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篇1

【关键词】 碟脉灵注射液;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11-02

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36例,应用碟脉灵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50-70岁。病程2-15年。稳定性心绞痛17例。不稳定心绞痛19例。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8-72岁。病程3-18年。稳定型心绞痛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绞痛类型差异无显著(P>.0.05)。

1.2 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于心绞痛发作患者口服硝酸甘油。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糖尿病控制血糖。治疗组用碟脉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日一次静点,15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日一次静点,一疗程15天。

1.3 临床观察 每周记载治疗前后患者胸闷、心悸、心绞痛症状变化。定期检查心电图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化验尿常规、肾功能。

1.4 判定疗效 显效:胸闷,心绞痛等症状缓解,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消失;有效: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减轻,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无效: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无改变或者加重,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无变化或者加重。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P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35.1%,总有效率89.2%,对照组显效率为14.3%。总有效率68.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

不良反应:治疗组仅有1例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皮疹、痒不适症状,立即停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2例,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脸红。头晕减慢滴速后症状缓解。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正常。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脂质在光滑的动脉血管内膜沉积,动脉内膜有一些粥样脂质堆积形成白色斑块,叫做动脉硬化病变。斑块逐渐增多致使官腔狭窄,血流受阻,致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多发于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临床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型五个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型,最严重的是心肌梗死和猝死两种类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烧灼样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或者数十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发作时出现心悸恶心、头晕、呼吸急促、严重虚脱等症状。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危急症候,多数有心绞痛发作频发及加重,也有无心绞痛史而心肌梗死。心肌梗死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或者心前区剧痛,并向肩部、臂等处放散,疼痛持续时间长。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表现为头晕、恶心多汗、脉搏细弱、皮肤苍白湿冷、呼吸急促。重症病人晕厥、休克甚至死亡。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属于“胸痹”、“真心痛”的范围。病机较复杂,属于本虚标实。病位在心。多由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本虚标实,心肾亏虚为本,痰浊、淤血为标。

碟脉灵也称苦碟子。其功能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血栓溶解;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梗塞;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降血脂作用明显;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VWF水平,改善血管内皮损伤;增高t-PA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性;调节r-PA活性和PAI活性的矢衡;降低GMP-140含量,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改善血流变;明显降低舒张压,而对收舒压无明显影响;扩张眼底血管,改善视力障碍;及镇静,镇痛。

因此,碟脉灵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研究表明,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碟脉灵能显著改善患者胸闷、不适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绞痛疼痛程度轻,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少,经过对照优于丹参注射液,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的中药制剂,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岩,胡富清.碟脉灵注射液联合洲邦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冯延民,赵燕国,赵玉春,姜敏杰,许丽星,房莉.碟脉灵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118例[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冯立群,张茁,马毳,张华.碟脉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朱栗文,张志茹.碟脉灵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A].全国首届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晓亮,孙明莉,涤辉.碟脉灵注射液对家兔心脏骤停时心肌和脑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丽娜,谢英.碟脉灵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165例临床报告[A].第三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篇2

【关键词】阿司匹林;巴曲酶;进展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54-01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卒中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轻微,但渐进性加重,在48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其致残率、死亡率较高,临床疗效差。我院将阿司匹林和巴曲酶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住院的116例进展性脑梗死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②经头CT或MRI确诊者;③起病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连用10d;并辅以维脑路通、甘露醇等降颅压清除自由基,活血化淤,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调整血压、血糖、血脂等常规治疗,避免使用其他抗栓剂。对照组自入院即给低分子肝素4000u,每12h皮下脐周注射,连用5d。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入院当日即加巴曲酶10、5、5u隔日1次,共用3次。

1.3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②治疗前和治疗后10d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情况。

1.4疗效判定

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45分),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和肌力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判定: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90%~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分别在治疗后10d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x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 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10d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比(p

治疗10d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实验室结果

治疗前后PT、PL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有5例在注射部位和抽血部位出现皮下瘀斑,未经处理,停药后自行消退。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占急性脑梗死的26%~43%,脑梗死发生后,中心坏死区由于完全缺血致脑细胞死亡,梗塞区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由于侧枝循环的存在,其缺血损害还未达到不可逆程度,目前认为未完全闭塞脑动脉 的血栓进展,侧枝循环微血栓形成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基本机制。因受治疗时间限制,大部分不能进行溶栓治疗,而单一抗小板凝聚,抗凝,降纤等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有人提出恰当应用抗血小板凝聚、降纤即抗栓治疗联合应用。因抗血小板凝聚、降纤等各自作用的靶目标不同,可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阻止侧枝循环血栓形成,最大限度改善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最大限度挽救半暗带神经元,阻止病情进展[1]。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已得到循证医学的肯定,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花生稀酸的代谢,使血栓素A2生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脑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巴曲酶是一种强有力的单成分溶栓剂,其主要成分凝血酶样酶可直接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A2链,能促进梗死组织早期微血管形成的侧枝循环建立,减少神经元坏死,改善半暗带神经元的功能状态[2]。还可诱导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剂(t-pA),使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而起溶栓作用,并且可降低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及沉降,增加脑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流阻力,从而改善微循环[3]。研究表明巴曲酶有肯定的间接溶栓、降纤、脑保护作用。我们在 治疗中检测血小板计数,未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未发现增加出血性事件,本资料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巴曲酶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效果大于单一的一种药物治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茂红,柯开富,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和评价[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31。

