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情况汇报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汛抗旱情况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平稳度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某区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汇报文章,提供参考,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按照xx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汛前检查工作安排,现将xx区防汛抗旱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三条过境河流,分别为西辽河、新开河和乌力吉木仁河。西辽河境内流长118公里,堤防总长91km;新开河境内流长225公里,堤防总长218.7km;乌力吉木仁河境内流长135公里,堤防总长96.49km。三条河流自1999以来处于断流状态。全区共有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2.1亿立方米。目前,各水库均为空库运行。
2020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为85.9毫米,较去年同期增加31.8毫米。春播以来,陆续出现三次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整体气候呈现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多、土壤墒情较好的特点。
二、工作开展情况
xxx区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于5月9日召开全区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通辽市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平稳度汛。
(一)建立健全指挥机构,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成立了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区政府区长任总指挥,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人副总指挥,区人武部、应急、水务、财政、气象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各苏木乡镇场也相应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全区五座中型水库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和防汛责任人,并在区政府网站进行公布,在水库大坝明显位置设立了公示牌。
(二)科学编制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围绕防汛抗旱工作新要求、新变化,做好水旱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对水库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提高预案、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做到对汛情旱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科学开展抢险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同时,组织全区所有水库安全责任人和防汛责任人参加了“三个责任人”“三个重点环节”培训。(三个责任人: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巡查责任人;三个重点环节:水雨情测报、水库调度运用方案、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切实提高防汛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抓好人员、物资保障,严密构筑安全防线。全区储备防汛用无人机1架,防汛铁线30.7吨,防汛编织袋9万条,救生衣118件,救生圈30个,防汛用船4艘,帐篷120顶,铁锹、各类照明灯具等其它防汛器具若干。组建了区乡村三级防汛抢险队伍,区水务局组建了100人的抗洪应急抢险队伍,各苏木乡镇场组建了不少于150人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
(四)强化汛前检查,确保行洪通畅。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应急局、水务、气象等部门,对各苏木乡镇场、有关防汛重点地区和单位进行了排查治理,共查处隐患26条,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各水库开展了集中整治大会战,共清理水库大坝、闸门等建筑物周边垃圾6.3吨,确保了行洪及防洪安全。
