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用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常用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常用文学常识

篇1

一、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景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而多媒体电化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现象,使学生感兴趣,产生爱学、乐学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把西沙群岛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种类繁多的鱼群,漫天飞舞的鸟类。学生面对着这可见可感的画面走进了作家的心灵,他们感到西沙群岛不但景色迷人,而且物产丰富。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些生动的画面上,他们兴致高昂,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突破重、难点。

电化教学手段以其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既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点。课文中一些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多媒体的介入,变得好理解多了。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恰当的电教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的使用技巧,以便使多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理解教材内容。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作者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随着小船移动,光线越来越暗,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体会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朝他挤压过来,从而突破了重、难点,体会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三、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在激感方面,多媒体电化教学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圆明园毁灭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带着“为什么前后的景象有着这样的天壤之别?”的问号来读课文,更容易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的痛恨,从而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去建设最富强、最美好的祖国的情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尝试教学;小学低年级;语文;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题背景

尝试教学在全国推广以来,实现了从教学方法到理论飞跃,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多只见于中高段,低年级可否有尝试空间?首先“语文教学四大任务听、说、读、写,都只有让学生尝试才行”;其次,“学生不待老师教,便自能尝试做题”是尝试教学的鲜明特色,奥秘在迁移。低年级孩子经验、知识储备有参差,但却并非空白;第三,低年级以识字、写字、练习朗读为主,注重感知,拒绝过多分析,必须多尝试。但如何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恰当运用尝试教学。

二、趣味学案,尝试自学

尝试教学重视预习:“预习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于预习水平上。”一年级下册,老师要求预习时读课文,勾字词,是好方法,缺点是难反馈情况,兴趣缺乏,怎样更好利用预习,培养低年级孩子独立学习能力?我设计了趣味学案,指引孩子利用拼音工具,尝试自学。

(一)固定模式,有益建模

学案分步提出学习要求,如:1.借拼音自读文3遍。2.画出生字词、用卡片试认生字。3.认读生字卡上的字词。4.独立口头组词。每项要求后印有一颗空白星,完成后用自己喜欢的色彩评上星。前四项每课相同。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不是靠老师反复讲形成的,通过几个单元的实践,自然建立了“预习方法模”,有时未发下学案指引,孩子却能按模式独立学习,还像模像样地给自己评星。

(二)直奔重点,独立思考

针对每课重难点,提一两个问题,用适合一年级小朋友的画一画,圈一圈等简单方法,孩子们“跳一跳,能达到”,既有学习兴趣,又有学习信心。

(三)注音检测,反馈学情

学案最后印出要求认识的生字,孩子自学后合上书试注音,对照课本,订正错误。自学后就能全部注对音的孩子,给自己涂上光荣学习星,对于没有全对,用红笔补、改过的,交上来后,老师在空白星后画笑脸,表示这是老师检查学案时,看到你认真订正,露出赞赏的微笑。通常可以提前两天发下学案自学,然后根据注音检测情况,反馈自学时哪些字认识有难度,哪些字都掌握了,教学有目的开展,提高效率。

(四)评选明星,学有动力

把全班学生名字按学号制一本表册,每天每人的学案和作业,边批改边记录,每个单元满星的,就会评为学习星,获得老师特别制作,本班特有的“学习之星”勋章一枚。开始的时候,是否能评星由家长亲自评判,一个月后,要求孩子参与自评,学生对这种一步一评,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方式非常喜爱。

(五)课内导学,教给方法

开始使用学案时,不发回家,在课堂共同完成。利用展示台,带着孩子读第一个要求,然后限时自读2遍,强调读不通的句子要读两遍,再接着读下一句。有人举手,老师便对他点点头,伸出1个手指,表示他是第一名,先读完就会很专心,热切地看着老师,讲话乱纪的就少了。几秒十几秒,举手的孩子变多,老师用眼角余光注意到变化,轻声数出名次,这时,所有孩子都会特别专注,没读好的抓紧读,一秒也不敢耽误,读好的自豪地感受这极小的成功。

试读完成,告诉孩子们,老师一个人不能检测全班,回家请父母帮忙好不好?评一评哪些父母最负责,眼看课本,听得认真。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请几个孩子谈谈父母认真不认真。后面的几项,也都带着独立做一遍,再回家请家长检测、评星。“磨刀不误砍柴功”,几天之后,家长与孩子都明白了怎样在学案指引下独立学习。