[2] 蔡振利,周东,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CD34表达及巴曲酶对其表达的影响[J],中风杂志,2006,2(1):97。

[3] 匡培根,张凤英,缺血性脑卒中与脑组织加压素相关研究及巴民酶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261。

篇3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症;认知护理;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9-14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rv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cogn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adopted by routine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as adopted by cognitive nursing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To compare the integral changes of HAMD, SDS, HAMA, Barthel pre and post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verage integral of HAMD, SDS, HAMA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cogn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than which before treatment, and which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Cognitive nursing; Nerve function

脑梗死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梗死患者后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抑郁症状不仅仅会使患者的精神痛苦进一步加重,可减缓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加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1-4]。本研究观察了认知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10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中医科收治的120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5] 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6]。排除标准:(1)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2)排除病前精神障碍和痴呆患者,有严重心、肺、肝、肾病变者。按数字随机化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58~72岁,平均(64.2±3.2)岁,病程1~5个月,平均(3.2±1.2)个月;观察组48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56~73岁,平均(64.3±3.4)岁,病程1~6个月,平均(3.0±1.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HAMD、SDS、HAMA、Barthel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较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院2d内)内心需求:患者担心疾病的预后,害怕留下后遗症而引起残疾,无法回归社会。认知护理干预方案: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感受,解决患者心里的忧虑,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

第二阶段(入院14d左右)内心需求:渴求肢体功能的恢复,担心留下后遗症。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 PSD的康复知识和过程,采取认知功能重建方式建立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通过肢体现在的恢复状况与患病时对比让患者树立信心。

第三阶段(入院28d)内心需求:身体逐渐恢复,情绪较平稳,出院后担心自己能否融入家庭和社会。认知行为干预:指导患者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进一步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四阶段(入院56d)最终随访,评估抑郁程度。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抑郁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作为评定抑郁程度的标准,分别于护理干预开始前及结束后进行评分[6]。

(2)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于护理干预开始前及结束后各评定一次[7]。

(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分:分别于护理干预开始前及结束后各评定一次[8]。

生活质量指数(Barthel)评分:Barthel指数10项问题积分,满分100分。分别于护理干预开始前及护理干预结束后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各评定一次[9]。

(5)临床疗效评定:抑郁程度疗效标准按HAMA量表评分的减分率评估,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计分-治疗后计分)/治疗前计分×100%,于干预结束时评定HAMD的减分率。标准定为:痊愈:减分率≥90%;显效:60%~89%;好转:30%~59%;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MD和SDS积分评定

观察组HAMD评分(12.14±6.32)分与治疗前(22.09±3.11)比较,差异显著(t=6.31,P

观察组护理后HAMD评分(12.14±6.32)分,对照组护理后HAMD评分(14.38±6.45)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4.52,P

2.2 两组患者HAMA和Barthel积分评定

观察组HAMA评分(8.18±1.34)分与治疗前(24.26±2.08)比较,差异显著(t=4.35,P

观察组护理后HAMA评分(8.18±1.34)分,对照组护理后HAMA评分(11.39±2.19)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2.85,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7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71,P

3 讨论

全球约1/3脑梗死患者深受抑郁症困扰,脑梗死后抑郁症不但可影响患者的神经、肢体及日常生活活动,降低其生存质量,由于难以配合治疗,治疗依从性及遵医行为较差,心理激发活动低下,不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0-11]。PSD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其发生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关于PSD的发生机理,目前尚无统一观点[12-13]。研究表明PSD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密切相关,抑郁症导致脑梗死患者神经和肢体功能的恢复缓慢,加大了病死率,而逐渐加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使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抑郁症状,二者相互影响发挥作用,两者相关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治疗更加困难[14-16]。

认知护理干预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支持或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调动情绪,阻断负性思考,使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增强了康复的信心和决心,能够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使抑郁情绪得到缓解,促进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尽早恢复。

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认知护理干预后,平均HAMD、SDS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

[参考文献]

[1] Janca A,Ustun TB.Dementia after stroke: high incidence and intriguing associations[J].Stroke,2009,33(9):2261-2262.

[2] Jaillard A,Grand S,Le Bas JF,et al.Predicting cognitive dysfunctioning in nondemented patients early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10,29(5):415-423.

[3] 查德喜.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35-37.

[4] 周磊,张虹,曹雷.认知行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1):138.

[5] 陈清棠.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6.

[6]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3.

[8] 汤毓华.汉密顿焦虑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53-255.

[7] 舒良.自评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

[9] 王新德.实用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19-620,630.

[10] Pohjasvaara T,Vataja R,Leppavuori A,et al.Cognitive functions and depression as predictors of poor outcome 15 months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02,14(3-4):228-233.