(五)强化应急值守,做好信息报送。6月15日至9月15日,应急、水务和各苏木乡场汛防指办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制度,确保信息畅通,联络有序,保证汛期水情、雨情、险情、旱情和灾情等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同时,各水利工作站、水库等单位建立了信息报送机制,及时报送雨情、汛情、水情、灾情,掌握河流、水库来水蓄水情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防汛抗旱资金不足,水库、堤坝,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部分隐患需进一步解决,防洪泄洪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全区已储备了基本的防汛物资,但尚存在少量缺口。三是各苏木乡镇场、相关部门已组建了防汛抢险应急救援队伍,但技术队伍力量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按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全面落实防汛抗旱工作责任,逐级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压实责任,确保防汛抗旱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加强汛情监测。密切监测跟踪雨情、水情、旱情、墒情、苗情变化,及时准确预警预报信息,为抢险救灾争取时间、创造条件。
三是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认真总结防汛备汛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完善工作举措,切实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篇2
省委常委、副省长葛同志,省军区司令员傅同志、参谋长高同志,省武警总队总队长陈同志等出席汇报会。
赵同志一行实地察看了曹娥江支流小舜江上浦堤防工程。在上浦镇石浦四峰段现场,赵同志一边检查堤防,一边听取市主要负责人的情况汇报。他嘱咐当地干部,这段堤防曾经是上浦镇防汛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通过建设标准堤防工程,提高了防汛标准,但是我们仍要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得更足些,落实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省防指,赵同志听取了省气象局关于今年汛期天气趋势预测情况的汇报和省水利厅、省防指办关于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他指出,经过连续多年的建设,我省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但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有松懈麻痹思想。各级各部门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既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抓好安全度汛的薄弱环节建设;既要抓好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措施落实,又要抓好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群测群防等非工程性措施落实;既要抓好各级政府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工作,又要抓好延伸到基层乡镇、社区的组织网络建设,全面建立完善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各级防指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类防汛防台预案,不断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篇3
一、乡抗旱形势分析
乡自6月下旬至现在无明显降雨,日平均气温在30度以上,日蒸发量很大,乡辖31个行政村,4.3万人,其中1500余人出现饮用水困难,主要集中在白竹、高船岭一带;水田耕地2.3万亩,其中受灾10295亩,成灾8720亩,绝收1575亩。旱土4.7万亩,其中受灾2.1万亩,成灾18710亩,绝收3430亩;小∏型水库4座,分别是青山水库、大塘阁水库、西冲水库、石冲水库,该4座水库蓄水全部放完,目前已失去抗旱功能。乡主要有三大水系:扶冲水系、青安堰水系、马尾巴水系。扶冲水系辖7个村,水源是青山水库,由于青山水库已无蓄水,导致扶冲渠道已基本干涸;青安堰水系辖7个村、马尾巴水系辖4个村,水源都是资江,虽然2条渠道水量还较大,但由于干旱严重,用水矛盾也比较突出。
二、前段抗旱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1、挂点领导高度重视,在抗旱一线指挥调度,成效明显
7月9日,市政府调研员到乡调度抗旱工作,在村察看水利设施和灌溉情况,并听取了乡党委政府的抗旱工作汇报。
