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介绍管理活动到管理科学的过渡,明确管理的发展和它的主要意义;然后介绍企业管理系统;最后介绍将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建设相结合,明确管科科学的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管理科学 信息系统 应用
1 前言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企业间竞争激烈,信息化浪潮迅速覆盖全国。低成本、高效率的进行公司运作已成为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力争取得可观的利润,这其中缺少不了信息系统的运用。信息系统因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它服务于管理,又受益于管理。
2 从“管理活动”到“管理科学”
管理活动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社会生活,管理实践就随之产生,管理经验的积累至少要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早期人类社会,自然条件恶劣,人类以狩猎而生存,在猎捕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早已学会了有效组织与协调,职责的划分,成果的分配等等。远古的管理实践并不是一项技能,更不能被称作一门科学,它只是人类出于本能的,对事物的思索,从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智慧的行为。
管理活动之所以如此紧密的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源自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本能。有人类本能的反应就有管理活动的延续。一切人类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并且向着一定的目标进行运作的。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每个人本能的为了达成目标而想尽各种各样的策略,因此目的性是本能的最基本表现。然而产生目的的原因又源于人与他人或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体是集体社会的一员,随着社会进步,这样的依存关系也越发复杂。依存性也成为本能不可缺少的特性。最后便是知识性,人类有独一无二的思维逻辑,可以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与经验的积累,构建出自己强大的知识体系,加以运用来达到最终的目的。这三种特性的支撑,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将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一种行为方式不能顺利达到目标时,就本能的变换成另一种,亦或是几种方式在一起的组合,直到达到最终的目的,这就是管理的智慧。管理活动也随智慧的积累而发展壮大起来。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依存于人类社会而存在。随着历史的演变,自然科学繁盛发展,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铸就了近代管理学的产生。弗莱德克里・ 泰勒作为把管理看做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位学者,被人们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曾经任职过一家钢铁公司的学徒、工人、中层领导,直到总工程师的一系列经历是给予他反思与启示的源泉。正是因此,他提出仅凭经验进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进行管理革新这一大胆提议,并开始在自己就职的企业中实践管理革新。西方主流的管理学观点认为,自泰勒率先在管理研究中采用试验、分析方法开始,企业管理理论初现雏形,管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科学。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管理正是从“管理活动”过渡成为“管理科学”。
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人们经常把信息系统称作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的系统开发也越来越重视开发管理的重要性。人们清晰地意识到,非技术因素逐渐成为了一个开发项目中的主导,良好的非技术因素可以给技术因素一个平稳的施展平台。正如田忌赛马的故事,即使在技术因素方面稍有逊色,也可以通过出色的管理手段弥补不足。所以我们通常把管理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资源,以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科学服务于系统开发的过程,而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又很好的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良好发展。
当谈及信息系统,我们很容易理解,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信息为客体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讯设备等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输、存储和维护以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综合系统。其中涉及了人力、物力、资金、信息、时间等各种因素,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转需要将这些关系合理的组织起来。而管理科学就是通过协调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科学。在一个信息系统研发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尤为重要,各阶段人员之间工作的默契程度不仅直接影响着系统开发的效率,而且决定开发成本的高低。管理科学的运用使分散的人员合理的、有序的构成一个具有更大潜能的组织团队,使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人技能优势,从而及时准确的达到组织目标。
4 管理科学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个周期是需求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系统调研,确定用户需求,以便确认未来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在性能方面的需求。在需求调查阶段,若不能详细了解用户完整且正确的需求,必将为后续开发埋下隐患,前一阶段的需求误差会导致后面接连不断的错误,甚至导致可怕“堆栈”现象。
开发进入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二部分系统分析,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此时用户需求确认误差开始趋向严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精力的投入意味着开发成本的点滴累积。当开发深入进行,发现预期功能背离,往往为时已晚,重新进行修改要花费的精力像一个巨大的、无底的深渊,给开发团队带来的损失难以计数。丢失用户、耗时费力,结果往往难以接受。
这一切失败的缘由显而易见,初始差之毫厘,最终谬以千里。需求调查人员对计算机知识和软件开发技术有着透彻的了解,但却不精通管理科学,使之无法真正站在用户企业各管理层人员的视角去感受系统,去感悟用户的真正需要。但是作为用户,虽然有着丰富的业务领域知识和管理经验,却缺乏系统开发方面的认识。所以,真正的做好信息系统建设对需求调查人员、系统分析人员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技能要求,既需要有过硬的信息系统研发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要有企业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深入了解目标企业的管理需求,加深对管理科学的认识与研究,从而把握好系统开发的大方向,满足企业中各个管理层的不同需求,保质保量的及时交付产品。
参考文献
[1]邝孔武,王晓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O4).