[11] 何育生,封亮,赵丽娟.首次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1):77-81.

[12] 何锦照.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28-29.

[13] 王维,陈春富,许亮.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11):84-87.

[14] 闫美英,王琼,胡勤玲.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A型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978-979.

[15] 安中平,王艳,王景华,等.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9):562-564.

篇4

【关键词】β-七叶皂甙钠;急性脑出血;脑水肿

The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β-sodium aescinate o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ANG Jianjun,OU Jian-gang,ZOU Da-liang,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y,Chen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528415,Guangdo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β-sodium aescinate on acute brain edema and the the change of head CT.Methods 94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head CT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randomly.The therapeutic group(50 cases)were treated by β-sodium aescinate(20 mg/d)and Mannitol(50-70 g/d)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The control group(44 cases)were treated by Mannitol(100-200 g/d).Ten days were one period and there were two period.Results In the therapeutic group,the summed apparently efficiency is 64%,the summed efficiency is 86%.In thecontrol group,the summed apparently efficiency is 40.9%,the summed efficiency is 65.9%.There are sin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β-sodium aescinate;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Brain edema

作者单位: 528415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神经内科

β-七叶皂甙钠是七叶树科植物提取物,具有有效的抗渗出、消肿胀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脑水肿与静脉回流障碍等疾病。我院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用β-七叶皂甙钠对4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及头颅CT改变观察,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院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4~69岁,平均(56.6±12.5)岁;脑动脉硬化38例,高脂血症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头颅CT: 内囊区出血30例,基底神经节出血7例,脑叶、桥脑出血8例,小脑出血5例。半球出血量8~28 ml,平均为(17±11)ml、桥脑、小脑出血量为6~12 ml。对照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46~71岁,平均(57.5±11.5)岁;脑动脉硬化35例,高脂血症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头颅CT:内囊区出血22例,基底神经节出血10例,脑叶、桥脑出血8例,小脑出血4例。半球出血量9~28 ml,平均(18±10)ml、桥脑、小脑出血量为8~13 ml。凡幕上出血超过30 ml,幕下出血超过15 ml,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者未列入,所有病例血压210~160/120~100 mm Hg。两组年龄、病情、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β-七叶皂甙钠20 mg/d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酌情给予甘露醇50~75 g/d静脉滴注。对照组予甘露醇100~200 g/d静脉滴注。两组均用10 d 1疗程,共2疗程,同时给予降血压、脑细胞激活剂、预防和控制感染、支持治疗等措施。治疗中观察病情变化如头痛、头晕、血压、意识、四肢肌力等症状体征改变。治疗后复查头颅CT,前后对比血肿及水肿吸收程度。

1.3 疗效评定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评价疗效。基本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恢复生活、工作能力,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肌力提高2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好转:症状、体征有所好转、肌力提高1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17%。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及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基本痊愈显著好转好转无变化死亡总显效率(%)总有效率(%)

治疗组501814115264%86%

对照组44108119640.9%65.9%

注:用χ2检验P

2.2 头颅CT改变 头颅CT显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或有高密度明显变低密度者在治疗组为37例(74%),对照组为22例(50%)。表明治疗组血肿或水肿吸收率明显高于或快于对照组(P

2.3 实验室检查 用药后出现镜下血尿者在治疗组为4例,对照组为9例。将甘露醇用量减半后一周复查尿常规,血尿均消失。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化验未见异常。

3 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各种致炎因子如组胺、缓激肽的增多,大量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钙超载等病理生理过程均可导致继发性脑神经细胞的损害、坏死、凋亡。而脑神经组织损伤后是不能再生的,其功能的恢复只能依赖于缺血灶内水肿的缓解,周围正常脑组织代谢紊乱的纠正及通过训练后建立新的神经功能联系。因此应尽快降颅压,消除脑水肿,有效保护脑细胞防治继发性损害,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

β-七叶皂甙钠在治疗急性脑出血或脑水肿方面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的临床观察已证明七叶皂苷钠具有抗炎、消肿、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脑水肿发生的作用[2-4]。喻明等[5]等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大鼠ICH后MMP-2、MMP-9蛋白的表达是ICH后早、中期脑水肿形成主要因素,七叶皂苷钠能降低MMP-2、MMP-9蛋白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对ICH具有保护作用。许宏伟[6,7]等认为脑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提高可能有协同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作用,从而参与了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七叶皂苷钠可能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TNF-α的相关途径发挥抗脑水肿作用。陈旭等[8]利用大鼠模型发现,脑出血组各脑区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升高的同时AVP含量也显著升高,而利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后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从而认为内源性AVP可能参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理过程,β-七叶皂苷钠抗脑水肿的药理作用机制中可能通过降低AVP水平实现。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大量实验证明,谷氨酸参与了脑出血后继发的脑水肿,且与脑出血后炎性反应有关,李军等[9]观察七叶皂苷钠能降低ICH患者的血清中谷氨酸浓度水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据报道七叶皂苷钠有下列不良反应[10]: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过敏性休克,过敏性水疱及组织坏死,过敏性药疹。本组病例用药期间未见过敏现象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后肾功能,肝功能未见异常,有个别患者出现镜下血尿,与甘露醇伍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及减少出现血尿的机会。临床总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甘露醇组。说明该药是治疗脑出血,防治脑水肿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樊永平,胡媛,周纡,等.β-七叶皂苷钠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的干预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4):353-357.

