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中心环节;理论实践;发展;完善;总结;必然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它不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又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对改善企业管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企业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者权益多样化的格局,一方面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为此,企业要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持续经营,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实现企业盈利目标,就需在经营管理战略中抓住“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个主题。

一、财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现代企业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企业取得独立法人资格后,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存在,是各个资源要素的所有者系列契约联结组合的资本经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完全受市场支配。市场在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企业毫不客气地亮出了优胜劣汰的底牌。如果企业不能顺应市场,仍是新情况、老办法、旧习惯,不能大胆的探索财务管理的实践,那么,不是企业被市场所淘汰,就是经营者被所有者所淘汰,所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既是理论对实践的总结,也是科学管理的必然。

1.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各管理环节的中心蚯纽,具有“钢举目张”的管理效应。财务管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资金为核心,辐射贯穿于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一是财务管理是遵循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结合财务活动的特点而进行的管理工作。二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的全过程,是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其基本属性是价值管理。三是财务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检查、筹集资金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活动都是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的。四是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2.企业经营决策依靠财务系统。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财务预测等一系列的环节和活动,企业经营决策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它主要包括产量决策、定价决策、促销决策,通过“三大决策”力求达到理想或满意的“四个目标”(利润目标、销售目标、生产目标和库存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由从属企业经营目标转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因为创办企业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企业的价值在于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为此,财务管理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利益,它更加注重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和未来发展。

3.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的各部门只能在财务综合管理下各司其职,不可能由这些部门中的任何一个部门来约束财务管理,约束财务管理行为的只能是《企业法》、《会计法》、《两则两制》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这不仅是由采取管理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物质形态的价值必须靠财务成果体现的客观要求。

二、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相区别的结果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对劳动耗用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将发生的劳动耗用和劳动成果进行比较,据以总结过去,了解现状、安排未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的“双重性”,而企业财会工作内容则包括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层次。

1.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职能。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人们不可能凭记忆掌握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也不可能简单地将不同类别的经济业务加以计量、汇总。只有按一定程序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对会计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价值量表现的会计数据,才能掌握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及其结果。这是会计的反映职能;而会计的监督职能则表现为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的监督。即:依据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监督经济业务的合规性:依据客观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及经营管理的要求监督经济业务的合理性。

2.预测、决策、控制、分析是财务的管理职能。它是由于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拓展出来的一种超前管理意识。只要作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会计工作管理,即: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岗位责任制,会计业务技术与方法等。另一方面是以资金为核心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企业在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收回资金、分配资金等过程中,包含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金融、物价、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为满足这些相关者的要求,则需要财务管理在预测企业投向市场前景和资金投入回报率上做到防范风险;在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上决策资金流向、流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潜伏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财务管理随时会遇到许多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而企业经营成果最终全部体现为财务状况的变化。事实上,现代企业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可行的。

3.除了财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和业务水平,以及理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权关系外。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管理制度应以建立指标考核机制为中心。

第二,生产经营管理应以预算为中心。

第三,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第四,发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作用

(1)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有防范风险和争取获利的作用。

(2)发挥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有突出物态价值的管理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抓市场、抓管理、扎效益,但怎么抓都离不开资金这个核心,谁拥有了资金,谁就拥有了对物质的支配权,这是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所在。

(3)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是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

篇2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问题是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旨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就在职业类学校,职业类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使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一、在教学内容上培养职业能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在课堂,受客观的教育资源的影响,课堂教学一般实施的是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而学生的智力能力是多元化的,个体发育也各不相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素养的拓展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都有一定的影响。职业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能自主解决职业岗位实际的技术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职类的学生需要重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的体系结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使学生能站在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片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要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起关键的作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还要经常到企业一线工作锻炼,为更好地实施一流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实战经验,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任课的所有课程中去。