[2]陈佳,谷锐,李超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5).
篇2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关系;教学方法;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08-03
1引言
当前,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存在计算机理论水平不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低下等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比如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环境、教学方法存在弊端等,归根结底都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哲学指出[1]: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可以总结为“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这一规律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教学方法中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作体系[2]。它既包括了手段和方式,又体现为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程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只按照课本讲述原理;二是只注重应用,不涉及理论[3]。这正是教学方法上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根据教育改革的成果,我们认为在目前比较提倡的教学方法中有三种可以作为教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它们是: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这三种方法的核心分别是案例、启发和任务。在一定意义上,案例式教学是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讲授给学生;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正在讲授的知识,激发学生思考,获得新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是给学生预留任务,促使其自学并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任务。这样看来,这三种教学方法也正是“实践-理论-实践”的三个环节。学生对例子的掌握是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根据例子进行思考,总结例子中反映的规律,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总结的规律完成作业,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环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先前总结的规律并不适用,在经过不断验证之后又有新的结论,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的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印证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综合应用这三种教学方法也就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的具体使用。在具体应用这一规律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以实例的讲授为主,并从实例中简单总结理论,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总结,而从理论到实践这一环节则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来实现。
2.2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4]的教学中,学生一般仅具有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而对于程序设计则是完全陌生的。在介绍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和各种语句的使用,尤其是讲授循环结构和循环语句的使用时,应用这一规律是行之有效的。
在介绍循环结构和循环语句使用时,一般先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例子,用不同的循环语句来实现。例如:求2n。通过分析,这实际上是求n个2的乘积,可以用n个乘法表达式来表示:
由于每个乘法表达式都是S=S*2,可以用循环结构来解决这一问题。确定使用循环结构之后,各种循环语句都可以将它实现。
(1) 使用While…Wend语句时,程序的主体部分为:
While c
s = s * 2s的初始值为1
c = c + 1
Wend
(2) 使用Do…Loop语句时,程序的主体部分为:
Do While c
s = s * 2
c = c + 1
Loop
(3) 使用For…Next语句时,程序的主体部分为:
For c=1 To n
s = s * 2
Next c
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循环语句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例子学习的实践环节。
接着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例子总结循环语句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例子思考程序中各语句的功能和作用。例如:通过三种循环语句的对比,在使用While…Wend语句和使用Do…Loop语句时,都有一个语句:
c
循环体中的语句都是:
s = s * 2
c = c + 1
而使用For…Next语句时,在循环体中除s = s * 2语句外,可以没有语句c= c + 1。接着在VB环境下运行程序,程序可以正常运行;再将使用While…Wend语句和Do…Loop语句时循环体中的语句c= c + 1去掉,这时程序不能正常运行。然后总结出:使用While…Wend语句和使用Do…Loop语句时循环体内都必须有改变条件的语句。同时可以提出问题:
语句c
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明确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和程序中各个语句的功能和作用,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的环节。
然后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使用循环结构的编程练习题,让他们根据总结出的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和程序中各语句的功能和作用来做习题。例如给学生留习题:求“n!”。这一习题在循环结构和循环语句的使用上和例题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之处在于程序的循环体中s = s * 2应该改为s = s * c,而这一改动需要学生首先对语句c
2.3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有一部分选修课程会涉及到软件使用方法的详细介绍。在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时,一般具体内容比较细而多,细是指涉及到的内容都是在使用中所用到的具体细节,是比较基础的部分但同时又很重要;多是指具体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进行教学的效果尤为明显。
