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教育思想

篇1

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朝。孔老夫子有教无类—— “教不倦,学不厌”的伟大精神光耀千秋。那么,我们首先要问教育是什么?在中国孔孟传统教育理念中,教育就是生命、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与宇宙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超越时空,从《礼记》上领略中国古代的教育场面和读书之乐:童子七岁的时候,离开父母跟著老师,只有节日,才能回家看看父母。跟著老师学什么呢?学洒扫应对。换一句话说,他所学的是生活教育。他在学校里面能够侍奉老师、侍奉学长,回家去自然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弟姊妹,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

除此之外,就是背诵重要的经典。老师选出来教他读,督促他背诵,一遍一遍去背 ,一天要背几十遍、上百遍。诸位想想这目的何在?是不让学生胡思乱想。小孩不给他事情做,他会胡思乱想,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智慧。整个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都不讲解义理,就是叫他背诵,背得滚瓜烂熟,他心里没有妄想,只记诵许多圣哲的智慧结晶。十三岁入太学,太学授课就是讲解研讨。太学里的老师教学,不一定是在讲堂里面,摆著书本坐在讲台上。

那时候学生少,一个老师大概只带十几、二十个人,这样小班,老师也都是专家,对于学问,他一生专攻某一经论,他专讲授这个科目,老师往往带着学生游山玩水,领略大好山川,旅行授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归来,他的课程也讲授完毕。为什么呢?课程典籍老师背得很熟,学生也背得很熟,讲课不需要带课本,讲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每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空格;不管哪个地方刻书,都是这个规矩。

所以上课不带书,老师带着学生去玩 ,带着酒、带着菜,学生替老师拉车,服侍老师,教学是那么自在快乐。所有要修学的课程都在小学完成背诵,以后就不要再用书本了。现在诸如国学大师南怀谨,他到七十多岁写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这都是他小时候背的。

外国人对儿童很爱护,无微不至,小孩是随心所欲 ,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儿童时代享福。中年在社会上奋斗,苦苦挣扎。由于东西方人观念不同,老年的时候住在养老院很可怜,孤独寂寞,极少能与后代享受天伦之乐。所谓老年人的坟墓,中年人的战场,儿童的天堂。

我们中国人则和他们相反,童年时代父母师长管教很严,规规矩矩,教给孝悌忠信,培植培福的根;中年时代服务国家、造福社会;晚年时代享清福、颐养天年。人生的境界逐步提升,止于至善,这是较为圆满的人生规律。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把教育的理念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够比拟的。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这符号表达的意趣非常浓厚,这个 「孝字可以说代表了整个的教育,从小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小孩子。这「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中间没有代沟,不但父子是一体 ,父亲上面还有父亲,一直追到无始;儿子再往下还有儿子,人生代代无穷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

西方没有这观念,西方人父子有代沟;所以外国人问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先?几千年前的祖先,你认识吗?你知道吗?你们为什么要祭他?他永远无法理解。但是儒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

今天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和平要从那里做起?要从这基础上做起。离开这个基础,和平只是口号,绝对不能成为事实。儒家的教育致力于孝道的发扬光大。横的一面是兄弟、朋友、朋友的朋友,如是推展出五伦五常,「伦是「伦理。“夫妇“,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 的一个圈。「室,指同住一个房间。室外面是家,家有“父子”,有“兄弟”。家外面 是社会,社会有“君臣,有“朋友”。

从前「团结这两个字在中国用不上的,因为五伦就是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是一个整体,还喊什么团结呢?人与人之间,有名份,有义务,所以五伦就有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诚友信、君敬臣忠他有他本分的责任,他有他应尽的义务。

“仁、义、礼、智、信” 这五常是基本的道德理念。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现代,乃至未来,能够拯救和构建人类精神生活的,惟有中国的孔孟教育……台湾学者、被誉为“中华经典推广读诵第一人”的王财贵先生说:最高级的教材是“四书”,第二级是“五经”,第三级是唐诗、宋词、古文……

