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入学范文

时间:2023-04-11 17: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新生入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新生入学

篇1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入学阶段是能否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新生入学初期,在陌生的、不同于高中的多元环境中,他们对于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同时,大量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迷茫、无助、不适应等都成为新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阻碍。因此,辅导员有责任根据新生在该阶段的问题特征,对症下药,为之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根据以新生思政教育为切入点,总结规律,根据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生;辅导员;解决对策

刚刚经历高考,步入大学的新生们对于大学充满向往,他们听了太多对大学的描述,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有人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新生在这样一个陌生而又多元化的自由空间里,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辅导员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快速地适应环境,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去。

一、新生入学后遇到的普遍问题

(一)对一切感到陌生

新生几乎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长,独自在自由的环境里生活与学习。这对于一个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如何与别人交际成为问题。且同学之间生活条件、背景、民族及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入集体也成为大学生活的必修课。有研究认为,中学阶段的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相同、语言相通,又一门心思准备高考,所以同学之间的交往比较单纯。进入大学后,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每个人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风俗习惯、语言、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明显大于中学阶段,加之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心里的想法和困难不愿也不知找谁说,所以很多学生经常感到孤独。很多学生在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了有父母、老师安排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需要从依赖过渡到独立,一切都由自己做决定,这一“突变”,让不少新生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二)迷茫,不知所措

作为学生,进入大学除了生活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因之前的教育模式与大学截然不同,不再会有老师详细的要求安排学习任务,不再会有家长每时每刻的督促和照顾,当面临一切都要自己选择的境地时,学生表现出的大多是迷茫,不知所措。高中时代,学生在家长、老师以及亲朋好友的“高压”下学习;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已经鱼跃龙门,迫不及待地想要放松,没有针对大学的学习特点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没有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导致漫无目的生活在学校中。他们渴望有人能够告知该如何去做,或者是该如何选择。

(三)产生惰性,学习动力消失

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会使迷茫的学生变得消极懒惰,失去目标,这对于其之后的大学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有研究认为,有些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在兴奋与激动的同时下一个目标变得非常模糊不清了。当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跨入大学校门时,极易产生惰性心理和无聊感,不知道该朝什么方向努力、不知道该干什么的现象很普遍。

二、辅导员应切实做好大一新生工作

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迎新的辅导员老师,而这之后的几年里,学生的大小事务几乎都会和辅导员工作相关,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辅导员充当着老师、家长、朋友的角色。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辅导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亦师亦友地帮助他们顺利走完大学的这一段旅程。有些夸张地说,辅导员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也要服务于学生,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大学阶段有更好的发展。根据细化和归类学生的特征,总结普遍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大一新生工作至关重要。

(一)做好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活动

新生入学对周边一切的陌生在内容丰富的新生入学课上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新生入学教育能够从理论、实践、互动交流等方面解答新生的疑问,促进学习热情、增进友谊。介绍校院(系)学生、社团情况,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特点,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合理支配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休息、娱乐的关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社会活动。

(二)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

针对自强自立能力的问题,辅导员应多鼓励学生独立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和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信,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消除自卑、胆怯的想法。从点滴做起,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自立、自强。对大学新生的自主学习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大学学习方式的变化,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规律,主动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2)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学术调研活动,围绕任务或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或处理某项学习或研究活动的能力。(3)组织参观图书馆、实验室,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图书馆、实验室资源,并努力调动其专业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包括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做好新生职业发展规划,树立人生目标

作为新生辅导员,在大学初期就为新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新生大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所填专业并不是很清楚,且对于未来该从事怎样的工作也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想法。未来规划不清,导致学习缺乏计划性。大学四年学习如何计划,职业生涯如何规划,个人的发展如何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等,这些对新生来说,是全新的课题,毫无经验可言。因此,新生教育不仅必要,而且迫切,辅导员应该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上为其做出引导和帮助。

(四)了解学生专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有的研究认为,为提高新生学习能力,使其尽快适应,需加深其对专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设置,在此基础上结合辅导员自身特点及经验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告知学生应该保持怎样的学习态度,并说明学习态度对于提高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最后,适当地采用正反案例、奖惩规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和积极性。

(五)加强班级建设,提高集体凝聚力

大学班级与高中班级在管理和授课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辅导员通过了解学生情况来选择班委,在班委的帮助下管理班级,提高集体凝聚力。最后,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等各方面的多元性的特点,辅导员通过组织多次的集体活动来活跃班级气氛,使新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自我,相互了解,从而加强集体意识。

(六)亦师亦友,做最了解学生的人

辅导员与教学老师不同,事务性工作多样繁杂,要想做好新生工作,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着朋友和老师的双重角色。朋友角色使学生感到亲近没有距离感,老师角色使学生了解自身需要改进和学习的方面。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能够真正得到学生的信任,也能够帮助辅导员更加轻松自如地开展新生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胡解旺.“大一新生综合症”剖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3(5):110-114.

[2]周顺文.加强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渝州大学学报,2002(2):91-94.

[3]赵伟.大学新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3):44-45.

[4]施益华.大学新生思想问题成因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84-85.

[5]周顺文.多元、体悟、协同:高校新生教育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3(7):21-23.

[6]陈晓斌,赵玉晶.关于大学新生教育模式的心理学思考[J].江苏高教,2013(2):122-123.

[7]王利.谈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87-88.

篇2

关键词:大学新生 思想特点 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是使新生完成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过渡的重要方法。因此,切实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具有现实的意义,无论是对新生自身发展,还是对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大学新生的特点。

从2012年入校的学生身上来看,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起成长起来。随着物质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丰富以及大众传媒的崛起,他们受环境影响较大,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又缺乏长远规划,易于感情用事。再加上一直以来他们都在父母的悉心照顾和亲戚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几乎没有经受过困难和挫折,因而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总而言之,目前的“90后”大学新生思想上呈现如下特点:

一、心理矛盾错综复杂

新生进入大学以后,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新生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往往在不同程度上与自己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表现出失落、彷徨等情绪。

2、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高中时代,学生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而进入大学以后,这种依赖性已经不能让他们继续安逸地生活下去,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他们必须独立自主,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产生了一对矛盾。

3、优越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新生在中学时代是老师和家长的骄傲,考入大学更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觉得今后的人生将一帆风顺。但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却发现自己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大学不再像中学时代只注重成绩,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当遇到更优秀的同学时,他们极容易产生自卑感。

二、学习不适应和自学能力较差

大学是与中学完全不同的学习,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的综合课程的学习相对较少,取而代之的是专业课的学习;大学不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育,老师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原理,学习还是得靠学生自己去钻研。除上课时间以外,更多的课余时间交给了学生自己,因此,大学新生必须在进校初就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己自学的能力。

三、人生目标缺失

大学新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缺失,考上大学的成功让他们有了优越感,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达到,失去了奋斗的精神。但实际上,这时的新生迫切而要为自己寻找一个与新环境相符合的人生目标。过去的荣誉已经成为历史,面对新的挑战和竞争,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样才能不懈地追求下去。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这时就需要用人生目标来激励自己,从而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为此,在大学生活开始前,可以让大学新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制定阶段性,长期性的学习、生活计划,这样他们的人生才能够继续向好的方向迈进。

针对学生在思想上呈现的特点,我们在开展入学教育工作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校史、校风校纪教育

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旨在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对学校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自豪感,形成“进校时,我以学校为荣”的情感,使新生一进校,便有了在这所学校求学的坚定意愿。

对他们进行校风、校纪教育,则是为了使他们一进校便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学生手册》,让新生详细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而从行为上约束他们,以便形成良好的校风。

2.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

高考的成功与否已成为过去,面对着新的人生起点,大学新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朝着更高、更强的人生高度迈进。大学新生从一开始一旦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那么他们的大学生活将是没有目标和动力的。为此,可以借助本校学生成功、成才的例子来教育我们的新生。

3.专业学习教育

新生进校以后,应该进行一次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包括所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的考研就业情况、学院师资情况以及学院的学风教风等。

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学习。为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专业学习教育。如通过专业教师专题报告、高年级优秀学生、考研学生和经验交流以及座谈会等形式,帮助新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自身定位,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使大学生变高中阶段的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寻求教育。此外,还要帮助新生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以适应大学学习特点,如引导新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心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教育新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端正学风学纪。

4.集体观念和感恩诚信教育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结识了新的朋友,开始逐步编织起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每个大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每个学生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能来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真正融于集体之中。应该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来营造新生温暖的“家”,积极帮助某些适应能力较差和依赖性较强的新生迅速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真正形成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其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他们个人服从集体、小集体服从大集体,既要维护班级荣誉、又要维护学校荣誉,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帮助同学、乐于助人的宝贵品德,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富有爱心,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另外,对新生进行感恩诚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让他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人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诚信教育涉及方面就更宽了,例如学习科研诚信,包括考风考纪、论文撰写、汇报成绩,不恶意拖欠、逃交学费,不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人际交往诚信,对不说谎话,不恶意欺骗他人,不失信于他人,不诽谤他人,遵守诺言;网络诚信,文明使用网络语言,不剽窃、不煽动、不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等。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差异显著,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受到重点关注。