在讲授过程中,以一个大的例子表达一个讲解的主题,在这个例子中贯穿具体的内容。这样以实例作为平台,就有了一个大的框架,有了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有关内容的介绍,学生会感到思路明晰,印象深刻。例如:在Dreamweaver中对属性[5]进行介绍时,每种对象都有不同的属性,每种属性都可以有多种属性值。在具体讲解时,就以例子中所使用的属性值为依据介绍这种属性的作用。比如框架中“目标”属性的设置, 属性值leftframe表示在框架左边显示,可以推断“目标”属性是用来设置链接页面所显示的位置,在此要求学生考虑mainframe、topframe、_self、_parent应该表示链接页面在什么位置显示。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先模拟例子进行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对属性中未提及的属性值进行测试,检验自己的推断,然后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实际制作中。
在制作技巧的介绍中,可以先将技巧使用的效果展示给大家,然后通过演示具体的制作来介绍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将制作技巧中的某些步骤进行适当的变化,就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改变,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各种方案以便在以后的制作中使用和验证。比如Dreamweaver中介绍表格边框技巧时,对填充、间距、边框的设置,可以产生不同的边框效果。首先给出制作好的例子,然后通过水平细线和细线表格的实际制作介绍填充、间距、边框的意义,再配合插入1×1的表格来实现立体表格,同时让学生思考怎样设置填充、间距、边框这三个属性配合插入表格实现隔距表格,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实现隔距表格。最后要求学生上机实验时具体设置填充、间距、边框这三个属性,并且使用其它的方法来实现。
3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的应用效果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在介绍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和各种语句的使用时,我们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先使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接着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例子总结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例子思考程序中各语句的功能和作用;然后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编程练习题。通过使用这一规律,学生对三种基本结构和各种语句的使用方法、程序中各语句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编程过程中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语句进行程序设计,编写的程序可读性和正确性很高。
在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网页制作、动画制作[6]、计算机辅助制图[7]等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这一规律。以实例作为平台进行介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安排相关内容进行练习。在考核时,我们采用了交考试作品的方式。对于作品当然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技术上的,也就是对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考核;在内容上,我们只是确定了作品的题材而不限定具体的内容,这为学生能够进行自创意设计保留了很大的空间。
为了进一步验证使用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在不同教学方法下相同年级学生的Flash作品成绩进行了统计。在此次统计中,学生的平时成绩满分为30分,考试作品成绩满分为70分,所使用的考试要求和分值标准如下:
(1) 作品内容:以“农业信息化”为主题自创意制作Flash短片;
(2) 作品要求和分值:
①、至少包含一个自绘的对象(3分)〈列出使用到的工具(2分)〉;
②、包含文字〈制作文字特效〉(4分);
③、包含各种元件,每种至少一个 ――图形(4分)、按钮(4分)、影片剪辑(4分);
④、动画中具有形状渐变(4分)和运动渐变(4分);
⑤、具有四个以上的图层〈图层名称要和本图层的内容相符合〉(2分),至少有一个遮罩层(5分)和一个引导层(5分);
⑥、包含声音(3分),声音与影片同步〈影片停止声音也停止〉(3分);
⑦、具有交互式动画效果〈注明编程(3分)的位置(2分)〉;
⑧、同时提交.fla(4分)、.swf(2分)、.exe(2分)三种类型的文件;
⑨、描述制作过程的详细步骤(8分),写出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体会(2分)。
表1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得到的统计结果,表2是应用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的统计结果。
通过对表1和表2进行对比,Flash作品的优秀率(90~100分)由原来的3.3%上升到15.3%,增加了12个百分点;良好率(80~89分)由原来的18.7%上升到34%,增加了15.3个百分点;不及格率(60分以下)由原来的11.3%下降到4%,减少了7.3个百分点。很明显应用了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之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某一题材进行自创意设计,作品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4结论
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通过以上对如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使用这一规律,以及应用这一规律产生的教学效果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到: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关系规律必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继续研究如何更好的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用这一规律,使得它能够最大化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耕,范燕宁,谭培文. 哲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杨小微. 现代教学论[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甘健候. 网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计算机专业教改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26):31-33.