最令人欣喜的是认真按学案指引,利用拼音独立学习后,很多孩子就能基本认识新生字,刘思彤妈妈说:“老师编学案辛苦,但孩子的自学能力确实提高很快。”视能力强弱不同,认真完成学案,需15-25分钟。也正因为有了学案指引下的尝试学习,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很多,我们每一课学习后都进行了同步课外阅读《春天的图画》共读,在课堂时间,比别的班级多学习了一万多字。

三、同桌互助,有效合作

(一)二人小组,注重互补

低年级自制力弱,2人小组有利于调控课堂,又能点面结合,重难点突破。根据一年级上册的了解,下册座位搭配,在假期里排好,从专注力、思维特点、知识接受能力、性格、性别几方面综合考虑。

(二)努力学习,争当助手

每周一早,发给同桌一张“课堂积分表”,分上下两部分,写进两人的名字,按周一到周五列表,凡上课被批评的在名字和时间后标记。周五班队课,积分表收起来,获满分的评“纪律之星”,获得奖章一枚。情况严重的开小会,最后带回家给家长签字。由谁来负责记录呢?“老师小助手”负责。第一周是老师指定,以后就由上周积分最高的孩子担任,在孩子们看来,这是无上的荣耀。

(三)互助共学,共同进步

低年级识字和正确流利读课文是重点,老师不可能把多数孩子都检查到,互助共学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听写生字结束,同桌交换作业本,对照黑板和屏幕批改;预习检查时,同桌听读,正确流利夸一夸,读错教一教。识字时,用卡片互考,有错的在生字条上做出记号,拼一拼,认一认,组组词。这些活动操作容易,学生力所能及且乐于参与,既减轻老师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

(四)小小老师,助补缺漏

一课学习结束,安排几分钟互相抽考一类字和听课文朗读,如果两人都会识字、课文读得好,就奖励读课外书。如果有不能识字的,另一个当小老师,督促读词语、拼认,直到抽考过关。于是就有下课铃响了,个别小组还继续在练习,老师马上奖励两人小红花,称赞他们是优秀合作小组。

(五)细化要求,循序渐进

低年级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决定老师任务时,最好不要同时包含两个以上的要求,有的孩子注意到A,忘记B,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产生失败和无措感,影响学习积极性。所以尝试合作时每一步都要细化要求,循序渐进,需要老师敏锐的调控意识和分解能力。

篇3

写作是小学生对于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小学生写作水平将直接反映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如今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合理应用作文先导式教学方法,提升写作能力,配合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生写作兴趣,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教学效率。

1.先导式教学模式特点

1.1 自主性。想要将先导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必须凸显出学生的主导性作用,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能够自愿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身的思想程度和认知水平不是非常成熟,好奇心比较重,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年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身进行思考和探索,努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习知识。

1.2 整体性。人类的认知活动包括意向、情景多方面构成,对于事件的认识也是整体进行输入的。小学作文中想要应用先导式教学应该将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载体,激发小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将认读、阅读、分析、写作结合到一起,提升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提高综合领悟能力。

1.3 活动性。选择相应素材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加入到其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加入到写作中去,自身感受到语言知识的魅力和美好,在此过程中学会包含的关键知识点,长期的积累素材,为写作奠定好的基础。

1.4 生成性。应用先导式教学模式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的和小学生沟通互动。给予小学生应用的尊重和重视,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将整个的生活、娱乐、个人互动看成是教学资源,不过多干扰学生的思考、不设定过于明确的目标要求,鼓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进行表达,提升自我创造能力,彻底颠覆过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写作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源头上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2.先导式教学模式和变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的应用先导式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加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语言知识的作用,同时在应用中不断的对于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和调整。

2.1 基本类型的教学模式。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须凸显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将以往学生被动性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一种积极性上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的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带动主体的改变,让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表达互动,老师也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位同学,积极的鼓励小学生,充分发挥出表扬性言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被迫学习模式,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变式

2.2.1 表达交流型。该种类型是老师结合写作的内容和要求合理的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情景,通过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促进学生的发挥和表达。实际应用中首先要经过学生的初步体验、沟通互动、师生讨论几个环节,在此基础激发学生的体验交流,同时通过一定的阅读,让学生能够在书面表达和语言学习后,感受到更加深刻具体的了解,对于内容的感受更加深刻具体,形成自身的完善。