对于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来说,心理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亟待引导。一是关于个人在过去以及今后几年内的生活、学习、目标、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心理或思维的成长和演变,一是对于他人、集体、组织等方面的观点或行为的认识和完善。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心理特征,但也正是因为普遍,所以,作为辅导员,辅助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来说宜“输”和“疏”。“输”指“输入”,意思是采取讲授模式。可利用开学期间学院统一安排的学前教育时间集中对新生进行主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可利用每周周末的班级集中时间进行适当的讲解以保持教育的持续性。与此同时,“疏”指“疏导”,是穿插在心理健康教育始终的重要环节。我们可采用倾听、建议等轻松灵活的方式将这一环节落实在平时的谈心、查寝等工作中。此举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实际效果来看,此种方式也更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比较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进一步深入。

6.安全教育

鉴于学校周围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盗窃、推销、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对大学新生开展安全教育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校和社会上发生的典型案例来帮助新生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帮助新生切实提升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总之,如何搞好新生入学教育,指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永恒的话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探索大学新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够正确有效地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大学新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大而化之,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将决定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意义

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必要阶段。

大学,对于多数大学新生而言,是陌生而又新鲜的。大学的教学模式、生活环境更加贴近社会,与中学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校园环境,新的教学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等。面对这些从未体验过的新环境,大学新生会萌发出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新生很容易产生心理疾患,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通过系统地,有针对性的引导,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后,一般都比较兴奋,有着青年人特有的激情,对社会现状、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生前景充满了期待。管理者应该充分抓住新生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开展相关人学教育,激励他们学习的斗志,鼓励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勉励他们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新生跨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大学四年毕业后,大家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这种差距往往在入学之初就表现出来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大学新生人学教育在学生成长和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是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每个时段的,其中尤其以入学阶段最为重要。在入学教育中对新生的思想信念、校史校风、行为规范、专业思想、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可为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初探

1.渗透性入学教育模式

渗透性教育模式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受教育者自觉接收并内化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

第一,向专业课教学环节渗透。一般而言,专业课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部分,占学校直接面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全部时间的70%左右。学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便捷、最基本的途径,都会对学生行为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人品质、行为规范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目标的实现。

第二,向校园文化进行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社团、学生自组织的载体,新生能够很快地融入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去。因此,在新生入校之初,就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影响他们,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2. 高校"交互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交互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在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采取学校教育者和学生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形成合力,使入学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

第一,前瞻性。在教育的视野上,能帮助高校新生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前沿动态以及这种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帮助大学生及早了解就业面临的机遇和形势,预测今后社会人才需要的变化;帮助大学生及早设立和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确立自身的成才目标,激发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二,引导性。在教育的形式上,引导新生了解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新生熟悉并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和规律;引导新生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社会、看自己,启发他们的职业发展意识;引导新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三,启迪性。在教育的内容上,能满足学生在人生的新起点、新转折点上所需要的新知识。只有那些启迪人生的新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并对其日后的思想、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第四,展示性。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上,能反映学校的历史风貌、人才培养特色、学科建设成就、杰出校友表现等情况,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校,使学生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领略创业的艰辛,从前人的奋斗历程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和成材的动力,树立起"校盛我兴、校兴我荣"的意识。

第五,交互性。在教育的角色上,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校教育者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求、所惑,在互动中,改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多地给新生予关爱,更好地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

3. "多维导向式"入学教育模式

"多维导向式"入学教育模式是针对高职高专新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而提出来的,意在构建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格发展与生涯成长有着特别引导作用的模式体系。

第一,"多维导向式"意在克服一般大学入学教育中的简单化、形式化的不足,从时间、方式、资源上加强入学教育的力度、深度、强度,提高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质性效果,尤其突出对高职高专新生的引导性作用。从某种角度说,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比起本科生显得更为重要,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频繁,他们对前景的憧憬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与迷茫感。如引导不当,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

第二,"多维导向式"入学教育模式中的"多维"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可以说,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教育组织的方式、时间的安排等都是"多维"的应有之义,从院级、系部到辅导员(或班主任)所施行的分层的教育也属于"多维"的基本内涵,从学校、家庭到社会的不同的教育影响也是"多维"的意义所在。本文把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的"多维"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构建入学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层次上,把"认知"这个维度又分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三个方面,并进而从男生与女生、独生与非独生、城镇与农村等向度提出有区别的教育设想与实施策略。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发展

(一)入学教育过程的课程化

入学教育课程化将使新生更加习惯于课程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更有益于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加强学习的目标性、考核严肃性和学习主动性的管理力度;对教师而言,将入学教育课程化会使他们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加强教学的目标性、考核的规范性和带教的责任性。

(二)入学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和系统化

入学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新生实际,特别是要关注新生心理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只有有体系,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专业化的入学教育指导老师才能更好地实施入学教育。使入学教育内容成为真正反映学生发展规律内容的系统组合,具有一门思想教育课程的专业体系和构架。

(三)入学教育时间的"长期化"

篇4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适应

新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年来入学的大学生,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大学之前,在生活上强烈依赖父母,独立自主能力差;第二,有的学生也表现出较强的封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第三,从中学生一下子变为大学生,从学习方式方法,角色转变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

综上,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意义在于适应,具体说来有四个方面:适应新的角色与生活;适应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适应人际交往的变化;适应管理方式的变化。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新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及将来能否顺利走向社会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做好教育和指导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

二、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入学教育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换”这一目标进行精心选择和安排,增强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1.常规教育

爱校教育。爱校教育主要是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理念、人文精神凝聚学生,稳定学生思想。比如通过开学典礼、学校板报及专题讲座等,介绍学校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及对学生的期望,介绍学校光荣传统和良好校风、学风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明确学校的要求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校纪校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主要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奖学金评定办法及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讨论、考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包括交通规则教育、钱财和个人贵重物品保管意识、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的解决办法等。

适应教育。要详细地向新生介绍校园及周边环境、学生公寓的有关设施功能和管理规定、与学生有关的各类机构的职能和位置;具体讲解交费、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就医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开展以防骗、防盗和防火为内容的安全教育,明确告知各种求助渠道和方式,尽快使新生产生归宿感和安全感。

2.专业思想教育

入学教育中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特别是资深教授的积极性,加强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地位作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培养方式、就业前景等,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

3.理想信念和团队建设教育

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个体性倾向。要坚持在新生中及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新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择适于自己的成才目标。可以邀请名人或杰出校友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标杆”,班主辅导员则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德育教育,提倡的是相互的友爱。辅导员应指导帮助班级组建班委会、团支部,并对其工作给予关心和指导,使班委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班风,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

4.心理健康教育

要及时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建立危机干预制度,并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初,要高度重视新生心理状况,扎实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其心理动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三、入学教育的基本方式方法

任何内容都需要用形式表达出来,新生入学教育的丰富内容同样需要适当的形式作为载体。新生入学教育要做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阶段划分的有序化:在具体形式上,可以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会或交流会、实地参观、学习材料、音像展播、问卷调查以及校报、广播电台、宣传栏、网络等媒介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在人员构成上,可以邀请知名专家、任课教师、政工干部、在校学生、已毕业大学生等不同年龄、职业和不同生活阅历的人给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在阶段划分上,可分为宣传发动、具体教育、效果测试、总结评比几个具体的阶段,即广泛宣传和动员、调动新生参与入学教育的积极性,学校与院系联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进行相关知识测试、检验教育活动效果,总结教育活动情况、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大致有课堂教学法;活动教育法;环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等。

篇5

学生篇:

“象牙塔”的美梦尚未编织完毕,大学生活的本来面貌就会把大一新生们搞得头晕目眩,每一个过来人都会有遗憾,每一个经历者都“空虚、郁闷、迷惘”,那么,作为即将叩响大门的大一新生,该怎样完成这个“从地狱到天堂”的过渡?