二、在实践教学上培养职业能力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靠训练出来的。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是高职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中的三个重要关键环节(实验、实训、实习)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达到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这三个环节的实施内容体系既要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又要能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给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机会,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实验课要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主,是带有职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训课是对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能力的整合和应用,把大量专业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便使学生为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准备。实习阶段是在校内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在团队协作的方式下完成工程项目,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技术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靠说教,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环境造就人,要使学生能真正达到企业的要求,不是一朝一夕的,还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地努力探索。

三、在教学环境上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学环境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靠课堂内的教学,还可以拓展相关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灵活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的协调发展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

四、在教学评价上培养职业能力

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分解成若干个专项技能,制定相应的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在校内进行各种专业单项技能的考核鉴定工作,把考核项目设置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实现对学生多种技能的考核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单一地用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这一条准绳去衡量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判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是需要学生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而不断养成的,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达不到目的的。实践和实训环节也需要学生亲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和提高。要使职业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模式适应社会的潮流,还需要我们全体奋斗在一线的教学教育事业的人员不断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模式,使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高庆.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3]李保合,罗鸣春.终身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篇3

关键词:技校教育;机械加工;实践教学;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形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大量增加,这样对技工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技术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需要更多工作实践方面的训练,强调理解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工作实践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是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构建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就业后应能尽快上岗。所以,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机械工程素质。

二、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加强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实验系列来完成。为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机械加工专业的各理论课程都含有课内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主要通过实训系列来完成。实践教学各环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一般能力。

(三)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不断线。机械加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 CAD/CAM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等模块中,适当增加自设性内容,针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

三、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在实践教学的途径方面,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机械类专业逐步完善形成教学、生产与培训“三一位体”的教学机制,有效促进了产、学相结合,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广泛开展生产、教研活动。机械加工专业通过学校实习教研组,启动了对外的生产加工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学校的闲置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又锻炼了教师队伍。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从理论到实践,不应该从实践到实践。这方面我们也作过一些尝试,我们在实习工厂办了一个班,边学理论,边实习,并赴工厂生产实习,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不断提高实习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提高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主动学习、认真钻研,这样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加大推进“双证书”教育的力度。机械加工专业“双证书”教育的主要思想是: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实现培训、实训与考试三位一体。具体做法是: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相应工种的应知部门,实践教学环节要融合相应工种的技能部分,自然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经过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零培训。

(三)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主要有: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的改造;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的优势,建立稳定的机械加工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机械加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验仪器设备有限情况下,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定时定点”的同步教学方式,构建一种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五)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这项工作必须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深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关键,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招聘引进,优化结构;2、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篇4

1 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社会实践指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一般被认为是主体的行为及其表现。而关于“素质”的界定,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因学科侧重点不同,观察角度、解读也各有差异。教育学将素质理解为:由生理学和心理学共同发展而来,指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益于身心的各种特性、品质与能力的总和。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其指的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提升、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培育目标

成功教育至少具备两个要素,即正确的教育目标和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1]。《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此外,还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要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里国家将“实践活动”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将“社会实践”纳入“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文间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形成与己相适应的、独立解决事物的能力和态度。可以说,开发实践能力就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和品质。

3 社会实践的作用及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措施

3.1 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获得、有助于能力的长足发展、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整合与完美,尤其对实践者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的增强有独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社会实践,其对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2]。

人格是人的心理倾向,通常由个性来表征。个性不是天赋的,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个性发展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个性的形成过程也是实践活动发展过程的最终结果,当实践者在生活中参与各种活动进而形成一种并列或从属关系时,主体的个性也随之形成。简言之,人格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必须通过人的多种活动、践行和体验来完成。传统文化中把人格理解为人品,健全的素质教育离不开塑造完美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完美人格是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其能催生出仁爱和自信、诚信和自律、超越和谦虚、无私和勤奋以及尊重和自尊。