[3] 陈兴活,张坚洪.脑出血早期应用七叶皂苷钠治疗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7):597-598.

[4] 黎云飞.七叶皂苷钠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35例疗效观察.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8,21(2):81-82.

[5] 喻明,聂本刚,李小刚,等.大鼠脑出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动态表达及七叶皂苷钠对其表达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1):41-44.

[6] 许宏伟,朱晓岩,杨期东,等.大鼠脑出血后脑内TNF-α的表达作用及七叶皂苷钠的影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3):353-355.

[7] 许宏伟,何双英,张乐,等.大鼠脑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七叶皂苷钠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7):604-606.

[8] 陈旭,郑惠民,由振东,等.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脑内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影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2):1142-1144.

篇5

[关键词] 脑梗死; 疏血通; 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060-01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其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在最佳的时间窗内溶栓复流,但由于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容易导致出血等严重后果,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们采用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51-79岁,平均5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52例,脑叶梗死22例,脑干梗死10例,小脑梗死6例;从发病到治疗时间:小于2d56例,2-7d26例,大于7d8例;合并疾病:糖尿病46例,高血压3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出血部位、合并症及病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调整血压、血糖、血脂,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营养平衡等支持治疗。对照组: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2次/d,连续14d;观察组: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2次/d,疏血通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续14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脂,血流变学,心电图。

1.4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来评定患者疗效。基本痊愈: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不足18%;恶化:功能缺损积分增加18%以上。总有效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5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2.3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血常规、凝血时间检查均不见异常。

3 讨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急性血流障碍致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急性梗死后,中心区神经细胞死亡,周围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可存活神经元,故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治疗主要为改善微循环,恢复脑血流循环,采取积极脑保护措施,阻止神经元死亡。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强效的小分子羟自由清除剂和抗氧化剂。主要通过清除羟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导致的级联损伤,从而防止脑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损害,抑制由15-HPETE(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伤,减少缺血半暗带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同时依达拉奉分子量小,亲脂性强,血脑屏障通透性高达60%,静脉给药后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浓度,及时有效的减少脑损害。疏血通注射液是以中药水蛭、地龙为主药,经现代工艺加工提取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制成的抗血栓注射剂。《本草纲目》中记载地龙具有祛风活络作用,可治疗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之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地龙含蚓激酶,具有高效抗凝,促纤溶及降解其他蛋白质的作用;水蛭中含水蛭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效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通过与凝血酶迅速结合,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质,抑制血液凝固。此外,水蛭还可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释放,并活化纤维蛋白酶原前活化因子,分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从而改善血液的“粘”和“浓”本现象。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陈燕平,邓卫清,李爱琴等.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145-146.

[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R].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 贾栋.奥扎格雷和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成本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44-45.

[4] 孙忠玉,郑劲松.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8):93.

篇6

关键词:灯银脑通胶囊;银杏叶胶囊;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

中图分类号:R743.3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9(2011)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应用灯银脑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220例,并与同期应用银杏叶胶囊治疗80例作对照,进行随机、单盲、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2010年7月云南省中医院等四家医院的神经内科、中医科及针灸科门诊选择3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参照《神经病学》、《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证者。采用随机分组,试验组 220例,男103例,女117例;年龄 63.58岁±8.87岁;病程12周±24周。对照组 80例,男 44例,女36例;年龄64.30岁±8.96岁;病程16周±22周。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病情(轻、中、重)分级、中医症状积分、舌脉象等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资料分布较为均衡,可比性较好。

1.1.1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标准;病程在2周至6个月(恢复期)或发病6个月以后(后遗症期)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年龄18岁~75岁,男女均可;知情同意。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应符合GCP规定。

1.1.2 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查证实为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等所致后遗症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成分过敏者;合并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聋,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不能配合检查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口服灯银脑通胶囊(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026228)每次2粒,一日3次。对照组口服银杏叶胶囊(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每次2粒,一日3次。两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观察 中医证候疗效。中医单项症状和体征。所有疗效指标在用药前及用药(14±2) d、(28±2) d各记录1次。

1.3.2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当日试验组中33%患者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普通心电图。

1.3.3 安全性评价 临床症状、血压、心率等,肝、肾功能,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标准。痊愈: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疗指数≥95%;显效: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指数≥70%,<95%;有效: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治疗指数≥30%,<70%;无效: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治疗指数<30%。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或CMH检验。

2 结 果

2.1 疗效分析

2.1.1 中医证候疗效 在PP人群中,共计300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7,P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8 d后中医证候疗效