[4] 余华,何玉香.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5] 张大鹏, 张威, 陈海波. Dreamweaver MX网页设计[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 倪洋,苏峻,闻利群. Flash中文版实用教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7] 石秀山,赵钊,毕子让. AutoCAD辅助设计标准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翁梅(1959-),女,副教授,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计算机系主任
冀亚丽(1979-),女,硕士,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计算机系教师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培养实用性人才为根本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为准绳,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是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它对学校教学起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控的作用,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质量工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学管理密不可分。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2007年毛入学率达列23%。在校学生超过2700,稳居世界第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调整状态,适应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学管理水的考验。
1.2 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输送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与此相反的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滑坡问题也受到了全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一旦动摇,将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信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适应教学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其重要环节。因此,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教学管理水平的要求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问题必然考验着高等院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用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样考验着他们的教学管理水平。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四方面剖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本管理理念不够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的管理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日益深人人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观念虽然被大多数认可接受,但教学管理由于长期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经验管理、行政管理依然占主导地位。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主观上积极倡导人本管理的理念,而客观上仍沿用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管理和党政领导习惯于包揽一切事务,教学管理过程参与程度高低、教学管理方法过分强调统一性、重视控制监督轻视机动,造成教学管理措施与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缺乏热情所造成的。
2.2 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一般由两条线组成:一条是由校(院)(系主任)…一教研室(学科组),这是对教学活动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垂直领导主线;另一条是主管教学副校(院)长院(系)主管教学副主任――院(系)教务办公室,这是在实行分工主管制领导下的教学活动的实际管理线。主管教学的副校(院)长下还有教务处。多条管理线的存在致使有太多的中间管理队伍,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造成职责重叠,且难以区分。
2.3 管理模式急需改革 管理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在制定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管理目标,用来设计管理内容提示管理者活动的基本范式。良好的管理模式能够调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大多偏重于行政化,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目标的确定,活动的安排,大多还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但实际上,教师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由于缺乏参与教学管理参与的自由,而长时间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致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落实人本管理理念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素质和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管理注重激发学子们的潜能,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是开发人才潜力的重要手段学习是教育的目的,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开创未来的宏大途径,只有通过学习行为主体学生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才能不断促使其隐性和显方式发生改变。创新离不开学习,创新发展需要的实现必须以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为前提,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文化和一个能加速学习,开发创新培养人才和流程的系统,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增强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对象教师,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重视教师的参与,充分听取教师的心声和意见。以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师生不断成长和进步。
3.2 理顺管理体制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应当以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拓创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院(系)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此外,作为学校教学基层组织的教研室也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组织保证,它是按课程或专业方向设置的教学组织,是直接承担计划、组织和检查教学以及师资培养、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基层教学单位,也是教学改革立项、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承载者。增强和发挥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创新型的优秀教研室,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实行刚柔并举的管理。为了保证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设置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各项指标的制定必须遵循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切合本校的实际,难易适度,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各级评价指标相对独立互为一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使奖优罚劣的方法起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的效果。
3.3 创新管理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教师和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努力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参考文献:
[1]毛莹,郭君伟,贺晓芳.深化教学管理 培养优良学风[J].价值工程,2011,(36):167.
[2]童汉清.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篇4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cannot live without statistic and investigation, because the procedure of management is the process of plan, organization, command, coordinatation and control. Then all these processes need decision-making. And so in this sense, the management is decision-making. Th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s the center of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general,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ncludes the procedure of target, information, design,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feedback, in which statistic and investigation play great important roles. In fact, they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关键词: 统计;企业;科学管理;应用
Key words: statistic;company;scientific management;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34-02