3.2 具体做法

1)以人为本,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具体表现形式有访问、调查、演讲、训练和劳动等。目前,学校教师针对当前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个性,如自私、个人主义、不尊重他人、不善交际合作、懒惰、不愿吃苦、怕失败和挫折等心理问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出发,按照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探索优化心理素质与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开展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指导的研究,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2)围绕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实践基地是物质载体,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四种做法:一是深入发掘并利用现有的各种德育资源作为参观、考察和训练的实践基地;二是注意发挥校友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争取共建单位提供劳动、服务实践基地;三是就近寻找德育教育资源(如敬老院和孤儿院等)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和接触社会,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四是注意挖掘校园潜力,延伸校园劳动空间,扩大公益劳动范围。

3)大胆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另一方面是课程实施素质化。教师可以积极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统、包等弊端,积极开拓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实行优教工程。近年来,学校在探索素质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先后举办了有关语文学科的“记者招待会”“辩论会”和“演讲会”等活动,这种形式多彩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了全面素质的教育,培育了一些学有所长、个性优化的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学生能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以身作则、齐心协力推进素质教育。首先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学校每学年都要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校领导亲自关心,召集会议,协调好校内外各部门的关系,以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德育处提前拟订社会实践计划,发通知、做动员,并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班主任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实施前,对学生进行充分动员,提出具体要求。其次,将实践计划纳入课表。再次,充分利用假期。假期课外生活持续时间长,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佳时期。第四,建立考评机制。考评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有力手段。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应包括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三个部分,通过考核评价检验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在把握好主渠道的同时,还要辅以社会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3],其不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光正.浅谈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7-81.

[2]李明富.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24(9):157.

篇5

[关键词] 校园教育戏剧;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

一、校园教育戏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更具合理性,而这其中就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都应接受各层次的戏剧教育。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而戏剧教育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育戏剧课程突出和强化了戏剧的教育功能,在学校推广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合作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教育戏剧所采用的素材,主要是模拟人生中所遭遇到的各种状况,参与者可以将自身的情绪释放出来,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认知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参与别人的故事,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而这种过程会使他们产生切身的体会,增加他们社会性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戏剧涉及剧本创编、情境模拟、舞台表演、音响、道具、灯光、艺术赏析等,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通过教育戏剧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切的。

二、校园教育戏剧的内容和操作措施

(一)内容

学校应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向“问题解决、劳动意识、技术运用”三个基本点,设计学科性教育戏剧和活动性教育戏剧课程。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学科性教育戏剧包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课程,分别对应肢体训练、戏剧游戏、戏剧活动、剧本创编四个戏剧基础课程;活动性教育戏剧则打造了青果剧社、头脑奥林匹克俱乐部、青果戏剧节三个平台;打造技术运用、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等四个教学基本环节。

(二)操作措施

1.整体规划分段实施

校园教育戏剧作为一门课程,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兼顾到全体学生的需求,既要考虑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也要考虑普通学生。其次要将戏剧知识讲授与表演进行融合。因此常州市第一中学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仅创办了面向有戏剧特长学生的“青果剧社”,而且设计了面向普通学生的戏剧“四季”课程;打造了青果戏剧节;开设了致力于将戏剧和学科教育进行整合的头脑奥林匹克俱乐部。戏剧“四季”课程每两周一节,在高一语文课和艺术课上开设。青果戏剧节已经成为学校的盛大节日。青果剧社和头脑奥林匹克俱乐部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开设,是学有余力并对戏剧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深入学习和实践戏剧的平台。

2.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青果戏剧节做到了全员参与,除了舞台表演组,还有编剧小组;有负责舞美、服装、化妆、道具等工作的剧务组;有负责海报创意设计、摄影摄像的小组;有负责统筹安排分工的导演小组。

活动经历了戏剧知识普及、班级展演、年级民主推选、专家讲座和指导、后期排练和最终展演六个阶段。比如,语文教师率先为学生讲授了戏剧的有关内容,并精心选编了古今中外经典戏剧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同时鼓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剧目自由组建表演小组,揣摩剧本,自主排练;给予各表演小组同台竞技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增长自信,提升合作参与意识、表演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从中收获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精神体验。