针对乡地处城郊,工业较发达,特别是金明村5家造纸厂,每天用水量大,相当于青安堰渠道三分之二以上的流量,导致了乡抗旱工作中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产生了很大矛盾,群众反响强烈的情况,7月10日,同志联合召开环保、经信、高速公路等6个部门的协调会,并报请余市长同意,以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名义下发文,要求5家造纸厂从7月12日至8月20日暂停用水,并与7月13日全部停水到位,这极大地保障了青安堰渠道的灌溉能力。
7月24日,市政府副市长李永宏到村察看旱情,并走访了四个村的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听取了群众的要求。要求乡党委政府将抗旱工作和稳定工作结合起来,干部要深入村组,深入田间地头,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针对乡党委政府提出的抗旱资金紧张的问题,李市长当场同意解决抗旱专项经费3万元。
7月30日晚,市法院院长李滨涵到托坪垄四个村查看旱情,又赶到村村查看水渠淤塞的情况,当场提出由市法院出资6000元用于渠道清淤和抗旱工作。
7月31日,挂点领导李永宏、、李滨涵组织市法院、市发改局、科技局、龙江煤矿、邮政局、电信局等乡挂点单位负责人,市农机局、市城建司、煤炭税费办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乡政府召开了乡抗旱工作调度会,听取了乡党委书记毛军关于前段抗旱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就乡开辟水源和安装13处电排用于抗旱工作遇到的资金困难进行了调度,各挂点单位和相关部门对乡的抗旱工作高度关注,纷纷表态在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其中市政府下拨3万元、市法院解决2万元、发改局解决1.5万元、市科技局解决1万元、城建司解决2万元、市农机局解决1万元、市煤炭税费办解决5000元用于乡的抗旱工作。
三、乡党委政府提前部署准备,迅速行动,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1、加强了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以党委书记为指导员,乡长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确立以片为主,按水系负责的抗旱体系,片长是该片抗旱工作领导责任人,各驻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主任是该村抗旱工作直接责任人。三条灌溉水系由班子成员专人负责放水管理和用水矛盾协调。
2、早部署、早安排、及时安排专项经费,抗旱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党委、政府在今年旱情初现时,提前部署、安排、及时安排专项经费,具体工作如下:
6月17日租用挖机将青安堰入口清理开,6月26日至30日组织200余名劳力在扶冲渠道、青安堰渠道、马尾巴渠道进行清淤,7月9日组织劳力在青安堰进行围堰,7月27日又组织40余人对青安堰全线清淤,目前,全乡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共安排了抗旱经费10万余元。
3、上下联动,加强组织协调,为抗旱工作保驾护航
由于市重点项目高速公路、东西连接线修建了两座便桥、五星级宾馆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淤泥较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水的流量,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在7月14日挖掉了一座便桥,7月25日邓吉文同志亲临现场做出了在2天之内对第二座便桥进行彻底改造的指示,7月27日全部落实到位。7月27日五星级宾馆负责人出动机械对它所负责的渠道进行全线清淤。
4、妥善制定各村用水制度:7月12日,乡党委、政府召开相关村协调会,在充分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条水系放水制度,实行一村一天轮灌,有效解决了放水矛盾。
5、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力求将旱灾损失降到最小
乡乡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寻求新水源,面对旱情,驻村干部下村入户,带领群众积极寻找新水源,共开辟了包括村的15处新水源。一方面保障了人畜饮水,另一方面有效的支持了抗旱工作。
二是统筹安排,在全乡安装电排13处用于抽水抗旱。乡党委、政府在抗旱大会上发动有水利条件的村安装电排用于抗旱,为调动各村的积极性,对在抗旱工作中安装电排抗旱的村,乡政府将从资金上大力支持,这些新安装的电排主要集中在资江沿岸和高船岭上的村,对乡的抗旱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6、干部力量一边倒,全力支持抗旱
在市委、市政府召开抗旱工作会议之前,乡党委、政府召开了党政会、干部会、村干部会,要求所有干部力量一边倒,取消双休日,全力支持抗旱,并不时进行督查。
篇4
截至6月1日,湖北、湖南等省依然还没有出现能够大幅度缓解旱灾的持续性大范围降雨。
据气象和农业部门调查分析,“冬春夏”三季连旱、降水比往年同期大大偏少,是导致本次多省遭致夏旱的最重要原因。
以江汉平原的重要粮食产区湖北省洪湖市为例:今年1月至5月28日8时,全市累计降雨量为206.2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少的年份,比2010年同期717.7毫米的降雨量少511.5毫米,比大旱之年的2000年同期479.4毫米的降雨量还要少273.2毫米。