2.1.2 单项症状体征疗效分析(PP) 在PP人群中,试验组和对照组主要症状疗效

观察,经统计学处理(秩和检验),两组症状疗效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痛如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安全性分析 本次试验中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有关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治疗前后正常。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所有指标数据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接近正常值范围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本次试验共准备入组300例,试验组220例,对照组80例。实际试验组入组220例,完成220例,对照组入组80例,完成80例。两组入组患者均能按方案严格用药,依从性良好。

灯银脑通胶囊以三七总皂甙及灯盏花提取物为原料,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心肌缺血、缺血性脑中风(瘀血阻络证)等病症的治疗。灯银脑通胶囊经过药效学、毒理、工艺、稳定性等研究,药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临床已应用10年,未见毒副反应。

本试验是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相关法规要求进行中药品种临床试验研究,选择30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研究。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治疗效果明显。且在规定剂量、疗程范围内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为一级。灯银脑通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有明显治疗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疗效优于银杏叶胶囊,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的良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中国疗养医学,1995,4(1):7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作者简介:吴琼粉(1975―),女,毕业于昆明医学院,执业药师,执业医师,现工作于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邮编:650100);普俊学、张友云,工作于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朱虹江,工作于云南省中医院;贾云,工作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张少云,工作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韩励兵,工作于昆明市中医院;罗家洪,工作于昆明医学院。

(收稿日期: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联合常规治疗)和对照组(传统常规治疗),对病情分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的两组急性脑出血病例分别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常规治疗与传统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14、28天ESS及ADL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在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出血;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56-02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1]。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脑损伤神经保护成为当今脑血管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可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通过多个途径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细胞凋亡,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改善预后。我院于2011年1月~2011年6月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入选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2];②发病时间24小时内;③年龄在70岁以下;④首发或既往有脑卒中但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⑤无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无严重的精神疾病;⑥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

1.2 一般资料:共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合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和传统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8岁,平均54.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3~69岁,平均54.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3 方法:两组在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的基础上,均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营养脑细胞、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天。

1.4 疗效评定:①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进行评分;②评定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观察时段为用药第1~14天,ESS及ADL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28天各评定1次。随时记录用药不良反应。增分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疗前积分)×100%。增分率86%~100%为基本治愈,46%~85%为显著进步,16%~45%为进步,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比较治疗组于治疗后14、28天ESS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2.2两组治疗后28天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8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43.33%,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5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显效率为26.67%,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2.3 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28天各检测一次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头颅CT,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的神经细胞死亡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自由基在脑出血后继发脑损害过程中发挥着"瀑布式"级联反应的关键性作用[3]。脑出血后由于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及微血管的压迫,局部血流量锐减,中心坏死区域低灌注,从而产生血肿周围的缺血性损害,加重脑组织损伤;同时,脑出血损伤区域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激活多形核白细胞,导致呼吸爆发,从而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损伤。因此,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挽救半暗带是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关键。而依达拉奉(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羟基导致的亚油酸过氧化和脑匀浆的脂质过氧化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4]。

表1 两组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x±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x±s)

本研究表明,两组治疗后14、28天ESS及ADL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在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江.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0

[2] 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效价比。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258例患者分别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中康组125例)和西医综合康复方案(西康组133例)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对主要相关成本费与功能评分(FMA、NFI、MBI)增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总的临床疗效和康复治疗费、总住院费等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住院天数和药费方面以及功能评分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康组患者在FMA、IFI、MBI上每改善1分需要消耗的药费、康复治疗费和总费用等明显较西康组低(P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效价比

急性脑出血(ACH)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法均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在对ACH康复治疗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各具特色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疗效及效价比分析,旨在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就诊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柳州市中医院、广西隆安县中医院等4家单位的住院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案,试验方案经过各单位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院患者或家属均需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所有数据由广西中医学院和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中心(DME)数据管理小组负责收集和统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1〕。全部以CT确诊。

1.2.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属中经络者。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主要分为风痰瘀阻、痰热腑实、肝阳上亢、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个证型。

1.3 病情分级 采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类诊断标准〔3〕。总分各项相加,0~10分为轻型,11~20分为中型,21分以上为重型。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者(CT等检查为内囊、基底节区、脑叶出血);②符合中医的诊断标准,属中经络者;③神经功能缺损积分7分以上,并有肢体功能障碍;④年龄在40~79岁之间者;⑤发病72 h内入院;⑥第1次发病或既往有中风病史但无后遗症者。

1.5 排除标准 ①脑干、小脑、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外伤所致的颅内出血;②入院后24 h内病情急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达到40分以上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的严重原发疾病者;伴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④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伴有脑动脉炎、类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型(包括颅底异常血管网);⑤年龄在40岁以下或79岁以上者;⑥凡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同类中西药物者;对本药过敏者。

