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继承和发展古代教育的人文性传统
1.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首要目标。传统文化将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即道德的养成实际是语文的熏陶、学习和体悟的过程。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这就是把学习文献知识和道德修养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古人以为先王之道载于六艺之文,欲学先王之道,当读六艺之文。既然文章是为载道的,自然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利用语言文字“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学看作认识的工具,看作载遣之器的观点,在语文教育中的影响极为久远,而且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把思想教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字词句篇的知识能力培养要为思想教育服务,语文老师应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君子的含义与新时代人才所必需的健全人格当然不尽相同,但在良好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上却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古代教育对道德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对我们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很有帮助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个体发展过程获得精神上的价值和人生上的意义。而现代教育太具有功利性,学生和老师将读书看作“鲤鱼跃龙门”通关秘籍,使读书失去了原有的纯粹。让师生重新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学知识前先要学会做人。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恰好可以从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古代教育中汲取某些有益的营养。
二、继承和发展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
1.重视学习的积累和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才能产生综合效应,才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一旦胸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多了,在阅读文章时才易产生类比联想,就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语言、思想和情感。写作更需要储备大量的语言材料,其中也包括精妙的词句和语言片段,这样在写作时,才便于选择词句来传达思想和感情,文思才不至于枯竭。古代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因为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从整体上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这种理解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理解,才是最准确的理解。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的韩愈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也就是说,古代语文教学强调通过广泛阅读文化典籍来学习,在阅读中积累经典思想和经典的语言材料。
2.重视学习的体验和感悟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语文的学习要有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要培养出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并让阅读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进行,加深他们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重视学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现代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教学的弊端是常常以教师大量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由阅读。老师语文课程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读懂课文,启发学生思考,但过多的讲解则会剥夺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权利,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使学生养成了懒惰的毛病。这样做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另外,教师在讲解中对字词名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的“肢解”。文章是由字、词、句组成的,理解文章从语言文字入手本无可非议,但文章的意义绝不是字、词、句意义的简单相加,必须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才能得到完整的意义。如果把课文“解剖”为一个个部分。那么,学生最终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对文本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缺乏“整体感知”的基础,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得到的理性分析就没有依托,使理性的结论与课文具体内容脱节,就难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说提高语文素养了。
三、结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价值,也注重其人文价值。其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情趣,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人格上。因而,新《课程标准》继承了传统文化教育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优良传统。现在学校的教育太注重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导致一些人在成才之后虽然拥有良好的教育,但思想道德却很低,严重的甚至危害社会。所以,良好的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新《课程标准》要继承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整体感知的传统,利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完美地将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展下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文玲.渗透传统文化完善语文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文课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渗透在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1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中科学而轻视人文,看中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2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文化。本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受。
3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5~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使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学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应成为一种国家课程行为方有力度,方见实效。
4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学古文开始可以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白话文的经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积累。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5 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5.1 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5.2 古诗,不可忽略的财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2.1 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5.2.2 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5.2.3 亲情教育。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重视亲情。
5.2.4 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5.3 经典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我校有专门的《国学》课本,《三字经》、《弟子规》等著作的开设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如学完《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简单地解释几句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有的学生晚上回家,妈妈叫他,会很快来到妈妈面前,不再懒得回应,甚至在“母亲节”那天还给妈妈端上了一盆洗脚水,妈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篇3
关键词: 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 写字教学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能为写字教学做点什么?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与积极探索发现: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在此,我们不妨将多媒体与传统写字教学手段作比较。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1.多媒体教学能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启迪有效思维。传统的写字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揭示课题以后,大多指出书写注意点,范写后再让学生练习,练习以学生的描红(或临摹)为主,最后通过评改判断学生学习的结果。这种教法不能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学习效率不高,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长时间的空洞说教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得到保证,兴趣浓厚了,思维活跃了。
