展基本概况

天桥街道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将社区教育纳入街道的一项重点工作,当时以青少年校外教育为重点。随着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以及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需求。

4.天桥街道社区学院在建设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

4.1资源整合的现代办学模式,满足居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需求

天桥分院实体有四方面资源构成:一是街道工委办事处作为投资主体的代表,处于办学的主导地位。街道机关办公大楼为分院提供学习场地和教学设施。二是以育才学校为代表的社区内各资源单位,为分院提供办学场地、师资力量、学习设施和后勤支持。三是分院下属的四个研修中心,即博物馆与自我学习研修中心、健康娱乐研修中心、天桥民间工艺研修中心和中国传统文化研修中心,以整合社区优质教育资源为主,集社区教育研究、学习项目开发和招收社会生源为一体。四是分院在街道所属社区设置8个学区。学区为分院的教学分部,学习载体为市民学校,学区管理者为社区居委会。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天桥分院逐渐形成并确定了“以街道为中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分院为龙头、以社区为目标”的多元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

多年来,四方资源相辅相成,不断完善,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4.2大众化的办学理念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权利

天桥社区分院以“依靠社区、服务社区、促进社区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居民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公益性为原则,以灵活开放的办学方式为特点,以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的培育和特殊人群的教育为重点,不断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

社区分院的成员非常广泛,年龄兼顾了低幼儿、少年、成年、老年四个年龄段,从 1岁到80岁;社会层次从低保人员到高级知识分子,形成了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学习的局面。分院是非盈利性的办学机构,任何居民都可以申请课程,参加课程需要交纳10元左右的费用,这些费用全部用于教学设备、课堂奖品等,同时也起到维持学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此外,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社区分院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在三个社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认识,了解群众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并在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提出课程设置的初步设想。

4.3立足社区地域文化特色,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天桥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自古就有“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美名。从传统到现在,天桥的特色文艺在形式上不断地流变,但一代一代始终传承着天桥人特有的文艺气质和自我学习与创新改造精神。现代天桥更是依靠社区学院、市民学校推进市民的特色学习、终身学习,在街道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天桥不断地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艺术气息。天桥街道社区分院立足自身特色,以老北京民俗文化为依托,寻访天桥老人及其传人,组织各种类型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演出活动,成立了天桥文化发展促进协会和天桥民俗艺术团,举办了天桥民俗文化节。

4.4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居民自治,不断增强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解

天桥街道社区学院在人才管理上有着其自身特色。分院重视吸引知识型人才参与社区管理,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推行居民自治。社区各课程班都是由志愿者骨干负责,实现对社区知识的流动管理。同时社区分院鼓励居民成立学习小组,以营造促进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支持和鼓励成员的学习活动,以团队的力量带动个人。居民们在自治与互助中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有着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5.问题与展望

社区学院在我国社区教育中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天桥社区学院在

天桥街道政府大力推动、多方资源共同配合,社区居民努力支持积极参与下不断发展,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些问题需要各方进一步思考。

5.1扩大学员范围,使更多人参与并从中获益。

天桥社区学院目前主要整合的人群是老年人、青少年、及低保户群体,在职青年人的课程参与非常不充分。这与不同年龄层的发展任务相关。但社区学院的建设所面对的是全体社区居民,而非仅仅是为闲暇人群建立的休闲娱乐场所。

5.2社区学院建设应提高师资力量,增加专业教师比例

天桥社区学院的的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志愿性的,这有着其自身优势,但其更多则是以教师与学员自身娱乐为主,教学课程的稳定性连贯性与专业性都有待提高。以此看来其教学质量并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

5.3社区学院建设应加强体制性保障

社区学院发展需要明确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立法部门和政府机构应通过法律或政策,进一步规范社区学院建设,赋予社区学院正式“名分”,并在经费、人员等各方面给予稳定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连华.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研究 [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75-78.