3.主题设计鼓励原创

校园教育戏剧应让学生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实践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

常州市第一中学在戏剧节展示活动中,也以原创作品加分的评价手段达到鼓励原创的目的。比如该校学生编排的原创作品《梦》讲的是一个失意的年轻人为了所谓的成功,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以致失去了自我,最后又在母亲的召唤下,灵魂复苏的故事。告诫年轻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要急于求成,误失本心,体现了母爱的力量。教育的真义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原创性的教育戏剧润物无声地体现了这一教育真义。

4.全程指导促进发展

在校园教育戏剧组织实施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在活动初期,教师要成为活动方案的指导者,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戏剧演出内容以及做策划方案;在活动中期,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矛盾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强化学生的合作意R;活动总结阶段,要督促学生对活动体验进行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对于一些专业性问题,还可以请求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5.多元评价提升能力

校园教育戏剧比赛可以由专业评委和观众进行投票,评选出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具创意等奖项,但校园教育戏剧课程的重点不在于此,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评价内容上,应重点对学生参与的兴趣、合作力、思考力、创意等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融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让所有参与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及时、全方位地展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热情。

三、成效和反思

从2011年实施校园教育戏剧课程以来,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近5年有近50位同学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或其他院校与戏剧相关的专业。2016年,该校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全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中学成员学校,网易新闻、《扬子晚报》、《南京晨报》、《常州晚报》、常州电视台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

篇6

一、物流实训基地功能

物流实训基地旨在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物流各个基本环节的操作与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物流管理岗位上需要的技能,掌握物流设备的原理与基本操作,通过与理论的结合,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同时,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必要的环境。根据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结合女性物流人才从业特点,在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中,建立1个实训中心和5个实训室,即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物流认知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运输管理实训室、报关报检实训室、国际货代实训室。物流认知实训室主要设备是物流沙盘、设备模型、演示系统,主要目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了解物流到学习物流再到使用物流,有良好的衔接。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主要设备是条码设备、POS、RFID、手持终端,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运输管理实训室主要设备是GPS,主要目的是培养调度员、客服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报关报检实训室模拟海关和检验检疫大厅业务大厅,训练学生的报关和报检技能。国际货代实训室模拟国际货代公司办公环境,训练学生的国际货代操作能力。仓储配送实训中心主要设备为自动化立库、AGV、电子标签拣选货架、生产流水线,主要目的是培养仓管员、拣选员、配送员岗位的仓储、分拣、配送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总体要求

1.以适任岗位及能力定课程,积极推进项目型课程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晰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及真实工作内容,并据此设计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突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设计课程,“职业要求什么,课程就设计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突出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推进项目型课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工作实际密切结合。2.充分利用物流实训基地资源,突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以物流专业人才知识与技能标准来规范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安排类似或接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训练,以促进相应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专业实践教学标准要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吻合,要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高职实践教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要求相一致,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过程的高度相关,实现校内实训、顶岗实习与综合性的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

3.“课证”融合,继续推进“双证书”制度

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劳动就业制度,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融“证”入课,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将含金量高的职业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中,根据职业资格标准来安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核心课程要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基本一致,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覆盖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的所有知识点、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并选择与专业核心技能紧密相关的1至2个项目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相应的集中实训环节。

4.加强素质教育,扩大学生选学范围

加强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在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女性特色类课程)、自然应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实用英语类课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等选修课程,强化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兴趣爱好。5.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落实学分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方向培养,完善限选课,调节专业定向性与就业适应性之间矛盾。通过限选课,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为学生具备进入专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

1.以岗位技能定课程,突出实效性

经过广泛的调研及分析毕业生去向,专业定位于培养面向珠三角区域,辐射广东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四自”精神,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女性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职业方向分两大类,即国际物流和工贸物流,请见表1。根据专业培养定位及其对应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细化为岗位群中岗位素质,把专业知识与技能融汇到若干门支撑性课程中,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请见表2。

