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9 17:3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32-0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力,为升入大学后的计算机学习打下理论和实践上的基本认知基础。针对信息技术课的自身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是高中生这一生源群体日后必备的一门学习技术,很多学习方面都会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因素的消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归纳和总结。面对教学反思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更正,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1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够重视
高中的学习时期是升学考试改变命运的关键时期,中国式“一考定人生”模式为高中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每个学校之间互相评比升学率,来展现学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的雄厚。学校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投放到参加升学考试的各项科目的学习研究中,从而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不参加高考,学校也就随之不会对其进行大量的师资或是资金投入。计算机本身就是时间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计算机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不足,机器老化破损严重。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中由于机器不够用、操作时系统故障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严重影响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校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态度的散漫,教师的教学态度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回反复的情况下造成恶性循环的教学状态现象产生。
1.2师资内部队伍建设不够强大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在具体的时间操作上不断地进行新实践的方法融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跟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步伐,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基础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现在高中往往对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安排没有实操经验或是经验很少的教师进行教学,从而不能给予学生一个好的理论指导坐标,学生自然在其学习效率上存在诸多差异落点。由于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低,对于学生在实操进行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无法及时给予方法指导;由于教师理论知识水平低,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时,无法找到正确的知识渗透方法。导致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进行传统教学方式的渗透,教师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教学装态,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模式下生存发展了。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是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1.3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观念定位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课程给学生的直接联想便是计算机,计算机给学生们的直接联想便是各种网络娱乐活动。教师在台前面对机器认真讲解时,学生们在私底下进行登录QQ,玩网络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活动。学生们在进行私自活动的同时,在下面议论、嬉闹等声音,严重影响教师的讲课心情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措乱感到厌烦时,解决其现象的为唯一方式便是进行不联网式教学。这样一来,就会对教师搜索教学资源上带来阻碍,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相关资料的知识内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2面对教学反思中的不足,提出相关教学对策
2.1校方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支持力度
通过对反思中的问题分析,校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够重视的厉害分析,要求校方必须加大力度支持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首先在思想观念上给予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知,从而增强教师对其教学态度上的积极转变。其次,校方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信息及技术课程的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对老化程度严重的机器及时进行更新换代。避免由于教学设备上的缺憾,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效果的实现。以学校为单位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大奖赛,为学生提供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上的特长,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综合在能力上的培养。校方可以建立信息技术教学反馈意见协会,针对学生们指出的信息技术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方法策略上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为信息技术学习的效果提供保障。
2.2注重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于高中阶段的生源群体而言,在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础功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对学生要学习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操作知识,运用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渗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师自我的完善工作。注重老师综合自我的完善工作。注重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建设,校方要定期对计算机教师进行知识学习和实操培训,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对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反思、实践、再反思的重复过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上的尝试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抓住学生的学习胃口,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与教师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操练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在丰富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水平的同时要积极加以实践运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定位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方法上的投机取巧。积极聘用实践操作成绩好的学生做课堂小指导教师,协助教师在学生能够中间进行教学指导。很多学生由于胆子小不敢对教师进行提问,这时小指导教师便会派上用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相比相对好些,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友情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当小指导教师也不会解决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再及时给予充分理论指导和实操说明。这样一来,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功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上的发挥。
3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极具必要性。在反思的过程中对影响教学效果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积极找到解决方法和措施进行修整,进而保障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集知识与技术并相发展的知识学习体,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平台,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为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铜川市矿务局第一中学,陕西铜川727000)
参考文献:
[1]杜立明.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课外阅读(中旬),2011,(8).
[2]吴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版),2010,(9).
[3]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08).
[4]林宏.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J].中小学电教(下),2011,(08).