篇4

关键词: 中小学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衔接工作

当小学生结束了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步入中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一部分原本基础不错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上对初一新生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开始初中生活之初就在困惑迷惘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与小学相比下降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的责任恐怕更大。如果解决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问题,搭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完全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至于让学生输在起点上,更为学生的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学习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初中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少足够的准备,教师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一定很难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因此,能否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三年乃至高中的语文成绩的高低。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

要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过渡工作,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容量的加大。

升入初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明显比小学安排得要紧,生活、学习的节奏比小学要快得多,作业量也比小学有所增加。学习的科目明显比小学增多,由小学的几科猛增到十几科,每节课也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变为四十五分钟……所有这些变化无疑给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所选课文的篇幅明显要长得多,课文的难度也比小学明显加深。就初一语文课本看,课本包括课文30篇,还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专题)、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欣赏等内容。课时安排比小学要少得多,特别是文言文又是小学时从未接触的内容。这些,都给刚进入中学的新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的基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要求,无疑比小学要高得多,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初一新生不能不说是一道“天堑”。

(三)基础知识的不足。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涉语法等知识,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文分析、写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这使初中语文教学还要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入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更无所适从,这又成为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四)学习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语文学习又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短时间内并没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如果老师不及时疏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针对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研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教学实效,构筑好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课标需要着重以下两点:(1)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异同;(2)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异同。只有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就背诵篇目而言,课标规定小学阶段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师了解这一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

(二)四方面努力,解决容量大的问题。

第一,明确要求。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教师采用新颖活泼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讲解及激励式点评语言;开展小组间讨论释疑、竞赛活动;课文比较欣赏,课本剧编排,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并当堂交流;围绕某一主题迅速展开想象或联想表达;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等等。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多种感官参与中学习语文,学生会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收获成就,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循序渐进。针对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抓住重点及典型篇目仔细讲,重点讲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讲解应做到有所选择和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情境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讲。如课前给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尤其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渐做到“言无不尽”。写作方面,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身边人或事的片段作文,再写一般完整的记叙文。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筛选、组织材料的能力,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训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思想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教师可利用周记训练对人物或景物等进行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第四,拓展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初一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教师推荐有益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语文笔记,坚持收集、积累常见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相互交流,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说话、写作能力定会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的能力。初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具备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针对初中新生,教师训练时要特别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指导。

2.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整理笔记。

3.智力技能。包括学会潜心观察;采用理解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矫正语文学习不良心理。

有的初一新生会因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而灰心丧气,教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此种现象,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认不认真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看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就近几年语文统考、中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为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忆该背诵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单纯地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信心不足并产生畏之如虎的心理,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做好记录,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差异,让学生在欣赏、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升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对老师的绝对依赖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地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初中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在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时,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专心听,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更要用笔、用心记,课后再复习消化,以求真正理解。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勤学好问,主动和老师交流。二是督促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等。三是要启发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就初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一新生不会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动手,翻工具书,这样教师上课时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好能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当然,教师课堂一定要设法富有“激趣性”,始终将学生置于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小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篇5

一、任务驱动作文的交际语境写作指向

高考作文改革,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作文命题一方面克服学生无话可说的套话(假大空)问题,另一方面又在规避什么话都可以说的套作问题。如果说高考作文改革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主要是让学生在考场上有话可说,那么从话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再到任务驱动性作文,则是通过情境限制考生随意发挥或形成套作。任务驱动性作文离不开材料,依然可以视作材料作文的升级版,但给中小学写作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所谓任务驱动性作文,就是通过写一个语言交际的任务。从交际语境的角度讲,要完成这一写作任务,考生必须考虑阅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同时还需要考虑语境因素。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略)就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题目。具体分析如下:

主题:小陈该不该报警。读者通常不太喜欢听讲大道理,因此考生不能借某主题随意发挥,讲一些不着边际、微言大义的话语。语言应遵守经济时效原则,用最简短的言语方式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否则不但不能完成交际任务,还容易引发对方的反感。

作者:小华(考生)。作者有时可以选择或假设自己的身份,选择身份实际上是选择自己的话语角度。选择言语角度不等于随心所欲的讲话,作者的身份、立场、交际规则和言语情境,依然制约着作者的言语表达。