2.多媒体能创设教学情境,激感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写字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教学就是指创造与写字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感体验,达到对书法艺术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能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对书法作品深厚底蕴的理解与感悟。
3.多媒体丰富的图文资料能使写字教学的德育功能落在实处。“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如今,写字教学已沿着“规范、匀称、上体”这条路大踏步前进,写字教学的意义已超出了写字本身,延伸到了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传统的写字教学方法多是通过讲解、阅读、书写实现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图文材料的渲染下受到感情上的熏陶。例如,我们可以把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做成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解说词,用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王羲之的勤奋好学、赵孟祧的谦虚谨慎、颜正卿的坚贞不屈,都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条幅、碑刻的欣赏,自然会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学生欣赏、练字的过程会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自学,变苦学为乐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写出规范匀称的汉字,仅仅靠写字课的指导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或学校里才能得到老师的指点。如果学生回到家里想继续练书法,那么大都只能靠自悟、回忆或阅读字贴上的分析、讲解。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在向中小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广阔的信息世界的同时,也向中小学生提出了吸收与运用崭新的学习方法掌握大量未知知识的课题。信息化时代,大量教育学习软件(CAI)应运而生,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同一内容反复播放讲解演示。在一台单机上,学生可以凭借一张光盘(学习软件)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专题的各个相关知识点。由此,学生坐在家里也能接受名师辅导,这种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多媒体系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书法鉴赏材料
“见多”才能“识广”。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早已带着特有的民族属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出经久不灭的异彩。写字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欣赏古今书法艺术大师的杰作,了解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接受“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们只能拿出区区几本字帖或书法作品选辑之类的东西,给学生呈现的感性材料会受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而“心有余力不足”。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大不一样。以多媒体电脑、网络为标志的新媒体,凭借与生俱来的优势,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创新性教学活动带来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实践启迪。教师可以根据写字教学的要求,利用现成的软件资料,也可以将一部部书法作品当做一个个独立的文本,通过链接将这些文本转化成一个信息网,变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这样,学生坐在小小的教室里,就可以欣赏到铭刻在高山悬崖上的石刻,领略到古今书法艺术的惊人底蕴。如果在播放时。配以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书’”。
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提高写字课教学效率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突破难点。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方法一直是写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写字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突破难点,通常采用范临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要看得非常清楚很不容易。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大屏幕投影机或大屏幕彩色电视机作为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可以进入充分的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达到比较直观的教学效果,这样写字教学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校公寓文化 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94-02
1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学校监督引导措施缺位
学生公寓不仅是学生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场所,也是各种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地方。由于学校无法跟踪到学生在寝室中的状况,有很多的学生管理人员缺乏对于学生足够的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和思想状态,重视课堂教育,而忽视了在学生公寓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意义。[1]各种违纪现象,违规现象并未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予以认识和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
1.2 管理理念与措施落后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要具备学生的生活服务功能,还承担着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职责。随着90后逐渐的占据高校校园的主体,有相当多原来有没过的问题摆在了教育者的面前,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老手段被我们采用,例如:像严格作息制度、抽查寝室、突查校园周围娱乐休闲场所等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这种方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和老师对立情绪严重,往往以扣分,警告,甚至开除学籍的方式作为事情结束的方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不过,这严重地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1.3 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强,违纪事件较多
一些学生只对娱乐活动感兴趣,忽视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学生公寓建设中,只想为自己营造一个安乐窝,对于课堂毫无情趣,把学校的管理当做了耳旁风;还有的学生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消费者,对于学校管理做出消费者似的排斥。致使某些消极东西如:赌博、酗酒、通宵、损坏公共设施、不爱惜卫生环境等现象在发生。
2 传统文化与公寓文化具有融合性
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中国传统教育提出了“为人”的道理,“为人”的要求,“为人”的方法。它是积极进取,而不是消极无为的;他把群体为本位,强调在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此岸即彼岸;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克己复礼,加强自身的道德修为。
公寓文化它具有和它处不一样的特点,首先,它要求对人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当中进行的,这和传统文化中中庸为上的观点不谋而合;其次,公寓作为群居特征的一个缩影,是一群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在生活中学会分享和包容,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存在下去。传统文化中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都是与公寓文化不谋而合。
3 公寓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公寓文化有其独特的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寓文化具有融合性。寝室成员来自天南地北,在日常生活中会交流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个阶段,会不自觉的评价、思考、接受、批判他人的观点。[2]这就会融合形成了具有某种特质的公寓文化,这种融合既是开放的,动态的。第二,公寓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公寓文化是教育学生的第二课堂,相对全面真实的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可以通过对公寓文化的观察来掌握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进一步选择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公寓文化是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丰富的公寓文化活动。第三,公寓文化具有凝聚性大力开展公寓文化建设,温馨而整洁的寝室、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良好的秩序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使公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大学生公寓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学生工作者通过正确引导,广大学生寻找差距,明确方向,共同成长进步。