[2]刘尧.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篇10

12年的联合办学,双方交流、合作、互让、互谅,学校受益师生,企业普惠民众,达到共赢,为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探索了一个成功可行的共建模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途径;探究了普通高色办学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探究了学校和社区共享资源,联合办学的可行模式;探究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开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教育的新途径;开创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新途径,为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和谐体系做了创新性的实践与研究。

1 兰大附中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背景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为学校游泳课程的开设提出新的要求。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实施课程改革,在教育界掀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2001年,课改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健康的三位观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5个领域目标中进一步明晰界定,特别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999年,高中逐年扩招,人数多、场地小、教材单一等诸多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校师生体育教学活动,学生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等重要的素质逐年衰退。面对学生体质状况的逐步衰退和中小学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的尴尬局面,国家先后出台支持学校有效利用周边社区资源进行办学的政策。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抓住此次契机,在办学过程尝试开设一定的校本课程,构建并补充学校课程,拓展延伸国家课程。兰大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基于这种课改的历史背景,积极思考论证,利用毗邻的兰海游泳馆开设游泳校本课程。2000年商讨合作开课事宜,经过一年的考察、计划与学习论证,2001年秋季在兰大附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尝试开设游泳课。至今12年,在西北特殊的地理与经济背景下,6000多名学生接受了游泳基础教学,50%以上的学生学会了游泳,涌现出侯蓉、叶孟来等一批达到国家二级、一级标准的游泳运动员,举办了7届师生游泳运动会。

2 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目标

游泳校本课是响应国家课程地方化与校本化的教育改革政策,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在实现国家课程规定水平之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既有能力上升的空间,也有广泛的兴趣得以满足的空间[1]。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在西北城市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的实践研究。

2.1 探究西北城市地区开设游泳课的可行性

兰州地处甘肃省中心地,在西北属于较发达城市。北上广等发达的一线大都市的中小学大多没有开设游泳课,在兰州这样一个不算发达的城市开设游泳课的可行性如何,是不是能被广大的师生和家长接受,是第一个难题。

2.2 游泳校本课在西北地区开设的必要性

在有条件的西北城市地区开设游泳课的必要性,这一研究目标是课程开设实施的重点。

2.3 探索利用学校周边社会资源办学的模式

教育资源在学校与社区的共享共建,既是国家所倡导,也是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兰海游泳馆距兰大附中300米,学生整队到馆内更衣需20分钟。课时的设置,场内教学用地的保有量,出行往返及教学过程中的安全等,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是这一办学模式能否延续的关键所在。兰大附中与兰海游泳馆能不能合作、发展、共赢,是课程开始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课程开设的第一个目标。

2.4 游泳课程的开设对家庭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影响与帮助

西北地区民族较多,很多信仰伊斯兰教义,开设游泳课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家长的认同、社会的支持。游泳课的开设究竟能获得家长的支持,能不能带动家庭体育理念的转变,能不能为社区体育带来帮助,能不能为兰州地区市民的终身体育理念给予影响,也是课程开设的一项研究课题与目标。

2.5 游泳校本课程目标的研究与构建

游泳校本课程的开设,在课程构架上能不能完成课程的整体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体育课教学目标,在课外体育活动目标和课外体育业余训练目标上能不能齐头并进,整体推进,也是开设游泳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之一。

2.6 探索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教育教学,教学相长。这一教育原则与教育规律,能不能在兰大附中很好地实施,兰大附中的体育教师能不能统一思想、静心修业,接受并胜任这一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对兰大附中的体育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也是一项课题。

3 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调查问卷法

按照研究目标中的假设,通过对在校和毕业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归纳、总结课题实践的过程,

3.2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课题建设与研究的重点方法,预诊课程开设的诸多问题;计划课程实施所需的支撑;实施课程的过程,在过程中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考察学习优化行动方案与计划;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为下一次的行动提供有利的保障。

3.3 实践研究法

重点研究游泳校本课程学生的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

3.4 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室、资料室收集本课题的资料,对近年来出版的课改理论书籍和杂志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作比较研究,在对这些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可借鉴的经验,以课题实验行动加以验证,并补充完善,形成合理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