0 引言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经济早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家化。积极参与竞争,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科学管理,也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管理。何为现代化,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民主、理性和科学,这是不同于以往社会的专制、愚昧和迷信。一切事物都以理性思考和科学依据为考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是如此,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或者科学的经营管理所建立的基础是科学的研究和理性的决策。抛弃任何主观臆断和猜想,一切建立在对客观条件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之上,而做到这些,离不开对组织内外情况的掌握,离不开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研究方法进行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
1 概述
1.1 管理和科学管理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整合各种资源,进而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是指通过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对员工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使效率与生产量最大化。
1.2 统计与统计调查 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而统计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的目的,按照调查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一部分,是统计中资料搜集和数据采集的过程。
2 统计的任务与服务
2.1 企业综合型管理统计要建立四种信息:
①现场统计信息。生产经营过程中间环节有关劳动、质量、消耗、生产运行状况、设备利用等方面的现场记实资料;
②定期综合信息。定期统计的供应、生产、产出、销售和分配方面的综合资料;
③历史统计资料。本企业生产经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历年统计台帐资料,本厂各专业统计历史资料;
④分析预测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主要经营效益指标完成趋势的预测模型。
2.2 管理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服务的内容包括:
①日常综合应用服务。向有关科室核算站和企业核算中心提供信息服务,为本车间提供指标进度资料;向核算中心提供信息资料和为本专业领导提供信息服务;
②决策咨询服务。提供与企业某项决策相关的预测资料和其他方面的经济信息,并提出选择决策方法的建议;
③上报资料服务。科室核算站和企业核算中心还要依法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提供制度规定的统计信息。
3 统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借助统计实现信息流的传递和交流,发挥管理职能,其作用如下:
3.1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①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与素质统计。企业必须清楚自身人力资源的总量及总体状况如何,因此必须对人员数量、素质进行统计测量。
②绩效考核统计。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效率与产生效益的统计,需要建立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以便对员工工作情况做出评价,作为进行奖惩和晋升的依据。
③薪酬统计。薪酬管理是指对员工薪酬的形式、结构、水平、等级和标准等内容进行制定和调整。企业在掌握员工薪酬状况时,不可避免地需对员工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等级等进行统计和研究。
④工作分析。所谓工作分析就是借助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分解、比较与综合每个职务同类岗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相互关系,确定岗位工作的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其内容包括:调查、分析、评价工作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⑤招聘录用过程。企业招聘录用,包括信息、收集简历、评价测试、录用建档等内容,从信息搜集与评价分析的角度来讲,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统计过程。
⑥劳动关系管理中的统计。这项工作中涉及到的统计主要是对劳动合同的管理,对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变动数据的统计和管理。
3.2 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①在项目管理中,其统计学特征就是数据性,通过统计学完成项目管理中的搜集、汇总和计算等工作,最终形成统计数据;
②统计工作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计量、变更、结算等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进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剩余项目实施计划,指导施工。
3.3 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数理统计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最重要的应用工具,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数理统计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推广应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大量采用抽样检验、指标测量、分布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等统计学方法。标准化的质量,全部指标以数据为标准,用数字说话。在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之后,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仍是以数理统计作为其核心工具,以统计信息作为质量检验与质量改进的唯一依据。
4 要建立科学的统计系统
建立一套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真正为自身效益服务的统计系统,把统计调查的科学观念、严谨求实作风与管理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灵活充分的应用,以统计为基础进行理性的管理。具体流程如下:
4.1 统计调查系统的建立 统计调查系统是一套全方位、实时的进行信息收集的系统,这套系统要达到的要求是信息触角延伸至经营管理的每个角落,搜集到企业各方面的实时信息。调查系统所采用的调查手段或途径避免单一化,保证灵活多样。
4.2 构建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统计系统的基础,是一个量度工具,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能够把企业各方面的信息转化为数据指标的形式,使人对企业运行情况一目了然。设计指标体系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的定义,包括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由概念性的东西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工具。还要一层层、一步步进行分解,由大的指标细分出小的指标,形成树状或网状指标结构,最终结成一个衡量体系。
4.3 建立评价体系 只有对企业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和评价,才能知道各方面的运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要想知道企业真正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就必须在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就必须建立企业统计综合评价系统。评价体系以指标数据为依据,设定一定的评价标准。
4.4 统计分析系统 统计分析系统是为企业的咨询决策服务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科学的统计分析,需要利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中有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定期报告制度,将分析结果整理成分析报告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5 总结
统计的应用推广在管理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管理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系统,在应用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5.1 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确保 在统计系统中,要想统计的功能得到切实发挥,避免决策的失误,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首先必须要保证的,若统计信息可信度不大,其他一切活动都没有意义。因此除对基层统计人员加强教育培训,避免操作失误之外,还要进行数据的检验,对原始数据的搜集过程要不定期抽样检查,消除人为作假。
5.2 统计系统各部分要兼容 企业的统计系统,除按照上述4个系统分类外,还会按照部门或职能分为:会计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不同的系统,各系统的兼容性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各个系统融合统一为一个整体才能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融通。
5.3 不要只搞形式不重内容 统计的最终作用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用于实践活动的,因此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搞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应用于实践,抓住统计的本来意义。
统计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类似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是企业信息传递、分析、反馈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实现企业自身情况以及外部情况最迅速、最敏锐的感知。
参考文献:
[1]刘红.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应用[J].开发研究,2009(4):179.
[2]张宏平.事论企业管理统计的三个基本点[J].上海统计,1995(1):25.
[3]王静.项目管理中计划统计应用探讨[J].市场研究,1999:21-22.
[4]张华.企业统计在管理中的应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15.
[5]李国柱.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与管理统计[J].上海统计,1997(12):18.
[6]张绍淇.论管理统计在生产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1990(1):32-33.
[7]孙萍,李春静.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1(05).