4 传统教育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遵法守纪的行为,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形成合力。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早问道夕死可矣”,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有了道德上的自觉性。其次,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在寝室的文明礼貌行为。传统文化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良好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这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
5 传统教育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构建途径
5.1 要着力构建与打造以传统文化元素的公寓文化视觉氛围
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件行政程序性的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学校舍务部门可以把传统文化结合公寓学习生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校园每个场景、每个细节。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可以用古代名人名言装饰橱窗,用古典名著名句美化建筑,使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可品味传统文化美的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品性得以升华、素质得以提高。[3]印制一张张海报、一幅幅标语粘贴在寝室当中。使他们更能体现其主动的一面,并能够彼此感染。把德育渗透到公寓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5.2 学校要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
要深入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创建文明宿舍”的道德实践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另外,通过办好大学生寝室文化大赛之类的活动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5.3 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高校文化软环境
要加大寝室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寝室免费发放一些传统道德典籍,定时的播放古典风格的轻音乐,每个寝室都粘贴一张和寝室文化相关的字画,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给寝室增添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寝室成员当中,要让他们相互关爱,学会礼让,包容。如果发现寝室学生闹矛盾,管理者要了解情况,及时跟他们进行沟通,若有必要,及时通知学生家长,构成教育合力;要了解学生的合理意见和要求,管理者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和所在院系联系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办理;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宿舍硬件设施和管理方面的疑问。
5.4 提高管理者传统文化素质,加强高校公寓管理团队组织建设
管理人员要主动提升自我素质,是对待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工作能力有所提高。落实公寓管理人员坐班制度,实行分区责任制,认真对待学生的办事要求和情况反映,并且及时的反馈给学生,用公告的形式来向相关责任人告知,并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办理,不延误推诿。如不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范围,主动告诉相关部门并帮助联络,认真做好记录,能及时办理的及时办理,不能及时解决的跟踪催办。[4]平时再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修为,可以在教职工当中推广国学文化。在制度上,积极和所在的院系联系,与个人学年奖金、相关荣誉评定相结合,精心培育一批传统文明寝室和组成一支属于自己幢区的管理者队伍,重点培养和使用好学生干部队伍,坚持一月一开楼长级别会议;高度重视学生意见,并积极和各方沟通,了解情况,并且及时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反馈和评估。
参考文献
[1] 壬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51-53.
[2] 李清文.传统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28-30.
篇5
[关键词]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2-0047-04
一、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场面非常火爆。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透露:初步统计,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参观的人数是没有免费开放时的5倍到15倍①,现在这个人数还大有增加的趋势。以重庆市为例,今年首个清明假日,著名的三峡博物馆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据《重庆晨报》报道,4月4日当天,三峡博物馆接待了8000多位参观者,到下午两点,人民广场上还弯弯曲曲排着两条“长龙”,排队人数近1万。因为是节假日,在参观人群中,普通市民最多,大部分是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参观,他们耐心地听解说员讲解,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大家都知道,博物馆中的展品大多数是历史文物,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参观,可以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要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仅仅通过观赏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地学习、接受教育。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不够,广大的中小学生仅仅从语文和历史这两门课程中学习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对于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相对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的学校甚至成了纯粹追求升学率的场所。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欠缺和文学功底的匮乏。2003年,重庆市组织了一次青少年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②,这次调查共发出500份问卷,却只收回292份(占58.4%),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漠不关心或者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自认为水平有限不敢作答。通过对交回问卷的分析,调查者发现被调查者对有关爱国主义的人、物、事的回答平均正确率达53.92%,尤其是课本里出现的、社会上广泛流传的问题内容正确率可高达92.47%;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典故等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为24.02%,对相关传统处世知识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为28.08%,对相关立志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为29.86%。可见,中小学生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相当狭窄,这种状况实在令担忧。因此,在中小学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1.文化
文化的内涵复杂,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据说已有二百多种,但至今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定义。研究各种文化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对文化最广义的理解:“文化”跟自然相对,是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产品的总和。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③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分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而精神层次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它不仅以外在物质载体的经典文献、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主体形式存在着。尤其是后者,通常称为“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集体无意识”等。因此,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作为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定的传统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置身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就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像血脉一样构成人存在的灵魂。
当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轻视农、工、商而仅仅强调“学而优则仕”;讲究“官为本位,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轻视妇女的社会地位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它积极的一面出发,从它可取的教育功能方面出发来阐述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类的教育是以文化传承和培养塑造下一代为其不变的使命。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传承性。传承什么?传承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传承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④所以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教化或教育的功能。概括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教育是把人类创造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也就是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使他们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教育创造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它蕴含在所培养的人才之中,同时也蕴含在所创造的物化的知识中。因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它是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同时,教育又离不开文化。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例如中国古代教育是在古代封建文化的土壤中展开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是封建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拔制度结合在一起,影响中国教育上千年。