读者: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读者意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最大特色。以往写作教学的往往只能是评卷老师冰冷的面孔。学生写作缺乏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当考生可以选择小陈,老陈,甚至其他相关方作为说话对象时,考生就选择了与读者的对话关系,选择了自己的言语表达角度和话语体系。当对话关系一旦确定,读者的身份、修养、立场、需要和行为习惯等等,都时刻限制和塑造着作者的写作行为。

文体:书信。书信,一般情况具有私密的性质,适合交流情感丰富的内容。言语交际针对性强,受读者的限制也强。每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都有相对适合的写作文体,每种文体的都有特殊要求,文体特点塑造作者的写作行为。

内容:表明态度并阐述。和传统议论文写作不同,任务驱动型作文只要满足任务达成和交际语境的需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都较为随意和自由。观点必须明确、说理透彻、内容清楚、通情达理地将读者说得口服心服即可。这些和以往高考阅卷场上以立意的准确性打基础等级分,以材料的丰富性和论证的逻辑性打发展等级分有很大的不同。

语境:交通法规问题、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问题、亲人生命安全问题等等。从法规和安全看,小陈报警告父是正确的。但从尊敬长辈的方式来看,报警告父并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小陈是在家人多次劝告父亲无效的情况下,是对父亲以及其他高速公路行驶者真正关心下的无奈之举。报警告父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海因茨为救妻偷药的两难处境,既考量着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又为写作者辩证地思考问题提供巨大的空间。偏激消极的写作悖逆文化语境,是不可能达成写作任务的。

综上所述,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规范了作者的写作行为,具有鲜明的交际语境写作指向。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交际语境写作指向的教学价值

如何将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方式转化为日常写作的实践,仍然是当下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任务驱动作文的交际语境写作指向的教学价值在于:

(一)关注写作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正如荣维东先生指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充分关注“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③他实际上指出交际语境写作解决学生的写作动力问题。学生写作对象不明确是写作教学的积弊。以往的高考作文,主题和语境几乎是确定的,比如2001年的高考话题作文《诚信》。人人遵守诚信,社会须有诚信,无可争议。尽管也出现了优秀作文,如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但作者和读者几乎都是全知全能的视角,作者是诚信的代言人,以圣道尊严的面孔出现在阅卷老师面前。阅卷老师显然知道诚信必须遵守。这既不是生活真实的语境,也不是艺术真实的语境。读者不存在,作者自然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写作只是为了得到分数而已,写作就成了无意义的活动。考生写作缺少动力,对于众多考生而言,只能是假大空话。交际语境写作的本质是读者意识,为一个视角受限制的读者而存在的,同时作者的视角也受到限制。任务驱动型作文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真实或模仿真实的交际语境,学生的写作就是基于交际语境的言语交流,写作的价值得到尊重,写作的动力得以确认,学生自然就有了自主写作的兴趣。

(二)关注身边时事,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正如前述,任务驱动型作文比一般的材料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给学生任务指令,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把学生带入任务情景。任务驱动性作文的材料的现实感和可交互性更强。比如英国母语教材的小u旅行④,虽然是虚拟情境,但把学生带入复杂的现实语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真实的写作能力。

(三)关注交际语境,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表达能力。由于交际语境受多种语言环境的限制,从词汇上看,读者特点、文体规范和灵活多变的交际语境扩大了作者的词汇需求量;从句式上看,交际目对象的多样性,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必然反映在作者灵活多变的句式上;从文体看,基于交际表达的文体形式,特别是实用文体的大幅使用,使写作常用文体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交际语境写作意识明显。《看云识天气》是面向当时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的普通大众的科普文章,这就决定文章朴实风趣的语言特点。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女儿的一封信》,之所以采用书信,信中又借奶奶讲述童话来表达作者的想法,感人至深又合情合理,正是作者考虑女儿的年龄特点和话题复杂性,都是遵守了交际语境规则的表现。《短歌行》虽然采用诗歌形式,但其中既表达对人才的渴求,又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礼遇态度,都是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的体现。任务驱动作文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求更加显现和具体化,能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任务驱动式作文交际语境写作指向的局限性

目前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备考过程中存在诸如说理不透彻,观点顾此失彼,缺乏广度和深度和不能有效的照顾环境因素等问题。如果把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这些问题归咎于任务指令过多的限制,如主题、作者、读者、内容、文体、语境等方面的限制,实际上主要是考生缺少交际语境写作的常规指导和训练。我们做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限制当中。戴着镣铐舞蹈,是我们做事的常有情境,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口语交际不能代替写作教学的书面训练;联系发展地看问题,可避免学生观点顾此失彼,和因偏激而悖逆社会规范,但思维训练同样不能代替写作教学。这些问题在长期的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后都可以得到改善。