因为降水稀少,“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不复存在。在洪湖围堤上,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触目皆是因湖水干涸出来的枯黄湖底。大量渔船搁浅,渔民以少量救济勉强度日。同样的景象,也在湖南洞庭湖区、江西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淡水湖区不同程度地出现。
在湖水及河水均补给不足的地区,农业生产的节奏已经被彻底打乱。作为秋粮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稻,在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省洪湖、监利、仙桃等重要的产粮县市区内的种植已经被推迟甚至彻底取消。在受旱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已有农民将田地弃耕或者改种芝麻、黄豆等其他非粮作物。
对于少量继续种植水稻的农民来说,已经无法保证今年还能有余粮出售。
他们选择在延误了农时的情况下继续种植,是因为预期今年秋粮涨价,希望能够保证自己的口粮不必从市场中购买。
江汉平原河网密布,长江、汉江等诸多河流流经于此,湖北更是有着“千湖之省”的美誉。但调查显示,各地因多年多排涝、少抗旱所导致的应对经验、措施不足,在抗旱时因为缺乏协调产生的各自为政所导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匀,以及农村基层水利设施的瘫痪,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旱情后果的进一步恶化。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这是湖北不少地方抗旱时的尴尬。
更让人担忧的是,旱情未除,隐忧又至:对于长江沿岸的防汛部门来说,目前最大的担心,已经转移到了今年是否会像去年夏天那样,下成“坨子雨”。这种降雨在时间和地域上非常集中,往往一夜之间就会造成严重内涝,损失极大。
减产之忧
湖北是重要的水稻产区,而影响水稻生产最大的天灾就是干旱。在湖北省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有关水稻种植的俗谚:“不种满月秧。”而在洪湖市万全镇,因为农业用水缺乏无法改种到大田中,在秧田里栽种的水稻秧苗,有的已经超过了四五十天。
万全镇是洪湖市(县级)辖区内人口及耕地规模最大的一个镇,农业人口7万余人,耕地面积12万亩左右。主要的灌溉河流为东荆河以及洪排河,前者是汉江的支流,后者的水源头为洪湖,自1974年人工开挖形成以来,从未断流过。
目前,这两条河流均已断流,与其相连的镇内河道也已经基本干涸。镇上为了抗旱,投入了近400万元购买设备和支付电费,用以从这两条河流河床较深的地方抽取存水。但这也仅仅只能够保证大约三分之一田地的基本用水情况,剩下约三分之二的土地,要么以刚刚打出来的地下水进行灌溉,要么彻底靠天吃饭,撂荒或者积极改种其他旱田作物。
对于并没有太多抗旱经验的湖北省来说,多年来灌溉用水基本都是以河水等活水作为基本来源。使用地下水,隐含着不少弊端。“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打井师傅都得从山东、河北等地请来,一时还找不到那么多的人,造成了打井不及时。”当地一位农民说。
以打一口直径为75毫米、深度为35米到50米的水井为例,成本达到3500元左右,这还没有算上用电或者柴油抽水灌溉的后续支出。由于该地政府财政困难,无力给予农民进行补贴,所以这些成本均由农民自己负担。
该地已经出水的地下水井数量已经达到了1500多口。经过当地测算,每口井不间断地抽水48小时,才能基本满足一亩水田的需水量。和几万亩等待灌溉的田地比较起来,指望地下水解决旱情,无异干杯水车薪。
此外,当地的农民通过观察还发现:用地下水灌溉的秧苗,在转移到大田之后,返青的速度明显慢于用河水等活水进行灌溉的秧苗。
不仅如此,因为地下水的大量抽取,该地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十多米深。继续下降的话,以往打得较浅的水井,将面临无法继续使用的窘境。
万全镇镇长易重兵表示,目前镇上对于农民自己打井抗旱,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灾情实在太过于严重,害怕农民们在投入大量资金之后依然难以抵抗旱情造成巨大损失。对于养鱼的农民来说,由于进出之间差距较大,为了减少损失,有比较大的积极性进行打井。
因为灌溉用水供应的不及时,往年此时节水田里的中稻长势喜人的情景,今年已然无法出现。
在没有得到足够灌溉用水的大片田地,现在依然保持着小麦、油菜收购后的样子,尚且没有进行新一轮耕种的迹象。而因为今年初期的持续旱情,这些粮油作物的实际收获量,也已经出现了不小幅度的减产。
眼下田里仅有的绿色,大多是已经超过栽种时节的水稻秧苗。它们在秧田中已经开始分蘖,即便是在移植到大田中之后,也已经无法再继续分蘖。如果种植这种秧苗,将会对作为秋粮重点之一的中、晚稻的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据了解,因为旱情严重导致的各地农民出去打工,从而使土地撂荒的现象,已经在湖北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