2.教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考察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教育具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有重伦理道德的传统;有重视基本知识传授的传统;有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这些传统当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促进其发展。此时的教育就要承担起传授传统文化、强化国民民族认同感的责任。
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获成功,得到了国内外如潮的好评,其关键因素就是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极大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瑰丽画卷,其轴心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良传统。据媒体报道,奥运会开幕式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市民纷纷购买国学书籍,希望更多地了解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位市民对记者说:“看过奥运开幕式才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精髓需要加深理解。”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了许多孩子和家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向往。看了开幕式,许多孩子对于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充满了好奇。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掀起了一股“读经热”,江西、湖南、重庆、深圳等地出现了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私塾”,这些“现代私塾”里教的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说明传统文化正在与教育紧密结合。教育部批准的“京剧进校园”以及央视“百家讲坛”的成功都充分说明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展现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教育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文明。
3.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
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撇开教育谈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撇开中国传统文化谈教育都是不对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处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它们交互作用,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教育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因。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文化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文化模式和文化内容正是通过教育传播才得以保存、发展。教育者如果善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育手段的话,则会产生较明显的教育效果。
四、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和激发爱国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经验体系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尽管它们的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着共同的功能:那就是传递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和塑造着一代新人。在中小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与骄傲。可以这样说,人们头脑里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得越多,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越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元素和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有利于使学生建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2.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否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多种文化并存并且激荡发展,我国有部分青少年盲目的崇拜西方的社会制度,崇拜西方的一切,从而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在学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必然可以使他们正确的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对西方的文化加以辨别吸收。同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担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现代化,从而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3.有利于树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今部分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其自杀问题、犯罪(暴力)问题,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或网络上见到。而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各种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是教育他们开拓进取、百折不挠、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最好素材。这不仅可以教育广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理想,实现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还可以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杜绝虚度光阴和轻生现象。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都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死的鲜明态度。反过来想想今天的中小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很痛心疾首。所以在他们中间开展有关于这些渗透着生命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4.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免费开放博物馆的通知强调,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符合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对于调节社会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推动我们中华民族更加文明和繁荣昌盛。
注释
①http://news.省略/focus/2008-03/31/content_7888679.htm
②都进学,李必勤等:《关于新世纪青年群体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2期
③张岱年等:《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刘智远,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客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6
【关键词】传统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优势 劣势 相辅相成 关系 互补 教学模式 灵活自如 临时发挥 直观性 动态性 喧宾夺主
一、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和不足
传统教学,是以书本为载体,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与练习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按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点拨。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比较,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具有以下优势。
1、备课省时省力。传统教学,备课时也需要查阅搜集资料,也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但无需像多媒体教学那样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搜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并进行加工制作。因此,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备课环节相对省时省力。
2、教学成本较低。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无需像多媒体教学那样必须有成本较高的多媒体设备,只要有一支粉笔,有几件简易教具而已。
3、操作灵活自如。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非常方便非常灵活,拿起粉笔就能板书,拿起作图工具就能在黑板上绘制图形。
4.方便临场发挥。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往往因师生互动而突发教学灵感,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做到很好的临场发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直接影响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人特长、个性化教学风格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能直接影响学生。如漂亮的字迹、美观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诵、动作娴熟的演示,通常都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而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则无疑要逊色得多。