[5]何继育.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探微[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0,(1).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知识;网络教学
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以动手能力为主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内容也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都有学生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在问题发现与解决沟通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放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信息问题的能力上。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的意义
高中是人生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教学反思便是有效方法之一。
1.1通过反思可以广泛深入的思考问题
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能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能够发现自己和他人原有认识的错误和不足,摆脱原有旧的思维模式,找到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反思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整合的过程,能够将各种知识同化和迁移,完善思维过程,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
1.2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反思可以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很多问题,教师通过反思问题,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师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3通过反思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反思中能够不断积累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等经验,尤其是一些典型事例的思考,长时间积累后,大脑中形成丰富的知识库,经过梳理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之成为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师,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反思的方法
2.1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是主导者,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在不断发展,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反思支配这些教学行为的教学观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依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思考方法与自学能力。教师应该明确教育目的,使教学观念真正转变为教育观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等。
2.2反思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更能应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更能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应用某一种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时应该总结分析后运用其他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模式有:练习模式,演示、讲解模式。
练习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学生的上机技能操作,因为学生要想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应用技巧,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可以选取多种多用的练习方式,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讲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后,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去上网,课上再体会一下,讲完Frontpage2000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个人档案、个人主页等。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演示、讲解模式:有些知识,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讲解,电教设备即可演示丰富的信息,使学生从感性上获得大量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观看到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易于传授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学,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变难为易,使学生易于接受。
2.3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联系实际,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如:学习Excel软件时,学完数据搜集相关知识时,应该让学生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销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
结束语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和反思,结合教材教案和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考核计划,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具有丰富知识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卢顺利.反思: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6期
篇3
以上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看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盎然。例如:导入本课时,学生通过屏幕看到视频,这是教师设计的课前准备,目的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氛围,将其带入情境之中,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时,老师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开始了饶有兴趣的学习。
2.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科学教学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传统教学弊端中的科学教学内容是描述、讲解、实验,不能用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文本、图形、图表、音像、动画;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分散的、合成的;有视觉的、听觉的。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科学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比较直观。以往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采用讲授、实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相关状态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运用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二、总结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16-01
随着教室多媒体设备和教师办公电脑的全部配置到位,以及校园网络的扩充与完善,我们学校基本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某些方面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可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渐成为我们学校教学手段的主流。
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可以促进教学与学习,当然也可能防碍教学与学习。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开发不够科学性……下面就学校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和诸多问题,谈几点反思。
1.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正走向一种"误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仿佛有了计算机就是高科技,才算得上现代化的教学,仿佛一个课件可以全国通用,所以就生搬硬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每节课必言多媒体,而不去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撇开传统教学,撇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艺术及课堂效果,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美观和生动,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本来用传统方法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为了强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了开出的课有"新意"够"现代",授课教师还往往勉强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堆积到计算机上来,因此有许多老师的课件是"书本搬家",毫无必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对于一些利用传统手段,并且已经证明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没有必要去用现代技术。而应该探索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案,何况大规模的用一种传播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证明是没有太大效果的。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使用,不仅能很好促进教学的发展,还能保持原有的已经证明有效的传播方式好的特点。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能太过平庸,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大多数的老师往往是把书本上或者平时设计在教案本上的内容和文字添加到计算机上来,或者在添加几张图片就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这不是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华所在,我们应用多媒体的目的就是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将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来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但决不能只停留于其表现形式上,那样就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在一堂 "电场中的导体" 的物理课上,老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模拟了导体的静电感应过程,将"静电感应"这一抽象和枯涩的概念,非常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反应良好,认为多媒体的运用起到了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