凡事自觉一些、主动一些

赵跃 男 同济大学机械系三年级学生

不适应?那是肯定有的,现在回想起来,大学的头一年好像被脱胎换骨了一样。

作为当年班级中的佼佼者,赵跃考入同济大学已经两年了。刚到大学时,带着多年来作为优等生的优越感,他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可是期中考试的到来让他彻底改变了对自己的认识。上大学之前,赵跃的学习方法就是跟住老师,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可是期中的高数考试却让他栽了个大跟头,班级中有一半的同学没及格,其中就有赵跃一个。打那儿之后,赵跃认识到以前的学习方法不灵了,大学阶段的学习,更看重自学能力,老师只管讲课、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课后的功夫,则要自己来下,老师一般很少留作业,想取得好的成绩,还需要自己去找习题做。

独自一人离开家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环境,一切都需要你去调整、适应。刚上大一那会儿,赵跃说自己打电话和朋友交流时,使用最频繁的词语就是:迷惘、郁闷。从以前的高度紧张、时间不够用的状态一下子到时间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他只好在课余时间发呆度日,后来他参加了学校文艺部的演出,接触到了高年级的学长和更多的人,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多接触一些人、多说一些话,慢慢地性格也从原来的稍微有些内向变得开朗了许多。赵跃认为,对于刚上大一的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有助于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自学能力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上课,如果可以全部自学,就没有必要到大学里来了。

在人际沟通上,要以自我调节为主,不要要求别人去适应你,而应该是你主动去适应这个群体。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有助于角色转变。

出门靠朋友

孙文博 女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大二学生

从辽宁到江西,这距离够远的,我到学校第一天就开始想家了,十一放假那几天,我在宿舍里天天哭,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一吃食堂的饭菜,我就更想哭了,不是饭菜好不好吃的问题,而是我们北方人吃不惯那个口味。

唉,对我来说,大一就是泪水里泡出来的日子。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也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但就是觉得心里堵得慌,于是就往家里打电话,没话找话说,本来是不想哭的,但一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淌。江西离辽宁那么远,我也知道跟他们哭也没有用,爸爸妈妈也不可能听我哭了就来陪我,但是哭出来就觉得心里畅快了,就不堵得慌了。爸爸妈妈一听我哭,就劝我别想家,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时间排满了,就不会那么想家了。后来我自己分析,刚上大学时,可能是由于地区差异的关系,南方人和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想法也有差别,我和同学之间沟通的不太好,所以就不爱说话,有什么事都在心里憋着,只想和亲人、朋友说。

去年11月份的时候,学校“艺术节”组织演讲比赛,我报名参加后,认识了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从那以后,再有什么事儿我就找他们说一说,他们都会帮我出主意化解,真的有一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感觉,心里有底儿了!

另外,可能是南方人上学早的原因吧,班级里的同学大多数都比我小,这也让我觉得很别扭。本来嘛,女生都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小,是受照顾的那一方,可现在我是寝室里的老大,班级里的大姐,虽说“大姐大”好像有一种天然的权威,但对于外表长得小所以长期受到照顾的我而言,这种“地位”别扭死了,而且有苦不能说,还要笑着去哄他们。这种角色转换,我直到现在也不是很适应。

由于我所学专业的关系,刚到大一时,有些课是英语授课,虽然高中时我的英语成绩还可以,但听课还是很费劲,记得上完头一节课,我都蒙了,心里压力特别大,好像明天就会被退学一样。后来,通过自己努力,终于跟上来了,这个过程大概有一个月,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遇到室友,要主动打招呼,多接触、多沟通,这样适应会快一些,心情也会好一点。

、入乡随俗

马荣 男 西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大三学生

“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从极端的地域到极端的天堂。”但谈起在“天堂”生活的状况,马荣的描述却是:“高三的时候,是个人就能管你,就可以质问你‘为什么不学习?’,到了大学,突然间所有人都不再管你了,出现一个断层,感觉就像失控了一样。”

第一学期,我们一周才十节课,总共上三天,其余的时间就是玩,我那会儿常有一种错觉“这是上学还是放假啊?”出去吧,和当地人言语不通,他们说什么你根本听不明白,于是就在寝室里打扑克,越玩越觉得郁闷、空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堕落呢?后来,跟高年级的老乡聊天,他们说“趁有时间多看一点书吧!”可是那时候心浮气躁,看书也看不进去,而且不知道该看些什么样的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很多行为都是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流程不了解,所以才会发生的。

记得刚到学校时,什么事也没有,语言又不通,我就休息了十来天。那十几天里,我主要用来跟寝室里的同学熟悉,见人就打招呼,从询问他有什么爱好谈起,发现共同爱好之后就好沟通了。人们相处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了解一个人的特点之后,就像对症下药一样,关系就好处理了。我们寝室有一个同学有洁癖,特别受不了我,因为我比较脏,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之间属于互相忍耐,后来时间长了,他就会提醒我“衣服该洗了”之类的,我自己也适当地注意一下。这些个性上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分歧时心态要好,要本着“”的心态处理同学关系。

再有就是环境上的不适应,大家都知道川菜比较辣,其实比川菜更难适应的是这里的气候,潮湿、闷热。记得我刚来的第一天,由于在家里没有睡蚊帐的习惯,我就没挂蚊帐,没曾想半夜被咬醒了。所以我要提醒来四川上学的同学,要牢记“入乡随俗”四个字。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到校后先找老乡了解情况,类似于“哪科容易挂”之类的,以便以后学习有侧重,然后把学校的情况摸清楚,了解了大学生活的流程后,既便是玩起来也有方向感。另外,有时间还是应该多看点书。

硬件过关了,老天自会赐福

豆大志 男 东北大学材料系四年级学生

刚上大学时,对环境的变更没什么不适应的,这可能跟我高中时就住校有关。虽然离家远了,但生活上还是从前的那一套,照样拷贝一份过来就行了。

惟一感觉有明显差别的就是校园里来回来去的情侣很多,几乎成一景,这跟高中的“早恋者死”有着天壤之别。想想看,十八、九岁谈恋爱一点都不为过,心理和生理年龄到了,走这一步很正常,也就欣然接受。但自己真的没想过。我是学计算机的,本来我是一心想扑在电脑上弄出点名堂来的,但周围的同学都相应有“奋斗目标”了,而且战绩不错,这对于我不能不说是一种刺激。何况寝室一熄灯,谈论最多的是女生,没事儿哥们之间也互相逗两句。久而久之,找个理想的女朋友成了上大学的必修课之一。

可我自身条件很一般,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白,典型的中庸之道,何况理科的男生比较多,我在本系内是甭想“近水楼台”了,但既然“选妃”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就必须付诸实践不是。我的困惑就在于我容易自卑。总觉得女生眼光都很高,而且时间久了,看哪个男生都比我帅。我当时就认为,都是同一所大学的,成绩都不相上下,对比的就是长相和家境。何况现在的女生都实际得很。我就觉得自己特像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一女生,两个月的心理自身战后向人家表白,结果被婉转拒绝了。真的挺郁闷的,想跟爸妈说,害怕他们说我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于是我就给我姐姐打电话,要不就去图书馆穷泡一天,再就是上网闲聊。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浪费了不少时间,但这个阶段好像谁都得经历。实不相瞒,失恋的过程能让人的抗打击能力倍增,我现在在感情上免疫力特强。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遇事千万别比较,也别逞强,保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虽然比较难,但将心思用在学习上,其他事情顺其自然就好。比如说,给自己这四年生活定个目标:英语过六级、入党、找个合适的女朋友。前两个是靠自身奋斗的,后者“成事在天”的概率比较大,但无论如何总有收获。

海外版

一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马宁宁 英国维斯密斯特大学三年级学生

刚到国外的时候,新鲜感、好奇心、想家、语言不通、对未来的憧憬全都混在一起了。一时间脑袋混沌沌的。这时就想有个朋友说说话,告诉你关于这里的一切。可仍然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忙活,孤独感特强烈,非常想家。我记得刚到外面的时候,每次往家里打电话都会哭,边哭还边勉强自己语音正常,生怕爸妈听出来。后来时间长了,自己渐渐融入当地的文化了,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孤独感也就慢慢摆脱了。

出国之前许多问题都考虑到了,但仍有忽略的地方。比如歧视中国人的现象还在。打工的时候,无论是老板还是同样打工的外国人都瞧不起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就认为我们懒、脏……这种事情没法子,前辈们没给我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来者就得跟着遭殃,你也不能因此放弃打工,自己多注意就是了。

再有就是在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初来乍到总得有个过度期。如果你住在当地居民家,你整天吃的几乎都是黄油、面包、土豆泥……虽然在国内时,这些是被我称作垃圾食品的,但你不得不入乡随俗,而“随俗”的下场是--我的体重直线上升。不过你若跟他们提,他们也会细心地给你做几次中餐的,虽然味道不怎么正。

外国朋友都比较开朗,但毕竟是两个半球的人,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有时他们说的话、做的事我们并不能理解。所以说,中国人和外国人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不用去取悦别人,保持中国的“君子之交”就可以了。同时还要记住一点,别把中国人那一套“客套话”拿出来。比如你对老外说:有空过来玩啊。在国内这是一句寒暄,在他们眼里这是真诚的邀请,他们真的会前来,弄得你措手不及,险生尴尬。

我们这里刚出国的留学生有这样一种现象,自己生活几个月后,开始找对象,有的找老外,有的找有钱人,目的有的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再有就是为绿卡早早做准备。其实若干年实践证明,由于这种事情的出发点就是非正确的,所以成功几率也就非常小,还是坚持你前来的初衷,要么学业,要么事业,千万不要卷入这个旋涡里。

给将要出国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忠告:

尽量不要在外面吃饭,也尽量不要住校,你是来学习,不是来享受,这样会给家里省下很大一笔开支;另外,为了尽快地学习语言,最好不要和同语言的人住在一起,否则你的进步会很慢。