篇5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
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
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随正式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正式组织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由于授权和职责分配所建成的个人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较为固定的组织关系的存在,从而使这种沟通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范性,习惯称之为正式沟通。它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三个方面: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下级人员以报告或建议等方式,对上级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和掌握下级人员当前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使上级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措施来解决或改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员工直接坦白地向上级说出心中的想法,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情绪和所受压力上获得一种解脱。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依组织系统,由上级传至下级,通常是由主管阶层传到执行阶层的员工。这种沟通使员工能够了解、赞同并支持管理阶层所处的地位,这有助于管理阶层的决策和控制,并减少曲解和误传消息。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指平行阶层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间而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这种沟通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不足,减少了单位之间的事权冲突,使各单位之间、各员工之间在工作上能密切配合,并增进了友谊。
(二)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非正式组织的副产品,它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弥补了正式沟通的不足,它带有一种随意性和灵活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方法,但它要求管理人员要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把握分寸,适时沟通,相互交流思想,减少心理上的隔阂,这则是管理人员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篇6
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辅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微课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微课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鲜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微课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在微课教学中,需要对重点或难点内容进行讲解,以短视频的形式予以突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重点或难点知识,促进学生对重点或难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最后,微课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微课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能够推动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应用微课的策略
(一)重视对微课程的设计
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对微课的应用最为基础的便是微课程的设计。大量的教学研究实践表明,在应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微课程的设计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微课教学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内容比较多,如教学内容、学生现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比如,在讲解到有关旅游动机的激发内容时,微课程的设计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学内容:以旅游动机的激发为核心内容,掌握旅游动机激发条件、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二是学生现状:在经过之前的相关内容学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在学习旅游动机的激发时,对旅游动机激发的条件、影响因素有了基本的认识。三是教学目标:了解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掌握旅游动机激发的要点。
(二)微课在预习中的应用
微课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在预习中的应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开展时,对微课的应用,应当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和教师课堂上的压力,将微课应用深入到预习中。教师将设计并制作好的微视频上传到校园公开课系统、班级的QQ群、微信群中,明确标注微课程时长,使得学生在选择观看时,能够更好地进行选择,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心中不免会有一定的疑问,然后将这种疑问带入到课堂之上,积极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旅游过程中,会涉及一定的决策,对于决策行为的学习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都比较无味和无趣。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设计并制作微视频,并将设计和制作好的微视频上传到公开课系统中,学生事先大概了解课程内容,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根据标注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重点学习,注意进行突破,突破不了的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寻求帮助。
(三)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在课堂演示中的应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可以向学生以视频展示的形式展示教材中无法突出并体现的内容,通过视频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对导游工作的了解并不多,教师可以制作一则有关导游工作介绍的微视频,使得学生能够对专业和工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在情境导入中的应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礼仪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对礼仪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存在疑问,不知道具体要做好哪些工作。教师将事先设计并制作好的微视频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能够观看到真实的礼仪场景,了解到标准的礼仪动作,帮助学生养成标准化的礼仪动作习惯。
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 柔性管理 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传统的管理已很难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向科学的柔性管理变革。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柔性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依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规律,塑造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全新管理模式,从而推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发展价值及作用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柔性管理作为一中实施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整体而言,刚性管理强调约束和强制,而柔性管理注重员工的自觉意识和学习责任。从某种程度来讲,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希望增强企业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推进企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迈进,相较于刚性管理的外界强制而言,柔性管理更具有发展价值。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依靠柔性管理理念作为自身的价值思想,激化并调动员工的内驱力,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引导和督促。于此同时,柔性管理措施对于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持久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管理通过将外在的管理理念转化为内在的文化认同,注重电力企业员工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打造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员工的内驱力。在企业柔性管理的激励措施中,有利于立足企业职工的具体需要,塑造正能量的空间,注重调整企业的复杂环境,使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呈现的主要问题