有的老师利用Flash作成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凹凸镜的成像原理,非常形象和直观,透彻分析其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交互性强的特点,随机取数让学生上台进行练习,直至掌握为止,将原本难以用板书、板画和模型说清楚的原理和用法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可见,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概念的理解程度,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3.课件与学生要有交互性
现在教育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件,必然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课件的操作一定要简单易懂,要让没有电脑基础知识的同学也能一看就懂,更强调人机交互,并且一定要把与学生的互动加入其中,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这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
以"生"为本,优化课件"交互性"。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其实教师的真正任务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激励学生大胆的练习,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因此,在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语文教学的时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课件要有多元化的连接,让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更强。更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掌握情况,让课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调取。教师要能把握好动静结合的关系,只有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做、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焕发活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
4.1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协作活动和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的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
4.2 紧紧围绕"新型'学教并重'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各学科教学需要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项新技术,它要求知识的传授由过去平面的、静止的变成立体的、有声有色有形的载体,以生动活泼而又浅显易懂的形式乐为学生所接受。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整合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以目标为核心,学生为导向,策略为重点,评价为调控。它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好信息技术设备,使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改革服务。信息技术是教学中的一个组成因素,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高效地传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与装饰,杜绝为了技术而技术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一些学校在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内容,不深入研究学生,而只能把课件搬进教室的形式主义,也存在着将教育原则、教学规律放在一边,不是着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学服务,而是喧宾夺主,专门展示信息技术多功能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息技术运用过滥的情况。应该说信息技术不是学科教育教学的全部媒体,还有许多教学方法和手段,信息技术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各学科教学中应做到应用信息技术与渗透信息技术相结合,即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不仅会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而学习者信息素质的提高对各学科学习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要注意
6.1 科学合理运用,避免资源浪费。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完全取代,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要恰到好处。不能为了用设备而用设备,要为了出效果而用,为了解决教学难点而用,为突出学科特点、知识特点而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另外,在信息整合过程中,占用了师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如果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如常规教学好,整合是为了优化,使教学更科学、更合理。
6.2 符合科学规律,避免知识误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实际以及事物发展规律,脱离了这个轨道,整合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应尊重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再完美、再优秀的课件都必须以此为前提,所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教学软件时,不是单纯地想到信息技术,还要与学科资源有机结合,制作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课件,制作用其他方法做不到还能解决问题的资源。
篇5
关键词:选修课;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很值得反思,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成功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
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学习高中阶段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通过选修课的开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们选修课开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在选修课教学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开课准备
首先,教师必须制订出教学大纲编写选修教材,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广泛阅读和积累相关资料,特别要注意上网浏览最新的科技动态。对教材体系、基本内容、重点章节及讲授难点等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备课前要充分收集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在选修课的架构上,要做到内容完整,思路清晰,知识体系逻辑严密、上下呼应。不可否认,丰富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是教师编写选修课教材的前提。编写所涉及的内容不应局限在本学科,因为信息技术选修课代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课堂授课
首先,课堂授课环节的第一堂课极为重要,要对该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总体介绍,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形成总体认识。
其次,教学设计对于一堂课而言,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感受理解新知识的特点并且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选修的课程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对授课内容要强调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选修课上,教师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再次,教师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创新,重视能力培养,不要拘泥于授课形式。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零散知识点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充分理解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三、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本次授课情况的反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对于选修课而言,没有现成的事例可以参考,一切要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每一节课后,就本课的一些结构和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做详细的记录,以便将来做出改进。
要注意留出一点时间答疑,选修课同样需要有作业、有批改。并且要依据教材内容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课程反思
教后记,就是教师课后,对本堂课做及时的分析回顾,对照教案,总结经验,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每一轮备课,需要参照前几次课程的授课心得,认真地分析总结,结合教材并考虑学生实际,认真备好新课,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多次分析、改进,使选修课开出活力、开出特色,真正培养和锻炼一大批有用之才。
五、结论
选修课授课的上述四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其他环节独立存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通过开设选修课,引领学生进入一片全新的领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己喜欢的那一方天地里,学生可以大有作为。
通过选修课的开设,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应该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调整教学的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学校教育不在于看学生考的分数有多高,而在于学生是否从教学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选修课这门学科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看到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乐乐.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N].中国教育报,2001-12
-22(04).
[2]佘爱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大学课堂教学――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07):77-79.
[3]王希尧.教育学的超越[N].中国教育报,2000-05-07(02).