任务驱动式作文的交际语境是有局限的,如果高考采用单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形式,把平时作文教学简单交际语境化,将任务驱动性教学的交际语境指向理解狭隘化,将会在如下方面加重作文教学的问题。

(一)对文学写作的忽视

写作包括文学写作和非文学写作。古人认为学以致用,文以载道。教育的目的是为适应生活,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经济生活需要怎样的文体意识,我们就应该培养未来公民怎样的写作素养。比如,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别人进行人际交流,实用类文章写作居多;处理人与环境关系,需要科学准确地传递信息,科技类说明文或者论述文章写作居多;处理自己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可以是写哲理性文章。如果是情感表达和宣泄,则常常用文学性作品表现出来。虽然文学性作品的读者可能并不明确,但作者自己本身也是读者,宣泄自己情感或引起其他读者的共鸣都是任务驱动。

诗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诗是绕不去的。孔子云,不读诗,无以言,即是此理。青年是朝气蓬勃的,富有想象,喜欢叙事,乐于抒情,应该在文学的天地里释放他们的理想和激情。无论是西方的叙事传统还是东方的抒情文化,多是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奇特夸张的叙事结构,丰厚深远的审美意境,才气十足的艺术个性,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因。文学本质上是一门艺术,艺术尽管起源于实际需要,但不能等同于现实需要。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交际语境写作指向,不是解决文学创作的良方。当代文学的繁荣离不开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培养,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形式,重视任务达成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显然难以承担培养文学青年的使命。

(二)功利化写作的社会危害性

钟嵘云: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诗歌等文学艺术,陶冶了写作者和阅读者的精神世界。青年是富于理想追求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然有道理,但对于青年来说老于世故,过于精明不但害人害己,且对社会文明无益。中国文学擅长抒情、西方文学擅长叙事,如果我们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丢掉诗歌和散文的豪情壮志,又丢弃了叙事文学的天真浪漫,留给我们精神实际一定是百草众生的荒芜,这样的荒芜,如同冰冷的世界,和充满假大空谎言的世界一样可怕。写作训练课,培养学生在时事中发现社会问题,灵活运用社会常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都无可厚非。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如果语文课或作文课,主要讲亲情、法律和安全,那么语文课就成了思想道德课或者社会政治课。

钱理群认为:“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⑤作文课研究社会常识,有什么美感呢?当我们一切学科都在练习斤斤计较,权衡利弊得失的时候,人类就完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似乎掀起了一股诗歌的热潮,再次提醒我们作文教学的天空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非浪潮式的颠覆运动。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高国民的写作素养和文化修养。偏激的命题方式,可能是民族的灾难。

(三)优秀传统写作经验的丢弃

一味的追求面向社会现实需要的写作,可能会丢弃优秀的传统写作经验。如写记叙类文章写人记事的基本方法,写说明类文章严谨科学的说明方法的使用,写议论文,论点的准确提炼和深入分析。学生不力求新颖的论点,但在论据使用方面,需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论据。如果对任务驱动型交际语境写作过度重视,学生为写作而阅读的动机将会减弱。注重用典的文学传统将会丢失,学生的作文内容会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更空洞,甚至废话连篇。论证方式更为随意,丢失了传统议论文严密论证的传统。学生不经过规范的写作训练,难以真正地提高写作水平。不吸收传统写作教学的优秀传统,写作教学水平就难以提高,民族写作素养就难以提高,文学的繁荣更无从谈起。正如荣维东先生指出:“研究上述三种写作课程范式(文章写作、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本文作者注)会发现,三者之间,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三种范式在课程和教学中各有其利,也各具其弊,孤立地某种范式不能全面解决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它们三者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三种不同的维度,而绝非对立排斥关系。”⑥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看到任务驱动型作文交际语境指向的缺陷,传统的写作方式和策略也应得以保持和发扬。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交际语境写作指向对中小学写作有积极的意义,合理推进任务驱动性作文指向的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大胆吸取优秀的传统写作经验,将有助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加重现有的作文教学的问题。

――――――――

参考文献

①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语文学习》,2015年第7期第7-8页。

②李传会:《“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及写作策略》《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第101-104页。

③⑥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22-97页。

④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