家长篇: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古训一直以真理的姿态流传着,大一新生的父母们便在脚踏实地地实践着,除了分担、化解儿女的问题,父母自身也由于生活重心的转移而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规律,需要重新去寻找自己的生活轨迹。原来,“不适应”的并非仅仅是初出茅庐的孩子们,大人有大人的烦恼……

“微服出巡”一次就放心了

父亲 47岁 公务员

女儿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三年学生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夫妻两个人都围着他转。我女儿一上了大学,这太阳一下子没了,我和她妈都感到不适应。之前由于上高三,老师总强调营养要跟得上,我们家顿顿都翻着花样的做,至少保证四菜一汤。这孩子一走,我就感觉生活水平直线下降――主要人物不在身边,我和他妈糊弄糊弄也就完事了。

另外孩子走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家的作息都是乱套的。之前虽然紧张,但至少是有规律的,所以孩子上大学后,我们当家长的看上去挺休闲,但那种表面的所谓的放松,实际上是一种空白――精神上的空白。

其实不止孩子需要生活目标,家长也一样。女儿上大学是头等的大事,现在完成了,我和他妈突然感觉没动力了,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使劲,好象除了担心和电话慰问一下平时也没别的事可做。总之那段时间挺闹心。

至于排解这些情绪的方法嘛,我觉得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去一趟,看一看。有句话讲“儿行千里母担忧”,做父母的总担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妈又怕她凉了又怕她不好好吃饭的,我们就干脆去了一趟。到那一看,人家啥也不缺,还挺会花钱的,同寝室的孩子也都一样自己出门在外,回来也就放心了。其实把钱给足了,但别太惯着他们,生活上也就没什么大问题。

其实不管怎么担心,怎么思念,这毕竟是一种幸福,难不成让孩子一无是处地粘在身边?最初的闹心是正常的,慢慢也就适应了。我和她妈现在下班后都出去锻炼身体,我打球,她游泳,弄得还挺潇洒。女儿手机也配上了,没事儿总给我们发短信,比在家时懂事多了,我们也都觉得很欣慰。

找到自己的生活轨迹

父亲 45岁 公务员

女儿 吉林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

和别人不同的是,我是一个单亲父亲。女儿初三那年她妈去世了,本来可以考上育才的女儿因此情绪低落,成绩也受到影响,最后念了别的高中。女儿上高中以后,很多朋友劝我再找一个,我却从没动过这个心思,也不光是为了女儿,我想对亡妻有一个交代,当时觉得这个交代就在女儿身上,就是让女儿心情愉快地考一个好大学。

报志愿时,我特意选了吉大,心里想长春离沈阳不算远,气候环境都差不多,孩子适应起来能快点。没想到的是,女儿适应得挺快,我却有种抽筋扒皮的感觉――女儿一走,家里空荡荡的就剩下我一个,那种感觉,哎!

女儿在家时,我每天的任务除了上班就是围着她转,早起做饭、装饭盒,晚上我先到家,把饭做好,到点再去接她放学,也有累了、腻歪了、盼望着摆脱的时候,可一旦这个时刻真的到来了,没有这么个人让你围着她忙活了,一时还真的难以适应,就像生活没有了主心骨。我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这样说话,听起来挺好笑的,竟连小孩子都不如了,可是,这是真实的情感。

女儿刚上大学时,总往家跑,一开始我以为是她想家,有一次无意中听她跟她姥姥打电话才知道,原来她是对我不放心,怕我想她,所以就常回来让我看看。听完她这段话,我感慨很多,除了感动,也自问难道我竟老到让女儿担心的地步了吗?

我想既然我是父亲,就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让女儿知道我是可以依靠的,而不是用来怜悯的。以前同事们都知道我要照顾女儿,所以吃饭啊、打牌啊都不找我,虽然这些活动不是我的爱好,但女儿上大学后,我开始积极地参加,希望自己能够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很爱游泳,女儿上大学后也捡起来了;还有摄影,是跟我们单位一个小伙子学的,节假日四处转转,拍一些照片,既娱乐了自己,也开阔了心胸。女儿大一放暑假时,对我说:“老爸,你是越活越年轻啊!”

女儿上大学后,陆续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我还是没看。我当时觉得,女儿正处在青春期,万一因为我的事情影响她对男性的看法,就太得不偿失了。没想到今年春节时,她居然对我说:“老爸,给自己找个伴吧,虽然我不会管她叫妈,但是我会尊重她。”

我很感动,因为女儿长大了。

上了大学,也不能脱缰

女儿 大连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三年级学生

孩子上大学后,从那种跟她围前围后的服务状态中出来,一下子觉得很放松,解放了的样子。要说有什么不适,主要是想孩子,担心她。因为孩子从初中起就进入了特别累的紧张学习状况,虽然我对女儿并没有特别要求什么,应试教育还是使女儿为了应试放弃了一切。以前除了学习,生活中应知应会的一些常识都没有时间教她,这一下子出门在外,她会不会自己买衣服、购物?洗衣服干不干净?会不会照顾自己?人际关系能不能处理好?特别惦记这些事。

原来她在家里就是全家的中心,现在她去了学校,要和同学接触,现在的同学和高中阶段有很大不同,那时的同学家境大体相似,除了学习就是回家,产生矛盾的机会很少。大学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南北冲突,城乡差别,消费观念,生活习惯都不同,她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真挺替她操心的,不知她能不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为此,我专门给她写过几封信,跟她讲,“有些人也许不能成为好朋友,虽然不能完全和她讲心里话,却可以成为好的合作者。比如有的人学习方法很好,你可以向她讨教这些学习方法;有的人上街购物很精明,你可以多和她结伴上街,你如果受不了一个人时的孤独寂寞,就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随着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合作者。”孩子只要能以她的成绩考上大学,说明她的智力因素还不用你担心,反倒是那些非智力因素需要在意。有时孩子会主动跟我说一些她的困扰,比如有的同学因为家穷,给她东西吃时,显得非常喜欢吃,可若问她时,又总是坚持说不要。她为难了,不知道还要不要坚持给,给她会不会伤了人家的自尊心。我告诉她,你不要刻意去可怜别人,既然她愿意吃,你给时也可以随意些。

还有就是指导孩子选课,因为是头一年,我建议她选上一些比较轻松的课程,比如音乐欣赏,民俗等,上大二后再选诸如人体解剖等相对专业一些的课,这样她进入得容易些。

现在跟孩子沟通的办法还是很多,比如经常通电话,还有上网聊天等。再有等她放寒假回来时,就发现环境逼迫着,她该会的已经学会了,衣服洗得还挺干净。

老不舍心

母亲 44岁 幼儿教师

儿子 北京大学医学部二年级学生

我儿子在上初高中时一直是住校,他适应起来可能比别的孩子要快些,我对他还是挺放心的。平时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饮食和生活自理问题。我打电话时总会问到这句,吃得怎样?衣服是在洗衣房洗的还是自己洗的?我每两天会给他打一个电话,或者发短信,一般半个月左右,我会说我得看看你了,然后我们通过网络聊天,通过视频可以看看他,看看他宿舍的情况。学习也问,他上的是北大,还是硕博连读,一旦成绩不好,会按本科转。他现在是校团委组织部长,工作多,我担心他时间上分配不好,提醒他多放点时间在学习上,他每回都说我自己会安排的。有时也会提醒他注意同学之间关系,要走得不远不近,我儿子长得挺帅的,学习又好,我很怕他会因为离谁近了,让人家误会,或者过早交女朋友。那回他姨家的小哥哥从国外回来,我让他帮我问问,孩子间还比较好沟通。他小哥问他交没交女朋友,他说,没有,北大女生稀缺。他小哥就逗他:“说实话,领导明确指示你不许找对象,否则把腿儿给你打折。”他回说:“为了我的腿也不能搞啊。”呵呵。

五一时他没回来,说是利用这时间学习学习,还要在北京走走,各处熟悉熟悉。我有时也很想他,有一回非常非常想,碰巧他回短信说“我正在洗衣服呢。”我就哭了,这要在家里,妈妈就能帮他洗了。

有一回我发了短信他没回,我心里很不好受,跟他爸说你儿子不愿意搭理我,瞧不起下岗女工。他爸在短信中这么提了,还说,你要再不回信,你妈要掐你口粮。他回说,别掐口粮啊,我真地回过了。不过多些威胁和刺激也好,我会记着给你们回信。父母和孩子间有时这样说说笑笑也挺好的,也不能老问他吃没吃啊,洗没洗啊那几句。

想放心,工作提前做好

母亲 45岁 家庭主妇

儿子 加拿大留学生

放放出国已经有一年半了。当初从飞机场出来的时候,我那眼泪流得就别提了,失魂落魄,跟丢了孩子似的。回到家,看到他的屋子就想哭,心理的那种落差感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