[4]李建年.“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开发与实践[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25(07):33-35.
[5]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宗琦,叶静辉.精简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浅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01):109-111.
[7]多尔.后现代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6
一、把握好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始终贯彻这一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始终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实践能力,上机操作也是实现学生信息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工具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充分利用和开发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很好地指导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3.实用性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不管以后从事何种职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课程目标的核心。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教,从教师上课的艺术,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时间的把握,知识教授的全面性等方面去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自由的、活跃的。
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根据课程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笔者一般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教学内容,安排学习任务,30分钟左右的时间供学生操作实践,10分钟进行成果展示和评价。
四、提高学生上机操作的效率
45分钟课堂时间对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影响学生上机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点:
1.机器故障
要求教师课前对故障机器进行检修,学校重视机器配件的更换和机器的更新换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杜绝学生损坏机器现象的发生。发现学生损坏机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处理。
2.保证网络带宽
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求有网络的保证。网络速度慢将直接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五、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要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好课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笔者一般在开学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调查,并进行分组,6人左右一组,并推选出组长。每节课组长带领组员学习目标,共同讨论,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前在教师的个人教学博客上,小组30分钟完成指定和选做的任务。
六、正确的评价方式
课堂最后10分钟,由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可以由小组长或组员来展示成果。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优小组。同时随机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提问,了解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教师博客上留言,教师在课后对问题进行回复。
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教师应该及时收集并推荐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网络资源。笔者将这些网络资源全部以友情链接的形式公布在博客中,便于学生日后查找。
篇7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一些意见,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合理建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进入深层次研究阶段。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国内外已经研究了多年,但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较深层次的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基本问题其实还没能完全弄清楚,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迷茫和困惑。
(一)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因素,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结构以“教”为中心,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成为教学结构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夸大。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革了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演绎成主导放任自流,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放羊式的自学,在讨论中偏于主题的散漫式发言,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优势就不能显现,连传统教学的效果也得不到凸显。
(二)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媒体展示,忽略教学本质
信息技术为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使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以及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尽量创设一些刺激的教育情境,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学习。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了不顾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情境,只能让学生雾里看花。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因技术崇拜而忽视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片面追求技术的高、精、尖、全,把技术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一些教师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常用媒体到最新媒体,将所有的技术媒体全副武装到教室却忽视了教学的本质,过多的媒体展示反而弄巧成拙,消弱了教学本质应预期达到的目标。
(三)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序性”,忽略教学的“生成性”
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中,首先要用非常完美的课件,花大量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过程全部局限在课件上,教师念着课件上的内容,学生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教师根本不顾学生的反映,只按着自己的程序一步一步进行,直到下课为止,从而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建议
笔者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对基本问题的分析,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和学,优化教学结构和促进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的就是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要充分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没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掌控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科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
(三)革新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要使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材内容,将知识综合起来,根据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改革原有的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结合其它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因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常常就是一些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知识,而信息技术环境下,基本理论以及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则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变为多媒体化。
(四)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能用信息技术来替代学生的某些感性活动经验与思维过程,它必须与传统教学活动紧密相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表面混合并不等于整合,关键要看是否有效地服务于目标,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切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意图而定。此外信息技术还需要与其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实物投影仪、纸笔等进行整合。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和不足,计算机也同样如此。对于某些学习者或任务,一种媒体可能比另一种媒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几种媒体的综合使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构建学生学习模式最终目的是形成学与教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这些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科特性、教学规律性,以指导学生学习为核心。教学模式可行性和实效性应该在具体教学中进行大量测试,对于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目前,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及其条件的限制,笔者认为,要使教学模式达到最优化,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和实践。
作者简介:1.杜丹 1987年6月4日,陕西省米脂县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 徐瑛 1987年10月21陕西省横山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3-4.
[2]张利萍,马彦令.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价值[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38-340.
[3]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二[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8, (8):8-14.
[4]吴爱萍,宋天明.“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 (8):81-84.