1.6 分组情况 按入院先后顺序,对应信封上的序号(由SAS统计包软件产生)随机拆封取卡,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中康组)和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西康组),共纳入病例270例,剔除或脱落12例,共258例患者进入试验,其中中康组125例,男91例,女34例;年龄40~79〔平均(62.7±10.3)〕岁;病程 0.4~122 h,平均(17.8±20.6)h;出血部位:基底节104例,脑叶18例,脑叶并基底节3例;出血量:1~50 ml,平均(12.35±9.15) ml;中线偏移71例,血肿破入脑室14例,发生占位效应47例,接受微创手术者19例。西康组133例,男99例,女34例;平均年龄(61.4±10.5)岁;病程 0.6~132 h,平均(18.5±22.6) h;出血部位:基底节 112例, 脑叶16例,脑叶并基底节5例;出血量1.5~60 ml,平均 (15.65±12.76) ml;中线偏移80例,血肿破入脑室 17例,发生占位效应54例;接受微创手术者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7 治疗方法 (1)两组内科基础治疗:参照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4〕通过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2)两组外科治疗: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出血部位、出血量,结合患者发病时间、年龄、全身状况选择微创手术。(3)中康组综合治疗方案:①中药汤剂辨证治疗,参照2006年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5〕进行辨证施治,所有单味中药使用江苏天江江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制剂;②中药制剂静脉点滴用药:辨证属于痰热证明显者,如痰热腑实证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其余各型给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③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即予施行,1次/d;④改良陆氏推拿疗法:此法是在继承名老中医陆永昌老先生的陆氏推拿疗法的基础上,针对脑卒中急性期的特点而设,临症时结合患者所处的Brunnstrom阶段调整手法;⑤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根据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⑥药物熏洗疗法:投以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偏瘫活络洗液(由透骨草、伸筋草、红花、两面针、牛膝、桑枝等药物组成),1剂/d,每剂加水3 000 ml,文火煎取汁,熏洗患肢,30 min/次,1次/d。⑦中医心理疏导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采用相应的情志康复措施,使患者心情开朗、精神愉快,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⑧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4)西康组综合治疗方案:①运动疗法:根据Brunnstrom恢复阶段的分期,选用Bobath技术为主进行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②关节活动:包括各关节的被动、助动、主动及抗阻训练;③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与中医组相同,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④理疗:如患侧肢体的腕或踝部肌群无肉眼收缩,运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出现主动收缩,则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1次/d,20 min/次。⑤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时给予耐心合理的心理疏导。⑥西医护理: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帮助患者保持良肢位,进行关节功能训练等。以上治疗疗程为28 d。

1.8 观察指标

1.8.1 功能评分 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根据神经功能缺失量表,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改善程度。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②运动功能情况: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各项最高为2分,满分100分,上肢最高积分36分,下肢最高积分18分,积分越高功能越好,计算治疗前后的差值。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氏指数法(MBI)〔6〕,计算治疗前后的差值。

1.8.2 卫生经济学指标 采集患者住院期间的总的相关费用(床位费、护理费、临床诊断和治疗费、中、西药费、化验检查费、CT/MRI检查费及其他费用)、进行中医康复和西医康复分别所需的康复治疗费、家属误工费(假定一个陪护),进行住院费用分析、主要相关成本费与功能评分增量值(R)的比较(R=早期康复期间各主要费用项目的数值/功能评分增量表)。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中康组愈显率为81.6%,总有效率92.0%;西康组愈显率为72.2%,总有效率为86.5%。两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主要住院费用分析 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和药费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主要相关成本费与功能评分增量值的比较 中康组在FMA、NFI、MBI上每改善1分需要消耗的药费、康复治疗费、总住院费和总费用明显较西康组低(P

3 讨 论

成本效果分析是医疗保健和康复领域经济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以体现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学思想,目前对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重点〔7〕。成本是指所关注的某一特定方案或药物治疗所消耗资源的价值;效果是指所关注的某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以某一特定的临床治疗目的为衡量指标。ACH早期康复的目标是改善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提高资源利用率。WHO指出: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后,可以大大减少患病后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研究亦表明: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成本,逐渐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使其间接费用明显降低,提示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是有效和实用的脑卒中治疗方案。

本研究中ACH患者接受中医或西医综合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中康组显著低于西康组,这就减少了住院期间的一些相关费用。中康组的药费较西康组明显为少,这是由于中药相对西药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而且由于中医康复方案降低了患者院内感染机率,减少了治疗并发症的费用。但是由于中康组患者由于采用的中医特色疗法种类较西康组多,所以这部分费用与降低的住院相关费用和药费部分抵消。虽然两组患者总的临床疗效和直接治疗成本费用无显著差异,但是各项测评量表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康组患者在FMA、NFI、MBI上每改善1分需要消耗的药费、康复治疗费和总费用等明显较西康组为低(P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30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6.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40.

4 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924.

5 田德禄,蔡 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5304.