篇2

关键词:儿童;思想品德;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最稳定的构成单位而存在。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自儿童起所接触的教育,是每个人逐渐实现自身社会化的必经之路。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结合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是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初始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是整个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具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渗入每一个家庭教育之中,长期以来为我国很多家庭所传袭和借鉴,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流,对于我国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家庭教育是人所接受的最初的启蒙教育,自幼而起,对儿童的思想品德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于今的教育来说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对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一、良好的传统家庭教育对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践行以早教观念,使儿童得到及早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进行的,主要是长辈对晚辈进行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之别注重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及早教育,强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①。人处于幼年时期,心性未定,且儿童的学习方式大多是仿效类学习即对学习家长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思想的观察和模仿,因此儿童具有更强烈的可塑性。此外,儿童记忆力强,大脑发育迅速,学习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更有利于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二)倡导以德教为先的教育内容,使儿童能及早获得更良好的品德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倡以德育为先,强调从“人伦”着手,以注重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为核心,力图通过道德观念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学会做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着眼的是“成人”,于此之后才是“成才”,其目的首要是培养君子,重视儿童个人品德修养而轻视智能技巧的培养,认为做人第一,谋生次之。

(三)实行言传身教、家风陶冶为主的教育方式,使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对象和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自觉或非自觉、有形的或无形的教育行为,中国传统教育倡导家长以身立范、立教,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品德和情操。所以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言教和身教,尤其重视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坐卧以及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儿童耳闻目睹。儿童成长初期的学习方式大多都是仿效式学习,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会通过模仿父母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不当的传统家庭教育对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奉行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教育观念,实行“明刑弼教”

传统家庭教育在“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教育观念下,实行“明刑弼教”,主张以家法、族规等形式,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养成进行规范、惩戒和约束,这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即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教育观念相符合。传统家庭教育观念认为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打非但不能产生怨恨,责打后还更应该孝顺父母。现如今,这种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在现代家庭也普遍存在。从传统家庭教育倡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来看,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望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后来家庭教育对这种观念的继承和演变,逐渐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家长变得更加理所当然的对子女进行强制的教育,强迫性的促使儿童学习家长所要求的东西,日渐将家长自身对未来的期望放到子女身上,忽视了儿童品德的教育,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儿童思想品德行为的良好养成,形成儿童成长中的阴影,不仅使儿童遭受皮肉之苦,而且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造成儿童精神上的严重伤害,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僵化,从而更加不利于儿童思想品德的引导和培养。

(二)封建纲常思想残留,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家庭教育内容以封建纲常的道德规范为主,在“三纲五常”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其教育的思想内容无不带有浓烈的封建主义色彩,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②、“男尊女卑”③、“明哲保身”④等思想,这些思想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家作为天下之本,以小农经济作为社会生活重心的产物,它贯穿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之中,将家族利益放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儿童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这种小农意识的思想观念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成效。传统家庭教育用封建纲常伦理等思想内容来教化儿童,使其成为封建思想里要求的“君子”,这样不仅禁锢了儿童思想品德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将带有一定程度封建色彩的思想内容融入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之中,易导致培养出儿童谨小慎微、自私狭隘的性格,亦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者:张茜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注释:

①《汉书•贾谊传》.

②《神童诗》.作者汪洙,字德温.北宋年间著名学者.

③旧时社会风俗,《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④《诗•大雅•烝民》.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差异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在目的、内容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共性。

一、相关性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形式,应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本质的差别,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二者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新的发展形式,是方法的延伸,其本质都是教育主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开展的一系列意识形态的影响,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前者使后者的教育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提升。第二,二者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网络日益对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社会仍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起着决定作用,他们在网上选择和获取信息也是以现实生活认知为基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有机统一体。首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化。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按板块和栏目在网上开辟相应的空间,如开设国情教育板块、心理健康教育板块、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和互动交流信箱等,将虚拟的网络环境实体化,让受教育者在网络中学习理论,增长才干,提升思想,净化心灵。其次,将网络教育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由网络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其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如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他们思想混乱,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应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受教育者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二、差异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载体、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计算机网络以其独特和不可比拟的优势正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手段、方式、效果和教育主客体等各方面有了根本的差异。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渠道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书籍、报纸、电视、经典论著、电台等媒体,信息容量小不仅小,而且还具有滞后性。网络渠道则不同,信息丰富、新颖、快捷。网络世界中超大的信息容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可选性比较大。首先,教育主体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主题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成课件,直观且新颖。教育主体还可以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资源,了解政治、文化、经济、历史、军事等各领域知识,提升自身素质,为教书育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对象也可以及时通过网络与教育者进行互动,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传递给教育主体,让他们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工作,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在双方之间便形成了衔接顺畅的教育机制。