[5]何克抗,曹晓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五[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8, (11):5-12.
篇8
1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1.1误区一:多媒体课件屏幕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些教师往往直接地用多媒体放映方式来代替黑板上的粉笔板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的过程,优秀的黑板板书不仅精练,而且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调用和修改。而用计算机大屏幕完全取代传统的黑板,只是显示屏的变换而已,比起传统的黑板教学来说,计算机大屏幕更加僵硬和死板,缺乏生气。由于计算机无法将整节课的内容保持在一屏,一节课的整体结构不能一目了然,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因此,显示屏替代黑板,不仅没有表现出计算机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性,还缺少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延时性和实用性优点。尤其在数学和物理教学中,如果将大量的板书和推导过程写入课件,在课堂上显示,则学生印象不深,不易吸收,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板书推导过程的效果好。“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比起电脑设计的板书,学生更愿意亲近教师的粉笔字,面对老师的当堂板书,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因此,即使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过程中,传统的黑板板书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1.2误区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与学生的活动。
一节课从导入到新课讲授,从举例到练习,均投影在屏幕上,从开课到结课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堂课看到的只是图像和画面的不断变换,很少有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其表现。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教学由以往的教师灌输变成了电脑灌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未变;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强调了过多的外部刺激,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学生看得多、听得多,但思考少,所得甚微,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媒体的直观展示,模糊的形象是清晰了,但想象、创新的空间也消失了,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于教师而言,重复使用相同的课件,缺少了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教学成了机械的活动,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3误区四:过于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形式,忽视对学科具体内容及特点的研究。
某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时,为了演示圆的画法,利用3D建模做了一个圆规模型,并制作了一段三维动画。案例中,学生虽然也弄懂了画法,可这样做既耗时又费力,不如直接用圆规在黑板上演示更方便快捷,教学效果甚至更好。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来自外部的过多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干扰源,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信息技术,适时地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2 走出误区的对策思考
2.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人的思维和生存方式的变化。面对迅速变化的新知识,面对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学生,要想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教师给懂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一滴水",必须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不断转变观念。改变教师的观念与思维模式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只有真正意识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才能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落到实处。
2.2 以人为本,落实技术培训,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课件制作,将教育理念,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只要方案合理,措施落实,效果还是不错的。可以尝试下面做法: 使软硬件的分批投入与教师分层培训同步跟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件上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就搞不起来,但购置软硬件需花费大量资金,再说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教师应用水平尚未达到一定水准,投入一步到位,在学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是一种物质浪费;若教师已具有较高水平,但又不能满足其硬件条件,显然属于一种智力浪费,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故软硬件的投入要与教师应用水平相结合。
3.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两栖动物”一课时,就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了整合。在任务阶段,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在观察阶段,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两栖动物的多媒体资料,通过对各种两栖动物的了解;在讨论阶段,学生通过与其他类动物的比较,得出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探索阶段,是对两栖动物的进一步认识,通过这样,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各方面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在网上资料阶段,通过查阅教师精选的网站“青蛙学堂”,安排学生课余时间看网上资料,扩大知识面。这节课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构建出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获取事实—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运用结论进一步探究—通过网上资料的学习进一步拓展视野”。
通过课例,我们可以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观念先导。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巨大差异,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学生思维转变处,困惑处,传统媒体难以解决处等运用现代技术
3.2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篇9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
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 教学实效 科学教育 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高中阶段一门新兴学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教育管理者,甚至有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会操作常用工具(应用)软件,会上网,等等。