(一)电力企业柔性管理理念相对比较缺失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往往过于重视当前的经济利益,对员工的切身利益很少有所关注,致使企业在柔性管理理念上出现缺失现象。多数电力企业的一线员工,往往长期工作在电力一线,属于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奖励,在其心理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消极怠工,影响企业的管理和正常运行。企业管理者如果在这一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员工都会感到被人忽视,很难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二)电力企业的柔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在许多电力部门的管理阶层中,很多人认为柔性管理与员工的物质激励是等同的,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需要考虑员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注意其精神方面的满足和享受,否则很难形成良性的柔性管理基础。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广泛的调研,满足电力企业员工的真正需求,否则容易造成部门间的隔阂,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严重偏差,给企业和部门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应用强化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电力企业部门的柔性管理机构
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阶层中,管理者应充分分析会着眼于员工的心理需求,制定和规划好相关的应对策略,组建科学和完善的部门组织机构。进一步调整部门间内部的合理优化,精简和压缩相关的组织和领导班子,注重企业各部门职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注重确保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开放式管理,注重下放相关的权限,通过部门的集体化民主化决策,真正调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为电力企业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电力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真正为企业创收。
(二)健全电力部门的柔性责任制度
在电力企业的人力Y源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为每一位企业员工设定柔性人员流动机制,注重开发和拓展新的企业发展渠道,打破原有的一些固定思维,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企业管理部门与员工之间的充分合作和互动交流,真正将企业员工放到一个动态的管理系统之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广泛吸收和接纳其合理的意见,注重相关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真正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效益。同时,在电力企业的部门机制方面注意营造一个适当宽松的企业氛围,注重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注重其个体的差异性,加强企业员工的全面和综合性的监督与管理。
(三)注重塑造电力部门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
电力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阶层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注重培训和引导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注重企业员工各方面的心理需求和道德观念,在企业内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氛围。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打破原有的刚性经营思路,注重柔性管理与企业内部文化相融合,全面打造多元文化机制,发挥企业各员工的优势,取长补短,弥补不足,使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整个企业的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最终形成一个高度融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柔性管理方面的科学应用对于企业的终身发展和长远利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位,在加强员工精神激励的基础上,注重营造企业民主的氛围,注重企业内部的民主化管理趋向,增强企业内部民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使整个企业焕发活力,不断推动和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春怡.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6,(02).
[2]翟磊.电力企业人才培训的对策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
[3]刘国威.也谈如何创新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7,(01).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地理教学 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运用多媒体对优化地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介绍《长江》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价值等,同时也可以知道河流也会造成水灾。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时,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和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可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它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转贴于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穿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的五大水系)。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哪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篇9
1.1教学案例资源缺乏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必须建立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案例基础上。就当前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案例来看,其质量和数量都很难满足培养合格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总体来看,案例现状具突显“五多五少”的问题。即:国外案例多、国内案例少;陈旧案例多、新颖案例少;定性案例多、定量案例少;间接案例多、直接案例少;单一性质案例多、综合性质案例少。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案例库的建设是首当其冲的。
1.2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主观能动性不高
案例教学法是典型的互动式教学,依赖于学生的高度参与性。而当前案例教学课堂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不主动参与。首先,学生习惯于单向灌输式教育,面对参与式新型课堂明显不适应。其次,由于独立学院自筹经费的局限性,学校各方面资源均需协调。教室资源难免紧张,在设置教学班时,行政班级的人数过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同学参与互动,因此人数过多就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权利被剥夺,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1.3案例使用不规范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逐步被引入到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和专业培训中。但由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案例教学研究的起步也比较晚,致使在案例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是盲目地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课堂的主轴,而举例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是师生间的双向沟通,而举例主要是教师的单方教学行为。其次是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课堂的把控。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居多,虽有一腔热情,但终缺乏案例教学经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有效纠正和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错误见解,进而影响学生讨论的深度和案例教学的实效。第三是在案例讨论中仍摆脱不了标准答案的禁锢。一味寻求标准答案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况且人文学科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同一个行政决策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就有可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4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首先是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具体案例的编写及案例教学课堂设计是很重要的教学准备工作,而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由于观念滞后及经费紧张等原因,对于此方面工作并不重视。其次是对于学生的激励制度不完善。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上的表现未计入学生的考核系统,再加上案例教学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有一种畏难,甚至排斥的心理。
2推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2.1加强案例库建设