2.以核心课程为基点,突出实践性

专业在已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三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企业物流管理》这三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对应了核心技能,意味着学生通过这六门课程的学习,至少能胜任岗位基础工作。借助实训基地资源,所有的课程都在基地讲授与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请见表3。

篇7

关键词 操作技能 自主实验 实践训练 开放式训练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技能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劳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层次的、从事某项具体事务性或技术性专业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基本目标。

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养两个部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类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操作技能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下面就电子类专业的操作技能培养进行讨论:

一、处理好操作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关系

由培养目标所决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操作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必不可少的能力,是就业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操作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不正确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否则,将难以胜任高技术、智力含量高的职业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这种新型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例如:《模拟电子技术》可突出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而传统的一整套从晶体管到各种放大器的分析和计算可以从简;《数字电子技术》要突出读懂真值表、特性表、功能表,从而会使用各种集成数字电路芯片。

二、电子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多种模式

把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职业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及其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习并掌握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获得专业特长的基本途径。实践性教学是职业学校的基本教学形式之一。

电子类专业的特点,其操作技能既包含手工劳动,又要求掌握现代化技术。技能训练所需的设备条件,相对于机械类专业较为简单。应可开设以下实践性课程:

(一)验证性实验。这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做法,旨在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通过它可以学会电子实验的基本做法,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用法,这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高职教育,仅依靠它培养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二)动手型实践训练课。这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没有的,也是普高毕业生的薄弱环节。通过该课程的训练,使高职学校的技能教育和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相衔接。

(三)实际操作型的自主实验和综合实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完以后,经常安排课程设计课。例如:《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设计一台╳╳瓦的扩音机。这是一个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课题,其答卷是几十页的设计报告,包含一系列的设计计算,许多学生的计算结果也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往往与实际产品相距甚远。改革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课,自主实验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把实物做出来。设计的难度不要求太高,装配、调试等过程锻炼了操作技能。综合实验更打破了单课程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应用能力。

(四)生产劳动型的训练和职业资格考证。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生产劳动型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校也可以建立生产工场,开发自己的产品,安排经常的生产劳动。教学计划可安排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证,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五)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进入教学领域,能突破原有教学手段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难点,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操作技能培养的教学,打破了课堂与实验室的界限,将讲课、演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操作技能培养中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是电子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虚拟实验的训练,使用虚拟仪器,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掌握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必不可少的。

三、加强操作技能培养的软硬件建设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组建“一体化”教室。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可建设一批集讲课、实验、实习、科研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室。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室里形象、生动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讲、练、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于知识的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篇8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纵向“三层次”、横向“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教师结合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创立了IT创新实验室,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来,该专业积极加大实训室建设力度,强化实训室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实践项目开出率保持在99%以上,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1 实践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承担非常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新思维,探索新路子,用系统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1)实践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劳动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体现“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素质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2)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在科学实训方法和技术创新方法上得到有效的训练;(3)实践教学要符合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坚持“创造性思维源于实践始于问题”,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2 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与人才培养三要素“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时也应有三要素: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岗位职业基本素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及文字处理能力;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和管理能力;具备网络设备配置与优化能力;具备中小型企业信息安全维护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使用与维护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应变与创业能力;具有计算机新技术的跟踪和自学能力及外语资料的阅读能力。

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且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构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结构为纵向“三层次”、横向“六模块”。“三层次”为“感性认知层次、强化训练层次、创新实践层次”;“五模块”为“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课内实验(实训)模块、岗位综合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综合设计模块、生产实践模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基础技能或素养的教学与训练,如: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公关与礼仪、专业英语阅读与理解、职业道德、计算机操作、文稿编排、电子表格、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电脑组装等。

课内实验(实训)模块:各类演示、验证性实验(实训),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的能力。岗位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某个岗位技术技能的能力,如:网络设备配置与优化、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维护与管理等。