其实,早在2000年10月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缺乏全面的认识,信息技术课教学长期以来教学实效不佳。我们曾在本校与兄弟学校作过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喜欢计算机(电脑),对当今的信息技术保持有较强的好奇心与较高的兴趣,有98%的学生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调查也显示有60%的学生不喜欢老师讲授信息技术课。这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去反思。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连信息技术课都不喜欢上,那还如何谈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每次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他们对网络如痴如醉,对电脑(网络)游戏无师自通,可教师一讲授信息技术课,课堂就会马上变得僵硬起来,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总盼着老师快点讲完,授课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究其原因,我们的课堂中不是纯粹的任务布置,就是机械式的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方式进行教学,生搬硬套地按照过时的知识讲解,也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它学科的模式。在教师还津津乐道于课本上的“WIN XP”时,学生已在谈论“Vista或WIN 7”了。难怪学生会说:我们喜欢计算机,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这说明了什么?是我们的学生不能胜任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信息技术课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此时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我们必须仔细思索与探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是也属于科学课程,而科学课程的教学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中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教学年度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就从科学课程理念出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实施全面的科学教育,从而找到了若干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的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用科学课程理念指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从科学课程教育的角度来看,科学教育不仅是指科学理论教育,而且包括科学思想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科学实践技能培养、科学道德教育和科学审美教育等诸多方面。由此,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课教学看作是信息科学文化的教学,从而大大地拓宽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涵,丰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容,摆脱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单纯技能训练的窠臼,使信息技术教育走向文化素养的教育。
因此,谈信息技术,隐含的潜在意义包括了技术文化;谈信息文化,隐含的潜在意义也包含了技术层面的东西。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伦理,乃至各种价值观无不影响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也影响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不断生成新的观念,也带来了许多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忽视这些问题也必然带来技术意识乃至整个社会意识的危机。如果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只强调科学的概念结构和熟练的技术能力,忽视人文观念的形成,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畸形的片面发展的人。同时,这种枯燥的忽视人文情感的说教势必也大大影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活力,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师用科学课程理念指导信息技术教学之后,教学思路活了,多样化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也丰富了,不再局限于技术培训,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多了,教学中相互配合协调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教学实效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内涵。
为了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础系统学习信息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和利用教材中的重要科技知识点和信息科学文化素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我们组织全组教师集中对教材进行分析研讨,将教材中涉及的重要科技知识点和信息科学文化素材一一列出,编成了小册子,教师首先弄懂学会贯通这本小册子的知识内容,再在自己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信息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知识的培养,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实现对学生信息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科学规划学科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科学文化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虚心好学,勇于实践,认真钻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研究的价值,享受学习、研究的乐趣。
我校全组教师经过认真研讨,决定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成立三个兴趣小组,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学生文字录入”竞赛,一次全校性的“学生电脑作品”竞赛。
其中“学生文字录入”比赛是团体性质的,按排在每学年上学期举行,学生可跨班级、跨年级进行自由组合,每10人一个小组,小组名称自定。各小组以小组团体为单位进行文字录入速度、正确率的竞赛。“学生电脑作品”则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竞赛分平面设计、电脑动画、程序设计三个类别,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举行。三个兴趣小组则分别是“电脑制作”、“程序设计”、“机器人制作活动”,这三个兴趣小组的辅导活动贯穿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都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实践证明,这些竞赛活动的举行和兴趣小组辅导活动的开展,有力地补充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让学生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学科学习环境中得到了更真实、更全面的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实践能力、科学道德、科学审美的培养。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热爱上了信息技术科学领域,对信息技术科学文化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2008年与2009年两学年度,学校“学生文字录入”竞赛结果、“学生电脑作品”竞赛评比作品,让教师与领导感到惊讶并对学生充满信心。我校学生在参加“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竞赛”和“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与一大批地市级奖项的较好成绩。
四、利用校园网在校内开设开放的网上论坛,教师引导,直面当今信息社会,展开全方位讨论,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与评价。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多媒体网络机房的建立,给信息技术课教学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利用校园网在校内开设开放的网上论坛,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如何应用等提出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大量有用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观点。同时教师参与其中,作好恰当的引导。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能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逐步培养他们有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念。
参考文献:
[1]芮廷先.信息科学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立新.信息文化的形态与内涵――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
[3]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