他高中刚毕业,平时在家我什么都管惯了,一想到他自己要在外面生活那么长时间,我心里就总犯核计。其实走之前我主要担心他学习上贪玩,真正出国了,反而担心他的生活起居――总怕他吃饭糊弄,怕他换季时不知道给自己增减衣服。说是出去让他自己锻炼锻炼,但真的冷了热了的,再有个病,当妈的哪个不着急。每次想到这些,我就坐立不安的,有时晚上都睡不着觉,一下子想到这个,一下子又想到那个,然后就第二天打电话嘱咐。

好在现在的通讯工具发达。随时都可以打电话,买那种IP电话卡也不贵;另外电脑也可以发信,还能对话,按个摄像头连人都能看清楚。这种思念的程度也就随之降低了许多。

送放放出国,我也积累了点经验,有些家长孩子出国后压力很大往往是在孩子走之前,有些工作做得不妥当。这里就我儿子的例子顺便提一提。比如说我为他选择了在中小城市学习而不是繁华的大都市。这个益处很明显,其一是费用少了1/3,另外也减少了许多诱惑。都说出国的头一年是打基础的时候,孩子们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有个风吹草动就走神了,僻静的中小城市能较少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更利于他们学习。像放放现在的地方,没有游乐场所,同学们相约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再就是去体育馆打打球。这样无形中也就减少了家长的一种后顾之忧。

另外家长也比较担心孩子遇人不淑的问题。走之前如果都是一个签证公司的,办理时,相互之间也都能有个了解,家长间也会熟识一些,孩子都出国了,有些事情孩子对你保密,像快要进行考试之类的,另一个家长可能就给你传过话来了。在接触人上一定要提醒孩子,即使不能替他们把关,也要时常叮咛。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出国回来跟我学,家境都很好的孩子凑一起并不是什么好事,他的几个哥们就合伙租了一个小楼,弄得跟游戏厅似的。好在放放交了许多上进心强、踏踏实实的朋友,从学习成绩以及言谈里我都能感觉到他的变化,当妈的由衷的感到高兴。

对症下药篇:

在采访中,我们总结出了初入大学时比较容易发生的“不适应”的症状,并针对每条找出了相应的适应方案,希望能对新生们有所帮助。

一:丧失目标感――入学后,心理要有目标准备,经常要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二:时间不会安排――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

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

三:人际交往有困难――首先,新生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其次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方便。与人交往时,既要自尊,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与同学交往时,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总之,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人交流沟通、相处。

四:学习方法的改变难以适应――尽快提高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五:自由空间太大的不适应――有时候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脱离了高三时期极度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初到大学,新生们很容易因为“自由太多”而无所适从。这时候,新生们需要调节自己的紧张度,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暂新的学习天地,自己还有许多抱负和理想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确定了一定的目标,学会安排时间,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很快就会消失。

作为家长,在子女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要注意他们情绪的改变,孩子上大学决不是“一劳永逸”之事,需要我们家长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一:要注意孩子入学前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孩子接到入学通知书后,父母要和孩子沟通思想,了解她或他的种种想法、愿望、打算,如对学校对专业是否满意,对人生有什么看法,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使他们心情愉快地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继续关心孩子入学后的心理状态

孩子上了大学后,且不可认为他们进了“保险箱”,因而麻痹大意。高中生中,有心理障

碍的达到19‰。不少高中生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他们的心理障碍并不会因为上了大学而自动克服。在高等学府,如果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障碍可能会突出出来。

三:积极进行入学前后的心理咨询

一般来说,家长在高考前重视孩子的心理咨询,特别在大城市是如此。但是,好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入学前后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为排除心理障碍的心理健康咨询,一种是没有心理障碍为了发展潜能的心理咨询。各位家长,您的孩子需要哪种心理咨询呢?

专家说

全国著名心理专家 李鸣杲教授

专家说,初入大学的不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要处理好同学之前的关系,送你八字真言:

主动、热情、真诚、奉献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首先面对的就是环境变了,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改变。人生地不熟,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带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说话口音也不同,新鲜感及陌生感都要重新适应。因为每个人的人格素质、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接受挫折的能力不同,经受的生活锻炼不同,所以表现出来有些人适应得快些,有些人适应得慢些,大多数还是能适应的。

对大学新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主动、热情、真诚、奉献”这是帮助大学新生处理好新环境下同学关系的八字真言。记住这八个字,很多事情你不要顾虑太多。

对于一时无法适应的同学来说,可能会面对这样几种心理问题。

自卑心理

来我这里咨询的新生,很多孩子是由于心理自卑造成的。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又不好,同学在一起吃饭时感觉不自在,人家都买三块五块的饭菜,他只能挑一块两块的买;还有的是因为换新环境了,总认为自己不好看,比较胖或比较瘦啊,人家会怎样看自己......不要想这些,不要让不良的情绪干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你首先要想到的是高兴,上大学了,就像升宝塔似的,能上到塔顶的还是少数,你要为自己感到自豪。第二要把适应环境看成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适应环境最主要是搞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你要这样努力,虽然我家庭生活条件差,但我人际关系照样好,学习也要好,要接纳自己的现实,接纳自我。遇事可以坦然些,按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行为模式生活。最怕和别人攀比,不要老想着“我吃了人家的,怎么去还那些人情……”,这是没必要的,不要受这种思想困扰。

依恋心理

因为思念父母、亲友、朋友而厌食厌学,平时依赖感强的孩子容易产生这种想法。这样的孩子首先需要转变认知态度,要想到自己是大学生了,应自信、自立、自强,认识到如果总是想念父母、离不开父母,那太幼稚,太小孩化了,这是个性格缺陷,要克服。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不洗衣服,攒到周末再带回家洗的习惯一定要改。

如果孩子入学初期,的确存在这方面的心理不适应问题,非常依恋父母,家长可以采取经常打打电话,不时有家属来探望探望的方式,并逐步减少探望的次数和时间。为了孩子的成长,还是要以提高他的心理素质,改变认知为主。

也有些孩子不那么依恋父母,倒是有些家长属于过保护,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孩子吃得如何啊,会不会洗衣服啊?他原来在家里时,你这样磨叨,出门在外了你还要跟着磨叨,时间长了,你不烦,孩子还烦呢!孩子大了,家长该放手就放手吧,有机会就该鼓励他独立自主。

进入角色慢

有些原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孩子,上中学时跟着父母、老师的指挥棒走过的还可以,上大学后,一下子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具体指导,又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时间安排上再相对自由些,就不知所措了。这样的孩子家长最好跟一段,给些指导,实在指导不上的,可以让他到学校后尽快跟同学打成一片,结交好朋友,找独立性强的,跟人家一段,看人家是怎样安排日常生活的,慢慢建立自己的独立性。

优越感的丧失

很多新生入学后会有这种感受,我原来一直是校里(县里)的第一名,现在通过努力还想当第一,可怎么努力也上不去,结果心里有很强的失落感。

这样的同学你首先还是要改变认知。你要认识到,原来你是第一,但现在是各个第一都走到一起来了,而第一名只有一个。成绩高低那只是个结果,你要追求学习的过程,不要过分在意结果。非要硬争个第一,那是跟自己过不去。比也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只要自己有进步就行。

新生要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毕竟能进入大学的都是强手,强手在一起,应该说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已成为普通一员,都应从头开始。新生应为成为胜利者的一员而高兴,而不是相反。

学校、专业不够理想

有些学生对大学环境想象得过于美好,入学后便开始抱怨教学楼太旧,宿舍太挤,伙食太差,或者自己没报这个专业,不爱学,想转又转不了,很苦恼。

这就是没得到时向往它,得到了又不珍惜,反而把自己原有的目标都打乱了。 此时应有的态度是,进了哪个门就热爱哪一行,如果对此徒生反感,不光学不好,将来人际关系各方面也会倍受影响,对个人成长不利。学一行爱一行,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做到的。

对异性一见钟情

刚刚摆脱掉高考的压力,又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父母亲人,少了许多约束,大学同学间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十八九岁的青年男女间很容易由于相互间的好感而激生出一种莫名的情愫。对此,我的建议是,刚入大学,在对环境还不是很适应,对同学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就把对某个人的好感一下子上升到爱情的高度,是很不理智的做法。最好是在对同学关系比较熟悉和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谈这个问题,不要忙着确定这种关系。

一般来讲,那些偏于内向、过于自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完美主义的人适应起来要困难,适应得比较慢。适应困难时容易产生焦虑、出现担心、害怕、心慌气短、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时间长了就会转成抑郁,觉得上大学没意思。

篇6

【关键词】闲暇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近几年,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进行研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前我国大学生闲暇生活存在很多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过笔者认为既然要教育要引导为什么不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呢?大一新生刚刚来到校园带着他们特有的学习心和敬畏心,这个时候进行闲暇教育应当是最合适也最有效的。基础打好了,必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在大学期间的生活以及学习质量。