第二,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沟通交流方式不同。传统教育形式主要采取单向的面对面灌输模式,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享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在网络世界中,这种境况得到完全的改变,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世界里自主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任何知识,打破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心理限制和空间限制。一方面,促使教育主体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抛弃枯燥说教,以人为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会主动采取平等交流的形式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比如在论坛内主动回答教育对象提出的问题,或者与教育对象共同讨论热点问题等,这些都会挖掘教育对象的潜能和个性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教育客体也可以成为教育信息的传播者、评论者和反馈者。通过近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工作,总会很容易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往往会主动参与到活动的各个阶段,甚至有时充当教育主体,对其他教育对象进行言传身教,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对象就完成了自我教育的工作,无形中大大提升了教育效果。

第三,教育手段和效率的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讲课、讲座或谈话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工作之前,要投入很大精力进行资料和信息准备,但是这个过程往往没有受教育者的参与,他们的主体性和自身优势得不到发挥。另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课堂讲课形式,受教育面非常有限。而网络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优越性。网络的优势首先表现为:首先,网络上信息量巨大,可以搜索到你需要的众多的相关知识,信息齐全,观点新颖,可以较容易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前沿,了解学科的相关动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大大节约了备课的时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生硬的理论知识内容成为吸引人、教育人、娱乐人的信息,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综合运用,大大提高学生的接受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通过网络多种多样的传播和交流方式,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党政方针和道德教育内容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再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4

一、上海市青少年排球比赛开展现状的分析

1、2011年与2012年上海市青少年排球比赛分析

调查显示2011年、2012年期间,从每年的1月份开始,上海市青少年排球系列赛即拉开帷幕。2011年上海市中小学排球锦标赛暨青少年十项系列赛排球比赛第一、二、三、四站分别在2011年的3月、4-5月、7月、11月份进行,其中7月底有中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2012年的1月、4月、5月、6月、7月、8月、10月、11月均有举办排球比赛。总的来说,在2011年、2012年全年,不间断的在进行青少年排球比赛。说明上海市根据年度业余训练工作安排,对青少年排球比赛做了非常详尽的计划,重视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培养。

对比发现虽然2011年与2012年均举办了六次排球比赛,但是比赛的种类有一定的调整。2011年上海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暨青少年十项系列赛排球比赛第四站,在2012年被取消了,经分析可能是因为,2012年要举办第二届上海市学生运动会,所以时间上有冲突,来不及举办。但是学生运动会中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的项目设置和2011年的第四站比赛基本一致,所以完全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

2、2011年与2012年上海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排球比赛比较分析

2011年上海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排球比赛设置了四站的比赛,而2012年仅设置了三站比赛。上文也分析过了,其原因可能是在办赛时间上与办上海市第二届学生运动会冲突,也避免了过度频繁的比赛。

从2011年比赛的各项统计来看,第一站与第二站比赛的参赛区数、队数及人数无差异,但是第三站和第四站的队数、人数均有减少。基层组队是由各中小学校自行组织的排球队,其队员多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排球爱好者,技术不高、专业性不强。所以相对与混合组来说,不重视比赛。第四站的情况基本与第三站一致,加之是本年度的最后一项比赛,重视度更低。但这种情况在2012年有了非常大的改观,2012年的三站比赛,只有第三站缺少了一支运动队,这说明各区县、各学校的体育局领导,以及教练员、运动员,都对比赛有了一定的认识,认同比赛的价值与作用,遂逐步对其重视起来。

二、上海市青少年排球比赛存在的问题

1、比赛频繁,占用了学生大量节假日休息时间

上海市每年举办多次青少年排球比赛,每项比赛的间隔时间短,频率高,而且比赛时间是放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基本上是在放学后或节假日,本来休息、娱乐的时间就比其他同学少,再加上排球比赛的时间安排,这些学生的业余时间就更少了,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违背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比赛的次数较少,但比赛项目的范围较广,而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比赛次数较多而且项目渐趋集中[3]。按照这种青少年运动训练的规律,同一类型的比赛应该少办、精办,避免重复办、连续办。

2、比赛内容相似,运动员及教练员缺乏动力

每年的冬令杯和系列赛的第一站内容相似,都是以身体素质测试为主,而且时间上是安排在春节的一前一后,会使运动员、教练员感觉乏味,没有参赛的动力。运动队的实力差距大,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提高,所以每次比赛的结果变化不大。面对多次连续性的结果一致的重复比赛,他们缺乏热情与兴趣,缺少参赛制胜的动力与活力。