传统教学尽管具有上述一些优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足,主要是:1、讲授内容受到时空限制。2.不能展示空间立体图像。3.不能模拟动作时态的操作过程。4.不能重复回放教学内容。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和不足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力求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直观性: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突破视觉限制,突出教学要点,使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在直观形象基础上培养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形象性:多媒体课件能提供图、文、声、像,形象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学习情绪,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动态性:多媒体课件可以化静为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4.针对性: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问题或练习,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5.重复性:多媒体课件可以重复回放教学内容,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记忆,克服遗忘,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6.多样性:能应用白板固定能动的图片,能及时对重要内容进行批注。
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势明显,如果单一使用或使用不当也有弊端,表现在:1、备课费时费力;2、教学成本较高;3、操作比较机械;4、不能随机生成;5、不便教师的临场发挥;6、不利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全面提高和个人特长的全面展示; 7、信息量过大,取舍不当会影响教学效果。8、过于注重形式,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学习和消化。
总而言之,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自己的优势,也由自己的不足之处。两者可以互补,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文和平著 2004
[2]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编: 刘东海 2002
篇7
摘 要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自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同时具丰富的哲学思想、医学知识、道德和礼仪准则。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竞争中的主力军,能使我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小学应丰富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从多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 传统武术 传统文化 中小学 教学 传承
一、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传统武术有着长期流传、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形式多样、作用显著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
二、传统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传统武术自成文化体系
传统武术本身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和中医学的内容。观念方面,传统武术讲究仁爱、和谐、礼义、信勇的武德,这种超越武术技术本身的意识是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制度方面,各门派有不同的武术技能和规则,这些武术规则制度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器物方面,常用十八般武艺的武器在造型、器材、使用方法各有差异,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论是武器知识,还是武术思想、特色招式、武术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知识。
(二)丰富的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不仅讲究形体规范,也十分注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追求内外合一,体现了哲学的整体观。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拳种,它能流传于国内外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有关[2]。太极拳中有许多属于阴阳变化的表现。五行本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3],在形意拳则充分利用了其相生相克的辩证理论。“道”是传统武术最根本的拳理,“气”在传统武术中被视为原力,道与气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哲学渊源。
(三)规范的道德及行为准则。
武德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以“仁”和“爱”为核心伦理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从言行、传承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礼仪上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也渗透在传统武术中,武术礼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讲究礼尚往来,推崇君子之礼,形成了习武之人特有的礼仪规范。
(四)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很早就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神活动与身体机能密不可分。通过肌肉骨骼等的锻炼来达到培养精神、调理气血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传统武术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
三、中小W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可见传统武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具有继承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中断自己文化发展的历史[4],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经过五千年历史逐渐积淀的结果,它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中小学生有承担起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学校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进行传承,才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7]。
(二)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
竞技武术以培养运动员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合普通中小学生的习练。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习练中要求脚步稳固,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动作的角度、幅度,更适合中小学生练习,不会违背传统武术的习练原则,也有利于学生在学武初期学好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武术课程,既开创了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又有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播与普及[8],与竞技武术并不冲突,还可以做到“传统”与“竞技”协同发展。
四、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丰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在当地盛行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拳种,结合各地特色选择某一拳种[9],再以该拳种的初级、中级、高级套路作为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传统武术基本功的积累原则,应该以各传统套路中姿势舒展动作简单的初级套路为主。此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功法运动,如“静功”“柔功”。由于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十分丰富,还应在套路教学时,穿插教授一些实用的攻防动作内容。
(二)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
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关键是武术师资建设的问题,中小学校可以采取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两条路同时走的策略。武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探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让体育教师承担传统武术课程。
(三)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把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武德观念体现出来,使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所强调的文化思想加以强调。其次要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武术。可以邀请专家讲授专题课程,观看传统武术有关的影视作品,探讨其中武术的文化意味,鼓励学生对武术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再次将传统文化考察纳入评价评价体系,文化教育成果的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全面。
五、结论
文化性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属性,传统文化是传统武术之魂。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教学时选择丰富多彩的实用味性强的教学内容,要多方面开发传统武术教学人力资源。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回归传统武术的文化本色。
参考文献:
[1] 周良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俊卿,田林.论太极拳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促进[J].阴山学刊.2013(2):74.