从湖北省的种植结构来看,中稻种植的季节已经错过,即便是现在开始大量降水,也已经于事无补。而现在各地种植部门无奈之下的普遍态度是,鼓励农民将中稻改种晚稻,或者将水田彻底改种其他农作物。
根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数据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双季晚稻面积、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3%、55.7%。它们的水稻产量如何,对于全国的秋粮收成影响非常巨大。
受持续性旱情的影响,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份的粮食产地,今年粮食产量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据基层农业人士介绍,根据水稻生长的规律,“秧好一半谷”。由于下田的秧苗抽穗季节是固定的,栽插和移栽时间每推后lO天,亩产粮食大概就要减少50公斤到100公斤。
按照湖北省粮食产量第一的大县监利一位农民的估算,以前亩产1300(市)斤的,今年恐怕只有800斤左右。万全镇的测算数字与之相差不远:以前每亩1400斤左右的产量,今年至少要减产600斤。
目前,有一些农民选择了不再等待雨水,而是将这些秧苗移植到大田里。无奈之下,有科技人员建议他们:“尽量
能种植得密集一点就密集一点吧。”
而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选择将秧苗播种下去的农民们,有的已经在秧田的周围铺上塑料薄膜。
他们之所以没有将田地撂荒,是“害怕今年粮食价格太高,要保证自己的口粮,到时不必去市场中购买。”陈庄村的一位村民说。
抢水与自保
在湖北,县镇一级基层政府的抗旱工作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积极找水,组织提水灌溉;指导农民在旱情严重时进行科学生产;安抚农民情绪,维稳、保平安。
以万全镇为例,因为河流地理分布原因,全镇能够用上镇政府从东荆河、排洪河积存的水洼中抽取来的水源,只有少数村子,大约4万亩农田。剩下的大多数农田,如果采地下水不及时或者因为成本高放弃采水,就根本没有苗情,或者苗情十分不理想。
在同一个乡镇的几十个村子中间,不同的田间苗情差别如此明显,已经招致了种种龃龉泛起。
据悉,数日之前,当地某镇镇政府招牌在深夜被部分不满的抢水群众砸烂。截至记者发稿,镇政府的牌子依然没有来得及重新赶制并挂上。
该镇镇长坦承,不少村子的村民认为地方在抗旱时没有把一碗水端平,不满情绪明显。此外,偷取抗旱设备、以流氓黑社会人员打头阵抢水等现象,都已经开始出现。
“维稳的压力比抗旱的压力还大。”这位镇长表示,仅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让全镇的所有地区都保证灌溉。
这种情形并非孤例。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5月28日的《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中也指出,因为旱情,目前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群众情绪不稳的情况:“部分村民因为取水问题互相争斗、攻击基层干部现象时有发生;洪湖渔民长时间被困,环境恶化,生活不便,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除了各地内部自身因用水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矛盾,各地为了保全各自的生产生活用水,彼此之间出现的种种杯葛,亦并不少见。
根据国家防总办、长江防总办的调度,作为汉江源头重要调蓄水库的丹江口水库从5月24日起开始加大泄流。数据显示,下泄流量由原来的每秒508立方米增至每秒650立方米。
为了增加下游的水流量,从5月27日23时30分开始,该水库又将供水量增加到了每秒钟800立方米,其中有30立方米的流量是为保证作为汉江支流的东荆河不断流所特地增加的。
东荆河位于江汉平原腹部,上从潜江市境内龙头拐接入汉江,下至武汉市汉南区境内联通长江,河流曲长170余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流河道,也是下游潜江、监利、仙桃、洪湖、武汉数百万亩农田的重要灌溉引水河道。
在上游放水整整三天之后,位于东荆河下游的洪湖市,依然没有等来任何补给而来的水源。截至5月底,东荆河下游已经断流十余天。
据洪湖市水利系统的一位人士称,下游之所以没水,是因为东荆河的上游截水截得太狠。“光仙桃一个市,为了存水,就在河上建了七道坝。沿河这么多的城市层层截留之下,下游怎么可能还用得上水?”这位人士称。
而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魏昌华也认为,在旱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在协调水资源问题上,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作为东荆河下游城市洪湖的旱情。”他说。
为了自救,各地均开始纷纷采取各项措施。除人工增雨、挖井提取地下水,一项多地均采用的措施,就是不计成本地从长江、汉江中筑坝进行多级提水。此一情形,十数年来尚属首次。
以地处东荆河南岸的“隔北灌区”的湖北省汉水为例,由于东荆河断流无法取水,当地政府遂调配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从60多公里外的长江沿岸取水,提水注入主干渠之后,再用提灌设备一级一级地分到各个乡镇和村落。据介绍,仅从长江提水一项的成本,就高达每立方米1毛多钱。