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各类或需学生一定构想,或需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技能)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严谨求实工作作风、工程素养等综合素质。

综合设计模块:各类与项目工程相联系的设计,以掌握设计方法和手段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的创新能力。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生产实践模块:各类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实习,以了解、掌握实际生产过程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系统观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如认知实习、校外实习等。

4 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管理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了课内实验、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专业核心技术实践环节、职业培训与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有Linux与Windows系统维护实训、网站建设与维护实训、网络攻防实训、网络设备配置与优化、数据库建立与维护实训等。

(2)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均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性质、任务、基本要求、时间分配、实践内容、实施过程等具体内容。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各自不同特点和要求,可采用集中一周或二周或三周完成,也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

(3)实践教学必须有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及技能考核大纲。专业设立了十项基本考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有:计算机操作、文稿编排、子表格、系统维护、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专业技能有:程序编码、数据管理、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网站建设。形成了课内有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每学期有实践教学环节,第五学期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了“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 的原则,使学生毕业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4)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均有相应的实践教师、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设备及系统、实训环境。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表1所示。

5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对以工为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其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它是将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个环节(试验、实训、实习、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去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是要把对实践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体系。其主要功能是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使其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有三个子系统组成。

(1)质量管理系统:是对实践教学质量实施管理及对系统运行的执行,该系统直接决定了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功能的发挥。(2)质量监控系统:是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测定和调查,为实践教学管理的决策提供依据,监控应当遵循教学规律,按照严格评价程序,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达到及时掌握动态,实施有效的指挥。(3)信息反馈系统: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功能。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有序、规范的运行,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目标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并且要切实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建立有效组织机构、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努力营造一个合理竞争和自我约束的氛围。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C81)

参考文献

[1] 陶剑文,丁佩芬.基于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2+1”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7(4).

[2] 方程,黄崇本,陶剑文.高职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7(2).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械 实践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形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大量增加,这样对我们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技术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需要更多工作实践方面的训练,强调理解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工作实践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就业后应能尽快上岗。所以,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机械工程素质。

二、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我校机械加工专业坚持基础知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强调素质实践教育的原则,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实验系列来完成。为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机械加工专业的各理论课程都含有课内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主要通过实训系列来完成。实践教学各环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一般能力。

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不断线。机械加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 CAD/CAM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等模块中,适当增加自设性内容,针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

三、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在实践教学的途径方面,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机械类专业逐步完善形成教学、生产与培训“三一位体”的教学机制,有效促进了产、学相结合,主要有以下方面:

1、广泛开展生产、教研活动。机械加工专业通过学校实习教研组,启动了对外的生产加工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学校的闲置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又锻炼了教师队伍。

2.加大推进“双证书”教育的力度。机械加工专业“双证书”教育的主要思想是: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实现培训、实训与考试三位一体。具体做法是: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相应工种的应知部门,实践教学环节要融合相应工种的技能部分,自然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经过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零培训。

四、强化基础建设

根据以上几点内容,中等职业实践教学改革要抓好的以下几项基础建设。

1、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主要有:(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的改造;(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的优势,建立稳定的机械加工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2、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机械加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验仪器设备有限情况下,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定时定点”的同步教学方式,构建一种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3.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这项工作必须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深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关键,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招聘引进,优化结构;(2)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篇10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阐述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定位要突出创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所以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造就具有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综合素质佳、创新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毕业生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其主要特征,它广泛涉及科技、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劳动主体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具有艺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彻始终。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实施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仅有益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目前,我们重视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十多个工作室,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主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与多个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开设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实现教师的双重身份。缺乏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是目前制约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采用以老带新传授经验,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参与艺术设计实践等方式,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聘请合作企业中优秀的一线设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负责教授如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工程预算、材料加工工艺等专业课程。 

(四)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调研。要让学生在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亲身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由课堂向职业场所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五)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机制。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三、总结 

如何建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头脑灵活,见解独到,富于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高级复合人才,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它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展开持之以恒的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