首先,要善于借鉴国外经典案例。尽管东西方存在诸多差异,但国外案例犹如他山之石,要奉行“文化相对主义”的原则,客观辩证地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汲取案例中的共性成分,积极探索如何与我国具体环境相结合。其次,要注重对国内案例的提炼与开发。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进程中不仅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推广,同时也遭遇了失败、挫折与教训值得反思与借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发生在我国政治体制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丰富素材都是行政管理案例库的宝贵来源。第三,要建立案例库维护制度。我们在重视案例库量的充盈基础上,还要保证案例的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行政管理制度、方法、途径,甚至其合法性,都在随之改变。基于此,案例库维护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2.2加强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在教学安排方面,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采用小班教学形式,班级人数以20人左右为佳,以便每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上都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其中。其次,各独立院校应在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必要的资金。尽管独立院校运营资金紧张,但仍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资,逐步完善案例教学硬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沙盘推演等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操作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校即获得对现实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流程及相关场景的最直观体验,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内容与现实、具体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2.3规范案例教学各环节
案例教学整个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总结评价和信息反馈四个环节。要想案例教学收到实效,每个环节都需规范运行。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需精心选择行政管理方面的案例,然后,熟悉案例材料,罗列出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探讨案例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应承担引导者角色。如果学生讨论效果和结论较为理想,教师应做简要总结,而后引导学生转入下一问题;如果学生讨论过程中思维混乱、偏离论题,教师应及时加以梳理并纠偏;如果遇到学生讨论激烈引起争执,教师应及时协调并把讨论引向深入。在总结评价环节,教师无需公布所谓“标准答案”,只需揭示本案例涉及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并对课堂讨论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将学生课堂表现纳入绩效考核。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需及时对本次课堂案例教学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要求学生以作业形式写案例学习报告,教师再根据案例教学的反馈情况,对案例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修改和完善。
2.4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篇10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知识管理 SECI模型 信息管理专业
美国著名学者Drucker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1]。”特殊的资源呼唤特殊的管理方式,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由此应运而生。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将使未来社会中各种组织与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变化。目前,知识管理已成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1.知识管理课程与案例教学法
(1)知识管理课程
现在和未来的成功企业,必然是一个敢于并善于进行知识管理的企业。知识管理课程从知识管理角度阐述对知识和知识过程的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目前,我国所使用的知识管理教材通篇大多充满着一定的理论性与逻辑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看到其“抽象性”,却无法掌握其“实用性”,进而导致学习积极性锐减[2]。如何在知识管理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是信息管理专业教师不断探索的难题。
(2)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3-4]。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加之近年来在许多应用课程中的成功实施为知识管理课程的讲授提供了一些借鉴。
2.知识管理案例教学的现状
(1)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偏小
知识管理涉及许多经典理论,如学习型组织、知识螺旋模型、双环学习等,教师一般都寄希望于在授课过程中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讲授过程中又以理论知识为主,加上课时的限制,导致实际讲授中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偏小,缺乏与现实企业的联系。
知识管理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管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科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需要从实践中获得,这些能力的获取离不开案例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离
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知识管理课程一般为32课时,其中包括6个课时的实践环节。传统知识管理课程教学大多先介绍有关理论,然后通过某案例说明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实践环节,可能会从应用、操作层面补充介绍一些知识管理的软件或系统。也即案例教学穿插在理论课程中,与实践环节是相脱离的。该过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3)案例的选取不具有针对性
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不同于MBA学员,他们大多未参与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入认识。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案例应选取本科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管理问题,但也要注意不能过于简单,不致影响后续分析工作。
3.案例教学法在知识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下面我们通过在讲授SECI模型的过程中引入案例,说明案例教学在知识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Nonaka(1994)的SECI模型[5]以隐性和显性知识的转换来说明知识动态地创造与成长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表明,企业中隐性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是一种螺旋形的交互作用,大体可以分为下列4种。
(1)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将隐性知识通过隐性学习和同化的过程,由某一族群转移至另一族群而产生知识转移的过程。
(2)外化(Externalization),指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定义并能诉诸显性知识的过程。
(3)组合化(Combination),指将现有不同的显性知识,通过分析、分类、分享及重组等而产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四)内化(Internalization),指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员工可以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学习。
图1 隐性与显性知识的转化[5]
这一理论如果在上课过程中仅仅以灌输式讲授,效果就很差。一方面,学生对一些诸如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概念缺乏直观印象,另一方面,对这两类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的转化方式缺乏想象。
讲授过程中,可选取某一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公司,介绍该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的日常工作,分析其中涉及得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是哪些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例如,某公司新进员工通过师徒制观察、模仿、练习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说,隐性的智慧是通过人与人之间长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传授给另一人,这一过程即为社会化;某公司希望将员工知识和智慧转化为能诉诸文字和程序的形式进行存储、分享、转移给其他员工,这一过程即为外化;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由知识库内撷取各种创造、分享和存储的知识,再经过重新分类和整理进而整合成一个新的知识管理项目,这一过程即为组合化;某公司分发学习手册、利用专家系统等形式使员工提高其技能并获取知识,这一过程即为内化,采取这样的分析过程,学生就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4.案例教学法在知识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发展与制约
对于管理教育而言,组织适当的案例教学可以取得多方面的良好效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