一、闲暇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

1.闲暇生活的积极影响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在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要求。良好的闲暇生活,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拥有更好学习成绩还能使大学生有更好生活!良好的闲暇生活可以构建大学生完满的生活状态,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人际和谐;良好的闲暇生活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不同社会角色的建立,促进他们的完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高层次的闲暇生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活动,使大学能有创新和探索的机会。

2.闲暇生活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闲暇生活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但是若不能很好的理解闲暇、安排闲暇生活,也会造成消极影响。美国的斯特罗姆在《闲暇社会教育》一书中写到:“闲暇导致了孤独、无聊、自杀和犯罪”, 这就是不能很好利用闲暇生活,反而因为闲暇的自流性和盲目性引发出的各种社会问题。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目前的闲暇生活质量并不高,各种问题也正日益凸显,例如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没有规范,活动类型参差不齐,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时间分配也是及其不合理,要么闲暇生活仍然用来进行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要么就是完全的放松和娱乐,只是一味的消磨时间,因而很多大学生闲暇活动后,感觉空虚和无聊;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控制能力都不够强,容易受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和生活模式的影响,例如喝酒、打牌甚至赌博,这些消极活动内容极易在大学生中流行。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要引导、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专业及其发展走向,认识自我和成才途径。高校管理者应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现代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理念出发开展入学教育,指导学生更快的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身心健康而愉快,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这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每年新生报到后每个学校都有对新生进行为期10—20天的入学教育,有些院校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色教育内容,但大部分学校入学教育的内容比较相似,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法规教育、安全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国防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几大块。尽管里面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教育,但是唯独缺少了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及引导,更没有哪个学校在入学教育中就提出明确的闲暇教育的观念。由于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日渐受到关注,一些院校也意识到了这点,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开始有一些闲暇教育内容,不过还没有形成体系。

三、具体的教育及引导策略

1.关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让闲暇教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新内容

根据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把闲暇教育纳入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还不十分了解,急需了解大学的各方面知识,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告诉他们如今的大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以获得毕业后维持生活的职业之外,还应该学习闲暇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前者为了生存后者是为了生活。让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成为一个会生活,懂生活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健康全面的人才。美国的闲暇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教育,使得个体提高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了解闲暇机会、闲暇的可能性和闲暇的要求;了解闲暇对个人生活质量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具备广泛开展闲暇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鉴赏力。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但是可以从中借鉴适合我们国情和文化的内容。例如从新生时就对大学生进行闲暇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闲暇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健康的闲暇活动内容。

2.大一适应时期开展多样化的闲暇生活宣传活动

闲暇和闲暇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理论不成熟、系统也不完善。但是在慢慢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先对广大学生进行大力宣传,特别是大一新生阶段让闲暇观念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例如广播、板报、宣传栏、网络、校报等,告诉大家高层次的闲暇生活是什么样的,怎样培养自己良好的闲暇习惯,怎样进行闲暇时间管理、分析自己的特长,寻找自己真正的闲暇兴趣和爱好,慢慢引导大学生认识闲暇、了解闲暇,之后他们才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闲暇生活,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

3.进一步发挥学校在闲暇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把闲暇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中只是闲暇教育的开始,学校要积极主动的整合自己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学会时间管理。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闲暇时间,使他们充分认识时间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自我规划、自我判断和评价;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唤起学生的自觉性,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让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

(2)为大一新生提供合适的闲暇生活参照内容。大学生是未成熟的社会人,闲暇教育的内容应侧重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及判断决策能力的获得,为大学生将来走入的社会做准备。因此大学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备和场所,还要设置能够培养大学生能力,满足其社会化要求的课程,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置有选修课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同时,选修课程可以多设置一些培养大学生闲暇能力的课程。例如跆拳道、台球等体育课程,速记、公共、食品与营养、时装设计等实用课程;绘画、摄影、表演等艺术课程。既能培养大学生各种有益的闲暇兴趣和爱好,又能训练和加强大学生闲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3)创办多样的学生社团及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引导新生入社团。大一新生报到后,学校的各种社团就要开始招新,引导大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社团也是帮助大学生度过闲暇生活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社团活动应该在学校的规范和管理监督之下开展活动,而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同时还有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社团结构,拓展社团类型,增加社团数目,丰富社团活动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同学的需求。

(4)为新生树立闲暇生活成功典范,发挥榜样模范带头作用。大学生的闲暇活动主要方式是和同学朋友一起活动,因此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是深刻和经常性的。为新生树立闲暇生活成功的典范,特别是新生自己院系的师兄师姐,家庭、背景都相似的情况的榜样更易于被新生接受和认可,进而学习其好的闲暇生活模式和进行积极的闲暇活动。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中同伴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5)帮助新生获得良好的闲暇技能。闲暇社会学认为进行闲暇活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一定数量的闲暇时间,二是必须的闲暇设施,三是相应的闲暇技能。只有真正掌握了闲暇技能才能进行高质量的闲暇活动。因此需要学校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有意识的通过教育手段介入,使学生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掌握闲暇时间的管理技能、闲暇活动的选择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闲暇心态的调节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提高闲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明.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7.

[2]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4.

[3]姜羡萍,巢岑.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和引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3):36-37. [6] 李庆峰.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J],青年探索.2003(1):24-27.

[4]杨志红.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及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习学报.2005(6):51-55.

[5]沈馨莉.大学生休闲生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

篇7

(一)缺乏对新生大学适应阶段实际问题的教育辅导

新生的入学教育一般在开学的前两周进行,与军训及各种事务办理相交叉,老师和学生都忙于各种入学手续和事务的办理,而且内容大多集中于校规校纪的介绍、专业内容的简介等等,缺乏对于学生角色转变、人际交往等大学适应阶段出现的问题的辅导,且多采用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但对于教育的效果如何缺乏必要的跟踪反馈,对于新生自身需求的关注度也不够,不符合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这些情况都使得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二)教育时间过于紧张、集中,缺乏长效机制

新生的入学教育一般在开学的前两周进行,在这期间学校安排的往往是一些常规性的教育内容,比如专业教育、纪律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等各项教育活动,与此同时,新生入学的各项手续一般也都在这个时间段办理完成,这势必使得新生的注意力分散许多,对于自身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进行思考与学习,这些都不符合大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规律。大学新生通过入学教育来达到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应该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目前的教育阶段就显得有些紧张。

(三)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都是以报告会、讲座等形式针对全体同学开展的,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相悖离。学生来到大学,在新的学习阶段和人生起点上,可能会有不同期望和诉求,而这种全体同学整体参与的方式,没有照顾到个体的感受,那么也就不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一)明确新生入学教育理念

要想做好新生入学教育,首先要明确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学生为本的入学教育理念是以人为中心。我们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我们工作的宗旨。做事先做人,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事,促进思想完善,人格健全。大学的教育,更大意义上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差异性,激发其创新意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丰富和规范“以学生为本”的入学教育内容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一方面,高校各部门应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全员投入,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在专业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恋爱教育、挫折教育、生涯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情商,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此外,应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遵循新生成长规律,正视新生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差异,给予个性化辅导,如心理咨询、考研辅导、生涯规划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

(三)创新和完善“以学生为本”的入学教育方式

篇8

为切实帮助我市今年已被高等学校录取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顺利进入大学深造,确保每一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都能入学,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做好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近段时间的重要工作来抓,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真正把关心贫困群众疾苦,关心青少年成长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摸清对象,制定方案。各级教育、民政、妇联、文明办、扶贫办、共青团、残联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和各高中学校等要密切配合,按照“公开、公平、真实”的原则,抓紧摸清家境困难大学新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应资应助,一个不漏”。各级各部门要将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名单及时报当地教育捐赠中心。教育捐赠中心要建立贫困大学新生档案库,并及时将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名单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级各部门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制订切实有效的助学方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

三、精心组织,确保实效。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既要体现自愿性,也要具有组织性,更要彰显社会公益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走访贫困学生,带头为贫困学生捐款,带头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努力募集捐款,确保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工作取得成效,确保每一名贫困大学新生都能顺利入学。为确保资助对象的准确性,防止重复资助,保证资助取得实效,捐资助学对象原则上统一从当地教育捐赠中心建立的贫困大学新生档案库中选定,由当地教育捐赠中心统筹安排。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资助对象确认、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的监督审查。

篇9

关键词: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78-01

1 大学新生易出现的主要适应性问题

1.1 环境不适应

告别了原先熟悉的环境,远离父母,开始集体住校生活,要独立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在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关爱和温暖,自然易产生孤独感。

1.2 心理不适应

首先有的同学因环境不适应反映出心理不适应问题。如有的新生失落感、失宠感强烈,易处在焦虑、自责的状态;其次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需要一个心理调适过程;再次一些新生看着昔日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进入较好的院校或较好的专业,心理上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这些情绪的波动易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1.3 学习不适应

大学里多是上大课,没有固定教室,教学模式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学习兴趣骤降,便产生了厌学、惧学甚至学习心理障碍。