3、运动员训练动机不明,家长支持力度不够

参赛的学生运动员有的是以健身为目的,有的是对排球感兴趣,有的是被老师临时叫过来的,总之训练、参赛动机不明。这不利于排球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观察得知,在双休日的比赛,很多队员缺席,原因是去参加课外培训班。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情况让很多教练员很无奈也很无力,想取得好成绩,平时就得花时间训练,但是运动员的空闲时间很难与训练的时间配合上。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接受主体;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48-01

一、前言

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以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的发表为标志,他明确地提出构建教育学的科学体系。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要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前提,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所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赫尔巴特的教学观沿用至今,不免出现一些固化,本文需要反思的侧重点便是赫尔巴特传统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广大受教育者,是高校的学生,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高校学生的挑战上。

1、教师中心:接受主体的被动接受和单向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它是主体有选择性地价值比较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往往是被动接受的过程,通过教育者的外部灌输,受教育者才会接受知识。当然,我们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被动灌输的特点,也明白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理论的重要作用。人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往往受个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旧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约束力,而适应当下时展要求的规范体系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需要接受主体的被动性。

然而,我们决不能只一味强调被动性,也要看到主体能动性的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动接受已经和当代教育产生了碰撞与矛盾。其一,被动接受压抑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不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从而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轻重,只是形式主义,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中心的单向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桎梏,单向教育方式由来已久,从而倾向强制教学的单向性和封闭性,忽略了教育的双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从教育过程来看,传统教育历来强调教育者的灌输和决策,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中心:接受主体走出课堂从来都只是空话

“课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目前课堂教学呈现出超负荷的状态,然而,课堂功能是有限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课堂只能传播简约化、系统化的知识,生活化、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在课堂上难以存活;从教育手段来看,课堂教学只能一概而论,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泛泛而谈,因材施教以及实习体验等方式只能在课堂之外。

非制度化教育就推崇教育应该超越学校的围墙范围,伊里奇就是最早主张彻底改革学校的代表人物,他的《非学校化社会论集》的发表吹响了“非学校化社会” 思潮与运动的号角。伊里奇在本书的导言中说:“通过学校的普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对现存的学校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它才有可能实现。它的实现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改变,不在于教育者的责任心的增加,更不在于对教育的硬件与软件的增加,新的教育必须把颠倒过去的组织化学校教育再颠倒过来”。他认为,由于学校中潜在课程的组织化和仪式化,就是最好的教师也无法使学生免受其影响,学校本身也因此具有组织化的压制性和破坏性。我们虽然不会那么极端地否认学校教育或是要求废除学校教育,却非常认可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不拘泥于课堂传授知识,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感受、认可并且主动接受知识。

3、教材中心:以本为本,何以为本

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国内外有许多不盲目迷信书本的例子,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打破了《圣经》千年来地心说的权威论断;罗巴切夫斯基,俄国天才数学家、喀山大学教授,是非欧几何学创始人之一,他传统几何学的论据;清朝王清任不迷信历代医家的论述,著《医林改错》。有那么多例子,打破书本的权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必盲目地以本为本,应该鼓励大学生不再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书本上的知识,多多参加实践,扩展阅读,丰富人生,用心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

三、结束语

十以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教育,2014年的“两会”报告中也提出要关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那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理应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观的三个中心,可以说对高校甚至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深刻影响,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在高校继续发挥作用,而随着我们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三个中心观点已经严重桎梏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

参考文献:

[1] 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P165)

[2] 潘 健.炮轰传统教学的最后一座城堡――课堂中心[J],观察思考,2006

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特征解析

1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主要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成,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中对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性的把握和安排,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以教学理念为指导,贯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反映教学理念,运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递。这几部分是有机构成的,缺一不可,其严密组织的系统性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中得来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中总结出的特征。虽然开放的教学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其系统性是其根本框架特征,无论其中融入什么新的要素,系统性这一特征都是不容改变的。

2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其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表面来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但事实上,离开了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与鲜活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秉承着立足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性和实用性,时刻同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去引导学生,用大家都关注的热点新闻、动态时事去灌输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多参与社会的实践,多接触象牙塔以外的社会,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了所学知识的真谛。所以,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实现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与满足学生真正需要的关键点。