4 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及过程

4.1 开设游泳校本课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北家庭逐渐富足,家庭教育的观念也在逐步变化,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希望大学教育能接受异地教育,希望接受南方与沿海人文地理环境的熏陶与教育的观念逐步增强。兰大附中是首批省属重点高中,很多的学生有到南方和沿海城市读书的愿望,而游泳是南方和沿海发达城市的优势项目,在南方大学均有普修和选修课。面对课改的需要,面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学校发展的需要,游泳校本课的开设很有必要。历届抽样调查,学生和家长的认同达的90%以上。

4.2 游泳校本课程目标

1)体育教学目标: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弥补校内场地器材的限制,拓展延伸国家课程;游泳课特殊的技能教学和场景与情境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校内和其他内容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着装,社区游泳馆面向大众的场地场景,面对同学和社会的直观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从容、坦诚、大方得体的品质与素养,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与行为,培养学生坚毅、顽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2)课外活动目标:课内学习知识与技能,课外出成绩与能力,校本的开设既优化校内的课程建设,又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与平台。课余时间,兰海游泳馆为师生的优惠照顾,使师生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修炼游泳技能。调查结果显示,2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因课程的开设一起游泳,为家庭亲子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3)业余训练目标:课程的开设也促进了游泳业余训练的建设,学校成立的游泳代表队利用兰海游泳馆有利资源进行日常训练,先后培养出侯蓉和叶孟来等优秀游泳运动员。其中,叶孟来于2008年代表兰州在唐山参加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在100米蝶泳比赛中破赛会记录,以58.68秒的优异成绩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被广西大学特招。

4)游泳运动会——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2001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7届师生游泳运动会,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织,既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又促进师生交流,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4.3 在实践中研究适合兰州地区的初级游泳校本课程设置

1)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会一种基础泳姿——蛙泳。

2)教学对象:2001年至今的在校学生,经过12年的组织调整,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在2004年以后趋于稳定。

3)教学时间:2005年以前每周一节,2005年以后每周0.5节即两周1节课,每节课时间1.5~2小时。

4)教学方法:在探索中不断修正提炼。首先,为学生解读游泳课的锻炼价值与锻炼效果;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反复播放蛙泳的基础知识与练习内容;第三,进入泳池男女分组学习,由分解练习——整体练习,每节课留出0.5小时自由讲练,针对个体错误动作因材施教,教授个别学生参加比赛时的跳水技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平时在校内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做一些蛙泳技术的分解练习,为学生进入泳池做好准备。

5)教学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综合出勤、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过程,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计入年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成绩。在2012年甘肃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学校将游泳课纳入体育教学的模块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评价。

6)校本教材:游泳课程的学习价值;熟悉水性的练习方法;蛙泳的基本教法与学法;自由泳、仰泳和蝶泳的简单介绍;游泳比赛跳水动作与练习方法;游泳运动会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4.4 实施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相长”,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确立目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展现提升——归纳总结——达标测评的教学理念。兰大附中的体育教师均是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在专业生涯里没有游泳专业的学习经历,兰海游泳馆37米的长度都不能一次游至终点,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棘手的课程建设问题。

1)统一思想,与时俱进,不耻下问,以生为师,教学相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谁能与时俱进,谁能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谁就能担当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舵手,被学校、学生和家长认同与尊重。面对游泳校本课程开设的机遇与挑战,校领导协同6名体育教师统一思想,厘清目标,共同探索。6名体育教师敬业好学,勤学苦练,闭门造车,应用图书、视频等多种教学设备在学校进行专项游泳课的教研活动;不耻下问,以生为师,边学边教;学校聘请省队退役的游泳运动员为6名教师教授游泳的基本技能。2002年,6名体育教师全部学会并掌握了蛙、自、蝶、仰4种泳姿,重点研究游泳的基础泳姿——蛙泳的教学方法,突破游泳比赛跳水的技能方法。