[3] 贾亮,黎桂华.武术传统文化与实用套路解析[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28.
[4] 侯平.立足文化现状构建先进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2):460.
[5]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院.2008(2):52.
[6] 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7] 金涛,韩政.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41.
篇8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国学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有道学、佛学、兵家、先秦诸子百家、易学等为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即公元770年~公元220年间,世界出现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同是产生了儒学、佛教和圣经。中国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的“侠义”;庄子的“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为有所为”等理念,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它合理的内核。国学是当今人文教育的源头,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0余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不变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循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国学的兴起是文化、教育的回归,国学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来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沉淀,不同的政治国度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需求、思想精神。国学已沉淀在民众的人生价值中,沉淀在民俗的追逐和崇尚中,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支柱。当今要振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培养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就要回归国学的原始精神上来,去了解中华文化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的核心儒学。国学教育是从最早的天地人的人文教育开始的,传承到今已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是新时期的义务教育观念或高等教育阶段在国学的学习和普及中还有很大的缺憾,都是缘于应试教育和某些西学的理念,使得国学快成记忆了。应试教育学箍咒的收紧,使得青年一代品德的形成,人生观的树立,价值取向都存在一定困惑,以至诚信都有误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好多青年人没有礼仪的思想,不知感恩,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青年人却以我为中心、自私、刻薄、偏执,恃才傲物,使我们的校园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打折扣。当代教育在理念和模式上形成的某种缺憾,如今国学的复兴和回归,在教育的认同上,理念的填充上,教育模式的完善上都给予了有力的补偿。
国学担当着继承民族传统,凝聚民族之心的责任,担当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责任,国学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担当着反对霸道强权,造福人类,天下太平的责任,担当着华夏民族自尊、自信、自爱的责任。人类世界正跨入素质经济时代。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工作中,商品经济中,人的各种素质在磨练、诞生、演变、交流、转化,我们不能让国学在现代文明中丢失,在科技文化兴起中殆尽。要珍惜我们民族教育和文化,珍视几千年来积累的巨大精神财富,给国学以真正的定位,这不仅仅关系到教育文化的问题,更主要关系到民族信仰和精神追求的问题。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愈来愈居于“退守”地位,人才需求的市场化、教育的应试模式以及商品经济的全球化,使国学被束之高阁,其实国学正是工商化的社会文化缺乏的最重要那一部分,在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社会里,文化精神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风俗、习惯、礼仪及思维形式,需要中国人在生活中实现中国文化,影响中国的发展,影响世界的进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
篇9
1.1将教师的讲授与自我学习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法,通过课堂为基础,将教师的授课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讨论起到辅助作用。将自主学习与接受性的学习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而在远程教育之中,虽然并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学生要自行的对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进行时间的规划,最后取得成果。
1.2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那么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将知识加以应用。目前来说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实践教学不断地进行转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长,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适应实际的工作情况。虽然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时间的部分,但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之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学习的部分。要注意到,远程教育的应用者主要都是在职者,他们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比起传统教育方法的学习者来说更为迫切。但是远程教育由于自身的形式限制,并不能提供场地或者条件来为学生增长实践的经验,只能以一些毕业设计之类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施加能力来做出考验,这当然是远远不足够的。
2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2.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是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所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各项内容,教学节奏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决定,而学生对学习次序和重点不能自行决定,只能靠教师的讲述,在学习姿态上属于被动的接受者。而远程教育对这个方面则是截然相反的,教师只是担任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而学生在学习上更为主动和自由。
2.2师生交流方式的差异
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同聚一堂,在教室中进行讲授,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直接的向教师提问并获得解答,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同时学生之间也能获得交流。而在远程教育的方式下就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能进行当面的交流,学生也只能自行记下笔记。若要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疑问或者建议就只能在课后通过电话或网上聊天的方法。这就是远程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缺点。总的来说,远程教育模式在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决定上更加自由,但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性就大大降低了。要注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电脑所难以代替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和教师针对问题给出的解答能够大大的增进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身的教学才华和课程设计方法,而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及。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自认为学习条件(时间精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远程教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惯于传统学习方法的学生也能够很快的对远程教学法得到适应,并不会出现难以适应或者学习效果大幅下降的情况。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明显的对于学习内容的交流程度较少,对于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难以得到交流和修正,但是获得的学习资料明显的更加丰富,可以在学习资料上获得更多的参考。