篇9

【关键词】

脑梗死;丁苯酞

Efficacy of dl3nbutylphthal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a clinical trial

LIU Jun,YANG Bingbing,LIU Shuangxi,et al.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aihua,Hunan 41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l3nbutylphthalide(NBP)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Cerebral infarction inpatients,being treated with entericcoated aspirin 100 mg pernight together with Hyperbaric oxygen and convalescent care,were randomized to dl3nbutylphthalide group or control group.Dl3nbutylphthalide group were added 200 mg of NBP soft capsules 3 times a day during the 24day treatment.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was scored on the day of admission,the 11th day,and the 21st day after treatment.ResultsESS Data obtained from the last two time points were improved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indicat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t P

【Key words】

Dl3nbutylphthalide; Cerebral infarction

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同程度地劳动能力丧失,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目前,脑梗死最值得肯定的是溶栓治疗,但是因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 “治疗时间窗”的问题,和溶栓后出血,绝大多数的脑梗死患者很难符合3~6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条件。药物治疗脑梗死(cerbral infarction,CI),抢救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可逆性脑细胞损伤,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1],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最主要的方法。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有效的改善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改变脑循环和脑血流,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线粒体供氧[2]。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元月至2009年2月所有入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上,错过溶栓时间窗并且基础疾病大致相似,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使用计算器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总计符合入选条件病例74例,其中丁苯酞组36例,对照组3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3.08

作者单位:418000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

1.1临床资料所有的病例均符合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入选必须经核磁共振成像(MRI)或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影像学证实为脑梗死,神志清楚,能够合作进行欧洲卒中量表(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分,同时又有明确的神经功能缺损。排除合并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卒中和入院有肝肾功能异常的病例。总计符合入选病例74例,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0例,其中丁苯酞组36例,对照组38例。所有的入选病例在入院当天和治疗第21天进行空腹肝肾功能检查,常规进行心电图和血常规等检查,同时在入院第1天、第11天、第21天由同一康复师(双盲评估)使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并且加以记录。用A,B,C分别表示神经功能的改善值,即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第1天到第11天评分差值,第11至第21天评分差值,第1至第21天差值。

1.2治疗方法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卫生部规范化治疗的要求,两组病例均予以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晚,同时行高压氧和系统康复治疗,按照病情的需要两组病例给予常规降糖、降压、抗感染及对症处理。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石家庄

制药集团有限公司),200 mg,3次/d,一个疗程6瓶,服药24 d。对照组服用由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安慰剂,2丸/d,3次/d。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试验由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通过。

1.3统计学方法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ANOVA、秩和检验和t检验,α=0.05,P

2结果

两组病例的年龄、发病时间和入院神经功能缺损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卒中后功能改善上,丁苯酞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有优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病例的欧洲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差值的

差异比较(x±s)

组别例数

欧洲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差值

ABC

丁本酞365.00±5.223.14±3.408.14±1.41

对照组382.39±2.7371.66±1.584.05±1.45

U=466.000U=469.000U=406.500

Z=2.399Z=2.412Z=3.030

P=0.016P=0.016P=0.002

注: A,B,C分别表示为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第1天到第11天评分改善值,第11至第21天评分改善值,第1至第21天改善值

表2

丁苯酞组服用药物前后肝功能的比较(x±s)

组别例数

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

入院治疗21 d入院治疗21 d

丁本酞3631.25±3.54132.84±3.78127.61±4.23229.36±3.982

对照组3830.96±3.6531.63±3.8528.47±4.1330.07±4.10

t1=1.86t2=1.81

p1=0.069p2=0.075

注:1为患者谷丙转氨酶服用丁苯酞前后的对比,2为患者谷草转氨酶服用丁苯酞前后的对比

3讨论

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的有效成分是dl3正丁基苯酞(dlNBP),为治疗脑缺血的一种国家一类新药。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由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膜流动性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Ⅳ活性的降低[4],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清除氧自由基,影响嘌呤代谢和花生四烯酸及其产物[5],使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at)表达增多而对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丁苯酞可上调梗死区周围缺血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 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7],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8],能够降低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caspase3 的裂解激活[9],从而达到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减少梗死体积、增加灌注血管数的作用[10],血管生成对局限性的脑缺血有保护作用[11],并且丁苯酞在增加灌注血管数的作用上,优于阿司匹林[10]。丁本酞对稳定“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12]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缺血后血管和神经的再生[13]。丁苯酞报道最多的不良反映是肝功能损害,本临床报道36例病例,丁苯酞没有导致明显的肝功能损害。

丁苯酞软胶囊对脑梗死临床疗效值得肯定[14],并且对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6177.

[2]熊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药学学报,2000,35(6):408412.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熊杰,徐平湘,孙丽娜,成亮,冯亦璞,王晓良.丁基苯酞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7377.

[5]Zhong ZhaoZhong,Feng YiPu.Effects of dlbutylphthalide on arachidonic acid release and phospholipase AmRNA exp ression in cerebral cortex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Acta Pharma Sin,2000,35(8):561565.

[6]沈瑞乐,王兴荣,吴艳芝,等.大鼠慢性脑缺血后Chat 表达特征及丁基苯酞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3):104105.

[7]孔双艳,李其富,羊洁,何俐.丁基苯酞对大鼠缺血脑组织NGF 及BDNF 表达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38(3):400403.

[8]吴艳芝,沈瑞乐,郭铁,滕军放.丁基苯酞对老龄大鼠慢性脑缺血后HO1 和VEGF 表达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5960.

[9]胡丹波, 李舜伟.慢性间断性缺氧后细胞色素C 和caspase3 的表达及维生素E和左旋丁基苯酞对其变化的影响.北京医学,2007,27(1):1115.