对于习惯采用免费的河水进行灌溉的农民来说,这个价格已经堪称“奢侈”。
截至目前,各地在抗旱时为了取水所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还没有具体的埋单人。而从惯例上看,除了各地预备的部分资金和临时调拨外,中央给予一定的抗旱救灾补助也应只是时间问题。
习涝不习旱
分析今夏严重旱灾,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极端的干旱天气,而让灾情加重的,则是面临灾情时一系列的准备不足。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的频率增加,中国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水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以湖北省为例,全年降水总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现出了“短时间、小区域、高强度”的新趋势,其结果是洪涝与干旱交错出现频率加快,这一气候的新变化让南方地区越来越频繁遭遇洪灾与干旱交互威胁。
而对于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应对排涝的南方各地来说,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似乎并没有做好应对水旱双重灾害的考验。“在应对这次旱情的时候,过去只注重排涝不注重抗旱传统思维的弊端,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魏昌华说。
以武汉市为例,目前沿长江、汉江及7条支流上,单机75千瓦以上灌溉泵站有105座,但因长江水位低于泵站设计使用水位,目前有30多座无法正常抽水。不少地方不得不通过筑坝抬高水位等解决取水难题。在泵站建成后,这种不能取水的现象,在2000年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除此之外,因为人类大量围湖造田所造成的河流湖泊之间的自然调蓄能力下降,在此次旱情中,也时有被提及。
在洪湖丰收渠边设有渔场专卖鱼苗的易军,则对政府在抗旱时采取措施滞后持有保留意见。往年同期,到她家买鱼苗的客户能够排成长队,销售额能够达到几十万元,今年的客户则是寥寥无几,销售额只有几万元。
“如果政府早从长江中抽水半个月,整个洪湖的情况就不会像今天这么糟糕。”她说。
而同样也在近期才开始决定抽取河水进行灌溉的万全镇镇长易重兵则解释了作为农业县市财政困难的苦衷:抗旱是需要成本的。如果过早地抽调资金购买设备,万一下雨旱情缓解了,这些钱就算是“打了水漂了”。不仅如此,积存的河水一旦抽完,购置的抽水设备,一样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据了解,截至目前,作为预算外投资,万全镇所有的抗旱工程,都是由镇借钱或者是先暂时拖欠工程款来维持运转。镇上除了获得了上级政府的10万元贷款之外,并没有获得来自上级政府的任何资金资助,也没有在抗旱结束之后能够获得相应转移支付资金的迹象。
此次严重旱情,还暴露了以往农村水利设施陈旧、老化、不足等诸多问题。在许多旱灾严重的地区,其实离长江水并不遥远,水库堰塘里也有存水,但就是由于缺少提灌设施,河、塘内的水没办法抽灌。
其实,在当地人看来,眼下正是改造农田水利的好时机,因为干旱造成了河道见底,使挖掘机等工程设施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作业,大致能够减少30%的成本。而这些地区的河道和沟渠如果能够进行深挖与拓宽,可以积蓄更多的水源,无论是防洪还是抗旱,都大有好处。但是因为缺少资金,这些工作目前都还无法大规模进行。
作为市一级的洪湖市,也面临着抗旱资金不足导致捉襟见肘的窘境。据悉,目前洪湖市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请的抗旱资金总数大约为4000万元。在上报材料当中,亦多处提到了资金短缺、地方实在无力解决等问题。
5月30日,《财经》记者在洪湖市区的荷花广场新堤老闸长江水取水处发现,该取水处设在长江堤内,通过建在河道内水坝上的13台水泵向河道内取水。
现场的一位负责人员表示,之所以不选择直接在长江沿岸筑坝抽水,就是因为要向江中投掷大量石块后才可能建坝筑堤,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了。采用目前的这种折中方法,筑坝的成本只有3000元左右,而且几台推土机作业,一个下午就可以将堤坝建好。
但是,如果长江水位继续下降,这个建在长江堤内的取水口,就会面临无水可取的窘境。
根据长江《水情日报》显示,5月29日,长江在宜昌、沙市、监利、洪湖新堤老闸外的水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数值分别是0.10米、0.16米、0.02米以及0.05米。
而对于和长江紧密连成一个水系的洪湖来说,干旱和长江水位过低,是导致其干涸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今年春旱发生后,由于周边抗旱需要,抢抽湖水,也加速了洪湖水位的下降。
目前,洪湖80多万的水产养殖面积中,有一半以上的鱼塘及圈养区处于低水位状态,40万亩鱼塘及圈养区已干涸,鱼、虾、蟹大量死亡。其中不乏洪湖的特有珍稀种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防汛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