1.4 生活不适应

每年新生入学时,多由家长陪同,经常是家长替学生办完了入学手续。这凸显了新生依赖家长的心理。当家长离开学校时,许多新生出现了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2 高校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

2.1.1 开学阶段安排的课堂集中教育

高校一般会在开学初期都会安排新生入学教育计划,包括:学校发展的历史,学院的沿革,学校和学院管理条例,学分制的实施办法,各种办事手续和制度等等;各个院系还针对本院系所开设的专业,召开专业介绍会等。这使刚进校的新生有了一个系统的感觉:了解了学校,知道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

2.1.2 开学初日常管理、理想信念、成人成才教育

开学初,学生忙忙碌碌,但思想上却是迷茫的。学校的各个组织和社团在此时也都开始系列的招新活动。此刻新生感觉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希望尽快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也感觉到了很多困惑和迷茫,怯懦和不安,对眼前的诱惑和选择也十分小心和谨慎。

2.1.3 学生开始正式上课后的全方位教育

(1)学习方面,解决授课方式的矛盾,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学习方法。在大学里,教学的内容也大多是开放性的,讨论性的,与中学绝对学术权威性的教科书内容有很大差别。带来新生上课的很多不适应。他们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讨论和自己参与,不重视理解和融会贯通。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下子松弛下来,学习任务和压力相对减轻,很容易使他们放松要求,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休闲娱乐上,乃至荒废了学业。

(2)素质培养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实践锻炼方面进行正确的选择。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狭义上的专业学习,还在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综合能力素质。班级干部的选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集体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培养其团队精神。同时参加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展开活动,注重个人全面发展。

(3)心理健康方面,注重集体辅导和个别关注相结合。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通过讲座、测试、培训等途径,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其中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贫困生、孤儿、单亲家庭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

(4)在学生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大学新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阶段。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及时沟通并建立经常性联系,共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

2.2 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2.1 教育方式和手段的不足

目前,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手段不足等缺点。在新生教育阶段,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习惯于就问题谈问题。纯粹从灌输的角度出发,缺乏学生的参与,会显得比较空洞和乏味。

2.2.2 片面依靠学生工作干部,其他部门则存在依赖思想

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队伍,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大量的学生工作事务。这种专业化的建设方向本意是很好的,但是也使其他部门产生了一定依赖思想。有的老师对上课出勤情况不闻不问,有的老师把通知传达反馈的任务全交给了学生工作干部,缺乏其他部门积极参与。这样学校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上课出勤、专业思想教育、学籍管理等工作。

2.2.3 学生活动开展较多,但精品较少,活动的品牌影响力不足

大学新生参与的活动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是比较多的,但学生活动中的精品活动比较少,具有带动专业学习的品牌活动也比较少,往往结果是学生到了高年级积极性就会下降。这说明新生锻炼和培养缺乏必要指导和带动,缺乏必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场地、规模都比较单一,活动模仿多、重复多。这些都影响了学生锻炼的深度和广度的提高。

3 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新生入学教育的规模和时间安排

新生入学教育应该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一项大事,入学教育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采取措施,力促学校全员参与到到新生的入学教育中来。宣讲学校的多个方面,加深学生认识。入学教育时间安排应该延长,系统的讲解高校的具体情况,使学生了解大学,明确定位,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3.2 收集整理适合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案例

新生在进校以后,有很多不适应的案例。如果能把这些案例整理成册,最好是高校近年来出现的对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的事例作为教育原型进行教育,很容易达到好的效果,使部分同学引以为戒。

3.3 学生干部的培训计划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手续告诉给每一个同学,那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让其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把学校学院有关的规章制度告诉他们,培养他们认真做事的习惯,取得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学生干部得到系统的培训,还可以对学生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培养大量的人才,更好的带动其他同学的素质锻炼。

3.4 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入学教育中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一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二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地位作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培养方式、就业前景等,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三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四可培养专业感情,避免专业情绪,尤其是就业形势不是很好的专业,更要让他们树立专业感情,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让新生参与其中,成立一些小的团队,在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中,实现自己价值。

新生入学教育是踏入大学生活的起始环节,不容忽视。做好此项工作,能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开拓新生美好的大学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斯辉.论高校新生与毕业生的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2]高存功.大学新生“不适应”现象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1999,(6).

篇10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入学适应不良 表现 消除对策

1.问题的提出与调查

大学新生的第一课该上什么呢?

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满怀憧憬与希望的新生们就拉开了大学生活的序幕,他们新的人生起点也从此开始。欢迎他们的是新环境、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面对这一切,新生们都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大约持续3个月到1年的时间,少数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新生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惑。大学生虽然已经脱离了孩子的群体,但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社会性的成熟,他们尚不能完全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站在极端立场。

通过谈话了解,我发现许多大学新生普遍都存在以下一些心理困惑问题:刚入大学,对一切都不熟悉;不知道在大学可以做什么,将来应该做什么;不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学习的方向也不清楚;与同学沟通得不好,同学们好像还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校园里一切新的环境要求新生们及时作出调整,意识到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生活习惯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奋斗目标的确定等。新生们需要跳出过去的生活、人际交往和学习的旧模式,再融入到新环境中。所以说,大学新生是在“蜕变”中成长的,如何及时调整心态安全度过这个心理适应期是大学新生们要上的第一课。

2.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表现

【案例一】小张,男,大一学生,来自北方。刚踏入校园时觉得大学生活很自由,终于离开家长的絮絮叨叨和管束了,但发现自己在起居条件变化、调整生活习惯、处理生活事务、协调同学关系中暴露出种种缺点与不足,突然发现除了学习外还必须面对很多从未想象过的事情,一部分精力被分配到处理学习以外的事务上。现在入学半年多了,自己在广州仍然没有交上知心朋友,和同寝室同学的关系也很一般,心里有事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感到很郁闷。

【案例二】小刘,男,中文系二年级学生。高中时学习成绩很好,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在大学校园的新环境里,总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心情不好,无心学习。为此,小刘的情绪一直都很低落、压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愿意与人交流,慢慢地出现头痛的毛病。小刘说自己在高中时精力都集中在学习方面,几个朋友都是本班同学,相处都很好。进入大学后,除了学习之外,还要与同学住在一起,刚开始接触时还觉得很新鲜,但相处下来,很快就发现同学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看不惯有些同学的为人处世,一点小事就会和同学发生摩擦,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为什么别人的习惯、行为那么奇怪,不能理解自己呢?久而久之就全都郁积在心里,想要发泄也发泄不出来,整天无精打采,不能专注学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期末,学习成绩排在倒数十名之内了。父母对自己的成绩很失望,自己也很痛苦,以致整个假期都是在焦灼中渡过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几乎什么都不想做,一段时间还头痛得好像要裂开一样。转眼就要开学了,小刘的情绪仍然十分低落,郁郁寡欢,感觉自己不知怎么了,同学们都看不起自己,整天都生活在自我压抑当中。

【案例三】小王,男,某重点大学计算机系一年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是年级里的佼佼者,曾在市里高中数学、物理竞赛获奖,进入重点大学后发现同学们几乎都是各个省市名列前茅的学生,在一次摸底考试的准备中小刘拼命复习,但考试成绩下来后发现不少学习不认真的同学居然排在自己前面,自己只居班里中下游,焦虑、低落的情绪无法化解,终于在一个周末从宿舍八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以上三个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案例,分别代表了生活方式不适应、人际关系失调、学习成绩下降等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现象中的三个类别,表现为情绪低落,产生挫折感、自卑感、孤独感等,主要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适应环境问题

大学新生在进入校园后,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渐使他们原有的习惯、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被打破而无所适从。与中学时代不同的是,大学生活的衣食起居条件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初次远离父母、家庭的新生而言,是一个挑战。在中学时,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对孩子们悉心呵护,事无巨细地统统包办,使得其在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学习问题、生活小事方面都对家长和老师有一种很强的依赖,导致独立处理各种生活事务的能力不足。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由于远离家乡、父母,他们失去了依靠的对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自己做主,自己处理。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新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凡事应该由自己作出决策,于是,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更少了,求教的意识更淡薄。但大学生毕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往往觉得束手无策,很多事情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基于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又不愿意向别人吐露真情。于是,心烦、苦恼、痛苦接踵而至,体验焦虑、挫折等。

2.2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其发展变化决定了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与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不断体验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他们的中心只是一个“学习”;而大学里的交往就不那么单纯了,关系分师生、同学、异性、社团等,新生们远离往日熟悉与密切的人际关系,天天面对着自己无法选择的同班同学和室友,对于缺乏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大学新生来讲,新的交往容易产生隔阂。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心与心的交流并不容易。一些学生在抱怨别人不对自己敞开心扉的同时,又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于是产生种种心态。如有的学生埋怨说“宿舍里没有几个是诚心待人的,远比不上中学的同学”,有的很苦恼“很想找到一份纯真的友谊,但入学半年多了,却没有交上一个好朋友,总觉得别人好像在讨厌我、躲着我”。