3层次性

教育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递进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基本的思想素质尚未形成也难以实现更高一级的教育目标。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是要从学生所能接受的教育开始。简单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不是平行的,而是有层次区别的,其中教学理念位于教学模式的最高点,它引导着整体的教学方向,正确、清晰的教学理念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教学内容,充实、饱满又与时俱进的内容才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学的内容要随时加入社会新动态,这样才能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才能学以致用。再次是教学方式,它反映着教学模式的先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新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了传播方式的主流,最后是教学过程,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所以教学过程则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只要能带动课堂气氛,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就都是积极有益的教学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渴望被关注,渴望体验新鲜的事物,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为学生提供政治、思想、道德等理论知识,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很难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理念滞后,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手段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1],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但实际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权威地位使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学生讲授知识,单向、封闭的教学方法,只完成了“传道、授业”却难以实现“解惑”,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了,学生只能选择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会从内在需要出发,真心地想要获得知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要求,很难使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很难给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尤其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也会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却往往无法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上找到答案。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容易让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误解,“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自私自利的人生观,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与此同时,他们所注重的是短期的实用主义论,评价专业教学效果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找工作,是否将来能赚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专业,因为无法看到表面的实效,便选择放弃,加之教师授课单向灌输,便更没有太多关注的愿望。

篇7

一、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特点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会对我国社会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洗礼和考验,为人们留下非常多的文化精华,这也会对人们思想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国企必须要重视政工师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其中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更好的培养国企职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能真正有效促进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一)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仁义品德教育内容

“仁、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在《论语》当中就包含了仁的观念,其也是孔子最主要的核心思想部分,所以在国企政工师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对职工开展仁、义教育工作,进而更好的提升国企职工的仁爱之心,这对企业职工未来良好发展有效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对于义来说,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部分,义在儒家文化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命题,一个人的得失利害等都是要有义来进行约束才能够完成,所以国企政工师应该重视职工的“义”思想教育,让职工在得到利益的同时,能够对其的义进行分析,不要出现见利忘义的现象,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企未来良好发展。

(二)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礼、德教育工作

培养国企职工良好的“礼”,就是对其开展行为准则的培养,礼是现今社会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内容,所以国企政工师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重视职工“礼”的教育,从而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职业,并养成良好的礼仪品质,这不仅对企业职工未来发展有着极大帮助,也对国企未来稳定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德是培养职工的品德素质和德行品质,在国企政工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培养职工的“礼、德”思想,进而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企未来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分析

在国企政工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并有效的挖掘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以及浇筑,进而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为开展良好的职工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也能为提升国企政工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有利基层。所以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国企更好发展。

(一)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

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在个民族中也有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特点,这也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它对人们的行为和习惯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国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应该有效的将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要将利用社会良好发展的思想融入到其中,并将传统优秀的文化结合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进而更好的促进国企职工综合素质以及品德思想的提升,为促进国企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现今社会上所有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会有积极和消极的内容而在实际的传统文化传承当中,所以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的精华内容和糟粕内容,并且通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向结合,更好的提升提升国企政工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这样比较能培养国企职工良好的综合品质,还能培养其不屈不挠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为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该对结合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部分,这样才能为国企政工师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合理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对于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衬托的关系,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时,也可以解决国外优秀的文化,国企政工师应该科学有效的解决国外优秀文化,并将其与传统优秀文化向结合,良好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真正提升国企整体职工的综合水平,也为国企未来健康发展以及职工稳定进步奠定有利基层。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以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利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这可以说是孔门道德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新加坡,政府不仅频频开展“礼貌运动”、“敬老周运动”,还邀集海外专家编写《儒家伦理》,用作中学伦理道德的教材。其主持者刘蕙霞博士在谈到开设这一课程的初衷时说:“新加坡在这二十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冲淡了,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起来,加上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能够自由传播,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在这种环境里,不少关心年轻人道德观念的人,都深觉年轻人有过分西化的倾向。纠正这种偏差以及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便成为教导儒家伦理的一个特殊任务了。”与新加坡类似的还有日本、韩国等国,他们都不排斥儒家文化,反而都比较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它可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二、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讲,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以及经济体制转轨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嬗变,挖掘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概括起来讲包括五个方面: ①强调为民族、为集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克服个人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②推崇仁爱,讲究礼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的理想人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积极进取,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安贫乐道、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进取精神。④勤劳质朴。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质朴的民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戏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⑤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精神,一个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并且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三、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解决。孔子还提出”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信”的教育。因此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作用,使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能。

(2)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发展了一种“爱人”的境界,怎样才能“爱人”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必须高扬“良知”,发扬“本性”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强调人的内省,就是说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抛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舍,灌输是外因,而自省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服务,这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首位的确立、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发挥德育主渠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篇9