2)学以致用,成就个人,受益师生。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2001—2002年前后的孙奕和侯蓉等学生是双重角色,课上是学生,课下成为教师游泳项目的指导教师。经过一年的辛苦修学,附中体育教师的游泳专业自修得到社会的称赞与认同。2002年6月,兰州市教科文卫工会举办全市游泳比赛,6名体育教师在蛙泳和自由泳项目中均闯进前5名。附中教师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

4.5 学校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办学的模式探究

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从学校所在社区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可学性和有效性。此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学校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逐渐发现办学的突破口,进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办学特色[2]。基于此种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教育理念,附中与兰海游泳馆联手开设游泳校本课12年,这12年的游泳课已经成为附中办学的亮点和特色,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最主要的原则是安全、共赢,并能彰显游泳教材的教育价值与魅力。

4.6 游泳课程的开设对终身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影响

游泳是人类生存生活的一项特殊技能,因为水的特殊性,游泳的锻炼价值优于其他体育项目。游泳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肺机能提高、形体塑造和情感意志培养均有特殊的锻炼效果和价值。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一项特殊技能,青少年时期学习掌握游泳之后,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也为家庭教育的传承做了有益的铺垫,一个家庭体育习惯会逐渐渗透影响到社区体育。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朗格朗竭力提倡的终身教育思想演化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立法高度把构建和完善符合基本国情和时代需要的终身体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有关终身体育的概念认识是指人生在各个时期不间断地接受体育,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从现实意义看,它能引领体育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增强体育意识,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健身的能力、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3]。

5 兰大附中游泳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结果与建议

兰大附中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至今已12年,用12年的实践研究游泳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课程建设与研究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建议。

5.1 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的结果

1)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的教育价值主要是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和发展人际关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价值;体育的精神价值主要是体育的思想文化、体育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价值和体育对人的价值[4]。利用社区资源的场景与特殊的情境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表3的统计可以看出,游泳校本课对学生的游泳技能、合作精神、社会公德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都很大,尤其已毕业的学生对游泳校本课的认同度更高(注:毕业的学生均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

2)探究了普通高色办学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2003年,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评选首批全国100所体育特色传统项目学校,兰州大学附属中学是其中一所;2009年,中央教科所评选全国首批100所普通高色学校建设,甘肃省仅2所,兰大附中是其中一所;2012年,兰大附中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课改样本校。其中,游泳校本课的开设与坚持是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也是附中的一项课题研究,受到专家学者的赞誉和认同。

3)实践研究了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程的途径,探究了学校和社区共享资源、联合办学的可行模式。通过12年的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建设,使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游泳校本课程开设的目标、课时、内容与方法,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和活动的开设与实施等方面,体系健全,可操作性强。12年的联合办学,双方交流、合作、互让、互谅。学校受益师生,企业普惠民众,达到共赢,为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探索了一个成功可行的共建模式。

4)探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开创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教育的新途径。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附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游泳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纽带,促进家庭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带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有益的研究与尝试。

表4统计数据说明,游泳校本课的开设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又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对家庭进行体育活动的影响很大。一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使社区、家庭乃至社会体育教育相互影响,为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教育体系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5)开创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新途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均是在师生的有效交流中完成的。兰大附中利用社区特殊的资源进行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使师生和家庭在游泳这一特殊的运动项目搭建的平台上,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改变了部分家庭的体育习惯,培养了教师、学生乃至家庭的体育教育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师生互动与交流探索了一种新的途径,开创了新局面。

6)开展阳关体育的新途径。游泳课的开设使学生、教师和家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和社会去学习与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广大师生和家长全面参与,开创了新途径。

5.2 兰大附中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课的反思与建议

1)实践反思:师资的专业培训与梯队建设,尤其女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亟待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更新需要继续求索;利用社区资源办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课程评价需要进一步细化。

2)研究建议:学校和社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办学,联合办学,普惠大众;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下,学校借助社区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特色是可行的;12年的课程开设与研究,值得兰州乃至西北有条件的城镇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华.校本课程: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1(11):4-6.

[2]龚冬梅.利用社区资源开发需求主导型校本课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58.

[3]王燕妮.游泳运动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