[10]ChunLing Liu,SongJie Liao,JinSheng Zeng,et al.dl3nbutylphthalide prevents stroke via improvement of cerebral microvessels in RHRSP.Neurological Sciences,2007 ,260:106113.

[11]Li Y,Lu Z,Keogh CL,et al.Erythropoietininduced neurovascular protection,angiogenesis,and cerebral blood flow restoration after focal ischemia in mice.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6[Electronic publication ahead of print].

[12]Thored P,Wood J,Arvidsson A,et al.Longterm neuroblast migration along blood vessels in an area with transient angiogenesis and increased vascularization after stroke.Stroke,2007,38:30323039.

篇10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持续升高,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其致残率、病死率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且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2003年10月至2007年3月我科应用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40例并与常规治疗36例进行对比观察,旨在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10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微创治疗)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3岁,平均(58.9±8.5)岁,出血量30~l13 ml,平均65.8 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7例,脑叶9例,丘脑4例;对照组(保守治疗)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40~ 72岁,平均(59.5±7.8)岁出血量29.2~110.5 ml,平均64.3 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5例,脑叶8例,丘脑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高血压脑出血诊断的修订标准 ;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患者;根据CT片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脑实质出血量。排除标准:① 蛛网膜下腔出血;② 脑瘤出血;③脑干、小脑出血;④血液病或应用抗凝剂所致出血.两组患者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按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脱水降颅压、降血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维持生命体征、营养神经及康复治疗等.

1.2.2 观察组 除采用常规的内科治疗方法外,均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根据头颅CT片确定穿刺点,并确定穿刺深度。摆好,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电钻钻透颅骨、硬脑膜后,拔除针芯,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使针体缓慢进入血肿腔内,拔除针芯,拧紧盖帽,用5 ml注射器经连接管轻柔抽吸,抽吸有阻力时改用针型粉碎器,用冲洗液(生理盐水500 ml+肝素12 500 U)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的颜色变淡,注入尿激酶或血肿液化剂,接无菌引流袋,闭管4 h后开放引流,12 h注药1次,闭管、开放引流周期性进行,一般引流时间3~7 d。复查CT以观察穿刺针位置及引流效果。脑室出血或出血破人脑室者按常规行脑室引流术,术后处理同血肿穿刺。部分患者行双侧脑室引流或血肿穿刺引流+脑室引流术。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分别用t检验和χ2 检验,P

2 结果

2.1 病死率 观察组死亡3例,病死率7.5%(3/40) ,2例为出血量80 ml以上者,死亡原因为出血量大,颅内占位效应明显、脑疝形成,1例死于并发症。对照组死亡5例,病死率13.89%(5/36),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致残率 观察组高度致残(丧失独立坐的能力、大便和/或小便失禁)4例(10.0%),轻度致残(日常生活需人照顾)7例(17.5%)。对照组高度致残6例(15.0%),轻度致残11例(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生活自理能力 观察组生活能自理21例(52.5%),对照组14例(3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住院时间 观察组为7~49 d,平均26.5 d,对照组为6~58 d,平均35.6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手术安全性 观察组再出血5例(12.5%),其中穿刺径路出血2例,多为少量渗血,无需处理,原部位出血3例,经引流好转;微创引起的颅内感染1例,经脑室内注入头孢曲松针剂得以控制。对照组再出血3例(8.3%)较观察组低,无颅内感染发生。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的脑内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即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1].对其治疗一直采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开颅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穿刺技术的进步,微创治疗逐步得得广大义务工作者的认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脑出血导致死亡大多与高颅压脑疝形成有关,微创治疗能及时清除血肿,大大减少形成脑疝的机会,内科治疗相对起效缓慢,效果不好。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不仅可以降低病死率,而且可以尽早尽快地恢复神经功能[2]。由于早期阻断了脑出血引起的占位效应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脑细胞水肿、自由基损伤、凝血酶刺激及脑血管痉挛等进一步加重脑损伤的环节,并进一步减低了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因此早期清除颅内的占位效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3]。外科开颅手术治疗较微创手术在理论上清除血肿速度快,应该有更好的疗效,但是从目前的统计结果看,外科手术在患者病死率的改善上与微创手术比较并未显示出更佳的效果 ,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多年龄较大,伴发多种疾病,开颅手术风险大,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患者选择性强,并发症却成为威胁患者的直接原因;再者高血压脑出血往往发病急骤,大量患者第一时间在基层医院就诊,基层医院条件设备有限,开颅手术的风险大,或者根本无法开展,所以在有CT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手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项较好的方法[4]。微创治疗虽然安全可靠,效果良好,但临床应用中仍应注意以下几点:早期治疗,越早清除血肿,继发损害就越小。超早期手术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手术前后控制好血压,这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我们常规采用血压监测取得很好疗效;定位准确,尤其对小量出血非常重要,只有穿刺到血肿中心或其附近,才有可能尽量多地抽出出血。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适应范围广、疗效好、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特点,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2.

2 晓玲,贺淑静.微创清除术救治急性重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