1.有利于提高对工作岗位的忠诚度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不愿脚踏实地地面对工作,得到一份工作后,稍不满意就马上跳槽,对企业没有诚信可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讲究忠诚度,注重从一而终,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存在消极因素,但是,在对待工作的忠诚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要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忠于岗位、热爱岗位的思想。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当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与周围同学协作互助的意识淡薄,人际关系疏远,而现在企业普遍要求员工之间团结互助,通过友好协作谋求任务的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中庸和谐”的精神和思想与现代社会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不谋而合,充分挖掘祖国文化的优秀精髓,教育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团结互助、和气协商的品质,这对当代公民的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大局意识的培养在优越的生活条件的熏陶下,当代大学生普遍看重自我权利,看淡整体利益,他们的大局观和集体意识淡薄。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服从整体的精神,都强调在个人与集体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反对个人主义。

4.有利于不断创新、刻苦钻研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焕发生命力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和发展中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积累起来的。科技方面的四大发明,建筑方面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和圆明园等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大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能深入地领会和继承这些文明成果中蕴含的创新和刻苦精神,对自身和国家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看重门第和等级,地位差别非常明显,“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普遍代表了古人对社会等级制度的默认和维护,对大学生民主精神的培养不利。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激发了人们对“官本位”思想的推崇和膜拜,并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的社会深受其害。

(二)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群体没有自我,这种思想蔓延的结果是,人们的“忠君”思想较重,而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漠视,人民的公共意识不能得到有效培育,不利于公民社会和民主思想的建设。

(三)过于肯定“中庸”的处事方式,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导致高校学生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创新思想得不到提升和发展。他们更多地倾向于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追求平平安安,尽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种“无为”的思想造成学生中庸俗习气的蔓延,扼杀了创新的思想光芒。

(四)比较重视关系和人情。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织就的社会网络,人情组成的社会。“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中关系和人情的重要性。

三、新形势下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氛围是学习的重要资源,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生动地表现了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校园环境里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培育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用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中健康成长。

(二)积极重视传统文化课程的引入当下,各高校非常看重专业课程教学,将大部分的力量投放到了专业教学上去,高职院校在重视专业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还积极重视就业工作的提升,而对学生的个人和将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却被逐渐边缘化。近年来,国学在国内逐渐升温,并逐渐被各个高校所重视,于是许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课纷纷进入各个高校的选修课范围。

篇10

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与自然应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下共存。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认为的和谐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教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维系社会的关系、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对自我的约束。中国古代的人提出,通过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中曾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历史的检验中顽强的流传至今。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国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情感超越了国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能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价值

中国文化提倡以仁和善为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资源,进而实现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人们

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强调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实现自我道德的提高。传统文化提倡,从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传统文化提倡提高人们的主体自觉性。这种主体自觉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我磨练的方法可以使得处于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找到自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中,古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仁爱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具有仁爱之心,我国的社会才能够更加有秩序的发展。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优化教育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传统文化塑造人的良好人格。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人们

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了使每个人的道德建设都能够有效的适应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增强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倡导以苦为乐,注重对自身的完善,主张理性与感性的容易,将艰苦的过程进行美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对教育受教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对传授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古人说,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经历自我修养、持家、治理国家、平整天下的历程。这一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人感,只用主、客体通过对自身修养的不断强化,才能够完成二者的人格构件。另外,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时代的需求和传统的精髓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自强不息的人文主义精神进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让这种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现代

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经过大量的锻炼人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养。这种精神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社会的发展即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为人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使我们在严峻的局势下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古人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天下为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共同奋斗。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国,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科学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育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断的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进步。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教育价值还表现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中华文化提倡在道德实践中育人。这种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以民为本,依靠群众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民为本的思想正好也呼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生”建设。这种重视民生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教育与发展的首位。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将思想道德的教育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三、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它集中的反应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选择与继承,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良好的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我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它对将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能够保证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一步取缔。

2.要辩证的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其特有的两面性,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精华文化,也存在着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同志曾经指出,清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取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是提高我国国民的自信心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条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要进行批判的吸收,科学并且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还要以为基础,使用唯物辩证法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筛选和剔除。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科学的整理。此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继承与发展。

3.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我国在建国后,受到了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曾经一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导致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走向了消失的地步。在教育界,由于受到西方新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理论的影响,我国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存在了巨大的缺失,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曾一度的中断,甚至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的态度。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不仅出于三观形成的时期,也正处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刻,我国的各个相关部门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将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落实到法律法规中。例如: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的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精神、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所沉淀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立起来。使得学生在为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此外,还要在我国的教育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教育大环境。并且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我国传统的道德精髓,以便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中华民资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积累的优秀精神食粮。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