3完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策略
3.1可以考虑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进行预先培训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考虑到参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正在工作的人员,首先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多半淡忘,对于学习也很有可能不太适应,在开设学习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资料学习或者工作人员的介绍或者培训,帮组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3.2采用虚拟技术,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的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重视,而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假如缺少了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大幅降低,达不到远程教育的成果。因此,如果要提高远程教育的工作成果,就有必要对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学习做出提升。对于远程学习来说,一般学生时间不多,学校也缺乏条件来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为这样的原因,就需要应用虚拟技术来建立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践学习条件。利用现代技术来对实际中可能面对情况来进行模拟,让学生获得接近现实的实践经验。通过采用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获得以下优势:①由于是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除了软件费用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支出,相比于实际利用设备来进行操作来说,在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②符合远程教育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和便利的特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模拟现实的学习,这样的便利性是传统教育远远无法做到的。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自由的定制实践学习的内容,充分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④虚拟实验环境对于很多工科和理科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模拟,既不存在实践中的危险性,同时也拓展了远程学习的范围。
3.3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交流
之前已经提到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作出修改,但是在远程教育之中这一点就无法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途径进行拓展,不断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比如说,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讨论群组和论坛,并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有建设性意见的时候与老师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成果与工作质量。
3.4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由于远程接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目的都各不相同,一些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则没什么知识基础,需要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来强化自身。学校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教学资源的设置上秉承丰富化和广泛性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获得知识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也是提高远程教育水平的重要努力方向。同时,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而言,要提高实用性,不能是机械的对课本的复述,而是要与时俱进并结合技术应用的实际,从而更好的创造教育成果。
4结语
篇10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尊重传统教学方式又要有所创新,敢突破传统模式,尊重与创新、突破并不矛盾。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突破,才不会本末倒置,顾此失彼。
一、尊重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坚持“读”、“查”、“译”、“练”来促学
1、以读促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语句一般简短,而且多有音韵美感。所以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将“读”摆在一个重要位置,朗读方式有:
自由默读。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集体朗读。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这样便于教师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存在的字词句障碍。以便教师正音、断句。
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结合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正确示范朗读,矫正字音,规范断句,强调感情。
学生仿读。强调准确朗读的重要,也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打好基础。
比赛竞读,创设氛围提高学生背诵热情,在文言文背诵的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以查、译促学
课前预习检查。课前先布置学生查字典,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文中重要的字词,语句,点名上黑板完成。因为要求上黑板完成,所以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课前预习的目的达到了,效果自然也比较好。
文言语段翻译。采用小组合作与竞赛的方式,翻译文中重要语段,落实关键词语。若有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若解决不了,则由教师讲解。在合作中学习,在竞赛中提高。
文言词语拓展。主要采用选择题的方式,结合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温故知新,强化学生文言知识的系统理解。
以查促学,把检查放在学习中而不是学习后,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能当堂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3、以练促学
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引荐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也是增强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有利举措。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二、突破传统,创新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的理解总是离不开翻译,这样本来就枯燥机械的知识就变得索然无味,学生自然就厌听、厌读。我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以下几个尝试:
1、甲骨今用,深挖词义,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在复习一个“而”字时,学生难以记清“而”作连词的几种关系,我就引入对“而”的词义变化上来解读,“而”的本义有两个,一是男子的胡须,二是鱼的鳍。面部的胡须是连接着皮肉,所以“而”可作为连词;男子的胡须一般是并列对称,起到修饰脸部的作用,所以“而”又可表并列、修饰的关系。另外一个词义是鱼的鳍,鱼要向前游动或转向都在摆动鳍,所以“而”又可以表递进、转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