2.3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考上大学的大多在中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好,往往是老师的骄傲、家长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听到的多是赞扬声和过高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信心满满,具有很强的优越感。但进入大学,他们的成绩不都像在中学时那样占据绝对优势,不再是班干了,老师的表扬少了,不再有羡慕的眼光投在自己身上,于是突然觉得昔日风光不再,心理优势荡然无存,第一次体验辛酸、痛苦、彷徨、迷惘,产生从未有过的困惑。不少新生都道出:“我以前都是班长、科代表,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器重,同学羡慕。但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后,我发现大学并不是想象中的天堂,拼命学习却只是班上的一般水平,压力很大。”上高中的时候,学生生活很简单,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生活中的事情多由家长代替完成。但在大学里,是一种“师傅带入门,修行靠自己”的状态,学生得自己管自己,得适应新的师生关系。事事对老师的依赖和顺从、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大学生以完成基本的学分为目的,很少与教师的主动交流,对自己不作进一步发展、提高的要求,必然会不适应大学的要求。

3.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成因

造成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3.1内部因素

3.1.1个体的人格因素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每个人都有他本身的先天遗传因素,并在生长的社会环境教育中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个体整体心理、行为模式。不同人格特质使个体对新环境、新人际关系、新学习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和适应。

3.1.2个体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入学时正处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自我意识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内部世界,自我明显分化,自我矛盾冲突加剧,正在朝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自我统一。在自我统一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个体容易过于主观,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自我定位不准确,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分解自我矛盾等。此外,由于大学新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社会角色、奋斗目标、思维、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转变,当他们无法克服时,便容易出现以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处理问题,一遇到挫折就认为自己“很没用”,从而导致自卑、自责、自弃的心理,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抑郁等交织复杂心境。

3.2外部因素

3.2.1家庭因素

个体的家庭教育,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父母本身的心理行为、父母的关系、家庭氛围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影响。如果生长在和睦的家庭中,学生往往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如果家庭中经常出现吵闹、大骂,学生就容易形成粗暴、野蛮、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不能客观地观察、分析事物。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许多父母过于宠爱孩子,误以为爱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对孩子们的一切事务包办代替,从穿衣洗脸到整理书包,但却很少在发展孩子的心理方面投入精力。成长中,孩子学习处理个人事务等生存能力的机会被剥夺,也就难怪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或不理解别人,更不懂得爱和责任,在心理“断乳”期反应剧烈。

3.2.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视,但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方面却投入不多,使得学生步入大学后心理发展不足、意志品质脆弱,一旦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就会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和不适应感。

4.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消除对策

4.1学校与社会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新闻报道,我们心痛地得知一个又一个的大学新生选择回避的自我防御机制――自杀来解脱自己。他们在大学生活过程中经历的不适应问题,害怕受到老师、家长、同学、邻居等对自己简单粗暴的批评、侮辱,或者因自卑等心理,面对挑战无力回应,满怀憧憬却事与愿违,渴望与人交往及他人关心、体贴,却害怕被拒绝、嫌弃,欲罢不能,内心矛盾重重。他们认为死亡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在经历了即时刺激后,由于绝望、畏惧、孤独、羞悔、烦倦、空虚等,在短暂、狂劲、非理智的冲动下采取自杀行为。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一般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善于调控情绪、意志坚强、正确的自我评价、人格完整与稳定、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良好、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等八个方面。大学生往往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认同危机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经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出现各种适应不良,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对其今后的学业及人生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2当前学校、家庭及社会应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大学新生应对自身的适应不良主动采取解决办法――获取社会支持,主动适应新环境、新人际关系、新学习方式。

4.2.1新环境的适应

4.2.1.1逐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对钱的管理能力。一般家长每月或几个月给学生一次生活学习费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制定计划来进行消费。制定计划花钱,首先考虑在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基本开支和可有可无的开支;其次是了解自己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挣钱的可能性。有了这些基本情况的分析,才能使理财计划切实可行。然后,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免丢失。

4.2.1.2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每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大学生自己可以安排和利用的时间较多,如果不能妥善计划,杂乱无章的生活就会使人精疲力竭,必然影响学习。其次,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大学生中胃病患者较多,原因主要有二:饮食不规律和暴饮暴食。再次,要坚持锻炼身体,在体育锻炼中缓解压力,增进交流。最后,要保持乐观而平稳的心境。生活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坎坷与困境,面对困难,不要失去信心,而要学会自我调整、学会寻求帮助、学会向别人倾诉。

4.2.1.3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大学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多种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文体活动、社交公关活动等。要合理地安排业余活动,首先一定要对自己有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本阶段要达到哪些目标,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长远目标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然后制定出最好的计划,并且要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4.2.2人际关系的适应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及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对于大学新生来讲,要想建立并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就要遵循以下的人际交往基本原则:

4.2.2.1平等原则。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在交往中互相尊重,彼此尊重人格、爱好、风俗和习惯。

4.2.2.2真诚原则。真诚是做人之本,是美好品德的体现。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大学生无论与什么人交往,都要摒弃虚伪,做到表里如一,如此才能延续和别人的交往,使人际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

4.2.2.3宽容原则。宽容是一个人乐观自信、意志坚定、胸怀宽广的表现,既不以偏概全地认识他人,又不过于丧失自我,而是在坚持原则和自爱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与身边的人交往,让他人和自己幸福快乐每一天。

4.2.2.4求同原则。求同是成功交往的保障,但这不是毫无原则的迎合,而是允许存在不同观点并朝着解决矛盾或密切关系的方向求同。

4.2.3学习方式的适应

4.2.3.1充分了解学习环境。大学的校园规模一般比中学要大,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新生入学后要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明确在发扬勤奋刻苦精神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学校可以提供的一切教学及辅助设施,如教学办公地点、图书馆使用时间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充分利用现代多种高科技教学手段来掌握,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适应新学习环境的能力。

4.2.3.2适应新的学习气氛。同样是竞争的学习气氛,但大学与中学比是截然不同的。这里很少有人监督你、很少有人主动指导你,这里没人给你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考试一般不公布分数,不排红榜……但这里绝不是没有竞争。大学新生要在大学中逐渐适应潜在的、非单一的学习竞争气氛,独立面对学业,为自己设定目标。大学新生入校后,刚刚从高中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竞争中松绑,应当透过表面上轻松的气氛,体会出激烈竞争的氛围,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昨天比,和自己的潜能比,也暗暗地与别人比。

4.2.3.3调整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中小学的方法差别很大,对此许多大学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学新生要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所以,新生应向老生请教,并且在学习方法上作观察、思考,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学习危机。

4.3采取挫折分析法不断提升自我

4.3.1挫折的定义

挫折是人们在意志行动过程中,遇到无法客服或自以为无法客服的干扰或障碍,使既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如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没有通过,自己的好意被朋友误解,都会引起挫折体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中随时都会碰到挫折。挫折对人有利也有弊。从利的方面看,它能增长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个体采用更好的方法实现目的,满足欲望;从弊的方面看,如挫折过大、过多,又不能够及时克服和排解,就会使人内心痛苦,行为偏差,甚至引起种种疾病。挫折又分为需要挫折、行为挫折、目标挫折、丧失挫折等。在遇到挫折时要保持理智,防治出现过度焦虑、冷漠、攻击、退化、逃避、刻板的情绪。

4.3.2挫折分析法的原理

所谓挫折分析就是指采取积极行动,明确动机――学会心理自助,在自己遭遇失败、体验挫折时敢于批判自己,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架起个体融入社会生活的桥梁,使“天堑变通途”。新生适应不良,多是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不能及时克服、排解而引起困惑,或者是一直受到挫折的负面影响,干扰自己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大学新生可通过分析挫折,剖析自己,找到消除矛盾的办法,使自己达到心理上的统一和平衡。

4.3.3挫折分析法的运用

一是要主动学习心理卫生知识,获取人类心理发展的常识,了解认识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拥有怎样的心理特质,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怎样的影响。一方面要正确评价自我,另一方面要允许自己存在缺点不足,做到悦纳自我,即客观地自我评价、勇于接受挫折、宽容自己的错误。二是当遭受困难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挫折,学会冷静,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辩证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归因,既不怨天尤人,逃避自己的责任,又不过分自责。三是负面压力的能量已经产生,要寻求补偿的途径,学会使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方式和心理调控方式,减轻挫折感,提高耐受力,学习处理同类事情的经验。比如:把嫉妒化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行为;把单相思转化为珍视友谊的情感等;长相平凡不出众的同学,可发奋学习,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当不了班干部的,可通过各种途径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弥补自尊和自信的不足等。

5.结语

5.1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三种主要表现:环境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5.2导致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有三个主要原因,分别为环境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5.3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的消除对策,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当前学校、家庭常用的方法及挫折分析法,不断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发展.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3]杨张乔.危险的年龄――1979―1989年青年自杀现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6]张积家.普通心理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7]郑雪.人格心理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